時間:2024-04-03 15:40: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關于茶文化的知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異構文化”現象的表現
根據大學生對校園主流文化的基本態度、價值取向和外在表現,可以將大學生中的“異構文化”分為四類,即激進型、玩樂型、冷漠型和敷衍型。
(一)激進型
激進型表現為思想激進,不信服學校和教師的權威,盲目排斥校園主流文化,易于結成反學校文化的朋輩群體等,屬于典型的“混混主義”。這一類型的學生逃課、作弊、酗酒、穿著特立獨行、破壞公物、打架斗毆,以及“課桌文化”、“廁所文化”、“破壞式畢業留念”等也多出自這類群體。他們習慣于成群結隊地行動,對其他同學表現出不屑。正是這種特性,使得他們更加看重所謂的“哥們義氣”,沖動起來易走極端,易于釀成校園惡性事件,前兩年發生在重慶某大學的因校園戀情引起糾紛、哥們義氣引發學生間打群架等惡性事件,就是其典型表現。不過,這類文化在大學生中表現不是特別突出,影響范圍也比較有限,這是因為大學生不斷走向成熟,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在逐步提高。
(二)玩樂型
玩樂型表現為貪圖安逸、生活隨性、不重視學業,忽視學校所強調的責任感。他們既不愿意遵守校規校紀,也無意追求個人理想,喪失了自己在大學階段的奮斗目標,頹廢萎靡的同時,性心理早熟、性觀念開放、對性的態度有偏差。不少人把“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作為處世哲學,追求享樂、滿足貪欲。一部分大學生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遠大理想,過多地考慮個人需要和自身價值;一些大學生為了追逐名利,虛偽掩飾、溜須拍馬、不擇手段。正因為如此,這類大學生往往會發生各種“拜金主義”和“沉淪主義”的行為,譬如“月光族”、攀比、傍款、混跡娛樂場所、“急嫁族”等。南開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28.8%的學生追逐“畢業就嫁人,要嫁就嫁有錢人”、“找工作看‘錢途’”等。這類文化模糊了大學生文化的先鋒性,使其不能充分發揮“過濾”功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文化的生機活力和進取精神。
(三)冷漠型
冷漠型表現為對學校事務漠不關心,對能否拿到畢業文憑不甚關心,一般不太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與同班同學接觸較少,而且關系相對冷淡,常常逃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類學生反抗形式比較溫和,一般不與教師、同學發生正面沖突?!袄淠汀迸c其他“異構文化”類型學生的主要差異在于,他們通常是單獨行動,而不是成群結隊。但是,這類學生也往往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做出諸如自殺、暴力犯罪等極端行為。天津某大學學生馬曉明勒死奶奶、砍倒父親血淋淋的事件,體現了“冷漠型異構文化”的極大危害。
(四)敷衍型
敷衍型表現為表面上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但對學校的價值、目標不以為然,習慣于在背后以諷刺教師、批評學校等小動作發泄心中不滿,認為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拿文憑。這類學生往往也喜歡追逐名利,選擇了一些與主流文化教育相悖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心態,偶爾會做出一些讓人“心驚肉跳”的舉動。戀愛方式露骨、校園尋親、“新陋室銘”等都是這一文化現象的表征。“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打撲克,尋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神,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戲廳,心里云:混張文憑”。這則大學校園的“陋室銘”,雖有些夸張或戲謔,卻也活靈活現地刻畫了追逐這類文化的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表現。與其他類型相比,敷衍型在大學生中表現稍多一些,因為這類學生在心理特點上更易有從眾心理。
二、“異構文化”現象的本質
上述大學校園中的“異構文化”現象,孕育于現實的社會環境,體現出復雜的本質。
(一)“異構文化”現象是一種文化失態
當今,我國社會由于受多元文化影響,社會文化多樣性日益突出,喧囂浮躁、追名逐利在部分人群中表現明顯。周圍如此的存在投影到這類大學生頭腦中,就形成了喧囂和浮躁這種他們對整個世界的影像,由此決定了他們的心理趨于浮躁和失態,對各種“沉淪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行為盲目認同,進而做出各種荒誕不稽、反叛主流的“異構文化”行為。這種行為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文化失態和失范行為,是受周圍世界深度影響的大學生在學校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表現出的一種與校園主流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相對抗的態度和行為。
(二)“異構文化”現象是一種媒介行為
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那些延伸人類器官的所有工具、技術和活動,其本身就是一種內容,而內容和載體是不可分離的。按照這個理論,部分大學生身上表現的種種失范的、反主流的訊息以及行為都是一種媒介行為和媒介符號,本身就是含有諸多意義的內容展現。也就是說,“異構文化”行為本身是一種媒介,通過這些媒介可以透視當代大學生身心之中的某些訊息和意義,折射出他們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這些媒介行為有諸多的話語表現形式。麥克盧漢說,正是傳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種多樣的物質條件下一再重現,構成了傳播媒介的歷史行為功效。
(三)“異構文化”現象是一種盲目從眾
文化在有意識的文化之外,也存在無意識的文化。大學生中的那些過度攀比、自殺、破壞、犯罪等“反向”行為,既是那些“問題”大學生在某種意識支配下的結果,又在很多時候體現著文化無意識的支配。不少大學生喜歡跟著自己的直覺走,缺少理性思考和辨析,讓自己的內心感覺決定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行為方式,卻不考慮由此引發的后果。譬如,大學生談戀愛講直覺,跟著感覺追時尚,尤其在從眾行為上更加明顯,不自覺地、無意識地追隨別人,然后盲目模仿和復制別人的行為,而喪失主體理性。當然,從客觀環境來看,寬松的、講究個性釋放的大學校園,也為大學生從眾行為的發生提供了環境支持。
(四)“異構文化”現象是一種文化重構
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化系統都是舊有的文化系統受外部環境影響而變遷的結果。在當今經濟社會轉型背景下,傳統的文化系統不斷受到沖擊,局部甚至被消解,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激烈碰撞,社會文化這個自循環系統需要不斷地更新血液以求自我發展。大學生中“異構文化”現象的出現,就是這個過程的一個縮影。部分大學生那些看似怪異叛逆的行為模式有時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竭力突圍和重新建構的愿景,他們一邊對傳統文化規范進行大膽解構,一邊又設想重新建構一種新的文化模式,但是還缺少建立新的擎天大廈的文化資本,于是其“人性”被慢慢修改,變得過于桀驁不馴和浮躁。
三、“異構文化”現象的應對
面對大學生中的“異構文化”現象,高校以及社會有關方面要充分重視,理性認知,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抵御、教育及引導。
(一)要歷史地審視大學生“異構文化”現象,承認其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中存在的合理性
“異構文化”現象的出現,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是一種社會歷史的“常態”,而非突然冒出的異類或怪物。我國當代大學生群體正處在風起云涌的社會經濟文化變革時期,他們身上某些自主而為的行為觀念正好說明他們屬于“青春本身”,而不是老一輩或者社會主流為他們強加的約束規范。歷史也已證明,任何一代人都是創造力、生命力和破壞力并存的集合體,無論少時幾多輕狂,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還是由他們所構成,“異構文化”行為只是在特定時期少數人身上發生罷了。由于人在青年階段多少會具有些激進反叛心理,由于我們正處在一個復雜多變的社會轉型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先從端正自身思想認識方面著手,丟掉偏見,客觀地看到大學生中“異構文化”現象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以偏概全地用少數人的負面行為去否定一個群體的價值品質。
(二)要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1)犯罪主體比較集中從該院查辦的此案件情況來看,文體系統職務犯罪的主體主要集中在文化行政管理工作人員。這部分人員掌握對財物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可以應用自己職位形成的職務便利,把權利變為謀取利益的工具,肆無忌憚的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如本案中李某利用手中的權利將本屬于“文化三下鄉”的補助資金20多萬元占為己有。
(2)作案手段比較隱蔽,形式多樣化一般有少支多報或虛開發票從中貪污;把應該入財務賬的資金不入賬,設置賬外賬、小金庫,形成大量帳外游離資金,最后被個人侵吞或多人私分;同一費用重復報銷;利用大宗采購的機會撈取回扣、好處費,如本案中的李某在一起采購中收受經銷商的好處費10多萬元。
(3)犯罪環節較集中主要集中在大宗物品的采購、項目建設的管理、娛樂場所、廣播電視地面設施執法管理等幾個方面,如本案中李某伙同他人在采購電影放映設備時暗箱操作將一筆5萬多元的專項資金挪作自己炒股所用。
2 農村文體事業建設領域職務犯罪的成因
(1)部分公職人員價值觀出現錯位受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影響,部分公職人員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問題沒有足夠的認識,少數干部放松了政治理論的學習,立場出現了動搖,把一切向錢看的腐朽思想帶入文化建設領域中,把手中的權力視為交換的籌碼,、權錢交易。致使某些部位和環節權力失控,個別干部蛻變為腐敗分子、違法犯罪分子。
(2)監督制約疏忽,規章制度成形式該部門在組織人民群眾文體活動、人員安排、后勤保障,以及處置重大事件等方面賦予主要決策者較大的決策權、管理權和處置權。在經費的管理上不管金額的大小,基本上實行主要負責人一人說了算,審批、復核、報銷制度和財務檢查、審計監督流于形式,未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內部制衡制度,為腐敗留下了口子。
(3)財務監管比較亂,監督力度不夠由于文體項目經費的來源,從過去的單一財政撥款轉換為多渠道多方位的籌資(除中央財政撥款外,還有部分的地方配套專項資金、文化產業收入等),給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些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財務管理及其運行體制存在較大漏洞,致使部分管理人員踩資金管理紅線和監督體制上的薄弱之處,在財務監管、生產經營等方面“暗箱操作”,或上下串通,或內外勾結,侵吞、竊取、挪用國家的資產。
3 預防農村文體事業建設領域職務犯罪的對策
(1)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水平 要重點加強對相關人員特別是該系統內管理人員的理想信念、職業道德水平、法制觀念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遵紀守法,廉潔從政。
一 、引言
翻譯是通過一種語言轉達另一種語言的文化信息的過程。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方面的差異直接且根本地影響和決定了語言的語用原則和表達方式,影響到學習者對該語言及文化的認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語國家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英語學習中提高語言綜合素質的根本途徑。本文擬從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的差異與英語翻譯的關系及其對英語翻譯的影響來論述。
二、 語言與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
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不同的文化之間自然會產生差異,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成了語言差異。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語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規則。換言之,文化決定思維,決定語言的表達方式。語言與人類思維的密切關系決定了語言與文化相依相存的關系。特定的文化由特定的語言來表達,特定的語言體現特有的文化內涵。即體現特有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特有的思維模式決定了該語言的基礎結構。
三 、價值觀念與英語翻譯
1.宇宙觀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是“天人合一”,既人與自然是處于統一和諧的整體結構中,體現在思維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維,體現在語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體形象,然后再注重細節,先整體后局部。與此對應,西方文化堅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學觀點。認為人是萬物的中心,人與自然是相對分立,人應處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認為整體是由個體構成,思維時往往以個別部分為起點,然后把這些部分拼合成一個整體,既分異型思維, 也稱解析式思維,體現在語言上就是分異型句式。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句子:“辦公室里有一個老師”(先整體后局部),而英語則說“There is a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先局部而后整體)體現了中國人整體思維優先而英語族人解析思維優先的傾向。如受漢語思維影響,英語要表達“我家有三口人”,中國學生有時會說出這樣的句子:誤:My family has three people ( 先整體后局部) 而不說。正: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先局部后整體)
2.群體取向與個人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基于上述世界觀的不同,中西方的價值取向有天壤之別。中國人認為個人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強調社會群體的統一和認同,是一種社團價值至上的價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則是個人價值至上。它推崇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的存在價值,崇拜個人奮斗。每個人體現個性化的自我,自由抒發內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約束。在致謝時,英美人自信地說:“Thank you ”,而中國人謙虛地答“過獎、過獎”,“哪里,哪里”。
同時,西方人空間對抗感很強,特別注重個人空間,也稱個人隱私(privacy)。他們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愿別人干涉。但英美人的“privacy”范圍很廣,在跨文化交際和英語學習中要特別注意此類問題。如在打招呼時,中國人見面問:“吃飯了嗎?” 如翻譯為英語則為“Have you eaten yet?”外國人常對此莫名其妙,常作此問,有的外國人甚至會誤解為你以為他吃不起飯,而覺得受“hurt”。
3.時間取向與時間順序
在時間取向上中國人以過去為主,往往考慮過去做什么,有什么經驗教訓。而西方人著眼于未來,有強烈的時間“緊缺感”,不是追求如何做人而是追求如何做事。中國人在英語學習時往往受了這一內在影響,在用英語表述時間關系的句子時往往會按照時間順序。如:“下課后我回家”總是用“After class I went home ”,而較少使用:“I went home after class”這種結構。雖然兩種句式都正確,但仍可以反映出兩種不同時間觀念在英語句式中的差別。
四、 文化思維模式與英語翻譯
中西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構建了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不同語言的基礎結構。如在感知時間(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達組織,系統介紹人物等方面,漢語的順序都是從大到小,而英語的表達順序恰好相反。如:“2009年12 月1 日”英語則表達為“December 11, 2009”,“鹽城師專英語系系主任”用英語表達則為“The dean of English Department of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體現了不同的思維模式。在漢語中,定語從句只是可以整合到主謂賓結構之內,例:“上個月我們考察了那個有溶洞的城市”在英語中,“考察城市”這個核心結構是不能分開的,修飾語或用介詞短語,或用定語從句,應尾隨在核心結構之后――主結構與次結構是分異的。對于講漢語的人來說,不聽完全句就不能獲得該句的主要信息,相反,英語可以先獲得主要信息再獲得次要信息。
不同的文化在語言與思維上的個性差異必然會給外語學習者帶來障礙。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這些句子嚴密,層次井然有序,句法功能一望而知,比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概念,判斷,推理不嚴密,句子間的邏輯聯系不易從外表看出。
五、結語
以上僅從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與語言的相互影響作了整體分析,如果在英語翻譯中,把文化的主要層面(價值觀,思維模式)作宏觀的理論認識,把文化的異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久而久之,翻譯者對目的語文化有一個全景式的印象,熟知各種具體差異,便會從目的語文化的角度來認識事物。即把表層的文化現象引入到深層的文化結構中,再來指導一般的文化行為。這在翻譯中有積極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福康,1992,《中國翻譯史稿》,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5-0270-01
一、文化差異與普世價值
(一)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概念
如果要從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關系角度來討論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什么是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
文化差異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當他們相遇之時會產生沖擊、競爭及失落等反應。文化差異可能由于宗教界別、種族群體、語言能力、政治立場、社會階級、性別、民族主義、年齡代溝、文學修養、藝術認知、教育程度等之不同,而產生文化差異??梢哉f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舉例來說,甚至根植于不同民族所長久以來生存的地理環境等因素,我們比較熟悉的如海洋文化和大陸文化的差異。
普世價值的概念是很難具體做出一個定義的,這方面存在很多的爭論,各個學科都有對于它的認識,但是總體說來,我們可以認為普世價值泛指了那些不分領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只要本于良知與理性皆為所有或幾乎所有的人們認同之價值、理念。
(二)二者聯系
如果要對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關系做一個簡單的概括,那就是文化差異是不同文化之間對于價值觀所體現出的不同,而普世價值則是人類所共有的價值上的認知??梢哉f,這是一個相同和不同的關系。我們可能對于猶太教的割禮沒有什么認同,但是對于反戰和平我相信全人類都是有著共同的期盼的。這就是一個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最明顯的例子。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之所以說到了二者的辯證關系,也就是說明了二者之間實際上并不存在一條清晰的界限將其分離。
套用一句簡單的話說二者是對立統一的,并不是說凡是民族特有的存在差異的東西就不包含有普世價值的觀念。比如我們常常說的美國的英雄主義,美國在很多的影視作品和漫畫作品中塑造了無數的英雄,那種可以獨當一面就千萬人于水火之中的人物,或者你可以說這明顯不是一個普世價值的概念,但是我們很難說美國的英雄主義是僅僅屬于這個國家和又或者說這一群人的,實際上面,在每個人的心中,包括所謂的很強調集體主義的中國人心中,也渴望著英雄的出現,和英雄所創造奇跡所帶來的喜悅。交響樂不是中國人創造的,但是這絲毫不妨礙一個沒有多高什么音樂素養的中國人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所感受的心靈沖擊;油畫也不是中國人所熟悉的,但是這也不影響我們去欣賞梵高畫作所表現出來的對生命的表現。
而反過來說,很多普世價值在各個文化當中所表現的也是存在差異的,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孝道,可以說對于長輩的尊敬已經贍養是普遍認可的一個價值觀念,但是這一點在中國比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體現的更加明顯。中國人的孝道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對于長輩的尊敬和禮讓。
二、存在問題及國際發展途徑
(一)存在問題
中國文化產品的最大問題就是找不到一個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平衡點。現有的東西不是過于強調中國的風格、內涵;就是完全模仿國外的作品。單單強調中國的文化就會放大了文化差異的問題,對于一個完全不了解的東西,人們是很難保持興趣的。但是過于強調和國際接軌,就會表現不出來中國的文化特色,也就不能認為是中國的文化產品了。就像動畫片《兔爺傳奇》,你可以說它是中國人做的,但是我覺得它絕對不能體現中國的文化。
只有那種找到平衡點的文化產品才能始終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真正有國際發展的可能。我們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比如我們的器物文化里面有中國結,當外國人不知道中國結是什么意思的時候,他們也許覺得這個東西形式很不錯,看上去很好看,他們只是一種獵奇的心理作用來看待這個東西。但是如果他們了解了形式背后的內涵,這象征著平安、美滿,他們對于中國結的認同就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中國結對他們來說就有了不一樣的意義。當一個東西可以很好地體現中國的文化特色又表現普世價值的時候,那么它就具備了進一步發展的潛質。
特別要注意不要純粹中國化。從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辯證關系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文化產品想要走向世界,探索國際發展途徑的問題在于各個國家、民族是存在文化差異的,這就使得我們要求中國的文化產品體現單單中國特有的文化是不現實的,因為國外的人并不一定了解那么多背后的深意。所以我們必須借鑒普世價值,做出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產品,這樣才能讓很多的人更加容易接受。
這一點其實是很好理解的,比如好萊塢賣座的電影《阿凡達》、《泰坦尼克號》都是體現了普世價值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愛、對于災難的態度等等。這樣的普世價值使得全球的觀眾,無論膚色、種族還是國家,接受起來都沒有任何的障礙,因為這是他們在內心當中所熟知的、所認可的東西。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東西,特別是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只有在可以給人以相似感和陌生感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才能贏得贊譽。完完全全的陌生感是不會持久的,比如說中國的國粹京劇,如果說原汁原味地讓國外的人欣賞,也許短期人們圖了視覺上的和形式上的新鮮還有所興趣,但是長此以往絕對不會再有人來聽,因為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甚至是不了解中國戲劇文化的人來說,他們所接觸的文化產品的形式和內容完全都是陌生的,這不會帶給他們絲毫的共鳴。
(二)解決辦法
關于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發展途徑,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但不是一個絕對時間上的順序,而是一個層次上的順序。
首先,形式上的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我覺著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東西往往有形的比無形的讓人接受起來快的多,因為人們很容易對一個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形象、形式感興趣。中國的建筑、繪畫、家具相比較而言就會比中國的電影更加能夠吸引別人的關注,因為它很明顯的在形式上就具有文化的特殊。所以中國的文化產品在最開始的時候,尤其是形式上一定要有中國的文化特色,這里找尋最能體現中國的文化符號非常重要。
接下來,找到文化特色和普世價值的平衡點,做到形式有中國文化特點,內容上體現普遍認同的普世價值。
我前面已經說過了,單單靠形式上的奇異和新鮮感是很難一直吸引人的,我們必須在作品當中體現一種更加為人認同的人文關懷。就比如在影視作品中,體現人類普遍情感的生命、死亡、愛情都是很好的主題。其實國外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在影視作品方面,國外的成功的大片幾乎全部都是體現著普世價值的內核。
最后,發掘我們自己的普世價值。也許普世價值是一個基本已經相對完整的概念,但是很多時候它并沒有完全被展現出來。
美國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可以說由于美國在普世價值的宣揚上面的成功,它很多的自身的文化都已近被發掘成了具有普世價值意義的東西,比如我前面提到的美國英雄主義、美國夢,這些都是他們對于自身的發掘。要達到這一步是經過了很多的努力和嘗試的,而當這些漸漸為人所接受的時候,美國人真正輸出了自己的文化,不單單只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東西,同樣是自己文化特有的東西,當《復仇者聯盟》《黑衣人3》這樣的片子在全球熱映的時候,我們慢慢也接受了美國的幽默,美國的生活方式,我們現在不僅僅看好萊塢的電影,還看美國的電視劇、輕喜劇、脫口秀,也許之后的幾個不是帶有普世意義的,但是的的確確文化卻輸出給了我們。
當我們可以用很強的形式吸引人的眼球,用被人認可的價值觀贏得贊譽的時候,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面再挖掘一些,人類所共有的,但是在我們身上尤為突出的普世價值。比如歌劇《木蘭詩篇》在國外的巡回演出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認為這部歌劇不僅是有著濃郁的中國風,同時很好的發掘了普世價值,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不僅僅是中國人才認可的,同時也是人類對于孝的普遍認知。
三、結論
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發展途徑,需要由形式上的特色引人注意,需要形式上的特色結合內容的普世價值來為人認同,需要對于自身文化的普世性發掘來以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一、茶文化在傳媒中的具體體現
傳媒有多種方式,不同的傳媒方式滿足人們不同的愛好和習慣。茶文化的傳播在以下的作品中得以體現:
1.《儒林外史》中對茶文化的描述
《儒林外史》共56回,其中有50回提到了茶,茶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著作對于古代茶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書中對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多處提到茶及茶文化。首先,在書中提到茶的名稱,如第2回中:“拿一把鉛壺,撮了一把苦丁茶葉。”第41回中寫道:“桌上擺著宜興砂壺,極細的成窯、宣窯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其次,在這本著作中還對煮茶方法做了描述,如第2回的“倒滿了水,在火上燎的滾熱,送與眾位吃”;第20回的“老和尚見他孤蹤,時常煨了茶送在他房里,陪著說話到一二更天”;第27回中的“丫頭一會出來要雨水煨茶與太太喝?!贝送?,在書中,也有喝茶的提法,如第3回中的“金有余也稱謝了眾人。又吃了幾碗茶,周進再不哭了……”第16回中的“我家父病在床上,近來也略覺好些,多謝老爹記念。請老爹到舍下奉茶?!睍羞€對于飲茶器皿、飲茶地點和飲茶禮儀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由此看來,《儒林外史》這部作品是茶文化傳播的優秀代表作品,人們從這部作品中了解到我國古代茶文化的相關知識,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國的茶文化,茶文化通過書刊的形式得以弘揚。
2.《茶馬古道》是茶文化傳播的典型影片
電視劇《茶馬古道》的播出對于茶文化的傳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播出后不僅促進了茶文化的廣泛傳播,而且這部電視劇的收視率也創下了新高,實現了“雙贏”的效果。《茶馬古道》在全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反響,人們通過影視的方式得以了解茶文化,而且使茶馬古道與普洱茶同時熱了起來,有效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這就是傳媒對于茶文化的巨大推動作用,傳播方式的優越性對于傳統文化的大力宣傳產生了良好的效應。
3.《印象·大紅袍》是茶文化傳播的新形式
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是張藝謀首次用藝術的形式表現茶文化的主題,以茶文化元素為主線,是茶文化傳播所采用的新的傳媒形式,它把歷史、民俗、山水、茶文化融為一體。這個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將茶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為了這部作品,張藝謀等還專程抵達福建武夷山進行實地考察,現場采風取景,對于茶文化的宣傳和傳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部作品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是茶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形式,有利于我國茶文化更好地發展。
二、 茶文化運用傳媒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傳播媒介的形式單一
目前來看,我國茶文化的傳播形式比較單一,只在少量的傳媒形式中出現了茶文化,被大家所熟悉的只有我們上面所提到的《儒林外史》和《茶馬古道》,專門進行茶文化宣傳的其他傳媒形式還較少。相對于現如今多種多樣的傳媒形式,關于茶文化的形式就顯得非常少,這種單一的傳播形式,勢必會影響茶文化的宣傳,而茶文化傳播形式的多樣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從而使茶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2.傳播茶文化的內容較少
“茶文化是對茶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人文為主)上的應用和創造的過程?!边@是浙江大學的黃志根對于茶文化給出的定義。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合,它不僅包括茶文化的自然科學,也包括茶文化的人文科學。茶文化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精華,但是,現在在媒介中給大家呈現出來的關于茶文化的內容相當之少,這就限制了人們在傳媒中了解茶文化,從而不能更好地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而更加廣泛地涉及茶文化的一系列知識對于全面傳承茶文化有巨大的作用。
3.傳播茶文化的力度不足
茶文化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但是我們對于茶文化的傳播并沒有達到相當重視的程度,我們傳播茶文化的意識還不夠。只有少數專門研究或者是對其感興趣的人對于茶文化比較了解,而大部分人不了解茶的相關知識,甚至對于茶文化一無所知。這就需要借助傳媒的形式來進行廣泛宣傳和傳播,加大茶文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知道茶文化,了解茶知識,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得以傳承和發展。
三、傳媒促進茶文化發展的對策探究
漢語是中華兒女使用最多的一種語言,同時其使用人數也比較多,由此可見漢語的重要性。另外,我國有著古老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在發展中常會與各項傳統文化進行融合,進而形成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語教學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中國文化與漢語能夠得到世界認可的關鍵。通過我國傳統文化——茶文化的滲透,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的茶藝,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漢語教學內容加以豐富,為枯燥、乏味的漢語教學增添一絲趣味。
1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的起源與內涵
1.1茶文化的起源
中國的《神農本草》是最早記載茶的著作:神農氏在進行百草的品嘗中,因為吃到了一片毒草而即將毒發死亡,此時有一類草本植物解了神農氏的病毒,也就是“茶”,由于茶葉有著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所以也被人類視為重要藥材。起初茶的數量還比較少,但一般是上流階級的奢侈品,在中國平民百姓也比較鮮聞,后來由于中國栽培茶樹規模的增加和制茶工藝的提高,使中國平民百姓慢慢地接觸到了茶文化,從而在中國民間社會興起了喝茶風潮。與此同時,茶文化漸漸在中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人們往往會在飲茶中吟詩作賦,誕生了茶文學,并規定了飲茶的動作和制茶的方法,進而出現飲茶風俗。
1.2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茶文化作為從茶葉本身的物質層次而引申出來的文化特征,從更為宏觀的視角分析,中國茶文化既包含了茶具、茶品等的物質層次,又包含了茶文化和茶俗等的文化層次。而中華茶道的內容可以大致總結為喝茶氛圍、泡茶使用的水、各種種類的茶、煮茶的火力和盛放茶的茶具等,它也被稱為"五境之美"。人類在喝茶過程中既解決了自己的“渴”求,還能平心靜氣,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茶代表著清廉的品性,其生長環境、茶葉形狀以及茶的甘甜都在體現這一品性,所以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應時刻進行自身反省,以此來保持美好的一面。
2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的教育價值
漢語教學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首先,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通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漢語的認知程度,加強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其次,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底蘊充分決定了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將學生的視野加以拓展,而傳統文化本身的魅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熱情。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在漢語教學中積極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其代表性相對較為強烈,茶文化與我國傳統哲學思想具有十分緊密地聯系,同時其存在形態較為多元化,如茶書、茶畫、茶藝、茶詩等。因此,將茶文化滲透到漢語教學中,可以有足夠豐富的教學題材與教學內容,同時讓學生以茶文化作為基礎了解中國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并增強自身的語言應用水平,實現文化素養和語言綜合素養共同提高。
3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意義
3.1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茶文化作為一項獨特的飲茶文化傳統知識,同時蘊含著我國古代儒家、佛家與道家的三大主題思想,中國古代茶文化的重要主題思想也是關于弘揚古代儒家思想,儒學在反映個人文化精神狀態變化方面始終強調和諧社會與茶共生,堅持和具有樂觀積極向上的健康人生理想信念;佛家中的“茶禪一味”思想,通常會在飲茶中蘊藏佛理,通過茶來領悟禪的涵義;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清靜的養生觀念,對會茶文化造成極大的內涵影響。就拿信陽毛尖為例,其我國綠茶文化品鑒性和觀賞價值比較高,然而與信陽毛尖茶葉綠茶文化有關的許多文化名詞具有一定的翻譯難度,影響我國茶文化傳播的關鍵因素就是語言障礙。但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的有效路徑就是漢語教學,將我國優秀的茶文化滲透到漢語教學中,既可以提高漢語課程的實踐性,又能加快我國茶文化傳播的進程。
3.2塑造學生懂禮、知禮等品格
我國傳統文化——茶文化滲透了儒家思想,作為儒家代表的孔子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無禮,無禮立”,由此可見不論是在現代還是古代,禮貌都是極為重要的,懂禮、知禮不僅可以展示高尚的品格,還能彰顯知識水平。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更是禮儀之邦,在茶藝活動中也能體現我國利益形式,比如在倒茶時將茶水倒至七分滿是最佳的,在敬茶是需雙手舉著茶杯。伴隨著時代的更迭,人們對于個性化發展愈發重視,尤其是年輕人,嚴重缺少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了解,所以在漢語教學中加強茶文化的滲透頗為重要,既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傳統文化,又能塑造學生懂禮、知禮的良好品格。現階段,我國社會對素質教育比較關注,而教師就可以在漢語教學中通過茶文化知識的滲透對學生開展素質教學,組織學生開展茶藝活動來塑造學生的性格。
3.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
文化作為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成果,在漢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一方面,我國的茶文化中蘊涵著較多的含義,“和”是最關鍵的部分,茶文化所宣揚的是和諧文化,教導人們應和諧相處,通過茶文化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的相處方式,拉近學生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通過合作的形式學習關于茶文化的知識,能夠激發學生互相溝通的積極性,有助于加強學生間的情感交融。所以,漢語教學中的茶文化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水平,為學生步入社會奠定交流基礎。
4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教學設計
4.1教學原則
根據茶文化開展漢語教學時,教師遵循科學性、針對性以及實用性原則,以此來保證茶文化教學可以有效開展。首先,科學性原則。在漢語教學的目標指導下,對于教學方式的選擇、實際教學內容的確定應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尤其要借鑒已經總結出的茶文化教學經驗與教學規律,確??梢院侠淼亻_展茶文化教學工作,為增強茶文化教學效果奠定扎實的基礎。其次,針對性原則。漢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教學,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并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得到更為優質的發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具體學習需求進行教學設計工作,保證教師所展現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難度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水平,以便于提高漢語教學成效。再者,實用性原則。教師應保證學生在學習茶文化知識后,可以增強自身的語言能力與身心健康,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盡可能避免發生空談理論知識的現象,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認同度。
4.2教學方法
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教學工作中,應選擇較為合理的教學方法,并構建出多樣化的教學體系,以此使茶文化教學效率有所提高,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認知。所以,在漢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際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特點優化教學方法。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四種:體驗法、參觀法、理論講授法與展示法。首先,理論講授法,該教學方法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尤其是在關于講解茶文化基本理論的知識中,教師通過口頭語言詳細解釋教學內容,將學生的茶文化基礎予以夯實;其次,展示法,茶文化中的大部分知識點無法通過理論講述讓學生理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法為學生呈現茶文化知識,如視頻、圖像等為學生展示關于茶葉、茶具的圖片,讓學生可以更加地感受到茶文化;再者,參觀法,教師除了在課堂中進行茶文化教學,也可以多元化開展茶文化教學場景,帶領學生參觀文化館、博物館中的茶文化內容,感受茶文化的歷史底蘊與魅力;最后,體驗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茶園中進行茶葉采摘、茶葉加工等,加劇學生對茶文化的體驗,從而強化學生對茶文化的認同。
4.3教學內容
漢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教學應體現較為專業、系統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理解茶文化的深層涵義,而茶文化能充分發揮提高學生漢語能力的作用。同時,在確定茶文化的教學內容時,應全面考慮學生的漢語基礎、學習需求等方面,重點強調茶文化特點的實用性與基礎性。漢語教學中茶文化內容主要分為是三個方面:第一,茶史方面。在講解茶文化的相關概念時,應向學生介紹茶文化與茶葉的發展歷史,便于學生了解茶文化的由來、演變以及在傳統文化體系中所占據的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進而更好的學習其他內容;第二,介紹傳統文化與茶文化的關系。茶文化與我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哲學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體現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文化事業,有助于學生學習我國其他的傳統文化;第三,茶藝文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體驗茶文化,可以加深對茶文化的認知,讓學生更好的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師在茶文化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應重視學生的參與度,確保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同時還應保證關于茶文化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需求較為契合。
5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應用
5.1以不同角度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認知
由于茶文化中的知識點相對較多,教師在漢語教學中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茶文化教學,加深學生對我國茶文化的認知程度。首先,教師為學生講解關于茶文化的歷史,如“神農說”、“西周說”,讓學生認識到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教師對茶文化的起源進行講解時適當融入現代歷史,例如“西周說”,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西周的分封制,讓學生提高對歷史的認識。要想更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神話故事,如女媧補天,讓學生在歷史中學習茶文化的歷史。其次,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漢語教學時可以講述茶對生活發揮的作用,推動中醫文化的傳播。例如茶具有藥用的功能,綠茶不僅利尿,還能抗衰老,在困乏的時候可以喝綠茶來提神;紅茶可以幫助消化,消除水腫,其中的黃酮素化合物能夠降低出現心肌梗死的概率。最后,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茶詩教育,從詩詞中學會我國茶文化。茶詩在古代中國的詩詞體系中占有了頗其重要的地位,例如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所描述的“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中所描述的“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嘻乳戲分茶”。而老師茶詩介紹給學生,能學生意識到中國茶文化占據的重要歷史地位,從而提高對中國茶文化的了解。
5.2開展茶文化知識講座,提高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
我國傳統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倘若通過淺嘗輒止的方法展開教學不僅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還會降低學習傳統文化的主動性,進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教師為學生講授茶文化的知識時,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教師進行茶文化的知識講座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關于茶文化的圖片、視頻,激發學生的茶文化的學習興趣。不僅如此,教師在正式講授前可以讓學生對茶葉進行品嘗,讓其感受有著悠久歷史的茶文化便于學生可以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茶葉的味道與形狀。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其他活動,通過“茶吧”的方式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更好地學習我國茶文化。
5.3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茶文化知識
為了可以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教師在漢語教學中應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并由此方法來增強漢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老師就可按照學習者對茶文化的實際掌握程度,將其教育分成三種不同的階段。針對更深層次的學習者,也就對其所了解的茶文化認識得更加深入,而老師也可對其展開深入教育,如茶馬古道;對于中層次的學生,老師可向其展開有關茶文化活動的課程,使學生在了解茶文化活動內容的同時提高對茶文化的了解;對于低層次的學生,教師為其講解茶的種類,進而直觀地認識茶。教師在教學中應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逐漸加強學生對茶文化的認知。另外,茶文化承載著我國諸多的精神,當學生已經對茶文化的實質性內容有所了解后,教師可以進行深入的教學:如何從品茶中認識道家思想。由此可見,為了可以在漢語教學中更好地融入茶文化,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有所增強,教師應進行針對性教學,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茶文化知識。
5.4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強化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推動了教育的改革,茶文化教學應緊跟時展的進程,積極創新。在漢語教學中,教師應對文化因素與文化范疇加以認識,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教學有用的內容,將其滲透到教學中,并將目前的茶文化理論知識體系予以完善,促進漢語語言與傳統文化的深度整合。實踐教學需要以理論作為基礎,只有讓理論有了突破,才能讓實踐有依靠,否則任何實踐都將會成為虛影。漢語教學中的茶文化教學,單純依靠理論知識遠遠不夠,還應該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而實現茶文化教學的目的,強化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教師對茶藝活動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學習茶歌、茶舞,如《采茶歌》、《茶山小調》等,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先為學生播放《采茶歌》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采茶的過程,在歌曲的學習中加深對茶文化的認識。不僅如此,在漢語教學中不管是校外還是校內,都要間生活交流與交界,為此教師在教學時應重視茶文化知識傳授的實用性,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到所學習的理論性知識,避免教學脫離實際的情況,通過結合實際生活進行的茶文化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此外,在條件允許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茶園體驗采茶,之后學習炒茶與制茶的過程,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我國的茶文化,并予以深入地了解。
6結語
總而言之,漢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拓展自身的文化視野,加強學生的漢語應用水平,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與強烈的教育價值,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嚴格遵循科學性、針對性與實用性的原則,以此來保證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還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茶文化精神內涵,更好地學習茶藝,促進我國茶文化的創新。
參考文獻:
[1]潘樂英.中國傳統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結合之探——評《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J].中國高??萍?2021(08):108.
[2]鄒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長江叢刊,2020(30):59-60.
[3]曾慧瑜.淺析中國茶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導入研究[J].福建茶葉,2020(09):286-287.
[4]曾思倩.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設計探究——以客家擂茶文化教學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07):192-193.
1英美國家茶文化的流入
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葉起源于中國,并在中國發展壯大,在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大量遠銷海外,受到西方國家的歡迎,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只有貴族才有機會享受茶葉。在當時的歐洲,尤其是在英國,中國的茶文化迅速發展普及,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那個時代的茶葉在歐洲國家是一種奢侈品,貴族和皇室都將茶葉作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茶葉受到人們的狂熱的追捧。隨著海上貿易的不斷發展,茶葉也漸漸由歐洲的上層社會走向普通民眾,當時歐洲的知識分子將他們對于茶葉的喜愛表現在文學作品之中,在當時的文學界形成了一股風尚。伴隨著海上貿易的不斷發展和歐洲的殖民擴張,茶葉被帶到了美國,但是由于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的國家,人們都在一個快節奏的狀態下生活,茶葉很難融入美國人的生活中,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美國人不喝茶,只是喝茶不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更愿意去和紅茶等飲料。但是,英國作為一個進行過廣泛的殖民擴張的國家,其文學對歐美大多數國家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對美國的文學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2茶文化的文學性在英美小說中的交織與融入
文化對人們的生活的影響是深遠的,文化不斷的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著影響。茶文化在進入歐洲社會以后,就迅速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歐洲文學多以貴族的生活狀態為題材,反映當時的社會。在歐洲文學中,茶文化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在當時的歐洲社會出現了一大批熱愛茶文化的作家,其中就有我們所熟知的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2],她是英國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她十分喜歡茶文化,幾乎達到了狂熱的境界,而且她不僅對茶藝、茶桌文化有著很深的見解,而且她對茶文化的文學性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和理解。在她的作品中大多是描寫當時英國貴族的生活,且多以女性的婚姻為線索,向人們展示當時最真實的英國社會面貌。在她最富盛名的作品《傲慢與偏見》中,以農場主貝納特的二女兒伊麗莎白和英國貴族達西先生之間的愛情為線索,文中有很多關于沏茶的描寫,尤其是每次家里來尊貴的客人時,都是最得寵的大女兒簡去沏茶,而伊麗莎白只能被安排去煮咖啡,這就明顯的表明茶是當時英國社會地位的象征,也說明了茶文化對英國作者階層的影響。這樣的情節在《曼斯菲爾德莊園》中也有著體現,作品中沏茶代表了身份和地位的高貴。在研究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關于茶文化的描寫,從這些作品中我們能體會到茶文化對當時社會的作家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茶文化在當時的社會中有著深刻的寓意,受到當時人們的普遍歡迎。
3茶文化的文學性在英美文學詩歌和散文中的交織與融入
作為陜西地方特色文化之一,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研究具有濃厚的文化屬地性。弘揚絲綢之路的地方特色文化,開展陜西茯茶文化資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對外推介的翻譯研究,有利于擴大陜西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帶動陜西地方特色文化走向世界,對陜西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該研究擬轉變傳統的文化理論研究模式,通過實地調研和網絡查詢,搜集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的文本資料,嘗試為陜西茯茶企業建設提供宣傳平臺,對外推介陜西茯茶文化品牌,提升陜西茯茶文化品牌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陜西茯茶文化的影響力。
2 研究現狀
2.1 國內相關研究
陜西茯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茯茶名字起源研究;茯茶發展歷史;茯茶工藝和成分研究;陜西茯茶的歷史意義與地位。
茯茶名字起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官茶音變之說和附會茯苓之說。持官茶音變之說的研究者們引經溯源,認為茯茶是“附茶”“副茶”“福茶”的音變,取義“官茶之附屬”,或者因其保健功能而取義“福樂安康之茶”。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由于茯茶含有類似茯苓的成分而得名(韓健暢,2015)。
研究茯茶發展歷史的學者從自然條件、物質基礎等方面分析了陜西茯茶文化的形成過程,即在千余年前的茶馬互市貿易中,由于咸陽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經濟樞紐作用等原因,陜西形成了獨特的茯茶文化(韓星海,2012;侯凱東,2013;張家琪,2016;李通,2016)。在歷史上,陜西茯茶文化隨著茶馬交易的發展而久盛不衰。
茯茶工藝和成分研究的主力軍是食品專家、微生物研究專家和茶葉成分研究者,他們從茯茶的制作過程,尤其是“金花”——冠突散囊菌的產生而帶來的獨特功效,以及成品化學成分分析、貯存時間與方法對“金花”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與研究(彭曉赟,等,2011;梁艷,2011;李適,2016)。
陜西茯茶的歷史意義與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茯茶在歷史上的經濟作用——是茶馬貿易的主要物資與交易對象;茯茶的獨特的政治作用——成為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改變了少數民族的人口結構并締造了少數民族城鎮,促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創造了邊疆治理途徑(段繼業,2010)。
這些研究從理論角度和工藝角度對陜西茯茶進行了分析,但是對于如何建立立體化的茯茶文化,以及如何從新的角度對外宣傳茯茶文化、促進茯茶產業發展的研究未曾提及。因此,該研究匯集整合陜西茯茶文化的各種文本資料,結合外宣翻譯和宣傳網頁對外推介陜西茯茶文化。
2.2 項目研究的基礎條件
首先,作為咸陽師范學院“陜西絲路文化旅游資源對外推介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指導老師在翻譯實踐和教學中積累了寶貴的材料與經驗,對地方文化研究也頗有見地,有助于該項目的開展。
其次,項目負責人具有組織領導能力,非常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嚴格要求,善于總結、歸納、整理信息。成員們學習了英語翻譯必修的基礎課程,對翻譯專業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例如專業課程《英語翻譯教程》系統地講解了英語翻譯方法、步驟等理論知識,對漢英翻譯實踐很大的幫助。尤其重要的是,成員們對所研究對象有濃厚的興趣,具備基本的創新研究能力,非常愿意在這方面進行一些大膽的摸索和創新。
最后,項目組成員就此項目做了一定的前期準備,收集了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文本部分資料,對已有的網絡資料進行前期整理,為按時、高質量地完成該項目打下了堅實基礎。項目組成員對該項目所用理論都很熟悉;具體的任務分配、實施步驟及恰當的研究方法的運用可以完全保證該研究的順利開展。項目組成員將會發揮高校智庫作用,開展陜西茯茶文化資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對外推介的翻譯,宣傳中華燦爛悠久的絲路文化中的關色茶文化,培養精通地方文化的翻譯人才,積極促進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
3 項目研究的意義
陜西茯茶文化的研究及其對外推介文本材料英譯,將進一步促進陜西地區茯茶產業、茯茶文化的發展。茯茶文化帶來的特色旅游及其所衍生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對陜西經濟文化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旅游效益。
陜西茯茶文化研究資料主要來源于陜西地區茯茶企業外宣文本、茯茶小鎮特色旅游文本、茯茶文化研究文章、政府和茶葉協會的相關活動、研討會公告等。高質量的翻譯文本可提高茯茶文化的宣傳效果,加深國外游客的旅游文化體驗,提升陜西旅游文化品牌,擴大旅游特色文化景區的知名度,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2)企業效益。
據統計,目前咸陽市共有茯茶生產企業40余家,銷售企業53家,從事生產、研發、銷售從業人員1萬余人。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的研究與實踐,使地方特色企業與高??蒲袆撔铝α肯嘟Y合。地方特色企業得益于高??蒲袌F隊的助力將迅速發展,尤其是其品牌知名度的擴大以及出口貿易的發展。
此外,該研究團隊將聯系陜西茯茶企業,拓展產學研合作領域,培養創新型人才隊伍,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服務陜西經濟建設。這些對于陜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對增強高校自身的科技創新實力也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 項目實施方案
4.1 項目研究內容
(1)對近10年關于陜西茯茶及茯茶文化方面的文章逐一梳理,收集陜西茯茶文化的起源、陜西茯茶文化的發展歷史與特點、茯茶文化的歷史嬗變過程等文本資料,形成較為完整的陜西茯茶文化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1份。
(2)實地考察,深入茯茶企業、茯茶小鎮進行實地調研,收集包括茯茶工藝、茯茶文化、陜西地區茯茶企業外宣資料、涇陽茯茶小鎮旅游推介文本等對各種文本資料,建設性地提供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文本。
(3)整合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文本,嘗試建設陜西茯茶宣傳平臺,把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促進茯茶貿易、實現產品價值,擴大陜西茯茶行業輻射力,推動陜西茯茶產業發展。
(4)研究茯茶文化推介文本英譯時的翻譯策略的制約因素,分別從文化因素、歷史因素、地域因素、文本用途、語用意義等角度探析研究,發表相關研究論文。
4.2 項目組織實施
在指導老師的組織下,通過網絡等有效途徑查閱語料庫相關文獻知識,并熟悉研究基本流程,為陜西茯茶文化的調查研究收集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在老師的嚴格指導下,項目負責人與全體組員通力合作,進行項目實施。負責人全力把持項目實施具體過程,并確保組員安全和實踐調研的順利進行。各組員認真負責,及時聽取指導老師的建議。
(1)2018年5~7月:整理關于陜西茯茶文化的文獻資料,分析陜西茯茶文化的特點與發展階段等;閱讀關于翻譯策略的有關文獻,確保項目組成員夯實理論知識基礎。
(2)2018年8~10月:初步設計好整體研究框架后,項目組成員對陜西的茯茶企業、茯茶文化旅游景點進行實地調研,并收集關于陜西茯茶的雙語文字性介紹資料,獲取茯茶文化研究的第一手真實資料與數據。
(3)2018年11至次年1月:整合陜西茯茶文化理論研究和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文本,嘗試建設陜西茯茶宣傳平臺。
(4)2019年2~5月:項目組及時總結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過程中的經驗,開展基于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的英譯策略研究,以實現其應用價值;撰寫論文及研究報告。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及時向指導老師匯報項目進度,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調研。
4.3 項目訓練預期目標
(1)在老師的指導下,搜集整理陜西茯茶文化的的文本資料,如歷史起源、發展特點以及歷史嬗變過程等,撰寫研究報告1份。
湘西產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據《荊州土地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據王威廉考證,武陵七縣包括現如今的湘西自治州、懷化等地。《永順縣志》載:“唐朝溪州即以芽茶入貢,其為生產地可知”;《通典》(杜佑)記載:“永順、龍山、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貢”;《辰州府志》記載:“邑中出茶處,先以碣灘者為最,今且已充上貢矣”?!豆耪善簭d志》載:“古丈坪廳之茶,種于山者甚少,屆人家園圃所產,及以園為業者所種,清明谷雨前采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勝,夫界亭之品”。說明湘西從唐朝開始就有茶葉入貢,在清朝就有了以種茶謀生、靠茶致富的專業化的茶葉生產方式。
(二)茶種豐富且品質出眾
湘西有歷史悠久的古茶樹。例如保靖縣葫蘆鎮黃金村至今仍存有400多年、被人們稱為“可以拿來喝的文物”的古茶樹;在桑植、永順等縣,有野生茶樹分布,主要以小茶樹為主(大茶樹因為當地人民的濫砍濫伐而沒有保存下來)。此外湘西還有很多品質出眾的名茶,有聞名海外的古丈毛尖,1957年在萊比錫世界博覽會上湘西古丈茶獲金獎;1982年在全國供銷商品名茶評選會上,古丈毛尖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12月,古丈毛尖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7年5月,古丈毛尖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有“一兩黃金一兩茶”美譽的保靖黃金茶,2012年保靖黃金茶和古丈毛尖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注冊的特色農產品。還有“中日友好之茶”之稱的碣灘茶、張家界的杜仲茶、武陵源天子山的云霧茶、毛峰、索溪峪的毛尖茶等名茶。
(三)茶文化豐富多彩
在湘西的茶樓或是茶園門口都有有關茶的楹聯,湘西的茶聯可主要分為兩種類:一為贊茶聯,如:“時到茶園自然綠,穿來芳草依舊蘇”、“古丈毛尖清香撲鼻馳名遐邇,獅口銀芽白毫顯露譽天下”等。二為飲茶聯,如:“嶺上綠茶香千里,杯中毛尖醉萬家”、“飲倩云峰交四海朋友,品古丈毛尖結五洲群賢”等。在湘西有許多與茶相關的茶歌,例如“采茶調”、“采茶曲”、“十二月采茶調”、何紀光的“挑擔茶葉上北京”、宋祖英的“古丈茶歌”都是讓人耳熟能詳的歌曲。湘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在用茶方面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茶俗。如過趕年時,要喝“眼屎茶”;結婚時講究“三茶六禮”和“三道茶”;相互溝通表達情感時有“扛碗茶”、“篩茶”等等。
二、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湘西作為湖南最早開發的旅游地之一,很多旅游資源已經開發得非常成熟,例如鳳凰古城、張家界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近年來在旅游中也出現了一些茶文化元素,茶文化旅游的開發已成雛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茶文化節的興起。湘西的茶文化節主要以古丈縣的茶文化節為主,自2011年以來古丈縣先后舉辦了“中國(古丈)首屆茶文化節古丈毛尖萬人品評會”、“中國(古丈)第二屆茶文化節‘紅石林’杯茶歌大賽”,在茶文化節中有許多具有當地民俗特色的茶禮儀、茶俗、茶歌、茶聯以及茶藝等表演,還有茶葉的現場交易,這對于追求新穎的旅游者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在導游培訓中,增加了湘西茶文化的專題講座。此培訓不僅增加了導游人員對湘西茶文化知識和內涵的了解,也豐富了導游人員的講解內容,讓導游人員在講解過程中間接向旅游者宣傳了湘西茶文化。三是景區各類茶館方興未艾。目前,湘西地區茶館的消費人群主要以本地人為主,但本地人進入茶館并不是為了品茶欣賞茶文化,更多的是以打牌、搓麻以消磨時間為主。景區的茶樓也不是為了讓客人體驗茶文化,而是以販賣茶葉為主。湘西茶文化的旅游資源雖有一些零散的開發,但都沒有形成成熟的旅游產品,在其過程中還存在著以下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缺乏意識
在湘西的旅游規劃中,很少提及對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目前湘西僅將茶葉作為農業作物來發展,很少有企業把茶園與旅游結合起來,開發與茶文化有關的休閑旅游。在湘西的旅游市場中很少能見到與茶文化旅游有關的產品,與茶文化旅游有關的旅游路線更是從未涉及。
(二)缺乏專業人才
茶文化內容包涵茶種、茶具、茶俗、茶禮、茶歌、茶寺以及與茶有關茶精神。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是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以古丈為例,截止到2013年底,古丈有高級農藝師4人,農藝師3人,茶葉技術專家45人,長期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并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茶農近百人,茶農技術骨干1800余人。但是具有茶文化旅游專業知識的人才卻幾乎空白。
(三)缺乏宣傳
在湘西名茶的知名度方面,出現外地茶葉一枝獨秀的場景,旅游者除了知道湖南的安化黑茶外,對湘西的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沅陵碣灘茶等本地名茶知之甚少。在湘西茶文化節慶日方面,以古丈的茶文化節為例,古丈的茶文化節自2011以來舉辦了兩屆后就再沒有其音訊。此外,湘西旅游市場上銷售的與茶文化有關的旅游商品主要是茶葉,且茶葉質量參差不齊,冒牌商品層出不窮。在景區隨處可見冒牌的古丈毛尖、保靖的黃金茶。這不僅嚴重損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不利于茶文化商品的推廣,同時也使旅游者對湘西的旅游形象大打折扣。
三、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建議
湘西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在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時,可以依托其它已經開發的非常成功的旅游資源,結合茶文化自身的優勢深入挖掘其茶文化內涵,根據市場需求,生產茶文化旅游產品以及建設相配套的能體現茶文化內涵的服務設施,必能使湘西茶文化旅游發展得更好,更完善。我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來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
(一)樹立茶文化旅游開發意識
要想促進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必須自上而下樹立開發茶文化旅游的意識。一個產業的順利發展與當地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政府的正確引導、宏觀調控可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控制開發規模和數量,避免盲目開發,以及開發過程中因無政府調解而導致的市場混亂、惡性競爭等情況。相關部門更應把茶文化旅游納入整個旅游規劃中,用湘西豐富的茶文化為當地旅游注入新鮮的血液;旅游企業也應積極創新,開拓茶文化旅游資源,開拓茶文化旅游市場。
(二)注重對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
一個行業的發展,人才是關鍵。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不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旅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茶文化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我們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培育一批懂茶又懂旅游人專業人才,也可以通過對從事茶事活動的人進行旅游方面的專項培訓,對從事旅游行業的人進行茶文化方面的教育與培訓,來充實茶文化旅游人才隊伍。
(三)打造富有湘西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產品
依托湘西豐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資源,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產品是開拓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參照其它地方的經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這一目標。
(1)茶民俗風情游。
湘西因地處鄂、渝、黔、湘四省的交界處,地勢偏僻,人口主要以少數民族為主,因此當地有許多各個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部門可以把這些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搜集、整合起來,為游客展現具有湘西少數民族特色的祭茶、斗茶、茶俗、茶歌、茶戲等表演活動。
(2)茶文化學習考察游。
旅游者可來此考察、學習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茶藝、茶道、茶俗、植茶知識等。
(3)茶保健游。
根據醫學史料記載,茶有清頭目、除煩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多睡善寐等多種功效。特別是茶葉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輻射、抗菌、殺菌等作用?,F代醫學也已證明了茶的醫藥作用,并將其大量應用于臨床醫療中。因此旅游企業可利用茶的這種醫療健身作用,開展休閑保健旅游。
(4)茶節慶旅游。
如最近幾年開始興起的“古丈茶文化節”。不僅吸引了旅游者,也提高了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5)茶鄉生態游。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渴望在旅途中得到全身心的釋放。茶鄉生態游不僅可以讓旅游者在旅行中體驗自給自足的快樂,也能讓他們在體驗的同時學到關于湘西茶文化的知識,增強對茶文化旅游的熱愛。
(6)其它形式的茶文化旅游。
如名茶采嘗游、茶商品購買游、茶具生產工藝游等。
(四)加強湘西茶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工作
在旅游商品同質化十分嚴重的今天,在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我們還應重視茶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首先湘西茶葉可以以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葉為主導,創精品、創名牌。其次是湘西土家族有特色的茶禮與茶具也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例如在按比例縮小的茶具或者是茶工藝品上雕刻一些具有土家特色的茶禮及圖畫,這不僅增加了茶具的精美度,也增加了游客對湘西茶文化的了解,頗具開發價值。再次,湘西地區可以嘗試把當下流行的元素加入到茶文化旅游的開發中,例如針對游客注重飲食養生,可以嘗試向游客開放一些茶園,并推出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點,讓游客在親自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以后,品嘗到自己親自收獲的美食素材。此外還可以配套推出可以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的茶葉和茶點。
(五)加強宣傳不斷開拓湘西茶文化旅游市場
有了好的產品就得積極去宣傳。就目前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發展而言,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宣傳力度是遠遠不夠的,影響力也較小。為了增加其宣傳力度,筆者認為湘西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門、工商部門以及企業應聯合起來,運用各種現代化的信息工具和手段例如電話、電視、網絡、微博、講座、節慶活動等,做好市場宣傳、市場開拓、產品介紹以及市場營銷工作。在宣傳中應注重介紹湘西茶文化所蘊含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內涵,讓潛在的旅游者對湘西茶文化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對茶文化旅游的興趣。在開拓海外的旅游市場中,可以將日本和韓國以及東南亞等中國周邊國家作為我們的主要開拓地,因為他們在古代都一定程度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飲茶的習俗。以韓國和日本為例他們不僅都是湘西地區國外市場中的主要客源國,且他們國家的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飲茶的習俗、茶道、茶藝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如果湘西地區推出關于茶文化旅游的產品線路,并打出促進與國外友人友好切磋茶文化的宣傳口號,必能吸引大片的國外旅游者。
茶文化的傳播不能忽略的一個重要載體就是英語,可以說英語在促進我國茶文化的傳播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不是獨立的,不同國家語言的形成與發展自然是與其文化相輔相成的,因而想要學好英語必須對講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1]。茶文化雖然起源于中國,但是在傳入西方國家之后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可以說不管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對茶文化都存在一定的認同感,那么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憑借這種認同感來對茶文化進行滲透,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開展英語知識的學習。
1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現狀
語言在的本質上還是屬于文化的范疇,可以說是文化的一種符號體現。我國英語語言教學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語法與句法教案,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對文化進行滲透才能將文化元素滲透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雖然我國的英語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但是英語教育甚至與文化教育完全背離,在具體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注重對文化知識的滲透[2]。文化滲透的教學模式對英語知識的教學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英語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講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有在對文化透徹了解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茶文化雖然起源于中國,但是在傳入西方國家之后也受到西方人民的青睞,從某種層面來講這是一種文化認同感,英語教師可以借助這種文化認同感來對學生開展英語知識的教學,進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了解。
2東西方國家茶文化的差異分析
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茶文化僅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而已。上文已經明確的闡述了語言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因而在學習英語之前需要對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有一定程度的了解[3]。在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之后,學生對英語語言環境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雖然東西方國家都有茶文化,但是不同的國家茶文化也是不同的,在英語教學中開展茶文化的差別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窺探中國文化與西方國家文化的不同,進而更好地指導學生對的英語知識的教學。中國人與英國人都熱衷于茶飲,在飲茶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茶文化。下面就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別進行具體的分析:
2.1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茶文化流行于唐朝,宋朝可謂是達到一定的頂峰。在唐宋期間人們一直將茶作為最主要的飲品。在唐朝之前,茶是奢侈品,只有達官顯貴才能飲到,自唐朝之后,茶逐漸地普遍化,甚至普通的百姓都能品嘗到茶的芳香。我國的茶文化也是伴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地發展的,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系統,關于茶的詩詞歌賦也是大放光彩,形成了我國最為珍貴的茶文化。
2.2西方茶文化簡介
茶在沒有傳入到西方之前對于西方民眾而言是充滿神秘感的,中國的茶文化首先在英國得到了傳播,在1700年左右只有英國皇家才能品嘗到茶,自此之后,英國商人開始將中國的茶引進本國,導致英國的茶葉價格暴跌,民眾也能夠喝得起茶了,中國茶文化在英國獲得很大的發展,直至今天依舊有品茶的風俗,茶葉的銷量也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隨著英國民眾飲茶風尚的形成,英國也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與喜歡喝綠茶的中國相比,英國更加熱衷于紅茶,以往中國銷售到英國的基本上都是紅茶,但是近些年隨著兩國文化的融合發展,綠茶的銷量逐漸的提升。
2.3飲茶習慣的差異
就飲茶習慣而言,東西方國家也存在很大的差別。本文主要對中國與英國進行比較分析。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了文學家的生活情趣,品茶就是單純地享受茶葉的芳香,但是英國民眾與中國民眾在飲茶上卻存在很大的差別,英國人喜歡喝紅茶,喝茶還有一定的時間段,比如上午茶與下午茶等。英國人喝茶喜歡在紅茶中加入奶或者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茶文化[4]。
3茶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和價值
3.1注重茶文化經典的講授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注重茶文化的滲透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心靈的熏陶,如何讓學生更加全面的掌握茶文化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引經據典,比如注重對茶文化經典的講授。這樣學生不僅對茶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還對文學著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注重茶文化經典的講授是學習英語的重要渠道。很多的英文名著中都涉及到茶文化,作者在對文章進行描述的過程中,字里行間彰顯了英國人的紳士風度以及隨性的生活態度,比如《傲慢與偏見》中就對茶文化進行了很好的融入,在描寫的過程中讀者仿佛置身于古老的茶園中,一邊品茗一邊與文人進行心靈的溝通,久而久之學生的情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陶冶[5]。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這類文學著作介紹與教授,同時還可以定期的開展閱讀交流會,在閱讀交流會上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閱讀體會,這樣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知識,從而在文學名著中提高英語的認知能力。
3.2注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認知觀教育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講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但是要避免純理論性的教學,可以結合實踐進行。上文已經說明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因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茶文化的差異進行引入,進而來對英語語法進行教學。在教授茶文化時,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一些有關于茶的英語名詞,比如“Softdrinks”以及“Blacktea”等,教師在傳授這些英文單詞時,可以對紅茶的歷史進行適當的介紹,進而在的不同文化認知的前提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詞匯[6]。
4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語言環境畢竟與母語環境不同,在英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而對英語知識產生一定的距離感。面對這種問題,教師可以將文化知識滲透到英語教學當中,比如茶文化的滲透就是英語教學成功的案例。通過對這種文化的認同感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進而提升英語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羅莉吳海燕.淺析反思性教學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付本靜,姜培培.Dictogloss在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海外英語,2016,21:29-30.
[3]武瑩,郝雯婧.茶文化在藝術專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藝術專業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文化背景探索[J].福建茶葉,2016,04: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