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老的目的匯總十篇

時間:2024-04-03 11:53: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居家養老的目的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居家養老的目的

篇(1)

1烏魯木齊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烏魯木齊市處于我國的大西北,經濟欠發達地區,隨著我國普遍的老齡化趨勢,烏魯木齊市也難逃老齡化的侵占。表1為2010―2014年烏魯木齊市老齡化水平,可以看出2010年烏魯木齊市常住戶籍人口數量為242.11萬人,60歲以上常住戶籍老年人口為31.6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3.06%,老齡化系數已經超過國際老齡化社會標準規定的10%,標志著烏魯木齊市已經邁入了老齡化城市行列,并且老齡化程度還在不斷加深,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重擔也越來越沉重,烏魯木齊市緩解當前緊張的養老壓力愿望越來越迫切。

2烏魯木齊市居家養老服務中的政府責任履行現狀

2.1建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烏魯木齊市已建立起區、街道、社區的三級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已基本覆蓋全市,各區(縣)成立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對轄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進行合理規劃,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對轄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建設、培育、規范居家養老服務市場等。各片區管委會、街道、社區成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依托管委會、街道辦事處民政科或社區居委會,對轄區老年人的家庭狀況、健康狀況、服務需求等進行摸底調查,對政府購買服務的對象進行評估,對享受各種、各類服務的對象進行分類登記造冊,為服務對象提供便捷的服務項目,確保服務時間、服務內容、服務質量落到實處,讓老年人滿意。

2.2制定養老規劃

為了應對嚴峻的老齡化形勢,全國老齡辦在2008年下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全國老齡辦〔2008〕4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認真貫徹《意見》,先后出臺了對居家養老的資助辦法。如:烏魯木齊市在2009年下發了《烏魯木齊市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明確規定了市、區(縣)兩級財政設立“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專項經費等。2014年,烏魯木齊市出臺了《烏魯木齊市加快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暫行辦法》,提高了對特困老人、百歲老人、榮獲地級或地級以上勞動模范的老人以及低收入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補貼等。政府出臺的各項制度規劃都為居家養老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3實施扶持政策

居家養老服務的大力推行必須依靠政策支持,政府制定了若干扶持居家養老建設的優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幾種,見表2。

2.4給予資金保障

政府對居家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給予老年人資金補貼,針對特困老人、百歲老人、榮獲地級或地級以上勞動模范的老人,每人每月補貼購買居家養老服務300元,而低收入老人,每人每月則補貼購買居家養老服務150元。其次是對于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各項補貼:對運營滿6個月以上,年正常開放260天以上的居家養老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托老站,根據服務范圍和服務人數,由區財政給予一定的運營補貼;對社會力量興辦、符合標準并取得《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的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根據核定的床位數,由市、區財政給予每張床位3000元的一次性建設補貼等一系列補貼措施,政府也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補貼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調整的自然增長機制。這些政府財政投資為烏魯木齊市居家養老業發展提供了便利,促進了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3政府履行居家養老責任存在的問題

3.1部門分工不清

政府雖已建成覆蓋全市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但是居家養老還沒有統一的管理辦法,體系中的各部門仍然缺乏溝通和配合,這樣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是一盤散沙,無法真正發揮其價值。各部門在責任分工上不僅劃分模糊,在工作中還相互推諉,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無法真正為老人提供切實的養老服務。

3.2政策落實不到位

為了解決日漸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從中央到自治區以及烏魯木齊市都出臺了一系列養老相關的政策文件,但是通過調研發現,政策文件通過層級政府下達到基層社區時,許多政策措施都無法正常施行,養老服務的開展遇到重重阻力。各種養老政策性文件對居家養老服務提出了各項要求,也制訂了許多優惠政策,但是政策文件里的條款并不像法規制度一樣具有強制性,而烏魯木齊市卻沒有制定養老相關的法規制度,缺乏制度保障使養老政策的推行舉步維艱。

3.3資金投入較少

養老資金投入較少,而且來源渠道單一。居家養老是我國的基礎公共事業,涉及國計民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運營,單純依靠國家補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社會的大力資助,近年來一些國際知名的慈善組織對烏魯木齊市的居家養老業有過一些資助,但是隨著養老壓力的增加,這些資助都是杯水車薪。現階段阻礙烏魯木齊市居家養老發展的就是資金投入的渠道單一,我們需要多元的福利投資,才能緩解當前的養老壓力。

4完善烏魯木齊市居家養老服務中政府責任的措施

4.1各部門聯動,共同推動居家養老建設

烏魯木齊市居家養老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是缺乏統一的運行管理辦法,組織體系較分散,各部門沒能形成合力。首先居家養老組織體系中的各部門應該明確自身的責任,制定明確的責任制度,并建立相應的考核制度,由各部門主管居家養老的領導負責。注重和其他部門的合作分工,如衛生部門應該與民政部門密切合作,不論是養老機構辦理衛生許可證,還是推行“醫養結合”方面,都需要兩部門共同推動。

4.2完善居家養老法規建設,保障政策落實

作為一種社會福利性和保障性工作,居家養老服務必須在法規制度的保障下發展,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健全居家養老服務的政策法規,以法規的形式保障政策的順利施行。各級政府間要做到相互合作,上命下達,各個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居家養老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并且要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要注重政策的銜接,履行責任中存在的問題,政府部門必須從實際出發,加強宏觀調控規劃,制定完善的日常工作體系,此外,政府還應該出臺一些促進和規范居家養老社會服務組織發展的政策,從而促進居家養老服務的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4.3加大居家養老服務建設資金投入

由于當前烏魯木齊市居家養老服務建設資金來源比較單一,因此,政府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擴展居家養老服務建設資金的來源渠道,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參與到居家養老服務建設中,以此促進居家養老服務的健康成長。烏魯木齊市政府可以借鑒內地一些地方的做法,為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服務組織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如減免稅收、貸款免息、低息等,提高社會組織資助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力度,以此增加居家養老服務建設資金的來源,并且制定相應法規制度保障優惠政策的執行。

5結論

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對于烏魯木齊市的穩定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門要充分了解自身責任,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組織體系建設,完善居家養老法規制度體系,加大居家養老服務建設資金投入,全面促進烏魯木齊市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隨著我國農村家庭的日益小型化、農村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人數的不斷增長,我國農村家庭養老的功能越來越弱化,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而居家養老是農村居民養老的理想方式。關于居家養老的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早期有學者把居家養老等同于家庭養老,后來一些學者認為居家養老是一種將在家養老和在社區養老結合起來的養老方式;當前較為盛行的觀點是把居家養老等同于在家養老、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三者結合起來的養老方式。居家養老之內涵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體現了人們對居家養老認識的不斷深化。綜合已有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實際,我們可以把居家養老界定為在政府主導、民間組織運作、社區組織協助下,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的多層次、輔助的統稱。這一界定強調了政府和民間組織的作用,將社區的作用限定為協助、監督和評估,同時也凸顯了居家養老服務中老年人的中心地位。[1]本文擬在對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必要性分析的基礎上,探討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以期對更好地解決農村居民養老問題有所裨益。

一、農村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必要性

城、鄉社會的斷裂使得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養老方式的差異加大,相比之下,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更為嚴重,而老齡化步伐的加速使這一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如何讓農村老年人與城市老年人一樣,享受到改革和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結合我國農村實際,我們認為:居家養老是目前農村居民養老的理想選擇,因而在農村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不僅很有必要,而且適逢其時。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居家養老是農村家庭養老的有益補充

目前,我國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使得家庭養老的主體和客體發生了分離,再加上農村家庭規模日益小型化、家庭養老的功能不斷弱化、農村養老資源有限致使供給遠遠小于需求,而居家養老恰好克服了這方面的不足,是目前農村居民養老的理想選擇。提倡居家養老,并不意味著否定家庭養老,而是將居家養老看作是家庭養老的有益補充。

2.居家養老符合我國農村傳統的孝道觀

“養兒防老”是我國農村根深蒂固的觀念,農村老人多不愿離家去養老機構養老,認為那是非常丟臉的事情,子女們也認為會讓自己背上不孝之名。在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的大背景下,居家養老符合農村傳統的孝道觀,老年人不用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區環境,只是養老服務的提供主體發生了變化,除了家人外,還有政府和民間組織。同時,居家養老也減輕了家人的養老負擔。當然,政府和民間組織雖然成為了居家養老服務的提供主體,但這并不意味著其要取代農村老年人的獨立自養和子女的贍養義務,其在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中只是起到輔的作用。

3.居家養老能有效利用農村熟人社會的資源

相比于城市,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在這樣的傳統社會里,人們之間的熟悉度和信任度都較高,鄰里之間愿意互幫互助,且人們之間的交往充滿情感因素。居民養老是需要大量資源的,但農村的養老資源相對稀缺,充分利用農村人鄰里之間的互助,無疑是農村居民養老的一條有效途徑。居家養老模式可以很好地發揮這方面的優勢,它可以在農村老年人之間或中年人與老年人之間充分開展互幫互助活動。“時間儲蓄銀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做法是,身體健康的中老年人可以為健康狀況不好的老年人免費提供養老服務,但是要計算服務時間,等到這些提供免費服務的中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好的時候,就可以獲得同樣時間的免費養老服務。

二、農村居民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

社會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強調“助人自助”,有獨特的理論、價值、理念和方法。社會工作者雖被稱為“社會的劑”“拿薪水的雷鋒”,但對農村居民而言,社會工作者依然是陌生的面孔。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切入點,應是農村居民的養老需求。因此,正確合理分析農村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顯得尤為必要。農村居民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主要表現在經濟供養、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及醫療康復四個方面。

1.部分農村老年人經濟困難

隨著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多,打工成為部分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此情況下,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狀況雖有所改善,但是在農村尤其是在偏遠落后的地區,貧困老年人依然存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老年人年事已高或身患疾病,喪失勞動能力,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其次是子女不孝,不贍養老人;再次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額度低,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經濟需求。在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中,農村貧困老年人要成為首要的關注對象。對于養老而言,經濟供養是首要的內容,如果連經濟供養需求都不能滿足,就更淡不上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和醫療康復了。因此,緩解或解決農村老年人的經濟困難,滿足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供養,既是子女的責任,也是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農村“空巢”老人日常照料匱乏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空心化現象嚴重,在一些農村,青壯年都外出務工,村里只剩下留守的婦女、兒童和老人;也有一些青壯年夫妻同時外出打工,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兒童;也有一些是子女大學畢業后留在外地工作,或居住在城鎮,但老人仍居留在農村。這樣,農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照料就成了問題。居家養老主要針對生活能夠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還是以機構養老為主。在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中,老年飯桌、日間照料中心的設立,雖然能夠緩解這部分農村老年人的白天生活及照料問題,但是夜間的照料依然是一個問題。

3.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

農村老年人生活單調,身體稍好的老人還要在家照顧孫輩、做家務、干農活等,他們缺乏娛樂的意識,也沒有娛樂的時間。有些老人雖不用照看孫輩,但是孤獨感較強,感覺生活無聊,一些年紀較大的老人尤其如此。由于子女在外務工或工作,與老人的聯系不多,只是隔一段時間打一個電話,滿足不了老人的情感需求。這就導致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他們需要傾訴、需要宣泄,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子女的“遠游”,使得農村老年人需要傾訴的情緒只能自己慢慢消化。此外,農村也缺乏文化娛樂設施。這些主客觀因素的疊加最終導致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

4.一些農村老年人急需醫療康復服務

根據年齡可以把農村老年人分為三個群體:低齡老人(60~69歲)、中齡老人(70~79歲)和高齡老人(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健康狀況欠佳,處于低齡或中齡期老人的健康狀況雖總體上會比高齡老人好些,但也有一些健康狀況不好的,他們亟需相應的醫療服務和康復保健服務。然而,農村的醫療條件較差,幾個村落才有一個診所,缺乏醫療設備和專業醫療人員,不能做相應的檢查,只能滿足農村居民感冒、發燒等常見疾病的治療。這樣的醫療狀況難以滿足農村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的醫療需求。

三、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

如何以居家養老為依托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工作服務,是眾多學者都在關注的問題。筆者有幸參與了2014年河南省“三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計劃,服務的項目是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服務地點是河南省羅山縣楠桿鎮。依據農村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結合該項目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應包括以下內容。

1.開展個案工作,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經濟幫助和情感支持

個案工作能夠根據案主的個別化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服務。老年個案工作的介入模式包括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模式、行為修正模式、心理社會模式、過程行動模式、危機調適模式和任務中心模式。老年社會工作、老年個案工作須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則,這些原則包括個別化原則、有目的的情感表達原則、有控制的感情投入原則、接納原則、非批判的態度原則、案主自決原則和保密原則。[2]42-45 這些原則的確立和應用,為老年社會工作者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活動提供了指導。如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楠桿鎮項目中開展個案工作的有5人,分別解決案主不同的需求和問題,如健康服務、信息服務、情緒疏導、經濟困難等。針對案主的不同處境和問題,項目組社會工作者進行了多次回訪,采用了不同的介入模式,并整合資源,為他們提供幫助,最終解決了案主的不同問題,滿足了其個性化的需求。

2.開展小組工作,有針對性地滿足農村老年人對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

老年小組工作的基本模式包括社會目標模式、交互模式和治療模式。在這三類模式中,前兩類模式可用于社區或機構中的老年人小組,而治療模式一般在機構中運用。[2]204-206因此,在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小組活動中,應主要選擇社會目標模式和交互模式。社會目標模式的目的是增強老年人的社會意識、社會責任和社會認同感。這些小組活動效果較佳,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歡樂與情趣,也開闊了他們的眼界。正如河南省羅山縣楠桿鎮田堰村幸福院的院長項守枝在接受信陽電視臺《特別關注》欄目采訪時所說的那樣:“以前農村中老年人只是忙著干農活、照顧孩子,很少有文化娛樂活動,自從鄭州的兩個社工來了之后,他們組織村中老年人做手工花朵、跳廣場舞。村里玩牌打麻將的人少了,村民培養了新的興趣,鄰里關系更和睦了,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了!”交互模式的目的是通過小組活動中老年人之間的互動、溝通和交流,形成一個互助的小組,增強他們抵御生活壓力和風險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其生活質量的目的。小組工作的開展,使得組員形成一個互幫互助的群體,在強調“助人自助”的同時達到了互助的目的,為解決居家養老中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問題提供了幫助。比如,楠桿鎮缺乏文化娛樂設施,村民們娛樂意識淡薄,參與活動較少,導致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有些老年人孤獨感較強。面對這種情況,楠桿鎮項目組社會工作者開展了前期的動員工作,并為當地的老年人開展了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小組活動,組建太極拳興趣小組、“妙手生花、快樂到我家”小組、“崇尚健康、分享快樂”廣場舞小組、“跳出健康”老年健身操小組、“開心戲院”興趣小組等。小組工作介入居家養老服務主要體現在幫助老人解決心理困擾、精神慰藉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問題。

3.開展社區工作,為農村老年人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和醫療康復服務

老年社區工作的基本模式包括社區發展模式、社區組織模式和社區教育模式。擴大老年人的社區社會支持網絡是老年社區工作的關鍵,老年人的社區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個人網絡、志愿者聯系網絡、互助網絡、鄰舍協助網絡和社區授權網絡。[2]255從形式上看,社區社會支持網絡包括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和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前者的主體包括政府、群體和組織,而后者的主體包括家人、親戚、朋友、同事、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與城市社區不同,農村社區文化娛樂設施缺乏,老年人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例如,在楠桿鎮項目中,項目組成員根據農村社區特性,通過對當地社區的需求進行評估,以一些節日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的社區活動,如“情滿中秋節,愛在夕陽紅”、“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健康帶給您”養生知識宣傳、“青春暖夕陽”長者生日會、“愛在夕陽,情暖冬至”、“健康零距離,關愛老年人”健康知識講座等,建立并擴大了老年人的社區社會支持網絡,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深受當地老年人的歡迎,為老人的生活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社區工作的開展,不僅娛樂了老人、提升了社工,還培育和指導了當地居家養老相關人員如何開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當然,在居家養老服務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如何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醫療康復需求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在農村設立社區醫療康復中心,與村診所一起共同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醫療康復需求。

四、社會工作介入居家養老服務的展望與思考

1.調動農村老年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是社會工作服務活動開展的關鍵

一般來說,由于自身原因,老年人在參與活動時比較被動,因此,在活動開展前,需要做一些熱身或者破冰活動,對那些身體健康狀況不好的老人,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要不斷地鼓勵他們、及時地表揚他們點滴的進步;在活動結束后,要及時地向老年人反饋信息。因此,調動老年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應貫穿活動的始終,這也是社會工作服務活動開展的關鍵。為了充分調動老年人的積極性,在活動開展前,要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看其是否適合參與該項活動,同時要詢問其對此項活動是否有興趣。在活動準備的過程中,要注意選擇適合老年人活動的環境,避免活動中傷害到老年人。

2.專業性是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基本要求

專業性是社會工作的生命力,無論是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還是在社區工作過程中,都要體現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否則,社會工作專業就失去了靈魂,這也是社會工作專業區別于其他文科專業的一大特點。正是由于這一點,社會工作在解決一些問題上才具有自身的優勢。因此,在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活動開展過程中,尤其要關注社會工作介入的專業性,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3.充分利用農村現有居家養老服務資源,不搞形式主義

在農村,居家養老是老年人理想的養老方式,盡管還沒有全面鋪開,但是也有一些試點。在這些試點地區,建有幸福院、活動廣場和活動中心等,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政府及民間組織投資興建的這些居家養老設施,居家養老的優勢將會真正體現出來。但是,在有些試點地區,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有人來參觀、采訪的時候,緊急行動,搞些表面活動;參觀或采訪的人走后,大門緊鎖,冷冷清清。這種既浪費國家資源、老百姓又無法享受到應有的養老服務的表面文章,應當為我國的社會工作者所摒棄。

篇(3)

隨著社會的進步,老年人不僅在數量上越來越多,在照料的需求上也開始從吃飽穿暖等基本層次拓展到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社會交往、醫療保健等較高層次。雖然社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還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對子女照料的依賴在一定程度上妨礙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且所帶來的照料成本很大,這讓子女很為難。所以,正常情況下老年人對社區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務需求就更加強烈,而社區提供的日間照顧、家政服務、醫療護理、健身娛樂等服務恰好能有力地解決這些問題。另外,從老年人的內心出發,在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可以避免在機構養老人情味不足的缺陷和與世隔絕的生活環境造成的痛苦與無奈;從經濟層面看,在社區居家養老經濟投入要遠遠低于在機構養老。所以,大多數老年人比較青睞社區居家養老。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基層社區居民對“居家養老”認同感不足。首先,目前基層社區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思想根深蒂固,嚴重阻礙了開展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社區居民對于居家養老服務前期的走訪很排斥,有些直接將調查者拒之門外,甚至惡言相向,這使得基層居家養老服務困難重重。

其次,基層居家養老服務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基層社區服務目前提供的養老服務項目很少,只是代購商品、打掃衛生等低層次養老服務,這些服務項目無法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傳統的養老模式注重物質贍養,但就目前的基層居家養老模式來看,還是停留在物質方面。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老人不僅要吃、要住、要穿,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要有尊嚴,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愿,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愿,所以居家養老的服務項目要進行創新,以滿足老年人實際需求為主。

最后,政府對居家養老的宣傳力度不夠,沒有將居家養老能為老年人帶來的好處,起到的作用等向社區老年人宣傳,不僅僅是老年人,包括社區的年輕人也只是知道居家養老這個詞,不明白到底居家養老能夠帶了什么,這些都導致了基層社區居民對居家養老認同感不高。

二是基層居家養老缺乏強有力的資金支撐。目前,外地基層居家養老服務大都有政府出資購買服務,也僅僅只限于購買基礎服務。我國社會組織起步較晚,到了基層這樣的社會組織基本沒有,全部得依靠政府出資。以盈利為目的養老企業也在居家養老的邊緣試探,沒有政府出資扶持,也不敢有大動作。多數組織離開了政府的支持都無法正常運行,由此看來,政府在基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中起最主要的推動力,需要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資源環境,最重要的就是資金支持。

三是基層居家養老缺乏專業的服務團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專業化的服務工作。需要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團隊為社區居民做服務。目前基層社區服務人群是社區工作者,無法實現真正的社區養老,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的養老還是只能依靠機構養老或者家庭養老,居家養老的好處無法脫穎而出,社會影響力也不夠。需要聘請專業的養老服務人員或者委托第三方服務,由政府牽頭,做好基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真正把居家養老納入正軌。

三、幾點建議

篇(4)

一、“居家養老”概念

(一)有關“居家養老”概念的界定

盡管“居家養老”在全國已廣泛實踐,但是其概念仍然眾說紛紜,很難達成共識。“居家養老”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強調居家養老是一種與機構養老(養老院等)相對的養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安度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養老機構,是一種“半社會化半家庭”的養老方式[1]。認為居家養老是一種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保障體系,家庭養老可以采用,社會養老也可以采用,如陳大亞指出:“所謂居家養老,就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就是要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組成一個最符合老人意愿的,一個最有利于保持和加強老年人的自助能力的、一個最切實可行的和一個最有效的養老保障體系。”[2]認為居家養老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是“建立在個人、家庭、社區和國家基礎之上的,它是以居家養老為形式, 以社區養老網絡為基礎,以國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為保證,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體系”[3]。強調居家養老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養老方式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張衛東認為:“居家養老的家不是一個物理空間概念,而是具有人文關懷、情感交流,同時具備物質養老和精神養老的社會環境。缺乏心理溝通和精神撫慰的“空巢家庭”不符合居家養老模式中的‘家’的概念涵義。”[4]

(二)“居家養老”的優勢

中國現行的養老模式有三種,家庭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模式和居家養老模式。家庭養老的運行機制主要是以個人養老金為主,以家庭支持為輔。機構養老的運行機制主要是企業投資單獨經營或者是政府投資運營。居家養老模式與前兩種模式相比,就具有了靈活性的優勢,居家養老模式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除了家庭養老之外,其余兩種模式均需要企業與政府。在專業化程度方面,居家養老不但社會認同度高,社會融入度也很高。這便是居家養老與其他兩種養老模式相比所具有的優勢。

二、“居家養老”模塊化處理

(一)“居家養老”的困境

雖然居家養老相對于其他的養老模式來說具有諸多的優勢,但其推行的并不是很順利,例如阜新市。阜新市地處遼西北地區,經濟欠發達,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能夠領取到的養老金僅僅能夠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大部分的老年人都選擇了家庭養老這種方式或者正在使用家庭養老方式。極少數的老年人選擇了機構養老模式,由于中國人的傳統養老觀念中,養老就應該在家庭當中,而不是在那個像工廠的養老院之中。絕大部分的老年人選擇的最理想的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這種半家庭半社會的養老模式兼顧了傳統與現代。故老年人均愿意接受。但是,由于現實的原因,居家養老高昂的費用是老年人望而卻步。這就是居家養老模式所陷入的困境。

(二)“居家養老”陷入困境的原因

居家養老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其高昂的費用。企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盈利,可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的企業根本沒有盈利。根據調查的結果我們進行了分析,發現企業不盈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以某飯店為例,第一方面,該飯店以一鍋一菜為主,而要提供給老人的飲食的量均非常的大,因此,成本也就很高。第二方面,該飯店的飯菜并不能有效的適應老年人,不科學不健康,因此老年人不愿意訂,因此成本也就提高了。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居家養老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費用偏高,而導致費用高的原因就是居家養老未能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的運營。

(三)“居家養老”模塊化處理

居家養老的高費用使其不能在阜新市順利的推行,因此,我們將居家養老進行了模塊化的處理,也就是將其分為若干的服務,例如,陪護,打掃衛生,做飯做菜等等。老年人可以選擇其中的一項或者幾項,擴大了客戶群體,這樣就有效的降低了居家養老的成本,從而使居家養老的受眾面更加寬廣,形成了良性循環。

三、“居家養老”模塊化中的老人飲食

(一)民以食為天

中國菜烹飪方式復雜,老年人在操作過程中危險性也很大,同時,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老人認為最應該由外界提供的養老服務就是飲食服務。通過對老年人進行更深一步的訪談,我們分析出了原因:第一,老年人本身身體體力不足以自己動手做飯。第二,僅僅兩個人吃飯,不想每天做許多飯菜。第三,自己做的飯并不能滿足每天的營養需要。以上三點,是老年人認為飲食服務由專業機構來提供的原因。

(二)食堂模式,多贏局面

通過進行的調查和上述分析,我們采取了食堂養老模式。利用已有的大型食堂,為老年人提供飲食服務。從而形成多贏的局面。一贏,食堂贏,為老年人提供養老飲食服務,使食堂獲得了又一批客源。食堂原本的設備就是滿足大批量的人群就餐的需要,這樣可以將食堂的設備都利用起來,避免了一鍋一菜的方式,從而降低了成本。食堂本身的衛生也是過關的,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營養,衛生的食品。為老年人提供餐飲服務,也有利于提高食堂本身的實力。這就是食堂的贏。二贏,老年人贏。通過食堂來為老年人提供飲食服務,既有利于降低老年人吃的費用,又能夠使老年人每天獲得充足的營養,而且能夠吃到多種多樣的食品。老年人不做飯,節省了時間,也降低了危險。這就是老年人的贏。三贏,學生贏,食堂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能夠提升自身食品的質量,對學生來說是莫大的好處。食堂提供飲食,就必須要進行配送,而在此中間,學生就可以做配送員的工作,既可以勤工儉學,又可以樹立尊老敬老的意識。這就是三贏。四贏,政府贏。利用現有食堂的設備,避免了重復建設,節省出來的資金可以用到更有用的地方去。

居家養老模塊化處理,為養老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食堂養老的多贏局面,為食堂養老提供了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陳軍.居家養老:城市養老模式的選擇[J].社會,2001,(9):22-24

[2]陳大亞.家庭養老問題探討[J].研究與探討,1998,(9):10-11

[3]穆光宗,姚遠.探索中國特色的綜合解決老齡問題的未來之路[J].人口與經濟,1999,(2):58-64

[4]張衛東.居家養老模式的理論探討[J].中國老年學,2000,(2):120-122

篇(5)

一、前言

我國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因此不能像發達國家一樣有足夠的實力保障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特別是城市獨生子女政策的運行,導致家庭結構的變化,傳統的家庭結構近乎瓦解,其養老的功能不斷削弱。而國家提供的機構養老受我國經濟實力的限制,存在諸多問題:機構養老的服務設施數量少,增長緩慢,服務質量低,收費過高,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導致老年人的入住率很低。因而也不能承擔起養老的責任。貴陽市作為一個西部經濟欠發達城市,在推行機構養老的過程中更是困難重重。

而居家養老將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結合起來,將落腳點放在老年人所熟悉的社區中,充分利用社區資源,保障社區的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它是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有機組合,成本相對較低,同時又能減輕家人照料負擔,更好地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目標,因而是貴陽市城市老年人養老的理想選擇。

所謂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享受社區提供的各種老年服務。這是一種“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外圍、以養老制度為保障”的新型養老方式,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它實質上是對城市社區老年人的一種福利。精神養老主要由家庭和社區承擔,而物質養老則由國家、社會和個人共同承擔。它在形式上仍保持著傳統家庭的養老格局,但是在內涵上體現了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該模式是由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組織在社區中建立相關的為老服務中心,充分利用社區和社會資源,為社區中的老年人提供相應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療保健等服務,為老年人提供較高質量的生活保障。

二、貴陽市城市居家養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貴陽市城市居家養老的必要性

貴陽市作為西部一個落后欠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雖然慢于全國水平,但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正在逐漸加快。據相關部門2010年統計結果顯示,65歲以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34.49萬,占總人口的比例為9.48%,與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后普查5.98%的比例相比,上升了3.5個百分點。傳統的家庭養老因家庭結構的變化,核心家庭的增多,家庭規模縮小,照顧老年人的家庭成員資源不足,現代年輕人更多的追求自我發展、自我價值的實現,導致空巢家庭顯著增加并且空巢期的延長。這些變化導致家庭養老的功能已經不可靠。對于一個落后的欠發達地區,在政府有限的財力背景下,貴陽市的機構養老設施缺乏、政府養老投入嚴重不足,現存的養老機構有很多問題弊端,使得運行效率低下。不能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需求。

此外,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水平高,經濟比較發達的情況下到來的,而我國則是在綜合國力不強的情況下迅速到來的。貴陽市在2006年正式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彼時貴陽市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雖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明顯低于國內其他城市,因此貴陽市的人口老齡化呈現了“未富先老”的顯著特征,政府根本無力建立像起像西方國家一樣的國民養老保障制度。

無論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還是現代的機構養老方式,都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家庭和機構能夠為老年人提供供養的水平和能力都很低,與老年人的需求相比差距還很大。老年人養老的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的缺口,這些都反映出目前我國城市老年人養老已陷入重重困境。為了保障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我們的養老模式必定要經歷轉型和變革,必須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養老新路。這使我們不得不把目光轉向社會供給的另一條重要途徑即居家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能極大滿足老年人的現實要求,達到節約政府財力和社會資源的目的,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二)貴陽市城市居家養老的可行性

1、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在法律上肯定了社區服務在養老保障中的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條規定:“發展社區服務,逐步建立適應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務,文化體育活動,疾病護理與健康等服務設施和網點。”2000年8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決定指出,要加強社區建設,依托社區發展老年服務業,進一步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功能,大力興辦老年服務設施。2001年,民政部下發[2001]145號文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這項計劃在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下,將彩票福利金的80%用于資助老年人福利。貴陽市筑黨發[2008]27號《貴陽市關于實施“老有所養”行動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優先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總之,社區養老已經具備了濃厚的社會氛圍和政策依據。

2、居家養老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積累。2001年6月,民政部在全國推行“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簡稱“星光計劃”。近年來來各地在推進機構養老的同時努力探索適應大多數老年人需求的養老途徑,大力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已初步形成了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機制和服務體系。

上海市“居家養老服務券”、北京市“無圍墻養老院”以及大連市“家庭養老院”的模式的發展,這些經驗的積累為貴陽市居家養老的發展提供借鑒。

居家養老將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結合在一起,整合社會中各方面的資源,集中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又彌補了兩者的不足。其投入收費低廉、成本低、服務方式靈活的特點,以及服務具有針對性,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老年人的不同生活需求,不需要走出自己熟悉的社區也符合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需求,因此建立一條以家庭為核心,依托社區中心,通過專業化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相應的服務,是貴陽市現在和今后一段時間內一條切實可行的主要方式,并將成為貴陽市大多數老年人和家庭的必然選擇。

三、貴陽市城市居家養老保障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貴陽市居家養老保障發展現狀

貴陽市是貴州省的省會,總人口364萬人。其中城市人口288萬,是我國31個特大城市之一。城區建設面積220.31平方千米。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被譽為“高原明珠”。

1、貴陽市老齡人口狀況

目前貴陽市的老齡人口比例如下表所示:

年齡段

60—64

65—69

70—79

80—89

90—99

100以上

小 計

78661

61207

83016

22753

2814

35

248486

73588

59439

86117

25577

3861

58

248640

合計

152249

120646

169133

48330

6675

93

497126

所占比例

4.18%

3.31%

4.65%

1.33%

0.19%

13.66%

性別比

106.89

102.97

96.40

88.96

72.88 60.34

99.94

70歲以上的老人優先就診,免掛號等優惠政策,全面普及健康知識,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數。

第五,城鎮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應保盡保、分類施保”的原則,優先落實符合條件的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展老年人慈善事業,倡導多種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溫暖活動。從2008年6月起,各區(市、縣)政府負責組織發放高齡老人營養補貼和半自理、不能自理特困老人護理補貼。高齡老人營養補貼按90歲以上每人每月100元、100歲以上每人每月200元的標準發放,所需經費由市級和各區(市、縣)級財政各承擔50%;半自理、不能自理特困老人護理補貼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標準發放,所需經費由各區(市、縣)級財政承擔。使貧困老人基本達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第六,推動老年教育的健康發展,廣泛開展文體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鼓勵和倡導老年人“老有所為”。目前貴陽市各轄區積極開展老年教育,全市共有老年大學204所。入學率達4.28%。此外,全市設有多處老年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室。文體組織健全,共有458個戶外活動點,還有豐富的書法,攝影,舞蹈,老年藝術團等,充實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第七,積極開展老年人權益保護,加強老年人維權體系和隊伍建設。貴陽市由司法、公安、民政、勞動等部門組成的老年維權工作網絡也初步形成。全市現有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中心以及由司法行政部門指定基層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機構設立的老年人合法權益維護崗。這些法律服務機構負責接待老人來訪、處理老年人來信、受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案件,開展老年人法律宣傳,對老年人給予全免或減免訴訟等法律援助。

(二)貴陽市居家養老服務推行中面臨的問題

貴陽市的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的實行中得到政府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和支持,取得的成效是顯著的。但由于居家養老模式產生的時間尚短,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不能滿足老齡人口多方面的需求,具體表現如下:

1、居家養老社會化程度不夠

社區老年設施由國家、集體包辦,民政部門直辦、直管的做法還沒有根本改變,福利機構的服務對象仍以傳統的社會救助對象為主。能夠承擔居家養老服務的民間機構和團體組織發展滯后。社區的養老救助信息系統沒有有效建立,社區的“銀發工程”落實不到位,社區養老產業及資源無論是有償、低償、無償的整合發展不夠,難以滿足老人的就醫、就餐、家政等服務需要。以南明區為例,其老齡工作的覆蓋面廣,工作開展主要在老齡委,各級黨政領導也很重視,但是各地發展很不平衡,社會力量、民間組織未被動員起來,工作力量薄弱。

2、資金來源不足

我國的老齡化屬于“未富先老”。目前制約居家養老事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問題。老齡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同向不同步,這一點在貴陽市的發展中也得到了體現。貴陽的居家養老主要是靠政府和民政部門的投入,政府部門的投入受經濟發展的制約,是有限的。而民政部門的投入主要依靠福利彩票,而彩票的收益本來就有不確定性,加之配套不到位,使得居家養老的發展受阻,不能讓廣大的老年人從中收益,影響他們參加的積極性。像貴陽碧海花園投資3000萬打造社區居家養老只能是少數。南明區在06—09年間財政投入老齡事業經費共252萬元,但對于日趨龐大的老年人口也只能是杯水車薪。財源不足將必然制約貴陽市居家養老事業的發展。

3、服務內容單一,不能滿足多樣化需求

目前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務項目增多,己不僅僅是簡單的家政服務和護理服務,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滿足。而事實上,貴陽市各地開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看似提供很多的服務,真真能做到的卻較為單一,不能滿足現階段老年人的需要。并且社區基礎設施功能不完善、規模小、檔次低,醫療網點條件差,設施設備不全、水平低、醫療技術不適應救助服務的需求.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在進行大規模的住宅建設和城市規劃過程中,還沒有更多的考慮養老設施的配套問題,相比國外許多國家己經在一定規模的居民居住群里,不僅配備有一定規模程度的養老設施,并且這些設施已經是具有了綜合服務型,兼顧日托、長期住宿、康復、護理等功能,可見我們在這些方面做的還是遠遠不夠。

4、居家養老的服務隊伍的規模小、素質低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因為受到社會偏見的影響,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的偏低,服務人員數量嚴重不足,一般都是受薪的人員。并且,這些服務人員也基本上是“4050”的下崗人員和外來女工,文化水平較低,大部分人員都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缺乏專業服務知識,只能從事一般的家政服務和簡單的康復護理等,難以提供高層次的服務,這將嚴重影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和質量。南明區目前從事養老助老服務的人,大部分是沒有接受過相關專業教育或技能培訓,多少社區的“老大媽”、“老大伯”,而且多數還是義務幫忙。老齡工作隊伍缺少知識化、年輕化、技能化、標準化的專業服務人才,影響養老服務質量,也制約著養老事業的發展。

四、完善貴陽市城市居家養老的對策和建議

貴陽市在居家養老的實踐中暴露出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我們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必須考慮貴陽市的社會現實,積極探索符合貴陽市社會發展實際的社區居家養老新途徑:

(一)充分發展非營利組織,推動居家養老社會化

應當積極引導鼓勵非營利組織分擔相應的老年保障責任。因為非營利組織有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非營利組織具有較強的使命感,是多樣、靈活、平等、多樣式自治性組織,因而在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時必然具有比政府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優勢,能夠提高服務質量,完善服務項目,規范服務行為。貴陽市作為一個省會城市,其非盈利組織的發展是比較充分的。要充分利用活動于法律咨詢與服務、醫院、康復中心、養老院、心理咨詢、社會服務、社區發展的非營利組織為居家養老服務,將這些組織的力量納入社區養老的范疇,不僅會提高并促進全民的老年保障意識,使老年保障政策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會使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受到鼓勵,使其規模不斷擴大,融資渠道更加廣泛,捐贈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一方面豐富為老助老隊伍,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二)廣開資金來源,加強監督機制

由于貴陽市經濟實力限制政府現在還不可能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投入最大的資金,這就需要我們拓寬籌資集道,通過實行一些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各企事業單位、個人等關注養老現狀,為社區居家養老工作提供資金援助,走出一條政府補助、社會集資、個人捐贈、適當收費相結合的社區服務投資新路,為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長遠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資助。此外,還要要加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的透明度,堅持“陽光操作”,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在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進行糾正,限期整改,切實杜絕資金在發放和使用過程中出現截留、挪用等問題,對違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發放和使用規定的人和事要嚴肅查處,絕不遷就姑息。

(三)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的服務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護理服務、精神慰籍等。同時也應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休閑、娛樂活動。還可以設立社區老年人才市場,使老年人找到發揮余熱的場所,以自己的優勢再就業,繼續奉獻,參與社會發展,體現老年價值。這樣既為社會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又滿足了老年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為社區老年人法律援助、咨詢、調解、辯護等服務活動,幫助老年人維護老年人權益,使其安度晚年。

(四)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隊伍建設

第一,充實專業隊伍人員數量。專業人員數量的多少可以根據當地需要照料的老人的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來配置。第二,加強隊伍的專業化素質。目前,各地都有老年護理的培訓機構和相應項目的提供,在培訓方面要嚴把質量關,重理論更注重專業技能的要求,同時也要注重敬老愛老,愛崗敬業精神的培養,加強考核,持證上崗。第三,合理設置居家養老的工作崗位。實際上,由于居家養老所涉及的內容豐富多樣,所以參加居家養老服務的崗位設置也應該根據實際來設置。可以設置固定的全職崗位的同時設置靈活的兼職崗位。比如,固定的全職崗位有護理人員、老年社會工作者等,而靈活的兼職崗位有文化娛樂輔導員、老年健身指導員等。第四,提高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這樣可以提高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第五,引進高校相關專業的畢業生。貴陽市應充分運用自身優勢,本市中多所大學中開設有社會工作,社會保障等專業,除了可以提供高質量的本專科畢業生,是老年工作隊伍年輕化,也可以為相關為老服務人員提供技能培訓。

(五)建立完整的居家養老服務評估機制

建立對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的評估機制。就是對有日常生活照料服務需求的老年人進行評估,通過評估可保證資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幫助的老人身上,發揮最大的資金效益。因此,評估的指標體系應側重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照料能力、家庭經濟支付能力,其中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養老服務需求評估的主要內容。

建立養老服務供給質量的評估機制。對居家養老服務的效果、效率進行服務質量評估。同時還要對居家養老的發展規劃是否科學合理、現行政策是否解決實際問題等進行評估,以此不斷完善評估工作。

(六)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教育

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提高居家養老的服務意識尤為重要。引導老年人樹立積極的養老觀念。要幫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區為老服務,使他們能切實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好社區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

參考文獻

1 曹麗.我國城市居家養老問題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9

2 陽艷珠.貴陽市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8

篇(6)

一、前言

本文通過為期兩個月的實地調研,運用抽樣法對靜安區老人進行問卷調查,隨機在靜安區居家老人數據庫中抽取1000份樣本,千名老人分布在5個街道25個居委會,每個街道發放問卷200份。其中有逝世和人戶分離的老人由系統隨機再抽取樣本進行調查。問卷涉及到基本情況、生活服務、醫療保障服務、安全服務精神慰藉和經濟等六個方面。調查資料運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所有重要的數據均做了相關統計和檢驗,以保證分析結構的有效性。并針對居家養老服務對象即老人的需求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求找到解決的對策。

二、上海市靜安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需求的問題分析

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重點是滿足服務對象即老人的需求,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往往會忽略這一最重要問題,老人在生活狀況、醫療保障、安全服務、精神慰藉和經濟狀況等方面的現狀是居家養老服務過程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居家養老服務水平能達到的程度的重要基礎,下面就針對這幾項指標提出存在的一些問題。

1、老人對居家養老的服務、機構、政策了解程度不高。在調研過程中,雖然有78.3%的老人得都到過居家養老機構或居家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所提供的服務。但仍然有35.9%的老人不知道有專門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的機構。對于跟他們聯系比較緊密的一些助老機構比如社區的樂齡家園服務站、日間服務中心等大多數老人相對比較熟悉,但像區居家養老管理服務中心和街道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機構,老人們就了解的不多。更有59.2%不知道任何關于居家養老服務的相關政策。只知道有關于養老方面的優惠服務。

2、目前居家養老提供的服務范圍太窄。目前,居家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辦、生活護理和康復等,但調研顯示,在得到過助老服務的老人中,46.7%的老人得到過為老服務機構提供的助餐服務,助浴、助潔、助行、助辦等等其他服務均勻分布,但都不高,平均只占到7%左右.其中老人最需要的服務項目中,老人們的要求不統一,幾乎是平均分布,都不超過15%。由此看來,老人除了得到助餐助浴等項目的服務相對比例較高外,其它各項普遍不高,這說明居家養老機構的服務項目只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老人關于生活質量提高方面的需求還不能得到滿足。

3、醫療費用過高是老人就醫難的主要瓶頸。因為年齡較大的實際情況,大部分老人認為自己身體不是很健康,其中65.5%和10.1%的老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一般和較差,只有21.6%的老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很健康。68.7%的老人患過慢性疾病,身體經常遭受病魔折磨;17.8%的老人曾是大病患者;7.9%的老人現在身患殘疾。老人的身體狀況決定了醫療費用是老年人的主要經濟支出。雖然大部分老人參與了各種形式的醫療保險和醫療保障,其中81.0%的老人有參加醫療保險,84.4%的老人參加退休職工互助醫療。但仍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老人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障。這就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的經濟負擔。加上目前國家醫改舉步維艱,并且效果很不明顯,導致醫藥費、手術費、住院費等醫療費用居高不下。沉重的醫療費用不僅影響到老年人的醫療,而且深深地影響到整個居家養老體系的發展。

4、大多數老人的交往需求很難得到實現。 孤獨是老年人的第一殺手,也是為老服務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這種對老人精神上的無形的摧殘加速了很多老人的衰老甚至死亡。而居家養老的目的就是利用家庭和社區的情感溫暖使老人身心愉悅,達到養老的目的。但是就目前的狀況來看,為老服務的現狀還很難滿足大多數老人的交往需求。在調查過程中,大多數老人提出有一些孤獨感或者生活太單調、無聊,希望社區能夠開展各種能讓他們參與進去的文體活動,也希望社區能多關心老人,多找他們聊天,通過各種途徑建立聊天室或建立其他聊天渠道供他們與人交流。如有條件,希望提供開展一對一的心理訪談,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調查顯示,大部分老人想與人交流溝通,其中63.9%的老人想找人訴說心事。當有心事時,他們首先會想到配偶、子女等親人進行訴說,比例占到了70.6%,很多老人想通過參加各種活動來減少孤獨感,有45.6%的老人表示經常參加各類活動。這就需要社區為載體的居家養老體系能夠把這部分愿意交往的聚集起來,開展各式各樣的文體、旅游和集體活動,讓老人們在社區中度過充實的每一天

三、上海市居家養老服務對象需求的對策分析

1、提供途徑是老年人更充分了解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的服務實實在在的存在,但很老人對這項服務卻知之甚少。很多社區的老人得都到過居家養老機構或居家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所提供的服務。但仍然有一大批老人不知道有專門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的機構。可以正面宣傳為主,通過社區的各種途徑為老人普及居家養老的優惠政策。讓老人系統的了解相關知識,充分的融入到系統中間去。這對于居家養老體系資金的籌措、政策的實施、服務的流暢性和互動性都有積極的作用。

2、提供各種渠道滿足老人的社交需求。愉快的身心是老年人能夠安度晚年的最重要的方面,而社會交往是實現老年人價值的切實可行的途徑。“社會交往”指老年人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包括志愿服務、文化學習、文體活動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動。老年人可以通過各種社會交往增強運動,或者通過交往和運動尋求新的平衡,社會交往是增進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長健康期的得力之舉。社區應在了解老年人社會交往偏好的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科學引導,并注意發揮老年人自身在各種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組織和管理作用,讓老年人認識到自己的潛能,以更加自信、積極的態度去生活。調研過程中發現,經常參與社區活動、志愿者活動,各種問題活動的老人與其他老人相比身體更加健康,對生活的態度也更加樂觀向上。

3、解決老人看病難的問題。看病難幾乎是每一個老人發出的聲音,面對如此大的一個需求群體,居家養老體系不僅不能把老年人排除在體系之外,而且要作為養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按病患嚴重程度的不同分別進行需求管理。“社區醫療服務”、“護理、保健類”的需求在老年婦女群體中具有普遍性,同時不容忽視的是“應急呼叫類”的服務需求在上升。為此,社區應提供相關方面的優質服務。比如,為社區內的老年婦女建立健康檔案,提供送醫上門或是陪同看病服務,以此提高社區醫療服務水平;對需要“護理、保健類”服務的老年婦女,社區可以加強相關保健、健康知識的宣傳,加強組織體育健身活動,對健康狀況很差的老人提供入戶護理服務;針對“應急呼叫類”優質服務需求上升的現象,社區應著手開始建立及改進社區應急援助網絡。

4、針對不同老年群體,實行“按需”服務。作為社會特殊群體的老年人有著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點,同時,由于每個老年人在健康、家庭、經濟等方面存在差異,其養老需求也各有不同。此外,受到性別差異和個人愛好差異的影響,不同的老年人也有不同的養老意愿。因而,社區要切實從不同老年人的個人需求出發,設置多樣性的服務項目以供老年人選擇,社區可在各小區單元樓下開設老年信箱,接收老年人提出的意見與建議,更多地了解老年人的需要。

所以本文建議針對不同類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層次的居家養老服務。如針對高齡老人、非自理老人,他們由于各種疾病增多、生活不能自理、與子女的溝通也越來越少、常常會產生孤獨寂寞感,應以上門照料服務為主,為老人提供醫療、康復、護理、洗滌、購物、餐飲、心理咨詢等全方位的服務,針對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低齡老人、空巢家庭老人,他們一般身體健康、收入也較高、子女又往往不在身邊,應以上門照料服務為主,如家務助理、出行旅游服務等。針對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務的中高齡老人,可采取日間護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復站等形式服務。此外,政府和社區組織要鼓勵、提倡、支持低齡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參與社會發展和公益事業,也可依托社區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老年大學,使他們參加各種有益的文化、體育、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翁淑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新模式[J].經濟問題探索.2005,(2)

[2]韋克難.論我國社區照顧養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國化[J].天府新論,2007.(1)

[3]楊宗傳.居家養老與中國養老模式[J].經濟評論,2000,(3)

篇(7)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人口已經成為一個有其特殊需求的龐大群體。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如何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長久以來,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化養老為補充。具體的養老形式中使用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居家養老、自我養老、機構養老、集中養老、分散養老等分類。根據對養老的理解,我們把一切能夠從老年人生活、精神和經濟上滿足老年人需要的方式和手段稱為“養老模式”。

一、幾種養老模式概念及分析

(一)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形式,是指以家庭為主進行的老年人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養老支持力,其居住方式有獨居、與配偶居住、與未婚或己婚子女居住等形式,其特征是分散養老。

從目前情況看,家庭養老模式仍然是我國養老的主要模式,雖然老年人對生活場所有多重選擇,如家庭、養老院、老年公寓等,但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的第一選擇。這是因為養老不單是物質上的還包括精神上的。不僅老人在生活上有保障,老年人在家養老可以經常看到自己的兒女和孫子女,進行情感上的交流。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歷行計劃生育政策所導致的家庭結構的變化,年輕人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工作上,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老人的生活,家庭養老的方式出現弱化。在這種狀況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日常保健、心理訴求,疾病護理等問題日漸突出,即使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也不得不把各種需求的滿足從家庭轉向社會和社區,從而導致近年來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漸減弱。

(二)社會養老

社會養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經濟來源和生活服務由社會提供,而不是由家庭提供。社會養老主要表現形式是機構養老的模式,在機構養老中,老人需要按月交納規定的費用,就可以獲得專門為老年人提供護理、食宿、照料的各種福利院和敬老院的照顧。機構養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家庭養老的壓力,也能使老人得到較為集中的照顧和有序的生活。但是,就我國目前經濟水平的情況以及福利發展水平,滿足大部分老人的養老需求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傳統的觀念使老人和子女對于機構的照顧都存在著許多顧慮。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老齡化的加劇,社會養老的問題也日益顯現:第一,我國財力不足,現有的養老機構嚴重缺乏。第二,養老機構的服務方式、管理水平等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社區居家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就是要在家庭養老的基礎上,以社區為依托,充分利用社區現有的各種資源,使老人住在家里或家庭附近,接受社區的養老或托老服務,以滿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文化、權益保障等多種需求的一種養老服務方式。社區是除家庭之外老年人最熟悉的生活環境,由社區來扶助家庭、提供養老支持便成為目前條件下最適宜的養老方式。社區居家養老可讓老年人仍生活在他們熟悉的社區中,保持老年人的社會網絡不斷裂,而且社區養老服務可以減輕家庭的生活負擔,改善老人的護理條件,進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社區居家養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區養老資源,減輕政府負擔。在國家無力興辦全社會福利性養老機構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社區的財力、物力資源,建設老年活動中心、社區醫院等設施,從而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

二、社區居家養老的優勢與問題

與傳統的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相比,社區養老具有獨特的優勢。

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減輕家庭和政府的負擔。老人在家中養老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形成互助網絡,還可以利用已有的家具、房屋等設施,這樣既避免了重復建設,也減輕對政府投入的依賴。此外興辦各類養老服務,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吸納下崗人員再就業。

第二,有利于老年人自身的身心健康。通過保持老年人“正常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社區環境中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理念,實現社會工作“以人為本”的價值信念和“助人自助”的目的,促進人的發展的工作目標。

第三,有利于城市社區建設。加強對老人的照顧,有針對性的開展老人服務項目,有利于改變社區居民對社區建設的看法,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參與社區的建設和發展。

由于我國經濟社會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未富先老,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周期非常短,養老服務業發展滯后,社會的養老意識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所以社區居家養老也面臨許多的發展困境。

第一,現有的社區硬件設施難以支撐居家養老。由于一開始政府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認識的不足、應對經驗的缺乏,所以在城市社區規劃與建設的過程中,完全沒有考慮到住宅的適老性與宜老性,這使得居家養老的開展一開始就存在先天的缺陷。

第二,服務的非專業性與非體系性。居家養老的本質其實就是社區照顧,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社區照顧服務提供的主體主要是家庭婦女、離退休人員、下崗待業人員,真正接受過專業化訓練的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很少。

第三,無法解決老年人的安全保障問題。從目前來看,絕大多數的所謂的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是指提供餐飲及上門醫療服務。這雖然可以滿足老年人的最低生活需求,但是卻無法滿足老年人最迫切的養老需求,即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保障問題。

養老模式的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提升而變化的。中國的文化背景使家庭養老成為我國的主要養老模式,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深以及計劃生育等政策的實施,養老問題已經不能單純的依靠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已經越來越占據主要地位,新的模式的應用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和矛盾,我們應該充分了解養老模式之間的利與弊,更好的服務于老年人群。

參考文獻:

[1]周云,陳明灼.我國養老機構的現狀研究[J].人口社會學, 2007,(4).

篇(8)

徐素琴很準時。每天中午11點,她像往常一樣把做好的飯菜帶到了汪金鳳老人的床頭。

作為寧波市海曙區居家養老義工招募服務中心的一名義工,2008年是徐素琴為徐家漕社區89歲高齡的獨居老人汪金鳳服務的第3個年頭。

在海曙區,像徐素琴這樣的義工已經達到了300人,他們與820多位獨居、困難老人進行了結對服務。

而2008年,像徐素琴這樣的義工,還可以享受到一套新型的居家養老義工服務模式――“義工銀行”。

也就是說,今后每一次她的義工服務都會被記錄在案,等她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就能免費享受政府替她購買的養老服務。

“海曙區的居家養老模式,用最少的錢起到了最好的效果。”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頒獎會上,評委作出了這樣的評價。

海曙區作為寧波中心城區,5.3萬名老年人中,空巢獨居的老年人就有2.25萬余人,占老年人總數的42%。而在整個寧波城區,這個比例也已經達到35%以上。

海曙區的居家養老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

從2004年開始,海曙區作了初步嘗試。比如由政府出資,為區內近600名75歲以上獨居并且無收入的老人購買養老服務。隨后,通過敬老協會和社區組織義工,與一些老人結對進行服務。

海曙區老齡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崔德海說,由于義工的數量增多,完全實行義務服務也不現實,所以從2007年開始,海曙區又推出了一套新型的居家養老義工服務模式――“義工銀行”。

簡單說來,這并非真正的銀行,而是由當地敬老協會逐一登記義工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統一入檔,當義工本人因年齡大需要服務時,就可提出申請,政府會為其購買相應的養老服務。

對于這個最新的做法,在第4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頒獎會上,評委會給出評價:“‘義工銀行’,儲備了很多養老資源,為居家養老的延續奠定了基礎,很有生命力。”

海曙區政府面對城市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多年來一直采用機構養老的方式。但是,這一單一的養老方式,不管政府投入多少錢、批多少地、蓋多少房,都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居家養老由于其經濟性、自由性及不脫離老人熟悉的生活環境等特點,仍是廣大老年人的首選。

“居家養老是破解未富先老問題的最經濟、最可行的途徑之一。”2007年6月19日,許義平在海曙區居家養老調研會上說,“這是大勢。”

許義平4年前擔任海曙區分管民政的副區長,當時他發現,“政府把養老全部承擔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西方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4000美元,都無法保證大包大攬的“機構養老”,而我國在2000年步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800美元。

許義平算了一筆賬:建一個養老院首期投資最少每張床位5萬元,之后每個床位每月至少補貼250元。以一個200張床位的養老院為例,建設并運行10年的總計費用至少是1600萬元,而1600萬元可以支持800個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也就是說,居家養老制度使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4倍。

這與國際趨勢一致。在西方主要國家,政府都在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老人居家養老。

據統計,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總數的比例,英國為95.5%,美國為96.3%,日本為98.6%,菲律賓為83%,越南為94%。

政府購買服務

海曙區從2004年3月起,選取了17個社區作為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試點。試點僅僅開展幾個月,就廣受社會各界尤其是老年人的歡迎。

2004年5月12日,海曙區政府辦公室頒發了《關于海曙區社會化居家養老工作的指導性意見》,提出“政府扶持、非營利組織運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條是“對家庭經濟困難,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家屬又無能力照顧,需要提供生活服務的老年人,由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其生活困難問題。”

從2005年3月起,海曙區決定在全區65個社區全面推廣“政府購買服務”這一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海曙區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政策內容可以概括為:政府通過年度財政預算,每年花150萬元向非營利組織――海曙區星光敬老協會購買居家養老的服務,每個老人每年的預算是2000元,政府購買的服務時間是每位老人每天1小時。服務由各社區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員為各社區的下崗、失業和困難人員,服務員經社區上報到星光敬老協會,并經敬老協會培訓后,方可上崗。以前服務員每小時的報酬是5.5元,現在根據勞動部門的最新規定已上調至每小時5.7元。

享受服務的是海曙區轄區內,高齡、獨居的困難老人(包括殘疾人)。各社區根據本社區的老人和居家養老服務員的情況,進行上門結對服務。服務內容包括生活照料(日常護理或者特殊護理)、醫療康復(包括陪同到醫院看病、治療、配藥等)、精神慰藉(每天和老人交流,發現老人的需求,排除老人的孤獨感)。額外的服務要靠志愿者上門、企業捐助或老人自己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員的服務質量由海曙區星光敬老協會和各社區監督。

海曙區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還有其他配套政策,海曙區政府形象地把它概括為“走進去”和“走出來”的“兩走”居家養老模式。

所謂“走進去”,主要是指對一些高齡、獨居的困難老人對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由專門的服務人員走進老人的住所,提供上門服務。除此之外,“走進去”的服務方式還有志愿者無償服務、老人自己有償購買服務和企業為老人購買服務等。所謂“走出來”,就是讓大部分行動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區大家庭,老人“走出來”的載體有老人“日托”中心和各種老年民間組織。

海曙區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政策有一套特有的運作機制,即“政府扶持、非營利組織運作、社會參與”。

政府是規劃者和政策制定者,政府扶持是決定性因素,海曙區政府每年都把居家養老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部署。海曙區居家養老工作領導小組作為政府的領導機構,主要職責是完善海曙區、街道、社區三級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領導小組組長是分管養老工作的副區長,一位副組長是海曙區民政局局長,另一位副組長是非營利組織――海曙區星光敬老協會的會長,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也參與制定政策。

海曙區星光敬老協會成立于2003年,它不同于一般的老年協會,是在國內少有的開展養老服務工作的非營利組織。海曙區將居家養老公益項目委托給海曙區星光敬老協會執行,即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交與區敬老協會(總會)運作,服務中心分部交與街道的敬老協會分會運作,社區則以敬老協會名義在服務站開展具體服務。

海曙區星光敬老協會要承擔的工作有:審定需要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對象;確定居家養老的服務內容;對居家養老的服務質量進行檢查和監督;培訓居家養老服務員和結對上門服務的志愿者。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經費,由政府預算撥給敬老協會之后,敬老協會依托社區來組織運作。敬老協會每兩個月提前把每個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員的工資劃撥到社區,服務員給老人服務后,每月到社區領取工資。敬老協會每天深入社區檢查、監督服務情況。

海曙區星光敬老協會崔德海會長說:“這種運作機制,解決了錢和服務雙重的監督問題,這樣老人高興、社區高興、政府也高興,何樂而不為?”

“社會參與”主要指圍繞居家養老工作,有效地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社區現有的可供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社區資源,不僅可大大節省政府的支出,而且還可以提高社區資源的利用率。

首先,可以利用老年人資源,建立起居家養老義工服務模式。這項工作同時也帶動了“義工銀行”的興起。其次,可以動員社會力量,為老人購買服務。有兩家企業分別認購了5萬元“居家養老服務券”,另有企業和個人緊跟其后,直接與高齡老人結對“認養”,即認養一位老人,每月提供給老人200元生活補助金,直到老人去世。第三,可以整合社區的公共衛生資源。海曙區是全國首批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現有2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老人看病到社區衛生服務站,只需要不到10分鐘的路程,這一便利的社會資源,解決了在居家養老模式下,老人的看病難問題。第四,可以整合社區信息資源。海曙區政府把居家養老和“81890”社區信息服務平系起來,專門為老人開通了24小時親情服務熱線,老年人遇到情況后只需要撥通81890,信息中心的電腦屏幕上就會出現有關這個老人的姓名、住址、年齡、身體健康狀況、病史以及子女情況等資料,以便接線員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反應。此外,政府定做了一批“一鍵通”電話機,免費安裝到獨居、高齡的老人家里,一鍵直達81890信息中心。

未來走向

2008年,寧波還將在全省率先為農村老人購買養老服務,力爭到年底全市有5%的行政村(約150個)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到2009年年底達到10%,2010年年底達到30%以上。

2006年下半年開始,寧波借鑒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成功經驗,在鎮海、北侖兩地試行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從2008年起,對基本生活難以自理的部分經濟困難的農村居家老年人,逐步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免費提供生活照料為主的服務。

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資金來源,目前主要是各地的財政資金和民政部門安排使用的部分福利彩票公益金,寧波市民政局每年安排部分本級福利彩票公益金給予各地適當補助。

海曙區政府區域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的探索引起了省有關部門重視。

2008年2月20日,浙江省民政廳廳長吳桂英在全省民政工作會議上表示,浙江省今年將全力重點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健全社會化服務機制,以點帶面,整體推動,加快構建新型社會福利體系。

篇(9)

在人口老齡化和家庭核心化的背景下,大城市養老服務供求矛盾凸顯。為了更好地整合和配置養老服務資源以滿足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了解城市老年人的養老意愿是首要前提。養老意愿是指人們對養老這個行為所持有的看法及態度〔1〕。養老意愿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人群或者同一人群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其養老意愿呈現出較大差異。以往研究發現,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其養老意愿存在顯著影響〔2~4〕,但絕大多數研究設計往往分析的是同一時點上具有不同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群的養老意愿差異,那么對于同一老年人群而言,其養老意愿是否會隨著自身生活自理能力弱化而發生變化?當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向嚴重不能自理轉變時,影響老年人養老意愿的因素是否會有不同?這是現有研究未涉及的方面。基于此,本文利用調查數據,在預設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嚴重不能自理兩種情形下,對上海市老年人的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的方法,對2007年末實際居住在上海市長風街道的戶籍老人進行入戶調查,調查在家中居住的老人313位,在養老機構居住的老人90位,共回收有效問卷403份,有效回收率為100%。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

1.2  研究方法

調查問卷中預設“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 “生活嚴重不能自理”兩種情況,讓被調查者根據其養老意愿分別作答,“養老意愿”操作化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兩種情況。運用二項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老年人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回歸分析模型的因變量為養老意愿,“居家養老”被賦值為1,“機構養老”被賦值為0。自變量主要從老年人的人口特征、經濟特征、健康特征和居住特征中篩選,在人口特征方面主要選取了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和受教育程度4個變量,在經濟特征方面選取了經濟狀況自評變量,在健康特征方面選取了健康狀況自評、患病種類數兩個變量,在居住特征方面選取了居住方式變量。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中二項Logistic回歸向后篩選策略(Backward:Conditional

),建立最優回歸方程。

2  結果

2.1  老年人養老意愿的變化

在兩種不同生活自理能力的預期下,老年人的養老意愿具有顯著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08,P=0.028)。當將來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轉變為嚴重不能自理時,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比例從41.7%上升到49.4%,而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比例從58.3%下降到50.6%。見表1。表1  二項Logistic回歸老年人特征變量的統計描述及其與因變量的交互分析(略)

2.2  老年人養老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在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預期下,對老年人養老意愿產生顯著影響的因素是性別、年齡、居住方式、健康狀況自評和經濟狀況自評。女性老人與男性老人相比,更傾向于機構養老〔Exp(B)=0.449,P<0.05〕;年齡越高者越傾向于居家養老〔Exp(B)=1.090,P<0.001〕;與獨居老人相比,僅與配偶同住老人〔Exp(B)=3.221,P<0.05〕或與家人同住老人〔Exp(B)=4.947,P<0.001〕更傾向于居家養老;與健康狀況自評較好老人相比,健康狀況自評較差老人更傾向于居家養老〔Exp(B)=3.350,P<0.05〕;與經濟狀況自評較好老人相比,經濟狀況自評一般老人〔Exp(B)=0.334,P<0.01〕或經濟狀況自評較差老人〔Exp(B)=0.268,P<0.05〕更傾向于機構養老。在生活嚴重不能自理的預期下,對老年人養老意愿產生顯著影響的因素是年齡、受教育程度、居住方式和健康狀況自評。年齡越高者越傾向于居家養老〔Exp(B)=1.047,P<0.05〕;受教育程度越高老人越傾向于機構養老〔Exp(B)=0.242,P<0.01〕;與獨居老人相比,與家人同住老人傾向于居家養老〔Exp(B)=2.615,P<0.05〕;與

健康狀況自評較好老人相比,健康狀況自評較差老人傾向于居家養老〔Exp(B)=3.063,P<0.05〕。見表2。表2  城市老年人養老意愿的二項Logistic回歸分析(略)

3  討論

   

在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嚴重不能自理能力的預期下,不同年齡、居住方式和健康狀況自評老人的養老意愿存在顯著差異。從年齡考察,年齡越高老人越傾向于居家養老,這可能是因為高齡老人受傳統養老觀念影響較深,認為老年生活能夠得到家人的照顧是生活幸福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希望能夠在家中頤養天年;從居住狀況考察,僅與配偶同住或與家人同住老人更傾向于居家養老,這是因為同住的生活模式能夠使老人獲得來自配偶或家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其機構養老的意愿就相對較弱;從健康狀況自評考察,健康狀況自評較差老人傾向于居家養老,這可能是因為健康狀況往往與經濟狀況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很多老人因病致貧,負擔不起入住養老機構的費用,所以傾向于居家養老。

  

篇(10)

一、居家養老服務相關概念

第一,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是指由民政部門牽頭,通過街道安排社會內的大齡下崗女職工以家庭養護員的身份實現再就業,進入生活有困難的孤老家庭,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養老院”的形式幫助老人度過健康安樂的晚年生活。它最大的特點是解決了目前社會養老機構不足的困難,將大齡下崗女職工和缺乏生活照顧、需要居家看護的孤老這兩個困難群體的需要相結合,調動社會和企業力量出資建立家庭養老院,成為老人、養護員、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第二,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在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它不僅解決了某個家庭的困難,也解決了社會的困難。

二、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背景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中國于1999年達到老齡化社會的標準,1999年年末,60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是總人口的10%以上,更為嚴峻的是老齡人口以每年800萬至900萬的速度增長。21世紀以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資料顯示,2005年末,60歲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億,占總人口的11%,截至2040年,中國老齡人口數字將急速上升至4億。2009年年末,老齡人口達1.67億,80歲以上的老人占1899萬,其中多數人逐步成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銀齡浪潮的洶涌而至,以及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傳統家庭養老的力量呈現出比較薄弱的局勢。此外,伴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成人后在異地工作、結婚生子、安家落戶,致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垂暮之年變成了空巢老人、獨居老人,還有一類老人,他們牽著子女的衣襟來到異地生活,成為寄居老人。對于寄居老人而言,融入陌生的環境,他們的生活狀況、內心世界以及情感世界都需要社會各界予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這就需要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發揮重大作用,尤其需要作為其基礎的并且和傳統文化最具切合性的居家養老發揮重大作用,但目前,這一養老模式一直處于基本停滯狀態。

三、全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重大意義

(一)居家養老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的人性化選擇

調查顯示,急需幫扶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需求范圍日益擴大,大部分老年人都不愿意跟隨子女異地遷徙養老,也不愿意與子女合居養老。2007年中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已達49.7%,比2000年提高了7.7%。2010年,民政部部長李立國于11月7日指出,城鄉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所占比例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70%。而發達國家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為70%-80%,與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相比,中國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持續增加的現實將是不可避免的。為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政府投入了相當人力物力構建適應老齡化社會的為老服務體系,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社會服務體系。這是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舉措。在這一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有學者指出社會機構養老應發揮重要職能。不容樂觀的是,在社會養老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幸福指數并不高。對于所占比例越來越高的老齡人口,他們有著物質和情感上的需求,而功能弱化了的家庭養老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具體來講,這些需求包括精神需求,醫療需求,社會需求,住房需求以及其他需求。社會養老機構無法滿足老年人這些需求的具體表現:

首先,中國大部分社會養老機構的設施不完備,服務不周到,致使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活動少,生活單調,與同伴相處困難,進而影響到老人的心情和幸福感。由于面積和周圍環境的限制,大部份養老機構娛樂設施不完善,能提供的娛樂方式很有限;為數不少的養老機構房屋有限,必須幾個老人合住一間房,而老人的個性、認知大多已經固化,適應能力不強,在再一次“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學習、適應以及接受新環境對于老年人而言都具有相當的困難,這就導致了他們無法適應新環境,很難與周圍的人處好關系。此外,對于那些實行差異化管理和服務辦法的養老機構,老年人之間的攀比使經濟狀況不好的老年人很難保持平和心態。

其次,在設施相對完善,服務基本周到的養老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很難享受到來自于家庭的天倫之樂。針對老人入駐養老機構的問題,《東南快報》的調查結果顯示,90%的老年人不愿意住進養老機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人們要在家里享受天倫之樂,而所占比例為70%的愿意進養老機構的老年人表示,只有家庭不和才會考慮進養老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特別邀請的研究員伊密也發表過類似觀點,她曾經指出“家的感覺是任何一個養老機構都不能給予的,很多老年人因為不能照顧自己同時又不愿意給子女添麻煩,無奈之下才做出去養老機構的決定”,“但是離開家并不代表對家沒有了牽掛,他們的心仍舊留在了家里”。雖然設施相對完善,服務基本周到,但對家的思念和對子女的掛念始終困擾著很多老人。

(二)拓展居家養老服務是擴大就業渠道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

隨著老齡人口規模的擴大,需要社會提供服務的老年人口數量逐年上升;同時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需求范圍日益擴大、需求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需要社會提供的服務在種類、形式、質量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并且朝著更加具體化的方向發展。這對于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而言是個良好的契機。另外,近年受到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就業問題,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熱情來解決這一困擾中國的難題,但這一問題仍然凸顯。若能把兩者有機對接,將會實現養老與就業雙贏的局面。“養老產業是一個很龐大的產業鏈,涉及到老年護理服務和設施行業,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金融等各個領域。僅僅培育專業的老年護理人才就可以創造一大批就業機會”,這是作為日本養老研究者的鞠川陽子曾經指出的有關國外養老服務蘊含的對于就業的良好機遇,對于中國而言,他指出“中國對此類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加龐大,如果加上相應的培訓、考核機構所需要的人才,對于解決目前中國大學生失業嚴重的問題會大有幫助”。此外,根據權威機構測算的數據,中國城市居家養老、家政和護理服務,2010年潛在的市場規模是1300億元人民幣,到2020年這一數值將超過5000億。這足以說明老年服務的市場化和社會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且規模不容小覷,是擴大就業渠道、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四、中國居家養老服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2007年伊始,中國部分大中城市開展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試點活動,各地服務規范細則上不盡相同,本文將最具有代表性的規定整理,如表1所示。

第二,現行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服務對象太少,范圍過于狹窄,社會化程度低。從養老服務業起步至今,居家養老建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在某社區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95%的老年人不知道居家養老的存在,他們對居家養老的理解與真正意義上的居家養老相去甚遠,而知道居家養老的5%的老年人認為居家養老服務僅包含家政服務及陪聊天。

其次,投資主體和服務主體單一,資源整合性差,相應的優惠政策激勵效果不明顯。

再次,居家養老服務業人才奇缺。中國居家養老服務業從業人員專業水平低,從業人員就業層次低,待遇不高,致使高校相關專業招生困難,已經在相關崗位工作的人才流失嚴重。拿云南省來說,目前所需要的養老護理人員近80萬名,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全省養老護理人員不到5萬,其中持有護理人員資格證的不到2萬人次,與需求相比,所缺人才達70余萬。在云南省省會的昆明市常住人口中,老齡人口約80萬,是總人口的14.4%,而養老護理人員僅1萬人左右。

五、全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建議

第一,政策層面的建議。政府要承擔重要責任,政府在開展居家養老服務這一戰略計劃中,應該扮演設計者、推動者和建設者的重要角色。在政策制定方面,應該進一步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為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空間,以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解決投資主體單一化的問題,從而達到較好的整合資源、提升服務質量的目的;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應該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把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同時應當加大財政投入,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為居家養老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在市場管理過程中,應加強監管體系的建設、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人才培養層面的建議。先行試點的經驗表明人才的稀缺是居家養老服務發展面臨的瓶頸,若能在未來的居家養老服務業中融入更多的專業化元素,居家養老服務必將所有突破。

首先,當前家居養老服務業服務員大多是4050下崗失業人員,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職業的使命感和歸屬感有所欠缺,因而他們認為做這份工作是“生活所迫”,加之對老年人的心理特點不了解,在具體工作時不懂得如何甚至不愿意與老人溝通,導致與長者關系僵硬,長此以往,老年人容易對服務員產生不滿情緒。針對此問題,相關培訓機構對服務員的培訓內容必須具有針對性,如讓服務員對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有一定了解并讓他們知曉怎樣與老年人溝通。也就是說,培訓的內容要源自于服務員在服務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上一篇: 精準農業發展分析 下一篇: 塑料污染防治措施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1区二区 | 日韩欧美亚洲一区精品 | 一本视频在线精品 | 中文字幕国产日韩欧美 | 在线播放亚洲综合 | 亚洲小说少妇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