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相關理論匯總十篇

時間:2024-04-02 15:58: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共管理的相關理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公共管理的相關理論

篇(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27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1

0 引 言

公共管理主要是指不以盈利為最終目的的相關政府和公共組織,比如:學校機構,其是一種追求增進效益與公共利益公平分配的調控活動。近年來,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和進步,新公共管理將原來的效率優先轉變成績效優先,將經濟學理論和私營模式作為基礎,關注管理者的管理結果和管理責任,從而實現政府政策實施價值取向的“3E”目標。而信息化對社會生活、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的思維方式有著廣泛的影響,使社會基礎也在發生變化,那么對新公共管理有所影響也是必然的。

1 信息化對新公共管理價值取向產生的積極影響

1.1 效率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隨著經濟信息化的發展,新公共管理在效率方面的價值取向逐漸從原來的效率優先轉變成績效優先。政府和企業不以追求用最少的資源消耗來提供最多的社會服務和公共產品為導向,而是以更多的關注社會大眾的滿意程度和需求為導向。所以,新公共管理在效率方面的價值取向不是重復傳統的管理模式,而是在信息時代尋求新的發展。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主要就是通過引入私營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和管理經驗,來實現效率的優化。政府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向私營企業學習和借鑒,在管理方面引入質量管理、預測系統、分析技術及績效評估等。費耶認為效率取向就是以效率為驅動的管理模式,鼓勵公共部門引進和嘗試私營企業的管理手段和技術,認為不管是私營企業還是公共部門都應該將效率作為管理的核心。

1.2 公共方面的影響

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人們對公共物品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越來越明顯,政府能力的單薄無法有效地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所以需要借助廣泛的社會的力量,才能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新公共管理的公共價值取向。因為公眾是信息化的中心,所以政府中的各種信息也主要是為公眾提供服務的,需要公眾全面、清晰的了解,電子政府的建立就是要通過網絡的優勢來提高信息的流通速度,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信息服務,實現政府部門在“行政”和“政治”方面的二元互動,使公共價值取向能夠得到強化,真正有效的落實公共價值。一方面,信息化社會具有管理經驗、篩選和加工信息資源、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優勢,能夠影響政務官或代議機構的決策,這是“行政”和“政治”二者之間互動的重要表現。另一方面,從主體角色變化方面來看,大眾傳媒的廣泛滲透和信息技術水平的提升為議員進入行政部門創設了良好的機遇。

總之,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未來公共行政的政治色彩不僅不會消退,而是更加的濃厚,和文職人員之間也不會明顯的分化而是會彼此逐漸的滲透和融合。總的來說,應關注高級文職人員的敏感性、公眾向應力、政治責任心等方面的發展,不斷強化新公共管理在各方面的價值取向。

2 信息化對新公共管理價值取向產生的負面影響

2.1 新公共管理的價值取向發生偏離

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公共管理技術決定論,使新公共管理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偏離。過于關注技術和科技的重要作用,很容易形成技術決定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不僅給新公共管理帶來了管理思想、管理技術、管理手段等方面的變革,同時也要在具體的實踐研究中堅決抵制技術決定論的產生。這是發揮信息化影響時需要重點警惕的。

2.2 影響社會發展的獨立性

信息化時代國家和市民社會逐漸發展融合,在給人們的發展帶來正面影響的同時,也產生著一定的負面影響。從信息化發展角度分析,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方面,強調個性化和個人主義,讓公眾涌現出更多的活力,提高公共管理廣泛的參與度,有效地促進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夠強化政府介入文化、經濟等發展領域的能力。雖然信息化可以幫助政府強化行政權力,提升其職能行使的效率和專業性,但同時也會強化政府介入社會的能力,從而影響社會發展的獨立性,限制了公眾的自由和隱私,不利于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2.3 社會價值觀的取向受到挑戰

信息化的發展使社會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對新公共管理維持價值的取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信息化的滲透,導致意識形態的異質化和同質化現象并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公共管理工作的難度。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逐漸代替了原有的意識形態的功能,而且使傳統的輿論宣傳、新聞媒體等渠道失去了主導地位,要想在社會和公共管理中確定意識、公共以及責任等價值取向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3 結 語

篇(2)

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

學術界有關公共服務的定義很多,綜合各方觀點,農村公共服務是指專為居住在鄉鎮和村一級的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務,它是為滿足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社會服務,是以農業信息、農業技術或勞務等服務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農村公共物品。農村公共服務的提供,確保了農業生產的進行、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民生活的穩定,對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以及新農村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農村公共服務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涉及到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這就是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二、農村公共服務相關理論探討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由美國著名行政學家登哈特提出的,該理論認為行政官員在其管理公共組織和執行公共政策時應主要承擔為公民服務和向公民放權的職責,他們的工作重點既不應該是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應該是為其劃槳,而應是建立一些明顯具有完善融合力和回應力的公共機構來幫助公民明確表達和滿足他們的共同利益需求。

通過對“新公共服務理論”基本內容的理解,我們可以歸納出該理論的核心價值理念就在于“以人為本”、“重視責任”以及“強調服務”。“以人為本”是指“新公共服務理論”以公民為中心,強調在民主對話、溝通協商基礎上的政府與社區、民眾的合作互動,建立有效的公民利益表達機制;“重視責任”強調行政官員應向多方主體負責,要求公共管理者積極回應公民要求、傾聽公民呼聲、方便公民選擇、鼓勵公民參與、部門績效評價以公民為主體;“強調服務”認為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不應是政府統治社會,而是社會控制政府,政府權力來源于社會,受制于社會,服務于社會。

(二)政府職能理論

1、公共物品理論。公共物品的提供古已有之,但是對公共物品理論的探索卻只能追溯到19世紀晚期,其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和詹姆斯?布坎南。1954年,薩繆爾森發表了《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一文,給出了公共物品的經典定義:“每個人的消費不會減少任一其他人對這種物品的消費”,由此使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成為公共物品的兩個本質屬性。1965年布坎南對公共物品的定義進行了更為全面的闡述,他認為,根據薩繆爾森的定義所導出的是純公共物品,而完全由市場來決定的是純私人物品。在現實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卻是介于純公共物品和純私人物品之間的物品,稱為準公共物品。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公共物品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其繁多的種類涉及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其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等本質屬性,這就決定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物品尤其是其中的純公共物品,不可能完全通過市場運作的方式來提供,而公共物品的種類繁多,也決定了它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由政府來提供。有效的公共物品提供形式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2、公共選擇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鄧肯?布萊克提出,后經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詹姆斯?布坎南發展。詹姆斯?布坎南將市場制度中的人類行為與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為納入同一分析軌道,提出了“經濟人”假設并認為政府的選擇是非市場的集體選擇,由于“經濟人”利己主義的動機與非市場集體選擇本身的缺陷,國家或政府的活動并不一定是“有效”的。因此,政府應以民主政治作為其強硬的后盾,通過完善人民利益和要求的傳導機制,建立起一套能夠有效約束和監督決策者行政行為的運行機制,保證政府的決策是在公共利益的軌道上運行。同時,該理論也提醒政府,政府在履行職責時,要考慮到市場的作用,政府干預應嚴格限制在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應為市場的有效運行提供良好的環境,而不應過分干預市場的運作。

(三)地方政府治理理論

20世紀后期,西方學者基于市場經濟理論和福利國家政策的失靈,以及社會權力主體日益多元化的現實,提出了“政府治理理論”。這一理論將政府的管理看作一個合作的過程,它強調管理就是合作,而且不僅強調政府與市場的協調與合作,更重要的是尋求政府、社會與市場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尋求一種通過調動各種力量和資源達到“善治”目的的社會體制。

地方政府治理是現代社會多層治理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是以治理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地方行政改革為實踐基礎發展起來的治理理論的一個分支,該理論將公民放在公共事務處理的關鍵地位,強調以公民需求為中心,倡導發展多元化、以公民社會為中心、分權與參與的管理模式。這一模式將地方公共問題解決的主體、公共服務提供的主體、社會事務管理的主體擴展到了政府、社會、公民三方共同組成的政府組織、民營組織、社會組織和民間公益組織等各種組織化的網絡體系,成功地將多元競爭機制引入到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與生產過程中,提高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提供的效率與質量。

(四)相關理論探討

新公共服務理論、政府職能理論與地方政府治理理論作為學者們研究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理論基礎,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和借鑒意義。

新公共服務理論強調要重視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要尊重公民,這種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要求政府在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時,應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建立農民對農村公共服務需求的有效表達機制,實現公共服務決策的民主化與透明化。同時,農村公共服務生產主體應是多元化的,應在農村公共服務的生產領域引入競爭機制,政府應作為農村公共服務的安排者,在一些可以由市場或第三部門生產、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政府應積極地下放權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與公民社會的基礎性作用。

政府職能理論包括公共物品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作為人們認識政府公共職能的重要工具,公共物品理論從公共物品的性質與種類入手,為政府等公共組織認識自己的角色,以及針對不同的公共物品采取不同的生產與提供方式提供了依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物品越加多樣化,農村公共服務作為特殊的公共物品,其體系的建設,要求正確區分公共物品的性質,以此來確定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政府職能理論中的公共選擇理論研究的重點是“政府失敗說”,它認為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構建領域要糾正政府失敗,就需要引入市場的競爭機制,建立和完善對政府的外部監督與約束機制,改變公共物品供給不足或供給過度的狀況,提高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從而更好地滿足公民的需求。

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政府、市場與公民社會都應作為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通過整合三方的力量,可以達到調動各種力量和資源、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目的。而且,地方政府治理理論強調農民需求的重要性,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時,必須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和實際需求出發,這樣生產與提供的農村公共服務才是切實有效的。

在研究以上理論的基礎上,筆者結合我國實際,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理論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探討。

三、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理論探討

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公共物品,在秉承公共物品理論與公共服務理論精華的同時,受我國國情以及服務地域與服務對象的特殊性的影響,又具有自身的理論特性。

由于我國農村人口規模龐大,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存在著巨大的“欠賬”,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并非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在現階段,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很難從農村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中抽身出來。因此,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理論,首先應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理論,其次應是地方政府與事業單位之間的關系理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它應是以上這些服務提供者與服務的接受者――農民之間的關系理論。

第一,由于我國的城鄉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強化中央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提供方面的職能,是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理論的特殊之處。在我國現行的財政管理和行政管理體制中,中央政府通過復雜的層級把權力和責任授予各級地方政府,強化地方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提供方面的職能在情理之中。如果地方政府總能準確地執行中央的政策,而且中央轉移支付也能按照規定目的有效地使用,那么這種授權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對提供高效而且優質的農村公共服務有其優勢,但事實并非如此。因此,在目前各級政府問責制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提供方面的監管與問責,是首要之舉。

第二,在我國,絕大多數公共服務都是由隸屬于各級政府的事業單位提供的,它們包括大多數學校、農業技術推廣站、大多數衛生所和醫院等。它們作為政府提供農村公共服務的主要執行者,占據了縣和鄉鎮財政預算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在地方政府與事業單位之間也面臨著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一樣的困境,事業單位的管理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門中,多數由職能部門進行管理,沒有一個綜合的機構對所有的事業單位進行統籌規劃、綜合協調與指導,使得地方政府缺乏使事業單位服從政府安排的有效手段,導致公共服務的供給在此環節上大打折扣。

第三,農村公共服務的受用者,也是將來農村公共服務的主要生力軍――農民,在目前農村公共服務中,處于集體失語的狀態。一方面以上這些服務的提供者以農民為中心、尊重農民、向農民負責的意識過于薄弱,另一方面農民爭取自身權利、行使自身權力的意識也過于薄弱,這樣的“雙重薄弱”導致農民在農村公共服務的提供中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因此,改善農村公共服務情況的關鍵是要改善農民的利益表達渠道、提高農民的參與意識,使農民切實參與到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設計、提供以及監督和評估中來。

在處理好以上關系的基礎上,我國農村公共服務要向新公共服務理論與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所提供的良好模式邁進,政府的角色要從農村公共服務的控制者變為農村公共服務的政策制定者和組織服務者;政府應將市場的激勵機制和私人部門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務中,政府應將公民社會的各種力量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務中;政府應組織、引導農村公共服務的眾多供給主體,在政府構建的制度中,形成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合作網絡,促進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丹尼斯?C?繆勒著;楊春學等譯.公共選擇理論[M].中國社會科出版社,1994.

2、丁煌.西方行政學理論概要[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篇(3)

中圖分類號: TV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施工項目的安全管理在任何的項目施工中,安全是重于一切的。要把安全隱患放在首位,項目的管理層或者施工的單位不能夠為了盈利點的提升,而將安全問題拋之腦后。安全的管理一定要將檢查、防護、教育、交底以及措施進行嚴格的把關,水利工程的施工項目即使得到了非常高效的利潤,可是出現的安全事故頻繁的話,高效的利潤是沒有意義的。在安全管理上一定要遵循幾點要求:

1、安全工作要定期的檢查施工項目中難免會存在潛在性的安全隱患,如果不進行細致和定期的檢查,是很難被發現的,從而造成了很多的安全事故。因此,在項目施工的過程中,必須要定期的對于安全的工作進行細致的檢查,要把安全的檢查工作作為必須執行的工作。安全的檢查工作要通過管理部門的項目經理組織檢查,在發現安全隱患的時候,要針對項目的安全問題級別,定制固定的整改驗收人、整改完成人、整改完成時間、整改措施以及整改的責任人,要把安全的隱患徹底消除作為終極目標。

2、安全的管理機構要合理建立對于水利工程施工項目管理系統的主要目標進行合理分解,在細致的分解過程中,分出幾部分崗位,并且確定出每個崗位的基本目標,要將安全制度對所有員工實施,讓人人都能夠將安全施工放在首位,并且從自身做起,有效控制安全。

3、安全教育要加強工程的施工最主要的實施者是操作人員,操作人員熟知了安全的知識,才能夠進行安全的施工流程。因此,要對于項目的全員進行安全的教育,在項目中制定的安全知識以及技術方面的安全措施,要有計劃的對其進行安全培訓。在安全教育之后,項目的全員一定會提升相應的安全意識,那么在平時施工中就會側重于安全的工作流程。在施工單位中,一定要樹立不培訓安全知識,不可以上崗的制度,將安全隱患從根源中避免。

4、安全技術措施的擬定在水利工程施工項目還沒有開始的時候,要對于工程中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安全風險,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評價,如發現存在安全的因素,一定要及時對其進行修正和消除,在發現的過程中要對于細節記錄下來,這份真實的記錄文件,將成為整個工程安全的指導文件。二、組織措施水利工程施工的項目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與該施工項目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組織管理的工作方式是有著直接聯系的。對于施工管理層的選取,一定要考慮周全,應該從多方面進行類別和特點的篩選,要將具有合理性的機構作為中心組織機構,管理部門一定要實現健全性以及專業性,對于其中的規章制度和分工都要細致擬定。想要保證組織措施能夠有效建立,就要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機構。對于義務、責任以及權限,或者是特殊部位的工作流程,要做以專人的應對,要將意外事故成功避免。三、施工質量的管理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則是水利工程的施工階段,在施工的過程中最為核心的環節則是質量問題,質量能否達到預期的要求,是水利工程的建設可否提升工程效益的關鍵性因素。所謂水利工程的施工質量,就是對水利工程的美觀、適用、安全以及經濟的有效融合。

1、施工質量要與預控為主在施工還沒有進行之前,要系統的對施工的質量進行預控,明確施工的具體流程、特殊工藝以及施工的方式,要擬定相對合理的技術手段,以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為主要目標,采用合理的技術和組織措施。2、施工質量的組織管理一定要加強施工的質量想要達標,必須要明確施工現場的組織管理構架,同時要對于施工人員的分解,以及資源的配置通過質量的管理目標來設置。要將施工的質量管理流程的運行有效的建立起來,最后形成的工作系統,一定要具備質量的保證。組織的管理形式一定要對于檢測部門和質量的管理部門,設置獨立的分支,不應該結合部門,要以獨立的個體分別管理檢測部分和質量的部分。

3、質量保證的體系要細致的建立質量的保證在體系建立的過程中,是以組織機構為基本點的,并且是依據施工的單位其質量的主要管理體系來生成的。質量保證的體系建立控制的范圍分為:施工內外溝通的協調、施工的運行措施、現場施工的質量計劃、現場施工的組織設計文件、施工質量在控制方面的基本制度、現場的施工質量控制的工作流量。四、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是一種非常科學的管理活動。是為了保證合同的工期以及合同的質量滿足要求,并且對于水利工程項目在施工的進程中,存在的資金費用,經過不同的活動達成預計的成本目標,所采用的活動可以是協調、控制、組織或者是有效計劃等,同時還可以將成本的費用合理降低的管理形式。在成本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成本的預測,也就是明確成本的控制目標,具體是依據施工的人員、機械的設備、施工的條件以及標價,對施工的成本開展科學預測的流程,最終將管理的方案有效制定。同時,成本的控制也是貫穿在施工項目的全過程中,從投標一直到最后的竣工,所以成本的控制也要嚴格重視。對于成本的控制必須運用正確的技術以及材料,才能夠將成本有效減少,所以一定要尋找到有效的途徑。在施工項目成本管理的過程中,激勵的機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可以將一線的項目職工激增成本核算的意識,材料節省了,工作量提升了,項目的經濟效益自然會有效改善。五、施工項目的進度管理水利工程的施工項目,在一般的情況下,其工期設置的都是非常明確的。有時因為工期緊,給施工的進度帶來極大的壓力。為避免施工進度的壓力,施工的管理組織一定要對進度的管理擬定正確的管理步驟。

1、資源是否合理的供給,對于水利工程項目施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資料的需求包含機械、人力、資金以及材料等方面。在還沒有進行施工的時候,要對于施工的進度計劃,進行合理的資源編制。要使得資料的供給可以有計劃可尋。

2、水利工程在施工之前,應該進行科學合理的編制施工的主要進度細節,多方面分析施工流程的關鍵點,將施工項目的流程計劃合理的擬定。

3、如果水利工程項目在施工的過程中,發現所運用的項目流程計劃,存在問題。應及時進行停止,并且要盡快的設計出應對措施。因此,一項不合理的流程計劃,是直接影響整個項目的進度的,在擬定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周全。

六、小結: 總之,水利工程項目的盈利點是否突出,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水利工程項目能否在競爭市場上獨占鰲頭的有利武器;是安全的目標、造價的目標、進度的目標、質量的目標能否實現的有利保證。因此,加強水利工程施工項目管理,是現如今的水利工程企業最為重要的基本點。

篇(4)

本文以XX公司采購項目管理項目為例,結合作者實踐,主要論述了項目范圍管理計劃的制定和內容、項目范圍的定義、創建工作分解結構(WBS)、如何進行項目范圍的確認和范圍的控制等五大過程,并探討了該項目范圍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最后針對存在不足之處,提出今后的改進思路。

【正文】2012年3月,我參與了XX市XX企業的X公司采購項目管理項目的建設,由于本人具有較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和項目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又是單位軟件開發部門的負責人,因此有幸被指定為該項目的項目經理。XX公司采購項目管理項目是投資70余萬元,項目開發周期7個月,項目團隊有15個人,包括:項目經理1人,開發工程師8人,測試工程2人,文檔工程師1人,配置管理人員1人和SAQ 2人。該企業以信息技術為支撐,該系統結合X公司招標工作的需要,系統劃分為網絡通訊層、硬件支撐層、數據資源層、應用中間層,設計并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采購項目管理系統。系統主要包括我的工作空間、綜合業務、會議紀要、用戶系統權限模塊、系統日志、公告管理和法律法規等功能模塊。

在項目啟動階段,公司領導組織召開了項目啟動會議。會議上,領導介紹了項目的前景以及項目的重要戰略意義等。為了便于該系統的實施與推廣,XX公司采購項目管理項目系統采用了B/S結構。另鑒于對系統的安全和可靠性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公司決定采用三層架構模式,以基于構件及服務技術的開發、整合、項目工程化管理的ResourceOne作為支撐平臺,為一體化系統各個功能模塊分配角色和權限、角色的身份驗證、一體化系統界面的統一集成提供了環境。以IBM WEBSPHERE作為中間層運行環境,鑒于XX企業大部分業務系統數據庫均采用ORACLE 10G,為了便于該系統與其他業務系統具有更好的兼容性,此系統也采用此版本數據庫技術。

由于本項目的建立,涵蓋短信提醒、可移動辦公等內容的有效溝通渠道,實現了后臺支持前臺、部門相互協調、渠道順暢、溝通到位的目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為了保證采購項目管理系統的順利實施與交付,在本項目中,項目范圍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范圍管理,它的主要任務是界定項目包含且只包含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并對項目其他管理工作起到指導作用,以保證順利完成項目的所有過程。確定了項目范圍,也就確定了項目的工作邊界,明確了項目目標和項目主要可交付成果。對于信息系統集成項目,如果不能明確地定義和有效地控制項目范圍,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如何做好范圍管理工作,我主要從項目范圍管理的如下三個方面進行了管理。

一、制定詳細的項目管理范圍管理計劃,規范項目范圍管理工作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項目經理要想真正管理好項目范圍,沒有必要的技術和方法是肯定不行的。國外曾經有人對項目失敗原因進行調查,其中計劃被放到了首位,可見它在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性。為此為了避免項目的夭折,我借鑒了公司相關項目的模板,制定了該項目的范圍管理計劃。在此計劃中包括了定義項目范圍、制定詳細范圍說明書、定義和編制工作分解結構以及驗證和控制范圍的步驟和方法。為了確保該項目管理計劃的合理、有效,我還召集了相關專家、范圍管理等技術經驗豐富骨干任何等若干重要項目干系人,對此項目范圍管理計劃進行論證。

二、《項目范圍管理計劃》為綱,做好項目范圍的定義和創建工作分解結構工作

定義詳盡的項目范圍說明書對于項目的成功至關重要,它主要是基于項目的主要課交付物、假設條件、限制條件等。在本項目中根據本項目的章程和項目范圍說明書(初步)、項目管理計劃,進行詳細描述項目和產品的過程,并把結果寫進詳細的項目范圍說明書中。詳細范圍說明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項目的目標。包括成果性目標:后臺支持前臺、部門相互協調、渠道順暢、溝通到位,提高工作效率。

2、項目的可交付物:到位管理、事務管理、績效考評、監督管理、金點子、營銷論壇、遠程培訓。

3、產品驗收標準。提交可交付物后先根據政策文件與客戶一起進行評審,然進行項目試運行正常且穩定1個月后進行驗收。

4、項目的約束條件:2012年10月1日完成項目交付工作。

完成項目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必須采取分解的手段把主要的可交付成果分成更容易管理的單元,最終得出項目的工作分解結構(WBS)。在此項目中,項目的工作分解結構是在項目范圍書基礎上制定的。本項目采用了比較常用的方式是以項目進度為依據劃分WBS,第一層是大的項目成果框架,每層下面再把工作分解,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結合進度劃分直觀,時間感強,評審中容易發現遺漏或多出的部分,也更容易被大多數人理解。

三、做好項目范圍確認工作,確保項目準確、滿意完成

范圍確認是項目干系人(發起人、客戶和顧客等)正式接受已完成的項目范圍的過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WBS上的可交付物進行監控,對已經完成或即將完成的可交付物及時進行會議評審,涉及核心業務的,提供相關文檔由客戶一起進行確認.比如,在事物管理開發完成后,我組織組長、業務專家依據政策文件逐一進行會議評審,評審后要求測試人員寫測試文件,并將系統計算出的結果截圖附在測試文件中,發送給客戶相關人員進行確認。

篇(5)

(一)倡導顧客至上的全新價值理念

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主張顧客導向原則,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務的“顧客”,倡導公民即顧客,以顧客滿意為宗旨。認為政府的責任是按照公眾的需求向社會提供服務,只有顧客驅動的政府才能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對公共服務的評價,應以顧客的參與為主體,注重換位思考,通過顧客介入,保證公共服務的提供機制符合顧客的偏好,并能產出高效的公共服務。

(二)新公共管理主張引入競爭機制

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管理應廣泛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實現成本的節省。主張通過競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將有限的行政資源從生產效率較低的地方轉移到生產效率高的地方去,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只有競爭才能迫使政府對顧客的需要變化作出迅速反應,促使其以競爭求質量,以競爭求效率,廣泛運用科學管理方法,創新運作方式,更有效率的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

(三)講究“結果導向”,實施績效目標控制

追求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實行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與之簽定績效合同,并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新公共管理根據交易成本理論,重視管理活動的產出和結果,關注公共部門直接提供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主張對外界情況的變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主動、靈活、低成本、富有成效的反應。

二、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的顧客導向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

一是準確掌握員工思想動態。由于員工的年齡、思想覺悟、文化程度等均有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深入基層,了解員工的思想動態,把準員工的思想脈搏,對員工的思想變化進行深入分析,針對每個員工思想的不同情況和特點,采取不同形式進行教育和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二是積極解決員工實際困難。員工的很大一部分思想問題是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引起的,因而在做好有關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從群眾最關心、與群眾切身利益最密切的問題入手,深懷愛民之心,善謀富民之策,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急群眾之所急,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解決職工群眾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才能增強組織思想工作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把思想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進一步增強組織的凝聚力。三是善于采取措施激勵人心。人的內心深處,總是渴望得到關懷、重視、尊敬和信任。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政治敏銳性,善于發現員工的先進思想,運用激勵手段,及時總結,大力宣揚,用摸得著看得見的具體事例去教育引導員工,另一方面要有伯樂之眼光,善于發現政治立場堅定,黨性修養、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高,綜合素質較為全面的員工,納入政工干部儲備程序,積極培養和選拔人才,形成政工干部成長長效機制。

(二)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充分發揮競爭優勢

篇(6)

從上述事實性知識或判斷性知識來審理治理理論,這一理論興起的直接原因來自于公共權力結構和政府管理的破碎、僵化并出現危機,反映在治理話語中,則集中體現在三個論點上。其一是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社會,國家已經喪失應有的行為能力,也難于預測自己的行為后果,甚至難于避免產生有害的決策;并受落后的思想束縛,不時頒布不適宜的或無必要的合法性迫使各種群體接受。其二是社會結構急劇變化,地位危機、社會一致性分裂和文化分裂,公眾對公共權力的效能和未來越來越不抱幻想,公眾的心靈世界碎片化,行為邊緣化日趨嚴重。其三是作為社會一致性中樞的公共行政體系能力衰減,并進一步成為公眾的負擔,中央集權、分等論級的控制不再有效;科層系統陷入了的怪圈,公共政策無力承受大量社會需求,無法對太多和太矛盾的公共問題做出裁決,超優政策真正的仲裁者是國際市場。對于這一總體性的危機,治理話語走向了積極的知識重建:在文化上返古希臘之本,在政治上重開自由主義之源,在實踐出路上擇定新制度經濟學,在技術上親和于管理主義,從而推出具有建設意義的政治學理論和分析方法。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治理理論是人類在尋求解決社會一致和有效性問題上做出的一次深刻的認識轉折與制度突破,在一定意義上,包括近代以來在內的一切政治學知識都在這一框架下實現了新的整合,無論是在事實上還是在判斷上,政治學知識體系都在悄悄地脫離統治這一核心而轉向個人對公共事物的關心這一主題,由此導致現代政治類型在三個維度上發生重大轉向:

第一,從高級政治向低級政治變遷。一般而言,高級政治首先是指那些在國際關系中意義重大、影響非凡的決策活動,如討論一國是戰爭還是結盟等等。其次高級政治是指在共同體層次上、有關民族國家問題的重大決定和政策制定,如號召種族或集團一體化,或是與產權制度有關的政治關系的變革,如私人產業國有化,或者對政府的體制和形式進行根本性變革等等。所謂低級政治也是一種政治類型,這類決策不涉及對國家或國際社會中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的變革,它涉及次要性的決策,如將大型社會系統保持在某種均衡狀態。低級政治通常由官員和管理者們在公共行政領域中實行,一般屬于官僚政治行為,功能是在不干擾社會政治經濟現狀的條件下為貫徹高級政治決策所進行的活動。在國內層次上,低級政治包括通過有關防止環境污染的法規;決定提高最低工資和社會福利標準;對外貿易、旅游和投資往來的促進等等。現在應當已經到了把上述思維方式顛倒過來的時候了。

第二,從暴力政治向規勸政治變遷。戰爭或以戰爭相威脅,革命及各種規模的國內騷亂等等是暴力政治形式。個體或國家之所以發動戰爭或以戰爭相威脅,其目的總是在于改變或控制對手的行為。雖然只要暴力或暴力威脅仍被人們用于實現政治目的,那么人們就不能否認暴力在政治中的地位,但是這種地位應當是有限的。相反,規勸政治應該是公共政治活動中的基本形式。規勸政治一般是指倫理的、道德的、合作的和相互依存的和交易性的政治,比如談判、協商、立法、集體討價還價,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合作或激烈的競爭。當然,前提是這種競爭是普遍接受的,并且在預先規定其法則的基礎上進行。

第三,從等級政治向復合政治變遷。等級政治是權力和權能的增殖以金子塔結構為前提的,由等級政治所決定的政治關系表現為下級單位從屬于上級單位,每個等級社會當中的頂峰都是最高權威,但這一權威并不一定總是合法的,權威的下屬是各級權力層次,每一下屬權力層次又控制著更多的下級次層次,這一系統最后通到普通公民,最后為塔基部分決大多數的人民無所抗辯地承認。與之相反,復合政治是指平等或接等的行為者們之間的政治關系,在這種關系當中,社會由信息暢通的、積極的和自治的政治單位組成,這些政治單位對維護自身的獨立和幸福往往采取十分戒備的態度,然而它們也承認相互合作和秩序井然的共存既對自身利益有利,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利益所在。復合政治只有在具備充分的商品和服務以滿足其成員需求的社會中才能付諸實踐。進一步推斷,復合政治應有一套自由的和競爭性的教育和信息系統,該系統無需依賴于對大眾傳媒介實行壟斷性控制,而等級政治的目的是通過發動具有強烈傾向性的宣傳運動來造成一種虛假的社會一致感。

政治學知識要具有真理性,她就必須客觀地、全面地、深刻地反映政治生活的本質與規律,但這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因為它需要政治生活的充分的展開,真正成為符合人的本性的而不是同人相異化的日常生活。政治學知識的發展與人類思維的進步是聯系在一起的,只有當人類的思維已經進展到能夠充分把握自身生活的程度時,政治生活的神秘性、彼岸性才會消失。低級政治、規勸政治和復合政治的形成,使得政治學知識發生重大轉變,并為治理型政治學代替統治型政治學提供了基本概念。興起于現實公共政治生活危機中的治理理論,它之所以能引起政治學知識的轉向,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新的思維回應了當代人類生活的變革。從近代從統治—解放的政治到治理—生活的政治的變遷,體現了公共權力運動發展的內在規律,當公民權利真正成為公共權力唯一合法性源泉時,治理—生活的政治才真正有利于市場秩序,政府制度才會內生于市場秩序。應該說這才是民主政治本來應該有的樣子,換言之,主流民主政治學長期以來都未能到位。所以治理理論更體現了現代政治文明精神。

從治理型政治學的應用或其實踐戰略來看,新公共管理的實踐是其必然的邏輯展開,是治理型政治學在現實中的具體表現形態。如果把治理型政治學看成是一種新的政治科學研究綱領,那么按照拉卡托思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中有關硬核和保護帶的理論,治理和新公共管理之間的關系恰恰體現了科學研究綱領中硬核和保護帶的關系。因此,割裂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僅容易降低新公共管理的政治學科的性質,減弱治理理論在回應現實問題時的力度,而且也使治理理論在學術論戰中失去有效的保護帶。國外有些學者認為,新公共管理之所以和治理理論有關,是因為“掌舵”是分析公共管理的核心,而“掌舵”是治理的代名詞,簡略分析一下新公共管理的原則框架,將有助于我們認識這一點。

作為新公共管理內容的主體,它有兩個基本學術支持:管理主義和新制度經濟學。管理主義在這里的應用是把私人部門的管理手段引入公共部門,強調直接的職業管理、明確的績效標準和評估標準、根據結果進行管理,以及更晚些時候所提出的接近消費者——公民的觀念。新制度經濟學則是把交易成本分析和激勵結構引入公共服務中,通過新的激勵制度安排削減官僚機構,通過承包和準市場的運作方式實現更有效的競爭以及消費者選擇。而關鍵也最具有質感的口號是用企業家精神的政府來代替受統治結構羈旁的官僚政府,以企業家精神的政府推動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競爭,其基本的理論框架大致如下:(1)把控制權從官僚手中轉到社群手中授予公民;(2)推崇市場機制而不是官僚機制;(3)驅動政府管理者前進的是自己的目標——部門和角色的使命,而不是文本的規則和規定;(4)公共管理者重新把自己的公眾定義為消費者,并且為它們提供選擇的機會;(5)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而不是簡單地提供事后服務;(6)把精力放在贏利而不是簡單地支付財政撥款上;(7)實行分權制度,主張參與式管理;(8);公民評估自己的者的績效時,關注的不是投入而是結果。

在一個全球化和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大變革時代,各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尋找一種更好地適應環境的新的治理形式,以便在經濟的競爭中贏得優勢并讓社會獲得有質量的增長,治理理論正成為回應這一變革的強勢政治理論話語,支持這一話語體系的價值觀和以之相一致的知識文本,修正了主流政治學的統治理論,并在全球范圍引起政治家、學者以及官員、實業家的共識。立于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理解治理理論時,我們深感這對重構中國民主政治知識體系,尋求善治的制度平臺和有質量、有效率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擺脫市場化進程中公共管理的低效甚至多方面的失敗,在新的合法性基礎上重建社會信仰,均是十分重要的理論資源。從社會或區域之間競爭的可持續性來看,治理理論資源合法充足的利用,應當是十分重要的社會資本的一種提升途徑。中國正在發展公共管理制度,開始研究公共管理的知識,以便為有效地治理中國提供基礎性條件,這一努力要趨于最后的成功,可能需要在以下三點達成共識:

篇(7)

工程項目管理是把“通過項目經理和項目組織的努力,運用系統理論和方法對組織的資源進行計劃、組織、指揮、控制,旨在實現項目的特定目的的管理方法體系”用于工程項目。當前工程項目的規模越來越大,組織越來越復雜,任何一個工程項目往往都會涉及到安全、質量、進度、成本、合同等諸多方面。相應地,安全管理,質量管理,進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構成了工程項目管理的主要部分。上述這些方面的管理的核心和主干就是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

成本是為過程增值和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成本管理是指在滿足質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對項目實施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通過計劃、組織、控制和協調等活動實現預定的成本目標,并盡可能降低成本費用的一種必要的項目管理過程。獲取效益是企業經營的本質表現,成本管理影響著其項目盈利空間的大小。由此,成本管理在工程項目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項目管理的本質,更是項目管理的核心。可以說,安全管理、質量管理,進度管理、合同管理都是為了防范由于片面強調減小成本而忽視合同管理成本投入,盲目追趕進度,忽略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而導致法律代價的激增,進而從長遠的整體性角度提升項目的盈利空間。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管理是指在法律對合同的規范與指引下,從合作方的初步選定開始到合同談判、合同簽訂、合同履行直至終止的全過程的、系統的管理。履約管理、變更管理、索賠管理爭議的解決等都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內容。科學規范的合同管理可以維護甲乙雙方的正當的合法權益,使合同雙方愉快地履行各自的義務,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減少合同糾紛,促進工程項目順利實施,最終實現工程成本的控制目標。

合同管理則是上述其他項目管理組成部分的依據和保證。工程項目管理的主要要素如質量、進度、安全、范圍、成本等因素往往都是通過合同進行規范的,對整個工程項目的管理就是對相關合同的管理。所以,應該認識到合同管理對于工程項目及其成本控制的重要意義,運用合同規范成本管理。通過關注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這兩個核心要素,合理處理好成本管理與合同管理的關系,既注重合同管理的成本控制,又注重成本管理的合同規范,從而提升工程項目管理的水平。

1 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合同價格水平直接影響工程造價的高低。在合同管理中也需要有成本意識,尤其是在項目初期和項目收尾階段。在訂立合同的時候,要靈活運用各種談判技巧和合同價格確定方法,提高工程項目合同管理效益,在項目收尾階段,要提高索賠意識,拓寬利益空間。

1.1 掌握項目前期階段的合同價格方法,降低價款成本 “招標談判”法是很多合同項目的價格都采用的常見方法。尤其是對于一些市場資源相對寬松,可供選擇廠家較多,需要較大而消耗穩定集中的材料、配件,可充分利用買方市場的優勢,實行招標采購,利用供方的競爭,實行“貨比三家”達到質優價廉的目的,同時也可避免由于獨家供應而帶來在資源價格、貨款上被牽著走的被動局面。[1]

“一調兩審”法一調指的是需要簽訂合同的項目確定后組織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市場調查;兩審中的一審是指合同具體承辦單位與對方的初談,二審是指由合同管理科召集有關單位與對方正式談判。這樣通過一次調研兩次審價,可以將合同價款壓低到最低限度。

“成本分解”法在實踐中,工程項目合同簽訂時,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對方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提交自己認為很合理的預算報價,當進行洽談時,對方以依據國家規定作為理由,而我們又沒有充分的證據,對方是不會同意降價的。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標的技術含量低,成本構成比較明確的合同,應采用“成本分解”的辦法與對方談判。具體做法是:先讓對方將標的分解報出價格構成明細,將人工、材料、設備、管理費等分開計算,然后逐項審查,每一項均給對方合理的價格,以審查后的價格作為基礎,對照市場價與對方確定合理的價格。采取此種方法,可以取得充分的理由使對方同意把價格降下來。[2]

“權力限制”法指的是在合同價格談判中,對合同管理人員所擁有的可自主決定的范圍予以一定的限制,在此范圍內,合同管理人員可以自主決定,超過這個范圍則須經主管領導同意后方能決定。所謂權力限制法就是將相關部門認定的價格,作為領導授予的最高價格與對方攤牌,有意避開人情關系和技術工藝問題,與對方巧妙周旋,達到對方接受相關部門認定價格的一種合同價格談判方法。對于高科技含量較高的專業性和壟斷性較強的項目合同,由于進行成本分解很困難或因承攬單位沒有選擇的余地,合同價格談判往往非常被動。在這種情況下,可采取權力限制法。使用該辦法時,一方面要取得領導的支持,另一方面應廣泛收集信息,確定一個實際可行的價格。在洽談過程中,多做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利用本單位的實力和市場優勢打動對方,這樣可以取得雙方都滿意的效果。[3]

“不平衡報價”法是指在總報價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調整內部各子項的單價,爭取實現既不影響總報價、中標后又可以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對先施工的子項單價可適當提高,后施工的子項單價適當降低,以利于資金周轉和增加資金時間效益;估計今后工程量可能增加的子項單價可適當調高,而工程量可能減少的子項單價可適當降低,從而增加工程項目總收入。[4]

1.2 樹立項目收尾階段的索賠意識,拓寬利益空間 索賠是指由于合同一方違約而使對方遭受損失時的由無違約方向違約方提出的費用補償要求。許多工程項目中成功的索賠成為項目管理獲取收益的重要途徑。很多有經驗的項目管理者非常熟悉“中標靠低價,贏利靠索賠”的策略,因而索賠應在工程項目合同管理中受到高度重視。所以,合同管理者應該熟悉索賠的類型,積極拓寬合同的利益空間。索賠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按索賠依據分類,可分為合同內索賠、合同外索賠、道義索賠。合同內索賠是可以直接在合同條款中找到依據。這種索賠處理容易一些;合同外索賠是索賠的依據難以在合同條款中找到但可從合同條款推測出引伸含義或從適用的法律法規中找到依據;道義索賠是指在合同內外都找不到依據或法律根據但從道義上能夠獲得支持而提出的索賠,這種索賠成功的前提一般是業主對項目承擔方的工作非常滿意,項目承擔方損失很大,業主預期雙方將來會有更長遠的合作。按索賠目的分類,可分為工期索賠和費用索賠。其中工期索賠是對因非項目方自身原因造成的工程拖期,項目方有權要求業主延長工期避免后續的違約和誤期罰款。費用索賠是由于業主的違約責任給項目方造成經濟上的損失,項目方要求業主給予經濟補償的索賠。

當然,索賠必須有合理的動因才能獲得支持。一般來說只要是業主的違約責任造成的工期延長或工程項目費用的增加。工程項目承擔方都可以提出索賠。常見的業主違約包括業主未及時提供施工圖紙、未提供合格場地、業主指令錯誤、延遲付款等。

索賠也必須有相應的證據支持。合同或工程程序中對索賠的依據也應有明確的規定。提出索賠的主要依據應該是充分的證據和詳細的記錄,缺少任何一項材料,業主都有權拒絕項目方的索賠。索賠的證據包括業主指令、會議紀要、來往信件、備忘錄、工程進度計劃表、技術文件、施工圖紙、照片、施工記錄、各種采購發票、業主工程師簽字的日工單和施工方案等。[5]所以,充分利用業主合同中留下的“開口”點,依據施工過程中收集的證明資料,利用業主變更設計等時機,在結算中爭取主動,必要時進行索賠,可以拓寬利益空間,從而實現另一種意義上的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向業主索賠以及業主對項目方的反索賠是合同賦予雙方的合法權利。但發生索賠事件并不意味著雙方一定要訴訟或仲裁。索賠是在合同執行過程中的一項正常的合同管理活動,大多可以通過協商談判和調解等方式得到解決,這樣,也可以節約一定的訴訟精力和相關索賠成本的投入。

2 成本管理中的合同規范

2.1 成本管理中合同規范之必要性 合同管理則是深化成本管理的突破口,項目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項目都可納入項目的內外合同體系,成本管理需要恰當的合法有效的合同規范。

隨著經濟活動中合作的多元化,根據企業推行項目管理的要求及“算管結合、算為管用”的原則,企業注重內部勞務市場、機械設備租賃市場、材料市場等內部市場的建設。項目經理部與這些內部市場主體發生的是租賃買賣關系,一切都以經濟合同為基礎,它們以外部市場通行的市場規則和企業內部相應的調控手段相結合的原則運行,構成輻射型項目成本核算體系。項目內外的經濟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項目的成本。[6]合同履約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成本發生和成本控制的過程。而項目管理要求以總包合同為行動綱領,各分包合同及內部合同中各項經濟條款要服從于總包合同,同時必須滿足成本控制的要求。為此,有必要形成以合同管理為核心的成本管理體系,各級合同的簽訂必須滿足成本控制的總要求,通過強化合同管理,以加強和完善成本管理來進行工程管理。

2.2 成本管理中合同規范之具體措施

2.2.1 加強合同條款簽訂管理,做好成本預測預控 無論從合同管理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成本預控預測的角度出發,都必須簽訂好合同,合理確定合同需要的各項指標。成本管理的首要工作是搞好成本預測。各種合同(包括各作業層施工合同、勞務合同、材料合同、機械設備租賃合同、構件加工合同等)一經簽訂,資源的消耗就基本落實,計劃成本就成定數,因此,項目實施前各種合同的簽訂直接地體現成本預測的結果。

2.2.2 強化合同履約過程管理,全時段有效控制成本 成本控制的過程實質就是合同的履約過程。加強合同的履約管理,可以提高成本控制的質量,使成本的預控預測落到實處。為此,要根據各類合同中體現的成本預測結果及自身管理水平,編制詳細的成本計劃及切實可行的降低成本措施,細化管理責任,落實到人。要以項目經理牽頭,項目核算員為主,項目其他人員共同參與,各負其責,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要建立以落實責任制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的成本分析與考核體系。[7]

2.2.3 建立合同履約考察機制,有效掌握項目的成本結果 為確保通過加強嚴格的合同管理實現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在合同履約終了時,要對合同履約結果進行全面考核,真正落實各個崗位管理人員的責、權、利。對管理者、責任人進行考核,嚴格兌現獎懲,以便對項目的成本結果了然于胸。

參考文獻

[1]張愛寧.國際許可合同價格談判技巧[J].中國律師.1999(6).

[2]趙界歡.淺談加強工程項目合同管理[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6).

[3]高程.企業合同管理的方式與方法[J].內蒙古煤炭經濟.2002(1).

[4]唐素蓉.施工企業工程項目成本管理[J].鐵路工程造價管理.2006(1).

[5]陳啟明.大型建設項目的合同談判與合同管理[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篇(8)

[中圖分類號] F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9-0045-03

[作者簡介] 饒穎明,江西省教育廳中招辦副主任,研究方向為管理學;(江西 南昌 330046)

廖 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科技政策與管理。(北京 100083)

隨著經濟全球化,國家與區域經濟競爭白熱化,企業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激烈而殘酷的市場爭奪。作為引導和調節競爭和合作方向的企業管理價值觀也處在深刻劇變當中。企業的競爭,滋生了價值沖突和不擇手段,造成了社會秩序混亂,引起了人們的深刻反思。企業管理如何在股東、客戶、員工、合作者、社會各方利益之間尋求平衡成了21世紀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在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經濟崛起的環境中,在解決價值沖突、調節不同主體利益的實踐中,隱隱約約催生出與新的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更加符合時性、更能體現人與人的相互關愛和全面人本關懷的共贏共享的企業管理價值觀。

一、什么是共贏共享的管理價值觀

管理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管理的意義、管理所追求目標的總的評價和總看法,是人們對管理的基本信念和價值判斷。凡是認為最有意義、最值得追求的目標,就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反之,就是最無價值的東西。

企業管理價值觀首先必須明確區分企業的“終極價值觀”和“工具價值觀”。“終極價值觀”是對企業發展的理想目標和終極狀態的描述。而“工具價值觀”則是企業實現“終極價值觀”的方法、途徑或手段。我們常常十分關心利潤、效率、公平等企業管理的工具價值,忽視了管理作為追求人類幸福的遠大理想價值。

馬克思告訴我們,人們的現實地位和利益規定了人們的價值觀。這里的利益不僅是物質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人們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圍繞著利益旋轉的,只有深入到利益關系和利益觀,才能真正理解人們在管理價值觀上的差別和對立問題。所以企業管理價值觀的核心是如何處理股東、客戶、員工、合作者、社會各方利益。也就是說價值的主體怎樣把握自己的地位、利益、使命、自己與他人的社會關系等,是管理價值觀的實質和核心。

因此,共贏共享的管理價值觀指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一種股東與管理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企業與客戶、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利益分享機制,達到你贏我贏大家贏,促進人與人和諧相處、增進人類共享幸福。

二、共贏共享的管理價值觀的歷史追溯

管理作為探求做人做事的學問,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做事,即提高工作績效,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做人,即搞好多邊關系。應該說在做事提高工作績效方面管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利用人們牟利的動機和賺錢的機制,使社會財富極大涌流。在財富高度集中、一些人暴富的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另一些人破產倒閉,被擠到社會邊緣,貧困得無立錐之地,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矛盾日益加劇。因此,如何處理扭曲的社會現象,矯正只關心利潤、效率等企業管理的工具價值的短視,剔除單贏和只顧一方價值實現的罪惡與弊端,是管理研究長期以來孜孜以求的目標。

共贏共享的管理價值觀的首倡者當屬美國管理學家泰羅(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泰羅認為科學管理的實質就在于:工人和管理人員雙方實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一方面是工人和管理人員對待各自職責的態度的改變;另一方面是勞資雙方相互態度的改變:從對立、斗爭到合作、和平,因為只有合作才能互利。他甚至把勞資兩利看作衡量一切管理的價值標準。他說,“一種管理制度或方案,如果從長遠眼光來看,不能使勞資雙方都滿意,如果不能表明他們的最高利益是一致的,如果不能給雙方帶來徹底而誠摯的合作,使他們同心協力而不是分道揚鑣,那么,這種管理制度就不值一顧。”這就是泰羅科學管理哲學的精神所在。

德國的韋伯(Max Weber)于1904年發表了《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對基督教新教倫理作了深刻的研究,認為新教倫理對西方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韋伯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精神的來源。所謂資本主義精神就是:人以其天職為任務,合理而系統地追求預期利潤的態度,作為一種思想方式,其核心是合理性和禁欲,即通過嚴密的計算和使用正當方式達到預期的目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表現在經濟行動中就是利用交換機會以和平方式取得利潤。韋伯的這種觀點被現代的許多學者稱為創造性的見解而加以接受。

行為科學,使得管理者從滿足被管理者的需求出發,更好地調動了被管理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勞資雙方也均由此而獲益。

美國管理學者肯?布蘭佳(Ken Blanchard)在“價值管理”(Managing by Values)一書中,認為唯有公司的大多數股東、員工和消費者都能成功,公司才有成功的前提;為達到此“共好”(Gung Ho)的組織目標,組織必須逐步建立能為成員廣泛接受的“核心信念”(Core Beliefs),并且在內部工作與外部服務上,付諸實施,成為組織的標準行為典范,才能獲得真實的與全面的顧客滿意。價值管理對企業的好處,在于不僅能夠傳承落實公司的遠景,更能設定企業員工守則、工作信條等方法,在組織內部進行各種層面的溝通,凝聚組織、團體、團隊與個人的目標成為共同信念,以增加組織成員的生活品質滿意度,最終做好顧客服務,從而持續增加組織的競爭力和獲得長久的事業成功。

20世紀90年代英國城市大學羅尼?萊森首先提出了一種與傳統的基礎型和理性型管理理念不同的發展型管理理念。萊森把管理理念作為一棵生長在土壤上的大樹來描述三者的區別:從生長的土壤來看,認為基礎型管理生長的土壤是古典經濟學,理性型管理的土壤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型管理的土壤是濃郁的人文思想。從三者的根來看,基礎型管理的根是政治經濟學,理性型管理的根是行政學、行為科學,發展型管理的根是發展生物學和社會生態學。從三者的枝干看,基礎型管理的枝干是追求卓越,理性型管理的枝干是成效管理,發展型管理的枝干是發展中的組織,這個組織是學習型組織。從三者的結果來看,基礎型管理的結果是最終導致經濟的個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結果是企業組織化;發展型管理的結果是個人、企業和社會都獲得了自我實現和發展。因此,發展型管理理念不再是表現為個人對財富、成就的追求(基礎型),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強調科學和理性、硬性和數量化(理性型),而是在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強調入與人,人與組織,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共同發展:管理的目的是引導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交易行為,促進企業與全球社會的相互依存;管理過程的基本要素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個人、信息、資本、設備,而是行動、思想和感情。這三個基本要素不斷成長和組合的過程使管理不斷優化,而承擔這種成長和組合的載體是“學習型組織”。

顯然,發展型管理理念首先強調的是人的作用和人的發展。在未來的管理中,人不是與其他管理要素或對象一樣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和制度來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資源客體,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屬性的主體;管理不僅僅是一個物質技術過程或一種制度安排,而是與社會文化、人的愿望、激情、意志等精神特質密切相關的。管理的境界在于創造一種促進人不斷學習的組織氛圍,進行內在的知識積累,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實現潛力的外化,即創新,從而使人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實現。其次,發展型管理理念強調個人、組織和社會之間的和諧協調。在信息化和全球一體化的經濟結構中,個人之間、組織之間、國家之間相互溝通和協作具有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因此,在管理中要樹立開放的觀念、合作的觀念、信息的觀念、創新的觀念、競爭與和諧統一的觀念,開放才能交流與溝通,合作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掌握信息和知識,才能不斷創新和完善自我,而創新才能促進人類和人自身的進化和發展;競爭是社會和人自身發展的壓力和動力,競爭與合作的統一,應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發展模式。這些理論的有機綜合,體現了個人、組織、社會之間的和諧協調,體現了管理中所追求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共贏共享共存的價值追求。

三、為什么時代呼喚共贏共享的管理價值觀

當前就國內來說,中國企業管理價值觀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一些企業主一是忽視自己在社會保障方面應負的責任,盡量逃避繳納稅收以及社保費用;二是較少考慮社會就業問題,將包袱甩向社會;三是較少考慮環境保護,將利潤建立在破壞和污染環境的基礎之上;四是唯利是圖,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務產品或虛假信息,與消費者爭利或欺騙消費者;五是依靠壓榨企業職工的收入和福利來為自己謀利潤;六是行賄受賄掏空國有資產,搞假破產逃避債務,通過虛假包裝到市場上圈錢。

就國際來說,國與國之間財富分配越來越不公平,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在西方現代管理實踐中十分強調競爭的作用。在“商場如戰場,競爭即戰爭”這一思想的指引下,研究競爭戰略,奪取競爭優勢,擴大市場份額,創立獨家名牌,消滅競爭對手,占據壟斷地位,壓低從發展中國家進口材料的價格,套住顧客用戶等一系列手段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做法。跨國公司為了在國際市場上求生存,就非要與競爭對手拼個你死我活不可。可以說資本主義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圖的牟利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因此,企業迫切需要一種社會主義公益精神和利他思想。為了實現創新的目的,企業應當與股東、供應商、用戶、甚至競爭對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競爭對手之間應當尋求和睦相處的可能性,并將各自的優勢綜合起來,努力擴大及開拓市場,并分享其利益。從競爭到競合、從單贏到共贏、從獨享到共享的制度安排和理念便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

四、樹立共贏共享的管理價值觀的建議

首先要建立合作共贏的管理文化。在知識經濟和人格經濟時代,應打破傳統的“你贏――我輸、你輸――我贏、你輸――我輸”的競爭觀念,樹立“你贏――我贏――大家贏”的共享觀。我們知道,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人所在的團隊,每一個公司,我們與合作者之間,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大家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休戚相關、榮辱與共。每個人在尋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也應主動考慮別人的利益,以互利、互信、互賴、合作代替獨立競爭。倡導追求多贏和共同的成功。樹立精誠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觀念。只有通過團隊精神和合作,才可能達成高目標,創造奇跡,樹立開放的心態,促進資源共享、實踐共享。

其次要建立共贏共享的制度。應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正式的規則,在制度框架內,每個人都能公開地自由地充分地表達和爭取自己的利益,通過充分地溝通、平等地協商,通過規范程序達成利益分享方案,并且在交往雙方達到互利的情況下能夠做到不損害第三者的利益,然后將利益分享方案以契約合同的形式固定下來。

三是要反思企業與社會的關系,鼓勵企業重新確立與現代經濟和科技進步相適應的社會責任感,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從而調整自己的目標取向。優秀企業的月標定位,應超越經濟范疇進入倫理范疇。企業應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把自己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對資源利用、生態平衡、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承擔責任,如果不能對消費者的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承擔責任,如果不能對員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承擔責任,如果不能為投資者帶來應有的收益,那么,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競爭中,就會被淘汰出局。企業要以正確的企業管理價值觀來對待生產者問題、消費者問題、投資者問題和環境問題。企業目標應把握“為員工利益、為顧客利益、為股東利益”三原則。在這些基礎上,形成一種共識,即面向未來的企業管理目標,是追求“顧客滿意、員工滿意、投資者滿意、社會滿意”的“四滿意”目標。這個目標體系,是把企業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的體系;是把企業經濟效益目標與社會效益目標聯系起來,并通過社會效益的實現才能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目標體系。這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管理的高境界追求,是一種不能回避的目標選擇。

四是要發展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又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國際市場競爭的趨勢是從競爭走向競合,成功并不只能建立在對手失敗的基礎上,也不需要熄滅別人的燈火以使自己明亮。我國企業在實施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應當重視企業間尤其是國際間的分工與合作。通過國際間的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整合經濟,堅持靠產品創新和服務來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達到共贏共享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9)

1 結合工程項目,編制施工計劃

1.1 編制依據

編制切實可行的施工計劃,首先需要確定編制依據。編制施工計劃必需以所承包的合同工程項目、工程總量、工期要求、施工圖紙、施工圖預算、合同價格及其他各項指標為依據,結合施工人力資源、技術水平、材料、機械設備和運輸能力等施工條件,編制施工計劃。明確了編制依據,編制施工計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2 編制原則

編制施工計劃,需要遵循如下編制原則:

(1)保證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工程施工安全重于泰山,質量就是生命,編制施工計劃時,要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確定計劃指標。不顧及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而只求進度的計劃指標,可能會給工程施工帶來不必要的損失,給工程質量造成隱患。

(2)計劃安排要堅持按施工方案及施工程序合理組織施工,確保重點,照顧一般,分清輕重緩急,注意保持工程施工的連續性和均衡性,講求經濟效益。

(3)做到綜合平衡,全面安排。在施工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全面考慮.統籌安排,確定施工流水,合理劃分施工階段,建立各種相對的平衡關系,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財力,克服薄弱環節,挖掘內部潛力,確定總體上完成施工組織的安排,實現合同要求。

(4)要貫徹積極可靠而留有余地的原則。計劃指標要建立在平均先進水平上,既要避免不切實際的高指標,同時又要避免片面強調留有余地而在計劃指標上打埋伏。過高和過低的計劃指標都不利于工程項目科學有序的進行,同時還會對有限的資源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浪費。

1.3 在工程項目中主要內容和種類包括:

編制—套完整的施工計劃,內容需包括總工程數量、勞動總工日數、施工總進度和年度安排、工程總造價和年度工程費用、主要材料、機械設備等要素。根據工程項目具體情況,應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編制年度指導性計劃、季度計劃、月(旬)計劃、甚至日施工計劃。根據施工規劃的要求和指標,計劃出完成的工程項目和工程量,安排施工進度,部署施工勞力,以及提出財務、材料、機械設備、運輸等保障計劃和各項指標。月(旬)計劃或日施工計劃圍

繞年度計劃和季度計劃而展開,將所屬的內容具體化。

1.4 施工計劃的編制方法

1.4.1 施工進度的主要事項:

施工計劃是施工組織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進度計劃是各種施工計劃的核心。因此,編制計劃首先要做好進度計劃。

編制施工進度計劃要發動班組,讓大家參與討論,出謀獻策,修改補充,使計劃符合實際,有可靠的群眾基礎。一般編制施工計劃的方法步驟如下:

(1)根據設計圖計算出工程量和所需的勞動工日、機械臺班。

(2)根據勞動工日、機械臺班的情況和作業時間,按施工工序調整工程項目和工程數量,區分任務。

(3)確定施工順序、方法和作業組織,使現有的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4)根據以上計算和安排,編制施工進度計劃和勞動力平衡計劃。

(5)編制材料、機械設備、運輸、財務等計劃。

1.4.2 編制工程施工資源需求量配套計劃

資源需求量配套計劃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

(1)臨時工程計劃,臨時工程計劃一般在施工準備階段和施工前期制定。應本著經濟實用安全合理的原則制定生產生活房屋、便道、電力電訊設施、生活區供排水設施等臨時工程計劃,要既能滿足工程施工需要又能節約開支。在編制臨時工程計劃時,便道、風水電設施等應能滿足施工要求㈠臨時房屋能滿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并布置在不受洪水、坍方、滑坡、雪崩等自然災害威脅的地段,有條件時還可考慮職工業余生活、企業文化宣傳等因素。

(2)編制勞動力需求量計劃。根據已確定的工程施工進度計劃,可計算出各分部、分項工程所需的勞動力數量,將同一時間內所有所需的勞動力數量累加,即可繪出每天勞動力數量隨時間變化的勞動力需求量圖表。人力資源部門可根據編制的勞動力需求量計劃做出勞動力進退場時間計劃安排,保證及時調配,綜合平衡,滿足生產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在編制計劃時,勞動力需求量應保持大致正態分布狀態,力求勞動力需求均衡,以避免出現高峰或低谷等不合理的情況;

(3)編制材料計劃。主要材料的需求量,可按工程項目的工程量和現行的材料消耗定額進行列表計算,然后根據工程施工進度計劃編制相應的年、季、月(旬)主要材料計劃,為物資部門對材料的采購供應、組織安排、運輸、存放提供主要依據。材料采購供應計劃的落實情況直接影響施工進度計劃的順利進行。材料計劃中應包括水泥、木材、鋼材、砂石、爆破器材、防排水材料、以及臨時設施用料等,預制構件及半成品也需列人材料計劃當中。

(4)編制施工機具設備計劃。根據已確定的施工方法和施工 進度計劃,將每個工程項目選擇采用的施工機械種類、規格、需要量及使用日期等,編制出主要機具設備計劃。在確定機具設備的需要量時,應充分考慮機具設備基本施工時間、輔助施工時間、準備結束時間及進出場所需臺班以及使用期間的檢修等因素。要杜絕因施工機具設備不足而影響施工生產的情況發生;同時電要防止機具設備過剩而浪費,影響經濟效益。

2 施工計劃的執行、檢查與調整

編制計劃只是計劃管理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計劃實施的程度關鍵在于貫徹執行,這是計劃管理工作最重要、最艱巨也是最復雜的一個過程。

貫徹執行計劃,要保證完成的工作量、進度、質量、成本節約指標、利潤指標、定額指標和安全指標等方面都符合計劃要求;同時要保證均衡的完成計劃,盡量避免施工過程中出現時松時緊而造成窩工或搶工現象。

貫徹執行計劃要充分發動班組和一線生產工人,將制定的計劃向班組層層交底,讓各班組針對計劃制訂洋細的作業計劃和措施,使計劃為廣大員工所掌握,成為全體員工的行動綱領和奮斗目標。為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要實行按勞分配和各種獎懲制度,使職工的福利與計劃完成情況緊密聯系。同時,還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啟發職工全力主動的完成計劃任務。為了完成計劃,還要加強調度工作和技術組織措施;開展勞動競賽,進行經濟核算。要加強計劃、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檢查工作,以保證施工計劃的順利完成。

計劃編制過程中,雖然反復考慮了需要與可能間的關系,并達到了平衡,但是在計劃執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新的不平衡,此時要根據掌握的情況,通過調度工作進行調整,使計劃重新獲得平衡。調度是施工第一線的指揮中心。凋度工作一般以貫徹短期作業計劃為中心,圍繞完成計劃目標進行調度。因此,調度要及時督促檢查施工項目的施工準備工作;檢查協調勞動力、機具設備和物資供應不平衡情況及各班組之間的配合協調關系;掌握水文、地質、氣象變化情況;督促各班組在突況下采取的防范和搶險措施,果斷處理現場突發的緊急事故。

3 計劃執行結果信息反饋

3.1 計劃執行結果統計

計劃執行結束后,需要及時對執行結果做出數據統汁,形成反映計劃完成情況的統計資料,如統計報表等。統計報表中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情況、定額完成情況、勞動力使用情況、材料機械使用情況等。各級領導和業務部門可通過統計報表了解和檢查執行情況。統計資料是根據施工原始記錄,經過整理、計算、綜合得來的。因此,收集好施工原始記錄是做好統計工作的根本保證。統計報表要求及時準確。統計報表不及時,它所反映的事實就失去了現實意義;統計數據不準確,它所反映的情況就不真實。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ll kinds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construction. In the company management,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In the midst of an enterprise, the company, a person usher in the age of career is over, today most of the work of enterprise, the company is developed by the team. But we often find that, most of th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culture is not enough mature, team members are lack of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enterprises, enterprise team members also lack of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on how teams improve their team building, through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o form a dynamic team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of a brief elaborat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building; The human resources.

中圖分類號:F27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前言: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這十多年來,團隊建設和管理的話題在不同企業、公司,不同場合頻頻被提起。團隊建設與管理的問題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當中是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說一個企業、公司沒有一個好的管理團隊,這個企業、公司是不可能有一個好的發展前景。在很多場合我們清楚的看到,富有活力的、高效的、有超強凝聚力團隊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顯示出了無與倫比的能量,為企業、公司創造了大量的業績。但在這些成功管理的背后,還存在著大量的不怎么成功、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失敗的團隊管理建設。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話題,其中團隊建設的問題是其中最核心的問題,下面就團隊管理的具體問題作出論述。

一、工程項目中團隊建設和管理存在的問題

工程項目管理中團隊建設和管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如何建立完善的、卓有成效的團隊體系,帶動企業、公司的發展,是人們一直思想的問題。在我們國家大部分企業的團隊管理與建設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具體問題如下。

1、企業、公司的領導層人員思想意識落后,不具有現代管理的基本知識,一些傳統的做法和想法缺乏對人管理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同時企業、公司的領導層也沒有足夠的知識結構來展開先進的、科學的團隊建設與管理工作。大部分企業沒有好的企業文化、好的團隊管理與建設,其根本原因是企業領導層自身問題無法帶出優秀的管理團隊。人們常說先天不足,而我們國家大部分企業的人力管理、企業建設是根本沒有知識儲備的。我們國家好多企業的老總是完全沒有學過管理的人,在做企業管理中,只能是盲人摸象,在生產實踐和團隊建設當中逐步摸索,這種情況下,在企業當中就很難出現優秀管理團隊。

2、、企業、公司的領導層人員和HR缺乏項目管理經驗、管理理念。在這種企業、公司的主管領導嚴重缺乏項目管理知識和管理理念的情況下,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團隊建設就很難形成、很難成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在單位有比較好的人才和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也是不能形成好的企業團隊的。

3、人員流動性強,缺乏穩定性。在一個企業的項目管理中,穩定性是團隊持續快速成長的重要基礎。企業管理層在選擇人才上面的不合理、不科學,使得人才不穩定成為我國大量中小企業發展的的嚴重阻礙。很多企業的人才流失嚴重,企業負責人對培養管理層人員信心不足。在我國大量企業的核心機密、核心材料都掌握在企業負責人的手中。因為大量員工頻繁流動,使得企業負責人擔心離職人員會成為競爭對手,使得企業負責人就更沒有團隊建設的信心了。

4、企業管理人員沒有一個長遠規劃,企業沒有核心文化,企業員工沒有凝聚力。大量企業的負責人在負責企業管理的時候,其目標僅僅是賺到錢,在這種意識的指導下,是沒有辦法培養好的管理團隊的。在樣的環境下,企業員工也會有一種過客的想法,干一天是一天,沒有想法,就更談不上建設了。

5、沒有規范的人事管理制度,工資指定隨意性大,使得人員之間存在差別,進而影響人際關系,形成不了穩定的團隊建設。

6、當前大部分企業團隊管理和建設當中,缺乏有效的指導、培訓的力度相對較小。當前中國不少企業團隊在組建過程當中缺乏有效指導,沒有相關的專業培訓,導致企業團隊成長非常緩慢,甚至停滯,造成企業的效益不高,公司發展遲緩。

7、當前大部分企業團隊建設中,缺少明確的分工,部門之間、同事之間合作能力較差。大部分企業團隊內部工作人員由于在學歷、工作經驗、性格各方面存在著相當大差異,因此如果沒有一個清晰明了的權力責任的劃分,就很難形成一個好的企業團隊

正是因為上面種種原因,對我國企業團隊建設和管理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較大的障礙,我國企業必須解決好團隊管理和建設的相關問題,企業才能夠有所突破,有所發展。

二、團隊建設和管理對于工程項目管理的意義

上一篇: 科研方法概論 下一篇: 跨境電商的主要商業模式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属日中文字幕亚洲精彩视频 | 色色激情国产精品 | 中出国产乱子伦中文字幕在线 | 五月综合色婷婷欧美 | 亚洲国产色福利网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精品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