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2 11:48: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應用化學發展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前言:國內傳統的教學多是以社會需求被教育根本,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利于學生全面性的發展,牽制了全方面社會人才的發展速度?,F代化社會的形式需要不同特色的人才,如何在教學中形成個性化人才的培養,需要教學理念進行以人為本的方向調整。如何以人為本的進行特色化的教育,探索更適合學生多方面發展的中職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的開發自己的潛能,是現代中職學校需要重視的研究方向。全文對個性化教育的內涵進行了解析,對個性化發展模式在中職教學應用的研究意義進行了解釋,同時對個性化人才培養的中職教學模式組建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一、個性化教育的內涵
(一)個性化與個性化人才培養的定義
個性化教育的核心是個性的問題,對于人類個性的概述是:個性是人心理上一種傾向性特征的綜合。在人的個性發展中,學生所處在的階段是個性具有明顯的特征,也就是差異性與可塑性的出現,這個階段出現的個性差異往往形成了一個人對未來創造力的源泉。個性化教育就是基于學生這個時期的個性進行的個性化的、使其擁有發揮創造空間的培養教育,為使其能夠在潛能、智力、體能等方面都能夠按照自身特性進行發展。個性化教育屬于教育進行的高級階段,逐漸發展為現代社會各國教育的主流方向,同時也必將成為我國教育發展改革的重要目標[1]。
(二)個性化人才培養的定義
個性化人才的培養,主要是基于個性化教育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個性化教育培養模式的研究?,F代教育事業中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個性化的特點,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以給足學生個性發揮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教育方向。在人才培養工作中通過不同模塊相組合的方式,設計個性化培養的課程安排體系,使學生能有充足的按照自身特點及興趣進行選擇的空間。
二、個性化發展在中職教學應用研究的意義
(一)促進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
2004年總理在會議中講到,“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最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而個性化的發展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道路。中職教育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一人為本的原則,中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向個性化、全面化方向發展?;趥€性化發展的模式,在教學的不同階段要配合不同的教學手段。關注學生個性形成的各種因素,在激發學生各項潛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勢與特色。
(二)提升中職教學質量
現階段我國的中職學校教學模式相對單一,教學課程安排缺乏科學性與靈活性。在進行課程安排與實施過程中未體現出以學生為主導進行教學的特色,課程內容缺少實用性,課程材料偏離實際,不符合中職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以上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現在國內多數中職學校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加強課程建設的改革與教學內容的改革,積極研究多元化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與知識面范圍,為學生個性化形成提供充足的空間[2]。
(三)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學生的綜合實力直接影響到未來社會發展的進程,不止關乎到個人的未來,更關乎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所以在教學時期不能限制任何一種特色的學生發展,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應做到引導但不限制,為學生的個性化潛能開發提供足夠的空間。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態勢,需要學生做到全面性的提升,中職時期的學生是個性發展最明顯的時期,極容易在此時期形成控制未來發展方向的個性特征。所以需要教育者通過科學的教學手段,盡可能的使學生在此時期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個性化模式在中職教學使用的模式組建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科學發展觀的中心,也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原則。這里所說的以人為本就是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育面向學生、一切的教學目的為了學生,充分的開發學生自身的潛能,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中職學校教育中無論是什么專業,都應該堅持以人為主導因素進行,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基本素質,與興趣培養方面。
(二)利用多元化教學模式
多元化是現代教育教學中的主流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改善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是現代教育改革的必要選擇。中職學校教育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模式,使教學課程安排更具科學性與靈活性。引導學生作為教學課程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教師需要合理的利用現代教學工具進行課程講授,例如多媒體教學工具、思維導圖教學工具等等,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資源進行授課,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3]。
(三)制定科學實用的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體系是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是教師與學生充分了解學習的質量,但是評價體系又想像一把“雙刃劍”,合理的使用教學評價,可以是教師更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從而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反之不科學的教學評價容易引起學生內心的挫折感,形成厭煩的心理。所以需要中職學校在進行教學評價體系建設中充分的考慮其科學性與合理性。使用先進的教育經驗進行評價體系的搭建。
結論:從新時期社會發展中國家與社會各界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國內中職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提出了中職學校在未來教育中需要進行調整的地方,例如,改善傳統的教育理念,依據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進行中職學生的培養、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進行傳統課程安排的調整、對學生的教育工作要轉向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主導進行等等,通過對中職學校教育模式的改革,促進學生時期個性化發展的效率。
參考文獻:
早期也總結地質找礦工作,但后來這一項逐漸沒有了,只剩下了geo-chemistry和geophysics,因為找礦主要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新技術。1997年,“勘查97”請科羅拉多州礦業學院的Closs教授對地球化學勘查作一個總結性發言。Closs在發言中說,勘查地球化學的基本原理已經建立了。這門科學已經成熟,它今后的發展就是把已有的技術深化,使其更精細,通過對方法的改進,把工作做得更好。其意思是,這門技術已經成熟了,以后只是小的改進了。我們是不同意他這個看法的。但他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勘查地球化學家的觀點。這也反映出由于理論和技術上沒有大的進展,所以文獻數目也就隨之下降了。20世紀最后幾年出現的一個引人注目的動向是很多勘查地球化學家轉到環境方面的工作去了。我們做了統計,從1995年到2000年,《勘查地球化學雜志》出了4本環境地球化學專集,依次為“采礦中的重金屬污染及其修復”、“環境中的采礦與金屬”、“歐洲環境地球化學基準填圖”、“地球化學工程學:當前的應用與未來的發展”。
60年來,勘查地球化學的發展一直是建立在地球化學分散模式(geochemical dispersion patterns)理論基礎之上的。地球化學分散模式研究從礦中分散到四周介質中的物質及其分散過程,并反過來,追蹤找礦。這種以礦為中心,為其出發點的思想,也影響到勘查地球化學家轉入環境領域的思路與工作方式。當勘查地球化學家進入環境地球化學領域時,由于受到原來的專業思想限制,他們只是從研究礦床風化與剝蝕形成的分散模式轉為研究人為的采礦形成的分散模式,仍是以礦為中心、為出發點,主要是搞礦山環境的監控、調查和治理,因而他們提出的開發和修復都只涉及到礦山環境。他們提出的“礦產資源地球化學”,實際上也只涉及礦山的局部環境問題。最早從區域觀點來研究環境的是英國的J.S.Webb。世界上第一本地球化學圖集是J.S.Webb在1973年出版的北愛爾蘭地球化學實驗圖集。自那時以來的40年中,世界上已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區域性及國家性地球化學填圖計劃共有50余項。所有對地球化學圖做出貢獻的都是勘查地球化學家。他們從區域、全國甚至全球研究元素的分布模式,已經不自覺地打破勘查地球化學原有的局限。但由于所測定的元素很不一致,痕量或次痕量元素信息量不夠,以及取得的結果不能全球對比,使得絕大部分地球化學圖沒能取得如Hawkes與Webb所設想的效果,其重要意義尚不能與地質圖相提并論。這是地球化學填圖本身在技術上的缺陷造成的,這類技術上的缺陷已得到普遍關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對比計劃的IGCP259/360項目以及國際地科聯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工作組的活動,都在為改善地球化學填圖的方法技術而努力。在這方面,中國做出的貢獻最大,已被國際廣泛認可。由于中國在地球化學填圖方面的成就,使我們認識到今后勘查地球化學的發展方向應該自覺地跳出只著眼于礦床的局限,而著眼于地球形成后整個演化過程中發生的事件,即從研究元素的分散模式到元素套合的分布模式,從研究少數元素的分布到研究周期表上所有元素的分布,從研究少量地表介質中元素的分布到研究整個地球表層系統中元素的分布、分配與互作用,從研究元素的全含量到研究元素的各種存在形式。這將使勘查地球化學在21世紀能夠解決資源、環境、農業與健康中的重大問題。例如:①找到影響國計民生的大礦、巨礦,而找到這種礦床的最大機遇是在占大陸面積一半的人類勘查工作知之甚少有厚層外來覆蓋物的隱伏區;②加速查明全國乃至全球的礦產資源以便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部署時有抉擇余地;③使農、工業及城市有更合理的規劃;④為農業增質增產提供新途經;⑤預警未來環境污染變化趨勢;⑥使經濟發展無法避免的大面積散漫型土地污染得以修復。不僅如此,而且還將有可能為地球表層系統科學、區域找礦學、礦床成因學、地球起源與演化、地球表層動力學、生命起源學提供新思路及新的基礎性資料。
近30余年發展起來的地球化學填圖,旨在勾繪化學元素在地表(從局部地區到全球)的空間分布。這是勘查地球化學界的貢獻。各種不同尺度的地球化學圖就像地質圖之于地質科學一樣,既應是理論地球化學領域最為基礎性的圖件,也應是為解決資源與環境中重大實際問題的應用地球化學的最基礎的圖件。由此可見,勘查地球化學家的貢獻早已超出原已限定的這門小科學的范疇,稱之為應用地球化學更符合這一科學歷史發展的趨勢。迄今為止在國內外被稱之為“應用地球化學”的學科尚在逐漸成型的階段,從事這項研究的人來自多個學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學。
勘查地球化學擴大其應用范圍,改稱應用地球化學,并將目前一盤散沙的應用地球化學界凝聚在一起,有利于點面結合,有利于更多從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出身的人士與勘查地球化學的多學科融合,使研究工作得以更深入,也有利于傳統的應用地球化學界因有了不同尺度地球化學圖作為研究基礎而開闊眼界。中國在勘查地球化學發展中的思路一貫超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前不久已經決定成立應用地球化學開放實驗室,吸引不同學科的人才為應用地球化學這一新的綜合學科在21世紀的大發展做出貢獻。 [科]
【參考文獻】
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差異是教師教學值得關注的內容。依據學生的差異來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能讓學生在加深了解的基礎上更能夠明確學習要求。在任務學習中,不妨設計與學生課程學習內容相當的任務,讓學生在富有層次性的任務引導中深入掌握和運用。
在設計層次性學習任務中,可按照課程學習的知識要點來確定合理的學習運用任務,要能夠緊緊圍繞課程重點,突出難點。特別在教學中按照教學目標來確定相應的學習任務,對于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則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中等以上學生則應注意表達技能的運用。同時,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實際來選擇相應的學習任務,可鼓勵、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綜合運用的基礎上,大膽思考和表達更為復雜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潛力。這樣的學習任務,為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
教師在設計層次性學習任務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特征和理解認知能力,注重靈活性和差異性。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語Fun with English》8B Unit 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學中,可設計如下的學習任務:(1)要求學生能夠掌握閱讀中的詞匯以及語篇大意。(2)要求學生思考:What do you know about ORBIS doctor?和What do you get from the article?(3)建議學有余力的學生圍繞“How to see the doctor in the future?”來表達。教師可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來選擇相應的學習任務,同時,建議學生能夠嘗試解決更高的學習任務,以深化對文本的認知。
二、運用小組合作式探究,滿足差異發展的需求
學生的差異化發展需要引導,尤其是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更需要幫助。發揮學生的團隊合作力量,將相互幫助的形式運用于教學,更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運用小組合作,為相互學習幫助創設輕松活潑的學習環境。
在運用小組合作探究時,可尊重學生的團隊搭配選擇自由權,建議學生能夠資源組合和挑選與自身學習情況相似的學習同伴。教師則在學生組合過程中予以必要的指導。首先,教師要設計明確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都能夠有學習的平等選擇權利。其次,明確各個小組成員的不同學習要求,建議學生能夠根據學習任務來相互合作探究。再者,鼓勵學生能夠運用發散性思維來深入領悟課程學習任務。
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為豐富。在《牛津初中英語》8BUnit4 A charity show的“Reading Hosting a charity show”教學中,可建議學生按照各自組合原則來挑選學習同伴,同時將教室布置成時裝表演秀的場景,建議學生能夠通過走T臺來展示自己的青春風采和活力。教師可據此布置一定的學習思考任務,像How to have a charity show?等,建議學生能夠發揮各自的理解領悟力,運用文本中的詞匯進行表述。這樣的方式能夠讓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
三、倡導個性化展示交流,提升表達運用技能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綱領性政策文件的頒布,全社會對學前教育空前關注和重視。綱要中明確提出“學前教育對幼兒習慣養成、智力開發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那么怎樣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在學前教育階段發展幼兒的能力成為探究的熱點。 “探究型學習”“浸入式教學”等新概念成為熱門主題,也成為推進學前教育發展的又一著陸點。在當前世界一體化特征的時代背景下,英語語言教育成為了學前教育的一種教育趨勢,各地紛紛開辦雙語幼兒園和英語興趣班。喬姆斯基(Chomsky)的語言天賦論認為“兒童天生有一種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學習語言的能力在生命的第一年就表現出來,兩歲的兒童就能通過言語開始和周圍的人交際。”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學習英語的潛力很大,教師只要掌握一把得心應手的“金鑰匙”,便能在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下大力提高幼兒的能力。
一、童話故事是人們內心深處的寶貴財富
“童話,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生活,增進兒童思想性格的成長?!蓖掃\用夸張、想象升華生活,順應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接受能力,得到幼兒的熱愛。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童話故事是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筆重要財富。當人們對這個世界尚一無所知時,童話故事就在人們心中埋下了正義的種子。許多被我們奉為天經地義的道理,其實不全是來自父母師長的言傳身教,而是來自于我們從小就熱愛的看似荒誕的童話故事。在學前教育中童話故事教學能夠給幼兒帶來極大的快樂和滿足,能有效發展幼兒語言、邏輯和人際的智能。
二、英語童話故事學習對幼兒能力發展的價值作用
學前教育中將英語教學視為語言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遵循“全語言”的教學基本原則。幼兒英語教學以浸入式教學為主,幼兒的生活、飲食、起居中都要浸入式的貫穿英語,讓幼兒形成英語直接思維和提高對英語語言學習的興趣。以“wash my hands,(洗手)wash my face,(洗臉)”的歌曲開始準備吃午餐?!癢ould you like some fruit /rice/noodles? I like watermelon /apple /peach /rice /noodles …”以教師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在吃水果和用餐前練習對話。浸入式英語教學利用生活中點點滴滴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從而提升幼兒英語口語能力。
在浸入式英語教學中,小班英語教學要求教師通過聽、說、玩、唱等為幼兒創設有趣的英語學習和生活氛圍,讓幼兒初步掌握英語語言的正確發音,初步感受文字符號,培養聽、說興趣。幼兒通過早慧班和小班日常生活的熏陶及單詞的積累和日常歌曲、童謠、游戲中句子語感的鍛煉,使得幼兒可以接受以句子為主的英語童話故事教學。英語童話故事的學習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因此更要注重在英語童話故事學習中發展幼兒的各種能力:
(一)啟迪幼兒思想,培養和提高幼兒情商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09-2113-02
信息時代的學習應該是一種主動的、一種基于信息的學習,一種以多媒體為主要手段的學習,一種建立在網絡上的學習[1],在信息化社會中,學習者能否占有信息、如何占有信息、占有信息的及時程度,是學習者學習能否成功的關鍵。[2]從這兩點來考慮教育信息化的途徑,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網絡學習,然而傳統教育的悠久歷史顯證了她強勁的優勢因素的存在,為了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最優化的教育目標,我們有必要通過對整個教育系統的各個信息元素作細致分析并借助信息化環境中更為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將兩者的各自優勢有機的整合起來,這就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或教育理念――混合式學習。混合式學習對傳統學習和網絡學習兩種模式的適恰性本身就可以證明,未來信息化的環境對于混合式學習有著天然的適應性,信息時代將為之創造一個廣闊的發展和應用空間。
1 混合式學習的緣起和應用本質
1.1 混合式學習的緣起
混合式學習(blendedlearning or blended learning)在傳統教學中早就存在,原指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除了應用各種基于教室的學習形式,例如會議、實驗室、書籍等外,還結合其他多種學習方式,例如應用視聽媒體(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的學習方式與應用粉筆黑板的傳統學習方式相結合、計算機輔助學習方式與傳統學習方式相結合、自主學習方式與協作學習方式相結合等[3]。而混合學習一詞最早使用并非在學校教育中而是在企業培訓領域里。企業培訓人員按照更少投入更高績效收益的原則反思用新技術支撐起來的前期投資巨大的網絡學習環境是否真正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研究者發現純技術環境較之傳統面授環境在社會性、交際性等方面有著顯著缺陷,于是企業逐步嘗試把面對面的傳統培訓和網上培訓結合起來,混合學習也就應運而生。
1.2 混合式學習的具體定義
混合式學習的思想雖然早已深入人心,但到目前為止這一概念還未有一個權威式的定義,在此我們僅介紹幾種較有意義的提法。國內的定義:
何克抗:所謂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黎加厚:所謂“融合性學習”,是指對所有的教學要素進行優化選擇和組合,以達到教學目標。[4]
另外國外學者的定義如:
學習方式說:混合式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包括面對面的學習、實時的網絡學習和自定步調的學習。
學習方法說:混合式學習是學習者任何掌握并提高個人績效的學習方法。
相對與國外,我國學者對混合式學習的定義更為抽象,沒有從質上界定混合式學習的屬性,這其實正表明了混合式學習可以是多質的混合,無論混合式學習的概念如何定義,我們都可以發現人們對其認識已形成了一個潛在的共識:即混合式學習是具有更靈活性、更適應性、更整合性和更有效性的學習。
1.3 在應用設計中的混合式學習的核心本質
混合式學習也可被視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4],當我們按照混合式學習的思想指導在教育大系統中展開具體的混合實踐時,就把混合式學習真正引入到了應用的空間。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混合式學習的應用設計涉及了從教育教學的高層次的系統指導思想到具體教學活動的每一個微觀層面。混合式學習相關了教育教學系統的全要素,因而混合式學習的混合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個混合細節的適恰與否都會對整個混合學習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不可量化的影響,混合式學習所追求的更合理化、更優化的目標要求我們對混合式學習的應用設計應該盡量做到全面、細化、完整、科學。
在最深層的核心上講,混合式學習的本質就是各個全元素因子的適恰整合,混合式學習的應用設計必須圍繞這一點來展開,在應用中體現出混合式學習的核心本質。
2 混合式學習在未來發展中的應用結構設計
混合式學習的綜合了傳統教學與網絡自主學習的優勢,充分體現了混合式學習的價值性和可行性,這種方式和理念無疑會對現行的教育教學體制產生極大沖擊,甚至會改變教育的本質[5]。信息化革新教育的重心在于重構教育教學的結構,教學結構依附于教育教學的理念,反映教育教學的思想指導,教學結構的構建還要涉及到教學的內容,、策略、學習者、施教者、學習媒體,教學的模式、環境、形式等,都需要融入到一個特定的結構之中,因而混合式學習的應用設計落腳點也應該在教學或學習的結構上。下面是從對混合式學習的個人理解上構建的一個在未來信息化時代的混合式學習的應用設計結構圖1以及相關的解析說明。
說明:
該應用結構從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性出發[6],以不同的活動系統的混合為基礎,通過一個全新的學生協作系統的溝通功能,使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網上虛擬環境學習和課堂面授教學、學生學習與教師學習、校內培養與校外支持得以適恰的整合,重在體現學生主體思維的發展途徑和軌跡。圖中連線具體解析如下:
實方向線1:學生向協作組以作業形式提交在預習環節中遇到的不限類的問題;
實方向線2:協作組向教師系統提交經本系統分析之后的問題報告并進行協作活動開展的相關咨詢;
實方向線3:教師系統將分析后的適合課堂教學模式的內容以最恰當的師資用最優設計的教學方案展開課堂教學;
實方向線4:將課堂教學的問題和經驗帶入教師資源系統;
實方向線5:教師系統回復問題提出建議,主要解決非課堂教學形式的問題;
實方向線6:協作組主持開展教學實踐和協作活動;
實方向線7:將活動的問題和經驗帶入協作組織以生成新資源;
虛線8:此類線共三條,表示師生間隨時的實時的自由的交流;
虛方向線9:由三個向下指向的箭頭組成,表示師生對整個系統的發展起共同監督的作用,每個人都有發言和貢獻的權利和義務;
實線10:包括位于兩側的六條實線,代表了系統的逐步向社會開放的趨勢和開放的渠道,學校與外界的交流必須是經過文化安全過濾的而不是放任的,在信息化條件下應該發揮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技術優勢應用和完善網絡文化安全監管系統對教育的支持作用。
在此結構圖中,首先不同與傳統教育教學結構的地方就是多了一個學生活動組織,這個組織具有全新的構成規則,并處于整個大的教育教學活動系統中;其次是這一混合式學習結構注重了多活動系統的建構和整合,如圖所示,每一個小框圖單元內部都有自己的活動系統性,而且這些系統又相互關聯互相促進,在協作和溝通中達到和諧的發展,同時每個系統不僅可以在當前的教育系統所限定的領域里進行能量、信息和物質的變換。同時,被允許有足夠的自由向外在系統尋求發展,這一努力將得到系統內的隨時的最大限度的支持;第三,混合式學習將極力倡導學習者的預習行為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進而帶動創造思維和終身學習意識的發展,每一個環節了都滲透著自主學習的促進因素;第四混合式學習將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沖破班級制的框定,混合式學習把教師和同學都作為了一種可共享的集體資源,每個學習者都有選擇的自由;第五,混合式學習使學校對教師進行更細致的分工以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另外混合式學習將學生活動系統與教師活動系統置于了可比的位置上這將使學習行為不僅發生學生集體中,混合式學習將是師生混合學習的學習系統;另外,混合式學習尊重教育發展的歷史性,一方面加大教育向社會宏觀方向發展的力度,另一方面相信這一變革將會是一個逐步過渡的歷程。
3 總結
在信息化的進程中,混合式學習被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的同時也被賦予了一種更為殷切的期望,即希望混合式學習能把真實的素質教育、終生教育和全民教育帶給世人,但混合式學習的應用實踐的發展仍處于摸索的過程中,這一理論需要更多的豐富和完善?;旌鲜綄W習的實踐必須從現有的條件下展開,充分整合可獲得的優勢隨信息化的腳步并道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松濤.信息時代的成人學習[N].教育時報,1997-10-22(3).
[2] 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9):18-22.
[3] 田世生,傅鋼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 2004(7):9-11.
醫療化學實驗操辦流程的吸樣、去滋擾物、以及計算成效都被稱為自動生化分析儀。自動生化分析儀式種種學科,尤其是電子學、光學、計算機技術以及各類生物學分析對診療化學查驗需要的質和量不停增加的成果。當前此技術已經在本國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且普及到了基層醫務所中。近年來隨著儀器設備的飛速研發,已經做到可以為常用試劑進行自給。
1自動化分析儀器類型
1.1連續流動
這種主動理化分析儀器是全國最先出現的自行理化分析儀器,其管道體系結構及其紛繁,故障頻頻發生,操辦過程困難,在如今早已被裁減。
1.2分立式
這種儀器主要靠是人工操作,將樣品的真實狀況按照恰當比例放到分立杯中混合,獲得反應數據。按照研究所獲數據,使用分立式儀器設備彼此不會滲透,進而防止了污染的出現。技術更替將這類儀器劃分成為了兩類分別位袋式儀器和干式自動特征。前者可以在真實的化學透光材質中組成特殊的測試袋,能夠在混合器中被機械敲擊,以便將藥品充分融合,優勢是污染少,數據精準的特點。2.干式自動生化分析儀:其特點為:可以把試劑穩固在濾紙中構成試劑片,在指定位置內通過反射光度計算得出。如圖1所示為分立式醫學自動生化分析儀(圖1)。
1.3離心式
此儀器屬于分立式自動儀器范圍中,其中心構建位離心機,全部分析過程中都要在離心作用下才能完畢。其工作原理是在離心力中將樣本與試藥加以混淆,特征為:被分析樣品能處在快速盤轉中被檢測。
2主動化分析儀在醫學查驗中的應用
一般的基層單位使用最多的是單通道半自動生化分析儀或是中型自動生化分析儀,這種一起通常只能夠檢測臨床一般的生化項目。而大型高性能的自動生化分析儀器可以同時檢測二十個以上項目的多通道分析以,同時又選擇功能。大型分析儀器設計巧妙,有可見光和紫外光、反射分光、光度計等測定功能,讓儀器除過一般生化測定外,還能夠對特殊的蛋白質、免疫球蛋白或是檢測血液濃度。
2.1生化分析儀
在臨床上的大部分檢測儀器都是依據可以檢測的50-60指標,除過常規生化檢測項目外,大多數儀器還安設有離子選擇電級,能夠用在鉀、鈉、氯離子的檢測上。這一設備有專用的急診通道只需按下:“開始”按鍵后就可自行測定,結束后返回常規模式。以分立式儀器為主流的自動生化儀器無論在結構設計、或是功能開展上的應用都比較成熟。特別是在模塊化設計與POCT理念的出現,自動生化分析技術在一定規模的臨床實驗和便攜式應用中分別獲得了很好的進展。這些發展趨勢分為:
2.1.1有效抗交叉污染措施當前使用最多的被叫做惰性液膠膜技術,在取樣和試劑時,惰性液會與其一同吸入試管中,同時在管道內外壁構成一層膜,讓樣品與管壁完全隔離開。所以,樣品間的交叉污染與試劑的交叉污染便可以分別控制。
2.1.2任選式儀器具備在一個通道任意選擇各種項目的作用,最高可選水平有60多項,通常是20~40項。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真正任選,根據輸入樣品的次序,測完一個樣品的全部項目后,再去進行下一個,由于這種方法不用更變吸入的試劑,因此對抗擊交叉污染要求更高。第二種,是類任選式,以批量測定的辦法,把所有輸入的樣品項目加以分類,同類的項目一同測定,測完一組后再測另一組,此種方式被很多儀器設計人員所應用。
2.2免疫檢驗
現金,很多自動生化分析儀器均有紫外光、投射光的用處,能夠除去免疫球蛋白、補體C3和C4等反應性蛋白的測試。這種免疫可以將血清的特異性的敏感性相融。解決了主觀測試會生出的誤差這問題。測試原理是抗體與抗原,構成抗體復合物。根據有關報道顯示渾濁的高低在抗體存在下和抗原的含量成正相關關系。因而消除濁液,能夠消散非抗體類物質。顆粒增強抑制濁度法的使用原則是把人血蛋白40um的直徑活化構成粒狀、人血清蛋白的單克隆抗體。在測試帶中逐漸消融。通過競爭性結合,從而制止濁度。
2.3藥品的檢測
根據有關研究表明大型的主動化分析儀器具備熒光偏振功能。在檢測藥物方面效果顯著。熒光偏振功能,可以在檢測藥物上有顯著是效果。熒光免疫分析技術主要利用熒光物質對物體分析,其靈敏性、采取范疇和免疫辦法的差別太大。按照相關文獻匯報可得,跟放射免疫法相比,熒光免疫分析解決了酶的不穩定,不會出現同位素污染問題,在藥物的檢測方面占據了很大的優勢。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是在藥物和抗體連系后,經過低熒光偏低的改變來測得。通過編輯藥物和抗體連系形成大分析復合物,接受偏正光的激發發生熒光偏振,小分子藥品沒有與抗體反應,受光偏振是通過熒光偏振消散,其偏振強弱與藥物的濃談呈反比例。比如在CobasFARA型自動生化分析儀中,光源是氦閃光等,激發光波長285~750nm連續能夠調節,發射光波為450nm和515nm,閃光的改變采納考光補償。適用于測定半抗原,且不用跟游離熒光標藥品分離。當前,FPLA分析在藥品檢測中使用愈發普遍。大量血藥濃度的檢測,讓臨床指導用藥劑量與提升療效起到了積極用處。但是讓人遺憾的是當前改類型試劑出產沒有國際化,進口試劑價格較貴。總之,伴隨自動生化分析儀器功能的逐漸健全,改儀器必然在醫學檢驗中發揮出最大的應用價值。
3實例分析
3.1貝克曼AU5800
這一主動化理化分析,可以有效掌控樣品的質量,以及特別元素共同下測得所測樣本中的原料,能夠確保儀器在運作中得出最佳結果。避免系統運作失誤。在樣本進入本設備中后,測驗所獲得信息會與樣本需要的檢驗進行關聯。樣本經過模塊通過儀器后,被輸送到采樣位置。R1試劑探針吸取了R1試劑后,通過反應杯在混勻器中混合后,樣本探針會將樣本汲取到對應的反應環內,樣本與R1進行孵育,R2試劑探針吸取R2試劑,加到反應杯中。儀器從添加R1開啟。這一時刻段每間隔18秒會繼續測量一次,共有27個測光點。這一時間段所測的數據與制定實驗參數定義波長能夠將測物濃度計算出。如圖2所示為貝克曼AU5800自動生化分析儀(圖2)。
3.2貝克曼流水線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3-0028-02
一、有關專門用途英語和目前英語學習的形勢
專門用途英語的英文全稱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為ESP。它是英語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ESP的興起和發展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首先是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無論是在經濟、科技還是文化交流方面都被廣泛地使用;其次是因為目前語言學研究的重點已經從語言體系特征轉到了實際語言的運用,英語的使用不再僅僅是簡單的交流,而是更深入更專業的運用;第三是教育心理學對語言學習者中心地位的認同(Hutchinson & Waters1987)。近年來,各種語言學領域發展蓬勃,研究者也眾多,如需求分析、體裁分析、語篇分析、修辭學、社會建構主義、交際教學法、語料庫語言學等的研究與發展,更為ESP研究的鋪開了新的篇章。
目前在我國從小學三年級學生就開始學習英語,等到了大學期間,如果再只是教授基礎英語,已級不能滿足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要求了,所以才有了越學越失望、越覺得沒有意義的感覺?,F在許多高??s短了大學英語課程的時間,從兩年課程壓縮到一年,有些高校甚至規定學生只要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就可免修部分或全部大學英語學分。對高校英語教師來說,公共外語在高校課程體系中減少甚或消失,對他們的職場也是一個打擊,只有考慮將專業和英語相結合才是真正發展之路。如果我們按照12大學科門類開設英語課,即按照哲學、經濟學、文學、法學、歷史學、教育學、管理學、醫學、理學、工學、農學、軍事學,繼而再細化到一級學科,如物理、化學、光學、力學、材料科學、電學、計算機科學、土木工程、電氣工程、機械工程、海洋學、地理學、天文學等來開設專門用途的英語課程,這就是所謂的專門用途外語,完全可以預測,在未來的幾年里,高校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方向是走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的道路。
二、有關高校教師ESP專業化發展的現狀調研
公共英語去向何方,是否會在高校逐漸消退,高校英語教師的未來職業之路又如何走下去,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時代的進步對外語的實用性的需求變得更加重要,要想使英語成為能給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帶來后續力量的學科,高校英語教師要轉變思路,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要有終生學習的習慣,以應對時代對于英語教師的要求。筆者對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公共英語教師作了份問卷調查。大外教研室共50人,發放問卷50份,實收回50份,調查內容和結果如下:
從調查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是否思考過ESP教師專業發展”問題上,目前大外英語教師在大形勢下,也不得不考慮未來的發展道路,愿意主動轉型的卻不多,更多的是被動地接收組織的安排。ESP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主要動力主要是為了適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被形勢所逼,另有小半的教師是為了更新知識,提高素質,也為了培養出適合時展的學生。在“ESP教師專業知識與技能需要補充的方面”,對于相關專業英語之間知識與理論知識有所欠缺,需要花時間去重新學習,而學習的方式最傾向于外出直接參加相關培訓,也愿意下企業學習,與校內相關專業教師間相互交流和觀摩學習也是一種學習方式。但因為目前沒有完善的激勵機制,教學科研任務又重,主動去補充系統的理論知識的動力還是不足。
三、ESP教師專業化發展之途徑
1.從學科發展角度看,引進畢業生時應注意其研究方向?,F在應用型大學引進的都是碩士或博士以上學歷的畢業生,應用型大學要對畢業生的專業方向有選擇性。引進時要注意其研究方向,要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引進有專業英語背景的人才,比如有著教學法、語言學、翻譯、文學、跨文化交際等英語專業背景的畢業生。這樣的做法有利于應用型大學的學科建設,也有利于教師們的專業互補,對于英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更有利。
2.從實用性角度看,直接引進專業性強有行業背景的教師來補充和完善師資結構。應用型大學可直接引進一些在外資企業、外貿公司、國際旅行社、涉外賓館等部門從事翻譯、外貿業務、英語導游、外賓接待等與英語相關的專業人員。因為他們不但具備英語專業知識,而且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在英語教學中結合工作實踐,將他們的經驗、方法以及最新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去,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社會工作現實。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們對相關行業的資格標準相當熟悉,能有效地引進如外銷員、導游、報關員等多種職業資格證書,為學生就業拓寬了渠道。
3.按不同行業的專門用途英語建設英語教師專業化團隊。專門英語本身就是就是針對不同行業,因此學校在建設教師教科研團隊時,一方面要根據學科的實際情況優化科研力量,先明確各位英語教師的專業化方向,構建英語教師專業化團隊,有計劃地培養年輕專業英語教學骨干;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到隊員的科研能力、課題能力,與專業英語教學能力相結合,培養和造就教科研帶頭人,從而推動整個英語教師隊伍的成長。
總之,ESP教師專業化發展之途徑有很多,自身的動力是內在發展的需求,但是想要提高ESP教師專業水平,加快ESP專業化發展步伐,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是根本。幾乎所有的大學英語教師非常渴望能有出國培訓、國內外訪學或獲得學位等途徑等以便能提高個人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改善英語思維水平,這都需要制度和經費的保障。不健全的保障體系使得大學英語教師專業與英語的提高得不到支持和保證,也會因此而延緩ESP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步伐和進程。借助于國家大力發展應用型大學的時機,各個學校應該通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完善的支持與保障體系,充分調動英語教師ESP專業化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可持續性,從而讓英語真正為社會服務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麗,專門用途英語研究50年:現狀與趨勢[J].外語界,2012,(6):90.
[2]王建華,淺談高職院英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151.
[3]蔡基剛,大學英語生存危機及其學科地位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3,(2):10-14.
中圖分類號:G61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5-148-002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教師的感情研究極少被關注,大部分研究關注的是教師的認知、技能等理性模式,即便在如今的教師專業發展領域,關注的也大多是教師的專門知識和技能、職業道德和專業自等問題,少有涉及教師的感情領域。而事實上,感情影響語言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也影響著語言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我們不僅要從教學效能的需要看待感情的價值,或從職業人角度看待感情對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也要從人的發展需要,從語言教師作為完整的人的立場考慮感情的價值。
一、大學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邁入一個新時代,尤其是大學英語改革如火如荼地推進,將大學英語教師置于風口浪尖上,對教師給予了不同領域和不同角度的思考,其中,大學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幾乎與大學英語改革同步受到政府、學校和學術界不同層面的關注。
語言教師專業發展即語言教師在專業生活過程中其內在專業結構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從教師教育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語言教師專業發展及其研究經歷了由被忽視到逐漸關注、由關注語言教師群體專業化到關注語言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由關注專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對社會專業地位的認可轉到關注“內部”專業素養提高的過程。就“內部”專業素養提高的角度而言,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指推動教師認知和感情等方面的專業化。
二、教師感情
教育學領域的研究者習慣上將感情歸于心理領域,使得作為社會文化現象的感情問題日漸被教育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領域所疏遠或排斥,最終將其局限于“心理學”學科。即便在心理學領域,由于種種原因,感情研究仍滯后于其他心理研究領域,在教師心理學、教學心理學或教育心理學著作中,都沒有專門章節介紹或研究教師感情。
到底什么是感情、什么是教師感情呢?《心理學大辭典》將感情視為情緒、情感的總稱。綜合反映了人的情緒、情感狀態以及愿望、需要等的感受傾向。在日常用語中,既表示廣義的情緒、情感狀態,也表示對人或事物的關切、喜好的心情(林崇德等,2003)。
教師的教育活動具有豐富的感情意蘊。教師感情,是指個體在教育情境中,扮演教師角色時產生和體驗的感情。因此,教師感情是相對個體普通感情(心理學上的感情)而言的特殊感情。普通感情是“情緒、情感的總稱”,是人對事物(包括人本身)的好惡傾向(伍棠隸,1980),具有自然性、社會性、兩極性、感染性、理解性等特征。作為普通感情在教育情境中的具體化,教師感情既有普通感情的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是教師對教育世界人事的好惡感受和體驗。在這里,“教育世界特指正規的學校教育環境;教育人事是教育中人與事的統一體。好惡感受和體驗是教師獲得的肯定的或否定的感受”(熊川武,2009)??傊處煾星槭墙處熗耆刂谱晕业母惺芎捅磉_時的感情體驗,他們以有助于遵循學校教育組織中感情規則和標準的方式行動,并具有職業性、教育性和表演性。
三、教師感情因素在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
教育不能缺乏感情,語言教學需要真感情和激情。感情在教師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學不單純是信息與材料內容的機械傳遞,而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與情緒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過程”(江紹倫,1985),感情對教師的專業發展、人際交往和自身幸福感有著重要的意義。正如英國學者沛西?能(P.Nunn)所說:“如此眾多的教育努力的相對無效性,主要是由于忽視了作為人的能量的最近來源的情感,它是教育發展的真正動力,不論在學習方面還是行為方面。”(王承緒,1992)感情對語言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將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教師感情影響語言教師信念與教師身份
近年來,在教師感情理論領域,學者開始關注感情對信念的作用,研究指出,感情會影響個體信念的內容和強度,可以堅定信念。休謨認為,感情不僅影響信念,也能夠將這些思想的表達運用到行動之中。雖然信念被認為是“個體行動的準備”,但如果缺乏感情和熱情,行動將不會實現。因此,雖然信念是語言教師行動的先導并能引導行動,但僅僅是信念還無法引發行動,必須要有感情。Schutz等人借鑒皮亞杰的平衡和認知沖突理論,他們認為,感情同信念的改變是一致的,當語言教師個體的目標或信念與其對所發生事件的認識沖突時,就會引發多種感情。Williams等學者的教學研究也驗證了感情影響信念的結論。(Schutz,P.A.2007)
感情不僅影響信念,也影響語言教師的身份。身份同感情密切相關,語言教師可以通過感情傳達表現教師的身份。換句話說,語言教師的感情體驗與表達反映了他們對身份的認識。語言教師有意識地避免不合適的感情表達,或者注意避免導致自己失控的感情,主要是因為這些感情阻礙了他/她成為自己所希望成為的教師(身份)。語言教師的身份也影響他們的感情,當教師表達失意或不適宜的感情時,這些感情不僅挑戰他們已有的信念,也會威脅教師的身份??傊?,在持續多向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語言教師的身份和感情彼此密切關聯。對語言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情境是語言教師感情、信念和身份相互作用的場所。
2.教師感情影響語言教師認知、教學效果以及學生感情
教師感情對語言教師的認知、工作效果均會產生影響。心情愉悅的教師比心情糟糕的教師可能會以更積極的方式研究學生。感情也會影響語言教師的教學效果。研究表明,感情通過影響語言教師的歸因推理,最終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策略(Reyna,C.2001)。D.G.Ryans發現,有激勵作用、生動活潑、富于想象并熱心語言教學的教師,教學工作更成功,學生行為更具建設性。R.Scumck發現,當語言教師被看做有同情心時,學生間更能分享喜愛與熱情。M.L.Cogan發現,語言教師的熱情與學生完成的工作量、對學科的興趣和學生行為的有效性均有重要的關系。這些研究從不同側面揭示了語言教師具備良好情緒能力的重要性(皮連生,2002)。語言教師的情感對教學監控能力也有影響,焦慮對語言教師個體的行為控制有阻礙作用,當語言教師情緒低落時,他們對課堂反應的敏感性會降低,教學監控能力會下降,直至影響教學效果。
學校是師生感情、理智等方面對話交流的場所,語言教師本身的感情展現會影響學生的感情發展。語言教師感情本身具有示范的作用,言傳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影響也是久遠的。學者指出,語言教師感情的支持可以增強學生學業成就和自主性,具有吸引、減低散漫、維持方向、提升重點特征、控制灰心和示范的作用(Debra, K.M.2007)。
3.教師感情影響語言教師職業發展
教師感情在教學中的核心價值,如同奧斯本指出的,教學感情(承諾、愉快、自豪感、喜愛、滿意、失落和痛苦)對“教師工作和未來職業發展,可能會繼續發揮重要作用”(Osborn,M.1996)。正向的感情會起積極的作用,在語言教師教學生涯的各個階段發揮促進作用,幫助語言教師順利度過預備階段和適應階段,通過學習、反思、合作等方式,在專業化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遠。負向的感情會削弱教師專業能力,影響教師的教學效能,可以說,教師的感情不佳影響語言教師職業的質量,也影響語言教師職業的發展。長期痛苦、憤怒的體驗會導致語言教師改變對職業投入的程度。在許多國家,語言教師的高離職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高離職率與語言教師的感情勞動相關,生氣、壓力和焦慮等失意感情都是影響語言教師職業發展的因素,這些失意的感情也是導致嚴重倦怠的關鍵因素。
四、對教師感情因素的反思
教師感情影響語言教師信念與教師身份、影響語言教師認知、教學效果與學生感情,進而影響語言教師職業發展。語言教師具備良好的感情素養或掌握感情調節策略,有助于預防某種突況的發生,有助于教師在激動失控的時候保持冷靜,妥善處理好相應的教育問題,有助于教師應對日常課堂教學中的煩惱,增強洞察他人感情的能力,與學生、同事以及家長有效的溝通,從而促進語言教師專業化發展。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我們應學會認識、管理和表達自身的感情、提升感情修養,既是為了進一步促進語言教師自主專業化發展,提升自身在教育中的健康和幸福,也是為了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合格的語言人才。
教師感情不僅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也具有實踐價值。隨著感情理論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被關注與運用,必將進一步提升語言教師的專業素養。在語言教師職前教育或教師繼續教育項目中,教師感情也隨之被提升到更突出的位置。在學校管理或課程規劃制定過程中,也會考慮教師的感情因素。考慮教師感情因素的學校管理或課堂教學,才是完整與和諧的教育,也會更有利于語言教師和學生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付安權.2007,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及其策略研究[A]周南照等主編,《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江紹倫.1985,《教與學的心理學》[M],邵瑞珍等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林崇德等(編).2003《心理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皮連生.2002《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TP311.1
在計算機專業的教學中,程序設計是一門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課程之一,是培養學生計算編程能力的主要課程[1]。但是又因為這門課程涉及到很多理論性極強的內容和大量的編碼知識,不容易被學生理解,所以是計算機專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之下,老師只是按照大綱的順序來講解相關的知識點,即使舉例也只是引用一些比較典型的例題,例題和例題之間缺乏聯系,使得學生只能進行生硬的記憶法來掌握程序設計各種語句,不能真正理解這些編程方法,達不到自主編程的教學目的,收效甚微。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程序結構之間的關系,能夠靈活運用各種編程方法進行自主編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怎樣選擇具合適的實例已經成為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我校推行的實例拓展教學法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在我校大力推行之后,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教學效果明顯。
1 實例拓展法概述
實例拓展教學法屬于教學方式創新的表現形式之一。在這種教學方法中,實例就是整個教學的中心,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可以通過實例來完成,這也是這種教學方法最典型的特征[2]。運用實例拓展法進行教學,學王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通過自主探索或者相互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實例任務,同時又會催生出一種新的實例。這種重在學生實踐活動的教學方式就被稱之為拓展實例法。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計算機結構化程序設計這種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中,尤其適合使用這種方法。
2 實例拓展法在結構化程序設計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在計算機程序設計中,VB語言是一門重要的課程,所以我們就以這門課程為例,對實例拓展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的具體應用進行具體。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練習,我們將實例分成了兩種,一種在老師進行課堂理論教學時應用,另一種則在上機實踐活動中應用,下面我們對實例的應用進行出詳細介紹。
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如何安排實例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所在。在對教學實例進行安排時,老師一定要結合中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發展水平和實際生活的需要等因素。同時,實例的拓展應該遵循教育學的客觀規律,從易到難,由淺入深,便于學生進行理解[3]。另外,實例的難度應該適中,既不能讓他們一看就明白,也不能讓他們冥思苦想而不得,要讓大部分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能夠完成,而且要將相關的知識點囊括其中,這樣才能充分實例拓展的作用。
在VB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教學中,課堂內容可以被大致分成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循環結構、數組應用和過程設計等五個部分[4]。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全面掌握這些內容之間的內在關系。在本文中,我們將省略比較復雜的程序代碼,對這5部分內容運用到的實例進行簡單分析。
在進行順序結構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我們可以以計算圓的面積為例,在輸入圓的半徑之后就可以計算出來。這一實例可以作為入門介紹,理解起來并不困難。在這個實例中,融入了程序的三大基本組成部分,即數據輸入、處理和輸出,在講解實例的過程中,就能讓學生掌握這一知識點。
在結構程序的教學中,可以在對上述實例進行拓展,提出問題:“假設圓的半徑的小于0時該怎們辦?”讓學生進行思考,然后提出程序設計中的基本語句――選擇結構的if語句。為了讓學生理解if語句的語法,老師可以讓學生在鍵盤上隨意輸入三個數字,求解最大值和最小值,在這個過程中介紹if語句的兩種格式,即單行格式和多行格式。到這里,我們就在前兩個實例的基礎上衍生出了新的實例。在了解if語句的格式之后,老師還可以對實例進行進一步拓展,讓學生求解分段函數,明確if語句和Select Case這兩種多支結構的語句格式。
在循環結構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入一個新的實例來介紹循環結構For Next語句,例如在窗體上顯示出1、3、5、7、9這五個奇數。然后讓學生對求解上述數字之和,對上述實例進行拓展。進一步掌握For Next語句。在求和的基礎上,再一次對實例進行拓展,讓學生在100以內,求出1+3+5+7+……的最大奇數值,在講解實例的過程中引入循環結構中一種重要的語句形式――Do Loop語句。
在講解數組應用這一內容時,可以在任意輸入3個數字求解最大值和最小值這一實例的基礎上加以拓展,讓學生思考怎樣求出任意10個數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通過這個實例引入數組概念和靜態數組的使用方法。在這一實例的基礎上還能進一步拓展,求出任意數字的最大值和最小,引入動態數組的概念的和具體的使用方法。
在進行過程設計這一內容的教學時,依然在任意求解3個數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這一實例的基礎上加以拓展,將它們分成兩個函數,在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過程的概念以及Function過程的建立和使用方法。在此基礎上,對實例進一步拓展,將3個數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看成兩個Sub過程,讓學生通過老師對實例的講解掌握Sub過程的建立和使用方法[5],并與Function過程進行對比。
以上的實例主要是在引入相關概念和講解程序基本原理時使用的,需要在多個課時中講解。根據所講內容的課時安排,可適當補充其他實例,更加詳細地講解相關知識,也可以補充一些比較有趣實用的綜合例子,如制作計算器、打印九九乘法表等,進一步開闊學生的眼界。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在運用實力拓展法之后,學生對程序設計的學習興趣大增,不管是課堂表現還是作業完成情況都有了明顯改善,考試成績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從中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并真正將其轉化為實際應用,設計出實用的小軟件來,對于他們將來學習其他知識和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教學中,實力拓展法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計算機運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靈活地調整,才能真正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實例拓展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武相軍,白晨希.實例拓展法在結構化程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3(17):47-49.
[2]傅籬.計算機結構化程序設計教學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12):78-80.
[3]孫英,徐順瓊,李興美.C語言中循環結構程序課的教學設計與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9(07):186-187.
一、 背景
20世紀末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規模迅速擴大,2005年我國的在校大學生數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我國高校發展的“同質化”非常嚴重,整體教育質量水平不容樂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部署,為我國高等教育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也是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向分類化、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
(一)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的目標
截止至2013年,我國新建本科院校358所,獨立學院29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在校學生人數達50%以上。以獨立學院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作為轉型發展戰略的試點,對圍繞區域經濟發展而建立應用型教育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以我校為例,在2014年《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整體轉型發展“六年行動計劃”》 會議報告中明確指出了“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總體思路,契合2014年我校獲得廣西新建本科學校轉型發展試點學校的契機,制定轉型發展規劃、調整和優化紅鉆也結構等,進一步提升我校服務地方與行業、產業發展的能力與水平。
(二)應用技術型教學體系的基本特征
應用技術型教學體系的構件是實現獨立學院成功轉型的關鍵,我校的做法是密切圍繞應用技術型辦學定位,從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出發,以建構我校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型教育教學體系為指導思想,把握理論知識“夠用”,實踐能力“耐用”的原則,建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體系。我校的應用技術型教學體系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的建構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有理論依據支持的有計劃的、有步驟的改革,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增加實習實訓課時比重,實踐環節比例應占總學分50%以上,學生參加實習實訓的時間累積達到一年以上。二是教學內容模塊化,形成以能力(實踐能力、專業應用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為導向的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銜接。三是推進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式,促使專業課程運用真實任務,實際案例教學達到100%。四是評價體系多樣化,依據課程類型與特點改革考試方法,促進學習評價由“分數高低”向學習過程體現“能力強弱”的轉變。
二、 建構建筑學專業應用技術型特色化的教學體系
建筑學專業應用技術型特色化的教學體系的建構應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作為依據,改變以類型教學為主的專業教育思路,應突出強化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我校轉型發展思路的不斷拓展,我校建筑學專業形成了“系+學科+模塊化”的三級教學體系,以及“工作室教學”的“項目化”應用教學實踐體系,兩個體系有機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實施課程負責人、主講教師負責制、工作室設計題目師生雙向選擇等教學組織模式,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教師的責任心,最終實現培養目標。
(一)以“項目化”建筑設計課程為主線的“模塊化”教學體系
建筑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長期以來傳統的設計課程都是采用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公共建筑選題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進行教學,但我們的學生實際畢業之后在工作中將大學期間的知識轉化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較長時間的磨合期。因此,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盡量將實際工程引入設計核心課程,教學的同時可以結合現場參觀場地、在建項目、實際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講解、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做使學生不再覺得設計只是“紙上談兵”,而是可以觸摸得到的,可以直接感觸得到設計的每一個深入都是有依據的,這就給學生實現了一個在課堂上就可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的良好平臺,縮短了畢業后工作的適應期。
結合我校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有利條件,建筑學專業與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藝術設計等相關學科進行教學交叉,通過“模塊化”課程建構建筑設計核心課程體系、建筑技術課程體系、建筑藝術課程體系。突出“應用技術型”的理論與應用知識體系的教學體系建構。如圖2為建筑學專業各個模塊及相關課程的體系建構。其中以建筑設計核心課程為重點和主線,銜接相關模塊課程。建筑設計課程模塊主要包括建筑設計基礎A1-A2,建筑設計原理與設計A1-A5以及課程設計等,主要的教學流程為“項目化”教學方式,如圖1。建筑藝術課程模塊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藝術表達的能力,包括素描、色彩、構成設計、建筑表現技法、建筑史等,主要的教學方法采用以實踐動手為主,使學生能夠達到空間感知和技術應用能力。建筑技術課程模塊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構造、建筑設備、建筑測量學等,主要培養學生能夠達到解決一定工程技術問題與表達的能力。軟件應用課程模塊主要包括建筑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貼合區域經濟的需要,使學生具備更扎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執行能力。實踐課程模塊主要包括素描實習、色彩實習、建筑認識實習、設計院實習、畢業設計等,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一定的創新實踐能力。建筑藝術課程模塊、建筑技術課程模塊、軟件應用模塊、實踐課程模塊的建構是為了加強建筑設計課程模塊而進行設計的,通過各模塊與建筑設計課程模塊的聯系和融合,逐步讓學生掌握空間感知和表達能力、自學及獨立思考能力、綜合設計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使教學體系的建構能夠實現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探索“項目化”教學方法
主要形成以“工作室教學”為主,“項目教學”和“案例教學”與之相結合。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通過對實際項目以及建筑實例進行功能、形態、技術等各方面的講解和不斷的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的能力,進而達到能夠分析和解決建筑設計過程中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在“工作室教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模擬建筑師的工作方式,同時聯合多專業教師(建筑、園林景觀、結構、構造等)參與指導建筑設計課程,加強“應用技術型”相關知識的應用訓練,并從政府、開發商、使用者、設計師等多角度來評價設計成果。
(三)評價體系更新
傳統的建筑設計成果評價都是通過評圖進行,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學生往往不清楚成績的取得依據,成果中存在的問題等,因此難以在后面的學習中改正并提高。因此,在“工作室教學”的項目教學過程中,我們將評價體系進行了更新,采取了更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的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展評結合評價方式,即將學生的設計成果全部公開進行展示,既促進了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也對教師的評價起到了監督作用。講評結合評價方式,即進行課堂掛圖講評,學生介紹自己的設計成果構思及特色,同學相互提問,教師或學生現場點評,活躍了課堂氛圍,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聯合評價方式,即通過聯合相關專業老師(建筑、結構、園林景觀、構造等)進行綜合評價,避免了偏袒現象,體現了公平和公開的原則。
三、 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
在建筑學專業“應用技術型”特色化教學體系中,首先理論承擔著專業知識系統化與科學化的積累,應用與實踐又肩負著實用性與操作性的傳承,如何將理論與實踐較好的結合,貼合我校轉型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在整個教學體系建構中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主體意識和思維的改變。新的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實踐離不開主體,即使用者。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的老師和學生,他們對于接受新的教學模式的能動性直接決定著這種教學模式是否能夠實踐成功。因此教學雙方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不懈追求的態度來參與教學活動才有可能成為教學改革的保障。第二,時間。建構特色化的教學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改革和更新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并要隨著時代的快速變化隨時進行調整以適應。因此,這種教學體系的建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集中性和臨時性的特點,需要隨著時間的變化進行不斷的修正、適應和完善。第三,場所。學生的應用實踐環境是理論與實踐鏈接的支點,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積極的場所環境和良好的環境氛圍能夠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欲望,并能夠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
四、 結語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地方對人才的需求,我校在轉型發展中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漸形成了“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建筑學專業也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實現了教學效果能夠夯實專業基礎、專業應用能力較強的創新人才。建筑學專業有良好的應用背景,此次教學改革能夠立足應用與實踐,能夠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綜合能力較強的應用技術型以及創新人才。但從整體建筑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來看,這樣的教學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時代的需求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教學改革還需不斷反思和總結,最終培養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曉清,李建啟.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需要明確的基本問題[J].教育與職業.2014(07)下
[2] 陳曉虎.論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兼談創建新型應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3] 王維坤,溫濤.應用技術大學: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現狀、動因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4(07)
[4] 劉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路徑研究[J].三明學院學報.2014(06)
[5] 張君誠,許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與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06)
[6] 朱銀友.特色化:高等學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J].中國成人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