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2 11:48: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環境經濟效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第三,把先進的科技理念植入環境設計工作。科技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正在以其特有的形式改變著人類的物質生活狀態。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在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初期要利用高科技,可以將高科技材料應用到工作當中,這樣便可以減少很大一部分能源浪費。總之,將先進的科技理念植入環境設計工作,不但減少了對于環境不必要的破壞,而且減少了對能源的浪費。除此之外,現代高科技材料還可以實現對原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回收。
第四,以天然環境為背景實現對自然生態的“零破壞”。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始終離不開低碳節能的要求和目標,所以要力求將破壞降到最低點。如,可以通過具體的實地考察進行地形與地貌的設計工作,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證設計與自然生態的結合,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客戶的費用支出。為了使自然生態環境免遭進一步的破壞,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要以現代形勢下的自然環境為基礎,實現環境藝術設計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同步。
第五,打造高效率的設計理念。對于現代文明社會而言,人們心理上的舒適與成就感顯得異常重要,不亞于人們原先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最終的工作目標是為人提供舒適的環境,所以其要滿足人的精神與物質的需要,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所謂的設計效果。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需要牢記以人為本的理念,讓人們不但精神上能夠愉悅,物質上也盡可能少付出。環境要給人以美的享受,也要兼顧人們的安全與健康。在設計工作中,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需要通盤考慮功能、美觀等諸多的因素,不但要滿足人的一般需要,還要照顧到人的個性化需求。
(一)不同年齡段的多元化設計元素融合與單一的中學或小學不同,東城實驗學校為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校園環境設計關注從7歲到16歲年齡跨度的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情感訴求,因此校園景觀環境設計必須以多元化元素融合一體,從形態、色彩、材質、游戲空間等多方面照顧不同年齡學生,要求運用設計符號元素細節的區分到位。
(二)以恰當的設計手法表達校方教育核心價值該校的教育核心價值觀即對受教育者“尊重、賞識、情滿校園”,重視通過學習的過程而顯示,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通過學生作品展示等正面鼓勵學生的探索實踐。因此,其校園環境設計手法需要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游戲性,表達教育者對學生們的尊重、鼓勵與贊賞,由此促進孩子健康的情商成長。
二、校園景觀四大區域版塊創意闡述
東城實驗學校校園依據教學功能劃分為四大空間區域版塊:校區正門入口中心廣場、藝術樓后小廣場、低學年段小廣場、校區運動場及綠化隔離帶等。方案構思之初,依據四大區域版塊空間的功能性以及小學、初中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構成特點,本著以人為本,滿足多年齡段學習、游戲活動方式前提下,學校協同設計者提出了校園景觀四大板塊創意主題——源、瀚、韻、律,它們在主題表現上各有側重但又融匯貫通,并且對其內涵深入進行挖掘充實。
(一)“源”的闡述
“源”詞義本義闡釋為“水流所從出”,在文化中延伸意為“源源不斷、生生不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四海相聚,珍惜緣分”,“天圓地方、幸福美滿”。在本方案構思中,“源”的豐富寓意通過中心廣場錯落的同心圓、環繞的曲水流觴設計符號來展示。
(二)“瀚”的闡述
“瀚”古代本義“廣大貌”,延伸意為“水浩大的樣子;廣大”,在校園景觀方案中設計者提出在低年級段區域設立豐富多樣的生物區、齊地綠化池、沙池,即寓指浩瀚的宇宙、博大的智慧。
(三)“韻”的闡述
“韻”的形象闡釋在方案中是一個難點。“韻”本義指“和諧的聲音”,延伸意為“美好、和諧而有節奏的形式、意味”。“韻”是一個抽象的形式,在校園中,狹義的“韻”可以僅指音樂,廣義的“韻”則可以泛指校園的流水、音樂、鳥語花香,所有一切有活力、有視覺美感的錯落連綿的形態、色彩等,甚至可以包含連綿的歷史文化的流動在內。
(四)“律”的闡述
本義“法律、規則、音律”,而校園景觀文化方案中延伸意為運動場外景觀元素,設計表述為“律動健康、律動生命”的含義。
三、校園景觀生態設計元素闡釋
校園物態環境是指包括校園建筑、道路、植被綠化園藝形態、主題雕塑、墻面文化、室內外環境色彩、視覺傳達導示牌等構成的學校功能實現及視覺形象的一個整體系統。東城實驗學校校園的生態景觀設計應用元素則涵蓋江南以及錢塘江地域歷史文化、生態自然文化、環境色彩、植被品種選擇及造型、建筑景觀和校園識別導示設計在內的與受教育者身心和諧的全方位系統環境設計。
(一)江南自然生態環境營造
在少兒多元化智能發展中,自然觀察智能是少年兒童必須培養的多元化智能之一。在和諧的自然生態環境中認識自然、感受自然的親和力與自然和諧共處,是孩子健康、陽光的情商養成教育的有效方式。東城實驗學校校園環境設計方案著意將江南自然生態景觀以富于童趣的互動游戲手法融合貫穿其中:以層疊的平臺流水、汀步、平橋及阡陌縱橫的地面圖案闡釋歷史上曲水流觴、良田萬畝、“韻味”盎然的江南水鄉環境;品種多樣、色彩豐富美觀的花草、樹木植被與教學環境融合,除了給學生們一個自然生態綠色空間環境之外,還可以作為學生在教室之外觀察認識植物生長形態、水流形態的自然教育課堂。德育大廳榮譽墻以有江南特色的垂柳樹枝條上張貼展示學生們獲得的各種榮譽,表現出“尊重、賞識、情滿校園”,以鼓勵學生們積極向上。
(二)歷史文化氛圍營造
在方案設計中,歷史文化知識點的形象化表達亦是設計中的一個難點。中華五千年歷史文明源遠流長,多樣的歷史知識點如果不考慮學生的認知就盲目導入到設計中,結果很容易變成枯燥的知識點解說而導致缺乏親和力與吸引力,致使學生視而不見,達不到預期的作用。方案設計者經過推敲,最終采取將歷史文化典故介紹融合貫穿于生態環境設計的方式中,不露痕跡地在設計表現方式上出新以吸引學生,激發興趣,誘導他們去猜測、觀看、體會。例如在入口處中心廣場“源”的表現中,立面影壁墻以浮雕行書夏、商、周、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清、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書蒼勁、構成錯落有致,展示了五千年歷史的流傳,在文化之源的介紹中闡述了歷史之“韻”。
地面種植江南代表文人精神的竹林,流動的溪水中形似隨意置放大小不一的石塊,石塊上雕刻自春秋時期以來的各朝代歷史文化名人名稱:孔子、莊子、竹林七賢、杜甫、蘇軾、關漢卿、曹雪芹等,極易引起孩子的好奇與注意力,設計上又達到自然和諧融合。在藝術樓后的小廣場,設計者還有意設計了一個關于閱讀的歷史知識文化連接,從中國古代的竹簡刻字、絲帛書到造紙術發明,直到當代的數碼閱讀。整個景觀點的設計元素以草地中鋪裝的石板竹簡形態,蜿蜒曲折的青石小路(絲帛形態)、草坪臥石書本形態、木制閱讀廊架中的文字介紹、閱讀廊架中的電子閱讀屏幕(數碼閱讀形態)有機串聯,創造性地以視覺圖形化語言生動形象地詮釋了華夏民族五千年的閱讀歷史。
(三)以人為本的設計元素應用
首先,設置在低學年段小廣場的沙池景觀是以游戲方式設立學生課余與自然親近淘氣玩沙的空間,讓學生學習之余盡情釋放。沙池邊上還設計有供各年齡段學生觀察的長滿水中浮萍的池塘;低年級課間活動區作為本案的創新點從低幼兒童興趣及心理出發,設計了孩子們喜歡的森林動物大象、梅花鹿、馬、猴子等墻面與閱讀櫥窗展示,色彩為低年段的學生所喜歡的天空的藍色系、植物的綠色、黃色系,同樣以游戲的輕松心理表現童趣盎然,打破了以往宣傳欄形式的嚴肅呆板。
其次,在學校運動場的隔離墻面上雕刻了為中國體育競賽做出貢獻的姚明、蔡振華、鄧亞萍、李寧、郭晶晶等運動員明星形象,旁邊書有籃球、乒乓球、足球、跳水等的運動項目起源知識介紹,傳遞給學生運動的精神以及成長的榜樣;運動場兩旁的景觀帶錯落有致地布置運動剪影的植物造型,以闡釋生生不息的律動精神。整個校園景觀設計以自然生態環境綠色設計為基礎,力求在自然和諧環境中表現歷史,彰顯地域文化特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去探索知識;在自然中突出童趣的游戲精神,讓孩子在自然中與自然界的動物、植物互動。方案設計者真正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去探索自然與社會。從教育角度來說,設計者要研究的正是如何運用環境設計的元素符號來實現少年兒童自然觀察智能、視覺審美智能、人際關系發展智能、認知學習智能等多元化智能的發展。
四、結束語
2“豬-沼-橡膠”模式的中心環節
農村沼氣建設是“豬-沼-橡膠”模式的關鍵環節,沼氣池產出的沼氣和沼肥,在該模式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沼氣的綜合利用。沼氣是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下,經微生物的發酵作用而產生的一種混合性可燃氣體,主要成分是甲烷占55%~70%、二氧化碳占30%~40%,還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氫氣、氧氣、氮氣和硫化氫等氣體。沼氣具有較高的熱值,1立方米沼氣完全燃燒后,能產生相當于0.7kg無煙煤提供的熱量,約為20000~29000KJ,最高溫度可達1200℃。在農村生產與生活中,沼氣常用于炊事、照明、發電、提供二氧化碳、儲糧、保鮮水果、孵化家禽、燈光誘蟲、育雛舍增溫等。
2.2沼肥的綜合利用。沼肥是由沼液和沼渣組成,一般含有機質28%~50%、腐殖酸10%~20%、半纖維素25%~34%、纖維素13%~17%、木質素11%~15%、全氮0.8%~2.0%、全磷0.4%~1.2%、全鉀0.6%~2.0%及少量微量元素和礦物質[1]。沼液含全炭2.03mg/mL、全氮0.39mg/mL、全磷0.39mg/mL、全鉀2.06mg/mL、銨態氮295.5mg/L、速效磷73.32mg/L、速效鉀1758.3mg/L[2]。沼渣含有機質36.0%~49.9%、腐殖酸10.1%~24.6%、全氮0.78%~1.61%、全磷0.39%~0.71%、全鉀0.6%~1.3%及少量微量元素[3]。膠園使用沼肥不但能滿足橡膠樹生長所需的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而且能提供大量有機質、多種微量元素;沼肥中的半纖維素、纖維素、木質素有疏松土壤的作用,腐植酸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動和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因此沼肥有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的作用,不但能增強橡膠樹抗逆性、抑制病蟲害,還能提高橡膠產量和質量。
3“豬-沼-橡膠”模式的效益分析
以種植橡膠樹為主線,結合發展養殖業;以橡膠樹為依托,沼氣為紐帶,種植、養殖有機結合,協調發展,使傳統農業的單一經營模式轉變成鏈式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實現了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達到了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的統一。當地膠農稱贊“豬-沼-橡膠”模式是“一凈、二少、三增、四省”集成技術,即凈化環境,減少病蟲害、減少水土流失,增肥、增效、增產,省煤(柴)、省電、省力、省錢。“豬-沼-橡膠”模式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能源、環境、經濟、生態同步發展的新路子。以一個8m3戶用沼氣池為例,年產沼氣865m3,可滿足3~5口之家生活燃料,相當于617.6kg標準煤,可節省能源支出865元;年產生沼渣3t,沼液15t,可為膠園提供優質的無公害肥料,施用沼肥可提高橡膠樹的抗性,減少農藥用量,可節省肥料農藥支出465元;農村沼氣發展,可以帶動農村養豬業,形成豬多、沼氣多、肥料多、橡膠樹高產穩產的良性循環,沼氣農戶年可增加養豬收入900元;據儋州、定安、樂東等市縣典型調查,施用沼肥可促進橡膠樹增產8~20%,可增加收入270元左右。總之,開展“豬-沼-橡膠”模式戶比單純種植、養殖戶年節支增收2500元左右。推廣“豬-沼-橡膠”模式有以下優點。一是優化農業產業化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膠園施用沼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耕作性和理化性狀,耕層加厚,提高橡膠產量和質量。三是保持生態平衡,減少水土流失。沼氣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不僅可解決農戶的照明、煮飯、炒菜等生活用能,關鍵在于節制了亂砍濫伐和對薪材的索取,降低了森林消耗,提高了森林覆蓋率,促進農村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四是改善農村環境,提高健康水平。使用沼氣結束了農村做飯煙熏火燎、柴禾堆滿街巷的局面,人畜糞便進入沼氣池,減少了疾病傳染,村容村貌大為改觀。五是降低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生態農業發展。膠園施用優質高效的沼渣、沼液有機肥,減少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對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生態農業發展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4“豬-沼-橡膠”模式的發展對策
4.1提高認識,科學布局。發展“豬-沼-橡膠”模式涉及畜牧業、沼氣建設和種植業三個行業,在制訂發展計劃和規劃時,要加強各部門間的交流與合作,由地方政府協調,引導各部門對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指導和協助,將項目建設資金和技術捆綁,優先向適宜區域集中財力、物力和技術,將養殖業、天然橡膠產業及配套沼氣工程做到科學布局、協調發展、匹配建設,共同促進“豬-沼-橡膠”模式的產業化發展。
4.2加大投入,確保運行。沼氣發酵原料是人畜糞便,必須有充足的原料供給才能保證長期正常使用,加之農民對沼氣應用技術認識不夠,日常管理不到位,造成沼氣利用率低、效益不明顯[4]。建議海南省大力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加強先進養豬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加強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確保“豬-沼-橡膠”模式的各個環節順暢運行。
4.3積極探索,注重實效。充分利用橡膠林下閑置土地和空間發展種養業生產,在橡膠林下種植花卉、鹿角靈芝、散尾葵、益智、地膽頭等農作物,養殖豬、羊、兔、雞、鵝等畜禽,并加強農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情的監測與防治,實現“豬-沼-橡膠”模式的立體化和多層次化。由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提供技術指導與服務,大力提高農業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設施瓜菜生產和環境保護相結合在我縣發展勢頭很好,讓許多農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找到了擺脫貧困的途徑。我們運用實實在在的典型事例,高效誘人的經濟效益,增強農民對設施瓜菜和運用環保技術的直觀感受,變被動為主動,搞好項目推動。同時,積極做好扶貧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統一廣大干部思想,轉變工作作風,使鄉村干部既是發展設施瓜菜的組織者又是環境保護的責任人。
加強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快現代農業生產步伐
為搞好扶貧開發與環境保護工作,我們同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簽定了合作協議,蔬菜所專家負責為我們提供技術咨詢,給我們提供新技術新產品信息,并根據生產需要及時舉辦科技培訓班,縣扶貧辦成立了農業技術培訓中心;同時我們在全縣每個鄉鎮都安排了一名專業技術人員,具體指導。項目實施以來,我們成功的推廣了秸稈生物反應堆、營養塊育苗、配方施肥、滴灌節水、生物防治等先進的實用生產技術。
㈠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理論基礎
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現代生態經濟學是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基本理論基礎和依據。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其實質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我們共同的未來》,《21世紀議程》,《保護地球》等歷史性文件已向我們深刻揭示,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當今世界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共同的發展戰略,是整個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唯一可供選擇的途徑。我國于1992年里約熱內盧世界“環發”大會上正式接受了這一理論和發展戰略,并于1994年由國務院公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白皮書,向全世界承諾了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發展總戰略。
現代生態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理論,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共同締造的新經濟學理論。它所追求的發展是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而不是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空心化”的發展,因此可以說,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理論基礎是堅實的,是符合當代國際、國內的發展趨勢的。
㈡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概念和基本內涵
概括地說,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是一個最終實現經濟高質高效、生態環境優良、社會發展和諧,持續、穩定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其基本內涵可作如下概念性的表達:
1、重建與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
2、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要使環境與各類自然資源保持其持續支撐發展的能力和基礎;
3、資源,特別是可更新資源的再生良好的人類生存環境建設,同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4、自然資源是有價值的,人類在利用資源和環境的同時,同樣也要對資源和環境給予補償,即促進資源與環境的“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必須真正地防止經濟發展“空心化”;
5、自然可以離開人類而存在,但人類不能離開自然而生存。回歸自然、返樸歸真,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建立新時代人類的生態文化。
㈢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基本特征
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基本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環保型經濟是一種效益經濟。
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以國內外兩個市場日益增長的綠色物質和文化需求為發展導向,以得天獨厚的優質自然資源內蘊藏的巨大經濟價值為依托,以當代先進適用的高新技術為支撐,以優化配置社會總資源為手段,以科學的城鄉一體化生產力區域布局為經絡,以結構優化的生態化產業為主體,以與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直轄市發展為標志,以生產具有較高國內外市場占有率的綠色名牌產品為途徑,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2、生態環保型經濟是一種循環經濟。
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就是通過經濟再生產的各個環節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保持暢通有序、合理轉換,良性循環,達到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目的。
3、生態環保型經濟是一種知識經濟。
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就是要依靠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全面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開發新工藝、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達到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循環利用,實現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能量與物質的高效率利用和高質量良性循環。
4、生態環保型經濟是一種穩態經濟。
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就是要徹底轉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傳統工業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費、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克服和糾正那種為追求效益盲目擴大經濟總量的錯誤做法,用一種低消耗、少污染、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全新生產方式取而代之。
二、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實現這一任務,必須緊緊抓住和切實用好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開始向中低收入國家邁進。國際經驗表明,從低收入國家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階段,對任何國家的成長來說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既是“發展的黃金期”,又是“矛盾的凸現期”。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面對這種情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加快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尤為迫切。
第一,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是環節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國資源稟賦較差,雖然總量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有關資料顯示,去年下半年以來,煤電油運的持續增長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資源告急的警鐘。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撐了gdp翻兩番。到2020年,要再實現gdp翻兩番,即便是按照能源再翻一番考慮,保障能源供給也有很大的困難。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是難以為繼的。理論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強化節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萬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噸標準煤降低到1.54噸標準煤,那么能源消費總量就能控制在30億噸標準煤;再生鋁比重如果能從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萬噸的鋁礦石需求。因此,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第二,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狀況日益嚴重。水環境每下愈況,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農村環境問題嚴重。從××市的情況看,我市地處長白山區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是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帶,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遠遠低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全省和全國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別是城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39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區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別是東遼河干流市區下游河段污染嚴重,為劣v類水質,成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給下游四平市和整個流域帶來嚴重影響。市區大氣污染嚴重,大氣環境質量沒有達到適合居民居住的二級標準。城市垃圾逐年遞增,由于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二次污染嚴重。引以為榮的煤炭資源經過一百多年的開采,面臨枯竭,并造成大面積采煤塌陷區。大量事實表明,水、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大量產生,與資源利用水平密切相關,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內在聯系。根據專家的測算,我國能源利用率若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00萬噸左右;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若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可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個百分點,就可以減少排放近4000萬噸,這將使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循環利用,可以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第三,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是提高效益、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粗放型經濟增長特點比較明顯,突出表現在: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率低。有關資料表明,按現行匯率計算,2003年,我國的gdp僅占世界gdp的4%,但是重要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很高,占世界gdp的4%,卻消耗了世界鋼鐵總產量的30%,水泥總產量的40%,煤炭總產量的31%。萬元gdp的能耗水平超過發達國家3~11倍。我國石油消費量的1/3要靠進口,世界鐵礦石和鋁礬土貿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國采購。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國資源利用率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為35%左右。實踐證明,較低的資源利用水平,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障礙。因此,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第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是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迫切需要。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關稅壁壘作用日趨削弱,包括“綠色壁壘”在內的非關稅壁壘日益凸顯。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在資源環保方面,不僅要求末端產品符合環保要求,而且規定從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利用等各個環節都要符合環保要求,對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擴大出口產生了日益嚴重的影響。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尤其是要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逐步使我們的產品符合資源、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
第五,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傳統的高消耗的增長方式,向自然過度索取,導致生態退化、自然災害增多、環境污染嚴重,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損害。要加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構建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穩定發展的局面。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到“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三、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主要措施
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動員全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積極加以推進。下面,將結合××市幾年來的發展談幾點措施:
第一,科學定位主導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必須要摒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在發展思路上徹底改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發展、輕內涵發展,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資源和環境的傾向。必須要按照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基本要求,登高望遠,精心謀劃,結合地方實際,準確定位主導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結合市情,××確定并實施了“全力打造新材料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和全面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發展思路,取得了主要經濟指標三年翻一番的巨大成績,實現了經濟建設和環保事業“雙贏”。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壟斷性和低成本化的特點,應用范圍廣,代表了科技發展的方向,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市具備發展新材料產業的基礎和比較優勢,把新材料確定為我市主導產業,更能夠體現區域經濟發展特色,更能夠突出經濟發展的重點;健康產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朝陽產業。發展健康產業是堅持以人為本最直接最具體的體現,順應了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臺地和河谷平原,生態環境類型多樣,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地處東遼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質良好,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近幾年健康產業涌現出的一批骨干企業,為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我市的傳統優勢產業大多屬于中小型企業,生產工藝技術落后,管理粗放,環境污染較重,受產業政策和生態環境制約,優勢地位逐漸削弱。因此,我們要引進現代管理理念,運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堅持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深化改革、全力攻堅,推進體制機制、效益增長方式的創新,全面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三大產業”的發展,能夠有針對性地消除導致產業結構低級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體制性根源,能夠徹底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發展的實踐表明,我市科學定位的“三大產業”,符合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要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紀、新階段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是我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現實選擇,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第二,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夯實增加效益、保護環境的基礎。在前面講過,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循環經濟。也可以說循環經濟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重要組成。循環經濟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是追求更實用有效的科學技術、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先進發展方式。推進循環經濟符合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要求,可以有效解決我市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具體體現。我市在發展“三大產業”過程中,對推進循環經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循環經濟具有一定的基礎和條件。目前,全市涌現出一批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企業,如:以畜牧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發展循環經濟的金昌企業集團公司,以利用廢棄煤矸石資源生產水泥為主發展循環經濟的金剛水泥廠,以推行清潔生產審核為手段發展循環經濟的大唐××熱電公司等等。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市循環經濟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還只是在少數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循環和鏈接。今后要盡快制定循環經濟發展中長期戰略目標和分階段推進計劃,要抓好各類循環經濟的試點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經驗的推廣。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循環經濟。要在大力發展“三大產業”中全面融入循環經濟理念,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無害化處理和社會消費等環節入手,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不斷提高循環經濟比重,提高循環經濟層次和覆蓋面。
中圖分類號 S15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1-0263-02
八角小流域屬于永善縣第3批水土保持世行貸款/歐盟贈款項目。治理目標是: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增加農戶收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持續發展。為確保項目目標的實現,永善縣遵循《參與式小流域規劃設計手冊》,確保土地使用者在水土保持項目建設中充分參與和得到有效的收益,最終實現項目目標。
1 八角小流域概況
八角小流域位于永善縣城西南方向,南北跨度7.6 km,東西跨距6.2 km,務基鄉政府東北方向,距縣城18 km,隸屬務基鄉八角村所轄,流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漸次抬升,形成立體氣候的三臺緩坡斜壩。區內海拔由低到高氣候差異大,屬干熱河谷地區,最高海拔2 680 m,最低海拔580 m,相對高差2 100 m。
全村有38個村民小組,農戶1 142戶,總人口5 277人,人口密度164人/km2,農業人口5 277人,農村勞動力2 962人,農業人均耕地0.2 hm2。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 755元。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 270萬元,農業總產值547萬元。小流域總面積3 223.08 hm2,水土流失面積1 500.48 hm2,占總面積的46.55%。境內溝壑縱橫,山大坡陡,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年均侵蝕模數2 501 t/km2,年侵蝕總量為8.6萬t。
2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1 自然因素
該流域地處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傾斜的過渡地帶,受金沙江水系的縱深切割,形成山大坡陡、溝谷深壑的中低山狹谷地貌,區內降雨分布不均勻,單點暴雨頻繁,大量地表土被沖刷帶走,形成了生態環境惡性循環,從而造成部分地區只見荒草不見樹的現象。
2.2 人為因素
2.2.1 歷史因素。森林遭受毀滅性的破環,自然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嚴重,生物種群簡單。1980年土地承包到戶,農民為獲取更多的糧食,大量開墾耕地,破壞了地表覆蓋,地表土被沖刷,造成生態惡性循環。
2.2.2 亂砍濫伐。山區農民靠山吃山,農戶所用的薪柴、建材都來源于當地的山上,群眾只能從次生幼林和灌木雜草中解決,長期的砍伐使植被越來越差,生態環境逐漸惡化[1]。
2.2.3 過度放牧。農村畜牧業在經濟收入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當地習慣以放牧為主,牲畜對林木和草皮進行過度啃食和踐踏,對植被的破壞程度極大[2]。
2.2.4 建設新項目。建設新項目對當地農戶有很大的經濟帶動作用,同時在施工過程中對地表的擾動,破壞了原有地貌及植被,使其抗蝕能力減弱,遇到較大的降雨時,容易產生滑坡泥石流等現象,對農戶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
3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
3.1 布置原則與布局重點
3.1.1 布置原則。堅持《參與式小流域規劃設計手冊》的基本原則;堅持預防為主,治管結合,多管齊下,強化保護,依法監督,建設與防治同步,治理與管護并重;堅持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路全面規劃,實行工程、生物措施綜合治理,互為補充的生態經濟型綜合防護體系,從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堅持治理水土流失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天然林保護、農業綜合開發相結合;堅持長遠、中期、近期3個效益相結合,重點突出近期工程效益;堅持群眾自愿,特別是私人項目,遵守群眾自愿,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引導發展。
3.1.2 布局重點。根據情況,按照世行項目要求和群眾的愿望,認真地調查、分析,把八角小流域的項目措施布設分為以下5個治理片區:一是坡改梯片區。主要布設在土頭較厚、容易配水的坡耕地上,同時配置蓄水池、溝渠等。二是水保林片區。主要布設在海拔1 800~2 200 m、有一定土層厚度、適宜種植水保林的荒山荒坡地,種植以松為主。三是經濟林果片區。在條件好、群眾積極性高,并適宜種植經果林的坡耕地上,配建蓄水池、溝渠等,種植品種以核桃、枇杷、柑桔、花椒為主。四是封禁治理片區。布設在有一定植被、還未形成林地的灌木林地區,以封禁管護為重點,同時,在農戶家中配置沼氣池、節柴灶等。五是保土耕作片區。在
3.2 具體措施
持續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保持水土、恢復生態、提高土地生產力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根據流域自然條件,實行開展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合理利用水土資源,以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致富為目標。一是根據群眾意愿,按照水土保持國家標準、《長江流域水土保持技術手冊》為準,堅持集中連片,統一規劃,就地取材,確定實施連片坡改梯11.35 hm2,用毛石錯縫支砌,建成后臺面平整,坡度
4 完成主要項目的治理內容
八角小流域于2010年3月正式啟動,在上級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至2011年10月全部完成建設任務,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 462.45 hm2,其中:石坎坡改梯14.11 hm2,水保林113.76 hm2,經果林348.99 hm2,封禁治理590.06 hm2,保土耕作395.53 hm2,配套蓄水池81個,配套渠系10 260 m,作業便道1 000 m,沼氣池317口,節柴灶866座,養牛556戶,經果林、養畜示范戶各6戶,扶持貧困戶269戶。完成投資1 563.21萬元,其中世行貸款651.66萬元,歐盟贈款154.92萬元,政府配套388.04萬元,農民投勞折資368.59萬元。
5 效益分析
5.1 經濟效益
八角小流域水土保持世行項目建設,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97.5%,工程項目建成正常投產后,治理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明顯改善,人均經濟林果地由治理前0.013 hm2提高到0.08 hm2。項目每年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為537.19萬元,經濟凈現值744.39萬元,經濟內部收益率19%,效益費用比1.51,經濟效益顯著。
5.2 生態效益
生態環境有明顯好轉,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年平均侵蝕模數由2 501 t/km2下降到919 t/km2,年侵蝕量由8.6萬t減少到2.96萬t,減少了5.64萬t,減沙效益達54.3%,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47.64%提高到63.24%。
5.3 社會效益
項目的實施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合理利用了水土資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農村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實施石坎坡改梯14.11 hm2,保證了項目區的糧食生產,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基本達到世行項目的目標。項目實施后,形成了以種植核桃、花椒、臍橙為主的經林果產業帶,帶動項目區農戶脫貧致富。通過水保林、封禁治理、保土耕作、經果林、能源項目等一系列措施的配套實施,保障了項目區農戶的生態環境,自然災害逐漸減少,為項目區農戶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
6 參考文獻
[1] 毛澤秦.創新壩系建設管理思路 進一步強化黃土溝壑區水土流失治理[J].水利發展研究,2008(2):61-62.
[2] 馬榮亮,朱立軍,楊曉珍,等.茹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隔坡梯田應用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8,28(6):135-137.
[3] 托亞,王檸.呼和浩特市黃土丘陵溝壑區米麻溝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探討[J].內蒙古水利,2010(4):55-56.
我國規模化養豬處于迅速發展階段,本文從生態環境角度就規模化豬場生產實踐中一些值得關注的或易忽視的若干細節技術問題進行研討。
傳統上,豬場的選址多注意避開周圍環境對養豬生產不利的影響,例如,避開人類在豬場附近的頻繁活動、噪聲,工業塵埃及廢氣等,選擇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水質好、交通便利等條件。但就豬場本身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往往考慮不足。豬場對周圍環境帶來的生物、化學和物理性的污染及危害不容低估,如豬犧帶的人畜共患傳染病;豬場排泄物中的二氧化硫、氨氣等臭味;排泄物中存留的大量氮、磷、重金屬、藥殘等對土地、水源和空氣的污染;豬喂食及受驚時發出的噪音等。從規模化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必須考慮豬場對周圍環境的相互影響,尋求人類生存和養豬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探索養豬業與整個大農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
一.豬場的選址布局、設計
1.選址:豬場的選址布局要充分考慮周邊的農業生產狀況,為糞污找出路,力求實現種養平衡、養豬業與農業的良性循環。不同地區的土地類型和種植結構不同,需肥量也有所不同,超過耐受量則易造成污染,另行處理要增加成本。德國等歐盟國家規定每公頃土地豬的最大飼養量為9~17頭。農業上,瓜果、蔬菜、牧草、花卉及經濟作物區需肥量大,可作為選址設場的重要因素。單個豬場的規模不宜過大,豬場與豬場間的布局不應過密。
2.糞棚與尿污池:豬場若設在生產季節強的農區,為保證豬場的糞污能全部還田,可建立能夠貯存半年以上的糞棚、尿污水池(或沼氣池),以便施肥季節供農田使用。非施肥季節儲存發酵,還可利用沼氣。此設計看來一次性投資略多一些,但節省了糞污處理的日常開支,有利于生態循環。此外,還需強調的是豬的干糞和尿污水一定要“干稀”分離,豬糞經發酵是優質有機肥,若經加工可作為商品有機肥出售,尿污經處理達標后可灌溉農田和池塘養魚。
3.綠化:我國人多地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是建場必須考慮的因素,盡管如此,從防疫及生態角度應避免豬舍間距過密,豬舍間距一般應為豬舍建筑檐高的3~5倍,綠化面積應不低于豬場總面積的50%。值得提出的是,豬舍間距的土地及綠化面積,可種植青綠飼料,不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二.豬舍及舍內設施
1.控溫:冬季保溫、夏季降溫是豬舍建筑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首先,要選擇保溫性能好的建筑材料;窗戶關閉要嚴密;產仔舍及仔豬培育豬舍一定要“吊頂”;常見的熱水、蒸汽、電能等多種采暖設備中,以鼓熱風設備較好,在保溫的同時,可增加新鮮空氣,保持舍內干燥環境。夏季降溫方式很多,有濕簾、噴霧抽風、豬頭部滴注等方式。實踐中采用屋頂噴水霧、舍內吊扇加速氣體交流的方式比較投資較少、簡單實用,能使舍內溫度下降3~6℃,舍內濕度不大。
2.飲水:自動飲水在規模豬場已經普及,仔細觀察,特別是母豬限位欄,因自動飲水器安裝位置不當或水壓過大、漏水等多種原因,余水污染豬床地面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不僅增加了舍內的濕度,也直接污染豬體。解決辦法是舍外設減壓飲水池,以免飲水噴射;飲水器位置與豬咀筒呈一條直線;飲水器下方設漏縫地板,余水不滯留地面;或飲水器下方設一橫向淺溝,將余水引流出欄;市面上鴨咀式、碗式飲水器較普遍,選碗式較好。
3.漏縫地板:比較強化塑料、圓鋼、金屬編織網、鋼筋混凝土等地板,以鑄鐵漏縫地板應用較為普遍。其特點是堅固耐用,成本較低,存在的問題是相當一部分豬場的鑄鐵漏縫地板不符合要求,漏縫間距太小,易造成糞渣堵塞,間距過大,易卡住豬蹄。更嚴重的是鑄鐵表面粗糙,光潔度不夠,存有沙粒狀的銳物,易劃傷豬蹄的底部。仔豬吮母乳,由膝部著力,因鑄件粗糙,可導致群體性的仔豬膝部外皮增生或關節化膿。母豬非哺乳階段松弛,易落入地板縫隙中,當、膨脹哺乳時,猛的站起,從卡在粗糙銳利的地板縫中拔出,易造成外傷,嚴重時被拔掉。所以,一定要選購標準化的鑄件,光潔度要好。國外已采用金屬構件外鍍強化塑料的漏縫地板,國內已開始生產,可試用。
4.尿溝:尿溝要有1.0%以上的坡度,尿溝的底部要求光滑,最好溝底鋪上瓷磚,可大幅度減少沖水量,降低勞動強度。若是舍外尿溝,應與屋檐下的雨水溝分離,雨水不允許進入污水池,以減少治污費用。
5.圈墻死角:水泥圈欄與地面多是垂直角度,圈內四個角落易形成藏污納穢的死角,如果圈墻與地面交角改呈弧形,則易清潔掃凈。房屋立柱應設在圈欄外,避免增加圈內死角。
三.種群及飼養管理
1.引種:為保持豬群優良血緣結構,豬場從國內外引種是必要的。應特別重視避免引種帶來新的傳染病,否則將為此付出巨大代價。絕不要輕信出售種豬單位的保證與證明。一定要請有資質的單位在隔離區進行檢疫,隔離時間要充分,直到獸醫專業技術人員放心才能合群。
2.種群:保持場內優質、健康、生產性能高的豬的種群十分重要,對個體豬而言,其余豬群是密切的環境因素。所以,豬場應多留后備豬,通過種質性能測定加以精選,加大選擇強度。此外,還要加大淘汰有損征、生產性能低、患病種豬的力度。特別是對傳染性強、危害大,以及治療成本高,患慢性病的豬,要堅決淘汰,提高豬群整體健康狀況。豬場年更新率應達25%或30%以上。加快更新率要增加成本,一些企業有所顧慮,但與豬場保持最良好的種群,提高綜合效益比較,是值得而必須的。
3.營養與飼養:規模化豬場多能按照標準配制日糧,實行標準化飼養。但這還不夠,因為此觀念的飼養目標是使豬的生產性能達到最高水平,而沒有充分考慮營養物質過剩及污染環境問題。現代養豬提倡通過營養調控進一步提高動物對飼料的利用率,減少飼料原料的浪費,并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措施包括降低日糧中以氮和磷為主的營養物質濃度;提高營養物質的消化利用;合理使用添加物;改變飼養管理;有的豬場已應用理想蛋白的原理配制豬的日糧,在降低蛋白質濃度同時,補充氨基酸;使用植酸酶提高飼料磷的吸收,降低排磷量;使用沸石、甜菜糖漿、兒茶素、絲蘭屬植物類添加劑減少臭味污染;添加甘露寡糖取代部分抗生素;采用有機態的生物復合微量元素取代無機態的微量元素添加劑;飼養上采用分階段或分類型飼喂法、濕喂等減少污染的綜合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4.水質:取地下水給豬飲用的場居多,部分場在建設初期曾抽樣檢測過水質,達標后就放心長期使用。地下水的水質不是一成不變的,水源受污染的情況是動態的,所以應定期檢測。檢測水質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保障豬的飲水安全,另一方面可了解豬場污染地下水源的可能。
四.防疫
中圖分類號:TD7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09)06-0134-02
煤礦規模的擴大和生產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會對當地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按照初步設計中的各項環保規定和考慮必要的環保措施,在采取環保措施后,可以達到環境標準的要求,同時通過煤礦技改也使原有污染源得到有效地治理。煤礦通過技術改造,可以加強礦區環境保護的投資,從長期來看,會促進礦區內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這對環境是有利的。煤礦技術改造勢必產生環境經濟損益的影響,因此對技改工程的環境經濟損益評價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針對韓家灣煤礦技改工程的環境經濟損益進行了評價,以期對煤礦技改工程的合理實施提供文獻參考。
一、環境經濟效益分析
韓家灣煤礦技改工程總投資為23105.84萬元,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為20.76%,全部投資回收期為5.9年,投資利潤率為15.48%,投資利稅率為34.51%。主要經濟技術指標見表1。煤礦技改工程完成后,將促進商業、服務業、加工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對改變當地產業結構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有助于將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當地地方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煤礦技改后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良好的。
表1 經濟評價指標匯總
二、環境代價的分析與計算
煤礦技改項目的環境代價(Hd)包括直接環境代價和間接環境代價。直接環境代價包括了技改活動造成的環境危害所付出的代價,以及為消除或減少環境影響付出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代價。在直接環境代價的評價中,技改活動造成的環境危害所付出的代價主要有由地表沉陷引起生態破壞而采取的生態恢復補償費用、水土流失整治費用和“三廢”排污費用,這一部分費用總計為79.5萬元,占了技改工程總投資的0.3%,在煤礦技改投資費用消耗的合理范圍之內;消除或減輕環境影響所付出的代價主要是環境工程運行費,環境工程運行廢按生產要素法估算,由電費、材料消耗費、人工工資、基本折舊費、大修理基金和管理費等組成,除了水土保持外,運行成本費按10%計算,其費用為92.01萬元/a。綜上則直接環境代價為171.51萬元。
間接環境代價為技改項目影響的區域內,各受影響的部門因開發項目的環境影響所受到的損失和消除這些影響付出的代價。技改項目間接環境代價包括農業減產損失費、人體健康損失費、生態損失費和水資源損失費等。其中,對生態和綠化等造成的損失費單獨另外計算,農業減產損失和人體健康損失可以忽略不計,水資源損失費約為9.84萬元。
總環境代價是直接環境代價和間接環境代價的和。通過以上直接和間接環境代價的估算,總環境代價(Hd)為181.35萬元/a,為治理投資的0.20倍,由此可見韓家灣煤礦技改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不會太大。
三、環境成本及環境系數分析
環境成本為單位產品的環境代價,即: ;
式中:Hb――環境成本;Hd――環境代價;M――與Hd同時取得的產品生產能力,技改后生產能力為1.5Mt/a。
經計算環境成本為1.209元/t,即煤礦每生產1t煤付出的環境代價為1.209元。
環境系數為環境代價與同時段產品產值之比,表示單位產值的環境代價,即:
式中:Hx――環境系數,元/元;Cx――與環境代價同時段的產品產值。
根據當時初設產品煤的價格150元/t,經計算環境系數為0.008元/元(按礦井規模計算),即該煤礦每創造一元的產值需付出0.008元的環境代價。
四、環境工程經濟效益分析
在技改項目環境污染治理中,既要考慮環境效益又要考慮經濟效益。選擇經濟合理的有效措施和防治污染的可行性途徑,將環境污染盡量控制在工藝過程中。環境工程經濟效益一般以環境經濟效益系數(Jx)表示,系數越大,表示環境工程更趨有效和合理。
環境經濟效益系數為環境工程挽回的經濟總值與環境保護費之比,即:
環境經濟效益系數
式中:Jx――環境工程經濟效益系數;Si――環境工程挽回的經濟價值(萬元/a);Hn――環境保護費用(萬元/a);i――挽回經濟損失的項目。
經計算,環境經濟效益系數為0.76。即在付出1元的環境治理費后,同時又挽回了約0.76元的經濟效益,這表明了所采取的環境治理工程既優化了環境,又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五、結論
對煤礦技改的環境經濟損益評價有利于技改工程的合理實施以及提供合理的環境治理措施,既能優化環境又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通過對韓家灣煤礦技改工程的環境經濟損益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從經濟效益的分析結果看,韓家灣煤礦技改后的經濟效益是良好的。
2.從環境代價的分析結果看,韓家灣煤礦技改對環境的影響不會太大。
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1017305
1引言
環境與經濟本應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然而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人為地破壞了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為了追求高速度的經濟增長,人類開始瘋狂地掠奪自然資源,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最終反過來嚴重制約著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單一、片面的經濟發展觀已漸漸落伍。如今,協調發展已被全世界公認為處理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關系的最佳選擇,它是保證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必由之路[1]。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數民族地區。近年來,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該州國民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然而,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湘西州走的是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森林資源的亂砍濫伐導致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礦產資源的濫施開采導致資源日益枯竭。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湘西州資源供給矛盾與生態壓力日益增大,已成為制約該地區經濟、資源與環境持續發展的最為凸顯的瓶頸。本文在量化分析湘西州10年來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狀況的基礎上,通過研究湘西州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確定該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類型,這對于制定湘西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2研究區環境與經濟發展現狀
2.1湘西州社會經濟狀況
在過去10年間,湘西州經濟發展規模增長迅猛,每年保持8%以上的經濟增長,年均GDP增長率為1024%,到2012年湘西州實現GDP3977億元,人均GDP由從2003年的3740元增加到2012年的15465元。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全州的產業結構也得到逐步調整和改善,整個產業結構更趨合理。10年來,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由2003年的224億元、298億元、3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592億元、1586億元、1799億元。產業結構由2003年的272∶363∶365調整演變為2012年的149∶399∶452,第一產業在全州GDP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二、三產業的比重上升。
全州固定資產、社會事業投資大幅增加。2012年,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投資92億元,增長804%,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35億元,增長822%,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達23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為2596%。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38元增加到1503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1401元增加到2012年的4229元。
在湘西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產業結構改善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農民收入雖逐年上升,但上升水平不明顯,農民收入水平仍然較低,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呈不斷擴大趨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沒有得到改善;其次,與全省的發展水平相比較,湘西州經濟的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如2012年全省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為21319元,而湘西州城鎮可支配收入僅為15038元。
22湘西州環境質量狀況
全州整體的生態環境逐年改善,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逐年上升,人均公共綠化地面積由2003年的38m2上升到2012年的67m2,城市空氣質量不斷提高,2003年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僅為723%,經過幾年的努力,2012年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100%。
近年來,湘西州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將節能降耗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GDP能耗值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2012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州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8961萬t標準煤,同比上年下降32%,凈減295萬t標準煤。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0881t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673%。
在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雖然湘西州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首先,盡管湘西州森林覆蓋率很高,但從森林資源現狀分析,森林質量卻逐年下降。主要表現在天然闊葉林面積減少,人工針葉林及中、幼林面積增加,森林活立木蓄積量的增長低于木材消耗量的增長等現象,導致森林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不斷下降。其次,湘西州規模工業因受到錳鋅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工業企業電價過高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全州停產企業數量一直居高不下,導致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緩慢,能耗整體水平回落,如2012年錳鋅行業的能源消費占全部規模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633%,同比下降38%,總量減少了535萬t標準煤。然而,這些停產企業,一旦全面開工,全州的規模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將會大幅增加,這是影響湘西州節能降耗工作的一大隱患。最后,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狀況總體來看還處于較低水平,堆存、排放的比例比較高,部分危險廢物沒有得到有效安全處置,對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環境空氣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污染。
3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環境與經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對其做出正確、客觀的評價,必須在科學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層次性等原則的指導下,結合湘西州的具體情況,構建一套完整的、從不同側面反映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2]。
該指標體系由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指標層組成。其中目標層是體現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它由準則層綜合環境效益和綜合經濟效益組成。在要素層中,主要從環境質量、污染控制、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等4個方面分別選取指標來反映湘西州環境狀況,從經濟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產業結構、發展水平等四個方面分別選取指標來反映湘西州經濟發展狀況。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框架如圖1所示。
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程度綜合經濟效益經濟發展規模人均GDP、人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
經濟發展速度GDP增長率、社會固定投資增長率
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市化水平、城鎮失業率、
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城市人均道路面積
綜合經濟效益環境質量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污染控制萬元工業產值廢氣排放量、萬元工業產值廢水排放量、萬元工業產值固體廢
棄物排放量、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
資源利用單位GDP能耗
環境治理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指標層
評價標準是衡量城市環境與經濟發展狀況的相對尺度。本文以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環境與經濟效益發展良好的城市以及湘西州“十二五”規劃目標作為評價標準[3]。
4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
41原始數據庫的建立
依據2003~2012年《湘西州統計年鑒》、《湘西州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湘西州環境狀況公報》等資料,建立了2003~2012年10年時間序列的指標數據庫。
42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方法
421指標層單項指數的計算
422要素層指標指數的計算
要素層指標指數Cij為所屬指標層各單項指數的算術平方值。其計算公式為:
Cij=∑m1i=1Xi/m(1)
Cij=∑n1i=1Yi/n(2)
依據要素層指標指數的計算方法,要素層指標指數的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423準則層指標指數的計算
協調發展度是度量系統要素之間協調狀況好壞程度的定量指標。其方法可以通過構建綜合環境效益函數與綜合經濟效益函數來進行定量分析[1]。若X1,X2,……,Xm為描述經濟效益特征的m個要素指標;Y1,Y2,……,Yn為描述環境效益特征的n個要素指標,則綜合經濟效益函數與綜合環境效益函數為:
f(x)=∑m1i=1ai×Xi(1)
g(y)=∑n1i=1bi×Yi(2)
其中ai、bi為各要素指標權重。根據專家意見,準則層綜合經濟效益與綜合環境效益的各要素權重如表1~4所示。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表1指標層指數表
4.2.4目標層指數的計算
根據相關數學原理和離差分析原理[4],確定協調發展度D來衡量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
D=C×T,其中:T=αf(x)+βg(y),C=f(x)×g(y)1f(x)+g(y)122k。
在上述3式中,T為環境與經濟綜合效益評價指數,它反映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或水平,α、β為待定權數,鑒于城市環境的保護、改善與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同等重要,因此取權重系數α=0.5,β=0.5[5]。C為協調度,K為調節系數,K≥2,在此,K取值為2。依據目標層指數的計算方法,目標層指標指數的計算結果如表6所示。
表6目標層指標指數表
指標12003120041200512006120071200812009120101201112012環境與經濟的協調
發展度10.6110.6410.6510.6910.7210.7110.7410.7110.7610.76
4.2.5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類型及其評判標準
依據楊士弘關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三大類三層次的劃分方法,進行簡化調整,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類型和評價標準如表7所示[6]。
表7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分類及其評價標準
第一層次1第二層次1第三層次1類型1第一層次1第二層次1第三層次1類型0.90-1.001優質協調發展類1f(x)>g(y)1環境滯后型10.40~0.491瀕臨失調衰退類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
根據計算結果,并參考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分類及其評價標準,湘西州過去十年間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類型可以概括為表8所示。
表8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類型變化表
年份1類型1年份1類型2003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08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4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09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5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10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6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11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7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12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
5結語
在湘西州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現狀分析的基礎上,依據相關原則,構建了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對該地區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現狀進行評價。對2003年到2012年10年間的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動態分析可知,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指數有小幅波動,但總體水平是穩步上升的,2003~2006年間,該指數處于0.61~0.69之間,屬于初級協調發展類型,2007~2012年間,該指數處于071~076之間,屬于中級協調發展類型。從2003~2012年間,綜合環境效益指數一直低于綜合經濟效益指數,即g(y)
此外,在2003年至2012年間,綜合經濟效益指數f(x)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這表明湘西州經濟效益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這與該地區經濟穩步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工業實力日漸增強、旅游業蓬勃發展的現狀是吻合的。在此期間,綜合環境效益指數g(y)也隨著時間推移逐年增加,表明該地區環境狀況呈現逐年改善的形勢,這與州委、州政府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于生態州建設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為了實現將湘西州建成“綠色大本營”和“綠色寶庫”的目標,近年來,湘西州不斷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的設備和工藝,著力推進清潔、低耗生產,減少資源與原材料浪費、降低工業“三廢”排放和農業的水土污染程度。
參考文獻:
[1] 方一平,陳國階.成都市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0(5):21~23.
[2] 寧小莉.包頭市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分析與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1):31~35.
[3] 盛學良,彭補拙,王華,等.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極其指標體系的評價標準[J].環境導報,2001(1):5~8.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5-0093-03
Wetland benefit assessment
Wang Jian-l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The wetland can produce enormous economic benefits,social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ourist recreation of LongFeng wetland by means of Travel Cost Method (TCM).The paper analyzed soci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we should make the best us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irstly.
Keywords:Performance evaluation;Travel cost metho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對自然資源特別是環境資源作為一項資產進行評估,主要是避免以往對其不恰當估值導致的價值低估現象。比如濕地資源不僅能帶來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還能帶來美學上的愉悅,提供維持動植物生命的服務。對其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綜合評估是濕地發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目前方法手段的局限,對其效益的評估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一、濕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
效益是指人們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通過消耗一定的物化勞動和活化勞動而得到的產出。濕地開發的效益是指通過資源化洪水的投入所產生的收益,即對周邊地區帶來的正面效應。發展濕地旅游和濕地養殖是濕地開發利用的兩種主要途徑,可以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濕地的恢復和建立能改善局部小氣候,對改善大慶地區水污染狀況,緩解土地沙化、鹽堿化及地下漏斗等環境污染狀況有積極意義。
(一)經濟效益
濕地的經濟效益包括第一收益和第二收益。環境計劃通常會同時引發第一和第二效應。改善濕地環境的第一效應是此濕地娛樂用途的增加,進而會吸引更多人進入濕地。由于該濕地使用者數目的增加,第一效應會進一步引發一個連鎖效應,從而獲得第二收益。具體而言,第一效益指的是:資源化洪水補給濕地使水面提高,可以發展魚類養殖及蘆葦養殖等水產養殖業;資源化洪水補給濕地,改善蓄滯洪區水環境,增加其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旅游等旅游業的發展。第二效益指的是濕地改善局部小氣候從而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第三產業產值。本文中主要是指濕地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
(二)社會效益
社會效益是指洪水經營在保障社會安定和促進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洪水資源化利用使水庫等蓄滯洪區蓄積的大量洪水有了“去處”,從而避免了強行泄洪所帶來的損失。以往汛期來臨前,水庫要強行排到限定水位,大量洪水流出可能淹沒農田及家庭住房,造成經濟損失。在綜合利用洪水資源的過程中有效地避免了此類損失,同時減輕了農戶心理負擔,為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及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一定貢獻。
2.濕地的休閑娛樂價值。濕地以其獨有的賞心悅目的自然風光及多樣的動植物資源為人們提供了優美的生活環境及親近自然的好去處,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3.濕地的教育與科研價值。濕地生態系統在科研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教育和科學研究的良好試驗基地。特別是其動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雜交水稻的其中一個遺傳系材料就采自海南省濕地的野生稻。
(三)生態環境效益
生態環境效益是指在洪水經營的過程中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1.濕地增加周圍大氣濕度,調節局部小氣候,增加居民生存幸福感;2.濕地面積增大改善水質污染狀況,為兩棲類和爬行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水面提高使區域動植物種類增多,生物多樣性增加,食物鏈延長,生態系統穩定性提高;3.濕地面積增大,使得昆蟲、浮游生物及魚類增多,給以昆蟲或魚類為食物的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4.地下水得到充分補給,地下漏斗得以填充,增加的地下水量可有效緩解土壤沙化及土壤鹽堿化等生態環境惡化問題。
二、濕地的效益評估
(一)經濟效益評估
環境經濟效益分析是環境影響評價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它建立在西方新福利經濟基礎之上,是新福利經濟學的實際應用,目的在于改善資源分配的經濟效益。濕地開發的經濟效益評估屬于環境經濟效益評估的子項目,本文使用旅行費用法來評估濕地旅游的經濟效益。
旅行費用法使用旅行費用作為代替物來衡量人們對旅游景點或其他娛樂品的效益的評價,通常使用實地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使用計量經濟學模型估算需求函數,然后計算消費者剩余來衡量旅游景點的效益。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實地調查收集消費者的社會經濟情報,包括其居住地,從居住地到濕地的距離及往返時間,旅行費用等。第二步,利用這些情報資料,依據從居住地到旅游景點的距離把游客來源分成若干個區域,并利用該調查結果求得反映人們公園的利用率(各地區人口每千人的利用人數)與旅行費用之間關系的需求曲線。通過該需求曲線可以推導出旅游景點接納旅客的數量與門票價格的關系及對該旅游地的需求曲線。然后使用計量經濟學模型估算需求函數。第三步,計算出消費者剩余并衡量該景點的經濟價值。
(二)社會效益評估
我們采用中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科研價值來估算濕地的教育科研價值;采用中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娛樂文化價值4910.9來估算濕地的休閑娛樂價值。
(三)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科學家預測評估,中國的濕地生態系統每公頃創造的生態環境效益約為兩萬元,我們據此來進行濕地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三、案例研究
以大慶地區龍鳳濕地為例,求該濕地的需求曲線及濕地的經濟價值。表1-1表示當濕地的票價P為0時,從各個區域的濕地利用費用E(因為門票P等于0,所以濕地利用費用E等于旅行費用EL)、濕地利用者總數N、每千人中濕地利用者人數NQ。
在分析時,我們將消費者的來源劃分為5個區域,A地區是指龍鳳濕地周邊20公里的范圍,輻射人口約60萬;B地區是指龍鳳濕地周邊50公里的范圍,輻射人口約110萬;C地區是指龍鳳濕地周邊80公里的范圍,輻射人口約160萬;D地區是指龍鳳濕地周邊110公里的范圍,輻射人口約220萬;E地區是指龍鳳濕地140公里的范圍,輻射人口約280萬。對實地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得到表1-1。
從表1-1中可以看出:對濕地的利用經費E,隨著居住地與濕地的距離增大而增加,居民的濕地利用率(每千人中利用者數NQ)隨著利用經費E的上升而下降。
圖1-2的實線部分是根據表1-1上的數據繪制成的,虛線部分是由實線趨勢預測而來的,表示居民的濕地利用費E與公園利用率NQ之間的關系。圖1-2中的實線加虛線就是需求曲線D0。
假設其他所有的因素都相同,各地區的人們對于價格的反映一致。在此情況下,求濕地的需求曲線。首先設定門票價格,然后調查不同票價時去濕地的人數變化。圖1-2的假定需求曲線,可以推測出對濕地利用所需經費E(旅行費用EL+票價P)與千人利用率NQ的關系。例如在A地區,對濕地所需經費為25元,每千人中有50人利用公園。當濕地門票從0元提高到30元時,對濕地利用的總費用變為55元,每千人中利用濕地的人數變為41人,以此類推。
表1-2表示P=30元時,來自各地區的濕地利用者人數N。此時從各地區來濕地的濕地利用費用E也增加30元。根據假設需求曲線D0,可以求出各地區對應于各種濕地利用費用額E的千人利用率,并用各個利用率去乘各地區的人口數,從而預測出各地區的濕地利用者數N。
根據同樣的方法,分別推測出門票為0元、30元、60元、90元、120元、150元時的濕地利用者人數,如表1-3所示。
用EViews6.0軟件對兩個變量P和NZ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結果,如表1-4所示。從該表中可以看出,R2為0.917,接近于1,擬合度較好,說明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有很好的解釋作用。F統計值為44.43,同時prob(F)統計值為0,說明方程NZ=-1.23P+166顯著成立,該方程即為需求函數。
同時,得到關于變量P和NZ的趨勢圖,如圖1-3所示。D曲線表示對濕地公園的需求曲線。當濕地公園門票價格等于零時,入園者的利用費用等于旅行費用,因此,D曲線下面的面積表示消費者剩余CS。
此求出不同門票價格下的消費者剩余,如表1-5所示。
從表1-5可以看出,隨著票價的上漲消費者剩余逐漸降低,因此我們將票價定為0元。從現實角度,目前龍鳳濕地實行票價免費制度,由表1-5可以看出票價為0元時的消費者剩余是最大的,因此維持現狀是龍鳳濕地發揮最大經濟價值的選擇。并且門票免費政策不會導致濕地環境的破壞,根據2015年1月國家旅游局下發的《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估算龍鳳濕地每年可累計接待游客百萬人次以上,目前的游客人數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
P=0時,CS=1613.4萬元,因此濕地旅游的年經濟效益BL為1613.4萬元。
龍鳳濕地占地5050hm2,故科研價值BK為165.64萬元;娛樂文化價值BW為2480萬元,得出龍鳳濕地的社會效益B2為2645.4萬元;生態環境效益B3為1億元。
四、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濕地開發的效益B=B1+B2+B3=1.48(億元),其中經濟效益B1占14.9%,社會效益B2占17.8%,生態環境效益B3占67.3%。
效益測算結果表明:濕地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遠高于其經濟效益,因此要首要發揮濕地的生態環境功能。
參考文獻:
[1] 付 強,謝永剛,王立權.濕地水土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