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9 16:03: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河道生態治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 引 言
我國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經歷了依附自然被動防御階段、發展生產與河爭地階段和防洪排污經濟治河階段,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于河道的治理在滿足行洪排澇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開始重視其生態、景觀、休閑、娛樂等功能。
2 生態河道概念的提出
從20世紀60年代起,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河流污染與破壞問題,歐洲各國開始重視河流的治理。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生態學的發展,他們進一步認識到河流治理工程還要符合生態學的原理,提出了建設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數學者認為生態河道建設是指在保證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建設生態河床和生態護岸等工程技術手段,重塑一個相對自然穩定和健康開放的河流生態系統,能長期維持河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最終構建一個人水和諧的理想環境。
3 河道生態治理的原則
3.1 尊重自然原則
尊重自然的原則是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的基本原則。對河道進行生態治理的過程中盡量維持河流的自然形態,注意結合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充分發揮河流生態系統自凈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3.2 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河道生態治理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保證足夠的水面率和水體容量,保證水體循環流通,進而改善整個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全方位的協調。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是指在河流生態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濕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建立起多樣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
3.4 協調統一原則
發揮城市河流生態系統在景觀中的作用,將美學融到城市河道生態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態系統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形成城市景觀中的一道亮點。
3.5 發揮河流的社會功能原則
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在滿足河流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的同時,也要發揮河流的休閑娛樂、景觀等社會功能。城市河流生態系統應該能夠為人們提供可親水的休閑娛樂的空間。
4 河道生態治理的實例
臨沂市位于魯東南地區,市區依河而建,沂河從北向南穿過市區,其最大支流河則從西向東穿過市區。沂河是山東境內除黃河外最大的河流,市區段從北外環路至劉家道口,河道長度27.5公里;河市區段從北外環路至入沂河河口,河道長度11公里。沂河和河均為季節性山洪河道,河窄流急,比降較陡。市區段兩河情況非常相似,河面寬闊,河勢順直而平緩,河面寬度1000-1200米,河灘寬度50-200米,河道內動植物種類豐富,土壤條件良好,具有塑造生態型景觀河道的優越條件。
生態型護岸主要采用下列幾種型式:
干砌塊料加草皮護坡:下半部分別采用坡度為1:2的干砌石或砼預制塊斜坡,灘地頂至正常水位以下0.5米內采用3~5m寬平坡或緩坡灘地綠化帶。干砌塊料護坡自上而下依次為25cm厚干砌塊料、10cm厚的碎石墊層、反濾土工布。
純生態沙丘護岸:沙丘垂直水流向寬度控制在5~10m,迎水坡設1:6斜坡至河底,沙丘與河岸連接采用14~18m寬淺灘,兩邊邊坡為1:8。沙丘上覆不小于0.5m厚的粘土,以便沙丘植被綠化,粘土層高程高于正常擋水位0.1~0.3m。
土工隔柵固岸插杞柳:岸坡整為1:2斜坡,鋪粘土0.4m厚,順斜坡鋪土工隔柵網,兩端分別埋入灘地深1m。垂直斜坡埋入φ100柳木樁,木樁長1.5m,以固定土工隔柵網,粘土中插入杞柳。
5 河道生態治理的應注意的問題
5.1 必須截流污水
進行河道的生態治理,首要任務是要進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將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納入城市污水管網,禁止向河道內排放污水。可根據洪水汛情預報,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對蓄積水進行置換,以保證河道良好水質。
5.2 保證水流多樣化
生態型河道要求在滿足行洪需求的基礎上,宜寬則寬、宜彎則彎、深淺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樣性。水流的多樣性能夠滿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階段對水流的需要,同時也更具景觀價值。
5.3 采用可滲透型護岸、護底
河道的護岸和護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漿砌石結構,可利用卵石、塊石堆體等具有滲透性的材料,不阻斷河道內外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護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實邊坡, 或采用根系發達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進行護坡處理。
5.4 合理配置岸邊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盡可能留出空間,在河道中以小島、岸邊灘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營造一些濕地,也是河道生態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濕地是水生態系統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強、最完整的區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生物的共同作用,促進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另外,濕地充滿了野趣,散發著自然氣息,可成為休閑娛樂的場所。
河道水面上可種植浮水植物和浮葉植物,如水葫蘆、荷花、睡蓮等,這些水生植物能夠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有助于水體的自我凈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中圖分類號:X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10)04-0095-02
1 引 言
大連市多直接入海的中小型河流,具有河短、基礎流量小的普遍特征,且大多屬于季節性河流。大連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經歷了依附自然被動防御階段、發展生產與河爭地階段和防洪排污經濟治河階段,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于河道的治理在滿足行洪排澇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開始重視其生態、景觀、休閑、娛樂等功能[1]。
2 生態河道概念的提出
從20世紀60年代起,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河流污染與破壞問題,歐洲各國開始重視河流的治理。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生態學的發展,他們進一步認識到河流治理工程還要符合生態學的原理,提出了建設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數學者認為生態河道建設是指在保證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建設生態河床和生態護岸等工程技術手段,重塑一個相對自然穩定和健康開放的河流生態系統,能長期維持河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最終構建一個人水和諧的理想環境[2]。
3 河道生態治理的原則
3.1 尊重自然原則
尊重自然的原則是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的基本原則。對河道進行生態治理的過程中盡量維持河流的自然形態,注意結合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充分發揮河流生態系統自凈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3.2 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河道生態治理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保證足夠的水面率和水體容量,保證水體循環流通,進而改善整個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全方位的協調。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是指在河流生態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濕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建立起多樣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3]。
3.4 協調統一原則
發揮城市河流生態系統在景觀中的作用,將美學融到城市河道生態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態系統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形成城市景觀中的一道亮點。
3.5 發揮河流的社會功能原則
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在滿足河流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的同時,也要發揮河流的休閑娛樂、景觀等社會功能。城市河流生態系統應該能夠為人們提供可親水的休閑娛樂的空間。
4 河道生態治理的實例
鳳河發源于大連旅順口區的老鐵山,流域面積23.93km2,河長10.12km,為季節性河流。鳳河河道大部分為自然形成沖溝,河道寬度在20~56m之間,主要做泄洪渠使用。2007年11月~2008年11月,對鳳河在旅順科技創新園境內的河段進行了治理,治理河段長度為2745.57m。
鳳河該河段治理在工程設計中注入了生態建設理念,具體措施包括:護岸采用復式斷面,直立式護岸為石籠結構,斜坡式護岸為用干砌石結構;駁岸將軟質駁岸、硬質駁岸、濕地島駁岸、休閑島駁岸、支流駁岸、水下平臺和親水臺階有機結合,形成多樣性的護岸結構;河床采用干砌石護底,在軟塑淤泥質土上層覆蓋石渣和毛石;護岸表層進行綠化,河道南岸布設三處濕地島,河堤布置綠化廊道和景觀帶,為人們提供休閑游玩的場所。
鳳河的治理實現了生態修復與親水結合的治河理念,石籠和干砌護岸和護底具有透氣、透水性,河床內、外環境之間可以進行物質循環和交換,對滯洪補枯、穩定護岸和植被恢復有利。同時,石縫間也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留有生存空間,有助于實現河道內的生物多樣性,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
5 關于河道生態治理的體會
5.1 必須截流污水
進行河道的生態治理,首要任務是要進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將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納入城市污水管網,禁止向河道內排放污水。可根據洪水汛情預報,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對蓄積水進行置換,以保證河道良好水質。
5.2 保證水流多樣化
生態型河道要求在滿足行洪需求的基礎上,宜寬則寬、宜彎則彎、深淺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樣性。水流的多樣性能夠滿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階段對水流的需要,同時也更具景觀價值。
5.3 采用可滲透型護岸、護底
河道的護岸和護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漿砌石結構,可利用卵石、塊石堆體等具有滲透性的材料,不阻斷河道內外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護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實邊坡, 或采用根系發達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進行護坡處理。
5.4 合理配置岸邊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盡可能留出空間,種植防護林帶,在河坡鋪種草坪和灌木,可增強生態功能,一方面可以起到涵養水源、過濾地表徑流、減少河水污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調節沿河地區的溫度、濕度,發揮景觀作用,提升環境的舒適度。
在河道中以小島、岸邊灘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營造一些濕地,也是河道生態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濕地是水生態系統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強、最完整的區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生物的共同作用,促進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另外,濕地充滿了野趣,散發著自然氣息,可成為休閑娛樂的場所。
河道水面上可種植浮水植物和浮葉植物,如水葫蘆、荷花、睡蓮等,這些水生植物能夠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有助于水體的自我凈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強管理,以維護河道的生態平衡。①要加強對水中生物和水體質量的觀察與調查,及時掌握生物種群的生長、繁殖情況和水體質量變化規律,對生物的數量、品種及時進行調節。②要監督檢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況,禁止向河道內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質。③要合理利用相關設施,通過河水置換、增氧等綜合措施,增強水生態系統修復的效果。
6 結 語
將生態的理念應用于河道的綜合治理中,是城市河流整治的發展趨勢。利用生態修復技術使受到污染的城市河流重新恢復水生態環境功能,可以使河流在發揮防洪排澇的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時也具有景觀和休閑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 高永敏,許士國.大連市生態型河道建設[J].城市水利,2004(14):53~55.
[2] 蔣沖良,徐俊.河道生態化在河道整治中的實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7(11):70~71.
[3] 于智勇,崔鳳國.城市受損河流生態恢復的原則[J].中國科技信息,2005(7):139~141.
[4] 董哲仁.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J].中國水利,2004(10):6~9.
[5] 李嬌嬌,毛明海.城市河流生態恢復研究[J].科技通報,2007,23(1).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5-115-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水利等基礎性工程的建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防洪、排洪、灌溉等農田水利設施系統進一步完善,水利行業有了較大的改觀,中小河道的治理項目不斷深入,而在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等可持續發展理念愈加受到人們關注的今天,水利行業中也涌現出了“生態”、“環境”等詞匯,給水利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標準和更高的要求。多年來,閔行區在水利工程建設中,一直重視水環境的治理和改善,但大部分河水水質仍維持在劣五類標準,特別是農村地區,由于污水配套設施不完善,很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質進一步惡化,為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要求,就須要大力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河道生態整治工作,改善河道水環境面貌,構建具有良好循環功能的水生態系統,以實現人水和諧的關系,進而促進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生態河道治理
生態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陸域控制線內,在保證河道防洪、排澇及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過采取一定的人工修復措施,恢復河道水生態系統,從而構建完整、良好的河道水生態系統的活動。
根據生態河道治理的要求和特點,在進行生態河道治理時,需要遵一定的原則,通過確定生態河道治理的目標、利益相關者、分析人類活動對河道功能的影響、識別河道主要天然資產、確定生態河道治理的有限次序,制定出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資產保護和河道改善措施和策略,并對制定的策略和措施進行細化,制定出更加詳細、可以度量的目標,對目標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制定和設計修復工程的詳細計劃和評估方案,進行修復工程的組織工作,制定時間進度表,明確施工任務,落實資金來源,在完成以上步驟之后,再進行生態河道治理工程的具體實施,工程完成后,評估確定其達到了生態河道的治理要求后,即完成整個生態河道治理的工程。
生態河道治理需要遵循綜合性、協調性、自然性和經濟性的原則。生態河道治理的綜合性原則,要求在進行修復方案的設計時,既要保證河道的基本功能,又要充分考慮到河流生態功能、景觀等功能的要求,同時還要兼顧人們親水活動的安全;生態河道治理的協調性是指河道要與周邊區域發展的特點、沿線的整體風貌相協調;在進行修復工作時,要堅持以人工修復輔助自然修復的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地利用河道周圍的地形、水文等自然環境及河岸、水下物種,以保證構建起的水生態系統能夠有較強的自我維持能力;同時,還要考慮到經濟方面的影響,在確保達到河道治理目標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統籌好前期的建設和后期的維護工作,減少維護成本,以實現河道治理的可持續發展。
2 河道生態治理思路
2.1 水利基本概況
閔行區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的西南部,區域總面積371.68km2,現轄9個鎮,3個街道,1個市級工業區,現有耕地面積約5754公頃,自解放以來,閔行區水利工程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全區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適應了防汛排澇的要求,但水利建設中還存在著工程老化失修、農田分布零散,灌區規模小、河道引排水不暢、澇漬災害的防御能力不高,田間排水設施有待完善、農田灌排設施配套不能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等問題,尤其是河道淤積嚴重,引排水不暢,極大地阻礙了農業的發展,給閔行區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2 造成河道功能下降的原因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由于一些企業環保意識淡薄,有時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而不惜以環境為代價,將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體的嚴重污染,不僅對危害到河道中生物的生存,還給城鄉居民用水和正常的工業用水安全帶來了威脅。一些城鄉居民生活區沒有建立污水收集網,日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加劇了河道污染。
另外,農業生產中,長期使用磷肥等肥料及化學農藥,對河岸上和河流中生物的生存環境破壞十分嚴重,河流水體的自凈能力逐年下降,水生態循環變差。
而由于水利工程的興建改變了河道斷面,對水流形態及其原有的功能產生了影響,在沒有洪水發生時,水流速度慢,極易造成泥沙的沉積,使水生態循環不暢,而在洪水發生的時候,河道斷面往往不足,無法達到泄洪的要求,造成一定范圍內的洪水災害。
3 生態河道治理整體設計思路
3.1 治理理念
河道生態治理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構建起一種既適合人類生存,又能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適合自然生存的狀態,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目的表現在實際中的具體要求為水流必須清澈、河岸須有綠色植物、河道的橫向要保持空氣、水分的流通、河道要盡量保持其原有的形態。
首先是對水體質量的要求,清澈的水流是保證河岸、水下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同時,水流的流勢要自然多樣,生動豐富;兩岸的河濱要有多種類、搭配合理的綠色植物群落,綠色植物選擇時要根據不同的水情選擇合適的物種,盡可能地保留原有的野生植物,營造自然的環境氣息;河道的橫向要保持空氣、水分的流通,以能保障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河道的縱向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期原有的蜿蜒曲折的形態,尤其要避免裁彎取直的設計思路,而要創作條件增加河水自然流勢的多樣性,減少人工痕跡,體現河流及周圍景觀的自然性。
3.2 設計思路
根據河道生態治理的思想,在進行河道生態建設時,要堅持將“回歸自然”和“以人為本”相結合的思路,既要保留河岸原有的水草、礁石等,恢復河道原有的排洪、蓄水、航運等自然功能,保持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和水體流勢的多樣想,建設仿自然型的河流,還要處理好人、水關系,建立起親水、安全的人水和諧環境,滿足人類活動對河道的要求。
針對閔行區存在的水污染嚴重的問題,在進行河道生態建設中,應當著重加強截污、治污的管理工作,建立污水處理配套措施,通過沿河埋設管道,設立分級沉淀池對居民生活區的生活污水進行截留、沉淀,將其中對水體有害的物質排除后,再將其排入河道;同時,在建設主要行洪通道的基礎上,還應設立多功能的攔污柵,采取一定的保潔措施,對已整治好的河道進行保護,以保證其功能的正常發揮,實現治理的目的。
3.3 生態河護岸在河道生態建設中的應用
生態護岸是指河道恢復后的自然護岸,或是具有自然護岸“可滲透性”的人工護岸,它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了一種“可滲透”的界面,具有豐水期泄洪、枯水期補枯,調節水位的作用,還能構成豐富的生態系統,保證河岸橫向的空氣流通、河岸和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使河流地貌更加多樣,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同時還能與周圍的環境構成一道優美的風景線。這一新型的護岸結構在實踐中的不斷應用和推廣是河道生態治理水平發展的中的一大進步。
4 結語
在生態河道治理中,為了更好地實現“治污、防洪、還生態、促發展”的目的,首先應當堅持將以“回歸自然”和“以人為本”相結合的思路,樹立牢固的生態和諧理念,注重開發河道的多種功能,加大河道生態建設的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河意識,大膽創新,在綜合性、協調性、自然性和經濟性原則的要求下,進行河道生態建設,實現河道治理的目標,從而促進水生態系統的良好循環,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瓊,張敏秋,周志華,等.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工程中減滲方案的設計與思考[J].北京水務,2011(4).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對河流開發力度的增大,河流的管理問題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河流要發揮防洪、供水、灌溉、發電、航運、旅游等傳統水利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顧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性的需求,實現水利功能和生態修復功能的統一,并在開發利用水資源與保護河流生態系統之間尋求相對平衡。目前河道治理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河道渠道化,傳統的護坡工程側重于工程安全和人類單方面的需要,設計時往往采用不透水的硬質結構,對河流的環境效應和生態補償重視不夠。因此修復河流生態和優化河流管理是保障河流健康的先決條件。基于這一觀點,從河流健康的理念出發。對河流的現狀、發展及治理進行分析。
1 河道現狀
1.1 河道管理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許多措施,但是仍有區域性的水污染嚴重、水資源緊缺、水生態退化、洪澇災害等問題尚待解決.流域多頭管理、職責不明、公眾參與不足等現象仍然嚴重存在。雖然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改變了原有河流生態系統的功能。其主要表現在河流干涸,水生態環境消失;河流功能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重。因此.基于環境變化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探討河流治水方略,修復河流生態刻不容緩。
1.2 存在問題
大多數集鎮、村莊、農田及交通等基礎設施均零星分布在河道兩側。由于建設用地和耕地資源不足,占用河道水域的現象比較普遍。同時,早期河道的建設規劃受歷史因素的限制,河道行洪斷面偏小,與集雨面積不成比例,甚至出現倒置現象。另外,由于歷史上對水土保持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造林育林力度不夠,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此外,防洪堤、堰壩等河道建筑物大多建設年代久遠.已運行了30—4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工程老化現象比較突出。
2 河道治理原則
河道是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河道治理首先是要利于生物的多樣性,為水生、兩棲動物棲息繁衍提供生存環境,這樣既有利于保護河道水生態環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論文參考,河道整治。除滿足渲泄洪水要求外,還應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多樣化。為此,河道的整治要從生態、經濟、人文、社會效益等多方面考慮,既要修復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滿足人類依賴生存的要求。論文參考,河道整治。
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則
2.1.1 平原河道特點
平原河道縱向坡降較緩.橫斷面一般呈復式,河道較寬,階地、河漫灘較發育,水深較淺。枯水期河道內水量很小或無水,洪水期河勢變化劇烈,水流泥沙運動規律復雜,河床沖淤變化無常。近年來由于干旱少雨,河道徑流量減少,河床、河灘裸露,有的河段行洪區域內栽植了大量樹木及高桿作物,致使河道行洪斷面縮窄.影響河道正常行洪。
2.1.2 平原河道治理原則
治理平原河道,要求既滿足河道體系的防護標準.又利于河道系統恢復生態平衡。論文參考,河道整治。所以應根據岸坡穩定、正常行洪、表面異質、材質自然、內外透水、成本經濟等原則進行。目的是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還要使工程結構對河流的生態系統沖擊最小化,不僅對水流的流量、流速、沖淤平衡、環境外觀等影響最小,而且要創造動物棲息及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多樣性空間。治理原則為宜寬則寬、宜彎則彎、寬窄交替、深潭與淺灘交錯、急流緩流并存的多自然型河道。
2.1.3 生態護坡技術
平原河道護坡應盡量減少混凝土用量.優先采取自然的土質岸坡、自然緩坡、植樹、植草、干砌塊石等各種淺護坦.為水生植物生長、繁育及兩棲動物棲息繁衍活動創造條件。土堤可采用植樹、種草和生物袋等工程措施.以利于保護河道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邊坡耕作,可設置防護帶,以確保堤防安全。常用的生態護坡形式有拋石護坡、混凝土預制件護坡鋪砌、生態磚和魚巢、土工織物袋、格賓網護砌等。河北省近年來河道常用的護坡形式為格賓網生態護坡和草皮護坡。從工程效果看,格賓網生態護坡優于草皮護坡,且觀賞性強。從生態環保方面.格賓網生態護坡屬生態環保型護坡,透水透氣性好,一定時間后易于植物生長;又由于其柔性結構,故整體性較好.適應變形能力強.能滿足河道較大流速對岸坡的沖刷,適應凍脹變形,不易破損,尤其適應北方寒冷地區,是理想的護坡材料。
2.2 山區河道治理原則
2.2.1 山區河道特點
山區河道縱向坡降陡.橫斷面一般呈“V”或“U”字型,階地、河漫灘不發育。論文參考,河道整治。河道洪枯變幅大,枯水期流量小,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壓力時間短。山區河道集雨面積小,暴雨集中強度大,匯流時間短,水流速度快,挾沙能力和沖刷能力強,其推移質和懸移質多,危害性不容忽視。輕則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則損毀耕地、摧毀城鎮村莊,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2.2 河道整治原則
山區河道治理中.要統籌上下游及整個流域相互關系,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并遵循自然規律,盡量發揮天然河道功能。所以在規劃治理中。一方面在流域內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攔截地面徑流,減少泥沙進入河道。論文參考,河道整治。另一方面進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護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攔擋壩、沉沙庫,攔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導河道,清除阻水障礙,使河道暢通。論文參考,河道整治。其次在關鍵河段修建堤防護岸工程,約束水流,保護岸坡。堤身結構和型式應盡量采用當地的建筑材料。由于山區河流水土流失嚴重,推移質多,大部分河道內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可采用大塊鵝卵石堆砌、干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道趨于自然形態。還應注意河道的生態平衡問題,充分遵循自然規律.不宜過多改變河道自然特性,盡量保護天然河道的作用。
3 水質改善及污染源的處理
在河道水質污染嚴重的地區,必須控制點源、面源污染,強調源頭治理。通過河道清淤、水面保潔、控制進入河道的污染物總量,實行雨污分流排水體制,減少排入河流的污水量。改善末端治理,對于必須排出的污水,應逐河段進行總量控制(即功能區的水質目標確定后的河段最小環境容量)。必要時需進行深度處理。提出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對于易積累的有毒物質,要堅決制止排人河流。根據河流徑流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和自凈規律.合理規劃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時間,按實時水情調度.合理利用水體的環境容量,達到逐步改善水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可娜.河流健康狀況評價及其枯河流管理中的應用[D].北京:國家圖書館一博士論文庫.2005.
[2]李宏偉,趙艷麗.宜陽縣河道治理思路與措施[J].T程建設與管理,2009,(9).
[3]余國慶,朱雯,邱美娟,等.淳安縣山區河道治理規劃與設計探索[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8,(3).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river is in line with the flood control safety requirements protect engineering. As engineering, safety is always first bits. Ecological river construction does not require us to pursue a form, form a fixed pattern, is not entirely exclude hard works, but requires us to proceed from reality,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river train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ngineering safety, and strive to form a river. The simple, natural, smooth,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water transfer living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about how the ecological river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various requirements and suggestions on Ecological River from the design point of view,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 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design were introduced.
Keywords: design method of city ecological river
中圖分類號:TV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生態型河道建設的必然性
1.1 生態型河道應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型河道是親水型的,在體現以人為本的同時,更加注重和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樣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盲目性和投資的隨意性,特別是避免水利工程園林化的傾向。
1.2 體現生物多樣性和本地化。事實上,水利工程的建設本身是對自然原生態的一種破壞,只是在整體上權衡利弊得失時這種破壞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態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動態平衡的。因此,建設生態型河道時必須極大地關注恢復或重建陸域和水體的生物多樣性形態,盡可能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質工程。河岸選擇栽種的樹種、草種盡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長、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雜樹雜草也不要緊。由此來充分體現河道整治的生態理念。
1.3 生態型河道的整治應該是漸進式的。無論生物多樣性的重建,還是自我凈化、自我修復能力的恢復,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如果不注重生態而快速地實施環境水利工程,往往會導致自然環境的不和諧。
2.建設生態型河道的問題分析
2.1 河道綜合整治涉及的問題
①在指導思想上要確立綜合治理的觀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實現通暢;在安全基礎上的陸域部分的綠化;水體的治污、調活、凈化;污染源的截流、納管和集中處理。最終實現標本兼治,使清水長流,永續利用。②治理的過程中要注意反對形式主義,防止片面強調景觀而導致水利工程園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觀建設,也要在設計中盡可能減少小品,減少污染物,減少硬質工程。要十分強調規劃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圍內的綠化和景觀建設,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體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綠地和大片空間,以后通過非水利的途徑再去營造景觀。③要處理好點與面、段與線的關系,可以一次確定目標,分階段組織實施。四是建設程序規范化問題。當前特別要注重貫徹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實行政府采購,對工程決算的審價和對建設的審計。項目建成投入運行后,要經過考驗,實行建設效益后評估。對上述這些問題都要綜合考慮,以扎實推進生態型河道的建設。
2.2 管理中的問題
①管理體制和機制問題。按照統一管理與分級負責的原則,落實分級負責的責任制;在管理過程中,探索管養分離的新機制,制定市場準入的規劃和管養定額標準,逐步實行養護的社會化、市場化。②落實管理的經費。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須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據工程的性質和管理責任權限,由公共財政投入和社會性投入配套組成。③提高管理的技術含量和科學調度水平。④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
3.3 投入問題
①公共財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會性、公益性、基礎設施性的建設。因此,生態型河道建設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財政投入來解決,只能是根據工程性質和分級負擔原則,實行綜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補、扶持性、引導性的原則,予以適當投入,以推進生態型河道建設。②社會配套投入。這種投入是帶有公益性意義的,是自愿的。③受益者投入。按照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由受益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開發商、農業企業或者其他受益的企業和個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攤投入。
3.加強生態型河道設計的對策研究
3.1 河道線型設計
河道線型設計即河道總體平面的設計。由于城市用地的緊缺,河道濱水地帶不斷被侵占,水面越來越少,河寬越修越窄,但是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證過水斷面,只好將河道取直、河床挖深,這樣對駁坎的強度要求就逐步地提高,建設費用逐漸加大,而生態功能逐漸衰退,河道基本成為了泄洪渠道,這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相悖。從工程角度,自然曲折的河道線型能夠緩解洪峰,消減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減少了對下游護岸的沖刷,對沿線護岸起到保護的作用。退地還河、濱水地帶的恢復,使得設計人員在河道斷面設計上留有選擇的余地,也不需要采用高強度的結構形式對河濱建筑進行保護。順應河勢,因河制宜,無疑在工程經濟性方面也是有利的。
3.2 河道斷面設計
河道斷面的選擇除了要考慮河道的主導功能、土地利用情況之外,還應結合河岸生態景觀,體現親水性,盡量為水陸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創造條件。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應避免斷面的單一化。不同的過水斷面能使水流速度產生變化,增加曝氣作用,從而加大水體中的含氧量。多樣化的河道斷面有利于產生多樣化的生態景觀,進而形成多樣化的生物群落。
3.3河道護岸形式
傳統的河道護岸在材質方面大多采用混凝土及漿砌塊石等硬質材料,整個護岸形成一個封閉的體系,猶如給河道穿上了一層盔甲,只考慮了河道的安全性,卻忽視了對河流環境和生態系統及其動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不僅阻礙了水生態循環系統,連動植物、微生物的整體生物鏈都被阻斷。地下水與河水也不能及時的溝通,水循環過程被隔斷,河道變成了只進不出的封閉水體。從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態化建設。
在建設生態河道的過程中,河道護岸是否符合生態的要求,是否能夠提供動植物生長繁殖的場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復能力,是設計者應該著重考慮的事情。生態護岸應該是通過使用植物或植物與土工材料的結合,具備一定的結構強度,能減輕坡面及坡腳的不穩定性和侵蝕,同時能夠實現多種生物的共生與繁殖、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具有凈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結構。
3.4 植物配置設計
植物根系可固著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植物根莖的生長對土壤具有改良作用,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結構與性能,增加抗侵蝕能力和抗沖刷能力,起到固土護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態環境。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不斷生長,這些作用將會不斷加強。
在植物種類的選擇上,要盡量選擇適宜本地區氣候環境的物種,同時不造成外來物種入侵,植物生長后構成的景觀層要分明。水際邊緣地帶要選擇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的植物,比如沙柳,蘆葦等。格爾木地處高原,自然環境惡劣,生態植被生命力脆弱,使用本地的抗寒抗旱植物,能使這些植物適應本地氣候,達到生態之和的目的
4.總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河道的設計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設計者要拓寬思路,結合生態學、工程學、水利學的知識,相互補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設計方法。河道的生態化治理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要通過設計、施工、養護等一系列措施模擬一個生物生長的適宜環境,為各類水生、陸生和兩棲類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棲息、繁衍和避難的場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還必須有選擇的放養水生動物及微生物,恢復生物的多樣性,重建生物系統的生態鏈。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生態材料;河道;生態工程;治理應用
水是生命之源,人們的生活與水緊密相關,無論是工業生產用水,還是居民飲用水,都體現了水資源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國的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每到夏秋季節,南方和北方會出現兩種極端的情況,南方洪澇災害嚴重,北方則經常發生旱災。為了讓南北方的水資源能夠均衡利用,我國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該工程既解決了南北方水資源不均衡的情況,又有利于防洪澇災害;既解決了我國的河運問題,也解決了發電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但是,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在調配水源的過程中對河道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而在人工修建水利工程的過程中,對河道的生態平衡產生了嚴重的破壞,使得河道水體的自我調節能力降低,這一現象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1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治理方面的影響
1.1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水環境的影響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應用在改善人們的生活中,水利工程建設就是其中的一項,主要運用高新技術改善我國南北水資源不均衡的情況,是借助原有的河道水源建立水利工程。但是,由于人工施工破壞了河道的生態環境,使得河道中的水溫發生變化,影響魚類和植被的生長,再加上水利工程沿線的水庫比較多,因而影響了河道的水質,也影響了河道水環境。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向河道排放了大量的施工垃圾以及施工廢水等,嚴重破壞了河道水源,對水生植物的生長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水利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水庫對河道水資源有一定的消耗作用,影響了河道的水流速度,減緩了河道水資源的更新,進而使得河道水質下降,河道水體的自凈能力與自我調節能力降低,最終讓河道環境失去平衡[1]。
1.2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周圍環境的影響
由于水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施工垃圾,一部分排放到河道中,另一部分丟棄在水利工程旁邊。眾所周知,施工材料含有化學物質,所以,其對周圍的植被資源有一定的影響,也破壞周圍的生態平衡,不利于陸地生物的棲息生長。
2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設中堅持的原則
2.1要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空間的異質性原則
由于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的生態環境有一定的破壞性,降低了河道的自凈能力,破壞了河道水生植被、水生生物的生長環境。為了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的質量,改變河道水生植被等的生長環境,就要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空間的異質性。此外,由于人們對河道生態的干預太多,使得河道逐漸向單一化發展,為了讓河道重新向多元化發展,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人們要注重河道生態環境中生物的多樣化,并對河道環境進行保護,為河道異質性打下良好的基礎[2]。
2.2合理布局景觀,堅持整體性原則
水源關系到人們的生存,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中,一切的建設要以水利工程建設為核心,以可持續發展建設為前提,進而對水利工程進行合理規劃。對于景觀的尺度,應當設計得小一點,并與水利工程建設的設計保持整體性,將水利工程、河道的生態建設放在第一位。
2.3要堅持水利工程服務社會原則
我國建設水利工程的目的是解決我國的人民生活用水問題,并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除了我國大型的水利工程之外,還有很多小的水利工程項目。因此,在建設小的水利工程項目時,既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生態建設,還要注重水利工程對社會的服務功能;一方面要解決用水不均衡問題,另一方面還要讓水利工程調節洪澇災害,并利用水資源進行發電,爭取讓水利工程在保持生態平衡的情況下能夠最大限度地服務社會,從而體現水利工程的價值。
3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情況
在自然環境中,河道與周圍環境構成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河道自身也獨立成為一個生態系統,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要讓水利工程對洪澇災害進行預防,并對河道的治理提出合理的規劃,前提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3.1促進河道環境恢復自凈能力
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提供生態水利工程的應用,主要確保河道水生動植物的多樣性發展,促進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澇功能建設,并恢復河道的生態狀況,促進河道恢復自凈能力[3]。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首先要以保持河道的生態環境為主,為了讓水利工程與河道的走向保持一致,保護河道,將河道的岸線形狀以不規則的形式設計,讓河道中沖刷的淤泥形成自然的河岸,對河道進行保護。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要將河道與生態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它們形成一個生態環境體系,并促進整個生態環境體系的食物鏈發展,讓食物鏈不斷完善,才能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系統的自凈能力。
3.2建立生態河堤,促進河道生態治理工程
水利工程建設不僅關系著人們的用水問題,還與河道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之前,工作人員要讓專家對水利工程沿線的河岸進行勘察,然后對其分析,按照不同河段的情況對河堤進行合理改造,建設生態河堤。再對不同河道的形狀、水流速度等因素進行測量,制定合理的河道空間。當然,在河堤生態建設中,還可以在河道兩側設置淺灘,擴大視覺效果[4]。建立穩定的河堤之后,就要關注河道生物的多樣性,只有河道中的生物種類多了,河道的生態就能得到治理。在河堤施工之前,要對施工材料進行慎重選擇,讓護岸的材料與河堤周圍的環境能夠融合,減少護堤材料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3.3運用新型的水工建筑物
在河道生態建設工程施工中,施工的材料要符合河道生態環境要求,就要保證施工材料的安全環保性。最常見的河堤有橡膠壩,它是一種新型的水工建筑物,它的結構簡單,價格也比較低,而且還能夠防洪,成本比較低,是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首選。
3.4水生植被的種植和水生動物的放養
在河道生態建設過程中,河道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那么對于缺少的水生植被與動物種群而言,就要不斷地自我修復,或者進行人工放養的方式讓河道中的生物多樣化。河道管理人員可以在河道內種植水生植物,如睡蓮、海藻等,對水體中的有害物質進行吸收,進而增強河道水體的自凈能力,并為河道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穩定的生存環境。管理人員還可以放養水生動物,比如各種魚類的養殖,有利于消耗水中的微生物,阻斷病菌的成長和傳播。
4結語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傳統的水利工程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工業的發展。但是,傳統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河道產生了一定的污染,不利于河道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而新型的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不僅具備防洪功能,而且還有利于恢復河道的生態環境,通過河道生態環境的建設,有利于改善河道的水質,并通過人工放養的方式增加河道生物的多樣化。
參考文獻:
[1]王宏俊.生態材料在河道生態工程治理中的應用[J].人民長江,2013(S1):86-88.
[2]高建.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11):227-228.
關鍵詞:生態材料 河道 生態工程 治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7(a)-0069-02
水是生命之源,人們的生活與水緊密相關,無論是工業生產用水,還是居民飲用水,都體現了水資源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國的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每到夏秋季節,南方和北方會出現兩種極端的情況,南方洪澇災害嚴重,北方則經常發生旱災。為了讓南北方的水資源能夠均衡利用,我國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該工程既解決了南北方水資源不均衡的情況,又有利于防洪澇災害;既解決了我國的河運問題,也解決了發電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但是,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在調配水源的過程中對河道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而在人工修建水利工程的過程中,對河道的生態平衡產生了嚴重的破壞,使得河道水體的自我調節能力降低,這一現象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1 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治理方面的影響
1.1 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水環境的影響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應用在改善人們的生活中,水利工程建設就是其中的一項,主要運用高新技術改善我國南北水資源不均衡的情況,是借助原有的河道水源建立水利工程。但是,由于人工施工破壞了河道的生態環境,使得河道中的水溫發生變化,影響魚類和植被的生長,再加上水利工程沿線的水庫比較多,因而影響了河道的水質,也影響了河道水環境。
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向河道排放了大量的施工垃圾以及施工廢水等,嚴重破壞了河道水源,對水生植物的生長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水利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水庫對河道水資源有一定的消耗作用,影響了河道的水流速度,減緩了河道水資源的更新,進而使得河道水質下降,河道水體的自凈能力與自我調節能力降低,最終讓河道環境失去平衡[1]。
1.2 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周圍環境的影響
由于水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施工垃圾,一部分排放到河道中,另一部分丟棄在水利工程旁邊。眾所周知,施工材料含有化學物質,所以,其對周圍的植被資源有一定的影響,也破壞周圍的生態平衡,不利于陸地生物的棲息生長。
2 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設中堅持的原則
2.1 要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空間的異質性原則
由于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的生態環境有一定的破壞性,降低了河道的自凈能力,破壞了河道水生植被、水生生物的生長環境。為了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的質量,改變河道水生植被等的生長環境,就要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空間的異質性。
此外,由于人們對河道生態的干預太多,使得河道逐漸向單一化發展,為了讓河道重新向多元化發展,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人們要注重河道生態環境中生物的多樣化,并對河道環境進行保護,為河道異質性打下良好的基礎[2]。
2.2 合理布局景觀,堅持整體性原則
水源關系到人們的生存,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中,一切的建設要以水利工程建設為核心,以可持續發展建設為前提,進而對水利工程進行合理規劃。對于景觀的尺度,應當設計得小一點,并與水利工程建設的設計保持整體性,將水利工程、河道的生態建設放在第一位。
2.3 要堅持水利工程服務社會原則
我國建設水利工程的目的是解決我國的人民生活用水問題,并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除了我國大型的水利工程之外,還有很多小的水利工程項目。因此,在建設小的水利工程項目時,既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生態建設,還要注重水利工程對社會的服務功能;一方面要解決用水不均衡問題,另一方面還要讓水利工程調節洪澇災害,并利用水資源進行發電,爭取讓水利工程在保持生態平衡的情況下能夠最大限度地服務社會,從而體現水利工程的價值。
3 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情況
在自然環境中,河道與周圍環境構成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河道自身也獨立成為一個生態系統,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要讓水利工程對洪澇災害進行預防,并對河道的治理提出合理的規劃,前提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3.1 促進河道環境恢復自凈能力
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提供生態水利工程的應用,主要確保河道水生動植物的多樣性發展,促進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澇功能建設,并恢復河道的生態狀況,促進河道恢復自凈能力[3]。
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首先要以保持河道的生態環境為主,為了讓水利工程與河道的走向保持一致,保護河道,將河道的岸線形狀以不規則的形式設計,讓河道中沖刷的淤泥形成自然的河岸,對河道進行保護。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要將河道與生態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它們形成一個生態環境體系,并促進整個生態環境體系的食物鏈發展,讓食物鏈不斷完善,才能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系統的自凈能力。
3.2 建立生態河堤,促進河道生態治理工程
水利工程建設不僅關系著人們的用水問題,還與河道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之前,工作人員要讓專家對水利工程沿線的河岸進行勘察,然后對其分析,按照不同河段的情況對河堤進行合理改造,建設生態河堤。再對不同河道的形狀、水流速度等因素進行測量,制定合理的河道空間。當然,在河堤生態建設中,還可以在河道兩側設置淺灘,擴大視覺效果[4]。建立穩定的河堤之后,就要關注河道生物的多樣性,只有河道中的生物種類多了,河道的生態就能得到治理。
在河堤施工之前,要對施工材料進行慎重選擇,讓護岸的材料與河堤周圍的環境能夠融合,減少護堤材料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3.3 運用新型的水工建筑物
在河道生態建設工程施工中,施工的材料要符合河道生態環境要求,就要保證施工材料的安全環保性。最常見的河堤有橡膠壩,它是一種新型的水工建筑物,它的結構簡單,價格也比較低,而且還能夠防洪,成本比較低,是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首選。
3.4 水生植被的種植和水生動物的放養
在河道生態建設過程中,河道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那么對于缺少的水生植被與動物種群而言,就要不斷地自我修復,或者進行人工放養的方式讓河道中的生物多樣化。河道管理人員可以在河道內種植水生植物,如睡蓮、海藻等,對水體中的有害物質進行吸收,進而增強河道水體的自凈能力,并為河道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穩定的生存環境。管理人員還可以放養水生動物,比如各種魚類的養殖,有利于消耗水中的微生物,阻斷病菌的成長和傳播。
4 結語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傳統的水利工程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工業的發展。但是,傳統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河道產生了一定的污染,不利于河道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而新型的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不僅具備防洪功能,而且還有利于恢復河道的生態環境,通過河道生態環境的建設,有利于改善河道的水質,并通過人工放養的方式增加河道生物的多樣化。
參考文獻
[1] 王宏俊.生態材料在河道生態工程治理中的應用[J].人民長江,2013(S1):86-88.
2我國城市河流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應遵循的以人為本原則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當下我們國家城市中河流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應遵循的首要原則。這樣我們可以很好的規避水災或者水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影響。所以,我們要最盡最大的努力使得河流的治理以及周邊生物以及環境的協調發展。要讓河道周邊的景物以及人類的生存環境相融合,這樣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要義。另外,我們知道,我們在城市之中的不斷更新換代中可以感受的到城市向著集群化的發展方向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從而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狀況。城市河流水環境是城市居民最寶貴的自然資源、物質財富,城市河流水環境的改善能推動市民物質收入和精神需求兩方面的提升。所以,我們應該注重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態建設的內在聯系,一定要改善河流治理的綜合環境要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上進行治理和規劃,要采用科學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巧妙的將景觀生態學原理、恢復生態學原理、生態工程學原理,采用近自然治理方法很好的結合起來,使得河流在治理中不斷的回復生態升級。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保障河流周邊生物的多樣性,在河流治理的過程中要不斷的體現出保護的心態。再次,為了提升人們的生存空間可以進行合理的空間規劃,有效的設置文化、健身、娛樂和觀景場所使人與水進行親切的交流,建設出水清、岸綠、突出河流自然屬性的城市河流。這樣可以使得我們真正的做到了生態環境的建設,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子啊人類智力河道的過程中,很好的保障了生態文明的發展,為我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標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恢復河流自凈能力的原則
在河道的治理中,筆者認為只是治標不治本是不行的,我們不能本著先將河水進行肆意的污染,再去全身心的治理的傳統道路,這樣是不科學的。我們在首次河流治理的時候就要堅持標本兼治的方式方法,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很好的控制河流的自凈能力,這樣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與生態的完美結合,達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最終目標。要想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還要做到很好的清理河水,整理綠色河岸的目的,從而達到從根源上治理問題的目的。可以說,在河流污染的處理中,我們應該堅信,我們要始終保持全流域有效治理,不嗯能夠分流與治理,厚此薄彼。我們要充分的實現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那么所有的治理功夫都會變為空談,最終達不到效果,所以我們在研究河流治理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方式與方法的結合,這樣才能達到河流生態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終才可以使得城市的發展向著更高更遠的方向邁進,我們才能在美好的環境下創造更加多的經濟效益。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他們對于城市生態環境越來越重視,建立一個生態型城市也成為了人們的共識。河道作為城市河流規劃的重要內容,是城市常見的基礎設施,在城市防洪、抗旱、灌溉和運航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許多河道的功能局限在防汛上,忽略了河道的美觀性以及與周邊環境的生態統一性。若城市規劃人員沒有做好河道生態治理工作,不僅會影響到河道內外生物的多樣性和河道系統的健康發展,而且也不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因此,如何實現河道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建設現代化的河道生態工程,就成為了城市規劃人員面臨的難題。
1 河道治理的傳統模式
傳統和道德治理,往往基于河道基本功能的實現,如抗旱、排澇、防洪等,進行裁彎取直,清淤挖泥,河岸加高,采用硬性材料護坡等,而對于生態功能則考慮較少,其很大程度上以犧牲周邊環境為代價,這就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而影響了河道內部以及周邊動植物的生長與繁殖。同時,在河道建筑中,往往運用硬性材料,而材料中的有害物質進入河流,必然對河水質量產生影響,引發生活用水質量下降,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再者,河道的傳統功能性,以實現實用性為主,在實際治理中往往以人為性變化為基本,而忽視了流勢的自然性,出現一些河道被迫改道,淺灘深潭缺失,水流快慢得不到控制等問題,這不僅影響了基本的發揮,而且很大程度上有失自然美觀性。
2 河道治理生態理念
秉持著生態理念來進行河道治理,會減輕河道治理工程對該地區各個方面的破壞和影響。堅持怎樣的生態理念,把河道治理造成的危害和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呢?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做好統籌規劃,科學合理地做好河道整治的具體統籌。尊重自然,確保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1 重視水污染的治理
河道施工用水產生的廢水要經過有效的處理。可以將廢水先排入專門的廢水收集池,然后經過污水處理和水質檢測再考慮是否回放。嚴禁工作人員隨地丟棄廢棄物,機械的清洗可以在施工區以外進行,經常清理施工區周圍的衛生以避免影響周邊衛生環境。并告知周圍地區的人們慎用治理中的水資源。
2.2 有效防止和處理水土流失
嚴禁在河道兩旁大量堆積施工所用石料、土料堆放的施工材料上要用塑料膜等物體進行覆蓋,并在材料底部用編織袋等東西壓蓋,以免降雨時造成大量沖刷。
在廢棄土區,要建有專門的防護基礎設施,合理挑選棄土場,應該表面平整,周圍要設有防護不易沖刷的防護植被。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工程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能夠保障河道治理工程作用的有效發揮,在每一次的河道整治工作中都要把水土保持的問題首先考慮在內,切實做好水土保持的設計工作,否則,一旦發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將會造成嚴重的破壞和影響,河道治理工作的進程也會受到阻礙。
2.3 有效處理噪聲污染
噪聲污染影響著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在施工時可以給機械作業人員配備防噪用具,盡量選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機械進行施工作業,柴油等燃料方面也要慎重選擇,避免因機械狀況不佳而造成一定的噪聲污染。在日常作業中要做好機械的維修和保養。在通過施工道路的時候,車輛應該減速行駛,不用喇叭以降低噪聲,并盡量在晚上10 點以后作業。同時做好對施工人員的培訓,在居民生活區周圍尤其是晚上盡量不要大聲喧嘩人為地制造噪音。
2.4 有效處理所在河流生物的生存問題
先了解所在河流的生物種類及其生活習性,做好水生動物的安全保護工作,專門設置活動區域范圍,創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避免水生動物因水域環境的突然改變而大量遷徙。對于水生植物,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對它們所造成的影響應該盡量進行補救,并合理配置植被。
2.5 對于河道周圍居民的健康做好全面的保護措施
搞好施工區的衛生,在施工區經常進行現場消毒,妥善處理廢水和生活垃圾;保障現場工作人員良好的生活條件,嚴格按照安全規定搭建施工人員暫住房屋,制定相關制度,安排專門的衛生工作人員,做好施工區的衛生防疫工作;時常對工作人員進行身體檢查,關心他們的健康和安全,并監督他們嚴格執行操作章程,做好全面的應急措施;在工地食堂和操作區域配設專門的消毒器具,保證施工人員的清潔用水,飲用水具定期清洗。
2.6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參與度
積極宣傳生態理念,讓人們都參與到生態環境的保護中來,實現生態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讓居民們積極配合整治河道工作,減少河道治理所帶來的破壞。
2.7 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以保證生態治理工作帶來的持續性效果
在河道整治的過程中,要協調統一各個方面,做到生態環境與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有機融合與統一,將生態理念用于治理河道的工程建設中,這不僅可有效恢復河道本身的防洪排澇功能,同時對于改善河流所在地區的生態環境,人文生活環境也有較大的幫助。
3 河道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措施
河道生態治理是現代城市發展的一個必然走向,其不僅面向河道基本功能的實現,而且越來越突出人與自然、水與動植物、人與水之間的和諧關系營造,以求實現河道回歸自然,河道文化以及生態河道的目標。
3.1 河道形態尊自然
傳統的河道治理往往采用裁彎取直的方式,這不僅改變了河道的天然走向,而且嚴重破壞了動植物生存的空間,在現代河道治理中,要進行河道形態恢復,采取工程措施把曾經裁彎取直的河道進行適度修復,保留一定自然彎曲河道,恢復河流低水槽,以不同的彎曲度、灘岸深度以及流沙控制度,來實現對河水的速度控制,以更好地實現河道的流速自我調節功能,實現河水自我凈化,進而實現河流生物多樣性發展。
3.2 河道護坡生態化
河岸生態是河流生態的關鍵,傳統的硬性材料建設雖然起到了加固堤壩的作用,但是影響了生物的生存,所以,在河道護坡建設中,要注重選材、護坡以及自然可用資源的合理化使用。
首先,在河道治理中,盡量減少混凝土、漿砌石塊等硬質材料的使用,而采用一些新素材,如采用河底淤泥,在現場脫水、固化后將淤泥整袋用于填土或是護岸,同時,將袋口用植物封扎,這不僅減少了硬性物質對水源的污染,而且很大程度上促使植物再生。以卵石填充,充分利用現場產出的混凝土棄渣,這不僅有利于魚類生存空間,而且變廢為寶,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統一。
其次,天然石鋪坡,通過天然石砌壘,讓石塊達到口口吻合狀態,這在急流處較為常見,在洪水時間較長的緩流處也可使用,其石塊與石塊之間講究天然造成,即為通過水草、水中或是土地泥沙等物質自然填充,不必利用水泥等,這不僅減少了原材料的投入,而且很大程度上為水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
天然拋石是最簡單的一種河道生態治理方式,這不僅可以有效阻止洪水,而且拋石之間存在縫隙,可以為魚類以及其他生物提供嬉戲場所,利于生物多樣性繁殖。
最后,采用植被護坡。植被不僅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的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河道與周邊環境的生態性過渡。在坡面分層處種植一些根系發達的植物,如柳樹、槐樹等,以其根系的含水與護土功能來保持河道岸坡的水土。在緩坡或是普通河段多用草坪和低矮植物進行護坡,尤其是對野生草種的使用,這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植被的成活率,而且能夠很快實現生物環境的適應,這就起到了生物生存環境的保持與優化作用。
3.3 河道斷面重實際
河道的斷面設計,依據河道實際功能的實現,往往采用復式、矩形、雙層以及梯形等形式,其選擇必須根據河道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河道功能的適應性。
首先,復式斷面的選擇。復式斷面的主要性能在于行洪、排澇,在一些山溪河流中,枯水期流量少,水流主要在主河道,而洪水期流量大,允許出現洪水漫灘,洪水位低,一般不用建設高達防洪堤,而在枯水期時,根據當地的地形特征進行河道功能開發,如在地勢低而且地面寬闊的灘地,可以開發大型運動場,如足球場,而在相對較窄處,則可以修建一些輔道路,小型休憩場所等,這就使得河道空間利用率提升,不僅滿足了河道基本功能的發揮,而且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河道經濟功能實現。
其次,矩形斷面的選擇,一般用于人口較為密集地區,其占地面積小,通常在原河道的基礎上進行挖深,在城市河道中被廣泛采用,這不僅有效的實現了其基本功能,而且起到了點綴城市環境的作用。
再者,雙層河道的選擇,一般來說,雙層河道上層是明河,下層是暗河,這較長運用于城鎮區域內河治理,這就使得河流呈現出暗河排澇、泄洪,明河休閑、娛樂的雙層特征,有效實現了河道的實用性與經濟型的統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與水、人與自然的距離。
3.4 河道景觀天然化
景觀河道是河道生態治理工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不僅在于在河道形態、護坡實現上關注河道的景觀與自然相統一,而且在河道治理的周邊環境景觀以及人文景觀的設計上也遵循人造天然的規律,這就要求在因地制宜,在城市河道條件具備處,設置景觀水面,在河道內部進行水草種植,在河岸邊緣,在不影響正常生態環境的情況下,適當采用灌喬木以及設置相應的人文性休閑娛樂場所等,以實現河道景觀天然化。
4 結語
綜上所述,河道生態治理是促進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在河道生態治理過程中,設計人員應據各地河道的地理要素以及河道實際功能的發揮進行適量選擇河道治理方案,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治理過程中的首要位置,并注重河道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環境功能的發揮,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用水的需求不斷地加大,成為很多城市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由于城市水質被嚴重污染,很多河流已經基本上失去了自我調節的功能,水源的生態系統變得非常的脆弱。水源的自我凈化能力的下降,導致用水的水源及良好水質的缺乏。對于這種情況,相關部門需要對水資源進行相關管理,如通過外引內治的方法,進行分區、分階段地進行清理和截污治理。
雖然通過治理后的河道水源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不能夠對整個河道網的水質進行有效的改變。這是因為在治理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相關的技術,沒有在考慮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進行河道規劃和設計,這樣雖然能夠對河道水質有一定的恢復,但是降低了水環境容量和河道自身的水質凈化能力,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水質問題。
1 河道生態護岸治理設計原則
回歸自然是河道生態自理的重要手段,我們可以從河道的植被入手,建立自然植護岸工程。在生態型護岸工程的設計中,必須要遵循護岸穩定、材料自然、正常防洪、內外透水及合理的經濟成本為原則,使工程結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沖擊最小化。河道生態護岸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當地的氣候、水文條件以及河流的變化規律、趨勢等,還需要考慮岸坡泥土的物理性質以及力學性質,調查擬建工程區關鍵物種的分布、工程現有管理狀況,土質和水質污染有無與程度,分析工程實施能否就地取材、工程施工是否會帶來新的生態問題、是否需要遷移補償情況等,然后選擇一套最佳的方案,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護岸植被的品種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根據不同沿岸的水位情況,將河流岸坡分為干燥、潮濕、洪泛帶等多個不同的區域,再結合當地的實際植被情況進行不同區域的植被種植。
2 平原河道生態治理理念
2.1 水生動物種群的構建理念
水生動物群是恢復河道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一定要通過現代的技術手段,合理地對相關生物進行操作,使得浮游生物的種類和密度處在一個正常的狀態,使之能夠控制藻類植物的過量生長,達到改善水質的作用。在人工型河道水體進行人工浮床技術改善水體水質的同時,可以及時向水體中投放銅銹環棱螺、蚌類等底棲動物和魚類,構成較為完善的生態系統.以強化和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從而維持水體生態的長期穩定性。
2.2 保護濕地與水面的理念
保護濕地和水面,堅決反對圍河湖造田,這是保證河網的生態平衡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保留獨特的荒灘荒地的植物和生物棲息地顯得尤為關鍵,因為這些地區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對維護生態系統有著特別的價值。在具有生物多樣性的河網濕地,水生動植物對凈化水源、控制污染、調節氣候和抵抗洪水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樣性的濕地為野生動植物生長和后代的繁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也能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平原河網地區的河道治理應盡可能保留河道的自然土質岸坡,河岸以植草、植樹為主;對于人工河道的生態治理應盡量采取土質岸坡、緩坡,以植物護岸為主。但下面幾種條件一定要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同時進行:一是在水流比較急的河段一定要采取工程措施,應保持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行有效的溝通為基礎,同時以空心混凝土砌塊塊,碎石樁,石籠網格等方式進行護堤,為多樣化的水生植物的生長和繁衍、兩棲動物的繁殖活動創造有利的條件;其次,對于河岸比較陡的河段,可以采用木樁和木框加碎石塊等措施,使河護岸工程得到穩定,且改善生態和美化環境,避免了不利影響。在應用草皮、木樁護坡時也可以借助土工編袋,袋內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沖刷,又能長出綠草。平原地帶的河網水位一般變化不大,其是否通航直接影響到護岸的設計。不通行的河段可以采用植樹、種草的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在正常蓄水位的時候,可以使用中空成型塊襯砌,預制結構形式,為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提供一個可以棲息的地方。在河堰壩時蓄水時,應該留下一些陡峭的寬度輔助水通道上魚類的生長,也有利于與上下游水生物溝通;對于局部地區的河段可以設置兩棲動物上下岸的通道,為它們的生長和繁衍創造條件。對于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在河道斷面的設計時,在正常水位以下可以用砌石擋土墻,在正常的水位以上,用緩于l:4的毛石堆砌斜坡,這樣就可以增加水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波浪對河道的沖刷,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堤防。
2.3 注意人文因素的保護與遺傳的理念
對于城鎮河道的治理,必須要保證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的同時,還要保證其觀光休閑等功能。在城區,有河岸景點的河流是人們休閑娛樂的理想的地方,所以在治理的時候必須要充分考慮城市對河道景觀與環境和諧的要求,構建具有親水理念的景觀河道。城鎮建設與規劃要突出親水文化,郊區突出自然和生態,結合城鎮綠化和園林建設,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種植、植被保護等生態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使河道防洪工程與河道兩岸景觀融為一體,與城市文化、風格、歷史、人文相協調。
2.4 設計一種親水性的生態理念
在進行護岸工程實施前,必須要運用各種植物生態知識、水流動力學知識并結合現代的工程技術,創建一個生態化、人性化的護岸。水位變化較大的河道生態護坡,根據水位變化分三個區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在水位變化區,除了被沖刷嚴重的河岸需筑硬質堤護坡外,別的可采取干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岸趨于自然形態。在受沖河岸堤防內側也可采用種植水杉等根系為直根的樹種或草坪護坡等植物護堤措施。二是對于水位變化區以上的河段,可以采用種草植樹進行生態綠化。三是水位變化頻率比較大的河段,可采用生態磚、石籠席、天然材料墊、土工布包裹、混凝土塊、土工格室、木框墻、三維土工網墊、魚巢磚等構件護岸。在河道斷面的形態設計上,盡量采用復式的河道,枯水期流量小的河段,其河灘上可以種植植物。抗洪時期,河水漫灘,可降低洪水的水位。在城鎮地區,還可利用河灘與堤防,建造親水型的綠地、河濱公園等,使人們在不同的水位時都能和水親近,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氛圍。
3 結語
生態型護岸是治理河道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地加強,河道治理的技術不斷地提高,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情況下應更多地去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我們必須要運用最新的護岸技術,最大限度地保證水源的清潔和生態的平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