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安全的定義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29 11:41: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業安全的定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職業安全的定義

篇(1)

二、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機制分析

(一)社會資本概念的引入

社會資本是由布迪厄(1980)、科爾曼、林南等專家提出的概念。普特南將其具體定義為“指社會組織的特征,例如信任、規范和網絡,他們能夠通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效率”。美國杜克大學著名華裔教授林南將其定義為“期望在市場中得到回報的社會關系投資”。林南的貢獻是架通了社會資本在社會結構與行動之間的橋梁。劉少杰(2004)、陳傳明(2001)、邊燕杰(2006)、趙延東(2005)、姚佐文(2008)、張文江(2007)等國內知名學者都對社會資本或其在企業、企業家、產業集群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拓展了社會資本理論在國內企業治理、產業發展、企業家發展等方面的應用。

(二)社會資本方法引入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分析的路徑創新

1、研究思路的創新

通過我國局部地區和行業的食品供應鏈的社會資本的構建與強化,促使食品的多個生產銷售環節的企業和生產經營者重視和遵循社會資本的價值規律,克服企業和經營者的利益短視行為。統籌考慮研究企業短期利潤和長期價值利益,將企業的產品銷售利潤定義為短期尺度利潤或短期尺度利益,將企業的企業(整體)價值增加和社會資本增加定義為企業的長期尺度利益增加。引導企業突破單一的產品銷售利益來源思想,逐步轉變為企業和企業家(經營者)的社會資本增值和由此帶來的企業整體價值增值。

2、研究的基本路徑分析

首先對企業和企業家(經營者)的社會資本進行分析。分別從企業社會資本和個人社會資本進行分析。并且按照宏觀、中觀、微觀的三個層面進行社會資本應用的分層研究。

三、社會資本方法引入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分層研究

(一)社會資本的微觀應用

通過微觀的食品供應鏈的社會資本構建研究,讓企業與企業家的社會資本較強地受企業的食品安全敗德行為侵蝕,建立相應的社會資本形成機制。首先企業和企業家個人要樹立社會資本理念,建立社會資本建立的分析機制,企業和企業家在做決策時,要充分考慮社會資本的效用。變企業遵守食品安全的外部壓力為企業和企業家的自我要求。讓企業家重視客戶價值,變客戶關系為企業社會資本的重要來源。企業和企業家的資本不僅來源于資金、設備、廠房等實物型資本,更依賴于形成企業盈利能力的社會關系,特別是良好的客戶關系。食品質量安全與社會資本之間通過質量安全的信息傳遞機制來實現。

(二)社會資本的宏觀應用

在食品供應鏈上較強地體現共生的社會資本的效用,通過研究分析供應鏈成員間相互監督、連帶責任的效用,實現行業或企業集群的社會資本效應;有的地區或行業具有良好的美譽度,具有很好的社會溝通與融資、資源整合能力,可以認定為社會資本充足。而有的地區企業集群產品偽劣度高,導致該地區或該行業整體受到社會的不認同,導致群體發生社會融資難、溝通難、渠道建設難,可以認為該企業集群的宏觀社會資本缺失。

(三)社會資本與企業價值的中觀分析

通過研究食品供應鏈成員的社會資本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聯程度,研究企業家(經營者)社會資本對其的重要意義。企業價值理論與資產評估實務,均認為企業的盈利能力是對企業整體價值的最好判斷。而企業之間的供應鏈關系的建立與運行狀況,對企業原有資源的發揮具有很強的影響和干擾作用。供應鏈之間的關系良好與否,可以看作社會資本的中觀效用。

四、社會資本理論的應用對策分析

(一)外部策略

在宏觀的社會資本構建的分析中,提出區域政府的引導和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的參與模式,共同構建良好的食品供應鏈的社會資本存在環境,為本區域的食品質量安全提供聲譽傳導、慣例宣教和政策法規方面的支持;構筑行業企業群體或地域產業的美譽度,形成行業或地域企業的宏觀社會資本的增長。通過眾多企業對宏觀社會資本增長的渴求,變這種需求力為對食品質量安全的共同壓力,形成行業或地域對食品質量安全的約束強化機制。

篇(2)

收稿日期:2011-08-31

作者簡介:舒莉芳(1969―),女,湖北黃岡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高壓變配電運行工作。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9-0127-02

1 安全的定義

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產,指的是“不發生工傷事故、職業病、設備或財產損失的狀況,即指人不受傷害,物不受損失。”工程上的安全性是用概率上的近似客觀量來衡量安全的程度的。

系統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與傳統的安全定義大不相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安全和危險看作截然不同的、相互對立的概念。系統安全包含許多創新的安全新概念,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事,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安全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一種模糊數學的概念,危險性是對安全性的隸屬度;當危險性低于某種程序時,人們就認為是安全的。安全性(S)與危險性(D)互為補數,即:

S1-D。

安全工作貫穿于系統整個壽命期間。所以安全工作必須全方位地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安全生產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是可靠性高的安全裝置。

2 系統安全的特點

系統安全是指在系統壽命期內應用系統安全工程和系統安全管理方法,辯識系統中的危險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險性最小,從而使系統在規定的性能、時間和成本范圍內達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統一詞源于希臘語,有“共同”和“給以位置”的含義,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若干元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安全泛指系統中的安全性,它與系統中的可靠性等同為系統的特定性能指示。系統安全創新了安全觀念:安全的相對性;安全貫穿于系統的整個壽命期間;危險源是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系統可靠性和系統安全性相輔相成。

系統安全是早在一個新系統構思階段就必須考慮其安全性問題,制定并開始執行安全工作規劃,把系統安全工作貫穿于整個系統壽命期間,直到系統報廢為止。在新系統的構思、可行性論證、設計、制造、試運轉、運轉、維修直到廢棄的各個階段都要辨識、評價、控制系統中的危險源。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源是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危險源是可能導致事故的潛在的不安全因素。系統安全的基本內容就是辯識系統中的危險源,采取措施消除和控制系統中的危險源。

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是判斷、評價系統性能的重要指標。可靠性表明系統在規定的條件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性能。系統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完成規定的功能的現象,稱為故障或失效。系統可靠性越高,發生故障的可能性越小,完成規定功能的可靠性越大。安全性表明系統在規定的條件下,在規定的時間內不發生事故,不造成人員傷害或財物損失的情況下,完成規定功能的性能。在許多情況下,系統不可靠會導致系統不安全;提高系統安全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從提高系統可靠性入手。可靠性著眼于維持系統功能的發揮,實現系統目標;安全性著眼于防止事故發生,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可靠性研究故障發生前直到故障發生為止的系統狀態;安全性側重于故障發生后故障對系統的影響,故障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連接點。采取提高系統可靠性的措施,既可以保證系統的功能,又可以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預防事故發生最適當的對策是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來的,以間接原因及基礎原因為對象的對策是根本的對策。采取對策越迅速、越及時而且越確切落實,事故發生的概率越小[1](圖1)。

3 動力能源保障部系統安全的日常保障機制

經過多年的積累,先后制定并完善了《設備運行流程》、《設備維修流程》和《設備巡視流程》等幾十項流程以及各種規章制度,這些都是動力能源保障部系統安全的有效保障。但是一直缺乏一個系統安全流程,尤其是交接班的安全流程。由于每天進行交接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因此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它是一個關鍵的連接點。下面是筆者創新的日常交接班安全流程,其作用是對動力能源保障部的系統安全進行日常保障。要說明的是,圖2中設備是否正常主要是指危險源及其制約是否正常,環境是否整潔和清掃是指5S意義上的概念。

這個安全流程兼顧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環境因素,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因為事故的發生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也并非個人偶然失誤或者單純設備故障形成的,而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2]。

參考文獻:

[1] 隋鵬程.安全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 馬 林.全面質量管理[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Daily Security of System Safety of Power and Energy Safeguard Department

of Wuhan Tianhe Airport

Shu Lifang,Yan Wenjie

篇(3)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和土地資源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張。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一些與保護土地資源有關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也多次修訂,加強了土地管理。應嚴格貫徹落實國家提出的土地保護政策,尤其是對基本農田的保護,要把耕地的保有量提升到18億畝以上,基本農田的面積也不能低于15.6億畝。

一、糧食安全的定義和內涵

關于“糧食安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定義。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的定義也是動態的。1974年的糧食安全定義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1983年的糧食安全定義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即要保證所有人能夠隨時都買得到也買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從糧食安全的定義來看,要滿足三個具體目標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第一,要保證能夠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第二,要最大限度保證糧食供給的穩定性;第三,要保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得到糧食。隨著時代不斷發展進步,糧食安全不僅要滿足人們數量上的需求,還要滿足人們對糧食質量的需求。如今,在我國,糧食安全的定義是糧安天下,要讓老百姓手中有糧,這樣人們才會心里不慌。

二、國際貿易視角下我國糧食安全影響因素

(一)耕地資源減少或質量下降

自然土壤經過發育形成耕地,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耕地要能夠為農作物提供生長、發育和成熟的環境。如果耕地資源質量下降,作物質量和食品安全都會受到影響,也就無法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我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問題是土地過于零散,這就加大了規模化生產的難度。如果強占耕地,就需要進行補償,但實際補償有一定的難度。就耕地保護而言,存在的問題是重數量、輕質量。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在不斷推進,在城鎮周圍或者是交通沿線附近有一些良田沃土被占用,造成了耕地資源的減少,導致耕地后備資源不足。耕地資源質量下降,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威脅。新補充的耕地資源處于一些耕地條件不好的區域,高產量的耕地資源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有可能發生水土流失的問題。長期重復使用耕地資源,會導致土壤的耐水和耐肥性能減弱,營養比例不平衡,耕地資源污染情況嚴重等。隨著耕地質量水平整體下降,耕地的生產力會越來越弱。

(二)人口因素直接影響糧食安全

人口因素會對糧食安全產生直接影響,是影響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因素。人口增加,意味著糧食需求增加,同時也會加大糧食供應的壓力。人口因素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有多方面的表現,比如人口因素會導致糧食生產結構發生變化。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增加,容易導致土地惡化,也容易導致其他生產要素惡化。糧食分配與消費需求嚴重不平衡,就需要升級消費結構,而這也給糧食供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三)生態環境惡化影響農業生產

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農業生產都是“靠天吃飯”,近代隨著農業技術發展進步,這種情況開始得到改善。但是生態環境對糧食生產的制約作用仍然非常明顯。從當前的生態環境來看,情況并不樂觀,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大量的垃圾和重金屬污染,導致污染加劇的同時,全球氣候也開始變暖,生物入侵及頻繁出現災害性天氣,都會對糧食安全產生不利影響。不穩定的降水量會導致糧食種植結構發生變化。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在今后的20年到50年的時間里,氣候的頻繁變化會深刻影響農業生產,而這意味著全球糧食安全水平將在很長的時間里都會降低[1]。

(四)世界貿易金融因素

自從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我國開始逐漸對外開放糧食市場,糧食國際貿易活動開始變得頻繁,國際市場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糧食安全。目前我國的糧食供給有很大一部分依賴進口,而糧食貿易會受到國際匯率變化的影響,也會受到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國際貿易存在不平等的問題,由此會產生不平衡的產銷分布結構。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小農經濟面臨著難以逾越的障礙,包括贏得關稅配額、是否符合衛生標準、是否符合動植物檢疫標準、技術壁壘協定,等等。糧食安全會受到金融因素的深刻影響,這些金融因素包括人民幣匯率、國家為農業提供的補貼、進出口貿易、國際期貨的價格等。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在糧食安全方面堅持自我保護主義,通過采取貿易限制措施來實現對自我的保護,而這會增加糧食出口以及糧食流通的難度。

三、國際貿易視角下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對策

(一)強力保護耕地資源

為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實現對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抑制耕地資源減少。針對耕地資源,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做好耕地資源保護工作,需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對于一些非農業建設活動占用農用地的情況要嚴格禁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對于各種類型各個區域的用地情況應統籌安排,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要實現改善生態環境的目標,從而切實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注重開發復墾耕地,實現與占用耕地之間的平衡狀態。對于占用耕地的問題,國家實行補償制度,如果是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在經過批準后需遵循“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占用耕地的單位要開墾耕地,數量和質量都要保證相當。如果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或者是沒有條件進行開墾,就需要繳納開墾耕地的費用,要按照規定的標準進行繳納。在此條件下,實現專款專用。通過上述辦法,抑制耕地減少的勢頭,同時將復種指數變化因素考慮在內,有效維持我國的糧食播種面積[2]。

(二)重視發展農業科技

為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應重視發展農業科技,利用技術手段提高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種子工程”應持續抓,使得科技能夠在農業生產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面向糧食主產區應進一步增強扶持力度,有效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對于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來說,應長期堅持這些措施,堅定不移地堅持,才能體現成效,使得耕地的產量能夠有所提高,同時也能有效優化糧食的品質。就糧食高產而言,應擴大這類活動的實施范圍,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千億斤糧食規劃活動,增加對糧食主產區的資金投入,在糧食生產的核心區域,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糧食生產的穩定性。由于我國的后備耕地資源不夠充足,因此必須要充分發揮農業科學技術的價值,研發質量高的糧食種子,實現對中低產田的科學改造,推廣和普及重大栽培技術。

(三)加強檢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為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應重視檢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需完善農產品的安全檢測體系,構建完整的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加大管理力度,這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能提高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比如建設農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在建設完成之后,應保證有效運行,充分發揮檢測中心的作用。可定期抽查農產品的質量情況,從而真正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同時也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信度。在農產品集中的區域進行質量安全檢測活動,這些區域包括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除此之外,還需要建設安全制度,方便對農產品質量進行例行檢查。積極開展安全質量檢測工作,可面向生產中的農產品,也要面向流通中的農產品。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對農產品的質量情況有全面的了解,同時也保證安全檢測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四)優化儲備糧食的調控機制

國家在保證糧食安全方面,采用儲備糧食的方法,國家通過各級糧食儲備,能夠起到有效的宏觀調控作用。在確定各級糧食的儲備規模時,應對糧食的供求情況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加強中央儲備糧管理工作的同時,也要改善管理手段,進行這項工作要注意以《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為依據。儲備的糧食要保證在國家有需要時能調得動,能發揮價值。對各地政府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要求各地政府能夠依照國家的有關規定落實地方糧食的儲備工作,并抓緊時間完成。另外,地方政府在調控地方糧食市場時,應該有強烈的責任心,在保證地方糧食安全時不遺余力,對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有一定的預測,并制定應對策略,保證有堅實的物質基礎[3]。國際貿易視角下,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包括耕地資源減少或質量下降;人口因素;生態環境惡化;世界貿易金融因素。為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確定的首要政策目標是必須保護耕地資源,從而起到保證糧食安全的作用。此外,應重視發展農業科技,并加強檢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王天威,鐘瑾.創制現代草產品加工科技體系保障大糧食安全[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06):675-684.

篇(4)

一、公眾參與的內涵及形式

“公眾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從社會學角度講,是指社會群眾、社會組織、單位或個人作為主體,在其權利義務范圍內有目的的社會行動。我國開展公眾參與的歷史雖然不長,但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相關管理部門對公眾參與已越來越重視,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與環境安全有關的各種活動。公眾的范圍包括普通群眾、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除政府的行政行為和企業的環境安全責任行為以外,其他所有環境安全行為均可認為是公眾參與行為。公眾參與環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種:(1) 加強自身修養,規范自身行為,自覺地將環境安全思想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響和督促他人加強環境安全的行為和意識。

二、什么是環境安全

1.環境安全的概念和含義:國際上,自然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對環境安全有各種不同的理解和定義,見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環境安全,主要有兩種。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這兩者在英文中既有聯系,也有很大的差別。下面著重介紹三種環境安全概念。

第一種安全(safety),主要是對人體健康(或衛生,health)和生產技術活動而言,主要指對人的健康沒有危險、危害、損害、麻煩、干擾等有害影響,常見的有生產安全、勞動安全、衛生(健康)安全、安全生產、安全使用、安全技術、安全標準、安全產品、安全設施等,這類安全問題簡稱為生產技術性的安全問題。第二種安全(security),主要是對人為暴力活動、軍事活動、間諜活動、外交活動等社會性、政治性活動以及社會治安與國際和平而言,主要指對國際和平、國家主權、國家治安和社會管理秩序沒有危險、危害、損害、麻煩、干擾等有害影響,常見的有社會安全、國家安全、國際安全等,這類安全問題簡稱為社會政治性的安全問題。第三種安全,即兼顧上述兩種安全的綜合性安全或廣義的安全。廣義的環境安全是指人類和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處于一種不受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安全狀態,或者說國家和世界處于一種不受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和危害的良好狀態。事實上,技術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它們都是基于環境問題的安全,都以環境資源作為介質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環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難將這兩者截然分開。例如,根據美國的《環境安全規劃》,環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預防、技術、安全(safety)和職業衛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凈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蟲管理等8個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會政治性的國家環境安全問題時,往往離不開生產技術性的環境安全問題,生產技術性的環境安全是基礎,社會政治性的環境安全是前者的進一步發展和綜合,后者是前者嚴重化到一定程度時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后者包括前者。

2.環境安全的內容定義:環境安全最根本的內容是國家對關鍵資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徑。是指主權國家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著眼于國家環境權益目標,采取各種措施保障環境狀況和環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內部的威脅而保持穩定、均衡和持續發展的一種狀態,能夠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國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維持和促進的作用,預防和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沖突或戰爭,而不產生危害和負面影響。國家環境安全具體表現為環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備,國家環境主權獨立,國家支柱產業競爭力增強,資源、能源供應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能夠經受國內外動蕩的沖擊。國家環境安全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控制的主題是誰;②什么是關鍵的資源;③控制的范圍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內容可分為國家生態安全、國家環境權益安全和國家環保產業安全。其中生態安全是國家環境安全的中心,環境權益安全是國家環境安全的基礎環節,而環保產業安全是國家環境安全的經濟內容。

篇(5)

STUDYONTHERELATIONSHIPSANDROLESOFSAFETYCULTUREWITHITSSOMEELEMENTS

WuZongzhi

NationalCenter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WS,China

ABSTRACT

Inthispapertherelationshipsbetweensafetycultureandsafetyidea,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fetyregulationsarebrieflydescribed.Therolesofsafetycultureanditssomeelementsinworksafetyarediscussed.Thesafetyideaisproposedthat“safetyisrelative,hazardiseverlasting,accidentcanbepreventive”.Thecreationandinvention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arethedrivingforceofthedevelopmentofthesafetyculture.Theeffectofsafetyregulationsisdependentonsafetyculture.Thedevelopmentofsafetycultureisaimportantpartoftheestablishmentofthelongtermeffectivemechanismforworksafetyandthewell-offsocietyinChina.

1.引言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內,集中力量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安全生產和作為先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從安全生產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安全科技進步,安全法制健全,安全文化繁榮,人民生產和生活安全健康的社會。

關于文化的定義眾多,經典的是1871年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所作的“文化與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按照我國《辭海》的定義,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同樣,關于安全文化的定義和概念也有多種表述。英國安全健康委員會等機構(HSC/ACSNIHumanFactorStudyGrup)將安全文化定義為“安全文化是個人和群體的價值、態度、觀念、能力和行為方式的產物,它決定了對組織的安全和健康管理的承諾,以及該組織的風格和熟練度”。我國安全文化界將安全文化歸納為“安全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為維護安全而創造的各類物態產品及形成的意識形態領域的總和;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安全生產、安全生活的精神、觀念、行為與物態的總和;是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標準的總和;是保護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實現人的價值的文化[1]。

無論怎樣表述安全文化的定義和概念,安全觀念、安全科學技術、安全法規都是構成安全文化的重要要素。本文簡要論述安全文化與安全觀念、安全科學技術和安全法規的關系及其對安全生產的促進作用。

2.安全觀念與安全文化

思想認識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安全觀念是發展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產各項工作的前提條件。關于安全的定義眾多,在一般辭典中,安全系指沒有危險。由于人們主觀上對安全的認識不同,判別安全或不安全有多種概念或定義,也有人認為“安全是人們的心理狀態”。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將安全定義為“免遭不可接受的風險的傷害”。“風險”是指“特定危險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結合”。國際勞工組織將危險定義為“可造成人身傷害或損壞的固有的潛能”。同樣地對事故也有多種概念和定義,通常情況下,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傷害、財產損失或其它損失的意外事件”。安全總是與危險、風險、事故伴隨在一起的。

事故的能量轉換理論認為,事故是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作用于人體的過量的能量超過了人體(或結構)的抵抗力,或是使人體與周圍環境的正常能量交換受到了干擾(如窒息、淹溺等)。由于物質與能量的互換關系,物質的危險作用可認為是能量危險作用的一種形式。

一起事故的發生是危險源(能量源)與引發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事故引起的人體傷害可解釋為由于能量的轉換而造成的機體破壞。機械能的轉換可造成外傷,熱能、電能、化學能或輻射能可造成燒傷或其他傷害。存在超過一定數量(臨界量)的能量或危險物質是事故發生的前提條件。這里“一定數量”或臨界量意味著超過該數量的意外釋放能量,超過了人體(或結構、設備、設施)的抵抗力或抗干擾的能力,從而會導致人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環境破壞。

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海因利希(H.W.Heinrich)統計研究了事故發生頻率與事故后果嚴重度之間的關系,提出了1:29:300法則,又稱海因利希法則,分析了事故所造成的人身傷害程度與事故發生起數之間的關系,揭示了事故發生的規律性,即嚴重人身傷害的事故起數總是少于輕微傷害事故起數,輕微傷害事故起數又少于無傷害事故(即未遂事故或稱事件)起數。

該法則表明:盡管事故發生是小概率現象,單起事故傷害程度的大小受偶然因素支配,但從大樣本量統計分析,事故是有規律的,是可以預防的。如果同類輕微傷害事故或事件多次發生,當達到一定的概率后,必然發生重大傷害事故。因此,如果要防止發生重大傷害事故,必須從防止無傷害事件和輕微傷害事故發生做起。換句話說,引發無傷害事件或輕微傷害事故的原因同樣可造成嚴重傷害事故發生。為了預防事故,必須分析無傷害事件的原因,在發生重大傷害事故之前,采取預防對策,消除或監控產生傷害的根源[2]。

事故的根源是由于存在危險的能量或危險物質,事故發生的基本原因可歸納為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這里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人因失誤和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狀態包括生產活動中的設備、設施、場所以及環境條件的危險狀態等。在我國國家標準中將“可導致事故發生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及管理上的缺陷”定義為事故隱患。

理論研究和大量事故調查的實踐表明,事故隱患,即人的不安全行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狀態是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隱患險于明火”。

在安全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上,要樹立“安全是相對的,危險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預防的”正確觀念,要糾正“經濟發展,事故難以避免”的錯誤觀點。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危險設備、設施、場所增加,人們的生產活動增加,隱患也會增加。但只要樹立科學的安全觀念,尤其是發展先進的安全文化,采取正確的安全防范措施,有效地監控危險源,防止出現隱患,事故是可以預防的,國外工業發達國家的安全文化建設實踐和安全水平已是有力的證明。

3.安全科學技術與安全文化

文化的發展總是與人類社會同步發展的。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其創新成果是文化的構成要素,是文化豐富和發展的堅實基礎與驅動力量。在現代社會中科技作為文化的屬性、特點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和突出,是實現文化創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躍的構成因素。恩格斯認為,自然科學的每一重大發現。甚至是僅僅向前邁出一小步,都會改變唯物主義的形態,改變生產力的實現方式和人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基本趨向。當安全科學技術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會文明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就會對于人們的思想、精神與道德的升華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安全科技進步與創新程度決定著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質與文明程度,同時也決定著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安全科技創新是安全文化建設的動力和源泉,同時也為安全文化建設充實新的內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學技術是構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內容,但它只有在與安全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形成整體效應時,才能更好地發揮先進作用,因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產所需要的客觀內容和科學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會性,意識形態性和思想導向性。

4.安全法規與安全文化

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標準是國家強制執行的,法規的實施必須要有文化的支持,安全法規的生命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對社會、企業和個人來說,安全法規的實施,不僅是懼怕國家強制力的結果,也不僅是對安全行為后果的期望的結果,而是安全法規能不能為社會接受,融入社會,是安全法規所體現的價值取向是否與社會的價值取向一致。因此,安全法規的實施不僅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安全文化的實現。

另一方面,安全法規僅是安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保證安全的充分條件。此外,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漸進的,對危險的認識也是漸進的,安全法規往往滯后于生產實踐的需要,安全法規是變化和發展的。安全法規既需要通過外部力量來強制實施,也更需要借助習俗、慣例、倫理、道德規范等安全文化要素來自覺實施,尤其在安全法規不健全或當安全法規在邊際上不起作用時,安全文化的約束力就扮演著重要角色。文化的符合性與系統性的邏輯必然結果是規范性。文化產生的規范力量使任何與其不一致、不協調的行為或事物都被認為是不適當的,要將其糾正;如果糾正不成功,則將其排斥之[4]。

國內外的實踐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統有效性的決定因素,職工對企業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著其安全行為,安全文化決定著安全系統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積極的安全文化的企業中,安全系統能夠有效地作用,而在消極的安全文化或沒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圍時,安全系統的作用難于發揮[5]。

5.結束語

在人類的生產和社會活動中,安全活動就是不斷地辨識危險、評價危險和控制危險的活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安全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對危險的認識不斷加深,危險評價和控制技術不斷進步,安全水平也不斷提高。安全是相對的,危險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預防的。為確保安全,必須以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觀點,采用動態的、變化的和發展的安全科學技術方法和防范措施,警鐘長鳴,持續改進。所以說安全生產水平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安全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這與小康社會的目標中“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是一致的,以人為本要求生產發展必須考慮社會的可承受程度,人的可承受程度,必須是可持續的發展,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形成人人“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良好社會環境。

無論怎樣理解安全文化的眾多定義,必須認識到,安全文化的規范性、系統性及其具有的社會力量對安全生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安全文化建設是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版權所有

1.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司編,安全文化論文集,第5頁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2月。

2.吳宗之,經濟要發展事故可預防,中國安全生產報,2003年6月19日。

篇(6)

在有線交換設備上集成無線交換功能、IDS功能、防火墻功能等是目前廠商較為認可的模式,把安全業務卡插在機架式設備上,就可以實現無線安全業務與交換設備的高度縫合。而這些安全業務卡是電信級硬件平臺,可以輕松實現用戶網絡安全的深度防護。

1.2終端接入方面

在網絡應用的過程中,安全威脅是無處不在,尤其終端因其使用者維護水平參差不齊的原因更易成為網絡安全威脅的突出對象。比如補丁不及時更新、防病毒措施不到位、系統安全的錯誤配置等。為了實現全面的安全管理,需要對無線和有線終端的接入進行統一控制。較為成熟的有華三一體化終端接入方案EAD。其解決方案圖如2,華三的EAD解決方案支持的身份認證有L2TP、Portal、802.1X。其中L2TP是終端用戶通過互聯網接入用戶內部網的場景,該方式相對較少見。802.1X則是對接入層均為H3C交換機的場景適用。Portal是用于適應用戶網接入設備品牌較多不統一的場景,這種模式是最為常見。

1.3接入控制統一管理方面

由于早期的無線網絡與有線網絡是相對比較獨立的,網絡管理員需要兩套獨立的認證系統分別對無線和有線網絡進行認證管理,工作量大。對用戶而言需要記住兩套賬戶和密碼,不方便用戶使用。一體化認證系統既可以讓用戶認證共用802.1x、計費等服務,也可以實現無線網相關業務的策略控制。從而簡化管理,并降低維護成本。

2園區無線網絡安全解決方案

2.1統一的身份管理

本方案認證管理平臺提供了多種身份系統對接功能,可以與常見的基于LDAP的系統如CA、WindowsAD進行對接,也可以通過RadiusProxy功能與其他Radius服務器對接,可兼容80%以上的身份系統,賬號可以實現批量導入,較好的解決了統一身份的問題。是一個可兼容無線、有線、VPN的多平臺身份認證系統,采用這個平臺即可同時管理無線、有線和VPN的認證用戶,并且為每個用戶制定統一的網絡權限,無論用戶在公司外部或內部接入,都可以使用同一套賬號密碼,享受用戶所分配的網絡權限。

2.2計費管理

方案支持多種計費類型,提供后付、預付等計費業務,可按流量、時長等進行計費。計費類型達數十種之多,其中每種計費類型又可衍生出多種計費策略。可實現基礎計費管理、精細化計費管理以及用戶與賬戶分離的運營管理方式。(1)基礎計費管理:基礎計費策略由模板直接定義,可實現免費、包天、包月、流量、時長、有限流量、有限時長、國內外流量區分費率、國內包月國際流量預付/后付的計費策略。在此基礎之上定義包季度、包學期、包學年、或任意時間段的計費策略。(2)精細化計費管理:可定制不同區域、不同日期段、不同時間段、不同Vlan、不同接入設備類型、上網時長各區間、上網出/入流量各區間不同的計費策略,實現靈活、精細的計費。

2.3用戶、賬戶分離的運營管理方式

用戶與賬戶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方式實現了用戶與賬戶的獨立管理,實現公共賬戶、私人賬號、多業務賬戶的科學管理。

篇(7)

事實上,IAM解決方案的確能提高員工的生產力、降低管理和維護費用、縮短組織與市場的距離,并使法規遵從能持續自動地成為工作中的一部分。通過自動管理訪問者、日志記錄和報表,以及執行業務、機密和安全政策,身份識別與訪問管理對于密碼管理以及組織運營的各個方面均有所改善。另外,IAM還將擴展到包含消費者、合作伙伴和供應商在內的多種身份,以便于相互協作。

企業在明確了IAM的作用并決定應用IAM之后,首先就需要將IAM作為企業流程的一部分,并且將IAM流程與其他相關業務流程相匹配,從而明確自己真正的IAM需求是什么,進而制定出相應的IAM策略。

首要就是要確定IAM流程的“健康”程度,找出最薄弱的IAM流程,并優化和自動化這些流程的優點;以及評估IAM流程的成熟度。這樣,企業就能選擇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從容開始IAM應用之旅了。

那么,一個完整的“IAM旅程”都包括哪些內容呢?也就是說企業需要通過哪些步驟,才能順序地完成IAM的應用呢?

第一步:密碼管理

通過密碼管理,集中管理用戶的賬戶。

在企業IT服務支持中,密碼問題占據了很大的部分。因此設置密碼管理系統可集中管理用戶賬戶,并可列出密碼政策的詳細說明,最終用戶可以自己重新設置密碼,由幫助臺人員而不是系統管理員負責密碼的管理。而單點登錄可以讓用戶訪問所有授權應用,通過認證能一次性簡單登錄,用戶只需記住一個密碼,而無需記住一堆密碼,這樣便可做到高效且安全。

密碼管理中對新成員的訪問權利的批準以及訪問權利的更改,仍然是手工操作程序,但對用戶賬戶格式和密碼質量需要做標準規定。通常一個虛擬目錄鏈接用戶賬戶并對密碼進行管理。

通過密碼管理系統,企業能根據業務的需求,方便地更改密碼政策;提高最終用戶體驗,并通過提供對密碼的自助服務,降低了技術支持的成本;此外,密碼管理能對應用和平臺的訪問提供更有效的控制,降低丟失/被盜密碼的風險,并通過對密碼管理政策的定義,來提高法規的遵從性。

而密碼管理是IAM應用過程的第一階段,因此建議在采用解決方案之前,可以先從一個部門的用戶開始。不要擔心選擇哪一種的認證系統(密碼、智能卡、生物識別設備等),你可以考慮將單點登錄作為中期解決方案,同時它還可以承擔經紀服務或“中間件”的責任。

第二步:統一身份識別管理

實現統一的身份識別管理,為新員工提供快捷、安全的訪問權限,并在該員工離職后將其全部刪除。

在實現統一身份識別管理之前,首先需要設定一個授權源,通常由人力資源部門批準新員工對系統和資源的訪問權限,而批準程序則由首席信息安全經理定義。同時設定一些正式的工作流程序,對如何要求更改特權的制定、批準和執行做出定義。還可對個別業務部門賦予管理授權能力,這可使他們在職權范圍內定義和維護自己的用戶和訪問權利。此外,系統還應能探測到“幽靈”賬戶,并自動產生更改和活動報告,但審核仍由手工進行。企業中的應用和平臺可以使用自己的身份存儲器和安全系統,但新應用需要使用公共目錄和安全模型。

這樣一來,企業可以根據業務目標定義用戶訪問策略,新員工也可以快速訪問他們工作所需的系統和應用。同時,企業將用戶身份鏈接到如HR和薪水數據等授權源上,當離職時可快速地刪除訪問權限。IAM的自動化流程還可以使政策遵從性一直能對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持,為管理流程收集審計數據,并可追蹤訪問權限是如何獲得的。

在此階段,需要考慮如何定義和分配“角色”,不僅是根據人員及他們各自的工作描述,而且還要根據資歷、對敏感信息的訪問權限以及其他因素來決定,并要確定已經將臨時或兼職用戶也包含在內,如合同工等不在人事數據庫內的和其他沒有訪問權限的人員。

第三步:集成角色和權利

集成了角色和權利的管理,這確保了對關鍵系統和應用的訪問嚴格按照業務需求來設定。

當實現了IAM的前兩步之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實現當用戶的責任和角色發生變化時,權限里的身份識別與訪問管理系統可自動同步進行更改。這需要有對角色進行定義、修正和刪除設定的程序和工作流,或許還有為不同類型的用戶(如合同工)設定的多種信息管理源。

多數應用現在都通過目錄服務作為用戶信息的公共源。對業務流程進行定義,可使企業的安全團隊根據標準進行檢驗。而自動化操作的權限審核程序,在特殊情況下,可根據用戶角色進行偵測。此外,用戶的虛擬目錄還要包括角色信息。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用戶訪問權限與業務更改自動保持一致,快速地響應業務需求;還可以在更改后及時交付新用戶的訪問權限,而用戶訪問權限與工作角色相連接時,當工作變更時訪問權限也能隨之變化,這也就可以降低潛在的風險。

在此階段,還需要考慮將角色和工作流相結合,換句話說,用戶在他們的職業生命周期內需要信息和資源來處理他們的工作。而用戶的角色也需要結合其他數據進行定義,如提升、海外派遣或新型手機的預配置等。

第四步:聯合身份識別與管理

實現了聯合身份識別與管理,以便使企業可以與其他組織、消費者、合作伙伴和供應商通力協作。

當具備企業級的IAM系統之后,可以通過聯合信任來管理合作伙伴的訪問,使外部合作伙伴通過使用共享標準來訪問業務系統;更改請求可通過公共定制系統自動進行,可以在身份識別管理和預配置工作流上顯示請求,并采用Web服務集成業務應用;最后,通過聯合信任對流程進行定義,以便于管理對訪問特權的請求,其中包括在組織內將管理權利委派給合作伙伴。

篇(8)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1)07-0126-03

安全經濟指標是反映安全經濟規律和狀況的重要分析方法。安全經濟指標有安全投入指標、安全產出指標和安全效益指標等。

一、安全經濟指標體系結構

(一) 安全經濟指標體系的含義

安全經濟系統是一復雜的系統,用統計的手段是認識安全經濟系統的重要途徑。通過對事故傷亡、事故損失、安全投入及消耗等數量狀況的統計,可以為研究和分析安全問題,為認識事故發生規律提供客觀基礎的數據,從而為安全活動(安全經濟規劃、組織、管理和控制等)的合理、科學決策提供可行的保證。

安全經濟統計的基礎要求確立或定義安全經濟的指標。安全經濟指標體系是由各種與安全因素相關的經濟特征指標構成,它必須是能夠全面、科學地反映安全的任務、安全的狀態、安全的效果等許多安全經濟質量和數量特征的指標總和;它們應能對安全活動既有質的規定,又有量的規定,并且包含有反映安全活動與經濟活動相結合的綜合性指標。

(二) 建立安全經濟指標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建立安全經濟指標體系應遵循如下原則:

(1)安全經濟指標必須符合客觀性和科學性原則。

(2)安全經濟指標必須符合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

(3)安全經濟指標體系不僅應包容安全經濟系統的宏觀特征(反映地區、行業、部門以至全國的綜合安全經濟特性),又能反映安全經濟的微觀特性(企業、項目的安全經濟特性)。

(4)安全經濟指標體系必須反映安全經濟效益的特征。

(5)安全經濟指標體系就是社會、國家和企業經濟指標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6)安全經濟指標體系的結構應從安全經濟活動規律的要求出發,指標的性質應反映安全活動的目標、任務和要求。

(7)安全經濟指標應既適應于計劃,也適用于統計,即安全指標體系既包括計劃指標體系,也包括統計指標體系。

(三) 安全經濟指標的內容

第一,安全經濟的絕對指標。包括;(1)投入方面:主動投入一一安措費、勞保用品費、保健費、安全獎等;被動投入一一職業病診治費、賠償費、事故處理費、維修費等;(2)后果及效果方面:負效果――經濟損失量、工日損失量、環境污染量、傷亡數等;正效果一一生產增值、利稅增值、損失(含經濟和工日等)減少量、污染減少量、傷亡減少量等。

第二,安全經濟的相對指標。安全經濟的相對指標是相對于某種背景來考察安全經濟絕對指標的特征量,往往更具實用可比性和客觀性。在實際工作中常常用來相對指標來分析和說明問題。安全經濟的相對指標主要以如下背景來相對地考察問題:職工規模、產量、產值、利稅等。安全效益常常用相對指標來反映。從時間相關特性來考察,安全經濟指標還可分為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特別是由于安全活動效果的滯后性、延時性等特征,往往需要用動態指標才能準確反映安全經濟規律。

二、安全經濟指標數學模型

為了系統地研究安全的經濟效益及期規律,科學地評價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必須建立一批反映安全經濟效益的指標,以反映安全經濟的各個方面和事故發展的全過程。

安全經濟效益指標體系是由各種與安全因素相關的經濟特征指標構成的,它是一系列反映安全任務、安全狀態、安全效果等許多安全經濟質量和的指標總和;它們對安全活動既有質的規定,又有量的規定,并且包含有反映安全活動與經濟活動相結合的綜合性指標。

(一) 安全投入指標

安全投入產出指標是一系列反映安全投入與產出之間關系的指標,通過這一系列指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全投入與安全產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

安全投入是指一國或一企業用于安全有關的費用總和,安全投入包括安全措施經費投入、個人防護用品投入、職業病預防費用等。具體有以下一些指標能反映安全投入。

安技人員配備率:指安全專職人員占職工總人數的比例,反映活勞動的消耗,可用于考察一個地區、一個行業或一個企業的安技人員配備情況。

安全投資合格率:指安全投資符合國家有關要求的單位(企業)數所占的比例,反映活勞動消耗的合理水平,用于考察地區或行業等宏觀安全投入狀況。

國民生產總值安措投資指數:指安措費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反映安措投資的水平,是國家或企業負擔安全之一。則國民生產總值安措投資指數=安措投資/國民生產總值(%)

安全投資增長率:指后一時期安全投資的增量與前一時期安措投資量的比值,反映安措投資的增減變化狀況。

人均安全措施費:指每一職工單位時間(通常是一年)的安措投資量,反映了不同國家、地區或行業的人均安措負擔或消耗量。

人均勞動防護用品費:指每一職工單位時間(通常是一年)的人均勞動防護用品費,反映了不同國家、地區或行業的人年均勞動用品費負擔或消耗量。

人均職業病診治費:指每一職工單位時間(通常是一年)的人均職業病診治費,反映了不同國家、地區或行業的人年均職業病診治的負擔或消耗量。

萬元產值安全成本含量:表明每創造一萬元產值需要花費的安全成本。

安全資金投入;指的是一國(或一企業)投入在安全上的資本要素,計算時可采用固定資產原值(或固定資產凈值)+流動資金年平均余額計算。

安全勞動量投入:指的是一國(或一企業)在安全上投入的活勞動總和,計算時可采用安全投入的總工時或總職工人數計算。

(二) 安全效率指標

安全效率是反映安全投入效果特征的指標,包括:隱患整改率:指通過安全投入已得到整改和已消除的危險源數目所占的比例。

傷亡達標率:是通過安全生產投入使傷亡的水平符合有關規定的單位數的比例。

環境污染達標率:指通過安全投入使環境污染水平符合有關規定的單位數的比例。

損失直接比:指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的倍比系數。

(三) 安全產出指標

根據安全原理的分析,安全的產出一是直接的增長產出,即指一國或一企業通過安全投入所產生的成果或效益;二是減損,是指安全的減輕生命與財產損失的功能,由于事故減少,人們的生命與健康損害和物質財產損失得以減少。

安全產出指標包括如下兩點:

安全生產投入產出比:安全生產投入產出比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定的安人投入和由于此項投入而帶來的產出之比,即安全生產投入產出比=安全投入/安全產出,根據考察的范圍不同,安全生產投入產出比最常的有全國安全生產投入產出比、行業安全生產投入產出比等。

安全投入效果系數:表示為了獲得Qj的產出需要在第 j類別安全生產上的投入。

(四) 安全效益指標

安全效益的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安全投入與其所取得的有用的成果之間的比較。毫無疑問,安全生產能帶來效益(包括是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但是安全生產的效益到底有多少,卻缺乏定量的計算依據。安全效益指標是一系列反映安全生產效益的指標,通過這些指標可以定性、定量地考核國家或企業的安全生產效益。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安全效益術語及指標。

安全經濟效益:指通過安全投資實現的安全條件,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保障技術、環境及人員的能力的功能,并提高其潛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所帶的利益。

安全的非經濟效益:指安全的社會效益,它是指安全條件的實現,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對企業或集體生產的穩定,對家庭或個人的幸福所起的積極作用。

安全增值效益:指安全對生產力要素的保障,維護與促進作用,并通過這種作用使系統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實現效益、效率的增值。

安全邊際效益:安全邊際效益指當安全投入量增加一個單位時總安全效益的增加量。

安全經濟貢獻率:指安全生產對社會、國家經濟成果的貢獻率。

事故傷亡減少率:指后一時期事故傷亡養活量與前一時期事故傷亡量和比值,反映事故損失的增減少變化狀況。

安全成本下降率:指后一時期安全成本的降低量與前一時期安全成本量的比值,能反映安全成本下降變化狀況。

安全項目投資回收期:指一項安全工程投入的勞動消耗與項目年有用效果之比,反映安全項目投資的回收期限。

安全項目投資收益率:指安全工程項目年有用效果與勞動消耗之比。

上面給出的安全經濟指標,僅是基本而有意義的部分。一方面不同的指標組合還會產生新的指標;另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對不同問題的論或評價,將會要求一些更為綜合或復雜的指標。因此上述給出的安全經濟指標僅是基礎性的指標,在實際工作中還可以根據特殊需要設計和定義客觀的具體指標。

三、事故經濟損失的分析理論和計算方法

篇(9)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19-0081-01

1 計算機網絡安全定義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決定了其具體的定義越來越模糊,范圍已經從以往比較狹隘的范圍向外擴展。就目前而言,計算機安全是在基于網絡控制和技術的平臺之上制定出的計劃和措施,使得網絡環境在穩定的前提下,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使用性得到保護。保證在意外發生或者惡意攻擊、導致數據的更改、流失、外露、破壞的情況下,能夠使得局面得到有效的控制,挽回損失。計算機網絡安全由開始發展到現在,慢慢的涵蓋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理安全,就是系統和設備或者事故相關的設備,遭遇某些形式的物理攻擊,使得數據消失、流失導致的安全威脅;二是邏輯安全,其中包括信息的完整程度、保密程度和可用程度。

2 影響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問題

在計算機信息網絡化發展的進程中,有越來越多的不安全因素開始對其造成威脅。除了一些偶然因素和自然因素之外,越來越多的網絡安全問題集中在人為方面。具體的網絡不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脆弱的計算機網絡問題。互聯網作為世界性的開放平臺,給每個單位或者個人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傳輸媒介,使得消息的獲取與傳播更加便捷。但也正是這種開放和共享給計算機網絡的安全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導致計算機網絡顯得越發脆弱。網絡開放技術使得網絡面臨的攻擊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多樣,從幾年前比較單一的物理線路攻擊,逐漸向著網絡協議、計算機軟件、硬件的紕漏和缺口等方面的攻擊形式轉化。國際性也是網絡自身重要的特點之一,這也就決定了攻擊執行者的實施方式,不僅僅局限在本地用戶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還可能涉及到其他領域或者國籍的網絡黑客,甚至對國家計算機系統的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除此之外,網絡發展日趨自由化,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平臺在技術領域對于用戶的使用權控制不到位,自由下載、儲存和上傳分享各類信息等因素也成為了影響網絡安全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2)操作系統中的安全隱患。所謂的操作系統,就是一種能夠使得程序和運行系統在上面正常工作的支撐平臺與環境。操作系統的出現賦予了計算機全新的生命,豐富了很多管理方面的功能,其中軟件資源與硬件資源的貢獻尤為明顯。貢獻越大,風險也就隨之而來,操作系統軟件受自身技術的約束,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安全性缺陷,這些層出不窮的隱患得不到有效的根治也成為了操作系統的通病。這主要來源于開發初期,遺留多處的技術破綻。另外,后門程序也是一種能夠穿越安全管制能力范圍,直接完成對程序的訪問以及信息的獲取與篡改,這種后門程序的存在,原因基本是設計人員在設計初期,為了能夠快速的對程序進行完善,而預留出來的捷徑類的系統程序。這種程序的存在能夠最有效率的實現對設計程序中缺陷的修改。但后門程序往往是把雙刃劍,在為自己提供方面的同時,也給黑客的侵入創造了條件。一旦在軟件之前,沒有將后門程序妥善處理,就會成為黑客門集中的突破口,成為信息安全的重大威脅之一。盡管操作系統發展至今,已經具備了自我更新和升級的能力,似乎可以通過版本的更新實現對漏洞的彌補,事實上,系統已然出現的漏洞會使得所有的安全控制意義瞬間化作烏有,每每在問題出現與版本升級改善的這段時間,漏洞已經將整個網絡摧毀。

3)數據庫存儲內容中存在的安全問題。數據庫的種類多種多樣,里面存儲信息也具有量大和種類多的特點,諸如我們在網上看到的信息內容。在數據庫進行數據處理和保存的過程中,常常重視的環節是儲存、利用和整理,還比較缺乏對于安全方面的考慮。這也就引發了一系列類似非法用戶穿透安全防御核心完成對技術或者消息的非法竊取行為。數據庫安全的根本就是保證內部存儲的數據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內部重要數據被一些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實施盜用、破壞、篡改等行為,這些都屬于數據庫安全性的負責范圍。對于數據庫的完整性而言,及時檢查和校正,防止數據庫中不合語義數據的存在,是其核心的內容。

3 網絡安全防護策略

1)技術策略。從技術的角度出發,針對已經發展相對比較成熟的監控、掃描、防火墻、病毒查殺等技術,比較行之有效的策略有:①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員工素質的培養。所有領域涉及人員在技術能力和職業操守等方面都要進行提升。對于重要的信息在開機前做好殺毒工作,并及時對數據進行備份;②要對網絡訪問進行控制。網絡訪問的控制已經逐漸發展成為網絡安全的主要政策,其實質就是保證網絡資源不受到非法的盜取和使用;③數據的備份與資源的恢復,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備份數據庫、增量備份等。除此之外,還有包括密碼設防、切斷途徑、反病毒技術、研發完善安全操作系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都會在技術層面給予網絡安全極大的支持。特別是是對于密碼技術的運用。近年來,密碼技術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信息安全的核心技術,手段豐富,破解難度大,給網絡安全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古典密碼、數字簽名密碼、密匙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受到了好評。可以說密碼技術的發展已經開始左右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層次。

2)管理策略。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不只是包括安全技術和安全防范措施,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管理措施與行使安全保護、相關法規的強度。將兩者合二為一到計算機網絡安全中,才能更好使計算機網絡安全發揮最大效能。強化計算機安全管理、提升使用者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提高用戶的網絡安全意識,對預防計算機犯罪、防止黑客攻擊和抵御計算機病毒的侵襲,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外關于使用者的法制教育也是關鍵環節,明確用戶和系統管理人員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合理合法的運用現代化網絡資源,自覺和一切違法行為抗爭到底,對于計算機網絡安全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

4 結束語

篇(10)

1 引言

安全生產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是行業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建筑業也不例外,可以說,安全生產一直以來都是建筑業順利發展的基本保障。

安全科學技術對安全的定義為: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導致人員傷害、發生疾病和死亡,或者造成設備財產破壞、損失以及危害環境的條件。從這個定義看來,安全不應僅僅是一個目標,更應該是一個努力的過程。但我國建筑施工企業的安全文化的建設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有待進一步完善。只有全行業給予充分認識,在完善建筑市場環境,建立良好安全文化,改善安全績效方面做出努力,才能為建筑業安全的建設和發展奠定基礎[1,2]。本文結合我國建筑行業管理的現狀和特點,從行業的角度和施工企業自身兩個角度,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對保障我國施工企業的安全生產有一定的借鑒。

2 施工安全生產的特點及國內現狀

建筑施工多數是露天作業,受環境、氣候的影響較大;建筑施工隊伍是一個多工種組成的隊伍,人員多、工種繁雜,再加上施工隊伍分幾處同時作業,管理不大方便,所以安全生產難度大。因此施工安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建筑產品的多樣性和施工條件的差異性,決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復雜,技術錯失的全面;(2)建筑施工的季節性和人員的流動性,決定了在建筑施工企業中季節工、臨時工和勞務人員占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安全教育和培訓任務重,工作量大;(3)建筑安全技術涉及面廣,包括高處作業、電氣、起重、運輸、機械加工和防火、防爆、防塵、防毒等多專業的安全技術;(4)施工的流動性與施工設施、防護設施的臨時性,容易使施工人員產生臨時思想,忽視這些設施的質量,使安全隱患不能及時消除,以致爆發事故。

(5)建筑施工行監容易發生傷亡事故的是高處墜落、起重傷害、觸電、坍塌和物體打擊。防止這些事故的發生是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重點。

我國的建筑工人有3800多萬,是世界上最大的行業勞動群體,但是他們的勞動環境和安全狀況卻存在很大的問題。建筑業已經成為我國所有工業部門中僅次于采礦業的最危險的行業。而且,在建筑業的生產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利于安全生產的因素。從工作環境看,一般的流水施工使得班組需要經常更換工作環境;從組織結構看,通常總公司與項目所在地分離,公司的安全措施并不能在項目中得到充分的落實,而分包體制的存在更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難度;從管理方式看,建筑施工中的管理主要是一種目標導向的管理,只要結果而不求過程,容易導致對安全管理的忽視;從從業人員看,大多數工人來自農村,受到的教育培訓少,安全意識較差。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建筑業不能像傳統的生產行業一樣,僅僅依靠安全管理制度和勞動條件的改善來持續提高安全水平,建筑業的安全績效與“人”的因素和“組織”的關系也很密切。

3 主要解決對策

考慮施工安全生產的特點,我們認為,要從源頭上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應當從行業的角度和施工企業自身兩個角度出發,杜絕風險事故的發生。

3.1整頓建筑業市場,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秩序

目前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是建筑市場秩序的混亂,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之一是完善市場秩序。

(1)應該針對目前市場上的不合理低價中標和業主的惡性壓標行為,加大整頓建筑市場秩序的力度;對建設工程招投標過程中的低于成本價競爭行為嚴格執行《招標投標法》、《價格法》、《反不正常競爭條例》等法律法規;健全行業的信用體系,加強總承包商對分包的管理,打擊層層轉包等違法違規行為,保證建筑企業有一個最低利潤空間。

(2)為了加強建設工程安全生產與文明施工,在已經出臺《安全生產法》的基礎上應及早制訂符合建筑業實際情況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條例。為確保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在法制的軌道上發展創造條件。

(3)為了確保安全技術措施費在施工過程得以真正落實和正確使用,根據建筑業市場和建筑安全管理的實際情況,制訂出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證安金技術措施費的落實和使用,例如:①明確建設單位在建設工程發包時應當將安全技術措施費單列,不參與施工投標競價,并在施工承包合網中明確措施費的有關內容,從源頭上保證該項費用的落實有據可依。②規定措施費應當包括保證建設工程安全生產和文明施工所需的各項費用,措施費的具體內容及其在各類建設工程造價中所占的比例。③明確施工企應當將措施費全額用于保障建設工程安全生產與文明施工,不得挪作他用。④明確違反該規定的處罰措施。

(4)建筑施工安全工作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要在制定和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產國標和行業標準的基礎上,適應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需要,制定和頒發建筑施工安全專業標準。各地區、各企業根據本地區、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本企業的細化實施標準,從而完成建筑施工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區標準和企業標準,形成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生產標準體系。

(5)建筑施工安全標準化工作與貫徹執行建筑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相結合,建立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施工企業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與改善現場作業條件和農民工生活環境相結合,加大安全科技創新和安全技術改造方面的投入,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材料。正確處理好安全與效益、安全與效率、安全與發展、安全與生命的關系。

(6)賞罰分明。對施工企業和從從業人員要建立安全信用體系和失信獎懲機制,對安全生產不良行為進行記錄和公示,凡有章不循,違規不糾,屢出事故的企業應追究法人代表和有關人員的責任。另外還要視其情節在投標、降低企業資質等級、吊銷執照等方面給予處罰。典型案例要進行新聞曝光,真正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3.2 企業應加強自身管理

(1)做好培訓工作。重點是加強對一線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素養,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操作技能,造就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施工隊伍。一線作業人員攔負著安全生產的首要職責,他們迫切需要對安全操作技能有個安全的掌握。因此,對他們的安全教育培訓要制度化,要級別化。一線作業人員培調教育合格后,要發放安全生產作業證,實現持證上崗。

(2)責任落實問題。建設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規定辦事,一級對一級負責,一級對一級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將安全控制指標層層落實下去,同時做好跟蹤檢查,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對安全生產形勢較差的地區,要分析原因、總結教訓,虛心學習,創新安全生產管理新思路,拿出新舉措。安全生產形勢較好的地區,要總結經驗,保持成果。

(3)相應的獎罰機制。責任和權利是統一的,員工對制度的自覺遵守也取決于企業公正、合理的獎罰機制。企業要通過相信人、理解人、尊重人、崗位對、責任明確、權利保障、獎勵得當等措施激發員工的自覺性搞好安全生產。

(4)相關制度聞題。安全生產工作離不開制度的落實和建設,因此,建設主管部、施工企業等要不斷探索,建立長效工作機制,認真落實好安全生產許可證制度、建筑意外傷害保險制度等。沒有安全許可證、沒有辦理建筑意外傷害保險的企業堅決不允許施工,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企業事故防范能力,保障一線操作人員的合法權益。在此基礎上,還要結合實際,建立健全安全工作例會、安全巡查和不良安全行為記錄公式等制度。

(5)專項治理問題。要控制事故的發生,就要從源頭做怒。從近幾年各地建筑施工傷亡事故的種類來看,主要是高處墜落、施工坍塌、物體打擊、機具傷害、觸電等。因此企業可以對這類事故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預防。

(6)經費問題。搞好建筑安全需要有一定的資金投入。建設主管部門要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合理的對工程造價計價進行準確預算,單獨設立安全生產專項費用,專款專用。目前正在推行的施工企業繳納蜜全生產風險抵押金的做法,也是很值得借鑒的,確實能對遏制安全事故的發生起到一定作用。

(7)監督問題。加強監督機制可以對安全生產起到保障作用。安全監督要真正落到實處。還要提高安全監督人員的執法水平,和責任意識。監督人員要鐵肩擔道義,不僅是熟悉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和標準及規范,還要有良好的責任心,具備必須的職業道德。

4 結束語

上一篇: 新媒體技術特點 下一篇: 公益宣傳內容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夜夜性夜综合久久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国产片 |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 | 亚洲爱啪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AV | 欧美A级片在线观免费观看 色妞亚洲欧美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