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8 10:59: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虛擬經濟的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虛擬經濟的含義隨著社會的發展,虛擬經濟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國內學界對虛擬經濟的定義卻相當多樣化。其中,畢芳(2005)總結出17種定義,而張小瑛將諸多定義匯總成13種觀點,成為目前較全面的總結。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正確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從政策層面明確了虛擬經濟的地位和意義。從語義上講,虛擬經濟與virtual economy是嚴格對應的,沒有歧義。但是,中國學界所稱的虛擬經濟并非西方學界的virtual economy,Ill而是Fictitious Economy。
西方學界有三個不同概念在漢語中都譯為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Virtual Economy、。其中,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Virtual 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所進行的經濟活動.也有稱之為數字經濟或信息經濟:Vi8ual Economy是指用計算機模擬的可視化經濟活動。【2】從理論研究角度考慮,三個不同的英文概念應該對應三個不同的中文概念。然而這種“三合一”的狀態卻延續至今。
目前國內學者提到虛擬經濟時,基本上都是指第一種概念,即Fictitious Economy。而事實上。在語義上與虛擬經濟最為匹配的是Virtual Economy。之所以出現這種錯位的部分原因是由于Virtual SPA)If—和Visual Economy的研究在當時處于初級階段.國內學者研究較少,涉及經濟學領域的更不多見,因此出現了這種張冠李戴的情況。隨著后兩個“虛擬經濟”研究的發展.特別是Virtual Economy成為西方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后.中外學界在基本概念上的矛盾也更加明顯。
將所有國內虛擬經濟的定義進行綜合比較后。
我們可以梳理出兩種主要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虛擬經濟與西方學界的金融概念基本一致.主張在國內外一致的研究平臺上進行工作。另一種認為虛擬經濟是中國具有原創性的概念。是以觀念為基礎的定價方式。[3】
前者側重于從實踐劃分的產業范圍入手,在外延上定義虛擬經濟.后者則側重于從內涵上定義虛擬經濟。而一般來說,只有從內涵與外延兩個方面出發才能夠較準確地定義概念。從這一立場出發,我們發現目前對虛擬經濟的諸多定義具有基本相同的內核,只是角度不同。這也是中國虛擬經濟研究在概念不明確的基礎上能夠繼續進行的原因之一。
西方學界定義的虛擬經濟概念是以金融為主體的。至于房地產業的虛擬化,某種程度上就是屬于大金融概念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看作是其延伸。
其他各個方面與金融的本質并不矛盾。現實在發展。金融的外延也在發生變化。金融經濟概念的擴展基本可以等價于虛擬經濟的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劉駿民所作的廣義概念可以作為共同的研究基礎。即: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觀念支撐的價格系統。主要包括金融、資產化房地產等研究領域。
二、虛擬世界經濟的含義虛擬世界經濟是指與虛擬世界相關聯的經濟現象和活動的總稱。狹義的虛擬世界指社交網絡和網絡游戲等所構成的虛擬空間.廣義的虛擬世界則是一種動態的網絡社會生活空間。前者主要從消費和娛樂的角度進行定義.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還包括企業的虛擬化運營等生產性概念。現階段虛擬世界經濟的主要支撐是消費性產業。即網絡游戲和社交類網站.因此通常所說的虛擬世界是指其狹義的概念。
虛擬世界的發展基于互聯網經濟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它主要包括虛擬現實世界和虛擬主題世界。前者包括Second life(簡稱SL)之類的網絡游戲【4】
及Facebook之類的社交網站。人們沒有統一的目的和任務。更類似于簡化版的現實社會,溝通和交流是其本質內容;后者包括World of Warcraft(簡稱之類的網絡游戲。其通常有明確的主題,是娛樂的方式。與虛擬世界相關聯的經濟問題包括其內部的經濟體系和經濟活動。也包括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層面發生的聯系。虛擬世界內部具有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特別是在虛擬現實世界中,這些內部的經濟系統通過兩條重要紐帶——真實身份與貨幣關聯,與現實世界發生經濟聯系。
真實身份是歷史的產物。在Facebook代表的新型社交網絡出現之前.虛擬的身份是虛擬世界的特點之一。人們通過自由選擇的角色存在于虛擬世界中,與真實世界的聯系是非常薄弱的。但是是基于現實社會的真實身份所構筑的社交網絡。這種真實性使虛擬世界的經濟體系更加穩定,也使虛擬世界的經濟現象與現實經濟的聯系更加密切。貨幣關聯使虛擬世界中積累的財富更易轉化為現實財富。在SL之類的虛擬現實世界中,人們獲得的虛擬世界貨幣可以按照固定的“匯率”兌換成現實的貨幣。在WOW之類的虛擬主題世界中,人們通過第三方的交易平臺出售虛擬世界的貨幣換回現實貨幣.兌換的標準則是隨供需變動的浮動“匯率”。
真實身份和貨幣關聯也使虛擬世界具有相對獨立性。虛擬世界并非一個全新的事物,而是從現有世界中拓展出的一個新區域。是一個簡化的現實世界.研究虛擬世界經濟需要研究兩個世界之間的互動關系。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經濟關系具有兩個國家之間關系的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類似于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系.并且其中的人們都具有雙重國籍。從這一角度考慮,二者的關系似乎可以運用國際貿易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
對虛擬世界經濟的研究遠遠落后于現實經濟的發展。在SL中,用戶可以通過3D建模制造虛擬物品進行銷售.德籍華人Anshe Chung通過這種方式獲取了25萬美元的資產。經過權衡,她最后將制造虛擬物品的工作室遷至中國,利用中國成本較低的運營環境開拓市場。這種方式既是外包,又是虛擬世界中的生產。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定義這種行為劉駿民(2003)認為“在傳統的成本定價與資本化定價方式之間尚有大量未被認真研究的領域。對精神需要的產品和服務進行描述的定價模型基本上是一個空白。”虛擬物品的價格是如何確定的?這種方式大量復制之后對現實經濟會產生什么影響?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三、虛擬經濟與虛擬世界經濟的關系廣義的虛擬世界經濟對應著西方學界所稱的虛擬經濟(Virtual Economy),與中國的虛擬經濟概念有一定的聯系。但是屬于不同的領域。需要對二者進行辨析的原因之一是虛擬經濟概念的混亂。虛擬經濟對應實體經濟,虛擬世界經濟對應現實世界經濟。如果說虛擬經濟的產生是為了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那么虛擬世界經濟則是人們消費和娛樂引致的一個必然趨勢.它雖然在某些領域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本質上是人們交流和互動的方式。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是本體與衍生體的關系.而現實世界經濟與虛擬世界經濟的關系則更復雜。雖然虛擬世界也是在現實世界基礎上構建的.但是除了物質基礎之外它并不完全依賴于現實世界。虛擬世界有內生需求。例如。在SL中購買的房屋并非為了在現實世界中實現某種目的。而僅僅是為了滿足虛擬世界中的需求。與此不同,虛擬經濟最終要回歸到實體經濟。本質上來講,虛擬經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而虛擬世界在產生后則具有相對獨立性。
我們并非要嚴格分割虛擬經濟與虛擬世界經濟一事實上這并不可能,而是要劃分基本的研究 領域,避免出現理論與工具的錯位應用。二者是存在交集的,例如電子貨幣的研究屬于虛擬經濟。本質上還是實體經濟的一種支付手段。但是當電子貨幣的需求由虛擬世界產生時.就同時屬于虛擬世界經濟的研究范疇。虛擬經濟和虛擬世界經濟混淆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很多研究者將WOW中的金幣視為網絡公司發行的虛擬貨幣。事實上它僅僅是游戲內部流通的虛擬世界貨幣。并沒有像Q幣一樣有明確的價格。然而,即使在運營商明確規定禁止現金交易的情況下.它在現實世界中仍然具有很大的交易量。在缺乏任何擔保的情況下,這種現象非常不可思議。因為Q幣之類的虛擬貨幣至少有運營商提供擔保。只要運營商不破產,那么這種虛擬貨幣就可以兌換成現實貨幣。然而在WOW中。金幣沒有任何擔保。人們為何愿意用現實的貨幣來交易它?這是我們研究虛擬世界經濟的目的之一。SL之類的虛擬世界貨幣則具有虛擬貨幣的特點。雖然僅僅由公司提供擔保,但是它們能夠與現實貨幣直接兌換。
四、發展前景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前.國內對虛擬經濟的研究并沒有太深入。而這時的西方世界已經在金融背景下發展了相當長的時間。虛擬經濟(在前期主要指金融)也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現階段,虛擬世界經濟在西方學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國內仍未給予應有的重視。我們對虛擬世界的關注,還植根于對虛擬經濟的理解,側重于對虛擬貨幣的研究。
事實上,虛擬經濟中的虛擬貨幣仍然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它僅僅是一種電子貨幣。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非常有限。只有當這個虛擬貨幣的需求由相對獨立的虛擬世界產生,并且由虛擬世界提供,它才對現實經濟產生影響。而這正是我們忽視的領域。
一、“虛擬經濟”研究綜述
馬克思最早提出了“虛擬資本”這一概念。虛擬資本是在借貸資本(生息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包括股票、債券、不動產抵押單據等。虛擬資本本身并不具有價值,這是它和實際資本的不同之處,但是它卻可以通過循環運動產生利潤(某種形式的剩余價值),這是它與實際資本的共同之處。
國內學者在深入研究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虛擬經濟”這一概念。目前,比較權威的概念是成思危(1999)與劉駿民(2003)對“虛擬經濟”所作的界定。成思危教授認為:“所謂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并指出,虛擬經濟系統具有“復雜性、介穩性、高風險性、寄生性、周期性”特征。劉駿民教授認為虛擬經濟的定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虛擬經濟是指“虛擬經濟是以資本化定價行為為基礎的價格系統,其運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內在的波動性”;廣義的虛擬經濟是指“虛擬經濟是觀念支撐的價格體系,而不是成本和技術支撐的價格體系”。此外,高德步(2002)深入研究了馬克思的虛擬資本,并論述了虛擬經濟的起源;劉曉欣(2005)試圖說明虛擬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勢態。本文將在上述概念的基礎上,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進行分析。
二、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物質基礎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人滿足了生理物質需求后,會產生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舊的需求被滿足,新的需求便會產生。正是人類這種“永不知足”為經濟提供了運行、發展、進化的動力。工業革命與技術創新使人類掌握了更多的自然力,使物質生產力提高,物質產出速度與日俱增,解放了更多的勞動者,使人有時間去追求更高級的精神追求。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虛擬經濟依賴實體經濟而存在,某種程度上虛擬經濟具有寄生性(成思危,2001)。在經濟全球化的平坦的世界中,國際分工、國際資本流動、跨國公司使得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生國際化轉移的趨勢。正確認識這一點,是保證實體經濟的穩定發展,進一步加大力度發展虛擬經濟的理論前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國際新經濟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三、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反作用
(一)貨幣的虛擬性與支配性
貨幣是衡量價值的外在尺度,是一種虛擬資產。在信用體系下,廣義貨幣的虛擬性進一步提升。而貨幣的統一度量衡作用,代表著一種支配的力量。支配經濟行為的信息是以貨幣作為計量基礎的,如果將貨幣抽象化、物質化,貨幣是經濟運行的能量;如果將經濟系統比作人體,貨幣就是血液。虛擬經濟中產生的債券、股票將分散的部門通過債權債務關系與產權投資關系聯系起來,組成了一個復雜的經濟系統。而虛擬經濟以其信息優勢支配系統資源的配置,提高了系統配置資源的效率;并以其自身的發展,依靠貨幣統一度量衡的條件參與蛋糕的分配。
(二)虛擬經濟的雙刃劍影響
消費信貸是以永久收入假說為前提由金融部門提供的虛擬金融產品。某家庭以貸款方式購買房產,房價為p,支付首付款p*r,向銀行貸款p*(1-r),如果沒有虛擬金融產品,此項交易不能成立,家庭部門的物質需求便不能得到滿足,投資的乘數效應與實體經濟的就業便不能產生。因此,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投資與規模具有促進作用。如若房產此后升值,房價由p上漲為ph,則家庭財富增長ph-p,這將對消費增長產生刺激作用,家庭消費增長(ph-p)*k1,其中k1為消費傾向比率。對貸款銀行而言,貸款會隨著標的抵押房產的升值而變成更優質的資產,推動銀行繼續開發衍生金融產品。若市場反轉,房產價格下降,由p下降為pl,家庭財富減少p-pl,由于債務的契約性質,損失p-pl由家庭承擔。此時,將對家庭消費產生負面影響,家庭消費因此而減少(p-pl)*k2。根據前景理論,人們在面對收益與損失的時候是非對稱的,因此k2>k1,即資產價格下降時人們減少消費的程度將大于價格上漲時人們增加消費的程度。抵押品價值的下降導致銀行資產負債表遭受損失,銀行部門金融資產質量降低。資產升值帶來的繁榮可以無限膨脹,資產減值卻存在臨界值,超出臨界值,會導致家庭、甚至銀行破產,即家庭房產價值低于家庭負債,導致違約產生。若經濟虛擬度過高,金融衍生品開發過度,由信貸支撐的經濟系統甚至發生擠兌與金融恐慌,爆發金融危機。因此,虛擬經濟投資和消費具有雙刃劍作用。
(三)虛擬經濟的防火墻功能
紙幣與信用貨幣自身就是虛擬經濟的產物。彼德?德魯克就提出了符號經濟的概念,用以描述虛擬經濟。為了刺激經濟,中央政府大量發行紙幣,利用金融系統通過貨幣乘數效應創造信用貨幣,可是近40年來,并未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而這要歸功于虛擬經濟系統。虛擬經濟促進了交易的便利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為實體經濟提供了防火墻的保障。當中央政府向經濟系統注入大量貨幣時,貨幣并沒有在短時間內全部流入實體經濟領域,而是被虛擬經濟系統吸納,從而避免了災難性的通貨膨脹。然后虛擬經濟系統將流動性按照高效的配置路徑進行資源配置。虛擬經濟的防火墻功能并不僅限于此,在一個開放的經濟系統中,本國實體經濟容易暴露在國際金融風險下。例如國際熱錢的投機性沖擊,國際炒家的貨幣攻擊。此時虛擬經濟系統的外匯市場、股票市場會首當其沖,率先實施防御系統,以避免實體經濟遭受重創。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央政府實施恰當的調控政策以時間余地。
四、結論
虛擬經濟不是毒瘤,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任何虛擬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都無法持久。虛擬經濟具有雙刃劍影響,全盤否定虛擬經濟或任憑其自由化發展都是片面的。發展虛擬經濟的同時,政府應加強對虛擬經濟監管。
參考文獻
[1]成思危.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J].管理科學學報,1999,(2):34-37.
[2]劉俊民.虛擬經濟的理論框架及其命題[J].南開學報,2003,(2):34-40.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0-0012-03
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研究回顧
(一)虛擬資本
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的概念是由馬克思最早提出的,他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第 25章及以后的幾章中,對虛擬資本作了很多論述。他認為,虛擬資本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虛擬資本是指債券和股票等有價證券;廣義的虛擬資本是指銀行的借貸信用(期票、匯票、存款貨幣等)、有價證券(股票和債券等)、名義存款準備金以及由投機票據等形成的資本的總稱。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虛擬資本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在傳統虛擬資本的基礎上,衍生出了許多現代虛擬資本。《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如此定義虛擬資本:“虛擬資本是指通過信用手段為生產性活動融通資金。”(第二卷,第340頁)。相應對虛擬資本的分類也多種多樣.王雪苓對虛擬資本的分類可以說是對虛擬資本各種表現形式的比較全面、細致的概括。如圖1所示。
(二)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
虛擬經濟(Factitious Economy)是從虛擬資本演化而來的和實體經濟相對應的概念,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虛擬資本是虛擬經濟的運動對象,金融系統是虛擬經濟運動的載體。國內學者普遍認為: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也就是說貨幣資本不經過實體經濟循環就可以取得盈利,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經濟活動。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條件下, 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與金融衍生工具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是通過金融創新使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而在定價與運行機制方面較實體經濟有很大區別的,具有一定獨立性的一種新生經濟力量。隨著經濟貨幣化程度不斷加深和以資本證券化和以金融衍生工具為標志的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虛擬經濟將會繼續快速發展。
(三)實體經濟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的詞語――“實體經濟”,尤其在2007年美國次債危機以來,它的使用頻率顯得日漸突出。“實體經濟”并不是一個專用術語,至少有時候這個詞語甚至被應用得很通俗化。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早在講資本循環的過程時就指出,先用資本貨幣去雇工人、買原料、購機器、建廠房,然后通過生產形成產品,產品通過流通變成商品,商品通過交換才能變成貨幣,這就是實體經濟。
自從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以后,美聯儲就曾有過如下表示:“金融市場動蕩沒有損及實體經濟”;“為防止市場動蕩損及實體經濟”;“短期貨幣政策應該致力于穩定實體經濟增長”等。可見,在2007年中,美聯儲使用“實體經濟”這個詞匯的頻率是非常之高的。 美聯儲所頻繁使用的“實體經濟”這個概念,是指除去金融市場和房產市場之外的部分。由于不包括房市和金融市場這樣的特殊的部分,所以“實體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國內市場運行的“流水賬”部分,因為“實體經濟”往往反應的是民用普通領域。盡管不是要害部門,但“實體經濟”顯然對于市場的日常運行具有關鍵意義,一旦“實體經濟”出現震蕩或反復,往往反映到大量中小企業的運行態勢和人民的生計問題上。像大眾十分關注CPI等指標,就說明“實體經濟”反映了一個市場的基本面運行狀態,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民生疾苦”和“企業疾苦”的問題。
(四)本研究定義的界定
借鑒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從整體上把握虛擬經濟的概念,在研究我國具體問題時,本文所研究的虛擬資本是指在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房地產市場中,獨立于現實資本之外、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并能夠給持有者帶來收入的資本;虛擬經濟是指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與金融衍生工具循環運動有關的活動,是通過金融創新使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而在定價與運行機制方面較實體經濟有很大區別的, 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經濟活動。從對虛擬經濟的定義及其相關概念的分析中我們對實體經濟的定義進行界定:實體經濟是與虛擬經濟相對立的經濟系統,是房產市場和金融市場以外的成本和技術支撐的價格體系。
二、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發展
(一)我國虛擬經濟發展概述
金融資產總量反映一國金融部門的總體規模和金融發展絕對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資產總量增長十分迅速,1978年我國金融資產總量只有3 418億元,到2000年已增加到17萬多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4%,增長速度明顯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從金融資產結構看,二十多年來,證券類金融資產的比重迅速上升。1991年,各類有價證券在金融資產的比重達到6.72 ,保險類金融資產的比重為1.32%。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股票市場的發展壯大,有價證券類金融資產的比重上升很快,2000年己上升至17.77%,保險類金融資產的比重已接近2%。
從融資結構來看,我國直接融資發展也很快。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直接融資才剛剛興起;2000年,我國以股票和債券形式進行的融資額已達到2 186億元,占當年新增融資額的27.94%。在直接融資中,股票融資發展很快,到2003年4月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己達1 243家,股市總的籌資額達9 025.79億元。2000年底股票總市值(包括非流通股)曾達48 091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79%。債券形式的融資雖然比股票起步早,但發展慢,截至1999年底債券發行余額約13 402億元,其中銀行持有的債券為6 354.6億元,占債券總額的47.4%。證券投資基金及信貸資產證券化等形式已開始起步,2001年,我國開放式基金正式推出,發展也很快,截至2003年3月底,證券投資基金凈值1 329.77億元。
在理論上,虛擬經濟作為實體經濟的衍生,應該是受到實體經濟要素制約的,但虛擬經濟價值的增值的獨立性,使得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成為必然。克雷恩(Craine,1994)、邦德和德弗羅(Bond and Devereux,1998)等指出,資本存量變化和資本市場的價值的相關程度很低,所以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相關性是很低的。此外,行為金融理論對金融市場過渡波動性的研究也從側面證明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相對獨立性特征。德龍和貝克特(De Long and Becht,1992)指出,二戰后德國的股價波動遠大于實際股價的波動,亦從相反的方面證明了分離現象的存在。
我國虛擬經濟的發展雖然只有十多年的歷史,但整個社會從經濟形態到金融工具、金融機構、金融產品、融資方式以及各金融行為主體的行為方式,甚至貨幣與宏觀經濟之間內在的相關關系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97年以來,我國持續的通貨緊縮與股票價格的持續上漲,隨后,2001年以來,股票市場持續下跌與實體經濟高速增長。截止至2010年3月底,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已經達到1 807家,總市值24.5萬億人民幣,居全球第三位;總市值與2009年GDP的比例為170%。這些都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提供了事實的根據。
(二)構建我國“虛擬經濟指數”
戈德史密斯曾預言,金融相關率達到100%―150%的程度時就會保持穩定。但隨著虛擬經濟獨立性的增強,各國金融相關率遠遠超過了戈德史密斯的斷言,世界總體水平達到330.8%。自從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金融相關率遠遠地超過了200%。同時,貨幣化指標在2005年達到了175%。隨著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我國經濟虛擬化程度正在急劇加深。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虛擬資產在私人財富的構成比例中逐漸增大,相當部分居民的財富積累中虛擬資產占居民總財富比例遠遠超過了有形資產的比例。
由于近些年來,我國流動性過剩使得大量的資金流入虛擬經濟領域。自1999年以來,居民儲蓄存款平均增加21.62%,貸款平均增加14.13%,大量的貨幣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其中,房地產領域吸收了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產的資金來源年均增長23.32%,銷售額年均增長45.43%。需要指出,國內學者關于房地產市場的研究認為,房地產市場具有典型的復合型特征, 這種復合型即與房地產市場的虛實兩重性有關。房地產和金融系統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房地產的虛擬化趨勢使房地產成為了虛擬經濟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房價與宏觀經濟走勢的相關性越來越不明顯, 甚至出現了“ 房經背離”的怪現象。另外,國債市場也在迅速發展,國債價格也有10%以上的升幅。
為了進一步研究我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狀況,需要選擇能夠代表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走勢的指標。由于工業增加值可以得到月度數據,這里選用工業增加值作為衡量實體經濟的指標。對于虛擬經濟,需要構建一個既能體現其內部結構,又能從總體上反映虛擬資產價格水平的指數,定義為“虛擬經濟指數(X)”。
構建方法為:以各虛擬資產交易資金成交額為權數,對包括股票、房地產和國債這幾個典型的資本化定價的資產價格進行加權。公式如下。①
X=
其中:
A:國房景氣指數(基期為100);B:上證綜合指數(基期為100);
C:深證綜合指數(基期為100);D:中信標普國債價格指數(基期為1000)
a:商品房銷售額(億元);b:上證成交額(萬元);
c:深證成交額(萬元);d:國債成交額(萬元)
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規模擴張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量的擴張軌跡完全重合或同步。從圖2和圖3可以看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量的差異反映著二者之間在規模上發展軌跡的不一致性和獨立性。
虛擬資產價格的漲跌對投資以及私人消費的影響不可忽視,它已經逐漸影響到了宏觀經濟走勢。從圖4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動態比例中可看出資金的流向,兩者的比例關系極其不穩定;兩者的動態比例增大且呈不規律變化,這說明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動態不一致性,可以用“分離”來描述。
四、 結論
借鑒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從整體上把握虛擬經濟的概念,在研究我國具體問題時,本文所研究的虛擬資本是指:在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房地產市場中,獨立于現實資本之外、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并能夠給持有者帶來收入的資本。虛擬經濟是指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與金融衍生工具循環運動有關的活動,是通過金融創新使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而在定價與運行機制方面較實體經濟有很大區別的、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經濟活動。
從對虛擬經濟的定義及其相關概念的分析中,我們對實體經濟的定義進行界定。實體經濟是與虛擬經濟相對立的經濟系統,是房產市場和金融市場以外的成本和技術支撐的價格體系。
在理論上,虛擬經濟作為實體經濟的衍生,應該是受到實體經濟要素制約的,但虛擬經濟價值的增值的獨立性,使得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成為必然。目前,全球實體經濟的規模已經遠被虛擬經濟超過,我國經濟虛擬化程度亦正在急劇加深。我國虛擬經濟都呈現出與實體經濟的分離和獨立性特征,大量虛擬資產并不為實體經濟的生產服務。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動態不一致性,可以用“分離”來描述。
參考文獻:
[1] CraineRoger,1994,“Asset Price and the Fundamentals: A Q te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25,(5),871-80.
[2] Bond Stephen R. and Michael P. Devereux,1998,“Financial Instability and the Stock Market Crash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Fiscal Studies,9:2,72-80.
[3] Delong,J. Bradford and Marco Becht,1992,“'Excess Volatility' and the German Stock Market, 1876-1990”,NBER Working Paper,No.4054.
虛擬經濟是一種突破實體經濟固化模式的新的經濟活動模式。目前世界上虛擬經濟發展的總規模已經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良性的虛擬經濟運轉能夠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經濟的飛速發展;反之則可能發生過度膨脹而引發泡沫經濟問題。加強對虛擬經濟的研究,充分發揮它對實體經濟的積極促進作用已經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虛擬經濟的內涵及其特征
(一)虛擬經濟的內涵
虛擬經濟的概念是由馬克思的“虛擬資本”概念衍生而來的。馬克思早在《資本論》中就已經指出虛擬資本本身并沒有價值,只是實物資本的所有權證明,是“實物資本的紙質復本”。國外對虛擬經濟內涵的界定一般有三種:一是叫虛擬經濟,指的是股票、債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二是可以稱為數字經濟或信息經濟,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工具進行的經濟活動;三是指采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建立經濟模型,進行實際經濟運行過程模擬的可視化經濟活動,即用計算機模擬市場來進行經濟政策的模擬等。
國內對虛擬經濟的研究始于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當時主要是從金融安全的角度,沿著馬克思對虛擬資本的分析來討論虛擬經濟。目前,國內學者對虛擬經濟的研究大都還是界定在虛擬資本的范疇上,其中研究內容最全面、影響最大的是成思危和劉駿民。成思危認為對虛擬經濟的研究不應只局限于經濟學或是金融學,可以通過多方面的研究相互促進,互相<優麥電子商務論文>補充。他認為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的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的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即虛擬經濟是利用股票和債券及金融衍生物等虛擬資本直接用錢生錢的經濟活動。虛擬經濟的產品是各種金融工具,虛擬經濟的工廠是各種金融機構,虛擬經濟的交換場所是各種金融市場。劉駿民認為虛擬經濟是以資本化定價為行為基礎,具有內在波動性的一套特定的價值系統。整個經濟系統可以看作是一個價值系統,這是經濟活動的本質屬性;它由兩個系統組成:一部分是價格系統,是成本支撐的系統,即實體經濟系統;另一部分是資產價格系統,是觀念支撐的系統,即虛擬經濟系統。劉駿民認為虛擬經濟一般包括金融、地產、無形資產和其他呈現出資本化定價方式的各類資產的經濟活動。實體經濟則是指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流通等經濟活動。
雖然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虛擬經濟的概念,但是作為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經濟運行方式,它的快速發展以及與實體經濟的互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活動的一種重要的制度環境。
(二)虛擬經濟的特征
雖然虛擬經濟不是現代經濟的產物,但是虛擬經濟成為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運動形態還是得益于經濟全球化、貨幣虛擬化以及各種金融產品的誕生。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比,具有明顯不同的特征:
1.虛擬性。所謂虛擬性是指虛擬經濟中的虛擬資本沒有實際資本的生產內容,它們的交易是在虛擬的運動中完成的。只是以價值符號作為交易對象,而不是實物交易。此外交易信息的傳播也是以虛擬的信息在虛擬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虛擬性是虛擬經濟的最根本、最突出的特點。
2.高流動性。實體經濟是以具體的事物為交易對象,交易活動的實現需要時間和空間作為條件。在虛擬經濟中以虛擬資本為交易對象,交易活動只是價值符號的轉移。而且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成為虛擬經濟交易的最好的平臺,更極大的提高了虛擬經濟的流動性。
3.高風險性。虛擬資本價格的決定不像實體經濟的產品價格決定過程一樣遵循價值規律。影響虛擬資本的價格決定因素很多,而且變化無常。隨著虛擬經濟的發展,其交易的產品和規模都在不斷的擴大,各類風險資金大量注入,甚至“全民炒股”盛行,虛擬資本交易更加復雜和難以把握,大大提高了虛擬經濟的風險性。
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具有更高的不確定性。這是由虛擬經濟自身的虛擬性特點所決定的。虛擬資本的交易取決于虛擬資本持有者和參與者對未來虛擬資本所代表的權益的主觀預期和供求關系。這些更多的取決于社會環境、政治環境和行業前景等許多非經濟因素,又大大增加了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5.高投機性。風險與投機作為兩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特性而客觀存在。正因為虛擬資本價格的不穩定性和不可預測性,一部分風險偏好者得以利用“賤買貴賣”獲取利差。另外隨著信息產業和網絡市場的迅猛發展,巨額資金劃轉、清算和交易都可以在瞬間完成,這為投機又創造了技術條件和可能。
二、虛擬經濟的發展階段分析
虛擬經濟形成和發展實際上是虛擬資本在經濟環境變化中不斷發展和運動的結果。虛擬經濟的各個發展階段必然對應虛擬資本不同的特點。縱觀虛擬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虛擬經濟的初始階段。與這一階段對應的是閑置資本的貨幣化和借貸行為的中介化過程。在人們把暫時不用的閑置貨幣直接讓渡給急需資金的使用者的借貸過程中,貸方獲得利息收益的行為便是虛擬經濟活動的雛形。由于個人之間借貸規模小、風險大等局限性的存在,銀行這一中介機構便應運而生。銀行以吸收閑散資金再向資金需求者發放貸款的方式促進資本的流動和轉化。同時由于借貸成本的存在,企業等金融機構又會選擇債券、股票等其他方式進行融資。所有這些融資方式的出現都意味著虛擬經濟的社會化。
2.虛擬經濟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各種有價證券逐步流動形成自己的交易市場,突破了原本的虛擬資本因為缺乏流動性而難以向生息資本轉化的障礙。有價證券可以按照預期的收益自由買賣,而且在證券、外匯等交易的基礎上又衍生出許多金融衍生產品,如期貨、期權等,虛擬經濟的規模迅速擴大。此外在股票、債券大規模發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證券資產化,即是以一些有價證券為抵押發行新證券或是將穩定的收入流,如住房、汽車等抵押貸款證券化。這類證券化資產的出現,更加強了虛擬經濟的虛擬性特征,提高了原有證券的信用等級或者避免了資金的長期積壓,達到提高資產流動性的目的。
3.虛擬經濟的成熟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各國經濟<優麥電子商務論文>間的依存程度大大提高,虛擬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大。各國的金融市場逐步集成,國際間的金融聯系也更加密切。由于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出現了網絡銀行、電子貨幣、電子商務等,這些因素都使得虛擬經濟更加發達和無形化。此外,國際金融領域興起的金融創新浪潮也使得虛擬資本的交易規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虛擬經濟的發展日漸規模和成熟,已經脫離實體經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領域存在。
三、虛擬經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雙刃劍”一詞是對虛擬經濟作用的最好形容。因為虛擬經濟既是遵從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而產生,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可能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甚至毀滅性的破壞。
(一)虛擬經濟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1.能夠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虛擬經濟的存在和發展為社會上的大量閑置資本增值創造了途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實體經濟的資金需要,為實體經濟通過抵押貸款或者直接融資提供了便利的渠道。證券市場的頻繁交易,一方面降低了證券投資者對利息和紅利的要求,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也鍛煉和增強了上市公司的投資能力。
2.提高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虛擬經濟通過市場的力量自動調節資金流向,虛擬資本總是從低效益的企業、行業或地區向效益高的方向流動,帶動社會資源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則不斷重新分配和組合,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通過虛擬經濟中的資產重組等產權交易活動,實現資本在不同部門間的再次優化配置,提高全社會的資本利用效率。
3.有助于分散企業的經營風險。企業通過股權分散、股票交易等虛擬資本運作方式,使企業的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減弱了企業的所有權轉讓和處置可能給公司治理產生的影響,增強企業經營的穩定性。虛擬經濟可以使很多具有高風險的實物資產轉換為較為保險的金融資產;虛擬資本的多樣性、可轉換性和高流動性又使企業能夠以比較低的風險成本實現實物資本存量的積累。另外,企業也可以通過虛擬經濟所傳達的直觀有效的信息,及時處理可能由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經營問題。
4.繁榮國內金融市場,推進國際經濟和金融一體化進程。虛擬經濟的融資渠道寬、方式靈活、成本低、周轉周期短等特點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這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金融支持。發達的實體經濟也必然會帶動金融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作為當今虛擬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游資的存在,便利了國際貿易融資,縮小了各國在參加國際貿易活動中的差距,推動了國際經濟和金融一體化進程的發展。5.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虛擬經濟的迅速發展自身創造了許多新興的職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另外虛擬經濟也直接帶動了實體經濟中第三產業的發展,對整個社會GDP的增長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進一步改善了全社會的就業環境,對于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
(二)虛擬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1.對實體經濟的運行產生不利影響。一方面,虛擬經濟會增加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投機性。虛擬經濟中的各種虛擬貨幣的投資本身就帶有風險性,但因為這種投機活動具有能夠以較少的保證金墊付實現很大倍數交易額的“杠桿效應”,很多人仍會為追求巨額利潤參與其中。另一方面,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會減少進入實體經濟的資金。降低對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虛擬經濟市場中潛在的利潤收益吸引了大量資金投資者進行炒作和投機,導致資金滯留在二級市場或衍生工具市場而不能進入實體經濟領域,使實體經濟的可支配資金和資金利用率下降,甚至導致實體經濟的萎縮。
2.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發展極易促生“泡沫經濟”。泡沫經濟就是虛擬資產的價格,由于過分樂觀的預期,脫離其自身的價格基礎和社會物價水平畸形上漲,進而導致社會中大多數商品的價格也脫離其價值上漲,形成虛假的經濟價值,造成虛假的經濟繁榮,給人們以錯覺,這種錯覺通過對虛擬資產的投入又不斷地通過虛擬資產的上漲表現出來,于是經濟就像泡沫一樣膨脹。當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的運行相對獨立的發展時,極易加速擴張,引發經濟泡沫,當虛擬經濟擴張達到一定程度,泡沫在經濟中的成分不斷加重,資產價格普遍大幅度偏離或者完全脫離由實體經濟因素決定的資產價格時,會導致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的產生又會進一步導致資金更多的流向虛擬經濟領域。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遭到破壞,金融系統的風險加劇,進而導致貨幣危機、資產市場泡沫經濟的破滅和金融機構的信用危機等,造成宏觀經濟的持續衰退。
3.虛擬經濟會加劇經濟體系的不穩定性,使國際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加大。虛擬經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優麥電子商務論文>的發展,發達國家的企業與金融機構不斷推行全球化戰略,發展中國家也在經濟發展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各國的經濟相互滲透,經濟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斷提高。虛擬經濟的虛擬性特征往往導致虛擬資本與實物資本嚴重背離,虛擬資本數量和價格的變動造成人們虛擬財富的劇烈變化,極易引發盲目投資和突發的大額買賣,對一國的經濟乃至世界經濟掀起大的動蕩,導致全球性的金融和經濟危機。
四、發展虛擬經濟的相關對策
從世界范圍來看,虛擬經濟的發展已經處于成熟階段,但是我國的虛擬經濟發展仍處于發展階段,因此要借鑒國外成熟的經營和管理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本著發展中規范、規范中發展的原則,研究虛擬經濟的運行機制和特點,建立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的監測機制,科學把握虛擬經濟發展的“度”,充分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積極促進作用。
1.繼續努力發展實體經濟,為虛擬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虛擬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以實體經濟為前提,因此在發展虛擬經濟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面對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競爭和替代影響,必須完善實體經濟的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在企業改革、金融政策、宏觀經濟調控等方面采取相關政策措施,提高創新能力,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向內涵式轉變,增大實體經濟的盈利空間。同時,要兼顧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比例關系,實現協調發展。
2.完善資本市場,推動金融創新。虛擬經濟是以虛擬資本為交易對象,虛擬資本的發展狀況對虛擬經濟的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國作為金融化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金融品種匱乏是重要的問題之一。在資本市場的發展中一方面要放松金融管制,拓寬投融資的渠道和來源,推進多層次金融市場建設;另一方面要鼓勵金融創新,增加金融交易品種,擴大資本市場容量,逐步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此外,完善法律法規建設,規范市場參與者的行為等保障措施也是資本市場建設中應當注重的問題。
3.加強虛擬經濟風險性管理,建立風險預警體系。由于虛擬資本的高風險性、高投機性和高流動性,以及虛擬經濟的高度預期性和復雜性,使得對于虛擬經濟的調控十分困難。因此,必須建立起系統的虛擬經濟預警體系進行監督,防止大規模泡沫經濟的發生。系統風險的指標有資本合宜指標、資產質量、還款能力、穩健性管理指標、盈利指標、流動性指標和市場風險敏感指標等。通過對各項指標的量化分析,建立有效的預警監控體系。針對虛擬經濟中存在的風險投機交易行為加以限制,加強網絡安全防護措施,確保虛擬經濟的健康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虛擬經濟也應運而生,且發展呈現方興未艾的態勢。在這種背景下,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正確處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因為虛擬經濟是一柄雙刃劍,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極易滋生泡沫,并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造成重大傷害。目前,虛擬經濟在我國仍處在萌芽階段,還有待深化和扶持。
一、虛擬經濟的涵義
關鍵詞概念管理;虛擬組織;網絡組織;概念化
伴隨著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均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管理學科作為一門僅有百年歷史的新學科其發展卻尤為突出。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伴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管理理論和實踐也在不斷創新。由于企業日益重視人性化管理,企業的管理重點、方式、手段等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為主走向以軟管理為主,企業管理出現軟化的趨勢,而這種人性化的、軟化的趨勢的出現實質上預示著以實物管理為主的傳統管理方式正在向以價值、概念為主的現代管理方式過渡。
一、企業概念管理的內涵
1、概念管理的定義。概念管理是指在社會經濟、企業組織日益虛擬化的條件下,將管理對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組織形態本身等從客觀實體上升到一種代表各自價值去向的觀念,通過對觀念的管理來實現組織的各自目標的一種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強制性的制度和物質手段的傳統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輸和在同一組織中價值觀的認同以及感情的互動而形成的一種理念來使企業形成強有力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概念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虛擬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傳統的組織結構和形態為載體,以某種有形和無形的產品為依托,并要借助于現代化的科學和信息網絡技術,不過這種無形或有形的產品在消費者的心目中事實上只是一種“概念”產品。
2、企業管理概念化趨勢的內涵。
(1)企業組織形態的概念化。傳統的企業組織形式在促進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企業組織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網絡組織作為一種企業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型企業組織模式,不僅使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企業組織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問題得到合理解決,而且改變了傳統管理的剛性思維,實施開放式的柔性戰略,這使得企業在知識經濟中的戰略視野開拓更加開闊。所謂企業組織的概念化是指企業借助于INTERNET設立虛擬櫥窗、虛擬展銷會、虛擬經銷商等,使企業組織由實體走向概念化,并不斷完善其內在功能。企業組織形態的日益虛擬化、網絡化,形成虛擬組織、網絡組織。虛擬組織(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為實現對某種市場機會的快速,通過互聯網技術將擁有相關資源的若干獨立企業集結以及時的開發、生產、銷售的多樣化、用戶化的產品或服務而形成的一種網絡化的戰略聯盟經濟共同體。至于網絡組織(NetworkOrganization),則是一種適應知識社會、信息社會與組織創新要求的新型組織模式,它能使組織更好地適應復雜、不確定的環境變化,是與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組織外界環境日趨復雜、變化日趨迅速的要求相適應的。網絡化運營的跨國公司、虛擬國家、戰略同盟都是網絡的形式,小企業網絡是中小企業贏得協作競爭、多營優勢的模式選擇,新興的虛擬組織、WEB公司都具有網絡組織的特征。網絡組織作為一種概念公司,將會隨著技術發展日趨成熟,人們對企業組織的認識也將從實體化本身向概念化轉變。
(2)企業管理對象的概念化。企業傳統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實體要素,但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將管理對象只停留在人力、財力、信息等實體本身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對企業傳統管理的對象做進一步的研究。事實上通過對人力資源的研究,發現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其實是對人的能力和潛力的管理與開發,對物的管理其實是對物的效能的管理和開發,對財力的管理其實是對投資行為和資金所蘊含的資本屬性的管理,這些上升為概念化的能力、知識、功效、屬性等所蘊含的無形資產是巨大的,這將不僅在理論界,而且在實業界越來越成為管理和研究的重點。在實踐中,企業經營者日益重視聲譽、價值、文化等無形資產的管理,這些概念化的管理對象對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要。以企業管理對象的核心要素“人”為例,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已不滿足于“經濟人”、“社會人”、“復雜人”的人性假說了,出現了“觀念人”、“概念人”等更為虛擬化的人性假說。事實上,以自由、開放為特征的現代經濟環境,使一些企業已經意識到,人才的合理流動不僅是社會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創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業經營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經濟的,而應當把重心放到優秀人才給企業所創造的人格化的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上。信息資源作為信息社會現代企業重要的管理對象,其概念化的特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總之,管理對象的概念化必將導致管理科學的發展走向一個新的階段。
(3)企業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傳統企業組織和管理對象的觀點的束縛,一般企業在管理方式的創新和發展方面總是站在傳統經濟學基礎上認識管理方式的變革。筆者認為,傳統的管理方式對企業內部環境下或許還有用武之地,但對于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到來的今天,對以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化市場經濟主宰全球的時代背景之下,企業組織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傳統的經營方式很難取得佳績。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的網絡組織的出現,以及企業組織日益對管理對象無形化、價值化、概念化認識的發展必然導致管理方式的轉變。首先是其經濟學基礎從傳統的信息經濟學向注意力經濟學、虛擬經濟學發展,在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信息社會,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資源,它能通過INTERNET等各種物質的技術的手段獲得,甚至會過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虛擬產品卻是真正的稀缺資源,這也正是現代企業和一些新興的電子商務企業越來越重視顧客管理、服務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網絡為基礎的新經濟其實質就是注意力經濟,在這種社會形態中,最重要的資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資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為“虛擬經濟的硬通貨”,與此同時,虛擬產品的市場正在不斷擴大。所謂虛擬產品是以傳統的產品實體為載體,在此基礎上在消費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時代感、服務等后續產品,雖然它是傳統有形或無形產品的衍生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消費結構層次的變化,這種傳統產品的衍生物在消費者和顧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漸占據中心地位,在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對消費者市場的這一變化不能視而不見,這就要求管理、營銷方式與之相適應。
二、企業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雖然還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時期,但它的實踐卻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隨著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革命時代的到來就已興起。進入二十一世紀,市場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社會產品本身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比以往更加豐富,大多數產品已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同時由于企業間接國際交流加深,技術信息管理方法的傳播更加迅速,使得產品差別化越來越少,以傳統的產品本身去拓展市場越來越困難,企業只有通過對傳統產品的功效進行延續、衍生將產品上升到“概念”層次來吸引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注意力,擴大企業的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組織再造、組織創新。虛擬組織、網絡組織作為適應各種環境的新型組織形態,將成為組織再造、組織創新的必然趨勢。其次,需要管理對象和組織目標的再造和再認識,無論是對企業內部的人、財物、信息的管理,還是對企業組織內部的產品、市場、顧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組織。真正能給組織帶來利潤的市場的不是管理對象本身,而是這些對象所蘊含著的一些無形的“概念”,這些概念如知識、有效信息、技術、企業文化、價值觀、聲譽等,一旦借助于其載體,如企業員工、企業組織、企業營銷網絡等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給企業帶來的利潤是巨大的,是其他同類企業無法超越的,要比技術領先而占領的市場制高點更加鞏固,這一點已被一些新興的網絡公司首先意識到并取得成功。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這一點必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另外,還需要營銷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創新。營銷方式的概念化趨勢將在一些傳統組織向現代網絡組織轉變的過程中表現的更加突出,概念營銷方式將成為在未來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社會中的重要營銷方式。當然,“概念”營銷的關鍵在于獲得消費者持續的注意力,若企業組織完全脫離其載體,如產品和其提供的服務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戲,或一些虛假的熱點新聞來追求其轟動效應,這只會是曇花一現,最終只會導致失敗。這些所創造的概念事實上并不是虛擬、虛構出來的,它實質上是企業在探尋組織實體要素的原動力過程中產生的,這些“概念”加深了我們對企業組織實體要素的再認識,從這一點上講,概念管理的提出將會對未來組織的發展帶來一場思想上的革命,將會對企業組織的發展提供一條新的經營理念和思路。
參考文獻
[1]丁寧、張金成《企業概念創新的實質》(《企業改革與管理》2001.7.8-9)
[2]孫選中《重塑企業競爭新理念》(《經濟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顯君《論企業競爭力及其培育》(《光明日報》2001.5.22B②)
[4]陳佳貴、羅仲偉《網絡經濟對現代企業的影響》(《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1期)
[5]林潤輝、李維安《網絡組織—更具環境適應能力的新型組織模式》(《南開管理評論》2000年第3期)
伴隨著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均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管理學科作為一門僅有百年歷史的新學科其發展卻尤為突出。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伴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管理理論和實踐也在不斷創新。由于企業日益重視人性化管理,企業的管理重點、方式、手段等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為主走向以軟管理為主,企業管理出現軟化的趨勢,而這種人性化的、軟化的趨勢的出現實質上預示著以實物管理為主的傳統管理方式正在向以價值、概念為主的現代管理方式過渡。
企業概念管理的內涵
1、概念管理的定義。概念管理是指在社會經濟、企業組織日益虛擬化的條件下,將管理對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組織形態本身等從客觀實體上升到一種代表各自價值去向的觀念,通過對觀念的管理來實現組織的各自目標的一種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強制性的制度和物質手段的傳統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輸和在同一組織中價值觀的認同以及感情的互動而形成的一種理念來使企業形成強有力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概念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虛擬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傳統的組織結構和形態為載體,以某種有形和無形的產品為依托,并要借助于現代化的科學和信息網絡技術,不過這種無形或有形的產品在消費者的心目中事實上只是一種“概念”產品。
2、企業管理概念化趨勢的內涵。
(1)企業組織形態的概念化。傳統的企業組織形式在促進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企業組織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網絡組織作為一種企業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型企業組織模式,不僅使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企業組織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問題得到合理解決,而且改變了傳統管理的剛性思維,實施開放式的柔性戰略,這使得企業在知識經濟中的戰略視野開拓更加開闊。所謂企業組織的概念化是指企業借助于INTERNET設立虛擬櫥窗、虛擬展銷會、虛擬經銷商等,使企業組織由實體走向概念化,并不斷完善其內在功能。企業組織形態的日益虛擬化、網絡化,形成虛擬組織、網絡組織。虛擬組織(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為實現對某種市場機會的快速,通過互聯網技術將擁有相關資源的若干獨立企業集結以及時的開發、生產、銷售的多樣化、用戶化的產品或服務而形成的一種網絡化的戰略聯盟經濟共同體。至于網絡組織(NetworkOrganization),則是一種適應知識社會、信息社會與組織創新要求的新型組織模式,它能使組織更好地適應復雜、不確定的環境變化,是與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組織外界環境日趨復雜、變化日趨迅速的要求相適應的。網絡化運營的跨國公司、虛擬國家、戰略同盟都是網絡的形式,小企業網絡是中小企業贏得協作競爭、多營優勢的模式選擇,新興的虛擬組織、WEB公司都具有網絡組織的特征。網絡組織作為一種概念公司,將會隨著技術發展日趨成熟,人們對企業組織的認識也將從實體化本身向概念化轉變。
(2)企業管理對象的概念化。企業傳統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實體要素,但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將管理對象只停留在人力、財力、信息等實體本身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對企業傳統管理的對象做進一步的研究。事實上通過對人力資源的研究,發現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其實是對人的能力和潛力的管理與開發,對物的管理其實是對物的效能的管理和開發,對財力的管理其實是對投資行為和資金所蘊含的資本屬性的管理,這些上升為概念化的能力、知識、功效、屬性等所蘊含的無形資產是巨大的,這將不僅在理論界,而且在實業界越來越成為管理和研究的重點。在實踐中,企業經營者日益重視聲譽、價值、文化等無形資產的管理,這些概念化的管理對象對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要。以企業管理對象的核心要素“人”為例,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已不滿足于“經濟人”、“社會人”、“復雜人”的人性假說了,出現了“觀念人”、“概念人”等更為虛擬化的人性假說。事實上,以自由、開放為特征的現代經濟環境,使一些企業已經意識到,人才的合理流動不僅是社會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創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業經營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經濟的,而應當把重心放到優秀人才給企業所創造的人格化的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上。信息資源作為信息社會現代企業重要的管理對象,其概念化的特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總之,管理對象的概念化必將導致管理科學的發展走向一個新的階段。
(3)企業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傳統企業組織和管理對象的觀點的束縛,一般企業在管理方式的創新和發展方面總是站在傳統經濟學基礎上認識管理方式的變革。筆者認為,傳統的管理方式對企業內部環境下或許還有用武之地,但對于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到來的今天,對以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化市場經濟主宰全球的時代背景之下,企業組織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傳統的經營方式很難取得佳績。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的網絡組織的出現,以及企業組織日益對管理對象無形化、價值化、概念化認識的發展必然導致管理方式的轉變。首先是其經濟學基礎從傳統的信息經濟學向注意力經濟學、虛擬經濟學發展,在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信息社會,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資源,它能通過INTERNET等各種物質的技術的手段獲得,甚至會過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虛擬產品卻是真正的稀缺資源,這也正是現代企業和一些新興的電子商務企業越來越重視顧客管理、服務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網絡為基礎的新經濟其實質就是注意力經濟,在這種社會形態中,最重要的資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資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為“虛擬經濟的硬通貨”,與此同時,虛擬產品的市場正在不斷擴大。所謂虛擬產品是以傳統的產品實體為載體,在此基礎上在消費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時代感、服務等后續產品,雖然它是傳統有形或無形產品的衍生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消費結構層次的變化,這種傳統產品的衍生物在消費者和顧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漸占據中心地位,在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對消費者市場的這一變化不能視而不見,這就要求管理、營銷方式與之相適應。企業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雖然還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時期,但它的實踐卻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隨著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革命時代的到來就已興起。進入二十一世紀,市場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社會產品本身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比以往更加豐富,大多數產品已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同時由于企業間接國際交流加深,技術信息管理方法的傳播更加迅速,使得產品差別化越來越少,以傳統的產品本身去拓展市場越來越困難,企業只有通過對傳統產品的功效進行延續、衍生將產品上升到“概念”層次來吸引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注意力,擴大企業的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組織再造、組織創新。虛擬組織、網絡組織作為適應各種環境的新型組織形態,將成為組織再造、組織創新的必然趨勢。其次,需要管理對象和組織目標的再造和再認識,無論是對企業內部的人、財物、信息的管理,還是對企業組織內部的產品、市場、顧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組織。真正能給組織帶來利潤的市場的不是管理對象本身,而是這些對象所蘊含著的一些無形的“概念”,這些概念如知識、有效信息、技術、企業文化、價值觀、聲譽等,一旦借助于其載體,如企業員工、企業組織、企業營銷網絡等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給企業帶來的利潤是巨大的,是其他同類企業無法超越的,要比技術領先而占領的市場制高點更加鞏固,這一點已被一些新興的網絡公司首先意識到并取得成功。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這一點必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另外,還需要營銷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創新。營銷方式的概念化趨勢將在一些傳統組織向現代網絡組織轉變的過程中表現的更加突出,概念營銷方式將成為在未來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社會中的重要營銷方式。當然,“概念”營銷的關鍵在于獲得消費者持續的注意力,若企業組織完全脫離其載體,如產品和其提供的服務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戲,或一些虛假的熱點新聞來追求其轟動效應,這只會是曇花一現,最終只會導致失敗。這些所創造的概念事實上并不是虛擬、虛構出來的,它實質上是企業在探尋組織實體要素的原動力過程中產生的,這些“概念”加深了我們對企業組織實體要素的再認識,從這一點上講,概念管理的提出將會對未來組織的發展帶來一場思想上的革命,將會對企業組織的發展提供一條新的經營理念和思路。
參考文獻
[1]丁寧、張金成《企業概念創新的實質》(《企業改革與管理》2001.7.8-9)
[2]孫選中《重塑企業競爭新理念》(《經濟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顯君《論企業競爭力及其培育》(《光明日報》2001.5.22B②)
[4]陳佳貴、羅仲偉《網絡經濟對現代企業的影響》(《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1期)
[5]林潤輝、李維安《網絡組織—更具環境適應能力的新型組織模式》(《南開管理評論》2000年第3期)
一、新技術革命影響企業規模經濟的新途徑、新效應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技術革命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十分巨大,其中對企業規模經濟的影響力和影響途徑也產生了如下重要變化:
1.新技術裝備之“柔性”淡化了規模經濟效應。以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技術與傳統技術之最大區別在于:新技術之“新”主要體現在大量取代和大幅度擴充了人腦的功能,形成了具有人工智能和自適應能力的柔性生產系統。基于剛性的、固化的技術系統而得出的影響規模經濟的原因,如生產規模的大導致組織協調成本上升,品種的頻繁更換導致生產準備、結束費用提高等,在柔性生產系統中已變得微不足道。由于現代技術中“軟技術”的比例越來越高,因此技術含量的高低、技術貢獻的大小不能簡單地與技術裝備的數量、價格掛鉤;新技術革命使企業平均規模變小、使許多行業內不同規模企業之間成本差異變小已呈明顯趨勢。
2.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直接影響成本的作用強化。技術影響成本的渠道,分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兩類,其直接渠道通常是指由于采用了新工藝、新材料、新能源而導致的成本變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技術革命重點領域就包括新材料、新能源,這些領域每次產生的新成果都會導致一次“成本革命”,即大幅度、迅速地降低成本,不斷涌現的新成果導致生產成本呈現“階梯狀跌落”現象頻繁發生。相比之下,技術影響交易成本與組織成本這種間接渠道對成本的影響幅度和影響速度遠遠小于直接渠道對生產成本的影響程度。因此,在新技術革命的環境下考慮“技術一一成本”關系時應將直接的“跌落成本”放在首位。
3.人際交流手段和管理技術的空前進步導致交易成本和組織協調成本大幅度下降。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新古典經濟學,他們在討論規模經濟問題時都基于一個假設,就是信息不完全,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導致企業發生大量的外部交易費用和內部組織協調費用,當這兩部分費用在總成本中占到一定比重時,就會對企業的“規模——成本”特性產生重大影響。這一假設在工業經濟時代是基本符合實際的,但到了知識經濟時代就逐漸站不住腳了,這是因為新的信息技術革命使人類獲取信息的手段空前進步,每個人都有可能以足夠快的速度獲得足夠完備的信息,并能以足夠快的速度和利用非常便捷的工具與他人交流,使交易費用無論距離多么遙遠、交易內容多么復雜都能降到極低水平,使內部管理費用在不同規模的企業都能大幅度降低。信息經濟的這種“零成本、低物耗、高收益”特征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經濟學用以分析企業規模經濟現象的基礎。
4.網絡技術突破了傳統的空間觀念,使孤立的討論企業內部規模經濟變得毫無意義。新技術革命最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成果就是智能化的信息網絡技術,它使得人類在現實世界之外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網絡世界,人們利用網絡,既可以傳遞信息,又可以從事各種社會和經濟活動,從而產生了所謂的“網絡經濟”。這種網絡經濟既是一種全天候運作的經濟,也是一種全球化經濟,它把地理空間因素對經濟活動的制約降低到最小程度;網絡經濟又是一種“虛擬經濟”,它把一部分經濟活動轉移到以信息網絡構筑的虛擬空間進行;網絡經濟還是一種“直接經濟”,它使得處于網絡兩個端點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可以直接聯系,使社會經濟組織結構趨向扁平化。由于上述“網絡經濟效應”越來越強烈,故處于網絡時代的任何一家企業都不能將自己孤立于網絡之外,必須把自己看作網絡上的一個節點,將企業規模經濟問題放在網絡經濟的框架內進行研究。
5.新技術的快速多變特征和“新技術革命”的沖擊效應改變了傳統的時間觀念,使討論靜態經濟規模變得毫無意義。由新技術支撐的新經濟是一種速度型經濟,與傳統工業經濟相比,它的經濟節奏大大加快,其典型表現是技術創新和開發周期縮短、技術淘汰率提高、產品更新換代和技術更新速度加快,且每一次較大的技術更迭都會迅速打破原有的競爭格局,對經濟形成一定的“技術沖擊效應”。因此,我們再也無法孤立、靜止地去研究某種技術關系或技術條件下的規模經濟現象,只能將技術看作一種時間效應,將技術在一定時段內變化趨勢的預測結果作為研究規模經濟的基礎。
二、高科技企業規模經濟的新概念、新特點
新技術革命催生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這些高科技企業(在我國也稱“高新技術企業”)十分典型地體現了新技術革命的時代特點,上述關于新技術影響企業規模經濟的新途徑、新效應,在高科技企業里表現得十分明顯,導致在高科技企業里的規模經濟現象與采用傳統技術的企業相比有著顯著的區別。筆者將關于高科技企業規模經濟的新概念、新特點歸納為如下六個方面。 1.“小就是好”的新型規模價值觀。在工業經濟時代,大型企業是最高效的企業組織模式,企業規模大就能使產品成本低、產品質量好,使企業駕馭市場的能力強,于是,“大就是好”成為了一種占主流地位的規模價值觀。然而,當社會跨人知識經濟時代后,大型企業易患的“大企業病”將變得更加突出且危害更大,如反應遲鈍和決策效率低使企業不能適應多變快變的市場環境,多層次金字塔型組織和龐大的官僚機構扼殺技術創新。相比之下,規模較小的高科技企業在新經濟時代卻越來越體現出明顯的優勢,如市場適應能力強、生產經營慣性小、內部機制有利于創新,特別是技術進步縮小了規模對成本的影響,由先進的小型設備組成的柔性制造系統同樣能以極低的生產成本制造出高質量的產品。因此,企業規模價值觀應由“大就是好”向“小就是好”轉變,企業的組織規模“為了強大而變小”可能成為一種流行的工作思路。
2.規模經濟的虛擬性。當企業組織規模縮小以后,如果遇到超出自身規模實力的市場機會時,企業是否需要通過擴充組織規模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呢?答案是:大可不必。在網絡經濟時代,小型企業照樣可以經營大項目,其辦法很簡單,就是利用國際互聯網來放大自己的經營規模。也就是說,企業可以同時“變小”又“變大”——組織實體變小為適度規模,同時通過網絡整合外部資源以形成較大的經營規模,于是出現了諸如“網絡企業”“電子空間企業”“虛擬企業”等新名詞。這種跳出物質實體空間到網絡虛擬空間來放大企業經營規模的思路和做法,筆者將其稱之為規模經濟的虛擬性,其實質是給規模經濟現象賦予一種全新的空間概念。
3.規模經濟的動態性。在新古典經濟學所構建的規模經濟分析模型中,假定技術因素和其它經濟變量在足夠長的時間跨度內處于相對靜止狀態,不考慮它們的時間效應和動態影響。這種分析方法在技術變動速度不快的環境下,其分析結果與實際活動的差距是不大的。但是,這種靜態假設用在高科技企業就行不通了,其原因在于高科技企業的技術變化速度很快,很難分清技術的邊界。因此,必須以一種動態性概念來理解高科技企業的規模經濟問題:高新技術的快速多變特征和新技術革命的沖擊效應,不能保證企業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處于靜態或“線狀”變化特征,企業最佳規模或適度規模的選擇范圍不是一條“線”,而是具有一定“彈性帶寬”的區域;在這一區域內,“規模——成本”特性既可能產生“階梯狀突變”,也可能產生“連續狀漸變”。按照此種動態性概念,高科技企業的生產經營系統必須具備較高的“柔性”和“自適應”能力,應盡量采用“軟手段”來調整規模,而不是依賴新建、改建、擴建等“硬手段”來調整規模。
4.規模經濟的開放性。在傳統規模經濟理論中,是將企業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這兩個本來緊密聯系的復雜問題按封閉性假設作一個簡化處理,割裂兩者的聯系并將它們分別放在相對封閉的空間來討論各自的特點。此種做法用在開放程度較低的市場環境中是可行的。然而,高科技企業目前所處的市場環境,不但其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關系十分復雜,而且它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市場,這種開放性與工業經濟時代的市場開放性相比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巨大變化:一是開放的空間范圍更大,是一種全球化的開放;二是開放的深度和關聯度更大,是一種涉及社會經濟生活方方面面的全方位、高關聯度的開放。當經濟空間的開放程度達到這種高度時,任何一個企業想要割裂自己與外界的聯系去討論內部規模經濟問題是毫無價值的,必須跳出企業這個小圈子來認識規模經濟現象,用“聚集經濟”“企業集群規模經濟”等新概念來指導自己的規模決策。
一、概念的提出
國內外對虛擬經濟的研究源于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理論,他在《資本論》中詳細論述了“虛擬資本”的概念。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在借貸資本(生息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包括股票、債券、不動產抵押單等。虛擬資本本身并不具有價值,但是它可以通過循環運動產生利潤(馬克思稱為某種形式的剩余價值)。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實體經濟則指與實際資本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運行模式,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及與其相關的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東南亞金融危機后,以成思危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從虛擬資本理論出發,提出了虛擬經濟的研究課題,希望能更好地把握當代經濟運行規律。近年來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也印證了這一研究的現實意義。
二、國外的研究
國外對虛擬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符號經濟、金融與經濟運行等方面,同時對于虛擬經濟的定義和研究有三類范疇,中文都譯作虛擬經濟。第一類范疇是Fictitious Economy,這是指虛擬資本以金融平臺為主要依托的各種活動;第二類范疇是VirtualEconomy,指的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所進行的經濟活動,包括眾所周知的電子商務,有人建議將它譯作擬實經濟。第三類范疇是Visual Economy,就是用計算機模擬的、可視化的經濟活動,把經濟活動做成模型,然后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這三類范疇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國內所指的虛擬經濟主要是第一類范疇(Fictitious Economy)。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德魯克最早正式提出了符號經濟的概念。他認為整個經濟僅由符號經濟和實體經濟組成,符號經濟是指貨幣和信用,實體經濟是指貨物、工作和勞務。Bernanke,Gertler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論。由于信貸市場摩擦的存在,企業資產負債狀況的改變會引起投資的變化,投資的變化進一步引起下一期產量的變化,從而造成宏觀經濟波動。
三、國內的研究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虛擬經濟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將虛擬經濟劃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虛擬經濟泛指與傳統的物質生產相對應的一切虛擬活動,包括體育、文藝、銀行、保險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活動,房地產(除去建筑業創造的價值)、教育、廣告業等;狹義的虛擬經濟專指所有的金融活動和房地產業。二是將虛擬經濟定義為與人為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或虛擬資本以脫離實物經濟的價值形態獨立運動的經濟,大體上有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所進行的經濟活動(virtual economics);計算機模擬的可視化經濟活動(visual economics)。三是將相對于實體經濟之外的虛擬資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動。另外,還有的學者將虛擬經濟定義為“權益經濟”,即以有價證券方式持有并交易“權益”所形成的經濟活動。
劉駿民(2004)從傳統理論經濟學視角對虛擬經濟的定義,他把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作為出發點、借用資產定價模型等相關理論構建虛擬經濟的理論框架。他將虛擬經濟定義為:以資本化定價為基礎的,由心理和觀念支撐的價格系統,它的運行特征是具有內在的波動性。成思危(2003)從系統工程和復雜科學視角對虛擬經濟的定義,他認為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一種經濟活動模式,是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循環運動的經濟活動,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吳立波(2006)從金融視角對虛擬經濟的定義,他認為虛擬經濟主要指金融領域中以牟取價差為目的的金融投機活動(但不包括為實體經濟提供融資和風險分擔等服務的金融服務),還包括以金融業為基礎的房地產及文物珍品等的投機活動。
四、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是虛擬經濟研究的核心問題,主要包括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作用、虛擬經濟風險的產生與防范。
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作用。羅良清,龔穎安認為市場流動性與實體經濟發展匹配的虛擬經濟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的資金融通和資源配置優化,而缺乏控制所造成的流動性過剩或是缺乏流動性則會將實體經濟推入大量失業和長期衰退的深淵。在理論方面,王愛儉認為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具有雙重作用。積極作用: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轉移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揭示和傳遞實體經濟的信息,提高實體經濟運作的效率;提高社會運行效率。消極作用:增加了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投機風險;大量投機行為使資金停留在活期賬戶上,減少進入實體經濟的資金,降低資金有效利用率;虛擬經濟的過度擴張會造成經濟的虛假繁榮,嚴重時就會導致金融危機。實證方面,劉金全在VAR模型中分析貨幣供給行為和實際產出行為,得出結論: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無論是貨幣供給規模還是價格水平的波動,都存在著對實體經濟規模和增長的正向作用和影響;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也具有顯著的反饋影響,反饋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則性和靈敏性。
虛擬經濟風險的產生與防范。在理論方面,賀京同、李大勇分析了虛擬經濟的行為基礎——資本化定價方式,提出了適合現代資產定價的理論模型,并指出要降低虛擬經濟的波動性,就要正確認識虛擬經濟的實質,減小虛擬經濟的微觀主體——企業整體資產價格的不確定性。劉曉欣、馬笛指出,金融杠桿的推廣導致風險傳染鏈條深入到整個經濟的各個方面,金融機構之間的資產負債表將金融業的脆弱性帶給了整個經濟。應創新金融監管理念和監管方法,將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等投機活動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重視對經濟過程的觀測,動態地監測資金流動,監測系統性風險的形成、傳導、蔓延及爆發過程,及時判斷引發危機的節點及關聯點。實證方面,王國忠將價格、重復交易量與真實的貨幣流量結合分析,建立交易資金流量模型,把經濟系統分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個子系統,在借鑒資金流量核算表與資金的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依SNA的標準對經濟按部門進行分類得到一個基于交易的資金流量分析表。它可以明確地顯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互之間的資金流量情況,可應用于經濟危機的預警分析與宏觀決策,為研究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短期動態關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劉裙,丁授,馬巖以股票指數波動率作為宏觀經濟量化指標反映經濟波動新的變化,從經濟結構化的角度指出股票指數高波動對新經濟悖離的原因,實體經濟是價值創造,而虛擬經濟側重于增值,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非生產性勞動與生產性勞動的比例應該有一個閡限值,閡限機制應向金融體系延伸,即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絕不能脫離實際需求,避免高杠桿倍數導致衍生品交易失控所積累的系統性風險。
五、虛擬經濟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研究
孫寶文等(2005)提出從宏觀經濟調控角度來看,應密切關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防止虛冷實慢、虛熱實傷、虛過實禍。“實為核心、虛實并重、雙向治理”應是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繆匡華(2006)認為虛擬經濟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經濟越是虛擬化,就越需要有效的宏觀經濟管理和政府的適度干預。不僅需要有長期性的制度性建設,也應該注意短期對經濟的調控。王健(2007)認為我國虛擬經濟對宏現經濟的影響越來越深,宏觀經濟發展中出現了證券化率高與間接融資率高并存、虛擬經濟發展吸引國際流動性進入、通貨膨脹與人民幣升值并存、股市與樓市出現“蹺蹺板”關系、流動性過剩與資金流出并存等特點。針對這些新特點,為了實現宏現經濟穩健發展,我們要采用平衡的財政政策和有彈性的貨幣政策。徐京平(2008)認為我國虛擬經濟存在“虛擬不足”的現象,即虛擬經濟不能完全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應從宏觀上進行調控,使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在總量和規模上達到平衡,實現虛擬經濟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
六、發展我國虛擬經濟的對策研究
優化虛擬經濟內部結構。發展和完善多層次多結構的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加強債券市場建設,提高企業債券融資比例;重視外匯市場建設,逐步擴大外匯市場業務;逐步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場。
保持虛擬經濟適度、協調發展。虛擬經濟如何發展才算得上適度發展?李薇輝(2009)認為適度的虛擬經濟必須符合本國市場環境,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及要與產業結構提升相協調。虛擬經濟適度發展時要注意以信用制度為前提,以實體經濟作支撐,不斷規范金融市場,增強宏觀調控的有效性以及加強金融監管。在產業選擇上,虛擬經濟要以高新產業、高增長產業、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為對象,重視扶持民營中小企業,并為之提供虛擬化支持;在區域產業調整上,虛擬經濟發展要有助于部分資本從傳統產業和高成本地區撤出,轉入新興產業和低成本地區(王斌等,2008),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虛擬經濟的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
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我國虛擬經濟發展不成熟,在監管方面仍然需要重視。馬桂嬋(2006)針對我國虛擬經濟的發展程度和現狀,提出要明確監管機構的職責,找準市場監管的重點,不斷加強監管的手段。盧仁遠(2010)還認為政府應設立專門的機構或委托科研院所進行監管理論體系創新與建設,統領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及其相關的政府或準政府機構,對虛擬經濟系統進行監管。
完善金融創新。我國金融自由化程度還比較低,金融創新緩慢。伴隨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國家應支持并鼓勵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與應用,為企業提供多種金融避險工具。同時,作好金融衍生工具的規模控制,完善相關金融創新的法律法規(繆匡華,2006)。
七、總結
虛擬經濟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但虛擬經濟正逐漸成為我國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規范和發展虛擬經濟變得十分迫切。因此必須將虛擬經濟納入我國宏觀調控,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宏觀經濟政策,確保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綜合以上文獻,發現目前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論貢獻,但也存在不足:
學者們普遍認為目前我國虛擬經濟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尚不發達。這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我國虛擬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及存在問題,更好地結合國情找到發展對策。
有學者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應堅持以下幾項原則,一是低水平原則,農民工的實際收入一般低于城鎮職工,因此,應當根據農民工的自身收入特點,制定專門的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政策。二是分類原則,根據流動性大小,將農民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已經城市化的農民工,他們已在城市生活多年,有相對固定的工作和相對穩定的收入。第二類農民工是以務工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以務農收入為輔的農民工。第三類是流動性較強的農民工,常年流動于不同的崗位于不同城市。第四類是以務農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以務工收入為輔的農民工,他們將來仍以土地為生活基礎,生活在農村。三是廣覆蓋原則,我國農民工數量多,收入差距大,因此,應該建立一個多層次的、覆蓋所有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四是靈活性原則,農民工的流動性,決定了需要設計一種全新的養老保險模式,使得流動性較大的農民工在調換工作后,能夠較方便的轉移其養老保險賬戶全部存儲額。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關系著我國幾億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落實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縮小農民工與城鎮居民的在養老保險上的待遇差距,在政策上給予農民工群體關懷和適當傾斜,實現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量化解決。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的有效落實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并能引導我國經濟朝長遠健康有序和穩定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冀光恒,張建軍.當代虛擬資本的新發展及啟示[J].生產力研究,2008,(21).
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經營模式,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企業的建立成為當前我國市場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市場經濟,在虛擬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會計逐漸形成了一種特定的能力。虛擬經濟概念的產生是馬克思在對國際市場經濟發展中金融依托經濟循環而產生的一種錢生錢的經濟模式。虛擬企業通過對會計控制能力進行提升來提升企業在虛擬經濟環境中的市場競爭能力。
一、會計控制在虛擬經濟中的掌控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1.會計計量能力不足
會計計量是企業會計在對企業內部資產進行管理過程中的主要能力。當前我國虛擬企業中企業會計計量對企業預期收益進行控制。但是,企業預期收益控制過程中存在諸多風險因素,其中不確定的原因較多。因此,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影響。而我國企業會計在對虛擬經濟中會計計量能力進行提升的過程中僅僅是采用一種會場發展的關系對其進行研究,缺少一定的創新價值。此外,在對我國會計計量公允價值發展過程中的相關信息披露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將成為當前我國會計控制在虛擬經濟中掌控能力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2.虛擬經濟中會計認識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虛擬企業會計在虛擬經濟中會計控制的認識,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我國會計控制中在其會計計量上一般局限于對當前我國市場發展中的金融領域。金融領域可以進一步拓展我國市場發展中會計計量的范圍,從而提高對企業虛擬經濟中的掌控能力。但在其應用過程中不應該局限于金融領域中,虛擬企業的環境發展中存在多種不同的市場競爭環境。因此,會計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需要對其進行多角度分析,不局限于某一個單一的領域才能夠提高會計控制在虛擬經濟中的掌控能力。
二、會計控制在虛擬經濟中的掌控能力提升措施
1.提高會計計量能力
會計計量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會計計量環境和會計計量體系兩方面。因此,想要提高企業的會計計量能力受限需要改善企業的會計計量環境。例如,我們對虛擬企業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內容進行研究,其中不僅是一種社會的現實環境的控制,也是當前我國虛擬市場環境發展的關鍵內容。因此,在對會計計量環境進行改變過程中可以通過改變會計信息披露環境的方式對其市場環境進行完善,這樣才能夠提升我國會計計量能力。需要針對會計計量體系方面對其進行完善。例如,在會計體系建立過程中建立可驗證性會計計量信息體系,這樣能夠是會計信息披露體系更加全面,從而提升會計在工作中的公正、公平的能力,促進企業的長期發展和建設,提高會計計量能力。通過以上兩方面的不斷完善,進一步提升會計控制在虛擬經濟中的掌控能力。
2.打破會計認識局限性
打破會計局限性是當前企業在對會計控制進行改進和完善過程中所面對的首要問題。而會計認識也是虛擬經濟中掌控能力的一種體現。根據馬克思哲學觀對虛擬經濟中掌控能力與會計認識進行研究,發現二者之間為正相關關系。因此,想要提高會計控制在虛擬經濟中的掌控能力就需要對我國會計的認識局限性進行打破。例如,會計對金融領域的認識中應該增加對金融領域以外的領域進行認識。在虛擬哲學領域、虛擬經濟領域等方面對其進一步進行完善認識,采用多角度的方式打破現有我國會計認識局限性的缺點。
綜上所述,虛擬經濟環境中存在許多不同的空間和領域內容,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如果想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需要對會計控制進行提升,其中尤其以企業會計控制中在虛擬經濟環境中的掌控能力最為關鍵。掌控能力是會計對虛擬經濟中市場發展前景、市場信息等掌控的一種能力。因此,未來在虛擬經濟環境下會計控制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內容,需要對其進一步進行完善,以促進我國企業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管理的目標,帶動我國市場經濟的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銀峰.虛擬經濟下會計假設沖擊與修正[J].財會通訊,2014,31(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