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開發的基本原則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27 11:29: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旅游開發的基本原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旅游開發的基本原則

篇(1)

科學地規劃是生態旅游健康發展的基礎。旨目的、無系統的開發只能導致生態旅游資源的破壞,短期的經濟利益代替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片面的保護與地區經濟發展的沖突。生態旅游的科學規劃就是通過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調查、分析與評價,并根據生態旅游市場的需求特點,提出生態旅游規劃的總體思想、基本原則以及具體目標。在規劃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人文環境的保護規劃,因為大部分能開展生態旅游的地方都具有較為獨特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遺產。>文秘站:

二、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日前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社會和經濟全方位的發展,包括人類需要、資源限制和公平三大要家。生態旅游的開發,不僅要滿足旅游者獲得在旅游地享受的需要,而且也要滿足旅游地的群眾獲得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僅要合理利用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更要為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維持和發展創造條件。所以生態旅游的開發不是單方向,而是雙向的,是旅游者、投資主體和當地社會之間的平衡和互動,這樣才能達到公平。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實質是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經濟和人類生態環境成為一個整體。生態旅游開發是改善地區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系統工程的一個人口,通過生態旅游的開發促進區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更大的層麗上來看,生態旅游需要全社會積極有序的參與。

三、最大限度的社區參與與防“泄露”原則

鼓勵最大限度的社區參與,讓當地群眾加入到生態旅游業的開發,這也是區域生態旅游開發成功的原則之一。我國人口眾多,一些具有較好生態旅游資源的地方在經濟上比較貧窮,生態旅游開發如果完全脫離當地社會是很難成功的。積極地獲得當地政府、社區和群眾的支持,是生態旅游開發成功的基礎。即使自然保護區、風員名勝區這類由國家直接管理的半封閉或封閉區域,生態旅游也不應是象牙寶塔,否則也很難持續發展。只有當地居民理解、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并從中受益,才能使區域生態旅游業和自然保護事業健康發展。讓當地群眾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進程,從社區的初步評價,到規劃過程與實施,直至不斷發展中的監測,都能反映出“共享的社區設想”,從而得到當地的支持。

所謂“泄露”就是旅游的收益流到旅游區域以外。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該項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保留在受影響社區內。這也是維持當地計區和群眾對生態旅游開發信心的重要保證。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注重對當地群眾進行培訓和扶助,以提高他們的技能,更多地參省生態旅游項目的建設和從事旅游紀念品的生產,從而使新的商業機會能在地方層次上解決,使生態旅游的效益用于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篇(2)

一、濕地公園生態旅游及開發

(一)濕地公園生態旅游。

濕地就是海洋和綠地二者相互作用積累形成的一種生態交錯帶,這類地區具有比較高級的凈初級生產力,并且在生物多樣性方面也更加能夠保持生態系統平衡,擁有較強的調解氣候、涵養水源,以及凈化污染物質等等不同的生態功能。濕地公園是指納入綠地系統規劃的適宜作為公園的天然濕地類型,通過合理的保護利用,形成保護、科普、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園。濕地公園兼具自然生態保護和人工游憩開發兩方面的基本功能,是自然與人工的結合體,是人們理想的自然生態旅游地之一。正是因為濕地公園具有這方面的生態環境優勢,其旅游價值也逐漸得到體現。

(二)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

對于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方面的內容定義可以分為廣義定義以及狹義定義。其中,狹義的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指的是對于濕地生態旅游產品以及資源進行開發,而廣義的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則指的是由規劃、建設、管理以及檢測這主要的四個部分組成,不僅僅需要通過對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方面具有的吸引物實施開發,并且還應該促使所有的旅游者都能夠進入到濕地公園進行生態旅游以及觀光游覽,并且還應該根據所擁有的旅游資源以及市場,還有濕地公園生態旅游具有的特點以及發展需要,開展對旅游產品開發以及旅游市場開發,還有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態保護等等方面的內容。

二、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模式

(一)生態旅游開發一般模式。

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和一般的傳統旅游開發在開發理念以及開發目標,還有開發措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區別。生態旅游開發需要在保證能夠實現社會以及環境等相關目標的基本前提之下進一步實現經濟目標,使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能夠使開發商以及游客,還有社區居民都能夠共同獲益。在開發理念方面,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比較注重加強對生態保護,并且在對旅游資源以及產品進行開發的過程中,還應該做到實現最大的利潤追求,尤其是應該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能夠始終做到堅持保護濕地生態自然環境為最重要的目標,重視保護以及維持自然,還有文化生態系統方面的完整相關以及真實性,在這基礎之上進行有效合理的開發利用。最后,在開發措施方面,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能夠更加合理地控制正常發展規模,尤其是能夠做到限制旅游人數以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并且能夠做到有選擇性地能夠盡量貼合所有旅游人員的基本需求,可以采取必要的廣告宣傳。

(二)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模式。

1.濕地公園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以及產出的旅游產品

開展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應該堅持以保護濕地為基本前提,并且還應該依托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方面的資源以及市場需求,能夠做到有選擇性地開發濕地生態旅游產品,并且還應該構建起更加合理的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不同的開發模式,始終做到堅持科學規劃以及適度開發,還有保護第一的基本原則,要做到實現對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方面的最優開發以及可持續開發。能夠通過對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以及產品進行合理開發,獲得更加貼近真實生態環境的生態觀光、生態休閑、生態度假以及生態養生等等不同的旅游產品。

2.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運作模式

對于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生態旅游安全,并且還應該在濕地公園生態旅游人數方面做好控制,尤其是應該保證生態方面的安全評估,以保障所有旅游人員的生命安全。可以通過比較科學的規劃設計、開發建設、經營管理、生態監測以及生態補償等不同辦法來實現。完善對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的可持續開發,并且還應該做到在對濕地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應該保護好濕地較為脆弱的穩定性差的生態環境,尤其需要對濕地生態旅游容量以及生態安全兩個最為重要的方面做好保障。

三、總結

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是以濕地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基礎,原有社區參與和寓教于游的旅游活動。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活動包括旅游資源與產品開發、市場開發、生態旅游建設、生態旅游配套系統開發、濕地生態保護與退化濕地生態恢復、生態技術開發應用等內容。濕地公園生態旅游要在保證社會和環境目標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目標。濕地公園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要堅持保護第一,生態為基,適度開發,綜合治理等原則,開發出生態觀光、生態休閑、生態度假、生態養生、生態探險、生態科普、生態文化體驗、環保教育等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產品。綜上所述,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的開發運作一定要保證生態安全,要在旅游容量和生態安全評估的基礎上,通過科學地規劃設計,開發建設,經營管理,生態監測和環境補償來實現開發目標。

參考文獻:

[1]David Weaver,楊桂華,王躍華,肖朝霞.生態旅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2.

[2]張建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生態旅游[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4.

篇(3)

濕潤寒冷,冬季長,夏天短。在建設管理上,就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在進行生態旅游建設中因為缺少參照,所以在建設管理中就出現了問題。

第二,景區基礎設施在初建設中有些差,景區的影響效果,也要從基礎建設上進行區分。這里我們拿青城山作為對比,因為歷史氛圍不同,在基礎建設上就有了根本上的差異性。青城山屬于典型的道教建筑,而對于生態旅游上來,只要在堅持原有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管理就可以了,但是黃龍風景名勝區因為病程原始生態系統的理念,在進行基礎建設中,就有了很多的潛在問題。所以在建設中,也就走了更多的彎路,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多年的管理經驗,也做出了相應的改善。

第三,過分追求低投入高產值,這一點對于我們來說,是比較現實的問題,在旅游產業中,通常都是為了追求一本萬利,但是過分的追求低投入高回報來說,就有些不切合實際,任何的發展都是有規矩所要遵循的,那就是針對服務。所以在進行投資中,也應該考慮到資源的消耗問題,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做到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旅游中的開發原則

在進行生態旅游開發中,我們還應該遵循生態的基本原則進行開發。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著其自身存在意義。黃龍風景名勝區闊葉林和針葉林都比較突出,而在進行資源改造中,我們只要進行一定的道路開設就可以,并不需要進行大面積的建設基地,進行環境改造,這就在資金的啟用上以及在環境保護上有了一定的節約。有效的利用生態本身的資源,這是堅持生態旅游的一項基本開發原則,而這一原則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不謀而合。利用天然的水文地理進行宣傳,從而保證在堅持生態旅游的基本原則上,完成旅游生態建設,這樣在進行長遠的規劃和管理上都能夠比較好的完成旅游項目建設任務。

篇(4)

旅游,從個人活動、群體行為發展到當今的現代旅游業,已經成為涉及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旅游活動等的社會生活方式。旅游資源是指能夠吸引旅游者并能為旅游業利用而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自然事物。在旅游業發展中,旅游資源處于基礎地位,既是旅游產品的主要組成部分,又是旅游實踐中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條件和因素,更是旅游消費的客體對象。不論是文化旅游資源還是自然旅游資源,都是建立在良好生態環境基礎之上的。

一、旅游資源開發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1.旅游開發對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的影響

非生物類旅游資源包括水體、大氣與氣候、土壤與巖石等,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又是構成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最基本要素。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車輛、物資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區出現了水質惡化、大氣污染、土地板結、巖石(山體)坍塌等現象,這些對旅游資源構成了嚴重威脅。旅游對資源與環境的破壞,尤其表現在水體資源與環境方面。

2.旅游活動對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地球上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不但可以單獨成為人類的旅游產業開發和利用對象,而且還與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組合,構成了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的總體系。

二、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旅游地生態系統是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同一體。與其他生態系統構成因子一樣,一方面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演變同樣也必須遵循生態學的基本規律。根據美國生態學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態學三定律,可得出三個結論:

1.旅游地生態系統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資源及其各個構成因子)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影響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動不能對旅游地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

3.旅游活動影響旅游資源與環境后會產生無數效應,其中許多效應是不可逆的。這三個基本結論給我們提出了對旅游活動進行管理時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在旅游地這個生態系統中,由于旅游區劃而對旅游資源進行的分割構成了不同類型的景觀單元(即斑塊),這些景觀單元的空間格局隨著生態過程的作用而不斷改變。

三、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

通過立法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實現對旅游活動的規范管理,是當前旅游資源保護和旅游業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立法必須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必須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遵循資源與環境演變的自然科學基本規律,這樣才能保證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達到制定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規劃制度

旅游規劃是指運用適當的經濟、技術手段,對旅游區的旅游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與物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確定區域旅游資源的經濟開發目標,實現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

2.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評價

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最早為美國所創設。《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對環境質量具有重大作用影響的聯邦建議、立法方案和重大聯邦行動都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包括該建議或行動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和擬議中的行動選擇方案。實施這一制度是對傳統決策機制的變革,是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一種新途徑和新方法,并已成為國際環境管理一種慣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將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之內,是實現系統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條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從這一制度出發,根據旅游承載能力確定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對進入旅游區(點)人數進行控制的一項管理制度。這個制度在保護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旅游目標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

旅游資源與環境共同構成了旅游地的生態系統,保護資源與保護環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普通地區相比,旅游區的環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環境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加強對旅游區旅游資源與環境消長情況的監測,并按照更加嚴格的環境質量標準,做好旅游區的環境治理工作,保證旅游地的優良環境,給游客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參考文獻:

篇(5)

“紅色旅游”也正因為是兼具了旅游與教育的雙重功能,也同時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旅游局何光ゾ殖ぴ誆渴2005年工作時,將紅色旅游列為六項任務之首,要求從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高度出發,大力推進紅色旅游,認真抓好《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

隨著“紅色旅游”工程和“紅色旅游年”的提出,紅色旅游景區、景點開發建設的策劃、規劃自然就成了當前旅游規劃、策劃工作的重點。如何作好“紅色旅游”開發的策劃、規劃正是當前旅游規劃設計部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因為近來參加了幾項“紅色旅游”景區、景點及相關項目和產品的策劃、規劃工作,對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有所思考

首先,要正確認識“教育功能”與“旅游功能”的辨證關系。筆者認為:在“紅色旅游”的開發中要堅持“教育為魂、旅游為本”的方針。

其次,要正確處理“紅色主題內容”與“其它多類產品”的相互關系。筆者認為,在這一點上,要實行“紅光普照,多彩爭輝”的原則,注重打造“一個主題,多類產品”的綜合性旅游區。旅游產品的多樣性是旅游項目設計的重要原則,應用多樣性原則的主要途徑有:(1)觀賞角度的新穎性和多重性;(2)瀏覽形式的多樣性與組合方式的靈活性;(3)模擬旅游環境的建立與模擬的逼真性;(4)多層次旅游項目的設置與選擇的方便性;(5)求新求異,時時更新,創造全新體驗。

第三,要解決好“傳統、嚴肅”與“時尚、生動”的相互關系問題。筆者認為:在這一點上,要貫徹“傳統內容,時尚形式”、“嚴肅主題,生動表現”的基本原則。

第四,要注重產品創新,解決好“老內容與新模式”的關系問題。筆者認為:在這一點上,各紅色景區、景點在開發規劃時要充分認識到,紅色資源還不是旅游產品。要把紅色資源變成旅游產品,必須注重從旅游的角度進行產品創新。紅色旅游開發,必須采取跨越式發展。在產品開發中,用“新思路”、“新創意”、“新理念”重新整合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和旅游市場,要挖掘旅游“新產品”,整合營銷“新形象”,全面拓展“新渠道、新地域、新市場”。 在紅色旅游開發中跨越單一的觀光模式,把“紅色旅游”匯入到一個新的旅游產業體系之中,紅色跟綠色(生態旅游)對接,紅色和彩色(文化、時尚旅游)互動。

篇(6)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國旅游業不斷發展的同時,旅游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也在不斷更新,旅游正在從傳統旅游形式向多元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專題旅游和特種旅游,是未來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之一。體育旅游作為一種新興時尚的旅游方式,更加突出旅游活動的參與性與體驗性,滿足了旅游者尋求參與性、體驗性的要求,越來越受到旅游者的歡迎。

川西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濃郁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使該地區擁有豐富的可供開發的體育旅游資源,如何科學地開發和利用這些寶貴的體育旅游資源,如何促進該地區體育旅游的發展,以豐富該地區的旅游內容,需要科學的理論借鑒。為了適應川西地區體育旅游的發展需要,本文通過對川西地區體育旅游的開發環境、開發原則、開發形式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以求為該地區體育旅游的發展提供參考。

本文分析了漂流運動的特點,漂流項目運營所具有的特征,以川西地區的“路上第一漂” 這一漂流旅游項目作為個案分析,具體分析了該景區在規劃開發和經營管理中所取得的經驗,其中重點分析了項目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該案例帶給我們的教訓。最后筆者分析了目前川西地區漂流體育旅游項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改進建議。

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2)實地考察法;(3)個案分析法;(4)邏輯分析法。

目前四川西部地區漂流項目開發中的主要問題與改進建議

一、四川西部地區漂流項目開發中的主要問題

1.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內容單一,沒有突出自己的特色。

2.宣傳力度不夠,客源市場有待進一步開拓。

3.項目的安全系數有待進一步提高。

4.經營管理的水平和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5.景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二、四川西部地區漂流項目開發的改進建議

全面分析川西地區各大漂流景區在規劃開發與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之上,針對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在景區規劃開發方面,做到科學合理的規劃

在景區規劃和其他配套旅游服務設施的選擇上,應努力突出自己的特色、優勢,同時,這些特色也是當地旅游開發的優勢。

2.加強區域資源整合,加大市場宣傳促銷力度

縱觀國內外旅游業的發展,區域旅游和精品旅游線的開發模式已成為中總的趨勢。任何一種單項旅游活動將越來越缺乏市場和競爭力。

3.在項目建設上,建設成熟、完善、安全的一流的漂流旅游項目

4.加強安全管理,推行“零事故” 目標管理

沒有安全就沒有旅游,漂流運動以驚險性、刺激性、冒險性著稱,但是漂流旅游活動絕對不是鋌而走險,因此,漂流旅游活動的安全工作是漂流景區運營的頭等大事。建議建立各項規范的管理制度,如內部的安全管理制度,設置專門的安全管理機構或確定專職的安全管理人員,強制為游客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以及一些特殊情況下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等等。

5.對漂流項目的經營管理及服務人員進行專門培訓

6.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進入21世紀,旅游業面臨著新的發展。從生態環境和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說,目前環境已經變成了最短缺的資源,而且是最寶貴的資源。旅游開發尤其要注重環境保護,旅游開發和其他開發不同,旅游的開發和經營,環境是賣點,如果一邊破壞環境一邊搞開發,就意味著我們自己在斷自己的后路。

三、研究結論

通過對川西地區體育旅游開發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筆者認為:川西地區擁有豐富的適于開展體育旅游活動的體育旅游資源,而且具有類型廣、呈現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品位高、與其他旅游資源的良好配套性等特點;該地區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潛力巨大,針對川西地區,本文提出了該地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基本原則,如突出特色性原則、保護與利用的原則、安全性的原則、與相關旅游區、點相協調的原則等等,這些原則是開發該地區體育旅游資源的基本原則;本文還提出了該地區體育旅游資源的三種開發形式,分別是:專項型、組合型以及附帶型,希望通過這三種開發形式的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地促進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

對于川西地區體育旅游的發展,重要的是搞好體育旅游項目的規劃開發、投資建設,本文對該地區漂流體育旅游項目進行了詳細地分析,研究認為:目前漂流體育旅游項目的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在漂流資源的開發規劃方面,絕大多數景區還沒有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景區開發沒有充分挖掘自身潛力,表現在漂流設施建設方面還停留在表面上,在景區特色方面,沒有一個體現自身特色的主題,在產品形態方面,沒有充分開發和利用附近的和景區內的其他景點,從而使漂流項目沒有與其他旅游項目形成產品互補等等;在景區的經營管理方面,管理層沒有從思想上意識到位,經營管理水平較低,整體的服務素質和服務水平不高,由此引起的服務質量問題損害了一些景區的形象。此外安全管理作為漂流景區的頭等大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還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安全系數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宣傳力度不夠,客源市場有待進一步開拓,游客參與漂流項目的人數,占該地區整個游客的總流量的比例很小,景區沒有針對不同的客源市場,進行有針對性的客源市場細分,沒有自己完善的市場主體;由于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造成對資源的破壞,管理上的欠缺也造成對旅游資源的破壞,當地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存在著矛盾。

為了更好地促進該地區漂流體育旅游項目的可持續發展,針對各大漂流項目現存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

把當代旅游規劃、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體育旅游等的理論與實踐原則應用于漂流項目的規劃設計當中,做到科學合理的規劃;在資源開發和景區規劃時,要圍繞“主題”, 做好項目主題的塑造和經營,還應努力突出“特色”, 充分深挖資源的潛力,從而形成自己的優勢;在區域資源整合方面,這就要求漂流旅游景區必須與區域內其他旅游地在旅游產品、旅游線路、交通、營銷等方面進行合作,形成區域聯動發展。這是豐富產品內容的一個途徑,內容越豐富,吸引力越強,越能滿足體育旅游市場的多種需求;在形象策劃、包裝和廣告宣傳上,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塑造鮮明、獨特的體育旅游主題形象;在項目建設上,從增加漂流方式,加強安全防護,搞好交通、通信等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方面,建設成熟、完善、安全的一流漂流旅游項目;加強漂流運營的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層層責任落實,重視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充分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在加強安全監督檢查方面的力度,并在各大漂流景區推行“零事故”目標管理;針對工作人員普遍業務技能偏低的現實,需要對漂流管理人員及服務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門培訓。此外還有建立和規范科學的培訓制度和用人制度;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關系,做到絕對保護和相對開發要有機結合,發揮政府在資源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教育宣傳工作等等。

參考文獻:

[1]柳伯力 陶宇平主編:體育旅游導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何雨等著:旅游規劃概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3]李天元主編:旅游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五版

[4]閔 健:體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6)

[5]王云才著:現代旅游規劃設計案例[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6]楊培玉:21世紀初中國體育旅游開發研究[J].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4(2)

篇(7)

自1996年起,張善久就積極投身沂蒙旅游開發事業,十幾年間,他以自己的聰慧睿智和拼搏創業精神,打造了一家以經營旅游產品為主的強勢民營企業――山東龍崗旅游集團。

山東龍崗旅游集團的前身是山東善久青銅工藝品有限公司,創立于1996年初。當時,公司主要制作仿古青銅器、銅版字畫等銅制工藝品。其系列產品投入市場后,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仿古銅器“虎象載美酒”被指定為青島啤酒節高檔紀念珍藏品,仿古銅器“世紀金鼎”獲國家級銀獎,被故宮博物館收藏。

1999年集團公司組建沂水縣第一家旅行社――沂蒙山旅行社,同時開發四門洞旅游區,使沂水有了第一個正式的旅游景區。2001年開始開發山東地下大峽谷旅游區,工程分兩期完成,一期工程為基礎開發,于2001年開工建設,至2003年,已完成了3100米溶洞旅游區,漂流道1000米,管軌電動滑道車等項目,2005年被評為國家級地質公園:三星級酒店臥龍山莊、龍翔閣、演藝廣場等項目投入使用。二期工程為亮點提升,計劃于2007年至2009完成。屆時,漂流道將延長至2.6公里。

2004年10月,集團公司成立沂水地下螢光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并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創辦山東龍崗螢火蟲研究所,致力干螢火蟲在旅游業的開發與利用。2004年下半年開發地下螢光湖旅游區,并將其成功打造為“亞洲第一生物照明”的天然地下螢光湖生態旅游區,此景區已于2006年4月16日對游人開放。此外,集團公司正在開發集歷史文化、自然生態山水、娛樂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天馬島旅游區。

如此輝煌的業績是龍崗人的驕傲、沂蒙人的驕傲,同樣是龍崗人齊心協力共同奮斗的見證與回報。張善久在多年的旅游投資與開發中開辟了一條適合沂水旅游資源發展的特色之路。

龍崗旅游集團敢于創新、勇于第一個“吃螃蟹”,打造適應市場需求的特色旅游項目。沂水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窮地方,這里既沒有名山大川,也沒有文物古跡,更沒有對外開放的知名度。然而張董事長獨具慧眼,勇于第一個吃這只螃蟹。初步的市場調研讓他們覺得:游客多、商機多,旅游發展快,于是張善久決心投身旅游這個大產業。

龍崗旅游集團開發的大峽谷,原先是一處廢棄多年、無人問津的破山洞,但在邀請專家進行了獨特的策劃創意后,他們決定打造中國“地下三峽”、“中國地下暗河第一漂”的獨特亮點。張善久董事長還提到 “在特色旅游項目的開發過程中,我們十分注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我們以環保和生態為開發的基本指導思想,在規劃、建設、綠化、美化等方面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近年來,我們栽種各類植株360多萬棵,初步使大峽谷由原來貧瘠的荒山禿嶺變成花木扶疏的園林景區。”事實證明,這項特色旅游項目的開發決策是成功的。因為溶洞資源在山東并非沂水大峽谷這一處,但在旅游開發中,接待游客量與受到社會各界好評最多的卻非沂水大峽谷莫屬。沂水大峽谷不但被評為國家“AAAA”旅游區,而且還享有“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十佳漂流勝地”、“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沂蒙地質奇觀核心景區”、“山東十佳水體風光旅游區”、“山東十佳優秀自駕游目的地”的美譽。同時,為改造并提升四門洞景區,龍崗旅游集團專程赴新西蘭考察螢火蟲洞,他們利用溶洞恒溫、水量充沛等特點,將原景區改造成為以生物照明為主的地下螢光洞景區,成功地打造了亞洲第一、世界罕見的“螢火蟲水洞”。

篇(8)

    旅游,從個人活動、群體行為發展到當今的現代旅游業,已經成為涉及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旅游活動等的生活方式。旅游資源是指能夠吸引旅游者并能為旅游業利用而產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自然事物。在旅游業發展中,旅游資源處于基礎地位,既是旅游產品的主要組成部分,又是旅游實踐中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條件和因素,更是旅游消費的客體對象。不論是旅游資源還是自然旅游資源,都是建立在良好生態環境基礎之上的。

    一、旅游資源開發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1.旅游開發對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的影響

    非生物類旅游資源包括水體、大氣與氣候、土壤與巖石等,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又是構成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最基本要素。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車輛、物資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區出現了水質惡化、大氣污染、土地板結、巖石(山體)坍塌等現象,這些對旅游資源構成了嚴重威脅。旅游對資源與環境的破壞,尤其表現在水體資源與環境方面。

    2.旅游活動對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地球上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不但可以單獨成為人類的旅游產業開發和利用對象,而且還與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組合,構成了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的總體系。

    二、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旅游地生態系統是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同一體。與其他生態系統構成因子一樣,一方面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演變同樣也必須遵循生態學的基本規律。根據美國生態學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態學三定律,可得出三個結論:

    1.旅游地生態系統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資源及其各個構成因子)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影響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動不能對旅游地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

    3.旅游活動影響旅游資源與環境后會產生無數效應,其中許多效應是不可逆的。這三個基本結論給我們提出了對旅游活動進行時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在旅游地這個生態系統中,由于旅游區劃而對旅游資源進行的分割構成了不同類型的景觀單元(即斑塊),這些景觀單元的空間格局隨著生態過程的作用而不斷改變。

    三、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

    通過立法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實現對旅游活動的規范管理,是當前旅游資源保護和旅游業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立法必須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必須以生態學理論為,遵循資源與環境演變的自然科學基本規律,這樣才能保證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達到制定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規劃制度

    旅游規劃是指運用適當的經濟、技術手段,對旅游區的旅游資源、資源、資金與物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確定區域旅游資源的經濟開發目標,實現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

    2.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評價

    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最早為美國所創設。《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對環境質量具有重大作用影響的聯邦建議、立法方案和重大聯邦行動都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包括該建議或行動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和擬議中的行動選擇方案。實施這一制度是對傳統決策機制的變革,是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一種新途徑和新方法,并已成為國際環境管理一種慣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將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之內,是實現系統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條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從這一制度出發,根據旅游承載能力確定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對進入旅游區(點)人數進行控制的一項管理制度。這個制度在保護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旅游目標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

    旅游資源與環境共同構成了旅游地的生態系統,保護資源與保護環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普通地區相比,旅游區的環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環境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加強對旅游區旅游資源與環境消長情況的監測,并按照更加嚴格的環境質量標準,做好旅游區的環境治理工作,保證旅游地的優良環境,給游客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參考文獻:

篇(9)

非生物類旅游資源包括水體、大氣與氣候、土壤與巖石等,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又是構成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最基本要素。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車輛、物資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區出現了水質惡化、大氣污染、土地板結、巖石(山體)坍塌等現象,這些對旅游資源構成了嚴重威脅。旅游對資源與環境的破壞,尤其表現在水體資源與環境方面。

2.旅游活動對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地球上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不但可以單獨成為人類的旅游產業開發和利用對象,而且還與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組合,構成了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的總體系。

二、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旅游地生態系統是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同一體。與其他生態系統構成因子一樣,一方面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演變同樣也必須遵循生態學的基本規律。根據美國生態學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態學三定律,可得出三個結論:

1.旅游地生態系統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資源及其各個構成因子)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影響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動不能對旅游地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

3.旅游活動影響旅游資源與環境后會產生無數效應,其中許多效應是不可逆的。這三個基本結論給我們提出了對旅游活動進行管理時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在旅游地這個生態系統中,由于旅游區劃而對旅游資源進行的分割構成了不同類型的景觀單元(即斑塊),這些景觀單元的空間格局隨著生態過程的作用而不斷改變。

三、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

通過立法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實現對旅游活動的規范管理,是當前旅游資源保護和旅游業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立法必須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必須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遵循資源與環境演變的自然科學基本規律,這樣才能保證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達到制定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規劃制度

旅游規劃是指運用適當的經濟、技術手段,對旅游區的旅游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與物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確定區域旅游資源的經濟開發目標,實現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

2.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評價

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最早為美國所創設。《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對環境質量具有重大作用影響的聯邦建議、立法方案和重大聯邦行動都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包括該建議或行動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和擬議中的行動選擇方案。實施這一制度是對傳統決策機制的變革,是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一種新途徑和新方法,并已成為國際環境管理一種慣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將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之內,是實現系統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條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從這一制度出發,根據旅游承載能力確定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對進入旅游區(點)人數進行控制的一項管理制度。這個制度在保護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旅游目標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

旅游資源與環境共同構成了旅游地的生態系統,保護資源與保護環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普通地區相比,旅游區的環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環境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加強對旅游區旅游資源與環境消長情況的監測,并按照更加嚴格的環境質量標準,做好旅游區的環境治理工作,保證旅游地的優良環境,給游客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參考文獻:

[1]楊貴華.旅游資源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

篇(10)

中圖分類號:F590.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5-3029-03

Review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LIAO Jun-hua1,2

(1.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iyang 550025,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regulation in ethnic regions ethnic village tourism was prosperously developed; and research o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had been attached with great importance. Based on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was provided.

Key words: ethnic village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development pat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1國內民族村寨旅游研究進展

近年來,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迅速,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國內有關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基本內容包括基礎性理論、旅游影響、旅游市場和社區參與旅游等,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我國西南省區,研究運用的學科包括經濟學、管理學、旅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生態學和民俗學等。

1.1民族村寨旅游基礎性理論研究

在基礎性理論研究方面,我國學者進行了多角度研究。羅永常[1]對民族村寨旅游的定義進行了界定,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是將民族村寨作為旅游目的地,以村寨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體驗原生態民族文化,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異心理動機的旅游活動。金穎若[2]對民族村寨旅游資源進行了探討,認為民族文化旅游的物質載體是民族文化村寨,民族村寨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它是全面、系統、集中、原生態的民俗展示。鐘潔[3]認為民族村寨旅游主要有原生態文化村寨型和主題公園型兩大類。羅永常[4]以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狀況為劃分依據,得出民族村寨旅游有盛名熱點型、新興熱點型、重點文物型和待開發型4種類型。雖然我國學者對民族村寨旅游的基礎性理論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但層次還比較低,不夠深入和成熟。

1.2民族村寨旅游發展道路研究

在發展道路研究方面,許多學者認為保護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提倡走民族生態旅游的發展道路。為此,學者們做了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民族生態旅游的價值。楊桂華[5]通過香格里拉霞給村案例,研究了民族生態旅游村的多維度價值,得出民族生態村對不同的客體具有相異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是對民族生態旅游發展策略和路徑進行的研究。黃萍等[6]以四川省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的發展為例,對民族生態旅游的發展道路進行了研究,指出四川省資源優勢明顯,有利于創建民族文化生態村,同時提出了創建民族文化生態村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黃亮等[7]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為研究案例,對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進行了深入研究。

1.3民族村寨旅游規劃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規劃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許多學者對民族村寨旅游規劃進行了研究。黃惠琨[8]對西雙版納曼景蘭新村旅游規劃進行了研究,指出了曼景蘭新村旅游發展目標,對曼景蘭新村的形象進行了定位,明確了村落的文化構成,認為策劃應從傳統與現代的高度面對新世紀,為西雙版納村寨建設和村寨旅游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模式。江曉云[9]以臨桂東宅江瑤寨為例,從多方面對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規劃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為當地旅游可持續發展提出了頗具參考價值的建議。

1.4民族村寨旅游市場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市場研究是國內學者研究較為活躍的領域,許多學者在此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鄢杰[10]提出“兩會(村委會和行業協會)+農戶”、“公司+農戶”和“政府+公司+移民工程”等發展村寨旅游的3種經營管理模式。陳國蘭[11]通過對瀘沽湖落水村家庭旅館的個案研究,提出民族村寨家庭旅館的有效管理模式――“政府+行業協會+接待戶”管理模式。吳忠軍等[12]通過對廣西龍勝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探尋了該景點國內游客的人口統計學特征、時間與空間的分布和旅游需求與旅游消費行為,為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旅游者行為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鑒。鐘潔[3]以西雙版納傣族園和云南民族村為案例,對不同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的游客體驗度做了比較研究。

1.5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研究

社區參與能夠有效促進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因此,國內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張潔等[13]以云南古州野林彝族村寨和大檳榔園花腰傣族村寨為例,研究了影響居民參與旅游積極性的主要因素。黃華[14]通過對當前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困境的分析,指出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制度機制和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利益保障措施。羅永常[15]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村為例,詳細調查和分析了該村社區參與旅游的現狀,提出郎德村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建議:①借助外界力量,做好旅游發展規劃;②成立相關組織促進旅游發展(如建立郎德村旅游發展基金、成立村旅游管理委員會等);③在“工分制”的基礎上,切實調整收入分配方案,使收入分配趨于合理;④引入獎勵制度和補償制度;⑤擴大村寨居民參與面,提高參與層次。

1.6民族村寨旅游影響及感知研究

我國學者從多維度對民族村寨旅游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包括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維度。付保紅等[16]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曼春滿村寨旅游開發為例,研究了該村村民由于受旅游開發的影響使社會角色所發生的變化,指出村寨旅游使居民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通過家庭經濟收入的變化、傳統產業中的變化、家庭消費觀念的變化、村民人際關系的變化、思想意識的變化以及家庭勞動分工的變化等來體現。唐雪瓊等[17]以元陽縣箐口村為例,從村寨經濟狀況、村民思想意識、村寨人際關系和村寨婦女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旅游開發給村寨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仇學琴[18]以云南玉溪新平縣大沐浴村為例,研究了鄉村旅游開發對少數民族村寨現代化的作用,指出民族村寨旅游對民族村寨的現代化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李志飛[19]以湖北省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為例,對少數民族村寨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態度進行了相關研究,這方面的研究目前國內還比較少見。

2國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進展

國外學者關于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并不多見,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是有關民族旅游方面的。而且與此緊密聯系的是有關鄉村旅游的研究,國外研究文獻主要是關于鄉村旅游發展問題、鄉村旅游中的居民感知和態度問題以及鄉村文化旅游研究。特別是關于鄉村文化旅游的研究,對于我國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2.1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研究

Martin[20]通過對德國南部鄉村旅游發展的研究,指出鄉村旅游對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包括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改變鄉村傳統觀念等方面,在結論中指出,由于規模小和季節性的限制,鄉村旅游貢獻不大,并對以后的研究進行了展望。Christopher[21]認為鄉村旅游既能給鄉村帶來極大的商業機會,同時能夠讓村民感受到鄉村生活的意義,因此鄉村旅游也是一種生活方式。Per[22]指出鄉村旅游是一種綜合型的旅游方式,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生態旅游。

2.2民族旅游研究

Yiping[23]以Wanuskewin遺產公園為案例地,指出體驗異域文化并參與其中的親身經歷是民族旅游的內涵所在,民族旅游能給游客提供原真的體驗,并分析了旅游發展困境,提出了民族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特別強調旅游規劃與文化保護對發展民族旅游的重要性。Susan[24]以Wales為案例對民族旅游在民族遷移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指出民族旅游可為民族遷移提供動力支撐。Robey[25]以 Shetland為案例,指出民族旅游有利于促進民族同一性,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民族現象。

2.3鄉村文化旅游研究

Robert等[26]以加拿大東部Acadian地區為例,對鄉村文化旅游發展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鄉村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5個基本原則,分析了促進鄉村發展的3個基本因素(即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有利于實現鄉村社區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鄉村文化旅游中各方的合作對實現社區目標意義重大),這對于指導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十分有益。Moya[27]對鄉村文化旅游中村民參與旅游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研究了鄉村文化旅游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特別關注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庸俗化。Jenny等[28]以南非為例對鄉村旅游進行了研究,指出社區合作與鄉村旅游目的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發展旅游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4鄉村旅游中居民感知和態度研究

Michael等[29]研究了美國4個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狀況,得出由于鄉村旅游發展階段的不同,導致不同發展階段的鄉村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各異。有學者通過對西班牙兩個鄉村旅游地的研究,得出鄉村旅游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并增加了經濟收入[30]。筆者認為婦女的工作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Jeannie等[31]研究了旅游低度發展、旅游中度發展和旅游高度發展3類不同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得出女性旅游感知在不同發展狀況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差別很小,可以忽略不計,旅游發展水平對其不會造成影響,但是不同性別居民的旅游感知在旅游收益方面體現出了差異。

3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評述

總體而言,國內關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較為廣泛和成熟。相比之下,國外學者關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并不多見,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是有關民族旅游方面的。與此聯系密切的是有關鄉村旅游的研究,國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文獻主要是關于鄉村旅游發展問題、鄉村旅游中的居民感知和態度問題以及鄉村文化旅游研究。特別是關于鄉村文化旅游的研究,對于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國內外關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由于概念界定的差異及其他一些原因,研究內容有所差別。但國外學者和國內學者都比較關注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道路和民族村寨旅游對當地居民帶來的影響,并倡導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這些觀點及論斷為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3,23(2):102-107.

[2] 金穎若.試論貴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貴州民族研究,2002,22(1):61-65.

[3] 鐘潔.民族村寨旅游的游客體驗度對比研究――以云南民族村和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D].昆明:云南大學,2006.

[4] 羅永常.黔東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4,24(3):118-121.

[5] 楊桂華.民族生態旅游接待村多維價值的研究:以香格里拉霞給村為例[J].旅游學刊,2003,18(4):76-79.

[6] 黃萍,王元瓏.創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8):177-180.

[7] 黃亮,陸林,丁雨蓮.少數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J]. 旅游學刊,2006,21(5):53-56.

[8] 黃惠琨.西雙版納曼景蘭旅游新村總策劃[J].思想戰線――云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1(5):53-62.

[9] 江曉云.少數民族村寨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以臨桂東宅江瑤寨為例[J].經濟地理,2004,24(4):564-567.

[10] 鄢杰.西部民族地區民居接待產業化發展的問題、制約因素及模式選擇[J].探索,2003(6):120-122.

[11] 陳國蘭.民族地區家庭旅館經營與管理模式初探――以寧蒗縣瀘沽湖景區落水村為例[D].昆明:云南大學,2006.

[12] 吳忠軍,唐曉云.民族旅游地國內游客行為研究及其應用――以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為例[J].經濟地理,2004,24(1):139-143.

[13] 張潔,楊桂華.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積極性的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生態旅游,2005(10):303-306.

[14] 黃華.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4.

[15] 羅永常.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研究――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村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3(4):108-110.

[16] 付保紅,徐旌.曼春滿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會角色變化調查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2(1):43-49.

[17] 唐雪瓊,車震宇.哈尼村寨旅游開發的社會文化影響的初步研究――以元陽縣箐口村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04,2(3):79-82.

[18] 仇學琴.鄉村旅游開發對少數民族村寨現代化的作用與和諧鄉村文化構建探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8(10):133-137.

[19] 李志飛.少數民族山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態度――以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旅游學刊,2006,21(2):21-25.

[20] MARTIN O.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 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 1996,23(1):86-102.

[21] CHRISTOPHER S. Thompson.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 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 2004,3:580-600.

[22] PER A N.Staying on farms 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J]. 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2002,1:7-24.

[23] YIPING L.Ethnic tourism a Canadian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1:115-131.

[24] SUSAN R P. Ethnic tourism and nationalism in wal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1:35-52.

[25] ROBEY C. Ethnic politics and tourism a british case stud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4:818-836.

[26] ROBERT M D, LEE J. Cultural rural tourism evidence from Canad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2:307-322.

[27] MOYA K.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762-783.

[28] JENNY B, EUGENIA W. Tourism routes as a too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 dream[J]. Tourism Management,2004,25:71-79.

上一篇: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下一篇: 新媒體運營的認識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不卡 | 伊人大杳焦在久久综合网 | 亚洲va不卡在线看 | 永久免费视频片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亚洲图片 |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