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6 14:41: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業道德素質的含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7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4-156-001
技工學校承擔著培養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嚴明的職業紀律、寬廣的職業知識、熟練的職業技能的勞動者的重任,對于一所優秀的技工院校,沒有一批具有高尚職業道德的教師隊伍是無法想像的。因此,技工院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質不是先天賦予的,而是自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斷地進行職業道德修養獲得的。一個人能否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的人民教師,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重視和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因此,明確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容和方法,對于教師增強自我修養會有很好的幫助。
一、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修養”是一個涵義十分廣泛的概念。“修”的原意是“切磋琢磨”,“養”的本意是指涵養性情或陶冶情操。“修”與“養”結合起來是指,通過學習、磨練、涵育和陶冶情性,養成良好品德的功夫。綜合起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修身養性”之道;二是指接人待物的良好態度;三是指人們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知識技藝等方面所達到的水平、素質和才能;四是指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所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的過程和功夫。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肩負著教書育人,為社會培養新一代優秀人才的重任,同時也承擔著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擔,更是連接人類和社會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教師教育學生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更要教導學生如何做人處事,如何對待生活,如何被社會所認可,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人格修養等,教師將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
對于技校的教師而言,他們的職業道德修養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具備教書育人的基本道德文化素養;二是精通所教專業的知識并能夠領悟該專業知識的文化素養;三是具備培養優秀人才的教育能力。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不僅可以讓教師自身的文化知識得到加強,而且可以增加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講究道德修養,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往今來,我國許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特別重視道德修養。對每一個教師來講,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是其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的客觀要求和必要途徑。教師不僅需要堅持不懈地學習,掌握業務技能,而且必須不斷地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質,這樣才能具備與實際工作崗位相適應的業務能力、道德品質和職業行為。社會越發展,人們對教師的要求就越高,要求教師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的愿望就越強烈,技工教育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技校學生,才能較好地實現技工學校的培養目標。然而,職業道德品質的形成,單靠職業道德教育是不夠的,還要靠教師自覺地進行職業道德修養。職業道德修養就是將外在的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轉化為從業者的內在信念,并進而將這種內在信念轉化為實際的職業道德行為的必由之路,也是職業勞動者完善道德品質陶冶道德情操的能動力量源泉。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成人成才。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專業的知識,更要讓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提高,能夠沉著面對激烈變化的社會環境,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可以讓教師把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位,把促進學生“成人”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始終,給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教師的個人素養對學生都將產生影響,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職業道德修養,才能成為使學生難忘的老師,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的發展。
三、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方法
第一,堅持知行統一。理論是行動的向導,缺乏理論指導的行動必然是盲目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一種理智的、自覺的活動,它不僅需要科學的世界觀作指導,也需要科學文化知識和職業道德理論作基礎。只有掌握了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理論,真正懂得了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原則和規范的實際要求,才能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選擇和評價能力,并形成科學的職業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技工學校的老師不能滿足現有的某些道德知識,而必須在總結新的職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深化職業道德認識,增強職業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憑借較高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高度的責任感、踏實的工作作風、崇高的敬業精神,將學生培養成才。
第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同其他事物存在和發展一樣,都是在外部與內部的矛盾運動過程中實現的。職業道德品質的培養與提高,既要依賴包括批評在內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評價,又要依賴包括自我評價在內的自我道德審視和自我道德評價。認真地、經常地進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教師進行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教師只有勇敢地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嚴于和善于剖析,反省自己,才能消除錯誤道德觀念和行為的影響,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
二、運用實踐鍛煉法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現在的在校高職生都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有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生活在比較優越的環境里,抗誘惑能力低,運用實踐鍛煉法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對于培養他們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認知
職業道德認知是指對職業道德的含義、重要性以及職業道德價值、原則和規范的認識和理解。它是認知者、被認知者以及職業道德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復雜過程,也是個體對社會道德刺激加以綜合認知的過程,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的基礎。運用實踐鍛煉法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設計好各種實踐活動,讓受教育者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通過自身的體驗和感受,懂得職業道德給我們工作、生活帶來什么影響,從而帶來發自內心的認同和理解,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斷力。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感
職業情感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時所產生和確立起來的內心情緒的體驗,是人們面對某種職業道德現象時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的感情。它是一個人從業應具備的最起碼的情感。職業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沒有情感,職業道德認知只能停留在口頭上,而不能轉化為實際行動,正所謂愛之切行之堅。因此,運用實踐鍛煉法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實際上是創設一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相應的情感,隨著實踐不斷深入,刺激、感動會逐漸幫助他們克服缺乏道德情感,使情感由較微弱到強烈、不穩定到穩定,使道德情感得到陶冶和升華,最終由情感將知、信、行連結起來,實現三者的轉化。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堅強的職業道德意志
職業道德意志是指在實踐職業道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克服障礙、戰勝困難的毅力和決心以及對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它對職業道德素質的形成起推動作用。運用實踐鍛煉法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在實踐活動中向學生提出具有適度困難的任務,并適當地給予某些幫助和支持,使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積累意志鍛煉的直接經驗,提高自制力和抗誘惑能力。
(四)有利于學生確立堅定的職業道德信念
職業道德信念是人們將職業道德認識、職業道德情感、職業道德意志有機結合的對于履行一定職業道德義務的真誠的信仰和強烈的責任感,是知、情、意三者的“結晶”或“合金”,是推動個體產生自覺職業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運用實踐鍛煉法開展職業道德教育,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道德行動的經驗和富有感彩的體驗,只有當學生親身體會按一定的職業道德要求行動給社會、他人帶來好處,并且得到社會的認可,他們才會更加堅信社會、行業所倡導的職業道德要求的正確性,最終把它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
(五)有利于學生形成和鞏固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
職業道德行為習慣是指人們的職業道德實踐活動持續不斷地重復某種職業道德行為。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問題,就是使學生的職業道德認識轉化為相應的行動、習慣。運用實踐鍛煉法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設計各種各樣的活動和情境,讓學生經過反復的實踐鍛煉,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學生對職業道德規范的認識、理解和選擇能力也會漸漸增強,從而自覺把其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
三、運用實踐鍛煉法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機制
職業道德教育是以外在的教育引導方式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需要有可靠而有力的外在保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思過去職業道德實效不高,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運作機制,沒有做到規范化、制度化,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個協調、有效的運行機制,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建立職業道德教育實踐鍛煉領導機制
學校應建立專門的社會實踐領導機構,機構的構成可以由學生工作處、團委、招生就業工作處、社科部、實訓基地主要負責人及各系部主管社會實踐的領導組成,明確各自分工,形成合力。各教學系部也建立相應的社會實踐領導小組,負責對本系的職業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統籌安排與落實,使實踐鍛煉朝著既定目標有序地運行。
(二)保障機制
1.規章制度保障
高職院校在開展職業道德實踐活動時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各專業特點,制定出完整的行政規章、組織制度、操作程序、行為守則,如學習紀律、勞動紀律、工作要求、崗位要求等,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如何做等。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教學、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通過制定科學、嚴謹的規章制度,確保職業道德教育的正常運行。
2.隊伍保障
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學校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一方面學校可以創造條件鼓勵專業教師走出校門,參加實踐鍛煉學習,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為搞好實踐教學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聘請企業的能工巧匠作為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兼職教師,主要負責對學生在實習、實訓中進行相關的職業道德教育和管理。
3.資金保障
由于資金的短缺,經費的不到位,使不少高職院校在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時往往處在“社會實踐,我想愛你不容易”的尷尬境地。因此,學校應加大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活動的經費投入。同時,也可以整合社會資源,爭取得到企業或政府的支持。對于經費的管理,要合理確定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活動方面的經費投入項目,列入預算,確保各項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4.基地保障
實訓基地是學校開展社會實踐的平臺,學校首先從完善校內實訓基地入手進行建設,使其能充分滿足實訓環節的需求,努力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職業氛圍和環境;其次,加強校企合作,與學校所在地有實力的企業聯系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使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得以經常化、制度化和有效化。
(三)評價和獎懲激勵機制
1.建立一個綜合的評價機制職業道德教育評價就象“指揮棒”,為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為被評價的對象指明方向。傳統的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以試卷考試為主,這種評價方式存在著重大缺陷:“重視知識考查,忽視能力和行為評價;重視筆試評價,忽視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重視任課教師的個人評價,忽視其他各學科教師的綜合評價;重視教育者評價,忽視受教育者的自主評價。”[3]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綜合的評價機制。評價的內容由單一的課本內容改為從班級考勤、課堂常規、實訓中行為表現等方面考查學生的職業道德表現;評價主體應從單一科任老師到教師、師傅、班組、同學評價,評價方式由一張試卷評定法改為將試卷、小論文、實習和群眾評議等按比例考核,對職業道德課做出評價。只有這樣,才能使職業道德評價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
2.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獎懲激勵機制
墨子曾說到:“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為也,不可勝計也,我以為則無有上說之者而已矣;茍有上說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我以為人之就兼相愛、交相利也,譬之猶火之燃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4]這就告訴我們獎懲是使人達到良好的品質的教育方法,學校應通過規章制度的安排,建立一套完善的職業道德教育獎懲激勵機制,對那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學生可以從學業評優、繼續深造、就業推優、崗位輪崗、職位提升、各種評獎榮譽等方面綜合考慮,給學生應有的回報,對那些職業道德不好的學生受到應有的懲罰,從而改惡從善。[5]職業道德獎懲制度的運用要及時、合理、適度,不能濫用。
四、運用實踐鍛煉法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一)長期性原則
人的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要從全局出發,作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從學生入校開始到學生畢業的三年時間里,每個學期都安排有職業道德教育,使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學生的在校生活,并形成一個逐步改善的循環體系,從而使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真正發揮其功效。
(二)主體性原則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職業道德素質的養成是內外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在教育者價值引導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教育者的價值引導,就不成其德育過程,而是單純的自我修養、自我教育;沒有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構,教育者的價值引導也難以發揮作用。”[6]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職業道德實踐活動時,首先要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教師扮演的是學生職業道德素質養成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其次,老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調動其自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啟發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教師在其中只能引導學生學習,絕不能越俎代庖,讓學生做自己學習和行動的主人。
(三)與專業相結合的原則
當前,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不論是什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是通用的、共同的、一般的職業道德,忽視了行業的自身特點,這也是職業道德低效的一個原因之一。職業道德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適用范圍上都有著鮮明的職業特點,職業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幫助學生孕育一種認識企業、認識社會、認識職業的意識。所以,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實踐活動時,必須結合本專業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活動,要給學生介紹本專業的職業規范、職業紀律、職業禁忌,要結合本專業實際。比如,對師范教育專業的學生重點講授“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道德,對物流管理專業學生重點進行“服務周到,及時準確”的教育,對營銷專業的學生重點進行“公平競爭”、“童叟無欺”教育,對財會專業的學生重點進行“不做假賬”的教育。這種做法“更貼近學生的專業實際,更貼近社會實際和生活實際,一定會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從而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7]
(四)階段性原則
一個人職業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漸進的、由低到高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學校的職業道德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應根據高職生年級不同建立分階段的教育目標,采取階梯漸進方式,由淺入深,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首先,對于所有的學生首先要做的是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惜崗愛崗,這是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做到團隊合作、敬業樂群、吃苦耐勞,這是職業道德弘揚層次;最后要做到服務企業、奉獻社會、創新進取,這是職業道德追求層次。
五、運用實踐鍛煉法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具體形式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規范學生思想,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1.勤工助學活動學校應以“立足校園、服務社會”為宗旨組織開展勤工助學活動,通過勤工助學活動可以解決經濟困難的學生的燃眉之急,同時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職業責任感等良好品質。
2.“三下鄉”和志愿者服務活動學校根據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有目的、有組織地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開展“三下鄉”和志愿者服務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既可以煉就真本領,提高技能,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感和過硬的團隊精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何事情、任何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脫離實踐的理論,是行不通的;但是,課堂教學工作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認識就會停滯,工作就會被動或陷于盲目性。
理論是指導時間的一把鑰匙,掌握好理論知識,有利于準確地把握事物,對事物的認知要從本質上理解學習,從而提高到一個較高的層次。要學好音樂,音樂理論就是打開音樂之門的鑰匙,要重視并要求學生學習好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是音樂教學的一個致命不足。所以,讓學生更深意義地理解并學習音樂,音樂理論教學首當其沖。如果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只限于在日常生活中唱歌、跳舞,彈奏音符,這是不夠的,要從理論的基礎上去學習,創造、發展音樂,挖掘音樂的真理與魅力,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2.提倡健康音樂的學習與欣賞
音樂,它作為一種藝術、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生活及思想感情,它通過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完美的組合,感染欣賞者。人們常說,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凈化靈魂,這當然和音樂的特性以及人們對音樂的心里感知示分不開的。人們對音樂的感知、理解與欣賞示通過一系列心理活動來完成的,而音樂的社會功能也主要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通過欣賞者的心理活動得以發揮。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音樂欣賞的過程也就是感情體驗和升華的過程,由于情感體驗示受理性支配的。所以,一個人從小到大,對音樂情感的體驗會隨著社會實踐、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而得到提高,同時也將會從中豐富自己的情感。
健康技術能使人生更加豐厚,良好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會面貌也往往通過音樂鮮明的反映出來、例如: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大型聲樂曲《黃河大合唱》,通過多種演唱形式,氣勢雄偉、磅礴,展現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饒、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滿愛國主義的或一般的激情,給人一種向往美好,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國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歌唱祖國》、《我的祖國》、《祖國,我永遠愛你》等歌曲,在雄壯或抒情、優美的旋律里,使學生體會祖國山河的壯麗,人民的勤勞勇敢,喚起他們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從而培育他們愛國的深厚感情。所以,我們應盡量讓他們接觸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樂,使學生在接觸音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個人修養也得到了提高。
健康的音樂具有五大功能:一是聲,通過“耳聞”、“神聽”被大腦感知作用于人體;二是情,音樂作品表達的情緒,如悲、歡、喜、樂;安寧、平靜、開闊、奔放、雄壯、高昂等,直接作用于思維和人的肌體,產生養生健身效果;三是意,即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和聲、配齊、調試與調性表現得整體效果,使人產生想象和追逐,將人帶入以中國現實的意境中,諸如高山、流水等等不同的意境之中,使人獲得滿足和享受,達到調節思維和肌體的效果;四是速,即音樂的快慢節奏和輕重緩急特性,對人的思維與反應產生直接影響,快而強的音樂使人聽之欲動,安靜而祥和的音使人心緒平和安閑,雄壯有力之樂使人精神抖擻;五是波,即音樂聲波產生的能量,會直接影響人的血脈跳動和腦細胞思維頻譜。因此,音樂能量及音樂語言被人接收后會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和五臟六腑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作用于思維,影響心理與情緒變化,達到健身治病的效果。有人稱:音樂是神經系統的“維生素”,也是花錢最少的“保健品”。
3.教學方法是獲得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
教學是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活動,教學方法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不僅運用恰當的方法去指導學生的思考和主動學習,也應視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和教材的內容,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諸如多媒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多媒體的教學生動、立體并加強了情景、情趣、情感的引入,活潑的畫面、節奏鮮明富于動感的肢體,詳盡悅目的解說及配合練習的實踐,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形象生動,感知鮮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掌握知識的質量,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現代化教學手段對知識的鞏固、對智能發展的各個環節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音樂教學的改革是促進學生對學習音樂產生強烈興趣的良好手段。
4.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發揮音樂教師的重要作用
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好的教師隊伍,就是一所好的學校。注重對音樂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對音樂教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只有搞死值得教室,才能有力地推動和實施創新教育,只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是專門從事開發勞動者職業技能的重要場所,是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陣地。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狀況不僅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也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在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勢下,加強中職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不僅是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的要求,也理所當然的是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必須實現的教育培養目標。
欲加強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就需要對先對綜合素質以及目前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狀況進行分析。
1.素質的含義及綜合素質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
所謂素質,心理學上是指人的精神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特點,是指人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環境教育的影響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素質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展水平。由于人的心理來源于社會實踐,所以素質也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步發育和成熟起來的。某些素質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實踐和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補償。
一般說來,人的綜合素質應由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五個方面的內容組成。若把這五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歸納簡化,即可用“德、智、體”三個方面概括。
“德”就是人的道德品質。道德是一定階級、一定社會向人們提出的做人的道理和規矩。是要求人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的行為規范。在有階級的社會里,人們的政治思想、政治態度、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因此,思想政治素質就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中最重要的素質。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就是要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通過長期的培養教育,使青年人都牢固地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政治態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革命的人生觀,形成積極向上、誠實守信、勇于進取的生活態度和創業精神。當國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能夠做到個人利益自覺地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
職業道德素質是道德素質的組成部分。一般情況下,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他的職業道德水平也就比較高。高尚的道德品質能夠促使人們在職業活動中和人生道路上不斷克服艱難險阻、戰勝挫折,是支撐一個人人生健康成長的強大精神支柱。人活著是應該有一點精神、有一種境界的。一個人的高尚品格可能只在重要時刻才表現出來,但這高尚的品格絕對是在無關緊要的時候形成的。一個單位、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積極向上、團結進取的創造精神和奉獻精神,那么這個單位的事業就不會興旺,這個民族的事業就不會發達。
“智”是指一個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是從業者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知識掌握的狀況和水平。任何一種專業,都是集自然、社會和思維科學于一體的產物。一個人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知識掌握的越豐富,再加上正確的思維方式,那么這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專業的理解就會比較全面、正確。因此,它直接關系著一個人的職業素質的優劣。
專業技術素質是指從業者從事某種職業活動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狀況和水平。它和科學文化素質共同構成智力素質。職業技能素質是通過內化專業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以專業知識的理解、內化為基礎,又以不斷地實際運用所獲得的專業知識為條件。從業者只有擁有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體”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各種機能以及承受挫折、適應環境、調節自我的狀態和水平。它是人體在先天遺傳和后天影響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體格和精力等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和一個人的性格、氣質、興趣能力等。身體、心理健康的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和經受挫折的能力一般都比較強。
德、智、體全面發展是我國長期提倡和堅持的教育方針,這三個方面決不能偏廢。“德”是靈魂,是做人的根本;“智”是技能,是做事的本領;“體”是寓“得、智”之所,載“德、智”之車。一般說來,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即使其“智、體”素質都不夠優秀,不能擔當重任,為社會做出大的貢獻,但也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如果是一個思想道德品質惡劣的人,他的智與體的條件越好,那么他一旦干起壞事來,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就會越嚴重。
2.中職生素質現狀的分析
隨著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社會生活日趨民主化、法制化,經濟利益的多元化,就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也趨于多元化。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所誘發的自由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因素,大大增加了人們鑒別是非、美丑、真偽、善惡的復雜性,也給學校的德育教育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因素。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生源狀況是怎樣的呢?
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還仍然起作用的情況下,學習成績較好一點的初中學生都選擇上普通高中,準備升大學了。剩下的這些“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升學無望的初中畢業生,才被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教職員工們“請”了進來。雖然絕大多數中職生的基本素質都比較好,但這些被“請”進來或是被家長們“逼”著進來的學生與 “選拔”余地較大的普通高中學生相比,差距就比較明顯。他們在入學前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并不完全了解,當入學后便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興趣,不熱愛所學專業。再加上他們之中有紀律觀念淡漠者,有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問題者,也有性格心理方面較為內向偏執、不服從管理者。
這些學生通過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過渡”后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他們之中肯定會有個別的不能勝任工作,或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便使一些用人單位以及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人們認為:目前的中職生的綜合素質較差。
認為目前中職生素質較差的人或許有一大堆的理由來證明他們的觀點,但筆者認為目前中職生素質較差并不完全都是中職生自身的錯。造成中職生素質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這部分人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他們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階段,由于他們所在的學校要保證升學率(因為現在社會上還仍然用升學率為標準來判定一所學校的教學質量),就“毫不吝惜”地把他們這些不是“尖子”或是暫時還沒能成為“尖子”的學生們給放棄了。其次是許多學生的家長們本身不懂教育的規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不顧其子女自身的條件,而只想讓子女替他們去實現他們沒有能力實現的愿望,因此,就不顧其子女的實際去為其子女們設計成才計劃。他們對子女的表現稍有不如意,就進行訓斥、甚至打罵,其結果是適得其反,使許多青少年產生厭學情緒和逆反心理。其三,由于社會上仍然有不少人評價學生優劣的標準仍然是拿著考試成績這把尺子。他們認為誰家的孩子考試成績好,誰家的孩子就有出息。殊不知僅用學習成績這把尺子來衡量一個學生是否有出息是非常片面的。因為人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的優劣,是不能靠一、兩次考試所能測試出來的,而只能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職業活動中形成和表現出來的,它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能考上全國名牌大學的學生的素質應該說是很好的吧?但大家可能還記得央視曾報道的這樣一件事:某名牌大學的一名學生竟把硫酸潑到動物園的狗熊身上去做“實驗”。試問:這位學生的道德品質是優還是劣?他的文化素質是合格還是不合格呢?
3.如何對中職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在社會主義階段,各級各類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就使為了讓受教育者都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主要陣地,就必須始終堅持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培養方向,從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需求的實際出發,注重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廣大受教育者在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為達此目的,就要多開展文體活動來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協作精神,增強他們搞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職業道德素質從屬于思想道德素質,它是指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職業道德規范的狀況和水平。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職業道德規范。由于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畢業去向不確定,所以在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方面只能是講授一些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至于具體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只能是在他們今后的職業活動中加以訓練和提高。總體來說,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好,他的職業道德素質水平也相應地就比較好。
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是一項長期、艱苦、復雜的工作任務,是需要靠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齊抓共管才能夠做好的工作。針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特點和學校到學生家里進行家訪、與學生家長及時溝通等方面又存在著一定實際困難的情況,就需要建立一種與學生家長增強聯系的機制,使學校與學生家長共同努力,首先保證把學生領上正道,讓他們先學會做人,使他們能夠成為將來對社會有用的人。根據目前在校學生思想品德狀況的實際,通過各種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保證在校生都能做到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學校的道德教育教育目標就算完成了一大半。
對中職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和專業技能素質的教育和訓練,是職業技術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必須靠開設文化技術理論基礎課和專業實習課的教學實施來實現這一目標。由于目前在校中職生的文化基礎普遍比較差,對于文化理論課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有些是根本就聽不懂、學不會,只是對于學習專業技術的實習操作比較感興趣。這就給中職學校如期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帶來許多的困難。因此,在文化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必須因材施教,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能夠作為更多的理論知識,使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掌握必要掌握的文化理論知識。專業技能一般是以扎實的文化知識功底做基礎,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長期摸索、鍛煉、不斷積累經驗的結果。有一些專業工匠的文化理論基礎并不高,卻身懷絕技,能干出一手絕活。據此,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少一些文化課,多一點專業技術實習操作課,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然而多開實習操作課,就必然要加大教學設施設備和實習材料的投入,使教學成本增大,這是學校應該解決的一個問題。
提高專業技能的途徑只有是靠多練,別無它法。要多練就要多消耗實習材料。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前些年一般都不大景氣,許多學校經費都比較緊張,教學設施和實習設備都相對比較落后,學校也不可能把社會生產各部門中性能最先進的生產設備購置來供學生實習之用。因此,在安排教學時要盡量多安排實踐課,讓學生到企業參觀,在相應的崗位上參加生產實習,這樣不僅可以節減學校的教學投入,還能夠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學,把理論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如果只是墨守成規地進行教學,那么即使學生把學校所教的知識技能全部都掌握了,畢業之后走上(專業相同)工作崗位,也不能就保證完全適應生產實踐的需要。若是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崗位是用非所學,那就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這就要求學校在安排學生就業時,力求做到專業對口、學用一致。
智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企圖一蹴而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如果真正是學習文化課有困難的,就讓他們多從事職業技能方面的訓練,力爭讓他們能有一技之長,以便于他們能夠順利就業。
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是需要學生和學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務。學校要為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供足夠的場地、設施、器材,學生要積極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要通過鍛煉使學生具有強健的體格和健康的心理。
1.職業道德的認同感不強,學生職業選擇被動化
根據調查,大多數學生選擇接受中等農業教育不是出于自愿,對所學專業也不十分了解。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以及當今社會;“學歷至上”觀念桎梏,相當一部分人輕視農業教育,大多數學生對將來從事農業服務的職業的認同感不強,認為從事農業服務工作的人低人一等。另外,當前中等農業學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是選拔考試的失敗者,大部分存在自卑感,不少學生是出于無奈才進中等農業學校的,他們的職業理想模糊,缺乏學習動力;勞動觀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業精神;以自我為中心,一個人意志為出發點,社會責任感單薄,這對中等農業學校職業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戰。
2.接受職業的道德教育的自覺性不強,學生道德認識邊緣化
以職業的道德為例,從事一定職業的過程,是一個人生命運動的過程,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之一,是做人的一種方式。遵守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的必然,是內在的要求,而不是外在的約束。但現在許多人認為,道德是外在的,是外部力量強加于人的,表現在教材中,職業道德定義仍局限于人們所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總合,他強調職業道德是一種規范,是個人在工作中應遵守的、應服從的道德規范。這種典型的、近乎標準的定義,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從道德的約束和規范性出發,忽視了個人在面臨道德問題時的能動性發揮,忽視了職業道德的內在規定性。中等農業學校的很多學生本身素質不高,道德觀念不強,認為道德是外部力量強加于人的,職業道德也一樣。所以學生對職業道德教育的抵觸情緒較大,根本談不上自覺接受職業道德教育。
3.教育效果不理想,職業道德教育知識化
現代認識論認為,理論、對象、方法三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道德素質與知識、技能等是有區別的,因此,道德教育與教學及技能培養是有區別的。當前,中等農業學校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知識化、形式化的傾向,制約了教育效果。事實上,道德品質的培養和知識技能的學習不同,知識技能有各種不同學科,而道德品質就沒有明顯界限。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不能像各門科學知識那樣按教學計劃由淺入深地學習。而現在的職業道德課多是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的,以教師講授為主,比較注重職業道德知識的灌輸和教師言傳身教榜樣作用,很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夠。這種授課形式有利于職業道德知識體系的傳授,學生較容易掌握課程內容,但職業道德教育內化的效果不夠理想,在多元價值觀念沖突時,解決到的沖突的能力不夠。
4.教育效果持續不強,職業道德教育目標短期化
職業道德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規范,使他們成為遵紀守規的社會人,從長遠目標來說要引導和教育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然而,此目標卻容易被忽視。學生在學習階段,對行業不正之風深惡痛覺,對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尤感迫切。然而,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不正之風,敢于抵制、敢于批評者則寥寥無幾。
5.職業道德素質被忽視,素質培養片面化
大多數學生認為將來主要工作靠技能,其次靠知識,對道德的首要地位認識不到位。況且,當前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對傳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標準提出了新的挑戰,它不僅使人們的競爭、效益、民主法制意識增強,而且同時也是人們的追求目標、評價是非、相互關系和生活方式等產生一系列變化,滋長了拜金主義、唯利是圖和其他一些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知能脫節、言行不一、不能與他人合作、利己主義等在當代學生中普遍存在,是非不明、善惡不分、見利忘義等思想正沖擊著人們的道德防線。市場經濟本身的功利性等負面因素,對中等農業學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形成巨大的沖擊,尤其是目前人們對職業價值觀的判斷和取向,較多的選擇現實利益標準,而不是傳統道德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正確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嚴重影響了中等農業學校為“三農”服務人才的培養。
二、對策
1.把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作為農業職業教育的首要目標
教會學生學會做人,這是社會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學校培養人、教育人的目標。因此,要把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作為農業職業教育的首要目標。職業道德教育要服從、服務于這一目標。因為社會需要的是為大眾謀福利的人才,品德高尚、無私大度的人才才能被社會認可。既然選擇了學農就要愛農,樹立終身為農業服務的思想和決心。重點要引導學生愛崗敬業。愛崗敬業是一個人從事某一職業的內在需要。愛崗敬業不僅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就業不僅是為了謀生和發展,而且還肩負著社會責任。為此、應從教育學生全面認識自己開始,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挖掘其優點,開展各種職業活動、能力測試,讓學生逐步找準自己的職業認定位,進而樹立職業理想,自覺加強職業道德養成。
2.讓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是一切認識的源泉,也是培養提高能力的源泉。因此培養職業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是讓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等農業學校應大力推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制度,并將作為中等農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如點。農業教育的實踐性特征和職業道德的行業性特征決定了中等農業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要密切聯系“三農”。開展工學結合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提供了職業環境,有利于對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育和形成,有利于突出主體性教育思想,有利于實現知行統一,有利于排除社會不良誘導因素給農業職業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符合中等職業教育的特征要求。既突出了自己的優勢、又減輕了農業企業的負擔。使學生更加了解社會,增強了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3.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職業道德教育的關鍵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邀請先進典型走進校園,先進典型作為時代的先鋒社會的脊梁、群眾的楷模具有重要的道德引領作用。見賢思齊、擇善而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們自我激勵的重要途徑,要比一般意義上的講道理更生動、直觀,更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把他們請進校園,請他們談經歷、談體會、談收獲,圍繞人生與奮斗、學習與創業、個人與集體、親情與師愛等熱點問題暢談感想,觸動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注重學生的主體發展,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使之在自主管理、自主實踐中,達到自我鍛煉、自我教育的目的,從而不斷內化職業道德規范。提高道德品質。
4.培養學農愛農的情感
情感猶如一種催化劑,他對意志和信念的產生起著一種能動的催化作用。具有堅強職業道德意志的人,有為實現預定目標而克服一切困難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既然選擇學農,就要樹立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決心。應當營造這樣的氛圍。使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當盡到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時,能體驗到滿意、喜悅、自豪的情感,獲得一種充分的自信。注重對學生意志品質的鍛煉,鼓勵學生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學會持之以恒,不輕言放棄,逐步形成職業道德信念。
5.夯實課堂教學這個基礎
職業道德教育的基礎是課堂教學。要完善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教材,將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思想品德修養課的主要內容,以職業道德規范教育為中心,通過系統講授有關職業道德的原則、規范、養成等內容,對學生進行敬業、紀律、競爭意識等方面的熏陶,明確其含義、重要性和基本要求,使學生首先從理論上理解和把握職業道德的意義及體系。在進行職業規劃和創業教育中滲透教職業道德教育。改變課堂學方式方法,通過開展情景教學,營造準職業教育氛圍,充分利用職業道德事件和職業道德沖突、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和問題解決性,讓學生更直觀、更有效地接受職業道德教育。調整教學比例,增加實踐課時,以社會實踐為切入口優化職業道德教學,使職業道德教育生活化。
6.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采取多種措施開展師資培訓,培訓對象主要是農業學校職業道德學科教師、班主任及行政管理人員。同時,還與農業企業聯和,組建農業職業道德講師團。強化職業指導工作的全員參與,通過對專兼職的職業指導教師進行專門培訓,逐步形成一支道德好、業務精、作風正、形象優、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7.建立一套綜合評價機制
幼教學生是未來一代的啟蒙老師,想要有效提高音樂教育質量首先必須提高幼教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音樂素養可以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較深層的感悟能力。在幼教十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提高和培養幼教學生音樂素養是非常重要的,經過嘗試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加強幼教學生音樂理論的學習以提高音樂素養
幼教學生的音樂理論水平直接影響到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水平。作為一名未來的幼兒音樂教師,學生應肩負起重擔,要想教好幼兒的音樂,幼教學生自身必須學好音樂,要學好音樂,必須先學好音樂理論,音樂理論即是打開音樂之門的鑰匙。讓幼教學生重視并要求學生學習好音樂理論知識就是這個道理。在教學中,我們通常忽略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是音樂教學的一個致命點。所以,讓學生更深意義地理解并學習音樂,音樂理論教學首當其沖。如果學生對音樂的明確只限于唱歌、舞蹈,彈奏音符,這是遠遠不夠的,要從理論的基礎上去學習、創造、生長音樂,發掘音樂的真理與魅力,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何事情、任何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脫離實踐的理論,是行不通的;但是,課堂教學如果沒有準確的理論作引導,認識就會停滯,工作就會被動或陷于盲目性。
二、培養幼教學生熱愛音樂及教育事業的信念
音樂是什么?用名家最普通的語言來說:“音樂就像面包一樣,是生活的必需品。”貝多芬也曾經說:“音樂當使人類的靈魂發出火花”。幼教學生必須熱愛音樂,業余時間要經常地唱、經常地聽,把音樂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去,除了學習中外經典幼兒歌曲之外還要經常學習新的幼兒歌曲,經常了解音樂的動向和發展,廣泛地接觸各種音樂作品并且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音樂活動,這樣一來情感世界會逐步變得豐富起來,才會更加熱愛音樂。
音樂是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整合品行的作用。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聽健康的音樂,健康的音樂具有五大功能:一是聲,通過“耳聞”“神聽”被大腦感知作用于人體;二是情,音樂作品表達的情緒,如悲、歡、喜、樂;安寧、平靜、開闊、奔放、雄壯、高昂等,直接作用于思維和人的肌體,產生養生健身的效果;三是意,即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和聲、配器、調式與調性表現的整體效果,使人產生想象和追逐,將人帶入一種現實的意境中,諸如高山、流水等等不同的意境之中,使人獲得滿足和享受,達到調節思維和肌體的效果;四是速,即音樂的快慢節奏和輕重緩急特性,對人的思維與反應產生直接影響,快而強的音樂使人聽之欲動,安靜而祥和的音使人心緒平和安閑,雄壯有力之樂使人精神抖擻;五是波,即音樂聲波產生的能量,會直接影響人的血脈跳動和腦細胞思維頻率。好的音樂能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磨煉人的意志,促使人健康向上,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它不僅對一個人的性情陶冶有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精神風尚都有重要的潛移默化作用。如《義勇軍進行曲》就是在非常的時期起了積極的作用及影響;還有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大型聲樂曲《黃河大合唱》,通過多種演唱形式,氣勢雄偉、磅礴,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滿愛國主義的火一般的激情,給人一種向往美好,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我的祖國》《我愛你中國》等歌曲,在雄壯或抒情、優美的旋律里,使學生領會祖國山河的壯麗,人民的勤勞勇敢,喚起他們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從而培育學生愛國的深厚感情。所以,我們應盡量讓他們接觸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樂,使學生在接觸音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個人修養在其中也得到了提高。
三、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幼教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教學是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活動,教學方法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自從人類有教學活動開始,也就有了教學方法的創造和應用。教學所使用的各式方法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手段”。教師不僅運用恰當的方法去指導學生的思考和主動學習,也應視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和教材的內容,甚至教學的氛圍等來決定適當的方法。隨著時代進程的加快,教育事業也隨之走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諸如多媒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多媒體的教學,生動、立體并加強了情境、情趣、情感的引入,活潑的畫面、節奏鮮明富于動感的織體、詳盡悅目的解說及配合練習的實踐,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形象生動,感知鮮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鋼琴集體課教學中我們就結合多媒體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使學生專業技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練琴的積極性。又如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讓學生觀看影片認識了一些著名的作曲家,了解他們的生平及作品的題材、體裁、風格等,經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從中學習他們的某些優良品質,從而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個人與自然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關系,懂得假如受到挫折該怎樣去面對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對知識的鞏固、智能發展的各個環節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音樂教學的改革是促進學生對學習音樂產生強烈興趣的良好手段,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音樂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四、提高幼教教師隊伍的素質帶動幼教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
發揮幼教音樂教師的重要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好的教師隊伍,就是一所好的學校。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這樣對音樂教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有力地推動和實施創新教育,只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幼教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實現音樂教師素質的轉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條件。正確認識教師素質的含義、特點和作用,明確教師素質轉變的核心內容,了解實現教師素質根本轉變的條件,對于全面提高音樂教師的整體素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首先,必須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基本道德素質,這是形成教師敬業精神的基礎和前提,提高教師的基本道德素質,主要是提高教師的社會公德素質,一個教師如果不具備最基本的道德素質,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其次,必須切實提高音樂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敬業精神是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綜合表現,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是產生敬業精神的根本保證。職業道德素質主要包括:信念、情感、意志和行為。一個人的敬業精神是以信念、情感、意志為基礎,在職業道德行為過程中表現出的綜合性的道德品質,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就要使教師樹立崇高的職業信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把優秀的道德品質轉化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源泉。再次,音樂教師自身素質高,在教學中有良好的心態,優美的教學風范,將會促進幼教學生的健康成長,美化他們的心靈。這也說明教師素質決定學生音樂素養的高低。
以上闡述了幼教學生提高音樂素養的幾個方面,還有待于其他方面的素質作支撐。否則,所謂的音樂素養絕對達不到一定的高度,甚至只是一處空中閣樓。在現實生活中,音樂素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音樂學院及附中都是必修課,是考音樂院校的必考科目,也是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的必考內容,更是學生學習樂器的入門課程。可見音樂素養的重要性,我們幼教學生的音樂素養必須接受全面的訓練,才能使自己掌握音樂教育的藝術精髓,才能使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認識到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并積極探索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的有效途徑。高職學生畢業后要完全勝任工作和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就要不僅具有基本的專業技能,還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能夠自覺遵守相關行業的職業道德。高職院校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只有這樣,學生的職業化水平才能得到充分提高,學生才有可能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勞動者。筆者基于對法律思維方式以及法律與道德的密切關系的認識,試圖探討法律思維方式在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方面的作用。
法律思維方式之辨
所謂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邏輯(包括法律的規范、原則和精神)觀察、分析和解決涉法性問題的思維方式。作為法律實踐活動方式的觀念形態,法律思維方式是伴隨法律職業化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是法律職業共同體獨特性思維定勢和思維模式的固化和凝結。不同于經濟思維方式偏重于成本與收益的比較、政治思維方式偏重于不同利弊的權衡和道德思維方式偏重于善與惡的評價,法律思維方式則偏重于合法性的分析。作為法律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征,合法性強調要以法律為準繩來思考與處理涉法性問題,面對任何涉法性社會矛盾和糾紛,基本任務在于做出合法與非法的判斷,并依照法律,以權利與義務分析為線索,最終做出權利安排和義務界定。合法性是對法律思維方式特征的最高抽象,把握了合法性,也就從根本上把法律思維方式與其他非法律思維方式區分開來。
現代社會的發展,使“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這一判斷日益成為社會的共識。法治的實現離不開一系列復雜的條件,如市場經濟的發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法律體系的健全、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形成等,也離不開全民法治觀念的確立。“只有當人們能夠自覺地而不是被動地、經常地而不是偶爾地按照法治的理念來思考問題時,才會有與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為方式”,鑒于此,“法治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法律思維方式成為人們處理涉法性問題的基本思維方式,是法治得以真正實現的必要條件。
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職業共同體形成的思維方式基礎,也是法律職業共同體基本資質的內在要求。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律思維方式僅為法律職業共同體所獨占。從思維主體的角度來說,法律思維方式大致可以分為狹義、中義和廣義三個層次。狹義的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官的思維方式;中義的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廣義的法律思維方式則是社會大眾的思維方式。作為廣義法律思維方式的思維主體,社會大眾是遵從法律行為規范的一般社會成員,他們的法律思維方式是未經專門職業訓練而逐漸養成的一種法律價值觀和法律判斷力,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和一個國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內容。可見,法律思維方式既是專業的,又是大眾的。法治的實現需要經專門職業化訓練的法律職業共同體,也離不開未經專門職業化訓練而具有一定法律思維能力的普通社會大眾。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職業教育當前已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應自覺培養高職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這既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職業道德與法律之互助共生
在現代社會,法律和道德共同構成兩大基本的行為規范,兩者共同為社會的有序運行保駕護航。在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法律,既是人們思考和認識法律問題的前提,又是人們思考和認識的對象。沒有法律,也就無所謂法律思維方式。什么是法律?按照法學理論,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反映著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系統,這一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它通過規定人們在相互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由經濟關系最終決定、按照善惡標準來評價并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維持的規范、原則和意識的總稱。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在職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它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職業道德內容豐富,具體包括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義務、職業良心、職業紀律、職業榮譽、職業作風等基本構成要素。職業化是社會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任何職業活動都包含著復雜的社會關系,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其發展也必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這樣,職業道德規范也就應運而生。職業道德是職業活動發展的產物,它要求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必須自覺承擔相應的職業責任,履行職業義務,遵守職業紀律,展現職業作風。隨著經濟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的道德要求越來越高,職業道德素質已經成為各行各業錄用人才的必要條件之一。按職業道德標準行事,是各行業從業者應具備的一種最重要的職業素養。
作為職業生活的兩種基本行為控制方式,法律和職業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助共生。一方面,遵紀守法常常構成社會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是法律的靈魂,法律規范中的一些條文也是道德規范所要求的內容,從業者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進法治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法律是職業道德的重要載體,職業道德所提倡的內容會在一些法律規范中出現,同時,法律制裁的威力也有助于職業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當某一行為沖破了職業道德的底線,做出了嚴重危害他人、用人單位和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時,為了維護用人單位及社會的正常秩序,就要動用法律手段對這一行為進行強制制裁和懲罰。
法律思維方式是培養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的重要保障
盡管人們對職業道德的具體規范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但在基本范圍內也存在著深刻的共識,敬業、誠信、公道、紀律等方面成為各行業職業道德的一般要求。高職院校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必須在敬業、誠信、公道、紀律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積極探索提升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的有效途徑,努力促使學生形成契合職業化要求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道德行為。
按照一般德育理論,道德的培養是一個知、情、信、意、行相互作用的過程,“知”是基礎,“行”是關鍵。這樣,幫助高職學生深刻理解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的含義,是培養其職業道德的內在要求。由于職業道德與法律互助共生,任何違法犯罪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強制制裁和懲罰。因此,努力挖掘敬業、誠信、公道、紀律等的法律意義,必將為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提供法律思維方式的保障。
敬業是一切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的基礎,也是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前提。敬業就是要尊重、尊崇自己的職業崗位,以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做到盡職盡責,要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職業義務感。職業與責任如影隨形,一個敬業的從業者,必須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其中包括道義責任,也包括法律責任。具體來說,一方面,從業者要做好分內的事情,如履行職責、完成任務等;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則應承擔相應不利后果或強制性義務。履行職責,是敬業的具體體現,也是職業責任的本質要求。如果遇事臨陣退逃,不僅談不上敬業,還可能違背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甚至觸犯國家的法律法規。
關鍵詞: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重要性;對策
一、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概述
職業道德這一簡單詞語中隱含著極其多彩的內容。若想提高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建設,必須先對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進行深入的了解。需要從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意義極其含義著手研究這一問題的內在含義。
(一)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含義
《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準則》中有相關定義,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指:專業勝任能力、職業紀律、職業責任和最重要的注冊會計師職業品德等的合稱。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性質使其必須對廣大群眾附有極大責任。所以,想要給予社會公眾更加值得信任并且質量較高的專業服務,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水平,是整個會計師行業發展與生存的基礎和重點。
(二)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道德是職業道德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道德的建設與職業道德的建設有著密切聯系,必須大力進行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十報告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礎是整體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要弘揚時代新風,提高個人品德教育、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注冊會計師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時,必須能夠遵從公正、客觀和獨立的原則;保證獨立審計及其所有與之相關的職業準則;保障社會公共利益,使投資者與另外的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得到應有保護,通過嫻熟的技術展示極高的職業道德與工作能力,注冊會計師的自身道德素質由此展現;注冊會計師整體的道德素質便由會計師事務所中的一位位單獨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共同展現;包括注冊會計師行業在內的所有行業的職業道德,共同展現出整個國家的道德水準,提醒我們所有人當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程度。
二、我國注冊會計師的從業現狀分析
(一)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缺失現狀
首先,獨立性缺失。以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為例,當“四大”中的任何一家拒絕某公司的審計請求時,那么另外三家事務所在接受這一公司審計請求后,必然將該公司的信息進行細致詳細的調查,這是一種行業默契。可在中國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中,如果遇到相同情況,這一公司可以輕易的尋找另一個“容易合作”的事務所。這種情況一是由于當前我國有大量的會計事務所,但卻未能形成大的規模,造成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更多的因為獲得某個業務只能提供更多的幫助,二是對職業道德認識的不足,導致行為嚴謹性不夠。當前會計事務所的激烈競爭與市場化的運作方式,使得大部分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經濟上壓力較大,缺乏較高的獨立性,更多的按照客戶的要求完成審計。
其次,審計造假注冊。職業道德是把握會計師較強的財務經驗與財務知識背景的關鍵,如果某個注冊會計師缺失職業道德,必然利用專業知識和能力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獲得利益。云南綠大地造假案件是一個典型案例,四川華源注冊會計師事務所造假幫助綠大地公司上市牟利,作為所長的龐明星利用自身職權為其出謀劃策,通過一系列手段,包括注冊關聯公司,虛增收入、虛構交易、虛增資產2.96 億元,并為其偽造各種合同和發票明細。最終使連續數年虧損的綠大地公司得到了與真實情況完全相向的審計報告,得以完成上市集資3億多元。
第三,執業行為不規范。一整套完善行為規范與審計程序是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可對于一些事務所與注冊會計師為了降低開支,節省成本,沒有按規定進行實質性程序與需要的控制測試,使得審計程序沒有盡到應有作用,出具的審計報告沒有充分的審計證據,職業道德原則中的誠實、客觀與公正沒有得到執行。在紫鑫藥業案件中,1.97 億預付賬款由紫鑫藥業打到“延邊系”,負責的注冊會計師沒有嚴格按照審計程序得到必要的審計證據,卻提供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這便是極大的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
第四,專業能力不足,缺乏保密意識。較高的專業技能是注冊會計師行業必須擁有的能力,不僅需要財務知識精通,還要對法律法規和其他與審計相關的知識有深入的了解,這就需要注冊會計師提高自身知識儲備,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可一些注冊會計師眼中僅有高額的收益,完全不管是否是自身能力可以勝任的工作,隨意提供多種業務。在能力不足不能夠完全了解工作內容時,就事先提供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職業道德的準則要求被嚴重違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涉及各項材料,有時會有商業機密材料,而為客戶保密則是注冊會計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可一些注冊會計師有時由于缺乏嚴謹性在無意中使客戶的商業機密得到外泄,這一行為可能給客戶造成極其重大的經濟損失。
(二)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外部環境層面
首先,扭曲的審計市場需求。在我國不夠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現狀下,企業的經營者通常便是審計的委托人,這樣造成三足鼎立式的平衡被打破。企業經營者一般由于相關法規和政府的原因,不情愿的聘請注冊會計師審計,這不是真實的市場需求,而自己花錢用來審計自己使事務所與經營者聯系密切,經濟往來容易造成審計舞弊,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極大缺失。其次,政府干預過多。上市公司是當地政府經濟增長的頂梁柱,是當地稅收增長的大戶,企業募集大量資金促進企業成長,也為當地的稅收收入提供了極大助力。有利益的驅使,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為了自身的政績著想,想盡辦法提高當地經濟增長,甚至把一些常年虧損的企業實行財務包裝使其上市。由于當地政府的斡旋,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不得不做出讓步,按當地政府和企業要求提供相應的審計報告推動企業上市,這一行為嚴重違背職業道德準則。
2、會計事務所層面
首先,市場經濟的激烈。我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相互間競爭非常激烈,正在競爭型市場階段。這是由于當前我國會計事務所大部分規模不大,不能達到規模效應,利用降低價格為主的粗放型競爭方式是會計事務所競爭的主流方式。這一競爭導致了不高的審計費用,降低審計成本成為會計事務所會保證獲得一定利潤的必要方法,從審計程序開始簡化,不規范的進行審計程序,經常造成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報告時沒有相應足夠的證據材料。其次,違規成本較低。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09至2011年三年間,中國證監會便對61個上市公司造假案進行行政處罰,這些上市公司均得到注冊會計師提供無保留審計報告,可只有其中的9 家會計師事務所受到了相應處罰,并且基本沒有對注冊會計師個人進行處罰。
3、注冊會計師層面
首先,職業道德意識淡薄。在進行人員招聘時,我國的會計事務所大部分都只關注注冊會計師的專業能力方面考察,卻沒有對職業道德投入太多的關注。而且,一些注冊會計師甚至并不認為職業道德是必要與重要的,后續缺乏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注冊會計師沒有相應的風險意識與責任感,在金錢的驅動下,常常提供違背職業道德的證明。其次,專業勝任能力不足。當前審計前進的主要方向是風險導向審計,這種審計在彌補過去審計方法不足的同時,還可以減小審計期望差距。但也需要獲得較高專業素質的注冊會計師,要求注冊會計師在法律、會計、審計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認識,同時還需要對資本市場的運作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如果是沒有足夠相關知識了解程度的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又沒有專業人士輔助,極易造成因審計證據不足而導致的審計結果偏差。
三、加強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對策分析
想要整個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快速發展,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是重中之重。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建設是提高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水平的必經之路,必將作為行業前進的重要部分。針對當前現狀提供相應促進發展與穩定的方法是當前所必需的。
(一)完善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準則》與《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道德規范指導意見》是當前我國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來源與依據。但這兩項規范文件沒有具體的方法與操作規范,只是規范總綱,涉及執業能力、職業品德及職責責任等方面。所以,當前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指導職業道德的具體操作必須不斷改革完善。依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規定的各項標準,職業道德裁決指南、職業道德規范指導意見、職業道德基本準則及職業道德具體準則一起構成了我國現行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體系,必須不斷對職業道德準則體系進行規范。
(二)提升注冊會計師整體素質
如何加強注冊會計師整體素質建設,提高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教育廣度與深度,大體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對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工作進行嚴格落實。教育的內容需要以執業規范與注冊會計師業務素質為基礎,加強職業道德、行業操守、社會公德三方面的學習。第二,增加注冊會計師行業入行標準。從考試辦法開始進行改革,注冊會計師考試報名提高申請條件。比如加強學歷要求,規定報考資格需要符合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要求;對于非財會類專業的考生增加考試科目,變更考核方式,更嚴格要求。同時提高考試中職業道德內容分值。第三,加強宣傳,提升認識。加大宣傳力度,從系統內出發,有效的宣傳職業道德規范,加強職業道德學習。提供更多樣的宣傳手段,更多的利用輿論和媒體,不斷影響使其慢慢深入每一名注冊會計師的內心,最終提高認識,摒棄違反職業道德和習慣的行為。
(三)完善法律責任體系
從依法治國方略入手,對相關法規進行規范,使職業道德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首先對相關法律責任進行明確,審計準則在法律中的地位得到保證。基本標準是審計準則,這樣才能真正判斷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標準。想要免除責任,必須嚴格按照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執行。審計準則必須擁有法律的權威性,以便注會計師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可以真正的客觀、公正地開展業務,做到依法獨立。同時,要增強執法力度,堅決打擊注冊會計師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法律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威懾力,對有意違法者予以嚴懲,督促注冊會計師行業規范最終增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水平。
(四)加強道德監管行業監督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是我國當前對注冊會計師行業進行監管的認證部門。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是一個自律性組織,規范監管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增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水平,必須要求注協對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更嚴格的監管。注協想要提高監管職責,需要依據事務所的管理水平、人員構成和整體規模等因素進行等級評定,對不同的等級評出對應的監管方法,實行執業誠信考核制度,提出主要靠外部監管、次要靠內部監管的雙重管理體系。同時,需要穩定的政府部門進行行政監督管理工作,而注冊會計師協會負責對自身的監管職責。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
參考文獻:
[1] 沈穎玲.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核心能力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1(04)
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一位師德高尚的教師,傳道,不僅傳學問之道,更要傳為人之道;授業,不僅要授學業,更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個體的特殊之惑。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所以說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是對教師個人行為的規范和要求,同時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起著“以身立教”的作用。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是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八個字很精辟地詮釋了“師范”的含義。“師”與“范”涵蓋著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也閃耀著教師道德的光輝。教師道德的光輝還體現在樂于奉獻的精神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人們往往把教師的職業比作“紅燭”,這句詩飽含著謳歌教師無私奉獻的深刻內涵。教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著不平凡的生命價值,也只有無私的奉獻,我們才對得起“教師”這一光榮的稱謂,才無愧于祖國和人民給予我們的信任和愛戴。此外,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恪守新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二、教師職業道德的作用
(1)強化教師職業道德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素質。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教師職業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總是反映著一定的社會存在,受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所制約。教師職業的根本職責就是教書育人。在當今時代,教師要想適應社會要求,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而教師文化素質能力素質的提高,則需要以教師職業道德為思想基礎。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對教師素質的提高問題有著明確的規定,當教師有了職業道德情感,并確立了對教師職業道德堅定不移的信念,他們便會以極大的熱情去提高自身的素質,以滿足內心的需要。此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在教育過程或者哦你個和教育管理中,作為教師行為的評價標準之一,約束著教師的有關活動,督促教師不斷克服缺點和不足。
(2)強化教師職業道德,有利于強化班主任的事業心、責任感。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職業道德也是社會輿論評價教師的標準,被用來對教師職業行為進行價值判斷。當教師的職業行為符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并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時,他們就贏得社會的贊譽、人民的愛戴和學生的尊敬。這種來自輿論的褒獎所產生的鼓勵和鞭策會極大強化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強化教師職業道德,能夠不斷啟迪和幫助教師明確愛教育實踐中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為什么這樣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行為規范。
(3)強化教師職業道德,有利于推動班級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面向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是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作為素質教育主體――教師的素質,特別是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水平至關重要的。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與提高,有賴于適合于他們身心規律的教育環境。素質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水平。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了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態度和觀念以及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個人在教育過程中的價值。強化教師職業道德,可使不良的教育行業風氣得以改變,不正確的辦學方向得以糾正,種種違反教育規律和職業行為得以改正,侵犯學生受教育權利的現象得以消除,使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得以克服,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良好的條件。
三、教師職業道德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教師教出的學生是否合格,不僅要看文化知識,還要看思想品德。因此,教師必須既教書又育人,既做“經師”更要做“人師”。做“人師”就體現了教師職業道德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曉之以理。常言道:讀書明理。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倫理。各門課程中都蘊涵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要意識地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統的教案,將其巧妙、自然地穿插在教學中。要注意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科學設定教學過程,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吸引學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學過程生動活潑、動靜兼備,防止呆板生硬。
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法制建設推進司法改革,全國審判機關在司法實踐中不斷探索司法改革的新途徑,在司法改革領域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世界所矚目,也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環境。
司法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司法公正,這就不僅需要反映人類理性和良知的優秀法律和健全的司法體制,更需要一個高素質、高效率的司法群體去執行法律。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法官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職業,他們代表著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體現著人類的道德與良知。人們在評論法院和評價法官時,不僅是從法院整個審判工作,更是通過對法官言行舉止的切身感受來了解和衡量。只有維護法官職業的高尚性、法官的高素質性,才能夠保障我們的社會主義法制順利進行。
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法官的形象顯然與人們的期待有一定距離……看看最近兩年的案件,也許我們能從中得到些啟示: 2003年法庭集體作假的案發1,還有那接連出現的法官集體腐敗案2……
過去,我們對法官的思想教育從未間斷,但對職業道德的教育并沒有提到應有的高度,對保障法官依法履行職責的職業道德建設抓得很不夠;而法官的形象直接影響著法官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公信力,法官職業道德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司法公正,關系到黨和政府形象。所以,無論法官的法理水平多高、業務能力多強、審判經驗多么豐富,對法官的職業道德教育都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本文擬以建立“中立、公正、高效、獨立、文明”的現代司法理念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淺談對法官職業道德的理解,以期在推進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化進程中有所裨益。
一、本文切入點——現代司法理念的確立
(一)理念的由來、含義
“理念”本是希臘語ideas,通常指思想。3它的原意是“圖畫”和“模型”,而后一些家賦予其新的含義,并形成了特定的概念。譬如,蘇格拉底、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圓滿的、真實的、永恒不變的,是本有的,由神所創造出來的非物質的實體,是現實世界的起源;康德則注入了理性概念,認為“理念”指從知性產生而超越經驗可能性的概念4;黑格爾是“理念說”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理念是“概念和體現概念的實在的二者的統一”。
拙見認為,對于 “理念”一詞,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帶有理性的信念”,是一種升華了的觀念,或者更確切的說是一種價值觀。具體來說,“理念”是人們通過長期實踐活動出來的、并能夠廣泛適用于以后生產、工作、、生活等的原則、指導思想。一種制度在構建和設計之初,是需要有一種哲學原理作為其存在合理性的支撐,同時需要有一種成為其指導方向,作為其價值選擇的標準,這就是該制度的“理念”。在隨后的實際運作中始終貫徹它的理念,并使其得到驗證。在這個過程中,某人始終遵循的原則或信念、信仰,就相應可以理解為他的個人理念。也就是說,我們在討論“理念”時,一定要從兩方面入手:制度層面和人的層面。
(二)司法理念
“司法”的組成主要包括司法體制、司法組織、司法程序、司法人員、司法實踐、司法理念和司法環境。5我們這里討論的“司法理念”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司法理念,即人們在認知司法客觀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基本觀念,是指導人們在司法制度設計和司法實際運作的理論基礎和主導的價值觀。
(三)現代司法理念
1.什么是現代司法理念?
在明確了“司法理念”之后,再來分析“什么是現代的司法理念”。
現代司法理念就是以現代司法所要求的中立、公正、獨立、民主、效率、公開等意識形態和精神指導來支配人們在司法過程中的思維和行動。從這個含義來看,每一項司法制度設計和司法實際運作都在一定程度上都要體現出現代性的司法理論基礎和主導的價值觀。現代司法理念的主要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獨立、司法公正。
2.法官的司法理念:
從真理和實踐之間的辨證關系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沒有正確的司法理念為指導,很難會有正確的法律實踐。正確的司法理念來自于法律實踐,并在此基礎上的加以總結,而它反過來又會對司法實踐起指導、推動的作用,同時又豐富并發展了自身……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所以筆者認為司法理念在司法活動中扮演著一個指揮者的角色,處于基礎性的地位。
探討司法理念,結合之前我們對“理念”所做的定位,也要一方面要從司法制度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就要從其主體來進行分析。由于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本文只分析人的層面,也就是今天討論的法官這個角度。
法官的司法理念就是法官在進行司法活動中所形成的總體上的原則和根本上的指導思想,也就是符合法律與司法品質的理念,其中便包括公平、正義、效率、廉潔等基本的司法職業道德觀。
二、培養法官的司法理念,必須樹立法官職業道德
(一)對道德的界定:
1.道德的含義:
在我國古籍中,最早是把“道”與“德”兩個詞分開使用的。道,本意是“道路”,引申理解為必然性的法則、等,同時具有價值評價的標準、理想的含義。德:本義為“得”,人之內在所得,即在成其為人的必要要求方面之所得。6
道德:(其英譯為morality, principles of good behavior),指相應于一定社會基本人際關系規范的行為標準及其個人的品德養成。7
我們可以再看幾個對于道德的經典理解:法國哲學家霍爾巴赫認為“道德是對他人、對社會有利的行為”;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則說過 “道德是主觀意志的法”; 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更是稱“道德就是幸福”!
可以說,道德是由社會輿論和個人信念構成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一種無形的共用物品,是人們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一種社會形式。他的社會功能是通過道德的行為規范,使一部分社會制度的成本私人化,并通過自覺的形成合作而提高制度運行的績效。8
2.道德的類型:
按照調整關系的不同,道德可以分為社會道德、宗教道德、自然道德、個人道德。按照存在的領域不同則可以分為戀愛婚姻家庭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9而后者由于其分類的特點,在當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當前建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過程中,尤為突出。
(二)什么是職業道德?
1.定義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把一般的社會道德標準與具體的職業特點結合起來的職業行為規范或標準。也就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勞動中所應遵循的特定的行為規范。恩格斯曾指出:“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為,都各有各的道德。”10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道德的特殊形式。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費爾巴哈》11一文中指出:職業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的、階級的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反映行為的道德調解的特殊方向,又帶有具體職業或行業活動的特點,是一般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重要補充。
2.職業道德的基本特點:
在范圍上,職業道德存在于從事一定職業的人中間,是家庭、學校教育影響下所形成的道德觀念的進一步發展;在內容上,職業道德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習慣;在形式上,職業道德具有具體、多樣和較大的適用性。12可以說,職業道德是維護一種職業的信念與尊嚴的基礎。構筑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利于人們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有利于促進社會生活的穩定發展,推進法治化國家的進程。
(三)法官的職業道德:
1.法官的職業特性:
法官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每天翻閱案卷,分析案情,開庭審理,處理實體事務、程序事務和審判管理事務;他們每天都在運用法律思維方式,對事實做出判斷,解決一個個法律適用問題,通過日復一日的具體工作,將人類社會對公平、正義的信仰和追求具體化。法官不僅代表著國家的形象,同時肩負著醫治社會疾病、解決社會矛盾的極其重要的職能,是保護人民利益的最后一道屏障,被公眾視為社會正義的守護神,社會正義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