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5 10:56: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環境的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2011年版)》)在修訂過程別強調要“凸顯生物學重要概念的傳遞”,這就需要教師對生物學重要概念的教學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下面介紹一種“解釋性方法”去理解和認識生物學重要概念的教學。
1.解釋性方法——重要概念教學的工具
1.1解釋性方法
解釋性方法是指一些以人的內心活動、精神世界以及作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觀表達的文化傳統及其辯證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研究方法。解釋性研究方法目前主要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強調從“理解”意義的角度區別于自然科學的因果說明的研究。它不是追求自然科學模式的科學化目標,也不是強調以實驗的客觀性為研究的方法,而是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的特點及人的精神與文化的特殊性,通過探尋某種規律來體驗與理解人的生命,進而在解釋其意義的基礎上重構人的生活世界。
解釋性方法起源于哲學,是經歷了胡塞爾的現象學等的影響,逐漸成為對一些研究領域有借鑒意義的一種方法。解釋性方法主要是體會“理解”,它不是進行因果說明,而是把自己移入到另一個異在的生活經驗之內,以“我”作為一個生命存在,重構地理解另一個對象化的生命,在體驗中把握意義。而體驗是“對陌生的生命表現和他人的理解建立在對自己的體驗和理解之上,建立在此兩者的相互作用之中”。體驗不僅是對自己生命和生活的體驗,而且是通過這種體驗達到對理解他者生命與生活的重構。
在施萊爾馬赫看來,一切個性都是普遍生命的表現,每一個人都在自身內與其他人有某種聯系,因此理解可能通過心理解釋來達到。狄爾泰把這種由外在感官所給予的符號去認識內在思想的過程稱之為理解。海德格爾認為現象學是讓人從顯現的東西本身所顯現的那樣來看它。伽達默爾提出“理解何以可能”的問題,認為理解是普遍性的,理解的經驗乃是“先于現代科學并使之得以可能的東西”。理解不是重建而是調解,把理解定義為一種“視域融合”,為發生在一切意義轉換中的進程提供了一個更為真實的圖像。
“何種答案回答何種問題依事實而定”,這句話其實就是解釋學能夠被應用于教學中的一個原因,引中出一個必然,每一個想學習一門科學的人都必須學會掌握它的方法論。
2.解釋性方法在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學中的實際意義
2.1生物學重要概念
重要概念是對課程內容中重要指示內容的提煉。生物學重要概念是在眾多的生物學事件、生物學事實、生物學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推理得出的結論,是對同一類生物學問題本質特征的概括。《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50個生物學重要概念是以概念內涵或命題的方式具體描述,采用完整陳述句的形式來表述課堂教學中期望學生掌握的概念。
2.2解釋性方法在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學中應用的范例
解釋性方法在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學中應用的前提,是一定要明確重要概念的內涵、外延和作用。例如:
名稱:生態系統。
定義:一定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內涵: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
外延:一片森林,一條河流等。
重要概念: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
作用:傳達給學生如下的信息,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種多樣的生物,每種生物都離不開它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能適應、影響和改變環境。生物與環境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并形成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具體范例一:生物與環境。
生物的存在離不開環境,環境的生成同樣離不開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和多種多樣的相互作用。二者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1)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2)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一定區域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環境。
(3)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和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
在準備教學時,教師先羅列本節重要概念,圍繞重要概念,設計這節的教學活動。例如,“生態系統”,重要概念是“生態系統——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教師怎么幫助學生構建這個概念?先提供事實,先讓學生去感知事實性材料,帶學生到農田里,或者到池塘邊走走看看。若是條件不允許,給學生提供圖片、文字資料、以展示生態系統,反映生態和環境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要先了解該重要概念的內涵、外延和作用等,再充分了解學生的學前狀態、學生對于該部分內容的內心反映、其精神活動以及他們認為異在的東西。教師在解釋這個概念時,可讓學生進入另一個異在的生活中,假設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離開空氣、離開水等,讓學生進行自我體驗,思考生物的存在離不開環境的原因。如果反過來說,環境的存在離開了生物,又將會是怎樣的?教師要讓學生通過體驗去“理解”,不要正面進行因果解釋,最終通過這種學生自我體驗達到對理解他者生命與生活的重構。
具體范例二:生物圈中的人。
生物圈中另一重要生物就是人,其實學習了各種生物,尤其綠色植物,無非就是想逐漸理解人體的基本生命結構。人體的組織、器官和系統的正常工作使得人可以生存。人體的幾大系統的基本結構和機理以及相互關系則是中學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識。
(1)人體的組織、器官和系統的正常工作為細胞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存條件,包括營養、氧氣等以及排除廢物。
(2)消化系統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肝、胰、大腸和,其主要功能是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物質,以備運輸到身體的所有細胞中。
(3)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從大氣中攝取代謝所需要的氧氣,排除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在概念教學中,將整個教學活動設計為四個步驟,每個步驟依據不同的概念選擇不同的策略,如下:
一、概念的導入策略
概念的獲得和掌握標志著學生對客觀事物已有了理性的認識,而理性認識一般是以感性認識為前提的。如果借助具體的、生動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將有助于學生發現事物的基本特征,以便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學概念。因此,教師在講授概念時,經常為學生提供一些直接觀察具體事物的機會,或者可以提醒學生動用已有的感性經驗,以此增強概念教學的直觀性,促進學生思維過程從個別現象向一般規律發展。
1.科學史導入
展示概念的由來,能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首先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發現史,從海爾蒙特的“柳苗實驗”到薩克斯的綠色葉片在光下產生淀粉的實驗,再到美國魯賓和卡門的同位素示蹤實驗,最后歸納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這段科學史有助于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的來龍去脈,讓學生親身體驗并且經歷人類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長過程。當然,經歷了對這一“漫長過程”的學習后,學生對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這樣既符合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又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又例如在“基因的分離規律”教學中,先把孟德爾研究遺傳獲得成功的三個原因及基因的分離規律對遺傳學乃至對生物學的貢獻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充分調動學生對概念學習的主動性。利用好科學史,不僅能幫助我們教學中完成概念的教學,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創設問題情境導入
創設知識情境,能培養學生聯想力,快捷掌握概念。如在“內環境”的概念教學中,首先清楚交代了內環境主要包括組織液、血漿、淋巴三個部分后,提出“細胞外液是否就是內環境”的疑問,讓學生分析討論,最后,總結出內環境是指體內細胞賴以生存的液體環境。細胞外液包括內環境的液體,但不全是內環境的液體,還包括如腦脊髓液等,從而掌握“內環境”的概念。
3.演示實驗導入
開展演示實驗,能培養學生學習概念的自主性。因為這樣學生通過觀察與討論,經辨別、抽象、分化、構成假設、進行驗證和概括等思維過程,在獲得同類生物事實或現象的共同特征的同時,教師再加以證實,最后抓住同類事物的本質特征,掌握概念的內涵,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如在“酶的概念”教學中,首先展示演示實驗,然后讓學生獨立地完成兩組酶作用特性的比較,然后啟發學生對實驗條件和結果進行分析與概括,明確酶的來源、化學本質和催化作用的特性,從而掌握酶的概念。
二、概念的生成策略
1.剖析內涵和外延
概念的內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延是具有該本質屬性的應用范圍條件。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才能避免死記硬背,才能牢記它,應用它。如對“基因概念”的理解,其內涵是:(1)從功能上看: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功能單位;(2)從化學本質上看: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段;(3)從結構上看:基因由特定的脫氧核苷酸序列構成;(4)從位置是上看: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體上,并呈線性排列。所以,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結構單位。其外延是:細胞核基因和細胞質基因;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常染色體基因和性染色體基因等。
通過這樣詳細、全面的剖析,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就全面、深刻。這是一種很常規也很實用的掌握概念的方式,是對科學概念正確闡述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很多教師經常會羅列并發散出一系列相關的內容進行講解,增強了知識間的融會貫通。
2.緊抓關鍵字詞
從概念的基本構成上看,內涵與外延是概念的靈魂和軀殼,關鍵詞和關鍵語則是支撐概念的骨架。生物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其中一些字詞都是經過認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義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質特征,是生物概念的關鍵字詞,要理解概念的本質,必須從理解關鍵字詞入手。如果不能正確的理解和把握這些要素,在生物概念題的解答中,當然就不可避免的“誤入歧途”。例如“群落”是指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從中能找出幾個限制條件,即“同一時間”、“一定區域”,最關鍵的還要落實到“生物種群的集合”上,換言之就是“全部生物”。教師講課時也要用特殊符號標識出來,給與醒目提示。學生在判斷是否為群落時就很容易找到正確的依據。又如:“環境容納量”的概念──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其中有三大要素:環境條件不受破壞、一定空間、種群的最大數量。并通過問題:“如果環境遭到破壞了,這個種群的K值變不變呢?”來進一步鞏固這個概念,使學生容易掌握并理解環境容納量的概念。 再如:“相對性狀”的構成要素有三個:一種生物、同一性狀、不同表現類型。這些概念中的要素缺少任一個都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概念。此法適合于大多數概念。
3.創設比較情境
比較法就是在人腦中把各種事物或現象加以對比,來確定它們之間異同點和關系的思維方法。通過對相關概念的比較,啟發學生找出事物之間的本質屬性,區別它們之間的差異以達到對概念的正確理解。比較法有助于學生突破難點,明確其本質特征,克服混淆不清的毛病。可以嘗試采取以下幾個方面措施:
(1)有些概念進行比較,要找出共同性和相關性。如對染色體、DNA、基因這三個概念的認識比較;
(2)有些概念進行比較,要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如列表比較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
(3)注意概念的相對獨立和相互聯系,找出它們的對立和統一面。如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兩個概念,從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方面進行比較,學生就很容易認識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4)把某些具有層次關系的概念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組成結構上的聯系。如對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比較。
不同的概念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類同,但就其本質而言肯定是迥異的。因此,細致而準確的觀察概念間的差異,合理的聯想類比、遷移求異應是解決此類問題的良策。正如“孿生兄弟的不同,是在他們距離最近的時候才易辨識”。通過對概念關鍵屬性的對比及去同求異,應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從而使兩概念的區別一目了然。
4.運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對于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講授時采用恰當的比喻加以說明。如講“光合作用”可形象地比喻成綠色工廠:廠房是細胞,機器是葉綠體,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品是有機物,動力是太陽光光能。教師讓學生聯想自己所熟悉的工廠來理解“光合作用”這一概念。又如在講:“DNA結構”時,把雙鏈DNA分子比喻成螺旋狀的樓梯,兩條主鏈是由磷酸和脫氧核糖交互排列形成長鏈,好像梯的扶手;兩條長鏈之間的橫檔堿基對組成,像樓梯的階梯。這樣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掌握,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概念的鞏固策略
1.精選概念習題
當學生形成某一生物概念后,不應停留在下定義或做注解的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學會運用概念,將已學概念推廣或引申到同類事物或相關事物中,解決新的問題,力求在不斷應用的過程中建立概念系統,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例如:基因分離定律第一課時配套的部分概念習題如下:
(1)性狀分離概念習題:雌雄白毛綿羊,產生的后代中有白毛和黑毛兩種,這種現象稱為(C)
A.細胞分裂 B.基因自由組合 C.性狀分離 D.性別分化
(2)顯性性狀概念習題:純種白毛綿羊與純種黑毛綿羊,產生的后代只有白毛綿羊。綿羊的白毛稱為(A)
A.顯性性狀 B.隱性性狀 C.性狀分離 D.性別分化
(3)相對性狀概念習題:下列各組生物性狀中,被稱為相對性狀的是(D)
A.棉花長絨和粗絨 B.番茄紅果和圓果 C.家兔短毛和白毛 D.水稻早熟和晚熟
(4)雜合體概念習題:下列生物屬于雜合體的是(D)
A.AAbb B.aa C.AA D.Aa
(5)純合體概念習題:下列生物屬于純合體的是(B)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6)測交概念習題:屬于測交的是(D)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2.構建概念圖
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構建概念圖策略能很好地體現這一理念,它是鞏固概念的主要策略。它引導學生通過對已學概念的回顧,梳理概念間的邏輯關系,通過畫概念圖的方法,組成概念體系,使新概念恰當地進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構建出概念圖。構建概念圖,一方面能真正實現有意義學習,避免機械記憶;另一方面還可實現長時間記憶,使回憶更容易。
又如:
遺傳學基本概念之間的關系(概念圖,用豌豆種子形狀說明)如下:
通過構建以內環境組成為中心的概念圖(如上圖),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內環境的組成成分以及成分間的相互關系,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以及內環境穩態的理化特性等。讀圖分析、自我構建都有利于學生加強感性認識,使知識概念經驗化、直觀化,有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還可以反饋學生對內環境概念的認識。
四、概念的強化策略
概念的運用既是學習概念的目的,也是檢驗概念掌握的標志。在生物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聯系實際,設置概念應用的問題情境,適當地進行概念應用的模擬練習,學生在運用中強化所學概念。例如:
(1)人類白化病遺傳圖解如下:
教師展示了人類手的慣用性遺傳圖解,要求學生寫出部分遺傳學基本概念實例: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等位基因、顯性基因、隱性基因、純合體、雜合體。學生根據對相關生物學概念的理解,迅速作出了正確回答,在聯系人自身運用中強化了所學概念。
(2)人類手的慣用性思考題參考答案如下:
①相對性狀:膚色正常與白化病
②顯性性狀:膚色正常
③隱性性狀:白化病
④性狀分離:子二代同時出現膚色正常與白化病
⑤等位基因:A與a
⑥顯性基因:A
⑦隱性基因:a
⑧純合體:AA、aa
⑨雜合體:Aa
高中生物的概念很多,教師要因情、因境采用不同策略使這些基本概念輕松、高效地被學生理解、接受并靈活應用,以求最大限度提高生物學概念教學的效果。當然,除了課堂上教師正確引導、講解之外,學生還需通過記憶、反復練習,增加實踐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進而形成科學的生物學體系。
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同學來說,生物學的感性經驗很多。如何讓學生對生物學產生興趣?如何讓他們保持原有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習和課后學習?我認為應該從生物學基本概念入手。生物概念,既是生物學知識的組成部分,又為獲得更系統的生物學知識奠定基礎。《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各個主題下強調了需要學生學習的“重要概念”。按照概念學習的基本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概念—概念形成—概念定義—概念辨析與應用—討論、練習、反思與反饋”,呈現概念,引導學生通過形成概念,并運用概念加深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并通過練習鞏固強化重要概念。合理安排概念知識和能力的梯度,促使學生采用螺旋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下面我就用具體教學實例來談談初中生物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吸引著學生去思考、去活動,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設計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和明確學習目標的關鍵。通過創設情境,教師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而然地引入概念,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撥動學生的心弦,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1.設疑引入。學生初學生物時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師結合所學內容提出相關問題,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融入概念的學習當中。例如,在學習“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這一重要概念時,采用設疑引入概念。導入后,設疑:生物與生物之間有沒有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引入概念。
2.探究活動引入概念。例如,學習第六章第一節《食物鏈》時,開展探究“分析活動”——“分析農田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學生通過卡片“接龍”活動,分析農田生態系統中6種動植物之間“誰吃誰”的關系,建立食物鏈的概念,了解食物鏈的基本特點。卡片“接龍”游戲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符合初一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發現要探究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生活問題情境,引入概念;矛盾問題,引入概念,等等,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創設情境,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融入概念學習之中。
二、概念的形成與定義
通過具體生物學現象,利用實例和學生的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辨別,對生物現象的共同屬性、本質特征進行歸納概括,使學生形成正確概念。
如蘇教版七年級《生態系統與生物圈》一章第一節《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在本節內容中,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態系統概念外,還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態系統的概念是本節內容的核心概念,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分析具體實例(以課本“池塘生態系統”為例),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整合已有的教學資源(包括我的感性經驗、小學已學過的知識和課外了解到的相關知識,以及小組其他成員的經驗和已掌握的知識、教科書內容等)。經過這樣的分析比較,學生很快找到了生態系統概念的本質特征,即生態系統是由生物成分與非生物成分共同構成的整體。樹林,學校等則指生態系統的不同區域(范圍)。至此生態系統概念的給出可以說水到渠成。
三、概念的辨析與應用
運用對比的策略,引導學生區分易混淆的概念,剖析內涵和外延,深化概念的認識。概念的內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延是具有該本質屬性的應用范圍條件。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才能牢記它,應用它。例如,列舉有關生態系統的正反實例,強化概念教學。提問:(1)一條河流是生態系統嗎?(2)池塘里的所有魚是一個生態系統嗎?這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了生物學現象(事物的表象)和學生已有經驗進行生物學概念教學,引導學生對生物學現象認真觀察比較、分析、交流討論、歸納找到了隱藏在表象下事物之間內在的關系和本質屬性,從而概括出生物學概念,完成了概念的教學。
四、有效練習,強化概念
教材在各章末尾增設“本章學到了什么”專欄,以精選的自測題方式鞏固強化重要概念的學習,更新各章節的討論題,促進學生對重要概念的理解與應用。培養學生分析與比較、歸納與總結的思維能力和靈活多變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從學生的練習反饋中重新提煉問題,并對錯誤信息進行重組加工成為新的變式練習,從而引導學生發現錯誤,糾正錯誤,重新獲得正確的信息,讓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在練習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摘 要:新教材是按照突出人與生物圈的密切關系的思路來設計的。由此可以看出“了解生物圈”這一章節對于整套教材之重要性。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則應該認真體會這一重要性,在講授時應該始終圍繞生物和環境的整體性這條主線,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關鍵詞:生物圈;環境;人類
筆者發現,本章內容包括三節,即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通過第一節內容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的學習,學生不僅需要對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還需要通過探究活動訓練其科學探究能力。本節中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是初中生物課程中的第一個探究活動,通過該活動,學生將初次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控制實驗變量以及設計對照實驗等重要的科學方法,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教師還要把握住本節教材的開放性,在教學中,影響小美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需要學生自己說出來。在“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這一探究后,教材寫到“陽光、溫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影響動物的生活和分布的例子還很多,可以問問學生還能舉出哪些來?從而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的空間,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更好地掌握本節知識。
第二節內容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是在第一節基礎上引導學生建構生態系統的概念,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理解其所具有的自動調節的特征。本節主要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掌握,比如,通過“想一想,議一議”來構建生態系統的概念。通過“資料分析”來建構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及其相互關系的概念。通過“觀察與思考”來構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通過“資料分析”來理解有毒物質能夠沿食物鏈積累,進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這節內容概念性內容非常明顯,因此,教師要重視概念教學,充分利用教學中的圖片和實例,引導學生在對具體實例進行分析和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出概念,從而加深對概念的進一步理解。
第三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內容比較單調,比較淺表,陳述性的介紹比較多,所以,教師在教授時不好發揮,那么教師應該多設計師生活動,進行小組學習交流、資料分析和討論等,多采用視覺沖擊的方法,實現難點突破,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對各個生態系統的相互關聯有一個再認識,增強愛護環境和認同“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理念。
(秦皇島市第十六中學,河北秦皇島066000)
【摘要】新課標將生物定位為自然科學,重視生物科學概念的學習,凸顯概念的教學。在新課標實施的過程中,我圍繞以重要概念展開,創設豐富多彩的問題情景,引領學生探究學習,歸納總結出概念,提高了課堂效率。
關鍵詞 生物;概念;效率
新課標將生物定位為自然科學,重視生物科學概念的學習,凸顯概念的教學。在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落實生物的概念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呢?
1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而生物學重要概念處于學科的中心位置
生物科學素養是每個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一個人對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而生物學概念是生物科學素養的基礎,生物學重要概念處于學科的中心位置。在新課標理念里提出十大主題,由50個重要概念組成,這些概念構成了生物科學知識最重要的基礎,因此,加強初中生物概念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2生物學概念意識的確立,是進行概念教學的前提
概念是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是邏輯思維的表現形式,是思維的產物,是人類對一個復雜過程和事物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曾經認為概念的教學就是概念知識的記憶,概念教學最主要的就是使學生記憶概念的定義。概念的定義記憶固然重要,但對概念的形成過程的深入理解、掌握和運用則更能體現生物作為一門科學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牢固樹立概念意識,圍繞重要概念來展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形成概念,不僅要使學生記住最基本的概念的定義,還要幫助學生理解并能運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學概念,在生活中做出判斷和決策。
3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概念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3.1課前精心做好教學設計
以前備課只是要求教師寫好教案,怎么教,教什么,而現在做教學設計,更關注學生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更重視了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學的有效性最終是落實在學生的成長上的。課堂教學效果的程度,往往取決與課前的設計,做好教學設計是我們創造性地把課程標準倡導的課程理念、標準以及規定的課程目標、標準確立的具體內容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要做好教學設計,首先,教師應確立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形成哪些重要概念。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積極參加學科培訓,了解學科的性質,認識學科的特征,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較深入的了解,教師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新教材在每節開始部分的“通過本節學習,你將知道”以問題的形式列出本節的重要概念或相關知識;其次,教學設計應緊緊圍繞學生。以往,教師在寫教案、做教學設計的時候都會注重于這節課自己怎樣去教,讓學生跟著老師走,這樣就必然會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講得很精彩,但學生掌握的并不多。所以,現在教師在寫教案、做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充分研究學生,做好學情分析,掌握學生的認知障礙,確定教學的起點和教學的目標,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注重對生物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再次,做教學設計側重于“學”的設計。教師一堂課講得很精彩,但學生掌握的并不多,那就是因為這節課的設計是以教師的怎樣教來設計的。課堂教學應以學生中心,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已經成為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理念的共識。以“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一課為例來說說我的課前教學設計,在這節課里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幾個重要概念:(1)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2)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前者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3)在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的物質能夠沿食物鏈累積;(4)生態系統靠自身的調節能力維持相對的穩定,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人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擾超過這種限度時,生態系統會遭到嚴重破壞。學前分析:通過第一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學習,學生已經認識生物與環境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環境中的生態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以各種方式適應環境,影響環境。但是還不足以讓學生認識到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何才能讓學生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呢?認識這個整體就是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是怎樣組成的?它如何維持這個系統整體性?以這樣的一條主線來進行展開,幫助學生形成生態系統的核心概念。
3.2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概念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3.2.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興趣
在引入生態系統的概念時,組織學生觀察“想一想,議一議”的插圖,是什么原因造成用網罩起的草生長不好?同時播放我國北方草原的牧場輪換放牧的前、后對比視屏,從而認識到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引入生態系統的概念,通過這樣具體的實例幫助學生形成生態系統的概念。進一步進行有效情景的設計,豐富和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的感性認識,如:你的家鄉在哪里?環境好嗎?有哪些名勝古跡?我們的校園美麗嗎?而它們都是一個個生態系統。
3.2.2通過分析具體實例,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通過我們身邊的某一個生態系統,如學校后山上的樹林的森林生態系統,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得出這個生態系統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含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經過這樣的分析比較,學生很快找到所有生態系統都具有這樣的本質特征,掌握生態系統概念。
3.2.3設計好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概念體系
在概念的學習中,應盡可能地列舉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概念體系。如一個池塘是一個生態系統嗎?校園呢?一滴小水滴呢?經過與生態系統的組成的比對,它們都是一個個生態系統;在分解者者中列舉蘑菇、平菇這一特例,能進行光合作用,但它們不是植物,是菌類,是分解者,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理解概念。
3.2.4在練習題中加強對重要概念的辨析、應用和遷移
很多老師不注重對練習題的講評,課后練習題是集中復習、鞏固和檢測學生對所學內容(主要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練習過不關,那就說明這個學生對概念的掌握還沒吃透,教師不加強對重要概念的辨析,就會造成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的“夾心飯”,不利于下一個概念的掌握。如:“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練習生物實驗室的水族箱里生活著水生的植物和動物,還有其他小生物。這樣的水族箱能否看做一個生態系統?為什么?這就是明顯對生態系統概念的一次辨析和遷移,通過它可以清晰的看到學生對生態系統的概念的掌握程度。
總之,落實生物概念的教學,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圍繞重要概念展開,精選恰當的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促成學生對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應用。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生物學事實,為學生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撐;另一方面,教學活動不能只停留在讓學生記住一些生物學事實,而是要幫助學生通過對事實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學的概念,構建合理的生物學知識體系。
生物科學素養是每個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一個人對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而生物學概念是生物科學素養的基礎,生物學重要概念處于學科的中心位置。在新課標理念里提出十大主題,由50個重要概念組成,這些概念構成了生物科學知識最重要的基礎,因此,加強初中生物概念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2 生物學概念意識的確立,是進行概念教學的前提
概念是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是邏輯思維的表現形式,是思維的產物,是人類對一個復雜過程和事物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曾經認為概念的教學就是概念知識的記憶,概念教學最主要的就是使學生記憶概念的定義。概念的定義記憶固然重要,但對概念的形成過程的深入理解、掌握和運用則更能體現生物作為一門科學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牢固樹立概念意識,圍繞重要概念來展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形成概念,不僅要使學生記住最基本的概念的定義,還要幫助學生理解并能運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學概念,在生活中做出判斷和決策。
3 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概念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3.1 課前精心做好教學設計
以前備課只是要求教師寫好教案,怎么教,教什么,而現在做教學設計,更關注學生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更重視了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學的有效性最終是落實在學生的成長上的。課堂教學效果的程度,往往取決與課前的設計,做好教學設計是我們創造性地把課程標準倡導的課程理念、標準以及規定的課程目標、標準確立的具體內容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要做好教學設計,首先,教師應確立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形成哪些重要概念。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積極參加學科培訓,了解學科的性質,認識學科的特征,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較深入的了解,教師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新教材在每節開始部分的“通過本節學習,你將知道”以問題的形式列出本節的重要概念或相關知識;其次,教學設計應緊緊圍繞學生。以往,教師在寫教案、做教學設計的時候都會注重于這節課自己怎樣去教,讓學生跟著老師走,這樣就必然會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講得很精彩,但學生掌握的并不多。所以,現在教師在寫教案、做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充分研究學生,做好學情分析,掌握學生的認知障礙,確定教學的起點和教學的目標,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注重對生物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再次,做教學設計側重于“學”的設計。教師一堂課講得很精彩,但學生掌握的并不多,那就是因為這節課的設計是以教師的怎樣教來設計的。課堂教學應以學生中心,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已經成為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理念的共識。以“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一課為例來說說我的課前教學設計,在這節課里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幾個重要概念:(1)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2)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前者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3)在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的物質能夠沿食物鏈累積;(4)生態系統靠自身的調節能力維持相對的穩定,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人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擾超過這種限度時,生態系統會遭到嚴重破壞。學前分析:通過第一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學習,學生已經認識生物與環境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環境中的生態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以各種方式適應環境,影響環境。但是還不足以讓學生認識到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何才能讓學生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呢?認識這個整體就是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是怎樣組成的?它如何維持這個系統整體性?以這樣的一條主線來進行展開,幫助學生形成生態系統的核心概念。
3.2 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概念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3.2.1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興趣
在引入生態系統的概念時,組織學生觀察“想一想,議一議”的插圖,是什么原因造成用網罩起的草生長不好?同時播放我國北方草原的牧場輪換放牧的前、后對比視屏,從而認識到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引入生態系統的概念,通過這樣具體的實例幫助學生形成生態系統的概念。進一步進行有效情景的設計,豐富和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的感性認識,如:你的家鄉在哪里?環境好嗎?有哪些名勝古跡?我們的校園美麗嗎?而它們都是一個個生態系統。
3.2.2 通過分析具體實例,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通過我們身邊的某一個生態系統,如學校后山上的樹林的森林生態系統,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得出這個生態系統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含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等。經過這樣的分析比較,學生很快找到所有生態系統都具有這樣的本質特征,掌握生態系統概念。
3.2.3 設計好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概念體系
在概念的學習中,應盡可能地列舉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概念體系。如一個池塘是一個生態系統嗎?校園呢?一滴小水滴呢?經過與生態系統的組成的比對,它們都是一個個生態系統;在分解者者中列舉蘑菇、平菇這一特例,能進行光合作用,但它們不是植物,是菌類,是分解者,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理解概念。
所謂生物學概念,是指我們對生物及生理現象本質特征的一些認識。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概念學習尤為重要。在新課標教材中,核心概念以黑體字出現,并且另外在習題訓練中增加了“畫概念圖”這塊內容,教學大綱中對基本概念也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說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明顯改變了傳統教學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敢于質疑,自我建構,培養學生注重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需要師生在教學和學習模式都要有所轉變。筆者現結合多年生物學教學實踐與總結反思,對于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繼承和改進生物概念教學,使學生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談幾點認識與做法。
一、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生物學概念的內涵反映了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本質特征,而其外延是指內涵所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在生物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分析概念,讓學生理解關鍵詞,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的概念教學在提高了教學效果的同時,也適時地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顯性性狀”概念是“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純合體親本雜交,在子一代中顯現出的那個親本性狀”。其內涵是“在子一代中顯現出的那個親本性狀”,外延是“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純合體親本雜交”。
二、分析概念的構成要素,解剖概念
一個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幾個要素構成,引導學生找出概念的要素,從而理解、掌握概念。怎樣準確找出概念的要素呢?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有些詞語是反映了事物最本質的特征。
如“環境容納量”的概念──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其中有三大要素:環境條件不受破壞、一定空間、種群的最大數量。并通過問題:“如果環境遭到破壞了,這個種群的K值變不變呢?”來進一步鞏固這個概念,使學生容易掌握并理解環境容納量的概念。
三、運用生活實例,構建生物科學概念
概念既然是事物本質特征的抽象概括,當然理解起來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善于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舉出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體的實例聯系起來,逐步引入概念。學生在通過實例獲得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后,要及時引導他們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學概念。因此,教師講授概念,經常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直接觀察具體事物的機會,或者可以提醒學生動用已有的感性經驗,以此增強概念教學的直觀性,促進學生思維過程從個別現象向一般規律發展。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進行生物學概念教學實例如下:
如“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的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包括正反饋調節和負反饋調節。”課本上描述的概念,學生很難理解。這里我是借助學生經常碰到的現象來解釋的。比如:甲同學考試考的很好,看到自己的努力沒白費,他更加努力了,考的更好了──正反饋調節;乙同學考試考的很好,覺得自己很聰明,驕傲了,考差了──負反饋調節。
四、展開對比,區分易混淆的概念
在生物學中有很多相似的名詞、術語和概念,學生往往存在模糊不清的印象。這些概念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極易失分的誤區之一。比較是概念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使學生在理解和運用概念時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
如異化作用,呼吸作用,需氧型和厭氧型這四個概念,它們的共同特征都是新陳代謝的一個方面,但它們又有區別。異化作用是共性的,呼吸作用是異化作用的具體表現,需氧型和厭氧型是異化作用的個性表現。再如生長素與生長激素,在進行這一組概念教學時,可從它們產生的部位、化學本質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進行比較,從而使這兩個概念的區別一目了然。
五、利用概念圖,構建知識網絡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11(b)-0048-01
生物學概念是指我們對生物及生理現象本質特征的一些認識。生物概念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理解障礙,需要探其因,筆者對于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繼承和形式多樣的改進生物概念教學,使學生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談幾點看法。
1 緊抓關鍵字詞,把握概念的精準
從概念的基本構成上看,內涵與外延是概念的靈魂和軀殼,關鍵詞和關鍵語則是支撐概念的骨架。生物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其中一些字詞都是經過認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義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質特征,是生物概念的關鍵字詞,要理解概念的本質,必須從理解關鍵字詞入手。如果不能正確的理解和把握這些要素,在生物概念題的解答中,當然就不可避免的“誤入歧途”。
例題:一般來說,一個生物種群的環境容納量(K值),在不同環境條件下(B)
A.總是相同的 B.總是不同的 C總是波動 D總是上升或下降的
本題旨在考察對“環境容納量”這一概念的理解。環境容納量(又稱K值)指的是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找關鍵詞,找漏了及時補充,并適當點撥:如果這個環境受到破壞了,該種群K值就會發生變化。結合書上高斯所做的大草履蟲的實驗數據:在0.5mL培養液中放入5個大草履蟲的環境前提下,大草履蟲的K值為375個;如果換成10mL的培養液,學生自然很容易判斷大草履蟲的K值肯定不會是375個了。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概念中的“一定空間”是關鍵詞。此時出現這種類型的選擇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2 剖析內涵和外延,深化概念的認識
任何一個完整的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內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延是具有該本質屬性的應用范圍條件。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才能避免死記硬背,才能牢記它,應用它。如對基因概念的理解,其內涵是:(1)從功能上看: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功能單位;(2)從化學本質上看: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段;(3)從結構上看:基因由特定的脫氧核苷酸序列構成;(4)從位置是上看: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體上,并呈線性排列。所以,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結構單位。其外延是:細胞核基因和細胞質基因;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常染色體基因和性染色體基因等。
3 構建概念圖形,系統概念知識
概念圖是由節點和連線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結構化表征。概念圖中的節點表示某一命題或領域內的各概念;連線則表示節點概念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概念圖通常是將有關某一主題的不同級別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圓框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連接,形成該主題的概念網絡。編制概念圖,可以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對知識進行全面鞏固。教師運用概念圖進行教學,能更好地組織和呈現教學內容,能更有效地監控自己的教學過程和自身概念的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學生運用概念圖進行學習,能促使自己進行有意義學習,能更好地組織自己所學的概念,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和意義,有效地降低自己的解題錯誤率,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4 創設比較情境,分析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比較法就是在人腦中把各種事物或現象加以對比,來確定它們之間異同點和關系的思維方法。我們可以嘗試采取以下幾個方面措施。
1)有些概念進行比較,要找出共同性和相關性。如對染色體、DNA、基因這三個概念的認識比較;2)有些概念進行比較,要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如列表比較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3)注意概念的相對獨立和相互聯系,找出它們的對立和統一面。如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兩個概念,從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方面進行比較,學生就很容易認識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4)把某些具有層次關系的概念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組成結構上的聯系。如對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比較。
不同的概念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類同,但就其本質而言肯定是炯異的。因此,細致而準確的察查概念間的差異,合理的聯想類比、遷移求異應是解決此類問題的良策。正如“孿生兄弟的不同,是在他們距離最近的時候才易辨識”。通過對概念關鍵屬性的對比及去同求異,應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從而使兩概念的區別一目了然。
5 善于不斷追問,矯正概念的錯誤領會
對一個概念的正確理解,有助于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在講述一個概念時,我們有時大可不必一本正經的用“這個概念的內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這些深奧的專業術語或視角來分析,其實如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一個概念,可以換一種比較自然貼切的方式,結合以往學生解題過程中的錯誤認識,及時設置問題進行追問,通過具體事例反駁或論證,追問質疑,挖掘他們的思考潛力,以提前阻止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認識,把錯誤抑制在出現以前。
當然,還有公式化記憶,甚至通過探究活動構建概念等等。新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的基礎知識,繼而實現能力培養,從而提高生物素養,這也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我們針對不同的概念,能從不同的視角入手,選擇適合的方式對生物概念進行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正文】:生物學概念是生物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的理解與解釋,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概念教學是學生通過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活動,形成并理解概念,明確所學的生物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形成科學世界觀的過程。要學好生物科學,關鍵在于理解生物學概念。
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學校實行了學案導學,小組合作“自學──討論──展示──反饋”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在生物學科中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從而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本人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下采取以下一些方法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人對初中生物學的教學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現就結合我校實際情況談談本人在生物學概念教學實踐中的初步探索。
一、聯系生活,讓事實成為學生概念學習的支撐
生物對初中生而言是一門陌生的課程,但是他們對生活中的一些與生物相關的現象并不陌生,老師可以使用這些事實來作為學生概念學習的支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生物學實例和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從這些感性的認知中抽象概括出生物學的基本概念,最終形成一種理性的認知。例如當學習“種子的萌發”時,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我首先讓同學們思考農民伯伯為什么要選擇春天播種,而不是在冬天和夏天了?)一定的水分(我們現實生活中在播種前要用水浸泡種子),充足的空氣(播種前農民伯伯通常要松土);與事實、生活相聯系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加深他們的印象和理解,還能夠鍛煉他們觀察、分析的能力,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生物學的諺語或俗語引出概念,使學生掌握起來更容易
生物學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這些枯燥無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諺語中蘊藏著許多生物學的知識。例如:七年級上冊"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引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葉落歸根”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一山不容二虎”“草盛禾苗稀”生物的競爭。“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引出捕食關系“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大樹底下好乘涼”引出生物影響環境。“橘逾淮北而為枳”引出環境影響生物。在備課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運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學的趣味性,起到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三、抓住關鍵詞對概念的初步掌握
一個完整的概念由幾個要素組成,我在教學中往往引導學生找出幾個要素并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對概念進行初步掌握。例如:七年級上冊,傳粉(花粉花藥柱頭)受精(卵細胞受精卵)生態平衡(數量和所占比例相對穩定)七年級下冊,消化(食物消化道分解細胞吸收)反射(神經系統刺激反應)八年級上冊,先天(生來遺傳物質)仿生(結構和功能儀器和設備)八年級下冊,有性生殖(兩性生殖細胞受精卵)等。通過找概念中的關鍵詞,理解關鍵詞,可以更深入的剖析概念的內涵和有利于學生的識記。
五、通過實驗研究來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生物學科作為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是其基本要素,也是生物學的基本語言,學生們都希望在概念教學的同時輔以實驗教學。老師要抓住實驗與概念的結合點,讓學生在實驗現象的觀察中去理解概念的內涵,從而去思考、掌握概念。例如七年級上冊在學習細胞時,我分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人口腔上皮組織細胞和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并進行觀察。在觀察人口腔上皮組織細胞時,我讓學生第一次觀察后將生理鹽水換成清水再觀察,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人口腔上皮細胞在清水環境中會破裂,而洋蔥的表皮細胞不會,同時引入動植物細胞的區別的概念,原因就是植物的細胞壁對細胞的形態有保護和支持的作用。通過這個實驗,不僅讓學生對于細胞的相關概念有了一個更深刻的了解,學生對于細胞壁與細胞膜在結構與功能上的區別也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在學習葉片結構及其功能的相關概念時,我先讓學生制作徒手切片,然后進行觀察,在實驗中讓學生對概念理解掌握
此外,我還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的觀察自己總結生物學概念和規律,形成一個自我的認知體系。如讓學生探究水溫與金魚的呼吸次數,通過金魚鰓的開閉來計算呼吸的次數與頻率,通過控制水溫的變化來觀察實驗現象。讓學生在觀察中自己記錄數據,最后將數據以圖形的形式表現出來,那么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也就一目了然了,再讓學生用語言將概念表達出來。
六、進行概念的比較學習,避免概念的混淆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心理學研究表明,比較法在運用于學習中能有效地避免概念間的混淆,對加深概念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運用這一技巧。例如七年級上冊: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等,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基本結構,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七年級下冊:“動脈”和“靜脈”、“動脈血和靜脈血”、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八年級上冊:先天和學習行為,八年級下冊昆蟲的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等,這些都是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針對這些概念可以進行比較教學,突出兩個概念中的不同點,讓學生更能夠掌握概念的本質,有利于糾正許多常見的錯誤,使其掌握起來自然更清晰,避免概念間的混淆。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教材中提出有關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方面的知識,生命系統的中的細胞,個體,種群,群落以及生態系統組成生命系統的各個層次,而生命系統中各個層次都有緊密的相連,是教學的重難點知識,為加強學生對于生物學知識的理解,應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那么該如何引導學生對生命系統進行正確的認識?本文對高中生物教學進行相關研究和探討,促使學生能夠認識個體層次生命系統的整體性和穩態。
一教材內容特點分析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提到了關于分子與細胞的概念,將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內容呈現在第一章,為學生學習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的相關知識打下基礎,但由于學生關于微觀生物的認識較為淺薄,且這章內容中含有大量概念,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使得學生對內容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生命系統的相關內容即是從細胞到生物圈的內容,細胞是生命系統中活動的主體,以細胞構成的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是核心概念,是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必然的要求。學生對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原在初中時有所了解,對器官,組織以及系統有大概的認識,但是由于初中生物不在中考范圍內,初中生物不在學習重點范圍,因此學生對于生物課程中生命系統的認識不全面且沒有深刻的了解,而高中生物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困難。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層次,在對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中讓學生進行討論,通過自主學習對生命系統中的個體層次進行簡單的了解,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實例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生命的活動離不開細胞組織,生命系統中的個體層次則是由細胞組織組成的能夠協調配合的器官或系統構成活體生命,例如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龜等。個體層次是生命系統的局部,生命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復雜性,系統性,生命性和整體性[1]。而生命系統的穩態則是通過生命系統的內部與外界環境產生信息的流動過程,在動態變化中保持內部組織的平衡,也就是動態平衡性,在環境的不斷變化中利用生命系統內部存在的自我調節機制來維持自身的穩態,從而達到生命系統與外界環境進行能量轉換,物質交流以及信息傳遞,在個體層次中一般是動植物這類生命活動進行調節,生命系統的穩態是保持生命系統獨立存在的重要條件也是必要條件。生命系統中的各個層次都具有穩態,都與外界的環境產生交流和信息傳遞過程,發揮生命系統整體性的功能,因此,總的來說生命系統既具有整體性也具有穩態,使生命系統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保持動態平衡。
二高中生物有關知識具體的教學措施
(一)將加法與流程圖進行結合,提升學生對生命系統的了解
由于高中生生物知識結構較淺,生命系統的相關知識具有復雜性,且含有多種概念,為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的認識到生命系統個體層次的整體性和穩態,教師在教學方法中需要不斷改進與創新。教材的內容主要是關于生命系統不同的結構層次與功能,也就是從細胞到生物圈的有關概念,通過加法教學,為學生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在流程圖的基礎上能夠靈活的對教材中的概念進行理解和深化[2]。生命系統中的內容概念較為抽象,而細胞層次又是微觀生物,且各個層次的生命系統能夠都是十分復雜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直觀形象的將概念能夠展現出來,加法的教學方法是將圖文結合,彰顯不同概念層層遞進的關系,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認知和理解。具體教學方法是在教學前適當的設置引言,通過多媒體創設生物圈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自然環境下不同的生命系統結構層次,可以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例如池塘,青蛙,蝌蚪,流水,以及水中的微生物等,根據準備的這些課件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觀察,并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流程圖有大概的了解之后通過加法教學,例如池塘是一個生物圈,青蛙,蝌蚪等是生命系統中的個體層次,而這些個體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構成一個生命整體,其中個體還等同于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而由池塘,青蛙,蝌蚪,流水,微生物等構成的生態系統則等于無機環境,包括空氣,溫度,水等加生物種群,生物種群又包括植物種群,動物種群,和微生物種群等利用加法原理對生物中的概念進行認識和了解。
(二)在實際生活中加深學生對個體層次生命系統的整體性與穩態的理解
生命系統中個體層次的整體性與穩態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會得以體現,人體組織各個系統在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中,通過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使身體保持健康狀態,這是個體層次具有的一種穩態。人體中細胞,組織,器官,系統這幾方面中任何一部分的失衡都會導致個體層次發生穩態失調,而人體產生疾病則是由于內部環境失衡導致個體層次的穩態失調,比如日常生活中人們感冒發燒等疾病都是人體穩態失調導致的后果,其中人體的穩態失調也與人體內部結構的組織系統有關,通過觀察醫院相關的檢驗報告分析人體內部環境之間的聯系,例如人體內部細胞發生病變后對人體的免疫系統,消化系統以及神經系統等造成的影響,從而認識到個體層次具有的整體性特點[3]。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從而減少抽象知識與學生的距離感,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和理解,從而準確把握。
(三)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把握
高中生物中有關生命系統這節知識是客觀抽象的,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為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通過設計相關實驗,構建數學模型,以及實地考察等方式,抽象的生物知識概念需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知識結構和經驗來對此理解,而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又能加深學生對知識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生命系統的整體性和穩態,是關于生命系統的內在環境變化及其自身的性質和功能決定,并且生命系統是不斷產生動態變化的,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構建設計模型與實地考察等教學活動,使生命系統的動態變化與內部環境能夠直觀的展現出來,促進學生對生命系統的整體性和穩態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通過開展生物實驗,在顯微鏡和相關生物儀器設備下觀察青蛙的內部細胞,組織,器官,以及神經系統,在靜態與動態時發生的變化,以及在捕捉蚊蟲時神經系統發生什么樣的反應。此外,在生命系統的教學中還應建立有效的數學模型,數學模型可以直觀的顯示出個體層次的動態變化與調節機制,用數學模型的相關數據表明生物規律,了解個體層次的變化與穩定,并鼓勵學生通過實際調查來收集相關資料數據,考察資源的合理性與可行性[4]。還可以進行生物實驗,通過實驗觀察個體層次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整體聯系,以及個體層次中各個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動態變化的平衡穩定,促進學生對生命系統個體層次的整體性與穩態的認識,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思考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三高中生物教學的價值體現
生命系統是不斷處于動態變化的過程,通過與外界環境進行能量轉換,信息傳遞與物質交流的過程,并在不斷地變化中通過自身的調節機制保持平衡穩定,也就是說生命系統是具有穩態的。由于生命系統中的個體層次又可以獨自成為生命系統,且生命現象與自然界其他物質現象不同,具有獨特的整體性和復雜性。讓學生認識生命系統個體層次的整體性與穩態,讓學生對于生物學知識有深刻的理解,且有利于學生對微觀環境的觀察和思考,從多個角度認識生命系統,在宏觀和微觀中加強生命系統的聯系,從而拓展學生視野。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構建數學模型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對生物知識進行系統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與自主思考能力,且用有力的數據體現了生命系統的整體性與穩態這一概念,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結語
由于高中生物中關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的相關概念較多,知識結構較為復雜,學生的理解能力較為薄弱,生物基礎較差,且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知識較為抽象,因此在生物學習中存在諸多問題。個體層次始終處于動態變化的過程,并且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信息傳遞與能量轉換并通過自身的調節機制保持系統穩態。這是生命系統的本質規律,讓學生認識生命系統的相關概念,豐富了學生對生物學的認識,拓展視野,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提升生物教學質量。
作者:鄭文杰 單位:潮南區礪青中學
參考文獻
[1]王萍.高中生物核心概念認知的教學策略——以必修3“穩態與環境”模塊為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