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3 17:29: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細胞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采用Trypanblue拒染試驗檢測凍存前及復蘇后細胞的存活率。將待檢細胞制成細胞懸液,取細胞懸液與04%臺盼藍溶液以9∶1混合均勻(使臺盼藍溶液終濃度為004%),3min后觀察,并用血球計數板計數。鏡下觀察可見健康活細胞胞體完整、細胞透明、不著色,凡著色呈藍色者均為死細胞。計數1000個細胞,計算細胞活率。
1.2生長曲線繪制
向24孔培養板每孔內接種1mL密度約為1×104個/mL細胞,從接種之日算起,每隔24h計數2個孔內的細胞密度,算出平均值,連續測定12d,以培養時間為橫坐標,以細胞密度為縱坐標,繪制細胞生長曲線。
1.3細胞染色體分析
選取第4代生長良好的新生昆明犬成纖維細胞,按照常規方法[9]進行染色體制片,Gimesa染色后選擇染色體分散與形態良好的分裂相在油鏡下觀察拍照,作核型圖,對50~100個分裂中期細胞進行染色體數目統計。
2結果與分析
2.1細胞的形態學觀察
新生昆明犬耳緣皮膚組織經膠原酶分離培養3~4d后,鏡下觀察可見有少數細胞沿組織塊邊緣慢慢貼壁伸展,細胞形狀不規則,且其組織塊的生長暈形成時間較長。經8~10d培養才出現大量成片生長的優勢細胞,此時觀察細胞的形態呈長梭形、多角形或扁平星形,為典型的成纖維細胞形態。后再經3~4d細胞生長至匯合,并長滿整個細胞培養瓶表面(圖1A),此時可進行傳代和凍存。傳代后的細胞生長旺盛,在形態上與原代細胞無明顯差異,經2~3d即可長至近100%匯合,此時細胞呈放射狀或渦旋狀走勢(圖1B)。待傳代時,加入消化液后顯微鏡下可見細胞回縮,呈圓形(圖1C)。
2.2成纖維細胞凍存前和復蘇后的活
耳部成纖維細胞凍存前和復蘇后的活率分別為933%,908%(圖2)。凍存前與復蘇后的細胞存活率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原代細胞和傳代細胞生長狀態良好,培養條件適宜,且凍存和復蘇的過程對細胞活力狀況損害較小。
2.3生長曲線
根據昆明犬耳部成纖維細胞接種于24孔板連續培養12d的細胞計數情況,繪制出了成纖維細胞的生長曲線(圖3)。昆明犬耳部成纖維細胞的生長曲線呈典型的“S”形,即經過了潛伏生長期、對數生長期、平臺期以及衰亡期。其表現為1~2d的潛伏生長期細胞總數基本保持不變,從第3天起,細胞數量開始增加,3~8d左右細胞明顯地進入對數生長期,細胞數量快速增長,第8~9天,細胞由于缺乏足夠生長空間而增長放緩,開始進入平臺期。第9天后,由于細胞數量的急劇增加、生長空間的極大限制,經過短暫的平臺期后,細胞發生接觸抑制快速進入衰亡期,細胞生長幾乎停止,隨后細胞逐漸脫落死亡,此時鏡下可見有大量凋亡細胞漂浮。由生長曲線上的數據分析,耳部成纖維細胞群體倍增時間約為32h。
2.4核型觀察分析
昆明犬耳部成纖維細胞中期染色體分裂相與核型分析如圖4所示:染色體數目2n=78(XX)。計數80個4代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總數2n=78的細胞數約占總細胞數的90%,達到了建立細胞系75%~80%的要求,說明所建細胞系為穩定的二倍體細胞系。39對染色體中有38對常染色體均為端著絲粒(T)染色體,長度逐漸遞減;性染色體X,Y均為中央著絲粒(M),X染色體的長度最大。
3討論
中圖分類號 S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71-02
生物肥料是作物用肥的發展方向。根據產品介紹,“地福來”活性細胞肥,利用生物固氮,能為農作物的整個生長周期提供所需的30%~50%的氮肥,即節約30%~50%的氮肥用量,作物施用這種“細胞肥”后,不僅能增加作物產量、縮短生長周期、提高品質、減少化肥使用量、改良土壤,而且能夠增強作物抗逆性、抗病蟲害的能力。所以,2013年筆者在樅陽縣布置了3個水稻示范點。具體如下:
1 樅陽縣浮山示范點示范情況
1.1 示范目的 本次示范目的是在同等的施肥管理水平下,增加水稻產量。
1.2 示范地點 樅陽縣浮山鄉。
1.3 示范方法 對比法。
1.4 示范情況 栽培方式:育苗移栽;品種:優Ⅰ402;用種量:2kg/667m2;4月5日播種,5月4日移栽,5月13日除草。分別于4月28日防治灰飛虱、稻薊馬;5月21日防治稻薊馬;6月20日防治稻苞蟲,紋枯病。
表1 浮山地福來生物細胞肥水稻施用示范基本情況
[示范品種\&栽培方式\&施用時間
(月/日)\&用肥量
(mL/667m2)\&施肥方式\&優Ⅰ402\&秧田\&4/18\&200\&噴霧\&優Ⅰ402\&育苗移栽\&5/24\&200\&噴霧\&]
6月24日,示范田早稻正處抽孕穗期,平均莖蘗15.6個,對照平均莖蘗13.6個。預計抽穗比對照早7d左右。
1.5 7月22日,對浮山示范點進行測產,結果如表2:
從表2可以看出,主要表現地福來大田專用肥示范田比對照田有效穗數多3.16萬/667m2,由于分蘗穗多,示范田平均穗粒數、結實率比對照田略低,經計算產量結果得出,浮山點地福來大田專用肥示范田比對照田增產57.51kg/667m2。
表2 浮山示范點理論產量構成與產量
[處理\&穗數(萬/667m2)\&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
(g)\&理論產量
(kg/667m2)\&實際產量
(kg/667m2)\&總粒數\&實粒數\&專用肥\&17.35\&117.86\&106.81\&90.6\&25\&463.29\&393.8\&對照\&14.19\&118.06\&111.5\&94.4\&25\&395.64\&336.29\&]
2 陳瑤湖示范點示范情況
2.1 示范目的 本次示范目的是在同等管理水平,施用地福來大田專用肥的示范田比對照田每667m2減少5kg氮、磷、鉀含量18%的復合肥的條件下,分析增產效果。
2.2 示范地點 樅陽縣陳瑤湖鄉
2.3 示范方法 同一田塊,共0.533hm2,一分為二,示范田、對照田各0.266hm2。進水口為對照田,出水口為示范田。
2.4 示范情況 栽培方式為點播;品種早稻嘉興8號;用種量7.5kg/667m2;4月18日撒播。
除草時間:4月25日用36%直播凈45~60g/667m2兌水45~60kg均勻細致噴霧。藥后7d內保持畦面濕潤狀態。
5月21日,秧齡33d進行秧苗素質考察,地福來大田專用肥示范田秧苗比對照株高高8.3cm,平均分蘗數多0.4個,綠葉數、白根數等都有優勢。具體情況如表4。
表3 陳瑤湖地福來生物細胞肥水稻施用示范基本情況
[處理\& 施肥一 \& 施肥二 \& 施肥三 \&種類\&數量
(mL/667m2)\&施肥時間\&種類\&數量
(kg/667m2)\&施肥時間\&種類\&數量
(kg/667m2)\&施肥時間\&地福來示范田\&地福來專用肥\&200\&5月2日\&46%尿素\&15\&5月16日\&48%復合肥\&20\&5月21日\&對照田\&空白\&0\&5月2日\&46%尿素\&15\&5月16日\&48%復合肥\&25\&5月21日\&]
表4 5月21日秧苗素質考察記載
[處理\&綠葉數
(片)\&株高
(cm)\&根數(個)\&分蘗數
(個)\&總根數
(個)\&白根數
(個)\&白根率
(%)\&地福來
專用肥\&4~4.5\&30.61\&22.1\&10.4\&47.06\&1.5\&對照\&4~5\&22.31\&17.7\&6.8\&38.42\&1.1\&]
2.5 產量結果分析 7月14日,對陳瑤湖周真信早稻示范田進行測產,從表5可以看出,地福來大田專用肥示范田比對照田667m2有效穗數多3.34萬穗,平均穗粒數、結實率比對照略低,經計算得出,地福來大田專用肥陳瑤湖示范田比對照田增產31.47kg/667m2。
表5 陳瑤湖點理論產量構成與實際產量
[處理\&667m2
穗數(萬)\&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
(g)\&理論產量
(kg/667m2)\&實際產量
(kg/667m2)\&總粒數\&實粒數\&地福來
專用肥\&22.67\&93.72\&84.97\&90.65\&25\&481.52\&409.29\&對照\&19.33\&102.5\&91.96\&89.72\&25\&444.50\&377.82\&]
3 項鋪鎮唐山圩示范點情況
3.1 示范目的 本次示范目的是在同等的施肥管理水平下,以增加產量為目的。
3.2 示范地點 項鋪鎮唐山圩周學斌示范田
3.3 示范方法 同一田塊,共計0.667hm2,示范田0.333hm2、對照田0.333hm2。進水口為對照田,出水口為示范田。
3.4 示范情況記載 栽培方式為機插秧;品種為單季糯稻品種:太湖糯。6月24日機插秧,秧齡20d。6月25日開始下大雨,秧苗水淹3d以上,7月9日秧苗補棵結束。9月5日進入孕穗期。9月9日田間觀察,分蘗數無差別。
施肥情況:(第一次)6月中旬,施基肥17%復合肥20kg/667m2。機插秧苗后7d即7月4日追施尿素7.5kg/667m2。退水后(第二次)追施12.5kg/667m2尿素。返青后(第三次)追施10kg/667m2尿素,18%復合肥15kg/667m2。7月30日,示范田施用地福來大田專用肥200mL/667m2(1瓶),對照田未施用。9月4日,追施(穗肥)BB肥12.5kg/667m2。整個生育期共施用3次葉面肥(7月22日、8月10日、9月30日)。
3.5 產量結果分析 10月6日,對唐山圩示范田進行測產,結果如表6。當時示范田內水稻正值灌漿期,所以只測667m2有效穗和每穗總粒數。結實率統一按90%計算。從苗情長勢分析,預計示范田比對照田成熟期早5~6d。
表6 唐山圩點理論產量構成與實際產量
[處理\&穗數(萬/667m2)\&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
(g)\&理論
產量
(kg/667m2)\&實際
產量
(kg/667m2)\&總粒數\&實粒數\&地福來
專用肥\&19.93\&115.7\&104\&90\&27\&542.62\&462.2\&對照\&19.83\&94.71\&85.24\&90\&27\&456.38\&387.9\&]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176-02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以學以致用為最終目的,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細胞生物學的學習也是如此,而且生物這門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我國在進行生物學教學的時候,也是將實驗教學放在首要位置的,但是,我國基于實踐的細胞生物學教學體系并不完善,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的改進,使細胞生物學的知識能在實踐研究中得到更好的應用。
一、將細胞生物學教學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意義
1.將細胞生物學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是學科本身發展的需求。細胞生物學是一門基礎性的生命科學,主要任務是研究細胞的生命活動規律,通過對細胞生命現象的觀察,總結出細胞生命活動的規律,進而采用合理的方法手段控制或者引導細胞向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方向發展,近些年,全球癌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鑒于這種實際現狀,世界上的細胞生物學開始嘗試通過一定的物理或者化學手段,減少癌癥的發病率、增強癌癥患者的生命期,并且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所以,生物學本身的發展就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將細胞生物學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是人才培養的需要。目前,根據我國生物科學的發展現狀,生物學方面的學生就業方向主要是地方教育機構或者一些生物方向的廠家。對于地方教育機構來講,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現在的生物學教育理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教育模式更傾向于課堂實驗教學,老師通過課堂做實驗,讓學生對自己得出結論。
3.將細胞生物學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求。細胞生物學的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對未來的生物數據處理和實際應用生物理論解決問題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在進行有效的生物教學之前,學校必須首先為實踐教學創造良好的硬件條件,購買一些先進的生物設備、根據實際需要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實習基地,社會對學生細胞生物學的檢驗標準不僅僅是依靠學習成績,更多的是考查學生對實驗內容、實驗操作細節等的理解程度。實踐是學好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基礎,將細胞生物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好的效果。
二、提高基于實踐的細胞生物學教學效果的措施
我國的細胞生物學實踐教學主要方式是課堂的實驗教學,所以,要想提高基于實踐的細胞生物學教學效果還得從提高實驗教學效率入手,通過提高學生做實驗的學習效率來達到提高生物屑教學效果的目的。
1.改變實驗教學模式。以前我國的學校進行細胞生物學實驗的方法是:老師將實驗步驟、實驗操作、注意事項在實驗之前全部告訴學生,學生在老師設置的要求里用心完成課堂實驗,造成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對老師的指導形成了嚴重的依賴性,缺乏創新意識,不利于學生未來實踐能力的培養。鑒于這種情況,我國開始改變實驗教學模式,在保證學生生命安全的條件下,盡可能的將實驗變成開放性實驗,增強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自主性,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用一定的實驗方法去驗證自己設想的可行性,老師的任務是現場監督實驗的安全性,對一些存在安全隱患的實驗方法進行制止,并在實驗快要結束的時候,將課本上的實驗方法進行講解,并鼓勵學生無論設想是否正確都要積極去做,科學的路上本來就充滿挫折,失敗是很正常的,使學生更加愿意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做實驗,久而久之增強了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從長遠來看必將推動我國甚至世界生物科學的發展。
2.及時的更換實驗內容。科學技術在不斷的進步,生物科學也不例外。在生物學實踐教學的路上必須不斷豐富實驗內容,及時的讓學生學習到世界先進的研究成果或者優良的研究方法。學校可以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實驗的難度,在安排實驗的時候盡量多一些創新性的實驗減少驗證性實驗的比例,因為相對應于驗證性實驗,創新性的實驗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生物研發能力,創新性實驗提前不知道實驗結果,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去做實驗,而驗證性實驗學生在做實驗之前就已經知道了本實驗的實驗結果,只是通過一定的方法驗證結論即可,此外創新性實驗的實驗結果不唯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根據自己對實驗現象的不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實驗結論。實驗是一個實踐性的教學,更改實驗內容光從改變這些實驗的理論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求實驗硬件的配合,增加在實驗方面的投資,購買一些先進的實驗設備,聘請一些國內外知名的生物學教授來學校進行教師的培訓或者辦學生講座,軟件和硬件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更換實驗內容目標,最終提高基于實踐的細胞生物學教學效果。
3.老師根據學校現有的物質條件,合理的安排實驗內容。雖然我們在細胞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大力支持和發揚實踐教學,也就是將課堂做生物實驗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通過做實驗,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并從中鍛煉自己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創造出一些科技成果來,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的追求實驗教學,因為大多數實驗尤其是生物實驗需要非常先進的設備,有的還需要珍貴的材料做實驗標本,這會無形之中提高學校的教學成本,不利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必須將實踐教學與學校的實際辦學條件緊密結合起來,老師根據目前學校目前擁有的先進設備和實驗標本合理的安排實驗,保證將現有的資源合理利用,對于那些必須的先進生物設備和實驗標本老師應該向上級部門提出申請,希望學校能盡力滿足。當學校的實際條件不允許的時候,老師不能將實驗內容省略,而是可以對實驗的實際環境和場景進行模擬,讓學生盡可能的感受實驗的過程,雖然模擬環境與實踐環境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對學生未來的實踐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此外,提高生物學實踐教學效果的方法還要求老師根據本校實際情況自編實驗教材、在實驗結束后開展實驗討論會、完善細胞生物學實驗的考核制度等等。
理論聯系實踐是當代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細胞生物學的教育也是如此,必須將生物知識通過具體的實驗與實踐聯系,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知識的內涵,增加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并積累豐厚的實踐經驗,為以后的實際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通過介紹細胞生物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從如何提高課堂實驗教學效率方面入手,對基于實踐的細胞生物學教學做簡要分析。
參考文獻:
[1]樊廷俊,初建松,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教書育人的初步嘗試[J].中國大學教育報,2003,(05):25-25.
1.1材料
1.1.1不吸煙的健康成年人外周血、1 640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基。
1.1.2主要儀器XH―600C直線加速器(高LETX射線)、培養箱、離心機、多媒體顯微鏡。
1.2方法采用GB/T 12715 ―91的染色體畸變分析估計生物劑量方法進行操作。微核按WS/T 187―1999方法操作,采用常規培養法。
1.2.1細胞培養 選用不吸煙的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用XH―600C直線加速器高LET的X射線0、0.1、0.5、 1.0、 1.5、 2.0、2.5 、3.0 GY照射,37 ℃保溫1 h后取0.3 ml接種于加入小牛血清、PHA、肝素的1 640培養基中,37 ℃培養48 h后加秋胺使最終濃度為0.5~0.75 μmol/ml,繼續培養至72 h。收細胞、制片、染色。微核采用常規培養法觀察。
1.2.2顯微鏡分析每個照射劑量分析100個細胞的染色體,分析畸變類型有:單斷、雙斷、環、微小體、雙著絲。1 000個淋巴細胞的微核,分析典型的與主核相切或分開,結構與主核相同,著色與主核一致,大小為主核1/3以下的小核。
2結果
2.1各項指標的顯微鏡分析結果見表1。
3分析與討論
3.1實驗室染色體畸變的正常值范圍根據《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血細胞染色體的畸變率的增高是各實驗室的正常值高限作標準。因此將放射從業人員的正常值范圍定在總畸變率0~4%之間,超過4%為異常。高于8%,又有雙著絲粒出現,可判斷超過了1 GY的劑量,有慢放病的危險。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18-02
腫瘤生物治療技術(又稱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是指從機體自身外周血中分離的單核細胞,在經過體外激活和擴張后回輸患者體內,可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病毒感染細胞,起到調節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防治腫瘤轉移復發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等。運用血細胞分離機進行外周血采集時常會遇上一些報警故障。為探討各常見報警發生的原因,尋求其預防、處理的方法,本文對我院自2009年至今進行的2103例腫瘤生物治療患者外周血采集進行研究。現將在采集過程中常見的報警原因分析及處理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103例腫瘤生物治療患者中:肺癌491例,肝癌432例,乳腺癌228例,黑色素瘤437例,腸道惡性腫瘤313例,其他惡性腫瘤202例。處理血量(1600~2500)ml;采集時間(50~90)min;每例采集次數1次。
1.2 外周血采集方法 應用COM.TEC血細胞分離機,選擇程序8-干細胞采集程序進行采集。穿刺兩條血管(一般為兩條普通大靜脈)作血管通路;血流量30ml/分~50 ml/分,總共處理3個~5個循環血量(成人一般為1600ml~25 00ml)。全程采用ACD-A抗凝劑抗凝,全血與抗凝劑的比例為8∶1~10∶1。采集過程常規口服或靜脈推注10%葡萄糖酸鈣3支~5支預防低鈣血癥,采集全程心電監護。
1.3 研究方法 觀察每次血細胞采集出現的報警,并對其發生可能原因進行分析,作出預防、處理的方法。
2 結果
血細胞分離機在采集腫瘤生物治療患者外周血中經常會出現報警,但絕大多數可由有經驗的操作人員自行排除,不影響采集的效果。
3 討論
血細胞分離機在采集中常見的報警有:進血管路壓力太低、回輸管路壓力過高、抗凝劑太低、無置換液、空氣探測器報警、離心機內滲液、溶血等,其中前5類報警最常見,與文獻報道的相似[1]。各常見的報警發生的可能原因及預防處理措施簡述如下。
3.1 進血管路壓力過低(Alarm Inlet Pressure too low)
3.1.1 可能原因 患者本身的血管細小,尤其是長期化療、血管破壞嚴重者;穿刺針刺破血管,引起穿刺部位血腫形成;患者情緒緊張、寒冷、疼痛的刺激或枸櫞酸鹽中毒引起血管痙攣;分離管道扭曲、折疊;靜脈插管血栓形成造成管腔堵塞,或靜脈插管位置改變致出血孔緊貼血管壁;鹽水管路連接錯誤或夾子處關閉狀態。
3.1.2 預防及處理 檢查并去除原因。選擇粗大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采集前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恐懼心理;注意保暖,蓋好被子,寒冷季節可開放暖氣等措施預防血管痙攣;采集中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腫脹,管道有無扭曲、折疊等;采集前及采集過程定期予口服或靜脈推注10%葡萄糖酸鈣可預防及糾正枸櫞酸鹽中毒[2];讓患者反復握緊松開壓力球,并在上臂綁上彈力帶。必要時可將出入路進行交換。
3.2 回輸管路壓力過高 (Alarm Reture Pressure too high)
3.2.1 可能原因 返血管路折疊、扭曲;返血管路側穿刺針頭堵塞;返血管路側靜脈滲漏引起局部血腫;回路閥關閉;管道安裝不正確。
3.2.2 預防及處理 檢查并去除原因。調整穿刺針位置或重新穿刺;檢查管路和回路閥的位置,及時發現和糾正回血線路管道扭曲和回路閥關閉等原因造成的回血壓力高報警。
3.3 抗凝劑太低(Alarm ACD too low)
3.3.1 可能原因 抗凝劑袋已空、抗凝泵管線從泵中脫出或未將滴壺放入滴數感應器中、抗凝泵管線在抗凝劑泵之前發生漏液、抗凝劑管路上的夾子關閉、抗凝劑液面過高、滴數感應器被遮住或太臟。
3.3.2 預防及處理 更換抗凝劑、檢查抗凝劑針接頭、裝好滴壺、打開抗凝劑管路夾子及降低抗凝劑液面(1cm以下)。
3.4 無置換液(Alarm No-replacement-fluid)
3.4.1 可能原因 置換液探測器中是空管;探測器中有氣泡或泡沫阻斷信號。
3.4.2 預防及處理 更換置換液,先將管路從探測器中取出,按開始(START)鍵,待該管路重新充滿后再放回探測器中;排除氣泡,再將置換液管路重新裝入到探測器中。
3.5 空氣探測器報警(Alarm Air Detector)
3.5.1 可能原因 回流滴量腔中的液面水平下降過多,滴量腔管壁上有氣泡或滴量腔與感應器的接觸不良;空氣探測儀功能不良。
3.5.2 預防及處理 檢查并去除原因。按下排氣鍵(Deaerate)將滴量腔徹底充滿;敲打滴量腔除掉氣泡;清潔感應器。重新安裝進口空氣探測室,確認它與傳感器接觸良好。
3.6 離心機內滲漏(Alarm Leakage in Centrifuge)
3.6.1 可能原因 離心機離心腔內的耗材發生泄漏;外面的液體流進離心室。
3.6.2 預防及處理 必須更換新的耗材,并將離心腔和分離盤充分擦干;確保沒有液體從外面流進離心室中。
3.7 溶血(Alarm Hemolysis)
3.7.1 可能原因 血漿相對透明,不過其顏色已經變成橙色或紅色(可能發生溶血);血漿管路中有較多的紅細胞、氣泡、泡沫。
3.7.2 預防及處理 再不能除外溶血的情況下應停止分離,更換耗材;將血漿管路從溶血監測器上移開,重新開始分離,待血漿中無氣泡或清亮后立即重新安裝血漿管路。
參考文獻:
[1] 李愛萍;趙曉芳;白潔 血細胞分離機在機采血小板采集中常見報警故障[J];中國輸血雜志;2011年11期
傳統的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抑制了學生的研究興趣與創造性,與對創新人才的強烈需求形成尖銳矛盾[2]。細胞生物學教學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培養目標,構建課內互動教學結合課外自主學習的“研究型”課堂課教學模式。在研究型教學中,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要在研究中學習和成長,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課內教學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對細胞生物學中的經典部分進行講解;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案例、專題知識等環節采用啟發引導、討論互動的教學方式,通過科學研究式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細胞生物學中的前沿部分。因細胞生物學課內教學學時有限,研究型課堂教學強調課外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外自主學習通過教師每次課后推薦的相關文獻、視頻等資料進行拓展學習,同時結合文獻閱讀撰寫小論文和自主學習小組研討活動開展,課外學習效果納入過程性考核成績。
細胞生物學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從杭州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9級學生開始,連續實施了四屆。為了解學生對細胞生物學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意見和效果評價,以期在今后的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對2016年6月授課結束的2013級生物科學(非師范)專業學生進行了課程的問卷調查。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杭州師范大學2016年完成學習細胞生物學課程的2013級生物科學(非師范)專業的學生。
(二)調查方法[3-4]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共發放調查問卷36份,收回有效問卷34份,有效回收率為94.44%。調查問卷由學生獨立填寫,當場回收。
二、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主要涉及: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對細胞生物學課程內容學習的影響;對本專業學習的影響;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影響;學生對研究型教學模式適應性評價;學生對研究型教學模式課堂效果的評價和建議。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對課程內容學習的影響
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對課程內容學習的影響見表1,在被調查的34名學生中,選擇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能促進理解掌握每次細胞生物學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生為32人,占調查對象的94.12%;31名,占調查對象91.18%的學生認為新的教學模式能更系統地掌握細胞生物學整門課程的知識;85.29%的學生認為新教學模式能幫助了解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前沿內容。
(二)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對本專業學習的影響
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對本專業學習的影響見表2,在被調查的34名學生中,選擇通過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習獲得的能力能幫助本專業其他課程學習的學生為25人,占調查對象的73.53%;79.41%的學生認為能激發其學習本專業的興趣;91.18%的學生認為能拓寬本專業知識面。
(三)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影響
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影響見表3,在被調查的34名學生中,選擇通過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習提高了文獻檢索查閱能力的學生為29人,占調查對象的85.29%,其中20.59%的學生認為有明顯提高;58.82%的學生認為能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67.65%的學生認為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64.71%的學生認為能增強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學生對研究型教學模式適應性的情況
學生對研究型教學模式適應性的情況見表4,在被調查的34名學生中,選擇對授課教師滿意34人,占調查對象的100%;61.76%的學生認為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能適應研究型的教學模式;67.75%的學生課程考核方式合理;76.47%的學生認為新的教學模式占用的課余時間比較合理。
(五)學生對研究型教學模式課堂效果的評價
學生對研究型教學模式課堂效果的評價情況見表5,在被調查的34名學生中,23名學生更喜歡教師采用研究型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占調查對象的67.65%;82.35%的學生認為能夠提升學習積極性;79.41%的學生認為課程的教學互動和課堂氛圍好;91.18%的學生建議學弟學妹們繼續采用研究型教學模式。
四、討論
細胞生物學的發展迅猛,課程內容難以用教材來全部涵蓋,也無法僅靠課內有限學時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必須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其開展研究性的學習,以獲取新的知識[5]。自推動《細胞生物學》課程新教學模式以來,受益學生的實踐能力普遍有明顯提升,受到實習學校和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科研論文4篇,獲8項的科研立項,6項的科研競賽獲獎。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7-09-04
Parallel contro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pump glycoprotein expression of SD rat liver cell membrane with cholesterol metabolism disorder
YU Jingxi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Huizhou 516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Biological pump glycoprotein (Pgp) of SD rat liver cell membrane with cholesterol metabolism disorder and its related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the normal rats. Methods 30 SD rat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5 rats in each group.The rats in observation group fed with high fat diet were prepared for the disorder of cholesterol metabolism in model,and rats of control group fed healthy.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Pgp in two groups of rats. And they were compared.The relate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rat liver homogen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lso compared. Results The average Pgp value of rat liver of control group was (1.01±0.13),the liver index was (1.69±0.68).The average Pgp value of rat liver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5.36±1.21),the liver index was (3.35±0.37).The average Pgp value of rat liver and liver index in observation group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holesterol metabolism disorder;P-glycoprotein;Liver;Endocrine
肝臟是人體代謝膽固醇的主要臟器,也是唯一具有大規模清除膽固醇的臟器[1-3]。多數高脂血癥的患者通常合并有肝內的脂肪沉淀積聚,可對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損傷,從而進一步加劇膽固醇代謝的紊亂程度。Pgp為ATP結合盒超系列成員,于肝細胞膜上可見高表達,并參與至膽汁酸的形成與轉運過程當中[4-6]。本研究旨在通過動物模式觀察膽固醇代謝紊亂大鼠的Pgp蛋白的表達變化以及肝細胞脂肪的病變情況,以為膽固醇代謝紊亂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3月自中山大學實驗用動物中心購買SD雄性大鼠30只,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15只。兩組大鼠月齡均為8~12個月,兩組大鼠的年齡結構等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適應性喂養時全部大鼠均食水自由,自然光照,室溫控制在18~25℃,相對濕度保持在40%~50%,每日上午加水、喂食并更換墊料。對照組大鼠給予嚙齒類動物標準飼料,確保大鼠健康,在足夠范圍內自由活動。觀察組大鼠給予高脂飼料喂養,高脂飼料由嚙齒類動物標準飼料86.3%、豬油5%、蛋黃粉8%、膽酸鈉0.2%、膽固醇0.5%組成,縮小大鼠活動范圍盡量減少大鼠運動。兩組均喂養4周。
1.2 觀察方法
采集兩組大鼠眼底靜脈血樣3mL;立即處死,剖取肝臟,放入冷生理鹽水當中充分漂洗,以濾紙完全吸干,以肉眼觀察大鼠的外觀并稱取質量,依肝質量(g)/體質量(g)×100%公式計算肝指數。⒏臥嚳治兩部分,其中一部分肝臟以甲醇-氯仿以1∶1比例制備為100g/L的肝臟組織勻漿,使用離心機以2000r/min速度離心后取得上層上清液待檢;另一部分肝臟組織以100g/L甲醛溶液完全固定,使用石蠟包埋制作切片。所制作的石蠟切片以HE染色后于光鏡下觀測肝臟脂肪的變程度,以肝小葉中的含脂滴細胞數量/總細胞數量計算的結果作為判斷肝細胞脂肪病變的程度,以0為-、以2/3為+++。
檢測并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大鼠肝組織當中Pgp的表達水平,使用免疫組化測定,一抗使用羊抗鼠Pgp單克隆抗體(Invitrogen公司出品),免疫組化樣品為DAB染色,以蘇木素對全部樣本的細胞核進行復染。使用Imagepro plus-6.0分析軟件分析Pgp顯色的強度,獲取單個組織區域面積的平均光度值。
將對照組與觀察組大鼠血樣進行生化分析并比較,將血樣以離心機離心取得上層血清,使用全自動型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中各項肝功能相關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LP)、膽紅素(BIL)、總膽汁酸(TBA),脂質相關指標包括總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h),肝組織勻漿中的Tch、TG及TBA水平。分析肝細胞脂肪病變的程度與Pgp表達水平的相關性。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相關數據均以手工輸入方式錄入至SPSS20.0軟件,一人錄入、一人復核。全部數據中的計量資料均采取獨立樣本均數t檢驗,相關性采取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等級資料采取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肝臟Pgp光度值與肝指數比較
對照組大鼠肝臟Pgp平均光度值為(1.01±0.13),肝指數為(1.69±0.68)%;觀察組大鼠肝臟Pgp平均光度值為(5.36±1.21),肝指數(3.35±0.37)%;觀察組肝臟Pgp平均光度值與肝指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肝臟脂肪病變
觀察組肝臟脂肪病變+++的發生率為53.33%,對照組無+++級別肝臟脂肪病變發生,觀察組整體肝臟脂肪病變程度較對照組嚴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血清與肝勻漿生化指標及體質量
觀察組與對照組大鼠初始體質量、肝勻漿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大鼠血清Tch、肝勻漿TBA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相關性分析
經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肝臟脂肪病變程度與肝臟Pgp光度值呈顯著高度正相關性,r=0.996,0.8
3 討論
肝臟是人體脂肪代謝的一個主要器官[7-9]。肝細胞所合成的膽固醇于酯化作用后在27羥化酶與7α羥化酶的共同催化作用下生成膽汁酸,通過主動排泌到達膽管腔內,從而參與到膽汁形成的過程當中,這一過程是人體膽固醇清除的一項主要渠道。多數高脂血癥的患者可合并有明顯的肝內脂肪異常聚積[10-12],對于肝臟功能可形成持續性損傷,并可進一步加重膽固醇代謝的紊亂[13-15]。Pgp糖蛋白以主動形式將肝細胞所合成的膽汁酸轉運入毛細膽管腔當中,促使其參與至肝細胞對于膽固醇的代謝過程。Pgp非選擇性的抑制類藥物能夠有效的控制膽固醇的酯化與合成,分析其主要機理為抑制劑將膽固醇由細胞膜至內質網的這一轉運過程完全或部分阻滯而形成的。細胞水平的相關研究表明Pgp的表達可致使細胞內的膽固醇總量升高。提示了Pgp的異常表達對于膽固醇的代謝紊亂形成與發展以及肝內脂肪發生沉積的過程發揮了促進作用。
本研究通過高脂飼料喂養的方法建立了膽固醇代謝紊亂的大鼠模型,建模后觀察組肝臟脂肪病變+++的發生率為53.33%,對照組無+++級別肝臟脂肪病變發生,觀察組整體肝臟脂肪病變程度較對照組嚴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膽固醇代謝紊亂SD大鼠的肝細胞膜生物泵糖蛋白較正常健康SD大鼠顯著升高,提示Pgp蛋白在膽固醇代謝紊亂的形成與演進過程中均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一研究結果希望能夠為臨床防治及相關藥物研究提供新的參考與思路。
[參考文獻]
[1] 董玲玲,郭荔,戴小華,等.P-糖蛋白在健康豬肝臟、腎臟和腸組織中的分布及其mRNA相對轉錄水平[J].畜牧獸醫學報,2013,44(9):1454-1461.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2] ZHAO Rui-zhi,LIU Li-juan,WANG Yin-jie,et al. Vinegar-baked Radix Bupleuri modulates the cell membrane constituents and inhibits the P-gp activity in rat hepatocytes[J].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4,5(14):357.
[3] 程志英,李霞,淑珍,等.二甲雙胍對糖尿病大鼠肝臟中重要轉運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藥師,2014,17(6):901-903.
[4] 湯燕,高巧慧,吳臻,等.P-糖蛋白的細胞內轉運及表達調控[J].生命的化學,2014,34(1):93-97.
[5] 杜惠惠,任強,劉曉民.P-糖蛋白介導的腫瘤多藥耐藥機制及其逆轉策略[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3,6(6):551-553.
[6] 楊雯,周惠芬,楊潔紅,等.川芎嗪在Caco-2細胞單層模型的轉運特征及對P-糖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草藥,2013,44(5):581-585.
[7] 薩礎拉,呂航,姜艷艷,等.三七皂苷在大鼠外翻腸囊中的吸收及與P-糖蛋白相互作用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4(12):836-842.
[8] 穆艷飛.IL-6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P-糖蛋白的調控研究[D].山西醫科大學,2014.
[9] Binkhathlan Z,Lavasanifar A.P-glycoprotein inhibition as a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overcoming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Curr Cancer Drug Targets,2013,13(3):326-346.
[10] 陳振興,趙瑞芝.醋柴胡不同部位對肝郁模型大鼠肝臟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P-糖蛋白mRNA表達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9):3721-3724.
[11] Patel A,Tiwari AK,Chufan EE,et al.PD173074,a selective FGFR inhibitor,reverses ABCB1-mediated 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 cells[J].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13,72(1):189-199.
[12] 侯鵬高.動脈粥樣硬化與脂代謝紊亂研究進展[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7):1039-1040.
[13] 康卓穎,初欣欣,楊潤梅,等.金黃地鼠高脂血癥模型膽固醇代謝紊亂的生物標志物的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4,30(6):880-883.
2012年,青島農業大學被評選為山東省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單位。我校的植物保護專業不僅是首批國家級特色專業,而且是首批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之一。為了全面落實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培養目標,學校出臺了《青島農業大學關于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新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點強調應用型導向、產業導向、行業導向和專業導向,讓畢業生切實面向產業、行業和專業生產一線需求。
植物保護專業是青島農業大學的特色專業,主要培養掌握植物病源生物的診斷和識別及綜合治理等植物保護學科的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植物病源生物預測和綜合治理的基本技能,能勝任在科研院所、檢驗檢疫部門及相關公司從事基礎研究、產品開發、應用推廣和經營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人才。2014年實施的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了畢業生應該具備五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其中第一條就明確規定畢業生應該掌握數學、化學、生物化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普通遺傳學和普通微生物學等學科相關理論與知識。而且將普通微生物學位列植保專業十大專業核心課程之中。由此可見,普通微生物學對植保專業學生的重要性。主要因為微生物學是一門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態構造、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基本規律,并將其應用于工業發酵、醫藥衛生、農業生產、生物工程和環境保護等實踐領域的科學,根本任務是發掘、利用、改善和保護有益微生物,控制、消滅或改造有害微生物,為人類社會進步服務[1]。
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和創新型高級人才,本文對植物保護專業開設的普通微生物學這門課程進行了課程分析。
一、課程定位和性質
在我校,普通微生物學主要是針對植物保護、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與工程、煙草、園藝、茶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學科(專業)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學習,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堅實的微生物學基礎。
在植物保護專業課程體系中,普通微生物學安排在第四學期開課。相關先修課程包括高中時學習的《生物》,大學一年級已開設的《普通化學Ⅰ》、《有機化學Ⅲ》和《分析化學Ⅲ》。在第四學期同時開設的相關課程有《基礎生物化學》、《普通植物病理學》和《普通微生物學實驗》。通過高中《生物》學習,同學們已經具備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等相關知識體系[2],對普通微生物學中關于微生物的細胞結構、遺傳變異和微生物的生態等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有所幫助。已修的化學課程為普通微生物課程中關于滲透壓、化學消毒劑、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知識點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普通微生物學中對于這些知識點的介紹可做相應刪減。普通微生物學跟同時開設的《基礎生物化學》、《普通植物病理學》和《普通微生物學實驗》之間相關性更大。比如,《基礎生物化學》中關于代謝途徑的知識點是重點講解內容[3],因此關于微生物代謝的知識點在普通微生物學課程中可以簡化講解。《普通植物病理學》中關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關于原核和真核微生物這部分的知識[4]。《普通微生物學實驗》是普通微生物學理論課的配套課程,通過實驗印證課堂內容,加深對微生物的感性認識和基礎理論知識及原理理解[5]。
普通微生物學的后續相關課程包括《普通遺傳學》、《農業植物病理學Ⅰ》、《農業植物病理學Ⅱ》、《植物化學保護Ⅰ》、《植物化學保護Ⅱ》、《普通植物病理學實習》和《植保專業科研訓練與課程論文(設計)》等。扎實的微生物知識可以為后續理論或實踐課程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后續課程學習加深了學生對微生物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選擇的基礎。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和創新型高級人才,普通微生物學關于教學目標的設置分為不同的目標層次。首先,從知識目標上,學生應該從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掌握微生物的細胞形態及構造、類群、營養與代謝、生長及控制、遺傳和變異、生態分布、分類鑒定等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術和方法。其次,從能力目標層次上,要求學生利用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研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具有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最后,在素質目標層次上,使學生在學習普通微生物學課程的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與創新精神,培養學生不折不撓、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素質。
三、課程內容設計
本課程將選用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第3版)。本書被教育部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本書是一本結構嚴密、內容豐富、知識新穎和可讀性強的基礎課啟蒙教材。本課程總計32學時,共2學分;每周2課時,每次2學時,歷時8周。根據植物保護專業的特點及學時安排,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對教材略作刪減和調整,比如,把教材關于傳染與免疫的內容更換為微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介紹如何根據微生物的特點進行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微生物化肥和微生物農藥等跟植物保護專業息息相關的知識。同時,在講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章節時,聯系實際、多舉例介紹該種微生物對植物的致病或保護作用。
總體上,本課程共計十章內容,具體安排是:緒論(2學時);原核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及功能(4學時);真核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及功能(4學時);病毒和亞病毒因子(4學時);微生物營養和代謝(4學時);微生物的生長及其控制(2學時);微生物遺傳和變異(4學時);微生物生態(4學時);微生物的分類和鑒定(2學時);微生物資源開發與應用(4學時)。
四、學情分析
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14級實施)規定,學生在第四學期需要修滿21門課程,課內學時數超過512個學時,平均周學時數為30.4個學時,因此學生學習壓力大,業余時間少。根據以往教學經驗,本專業學生在學習微生物課程時,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包括微生物營養類型、新陳代謝、遺傳與變異等。加之本課程教材內容多,學時少,記憶型知識較多,教學內容枯燥,晦澀。因此,學習本課程時,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做筆記。但現代學生普遍對手機依賴性高,自控力較差,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抓住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掌握知識。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跟植物和動物相比,微生物形態小,肉眼幾乎不可見,較為抽象。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抓住學生注意力為核心。
在課堂上,本門課程教學過程以PPT多媒體為主要載體,以講授為主,PPT的呈現形式應該注重以下幾點:內容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對知識點及時進行歸納、總結;增加圖片、表格動畫等,減少文字,并且講解時做到先形象(圖片、流程圖、視頻動畫),后概念(文字);難點問題要結合板書講解。知識點講解要與日常生活、社會熱點結合,與教師自身經歷、科研相結合,同時語言幽默生動,增強教學效果。每次上課,先以提問方式回顧上節課內容,可以提高同學們的注意力,知識連貫性。課間放些微生物相關視頻、歌曲,提高學生興趣。
課堂外,要充分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在線答疑解惑。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相關技能大賽或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訓練,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嚴謹求實的科研態度,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六、考核方式
本門課程考核方式為閉卷考試,成績分三部分:即卷面成績占70分,平時占20分,考勤成績占10分,滿分100分。試卷分基本題型、擴展題型和提高題型,要求試題內容覆蓋整個課程,難易適中。考勤主要通過不定期點名、課前提問等方式檢查,要求學生不遲到,不無故缺席,提高學生課程參與度。平時成績主要包括課堂提問、檢查課堂筆記。
七、教學反饋與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反饋包括多種形式:首先,學校學院組織相關領導、督導或同行隨機聽課,在監督的同時給出建設性意見并傳授教學經驗;其次,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意見、建議,教師快速、及時和高質量地反饋;課程結束后,學生通過學校評教系統給教師上課情況和學生打分。考試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卷面情況給出詳細的試卷分析,真正做到“以教評教”、“以學評教”相結合。
通過以上七個方面的課程分析,我們對植保專業的普通微生物學具體授課環節進行了調整和優化,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具備較好普通微生物學綜合技能的應用型和創新型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趙占良.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新產,高玲.基礎生物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1PBL教學法的特點
PBL是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法,它是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的,這種教學法出現后在歐美國家被很快廣泛應用[2]。它自1990年代引入我國后在醫學教育中得到很好的發展。典型的PBL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匯報結果。在提出問題階段,學生可根據自己了解的知識和組員合作提出需要明確的問題,也可以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在分析問題階段,每個學生通過自學分析提出的問題;在匯報結果階段,學生上課時匯報自己的觀點,教師在課堂上旁聽學生觀點并給出補充意見。與傳統的授課式教學法不同,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主動學習為主。教師的目的是提供學習材料,在課堂上引起學生討論和監控整個學習過程。PBL教學法的好處是能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避免課程變得枯燥無味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
2多媒體直觀教學法特點
多媒體直觀教學法是在傳統的單純文字書寫的幻燈片課件中加入較多的圖像、視頻和聲音演示,從而能將圖像、動畫和理論有機地結合,將微觀復雜的理論概念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它能使學生在視覺、聽覺的多樣化刺激中得到知識的擴展,還可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容易理解和長久記憶。此外,該法還能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與興趣,教師如果按照傳統的授課方式一成不變的話,很容易在年復一年的教學中感到疲乏單調,從而失去講課的激情,教學質量也會跟著降低。若是采用多媒體教學法,教師可以從網上把不斷更新的醫學信息、圖片、視頻、flash等加入多媒體課件中,直觀的放映給學生,而學生在第一時間獲得了新知識,開拓了新視野,會更加配合教師的教學,這樣也促進了教師的教學。
3兩種方法結合的教學模式在《細胞分子生物學》課程中的意義
《細胞分子生物學》又叫分子細胞生物學,是由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相互銜接滲透而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包括細胞代謝、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等內容[3]。如今,該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正被廣泛的應用于臨床疾病的診療及科研工作中,并在現代醫學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強醫學生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教育意義重大。目前,《細胞分子生物學》這門課程在國內開設的院校仍較少,可借鑒的教學經驗并不多[3],且內容微觀抽象,又是幾門學科整合形成,因而是一門較難學的醫學基礎課程。用傳統的板書及其他文字形式的教學方法授課,學生常會感覺到概念模糊,一知半解。而在PBL教學中,學生每次課前事先完成了小組探討或教師制定的問題,在該次課前對所要學的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再在課堂上通過表達自己的思想并發現自己的錯誤觀點,通過教師以及同學的補充和分析使自己的知識面得到擴展。但這種方法也具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PBL注重解決單一問題,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系統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缺乏連貫性。另外,PBL是以分組討論的形式上課,如在大班教學中運用會消耗過多時間,也需要更多的教師來引導各小組,這樣會浪費資源也降低教學效率。PBL教學法結合多媒體直觀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的教學模式[4]。它不僅使學生有效掌握了基礎理論知識,激發了學習的興趣,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又彌補了單用PBL法的不足,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學教研室在細胞分子生物學課中將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與PBL相結合,即每次課的前一部分時間教師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法授課,后一部分時間用PBL教學法討論問題,兩種方法優勢互補,實現對學生的高效培養。
4兩種方法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實施及其評價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7-0280-02
腎細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長期危害著人類健康。近十年來,對腎細胞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使我們對腎細胞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本文就腎細胞癌各種病理分型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腎細胞癌發生的分子生物機制
腎癌的發生發展是多階段、多步驟的過程,包括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TSG)失活在內的一系列遺傳學改變。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是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分子事件之一。腫瘤常在抑癌基因位點出現染色體基因缺失,表現為等位基因雜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通過檢測分析腫瘤LOH及其規律,可在染色體一定范圍內發現腫瘤的抑癌基因及易感基因。為了能較全面的了解導致腎細胞癌發生發展的關鍵分子事件,不同學者對腎細胞癌全基因組進行了不同的研究,發現腎細胞癌發生高頻率LOH主要見于以下幾個染色體:3p、5q、8p、9p、10q、14q、17和18q染色體。
1.13號染色體:3號染色體短臂的部分缺失是腎癌基因改變中的高發事件。其中定位于3p25-26的VHL抑癌基因被認為是這些基因改變的首要目標。在以前的研究中,VHL在腎透明細胞癌(cc-RCC)中的失活機制主要為等位基因缺失和突變,DNA超甲基化很少見。劉寧等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法對3號染色體上的VHL基因的兩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進行檢測來分析VHL基因的雜合性缺失失情況,發現,42%(8/19)發生VHL基因LOH,并未發現VHL基因失活與腫瘤的分期、分級存在聯系。
有雜合性缺失研究顯示,有可能在染色體3p上存在另外的RCC相關抑癌基因。定位于染色體3p14.2上包含最常見的FRA3B脆性位點的FHIT基因作為候選抑癌基因日益受到關注。Velickovic等通過選擇性的檢測FHIT區域的LOH發生情況認為這個基因在ccRCC的發展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并且發現在cc-RCC中染色體3p的LOH發生率達76%。Farkas等對88例腎細胞癌病例進行LOH研究,選取了3p14.2-p25范圍內16個位點采用PCR技術進行LOH分析,結果顯示VHL基因和FHIT基因區域,透明細胞癌的LOH發生率高達96%,而狀細胞癌和嫌色細胞癌僅為10%和18%,并且LOH的發生率與腫瘤大小、分期、分級無關。從而認為VHL和FHIT的等位基因缺失是腫瘤發生的早期事件。
1.25號染色體:1986年APC基因首次在一位患有息肉病及多種其它先天性畸形患者的5號染色體長臂片段先天性中間缺失中得到證實,確切的基因位點隨后由定位克隆確定。Pecina-SlausN等利用相對外顯子11和15的特殊寡核苷酸引物對36例腎細胞癌病例進行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的檢測,了解與APC基因相關的LOH情況,并同時檢測APC蛋白的表達情況。研究發現36例樣本中有33例為信息性病例,其中有17例出現LOH,并且LOH的發生與年齡以及腫瘤的TNM分期呈正相關。但并不是所有出現LOH的病例都有APC蛋白的表達。從而認為APC基因與腫瘤的進展有著密切關系,可能不是腫瘤發生的早期事件。
1.38號、9號染色體:Presti等學者對72例腎透明細胞癌進行LOH測定,并將LOH作為臨床預后指標的評估,他們選取了3p,8p,9p,14q四個不同的染色體,在每個染色體上選取兩對引物,結果顯示8p、9p的LOH發生率與腫瘤復發率正相關。由此推測8p、9p的LOH可作為判斷局部進展型腎癌預后的一個指標。
近年來許多學者在多種腫瘤,如肺癌、食管癌、黑色素、胃癌、成神經細胞瘤等研究中均發現,9號染色體常出現較高頻率的LOH,所以推測9號染色體上存在不止一個與這些腫瘤的發生相關的抑癌基因。Fukunaqa等利用熒光多重PCR技術比較提取自腫瘤組織和對應的外周血液樣本中的DNA,通過對9號染色體上的13個位點進行分析,發現109例腎細胞癌中27例至少有一個位點出現LOH,其中最高發生率出現在PTCH基因所在的9P22區域。而Sanz-casla等對40例單發腎細胞癌病例同時進行p16基因附近染色體9p21區域的LOH和p16基因啟動子超甲基化的檢測,出現LOH的為9例,超甲基化的為8例但是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由此推測p16基因的失活和其他未知的抑癌基因共同參與腎細胞癌的發病機制。Grady則通過對60例腎細胞癌病例進行9號染色體上的16個微衛星位點的LOH分析,60例樣本中至少一個位點出現LOH的為44例,主要缺失區域出現在位于9p21的DS171、D9S1749和DS270上。有46%的病例在9q32-9q33出現LOH,在這一區域的D9S170位點LOH發生率達22%,研究認為除了在9p21附近的p16候選抑癌基因外,在9p21以及9q32-9q33附近很有可能存在其它的抑癌基因。
1.410號染色體:Velickovic等對10號染色體上與PTEN/MMAC1抑癌基因相關的7個微衛星標記物LOH發生率進行分析,其中腎透明細胞癌的LOH發生率為37.5%,狀細胞癌為29.7%,嫌色細胞癌為87.5%,且LOH發生率與腫瘤的分期、分級和生存率有關,并且認為雙等位基因失活的發生多由非點突變畸變導致。
1.514號染色體:Kaku等對染色體14q24-31區域的7個微衛星位點進行研究,發現42例信息性病例中23例(54.8%)出現LOH,并發現LOH發生最普遍的區域位于D14S67附近的2-Mb范圍,且LOH的發生率與腫瘤分期呈正相關。同樣Alimov等利用2個RFLP位點對45例腎細胞癌患者進行研究,發現45例信息性病例中17例(38%)在染色體14q31-q32.2上出現LOH,并且LOH的發生率與腫瘤的分級和低生存率正相關。而Gallou等的實驗則將14q上的普遍缺失區域定位于D14S281到D14S277之間。另外有學者對130例腎透明細胞癌病例采用D14S588、D14S617、GATA136B01三個位點進行LOH分析,數據顯示LOH發生率與腫瘤大小、組織學分級、生長速度以及致死率呈正相關。
以上關于14q染色體的LOH研究均顯示與腫瘤的分級和低生存率呈正相關關系,表明腫瘤的14qLOH很可能與腫瘤的侵襲發展有關。
1.617號染色體:p53基因位于17p13.1上,具有反式激活功能和廣譜抑癌作用,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及預后有關。因此研究染色體17p上TP53位點的LOH情況對于揭示P53在腫瘤發生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意義重大。在29例腎細胞癌中,W.M.L.報道了關于P53的雜合性缺失為48%(14/29),并通過序列測定確認單鏈構象多態性而發現了有11例出現突變。Ogawa等利用p53基因附近的5個多態性探針對48例腎癌進行研究,發現染色體17p的等位基因缺失率為17%(6/36),并且染色體17p的等位基因缺失與腫瘤分期無確切相關性。其他研究者發現在17號染色體上還存在著其它LOH發生區域。Khoo等對BHD基因區域的2個微衛星位點D17S740和D17S2196進行檢測,28例腎細胞癌中10例(36%)出現LOH,其中6例嫌色細胞癌中2例(33%)出現LOH,6例狀細胞癌中出現5例(83%),透明細胞癌12例出現3例(25%)。并推測BHD基因可能在腎臟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而Simon-kayser等對處于17q11到17q23之間的7個微衛星標記物進行檢測,15例狀腎細胞癌中14例為信息性病例7例出現LOH。發生頻率最高的為與FBXO47候選抑癌基因相關的D17s250位點。
1.718號染色體:Hirata等對126例腎透明細胞癌病例進行研究,通過對染色體18q上的9個微衛星位點實驗,發現24例(19%)發生LOH,LOH最高發生率出現在DCC基因所在的18q21.3區域,并發現LOH的發生率與性別、腫瘤分期、分級、等參數無關。認為DCC和SMAD4可能做為候選抑癌基因與腎透明細胞癌的發生有關。 2腎細胞癌的病理分型與分子生物學機制
1997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和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根據已知基因改變以及腫瘤細胞起源,并結合腫瘤細胞形態特點將腎癌分為透明細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狀腎細胞癌(papillaryrenalcellcarcinoma)、嫌色細胞癌(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和集合管癌(carcinomaofthecollectingducts)4種基本形式。約有4%~5%腎癌細胞形態及遺傳學改變不一,細胞成分混雜或有未識別的細胞成分,此類腫瘤歸為未分類腎細胞癌(renalcellcarcinoma,unclassified),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由于在各型腎癌組織中都可見到細胞質中含有嗜酸顆粒或梭形細胞成分,所以在新分類中取消了顆粒細胞癌和肉瘤樣癌。
腎透明細胞癌或稱為傳統的腎細胞癌或非狀腎癌,約占70%~80%,是最常見的病理類型,起源于腎近曲小管。已明確的遺傳學改變是以3p缺失、VHL基因突變、甲基化或缺失為特征,此外尚有不十分明確的改變。綜合國內外文獻報道,常見的染色體缺失區域包括4q、6q、9p、13q、Xq、8p,常見的染色體擴增區域包括5q、9q、17p、17q。Jiang等利用分枝樹模型及時間樹模型對腎癌比較基因組雜交數據進行分析后認為透明細胞癌至少可能分為兩個亞型,一型伴有-6、+17p、+17q,另一型伴有-9p、-13q、-18q。-4q是透明細胞癌發展過程中除-3p外的另一重要早期事件,-8q多出現在轉移灶中,是原發性透明細胞癌的一個晚期事件,9p、13q上可能存在與腎癌進展相關的抑癌基因。
狀腎細胞癌或稱為嗜色腎細胞癌或腎小管狀癌,約占10%一15%,是第二常見的腎惡性腫瘤,可能起源于腎近曲小管。遺傳學上,以Y染色體丟失、7號染色體和17號染色體的三倍體或四倍體異常為特征,此外較典型的分子遺傳學異常尚有C-MET基因活化、+12q、+16q、+20q、-1P、-4q、-6q、-9p、-13q、-xp、-xq、-Y等。Delahunt和Eble在1997年應用免疫組化方法分析91例狀腎細胞癌,根據形態學改變分為2型,1型狀腎細胞癌光學顯微鏡下呈管狀結構,被覆小細胞,含有卵圓形小細胞核,核仁不顯著,胞質少、灰白。2型狀腎細胞癌為狀結構,被覆豐富嗜酸性胞質的大細胞,含有大球形細胞核。分析結果顯示:7號染色體和17號染色體倍體異常多見于狀腎細胞癌1型,而-Xp常提示預后不良。與透明細胞癌相比,狀腎細胞癌的多灶性或雙腎癌更常見。
嫌色細胞腎細胞癌約占5%,起源于腎集合小管暗細胞。遺傳學以多個染色體丟失和單倍體為特征,LOH常發生在1、2、6、10、13、17或21號染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