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3 17:29: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旅游及發展對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新疆生態旅游資源優勢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廣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樣性很豐富。新疆還具有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特點,因此發展新疆生態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資源節約型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帶動新疆的經濟發展,增強對外開放意識,擴大對外交流有著特殊的意義。
新疆以其天然淳樸的自然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國內外眾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資源神奇獨特,戈壁荒漠中鑲嵌著一塊塊美麗綠洲,象綠寶石。蒼茫中聳立的雪山,一望無際的浩瀚的沙海,還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爾高原的雪山巍峨疊障、冰峰冰山神奇險俊非常壯美。帕米爾的山不僅雄偉、壯觀、富饒,而且每座山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高達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舉世聞名的冰山公主;喬格里峰海拔高達8116米,被譽為是雪山王子。當太陽落山,銀裝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麗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魯克大草原等增加鞏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縣轄區內,是鞏乃斯河系貫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遼闊,溝谷眾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僅是新疆細毛羊的故鄉而且是伊犁天馬的重要產地。這里降水量豐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資源和繁多的植物種類。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遼闊的草原在藍天的映襯下尤顯華麗。每逢夏季,國內外眾多游客來此體會伊犁大草原秀美風光與濃郁的民族風情。
3.奇異景色.克拉瑪依魔鬼城風景旅游區位于克拉瑪依市所轄的烏爾禾區,景區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為重點,應在全世界像魔鬼城這樣的雅丹地貌為數極少,所以它屬我國的一級資源。遠古時,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運動作用,變為陸地,原湖區嚳的砂泥經常期風雨侵蝕,形成了獨特的城堡自然景觀,魔鬼城以其獨特的景觀吸引著中外旅游觀光者。魔鬼城一帶在地質上屬艾里克紀,由白色石美砂巖、灰色礫巖、落層棕黃色泥巖組成。氣候特點是四季多風。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沒有其他人為活動。魔鬼城風景旅游區規劃為中心景區、影視活動區和服務接待管理區。中心區以雅丹地貌觀賞區為主,以探險區為輔;影視區以西部影視為主,在這里可以欣賞到色彩繽紛的民間活動,如蒙古族群眾的那達慕大會、賽馬等,讓游客領略到西域民族風情。服務接待區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場所。
二、新疆生態旅游的發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在失控的條件下,極易成為旅游的犧牲品。西部開發發展生態旅游,走的是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帶動經濟發展,增強對外開放意識,擴大對外交流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1.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基礎設施。旅游業是一種復合型產業。據了解,2006年全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10.1738億元,其中社會投入4.4346億元,今后的投入將大幅度增加,旅游經營由粗放型向集約性遞進,旅游產業由速度型向效益型過渡,以提高我區旅游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旅游業健康發展,必須謀求兩個方面的統一,即在宏觀決策上,要謀求中央與地方的協調統一;在微觀控制上,要謀求各行業的協調發展。所以,發展旅游業,必然大大促進基礎設施的改善,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2.增加社會就業機會。生態旅游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它的開發可以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業、餐飲業、賓館業、旅游服務業、紀念品制造業等。通過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的開發,給當地居民創造了廣闊的就業機會。據世界旅游組織測算,每增加2個國際旅游者或10個國內旅游者,就可新增一個就業崗位。我國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可大大增加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減輕社會和政府再就業負擔。
3.增強群眾環保意識。首先應對生態旅游開發、經營人員進行教育,使他們認清當今旅游發展趨勢,在旅游開發和經營中自覺運用生態學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態旅游產品,促進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其次加強對游客的環保教育,讓他們在旅游中自覺遵守旅游條例規范,提高他們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并自覺運用生態學原則指導自己的旅游行為,保護生態環境和生態旅游資源。
三、新疆生態旅游發展中急待應優先解決的問題
1.自然環境監測和保護自然資源。林業主管部門對比進行有效的綜合治理。同時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及時掌握發展變化情況,形成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旅游設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給旅游區及其周圍生態系統和物種生存繁衍帶來種種影響。
2.健全法制和管理體制。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和各項旅游活動,必須有一套相應的法律法規統一規范管理。避免出現過度開發、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資源。根據地方現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按生態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態旅游的專門法規和行政規章,把生態旅游納入法制軌道,確保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
3.大力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實現生態保護和旅游發展的雙贏目標,是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要從新疆的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研究制定科學管理生態旅游的具體辦法、技術規程等,不斷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態旅游開發和管理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4.積極鼓勵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業。通過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可以更好的發揮地方特色和傳統,增加生態旅游的吸引力。同時,開展生態旅游業可以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
開展生態旅游業,既豐富了新疆地區旅游事業,又推動了經濟建設。在保護好環境的基礎上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并使其轉化為直接的環境保護資金;各民族參與生態旅游的發展,使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與自身發展的緊密關系,每一個人都應成為自覺的環境保護人員。
通過開展生態旅游,提高社區居民及游客的環保意識,保護新疆的生物多樣性;促進本地經濟繁榮,實現旅游扶貧,進一步增加就業率;建設生態旅游設施,對游客起到環境教育的作用,從而提高游客的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1]駱高遠.山區開發的有效途徑一生態旅游業.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1,(2).
[2]沈茂成.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開展生態旅游.中國環境報,2001,(2).
[3]肖建舫.2001年西部旅游熱點預測.中國旅游報,2001,(2).
1 黃山太平湖風景區概況
黃山太平湖是皖南最大的人工湖,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風景區總面積312.9平方公里,水域面積88.6平方公里,24億立方米是最大蓄水量。太平湖處于合肥到黃山黃金旅游線上,有“東方日內瓦”之美譽。并獲得中國熱點湖泊旅游勝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最美的地方、2007年獲國家濕地公園稱號。
2 黃山太平湖風景區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安徽省雖然高度重視開發“兩山一湖”,但是太平湖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太平湖屬于高山峽谷型湖泊,所處位置是自然山谷,常年清澈。水體景觀是天然水體景觀,湖水景觀美感度較高。植被豐富是太平湖風景區又一特點,森林覆蓋率達95%,樹種約400多種,花木有183種。景區中的游覽區有大面積綠化,但是種植綠化植被時并沒有充分考慮鄉土植被的采用,大面積種植馬尼拉草,違背了生態旅游區建設的原則。
太平湖使用的大部分是燃油船,參團游客基本是靠燃油車參觀游覽,也有部分的竹排和搖櫓船。太平湖每艘游船都配有救生衣,登上游船之后會向游客講解安全知識,湖周圍有實時監控人員,安全措施較好。太平湖區較大,園內餐飲業分布較散、規模較小,并未形成特色生態餐館。
3 黃山太平湖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太平湖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缺乏生態旅游產品
太平湖的湖水達國家一級水質標準,水質優秀,主要源自黃山和九華山的溪水;湖的兩岸山巒疊嶂,覆蓋率達95%。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當并沒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生態旅游產品開發層次低,尚沒有形成別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對生態旅游者缺乏吸引力。
3.2 發展過程中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對外宣傳滯后
太平湖所在的黃山區,即原太平縣,是典型的經濟欠發達“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山區,財政投入嚴重不足。當地旅游社對太平湖的宣傳不到位,網絡營銷很少。太平湖又處于黃山腳下,黃山是世界雙遺產,名氣大,吸引力強,大多數游客是直奔黃山而來,忽略太平湖風景區。
3.3 風景區面臨生態旅游特色喪失
太平湖風景區建設進程緩慢面臨濕地生態旅游特色喪失,觀光旅游開發以及周邊旅游酒店景觀房產發展較快等建設對其造成的環境影響。在調查中風景區生態保育區出現游客舉行篝火晚會造成草地斑禿現象,這對風景區原有的生態造成嚴重破壞,相關的保護措施滯后。
3.4 社區居民參與度低
太平湖社區居民受教育程度總體不高,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層次偏低。并且沒有開展相關培訓,社區內沒有完善的服務設施。沒有明確的參與機制和社區利益分配制度模糊。
3.5 發展生態旅游沒有與休閑度假旅游結合
隨著未來生態旅游發展進步,旅游消費將由觀光旅游轉向生態旅游度假。太平湖風景區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景區內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長期穩定在每立方厘米20000個以上,是一線城市的數十倍,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太平湖水體常年達國家一級標準。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符合都市人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太平湖風景區擁有的資源是非常有利于發展生態休閑度假游的,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游客在太平湖停留的時間在半天到一天左右,過夜游客很少,并沒有實現休閑度假旅游。
4 太平湖風景區發展中問題的解決對策
4.1 開發適宜太平湖生態旅游的旅游產品
太平湖要發展生態旅游,存在潛在威脅,這就要求太平湖風景區必須要樹立自己獨特的生態旅游品牌,推出生態旅游者樂于參與的生態旅游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在周邊強敵中脫穎而出,帶動周邊經濟的長遠發展。
4.1.1 觀光度假生態旅游產品
太平湖風景區內風景優美、獨特,空氣清新,自然生態環境極佳,游客來到此次必能體會輕松與愉悅。太平湖風景區應加大投資建立生態度假區,開發生態度假產品。
4.1.2 觀鳥生態旅游產品
太平湖的生態保育區是典型的河口濕地和草本沼澤濕地,約10.24平方公里。常見國家級和省級保護鳥類共52種。每年都有廣受喜愛的數萬只鷺鳥、雁鴨來此棲息。但每年來此觀鳥的游客僅為數百人,因此需要著力開發觀鳥旅游產品,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如每年舉辦觀鳥攝影大賽,評選出優秀作品利用媒體手段進行宣傳,形成優勢產品,吸引更多觀鳥愛好者前來駐足游覽。
4.1.3 觀猴、觀蛇生態旅游產品
太平湖湖內有猴島、鹿島、蛇島旅游度假區,但名氣較小,據調查70%游客來太平湖風景區之前并不知道有此類旅游產品。太平湖風景區應以此作為優勢資源進行資源整合,擴大游客與動物參與度。對外加強宣傳,以此作為特定客戶群的吸引點。
4.1.4 垂釣、捕魚生態旅游產品
當地居民在太平湖內養殖,作為農業之外的副業并沒有對游客開放,湖區內垂釣的一般也是附近居民,游客幾乎沒有特地來此垂釣。此類資源可以作為參與度很高垂釣和捕魚產品,需要當地各方面協作完成。對外同樣要進行積極宣傳,著重強調生態自然性和體驗性。
4.2 加大投資,加強宣傳力度
4.2.1 政府應重視對太平湖風景區的投資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1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人們的認知水平和自身素質不斷提高的前提下,生態旅游逐漸成為人們熱捧的新興旅游。對于旅游者而言,生態旅游帶來的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加強了人們對自然的關注和關愛:相對于地區經濟而言,生態旅游帶動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生態旅游區的環境狀況堪憂,比如生態旅游活動對當地的植物覆蓋率、生長率及其物種結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生態旅游容量的超載也導致了地貌形態侵蝕速度加快。如何形成可持續的開發和發展,成為當務之急的問題。
一、生態旅游概況
(一)生態旅游的起源
生態旅游的思想被國際旅游界普遍認為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是赫特澤提出的旅游發展思路,世界自然保護同盟(IUCN)生態旅游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提出將生態旅游作為一個獨立的術語。他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前往相對沒有被污染或干擾的自然區域,專門為了學習、贊美、欣賞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動植物與存在的文化表現(現在和過去)的旅游。”
(二)生態旅游的定義
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與一般旅游不同,它強調更多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
(三)生態旅游的特點
1.生態旅游的原始性
原始性是指旅游者所到區域具有受工業影響較小且比較原始自然的生態景觀,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持著比較傳統和原始的狀態。
2.生態旅游的保護性
生態旅游的目的就是在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的同時讓旅游者擁有獨特的環保的旅游經歷。從三個方面來說,第一,從旅游開發商的角度,在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的基礎上,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來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第二,對于管理者而言,在資源環境的容量范圍內的旅游利用,杜絕短期經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協調發展;第三,相對于旅游者,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十分重要,珍視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精神物質財富,保護旅游地環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二、遼寧省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近年來遼寧省生態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多頭管理、環境和資源被破壞、旅游基礎設施生態兼容性差、相關環保法規與環境管理措施執行不到位,以及游客環境意識較薄弱等問題。必須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和形式,加強生態旅游管理,使中國生態旅游健康持續發展,努力實現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的“雙贏”目標。
(一)對于遼寧省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建議
隨著經濟的增長,科學的進步一集社會的發展,人們在享受美好大自然的同時,卻不得不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許多旅游區已經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如何打破這一局面,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1.緊密結合現行的旅游政策與環境保護政策,建立健全生態旅游相關法律規范與認證標準,規范發展生態旅游;
2.構建生態旅游相關部門協調機制,加強對生態旅游的指導與服務;
3.強化旅游環境監管,堅決及時糾正借用生態旅游名義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努力監督與保證生態旅游區生態環境質量;
4.鼓勵建設環保與低碳化基礎設施,因地制宜采取各類解說方式,以實現游客的最佳體驗;
5.加強生態旅游科學研究,有重點地推廣一批成熟的先進技術;
6.探索建立生態旅游責任保證金制度,建議各級政府制訂生態旅游發展優惠政策,采取多樣化資金支持措施,引導和促進旅游業向生態旅游方向發展;
7.啟動面向各類人員的綜合培訓計劃,建立一支具備旅游先進理念,善于經營管理的生態旅游從業人員隊伍。
(二)遼寧鴨綠江口海濱濕地保護
1.鴨綠江口海濱濕地的生態功能
遼寧鴨綠江口海濱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中國海安縣的最北端,其資源豐富,共有337種植物,88種魚類,3種兩棲類,1種哺乳類,241種鳥類,底棲動物74種,浮游動物54種。
鴨綠江口是典型溫帶溫地生態系統,它維護了地區生態平衡,保持了生態系統的穩定。如果鴨綠江口的濕地遭到破壞,那么其調節氣候、凈化水質的功能就會消失,區域內的動植物就會相對減少,甚至是消失。所以說,鴨綠江口海濱濕地是那里不可或缺的生態主體。
2.鴨綠江口海濱濕地面臨的威脅
(1)資源退化
近年來,野生動物的數量和種類不斷減少,尤其是鳥類。濕地內的河流和淡水資源也逐漸減少,海水倒灌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核心區蘆葦資源有明顯的退化現象。
(2)人為活動嚴重
鴨綠江口海濱濕地處于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周邊有11個鄉鎮農場,120個村委會,約有41萬人口。隨著經濟的發展,保護區內的人為干擾因素明顯增多,大面積的天然濕地被開發,如果繼續下去,這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來說將是個巨大的災難。
3.保護措施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
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濕地重要性的認識和觀念的轉變。充分利用“世界濕地日”、“觀鳥節”等有利契機,通過開展濕地知識宣傳、組織觀鳥、舉辦濕地攝影展等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提高全體市民對濕地,特別是對濕地各種功能、效益的認識,從而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和資源憂患意識,使保護濕地能成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行為,創造有利于濕地保護的良好環境。
(2)著力探索濕地保護與利用
當前,社會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如何正確處理好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按照保護優先的原則,以科學、求實、創新的理念,把濕地保護與丹東的發展結合起來,與環境的綜合整治結合起來,在濕地保護利用中尋求平衡點,以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結論
生態旅游由于其實際或者潛在的積極作用受到社會和保護區以及公司和消費者的廣泛吹捧。然而生態旅游所帶來的不容忽視的問題比比皆是,由于不了解而造成的生態旅游項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失誤,導致了嚴重的問題,引起了負面效應。本文以鴨綠江口海濱濕地為例,詳細闡述了其作用、所面臨的問題和相關對策,相信會對其今后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章家恩.旅游生態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0-26(01).
[2]高峻.生態旅游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6).
農業生態旅游萌芽于20世紀30年代,歷經持續發展進而擴展到世界多個國家。農業生態旅游以綠色、環保為經營發展理念,借助于農業生產,將農業與旅游景觀有效融合,既達到了旅游業的休閑娛樂目的,又實現了旅游業發展的低碳環保目標。因此,世界各國紛紛推行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存在許多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筆者針對面臨的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農業生態旅游含義與特征
農業生態旅游是農業資源、自然生態環境與旅游相結合的產物,隨著世界農業生態旅游業的飛速推進,發展中國家紛紛抓住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契機,通過農業生態旅游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筆者就農業生態旅游的含義、特征以及意義分析如下。
1.1農業生態旅游的含義
農業生態旅游是以農村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生態農業資源為基礎,以農村生態文化為指導,以低碳環保為目的,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理論為規劃原則,通過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學規劃設計,將旅游業與生態農業發展有效地融合而產生的一種集旅游、休閑、體驗民風民俗、健康環保為一體的旅游活動新形式[1]。由于該旅游形式貼近自然,靈活多樣,便于實施推廣,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農業生態旅游景區,發展中國家更是通過開發農業生態旅游推動國家旅游業的發展。
1.2農業生態旅游的特征
1.2.1環境保護有效性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接踵而至的環境危機日益升級,環境保護問題現已上升為國際熱點話題。在旅游業發展方面,通過轉變傳統模式為農業生態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生態農業的生態優勢,進行環境保護科學布局,實現農業、生態環境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從而有效地實現環境保護的目的。
1.2.2農業生態依托性農業生態旅游突顯出生態農業對旅游業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旅游業以生態農業作為發展契機,對農業生態資源進行充分合理的開發利用,把傳統農業生產轉變為新型生態農業技術及成果,通過展示逐步形成新型農業生態旅游。可見,農業生態旅游以農業生態作為支撐點,對農業生態的依賴性很強。
1.2.3鄉村文化融合性由于鄉村文化能展現不同地域特異的民風民俗,能顯現當地保留的歷史文化資源,能激發人們參與的熱情,因而致使鄉村文化成為農業生態旅游的一大亮點。在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鄉村文化通過對各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讓游客感受到農業生態景觀與特異鄉村文化融合之美,為游客帶來了巨大的文化審美享受,提升了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品位。
1.2.4活動形式趣味性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在生態農業旅游的活動形式設計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設計理念,如在景區設計建成特色農產品種植實踐園及采摘園,建立農耕活動基地,開展科技農業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賞活動等,通過多彩趣味的活動形式為游客帶來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的樂趣與享受[2]。
1.3農業生態旅游的意義
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有利于合理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減少因農業生產對土地資源造成的污染,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于有效地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緩解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3];有利于慎重地傳承地域傳統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實現旅游與文化的和諧融合;有利于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增強城鄉交流的頻率,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全面協調農業生態旅游的功能價值,解決農業發展中的難題,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
在20世紀中期,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并通過旅游業帶動了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已經日漸成熟,其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及特點構建了適合國家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隨著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生態旅游的不斷開發,部分發展中國家政府積極給予其經濟與政策上的支持,對農業生態旅游進行全面的調控及管理,進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構建該模式的典型代表為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巴厘島由于自然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故于20世紀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亞政府將其規劃為國家最重要的農業生態旅游景區[4]。印度尼西亞政府通過向世界銀行貸款注資建設巴厘島農業生態旅游,在巴厘島規劃并建設完備的旅游配套設施,開發多樣的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延長農業旅游土地的租賃期限,改善農業生態旅游的投資環境,利用低息貸款、減免相關稅收以及降低營運費用等方式鼓勵投資者開發巴厘島農業生態旅游業。由于政府的強力扶持,巴厘島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日趨完善,觀光游客與日俱增。
2.2居民參與模式
部分發展中國家由于土地面積大、農業自然資源豐富、人力資源眾多等特點,政府鼓勵農民通過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增加收入,進而提升農村的文化素質及經濟效益。以中國廣西平樂縣瑤族鄉居民參與模式為例,政府在該模式的構建中起著引導、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為該模式的實踐主體,合理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積極從事旅游設施建設,充分參與旅游方案規劃決策,全力解決旅游引發的疑難問題,有效進行旅游基礎知識及技能培訓,強化資源環境保護意識,通過開展居民參與模式的農業生態旅游,中國廣西平樂縣瑤族鄉現已成功脫貧致富。
2.3旅游環保模式
由于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時選擇以低碳環保作為發展方向,從而構建農業生態旅游環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島,該島風光旖旎且植被豐富,在農業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通過全面把握優勢資源開發,合理選取人性化環保旅游設施配置,積極實施旅游生態保護項目規劃。規劃設置旅游項目充分滲透環保理念,在旅游活動形式及內容的設置上貼近生活,貼近自然。旅游環境簡單而質樸,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釋放壓力的游客,進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時墨西哥的坎昆通過構建旅游環保模式帶來了旅游業的巨大商機。
2.4民俗節慶模式
發展中國家都具備特色的民族風情及傳統節日,部分發展中國家以民族節慶為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契機,通過將農業生態環境、文化與民族傳統節日相融合,達到吸引游客前往觀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縣大坪鄉,其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匯集豐富的民俗節慶特色[7]。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異的風俗節慶契機,融合豐厚的農業自然資源,規劃建設民族特色風情的配套設施,開發民族特色農業生態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強大引力的旅游項目,推進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產業的穩健發展。
3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世界各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農業生態旅游備受旅游愛好者的青睞,發展中國家積極抓住這一經濟發展契機,大力發展本國的農業生態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諸多問題,對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正視這些存在的問題尤其重要。筆者就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3.1政府認識缺乏,管理缺失
發展中國家在本國農業生態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強弱不一,部分發展中國家政府未意識到農業生態旅游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如剛果、利比亞等部分非洲發展中國家,其政府在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管理職責不清,宏觀調控缺失,監管力度缺乏,導致農業生態旅游失去活力。可見,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管理缺失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2資源開發盲目,意識模糊
隨著世界旅游業的迅猛發展,部分發展中國家盲目擴大農業生態旅游的規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亞等發展中國家,其大力開發農業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娛樂設施建造力度,忽視資源優勢,未進行科學規劃,盲目開發無優勢的耕地,導致耕地面積急速減少,旅游業發展不盡如人意,浪費了大量的人、財、物力,未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3環境污染嚴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發展中國家旅游經濟發展迅猛,產生的環境污染現象也日益嚴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巴厘島雖然農業生態旅游發展飛速,然而由于旅游開發者規劃設計思慮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環境污染防治計劃[8],對產生的污染性廢棄物隨意排放,規劃建立配套設施欠缺環保意識,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多重污染,嚴重影響游客游覽觀光的心情,阻礙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4服務質量欠妥,服務理念欠缺
發展中國家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時,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場競爭中自主發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導致旅游服務質量降低,如中國的部分農業生態旅游景點旅游服務質量不佳,表現為在旅游發展中服務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區從業人員服務意識的提升,使得旅游區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許多從業人員臨時上崗,缺乏規范的培訓與管理,導致應對旅游區游客的突發狀況及污染景區行為無合適可行的解決辦法,不能有效地引導服務游客,致使游客對旅游產生負面情緒,因此不利于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在內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顯的相似傾向,致使農業生態旅游引力缺失,如馬來西亞、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部分農業休閑度假村,其表現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顯不足[9],旅游活動形式較單調,旅游趣味性缺乏,導致游客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鮮明的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4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由于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因此,筆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些許幫助。
4.1政府發揮調控職能,強化管理意識
當今社會,世界各國都將旅游業作為促進國家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發展中國家政府對農業生態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視對農業生態旅游的監管,導致農業生態旅游在市場競爭中出現發展混亂以及停滯不前等現象。因此,要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在政策利導上,制定促進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法律政策,發揮法律政策的引導保護作用;在資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務的資金投入,加強旅游交通建設的資金扶持,扶持旅游企業吸引外資投入;在活動宣傳上,政府利用對外大型活動加大本國農業生態旅游的宣傳,以農業生態旅游作為活動宣傳主題,從而提高國外游客參與度;在監管職責上,明確監管職責任務,劃清監管職責范圍,培養監管科學意識,提升監管者的綜合素質,從而給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以強有力的支持。
4.2資源開發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合理開發是農業生態旅游順利發展的關鍵條件之一,然而部分發展中國家為了拓寬本國農業生態旅游的范圍,盲目地大肆開采農業耕地用于建設旅游設施,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及環境破壞。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上,充分合理地進行資源開發異常重要。在資源環境選擇上,要立足實際情況,考察自然條件,思量環境劣勢,謹慎開發選擇;在景區規劃設計上,要合理規劃項目,突顯農業優勢,降低耕地浪費,保持生態和諧[10];在客源市場吸引上,要實現交通便利,旅游發展條件優越,經濟承載輕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適宜基礎設施建設設計合適的旅游形式,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只有通過因地制宜地開發資源,才能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4.3景區加強環保規劃,加大整治力度
發展中國家的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是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重點任務,生態環境如果保護力度不夠,景區污染現象整治力度不足,將直接影響農業生態旅游的穩健運行,因此,加強景區的環保規劃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緩。在景區設計上,要擴大保護區域范圍,實際規劃合理緩沖帶,營造健康環保的景區安全系統;在景區交通規劃上,要修建景區生態小路,倡導徒步觀光賞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業污染排放,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農業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處理設施建設,實現景區廢棄物集中處理,加強景區配套設施的完善;在水源保護上,保護自然水源環境,規劃景區綠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過對農業生態旅游景區的環保規劃及整治,為農業生態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
4.4員工強化管理培訓,增強從業素質
當今世界農業生態旅游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然而部分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管理及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服務意識薄弱,解決問題技巧欠缺等現象。可見,只有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才能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及服務意識,才能確保農業生態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11]。在培訓類別上,可實施統一與專業培訓相結合,對全體員工開展全員培訓,提升全員的整體素質,提高服務意識,增強問題處理技巧,對于管理人員開展專業培訓,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養,增強管理藝術;在培訓形式上,可采取集中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礎知識與服務基本意識等進行集中培訓;對于專業性理論與專業服務藝術行為等,進行分散培訓;在培訓內容上,做到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組合,對于具體的服務要求及價值體現進行理論學習,對于抽象的問題處理藝術及技巧可通過實踐操作培訓;在培訓考核上,要體現理論考試與實際評比相統一,對員工培訓效果予以科學合理的分析及獎懲。培訓是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必須堅持實施的任務,只有正視并合理開展培訓,才能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推進。
4.5地域特色充分顯現,提高景區吸引力
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可通過地域特色的發掘與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實現,突顯地域特色可以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旅游設施可結合地方特色進行建設,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風格進行規劃,旅游內容可突顯獨特農業景觀進行講解。隨著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旅游產品作為旅游的輔助產業應運而生,在旅游產品的設計開發上要結合地域特色,在設計上彰顯地域文化內涵,突出環保性、藝術性、實用性、品牌及便于攜帶等特點,從而增強景區吸引力,為農業生態旅游帶來生機,促進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長榮.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3]袁京平.發展中國家的旅游業[M].北京:中國商貿出版社,2003.
[4]鄭鐵.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國際旅游信息系統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態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J].改革與戰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1998,18(3):38-40.
[8]佟敏.淺談國外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J].美中經濟評論,2005,40(3):51-52.
[9]張蓓,萬俊毅,文曉巍.國外農業旅游的模式比較與經驗借鑒[J].農業經濟問題,2011(5):102-103.
生態旅游興起的時代背景是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工業革命后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斷發展壯大,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越發突出,人類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森林資源減少、海洋資源的破壞、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化學物質的濫用、能源的急劇消耗、自然災害頻繁、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面臨一系列的嚴重問題與矛盾,人類不得不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必須繼承傳統的發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之間做出選擇,因此旅游方面的生態旅游開始興起。
二、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生態旅游的形式已從原生的自然景觀發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旅游對象包括海洋、山地、沙漠、草原、冰川、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農村田園景觀等。生態旅游的形式包括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采摘等及生態旅游等。據統計,截止2012年年底,我國已建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749個,其中1407個為森林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面積150多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同時有1462個保護區管理機構,近4萬民保護管理人員;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33個,并有10多個省開展生態省建設,以吉林的長白山、廣東的鼎目湖、四川的臥龍和九寨溝,浙江的天目山、云南的西雙版納等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網絡。到2012年,我國已建立森林公園2151處,設置各級風景名勝區677處,其中有37處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由以上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我國的生態旅游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正是這些資源為我國的生態旅游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資源基礎。1995年到2012年的17年之間。我國的生態旅游人數已經由1995年的6290多萬人增長到2012年的2.39億人次,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收入由1995年的13.76億元增長到了2012年的89.2億元,可謂發展迅速。
三、我國生態旅游業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從宏觀上看,我國生態旅業發展還存在著缺乏科學配套的產業政策支持體系、法律體系不健全、旅游管理體制不明確、生態旅游業缺乏一個高效的協調機制、產業鏈“偏食”嚴重,急需延伸,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問題頻出等問題,使得旅游業未能發揮出真正的潛力。
從微觀上看,旅游業自身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旅游管理機制落后和旅游經營管理的理念比較落后,當前絕大多數旅游景區是事業單位編制,吃著財政飯,沒有很好的經營好旅游產業的副產品,把旅游購物的潛力挖掘出來,甚至個別旅游景區存在著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價格欺詐等妨礙旅游業長遠發展的經營行為。另外我國旅游業還存在著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相關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旅游產品同質化等問題,阻礙了我國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我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戰略與保障措施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8-0161-1
森林生態旅游是當今旅游界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游形式,這種綠色旅游越來越為人們所青睞,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林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森林生態旅游是指在被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功能的好處,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一種科學、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森林生態旅游必須強調以生態效益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依據,以社會效益為目的,力求達到三者結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續發展。
1 閭山森林生態旅游概況
醫巫閭山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是舜封全國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中華“五岳五鎮”之北方鎮山。而遼寧醫巫閭山國家森林公園(簡稱閭山森林公園)就座落在這著名的大山中部。她位于遼寧省北鎮、義縣交界處,方圓百里,山勢雄偉、峰巒疊嶂、林海茫茫、古木參天。閭山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豐富,大自然化育的奇偉山體、峰巒和著林海、果園,構成了一幅幅自然奇景,是原始的、自然的、無污染的生態旅游區,觀賞面積1482公頃,分為四個景區、120多個景點,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遼寧省十佳森林公園、遼寧省環境教育基地。1981年這里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3年開始建設森林公園,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共開發了四個景區即:大朝陽景區、寶林樓景區、老爺嶺景區和大石湖景區。閭山森林公園是遼西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區,森林覆蓋率86%,堪稱遼西的資源寶庫。茂密的森林、多樣的物種、豐富的自然資源形成了比較平衡、穩定、和諧的生態系統。有植物1201種,動物265種,昆蟲1094種,因而被譽為“遼西地區的物種基因庫”、“天然的野生動物園”、“遼西走廊的綠色明珠”。
閭山森林公園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處于溫帶針闊混交林過渡地帶,以華北區系植物為主的針闊混交林為地帶性森林。大面積的天然油松林為東亞地區所特有,隨著地形的變化,形成了錯落有致、起伏跌宕的林海景觀,有“閭山林海”之稱。
2 森林生態旅游對森林資源的影響
2.1 對植物資源的不利影響
植被是森林生態景觀的主要構成要素,它對植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旅游景區基礎設施的占用、破壞以及旅游者肆意踐踏植被或攀摘枝葉花果,中藥材的大量挖掘,破壞了植被資源的原生態特質,一些資源因大量人為活動而失去其原有的欣賞價值,大大增加了森林火災的發生幾率。
2.2 對動物資源的不利影響
主要表現在:大量的旅游者活動以及春秋季節的捕鳥行為影響了景區內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對它們的遷移,覓食和進行其他日常活動產生消極影響,干擾了固有的生態系統平衡。
2.3 對土壤的不利影響
游人的踐踏影響土壤結構和土壤發育,降低土壤水分滲透力,進而加劇了土壤的侵蝕速率
2.4 對空氣質量的不利影響
主要是旅游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氣以及經營單位和居民的生活爐灶以及寺廟香火等產生的煙塵和廢氣,超過了森林環境容量,對大氣產生污染。
由此可見,在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矛盾關系。這種不惜以犧牲生態效益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游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們生態旅游經營者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3 對策
3.1 加強森林生態旅游管理,保護景區環境
通過規范景區管理可以盡量地減少森林生態旅游對自然生態環境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它的生態作用。例如根據景區內不同區域生態環境的差異進行合理的功能區劃,確定不同的保護等級,例如,對于景區內的核心區,就要限制人為活動和旅游活動開展,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生態環境遭受過度破壞。
3.2 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森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著必然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辦法就是對森林生態旅游進行科學規劃和有序開發。規劃設計應以森林生態保護為前提,多業并舉,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態旅游的內涵,同時規劃設計要有創意,實現旅游產品的差異化,旅游項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森林生態旅游管理者應當對旅游的環境容量進行科學評估與測算,確定其合理的旅游接待規模,防止破壞生態的自然狀態。
3.3 提高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
生態旅游是高層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較高的欣賞層次和較強的環境意識。為此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全體公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認識水平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只有公眾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并積極地參與到環境保護事業中去,森林旅游對森林生態環境負面影響才有可能降至最低水平。因此,必須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并規定旅游途中的允許操作行為,使其旅游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于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及文化保護。
4 小結
森林生態旅游要持續發展,應該以追求生態效益為主,以追求經濟效益為輔,以追求社會效益為本,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結合的效益最大化,只有這樣,森林生態旅游業才會朝著健康的方面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在全球環境面臨危機的背景下,人們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生態旅游成為熱點旅游項目。仙居旅游資源豐富,為發展生態旅游帶來了很多優勢。但在旅游資源開發中沒有合理規劃,市場定位不明確,難以突出地域特色。本文主要對仙居目前的營銷策略進行研究,并提出建議和對策,渴望為仙居生態旅游業帶動全縣經濟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1 仙居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1.1 仙居縣域概況
仙居縣位于浙江省東南部、臺州市西部,地處括蒼山脈中段,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縣總面積為1996平方千米,有林地面積236萬畝,森林覆蓋率77.2%,林木蓄積量400萬立方米,其中,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為187. 8平方千米。自然資源豐富,種類齊全,8大主類旅游資源全有, 31個亞類中有27個,155個基本類中有102個,享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區”、“中國楊梅之鄉”等榮譽稱號。
1.2 仙居生態旅游現狀及類型
2015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8.29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5.10億元,增長10.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首次超過50%。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大部分歸功于旅游業,其中,各景區門票收入1.31億元,比上年增長23%,旅游接待人數1136.32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53.4%,旅游總收入114.75億元,增長60.9%。
①神仙居。2015年10月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總面?e15.8平方千米。景區內巖石處處成景,有將軍巖、睡美人、飛天瀑等景點,此外,這里還是《天龍八部》、《蘭陵王》等多部影視劇拍攝取景地。②景星巖。海拔743米,總面積27.3平方千米,最著名的當屬能在懸崖尖上的亭子里觀看月色的景星望月。除此之外,還有響鈴巖、望月長廊等著名景點。③淡竹原始森林。總面積 80 平方千米,是以“林”為特色的生態旅游休閑景區,景區內擁有 2000 多種野生動植物品種,試營業4個多月,就已吸引了近2萬多名游客前來觀光。④皤灘古鎮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龍”型古街仍是保持著以前用鵝卵石鋪砌,而古街兩旁是古老的民宅。當地的“針刺無骨花燈”曾獲得中國藝術展覽會金獎等多項獎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⑤永安溪。是仙居的母親河,總行程7.68千米,以具有仙居特色的竹筏作為工具,河水與兩岸的群山構成相得益彰的山水綜合景觀, 相互襯托成趣。
目前,仙居生態旅游的客源市場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大部分游客來自浙江本省,其次是上海、江蘇等周邊地區,而國外市場寥寥無幾。大部分游客是自助游,通過旅行社組團的很少。
2 仙居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宣傳促銷力度不大,市場認知度低
仙居生態旅游業具有多種類型的景點,但在旅游市場的知名度較低,沒有實質性的宣傳。比如在網絡上的宣傳,主要依靠圖文,音像資料較少,不能激發游客來旅游的熱情。近幾年,仙居通過舉辦油菜花節、楊梅節、薰衣草節等節慶活動以及邀請劇組拍攝影視劇來豐富生態旅游業,吸引了當地游客觀賞,但對于外縣的游客并沒有多大吸引力。在宣傳方式上也不夠多樣化,沒有對旅客的需求進行充分研究,宣傳缺乏針對性,市場定位不足。
仙居旅游促銷資金投入較少,旅游商品店規模小,大多數屬于個體經營戶,產品促銷力度不大,商品缺乏特色,在產品的說明介紹方面沒有很好地把產品與當地的文化相結合。旅游商品購物店少之又少。
2.2 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短缺
近年來,隨著諸永高速、臺金高速的建成,仙居的旅游交通條件有較明顯的改善,但在鐵路、航空線路等交通運輸設施上仍然短缺,已經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周邊縣域像臨海、義烏等均有高鐵,大大縮短與杭州、上海、江蘇等知名城市的時空距離,而仙居預計2019年才能建成杭溫高鐵,航空更是無計劃。另外,雖然縣城車站有旅游班車能到達各主要景區,但班次少,公交普及率較低,通往各景區的路況差,停車難的現象時常發生,嚴重制約了仙居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2.3 旅游人才隊伍不足
目前,仙居的旅游職工本科以上學歷的比重較少,旅游隊伍整體素質低,服務質量差,極其缺乏旅游管理人才、市場營銷人才以及具有豐富知識的導游人才。許多導游并沒有受過專門培訓,培訓部門也沒有將仙居生態旅游業了解透徹,大部分導游只講一些常規內容,講解抓表象,沒有把旅游景點中能夠吸引游客的內在東西表達出來,使游客聽起來乏味無趣。
3 仙居生態旅游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3.1 豐富內容,突出特色
面對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旅游開發者需把握好游客的需求偏好,豐富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旅游項目,主要有以下幾個措施:①在永安溪漂流、淡竹原始森林等已有一定規模和口碑的項目依托下,以此為基礎環繞發展,開發多樣性生態旅游項目,比如造軍事漂流、森林探險等。②通過旅游商品來表達仙居的獨特之處,如具有觀賞性的無骨花燈,土特產三黃雞、饅頭干、燒餅等。另外,結合景區以多種形式開發紀念品, 如明信片、鄉村油畫等。③民宿是一種新穎的旅游接待設施,有別于傳統的酒店、賓館,更能帶給游客家的溫馨感,而仙居至今還留存很多用瓦片蓋的屋檐,用這樣的房屋作為民宿會給游客帶來些許新鮮感。
3.2 加大宣傳促銷力度
仙居有著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要提高旅游市場的知名度,第一步要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力,主要有以下兩點措施:①重視景區形象宣傳,比如旅游信息指示牌上至少要標有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介紹。提高景區旅游服務設施如停車場和廁所,不斷優化旅游環境。另外,充分利用網絡,建有自己的旅游信息網站門戶,加強與知名網站的合作。②節慶活動是提升地區旅游業知名度的有效途徑。仙居每年都有好幾個節慶活動,但由于沒有做好宣傳工作,外地游客并不多。應加強與央視、浙江衛視等重量級媒體的合作,加大江浙滬等主要客源市場的廣告投入,邀請作家、新聞媒體等知名人士到仙居旅游度假,形成新聞效應,提高在媒體上的出現率。
一、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盡管我國生態旅游態勢喜人,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國在生態旅游問題上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誤區:一是來自旅游群體的層面,游客在旅游時沒有自覺學習和積累生態知識的意識,不知道自己對環境究竟負有什么責任,許多人僅僅將生態旅游視為一種戶外休閑娛樂活動;二是來自旅游開發和管理部門,為了滿足物質享樂型旅游的社會需求,并借此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熱衷于在生態旅游景區內大興土木,筑路修橋、架設纜車、興建賓館飯店。
當前,我國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研究生態旅游,分析我國生態旅游的現狀和問題并用以指導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喇叭河概況
喇叭河景區地處天全縣西部,由省級喇叭河自然保護區和二郎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兩部分組成,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相對高差在5000m以上,立體氣候明顯,植物垂直分布帶譜完整,保留了許多古老、珍稀的動、植物種類,是一座獨特的寶貴基因庫。素有“天然氧吧、綠色家園、動物樂園、生態基因庫”之美譽,雅安境內的大熊貓占全國大熊貓活體總數一半以上,景區內有大熊貓保護區,因此有“熊貓故鄉”的美譽。
雅安旅游業以“康藏前客廳,成都后花園”的獨特區位優勢近年來發展迅猛:香格里拉旅游線、攀西陽光之旅兩大旅游線路的門戶,適宜大熊貓居住的優良生態環境,良好的氣候條件,旅游資源復合性強、組合性好,也將成為震后四川新的旅游熱點。喇叭河地處雅安市,因此喇叭河自然保護區應該憑借雅安在國內較大的影響力和震后旅游業恢復發展的大好機遇。把喇叭河自然保護區與周邊旅游景點有機的聯系起來,為喇叭河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堅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對策建議
對于國家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必須以生態學原則為指導,制定一個科學可行的開發規范,走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開展旅游活動應以開發促進保護為前提,實現“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良性循環,獲取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應盡可能“生態技術”,以不污染、不破壞環境為前提,為旅客提供優質、文明、高尚的綠色旅游服務。
(一)合理確定環境容量和制定科學的景區發展規劃
開發生態旅游后,景區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光顧,倘若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數量,就可能發生游客過分擁擠,破壞生物棲息環境和天然植被。合理環境容量是在既滿足游客的舒適、安全、衛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證旅游資源質量不下降和生態環境不退化的條件下,同時取得最佳經濟效益時風景區所能容納的游客數量,是旅游資源的合理承載力。因此要以旅游環境影響評價為基礎,分析景區環境承載力,確定與生態相通應的旅游發展速度,確保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在計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時必須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同時,應建立生態環境響應定位監測系統,對生態旅游的環境影響適時監控和預報,為管理決策提供重要的基礎信息。
(二)大力發展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精品旅游
重點建設景區內的基礎設施和通訊設施。加快旅游設施的改造,增加硬件設備。提高旅游賓館飯店的軟硬件標準和水平,改善接待條件,提升接待能力,建立不同層次需要的接待體系,使“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相互銜接、相互協調。開發打造加快招商引資的步伐,尋找合適的商業合作伙伴,爭取有經濟實力的實體或個人整體開發,實行一體化經營,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投入景區開發,實行邊經營邊建設發展方針,采取滾動開發策略;生態旅游設施應包括生態知識宣傳中心、生態保護標識、警告和標語、宣傳于冊、環保交通工具、生態食品和住宿。景區建筑盡可能采用木制結構,保持生態環境的原始性,要精品打造、完善功能、提高檔次。喇叭河景區周邊有海螺溝、貢嘎山、臥龍、樂山大佛、峨眉山等世界級的生態旅游精品。必須找準且針對自身的特點,合理開發利用氣候、生物、社會風情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發展近程生態旅游的潛力非常大,特別是發展休閑度假業,如消夏游、水上游、自駕車探險、藏鄉風情游等,打造屬于喇叭河景區的旅游品牌。
(三)強化管理者和游客的生態管理和生態教育
加強對游客的生態意識教育,采取鼓勵措施,發展參與式生態旅游。嚴厲制止不文明行為、非生態的旅游行為,提高景區生態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應控制游客量和車流量,加強景區內“三廢”的治理,防止生態資源被破壞,維護生態平衡。可以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生態旅游景區的管理方式,努力做好景區的管理工作,針對景區從業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加強從業人員的選拔標準和培訓,提高其整體的文化素質和管理水平,把景區打造成四川省一流的生態旅游公園。
(四)加強景區宣傳力度,進一步打開省內和國際市場
把景區融入雅安生態文化宣傳范疇進行整體形象宣傳。立足雅安、輻射成都地區、面向全國,通過網絡,廣播,平面廣告等展開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宣傳促銷。也可以舉行具有主題性質的文化節,樹立精品意識,以獨具特色的高起點的旅游項目,與一流的精益求精的旅游設施,精心組織和開辟現有幾個景觀好、品位高的景點進行重點宣傳,有計劃的推向市場,更好地滿足人們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旅游要求。盡管國外和省外游客數量有所增加,但國際和省外市場仍有巨大潛力可挖。可采取多渠道和靈活多變的方式,針對知識分子階層,大力促銷,提高喇叭河景區的知名度,拓展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五)加強區域合作型發展戰略
一、使得生態旅游達到健康的意義
中國是一個地廣物博的國家,擁有著很多各式各樣的自然界的資源,不管是我們國家的政府,還是進行旅游有關的人們都有義務主動地保護它。
第一,使其健康的發展可以有助于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政策,減少給我們國家遺留的歷史文化以及自然的生態環境的壓力。第二,生態旅游能否健康的發展對于當地的經濟影響最為巨大。因為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因此以更加良好的狀態進一步發展生態旅游可以加進當地的產業以生態經濟的形式發展。第三,加強我們國家的環境的繼續生存性。因為近年來因為發展旅游業使得很多環境遭到破壞,因此使其以健康的狀態發展可以減少破壞。
二、在我們國家出現的生態旅游問題
雖然生態旅游的開發使得我們國家的經濟得到很快的發展,但是對于其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以及隱患。這是因為生態旅游在國內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以及一種新的旅游方式,所以很多人對其的了解不夠深。并且對于我們的環境的保護意識很差,同時我們國家對于這個環境的相關政策不夠完善,使得我們國家在生態旅游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一)對其的開發沒有按照合理的方法,導致各種污染
橫生
我們國家雖然慢慢的對環境的保護意識逐漸的健全,但是已經造成的污染以及正在產生的破壞環境的行為仍然還在發生。進行旅游開發的人們,在對當地的環境進行改造時以及進行經營時,沒有很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想法或者是為了多賺私利就故意沒有采取相關的方式對環境進行合理的計劃,簡單的對環境進行改變,使得管理上出現很大的漏洞。在進行旅游時,游客們沒有良好的素質修養,隨意亂扔各種垃圾;過多的游客使得當地人群容納量大大的超標;觀光時人們的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如隨意折花草樹木、抓動物等。
(二)進行旅游的時間過長,活動很多次超過生態環境的容納量
現在進行的生態旅游有很多人去進行觀光,而且旅游區開放時間特別多,使得該環境沒有適當的恢復期。這些導致當地的很多珍稀物種逐漸消失,生態鏈出現斷裂。而且為了吸引游客,有些人竟然隨意殺害當地的動物。同時因為來的人口過多,該地的資源過大的消耗增大了動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的消失。
三、相應的對策及分析
(一)采取合理并且適合當地特色的方式
以往的那種對于環境的認識的想法已經不符合現代的發展模式,因此要建立起最新的對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觀念。從我們國家一直堅持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對環境和經濟進行掛鉤,同時以環境健康發展當成一個測定經濟發展的狀態、發展的程度等的指標。而且與當地的環境特色進行聯系,可以很好的利用當地的環境狀況,并且可以減少一大筆改造資金。
(二)合理進行旅游安排,增加旅游區的可恢復性
由于生態旅游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收益,因此開發商就會盡可能的增加旅游的人數,但是這會給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所以當地的政府應該完善環境的保護政策,規定適當的進入人數以及時間,減少人為地傷害環境以及生物的舉動。并且,國家也應該加強對珍稀保護動物的立法,并且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使得生物鏈更加牢固。
(三)將旅游中的管理體制等進行合理的改良
我們國家雖然在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規已經有很多了,但是隨著生態旅游的出現,相關的條令也必須進一步的加強。
第一,將職權進行很好的明確化,減少因為權利、責任的不確定而產生的推脫,并且使得相關的企業對旅游的管理程度加深。而且出了事情后,可以很快就找到負責人,再究其原因,使其能夠很快的得到解決,減少因為職責不明確帶來的
問題。
第二,將收益進行合理的分配,在財務上減少因分配不均而產生問題,使得管理更加方便。
四、小結
一、青海省發展生態旅游的戰略意義
青海是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的富集區,加快發展青海生態旅游業不僅有利于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和旅游產品結構,而且對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強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進生態立省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
現階段,我們務必認清省情,發揮區位優勢,實現大規模、高水平的發展,以四個發展為指導,通過轉變增長與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來實現青海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其中,以資源的比較優勢為依托,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具有可持續、循環發展的特征,加快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發揮旅游經濟“興一業而旺百業”的帶動作用,而且還會有效拉動內需,促進全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有利于發揮自然資源優勢,提升旅游競爭力
從我國旅游產業競爭的總體格局來看,為到2020年實現旅游強國之夢,目前已有24個省市區把旅游定為支柱、先導或重要產業。近幾年,青海旅游業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兩圈兩帶和一區”的大力開發與成功營銷;僅2011年上半年我省接待國內游客502.71萬人次,入境游客14450人次,國內旅游收入達31.84億元,旅游外匯收入710.2萬美元,旅游總收入達32.31億元。旅游五大指標同比再創新高,其中,國內游客人數和旅游總收入與上年同比分別增長12.5%和26.3%。這些數字,與發達省份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潛力巨大。因此,面對國內外旅游市場更加嚴峻的挑戰,青海省要在新一輪競爭中發揮生態旅游資源優勢,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不斷延伸旅游產業鏈,走內涵發展、規模發展、效益發展、生態發展的路子,打造國內生態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我省旅游的整體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三)有利于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生態旅游具有的可持續發展能夠不斷地促進區域的經濟活動,通過經濟利益的再分配過程可以使社會分工達到合理化,擴大社會就業機會。學者宋瑞認為,生態旅游要為當地社區做出現實貢獻,生態旅游產品經營者必須采取以下措施中至少五項:雇用當地導游;雇傭當地人作輔助工作人員;購買可持續的當地產品;購買當地勞務;銷售適宜的、當地制造的紀念品和手工藝品;向當地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活動提供現金和食物捐助;按照折扣價向當地居民提品 。 所以,發展生態旅游有利于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當地的環境。
二、青海省生態旅游發展的SWTO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本論文運用這種方法,通過調查,對青海生態旅游進行較為全面、系統、準確的研究,從而根據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對策。
(一)優勢分析(Strength)
青海作為以地文景觀為特色的山地景觀旅游資源集合區和以歷史文化為脈絡的文化旅游資源集合區,發展生態旅游業潛力巨大。近年來,青海省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為先導,以建設祖國西部生態屏障為目標,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著力構建綠色經濟生態系統,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生態、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基礎設施建設有所強化。結合生態立省戰略,擴張拉動全省經濟發展,青海省投入巨資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公路通車里程達增加了1.2倍,“兩橫三縱三條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基本建成。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蘭青鐵路復線電氣化工程即將竣工,柴木鐵路、西格段復線及電氣化工程開工建設。玉樹三江源機場建成運行,西寧和格爾木機場改造工程完成。一大批電源電網建設等重點電力工程相繼建成或開工建設。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接待能力進一步增強。
旅游管理體制創新積極推進。成立了青海省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強化對全省旅游業發展的綜合決策和監督管理,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執法、統一營銷,在景區制定并嚴格執行了旅游經營資格準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并著手制定州縣鄉鎮的旅游發展規劃,精心對項目進行策劃、包裝,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著力探索旅游開發“國有民營”的新路子。
旅游業與農業實現了合理“嫁接”。堅持旅游業與農業的合理“嫁接”,以發展農家生態休閑旅游、無公害農產品、旅游商品等為重點,實施了海東農業生態示范觀光帶,不斷規范臨近旅游景區的農家生態休閑度假旅游接待點,重點發展乳業、牛羊肉和馬鈴薯、蠶豆、沙棘、枸杞等產業。開發了以冬蟲夏草、大黃茶為主的中藥材、以沙棘、高原獼猴桃為代表的優質水果、以郁金香等優質花卉苗木等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時,積極引導和扶持西寧生物園區的投資建設。(二)劣勢分析(Weakness)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作為新的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相比較而言青海省的生態旅游呈現出以下劣勢:
對發展生態旅游業的認識問題。“旅游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比較流行,因而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重視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當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
系統的生態旅游專業規劃問題。高起點、高水平的規劃,是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礎。然而,在開發中,許多地方重視旅游本身及相關產業的布局規劃,而忽視生態建設規劃。在景觀設計上,沒有充分體現人性化和生態化設計理念,以致許多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氣氛不協調。
科學的管理機制問題。目前,許多景區所有權、規劃權、開發權、經營權集于一體,其對資源保護與開發僅僅依靠財政的投入和經營收入,無法對資源實施最有效的保護和長遠的開發,旅游經營管理主體缺乏活力與生機,出現了有的資源因無序開發而耗費巨資進行整治,有的資源則長期閑置等諸多問題。
(三)機遇分析((Opportunity)
國際國內生態旅游的發展。生態旅游被看作是傳統大眾旅游的替代品,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選擇,因而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重視和迅速發展,并將成為21世紀國際旅游的主流。我國的生態旅游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已形成生態旅游的熱潮,特別是青海由于擁有許多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資源而成為我國生態旅游的熱點地區之一。
開展生態旅游的政策。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以及青海生態立省、旅游強省戰略的實施,青海省委、省政府確定了“將青海建成中國西部生態屏障的目標”,以及 “五大生態圈”的建設和“三大體系”的構建,從國家到省、州、縣都出臺了發展生態旅游的相關政策,這就為青海生態旅游發展創造了很好的政策環境。
生態旅游的成功經驗。至今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有許多生態旅游的成功范例,如非洲肯尼亞熱帶雨林生態旅游、美國國家黃石公園生態旅游、瑞士自然和文化生態旅游、尼泊爾山地生態旅游、我國湖南張家界風景名勝區生態旅游、我國四川九寨溝生態旅游、我國云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旅游等,這些成功的生態旅游經驗都是青海發展生態旅游可以借鑒的。
豐富的智力和技術資源。近年來,我國各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都開展了大量的生態旅游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態旅游研究經驗,形成了一些適用于生態旅游的理論和技術,為合理利用我國的生態旅游資源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威脅分析(Threat)
區域競爭日益加劇對青海生態旅游的發展構成一定的威脅。青海省的區位既對生態旅游發展有促進作用,也使其面臨一定挑戰。如西部的四川、云南等地對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四川、云南都是我國旅游業發達地區,優良的服務水平和完善的管理體制對青海構成強烈的競爭,同時青海吸引游客的主要是觀光型、文化型產品,盡管近年來在產品多樣性方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與四川、云南等以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聞名的地區相比,青海省并不是典型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地區。所以景區面積、景觀條件、知名度和開發程度等大都劣于周邊發達地區,受鄰近地區替代性競爭較大,如何在產品創新上做文章,組合旅游資源,突出生態特色,形成競爭力成為青海生態旅游發展的重大挑戰。
旅游需求的差異化對其生態旅游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經歷了一輪旅游熱潮后,對于“掃蕩型”和“掠影型”等傳統旅游方式已有所厭倦,更加尋求具有參與性、教育性和實質性意義的旅游,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日益多元化,這就對旅游產品的多樣化提出了要求。生態旅游是一種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重視對旅游對象和生態環境的珍惜、保護,強調旅游者與景觀的協調一致和有機聯系,旅游者多樣化的需求,對生態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環境容量預測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三、加快青海生態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強衛書記指出:“在新形勢下,把旅游業培育成青海省的支柱產業和重要經濟增長,是一項事關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全局的戰略任務。”因此結合青海發展生態旅游的SWTO分析就如何加快青海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因地制宜,規劃先行
首先,加強對全省旅游資源價值、市場潛力以及旅游開發將會造成的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評估,并在對各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的基礎上,按照適度、有序、分層次開發的原則,按照生態旅游的規劃模式,制定符合生態旅游目標的全省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景觀規劃、水資源和能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各種專項規劃,實現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銜接統一。
其次,在具體項目上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各景區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于景區內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務設施的規劃,要縱覽全局,取舍得當。對一些生活設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橋、公廁之外,則盡量減少人工構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第三,在旅游產品規劃設計和改造創新上要抓住青海旅游資源的特殊自然屬性和文化特性,務必包裝、渲染其稀奇獨特的品質,使旅游產品既美麗多姿又富有神韻,既統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氣質。同時,認真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旅游規劃建設上的生態理念、環保意識及建造藝術,規劃整合生態旅游資源,精心打造生態旅游板塊以優勢資源為基礎,發揮資源的壟斷性作用,挖掘深刻的文化內涵,形成以資源為依托,文化為主線,依據產品的關聯度,增加產品組合的深度和寬度,增加生態旅游產品的內涵。
(二)創新機制,提高旅游資源配置和運作水平
實行旅游資源“國家所有、政府監管、企業經營”三權分離,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確保國家對旅游資源的所有權。在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有機結合的原則下,按照各類景區的性質,區別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模式,對坎布拉、鹽湖城資源等級較高、各方面條件較為成熟的旅游資源,在現有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進行改革、創新,實現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開。對尚需大量基礎配套設施投入的三江源、環青海湖等旅游資源,則按照一個中心(保護旅游資源)和兩個基本點(旅游資源的特色和永續利用)的原則,大膽對外開放、招商引資,通過經營權轉讓,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提高景區開發、保護、管理水平。在經營權轉讓中,堅持采用公正、科學的方法和程序對旅游資源開發經營者進行遴選,使信譽好、實力強、理念新的企業取得經營權,確保開發檔次,并以契約形式明晰責權,防止出現新的政企不分現象。同時,加強對經營者的投資與經營行為予以有效的監控和幫助,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優良生態旅游資源,形成強勢品牌
借助環湖賽和中國夏都品牌,結合青海湖、塔爾寺等著名景區(點)的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通過多渠道、多媒體,包裝宣傳生態旅游,打造著名的生態旅游品牌,并加強與各地旅游機構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態旅游熱點。一是建設“中國夏都”精品旅游區。有效利用景區與城區融為一體的優勢,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功能,豐富旅游產品,將其建成中國避暑勝地、文化遺產與文物古跡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藝術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寧市旅游后花園的重要載體。綜合開發并展示昆侖文化、柳灣文化、卡約文化。加快黃河上游河道整治與利用,建設水上休閑娛樂運動項目,建成集水文化體驗、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住宿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區。二是建設青藏鐵路世界屋脊旅游帶生態游覽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區。整合整和沿途旅游資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深入挖掘道教文化內涵,著力打造中國道教文化發祥地品牌。加快沿線觀光休閑集鎮建設、格爾木工業旅游區綜合開發,全力打造以體驗道教文化和生態文化為主,集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探險為一體的精品旅游區。三是建設“三江源”生態精品旅游區。積極培育以玉樹、班瑪林區、年保玉什則湖、阿尼瑪卿山等景區為重點,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重點開發觀光、生態、科考、獵奇、探險、登山等的三江源生態旅游區。
(四)加快發展產業生態旅游,促進生態旅游產業化
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生態產業,繁榮循環經濟,并與創建生態省密切結合起來。我省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是生態旅游必須逐步大眾化,必須與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密切結合,科學拓展其內涵,以便于實現產業化。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對策發展產業生態旅游:首先,建議省旅游局設立“產業生態旅游年”,加大宣傳力度,推進產業生態旅游發展,進而促進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其次,開展產業生態旅游系統化科學理論研究,為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再次,建設產業生態旅游認證制度,實施試點示范工程;最后,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實現生態旅游綜合效益最大化。
結語
生態旅游首先要保護旅游資源,生態旅游是一種可持續的旅游。目前,我們必須結合當前國內外生態旅游發展態勢,青海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是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有效途徑。轉變青海省經濟發展方式的務必大力發展以生態旅游為主的生態產業,因為對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實現了生態產業、生態科技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旅游價值,獲得了社會經濟效益,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客源地區來說,有利于學習先進地區的生態產業、生態技術和生態管理模式,加強區際觀念文化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客源地生態技術的推廣與普及、生態產業乃至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并且推動產業升級。綜上所述,青海發展生態旅游業是實現“四個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是青海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宋瑞;《生態旅游:全球觀點與中國實踐北京社會科學家》;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220;
[2]盧云亭等.生態旅游學 [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5;
[3]劉家明,楊新軍.生態旅游地可持續發展規劃初探[J]自然資源學報1998-14來進行管理和約束;
[4]劉薇.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及游客管理對策分析;廣西生態學會2003年學術會 2003:155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