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3 09:11: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工業革命使社會治理活動成為一種職業活動。歷史進入19 世紀中期,由于英國政府采納了東印度公司的管理經驗, 因而出現了文官制度, 使得政府中的公務活動成為正式的職業活動。到了20世紀, 政府中的行政管理作為職業活動被世界各國迅速地接受。目前, 在全世界范圍內, 人們普遍把行政管理當作專門的職業化的社會治理活動加以看待。然而, 在社會治理活動職業化的過程中, 馬克斯韋伯的官僚制理論曾經影響行政管理活動主要從屬于科學化、技術化的原則, 導致這一職業的倫理規定喪失了生長的空間, 行政倫理學的研究也一直處于空白狀態。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 隨著美國出現“新公共行政運動”這一要求變革社會治理方式的思想運動, 行政倫理的研究才引起人們的關注。由此可見, 關于社會治理的倫理思考是與人類追尋后工業社會治理方式的進程一道啟動的?,F在, 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治理模式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對象。其中, 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 公共管理者的職業活動應當是怎樣的。在一定程度上, 公共管理是建立在倫理關系基礎上的社會治理模式, 公共管理者的職業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的治理活動都更加依賴倫理的引導和道德的規范。
一 公共管理活動的職業體系
公共管理的職業體系是職位和崗位的結構體系。與以往的管理體系一樣, 職位和崗位指明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體系中的具置, 規定了公共管理的權力、職能及責任和義務。職位是就公共管理的縱向關系而言, 崗位是就公共管理的橫向關系而言。無論是私人部門還是公共部門, 都是由職位和崗位構成的職業體系, 直接從屬于管理的原則。以往的社會治理體系在行政管理的名義下所形成的職業體系也從屬于管理的原則。但是, 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公共管理卻發生了根本變化。它在管理的意義上告別了以往治理體系的權力定位或法律定位, 不再是僅僅滿足于科學化、技術化原則的職業體系, 而是在倫理原則的基礎上科學構造職位和崗位的職業活動體系。正是這一點, 決定了同樣由職位、崗位構成的公共管理職業體系不同于以往的行政管理。對于公共管理的職業活動來說,“命令—服從”的行為模式為真正意義上的“分工—協作”的行為模式所取代。
職位和崗位都是職業體系的形式方面。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的不同不僅在形式方面, 而且在內容方面。對于內容來說, 公共管理的職業活動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職業關系。雖然在一般的意義上, 這些職業關系可以歸結為權力關系、法律關系和倫理關系三大類。在現實的社會治理過程中, 這些關系總會以極其具體的形式存在于公共管理活動之中。公共管理的職業關系越是具體, 就越是包含著道德的內容。比如, 當職業關系表現為公共管理者與其職務、崗位之間的關系時, 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忠于職守、忠實地履行職務以及崗位上的責任和義務; 當職業關系表現為公共管理者之間的關系時, 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團結協作、相互尊重、和睦共事、互相支持;當職業關系表現為公共管理者與其對象之間的關系時, 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平等待人、公正處事、真誠服務, 以求得廣泛的合作……這樣一來, 公共管理在形式上是分工—協作的體系, 在內容上則是道德行為的表現。盡管都是在管理, 但傳統的行政管理是失去了實質性內容的管理, 而公共管理則把形式與內容統一起來, 擁有了倫理本質。
由于公共管理中依然存在著權力關系, 所以, 權力關系賴以生成的等級系列依然會存在。當然, 管理型社會治理方式已經實現了對等級關系的根本性改造, 把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等級關系改造成以組織層級為前提的等級系列, 從而使個人之間在人格、權利等實質性方面達致平等。盡管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中的以組織層級為前提的等級關系只是形式上的, 卻反映了權力關系的本性。在一切存在著權力關系的地方, 都會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等級。只要公共管理還需要權力, 它就不能消除這種“等級”。因此,作為個人的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這一合作體系中也會遇到處理上下級關系的問題, 并且會成為他進行日常公共管理活動的基本內容。比如, 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體需要執行上級命令和維護政府利益;政府外的公共管理組織需要處理與政府的關系、服務于社會和維護社會利益。無論是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體, 還是社會中的公共管理組織, 對于公共利益的理解都會出現偏差, 特別是如何把握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 必定是一個時時都會碰到的難題。公共管理中存在著無法完全解決的利益矛盾甚至沖突。盡管如此, 公共管理者卻不能無所作為。事實上, 在公共管理的服務定位中所派生出來的一切主動性、積極性, 都會外化為公共管理者自主地處理這些矛盾和沖突的實際行動, 進而使公共管理者不同于以往各種社會治理模式中的治理者。做到這一點, 從根本上說, 就是充分發揮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意識。只要公共管理者能夠對自己的職業表現出充分的自覺, 按照自己對其職業特殊性的正確理解去處理上述各種矛盾和沖突, 他就會無愧于公共管理這一職業, 并且總會達致最佳的從業效果。
在統治型社會治理模式中, 對于官吏的要求長期存在著爭論?!肮俦疚弧蔽幕乃悸吩诮K極追求中是要無條件地“忠君事主”;“民本位”文化的思路則反復申述“民貴”“君輕”的主張。管理型社會治理方式以制度的形式消解了所謂“貴”與“輕”的爭論。但這種社會治理方式往往是通過間接的、迂回的途徑來認識和了解公共利益的, 往往在公共利益的要求與實現之間存在著“時滯”。特別是那些已經實現了職業化的社會治理者, 缺乏積極回應公共利益要求的熱情, 往往表現出我們稱為“官僚主義”的那種對于公共利益的冷漠。所以, 在走向后工業社會的歷史轉型的過程中, 在人們期求更為進步的社會治理模式的過程中, 管理型的社會治理方式需要由更加靈活的、積極的和主動的公共管理取而代之。
對于公共管理來說, 新型的社會治理體制和制度是其賴以展開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但是, 與管理型社會治理方式不同, 治理者的職業并不只是簡單地充作體制和制度的構成因素和實現途徑, 而是體制和制度的必要補充。由此看來, 統治型社會治理倡導官吏忠“君”愛“民”。在君民之間出現矛盾和沖突的時候, 要么要求盲目忠君, 要么要求理性地貴“民”輕“君”。這兩種選擇都要求官吏在“君”與“民”之間作出選擇和取舍。在統治型社會治理模式得以發生的歷史背景中,“君”“民”的矛盾和沖突是無法調和的。所以, 矛盾之中會出現上面兩種對立的主張, 要求官吏在兩者之間擇其一。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中的官員和公務人員以體制和制度作為行為選擇的終極標準, 被動地接受體制中的程序驅使, 對人民、對公共利益表現出極度的冷漠。他們在公共部門中工作, 與在工廠中工作一樣, 都具有工業社會特有的色彩, 屬于形式化了的職業活動。與此不同, 公共管理者的職業活動發生在合作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文化的時代。在這種條件下, 社會在整體上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和沖突。因為, 一切矛盾和沖突主要來源于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如果通過交談和討論能夠取得共識、消解矛盾和沖突, 那么公共管理者的職業活動就是運用權力促進交談和討論。
二 公共管理者的職業角色
人的道德生活來源于人的社會角色。只有了解和確定人在社會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才能判定他的行為在何種程度上是道德的。比如,一個公務員做出的某件事可能會被人們認為是不道德的,但是,一個普通公民做出同件事卻不被人們認為是不道德的。對一個人進行道德評判,在很多情況下, 是因為我們先行對他的社會角色作出了定位。我們說一個人是不道德的,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為與他的社會角色偶爾不一致, 也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為與他的社會角色經常不一致。在一般情況下, 偶爾不一致能夠得到理解和原宥, 而經常不一致則會招致他人的批評和鄙視, 甚至遭到他所在群體的排斥。
人在社會生活中可能會同時扮演著多重角色。有些角色是與生俱來的,如血親關系中的角色; 有些角色是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接受的,如做學生等; 而更多的角色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職業作為人的最基本的社會角色形式,正是人的選擇的結果。就是說,普通的社會角色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自然生成的。一個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能夠理所當然地形成應有的角色意識,并且準確地扮演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職業角色則不同。它需要人們通過自覺的選擇和主動的學習,才能夠獲得準確的定位。
人們選擇職業有著復雜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人們選擇某一職業, 可能因為生活的需要, 可能來自生存的壓力,可能出于興趣愛好,也可能屬于理想追求……當人們定位職業角色時,會在職業導師的引領下進入職業角色,也可能會在職業活動的實踐中逐漸找到職業感覺。但是,所有從事職業活動的人,都需要借助于自覺的職業選擇和積極的職業學習, 才能夠使自己融合到職業中去, 成為真正的職業活動者。這個過程, 就是從業者在職業序列中準確地找到他所從事的職業位置的過程。職業活動的舞臺是職位和崗位。職位、崗位是人的社會角色的明確化、具體化和固定化,是職業化了的社會角色。同時,明確化、具體化和固定化的社會角色,在每一職位和崗位上都會有著明確的責任和義務。人類社會活動職業化程度的提高,更多地表現在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具體地規定職業活動中職位、崗位的責任和義務, 即通過組織結構、制度規范和活動程序等等方式, 為每一職位和崗位確立起明確的、具體的責任和義務。
在社會治理體系中, 無論是公共領域還是私人領域, 只要是職業活動和組織行為, 都會通過職位和崗位來明確界定人的責任和義務, 有效地配置權力。這也是近代社會“理主義”組織行為模式中最為典型的形式, 但該行為模式沒有注意到人的職位和崗位直接地構成人的多元社會角色中的一種。就是說,任何一種職業, 任何一類專業化社會活動, 任何一個組織行為體系, 都不僅以整體的形式構造組織化的人的社會角色中的一部分, 而且在組織成員個體那里擔負著社會角色, 甚至首先在個體那里成為社會角色中的一種。對于人來說, 每一個職位、崗位都不僅是特定的組織行為體系中的責任和義務, 而且直接地根源于整個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職位和崗位具有二重性, 與之相對應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有同樣的二重性。一方面, 責任和義務屬于特定的職業和組織行為體系;另一方面, 責任和義務又屬于整個社會。對于每一職位和崗位上的從業者來說,他的職位、崗位及其責任和義務,在職業活動和組織行為體系內會以職務的形式出現,在面向其直接歸屬的行為體系之外時, 則以職業的形式出現。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職務與職業在從業者這里只是社會角色的二重歸屬。在從業者與他人的聯系中,職務與職業都是直接的。因此, 當管理主義組織行為模式成為職務—職業—社會之間的單線聯系模式的時候,責任和義務便被片面化、形式化和缺乏道德的內容。我們在近代以來的社會治理中,時時處處都可以看到社會治理者只對社會治理體系負責而不對社會治理活動的對象及后果負責的情況。比如, 就政府而言,下級官員只對上級官員負責, 政府所有的官員都只對政府負責。只有政府才對社會負責,政府官員喪失了直接對社會負責的責任和義務的向度。政府對社會負責,卻很少對它的官員負責。因為,政府的官員僅僅是政府的“雇員”,以至于政府的官員在政府中也時常會感到“不平”。公共管理的職業活動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 把單線的責任、義務模式改造成雙線的甚至多線的責任、義務模式。還以政府為例,公共管理的職業活動要求政府官員一方面對政府負責, 另一方面直接對社會負責; 同樣,政府既對社會負責,也對其官員負責。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官員不僅僅是雇員。他們在直接對社會負責的過程中獲得了在政府體系中享有自主性的資格。如果說, 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中的政府視其官員為雇員的結果就是使他們成為政府行政執行的工具, 那么, 公共管理條件下的政府則使政府官員成為擁有自主意識的人。這就是兩者的根本區別。若把這種區別變成革新現實社會治理模式的動力, 不容置疑的起點則是在理論上把握職位、崗位及其責任和義務的雙重直接關系。
三 公共管理者的職業行為
職業活動規定著人的行為。一個人從事的職業和開展的職業活動,決定了他會有某種定型化的、重復的和連續的行為。他的行為總和構成了他的職業活動的基本內容,進而證明著他的職業角色。從表面上看,人的行為與職業的關系是被決定或被規定的關系,即職業決定和規定著人的行為。但是,這種決定與被決定、規定與被規定的關系,僅僅具有行為形式方面的特征。從實質上看,它是反向決定和反向規定的關系, 即人的行為決定職業。特別是在充分自由地選擇職業的情況下,人與職業之間的聯系就是人的行為選擇的結果??疾烊说穆殬I角色可以發現,有的人選擇了某一職業后能夠迅速地進入角色, 而有的人雖然從事某種職業活動相當長時間,卻始終游離于這個職業角色之外,并不是合格的從業者。這種與職業角色的“和合”與否體現在人的行為中。所以,正是人的行為決定了他是否是合格的從業者。對此,筆者認為是“行為決定職業”。
在職業活動中, 人的行為形式可以同一, 但人的行為實質卻會各異。對于那些行為規范和評價標準無法量化的職業活動來說, 在同樣的職業行為之間會存在著天壤之別。這種情況在社會治理的職業活動中表現得尤為典型。因此, 當人們選擇了社會治理這種職業的時候, 還只是獲得了形式上的職業規定,實質上的職業規定則涵育于他在社會治理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就是說, 社會治理者的職業角色主要由他自己的職業行為所決定。人的行為對于人的存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正是通過人自己的行為選擇了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內容。人愿意做什么樣的人, 不只是由自己的愿望決定。只有當自己的愿望轉化為行為, 他才能成為自己愿望中的人。相對于做人來說, 既然人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選擇做什么樣的人, 那么人就更能夠用自己的行為來證明自己能否成為某個職業的合格從業者。
自從有了職業活動,人的職業角色就開始由人的職業行為來決定。然而, 在近代以來的整個工業社會中, 職業活動的形式方面總是受到制度性的強化,使人的行為更多地表現出被決定的特征。同樣, 在與工業社會相適應的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中, 社會治理職業活動由于治理者自主性的喪失,也使治理者的行為主要顯示出受決定的一面。這種現象并不能否證人的行為對于人的存在、人的社會角色和人的職業角色的決定意義。相反, 它證明了人的行為的受動性、被決定性和被規定性是由于歷史造成的, 是工業社會的歷史條件限制了人的行為對于人的存在、人的社會角色和人的職業角色的決定性作用。隨著工業社會的結束和后工業社會的到來,人的職業活動在形式方面的規定開始弱化, 在實質方面的規定受到強化。人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選擇日益顯示出決定性的作用。與后工業社會相適應的公共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突出地反映社會治理職業活動的主體—公共管理者的行為選擇的意義。
公共管理職業的一切實質性的內容, 都是由公共管理者的行為直接決定的。如果說選擇公共管理職業的行為決定了從事公共管理活動的形式的話,那么當一個人成為公共管理者的時候, 怎樣扮演自己的職業角色, 怎樣證明自己是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則取決于他的職業行為。公共管理者在職業活動中的某一行為或許多行為, 都不能決定其職業角色。決定其職業角色的, 只能是貫穿著服務精神和體現著服務原則的、穩定和持續的公共管理職業行為。公共管理者的職業行為是公共管理的服務本質得以實現的途徑。公共管理體系的結構和制度安排無論怎樣貫穿著服務精神和體現著服務原則, 都不是服務的現實。只有通過公共管理者的具體行為, 服務精神和服務原則才能夠轉化為現實。對于公共管理者來說, 他的職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規范, 他的崗位服務和任職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權力結構決定。當然, 一些特殊崗位和特定職務也會由法律作出規定, 但對于公共管理體系而言, 卻不是基本現象。職業和崗位、職務方面的法律規定與權力規定,在公共管理者的行為中將以綜合統一的形式出現。這一點也是公共管理行為區別于以往社會治理行為的基本特征。
在統治型社會治理模式中, 社會治理行為主要體現著權力意志; 在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中,理想的社會治理行為應當主要反映出法律精神。公共管理行為既不是權力意志的作用,也不是法律精神的顯現。公共管理者把他在職業和崗位、職務上的權力規定和法律規定統一起來,作為公共管理的服務精神和服務原則的支持力量灌注到自己的行為中去。所以, 在公共管理的具體實踐中,權力和法律都是公共管理行為的前提和依據。權力和法律所支持的和試圖達到的是實現服務的精神和服務的原則。這樣一來,我們在公共管理者的行為中所看到的, 就是以服務精神和服務原則為旨歸的、權力和法律的綜合統一。它在根本上結束了“權力歸結為法律”或“法律受權力統馭”的爭論。
中圖分類號:U445.5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水利工程中,灌漿技術是進行地基處理中比較常用而且十分重要的工程措施,廣泛地應用于大壩壩體的加固處理與防滲工程中。水利工程的特殊要求使得它們的地基必須經過處理,才能達到水利工程必須有的防滲與穩定的各項性能要求。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水利工程中對建筑物的地基處理是需要特定的技術,這樣就可以去除地基很多天然的缺點,可以增加基礎地基的硬度、穩定性抗滲性能等方面;另外在水利施工中基礎處理是一項很隱蔽的工作。因此就要求專業人員在施工時一定要嚴格的遵照施工的各項要求進行施工避免問題的出現制定出經濟有合理的施工措施。
一、 基礎灌漿施工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1、 基礎灌漿施工技術在巖溶地區的應用 對巖溶地區的基礎處理沒有成型的技術,施工人員大多是憑借著多年的基礎施工經驗或參照相同工程基礎建設的成果。對巖溶地區的基礎施工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巖溶地區無填充物的基礎施工,另一種是巖溶地區有填充物的基礎施工,在兩種基礎施工中,對有填充物的基礎施工的技術要求的更加嚴格?;A施工技術方法主要根據照巖溶的深度以及巖溶的大小來決定的。 (1) 使用高壓灌漿技術對巖溶地區實施基礎灌漿。為了使填充物更加密實,對巖溶地區的基礎一般使用不沖洗高壓水泥灌漿的方法,使用高壓水泥灌漿法處理的基礎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防滲水性。另外,使用高壓灌漿能讓水泥以條形狀向土壤中滲透,在滲透土壤的過程中,水泥漿逐漸成網狀結構,因此,高壓水泥灌漿法使基礎有著很強的抗劈裂能力,從而使得基礎有更強的穩定性。 (2) 使用高壓旋噴灌漿技術對巖溶地區實施基礎灌漿。高壓旋噴灌漿技術是依靠機械鉆機能深入地下的特點,在鉆機的頭部安裝特殊的噴嘴,利用高壓泵將水泥漿從鉆機頭部的特殊噴嘴噴射出去,在噴射水泥漿的過程中對原有的土層進行了破壞,與此同時,高壓鉆機的頭部一邊向上提出,一邊高速旋轉,使得噴射出的水泥漿能與被破壞的土層形成混合攪拌物,待水泥攪拌物凝固了之后就會在巖溶地區形成一個比較結實的柱體,從而加固了工程的地基。 (3) 使用基礎灌漿技術對淺層含巖溶地區實施基礎灌漿。淺層含巖溶地區一般巖溶深度較淺,需要將淺層巖溶中的沙土挖掘出來,然后在使用水泥砂漿對原有較淺的巖溶地區進行回灌。 (4) 使用基礎灌漿技術對深層巖溶地區實施基礎灌漿。一般情況,當巖溶的深度在50米以時,可以把這種巖溶稱為深層巖溶,在對深層巖溶的基礎進行施工時,使用高壓旋噴技術對基礎灌漿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此我們需要采取其他的灌漿辦法,我們可以用普通的灌漿方法對巖溶地區的周圍進行灌漿處理,水泥漿進入深層巖溶的過程中會對深層巖溶中的其他填充物進行排擠,由于所受排擠的壓力很大,導致原有填充物和水泥漿結合并很快硬化。 2、 針對吸漿加大的水利工程的灌注方法 一般來說,對水利工程中出現的巖縫灌漿會在1—3小時內結束,在對巖縫灌漿的過程中,使用水泥的數量也是有限的,一般情況,單位面積的巖縫在灌漿的過程中使用水泥的數量應該小于120—220kg/m。因此,對于一般吸漿的巖縫我們可以按照正常的施工工序。但是在對巖縫灌漿的過程中,有很多巖縫會出現大量吸漿的情況,因為水泥漿始終不能保持滿足,所以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解決這種情況。出現大量吸漿的有很多原因,但是究其根本是因為地質條件的特殊,灌注的水泥漿有可能從特殊的地理通道流到別的位置,也有可能是從灌漿區附近的地表溢出。 對于以上情況,我們應該使用一定的方法對其處理: (1) 采取限流措施。限制單位時間內對巖縫關注砂漿的體積,一般情況下,應該將灌注的速度降為10—15L/min,采取限流的目的是減小砂漿在巖縫中的流動速度,從而使灌入的砂漿快速沉淀并凝結。 (2) 采用降壓處理法。采用降壓處理法的原理是降低灌漿的壓力,從而減小砂漿流動的速度,依靠較小的壓力來維持砂漿的自流狀態,自流的過程中砂漿不斷凝結,當砂漿在巖縫中不在流動時適量增加壓力,然后可按照一般的工序進行灌漿。 轉
(3) 采用多次灌漿法。多次灌漿法就是在對巖縫進行灌漿的時候是有間歇的,每灌漿一段時間就要等待一會,像這樣保持有間隔的對巖縫進行灌漿,灌漿的間隔時間可以根據工程的具體需要來定,但是灌漿時間一般也不要大于8小時。 在這種特殊的灌漿方法對基礎進行灌漿時,一般來說,結束是灌漿的壓力往往要比預先設計的要小,在無法按設計壓力灌漿時應該隨機應變,可適當降低灌漿壓力,在灌漿一段時間之后,帶灌入砂漿凝固時,若無其他原因可按設計壓力進行灌漿。
二、 灌漿施工技術在嚴重漏水的情況下使用 在做水利工程的工程中,很容易見到基礎嚴重漏水的現象,根據以往工程經驗判斷,產生漏水的原因主要是水利工程建設選點失誤,水利工程建設在可溶性巖石地區是水利工程建設點失誤的主要體現。在遇到這種工程使用常規的灌漿技術不僅消耗成本大,而且收益也小,所以我們必須采取其他的辦法對基礎進行灌漿。
1、采用模袋灌漿的處理方法。模袋灌漿法中使用的模袋具有很強的耐磨性,常用的模袋材質多為尼龍、聚丙烯等。在使用模袋灌漿的時候,模袋中裝有水泥砂漿,在模袋互相擠壓的過程中水分流失,袋中只剩下水泥及沙土,因此降低了水泥砂漿的含漿量,提高了砂漿的凝結速度。因為受到了模袋的束縛,模袋中的沙土不易流失,起到了很好的溶度阻塞作用。
2、采用填充級配料進行處理。一般情況下采用的填充級配料多為水泥、粗砂及礫石,在使用歷史作為填充級配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礫石的大小。假設在單純使用礫石的情況下仍然沒有很好的成效,則可以利用粘稠度較高的水泥沖灌級配料,水泥沖灌及配料的主要組成材料一般為礫石、礫石與沙土混合物,使用這兩種材料的目的是可以形成自然的反過濾層。在級配料的過程中,配料的材料和數量應該靈活掌握。使用粒料的主要是使用加大的粒料在狹窄處形成“橋架”,使用巧匠將縫隙在中途完全阻塞,形成反過濾層,以達到將整個通道堵死的目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灌漿技術存在著自身的優點,但是同時也有缺點,灌漿施工特別是在熔巖地區的灌漿施工常常要結合施工人員的經驗以及對相似工程的總結和借鑒;在大吸漿量大的地帶所用的灌漿技術雖然簡單,但是由于砂漿的擴散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增加了施工的經濟成本;在嚴重漏水的情況下選擇的灌漿基礎操作與其他灌漿技術相比要復雜很多,正確的使用灌漿技術技能起到很好的灌漿效果,同時也能減少大量的成本。我們在水利施工的工程中應該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質條件下選擇不同的基礎灌漿技術,選擇合適的基礎灌漿技術,或是把多種灌漿技術相結合,爭取使每種基礎灌漿方法在施工的過程中都發揮更大的作用。參考文獻:
[1]許厚材.水利水電工程基礎灌漿殊地層的灌漿方法[J].水利發電設計與施工,2005.
[2]劉偉,金濤,楊曉娟.淺談大壩基礎灌漿設計思想[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5.
一、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內涵正在不斷發展,但是至今尚無一個權威統一的定義。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學制造研究協會在進行“環境負責制造(ERM)”研究時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認為綠色供應鏈是環境意識、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交叉融合,其目的是資源利用效率最高,對環境影響最小和系統效益最優。后來,Min等人討論了在選擇供應商的決策中如何考慮環境保護的作用。Beeman將一些環境因素引入供應鏈模型,提出更廣泛的供應鏈設計方式。Hock研究了供應鏈實際運作過程中如何保持生態平衡。
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指導下,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它以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 涉及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業和最終用戶,其目標是使得從原料采購、產品制造、分銷、運輸、倉儲、消費到回收處理的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達到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三重目標的統一。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綠色供應鏈管理具有深刻的內涵:首先,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等令全球矚目的問題,綠色供應聯管理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模式。其次,人類社會正在實施全球化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質上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現代企業的體現。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與傳統供應鏈管理的比較
1.研究的領域不同。綠色供應鏈管理涉及的問題領域包括三部分:供應鏈管理問題;環境保護問題;資源優化問題。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這三部分內容的交叉和集成,而傳統供應鏈管理很少涉及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問題。
2.獲得的效益不同。傳統上,企業的唯一目標是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勢必以犧牲外部利益為代價,卻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綠色供應鏈管理則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三個效益的統一。
3.傳遞的信息不同。傳統供應鏈的信息傳遞非常普遍,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綠色供應鏈管理還增加了環境影響信息和資源保護信息的傳遞,并且將供應鏈管理的信息流、物流、能量流有機的結合,系統的加以集成和優化。
4.管理的過程不同。綠色供應鏈管理經歷設計、采購、制造、包裝、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的整個閉合循環過程,它涵蓋了產品生命周期的每一過程。但是傳統供應鏈管理則只是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一個單向過程,其過程可形象的稱為從搖籃到墳墓。
5.追求的目標不同。傳統供應鏈管理的功能目標只包含T(時間)、Q(質量)、C(成本)、S(服務)四個目標。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功能目標則包括T(時間)、Q(質量)、C(成本)、S(服務)、E(環境)和R(資源)這六個因子的目標。
三、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基礎
1.共生進化論。人類社會與自然共生是任何經濟系統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也是綠色供應鏈管理應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茖W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在20世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同時也促進了供應鏈時代的到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等令全球矚目的問題,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成為人們共同關心的焦點。這充分說明,人類社會與資源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如果這種和諧的關系遭到破壞,則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必然會產生一種全新模式取代舊有模式,導致內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間接的改進,從而使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2.閉合循環論。閉合循環論是指能量在綠色供應鏈內各子系統之間循環做功, 直到變成熵為止。熵是指最終被消耗的不能再做功的能量總和, 熵越大, 說明人類活動所消耗的該能量總和越大,說明其活動對環境的負影響越大。循環原理是來自于物理學中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對于綠色供應鏈內的各行為主體, 其活動同樣要受到循環原理的約束: 任何經濟活動或者社會活動均不可能使地球的總熵減少, 而只能加速或者延緩總熵的增加。但是,通過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充分的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的因素,通過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使熵減少,或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
3.外部效應論。外部效應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響被稱為外部經濟性;有害的影響被稱為外部不經濟性。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節約資源、環境保護不僅給企業帶來了經濟收益,也給其它公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為子孫后代節約了后續資源;不僅實現了當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具有外部經濟性。
2城市環境工程中垃圾處理方法與利用相結合的路徑分析
城市環境工程中采取生態工程,實現對垃圾處理及利用整合,生態工程系統中包含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產業化及系統化五個子系統,具體表現如下所述。
2.1城市垃圾減量化
城市垃圾減量化屬于城市生態工程實現的關鍵,指的是從垃圾產生的源頭到垃圾最初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采取措施,如在垃圾產生環節、收集環節、清運環節、回收利用及完成處理環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垃圾實際數量與體積。城市垃圾減量化,其具體措施為:其一,城市生活用能結構向燃氣化、電氣化發展,降低生活煤炭量,提高燃氣普及率,則可以有效降低灰渣等無機垃圾產生量,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研究表明,煤氣普及率每增加10%,則可以降低3%垃圾量;其二,限制一次性物品應用。雖然一次性物品能夠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但其資源浪費嚴重,會增加垃圾量,引起環境污染問題,為此,可以通過經濟措施及立法措施,限制一次性物品應用;其三,組織凈菜入城,凈菜銷售可以降低5%左右的垃圾產生量,然而其當前銷售量及影響范圍較小,這與消費習慣及凈菜價格較高有關;其四,倡導適度消費,降低浪費;其五,制定并推行垃圾收費制度,依據區域實際,進行地方立法,征收垃圾處置費用,依據科學的計量方法進行落實。社會實踐證明,設置垃圾收費制度,能夠有效降低垃圾產量;其六,對商品外包裝進行限制。包裝過度是當下存在的較大問題,很多商品包裝成為垃圾,浪費了資源并增加了垃圾量,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鼓勵商家進行包裝回收再利用。
2.2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
城市垃圾無害化屬于垃圾處理的基礎性目標之一。針對垃圾,采取技術措施降低垃圾危害性,讓其不對環境及人體產生危害。具體措施為:有序控制垃圾流向,從生活垃圾產生環節便采取分類措施,區分進行處理。如針對有害處理,電池、燈管等應盡量采取單獨處理方式,針對醫院等特殊垃圾,應專門安排處理;開發并推廣垃圾清運設備,如采取地下集裝箱收集運輸等。
2.3城市垃圾資源化及產業化建設
在城市垃圾資源處理中,采取資源化措施是生態工程的重要內涵,為積極主動的垃圾處理方式。城市垃圾可利用性屬于垃圾產業化的內在驅動力。然而實現城市垃圾產業化處理其難度較大,需要相關的可行性論證及風險評估。如針對廢紙垃圾,可以采取再生造紙技術,對有機物垃圾進行堆肥并生產無機復合肥料,廢舊玻璃可以通過清洗加工后重新加工等。
2.4城市垃圾處理與利用應體現系統化
在城市垃圾處理與利用中,整合相關機構,協調其職能,為系統化處理城市垃圾提供保障。結合城市區域狀況,科學分析城市垃圾生命周期,依據實際編制出切實可行的垃圾處理計劃、處理方案,成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管理結構,設置相關監管隊伍,切實落實城市垃圾處理與應用,做好宣傳教育,樹立群眾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將垃圾分類,為城市生態工程開展提供支持。
中圖分類號: TV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目前鉆孔灌注樁技術已經在國內外工程建設中得以廣泛地應用,特別在大型水庫、船務碼頭、防洪堤壩等水利工程施工中由于對各種各樣地質條件適應能力強,施工中操作簡便,施工占地小、施工造價低和成樁迅速、穩定等優勢,成為當前水利工程施工中樁基處理的關鍵性技術,也成為評價水利工程施工企業施工水平和長遠發展潛力的基礎性參考技術。由于鉆孔灌注樁技術還具有隱蔽的特征,特別是水利工程施工過程觀察困難,不能采用開挖驗收的方式進行檢驗,這就需要水利工程施工中嚴格遵守鉆孔灌注樁技術的要求和環節,抓住水利工程鉆孔灌注樁技術的質量控制要點,有效對鉆孔灌注樁技術的應用進行管控。在水利工程運用鉆孔灌注樁技術進行樁基處理時,應該根據水利工程的實際和鉆孔灌注樁技術的特點,在熟練掌握水利工程鉆孔灌注樁技術要點和鉆孔灌注樁技術控制關鍵的前提下,對水利工程應用鉆孔灌注樁技術常見的施工問題進行深入地探討和分析,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和技巧,形成技術上的體系,為水利工程樁基項目的穩定和施工起到技術上和實踐上的保障作用。
1水利工程鉆孔灌注樁施工的技術關鍵
1.1鉆孔灌注樁護筒的埋設
鉆孔灌注樁護筒一般采用鋼護筒,灌注樁護筒的埋設精度要控制在中心偏差為50mm的范圍內。要密切注意兩節鉆孔灌注樁護筒的連接質量。規范的護筒埋深為2m~4m,水上主墩護筒應沉入局部沖刷線以下不小于1.0m~1.5m。埋設鉆孔灌注樁護筒時,護筒的高度應控制在地面30cm以上,高出最高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1.5m~2.0m。旱墩護筒周圍50cm范圍內粘土夯實,深度至護筒底,采用必要的措施穩定護筒內的水頭。
1.2鉆孔灌注樁的開鉆成孔作業
安裝鉆孔鉆機時要保證鉆機底架的平穩性,鉆機鉆頭和鉆桿中心對準護筒頂面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mm,鉆孔時低擋、慢速均勻鉆進,避免失穩和滲漏。
1.3鉆孔灌注樁鋼筋籠的制作和吊裝
鋼筋籠視其長度采用整體預制或分節預制,鋼筋籠骨架應具有足夠的剛度和穩定性,以便運送、吊裝和灌注混凝土時不致松散、變形。鋼筋籠分節起吊要及時、準確就位,在鋼筋籠就位前仍需要檢查有無坍孔,以便及時采取措施。
1.4灌注樁水下混凝土的灌注
灌注水下混凝土時,嚴格控制導管的埋設深度,防止埋管過深發生堵管、埋管。施工完后,應核算水下混凝土灌注的各項參數,以便對后續的樁基提供參考和改進。
2水利工程施工中鉆孔灌注樁常見技術問題的處理
2.1鉆孔灌注樁縮頸的技術處理
對于鉆孔灌注樁縮頸應該以原材料質量和配比為切入點,處理的主要著力點在于控制泥漿比重和使用優質的混凝土材料,注意及時、認真對鉆孔樁進行清孔操作,另外還可以在導正器外側焊接一定數量的合金刀片。在鉆進時起到掃孔作用,這些都可以有效的控制灌注樁出現縮頸這一難題的發生。
2.2鉆孔灌注樁導管進水的技術處理
導管進水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上提導管的幅度過大,導致導管接頭部分產生漏水,導管進入容易造成鉆孔樁內混凝土離析、流動,容易引發樁基的不穩定和事故,針對導管進水問題應該混凝土澆筑之前檢查導管.并對漏水部位進行防水處理,必要時要重新設置、更換提出導管。清除不合格混凝土,用小型水泵將水抽出后再進行重新灌注。
2.3鉆孔灌注樁斷樁的技術處理
斷樁產生的原因很多,如導管提升過高,導管底部脫離混凝土層;混凝土拌和物發生離析使樁身中斷;灌注作業時間過長,早批砼已經初凝.下部的水沿著導管壁頂破表層混凝土面上升,未作好處理,將含有沉渣的表層包裹,形成斷樁。斷樁的處理措施主要有:選用有足夠的、能承受其自重和盛滿砼的重量的抗拉強度導管;施工中盡量避免不當操作,及時處理導管提空和混凝土卡管現象;合理采用凍結法,樁外周圍鉆孔并放置冷凝管.形成凍土帷幕.處理斷面;澆灌前進行導管水密性試驗,并嚴格控制導管的埋深與拔管速度,并及時測量砼的澆筑深度,防止斷樁。2.4鉆孔灌注樁鋼筋籠上浮的技術處理
當鉆孔樁在施工過程中會殘留泥塊和泥皮隨著混凝土灌注上升時,會導致鋼筋籠上浮。所以在灌注樁成孔前首先注重檢查其最下部的套管的內壁,假如有大量粘著物堆積時,要及時進行清理。假如確認已發生變形的現象,一定要采取修補,當成孔結束后用大錘式抓斗反復升降除去殘留物。
結語
綜上所述,鉆孔灌注樁技術在國內水利工程的基礎項目中應用非常廣泛,這是由于具有鉆孔灌注樁技術適應性強、工藝簡單和承載壓力大等特性決定的,特別適合水利工程施工的各項要求和特點,但是,鉆孔灌注樁技術在水利項目中由于不能有效檢測和及時檢查,只能依靠事先準備和事中規范等方法進行保障,因此,鉆孔灌注樁技術的應用也成為水利工程施工的一個重點性難題。需要我們在水利工程鉆孔灌注樁施工中加強過程控制和施工前的準備,以合理施用的技術環節和關鍵工藝控制,提高樁位定位精度、埋設護筒、開鉆呈孔和鋼筋籠吊裝等要點的技術控制水平,提升水利工程鉆孔灌注樁技術的應用水平,更出色地實現水利工程樁基項目高品質地完成。
參考文獻:
[1]張相敏,馬俊青,魏高雄,鄭偉.淺談灌注樁施工技術[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09(06)
[2]劉明萍,楊志帥.水利工程大壩護坡混凝土施工方法質量控制[J].民營科技.2009(09)
二、工程樁項目施工技術管理要點
第一點:我國高、大型建筑工程基礎多屬于綜合型樁基礎工程。第二點:在現場施工過程中,一般建筑工程樁基礎工程施工場地內時常都會遇到地表下的基巖發育有溶洞,且隱伏溶洞(或土洞)分布復雜,規模和形態難以查清,地下水豐富等情況。
1、 土石方工程開挖及邊坡支護對樁基礎工程的影響
高層基坑開挖土石方工程量通常都較大(如超過十萬立方米,邊坡垂直高度局部超8米),為典型的具有較大危險性的深基坑。土石方開挖及邊坡支護專項方案必須經專家論證、審批合格才能動工。項目部為此一般會多次邀請設計院、地勘院、集團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到現場研究施工方案,編制出施工組織設計并經審批后交現場實施。但在實施過程中,因存在施工工藝把控不嚴,意外風險評估平足等原因,均會造成后期施工困擾還是存在。例如:土方開挖過程中,對圩泥區域開挖時,重型施工機械、運輸車輛等無法通行,必須鋪填0.5至1米厚的角石石碴臨道才能滿足施工,因總包合同中此項措施費未附加注明時(僅按一般情況考慮),施工方會以超出常規為由索取高額工程措施補償費;邊坡支護工程中,位于基坑的四周,因遇雨季施工,會引起多處較大面積的滑坡,直接影響基坑底部已完成面和部份主體樁基工程已完成作業面等情況。項目部必須組織設計、勘察等單位到現場了解情況,研究及編制多套設計施工方案,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坍塌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施工補救措施,才把該基坑的安全穩定性達到施工要求。具體的施工方案如有采用了800沖孔樁加500旋噴樁做連續墻支護,再用錨索加錨釘噴錨加固;或采用錨桿加錨釘噴錨加固等。同時,項目部必須聘請專業的第三方測量勘察單位定期對整個基坑進行全方位的監測,觀察基坑邊坡關鍵部位的沉降、位移及周邊建構筑物的沉降位移變化情況,以了解邊坡支護的穩定性,監測值是否達到預警或報警值,項目部必需及時應對處理,工程邊坡支護才能滿足后續工程施工具備安全穩定的作業環境。
2、 地質資料對樁基礎工程施工的影響
通過地質勘察的普探與超前鉆資料,了解工程所在地區的地質地形復雜程度。項目部必須召開所有工程管理人員、設計、地勘、工程管理中心、造價管理中心等部門研究工程施工方案,做足施工前準備工作,盡可能將工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難點都考慮到,編制好施工方案和處理措施,希望盡可能地減少不確定因素對工程施工進度安全、質量的影響,所以項目部必須做足大量施工前準備工作。例如,組織設計、勘察單位、集團工程管理中心技術總工、總包單位技術總工、監理總工等實地踏勘,開專題會研討地勘資料,事前編制相關樁基工程施工專項施工方案,施工前技術交底,收集巖樣與地質資料對比復核,對施工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同時對當前市場樁施工機械的適用性、先進性進行分析比較,盡可能先擇適合本項目樁基礎工程的施工特點,還有對樁基工程的主要材料進行試配,試驗,收集工程技術參數,通過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找出最為合適的施工管理模式,進行施工與管理。使樁基礎工程能順利地完成,為高層建筑的施工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3、 臨水臨電對樁基礎工程施工的影響
高層樁基礎工程施工的臨水臨電采用現場外市政水管與高壓變壓器供電線路時,必須考慮供水量與供電電壓是否滿足施工需求。尤其是當新項目部接手舊基坑工程后,若發現存在臨水臨電遠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工程大面積快速發展需要時。項目部當務之急是解決臨水臨電問題,經組織機電工程師及相關人員了解當地臨水臨電報裝程序、項目開展所用永久水電的規劃方案與臨水臨電的走向關聯等,制定出本項目全區高峰期臨水臨電所用負荷增容方案,報區域、集團審批,在得到支持后才能按方案實施,于能解決水電難題,滿足現場施工需要為目的。因水電問題對樁基礎工程施工會造成的困擾是相當大的,尤其對投資成本控制與進度控制最為突出,所以在往后類似的項目施工別要在合同階段就要事前考慮清楚,將問題解決于萌芽狀態中,可為后續工作提供很大幫助。一般樁基礎工程發電機問題也是值得各項目借鑒的案例。因為在完成增容臨電變壓器之前,為了趕工期現場往往會采用柴油發電機組作樁機作業臨時用電,發電機臺班費問題可是一項非常棘手的事項,通常施工方會提出的租用臨時發電機的成本相當高,不亞于采用發電機前的樁基施工成本,若不將問題提前處理,將會對施工成本控制造成較大隱患。
4、雨季對樁基礎工程的影響
從事建筑工程的人員均非常清楚,建筑行業是看天吃飯的行業。雨季是樁基礎工程施工進度和安全是影響最大的客觀因素。因為雨季對樁基工程的影響,除了在基坑內導致泥濘、淤泥不能運輸、工程機械設備不能運作、工人不能操作而阻礙進度外,更有甚的是造成基坑邊坡下滑、坍塌,樁基成孔坍塌、澆灌中樁基報廢、機械故障及人員傷害等事故。
5、流砂、溶洞對樁基礎工程的影響(插入硫砂、溶洞照)
關鍵詞: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 技術管理
建筑工程技術管理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工作,要真正做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們相信,只要企業做出持之以恒的堅持和努力,就一定可以有效提高技術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成效。加強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是現階段提高工程質量和企業管理水平的必要因素。認真落實好工程施工前準備,通過對施工過程中質量難點的控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資源損耗,達到建筑工程中多方面的和諧統一。
1.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作用分析
隨著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各種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不斷涌現出來,于此相對應的工程結構也更為復雜、裝修也更具多樣化和新穎性等,這勢必需要更高的施工技術和設備,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講,不斷提高施工技術管理水平,以此適應最新的技術和工藝是至關重要的。施工技術管理水平在企業經營效益和長遠發展方面所能產生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科學的施工技術管理能夠有效提高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效率,能夠顯著縮短工程建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效益等,不僅如此系統、科學、規范化的施工技術管理,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挖掘施工人員及材料設備的潛力,使之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功效,這對建筑企業經濟效益及市場競爭能力的提升無疑是很有裨益的,使其能夠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并不斷發展壯大。
2.建筑施工技術管理問題分析
建筑施工中的分工責任不明確,導致很多人員干重復的工作,而一些工作卻沒人做,并且責任不明確,出現事故后找不到直接負責人。部分施工進度緩慢,材料和設備供應不及時等這些容易出現的問題無法及時進行處理,以及材料的質量監管不嚴格,很多材料不能滿足施工的要求。現階段我國的很多建筑企業所用的機械設備陳舊、落后,或者因為成本問題,很多都用一些淘汰的機械設備,沒有及時的購進和更新,如此下來,施工的進度趕不上,也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費。對于施工前的技術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如今的很多建筑企業的技術和施工方法并沒有改進,技術相對落后,而且還缺乏技術方面的交流。應當讓所有的施工人員對整個工程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施工中有一定的準備,不耽誤工程進度,也不會影響整個工程質量。建筑施工的環境較差,施工人員的居住、飲食、以及工作環境都很差,這些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工程的進度和安全問題。在生存和安全的環境下工作,效率自然不會很高,同時,也影響著技術管理問題。
3.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有效對策
3.1施工過程中的施工技術管理
加強技術交底是工程按質按量進行的有力保障。在整個建筑工程中的各分部分項工程,都需要進行詳細而細致的技術交底,且要通過文件形式表現出來。對于隱蔽工程,更應該進行技術交底,需要特別強調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的結構部位,加強對特殊施工環節的把控,建筑材料的質量保證等技術要求。此外,對于新結構、新工藝在工程中采用時,也許特別強調技術交底。技術交底要做到層層交底,以確保工程技術人員、操作人員對于工程圖紙設計意圖以及設計的要求,施工質量控制要點及具體的操作工藝,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只有如此,才能生產出質量合格的的建筑精品工程質量是整個工程生產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須加強施工技術管理,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質量。施工質量目標是以設計要求、相關規范、工程合同來確定的,因此,技術人員在質量控制中必須嚴格按照這些標準來執行。工程施工質量涉及的東西很多,主要體現在施工工藝和原材料質量方面。因此,必須加強對施工工藝的質量把控,特別是采取了新工藝、新技術的工程,項目部要成立攻關小組,著力解決施工中的技術難題,以確保工程質量的完成。項目部需要加強對原材料的質量把控,原材料、設備進場時必須嚴格檢驗,只有合格的材料才能應用到中。施工中如果出現了管理失誤導致的工程質量問題,不管嚴重與否,都需要制定出詳細的處理方案并依據實施,以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技術管理必須是以保證工程進度為前提條件的。因此,施工技術人員需要根據具體工作的實際進度,及時調整后續工作,整體上滿足于工程進度要;對于工程進度,管理人員需要做到心中有數,正確評估企業的施工能力以及設備、材料的供應情況。對有分包工程,總包要注意協調好與分包單位的關系,以確保其不影響到整個工程的進度。此外,還需要加強成本控制,在滿足工程質量的情況下,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工程開支,提高工程效益。
3.2竣工驗收過程中施工技術管理
采用各種儀器設備,借助于科學方法,測定施工已完工的分項工程、分部工程和單位工程的質量特征和特性。然后把檢測的結果與相關規定的質量標準進行比較分析,以判讀質量是否合格。工程質量檢測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是度量,即通過計算方法進行測量與測試工作;第二是比較,即把度量結構同質量標準比較分析;第三是判斷,即根據對比分析結果,判斷工程質量是否符合規范標準;第四是處理,絕對工程是否驗收合格。評比制度必須做到“持之以恒,不流于形式”,要堅持“揚優抑劣”,“賞罰分明”以達到預期效果。對于比較復雜的分項工程,施工完工后,需要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總結、分析,討論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問題、解決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并做出評價,找出其中規律,做到舉一反三,積累相關工作經驗。
無論是圖紙的設計,還是施工質量方面,建筑的外形、基本構造、作用、安全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保證。但是在施工過程中各專業的協調配合工作,由于處理不當而引起一些問題,造成建筑工程投資消耗過大,更有可能帶來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由此可見,加強施工技術管理,是現階段提高工程質量的必然要求。與此同時,力求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提高技術管理效率的重要舉措,對于工程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TV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3-0084-01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水利工程建設速度也在快速提升。然而,隨著水利工程建設速度的提升,一些技術問題也凸顯出來,例如:眼下國內地基條件還很薄弱,能夠在水利建設工程應用的也很少,而基礎灌漿技術的出現緩解了這一問題。因為基礎灌漿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適應地質環境,所以基礎灌漿技術的發展空間是非常廣闊的?;A處理屬于水利工程中的一項隱蔽工程,它對專業人員提出非常嚴格的要求,要求他們在施工中必須按照施工要求施工,避免問題出現,制定出相應的、完善的、經濟合理的施工方法。
一、在水利工程中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實施
1.在巖溶地區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實施
在巖溶地區開展基礎處理工程缺少成型的灌漿技術加以借鑒,施工人員基本是通過對相像工程建設的經驗、成果進行查閱、參照、借鑒、學習,或依靠多年的施工實踐經驗。巖溶地區分為有填充物和無填充物兩種基礎施工。這兩種基礎施工中,有填充物的基礎施工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巖溶的大小及深度對基礎施工技術手段具有決定作用。
(1)實施基礎灌漿時應用高壓旋噴灌漿技術。高壓旋噴灌漿技術比較復雜,安裝一個特殊的噴嘴在鉆頭,根據機器可以鉆更深地下的性能,利用高壓泵從特殊的噴嘴將泥漿噴射出來,注入的水泥漿打破原有的土層。此外,高壓頭提出的同時快速旋轉鉆機,攪拌被破壞的土層和水泥漿成混合物,凝固的水泥混合產物形成一個圓柱體,尤其牢固,為工程的地基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對巖溶地區開展基礎灌漿的技術還有高壓灌漿技術。通過不沖洗高壓水泥灌漿措施在基礎灌漿過程中的應用,收到的效果就是填充物得到進一步密實,高壓水泥灌漿法對基礎進行處理后,其防滲水性和穩定性得到極大的提高,效果特別良好。
(3)對深層巖溶地區應用基礎灌漿技術。巖溶埋層深度大于50米的深層巖溶,其基礎灌漿的過程中通過高壓旋噴技術實施,水泥漿移到深層巖溶后的就會排擠巖溶中別的填充物,因遭到的排擠壓力相當大,推動水泥漿與原有填充物迅速結合并硬化。
2.大吸漿量的灌注
通常條件下60~180分鐘內會結束巖縫灌漿,灌漿過程的水泥量是有要求的,固定的,正常條件下,在灌漿水泥使用量上規定在單位面積里的耗灰量應該在120-220kg/m范圍內,等于或者小于。在對巖縫實施灌漿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巖縫出現水泥漿被大量吸走的情況,因一直無法使水泥漿保持滿足,面對這種問題必須通過有效的手段全力解決,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處理:
(1)多次灌漿法。就是有間歇性的對巖縫進行灌漿,灌漿過程中要時續時斷,對巖縫進行灌漿保持有一定的間隔時間,可以根據工程的具體需要來確定灌漿的間隔時間,然而灌漿時間基本要小于8小時。
(2)限流措施。在施工的過程中,首先要把限流的應急預案做好,對巖縫限制單位時間內注入砂漿的體積,對注入水泥漿量要進行限制,使其大于10-15L/min,從而使流動的漿液速度減緩,因速度放緩就會使灌入的砂漿逐漸沉淀迅速凝結。
(3)降壓法。使灌漿的壓力減少是其原理,采用壓力降低的處理手段,使砂漿的運行速度放慢,在壓力不大的條件下使砂漿的自流得以維持,在自流的過程中砂漿不斷凝結,砂漿在巖縫中不再流動的時候把壓力可以適量提升,之后的灌漿可以按照正常的工序實施。
二、在嚴重漏水的條件下采取的灌漿施工技術
在水利工程實施中,基礎嚴重漏水現象并非而然出現,以自身的實踐經驗研究分析,導致漏水的主要因素是錯誤的工程選點,其具體體現為選點在可溶性巖石地區。在這樣的環境下施工,會導致產生非常大的成本消耗,獲取的只會有很小的收益。
三、施工技術質量要求
1.技術裝備和資質的等級對于施工單位非常重要,必須對其進行審查檢測,對檢測單位的確定,要積極協助建設單位開展。還有,為了能夠及時掌握相關的動態變化,對施工部位的沉降情況應每天進行觀測。
2.在對關鍵的施工基礎部位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對各項要求必須嚴格遵循認真觀測,有助于處理方案及時修改。
3.工程施工完畢后,依設計圖紙的要求,質量控制工程師對施工程序必須根據記錄進行復核,審查其遺漏與否。
四、結束語
上述的灌漿技術自身優缺點并存,在熔巖地區開展灌漿工程時,必須對部分相似工程的成果進行研究,積極借鑒,與施工人員的經驗緊密結合。在水利工程實施中我們必須因地制宜,根據地質條件不同采取的基礎灌漿技術也要有所區別,把多種灌漿技術結合到一起,或是對基礎灌漿技術進行充分研究,選擇合適的灌漿方法,力爭在施工中使每種基礎灌漿方法都能充分發揮其效用。
總之,在水利基礎灌漿施工中灌漿技術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項復雜的技術,對于施工人員和工程設計者來講,它的技術要求無疑是一項挑戰。隨著基礎灌漿技術的持續發展,在水利工程基礎施工中必須認真研究基礎灌漿技術,使其各項指標符合要求,揚長避短,完善設計程序,從而使工程質量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偉,金濤,楊曉娟.淺議大壩基礎灌漿設計思想[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5,(07):151-153
中圖分類號:K82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合同對工程的開展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只有做好了它,我們才可以分清項目的兩方在具體的過程中需要擔負的事項,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明確自身的責任,將工作做到位。合同的管理貫穿在整個工期之中,所以,它是整個工程開展期間非常重要的一項管理內容。只有將合同工作做好了,工程的時間以及品質等才可以得到保障,兩方才能有效共處。
一、常見的合同問題以及應對模式
任何一項工程不論規模大小,都需要有各種工序的參與,因而它是一項非常繁瑣的工作,這就不知不覺地給管理工作帶來了非常多的壓力。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是非常優秀,這就導致在合同實行的時候,出現很多弊端現象,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下面的這些弊端。
第一點,合同簽立的兩方都沒有足夠的法律思想。雖然一些合同的滿足相關的法律,但是很多都缺少法律規范,這就導致項目一方的利益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個別人員為了獲取一己之利,無視法律,在合同上做文章,更為甚者出現一些非常不合理的條款。個別承包單位為了獲取項目,簽立一些明顯不合理的合同,其中很多內容都是約束承包單位的,對于甲方卻沒有提出相應的要求,特別是沒有明確如果業主方不遵守約定,將會如何處理等事項。一旦出現問題,乙方要想維護自己的權力就是難上加難事。然而這種不良狀況的存在使得業主方的這種不負責任的思想更加滋長,而乙方的處境只會越來越差。更有甚者個別項目的兩方制定合同只是做個表面工作,流于形式,不按照條款開展工作,而是紙上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第二點,仍有一部分單位對相關的管理制度工作沒有做到位。像是一些單位沒有設立專人,任何人都可以代替公司行使權力,甚至是某些沒有任何合同知識的人。而且對于合同該有的內容以及條款等都非常的模糊,導致在項目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
最后一點,沒有相關的專業人員。合同牽涉的領域非常多,而且有非常強的領域性,所以項目管理必須具備相關專業內容以及法規等文化的職工。但實際上很多單位都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只把合同的管理工作當成是一項日常工作,歸為行政人員。通常這些職工大多沒有充足的施工管理知識和經驗,因此在管理的時候,他們只能將一些非常基礎的事項做好,比如歸類放置等,對具體的內容和后果卻了解不深。
二、加強工程項目中合同管理的措施
隨著我國合同法制體系越來越健全,企業也應該按照《合同管理條例》的依據和準則來約束雙方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的行為,這就要求在項目管理過程中,要對合同實施先進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2.1健全建筑企業的合同管理體系
首先,明確合同管理機構。大型的建筑企業合同管理需要配備專職的管理人員,采取統一歸口管理與分類專項管理相結合的形式。其次,合同承辦人員應分別履行自己的職責,制定合同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主要包括制定具體的合同管理制度、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承擔直接管理的有關業務工作、審查合同、監督、檢查合同履行情況以及參與合同糾紛的調解、仲裁或訴訟等。同時,制定合同管理人員主要職責,主要包括協助合同承辦人員參加重大合同的談判、起草與簽訂、審查合同、檢查合同履行情況、負責建立合同檔案以及依法參加對合同糾紛的協商、仲裁和訴訟。除此之外,合同承辦人員必須明確自身的主要職責是企業在授權范圍內簽訂、變更、解除合同、檢查所簽訂合同的履行情況、依法參加對合同糾紛的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再次,健全企業各項合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合同歸口管理制度、合同分類專項管理制度、合同授權委托制度、合同的審查制度、合同的公證制度、合同專用章管理制度、合同統計報表制度、合同歸口檔制度以及授權委托書的管理、合同專用章的管理、對起草和審查的合同進行歸檔、培訓合同業務人員等等。
2.2建立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
隨著建筑業的飛速發展,原有的工程項目管理方法已不適應現實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建筑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因此,建筑企業應加強對承包商的資質管理,加強工程招投標管理,同時推行合同管理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加大合同管理力度,以真正地保證施工合同全面的履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凈化建筑市場。制定合同的雙方應該認真學習了解我國的《合同管理條例》,通過此法,合同兩方認真遵照法則做好本身的工作,可以將糾紛以及矛盾降到最低,就算發生了問題,也能很全面的及時的將問題處理
好,爭取到自身的權利。在具體簽訂的時候,應該認真調研合同的完整性和嚴謹性等事項,防止合同漏洞。當簽訂之后,兩方應該認真遵照合同明確的自身的權利義務合理開展工作。
2.3推行宣傳,加強現代技術管理的應用
通過“重合同、守信用”的宣傳,其目的是推動內部合同的規范管理。因此,第一,企業領導要主持制訂開展活動的計劃,使活動持續、健康地開展。第二,“重合同、守信用”活動要求推行合同示范文本,這將有利于堵塞由于合同管理人員法律水平而產生的漏洞,有利于合同爭議的解決。同時,對于企業自行草擬的文本,應當在審查時注意對照示范文本,防止錯漏產生,以提高合同文本的質量。計算機技術在現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應用計算機進行合同管理對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成效。因此,建筑企業要充分利用現代 OA 辦公系統管理體系,促進公司合同 OA 管理系統與財務管理系統、BSS 系統、工程管理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有利于對合同履行情況進行有效監控。
2.4提高合同管理人員素質
現代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模、建設要求等都在不斷的升級。建筑工程項目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專門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的組織為之服務。因此,提高合同管理人員素質是企業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務。作為建筑企業應該加強合同管理人員素質的提高,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得以加強:第一,選好人員; 第二,組織好在職學習; 第三,選送人員到有關院校深造; 第四,建立崗位責任制等。
2.4建立系統的合同管理模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同管理已成為建筑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建筑企業必須大力加強和完善合同管理,充分發揮合同在企業管理中的積極作用。為了充分發揮合同管理的作用,企業應建立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系統的合同管理模式。比如,模式可以由合同管理委員會、公司控制部、財務部、法律顧問、批準人等組成。
參考文獻:
1 軟基處理的幾種方法
1.1 表層處理法 ①表層排水法。對土質較好因含水量過大而導致的軟土地基,在填土之前,地表面開挖溝槽,排除地表水,同時降低地基表層部分的含水率,以保障施工機械通行。為了發揮開挖出的溝槽在施工中達到盲溝的效果,應回填透水性好的砂礫或碎石。②砂墊層法。對于地基上部軟土層極薄且含水量大時,在軟土地基上敷墊0.5~1.2m左右厚的砂墊層。這樣可達到固結軟土層,使砂墊層起到上部排水層作用;同時,砂墊層又成為填土內的地下排水層,以降低填土內的水位;在進行填土及地基處理施工時,為施工機械提供良好的通行條件。③敷墊材料法。對于地基土層不均勻,可能發生局部不均勻沉降和側向變位,可利用所敷墊材料的抗剪和拉抗力,來增強施工機械的通行,均勻地支承填土荷載、減少地基局部沉降和側向變位,以提高地基的支承能力。敷墊材料主要有化纖無紡布、土工布、玻璃纖維格柵等被廣為采用。④添加劑法。對于表層為粘性土時,在表層粘性土內滲入添加劑,改善地基的壓縮性能和強度特性,以保施工機械的行駛。同時也可達到提高填土穩定及固結的效果。添加材料通常使用的是生石灰,熟石灰和水泥。石灰類添加材料通過現場拌和或廠拌,除了降低土壤含水量、產生團粒效果外,對被固結的土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生化學性固結,使粘土成分發生質的變化,從而促進土體穩定。
1.2 置換法 本法是以優質土置換軟弱土,確保填土穩定和減少沉降量。施工方法分有人工挖掘置換和借填土自重或用爆炸法將軟弱土擠出的強制置換。其施工都比較容易,多數情況下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所要求的目的。從可靠性來說人工挖掘置換較優。置換材料應采用即使受到水浸也不致降低承載力的粗粒土。但必須進行充分壓實。
1.3 加載法 加載法是為了預先促進軟土地基沉降,增加地基強度,以防止設置在填土上或鄰接填土的路面和構造物或者埋入填土內的構造物發生有害沉降而導致破壞。促進地基固結沉降的方法有:在地基上增加總壓辦法;減少土中的間隙水壓提高有效應力法等。前者用填土荷載時,一般為填土加載法,后者又可分通過井點,豎井等的降低地下水法和在地表面鋪砂,覆蓋不透水膜使之形成真空,依靠大氣壓力加載來促進固結的大氣壓加載法。采用填土加載法時,須注意地基的穩定狀態。而降低地下水法和大氣壓加載法則不必擔心地基遭到破壞,但受到地基適應性的限制且工程費用大,一般不采用。上述方法,都很少單獨采用。
1.4 砂井排水法 砂井排水法根據砂井的施工方法不同,可分為打入式、振動式、螺旋鉆式、水射式及袋裝式等。
本法很少單獨使用,多與加載法或緩速填土法并用,對層厚大,均質的粘土地質最為有效;對泥炭質地基效果稍差。粘性土層固結所需時間t與垂直方向最大排水距離D的平方成正比。很清楚,粘土層越厚,所需固結時間就越長。
2 施工現場常用處理軟土路基方法
在施工中經常碰到的情況多數不是軟土地基,因為如果有軟土地基一般情況在設計時應該根據地質資料,提出處理方法。多數情況是有局部地段地質情況和原來設計不同,出現局部地基承載力達不到設計要求,或者由于局部地段含水量過大(原有排水系統不暢,原有地基土質滲水性不好)造成地基軟彈(翻漿,彈簧土地段)。根據出現的這些情況一般常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換填。②拋石填筑。③盲溝。④排水砂墊層。⑤石灰淺坑法。
3 實際施工中軟土地基的處理
3.1 挖除換填碎片石方法 對于深度不太大的軟基工程,在路堤范圍內,將需要處理的軟土挖除,動力觸探合格后,用碎片石換填,可采用分段挖除,分段分層回填的方法。用于換填的石料強度應不小于15MPa,分層厚度不宜大于30cm,石料最大粒徑不應大于層厚的2/3。依據規范,分層回填的碎片石應碾壓合格,表面石塊嵌擠緊密無松動,用鎬刨不動,一般采用激震力320kN以上的壓路機強震碾壓無輪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