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2 14:54: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型監管機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新農保基金監管機制的理論基礎
(一)公共產品理論
公共產品(public goods)是與私人產品(private goods)相對的,公共產品在消費或使用上具有非競爭性(non-rivalness),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20世紀初,國外一些知名學者通過將邊際效用價值論運用到財政學科的研究上,形成了公共產品理論(Public Goods Theories)。1919 年,瑞典經濟學家林達爾( Lindahl equilibrium )提出了著名的公共產品理論成果之——林達爾均衡模型,該模型認為公共產品的價格是由公民的購買意愿決定,而不是由某些政治選擇機制和強制性稅收來決定。1954年,學者薩繆爾森提出了著名的“公共支出的純粹理論”,該理論認為公共產品的消費不受任何他人對這種產品消費的影響。1956年,學者蒂鮑特(C.M.tiebout)發表了 “一個地方支出的純理論”。1965年,學者布坎南在其“俱樂部的經濟理論”中首次對準公共產品進行了討論,認為只要是集體或社會團體決定,為了某種原因通過集體組織提供繁榮物品或服務,便是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概念得以拓寬。1973 年,學者桑得莫從消費技術角度研究了準公共產品,從此公共產品理論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如何設計機制以保證提供公共產品的效率上。
根據公共產品的相關定義及理論,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基金就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競爭性。對于全國的農民來說,農民甲在享受新農保時,并不排斥農民乙參保。但是,隨著全國參保人數的不斷增加,地方和中央的財政面臨的壓力也隨之增大,成本增加,故增加邊際人數的參保成本并不為零,因而新農保在非競爭性上表現不充分。新農保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必須由廣西各級地方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進行合理干預和調節,不斷健全和完善廣西新農保相關制度。
(二)博弈論
博弈論(Game Theory),又名“賽局理論”、“ 對策論”,是經濟學的標準分析工具之一,博弈論認為一個主體(個人或組織)的選擇會與其它主體選擇的產生相互影響,研究具有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算是最早的一部關于博弈論的著作,近代對于博弈論的研究始于馮·諾伊曼(von Neumann)。1928年,學者馮·諾伊曼(von Neumann)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將二人博弈上升到多人博弈,并將博弈論系統應用到經濟領域。1951年,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動點定理證明了均衡點的存在,提出了納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爾頓、哈桑尼等學者的研究也對博弈論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本文通過借鑒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對廣西新農保基金的市場化運作中農民、政府部門和第三方機構等的多方博弈進行分析,提出完善廣西新農保基金監管機制的措施。
二、廣西新農保基金監管機制的構成
截止2011年5月底,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農保參保總人數達到352.5萬人,占全區農業人口的8.56%,2012年年內將提前半年實現新農保制度全區覆蓋。各政府相關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通過完善新農保基金管理體系,逐步健全內控外監制度,構筑廣西新農保基金監管的長效體系。
(一)新農保基金管理體系
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 號)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桂政辦發[2010]3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新農保基金實行縣級管理,納入縣級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單獨記賬和核算,按有關規定實現保值增值。并建立全區統一的新農保信息管理系統,將新農保的登記、繳費、核算、查詢等項目全部納入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實現廣西新農保管理信息化、規范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新農保基金管理體系由縣、鄉、村三級構成,并實行屬地化管理。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規程》(試行),自治區級和地級市社保機構負責組織指導轄區內各級社保機構開展新農保經辦管理服務工作,協調財政及時劃撥新農保基金;參與制定本地區新農保管理辦法、財務管理細則;制定本地區新農保內控和稽核制度;規范保險費的收繳、養老金的社會化發放和管理工作;參與新農保信息化建設和管理工作;編制、匯總、上報本級新農保基金財務、會計和統計報表;組織開展人員培訓等工作。縣(市、區)級社保機構負責新農保的參保登記、保險費收繳、基金管理、個人賬戶建立與管理、待遇核定與發放、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檔案管理、統計管理、受理咨詢、查詢和舉報等工作,并對鄉鎮事務所的業務經辦情況進行指導。鄉鎮事務所負責對參保人員的參保資格、基本信息、待遇領取資格及關系轉移資格等進行初審,錄入有關信息,并負責受理咨詢、查詢和舉報、政策宣傳、情況公示等工作。村協辦員具體負責新農保參保登記、繳費檔次選定、待遇領取、關系轉移接續等業務環節所需材料的收集與上報,負責向參保人員發放有關材料,提醒參保人員按時繳費,通知參保人員辦理待遇領取手續,并協助做好政策宣傳與解釋、待遇領取資格認證、摸底調查、農村居民基本信息采集、情況公示等工作。并對新農保經辦流程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二)廣西新農保基金監督體系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指導意見》第二十三條規定:“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切實履行新農保基金的監管職責,制定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各項業務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業務程序,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對基金的籌集、上解、劃撥、發放進行監控和定期檢查,并定期披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籌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開透明,加強社會監督。各級財政、監察、審計部門按各自職責實施監督,嚴禁擠占挪用,確保基金安全。”第二十四條規定:“新農保經辦機構和村民委員會每年在行政村范圍內對村內參保人繳費和待遇領取資格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通過對新農保基金的審計監督、內部監督和社會監督等途徑,保證廣西新農保基金的收支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內部規章制度,確保新農保基金在運行過程中不受損失,提高新農保基金的管理效益。
三、廣西新農保基金監管機制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盡管廣西各級地方政府不斷加大新農保基金管理制度建設的步伐,完善基金監管機制。但隨著廣西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民參保的訴求日益強烈,新農保業務呈急劇增長的態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監管力度有待加強
目前,針對新農保基金的監管主要來自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自身的內部監督,以行政監督為核心,而缺乏應作為主要監督力量的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外部的有力監督。同時,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通過分離社保基金的征繳、管理和使用,來保障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性、流動性與收益性(即保值增值)。而我國目前采取的是“收支兩條線”的管理辦法,雖然增加了財政部門和銀行的審核,但是針對新農保基金的籌集、發放等需加強監管力度。
(二)法制建設滯后
廣西已經相繼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規程》等制度規范,但對新農保基金的管理在法理上還存在真空,有關新農保基金監管的法規建設亟須加強。
(三)信息化程度不高
隨著國家“金保工程”的逐步開展,新農保基金的征繳、支付和管理也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有效減少了業務經辦過程當中的人為干擾,提高了新農保基金運轉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冒領、錯領新農保基金現象的發生。但是,廣西新農保基金監管的信息化建設還比較落后,普遍存在“重硬件投入、輕軟件建設”的現象依然存在,須提高信息建設力度。
(四)風險預警監督機制不成熟
人口老齡化加快、金融危機和通貨膨脹等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加大新農保基金運營的風險。因此,預警基金風險,保障基金保值增值顯得尤其重要。但目前廣西的新農保基金風險預警監督機制還不成熟,尚處于完善階段。
四、完善廣西新農保基金監管機制的設想
(一)健全機構,完善制度
健全的機構是廣西新農保基金監管的基礎,廣西政協李達球副主席的《促進廣西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專題報告》認為有必要在自治區、市、縣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中調配編制,專門成立“農村社會保險處”(科、股)來對新農保基金進行監管。完善的制度是廣西新農保基金監管的前提,監管機構要從廣西新農保基金監管的實際出發,在基金登記、繳費和支付等各個環節上,都制定完善的監督檢查辦法,形成專項監督檢查長效機制。比如建立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聯席監督檢查機制、群眾舉報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二)加強立法,嚴格執法
法律是新農保基金監管的依據。廣西各地方政府作為“新農保”這一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和管理者,應根據廣西農村地區養老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充分體現中國農村養老“公平與效率兼顧、權利與義務和諧”的立法價值選擇,研究并制定涵蓋包括基金經辦、基金運營、基金保值增值、管理機構等的地方法規和部門規章,比如盡快出臺《廣西農村養老保險法》等,保障廣西新農保基金監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過立法規范基金經辦,打擊基金違規運營和多領、冒領基金等違法行為,促進廣西新農保基金管理逐步邁向法制化軌道。
(三)強化預警,防范風險
新農保基金的市場化運營不可避免地存在風險,安全是基金管理的基本,增值是基金管理的延伸,應在確保基金安全的基礎上實現增值。除了通過多元化投資組合分散基金市場化運營風險,還要通過構建的風險預警機制來保障新農保基金的安全。比如建立新農保基金投資運營的監督指標體系、成立專業投資機構和制定市場進出標準等。
義烏新型國際貿易商品市場是以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為主要特征的。這種方式有別于傳統對外貿易方式,通常是由出口商品發貨人或其人在國內流通領域商品市場,以現貨方式采購,辦理相關報檢、報關、貨運出口等手續后商品出境的貿易方式。新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交易方式獨特。交易方式大多為看樣訂貨,國外客商直接在市場采購,人民幣現金交易,采購商支付貨款后,商品所有權即轉移為采購商所有。二是涉及商品繁雜。一位采購商可能采購多種商品,但每種商品數量有限,不同的采購商往往選擇使用同一集裝箱出口商品。三是出口主體多樣。市場采購出口商品的采購、報檢、報關、訂艙、貨運等出口環節基本上由中介機構完成。四是物流時間求快。時間就是效益,只有快速通關,便利流通,才能實現效益的進一步優化。
(1)質量水平現狀。目前義烏商貿市場的商品質量安全水平,整體而言依然不高,特別是部分涉及安全、衛生、環保項目的商品,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原因是多數市場采購商,以低價為首選目標,忽視質量標準,直接導致采購商品長期處于低價低質水平。加上市場本身準入和退出機制尚不完善,加劇了質量風險不斷積聚。據統計,2011年,義烏集貿市場總成交額達677?郾85億元,同比增長9?郾13%;其中中國小商品城成交額515?郾12億元,同比增長12?郾95%,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義烏檢驗檢疫局共受理市場采購出口商品62155批,貨值11?郾79億美元,檢出不合格批次715批,不合格檢出率為1?郾15%。不合格產品主要有鞋靴類、紡織品、食用包裝容器等。同期對義烏市場涉及安全、衛生、環保的出口商品抽樣檢測情況也顯示,質量狀況不容樂觀,在完成抽樣檢測的13381批商品中,不合格1304批,合格率僅為90?郾25%。
(2)質量監管現狀。多年來,浙江檢驗檢疫局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質檢總局的正確領導下,根據商品市場實際,遵循“嚴格管理、管而不死,適度放寬、放而不亂,方法靈活、操作規范”的原則,不斷探索市場采購商品檢驗監管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初步形成了“檢驗、監管、稽查”三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措施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一是建章立制,完善工作依據。出臺了《市場采購出口商品檢驗監管工作規范(試行)》,制定了針對外貿倉庫規范化管理的規定,以及玩具、鞋類、紡織品、陶瓷等大宗商品檢驗的作業指導書。二是突出重點,加強了高風險、敏感商品的檢驗監管。將涉及安全、衛生、環保等敏感商品作為管理的重點,按不同風險等級,確定不同的抽樣檢測頻率,以實驗室的檢測結果,作為判定商品合格與否的依據。三是大力推進誠信管理。確定報檢主體,按照守法便利、違法懲戒原則,試行實施分類管理。四是實施視頻監控管理。對部分外貿倉庫,實施實時視頻監控,提高了監管效率,緩解了監管壓力。五是強化溯源管理。探索建立了“供貨商——報檢主體——出口公司——船運公司——進口商”的監管系統,建立數據庫,對市場經營單位進行全備案;要求每個報檢主體建立商品出口臺帳;實行出口供貨商店(鋪)備案管理,建立索證索票、進貨登記、驗收記錄、商品流向記錄。六是加強執法稽查力度。實施有針對性、不間斷的執法稽查,保持對違法行為的高壓打擊態勢。七是推進大通關建設。簡化辦事流程,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科學性,推出了集中審單一站式服務,提高了通關效率。八是探索構建多部門協作機制。努力形成政府負總責、報檢主體是第一責任人、職能部門齊抓共管、行業協會積極參與、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質量安全綜合管理大環境。
(3)質量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當前對義烏國際商貿市場商品的質量監管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郾關于檢驗檢疫部門。一是政策滯后。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主要圍繞一般貿易方式下出口生產企業來設定一整套檢驗監管措施和手段,對于特定的新型國際商貿方式存在滯后性。針對制造商產品銷售的不確定性,普遍存在“品種多、批量小、主體雜、通關時間緊”特點,市場采購出口商品具有更大的質量風險。但目前我國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采購出口商品檢驗監管工作,這就導致各地檢驗檢疫機構在檢驗標準、檢驗方法、操作程序、執法尺度上不統一、不明確、不規范。二是資源不足。檢驗檢疫監管壓力與日俱增。面對滾滾物流,檢驗檢疫部門在人、財、物等方面都捉襟見肘,執法力量無法滿足現行按批檢驗模式的規定要求,“檢不快,檢不完,檢不了”,甚至是“檢不準”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三是檢測水平有限。小商品種類極其豐富。據統計,目前義烏商貿市場共有市場經營商位6?郾2萬余個,擁有16個大類、4202個種類、170多萬種商品,其中60%以上商品出口世界215個國家和地區。面對海量的商品,檢驗檢疫檢測水平無法完全滿足實際需要。受檢測用房、設備、人員等因素限制,部分商品必須經過繁瑣手續和一定時間周期送達外地檢測,增加了進出口企業的經營成本和時間成本,也制約了市場采購商品的順利出口。
2?郾關于監管部門間的合作。各部門間尚未建立統一互信的協作機制,難以形成合力。最多僅是部門之間建立的合作機制,缺乏具體的合作項目和內容,不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最大監管效能。各部門在聯合執法、信用監管、法律責任追究等方面,改進空間很大。
3?郾關于監管對象。主要是出口主體復雜,商品溯源難,責任追究難。義烏市場出口主體多,中介機構多,外商多,由于缺少嚴格的準入機制,給市場的有序發展帶來諸多隱患。具體表現在:供貨商素質良莠不齊,風險防范意識不高,外貿專業知識缺乏;異地公司違規操作,擾亂貿易秩序;另外,還有大量無證國際貨代組貨、攬貨出口,擾亂正常的出口貿易秩序;組貨單位中介多、外貿倉庫不固定、不集中、不規范,而且對于中介人員和中介機構約束少,缺少相應完善的法律法規約束,監管難度大,存在“飛單”、“虛假申報”等風險,出口商品難以追溯,商品質量難以控制,責任難以追究。
4?郾關于監管效果。一是法檢商品逃漏檢現象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據歷年業務統計數據及檢驗監管、執法稽查實際情況表明,義烏市場采購商品出口存在嚴重的逃漏檢現象,市場采購出口的法檢商品中僅有三成左右做到依法報檢。逃漏檢現象的存在,直接導致了小商品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假冒偽劣、質量不合格、侵犯知識產權等一系列問題。二是國外關于義烏市場采購出口商品因質量或者安全問題而通報、召回、退貨的案例逐年上升,2008年32起,2009年51起,2010年52起,2011年達82起,占全省系統的比例由2008年的22?郾4%上升到今年的51?郾3%以上。國外通報召回案例的居高不下,已經影響了義烏市場商品乃至整個浙江出口產品的聲譽,對義烏市場采購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
二、改進義烏新型國際貿易市場質量監管的基本原則
針對當前義烏新型國際貿易市場質量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必須立足實際,全面改進質量監管工作。為此,要牢牢把握以下四項原則。
(1)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了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深度。構建新型國際商貿市場政府監管方式的目標,就是要“管得住、通得快,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終究”。“管得住”是前提,“通得快”是手段,質量保證是目的。
(2)先行先試。針對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存在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問題,可采取先行先試辦法,按照“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原則,對重點工作制定相應工作方案和計劃,細化分工,明確責任,形成檢驗、監管、通關新機制,探索新的監管模式,為檢驗檢疫系統改革積累經驗。
(3)以質取勝。目前市場商品質量安全總體情況不盡人意,另外由于各國安全質量標準不一,多數情況下,歐美等發達國家標準、國內強制標準和非洲、中東等國家與地區的產品質量安全要求呈現梯次遞減的狀況。建議在政府的強力引導下,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落實參與市場采購貿易各方的質量責任,共同唱響做強“義烏小商品”品牌的大合唱,為義烏市場采購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創造條件。
(4)創新機制。從創新角度考慮,可把檢驗檢疫監管改革目標定位如下:首先要求產品質量安全必須“管得住”。與此同時,完善對外貿易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國際貿易的便利化水平,也就是要“通得快”。辨證妥善地解決“管得住”與“通得快”的矛盾,是解決市場采購出口檢驗檢疫監管難點的關鍵,需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積極創新。浙江檢驗檢疫局已經針對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的特點,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監管新措施,正在陸續推行之中。
三、進一步改進義烏國際貿易市場質量監管方式的措施探討
在上述四項原則的指導下,政府各部門應攜手合作,從多角度入手,全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進一步改進對義烏新型國際貿易市場商品的質量監管。具體來講,可以從四個方面著眼,采取相應的措施。
(1)從“便利化”著眼。一是擴大報檢主體。將在義烏從事進出口相關業務的經營主體全部納入監管范圍,允許各類經營主體直接報檢。通過擴大報檢主體,節省成本,減輕企業負擔。二是建立新型檢驗檢疫口岸放行機制。在保證質量安全前提下,根據出口企業的誠信等級、商品風險等情況建立口岸分類放行模式,改變檢驗放行的單一模式,實施檢驗放行、驗證放行、信用放行,加快通關速度。三是優化檢驗檢疫流程。實施預檢驗制度,實行入庫預檢、裝箱報檢、審核放行的工作機制,提高檢驗檢疫放行效率。四是實現市場采購出口商品直通放行。減少成本,提高通關速度和效率。五是建立進口商品轉檢工作機制。減少進口商品在口岸滯留時間。六是提高檢驗檢疫監管信息化應用水平。建立市場采購商品質量信息數據庫,實行檢驗檢疫流程電子化和監管信息化。通過信息化應用,企業可以在辦公室實現報檢、簽證,減少企業辦事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七是建立適應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檢測體系。加快建立檢測重點突出、覆蓋面廣的實驗室體系,滿足進口商品和市場采購出口商品檢測需求,為進出口貿易提供優質技術服務。加強檢測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產業轉型升級、技術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八是建立國際貿易摩擦和壁壘應對機制。建立技術研究機構,及時收集、跟蹤、調查、研究、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建立國外技術法規信息平臺,增強貿易壁壘的技術應對能力;配合建立政府、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和企業“四位一體”的進出口貿易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應對能力;積極參與政府主導的信用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構筑統一的信用監管網絡。
(2)從“規范化”著眼。一是建立經營主體監管機制。實行外貿經營主體全備案,對市場采購進出口商品的經營主體和高風險敏感商品的市場經營商,實施備案管理,掌握相關經營主體的真實信息,為有效監管奠定基礎。實施動態分類管理,落實質量責任,根據備案主體誠信程度、遭到國外通報召回情況、違法情況、檢驗檢疫中發現問題、質量保證能力和商品風險等級等因素綜合評定,實施動態分類監管。建立經營主體信用管理機制,綜合檢驗檢疫監管、國外通報和執法稽查等信息,開展信用評價,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加強信用監管,提高監管針對性和有效性,探索檢驗向監管轉變。二是建立商品集中倉儲、封閉管理。對市場采購出口商品和進口、轉口商品實行指定區域集中倉儲,封閉式管理。三是建立全申報管理。對市場采購進出口商品經營主體實行聯網監管,對進出口商品實行全申報、如實申報。四是建立商品來源信息登記制。要求進出口經營主體建立商品驗收、購銷、出口臺帳,建立商品來源信息登記等制度,強化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意識,形成無縫監管系統。建立健全“生產—經銷—倉儲—貨代—外貿—船運”出口各環節信息全申報機制。在口岸查驗放行環節,驗證企業申報信息,確保商品質量安全“可追溯”。
一、農資行業的發展與特點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農資流通領域改革開放,農資經營由供銷社一統天下的格局被打破,農資生產企業、農技推廣部門、農業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等都紛紛涉足農資流通市場。農資行業發展到現在,已形成國有農資公司、農技站(土肥站)和個體工商戶及個人的多種經濟成分、多形式、多渠道格局。但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進步,農資市場日趨復雜,出現了監管主體亂、市場主體亂、農資商品亂等問題,在資源配置、流通體制、競爭機制上畸缺而無序,致使農資商品流通秩序發生紊亂現象。這些問題使監管執法的難度也相應增大,簡單的市場巡查、農資質量定向檢測等普通監管手段已不適應當前農資市場的發展需要,急需建立科學高效、監管有力、行動協調、反應快捷的農資市場監管長效機制。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維持市場經濟正常秩序的保證。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健康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2011年10月1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制定禮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以社會成員信用信息的記錄、整合和應用為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這一舉措將有力促進我國社會信用體系逐步完善。
農資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是以培養農資生產經營企業遵紀守法為核心,通過相應的制度規范、運行系統和運行機制建設,實現褒獎守信、懲戒失信,從而從根本上規范農資市場秩序,實現農資產品監管關口前移。
二、農資市場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必須遵守行業信用。近年來,部分生產者和經營者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不遵守行業信用,生產和銷售不合格的產品。綜合分析,農資經營者不遵守行業信用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行業法律法規不完善。目前,我國關于農資行業市場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致使部分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而暗地里降低農資市場生產和流通的標準,以至于不斷出現農資質量問題。只有加強相關立法,才能迫使農資生產者和經營者將農資質量保障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農資質量監管水平。
第二,當前我國信用體系不健全。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這與我們注重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是分不開的,但與此同時,我們卻在相當程度上忽略了社會的信用建設,特別是市場參與者的誠信建設。個別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了獲取高額的經濟利潤,坑蒙拐騙消費者,不求企業的長遠發展,不求自身信用建設。農資行業之所以出現屢禁不止的質量問題,也與這一行業的參與者忽視自身信用建設分不開。
第三,缺少社會信用建設的氛圍。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由于信用體系不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和法律不健全,對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弱,導致社會的各行各業都缺少信用建設的氛圍。這種缺少信用建設的社會氛圍對于農資行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導致農資市場不斷出現問題。
三、構建農資行業信用體系的對策
2011年8月18日,國家工商總局在全國工商系統企業信用分類監管經驗交流會上提出,利用三年時間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級經濟戶籍庫”,對全國多達上千萬家企業劃分不同的信用等級,相應給予不同的監管方式。建設農資市場監管信用體系,是新時期順應社會誠信建設的必然趨勢,也是農資行業加強市場建設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構建這一信用體系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農資市場信用管理體系
建立以“政府主導、工商牽頭、部門參與、協會配合”的農資市場信用管理體系,完善農資企業綜合信息數據庫,進一步健全完善農資市場信用管理體制,明確農資市場信用管理工作的職責、內容、程序、方式、手段等。工商部門對農資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框架進行總體設計,并對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的具體建設方案組織協調。
加強農資企業綜合信息數據庫的建設,以信息化管理為手段,對農資生產、經營企業開展信用信息征集,實行轄區管理,及時更新,確保企業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及時性和準確性,同時逐步實現工商、農業和質監系統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1.公開企業基本登記事項記錄。企業登記事項是企業最基本的信息,屬于社會公共信息,是了解企業信用的原始數據,依法通過網絡向社會,提供查詢服務。
2.公開違法行為記錄。對行政處罰結果按照分類監管的不同要求進行公開,作為企業信用信息予以記錄并可提供社會查詢;對吊銷營業執照的企業依法吊銷公告。
3.公示典型違法企業。對違法情節特別嚴重、社會反響強烈的典型案件,將該企業違法情況通過網絡等形式。
(二)建立農資市場信用標準
農資市場信用標準是評價農資生產和銷售企業信用等級的尺度和依據。只有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市場信用標準,堅持獨立、公正和審慎的原則,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進行評價,保證評價結論的合法性和權威性。2007年1月,全國整規辦和國資委共同印發了《關于加強行業信用等級試點管理工作的通知》。這是為我國農資市場信用標準建設而做的初期努力工作。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離我國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農資市場信用標準還存在不足之處。為此,一方面要在農資經營者信用分類監管的基礎上繼續朝制度化、規范化方向邁進,另一方面,還要通過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從而做到對信用評價單位的信用等級核實無誤。只有這樣,農資市場信用標準才能真正在實踐中取得成效。
(三)完善農資市場信用評價制度
農資市場需要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運行的信用評價制度,以保證評價結論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建立由政府部門、農資行業和社會三方組成的評價主體則是必然選擇。例如由工商部門對企業的農資市場信用作出相應的評估,積極借鑒農資行業協會意見和建議,并采取聽證的方式多方聽取社會意見,對企業農資市場信用作出正確的評價。
工商部門可以農資經營者“經濟戶口”為依托,結合對經營主體市場交易行為的動態監管,對所掌握的
與其信用相關的主體資格、經營行為、遵紀守法情況、商標注冊認定、廣告行為、合同管理、質量認定、受表彰獎勵情況等信息進行定量、定性分析,確定各類經營主體的信用等級,將其分為A、B、C、D四個等級(A級為守信企業,B級為警示企業,C級為失信企業,D級為嚴重失信企業),從而在日常監管中加大對A級農資經營戶的扶持力度,適度管理B級農資經營戶,強化C級農資經營戶的監管力度,嚴管D級農資經營戶,定期向社會農資經營者的信用信息,預警和引導農資消費。同時,在農資經營者中大力開展“文明誠信企業、商戶”、“守合同重信用”企業、“農資商品放心店”爭創活動,引導農資經營者誠實守信,營造重信譽、守信用、講誠信的良好經營氛圍。
同時,鑒于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有必要引入專業評估部門來幫助政府分擔農資市場信用評價工作的壓力。專業的農資市場評估部門作為獨立于政府、企業、行業協會之外的獨立評估機構,由于與其他部門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因而在評估過程中更能體現獨立性與公正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在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和鼓勵專業農資市場評估組織的發展。
(四)建立農資市場信用披露制度
農資市場信用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匯總和存檔,是做好農資市場信用工作的基礎。政府應當利用電視、報紙、廣播、互聯網等方式來將農資行業信用狀況向廣大消費者公布,確保行業內其他相關企業和普通民眾能夠通過多種途徑了解這些信息,從而為企業的經營和生產提供借鑒,為消費者的消費選擇提供依據。鑒于當前信息傳播技術和手段的現狀,保證農資市場信用披露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構建農資消費預警網絡。充分利用工商、農業、質監等部門的檢測手段和專業技術優勢,實現檢測結果共享。同時,不斷加強農資商品質量監管,及時市場監管預警信息和農資消費指導信息,保證農民用上合格放心農資。
2.政府擔任農資市場信用披露的主體。不論是利用電視、報紙、廣播或是互聯網等傳播手段,政府必須作為農資市場信用披露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3.建立信息反饋制度。由于政府能力所限,無法確保每次披露的農資市場信用完全真實準確,需要通過社會反饋進行修正和調整。
(五)完善農資市場信用獎懲體系
工商、農業、質監等農資市場監管部門可以根據信用等級狀況,對農資生產經營企業實行分類監管。對長期守法誠信企業要給予宣傳、支持和表彰,如在年檢、抽檢、行政審批等方面給予便利;在農資直補政策享受和農資龍頭企業評選等相關優惠補助政策方而優先,建立有效保護和激勵機制。
同時,還要建立嚴格的不合格農資退市制度。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質量不合格農資嚴厲查處,及時追回、收繳、罰款;對虛假宣傳的,及時警告并消費警示。對嚴重違反農資管理制度,制假售假等嚴重失信的市場主體,實行重點監管,可采用信用提示、警示、公示、取消市場準入、限期召回商品以及其他行政處罰方式進行懲戒,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加快農資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加快農資市場信用體系建設要以創新農資市場監管體制和提升行業監管效能為主線,按照“引導、規范、提升”的總體思路,通過實施農資企業信用分類監管,結合農資打假,建立上下互動、橫向互通的監管機制,進一步深化農資信用體系建設,引導農資企業加強自律建設,營造誠信守法、公平競爭的良好經營環境和放心的消費環境,實現農資監管關口前移,從源頭上確保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加強法制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農資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涉及農資市場建設的諸多方面,要逐步建立健全農資市場信息管理制度,不斷提高農資市場信用法制建設水平。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積極推動有關農資市場信用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保障農資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依法進行。
(二)加強輿論宣傳,營造守信氛圍
應當看到,近幾年寶山區的城市管理有了長足發展,城市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管理體制初步確立,管理組織逐步健全,廣大群眾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多年來,我們始終把城市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體制機制創新入手,采取標本兼治的辦法,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投入,把管理工作滲透到城市發展的各個環節,推動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在干部管理上,把城市管理業績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把懂管理、會管理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基本條件。制定科學的干部考核體系,引導廣大干部既要懂建設,又要會管理;既要抓好“硬件”設施,又要加強“軟件”建設;從而提高各級干部現代城市管理知識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在組織機構上,整合現有的行政資源,組建區一級的城市管理機構,承擔制定城市管理的戰略規劃、綜合協調和監督城市管理各項工作的職能;成立了全市第一支市政管理專業協管員隊伍,既加強了道路日常管理,又解決了4050人員就業;成立了全市第一個鄉鎮公路路政管理中隊,加強對公路日常養護保潔的長效管理;在干部作風建設上,提出了“一線工作法”,即領導在一線指揮,干部在一線工作,問題在一線解決,經驗在一線總結,政績在一線創造;在工作目標上,提出創“五個一流”,即建一流工程,抓一流管理,育一流隊伍,創一流服務,樹一流形象。
突重點破難點
今年是寶山實現“三年中變樣”目標的關鍵一年。為此,我們始終把重大項目、重點工作、重要任務放在突出位置抓緊抓實,全年計劃圍饒“三重”來按排,工作圍饒“三重”來部署,措施圍饒“三重”來落實。并建立了重大市政、重點基建、重大綠化三個工程指揮部,堅持每月召開“三重”工作推進會,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逐個進行研究,發揚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堅忍不拔、堅決果斷的“四堅”精神,組織力量,深入現場,剖析難點,找準突破口,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突破項目實施中的各種瓶頸,有力地推進了“三重”工作的進程。
細節決定成敗。“三重”工作,是由許多的細節和環節構成的,只有把每一個細節重視起來,才能確保“三重”工作的順利推進。同時,我們對六個亟需解決的熱點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一是重大工程項目問題;二是公共交通問題;三是公共環境問題;四是重點地區的市政配套問題;五是時間節點問題;六是投資資金問題。圍饒這六個關鍵點,我們擬定了關于城鄉建設和管理“中變樣”目標和任務專題調研報告;關于建管并舉、形成城鄉長效管理機制專題調研報告;關于加快推進重大工程前期動拆遷工作責任機制等專題報告,為寶山區加快實現“變樣”目標提供了有力保證。
“忠誠”是指忠于黨和人民、忠于法律,是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的靈魂,是思想純潔的本質要求,也是檢察干警必備的基本政治品質。
一是深化認識,堅定理想信念。“忠誠”就是真心誠意,無二心。從我國法治理念上說,就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也是檢察機關履行好職能的前提。通過引導不斷增強全院檢察干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感情認同,從思想深處解決為什么入黨、為什么當檢察官、為什么奮斗的問題,用先進的政治理論占領干警思想陣地,引導干警始終堅持“三個至上”、“四個在心中”,筑牢公正廉潔執法的思想根基,始終做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動搖。
二是與時俱進,高標準高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的歷史使命對忠誠賦予新的內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檢察干警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開展讀書月、演講比賽等活動,使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自覺抵制錯誤政治觀點、法治觀點和價值觀念的侵蝕,自覺地把“忠誠、為民、公正、廉潔”融入到檢察工作中,凝聚為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轉化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實際行動,始終做到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憲法和法律,切實肩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捍衛者的神圣使命。
三是開展專題學習,永葆忠誠本色。通過在全院開展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專題學習,把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深入闡釋“忠于黨和人民、忠于法律”的基本內容和實踐特色,努力在心靈中產生共鳴、思想上達成共識,使“忠誠”這一理念成為思想的指引、價值的坐標。
二、堅持執法為民,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利益
“為民”,即所謂執法為民,司法為民。法律文化語境中,公民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維護公民權利是法律職業群體顯著的核心價值觀。“為民”是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檢察干警崇高的歷史使命。
一是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在全院范圍內開展群眾觀點再教育,引導廣大檢察干警深入查找和剖析群眾觀念淡薄的各種表現,深刻反省自己的群眾感情、群眾觀點、群眾立場,從思想深處解決好“為誰掌權、為誰執法、為誰服務”等基本問題。對群眾訴求置若罔聞、敷衍塞責,與群眾打交道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冷硬橫推、吃拿卡要,要特權、逞威風,甚至、違法辦案等突出問題予以堅決糾正和解決。
二是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公開是公正的重要保障,深化檢務公開,積極組織“檢察開放日”活動。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征求意見函、登門走訪、開設網絡意見箱等形式,廣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逐一梳理歸納,逐項整改落實,加強對整改情況督查,確保整改落到實處。
三是廣泛開展走進群眾活動。領導班子帶頭,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進村鎮、走進學校開展司法調研服務活動,推動法律監督職能不斷向基層延伸,使全院檢察干警進一步了解區情社情,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真正把檢察工作融入三項重點工作中,自覺服務發展、保障民生、促進和諧。組織開展“大接訪”、“大走訪”、“大下訪”等活動,引導全院檢察干警積極投身改善民生、服務群眾的火熱實踐,端正對群眾的態度,認真審視和回應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把服務群眾貫穿于執法工作全過程。
三、堅持公正執法,全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公正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促進執法司法公正是檢察干警的最高價值追求。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要真正成為檢察官的自覺行動,必須貫穿到司法實踐中,確保公正執法。
一是敢于監督、善于監督、依法監督、規范監督。結合批捕案件審查,針對問題向公安機關發出《提供法庭審判所需證據材料意見書》和《糾正違法通知書》;延伸偵查監督職責,實現跨地域糾正違法新突破;結合移訴案件審查,對定罪關鍵證據認真復核,對有疑點的證據及時退查、補查,使打擊刑事犯罪不枉不縱,彰顯公正。
二是將公正執法與服務大局有機結合。全面正確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把維護司法公正作為天職,把推動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強化法律監督、嚴格公正執法上,以卓有成效的法律監督工作,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
三是進一步加強自身監督制約。牢固樹立監督者更要自覺接受監督的權力觀,深入推進檢察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科學配置檢察權。勇于接受外部監督,真正贏得公信,樹立權威,確保法律監督職能全面正確有效發揮,切實維護憲法和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四、堅持廉潔從檢,不斷提高檢察機關公信力
廉潔是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的根基,是檢察干警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中忠誠是前提,為民是目的,公正是靈魂,廉潔是基石,沒有廉潔,忠誠、為民、公正就得不到保障。
一是政策促動。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將改革發展成果惠及農民、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必須依靠制度予以保障。該市根據省《實施辦法》,著力在政策銜接、摸準人頭、測算經費、收益分析、經辦服務等八個方面進行深入調研,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新農保工作,本著“低水平、廣覆蓋、可增長”的原則,出臺了《鹽城市市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了新農保參保范圍、繳費檔次、基礎養老金標準、繳費補貼標準等。全市各縣(市、區)政府均制訂出臺了新農保《實施辦法》,全市新農保制度實現規范統一,與省《實施辦法》基本相銜接。
二是行政推動。新農保制度惠民工程連續兩年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市政府將新農保列為2010年市政府重點工作目標,市政府成立新農保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召開新農保工作會辦會、推進會、現場會,全面部署和動員新農保工作。全市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加大新農保財政投入,將新農保基礎養老金補貼、繳費財政補貼列入財政預算,共列入財政預算3.7億元。各級還重視新農保經辦機構建設,幫助解決人員編制、經費等問題,基本保障新農保經辦管理的需要。
三是會戰發動。在全市組織開展“雙覆蓋”百日會戰活動,“雙覆蓋”一是新農保適齡參保、基礎養老金發放全覆蓋,二是“四有”村建設全覆蓋。百日會戰分為宣傳發動、組織突擊、實施攻堅、總結表彰四個階段,并突出各個階段工作重點。市政府專門召開“雙覆蓋”百日會戰現場推進會,現場推進會規模空前。各地通過“日統計、周通報、月督查”,及時通報新農保進度,積極開展會戰活動,新農保成效顯現,新農保參保率、基礎養老金發放率,都提前半年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
四是載體帶動。新農保實施全覆蓋,面廣量大,涉及千家萬戶,需要有人辦事、有錢辦事。鹽城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以實現廣大農村居民“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為主要內容的“四有”建設,以三年為一個周期,實施“十村示范、百村試點、千村推廣”工程,按照建立平臺、摸清情況、宣傳發動、自愿申報、對應銜接、篩選初審、公示確定、跟蹤落實“八環節”工作法組織推進“四有”村建設,按照“五個一”(有1名專兼職工作人員、一間房、一臺電腦、一部傳真機、一部電話)標準建立村級勞動保障站,目前全市2081個“四有”推廣村勞動保障平臺“五個一”全部到位。省委、省政府專門在鹽城召開現場會,省委常委、副省長黃莉新同志親自到會講話,對該市“四有”平臺建設予以充分肯定。“四有”村建設全覆蓋,為推進新農保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
五是四級聯動。經過近年來的工作實踐,鹽城市已初步建立起市、縣、鎮、村四級新農保工作組織管理體系,明確各級的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市政府制定下達新農保全覆蓋工程目標,各縣(市、區)與各鄉鎮,各鄉鎮與各村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分解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實行鎮包村、村入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形成四級推動新農保的強勁態勢。新農保工作的有力推進,為實現新農保制度的長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運行機制有待完善――五大問題影響新農保制度的長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
新農保制度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調研中,我們感到,組織發動和農民的廣泛參與,僅僅是新農保工作萬里的第一步,如何實現新農保制度的長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這是難度最大的問題。從長期來看,我們既要重視新農保制度建立初期的組織動員與輿論推動,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新農保制度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問題。尤其需要切實破解新農保制度運行面臨的五大難題。
1.如何維持農民繳費意愿,是新農保運行中的一大難題――當前部分農民參保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參加新農保,不能排除的一個問題是對政策的穩定性及持續性的顧慮。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生存環境的限制,農民更重視眼前利益。目前,新農保選擇低檔次參保的情況比較普遍,部分農民參保意識有待增強。一些中青年農民認為自己還不到45周歲,養老問題離自己還很遙遠,對參保關心程度低,存在觀望心理。尤其是年輕人對長期性養老保險的興趣和熱情普遍很低,對新農保制度是否維持長期繳費意愿有很大不確定性,即使參保,中途退保的可能性也很大。有的農民以為現在還在試點階段,試點就是試試看,新農保說不定也會重蹈老農保的覆轍;有的農民擔心新農保繳費會越來越多,以后逐年增加經濟上承擔不了;還有的農民抱著僥幸的心理,以為新農保會像之前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一樣,如國家不僅取消農業稅,還給農民種糧補助等各種補助,農民以后也不需要再繳新農保費了,直接享受養老金。類似這樣對國家政策穩定性和持續性的懷疑影響了農民的參保意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參保進度。
2.新農保如何與其他制度有效銜接是實施中值得重視的一個難點――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全覆蓋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配套。一方面是與其他社會養老制度的對接難。目前,新農保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銜接辦法尚未出臺,導致各地對這部分農村居民是否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理解不一、執行不一,容易引發新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跨地區養老保險制度對接不完善。新農保的覆蓋對象是廣大農村居民,目前居住在小城鎮無保障的其他人員,尚未明確列入新農保的參保范圍,也享受不到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很多在外務工人員在工作地參加了城鎮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這部分人回到農村后,政策之間缺乏有效對接。還有一部分人群,比如,已滿16周歲的農村女性,她們未出嫁前在父母家參了保,出嫁后到外地又還沒有實行新農保制度,她們的養老保險該如何接續等問題。據有關部門粗略估計,全省沒有養老保險的城鎮老年居民有數十萬之多。新農保制度的有效銜接是制度可持續發展,實現其社會政策目標的重要條件。
3.切實解決新農保運行中各級財政的責任分擔問題――新農保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有待進一步落實到位。新農保制度設計中的最大特點,是通過建立各項財政補貼機制,構建普惠式的農民養老金制度。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目前,各地大多使用省補資金發放了基礎養老金,地方財政配套資金的到位率偏低,尤其是對新農保的參保補貼資金僅僅納入了預算,未及時足額劃入。這對新農保工作的進一步推動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4.如何實現新農保制度的長期有效管理,這也是難度較大的問題――各級農保經辦機構、人員、經費有待進一步落實到位。在新農保運行過程中,市、縣兩級農保經辦機構,負責實施新農保的組織推進、政策制訂、宣傳培訓、稽核審計、經辦管理、信息網絡服務、督查考核等項工作,隨著新農保工作的蓬勃開展和經辦業務量的急劇增加,實現新農保適齡參保全覆蓋和基礎養老金及時足額發放,必須切實解決有人做事、有錢辦事問題,保證各級新農保經辦管理服務必要的工作條件。目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通常按照經辦人員、服務對象1:5000的比例配備機構人員,市、縣兩級城保經辦機構分別是副處級和副科級建制,初步保證了城保經辦業務的開展,而全市新農保服務對象超過300萬人,各級農保經辦機構普遍人手不足、經費不足。同時,市、縣兩級農保經辦機構的機構建制與其承擔的經辦服務職能不相稱,難以有效發揮新農保的組織推進、工作協調和經辦服務職能,農保經辦機構人員的政治、經濟待遇普遍較低。社保管理平臺脆弱、管理力量嚴重不足,難以支撐繁重的管理任務,將會嚴重影響新農保制度的實施效果及可持續發展。
5.新農保基金的管理與保值增值是一個關鍵制約因素,又是制度運行的難點之一――新農保基金收繳和基金保值增值不到位影響新農保的順利推進。目前,農村居民居住分散,新農保基金管理環節多、在途時間長、金額大,存在安全隱患,亟待引起重視。據了解,各地新農保保費和養老金基本上是由本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制度平臺、管理平臺、技術平臺亟待加強。目前的機構網絡對于待遇領取等無法做到簡單、便捷、安全。更為嚴重的是,按現行基金管理辦法,參保人員個人賬戶儲蓄利率按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計入個人賬戶,長期如此,恐引起賬戶虧空。如何避免新農保重蹈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轉軌過程中出現的嚴重的個人賬戶空賬和養老金籌資缺口問題,如何實現新農保社會統籌賬戶中央和地方財政補貼的制度化、法律化,如何做實新農保個人賬戶并實現參保農民個人賬戶的保值增值,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盡快完善新農保基金管理辦法,是新農保制度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制度建設問題。
三、構建我市新農保制度運行長效機制,推進新農保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如何構建“新農保”運行的長效機制,實現新農保長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是探索我省新農保下一步發展,謀劃更完善、更科學的運行機制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1.從戰略的高度和長遠的眼光謀劃新農保,提高對農村養老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各級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對農村養老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決不能將養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戶的事情。老齡化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家庭養老勢單力薄,難以為繼。據統計,鹽城市2009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129.58萬,占總人口的16%,自1990年鹽城市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20年來,鹽城市老年人口以3.5%的比例遞增。今后一個時期還將以較快速度增長,到2020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將上升到21.5%。可以想象,如果不從現在起給農民進行物質積累,再過二、三十年,農民的養老問題可能成為威脅農村社會安定的頭號問題。“銀潮”不僅僅會沖擊城鎮,更將猛烈地沖擊社保基礎相對薄弱的農村。如何防止農村老年人陷入貧困,“防洪”比貧困到來后的“搶險”更加重要。我們要充分認識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重大意義、存在問題、潛在危機,萬萬不可持無關緊要的態度,消除長久以來人們在思想認識層面上對農村養老問題的片面認識。要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和組織要通過各種宣傳方式和手段,改變農民的陳舊觀念,調動農民參保積極性,全面提高農民參加社會保險意識。制訂適合農村特點的宣傳教育規劃,廣泛深入宣傳社會保險政策及其優越性,通過耐心的講解和引導,使農民了解政策,明白道理。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社會組織作用,努力營造構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良好氛圍。
2.強化政府主導,建立穩定增長的籌資機制。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之所以“新”的一個最重要的體現就在于明確了政府投入責任,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辦法。要保證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轉,必須建立健全各級財政穩定、長效的新農保資金補助機制,建立農民繳費、集體補助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市、縣財政每年應列出專項預算,充實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基金,并隨經濟的發展同步增長。強化政府主導,還需要完善體制,明確各級財政職責,妥善解決好新農保制度中各級財政責任分擔問題,形成良性有序的投入機制。建議進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明確各縣(市、區)財政盡快撥付新農保基礎養老金配套資金和農村居民參保補貼資金,推動新農保制度正常有效運行。
一、強化執行意識,夯實執行力的根基
執行力是實現既定目標和手段的能力,是對目標執著跟進的態度和精神。要提高工商執行力。當務之急就是要改變廣大干部的執行意識,首先,要強化執行的紀律意識。明確執行就是一種紀律,作為國家公務人員,要將上級的決策任務不折不扣的完成,這既是一種責任,也體現了一種素質。要在干部職工中牢固樹立起剛性的執行理念,接受任務不講條件、執行任務不找借口、完成任務追求圓滿,以對工商行政管理事業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局榮我榮”的主人翁意識,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其次,要強化領導層的作風建設。單位和部門的核心是領導,是工商隊伍整體精神風貌和意識的引領者和推動者。領導層反對官僚作風,執行者就不會溜須拍馬,領導層討厭松垮,執行者就不敢消極怠慢,領導層做事追求完美,執行者就不會對執行偏差感到無所謂。由此可見,領導層的理念和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執行者的理念和價值觀;第三,要強化執行層的責任意識。應當說,絕大多數同志抓落實的責任心是有的,但不可否認,在我們隊伍中還存在著不重視抓落實的傾向。有時,一樣的任務,一樣的條件,各單位和人員之間的執行結果卻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當中有想不想抓和會不會抓的問題,但最根本的是工作責任心和態度上的區別,有的同志是有利的就做,無利或利少的就不做,思想上有私心雜念;有的同志好做的做,難做的拖著做,思想上怕苦畏難;有的同志硬的工作任務去做,“軟”的工作應付著做,存有投機取巧心理。人們常說“態度決定一切”,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和端正的工作態度對于執行上級指令,完成工作任務至關重要。
二、打造高效團隊,培植執行力的堡壘
好的執行力需要有好的團隊,打造一支高效執行的堅強團隊是保障執行力高效實施的基礎。要從全面提高工商隊伍干部素質著手,使廣大工商干部精神更加飽滿,作風更加過硬,執行更加順暢,落實更加有力。
確立團隊崇高的價值取向。要實現工商事業的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全體干部的共同努力。每一名工商干部都要有立業的志向,自覺將個人追求與工商事業發展目標融為一體,立志做大事,立志創一流。以做好本職工作為基礎,將條線爭名次,地方爭位置。形象爭最佳作為標準,無論是市場準入、監管執法、還是信息化建設、能力作風建設等方面都堅持優字當頭。精益求精。
保持團隊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面對監管方式轉型和取消“兩費”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振奮精神,以積極進取的心態研究新形勢,探索新對策。要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重新思考工商職能的定位,找準工商職能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結合點,既“立足工商抓工商”,加強監管執法,在營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和諧誠信的市場環境上盡職盡責:又“跳出工商抓工商”,與黨委政府的工作搞好對接,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盡心盡力。以振奮的精神,積極的態度著眼長遠,適應轉變,以觀念的更新求得工商事業發展的飛躍。
發揚團隊求真務實的工作本色。執行決策,干事創業關鍵在“干”。實現工商事業發展,需要我們求真務實、攻堅克難、堅忍不拔、埋頭苦干,需要每一個工商人艱辛的付出,才能有所成就,有所作為。在工作中要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時時處處強調一個“實”字,重實情、想實事、說實話、出實招、使實勁、求實效,不說不利于內部團結的話,不做不利于事業發展的事。力爭做到“七個帶頭”,即:帶頭做公仆,做到心系群眾,服務人民;帶頭勤務實,做到真抓實干,務求實效;帶頭干事業,做到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帶頭敢開拓,做到顧全大局,令行禁止;帶頭講奉獻,做到發揚民主,團結共事:帶頭負責任,做到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帶頭嚴律己,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三、優化溝通渠道,連接執行力的紐帶
提高整體執行力的核心是有效的溝通。只有不斷優化上下左右的溝通渠道,達到上級與下級、部門與部門間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形成政令通暢,人和氣順的良好氛圍,才能有效提高整體執行力。
有效的上下溝通,能夠提高執行的準確性。各級領導作為貫徹執行上級精神的第一責任人,對上級的精神要準確把握,領會要義。如果有絲毫偏差,都可能帶來執行的不到位或走樣,帶來資源的浪費。如上級要求開展的各類檢查、專項行動、即時性工作,都要領會精神準確把握,合理決策科學部署。因此,領導干部首先要進行有效的上下溝通,準確把握上級的執行意識和執行態度,才能正確指導下屬的準確執行。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領導干部要凝聚人心,創新溝通方式,投入感情和管理技巧,讓下屬真正感受到領導的關心和重視,使全體干部各盡其能,年輕人勇于“冒尖”,中年干部成為頂梁柱,老同志發揮傳幫帶作用,把執行力從下屬身上充分挖掘出來。
真誠的平行溝通,能夠提高執行的效率。任何的執行都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只有群策群力,真誠協作,最大限度發揮整體的合力與團隊的優勢,才能達到效能的最大化。比如食品安全監管,在職能分工中涉及監管、市場、公平交易、消保幾個條線,由于這項工作關系人民生命健康,各條線都在積極作為,部署工作,開展活動。但客觀上由于多頭分工,分散了精力,也浪費行政資源,因此,要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協作,避免由于職能重復交叉導致精力分散,協作不夠,影響執行效能。要積極營造和諧有序、協作融洽的溝通氛圍和工作環境,工作資源相互分享,分工不分家,全局一盤棋,這樣,我們的工作才能更主動,才能實現效能的最大化。要杜絕部門間各自為政,互不通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不良傾向,當日常工作出現職能交叉時,要主動配合他人或部門做好工作。
四、加強貫徹落實,配套執行力的體系
狠抓貫徹落實是提升執行力的關鍵。同志曾經深刻地指出:
“不要在層層表態、層層開會、層層造聲勢上做文章,而要在層層抓落實、層層抓解決問題上下功夫”。
要結合實際,制訂完備的落實計劃。制訂計劃,是為了打有準備、有把握和有成果之“仗”,上級的決策和部署,多從宏觀上考慮和把握,需要在層層傳達、落實中逐級細化,分解,我們在抓落實的過程中,需要將上級的指示與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拿出具有自身特點、便于在實際工作中操作的計劃和辦法來,科學有效地給組織成員分配工作,量化目標,細化責任,需要注意,決策計劃要為落實服務,在抓落實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正方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這樣,才能避免抓落實的被動性和簡單化,才能把握大局,使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有聲有色,成果顯著。
要統籌規劃,于細微之處狠抓工作落實。我們基層工商機關在內部管理和對外履行職能上有很多工作要做,隊伍建設、市場監管,打假維權,服務經濟,主體準入等等,每個方面都包含著很多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在抓落實時必須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以小見大。在計劃工作落實時,要層層做細,具體抓,抓具體,杜絕工作粗枝大葉,浮在面上,要于細微之處煉作風、見精神、出成績。
一、創新服務機制,擦亮農機窗口,規范操作,便民服務
農機是對外服務的窗口,我們將“平安農機”等各項創建活動與農機監理規范化建設結合起來。幾年來,我站一直把農機監理規范化建設當作重點來抓,當作亮點來推,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推行延時、預約、上門服務等一系列的便民措施,強化“文明監理,依法行政,政務公開”,正確處理好執法嚴謹與為農服務的協調關系,通過進一步的規范化服務,努力打造“平安農機”品牌,我們的規范化服務建設具體體現在:
1.分揀辦理
監理工作人員根據來辦業務的不同劃分為即辦件、承諾件和上報件。即辦件要求:只要手續全,馬上就辦完。不以任何理由刁難機手,且語言文明,態度熱情;承諾件就是在承諾時限內必須辦完,絕不以任何理由拖延機手的時間;上報件即在規定時限內必須上報,否則須承擔違諾責任。
2.對監理業務人員實行首問首辦責任制
首問首辦責任制就是說最先接觸機手的監理工作人員要負責到底,直至業務辦結,機手滿意。
3.監理人員準則
監理業務人員一不準曠工、遲到和早退;二不準串崗,無故離崗和空崗;三不準在工作時間玩電腦游戲、吸煙、會客、嬉鬧、睡覺;四不準中午飲酒;五不準桌面亂堆亂放;六不準向機手“吃、拿、卡、要”,從而很好地規范了業務人員的一言一行。
4.實行監督反饋卡制度
每辦理一項業務前發給一張明白卡,辦完業務再發一張監督反饋卡,讓機手通過明白紙及反饋卡把意見及時反饋給農機監理站。
5.收費規范化
我們的監理收費以物價局文件為依據,禁止一切亂收費。
6.推出延時服務
根據機手遠路而來或農忙時的需要而制定的,無論是到了下班時間還是節假日,只要機手有來辦理業務,一律照辦,辦完辦好。這樣即方便了機手,也提高了我們農機監理的信譽。
7.實行崗位責任倒查追究制,以防責任不清
幾年來,從未有生、冷、硬、頂的不良現象發生,優化了農機事業發展環境,擦亮了農機服務窗口。深受農機戶好評。因此,農機監理站在2009年被縣委、政府評為“文明示范單位”。
二、創新組織機制,拓展監理外延服務
執法行為必須規范化,工作思路需要創新,工作方法需要創新,組織管理需要創新。我們成立了監理股,下設三個監理隊,分別配備相應的裝備,各自獨立開展工作。
針對目前拖拉機回歸農田作業,運輸拖拉機越來越少,開運輸拖拉機的機手收入相應減少。回歸農田的拖拉機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小拖拉機小機具已基本沒有市場,大型的拖拉機、聯合收獲機占領農機作業市場。為方便機手,肅北縣黨城灣鎮監理隊推出外延服務,切實做到“垂心下沉,關口前移”,推出文明執法,電話預約服務。執法必須有兩名以上持執法證件人員著裝整齊,檢查處理違章,做到程序規范,嚴格把關,且明確隊長崗位責任制。規范執法,先亮證表明身份,再指出機手違規行為及處罰標準,執法依據準確,程序合法。多年來,我們農機安全監理站一直在提高執法透明度上狠下功夫,使用服務明白紙,將機手業務申辦程序、收費標準、執法依據等全部列于其上,肅北縣石包城鄉監理隊負責一項業務跟蹤一張監督反饋卡,讓機手通過明白紙及反饋卡把意見及時反饋給負責人,根據機手提出的意見及時改進工作方法,從而促進了全站工作人員的工作力度有了一個大的提高。
三、創新管理機制,加大安全監管力度
為切實加強農機安全工作,確保無重大農機事故發生,在工作中采取源頭管理與強化督導相結合,切實消除農機事故隱患,努力實現農機安全生產,營造和諧農村氛圍,在方法上采取動態與靜態相結合,即簽定安全責任書,創建一批農機安全村,鞏固農機協會陣地。
1.落實農機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制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市有關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的要求,每年年初專題召開農機安全工作會議,要求農機戰線上的同志增強安全憂患意識,樹立強烈的監督監管責任心,在市局與我站簽定責任書的同時與各鎮、鄉農機管理站簽定安全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制,實行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安全模式,從而強化了農機安全生產的監控責任。
2.精心部署農機安全村創建工作
根據市業務主管部門的要求,加大對農機安全村的創建工作,構筑和諧的社會、和諧農村。
3.與公安交警聯合,成立了聯合執法辦公室,由農機局派人進駐交警大隊,并跟隨上路檢查
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的目的是確保農機作業安全,維持農機生產安全秩序,為了減少農機檢查的盲點和死角,進一步提高農機執法力度。通過兩年來的聯合行動,使廣大群眾認識到我們的農機安全監理執法具有法律嚴肅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我站與公安交警部門聯合成立了農機交警違法處理辦公室,從而促進了“平安農機”大發展。
4.分利用農機促進會的陣地,搭建安全教育的平臺
一是對三秋、三夏農忙季節和傳統節假日實施重點抓,為確保農機手做到安全駕駛,通過農機促進會信息平臺向每個機手發送安全行車提醒短信(每個季度不少于10條),做到警鐘長鳴,預防群死、群傷的農機大事故發生。二是配合區交警、安監等部門,搞好農機安全生產的宣教工作,借助現代多媒體設備,到鎮鄉組織機手觀看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安全教育片和送宣傳圖片以及平安農機知識手冊,促使廣大農機手時刻牢記法律、法規和安全第一的重要性,確保自身和他人的生產安全。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0-0077-01
一、引言
我國工程質量事故已經有很多血的教訓,除其本質原因外,政府授權的專職機構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質量監督時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建筑工程作為系統工程,具有質量指標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長、人工控制費時費力、破壞因素多等特點。建筑工程質量檢測機構的職能是承擔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預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結構等質量監督和檢測任務。其項目種類繁多,客戶面廣,檢測費用收取時間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檢測任務相對繁重,收費管理流程復雜,且監督員數量明顯不足,給監督管理造成了相當的難度[1]。
當前工程質量監督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腐敗現象,監督員獨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寫記錄,沒有圖像,缺乏監督。為了提高服務質量、辦事效率和規范管理,能夠及時將大量業務信息在各部門之間進行傳遞,方便呈報主管部門和與客戶聯系,有必要利用計算機信息管理對建筑工程質量實行動態監控。
從目前普遍的工程質量現狀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其一,多數施工企業在實際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實質量保證標準;其二,在質量評定過程中隨意性過強,數據準確性和真實性難以保證,無法進行實時管理和監督;其三,質量評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術人員手工操作,信息處理效率低、周期長。現有的監控管理軟件多數偏重采集檢測數據、形成處理報告等,而忽視了檢測機構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樣性。所以有必要將各部門的信息資源整合起來,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點
計算機信息管理實行的建筑工程質量動態監控,用于施工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質量評定與控制,包括各種報表的生成、各種實測數據的收集,從而對分項工程質量等級加以評判,進而對工程質量提供保證[2]。其特點包括:
(一)可以靈活采集、修改、編輯數據
傳統方法中數據的收集主要依賴于各種質量評定表,由質量控制人員根據各項要求填寫相應的實測數據。應用計算機信息管理實行工程質量動態監控,可以直接依照順序提供的相關表格,在屏幕上填寫對應的數據信息。
(二)系統穩定可靠,共享性強
管理系統可采用三級系統管理制,實現從底層權限到流程權限的多重管理,能夠確保系統安全。為每位操作人員設定唯一的登錄名和密碼,各類權限必須經過管理程序的嚴格設定。由于該系統的數據均集中在主機端處理,要求其必須具備不間斷的可用性和相對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對數據進行多方面統計分析的能力,監控系統資源的運行狀況,方便數據備份。信息管理系統還可以充分體現數據共享的優越性,同一條數據信息僅需錄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門利用,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一致性。系統各模塊之間高度結合,可方便地進行各種統計分析,使管理層在任何時候都能方便地調用各種資料,為決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幫助。
(三)數據結構清晰
利用計算機信息管理實行建筑工程質量動態監控,所需的數據包括基本數據、保證數據、允許偏差的實測數據等。填寫時,可設計成首先填寫保證數據,如不符合規范要求就不能繼續填寫,直至改正為止。這樣可以保證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質量合格的基礎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長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設計生成如下表格:質量保證資料檢查表、單位工程質量評定表、單位工程觀感質量評定表、分部工程質量評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表、裝飾分部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表、門窗分部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表、地面與樓面分部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表、主體分部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表、地基與基礎分部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表等等,其中每項都包含著若干分項工程表。
(五)根據采集的數據,逐級生成質量評定結果
要設計為逐級生成各分項工程、各分部工程、整個工程的質量評定結果和質量等級。這樣做可以排除人為因素干擾,使結果具有客觀性和說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計算機信息管理實行建筑工程質量動態監控,可以彌補人腦記憶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增強質量監督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公正性。其單位工程可包括主體工程、地基基礎、地面樓面、裝飾門窗、煤氣工程、屋面工程、電氣工程、采暖衛生、電梯安裝、空調通風等等,采取動態管理模式[3]。
各模塊包括收費管理、委托方信息、檢測通知、分包合作、系統管理等等。每一項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數據錄入、表格處理、統計查詢、打印報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實現對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檔。收費管理模塊其功能為自動計算委托方產生的費用、付款額登記、生成繳費單、各項費用統計查詢等等。分包與合作管理模塊其功能為錄入分包合作項目的委托單。檢測通知管理模塊包括消息的錄入、審核、通知、打印統計報表等功能。系統管理模塊可以對數據進行各項統計,生成各類圖表便于分析。整個系統采取任務流的方式,當某用戶進入系統時,即可看到其已經和將要完成的任務[5]。
四、結束語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時效性、流動性、專業性等特點,利用計算機信息管理實行建筑工程質量動態監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減少了人為失誤,在確保工程質量、為領導提供決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海琳,何梓健.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計算機管理系統探討[J].廣東土木與建筑,2004,11:43-44
[2]辛新,鄭平.用計算機信息管理實行建筑工程質量動態監控[J].工程質量,2001,4:15-16
(一)任務性控制與效率性控制分析
企業成本管理以上級下達的各類指標為中心,分解目標成本與責任成本,以全面完成生產任務為目的,成本控制側重于制造成本中原材料與動力費用降低,期間費用中的辦公費、業務招待費、會議費等的控制,成本結論直接、明晰。但對成本管理中的合理排產、設備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管道泄漏率,化工尾汽排放率重視不夠,雖然有考核指標,但考核結論間接、抽象,使成本控制的效率降低。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使指標的考核由原來的利潤觀轉變為資產負債觀。經濟增加值與效能監察的考核進一步把成本競爭力的效率性提到首位。成本管控應以效率為中心,堅持重要性原則與成本效益原則。指標的考核應以效率為標準,效能為手段,效益為目的,做到軍品生產能力保留與經濟效益穩步提升的有機結合。高效率的成本競爭機制就是將系統內組織和部分之間有機協調,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動態整合與指標互動的協同效應。它是成本競爭戰略的基石,也是企業增加值考核,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二)效率性控制降低成本的表現形式
效率性控制降低成本的表現主要有:1、集中生產降低動力成本。2、合理排產與設備的及時同步維護,保證各工序、工段、崗位人員的協調與設備正常運行,減少因物料短缺與設備故障原因造成人員等待、產生不良品等,提高勞動生產率與設備利用率,降低運營成本。3、精確計算材料采購經濟批量,通過信息化建設及時了解各工段、工房、管道、二級單位物料的存放情況,減少因重復采購造成的資金集壓,降低采購成本,實現物流、信息流、成本流的統一。4、合理測算物料生產與投入產出,避免因工序損耗造成交驗量不足而重新投料,或者交驗量顯著大于訂貨量造成物料浪費。
二、成本降控由預算性控制向能動性控制轉換
(一)預算性控制與能動性控制分析
企業的成本降控以全面預算管理為主線,信息的交流與決策集中在財務部門、生產部門、計劃部門等,成本控制直接體現在全面預算辦公室(承包辦或測評辦),主要表現在企業領導與財務管理人員指標分解、動態調整、量化考核上,重點強調預算的嚴肅性、考核的嚴格性、運行的完整性。預算性控制的決策以部門為單位,以指標為主線,以結論為目的,縮短了作業工序、生產班組成本控制的外延,割斷了部門間、工序間的協作與信息交流,受預算(鋼性)指標的限制,勢必會形成“決策孤島”,如原材料分廠不顧及成型分廠實際情況(設備故障),一味加工原材料完成產值產量,造成半成品積壓,加大資金成本占用。能動性控制就是要樹立“大成本”控制的理念,擺脫部門與單位預算的限制,擴大成本控制的外延,保證系統的全員、全方位、多角度協同合作、統籌安排和策劃成本流,實現決策流與信息流的共享,決策權與控制權的平等與民主。
(二)能動性控制成本的表現形式
1、預算指標的彈性調整,成本控制中充分考慮預算的可操作性,做到決策的度、考核的度、執行的度,結合實際動態調整指標,正確處理預算嚴肅性與彈性決策的對立統一。2、設置采納合理化建議獎項,體現信息的價值觀與決策民主,強調生產一線崗位價值的精細化。3、設置產品良品率獎、物料回收獎、安全累進獎,激勵一線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與工作積極性,體現工序成本價值,細化作業成本核算,培養與提高員工的成本管控理念。4、完善完工產品質量成本分析會、班組作業成本分析會、物料定額分析會制度,通過分析查找作業生產中的成本耗費,形成產品工序作業控制“決策-操作-分析-改進-決策”的閉環成本管控體系。
三、成本報表由業績報告性向流程策劃性轉換
(一)業績報告性與流程策劃性分析
業績報告性成本報表是指會計人員提供數據資料,決策由管理者來做。如成本會計統計、核算,財務會計報賬、記賬,稅務會計抄稅、報稅等。會計人員只考慮過程,不考慮結果。流程性策劃控制要求企業會計人員既考慮結果,更側重于過程,在過程中實施控制。具體表現為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決策引導性,報表結論接近于決策結果,做到事前與事中控制。如納稅籌劃與合理避稅強調過程,使報稅結果體現控制。管理會計在處理每一筆經濟業務事項時,不僅要考慮業務的本身流程,更考慮實施這一流程后的最終結論。為保證最終期望值而進行的控制就是流程性策劃控制。這種控制以結果為導向,以結論為目標,在過程中實施控制。
(二)流程策劃性成本控制的表現形式
1、納稅籌劃,實現稅額節約的事前與過程控制,導致稅負減少。2、管理咨詢審計,通過內部控制測試提出建議與審計結論,做到亡羊補牢與未雨綢繆相結合。3、風險導向審計,為風險的發生提供預警,規避、降低風險產生的概率。4、資產評估報告,為決策提供有用的公允建議,減少決策失誤。
四、成本降控由博弈性控制向雙贏性控制轉換
(一)博弈性控制和雙贏性控制分析
博弈性控制是指企業實行低成本戰略,產品的耗費壓縮到最低,采購原材料要求供應商之間互相競爭,選擇最低價為采購目標;銷售產品希望利潤最大化,同行業之間互相競爭,以占有市場、最低成本為目的。博弈雙方相互對立,優勝劣汰。雙贏性成本控制要求供求雙方互相協作、互利互惠,形成共贏理念,共同享有市場份額。如聯想集團做大做強品牌,實現一級商、經銷商、門店的三贏理念,把利潤分成三分,做大市場,做到有利大家分,但最終客戶認可聯想的品牌效應、市場份額。再比如超市與經銷商的共贏模式,超市做大做強,經銷商也可以賺個盆缽滿倉,同行業不競爭,而是形成固有模式的成本生態,形成統一的成本效應,既保證行業的市場份額,又形成和諧的持續發展。宏觀經濟形勢下,做大做強、強強聯合是主流,聯營與合并是趨勢,這是共盈理念的認可,也是雙盈性控制的集中體現。一味的競相降價只能影響市場秩序,違背運營規則,重復性低技術制造最終會導致蕭條與破產。行業企業應該協商一致,統一分享市場份額,理性應對目前蟄伏的金融危機,達到共同盈利的成本控制效應。加入WTO,歐洲統一貨幣,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世界經濟的互動形成全球共盈與持續發展。有統一才能有效益,有共贏才能形成發展性的成本管控機制。
(二)雙贏性控制的表現形式
1、連鎖經營,2、加盟特許經營。3、銀聯網絡。4、手機小號業務5、全國統一的銷售網絡,均勻的市場份額。6、穩定的供應商,形成商業信用,避免因片面追求成本效應而出現質量不合格與不誠信業務。7、穩定的市場份額形成品牌效應和企業形象。
五、管控動機由利潤導向性向價值導向性轉換
(一)利潤導向性和價值導向性分析
企業的成本控制動機通常以利潤為目標,以考核指標為中心,片面的追求利潤最大化勢必會導致走入緊縮支出的誤區,制約企業成本文化與品牌效應的推廣。價值導向性成本戰略綜合考慮產品的定位與長遠發展趨勢,以企業發展能力最大化為目標。如“特侖蘇”與“金典”奶品的成本定位就是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導向,成本競爭力不是低成本戰略,而是發展性成本管控戰略。綜合考慮企業成長各階段、市場環境各階段、產品價值各階段的平衡與協調,正確制定各階段的成本管控動機,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長遠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