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2 11:22: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人體工程學內容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工程圖學是工科學生最早接觸的技術基礎課程,它是一門將知識、實踐、素質和能力融為一體的綜合型課程,在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學要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地方本科院校主要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前提,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因此,構建工程圖學課程教學內容和體系,以適應較強工程實際應用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已是當務之急。
一、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工程圖學教學目標
為達到“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高素質、強能力、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模式培養目標,使學校所培養的學生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不妨借鑒英國的機械類教育模式,即在教學中強調一個“用”字,一切以將來的實際應用為目標,對任何一門課程,都要求教師努力做到讓學生在學習了這門課程之后即可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產中的某些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每門課程設定的目標較清晰,讓學生了解這門課程所學習的知識和培養的技能將來在社會工作中有何用途。為此,我們設定了如下明確的課程教學目標:一是熟練運用投影理論并遵照國家標準規定繪制和閱讀工程圖樣;二是具有工程圖學思維能力和工程圖學素質,包括形象思維能力、圖形表達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嚴謹細致的工程素質;三是熟練運用某種cad軟件進行二維繪圖和三維構型設計。
二、 構建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論教學體系
教學體系直接反映了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核心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把基本理論、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作為教學目標,在學時少的情況下,不過于強調知識的完整與系統,對教學體系進行了重新優化和整合。
(一) 畫法幾何部分強調基礎理論作用,淡化其難度
畫法幾何是滿足工程設計的需要誕生的,它為工程和科學技術各個領域解決機械結構、空間幾何及工程設計等問題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及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可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長期以來畫法幾何占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重點講清點、線、面和立體投影的基本理論,為學生學習工程制圖打下基礎,不強調畫法幾何的深度和廣度,對于圖解法、在三維建模時自動生成的截交線和相貫等比較抽象、難度較大的部分適當刪減,剩余內容留作自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選擇取舍,教師可以給予相應的指導,做到因材施教。
(二) 工程制圖部分重在工程實踐和實際應用
工程制圖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利用二維圖形表達三維形體的能力、閱讀和繪制工程圖樣的能力。這是一個從“畫法幾何”理論到“工程圖樣”應用實踐的跨越過程,而工程制圖的實質內容就是零件圖、裝配圖兩大部分,教材中各章節都應該圍繞這兩個部分展開。授課時,首先采用現場教學的方式,在實驗室和實訓中心,甚至帶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直接感受、觀察、裝拆、測繪或模擬工程安裝,使學生對零件圖、裝配圖的實用性這一特點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關于零件圖部分,主要通過多個實例的講解,把重點放在機件的表達方法、表面粗糙度、公差與配合等主要內容的實際應用上,對于尺寸標注和和專業課程密切相關,在此只是復習組合體尺寸標注部分,適當介紹一些常見工藝結構如鑄造圓角、退刀槽等的標注方法。技術要求部分則重點介紹書寫格式及其在圖樣上的標注方法,對有關符號的含意和選用只作簡介,由學生自學。
關于裝配圖,在圖形表達部分,重點介紹裝配圖表達方法的特點,即規定畫法和特殊表達方法。尺寸標注重點講解裝配圖中必要尺寸與零件圖中完整尺寸標注的不同,通過舉例說明性能尺寸、安裝尺寸及裝配尺寸等,使學生了解其標注的重要性,在后續課程學習和應用中引起重視。技術要求中配合符號在裝配圖中的標注及其與零件圖的關系要向學生講清楚,其余留待學生自學和后續課程講解。讓學生明確標題欄中的名稱對看裝配圖的重要性以及明細表中零件的名稱及材料對看圖和拆圖的重要性。
(三) 加強利用cad軟件進行三維構型的教學
在制造業中,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實際是先在大腦中形成空間形體模型,然后運用投影法進行表達,畫出平面圖樣,而生產技術人員首先閱讀工程圖樣,然后通過空間想象,把圖樣中的內容轉化到空間去,構建出三維形體后再按尺寸和技術要求進行加工生產,因此,在設計制造過程中,三維構形貫穿始終。但根據我國目前機械裝備現狀,采用三維實體建模設計的企業絕大部分還只在產品的設計、研發、分析等環節采用三維技術,而最終的生產制造環節還要將其轉換為二維圖樣進行生產,從我國制造業發展縱向分析,工程形體的三維造型表達完全取代二維圖樣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到制圖基礎與實體構形相結合,零件圖繪制與零件實體造型相結合,裝配圖繪制與虛擬裝配相結合,常用零件的畫法與相應零件的實體模型相結合,三維造型設計與制造、分析相結合。
三、 構建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
工程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只有通過實踐,讓學生盡快將圖學知識轉化為圖學能力,學生的創新素質和應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因此,我們構筑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 徒手繪圖、儀器繪圖、計算機繪圖基本技能訓練
在儀器測繪、討論設計方案、技術交流、現場參觀時,受現場條件或時間的限制,經常繪制草圖,草圖對于捕捉設計靈感,現場記錄,加速新產品的設計、開發,幫助技術人員組織、形成和拓展思路非常有用。儀器繪圖既是工程技術人員的必備基本技能,又是學習和鞏固圖學理論知識不可缺少的方法,在計算機繪圖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仍然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學中,徒手繪圖、儀器繪圖和計算機繪圖一樣作為基礎平臺,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
(二) 部件測繪動手環節
在部件測繪動手環節中,學生通過測繪方法的確定、尺寸數據的獲取及處理、公差與配合、工量具的正確使用、裝配圖的表達方案的最優選擇等內容,增強工程意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提高學生的圖學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打下了基礎。
(三) 三維構形設計
三維構形設計就是在給出一定約束條件的前提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分析,構思三維形體,自主進行組合體、零件和裝配體的設計以及計算機輔助造型等一系列設計,采取自由創作和發現、收集、分析、比較案例的實踐方式,培養創新設計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圖學素質和創新素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應強調學用結合,在工程圖學教學中應重點突出“學以致用”,而不是主要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筆者面向企業應用與技術創新,推動工程圖學教育改革,使畫法幾何、工程制圖、計算機繪圖三部分內容融會貫通,徒手繪圖、儀器繪圖、計算機繪圖三種繪圖能力全面培養,機電產品、工程項目、軟件系統三種形態對象協調應用,加強測繪和設計環節教學,并且在教學中注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圖學能力的提高和勝任相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人體工程學(Human Engineering),也稱人類工程學、人體工學、人間工學或工效學(Ergonomics)。工效學Ergonomics原出希臘文“Ergo”,即“工作、勞動”和“nomos”,即“規律、效果”,也即探討人們勞動、工作效果、效能的規律性。人體工程學是由6門分支學科組成,人體測量學、生物力學、勞動生理學、環境生理學、工程心理學、時間與工作研究學。
人體工程學作為獨立學科有40多年的歷史。它誕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歐美,主要產生于工業社會大量生產和使用機械設施的情況下,探求人與機械之間的協調關系。早期的人體工程學主要研究人和工程機械的關系,即人機關系。其內容有人體結構尺寸和功能尺寸,操作裝置,控制盤的視覺顯示,這就涉及到了心理學、人體解剖學和人體測量學等,繼而研究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環境關系,這又涉及到了心理學、環境心理學等。至今,人體工程學的研究內容仍在發展,并不統一。在迅速發展的設計行業里,人體工程學發展速度非???,特別是室內設計行業,未來則將向著多元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人體工程學是展示設計藝術專業教學中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之一。設計師必須具備人體工程學方面的知識和修養,并且能妥善地解決和處理人體工程學問題,才能取得設計上的成功。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和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人們更追求空間的舒適和愉悅。按照人體工程學基礎而進行的展示設計是舒適愉悅的前提。本課程通過對人在某種工作環境中的生理、心理學等因素的研究;培養學生樹立一種科學態度,達到人―使用物―環境的相互結合;通過設計使得在展示空間中提升信息傳遞的效率,確保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等問題,使設計真正地服務于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得到人體基本形體構造的知識,同時使學生懂得人體一些重要尺寸在展示設計專業中的應用,為展示設計的后續課程及今后實際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由此,我們的課程教學就不能泛泛講解《人體工程學》中的基礎內容,我們要將該課程的基礎內容與展示設計專業進行改革與融合創新,使之成為為我專業所用的專業基礎課程。
2013年,由北京印刷學院設計學院會展方向陶海鷹老師主筆,根據專業特點,形成了《人體工程學》課程的本專業教學大綱。成果如下:《人體工程學》通過對人在某種工作環境中的生理、心理學等因素的研究;培養學生樹立一種科學態度,達到人―使用物―環境的相互結合;通過設計使得在展示空間中提升信息傳遞的效率,確保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等問題,使設計真正地服務于人。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
教師圍繞教材內容,固守傳統教學模式和思維模式,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是導致人體工程學教學效果差的直接原因。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常常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習慣性采用機械的、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知識要點,完成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很難將知識內化成與實際經驗相符的內容。加之受課時的限制,教師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這種授課方式既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使教師很難收到學生反饋的信息,更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進而不能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教學調整。
(二)同質化教學,缺少與專業課程的聯系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人體工程學常以基礎課的形式引入不同學科專業,如工程制造專業、工業設計專業等。教師常以講述的方式對課程內容進行陳述式的講解,往往忽略人體工程學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具有不同的重點與難點,若均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講授相同的內容,必然導致學生對該課程在本專業的作用理解不足,做不到有的放矢的學習,影響學習效果。
(三)缺乏實踐環節,理論與實際脫節
人體工程學屬應用型學科,需要在理論框架上輔以實踐教學。但是,目前教學中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的時間占據了全部課時,實踐部分流于形式,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授課教師將本門課程定性為理論課,僅按照理論課的步驟和方法,圍繞書本內容完成講解部分;二是課堂缺少實驗環境,無法進行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三是課程學時少,除理論講授之外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踐教學,導致本門課程終究無法與專業相結合,最終淪為一門講授純理論的課程。
三、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明確課程定位
人體工程學包含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人的行為模式、人體基本數據、人與環境關系的分析,其內容是環境藝術設計順利實施的基礎。教師應圍繞教學大綱的要求,明確人體工程學在專業中的基礎作用,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和課程設計。同時,在上課之初就應該向學生指出人體工程學課程的重要性及其與本專業其他課程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工作更好的開展。
(二)轉變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在教學中的地位,改變學生以往作為教學附屬者而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產生學習惰性的現象。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體系的構建者、信息加工者,提高了學習的能動性,強化了學習效果。教學模式的轉變,首先要求教師改變教學理念,由知識的傳輸者轉變成學習的引導者,加強師生互動,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通過案例分析、課題討論、現場教學等環節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使理論與專業有機結合起來。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由于受到教學條件、學時的限制,人體工程學的實踐課題很難在既定的教學時間開展,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體工程學只能作為理論課的形式出現。若僅注重理論框架的完整性而忽視與實踐課題的結合,勢必會限制其與專業課的聯系,也必然會使其成為無關緊要的理論課。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教師可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如案例分析、實地調研、小組討論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對人體工程學的認識,使人體工程學真正成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不可或缺的基礎課。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在教學中以實踐為導向,以理論為指導。人體工程學和環境藝術設計都屬于應用型學科,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使理論更好的指導實踐。教師講授理論時,可將文字講解與視覺圖片相結合,用圖片展示空間形態,用文字做闡述,如在講到人的行為與環境的關系時,可聯系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以某一行動路徑為導向,分析學生的行為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空間形態,并對行為模式與空間形態之間的相互制約的關系做進一步的解釋。
第二,引入調研課題,開展實踐教學。在學生已基本掌握概念、原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實踐課題,如指導學生綜合運用自然觀察法、實測法、資料研究法、調查分析法等,對人體、家具進行測量,制作人體模型或空間模型;或是對校園空間進行實地考察與測量,分析人的行為模式與空間形態的關系等。課題實施的方式可以是自主研究,也可以是團隊合作。通過對個案的調查、測量、分析、總結,將教師口中抽象的理論與學生切身體驗結合起來,轉化成形象、生動、可感知的內容,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第三,設計課堂討論環節,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前期實地調研課題的開展,學生對空洞的概念、數據、原理有了更多的理性認識。教師設計課堂討論環節,鼓勵學生以匯報演講的方式,對前期調研的成果進行總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理論——實踐——總結的過程,使學生完成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習能力,逐步完善知識體系。
1.室內設計人體工程學課程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現狀問題分析
人體工程學課程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知識容量非常大,它作為完善室內設計的綜合性學科包括室內心理環境設計、聲環境設計、光環境設計以及家具尺寸、擺設設計等內容;1)為確定空間范圍提供依據;2)確定家具、設施的形狀、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依據;3)為確定感覺器官的適應能力提供依據;4)提供適應人體的室內物理環境的最佳參數.這對學生了解室內設計的方法和提高創新思維意識十分重要,且具有一定的難度,因其授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理論向實踐過渡,從而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在目前高等教育教授此課程的老師大多沿用傳統理論的教學模式,繪制和記背相關概念與數據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指導意義,缺乏創新性的培養,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人體工程學教學與行業發展的主動適應性不強
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室內設計的需求日趨增加,此專業也發展迅速。設計理論不斷更新,設計技術和工藝快速進步,而人體工程學的教育發展和改革未能跟上時代的發展,積極主動適應性不夠,以致學生所學內容落后于社會需求。
(2)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性不強
環境藝術專業學生多數師藝術類考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思維方式多以感官為主缺乏理性。人體工程學需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設計態度。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學生缺乏動手實踐和創新的機會。再者有實踐的課堂上實踐大多都是教師給出的都是虛擬案例,缺乏實際項目練習。
(3)授課課堂主體定位不明確
授課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定位為引導學生。在傳統的課堂授課活動中,教師大多很負責,充分應用課堂的四十五分鐘時間灌輸知識給學生,學法缺乏創新思考和實踐能力。
2.大學生創業創新模式下的人體工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實踐
以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學生視角下的課堂桌椅設計》引入室內設計人體供工程學課程教學為例,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在目前學生的視角下來解讀高校課堂桌椅的最優化設計,充分考慮當代高校學生的因素,通過調研和考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緊密結合國家建設部《基于室內空間設計的大學生人體尺寸的研究》項目的數據及其結論使得尺寸符合大學生生理尺寸和人體動作尺度保證大學生有一個健康良好的坐姿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減少疲勞和不舒適感。
(1)教學模式上
多維教學基本出發點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核心、理論作為指導進行教學:
①調研報告;調研我們現在學?,F有校園環境下――寢室、教室、繪圖室等空間中的桌椅、寢具等硬件設備,用人體工程學的眼光去發現現有校園生活中不合理的人體工程學問題。以組為單位在課堂上內容將調研搜集結果進行討論總結,重點在深入發現問題確立研究項目從而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該項目中進行深入分析和提出相應解決方案。
②結合項目課堂實踐安排;根據學生已有的調研報告將每節課程安排成一次次小項目的設計。
(2)課程內容與專業現狀的銜接與調整
通過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教師布置大量的任務由學生動手完成,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精神。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教材,室內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應注重人體測量學及應用,空間環境行為與環境心理的知識相對應,相應刪除人體工程學關于生理學及解剖學的相關知識。1)調研(方法)、思考并產生自我觀念與想法,2)集思廣益(方法)、查閱、咨詢、討論,3)明確基礎課(人體工程學)與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融合的培養思路,根據培養目標及生源素質現狀具體分析,4)適應性教學模式改革、教學大綱、課程內容設計等改革、學生考核模式改革,5)分步實施與后期專業課程相結合推進項目進程。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能力,分組分階段完成項目內容;采用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對項目該階段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為優秀創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
一、課程概況
人體工程學的起源追溯到近代工業革命發展時期,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時間不長。人體工程學的內容涉及范圍廣泛,由多種學科交叉技術性強。2000年8月,IEA修訂了其定義“人體工程學是研究系統中人與其他要素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是關于如何實現人與整個系統最優化的理論、數據及設計方法的科學?!?/p>
現當代生活中的科學和技術不斷發展,更加促使了人們對各方面舒適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室內設計需要依據建筑的結構和功能,運用科學技術手段,設計出相對優化的“人、機(家具陳設)、環境”這一整體系統。
人體工程學課程教學既室內設計起到重要作用,也成為未來學科發展的重要科學內容。更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和實踐室內設計其他專業技能課程。
二、課程的主要特點及教學現狀分析
人體工程學在教學大綱中通常被定位為專業理論課程,因此最終的考核形式一般以理論試卷考試來評定學生成績。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有所跑偏,學生會為了不掛科而死記硬背課程中的概念,原理和各種設計方法。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安排中,同樣將課程的重難點依托考試內容分析講解。這就造成一種惡性循環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對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缺乏實際運用能力。在大學教育中成績不是評定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自我創新的能力。
(一)“人體工程學”課程大綱和內容體系不統一
人體工程學在藝術設計類專業中屬于專業必修課程,由于藝術設計專業包含了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設計等多類專業,就要求各專業側重的分支學科不同。因此在室內設計專業中,人體工程學課程的教授范圍也有相對的差異性和不同的側重點。作為專業課,課程大綱側重點不同和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都使得該門課程當前的教學體系較為混亂。
(二)藝術生的普遍特征
學設計的藝術生,中學就開始畫畫,高考又經過專業的繪畫考試,感性思維強于理性,對視覺類圖像影像等敏感度高于枯燥的文字理論,通常理論基礎差,卻動手能力強。根據教學大綱安排,人體工程學作為一門理論基礎課,一般在大二上學期開設,此時學生還沒有對專業相關的設計技能課有過多接觸,因此對學習人體工程學的目標不明確,容易對課程內容中的眾多尺寸數據等科學技術性問題產生抵觸心理,缺乏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缺乏科學合理的創新教育
高校教學模式的改革是近幾年教育改革的重點,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課形式相對單一,教師過多的灌輸式教育,閉卷考試的考核方式,壓制了學生的天賦和創造性。純理論式的課程設計形式枯燥單調,教師根據考試內容畫重點,考前死記硬背,使得這些理論基礎內容在考試后迅速被遺忘,對于平行課程和后續專業技能設計課程不能提供良好的奠基作用,學生在設計實踐中更是缺乏靈活運用的能力。這種純理論式教學模式顯然不能滿足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即使有高校已踐行了社會實踐環節,但還沒有取得很好的收效和普及。
三、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
學大綱,明確教學的目的性是應用而非應試。加強專業需要的理論基礎針對性學習,明確區分與其他設計專業的側重點不同。不同的設計專業應選用適合的人體工程學教材。教師應選擇課程側重點明確,重點難點突出的實用性教材。室內設計專業常應用到的工程學 相關原理,如人體測量數據的選擇和應用、人的感知運動神經系統、物理的聲光熱學、人的心理行為習慣等,是研究人與環境的科學依據。課程內容應當加強對人與環境的關系引導,才能更好的為人體工程學在室內環境設計的應用奠定基礎。
(二)針對藝術生特點調整教學方法
1.互動式教學
人體工程學的學科確立和研究起步晚,還有很多需要填補的空缺。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應注重從學生自身出發,通過教學中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使其主動的發現問題,通過探討研究,總結出新的數據和說明。通過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其創造性。
2.實驗式教學法
人體工程學中,人體本身的結構尺寸、功能尺寸、視覺知覺感覺等相關數據的結論,可以用課堂小實驗的形式讓學生模擬體驗,比單純的用圖片示意學生更有影響力。
實驗課程教學能讓學生親自通過研究和發現,很大程度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和創意,從而提升對學科的感性認識和理性分析,效果直觀。
通過帶學生參觀各種功能類型的樣板間,讓學生有目的學習,如何使空間達到一個符合人生理及心理需要的舒適安全健康的空間。通過體驗家具尺寸、人體尺寸、各種心理行為習慣等對空間的平面布局、家具選擇、色彩和材質的選用的實際影響。
3.多媒體教學
藝術類學生的感性認知力較強,圖形化思維大于文字思維,因此傳統講授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直觀的圖片、動畫、視頻生動形象,可以緩解枯燥的文字理論,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完成一個從讀圖,講授,問答,提高學生認知的過程。
4.引導和啟發式教學
引導學生站在設計師的角度,去全面的考慮設計的要求和需要,如何做到“以人為本”,可以通過一些正面或反面案例,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相關章節知識進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根據一個案例或一個原理,總結歸納出知識的延伸內容。案例可以從學生熟悉的身邊校園生活或家庭娛樂生活中,學生用PPT圖文并茂的形式,總結對家具或空間環境的感受,找出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問題,依據所學原理及相關知識,分析并提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當堂匯報給老師和其他同學聽,相互學習和促進。學習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的過程。
5.設計實踐在教學中的應用(列舉實際教學實踐校企合作案例)
就課堂可言,可言通過實際測量的方式,例如在家具尺寸這一章節中,調動其主動性,讓學生親自對宿舍的床柜等進行數據測量,總結其設計的優缺點,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改良方案。將理論知識應用化,將實踐應用系統理論化,相互作用,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將概念具體和生動化,幫助學生理解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測量范圍也可以擴大,帶學生走出校園,親自測量室外環境中的設施尺寸。到當地的裝潢材料市場實地考查,通過和銷售人員的交流,進一步了解實際室內空間及家具尺寸。增強學生對家具和空間尺寸數據的敏感度和進一步的認知。
就設計應用而言,高校實際教學實踐可以通過搭建校企合作的形式和科教一體化的辦學平臺。可以與當地的設計公司達成協議,讓學生定期去考察學習,或假期以助理設計師的身份參與實際的設計工程,公司不僅低成本培養了新銳設計師,學生也得到了鍛煉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就我校而言,曾聯合家具工廠體驗店的合作,開展過“家具設計與鏈條式創新”的人體工程學研究,從科學理論和功能體驗的角度研究家具創造的技術應用問題。通過學生的創意設計,幫助企業更新家具設計的品質和功能,真正實現企業與學生的共同獲益的效果。
四、結語
以人為主體的現當代室內設計需要有科學依據的支撐,除了要有美觀的設計形式,更重要是人體工程學才能解決的,空間安全舒適合理性。人體工程學的教學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教學的探究還需要不斷改革和創新,打破原有的純理論式教學,緊密圍繞專業特色,將課堂與設計應用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適應現當代社會的技術型實用人才。
參考文獻:
[1]⒊食酰程正渭.人體工程學與室內設計[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56-90.
一 相關概念
所謂產品設計中的人機工程學,也就是應用人體測量學、人體力學、勞動生理學、 勞動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對人體結構特征和機能特征進行研究,提供人體各部分的尺寸、重量、體表面積、比重、重心以及人體各部分在活動時的相互關系和可及范圍等人體結構特征參數。在設計和制造時,都必須把“人的因素”作為一個重要條件來考慮。顯然,在設計中研究和運用人機工程學的理論和方法就成為工業設計師所面臨的新課題。
二 國內外產品設計中人機工程學研究現狀概述
人機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它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變的越來越重要。它起源于歐洲,形成和發展于美國。提起人機工程學首先要介紹德雷夫斯。德雷夫斯是人機工程學的奠基者和創始人。他出版了第一本人機工程學的專著。德雷夫斯堅持產品設計應該考慮人使用的高度舒適,并提出了產品設計應該遵循人機工程學原理。他出版了著作《人體度量》,從而為產品設計領域奠定了人機工程學的基礎。英國是最早開展人機工程學研究的國家之一。目前,人機工程學已應用于英國產品設計的各個部門。1955年德雷夫斯出版了專著《為人的設計》,該書收集了大量的人體工程學資料,從而為工業設計領域奠定了人機工程學這門學科。在這一階段,德國、美國先后成立了人機工程學會,德國的工業設計協會人類工程學研究所、美國的哈弗大學等都展開了不少人機工程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人機工程學原理也被許多產品設計師所采用。怎么使這些產品能夠最大可能地適應人的使用要求,變成產品設計中非常迫切的問題。人機工程學與產品設計的聯系在80年代以來有一個重大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把人機工程學研究出來的成果應用到產品設計中。
在中國,人機工程學的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即有些零星的開展。中國工業設計大師柳冠中先生最先在國內提出人機工程學的教育體系。此后在1989年又成立了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再在1995年9月創刊了學會會刊《人類工效學》季刊。20世紀90年代,許多大學的設計院校開設了人機工程學專業課程,同時作為產品設計師必須修讀的課程。2002年1月,丁玉蘭教授編著了《人機工程學》這本專著,主要討論了產品設計與人機工程學的關系,為今后的產品設計提供了人機工程學的理論基礎。當前,隨著我國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工作條件、生活品質的要求正逐步提高,對產品的人機工程特性也會日益重視。產品設計師提出了“以人為本”、“人體工學”的設計作為產品的賣點,也正是出于對這種新的需求取向的意識。
三 產品設計中人機工程研究內容
產品設計中人機工程學研究內容包括:人的特性的研究、機器特性的研究、環境特性的研究、人一機關系的研究、人一產品關系的研究。而在產品設計中,人機工程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包括人機界面設計,控制臺和控制室的布局設計,醫療設備,座椅的設計與舒適性研究,辦公室和辦公設備設計,家用產品舒適性設計等。通過數據研究來確定產品的尺寸和比例。這些尺寸和比例主要基于人類的生理尺寸和使用習慣。在產品開發階段,會把人機工程學研究的數據應用到產品設計中,使其符合人們的使用要求。
四 目前產品設計中人機工程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由于產品的不斷更新,人的身體需求和心理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那么產品設計中的人機工程學研究還是存在許多問題。若說“人性化產品”是與“人”合為一體的產品設計,“人機工程因素”則是設計工業產品時的人機界面所必須考慮的因素。由于中國的人身體測量數據和國外是不同的,那么一些產品不能直接引用國外的。工業設計師指出,就電腦的相關部件和設備而言,如鍵盤、鼠標等輸入裝置,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使用習慣。所以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沒有考慮人之間的差異性。導致了產品設計的統一性。
應該考慮不同地域,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背景,不同學歷的人群對產品的不同需求。而目前的人機工程學研究數據單一化,這是目前存在的問題。要更加細分人機工程學研究的數據。同樣是手機的設計,針對年輕人和老年人兩個不同的消費群體,其人機因素的側重點就大不一樣。對于年輕人而言,小巧、功能多樣就成為設計的重點。而對于老年人,由于受到視力下降、動作減慢、反應不靈敏生理因素的影響,在設計時,就要將按鍵和屏幕設計得適當大一些,按鍵的功能盡富簡化。產品設計者應使自己設計的產品在各種條件下都美觀大方、全耐用、使用方便,保持良好的人機關系。
五 總結
由于人類社會和技術環境的復雜性的不斷提高,因而產品設計與人機工程學研究的結合成為必然的選擇。人機工程學作為應用性學科,與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設計生產出更加人性化、高效能的設備、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是努力的目標。以發展的眼光看,基于產品設計的人機工程學的發展會更好的造福人類。人機工程學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借鑒人體科學、生物科學和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并利用本學科的學科特點,結合產品設計的特點,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獨特的研究方法,以探討人,產品,環境三要素之間的復雜關系。
參考文獻
[1] 丁玉蘭.人機工程學(第三版)[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2] 劉春榮.人機工程學應用[M].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3] 袁修干,莊達民.人機工程[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
[4] 張峻霞,王新亭.人機工程學與設計應用[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
[5] 王繼成.產品設計中的人機工程學[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人體工程學是設計專業重要的學習內容,也是專業基礎必修課之一。它主要服務于實用藝術,為提高事物的使用功效和舒適度提供科學依據和保障。在現代生活中,隨著科技成分在社會生活中所占比重的增大,人體工程學已成為實用藝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門課程教學的成效也直接關系到后續的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是否能順利展開,對相應的設計理論課也起到示范作用。如何使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正確理解人體工程學的內涵,并將該課程的知識更好地應用于實際的設計項目當中,是一個值得所有專業教師共同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學模式陳舊,缺乏針對性。人體工程學對于設計類的學生來說是一門非常頭疼的課。部分院校的藝術設計由于辦學時間不長、師資力量不足等原因,在人體工程學教學時還是采取傳統的“課堂理論知識灌輸+課終閉卷考試”的模式進行教學。學生普遍有厭學心理,雖然靠在考前死記硬背都能基本過關,但考過之后很快就忘記。
2.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社會實際脫節,難以使學生從現實層面了解課程內容。人體工程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但在學校期間的學習往往和社會實際脫節,難以使學生從現實層面了解課程內容。
3.教學手段和方法缺乏啟發性。目前的教學比較趨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理論課程主要以教師授課為主,教授人體生理學、人體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等。課程中安排的實踐教學主要是對簡單的家具進行測繪,然后在計算機上進行仿真。這種授課方式沒有跳出傳統模式固有的框架,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啟發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二、教學方法探討
1.多元化的教學方法。(1)重視設計實踐教學。在信息多元化的社會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教師要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教育方法主要還是以教師單方面授課、學生個人動手實踐的模式居多。根據現實需要,教師也可挑選網上設計招標項目,如家具、展廳或環境小品的設計等,讓學生自組團隊,設計投標,當然教師也可虛擬課題進行。在這種實戰或模擬的互動教學中,學生會更加投入,互相協作并且了解哪方面欠缺,為以后自學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2)合理運用多媒體。在課件的設計上采用多媒體課件形式,將繁雜枯燥的理論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圖表,靈活運用多種直觀形式如文字、圖形、聲音、視頻等,將傳統教學中的各種信息表現出來,在較短時間里,讓學生的各種感官并用,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提高對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3)結合案例進行講授。為了使學生在具體的設計中能更好地運用人體工程學原理,更好地理解其使用范圍和應用方法,在教學中就應注重運用豐富、典型的案例進行闡釋,通過對具體案例的評析、講解和討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人體工程學和本專業的關系,學會進行相關知識和方法進行設計。例如:在“人體測量與數據應用”這一章中,為了更好地理解各個人體測量數據的應用范圍及應用場景,除了選擇書中介紹的案例外,還參考了大量和藝術設計相關的案例,特別是大量的人體測量數據與環境設計和室內設計的關系,像室內展廳設計中的空間設計、展具設計等,就會涉及到身高、立姿雙手上舉高、眼高的相關尺寸等。
設計是為人服務的,而室內設計中的人體工學就是幫助我們更科學地創造出能適合于人的身心要求的理想環境。人體工學是二次大戰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科學,它以人—物關系為研究的對象,以實測統計分析為基本的研究方法,廣泛用于軍事,空間技術,工業生產建筑及室內設計,生活用品等領域。人體工學研究的目標在於讓人類工作及生活更有效率,同時促進人類的幸福。這牽涉到一方面建立及維持設備、工具、工作、及環境因子間的相容性,另一方面也考慮人體解剖、生物力學及觀念上、行為上的特徵。
1.人體工學的內容
人體工學又叫人類工程學,是以人體測量學,生理學等作為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綜合的進行人體結構,功能,心理以及力學等問題的研究學科.實質上,所謂人體工學,在本質上就是使工具的使用方式盡量適合人體的自然形態,這樣就可以使用工具的人在工作時,身體和精神不需要任何主動適應,從而盡量減少使用工具造成的疲勞。人體工學是利用生理、心理特徵的資訊,來設計人類使用的裝置和系統。其資料和原理,被廣泛應用於家庭、工作場所和娛樂,是人和工作及生活環境交互作用的研究。
人體工程學聯系到室內設計,其含義為: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關系,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應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適。
2.人體工程學的基礎數據和計測手段
人體基礎數據人體基礎數據主要有下列三個方面,即有關人體構造、人體尺度以及人體的動作域等的有關數據。
2.1人體構造
人體構造與人體工程學關系最緊密的是運動系統中的骨骼、關節和肌肉,這三部分在神經系統支配下,使人體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運動。人體尺度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最基本的數據之一。人體動作域人們在室內各種工作和生活活動范圍的大小,即動作域,它是確定室內空間尺度的重要依據因素之一。以各種計測方法測定的人體動作域,也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基礎數據。如果說人體尺度是靜態的、相對固定的數據,人體動作域的尺度則為動態的,其動態尺度與活動情景狀態有關。室內設計時人體尺度具體數據尺寸的選用,應考慮在不同空間與圍護的狀態下,人們動作和活動的安全,以及對大多數人的適宜尺寸,并強調其中以安全為前提。
例如:對門洞高度、樓梯通行凈高、欄桿扶手高度等,應取男性人體高度的上限,并適當加以人體動態時的余量進行設計;對踏步高度、上擱板或掛構高度等,應按女性人體的平均高度進行設計。
2.2人體生理計測根據人體在進行各種活動時,有關生理狀態變化的情況,通過計測手段,予以客觀的、科學的測定,以分析人在活動時的能量和負荷大小。
人體生理計測方法主要有:
2.2.1肌電圖方法把人體活動時肌肉張縮的狀態以電流圖記錄,從而可以定量地確定人體該項活動強度和負荷。
2.2.2能量代謝率方法由于人體活動消耗能量而相應引起的耗氧量值,與其平時耗氧量相比,以此測定活動狀態的強度,能量代謝率的計算式,以及不同活動的能量代謝率(RMR)。其計算式如下:
運動時氧耗量-安靜時氧耗量能量代謝率(RMR)
基礎代謝率耗量
2.2.3、精神反射電流方法對人體因活動而排出的汗液量作電流測定,從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強度,據此確定人體活動時的負荷大小。
3.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3.1由于人體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人體工程學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有待于進一步認真開發,目前已有開展的應用方面如下:
3.1.1確定人和人際在室內活動所需空間的主要依據根據人體工程學中的有關計測數據,從人的尺度、動作域、心理空間以及人際交往的空間等,以確定空間范圍。
3.1.2確定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主要依據家具設施為人所使用,因此它們的形體、尺度必須以人體尺度為主要依據;同時,人們為了使用這些家具和設施,其周圍必須留有活動和使用的最小余地,這些要求都由人體工程科學地予以解決。室內空間越小,停留時間越長,對這方面內容測試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車廂、船艙、機艙等交通工具內部空間的設計。
3.1.3提供適應人體的室內物理環境的最佳參數室內物理環境主要有室內熱環境、聲環境、光環境、重力環境、輻射環境等,室內設計時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學的參數后,在設計時就有可能有正確的決策。
3.1.4對視覺要素的計測為室內視覺環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人眼的視力、視野、光覺、色覺是視覺的要素,人體工程學通過計測得到的數據,對室內光照設計、室內色彩設計、視覺最佳區域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3.2人體工學在室內設計中的作用
人體工學是室內設計不可缺少的基礎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3.2.1.為確定空間范圍提供依據.影響空間大小,形狀的因素相當多,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的活動范圍以及家具設備的數量和尺寸.因此,在確定空間范圍時必須搞清使用這個空間的人數,;每個人需要多大的活動面積,空間內有哪些家具設備以及這些家具設備需要占用多少面積和空間.
人體工學提供了不同性別的人在立,坐,臥是的平均尺寸,提供了人們在使用各種家具設備和從事各種活動時所需空間的面積和高度尺寸等,一旦確定了空間內的總人數,就可以確定出空間的合理面積與高度.
3.2.2.為家具設計提供依據.家具的主要功能是實用,因此,無論是人體家具還是貯存家具都要滿足使用要求,屬于人體家具的椅,桌,床,要讓人坐著舒適,書寫方便,睡得香甜,安全可靠,并能減少疲勞感;屬于貯藏家具的櫥,柜,架等,要有適合貯存各種物品的空間,還要便于人們存取.設計家具時,必須以人體工學為指導,是家具尺寸符合人體的基本尺寸和從事各種活動需要的尺寸.
參考文獻
《家具設計與人體工程學》是我校把家具設計與人體工程學結合在一起所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課程共學時112學時,16學時每周,共7周課。課程旨在以項目實訓的方式讓學生在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實驗數據下進行家具設計,為“人、家具、環境”系統設計提供整體思路,為“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提供可行方法。筆者長期從事家具與室內設計教學與設計實踐工作先后收集并整理了十幾套相應教材,基本可以歸納出課程包含四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概述(介紹家具設計、人機工程學等概念)、第二部分人體工程學基礎(主要介紹人體工程學的研究角度、方法和范疇等)、第三部分人體測量與數據的應用(側重講解在家具設計中常用的一些人體測量數據)、第四部分人體工程學與家具設計(人體工程學與家具設計的綜合運用,結合案例,比如座椅設計、辦公家具設計等)。顯然第三、第四部分的內容為重點和難點。通過對本課程教與學師生調查問卷,我們總結了三大印象:第一印象——雜。課程涉及統計學、設計學、人體測量學、生物力學、勞動生理學、環境生理學、工程心理學、時間與工作研究等十多個學科。第二印象——困。課程中需要理解大量的新概念、專業術語,再加上幾十組需要學生識記的常用人體尺寸統計數據表,很容易造成“困境”。第三印象——難。人體工程學(Ergonomics)又叫人體工學或人類工程學,人體工程學是探討人與環境尺度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人體工程學通過對人類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認識,并將有關的知識應用在有關的設計中,從而使環境適合人類的行為和需求。人體尺度問題是課程的核心和難點。學生不僅要掌握人體自身的尺寸,還要掌握人體尺寸在設計學上衍生的人機尺寸,以及靜態尺寸和動態尺寸等等。由于存在學科的跨越和知識點側重的問題,很多研究方法和過程都沒有反應在教材上,導致教與學中出現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現象。
(二)教師
1.教師過于重視理論講授,教學手段單一,教學中與學生嚴重脫節,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究其原因教師與學生課前、課下溝通較少、教師引導激發學生自主研究學習不足等原因。
2.教師過于強調教材,注重理論的全面性,側重點擴展明顯不足,主次內容把握不夠準確。究其原因是教師在本課程及其前后開設課程了解不足,導致了課堂上內容重復、或者涉獵不足等問題。
3.教師教學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處理不當。常常出現理論與實踐環節課時分配不合理、理論與實踐環節不能同步或者錯位、實踐教學手段單一、案例剖析不到位等問題。
4.教師教學之余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不夠。凡事淺嘗輒止,學術專研缺乏耐心和恒心。
(三)學生
1.積極主動性不夠,被動學習情緒明顯。究其原因是由于學生階段性學習專業深入度不夠,設計體驗不足,影響其對人體工程學在專業領域重要性的正確認識。
2.無法從理論中聯系到實踐運用。究其原因是許多學校對人體工程學重視不夠,然后錯誤地反應在教師的教學中,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待課程的態度。許多教師把人體工程學作為一門理論課來講授,最終以理論考試的方式作為結課考核。導致的結果是學生一開始就把精力用在備考上,對相關概念和知識只停留在記憶階段而不是理解和掌握。
3.基礎不足,價值觀有余。我國大部分藝術類考生的理科基礎、邏輯思維能力普遍較差,思維方式較感性,然而《家具設計與人體工程學》這門課程理科屬性傾向較重,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加上大部分藝術類考生自入學前價值觀就出現了偏頗,他們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混文憑、考證書,至于專業好不好無所謂。這樣一來《家具設計與人體工程學》這種課程很容易被學生忽略掉,表現為測試作弊、設計作業馬虎應付。
(四)課程環境
課程環境對于一個專業、一門課、一位老師、一個學生來講都是相當重要的。以家具設計與人體工程學為例,在學校專業成立初始,課程環境幾乎為零。那時候如果老師上課連多媒體教室都無法實現,那么當量的優秀案例圖片改如何向學生展示并講解。家具設計與人體工程學這門課程重點在培養學生的家具設計造型能力,培養學生適應在“適合人的尺度”的思維模式下進行家具設計創作,所以教學的重點應該是突出體驗教學。這種體驗教學,不能局限在學生的想象階段,不能僅僅依靠手繪或者電腦模擬效果圖的制作來完成的。理想的體驗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在學習課程的時候能超越識記,掌握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方法,明確設計是為人的設計的真正含義,能夠通過圖紙把自己的設計很好的表達出來并完成家具1:1模型,然后能充分的調動各感官機能,完成對模型的修改,完善設計。我校地處河南信陽市,2006年藝術系開設了家具設計方向,到今天已經有了8年的光陰。發展八年學校基本建立了美術基礎實訓室、模型制作實訓室、計算機CAD設計實訓室、手木工制作實訓室等,應該可以說小有所成、初具規模了。但從我校家具設計方向歷屆畢業生就業調查反饋表來看,凸出問題表現在畢業生崗位概念模糊、崗前緊張、專業能力局限在方案設計和手工模型中、對于家具設計到家具生產過渡斷裂等問題。所以學校離培養高度市場適應性應用型人才成功轉型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距離,這需要全校師生以及“多方來助”的情況下才能逐步實現。完整的家具設計課程環境處了學校自身軟硬件環境以外,還應該包含校企合作環境、校政扶持和監督環境、校與校來往學習合作共榮環境等。
二、家具設計與人體工程學教學有感
(一)緣起藤和竹
我校西鄰“長淮明珠”南灣湖,南望“云中公園”雞公山,校園內山清水秀,花木交蔭,綠圍翠繞,景色宜人。山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最多的就是滿上的竹林和成片的老樹古藤。2012年學校土建動土,建設一些新校施,原本山上的野生的滿山竹林和老藤,被一車車的拉往垃圾站焚燒殆盡,在筆者的眼里這是暴殄天物的行徑。在家具史上,能工巧匠用老藤和竹子編制出了多少會計人口、流傳古今的家具,多少作品在今天的世界非物質文化的收藏典籍中成為經典?;叵攵嗄昵埃髮W時期到教師階段,學生階段最痛苦的是每次家具設計課都要花好多錢購買各種各樣的模型制作材料,但制作出來的模型效果多少會讓人聯想到水晶宮時期的矯揉造作、粗制濫造的感覺。原因是我們制作模型購買的大部分是模型卡、ABS板、KT板、噴漆、石膏等工業模型材料,它們除了能粗糙的表達出家具設計的造型形態之外,別說結構,就是簡單的接縫收口都很難到位的。當然這些材料制作完模型之后,本身材料的固有色是很難看的,沒有任何保留的價值,所以還得用噴漆給制作好的家具模型賦予“五顏六色”的外衣。一個個原本制作還算精致的模型,披上噴漆外衣之后,儼然成了一個七彩家具王國。最讓師生感覺頭大的事,噴漆對環境的污染——刺鼻的氣味加上斑駁的漆影到處可見?,F在教師階段強烈的責任感在一次次的逼近,告誡自己不能“重蹈覆轍”?;乜次覀兊淖孑?,他們用無數的驚世之作一次次的想我們呈現自然材料的無窮魅力和價值。竹子特有的質地、中空的結構、快速的生長率(竹子2-3年可以成才)、竹黃和竹青的特殊性、竹結之美等等,竹子有太多太多的研究價值。老藤的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韌度好、質感美、自然古樸形態美。竹子和老藤都不需要噴漆和上色,這也是它們作為家具模型制作最佳材料的優勢之一。于是藤和竹的研究首次在家具設計與人體工程學的模型制作上全面展開。
(二)果成竹與藤
家具設計與人體工程學在教學上筆者一改傳統教學常態,主張以“理論講解為輔,團隊研究為主”的課程教學方案,事實證明效果很好。以其中“人機工程學與座椅設計”環節為例:
1.全班分位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控制在3-5人,落實名單;
2.每個小組至少收集2個較具典型代表的座椅作品,可以市場購買或者家中鄰里收集,方式不限;
3.學生陳述作品來源,教師點評,每小組確定2個最典型作品;
4.解構作品,通過對作品的拆解、使用體驗,弄清其結構、尺寸、材料、工藝以及作品的優缺點分析,并在A3圖紙上表達清楚;
5.完成原始圖紙,教師點評,針對優缺點分析,根據人體工程學所學知識,完成設計改良;
6.教師點評,完善改良方案,制作1:1家具模型,材料竹子、古藤。
及至當今,社會發展向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過渡,重視“以人為本”,為人服務,人體工程學強調從人自身出發,在以人為主體的前提下探究人們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產活動中綜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葉大學小原教授認為摘要:人體工程學是探知人體的工作能力及其極限,從而使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趨向適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的各種特征。
其實人—物—環境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一個系統,今后“可望運用人體工程學主動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環境”。
人體工程學聯系到室內設計,其含義為摘要: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探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和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關系,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應是平安、健康、高效能和舒適。人體工程學和有關學科以及人體工程學中人、室內環境和設施的相互關系。
人體工程學的基礎數據和計測手段
一、人體基礎數據人體基礎數據主要有下列三個方面,即有關人體構造、人體尺度以及人體的動作域等的有關數據。
1、人體構造和人體工程學關系最緊密的是運動系統中的骨骼、關節和肌肉,這三部分在神經系統支配下,使人體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運動。骨骼由顱骨、軀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組成,脊柱可完成多種運動,是人體的支柱,關節起骨間連接且能活動的功能,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經系統指揮收縮或舒張,使人體各部分協調動作。
2、人體尺度人體尺度是人體工程學探究的最基本的數據之一。
3、人體動作域人們在室內各種工作和生活活動范圍的大小,即動作域,它是確定室內空間尺度的重要依據因素之一。以各種計測方法測定的人體動作域,也是人體工程學探究的基礎數據。假如說人體尺度是靜態的、相對固定的數據,人體動作域的尺度則為動態的,其動態尺度和活動情景狀態有關。
室內設計時人體尺度具體數據尺寸的選用,應考慮在不同空間和圍護的狀態下,人們動作和活動的平安,以及對大多數人的適宜尺寸,并強調其中以平安為前提。
例如摘要:對門洞高度、樓梯通行凈高、欄桿扶手高度等,應取男性人體高度的上限,并適當加以人體動態時的余量進行設計;對踏步高度、上擱板或掛構高度等,應按女性人體的平均高度進行設計。
二、人體生理計測根據人體在進行各種活動時,有關生理狀態變化的情況,通過計測手段,予以客觀的、科學的測定,以分析人在活動時的能量和負荷大小。
人體生理計測方法主要有摘要:
1、肌電圖方法把人體活動時肌肉張縮的狀態以電流圖記錄,從而可以定量地確定人體該項活動強度和負荷。
2、能量代謝率方法由于人體活動消耗能量而相應引起的耗氧量值,和其平時耗氧量相比,以此測定活動狀態的強度,能量代謝率的計算式,以及不同活動的能量代謝率(RMR)。其計算式如下摘要:
運動時氧耗量-恬靜時氧耗量能量代謝率(RMR)
基礎代謝率耗量3、精神反射電流方法對人體因活動而排出的汗液量作電流測定,從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強度,據此確定人體活動時的負荷大小。
三、人體心理計測心理計測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學測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學測量法用物理學的方法,測定人體神經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覺刺激量的最小差異。
2、尺度法以順序在心理學中劃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線上劃分線段,依順序標定評語可由專家或一般人,相應地對美丑、新舊、優劣進行評測。
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由于人體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人體工程學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有待于進一步認真開發,目前已有開展的應用方面如下摘要:
一、確定人和人際在室內活動所需空間的主要依據根據人體工程學中的有關計測數據,從人的尺度、動作域、心理空間以及人際交往的空間等,以確定空間范圍。
二、確定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主要依據家具設施為人所使用,因此它們的形體、尺度必須以人體尺度為主要依據;同時,人們為了使用這些家具和設施,其四周必須留有活動和使用的最小余地,這些要求都由人體工程科學地予以解決。室內空間越小,停留時間越長,對這方面內容測試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車廂、船艙、機艙等交通工具內部空間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