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1 16:44: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語文的核心素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引言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對核心素養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核心素養就是其在語文學科中的一種具體化,也是學生掌握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要品格和能力。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而語文的核心價值也就是育人價值,進而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根本就在于通過高中語文教育這種特有的方法培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將語文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不單單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應用于實際的能力,還能夠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學習不再只是乏味的讀書,同時體會到語文知識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利用學生有興趣的生活實例為其營造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探究生活實例的同時掌握課本中的知識,且運用所學的知識合理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提升,還能夠使教學任務得到有效的完成。因此,在當前教學改革中,生活化教學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
一、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首先,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學習熱情;將生活化元素融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促使學生自主的投入學習當中,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其能夠融入生活,真正的體會學有所用,使課堂學習的實用性得到提升。
其次,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課堂教學的意義在于服務于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使學生了解存在于生活中的語文知識,進而開拓視野。
最后,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新課改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應該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且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教學引導者的作用。因此,生活化教學才能夠使學生真正的成為教學中的主體,并且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提升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性策略
(一)通過生活現象,導入新課教學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應用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生活實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學習的熱情被帶動起來之后,必然會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教學內容中。這時,教師就可以從教學情境中逐漸引出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為了能夠使學生有效的建構所學的知識,教師應該將大量的生活案例應用于課堂之中,這樣能夠支撐學生知識的建構。這樣,學生就能夠對知識有著真實的體會,對知識的記憶也不會只停留在抽象的規律中。
例如,當課程進行到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林黛玉進賈府》一課相關內容的時候,為了能夠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林黛玉進賈府時的情境,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引用到課堂教學中,在大屏幕上為學生播放紅樓夢電視劇中關于“林黛玉進賈府”這部分內容的選段。當學生的興趣被視頻內容所吸引的時候,老師就可以成功的引出本堂課程的內容。并且提出相關的問題,同學們想要使問題得到解決就需要認真的學習課文的內容。通過這種教學情境的構建,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學習熱情,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利用生活資源,進行課程教學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的開展一些課外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增長、能力得到鍛煉,還可以將活動中的內容當做生活化教學資源,應用于將來的教學過程中,使生活化資源的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得到有效的提升,為將來步入社會從事創新類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例如,當課程進行到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中《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的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同學們到當地地標性建筑的地方進行參觀學習,通過學生們各抒已見的探討,對所參觀建筑的特點進行總結。通過這種課外教學活動開展,學生的知識能夠得到有效的增長,且學習能力也能夠得到一定的鍛煉,增長課外學習資源。
(三)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素養
在學生周邊的生活中,與語文相關的知識內容隨處可見,但學生往往卻并不能發現它們,究其原因,就在于學生在思想上缺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自主意識。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語文知識中,就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應用性,就能夠將其轉變成高中語文問題,讓生活中的語文知識融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
結論:綜上所述,將高中語文課程教學和社會實踐相融合,能夠為語文新課改注入鮮活的動力。生活化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與途徑。生活化教學的本質是來源于生活而奉獻于生活,其并不是單一理解生活概念以及回歸生活,而是利用生活中進行學習,運用生活中的場景將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將探究問題作為指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能力得到提升,進而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得到真正的實現。
【參考文獻】
在2016年2月出爐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為九大素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W會學習、實踐創新。
核心素養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它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素養”一詞的含義比知識技能更廣。素養不僅僅包括能力,更多考慮人的綜合素養,特別是品德上的要求。
二、核心素養在我國教育中的意義
用核心素養來梳理培養目標,可以矯正過去“重知識、輕能力、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偏失”。核心素養提出了育人的目標體系,作為具有國際視野與符合中國國情的頂層設計,代表了對我國基礎教育知識核心時代的發展與超越,是改革、深化素質教育的靈魂。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的基礎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它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形成和發展,且具有發展連續性和階段性,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體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養建構了一個人的基本品格、基本修養及基本能力。它的意義在于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是確保課程改革萬變不離其宗的“DNA”。它將教育方針具體化,每個學段、每門課程、每所學校、每位教師都指向具體的教育目標;它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向;指導教學實踐,引導教師專業的發展;指導教育評價,即培養評估如何進行。它既彰顯學科教學價值,又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既反映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又注重本國歷史文化特點和教育現狀。
三、構建核心素養體系是我國課程改革的必要應對措施
經過多年教育改革,素質教育成效顯著,但“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具體到課程領域,體現為“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應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
構建核心素養體系便是試圖從頂層設計上解決這些難題。它的構建“使學生發展的素養要求更加系統、更加連貫”,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引導教育教學評價從單純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核心素養體系是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四、在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做到以下幾點:
1.與時俱進
高中語文課程改革要與時俱進。現代人所處的特定環境決定了語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應該具有現代文化特征,在語言表達、思想價值、思維方法上都要打上“現代化”的烙印。
課程改革需要與時俱進,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適應時展的學習內容。
2.發揮語文學科優勢
在課程改革中要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語文學習的核心圈,即內核是語言層次。這個層次較多關注詞匯、句子、修辭、語法等。任何語言的學習都要由此起步。第二個層次語文科的學習內容包括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教材內容豐富,諸如人的生活態度、行為方式、價值觀等。文學的意義就在于,把人類最美好的語言、情感、思想等呈現給大眾,成為教育的樣本。這個階段的學習對于發展人的典范語言起著重要作用。第三個層次是文化和哲學層次。
3.夯實基礎,落實雙基
課程改革要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礎能力的培養。如果較多停留在語言層次上,較少關注文章的人文性,就缺乏人文關懷。這樣的教育死氣沉沉,一點趣味也沒有。語文的美感,除了語言的準確和優美之外,還在于文章內蘊之美。語文學科不要過于知識化,要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4.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課程改革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安排學習課程。初級語文要重視口語訓練,重視語言的交際性。在高級語言階段,增加文學的學習,提高語言的藝術化要求,可以閱讀本民族從古至今的優秀文學作品,從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03-0016-01
目前,在高考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教師倡導高考作文應該把“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結合。這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其結果是學生不再注重自己的情感體驗,而去追求所謂的“藝術真實”,到最后卻連“藝術真實”也失去了,因為“藝術真實”也是建立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的。于是高考作文出現了大批語言空洞、沒有靈魂的作文。這樣的寫作與當今提倡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相背離的。
為此,我們提倡學生作文的“真寫作”, 這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大有裨益。“真寫作”就是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抒發出自己真實的感情體驗,以情動人,以格感人,以理服人。自我寫作動機、真情實感、鮮明個性、創意表達是“真寫作”的主要特征。對于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筆者比較認同以下說法,它包括四個方面: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罢鎸懽鳌迸c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互為基礎,相互促進的。
一、“真寫作”帶領學生感悟真實情感,這是學生審美鑒賞的開始
審美是伴隨情感發生的,“真寫作”涵養學生的真實情感,這樣審美鑒賞才有了開始的可能。學生的真情實感從哪里獲得呢?
1.學生不是完全沒有生活,而是沒有一顆善于感悟的心靈。我們常說,語文的外延即生活,所以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捕捉閃光點,尋找內心真實的生活體驗,這樣的感情才是個性的,獨一無二的,有新意的。比如爬山這件小事,有的學生寫起來如流水賬,從山腳到山頂,一一道來,讀之索然無味;有的學生會把爬山過程的曲折與情感起伏結合起來表達,抓住個性內容,借爬山表達自己的獨特感悟,而不是就事寫事,雖是敘事卻理趣盎然。
2.閱讀優秀作品,也是獲得感悟的另一種方式。畢淑敏說,“很多偉大人物在現實中已經睡去,但在書中他們卻微笑著醒來?!睂W生在別人的作品中獲得共Q,聯想起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就被進一步強化了;或者先從書本上體會了這種情感,當自己有了類似的真實體驗,那么對這種體驗也就不會“視而不見了”。讀書體驗和生活體驗相互補充,感性經驗和理性思考相結合,會使中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更加深刻和立體。
二、“真寫作”對學生語言構建和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真寫作”要求學生恰當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其表達方式與特色不一樣。快樂的情感,語言如跳動的山泉,和煦的春風,清麗流暢;悲傷的情感,語言多低緩曲折,如泣如訴;激昂的情感多用短句、排比,短促有力,氣勢磅礴……這其中包括詞語、句式的選用,表達方式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只有多讀多練,持之以恒,才能逐漸提升,并非一日之功。
2.“真寫作”要求學生把真情實感表達得有個性、有創新。首先讀書成誦可以積累優秀的詞句,理解謀篇布局的妙處,也可以滋養精神,更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領悟力、創造力等。語文學科中創造性思維與思想創生的培養,離不開讀的澆灌。其次利用課堂陣地,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課堂教學中,應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帶領學生不僅理解情感、碰撞思想,更要學習表達,鍛煉表達。再次鼓勵學生創新作文,突破舊有文體束縛,不拘一格,個性表達情感;鼓勵學生寫詩歌、小說、戲劇、童話、寓言等,由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
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的生命和靈魂,是最能夠體現學生能力和數學品質的關鍵要素,是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根本所在。不少學生平時考試成績不錯,但是,以后發展空間相對有限,其根本原因是其數學素養相對較差,從根本上限制了他在數學以及其他方面的發展空間和提升高度。因此,高中數學一定要重視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注重問題設置和師生互動,讓學生能夠在問題互動中培養他們良好的數學素養。
一、堅持師生高效率教學互動,以問題導向營造核心素養生成情境
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過程,也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和實效性的重要基礎,更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高中數學在“問題-互動”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際上是為教學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問題―互動教學是一種模式,問題為互動提供了媒介載體,互動保障了問題教學的有效性,而核心素養則是為其明確了重心。數學素養的培養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真正感知體驗和遷移,需要結合具體的問題分析來鍛煉思維和能力,高中數學結合學生基礎,創設以問題導向的互動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互動交流中生成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步。
例如,學習“任意角”的相關教學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聯想有關角的實際例子,學生開始互動討論,他們找到了一些實際的例子,比如,跳水表演中有個動作在空中轉三圈,再進入水中,會聽到解說員專業的術語“向下轉體1080b”;在觀看體操表演過程中,也有在單杠或者雙杠上“左后轉體720b”的解說。還有時間調整是常見的事情。此時教師再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上面的1080b和720b已經超出了初中階段的關于角的度數的范圍,尤其是矯正時鐘,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如何來表示其不同?由此來讓學生樹立角的方向概念,并由此產生角的正負問題,逆時針旋轉形成的角定為正角,而順時針形成的則為負角。這樣的問題和互動能夠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讓他們從具體生活應用中感知數學,學會分析和表述,培養學生正確應用數學的核心素養。
二、以問題為媒介展開深度互動,實現數學核心素養與學習目標融合
高中數學“問題―互動”教學引發教學理念更新和教學模式變革,真正轉變教學思想,創新教學模式,帶來全新的體驗,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思考的主體,能夠將數學課堂生成一個更富動態變化的有機生態復合體。促進學生更好地認知和學習,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邏輯分析能力,讓數學課堂真正回歸,凸顯數學教學的本真?;凇皢栴}―互動”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教學,問題是開展教學的重要媒介,是互動的基礎,在互動教學中能夠突出問題要求,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思考和實踐,感知生活和生產現象中的數學問題,分析已知條件和未知結果之間的對接關系,將問題解決與學習目標和數學核心素養培養融合起來。讓學生能夠真正面向社會生活,面向更加廣闊的生產實踐,用數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在互動教學過程中不斷拓展和升華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精心選擇和設計問題主線,實現數學知識與核心素養的粘合
高中數學教學應該重視問的選擇和分配組合,一方面要結合數學教學內容選擇和設置問題,并做好問題的排序和投放頻率,確保問題能夠帶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鍛煉基本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將數學教學內容和數學核心素養深度粘合,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不能單獨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核心素養分析,而應寓核心素養與教學內容之中。以問題為推動課程進程和環節組合的主線索,巧妙處理數學核心素養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問題是場景,數學知識是形體,而數學核心思想就是靈魂,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分析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構建和豐滿的生態課堂。
例如,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相關教學內容時,先給學生出示這樣一個問題:初中階段學習銳角三角函數時都是借助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來定義,如果將銳角推而廣之變成任意角,是否可以將銳角三角函數概念推廣到任意角呢?怎么推廣?然后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學生認為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對邊、臨邊、斜邊比值等來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教師再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如何才能研究和分析其函數值呢?學生分析可以借助直角坐標系,將任意角放置到坐標系中。這樣就可以重新定義銳角三角函數了,然后再進行演示。這樣的教學以問題為主線,將已學知識與新學知識相結合,彼此勾連,生成完整的意義鏈條,實現知識與核心素養的粘合。
總之,一切教學都應抓住最為本質的內容,突出重點。數學核心素養就是數學最為本質的內容,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應圍繞這個核心,選擇教學方法和模式。“問題-互動”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升,能夠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獲得更好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對數學的感知和感悟能力,能夠用數學思維和數學知識去分析和結合生活與生產中的問題,真正體現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高中數學培養學的核心素養,鍛煉他們的理性思S,強化他們的數學思維方法,真正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競爭機制,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但是我們發現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還不夠。課后,我們進行了調查并探討,發現了一些重要的原因。現在,農村學生,也大多數生于二孩家庭,不少還是留守兒童,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少,部分學生存在自卑、逆反、冷漠、自私、懶惰厭學、社交困難等問題。學生在與他人有不同想法時,會選擇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聽取他人的意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心理素質,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應該著手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開展工作。
一、構建輕松和諧、積極有序的課堂氛圍
新課程提倡“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的理念。在開展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主導的身份仍不可改變,創造有利于合作學習的課堂氛圍無疑是教師的重要任務。教師調控課堂的方式或手段可以是多樣的,但教師必須遵守兩個理念并去力行之。
1.教師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身份
合作學習活動中,教師的身份既是學習的引導者,又是學習的參與者。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教師要主動踐行這個理念,使自己的課堂多一點親切的“溫情”,使學生尤其是本來不夠自信、不夠從容的學生能從教師身上得到更多的鼓勵與理解,使學生能感受到合作學習課堂和諧的學習氛圍與課堂環境,從而消除壓力感,以輕松的心境去探討語文問題。
2.教師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課堂調節與掌控的藝術家
教師能藝術性地調控一節課,對語文合作學習的課堂能營造出使學生思維更活躍、探索熱情更高漲、合作欲望更強的氛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合作學習的課堂,其實教師更應該比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跟蹤得更緊密,要處處留心、時時注意,適時及時、點撥引導,從而使合作學習更具實效。在這個方面,教師進行點撥提醒,通過巧設問題,采用小組之間形成競爭的方式,加強學生的責任感與榮譽感,使學生具備合作學習的動力。
二、培養學生具備團結協作、尊重他人的人格品質
我們在德育工作中,都會重視對學生進行團結協作、尊重他人的品質教育,而合作學習的特點突出體現在合作上。這一個過程就是一個傾聽他人、與他們溝通的過程。因此,在看似與德育無關的語文合作學習中,加強對學生進行團結協作、尊重他人的品質教育是一項不可小視的任務。
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單個力量與小組力量的比對,進行小組之間或小組內階段性比較,從而切身感受到小組團隊精誠合作的力量是偉大的,使他們真正明白“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對學習產生一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態度,收獲合作、溝通與傾聽給學習帶來的樂趣。
在合作學習中,學會傾聽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態度,也是一種學習的習慣與學習能力。教師必須讓學生清楚,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的道理。在合作學習中,要尊重他人先從學會做一位傾聽者做起。合作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看似放任自由般,但實質上要求教師做一個暗中調控高手,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傾聽,要讓學生明白:學會傾聽是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它能使我們在傾聽別人的意見或發言里,吸取別人思想中的精華,博采眾長,以彌補自己思考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在傾聽中觸發思維靈感。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做出傾聽的明確要求:細心認真,耐心虛心,聽思同步。特別是強調學生有聽才有思,邊聽邊思考,從而發現別人發言中的不足與可取之處,為善于舉一反三、注意辨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培養更強的探討能力打基礎。
三、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在小組合作學習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要重視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因為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是最終的目標。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自主學習基礎上才能進行的。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就組織小組討論,那么少數學習優秀的學生具備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條件,成為小組合作的主宰,而大部分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基礎薄弱,缺乏參與小組合作的主動性,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沒有自己的見解,放棄了思考、表現的機會,就只好盲從別人的見解,或者對別人的觀點漠不關心。這樣的合作討論無形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大部分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真正的培養與發展。
四、建立并實施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合作學習成功的保障
1.建立激勵性評估機制,培養合作學習精神
調查表明,激勵性評估機制是培養學習合作精神、增進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對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小組合作表現”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它包括小組成員的差異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個人對集體學習的貢獻等。教師要將激勵性評價指標公布給學生,并定期引導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2.整體評價和個體評價相結合
傳統的語文教學習慣于全體化而較少考慮個性差異。在對合作學習評價時我們要避免這么一個做法,那就是認為合作學習是集體合作的智慧結晶,所以,就認為對合作學習評價應該以合作團體的成績作為評價標準。這無疑也是正確的,但教師如果僅僅在教學時把評價和贊賞過多地放在合作學習小組整體上,就會導致忽視個體的發展。只有把整體評價與個體評價結合起來,在注重整體性評價的同時,教師要注意多了解單個學生的學情,考慮不同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差異、參與情況等表現,依據學生差異對他們的表現進行發展性評價。既要引導優秀學生乘風破浪,又要幫助學困生翻越學習巔峰,尤其學困生在組內可安排他們優先發言,
培養或呵護他們的自信心,多一些鼓勵與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教師對學困生每次進步要加以肯定,只有合作學習中的個體得到參與成功的喜悅,整體的評價才是真實的,合作學習的目的才會真正實現。
3.過程評價應重于終結性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教師習慣于終結性評價,習慣用成績作為惟一的評價,但這種評價方式不適合語文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實質強調“促進全面但非均衡的發展”,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差異,只要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都能夠超越自我,獲得進步,就應予以較高評價,這種評價不是終結性的水平認定,而應是一種激勵、一種反思、一種改進,它能促進學生進一步學會合作學習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合作學習的意愿得到增強,從而進一步學好語文,提高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因此,合作學習過程性評價應重于終結性評價。
新課程標準把語文學習定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它囊括了語文知識與能力、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因素,這是對語文學習的全新理解。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用好新教材,上好語文課,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一、指導好學生自學
自學是教學過程的先行環節,是語文學習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項目。它側重于引導學生“運用自已的心力嘗試去了解”課文,把握重點、難點,以達到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的目的。為此,指導學生自學一忌放任自流,要求不明確,只是簡單地讓學生看課文;二忌無自學方法指導,不重視檢查自學效果,老師要制訂指導學生自學具體訓練的計劃,其中包括“閱讀”、“理解”、“質疑”、“運用”四個方面。自學方法是“讀查思寫”的程序,每一步都有操作要求。如:“讀”(有注音、辨字、疏句;感知課文內容,動筆進行勾畫圈點,提出疑問)、“查”(有查工具書和有關資料,釋詞,參閱課文前后的自學提示和思考練習)、“思”(有析句、統篇,思考自學目標提出的要求,試解課后習題,在文中標出與答案有關的語句等)、“寫”(有自學筆記或自學收獲等)。這樣進行自學指導,要求明確,操作規范,而且將知識的習得與學習習慣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取得好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知識的積累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有時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教師應注重啟蒙,通過各種渠道讓孩子接觸書,知道些書的故事和書的知識,慢慢地對書產生興趣。對小學生推薦不能貪多求全,不能貪快求省,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注重圖書的知識性、趣味性,注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要和小學生的個人愛好結合起來,這樣做容易使他們接受,讀得下去,慢慢就會產生興趣,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我要求學生每星期讀一個故事,既豐富了他們的生活,開闊了眼界,又增加了他們的知識面,并把所看書中的好詞好句摘抄來細細口味,反復消化,為今后說話和寫作做準備,打基礎。
三、課堂上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堂上,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學后,開動腦筋,提出問題,然后把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解決不了的再在全班交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以疑激趣,課堂上讓學生學得緊張而主動,學生就有積極性,成了學習的主人,學得高興,師生關系達到了和諧,學生進入了問題的情境,就會忘我、主動地學習。教師的教學思想由重在啟發學生“答”向重在啟發學生“問”轉變。把問題留給了學生,學生就會有壓力,有壓力,就不會束手束腳,才會動腦去學。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具有很多積極的意義,主要如下:
1.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體制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國家所培養出的人才,往往都具有較強的應試能力,卻缺乏實踐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且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存在低下的現狀。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對于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也具有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重視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2.有利于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
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下,不斷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是時代教育對現代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傳統應試化和灌輸式的知識灌輸模式,難以實現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這種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只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征,忽視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征。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僅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功能,同時也體現了“人文性”的功能,這對于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促進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理念滲透的現狀
當前,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得人文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嚴重缺失,主要如下:首先,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缺失。對于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師而言,一門心思地培養學生的考試能力,是廣大教師教學的基本目標和方向。在教學中,教師忽視自身的人文素養提升,尤其是一些年輕的教師,資歷淺,人文素養缺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正是因為教師自身缺乏人文素養,從而極大的影響了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其次,過于模式化的教學,嚴重影響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過于模式化的教學模式,影響了人文素養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從而使得高中語文的人文精神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對策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教師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應當徹底該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強化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不能忽視語文學科“人文性”的教育目標。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要求教師不斷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思想,為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奠定基礎。
1.不斷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
一般而言,教師的人文素養往往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產生的榜樣作用是極大的。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為實現人文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奠定基礎。首先,教師要學會自律。這種自律是指教師要通過自身的行為引導和感染學生。例如,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通過廣泛的閱讀,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并將這種閱讀的習慣帶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也熱愛閱讀。從根本上講,這是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的一種感染,卻也是培養學生人文修養的有效途徑;其次,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對自身的綜合素質,自身的教學進行一個科學有效的評價。這種教學評價,對于提升教師的人文修養,實現良好的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
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要求教師形成“以學生為核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想滲透良好的人文教育理念,需要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廣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
(一)改變傳統教學工作制度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課堂中,很多教師都局限在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中,教學工作創新、教學效率提升進程緩慢,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教學成果收效甚微。這是因為受到國家的中高考制度的限制,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教學工作制度,導致高中教學體現出“應試化”特點,很多教師為了讓學生取得更高的成績,將“識記”作為獲得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很多學生根本沒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內涵,只是盲目的記憶。想要建立起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教師就必須要摒棄原有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中心[1]。以某省實驗高中為例,該高中的某個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除了教學大綱中的必學知識以外,還會定期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并且單獨留出課堂時間,讓學生嘗試著敘述、表達課外讀物文章的中心主旨,以此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并且有針對性的發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在下次閱讀課程中,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從而達到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
(二)確定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在實際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時,要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并采取開放式教學方法,通過加大與學生間的互動來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素質教育的根本內涵在于堅持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做到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教學模式選擇上,應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模式設計中,如在采取情境教學模式時,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自行設定場景,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要求學生以文章中各角色的角度出發進行對話,并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學生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內涵。在學生切實融入到文章情境中時,能加深他們對語文閱讀知識的印象,并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實現素質教育切實貫穿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措施。
自新課標實施以來,語文課程的結構產生了變化,語文課程分為了選修課和必修課,這種結構上的變化,導致了高中語文課程教學與考試的矛盾明顯化。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必修語文課程要求在1.25年的時間內學習完,學生通過必修語文課程的學習提高語文素養,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選修語文課程強調基礎性的同時,擴大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選修語文課程一般要求在1.75年修完。新課標這樣的要求就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選修課內容的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的語文能力上來,這樣的課程結構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選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形成。但是高考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它的地位確實是十分的重要,高考在本質上就與其它考試有著明顯的區別,它具有獨特的評價形式,讓語文的選修課帶上了功利性質,造成了必修課與選修課不是從語文本身與學生的發展確定,而是和高考的關系確定,讓語文課程的教學和考試之間的矛盾極為突出。
2、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性和多樣性之間的矛盾
高中語文課程的選修課包含了五個內容: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這種設置讓語文課程出現了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發展是課程和學生發展的必然。而基礎性就是指“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或終身發展打基礎”。高中語文課程不管是選修還是必修,都要將基礎性作為重點。但是經過實踐證明,選修課的內容在學生的需求中,無法達到統一,造成了多樣化需求與基礎性要求出現客觀上的對立。現在大部分學校將選修課程進行規劃,并將這些選修課程能實現作為基礎性前提,但卻處于沒有充分調查學生需求的情況下進行,從本質上來講,還是屬于必修課的內容,與新課標開設選修課的最初目的相悖。
二、高中語言課程與教學之間矛盾的解決辦法
1、展開核心目標的學習,解決教與考之間的矛盾
核心學習目標就是指各個學科都受到重視的共同培養目標,強調高中生必備的綜合技能,具有指導學科課程實施和學習成果評價的功能。事實上,從本質上來看,高中語文課程教學與考試之間不存在矛盾,只是在以往的考試中把學科的基礎知識放在了過重的位置上,涉及技能的部分過于簡單,而且還存在著過多的限制,考評不夠全面,但這些技能卻在社會上或學業的深造上屬于必備的能力,例如批判式思維,它就可以幫助學生對課堂所教授的知識進行分析,選擇性吸收,提高學習的質量,這種知識就是無法在高考中得以考評,這種技能的優勢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優化,質量更高,這就需要高中教育階段制定一個完善的核心學習目標,既“根據未來社會行業所需的共同技能以及升學所需的各項技能制定可操作的核心學習目標”。這個核心的學習目標不需要對學科知識與技能做出硬性規定,而是高中學生所必須具備的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用這樣的學習目標來對各學科進行教學和評價。
2、考慮各種發展需求,解決多樣性和基礎性的矛盾
語文課程的基礎性與多樣性矛盾是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矛盾。如果對這個矛盾不加以重視,對于語文課程基礎性的實現及選修課程的開設都是有害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學校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調查,了解學生的個性需求做出全面和科學的評估,查找學生的不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不是簡單的開展多種多樣的語文選修課能解決的,需要從選修課程開設的針對性上入手,不同的教師開設同一門語文選修課程其側重點不同,在同樣的選修課達成語文教學的同時,又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自己的知識程度做出評估,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語文的選修課。總之選修課的開設和實施過程都要把學生的自由放在首位,這樣才能解決高中教育階段基礎性和多樣性之間的矛盾。
1.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育過程中的滲透,能夠營造良好的文化發展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
2.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減緩社會現代化對于傳統文化的沖擊,使得當代學生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
3.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課程中的出現,可以將其中良性的理念傳輸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制約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的因素
實現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育之間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情況下,還需要克服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具體來講,可以將其歸納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傳統文化社會氛圍不理想,全民傳統文化素養不高,難以為高中生傳統文化的學習營造良好的環境。
2.語文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實現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課程的融合,自身傳統文化素養不高,也難以有效的促進兩者的相互融合。
3.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單一,難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和改善,這也是造成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質量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育的實現途徑
如果上述提到的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育融合問題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勢必會給予高中語文教育質量的提高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從如下的角度入手:
1.將傳統文化納入到高中語文教育體系中。針對于目前高中教師忽視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現狀,積極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以便將傳統文化納入到高中語文教育體系中去:(1)結合高中語文教育的目的和高中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傳統文化進行梳理,總結和歸納出符合高中語文教育精神的傳統文化素材,在此基礎上將其納入到課程體系中去。(2)合理安排不同傳統文化的比重,將符合現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價值觀念的傳統文化精華展現出來,使得學生從古文化的層次去理解現階段的核心價值觀。(3)積極健全圖書館中關于傳統文化的書籍,為教師開展更好的傳統文化教學打下基礎,以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環境。
2.積極開展高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高中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還可以通過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的方式來開展,由此實現傳統文化更好的融合到語文課堂中去。具體來講,主要涉及到以下幾種形式:(1)舉辦某一傳統文化的主題活動,邀請語文教師和學生參與進去,以朗誦古詩詞的方式開展,使得更多的高中生參與進去,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2)在校園內部開展大型的傳統文化為話題的寫作比賽,邀請學生參與這樣的比賽,學生可以在參與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強化交流和溝通,從而使得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不斷提升。(3)積極利用高中校園網,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在網絡環境上構建虛擬的傳統文化講壇,以便發揮傳統文化在營造健康校園網方面的作用。
3.注重營造良好的高中傳統文化教育環境。良好的高中傳統文化教育環境,不僅僅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參與,還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參與,只有這樣全面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才能夠保證學生接受到的傳統文化教育是有意義的。具體來講,需要做好如下的工作:
(1)高中可以借助家長會,傳統文化活動實踐的方式,向家長宣傳高中語文教育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使得其意識到家庭成員應該如何去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以形成合力。
(2)強化高中語文教師隊伍傳統文化的培訓,使得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不斷提升,以便更好的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這也是促進兩者相互融合的環境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