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20 15:38: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

篇(1)

思想政治工作就在一定的范圍內,為了完成某一政治任務而進行的活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重點,將其與時間教育相結合,引導人們有積極的政治思想以態度,提升其心理素質與道德水平。企業的文化建設是企業管理當中的以項新學科,企業文化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之下,在企業的管理當中創造具有企業精神的狀態,企業的文化的應用能夠給企業關注活力,促使企業在經營的過程當中有效的增長其經濟與競爭力。

企業文化建設是將企業的價值理念作為中心對企業的工作人員進行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是一種政治思想文化的教育體系,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兩者都是對人思想觀念以及高的水平的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職院校作為高職學生邁向社會的重要過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更根據企業文化對于員工的要求進行,這樣可以更加有利于學生邁向社會工作,與此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吸收企業的一些優秀文化及內涵,投入到高職院校的建設當中去,這樣既可以使高職院校的發展符合社會的需要,又能夠為社會及企業輸送有用的人才,讓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的建設想結合成為可能。

二、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對于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學應當結合思想政治的規律,圍繞高職教育的目的及特點進行思考,尋在思想政治課和高職教育的契機,高職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培養綜合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以就業為指導的教育導向,高職學生想要順利就業,就應當具備最基本的道德,職業道德也是道德范疇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所以應當把職業道德觀念思想的培養作為重點貫徹到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因為只有采用這種手段,才可以讓高職思想政治課具備于一般本科院校思想政治課完全不同的特色,所以重點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是提升思想政治課和高職教育有機結合的最終目標[1]。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的融合

建立校外的實訓基地,讓學生深入到社會中去,接觸優秀企業文化的改造是為高職學生提供了解社會、接觸優秀企業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學生在校外實習期間,學校是是施教的主體,企業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施教主體,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課堂上的理論教學,更是貫穿學校教學和生產實踐、實習的整個過程和每一個具體環節,所以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上,不但要考慮與學生專業的融合,更要考慮優秀的企業文化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延伸[2]。

篇(2)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088-03

在現代大學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大學精神的凝煉與傳承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通過高校有各自特點的大學精神的挖掘,及與大學精神相關的制度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學術建設等方面的完善和發展,使高校內部更具凝聚力,對外能更好發揮社會思想、文化的領航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大學精神培育和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以大學精神指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將展現新的面貌。

一、大學精神的內涵

現代意義的大學自誕生以來,追求真理成為大學的基本任務。隨著社會、科技、經濟的發展,大學已從社會的邊緣走進社會的中心,發展科學成為大學的重要職能,追求真理、發現真理、發展真理是大學的天職。大學精神也隨著大學的發展提煉出來,追求真理即是其必有的內涵之一。對大學精神的探究與描述很多,對其內涵的表述也存在一些差異,但差異主要是因分析和研究的角度造成的。對大學精神共性的認識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兼容并包精神、獨立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創新精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大學精神主要體現以下四個方面:①大學精神是大學理念的支柱,是一所大學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辦出活力的源泉和動因,是一所現代大學凝聚力、生產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動因。②大學精神實質上是大學人的精神,是為社會發展、人的發展而追求真理、探求新知、勇于創新的精神。③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整體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號召力的反映,是學校師生需求、理想、信念、情操、行為、價值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標志,是一所大學的支柱和靈魂,屬于校園文化的范疇。④大學精神作為一種動力源泉是一種無形資產;大學校風、教風和領導作風均是大學精神的具體表現。相對恒定的對大學精神的表述是一所大學對自身歷史、傳統、科學文化成就的提煉,能持續激勵一代代的師生為保持、實現本校大學精神的要義而努力。

二、大學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

由大學精神的內涵與表現的表述,可以用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存在與發展的靈魂來說明其重要性。大學精神既是歷史的精煉結果,也是高校始終奮斗的目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以大學精神的傳承與發揚為使命,并以此為歸宿。這是因為,追求真理是大學精神的本義和目標,真理本身必然要求思想自由、不受既有思維方式的束縛,并能兼容并包各家學說,取長補短以實現對真理認識的進步,同時這種自由不是一家之自由,不同思想均有自由發展的需求與權利,只有如此,創新才能真正實現,創新也才能真正繁榮。而支撐自由創新求是的,是人文思想,是哲學的指導,是科學的精神。所以追求真理過程中的獨立、自由、創新、人文、科學等精神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支持的,譬如只有自由的思想而無科學精神支撐,創新只能是空談。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大學精神的實現過程中各要素作用的發揮與整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工作要在高校創造一種體現和實現大學精神的環境,并最終實現大學精神之追求真理、發現真理、發展真理的本旨。因此大學精神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動力和追求目標。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傳承大學精神為基點開創新的工作局面

大學的目的是培養真正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實現高校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服務社會三大職能,但需要用大學精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大學精神的培育和發揚需要以教授為代表的教師、以校長為代表的管理者和大學生共同努力造就,三個方面人員在造就有本校特點的大學精神的過程,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營造培育環境、建設制度保證、提煉和保持大學精神的過程。在培育、提煉和傳承大學精神的過程中,對以下幾個方面問題應重點研究:

1.教師教學與學術研究過程的自由、民主、創新精神需要維護和激勵。大學要確立學術大師的核心地位無疑是一個廣被認可的觀點。而大師的出現不是預設的模子套出來的,而是自由思想、民主精神、創新追求等人文、學術環境下經過數十年培育出來的,不是一蹴而就得來的。這樣的環境不僅培育大師,更使教師群體思想更加開放和自由,在學術上能擺脫既有窠臼的束縛,創新的步伐會加速前進。同時,年青一代教師在學術上的進步既要老一輩教授、專家的提攜,更需要他們的鼓勵,在學術上的評價標準應更開放,避免某些所謂“學霸”對其他學者尤其年青學者的學術觀點的打壓。這種從精神上的解放和制度上的保障對大學里的教師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支撐。作為高校的管理者,建立和維護這樣的制度、營造和維護這樣的環境是彰揚大學精神的基本責任。

2.大學人文課程需要拓展。人文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內涵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人文精神不僅僅體現在人文課程的建設上,但在課程建設上人文精神的表達仍做得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理工科院?;蚶砉ゎ悓I。譬如理工類的專業課程,每門課所涉及的科技理論都有一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可能是順利的,也可能是艱難的;理論的創始人和后繼者在理論的創新上可能是頓悟,更多的是孜孜不倦求索的結果,其中都蘊含著大學精神所應有的內容,非常值得挖掘和向大學生傳授。這些都應作為學科發展的歷史向學生講授。大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專業的學科發展歷史,就不能理解科技發展所需的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就不能把握本專業當前發展的水平,也就談不上理工教學過程中人文精神的表達。這是其一。其二,理工科院?;驅I教育的人文類必修課程內容單調、數量有限,郭齊勇以為用經典為核心課程以實現文化傳承,筆者深以為然,此誠宜成為大學精神新的內涵之一。其三,校史課程絕少,即使有也是曇花一現或難以為繼,如武漢大學開設校史選修課,雖受學生歡迎,卻因授課人是校行政人員而不給課時費,授課老師也從8人降為1人。校史是記載、表述、宣傳一所大學的大學精神的基本載體,大學生從校史了解本校的歷史、發展、特色及體現大學精髓的大學精神是最便捷最好的方式。但一般高校是通過校史報告、校史展等形式向學生講解,但這種校史教育不是強制性的,僅是一種學生活動。對校史不了解,大學生難以培養強烈的愛校思想,即使是名校,它的學生引以自豪的多是因學校的地位賦予自己的出身。而學習校史最好的方式就是課程學習,能夠系統、全面、深入地向學生介紹學校歷史上的方方面面。所以,要以大學精神為核心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大力提高校史課程的地位,使學生知史愛校,承擔起傳承與發展本校大學精神的責任。

3.大學校園文化需要繁榮。大學校園文化有著廣泛的內涵,自由精神、人文精神、校風學風、校園的各種流行等都可以歸在校園文化里,大學精神也通過校園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得以體現。大學生獲得大學精神的傳承更多的是從大學里的文化環境里感受和內化而來,大學校園文化就是要創造和培養這樣的環境,使崇尚科學、學術氣氛濃郁、思想活躍、富于激情、團結奉獻等等通過各種課堂教學、學術報告、科研活動、觀點辯論、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不同形式得以宣傳,學生通過參與各類活動深化對大學精神的思想認識和提高個人綜合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創造和培養這樣的環境上下工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應以本校大學精神為指導,研究校園文化演變規律,創造和維系校園文化建設的大環境;研究當前社會文化的影響和校園文化需求,發揮高校各類人員在大學精神建設方面應盡的責任,繁榮大學校園文化,使大學精神能夠真正深入師生心中,最終實現建設和諧大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袁祖望.論大學精神[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7-9.

[2]李志仁.大學精神與和諧校園建設[J].當代教育論壇,2006,(9):8-11.

[3]盧勃.論大學精神的承傳與表達[J].高教論壇,2006,(3):39-41.

[4]王飛,程斌.大學精神文化淺論[J].當代教育論壇,2006,(11):30-31.

篇(3)

1.引導大學生朝正確方向發展

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接受知識較多,但是這不能代表大學生自身思想不存在缺陷。因為大學生身心發展并不完善,其生理和心理具有較大發展空間,與社會的接觸較少,知識閱歷和社會實踐能力有限,對問題的判斷和辨別能力不高。因此,大學生對社會發展形式、規律及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判斷不準,在其學習和生活中產生的看法可能會有偏激性。面對這一問題,高校應該堅持黨的路線和發展方針,增加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度,積極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實現教育意義并塑造大學生全新形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結合國家發展方向開展,圍繞社會主義接班人理念,為社會培養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高校大學生在學習思想道德知識后,可以提高判斷力,明確自身立場,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提升自身素養和品質。高校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利用科學輿論引導其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樹立全新的高校形象,實現高校學風構建目標。

3.對大學生行為和心理進行疏導,激勵大學生做出正確的行為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學目標是對大學生行為和思想進行規范,對大學生心理進行疏導,確保大學生行為和心理健康,保證大學生行為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在社會中,大學生會結合自身思想政治學習知識,樹立思政精神和理念,明確自身角色,判斷分析自身行為的準確性,成為一個合法人,發揮價值,為社會做貢獻。站在發展角度來說,高校大學生學習思政知識和優秀精神后,在面對社會熱點事件時,會做出正確判斷,結合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解釋和理解社會的行為,并規范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行為,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二、高校學生政治思想工作與社會穩定的關系

高校學生和社會聯系密切。學生在接受教育后,會步入社會,發揮自身能力,為社會做貢獻。但是一些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后,無法發揮自身能力和價值,這主要是其思想認知度不高,素質水平較低,在影響自我發展的同時,對社會發展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和社會發展具有較強的聯系,高校學生接受到良好教育,有利于發揮自身價值,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為社會為穩定發展提供保證。詳細來說,高校學生政治思想工作與社會穩定的關系包括以下幾點內容。

1.高校學生是社會后備力量,關系到社會的長遠發展

高校學生在經過小學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后,已經具備了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知識儲備量大,思維靈活,基本知識牢固,技術和理論知識扎實,是相同年紀人群中較為突出的主體,也是高校為社會未來發展培養的人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對思想存在誤區、行為存在弊端和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高校學生在思政理論和知識的熏陶下,進入社會,走上崗位后,能夠運用自身的知識與能力,在工作崗位中積極辯證地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樹立科學發展目標,為社會發展和國家長遠發展做出貢獻。

2.高校大學生影響力大,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發展

高校大學生來自全國不同地區,覆?w面廣,影響力大。大學生離開家鄉,步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接受著國家高等教育。大學生在家鄉人民心中的地位對本地區人民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高校學生在學習思政知識和優秀理論后,能夠把學到的知識理論、優秀思想結合自身社會實踐能力,傳授給當地群眾,促進社會不同地區和民族的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站在大學生自身角度來說,其本身具備較高的素養和理論知識儲備,能夠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樹立榜樣作用,為同齡人做示范,潛移默化地影響身邊人的行為和思想。

三、高校學生政治思想工作存在弊端

高校學生政治思想工作存在弊端,詳細來說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方面。首先,高校學生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大學生的年齡和心理具有自身發展的特點,不同大學生所呈現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性格特點有較大差異。有些大學生心理較為成熟,對外界抵抗能力較強。因此,這一類型的大學生具備身心健康發展的目標,在面對外界不良影響時,會自主分析,正確判斷,從而抵制不良思想。但是還有部分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對外界事物的分辨能力較低,容易受不良影響的誘惑,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這為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帶來了嚴重阻礙。其次,大學生性格具有自身特點,其均為90后群體,個性獨立,特立獨行,具有逆反心理,導致其對自身認知度不高,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的缺點,容易被別人的行為和意識影響。性格沖動、敏感,社會發生變化,就會對其身心帶來極大波動。由此可見,對高校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四、高校學生政治思想工作開展策略

1.結合當下教育形勢,樹立全新教育目標

高校學生政治思想工作與社會穩定具有較大關系。因此,高校要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結合當下社會發展形勢,樹立全新的教育目標,將情感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將基礎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樹立基礎教育目標和素質教育目標,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將教育目標與社會相實際聯系,增強教育實效性,避免形式化教育。詳細來說,教師在教育環節,首先要做到三個結合的工作。第一,與社會發展形勢相結合,加強教育工作與相關政策的聯系性,保證言之有物、有理有據,豐富教育內容,避免教育空洞現象的產生。第二,和心理教學結合發展。通過對當下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和分析,發現大學生在學習和成長環節情商發揮的影響高于智商的影響。心理素質是情商的體現。在學生發展和學習環節,心理素質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其直接關系到高校學生長遠的發展,對自我價值的實現影響巨大。高校在開展思政工作時,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的聯系,確保大學生具備健康的心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第三,增強與教育的聯系。當下大學生基礎知識和文化精神素養水平不高,高校在思政工作中需要注意這一點,利用細致化教育工作感染學生,在教育和教學環節把思政教育中的優秀精神和思想傳授給大學生,鼓勵大學生積極面對自身缺點,正確解決問題,樹立科學的發展目標,提升文明素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篇(4)

以人為本既是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我國的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黨與國家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必將使人們的思想、心理和信仰等精神世界產生深刻影響。“而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和對象也都是人,因而當務之急便是啟發人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性,做到更多的關注人的主體需要,尊重人,關心人,開發人?!比藗兯援a生這樣那樣的思想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由于其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是人的主體需要沒有得到考慮而出現的種種表現。因此,做好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將工作的切入點放在受教育者身上,針對每個具體的人的特定思想形成的客觀原因和影響因素,通過有效地改變某些外在因素和條件,達到影響人的思想的目的。而高等教育作為培養人與教育人的基地,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場所。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應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棟梁之才。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做到三點:

第一,注重以人為本,尊重人的需要,啟發人的自覺性。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對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較高層次的社會性需要的一部分,是社會中的人對自我評價和自我尊重以及社會評價和社會尊重的渴望。而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啟發人的自覺性。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豐富與人的素質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的需要越來越強烈,從一定意義上講,互相尊重與信任的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啟發人的自覺性起著決定作用。滿足人的尊重和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實效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對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就肯定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應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態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貫徹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工作中去,以期達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第二,注重以人為本,關心人的利益,調動人的積極性。在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人們的行為表現越來越趨利化,利益越來越多元化,人們一方面可以堂堂正正地爭取自己的合理利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可能就會影響人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與判斷是非的標準,使一些人不能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與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甚至不擇手段地去追求個人利益。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馬克思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和他們的利益有關”。這說明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離開了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無內容的,當然,也是沒有意義沒有效果的。因而在處理利益問題時,我們必須做到:第一,講清利益關系,使受教育者能夠分析并理清各種利益關系,確立正確的利益觀;第二,把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群眾的實際利益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最后,注重以人為本,彰顯人的價值,激發人的創造性。要培養與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就要開發人的價值、能力和個性。而個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兩個方面,并且兩者是對立統一的?,F代社會已經將每個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果沒有彼此之間的有效協助、配合與支持,就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同樣沒有每個人個性的創造性發展,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發展也是不可能的,或是大打折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不能堵塞師生個性發展的道路,而是要引導個人發展,為個人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與環境。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要禁錮人們的頭腦與手腳,限制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而是要開發人的智力,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引導人們更大程度的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同時為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高校是人才的集散地,是未來社會建設者成長的沃土,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怎樣注重以人為本,彰顯人的價值,激發人的創造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高等教育在國家社會中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決定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中的特殊意義。我們的教育必須將眼光投向對人文精神的關懷上來。從個性的角度講,以人為本的觀念要求每個人的創新精神和獨特人格在自身的發展進步過程得以個性化的張揚。整個社會對于文化精神的需求上,個體適用于社會民族的文化含量,則是展現社會整個精神品質的重要前提。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青年學生人文精神的關懷應該成為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具體而言主要有兩點:

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學生個性化人格品質的關注與形成。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要求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相應負起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形成具有獨特人格的個性化的人文精神的重任。以對學生人文精神關懷為基點,從觀察每個學生的獨特內涵入手,有的放矢地對其進行正面的、健康的教育與引導,從而使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個性化的人格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學生高水平文化精神的構建。“文化是一種精神,是代表整個民族精神面貌的一種民族精神,也是民族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一塊組成部分。”而我們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無疑將責無旁貸的肩負起這個責任,要求我們在建構青年學生的文化精神過程中,關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關注,反思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做到科學的揚棄;其次是對先進文化的吸納;最后,加強對于學術文化的關注,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學術眼光與學術能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促進青年健康文化精神的形成。

篇(5)

在信息化時代,師生關系也如同其他社會關系一樣,在不斷地充實新的內容,增添新的活力。而在高校師生關系中,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尤顯特殊,輔導員是學生在校園生活實踐中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革命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引者,而當前現代化的社會生活、信息傳媒構成了大學生成長的起點,這對高校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戰。作為思政工作者,輔導員能否把握時代脈搏,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決定著工作的成敗。

一、良好師生關系的內涵

師生關系從根本上講,是教師和學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相互認知和情感交流而形成的人際關系,是以教育為核心,以師生人際心理溝通為基礎,以民主管理為手段,以超越代際的朋友似的尊師愛生的倫理關系為外在標志的有機關系體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愛、互相信任、平等交往、和睦相處,并在生活和學習中相互關心、相互學習、相互影響而呈現出來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師生雙方可真誠合作,充分展示各自才能,發揮潛力和創造力。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二、輔導員與學生之間關系的特點

相對于其他社會群體而言,特定的活動范圍、工作內容和職業特點,決定了輔導員要充當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協調者等角色,在學校、社會和家庭中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因此該師生關系不僅表現為教育關系,而且表現為心理關系、道德關系,是一種雙向的、平等的溝通關系。

三、新時期影響思想政治工作中師生關系的主要因素

(一)輔導員的教育管理理念。

當代大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喜歡競爭,且個性獨立,他們不喜歡被強迫接受知識和理論。傳統的“訓導”、“管教”、“灌輸”教育模式只會引起學生反感,拉大師生間距離,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改變傳統的老師高高在上的姿態,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充分利用學生的特點,將教育的主動權盡可能地下放,重視學生的內在需求,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二)輔導員的自身素質結構。

目前,高校輔導員隊伍存在著專業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性別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有關調查顯示,輔導員隊伍中大多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相差甚遠,缺少系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造成輔導員隊伍政治理論水平相對不足,專業知識相對缺乏的狀況。解決學生大學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較差,工作視野狹窄,這些都嚴重影響著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輔導員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身素質結構,對學生所學的專業有更深的認識,展現人格魅力。

(三)當代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思想行為上彰顯出新變化和新特征。如價值觀的多元化、非理性化;獨立意識強,缺乏獨立自理能力;個性張揚,團隊意識薄弱;勇于接受挑戰,但受挫能力差;知識信息豐富但目標方向缺失;早熟且叛逆,過分依賴網絡等。他們的這些行為特點不僅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而且弱化了輔導員在學生心目的地位與威信。

(四)市場經濟帶來的功利色彩。

由于受市場經濟浪潮的侵襲,大學校園這塊凈土也沾上了濃厚的功利色彩,嚴重影響著思政工作中的師生關系,使師生交往目的的功利色彩加濃。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渴望自己被別人接納,更希望“推銷自己”體現自身價值,功利目的性的強化使人們在交往中獲得的實惠也增大。例如在是否擔任班干、入黨、考試不及格、違紀處分等問題上,學生請客送禮,老師則“高抬貴手”,致使師生關系蒙上了一層利益主義的色彩,嚴重扭曲了師生關系。

(五)網絡等信息媒體的介入。

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媒體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互聯網、移動電視、手機等新興媒體大量涌現,當代大學生對它們的依賴已經達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短信、電話、網上聊天、博客等新的傳播方式成為他們人際交往的主要途徑。但是虛擬的人際關系網沖擊著他們的心靈,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對網絡的依賴造成他們個性心靈明顯封閉,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也遠遠拉大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四、新時期思政工作中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幾點思考

(一)轉變教育觀念,明確角色定位。

大學生遠大理想的樹立,人生目標的明確,積極的生活態度的形成,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的培養,等等,都需要輔導員的教育和引導。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經濟、生活、就業等方面都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困惑、困難或不適應,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都需要輔導員幫助解決。此外,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呈現出個性張揚、自行獨立、以自我為中心、有強烈的自尊心和抵觸心理、價值觀多元化等新特點,都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戰。為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輔導員必須結合社會實際,不斷轉變觀念,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觀念實現以下轉變:由整體性向個體性的轉變,學生工作既要重視對學生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的培養,又要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善待學生,尊重學生的權利和自由;由教育對象向服務對象轉變,把學生作為服務對象,強調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性;由事務性向規范性轉變,想問題、辦事情從人出發而不是從事出發??偠灾?輔導員要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明確自身引導者的角色,而非權威的管理者,應充分尊重學生,以同伴的姿態與學生平等相處。

(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貫穿思政工作始終。

以學生為本是現代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指導思想,它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其基本內涵就是要充分認識到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學生為本就是滿足學生的需求,發揮學生的才能,實現學生的價值,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本質上就是尊重、服務、依靠和發展學生。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為構建與學生之間良好的關系,輔導員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要將這一理念貫穿于教育和管理的始終、每一個細節。改變以往單一的“訓導”、“管教”、“灌輸”的教育模式,在管理中加強對人性的尊重,加強對學生個性、態度及行為特征的研究,這樣可以真正拉近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實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

(三)立足“基層”,抓住時機,營造良好開端。

篇(6)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微博、微信為典型代表的眾多微媒體已深深影響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時代”已悄然來臨。大學生對微媒體的使用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碧嵘髮W生的媒介素養,使之能夠正確地使用新媒體,發揮新媒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正是順應時展的需要。因此,文章在分析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微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的基礎上,探討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微時代的到來,各種微媒體的使用給大學生的生活造成了強烈的沖擊,通過改變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法等沖擊著傳統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而大學生群體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對信息的甄別判斷能力不足,對微媒體過度依賴會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人際交往以及思想觀念等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造成社會認知偏差,影響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三、媒介素養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

(一)媒介素養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課題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的理解能力、選擇能力、判斷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等。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能夠讓大學生更好地選擇、理解、運用和批判媒介信息,正確、建設性地使用大眾傳播媒介,使大學生真正從媒介中獲得益處,促進他們的健康、全面發展?!拔r代”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和及時性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負面效應。筆者在對安徽省幾所高校大學生微媒體的使用現狀進行調查中發現,大學生使用微媒體存在批判能力較弱、娛樂休閑傾向明顯、使用技能較低、網絡道德和法律意識薄弱等問題。這種媒介素養的缺失,會使大學生在面對微媒體信息的強烈沖擊時,失去自我控制力,對媒介過度依賴,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偏離人生重心,嚴重危害大學生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微媒體的影響,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也必然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關注點。如何在充分利用微媒體豐富資源的同時,有效地規范和引導校園中各種媒介影響力的發揮,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新課題,也是順應了時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積極探索,將媒介素養教育落到實處。

(二)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可以為媒介素養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媒介素養一次最初源于20世紀三十年代的英國,由英國學者李維斯和湯普森(1933)在《文化與環境: 培養批判的意識》中首次對媒介素養進行了闡述,其后在西方諸多國家推行。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媒介素養的發展已經開始普及,歐美及大洋洲的一些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引入到大學的課程設置中,并結合本國的國情和現實需要,對媒介素養教育進行了一些本土化創新,使得媒介素養教育能夠得到實效性推廣。而我國引入媒介素養教育則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起步和發展都較為落后。雖有一些學者開始了對媒介素養的關注和研究,但大多也僅限于對國外理論、思想、方法等的介紹。

現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也都零星的設有媒介素養的教育內容,有些高校已經將媒介素養教育系統性地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但在媒介素養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獨立的課程之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則理所應當承擔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任。首先,思想政治理論中所倡導的方法論,能夠引導大學生辯證地看問題,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參差不齊的媒介信息。其次,原理當中的實踐論有助于大學生培養正確使用媒介的能力。第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教育,可以對由傳播媒介帶給大學生的不良影響加以有效地約束和規范。

四、微時代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

(一)重視課堂教學,加理論探索

在高校的通識教育中,引入媒介素養課程體系,是最為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設置專門的章節介紹媒介素養,到逐步地將媒介素養的內容剝離出來,開設獨立、系統的課程,把它作為一門選修課供全校各個專業的同學學習。同時,還要加強相關理論和教學方法的探索,使課堂教學能夠跟上時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營造教育環境

高校的第二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通過文體活動、學科競賽、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加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育及綜合素質的提升。高校要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第二課堂,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

目前我國高校除了一些傳媒類院校以外,大多沒有專門從事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要想向專業化、體系化發展,就必須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高??刹扇》謱哟?、分階段培訓的方式,對于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將媒介素養納入到教學考核指標;同時也要重視其他專業教師媒介素養的培養,將媒介素養教育充分融入到各類學科的教學中。

參考文獻

篇(7)

作為黨建工作重要內容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都承擔著教育和培養人才的任務。同時,它們在育人的主旨和對象上相通,在教育內容上交叉,在實踐操作上相似。因此,二者只有著眼于培育人才這個根本任務,統一于高校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才能通過工作中的整體聯動,追求和實現最優的育人效果。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契合

“契合”指的是一種相稱、適應或勝任的狀態,源于互動心理學,強調的是雙向的作用。這里,我們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契合分為一致性契合和互補性契合兩個層次。其中,一致性契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才培養工作特征的一致性程度;互補性契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的需求人才培養工作可以提供,人才培養工作在其它某些方面的需求“牽手教育”可以提供。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具有一致性契合。(1)工作目標和任務的同一性。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承民族精神與弘揚時代精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關系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問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才培養工作共同的目標與責任。(2)工作對象的同一性。人才培養工作的對象是高校全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也包括全體大學生。(3)工作內容的同一性。人才培養工作強調的是素質教育,其中思想政治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因此二者工作內容和要求具有一致性。(4)工作過程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貫穿于學生大學生活的始終,而且覆蓋全部教學、實踐活動,這幾乎就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也正是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過程。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存在互補性契合。(1)所屬范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政治范疇,其本質上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宏觀性,帶有上層建筑色彩;人才培養工作屬于教育管理范疇,其本質屬性為教育性和微觀性,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2)工作側重點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著眼于社會共性,具有普遍指導的特點;人才培養工作著眼于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落腳點是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3)工作主體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干部黨員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展工作,人才培養工作的主體包括全體教職員工。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相互支撐、互為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人才培養工作的有生力量,他們通過個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舉止傳播著先進思想和文化,并成為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中堅力量;人才培養工作的思想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進一步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才培養工作可以借助和交匯使用對方的教育等各種資源,最大程度地完成完成育人任務。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互動途徑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存在雙向作用的區域,它是二者互動的平臺,共包括制度、資源、行為等三個維度。其中,制度層面指的是二者在教育制度設計里可能是有意識引起的關聯,也可能是工作中無意識而產生的結果;資源層面指的是指二者各自所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共享及整合;行為層面指的是二者在具體教育活動中出現的關聯和交叉。根據有機整體性理論,事物本質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整體又是各部分相互關聯的系統的有機體,其有機體內的各部分交叉滲透、整體聯動,通過內部整合,整體大于局部之和。因此,尋求和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契合,推進二者互動,有利于實現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1.推進制度互動。(1)建立契合的制度。要搞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頂層設計,確立和實施院系領導講座制度,即院系書記、主任每月分別要面向全院系學生搞一次講座,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確立和實施黨員“一聯一”制度,即教工黨員包扶一名貧困學生,對其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和生活上的幫助;確立和實施“首問”負責制,即當學生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第一個承接的教工要負責幫助解決到底。(2)強化契合的機制。要建立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才培養工作共同育人的動力機制,即著眼校內各部門及校園人共同參與育人,建立和形成利益驅動機制;著眼隱形育人力量,建立和形成心理推動機制;著眼執行力,建立和形成政令推動機制。要建立和形成二者共同育人的運行機制,即不斷認識影響和制約二者育人的各種因素,明確確立二者的育人原則和運行方式,著眼二者契合搞好整體規劃。要建立和形成二者共同育人的保障機制,即理論保障、組織保障、制度保障、經費保障、監督保障等。(3)完善契合的體系。要強化和完善師生幫扶體系,做到“學生困難有人幫”;強化和完善思想疏導體系,做到“思想扣子有人解”;強化和完善矛盾化解體系,做到“出現矛盾有人勸”,進而在全校范圍內形成“人人相互尊重、人人心情舒暢”的育人環境。

2.推進資源互動。(1)發掘和共享文化資源。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師生頭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教育大學生,把黨的先進思想和理論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強化現代大學文化理念,弘揚和諧文化,培育大愛精神,倡導學術堅守,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構建整體性的校園文化觀念和系統化的運行機制,打造文化校園,通過文化育人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2)發揮和共享組織資源。要健全育人的體系構架,在各院系設立學生工作辦公室,直接負責實施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各黨總支(支部)設立分工會,全面開展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活動;在各個班級設立班主任,進行微觀管理、因材施教,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3)發掘和共享人力資源。要把握育人主體,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模范帶頭作用和廣大教職員工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將黨的先進理念注入大學生頭腦,把黨的關懷送到大學生心田,通過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篇(8)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1-0141-01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現階段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至關重要,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個人的理想信仰、價值追求,更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高校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勢在必行。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高校校園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文化內涵建設上卻不盡人意。一是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不高,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明確,沒有明確的價值追求;二是時代的影響,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是良莠不齊的,學生們容易被誤導,甚至被不良思想污染;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現代高校的功能性和應用性不斷增強,但是人文性缺失,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文質彬彬”的品質和“溫柔敦厚”的人格魅力在現代教育中是缺失的。即使在文科類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仍在低水平的狀態下徘徊。

二、如何將高校文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高校文化是高等學校人文內涵的集中體現,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正能量的作用,要充分地發揮高校文化的作用,就要從具體實際的工作入手。

(一)讓文化進課堂。文化進入課堂是高校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必然選擇。文化的介入可以增強高校的內涵建設,更可以全方位促進學生的專業課程的學習。目前大多數高校文化進入課堂的方式都是開設相關的課程,比如大學語文,或者中國傳統文化的選修課程。但這些遠遠不夠,需進一步增設選修課程。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有意識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把文化的內涵做到實處。

(二)教師要身正垂范,身體力行。身教勝于言教,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教師要充分重視自已的一言一行,在此基礎上要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教師的文化修養不但體現教育工作者本身的職業素養,同時也是人格魅力的體現,學生在教師崇高人格魅力的影響下會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三)校園文化思想教育價值的培養方式。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價值作用大,但是培養過程卻不是一蹴而就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多種多樣。

1.比如在開班會、班委會的時候,把自己最近學習到的東西和同學分享探討,如果有系統的想法,也可以抽時間做一個專題。同時,網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教師也可以在網絡上,用微博、QQ等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這是一種現代化信息時代的表達方式,其優點是快捷、有效。

2.在早自習,或者平時和學生談話的時候,用一些傳統經典激勵或警醒學生。例如前段時間,溫總理在和泰國華人華僑見面時引用了《離騷》中的兩句話,一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另一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為了追求真理,即使死九次也不后悔,為了自己的清白,即使死也要死得誠實和正直。把這些信息傳遞給學生,一方面結合時政,引導同學們關心政治,另一方面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激勵他們為理想而奮斗。

3.鼓勵同學們了解和學習國學經典,把傳統文化教育和日常管理結合起來。舉個例子,我們班級規定早自習缺勤的同學就罰抄寫《弟子規》。《弟子規》1080字,一個小時內就能抄完,過罰相當。一方面能練字,在不過多占用學習時間的前提下,學生在抄寫時或多或少能有所收獲;另一方面作為懲罰措施,增加不上早自習的成本?!兜茏右帯芬浴墩撜Z》“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篇(9)

一、加強高校輔導員建設的重要性

高等學校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和黨政管理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保證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維護高校和社會穩定,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并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因而輔導員隊伍素質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問題。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新世紀輔導員隊伍應具備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并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鼓勵并支持其創新;面對教育國際化、全球化的要求,輔導員要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面對教育大眾化、市場化的迫切要求,輔導員要培養大學生的公平競爭、團結協作精神和誠信品質;面臨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輔導員應盡快掌握高科技教育手段, 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網絡安全,趨利避害??傊?,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全面提高輔導員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1]

二、當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輔導員的整體素質比較高,在各種環境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況下,大部分輔導員能吃苦耐勞、兢兢業業,嚴格要求自己做好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為高校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輔導員工作定位不明確,缺乏創造性

長期以來,由于輔導員的工作性質和工作職能的關系,輔導員的工作難以有明確的定位。他們的工作任務繁重而瑣碎,包括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建設、就業指導等,凡是與學生相關的,必然與輔導員有關。因此,輔導員在工作上雖然投入很多精力,但工作成效往往不顯著,不僅感到精力分散,而且難以使自己提升,也無法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動態進行認真調研和系統分析,更體驗不到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樣就會影響到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另外輔導員隊伍整體上還存在安于現狀、缺乏創造性的問題,這些都影響輔導員隊伍的發展。

(二)輔導員從事本職工作的思想不夠穩定

由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高校競爭機制的引入,高校的輔導員多為專職輔導員,這種隊伍模式使輔導員職業發展空間小。同時,政治輔導員朝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又沒有具體措施保障和明確的前景平臺,因此導致很多輔導員彷徨茫然,擔心從事政治輔導員工作影響自己以后的發展,思想壓力大,有后顧之憂,使部分輔導員產生厭倦情緒,不能、不愿也不敢潛心本職工作,并不看好自身工作的前景,把輔導員作為職業生涯的過渡,這些都影響了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2]

(三)知識結構、社會閱歷、理論素養不適應高校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軍,不但要求政治過硬,素質全面,還要求能夠掌握基本原理,黨的基本理論,懂得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傳播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規律,并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和規律分析社會現象,為學生解疑釋惑。這就要求輔導員的學歷層次,知識結構和理論素養都能夠勝任工作的需要。然而現在的輔導員隊伍,一是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絕大多數輔導員是剛剛從學生轉變為老師,在年齡上和學生比較相近,沒有工作經驗。因而分析和解決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的能力比較弱,常常出現工作滯后現象。二是社會閱歷淺。20多歲的輔導員,他們工作積極有朝氣,但普遍缺乏人生體驗和工作經驗,理論功底也不深。三是理論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普遍存在對輔導員干部理論培訓不力以及輔導員自身理論學習不夠的現象。

(四)人員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在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多,但受編制限制,各高校都不可能給予專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足夠的編制。大多數高校的專職輔導員人數與在校生的比例遠遠達不到教育部所規定的1:200的要求,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輔導員人數較少;思想政治教育或相近學科專業畢業的輔導員太少;職稱結構低,中高級職稱輔導員太少;許多輔導員年齡偏低;更有甚者,由于各種原因一些根本不適合作輔導員工作的人也擠占了輔導員的崗位。

三、加強新時期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對策

(一)實現輔導員科學定位

高校要提高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明確輔導員隊伍的地位、任務和職責。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制定有效措施,切實保障輔導員隊伍的利益和對輔導員職業的認可,提高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因此高校應對輔導員有一個科學明確的定位,從思想上提高對輔導員的認識,明確輔導員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輔導員應該按照學校黨委、行政的部署從事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理順輔導員與學校其他部門的工作關系,明確學生工作系統內各職能部門之間及工作人員之間的職責及工作關系,明確輔導員的工作重心,從而把輔導員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更好地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職能,從而提高輔導員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輔導員選拔和培養體系

加強輔導員的選拔和培養,是加強隊伍建設的關鍵所在。建立完善的輔導員培養機制,嚴格按照中央有關部門的要求,在選拔輔導員時要嚴把入口關,選好、聘足輔導員。并且還要對輔導員進行嚴格而系統的培訓,只有經過嚴格的培訓才能上崗;要根據政策和社會要求,不定期的進行在崗再培訓;要利用輔導員隊伍年輕,上進心強,接受能力強的特點,結合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重視和培養輔導員骨干隊伍,安排輔導員外出參加各種形式的理論學習和業務進修班學習;堅持日常培訓與專題培訓相結合,對輔導員進行政治理論、法律法規、思想政治教育、學生黨團建設、學生事務管理、學生就業指導、學生社團管理以及學生工作規程等方面培訓,建立培訓長效機制。[3]

(三)建立輔導員工作保障機制

高校應該建立必要的輔導員保障機制,增強輔導員崗位的吸引力,促使優秀的教師和畢業生加入到輔導員隊伍中來,從而實現輔導員隊伍的良性發展。要對輔導員隊伍堅持政策保障,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關心和愛護輔導員,為輔導員的工作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實際工作中應該采取一些措施,例如為輔導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解決好輔導員評聘職稱問題,為輔導員的工作提供信息、制度保障,以及要注重對輔導員的激勵和表彰。另外學校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應考慮輔導員工作的特殊性,給予輔導員相應的崗位津貼,并確保輔導員的實際收入不低于本校同層次專任教師的收入水平。

(四)推進輔導員工作專業化、職業化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輔導員不僅給予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還要給學生提供成才規劃、就業指導、心理咨詢等多方面的服務,這不僅需要有熱心, 而且要有專業的知識和經驗。高校要積極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鼓勵輔導員參加理論研究和科研活動;要適當提高當前輔導員崗位津貼,保證他們收入與專業老師相當;要優化輔導員隊伍結構,加強對輔導員隊伍的職稱評聘力度,提高職稱層次,鼓勵和吸引更多有志于輔導員工作的同志長期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職業。對輔導員隊伍采取專業化的培養和建設,是輔導員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從而建成一支職業化的高素質輔導員隊伍。

參考文獻:

篇(10)

農墾院校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進程中同樣肩負著重要使命,作為農墾院校,其首先要建設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思想上對職工進行洗禮,才能更好地履行其教書育人的職責,作為一所院校,要培養好人才,就應該大力加強農墾院校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新形勢下,掌握好農墾院校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及方法,有利于提升和加強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同時也是農墾政工人員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工作使命。

一、充分認識農墾院校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特點

在新形勢下,農墾院校面臨著競爭和內涵式發展的雙重壓力,為此,其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首先,呈現動態化的特點。作為農墾院校,和其他行業院校一樣,其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思想更加活躍,接受外界事物和新鮮事物比較快,觀念上也比較先進,要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應該以動態化的理念,實行動態化管理,用動態的方式和方法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地與時俱進,改進工作模式和工作套路,不斷推動思想政治工作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其次,呈現多元化的特點。農墾院校融入著農墾精神文化,且精神文化隨著社會不斷與時俱進,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訴求也在與時俱進,由于其職工隊伍在技能水平、知識學歷、能力素養、業務素質等方面不斷地更新和變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訴求,呈現了農墾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元化趨勢,為滿足多元化的發展的趨勢,這要求政工人員注重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做好農墾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最后,呈現科學化的特點。農墾院校與其他行業院校一樣處于的競爭過程中,隨著科學時代的到來,社會輿論信息的快速擴展與傳播,職工的思維方式已逐步由靜態的、狹隘的、封閉的思維方式向動態的、系統的、開放的思想方式轉變。職工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隨著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如傳統型的“聽廣播”、“學文件”、“看電視”、“讀報紙”等信息渠道已逐漸被網絡、手機、電腦等新媒體所取代,這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如何科學化地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

二、開展農墾院校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徑

為增強農墾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需要從多途徑做好農墾院校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1.結合農墾的實際情況,努力實現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多樣化

一是結合農墾實際情況,緊緊圍繞農墾的精神文化、企業理念、傳統美德等無形的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結合這些精神文化加以貫穿于實踐過程中,實現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按照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個別談心與舉辦培訓班相結合、崗位教育與崗前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尋找多樣化的新辦法和新手段,開展組織貼近實際、反映生活、時代鮮明、主題新穎的活動,使廣大農墾院校職工的思想政治素質有力地提升。

二是建立農墾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加強農墾院校黨委對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體化領導,建立黨政工團分工科學、權責明確的組織體系和齊抓共管,形成全方位抓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圍和工作的合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和建設,充分發揮校園農墾文化等“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以此確立農墾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渠道,加強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農墾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須實現工作方法的多樣化,改進工作理念,拓寬工作路子,同時始終把政治教育及理論學習作為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用緊跟時代的新理念和新觀點,對不同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因人制宜的方式,進行對癥下藥,達到以學習促教育,以教育促工作的效果。

2.適應農墾的實際形勢,努力實現思想政治工作情感的濃厚化

一是樹立以服務農墾的工作思想,農墾院校的政工者首先要為農墾的改革和發展服務,所以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以墾情為出發點,滲透到農墾建設的每個環節,通過了解墾情,使得農墾院校的職工更加地珍惜農墾的現實成果,熱愛墾區,熱愛農墾事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到每個職工心目中,促使思想政治工作情感的濃厚化。

二是農墾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地調動廣大干部、黨員的積極性,力爭使其充分發揮表率作用。作為政工者,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始終堅持做好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在日常工作中,職工往往以領導干部為表率或以先進典型為模范。因此,要做好農墾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深入開展黨員干部教育活動,發揮他們的“領頭羊”的作用,使他們傳承好農墾“北大荒”精神、“南泥灣”精神,以沖鋒在前、享樂在后的情感思想推動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農墾院校的政工同志要與職工在情感上建立互相關愛、相互支持的和諧關系。在農墾院校中,最活躍、最積極、最向上的是廣大職工,作為農墾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一切從職工的切身利益出發,解決好職工的大小問題和實際困難,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方式處理和解決好職工的思想情感問題,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共事氛圍,從而農墾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效果,這對于推動農墾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有重要意義。

3.傳承農墾的寶貴精神、努力實現思想政治工作作風的優良化

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著眼大力改善農墾形象,積極宣傳具有時代特點的農墾文化和農墾精神,努力營造團結、和諧、文明、健康、向上的工作環境,努力實現工作作風的優良化,為做好農墾院校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農墾院校政工者要樹立為職工多辦事、辦實事的工作作風,堅持走好群眾路線。政工者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深入教學、科研、管理等一線,進行“接地氣”、“接元氣”,傾聽群眾的呼聲,解決職工的實際困難,特別是職工群眾普遍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更要盡快妥善解決、竭盡全力地去解除職工的后顧之憂。只有通過深入基層等一線,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銳意進取、同心同行、全力推動農墾事業發展的好環境和好局面。

二是農墾院校政工者要傳承好無私奉獻、愛崗敬業、樂于助人的精神,營造文明、健康、向上的工作環境。政工者要大力培養職工消除各種利已、自私、狹隘的思想,樹立一種以農墾為家,愛家為家,兢兢業業地為農墾發展竭盡全力的思想境界。通過傳承農墾寶貴精神的做法,使得農墾院校的職工思想得到凈化,抵御形形的物質誘惑,增強思想上拒腐防變的能力,推動思想政治工作順利地開展。

總而言之,做好新形勢下農墾院校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教育職工,堅持走好黨的群眾路線,立足墾情,弘揚新時期農墾的先進思想和精神,充分地發揮職工的創造性、積極性,用榜樣的力量激勵職工,堅持鼓勵和引導農墾院校職工熱愛農墾、建設農墾、轉變服務觀念,全面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使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不斷提升,更好地服務于農墾院校的教育事業,更好地促進農墾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農耀豐.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促進農墾企業文化發展[J].東方企業文化,2011,(01)

[2]楊朝辛.堅持與時俱進創新農墾企業思想政治工作[J].中國農墾,2011,(09)

上一篇: 投資管理公司市場 下一篇: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视频免费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第一页 |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 亚洲人成久久播播影院 | 亚洲欧美国产动漫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