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9 14:40: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家庭養老存在的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51-0101-03
1引言
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0243萬人,占總人口的14.9%,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161萬人,占總人口的9.7%。根據國際標準,我國已步入老齡化。莫龍(2009)的研究表明1980―205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一直顯著超前于經濟發展,在很多地區與經濟發展極不協調。老齡化和超前老齡化使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顯,對經濟發展造成較大負擔。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才出現研究養老模式的相關論文。隨著經濟的發展,2005年以后社會對養老問題的關注迅速提高,特別是在2010年以后,學術界開始大量研究與養老相關問題。
中國傳統注重“孝”文化,家庭的構成主要是同時擁有兩代或兩代人以上,通過代際交換來贍養老人,社會學家曾將我國“子女贍養老人”的家庭養老模式歸納為“反哺模式”,這也造就了古代主要的養老模式,即家庭養老。
當代“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加之經濟的發展,我國主要家庭結構改變為“核心家庭”、“421家庭”、 老年夫婦家庭以及“空巢家庭”。家庭結構的核心化、小型化發展導致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這也使我國養老模式的發展產生重大變化。近年來各種養老模式不斷發展,學術界的分類叫法也不盡相同,但“自我養老”、“機構養老”、“家庭養老”是當前我國社會廣泛存在的養老模式。一些新興養老模式如“以房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等也在被學術界關注研究。目前,我國已開始推出“以房養老”的試點,但就目前來看效果并不理想。養老問題仍需要社會各方面做出努力。
2研究綜述
2.1關于養老模式內涵的研究綜述
所謂“養老”,其基本的解釋有兩項,其中一項是奉養老人,養老送終;另外一項是上年紀后閑居休息。“模式”也有很多解釋,但本文“模式”主要指從現存的老人的養老選擇中調查所得出的比較普遍的選擇?,F階段學術界關于養老模式還有其他的提法,如“養老方式”、“養老制度”、“養老體系”、“養老形式”等,宋?。?001)提出所有現在的概念都可以歸為三類,即“養老體系”、“養老模式”和“養老方式”。
原野(1997)以及穆光宗(1998)都認為認為養老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主要指身體照料)和精神安慰三個基本方面。而陳賽權(2000)同大多數學者一樣都同意以上觀點。楊宗傳(2000)指出在養老方式比較重要的有兩方面即:經濟供養和居住方式,具體是生活服務由誰提供和老年人同誰生活在一起。陳建蘭(2012)則只是定義了城市養老模式,將其理解為城市養老中核心的、相對穩定的、區別于農村養老的特征和存在形式。李中秋(2013)定義養老模式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養老體系,分別包括主要和輔助的養老方式,以及為這些養老方式提供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支持。
根據以上,總結來說“養老模式”指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滿足老齡人口各方面需求的典型的生活方式,主要指滿足老年人經濟來源、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個方面需求的生活方式。
2.2關于養老模式分類的研究綜述
各學者依據不同的標準對養老模式進行分類,所以對養老模式分類的結果也有不同的特點。徐勤(1997)根據其對養老模式的定義,認為中國養老制度有不同的來源,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包括國家和集體)是兩種基本形式。穆光宗(1999)根據其理解,認為在理論上可以嘗試將養老模式區分為至少三種,即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自我養老。楊宗傳(2000)主要從從居住方式上,將集中住在敬老院、福利院或療養院等養老機構的歸為機構養老,將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養老的則歸為居家養老。林寶(2010)認為,根據養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經濟(或物質)的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可以將養老模式分為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兩種基本類型。認為上述三方面均由家庭成員(包括自己)提供,為家庭養老;若上述三方面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則為社會養老。孟艷春(2011)將養老模式劃分為家庭養老、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三種,認為在當代單靠家庭養老或個人養老很難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必須將家庭養老、個人養老與社會養老結合起來,并著重發展社會化養老。文潔(2013)在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模式研究綜述中主要分析了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四種養老模式。
結合中國養老問題與養老模式的發展現狀,本文綜合以上各位學者的研究,認為現階段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有自我養老、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居家養老以及以房養老五種。
2.3各種養老模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綜述
(1)自我養老。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人口預期壽命的增長使老年期的時間越來越長,完全自我養老的可能性將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消失。但是由于目前對自我養老的研究還相對匱乏,因此很難總結出跟其自身發展中存在問題相關的內容。
(2)家庭養老。學者們基本上都是從社會發展對青年人造成影響,進而影響老年人養老模式的層面分析了家庭養老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解釋了其功能逐漸弱化的原因。
具有代表性的有,孟艷春(2010)認為作為中國養老支柱的家庭養老,其問題突出,養老功能不斷弱化,且主要受這幾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現象,凸顯養老需求與家庭照料資源短缺的矛盾;第二,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導致大多數人口收入過低,加上中青年人不斷增加的生活成本,家庭養老的經濟功能急劇下降;第三,現代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使人口流動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庭養老;第四,社會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使子女競爭壓力加大,難有精力和時間照料老年人的生活。陳建蘭(2012)運用實證分析從家庭經濟供養的弱化、家庭生活照料的弱化以及家庭精神慰藉的弱化三方面說明了家庭養老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揭示了家庭養老模式弱化的原因。
(3)機構養老。由各學者的觀點可知我國機構養老主要存在供給不足、質量不高、利用率低三大問題。梁鴻(1999)在上海浦東的案例研究中心認為,目前養老機構存在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服務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缺乏效率等問題。常宗虎(2000)在青島、大連、佛山、北京和煙臺五個城市調研的基礎上,認為養老機構入住率不高和機構管理和服務水平不高密切相關。孫樹菡,葛英(2004)在北京市海淀區的調查中發現,我國養老機構床位存在供給不足和入住率的問題。穆光宗(2012)機構養老供不應求但資源利用率不高,微利甚至負債導致養老機構自我發展能力不強,養、護、醫、送四大功能分離,機構養老缺乏家居認同和親情滋養,專業負責的老年護工和管理人才短缺,農村養老機構的非規范發展。
(4)居家養老。由于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各方面還不完善,其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主要在于服務對象、服務人員、資金來源、評價標準、政策不完善這幾個方面。
蘇振芳等(2013)認為在現行的城市居家養老模式中,老年人經濟上的社會供養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財政保證;而且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認可標準還有一定困難;并且居家養老的發展各方面都還不成熟。楊智慧(2013)認為居家養老存在社區發展程度低,服務種類單一,政府職能缺位、越位,服務人員素質較低,隊伍不穩定,服務資源缺少有效整合。
(5)以房養老。在我國,學者們普遍認為以房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存在接受度較低,風險大,實施難度較大等問題。
焦濤等(2011)認為以房養老存在利率風險、長壽風險、房價波動風險、道德風險等風險。陳靜等(2013)認為以房養老的模式存在還未普遍被中國老年人接受,政府的參與力度不夠,其運作與當前法律存在沖突,與銀行、保險公司、房產評估公司等金融機構合作力度不夠等問題。李宇嘉(2014)認為以房養老對房屋價值、醫療費用、健康壽命、法律信用的評估有很高要求,以我國目前發展水平很難達到。我國住房市場沒有經歷過完整的波動周期,導致未來房價走勢和房屋殘值的可預測性較差,難以獲得可信度較高的房屋價值評估結果。另外,對于老年人健康和壽命評估也會存在較大的爭議。
2.4未來發展方向綜述
首先,對農村未來養老模式的發展方向,學者們有不同看法。徐勤(1997)認為在家庭供養資源減少、供養力下降的形勢下,只有發展社會養老才是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途徑。楊燕綏等(2004)認為應形成“養老金(退休金)+家庭供養+社區服務+國家最低保障”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楊翠迎(2005)認為中國在社會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面對龐大的農村人口,應發揮家庭養老、社會養老保險、社區養老三種主流養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建立不同的養老保障模式。朱勁松(2009)結合對老年人存在的價值與老年人的需求的分析,認為自我養老是農村養老模式的必然選擇。
其次是城市養老模式發展方向的綜述。李士梅(2007)通過對主流養老、機構養老、旅游養老、迷你型家庭養老院模式的分析,揭示了現階段中國養老模式的多維變化及未來養老方式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孟艷春(2010)認為中國家庭養老逐步弱化,自我養老難成現實,社會養老難以完全到位。因此,吸收以上幾種養老模式之長,兼容的居家養老模式應是我們解決養老問題的最佳選擇。祁峰(2010)也認為在人口城市化進程中居家養老更適合中國的養老服務發展。陳建蘭(2012)認為城市家庭養老功能在不斷弱化,城市社會養老和自我養老將成為替代。社會養老是家庭養老的經濟供養功能的主要替代,自我養老是家庭養老中的生活照料功能和精神慰藉功能的主要替代。
在中國養老模式研究的早期階段,學者們主要關注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及社會養老的倡導,認為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是中國養老模式的兩種主要類型。但目前,學界主要關注的還是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對新興的居家養老和以房養老也有一定關注。而對自我養老的研究與對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研究相比還比較薄弱,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2.5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由于我國與人口素質和平均年齡的不斷提高,自我養老在社會中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但對自我養老這一重要的養老模式的研究相比其他養老模式仍顯不足。其次,對單一養老模式的研究較多,對各種養老模式的對比研究較少。另外,很多研究者將精力更多地放在對新興養老模式研究上,而對已有的養老模式的改良關注較少。最后,目前仍沒有大家一致認可的具體評價養老模式的標準,對更科學地衡量養老模式效用的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蘇振芳.人口老齡化與養老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莫龍.1980―205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
[3]宋健.農村養老問題研究綜述[J].人口研究,2001(11).
[4]徐勤.農村家庭養老能走多遠?[J].人口研究,1997(6).
[5]陳賽權.中國養老模式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0(3).
[6]楊宗傳.居家養老與中國養老模式[J].經濟評論,2000(3).
[7]陳建蘭.中國城市養老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2.
[8]李中秋.中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多元化養老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3.
[9]穆光宗.家庭養老面臨的挑戰及社會對策問題[J].中州學刊,1999(1).
[10]林寶.養老模式轉變的基本趨勢及我國養老模式的選擇[J].廣西社會科學,2010(5).
[11]孟艷春.中國養老模式優化探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0(9).
[12]文潔.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模式研究綜述[J].經濟天地.2013(6).
[13]梁鴻.試論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及其特殊性[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5).
[14]常宗虎.怎么看怎么辦?――養老機構入住率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民政,2000(9).
[15]孫樹菡,葛英.我國社會機構養老發展探討[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4(8).
[16]穆光宗.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17]楊智慧.完善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網絡體系建設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3.
[18]焦濤,吳清,劉星.住房逆抵押貸款主要風險分析及防范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1(6).
[19]陳靜,吳清,韓靜.上海推行住房逆抵押貸款認同度的調查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3(4).
[20]李宇嘉.莫讓“以房養老”框死住房養老功能[N].華夏時報,2014-04-21.
[21]楊燕綏,等.建立農村養老保障的戰略意義[J].戰略與管理,2004(63).
[22]楊翠迎.中國農村養老保障何去何從?――對農村養老保障現狀與問題的思考[J].商業研究,2005(8).
關健詞農村養老,問題,建議和對策
目錄
一、靖安鎮現有的養老模式
二、靖安鎮養老存在的問題
三、對靖安鎮養老問題的一些建議和對策
參考文獻
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國民生產總值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目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除青海、西藏、寧夏外,已有28個進入了老齡社會?!笆濉逼陂g,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展的三個新特征。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是中國在未富先老、城鄉二元經濟依然存在的國情下進入的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的加速發展與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相伴隨,與我國經濟、文化、社會轉型相交織,加上我國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的擴大,給人口老齡化增加了新的難度。
靖安鎮地處昌黎縣西南部,灤河東岸,總面積9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3萬畝,共轄36個行政村,總人口數為4.2萬人,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隨著昌黎縣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流動性增強和人的社會價值觀轉變,加上生活壓力加大,子女收入低,養老成了子女重大負擔,很多子女雖與老人同住在一個村,但對老人不聞不問,或者用在其子女身上的花費,遠遠高于所支付的養老費用。這樣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產生了“重幼輕老”的社會現象。本文介紹了昌黎縣靖安鎮養老模式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解決對策,希望能給相關部門帶來一定的幫助。
一.靖安鎮現有的養老模式
靖安鎮已經打破了單一的家庭養老模式,而是形成了以家庭養老方式為主,其他養老方式為輔的多元化養老形式。尋求一種適合中國農村的養老方式已經成為政府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靖安鎮來說,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靖安鎮有以下幾種養老方式
(一)家庭養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對老人提供贍養服務的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方式已經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庭養老是我國農村社會主要的養老方式,靖安鎮85的老人都是已這種方式安度晚年。近些年,由于種種原因
,家庭養老所占比重出現下降趨勢。
(二)機構養老。即將老人集中在專門的養老機構中養老的模式。農村的養老機構主要就是指養老院,又稱敬老院,是為老年人養老服務的社會福利事業組織。收養對象主要是“五保”老人,而辦院經費主要是集體統籌,國家給予補助。靖安鎮各村集體經濟收入較少,對養老院建設及設施改造投入杯水車薪。
(三)以地養老。老年人將自己擁有的土地以轉租或變賣方式獲得一部分收入來保障養老。這是一些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普遍的一種做法,收入雖不高,但至少可以緩解一下自己養老資金問題。
(四)養老保險養老。即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養老保險的目的是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為其提供穩定可靠的生活來源。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是國家一直致力于解決的問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發展差距大,因而在養老問題上,各地情況差別很大,有些地方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已全面覆蓋,如東莞、溫州以及山東的一些地方,而有些貧困地區,連一般的保費還無法收齊。靖安鎮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農保試點加入,參保人數越來越多,這樣極大的提高了養老保障。
(五)儲蓄養老。即依靠自己的積蓄來防老。主要是將積蓄存入銀行,收取一定的利息。但是銀行的利率較低、物價的膨脹、加上高額的醫療費以及農民本身就不算很高收入,使得儲蓄養老更加舉步維艱。
(六)農村互助養老。是養老模式的一種新形式,就是指老人之間發揮各自所長,相互扶持幫助。
(七)以房養老?!耙苑筐B老”也被稱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養老。
二.靖安鎮養老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本鎮老齡化問題十分嚴峻。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跟不上老齡化步伐,致使以家庭為主要養老方式受到了較大的沖擊。
(一)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首先,隨著中國特有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已顯成效,農村家庭規模不斷縮小,出現了“四二一”或“四二二”模式,子女養老負擔加重。這種家庭模式的結果改變了傳統家庭照顧基礎,養老功能逐漸減弱。其次,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的年輕勞動力涌入城市,導致“空巢”現象,使農村老年人的勞務負擔加重,生活質量下降。再次,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子女養老意識逐漸在淡薄。雖然大部分還是比較尊老、愛老、敬老的,但在愛幼方面表現的更為明顯。也出現了一些對老人缺乏人文關懷、拒養現象。
(二)養老機構設施老化,資金嚴重短缺
養老院的資金主要靠鎮財政撥付、村統籌和社會捐助,可農村鄉鎮財政資金短缺,使投入養老院的資金更是少得可憐。這就造成了養老院設施老化,缺少床鋪和專業護理人員,這就使養老院的規模和服務滿足不了養老需求。
(三)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現在國家所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一方面,養老保險投保率低,投保周期長;
另一方面,雖然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已覆蓋全國,報銷比例最高也達到了70,但是對于大病來說治病費用高,農民承受能力有限,看病難、看病貴現象依然存在,還有殘留著“小病熬,大病拖”的思想,導致因病致殘、致貧現象時有發生。
四缺乏養老協調機制,相關制度不完善
至今鎮政府還沒有建立養老工作制度,各村委會對養老問題不加以重視,對協調村民養老工作不力,成效不高。
三.對靖安鎮養老問題的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弘揚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優良傳統,增加家庭養老意識
自古以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就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贍養父母的思想在逐漸淡薄,鎮政府可以定期的舉辦一些講座、交流會,樹立一些典范,可以給予必要物質或精神獎勵;
并對一些不贍養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行為給予嚴厲批評教育或交司法機關懲處。對養老負擔比較重的家庭,給予一定的補貼,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的給老人發放一些福利,減輕養老負擔。在鎮中小學廣泛加強德育教育,積極引導青少年從小敬老、愛老的思想。
(二)加大鎮政府投入,完善養老機構制度建設
加大鎮政府對養老院資金的投入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養老院的管理水平和護理人員的專業化建設,規范服務標準,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加強農村養老機制建設,將經費納入鎮政府財政預算中,保障經費專款專用。政府動員社會力量推動養老院建設,并善于挖掘老年人力資源,利用老年人的層次性,實現自管。大力在鎮、村建設養老綜合中心、養老服務站點,幫助孤寡老人、五保戶等困難老人安度晚年。
(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養老水平
首先,鎮政府要大力宣傳新醫保、新農保等惠民政策,爭取應保盡保,對一些確實因貧困交不起費用的老年人,鎮、村兩級政府要多方籌措資金,由政府買單,并建立政府為困難的居家高齡、空巢、失能老年人購買養老保險補貼制度。其次,要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所建設,向老人提供優質優價服務,定期給老人免費體檢。再次,鎮政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時建立并完善高齡老人津貼制度,尤其重點對80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津貼,并逐步的提高標準、擴大范圍。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9-0064-02
一、目前我國農村養老的現狀
2011年4月28日,國家統計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在全國總人口中,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 149 546人,占50.32%,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 648 705人,占13.26%,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引用)這樣,我國也以一個人口大國的身份進入了老齡化的社會,并且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也將是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所面臨的一個挑戰。
為了應對農村養老過程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國先后出臺了多項涉及農村養老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國務院在1994年頒布的《農村五保戶供養條例》就是旨在為農村孤寡老人提供照顧和物質幫助;從2004年開始逐漸的減免農村地區的農業稅,并提供一定的農業補助,從而來減輕農村家庭的負擔,讓農村老人晚年能夠衣食無憂;我國分別在2002年和2009年在廣大農村地區實行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制度,以保證農村老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醫療需求。另外國家還頒布的其他輔的政策以完善農村養老政策體系;我國在《婚姻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中明文規定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以及子女、集體、社會的各項義務,從而保證農村養老能依法進行。
當前我國頒布的各項政策措施和法律條文,以及各項專項財政資金的投入對于解決我國農村養老問題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首先,滿足了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消除了后顧之憂。我國實行的“五?!敝贫群推渌麅灮蒉r業政策,在吃、穿、住、醫、葬這五方面解決了農村老人的現實困難,大部分農村老人沒有了對未來生活沒有著落的憂慮。其次,滿足了農村養老的基本醫療需求,縮小了城鄉差距?!靶箩t?!焙汀靶罗r?!本徑饬宿r村過去“因病致貧”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老人看病難的問題??s小了城鄉在醫療水平上的差異,保證了社會公平。
二、我國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養老在資金方面存在的問題
1.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不高
農村集體經濟的財政來源有限,從而造成農村財政在養老方面資金投入不足,比例也不合理。政府對于滿足經濟困難老人、五保戶的養老的資金的需求已經是舉步維艱了,養老院、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和相應服務體系的建設更是無從談起。
2.農村養老資金的運作管理不合理、監督不到位
由于我國農村養老資金的運營體系還不健全,使農民養老資金的投入和使用缺乏專業的指導,產生了農村資金運營出現混亂的狀態。加上缺乏缺乏有效的監督,農村養老資金沒有做到??顚S?,甚至出現挪用養老資金的現象。
3.農村家庭對養老資金投入比例下降
隨著當前中國農村家庭結構發生變化,農村家庭的開支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孩子們的教育和家庭的日常開支費用同老人的養老資金的投入發生矛盾。大部分情況下,兒女成婚后,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子女教育和家庭的日常開支肯定是優先考慮的問題,而在農村老人養老資金投入的比例勢必會下降。
(二)農村養老在思想觀念方面存在的問題
1.就老人而言,認同的養老方式過于單一
千百年來,在“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的主導下,家庭養老一直是農村人默認的養老方式,對其他養老方式暫時無法接受。在農村老人的意識里,家庭對于他們來說有著強烈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在子女周圍養老,他們不僅可以得到生活上的照料,而且還可以享受子女在照料自己過程中所帶來的情感慰藉。再加上對社會養老等其他養老方式的認識程度不夠,因此,農村老人參加參與社會養老等其他養老方式的積極性不高。
2.就兒女而言,養老敬老的觀念逐漸變淡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傳統的孝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有一部分年輕人奉行拜金享樂主義,拋棄了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把贍養老人看做是一種負擔,尋找各種理由逃避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更有甚者還為了奪取父母財產而大打出手或者對簿公堂。給老年人精神上帶來失落感和孤獨感,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發展。
3.就社會而言,對農村養老重視程度不高
我們以前一致認為老人養老是單個家庭的事情,社會的力量無足輕重。沒有看到整個社會敬老養老的氛圍創建的重要性,對農村養老的先進事跡和先進個人的宣傳力度不夠,沒有樹立弘揚孝道的典型,沒能有效發揮輿論在農村養老方面的積極作用。造成人們在農村養老這一問題上出現了思想的偏離,也就沒有吸引到更多的社會慈善力量加入到農村養老事業中來。
三、農村養老問題的對策
當前,我國農村在資金投入、觀念轉變、法律監督、組織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著問題,農村養老的滯后性發展不利于農村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加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的國情,使得如何解決好農村養老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變得迫在眉睫,針對新形勢下農村養老存在的種種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一)做好農村養老的資金保障工作
1.加大政府財政在農村養老方面的投入比重
政府資金在農村養老資金保障體系中占較大比重,政府的資金投入的多少,關系到老百姓在養老方面信心和滿意度的多少,因此在新形勢下,政府應實際給予農村養老更多的財政支持,而不僅僅是在稅收等方面提供一些治標不治本的優惠農村政策。只有實際的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提供直接的財政補貼,國家關于農村養老的各項政策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2.重視社會資金在農村養老方面的輔助力量
社會資金在農村養老中的作用不僅不容忽視而且潛力巨大。農村養老資金需要政府的財政扶持和家庭的資金投入外,還可以充分發揮社會資金的積極作用,比如慈善基金。這類型的資金注入,減輕了政府和家庭在農村養老這一方面的負擔。同時,拓寬了解決農村養老這一社會難題的思路,可以讓農村老人得到更多的幫助,解決其最實際的困難。
(二)做好農村養老的思想保障工作
1.加強對農村養老政策的宣傳
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來宣傳國家關于農村養老的各項政策和措施。鑒于目前人們對于農村養老政策的認識不足,參與新農保的積極性不高的現狀,應利用當地的實際,采用農民可以接受的形式來宣傳各項農村養老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農村老人自愿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爭取做到農村地區的人們從心里真正地接受各項政策和措施。
2.強化對農村人口傳統孝道的教育
“百善孝為先”,孝敬長輩,贍養父母,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同樣也是農村世代傳承的美德。針對當前農村子女養老觀念逐漸變淡的現狀,應引導農村地區的人們重新認識孝敬和贍養老人的重要性,要做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的傳統孝道標準。
3.注重對農村敬老愛老氛圍的創建
農村的鄉鎮政府和本村的村委會在注重搞經濟建設的同時不應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良好的農村養老氛圍的創建作為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也必須按部就班地進行。比如:當地的文藝精英可以排演反映尊老愛老主題的文藝節目,利用生動形象的文藝活動讓孝敬老人的觀念深入老百姓的心里。還可以利用村鎮的廣播、條幅宣傳等方法來宣傳當地有關敬老愛老的先進個人和先進事跡,讓當地的老百姓都能爭做孝敬老人的先進典范。
(三)做好農村養老的法律保障工作
農村老人的合法權益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具體深入地規范。一方面,具體到農村,明確規定農村老年人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權益,個人、家庭、社會在農村養老方面應當履行的義務。另一方面,明確規定當農村老人在養老方面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必須得到法律的保護;個人,家庭,政府沒有履行在養老過程中應盡義務時,必須得到法律的制裁。進一步完善我國關于農村養老的立法體系,以法律明文的形式對農村養老作出解釋,說明農村養老的定義、性質、方式以及權利和義務,做到有法可依。
(四)做好農村養老的組織保障工作
1.培養高水平的農村養老服務隊伍
為了能使農村老人在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慰藉,能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樣的高質量的養老服務,盡量在農村設立養老服務網點。在網點內,農村老人可以享受醫療保健、心理疏導、文化娛樂等服務;服務網點的工作人員都要經過嚴格的崗前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保證都能做到貼心為老人服務。另外,還可以組建一支高素質的城市志愿者隊伍,鼓勵他們定期到農村養老服務網點進行免費服務。在提供身體檢查、衛生保健、法律援助的同時,在針對老人的不同需求開設歌詠、書法、歷史等不同的文化課程,讓老人能在家庭之外也能享受無憂無慮的老年生活。
2.成立自愿性的農村養老互助隊伍
以村為單位,成立農村老年人互助協會,在這個協會里,鼓勵較為年輕或身體健康的老人向年紀較大或身體有疾病的老人提供義務。這種階梯形的農村養老服務形式可以成為解決養老難題的一個新的依托點。
總而言之,農村養老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產物。我們要正視農村養老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明白我們的農村養老事業是任重道遠。因此,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立足當前實際,因地制宜,針對在推進農村養老事業進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謀求有效地對策來積極應對。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惠農政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我國一定能妥善解決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從而來促進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王述智,張仕平.關于當前農村養老問題及其研究的思考[J].人口學刊,2001,(1).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100%。在問卷調查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通過入戶及隨機調查兩種方式,當場填寫問卷,當場回收,此次調查從問卷的設計、方式的選取到數據的收集、處理都是以嚴謹、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為前提,因此,此次調查的結果具有較強的可信度。但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因而僅就養老保險制度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
一、調查結果基本情況的闡述
第一個問題到第五個問題都是調查受訪者的基本情況。本次調查男性250人,女性250人;其中18至30歲90人,31至40歲95人,41至50歲105人,50至60歲100人,61歲以上105人;現在或曾經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125人,國有企業130人,私營企業125人,自由職業或無業120人。在這一部分的調查中,對是否參加養老保險這一項的回答中,選擇參加的受訪者有425人,就調查結果而言,覆蓋率已達到85%,而且從調查中可以看出,選擇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的受訪者,年齡大部分集中在18至30歲自由職業或無業的人群中。
第六個問題開始是對養老保險基本情況的調查。問題六:“您對當前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滿意嗎?”有180人認為滿意,有195人認為一般,有125人認為不滿意;問題七:“您對養老保險的具體政策是否了解?”有95人選擇了解,有130人選擇一般了解,有275人選擇不了解;問題八:“您對現階段養老保險中個人繳納費用的額度負擔是否困難?”有256人認為沒有困難,有121人認為有點困難,有123人認為負擔沉重;問題九:“您認為現階段的基本養老保險是否能夠滿足您的養老生活需要?”有185人認為基本能夠滿足,有315人認為不能滿足,待遇水平低;問題十:“您是否投資了其他方式的養老保險?”有255人選擇沒有投資其他方式的養老保險,有185人選擇購買了保險公司的商業養老保險,有60人選擇其他;問題十一:“您更認可以下哪種養老方式?”有92人選擇自我養老儲蓄,有180人選擇家庭養老,有23人選擇養老院養老,有205人選擇繳納養老保險養老;問題十二:“您認為目前養老保險運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178人選擇養老保險待遇水平低,有32人選擇個人繳納的費用高,有219人選擇養老保險宣傳力度不夠,不能及時了解詳細情況,有71人選擇養老保險的投入力度不夠。
二、調研結果分析
通過調查分析,只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對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滿意,認為一般和不滿意的人占了受訪者的三分之二,從總體上看,受訪者對當前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總體滿意程度較低。另外受訪者對現階段養老保險個人繳納費用負擔是否困難這一問題的回答中,雖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沒有困難,受訪者基本上對養老保險個人繳納的費用表示可以承擔。但是還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有負擔。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我們不斷努力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同時,應該更加關注經濟困難的人群,并通過調研等多種不同的方式及時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上下功夫,不斷完善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制訂適合各個群體的繳費額度,提高民眾的滿意程度。
同時,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受訪者對當前養老保險制度的具體情況了解程度較低,僅僅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受訪者了解養老保險的詳細情況,其余五分之四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了解一點或完全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當前的養老保險制度缺乏詳細的了解。本次調查問卷也對當前養老保險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做了調查,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養老保險宣傳的力度不夠,人們不能及時了解政策的詳細情況及政策變化。作為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核心部分,養老保險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應當做到人人知曉、人人了解。因此,應當采取措施,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信息平臺,加大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民眾對養老保險政策的了解程度。
本次調查除了對一些基本情況的調查,還就受訪者更認可哪一種養老方式做了調查。受訪者最認可的養老方式主要集中在家庭養老和繳納老保險養老這兩種方式上,各占受訪者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數的受訪者選擇自我儲蓄養老和養老院養老。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其它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家庭結構由原來傳統的大家庭轉變為“4-2-1”型家庭結構,即兩個大人撫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養老負擔沉重,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養老需求,雖然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可繳納養老保險養老,但另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選擇了家庭養老。調查可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還是占了很大一部分,面對沉重的養老負擔,養老院集中養老及社區養老等多種模式的養老方式越來越來成為未來養老的主流,因此,加強養老院的投入,增加養老院的數量,并大力宣傳和提倡養老院養老等區別于傳統養老的養老方式,對于緩解愈來愈重的養老壓力有積極的意義。
本篇調查報告是對實際調研材料的歸納和分析,但是由于問卷的設計及篇幅的限制,僅就養老保險的一些基本情況作了簡要的分析,希望能為現行養老制度的實施作一點貢獻。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農村經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日趨嚴重,尤其在農村,由于農村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村里留守的只有大齡婦女、兒童和老人,也就是我們俗說的“386199”部隊, 這使兒女贍養老人難以得到保障; 還有日趨增加的空巢老人的家庭數量,使獨居老年人的生活難以自理;兒女分攤贍養老人,使老人精神負擔加重,老人生活不幸福。這些都是目前我國農村養老的現狀。
一、當前我國農村養老的基本方式
在今天,許多新的養老方式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認真分析研究不同的養老方式,尋求一種適合我國農村情況的養老制度,對于我國農村的和諧發展將具有重大意義。
(一)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當前我國農村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最傳統的養老方式,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庭養老就是由家庭成員中的子女或者孫子女來贍養老人的養老方式。主要包括生活上、經濟上和精神上三方面的照顧和供養。目前,家庭養老仍是我國農村的主要養老方式。
(二)土地養老
土地養老就是農民到了老年,逐漸從生產領域中退出,但并沒有放棄對土地的占有權,而是把自己的土地使用權轉給自己的子女,從而要求自己的子女從“積蓄”中拿出養老的支出,贍養父母。直到今天,土地養老也是我國農村養老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我國農村養老方式中還占有一定地位。
(三)集體養老
集體養老是指由集體的經濟團體來贍養那些體弱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的養老制度。其中包括養老院制度和五保制度。集體經濟團體的完善和物質資源的豐富是農村集體養老的物質基礎,而老年人社會交往的廣泛程度和子女對養老問題的認識程度則是其存在的心理基礎。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和農民意識的落后性直接影響了集體養老的普及和范圍。所以,集體養老不能成為家庭養老的替代形式,只能作為農村養老的重要補充形式。
(四)養老保險
面對農村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和家庭養老的削弱,我國農村養老也加快了改革步伐。1991年,我國開始有步驟有組織的進行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險改革試點,到1998年,我國已有2000多個縣開展了農村養老保險改革的試點,8000多萬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從無到有并且初具規模,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由于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地區之間發展極不平衡,建立全國范圍內統一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還很困難。
(五)儲蓄養老
在我國農村,依靠平時的積蓄來防老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據對河南省商丘某農村的調查,15%的農民對兒女贍養老人依舊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存錢養老才最可靠,所以他們省吃儉用,把錢財儲蓄起來以備養老之需。但是低利率、高膨脹和昂貴的醫療費使得儲蓄養老沒有太大價值。
二、我國農村養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農民收入水平低,家庭養老功能削弱
當前,我國農村家庭養老方式削弱是由于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農民收入水平低,土地養老功能弱化,導致農村家庭對養老功能的下降。
(二)農村孝德觀念淡化,敬老愛老氛圍不濃厚
農村孝德觀念淡化,敬老愛老氛圍不濃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領導不夠關注。各級領導沒有把老齡化問題、養老問題當作工作重點來對待。
2、宣傳力度不到位。對于老齡化的現狀和趨勢,養老、尊老、敬老的宣傳力度還不夠。
3、社會重視程度不夠。應對人口老齡化、愛老養老問題不只是某一個單位、某一個部門的事,更不只是某一個人、某一個家庭的事,而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4、養老經費不足。我國老齡工作資金的投入嚴重不足,甚至,有的農村地區幾乎沒有投入一定的養老經費,老齡資金的短缺直接制約了老齡事業的發展。
(三)農村養老保險存在諸多問題,養老缺乏保障
1、農民參加養老保險人口少、覆蓋面較小。當前,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百分之七十五的老人在農村。據調查,沒有參加社會保障的農村人口還很多。由于農民可供分配的收入是有限的,而集體又不能提供足夠的資金來解決農村老齡人的養老資金問題,國家只是通過制定政策和法律,卻未能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這些原因導致了我國農村養老及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裹足不前。
2、我國現行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制定、運行以及保險資金的發放,沒有嚴格按照法律的程序進行。
3、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只是通過存銀行、買國債的渠道,來達到增值保值的目的,投資面狹窄,渠道單一,致使收益水平較低。
(四)老人法律意識淡薄,因養老侵權問題愈來愈嚴重
1、贍養方面侵權。農村中絕大多數老年人不但得不到家庭的贍養,連社會養老保障也很難得到,致使農村老年人在養老上沒有生活保障,贍養權益得不到保障。
2、養老財產方面侵權。農村中的很多兒女們不但不贍養老人,而且一味地向父母索取財物,更有甚者,竟然冒用父母的名義領取老年人的生活補助費和其它津貼費用,有的還侵占老人的房產,使老人的養老財產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三、完善農村養老問題的對策
為了積極穩步推進我國農村養老工作,以切實解決我國農村養老問題,針對我國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加強養老支持力度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程度地制約著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而要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一方面要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并積極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以提高農民就業率和就業面。另一方面,政府要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給予種地的農民以支持,提高種地農民的收益;同時還要保護失地農民的利益;加大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等措施,以此來強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農村養老中的支持作用。
(二)宣傳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繼續提倡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具有其他養老方式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要繼續倡導家庭養老,首先要加強人們的思想素質教育,尊老愛老,在社會形成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依法養老的新秩序。其次,可以通過宣揚和表彰農村孝敬老人的典型事例,在農民群眾中開展學習孝敬老人先進事跡的活動,以此來提高農民對養老問題的重視,倡導人們關愛老人、孝敬老人。再次,各個宣傳部門要加強宣傳社會輿論功能,在全社會中體現尊老、敬老者光榮,不敬老者恥辱,從道義上和制度上規范人們尊老敬老的行為。
(三)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1、多渠道籌集基金。
保險基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渠道籌集:國家、農民個人和企業。國家財政是農村養老的重要承擔者,在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大力實施,使得子女越來越少,年輕人的養老負擔和責任也越來越重。為此國家應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吸引更多農民參保,減輕年輕人的負擔,讓老年人的生活有所保障。由于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有限,可以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繳納一定的養老金。對于鄉鎮企業,農村養老保險基金除了來自政府和農民之外,鄉鎮企業也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一定繳納。
2、建立管理養老保險基金的專門機構。
應該科學管理籌集的養老保險基金,由政府創建專門的機構對其進行統一的管理和運行。由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政策,為養老保險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保障,擴大收益渠道,提高收益水平。
3、加大保險基金監管力度。
對于養老保險基金的監管,則應由政府設立各級基金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法監督養老保險基金的運作和使用,以保證養老基金的安全。
(四)制定和完善農村養老相關法律體系
要解決我國農村的養老問題,除了大力發展我國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對全社會宣傳敬老養老的孝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倡導家庭養老,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之外,還要依法完善有關農村養老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為老齡事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環境。盡快出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不贍養老人、虐待老人的行為以法律手段做出嚴懲。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確立農村社會養老的法律地位,突出以老年人為本促和諧這個理念。
農村養老問題是一項巨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在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從法律和體制上建立起安全保障體系,全社會給予高度關注,家庭、政府和社會多方聯動,公眾積極參與,加強道德教育,弘揚敬老、愛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使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促進和諧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葉響裙.中國社會養老保障:困境與抉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1.
[2] 劉曉梅.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理論與務實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
[3] 何晶晶.淺析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農村的養老問題[J].安徽農學通報,2007.
家庭養老、社會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是我國城市目前存在的三種基本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模式,養老院等機構社會養老是社會化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新興的、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有機結合的社會化養老模式,三種基本養老模式的優劣不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劇,三種基本養老模式優劣變化及發展趨勢也不同。
一、家庭養老模式
中國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國家,長期以來形成了"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養兒防老、家長的主導地位、幾代同堂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模式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國城市大多數老年人仍然延用這種模式養老。選擇家庭養老的人們,他們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經濟上也比較劃算,從社會的角度考慮,家庭養老的社會硬件設施成本幾乎為零。而且其最大好處是家庭養老能使老年人與家人盡享孝道和天倫之樂。
但家庭養老在新形勢下的脆弱性顯示出其歷史的局限性。傳統家庭養老不足之處在于,老年人一般難以在家庭中得到專業細致的照料護理、醫療保健及精神文化等服務;在"四二一結構"家庭成為城市社會主流以及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的背景下,社會人力成本與人們工作負擔普遍加重,家庭成員與子女們不可能有足夠精力照顧家中老人,家庭養老面臨嚴峻的挑戰,傳統家庭養老模式越來越難以保持與發揮其社會功能與作用,城市家庭養老出現逐漸削弱和社會化變化的趨勢。
不過雖然經受工業化及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多層面沖擊,城市家庭養老功能只是弱化而不是消失,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經濟供養和精神慰藉的最重要來源,家庭養老方式仍然是我國城市最主要的養老方式。因此家庭養老不是可否堅持的問題,而是在堅持的基礎上如何用社區社會化養老服務深入挖掘和豐富"家庭養老"時代內涵與功能,使城市家庭養老逐步向社區居家養老過渡,煥發更強生命力與作用的問題,
二、社會機構養老模式
社會機構養老的特征是集中養老,其優勢在于服務專業化,即細致專業的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居住環境好,無障礙設計;休閑時間多,集體生活能排解孤獨;減輕子女負擔;滿足老人獨立生活的尊嚴感甚至再婚生活的需要。機構養老劣勢在于, 社會養老需要老年人重新適應環境、重建人際關系,容易與他人(同住老人)發生沖突;生活成本高,額外支付基本生活設施租賃費用;缺少來自家人的精神慰籍。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家庭養老是一種適應較低生產力水平和落后生產方式的養老模式,而建立在社會養老保險、退休金制度、醫療保險等"現代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基礎上的社會養老模式是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發展要求的養老模式,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是社會發展及養老模式演進的必然趨勢。
養老院、老年公寓式等社會養老模式雖然被認為是現代社會養老模式發展的方向。但從現階段中國國情和發展趨勢看,養老院、老年公寓等社會機構養老模式仍不可能成為目前中國城市養老的主要模式。目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第一,社會成本巨大。修建養老院、老年公寓等社會養老服務設施,包括居住、就餐、起居、活動等在內的硬件設施是必不可少的,必需進行巨額基建投資;而社會養老不僅要有投資巨大的硬件設施,而且還要有相應的專職養護人員隊伍和配套的養老服務管理系統,專業化水平要求比較高,這些都將加大城市建設和社會資源的負擔。第二,現有資源的浪費。老人原來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活設施,老人進到養老院以后,這些都將閑置,而養老院要重新占用土地資源和水電資源,造成浪費。第三,養老院的收費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并非多數家庭能夠承受得了,而且,越來越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也是養老院難以容納的。第四,最關鍵的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目前并不愿意去養老院。老人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來到相對陌生的地方,和原來并不熟知的人朝夕相處,這將增加他們的失落感。
三、社區居家養老模式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近幾年來興起的,其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由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專業養老護理員為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上門做飯、照料及護理等養老家政、醫療護理及心理咨詢服務,以及社區日托、短期照料護理等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是家庭養老與社會機構養老的有機結合,兼有兩者的長處又避免了兩者的短處,是一種揚長避短的理想養老模式。其優越之處主要有:第一,社會成本低,不需要進行專門的基建投資,社區現的有幾間房屋略加改造即可設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第二,原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家養老,飲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可繼續發揮作用,但通過社區養老服務一定程度上使老人家居住房變成了"家庭養老院"。第三,社區居家養老所需費用較低,服務內容及方式可自由靈活選擇,適合城市社區絕大多數老年人。
我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還只是剛剛起步,各項服務職能還不十分完善。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第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設施不夠完善,在硬件設施中不能滿足于老年人的各種需求。第二,社區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低,服務內容過于簡單現花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的專職服務人員主要面向小區內的下崗、失業人員和40、50人員中招聘。這些人員雖然有較強的責任心,但針對老年人服務的專業化知識和技能比較缺乏,不能充分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務需求。第三,資金有限,后續服務受到制約。政府部門為高齡、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解決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難,但若要提供較為全面的居家養老服務,這些資金是遠遠不夠的。第四,居家養老觀念落后,服務力量薄弱。許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對居家養老服務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對這個貼合實際的新型養老模式還有待進一步認同和了解。一些部門對開展和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足,觀念落后,沒有積極開展和鼓勵相關企業加入到時居家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運作中來。社區服務能力有限,服務力量薄弱,缺乏服務的多樣性,沒有專業的服務企業加入,難以有效提升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總之,社會居家養老能有效節約社會資源,減輕機構養老服務的壓力,而且投資少、成本低、收費少、服務廣、效益佳,是一種很受老年人歡迎、很有發展前途的城市養老模式。中外社會化養老的歷史經驗表明,社區居家養老是城市大多數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政府挑頭,集體努力,家庭保障,社會支援,相信有我們共同努力,中國的養老問題一定可以解決的圓滿成功。
參考文獻:
老齡化社會是指6o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10%或者65歲以上的人口占7%。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于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6o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43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0.97%以上。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養老保障體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而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保障體系殘缺,農村養老問題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家庭養老作為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在養老保障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弱化,并呈現出諸多缺陷。目前養老方式開始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保障模式轉型,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農村養老發展必然的趨勢,也是解決當前農村養老問題的理性選擇。
1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1.1調查對象
安徽省長豐縣阮巷、羅塘、水湖、雙墩四個鄉鎮;蔣莊、蘭橋、黃崗、邵集等十幾個村;四所敬老院、一家老年公寓年齡在60歲以上的農村老年人。走訪部門有:長豐縣民政局、統計局、衛生局等。
1.2調查方法
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調查內容涉及農村老年人經濟收入、日常物質消費、受照料、健康等狀況以及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等問題,此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616份。
2我國農村養老現狀分析及成因分析
2.1農村養老現狀分析
40.09%的農村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31.8l%的老人依靠子女供養,5.84%的老年人依靠政府補救度日,在所調查老年人中僅有1.46%享有退休金。
農村老年人的日常物質消費狀況主要包括飲食、衣著、住房、醫療、精神娛樂等指標。從飲食狀況分析,54.3%的老年人對日常飲食狀況較滿意,24.0%的老年人對日常飲食狀況不滿意;從居住狀況分析,被調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相對固定的居住場所,35.6%的老人與一個子女同住、59.8%不與子女同住,少數老人在子女家中輪流居??;從醫療角度分析,在老年人消費支出中,醫療費用的支出比較大,其中20.1%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醫療費用支出。
調查發現,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需要適度的護理和照料。據長豐縣民政局資料顯示,在所調查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占到所調查老人總數的56.3%,加上家庭結構的變化,農村老年人的受照料狀況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形勢。有子女照料的老人僅占78.07%,其中獨居老人占23.53%;無人照料的老人在所調查老人中高達21.93%,相當一部分孤寡老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寧愿獨居,也不愿進入鄉鎮社會福利機構養老。
2.2我國農村養老狀況成因分析
我國老年養老保障模式從形式上分家庭保障和社會保障模式。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經濟條件也不盡人意,時常感到孤獨寂寞,再加上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因而老年人迫切需要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但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由于城鄉遷移、核心家庭的出現及產業結構調整,將引發家庭照料提供者的減少,家庭對老年人保障的能力與愿望的減弱,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障日益暴露出嚴重弊端,與我國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住要原因如下。
2.2.1農村勞動力弱化,家庭養老受到沖擊。以自然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中,家庭養老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步伐加快,城鄉經濟發展的長期不平衡,農村人口特別是大量青壯年人口向城市流動和遷移加速,一方面造成農村勞動力嚴重弱化,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不高;另一方面電促使大家庭結構向小家庭轉變,老年人與其子女、晚輩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減少。最終導致農村養老保障嚴重匱乏,農村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弱化,給家庭養老方式帶來巨大沖擊。
2.2.2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低,基金籌集模式存在缺陷。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是介于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之間的一種保險品種,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以“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標準進行籌集,但由于農村集體經濟的效益不好,政府沒有對農民提供相應的補助,造成農民自己籌集資金的養老模式,同時也.沒有調動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就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的狀況看,仍然存在著征收成本過高、制度覆蓋面過窄、基金籌集困難等弊端。
2.2.3傳統家庭養老模式衰竭,供給能力弱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又分為土地養老和集體養老。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的農地征用,必然造成建設用地不斷增加,耕地減少不可避免的情況,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礎上的家庭養老的功能;集體養老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主要形式有五保戶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完善和物質的豐富。我國各地集體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響集體養老的普及和規?;l展。從目前的情況看,由于集體經濟整體實力不強,且有下滑趨勢,又導致了集體養老功能的弱化。
2.2.4家庭養老存在局限性,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滯后。家庭養老的局限性嚴重的干擾了農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響了社會安寧和穩定,給農村的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帶來了負面效應,我國目前社會養老呈現滯后狀態,因此必須積極探索選擇新型社會養老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養老保障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觀念的變化,農村家庭規模逐漸變小,農村老齡化趨勢逐漸加劇,家庭贍養的功能在逐漸退化,家庭養老已逐漸成為制約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我國的農村養老必然會經歷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農村養老的發展趨勢,也是解決當前農村養老問題的現實選擇。
3加快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轉型的建議
3.1采取多種措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經濟落后是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最根本原因。不論老年人的心理、養老還是醫療問題,都需要經濟的支撐。因此,需要大力發展農村的經濟。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村農地產權制度改革,以市場機制加上政策傾斜解決人地結構矛盾;另一方面要適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強市場營銷組織管理;再次要加大對農村公益養老事業的投入,加快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步伐。確保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3.2完善農村合作醫療,設立“夕陽綠色通道”
積極推進農村合作醫療是對老年人醫療保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此過程中,各地政府應進一步加強自身的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為老年人提供定期體檢,滿足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需要。針對老年人去指定醫療點看病不方便.報銷門檻較高這一問題,政府應建立特殊的醫療報銷制度,擴大報銷范圍,放寬報銷條件,為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等,切實從老年人角度出發,建立“夕陽綠色通道”。
3.3制定相關獎懲制度,健全農村老年人心理保障體系
除了道德層面的宣傳外,各級政府還應制定相關的獎懲制度,對沒有盡到贍養義務的子女給予處罰,對孝敬老人的子女給予表彰,營造良好的敬老愛老氛圍。此外,政府部門應該設立專門的老人維權機構,使老年人維權途徑更為方便,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利。開展多渠道的農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宣傳積極樂觀的生活度態度,并建設老年人心理咨詢機構,加大對鄉村衛技人員心理治療技能的培訓,做到及早發現和有效解決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3.4推進保障模式的創新,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在政府主導下逐步建立參與式發展的機制,加快調整個人帳戶整體規模,使之更加方便農民,減少農民享受的成本,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靈活多樣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好處,讓制度受到農民的歡迎。首先,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制建設,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與健全社會保險制度。其次,多渠道籌集養老保險基金,解決養老保險隱形債務。同時盡快建立基金分級管理體制,加強基金監管力度。穩定農村養老保險的基本政策,建立個人自籌養老基金,實現社會保障金籌措方式的轉變。
3.5實行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養老體系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公民敬老的教育應從小抓起。營造敬老養老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強對青少年尊敬老人,關心老人的教育。各地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老年人娛樂場所,增加娛樂設施,組織娛樂活動,豐富娛樂生活,開展老年福利事業,促進老人身心協調發展。將家庭養老的責任與義務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農村養老機制,應該是國家、集體、家庭和個人相結合,形成以經濟為基礎,以保險基金為前提,以家庭保障為中心的多層次、多渠道的養老體系。
3.6實現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轉型
家庭養老對農民而言是普遍的,但隨著經濟發展,農民保障需求的不斷上升,給農村家庭帶來愈加沉重的養老負擔。
老齡化社會是指6o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10%或者65歲以上的人口占7%。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于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6o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43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0.97%以上。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養老保障體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而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保障體系殘缺,農村養老問題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家庭養老作為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在養老保障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弱化,并呈現出諸多缺陷。目前養老方式開始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保障模式轉型,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農村養老發展必然的趨勢,也是解決當前農村養老問題的理性選擇。
1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1.1調查對象
安徽省長豐縣阮巷、羅塘、水湖、雙墩四個鄉鎮;蔣莊、蘭橋、黃崗、邵集等十幾個村;四所敬老院、一家老年公寓年齡在60歲以上的農村老年人。走訪部門有:長豐縣民政局、統計局、衛生局等。
1.2調查方法
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調查內容涉及農村老年人經濟收入、日常物質消費、受照料、健康等狀況以及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等問題,此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616份。
2我國農村養老現狀分析及成因分析
2.1農村養老現狀分析
40.09%的農村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31.8l%的老人依靠子女供養,5.84%的老年人依靠政府補救度日,在所調查老年人中僅有1.46%享有退休金。
農村老年人的日常物質消費狀況主要包括飲食、衣著、住房、醫療、精神娛樂等指標。從飲食狀況分析,54.3%的老年人對日常飲食狀況較滿意,24.0%的老年人對日常飲食狀況不滿意;從居住狀況分析,被調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相對固定的居住場所,35.6%的老人與一個子女同住、59.8%不與子女同住,少數老人在子女家中輪流居住;從醫療角度分析,在老年人消費支出中,醫療費用的支出比較大,其中20.1%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醫療費用支出。
調查發現,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需要適度的護理和照料。據長豐縣民政局資料顯示,在所調查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占到所調查老人總數的56.3%,加上家庭結構的變化,農村老年人的受照料狀況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形勢。有子女照料的老人僅占78.07%,其中獨居老人占23.53%;無人照料的老人在所調查老人中高達21.93%,相當一部分孤寡老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寧愿獨居,也不愿進入鄉鎮社會福利機構養老。
2.2我國農村養老狀況成因分析
我國老年養老保障模式從形式上分家庭保障和社會保障模式。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經濟條件也不盡人意,時常感到孤獨寂寞,再加上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因而老年人迫切需要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但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由于城鄉遷移、核心家庭的出現及產業結構調整,將引發家庭照料提供者的減少,家庭對老年人保障的能力與愿望的減弱,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障日益暴露出嚴重弊端,與我國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住要原因如下。
2.2.1農村勞動力弱化,家庭養老受到沖擊。以自然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中,家庭養老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步伐加快,城鄉經濟發展的長期不平衡,農村人口特別是大量青壯年人口向城市流動和遷移加速,一方面造成農村勞動力嚴重弱化,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不高;另一方面電促使大家庭結構向小家庭轉變,老年人與其子女、晚輩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減少。最終導致農村養老保障嚴重匱乏,農村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弱化,給家庭養老方式帶來巨大沖擊。
2.2.2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低,基金籌集模式存在缺陷。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是介于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之間的一種保險品種,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以“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標準進行籌集,但由于農村集體經濟的效益不好,政府沒有對農民提供相應的補助,造成農民自己籌集資金的養老模式,同時也.沒有調動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就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的狀況看,仍然存在著征收成本過高、制度覆蓋面過窄、基金籌集困難等弊端。
2.2.3傳統家庭養老模式衰竭,供給能力弱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又分為土地養老和集體養老。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的農地征用,必然造成建設用地不斷增加,耕地減少不可避免的情況,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礎上的家庭養老的功能;集體養老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主要形式有五保戶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完善和物質的豐富。我國各地集體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響集體養老的普及和規?;l展。從目前的情況看,由于集體經濟整體實力不強,且有下滑趨勢,又導致了集體養老功能的弱化。
2.2.4家庭養老存在局限性,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滯后。家庭養老的局限性嚴重的干擾了農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響了社會安寧和穩定,給農村的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帶來了負面效應,我國目前社會養老呈現滯后狀態,因此必須積極探索選擇新型社會養老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養老保障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觀念的變化,農村家庭規模逐漸變小,農村老齡化趨勢逐漸加劇,家庭贍養的功能在逐漸退化,家庭養老已逐漸成為制約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我國的農村養老必然會經歷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農村養老的發展趨勢,也是解決當前農村養老問題的現實選擇。
3加快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轉型的建議
3.1采取多種措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經濟落后是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最根本原因。不論老年人的心理、養老還是醫療問題,都需要經濟的支撐。因此,需要大力發展農村的經濟。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村農地產權制度改革,以市場機制加上政策傾斜解決人地結構矛盾;另一方面要適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強市場營銷組織管理;再次要加大對農村公益養老事業的投入,加快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步伐。確保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3.2完善農村合作醫療,設立“夕陽綠色通道”
積極推進農村合作醫療是對老年人醫療保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此過程中,各地政府應進一步加強自身的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為老年人提供定期體檢,滿足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需要。針對老年人去指定醫療點看病不方便.報銷門檻較高這一問題,政府應建立特殊的醫療報銷制度,擴大報銷范圍,放寬報銷條件,為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等,切實從老年人角度出發,建立“夕陽綠色通道”。
3.3制定相關獎懲制度,健全農村老年人心理保障體系
除了道德層面的宣傳外,各級政府還應制定相關的獎懲制度,對沒有盡到贍養義務的子女給予處罰,對孝敬老人的子女給予表彰,營造良好的敬老愛老氛圍。此外,政府部門應該設立專門的老人維權機構,使老年人維權途徑更為方便,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利。開展多渠道的農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宣傳積極樂觀的生活度態度,并建設老年人心理咨詢機構,加大對鄉村衛技人員心理治療技能的培訓,做到及早發現和有效解決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3.4推進保障模式的創新,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在政府主導下逐步建立參與式發展的機制,加快調整個人帳戶整體規模,使之更加方便農民,減少農民享受的成本,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靈活多樣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好處,讓制度受到農民的歡迎。首先,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制建設,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與健全社會保險制度。其次,多渠道籌集養老保險基金,解決養老保險隱形債務。同時盡快建立基金分級管理體制,加強基金監管力度。穩定農村養老保險的基本政策,建立個人自籌養老基金,實現社會保障金籌措方式的轉變。
3.5實行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養老體系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公民敬老的教育應從小抓起。營造敬老養老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強對青少年尊敬老人,關心老人的教育。各地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老年人娛樂場所,增加娛樂設施,組織娛樂活動,豐富娛樂生活,開展老年福利事業,促進老人身心協調發展。將家庭養老的責任與義務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農村養老機制,應該是國家、集體、家庭和個人相結合,形成以經濟為基礎,以保險基金為前提,以家庭保障為中心的多層次、多渠道的養老體系。
3.6實現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轉型
家庭養老對農民而言是普遍的,但隨著經濟發展,農民保障需求的不斷上升,給農村家庭帶來愈加沉重的養老負擔。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1.人口老齡化的數據
2000年我國已經邁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而且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速度快,規模大。據國家統計年鑒統計,1982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7644萬人;2000年已達1.3012億,比1982年增加了5368萬人,增長率為70.23%,年均增長298.2萬人。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預測,2014年將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億,2026年將達到3億,2037年超過4億,2051年達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維持在3―4億的規模。21世紀上半葉,中國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1/5。
2.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人口老齡化提前達到高峰。20世紀后期,為了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老齡人口比重增大,加快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第二,經濟沒有足夠強大就進入老齡社會。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一些發達國家,目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0美元以上,呈現出“先富后老”,這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奠定了經濟基礎。而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000美元,呈現出“未富先老”,經濟實力不雄厚與人口老齡化需要極大經濟投入的矛盾,無疑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第三,城鄉差別顯著。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歷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一般高于農村。目前,中國的農村的老齡化水平卻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這是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特征。
二、目前我國主要的兩種養老模式
養老模式體現了對養老問題的基本認識、基本原則和基本的價值觀,主要受經濟體制、社會發展狀況、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價值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目前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及人們傳統觀念的變化,不能滿足我國養老的需求。
(一)當前家庭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家庭經濟功能的淡化,子女工作壓力大不在身邊,子女還要照顧自己的家庭,所有這些變化讓以子女為核心的家庭傳統養老功能面臨著沖擊和弱化。目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獨居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高齡老年人等反映了家庭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一定的沖擊。
1.子女數量減少,家庭養老負擔加重
一方面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生育率下降,家庭子女數量減少。另一方面人們生活水品的提高以及醫療水平的進步,人均壽命延長,子女養老的人均負擔成倍增長。如今,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經開始進入老年。“四二一”模式作為中國今后幾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是一個風險型的家庭架構,對老年人養老更是面臨風險。獨生子女的家庭不僅使父母早早步入空巢的階段,同時也將他們置于一種更加脆弱的家庭養老的基礎之上,無論是經濟來源、生活照料、特別是親子交往、精神慰藉,他們能從這唯一的孩子身上得到的都是非常有限的,使得眾多家庭養老的對應措施也非常有限。
2.傳統養老觀念受到各種不良價值觀念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一定程度上對公民的價值觀帶來了沖擊,個體價值的沖擊了傳統家庭倫理的基礎。中國的年輕人,在經濟社會的影響,其觀念、生活方式也不斷的發生變化,在追求現代生活方式過程中,產生了對小家庭的偏好和對大家庭的淡漠,他們轉變了養老觀念,開始走出“養兒防老”的圈子,加上受拜金主義、個體主義、消費主義等價值觀念的影響,人們的家庭責任觀念、家庭義務觀念等都在不斷改變,有些年輕人拒絕承擔贍養老年人的義務,甚至虐待、遺棄老年人。
(二)當前社會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社會養老,是指來自家庭以外的各種社會性幫助,如政府、企業、單位、街道、居委會等,即由社會來提供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贍養的職責。但是,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和社會養老機構的現狀,不能滿足現階段的養老需求。
1.社會養老機構設施有限
社會機構養老作為社會集中供養老人的一種方式,近年來獲得了不少的發展,但是仍存在不少問題,如床位不足和設施有限是社會養老機構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我國現有的老年人福利設施嚴重不足,社會養老機構的總床位數僅占老年人總數的0.8%,與發達國家3%―5%的比例相差甚遠。這導致我國多個城市出現老年養老機構“一床難求”的局面。
2.社會養老機構建設成本高
就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而言,無法投入大量資金興辦社會養老機構。以上海為例,若按5%老年人進入社會養老機構來核算,則需要新增床位13萬張,需要資金投入200億元。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多,這種完全由社會提供集中供養式的養老服務,對中國來說要投入大量資金很不現實。
3. 社會養老機構缺乏活力和歸屬感
社會養老機構的全是老年人缺乏年輕人的活力,并且不可避免的經常性死亡現象可能給老年人心理投下陰影,極其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同時養老機構難以發揮如親情交流和陪伴等家庭功能,很難讓老人在社會養老機構中產生歸屬感。
4.社會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差
多數社會養老機構設施條件差,服務內容單調,工作人員缺乏專業技能和服務精神,不能從老年人的需求出發,機構的服務仍停留在模式化的狀態,影響了服務質量的提升。
三、我國養老模式的探索
目前,我國現有的兩種養老模式都受到了社會現狀的挑戰。由于我國家庭小型化,造成了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必須有社會化的服務提供支持。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老人都有自己的住房,在家里養老既是子女應盡的贍養義務,也有利于老年人享受天倫之樂。因此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這將是中國養老方式的合理取向。社區養老作為家庭養老的重要補充形式,具有醫療服務專業化、社區規模體系化、資源配置成本低等優勢,能夠更好地滿足我國基本養老的需求。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我國養老福利模式在新形勢下的探索,在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組織和社區群眾的力量,共同加強和促進我國社區養老助老服務事業的發展。
1.政府加大對社區居家養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
政府要適應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的嚴峻形勢,加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改善社區、村鎮服務設施和條件,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目前,政府在社區管理中仍處于領導地位,這種管理模式則會阻礙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任務主要有:一是把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納入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從政策上給予支持;二是保證每年給以財政上的支持,撥??钣糜谏鐓^老年服務事業的發展和相關設施的建設。與此同時,政府要減少社區的行政職能,保證有足夠的人力去發展社區養老服務事業。引導養老形式要從“養兒防老”向國家、社會、家庭多方養老過渡。
2.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政府在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的同時,鼓勵社會團體和企業要積極參與。改變資金來源的單一渠道,多渠道籌措資金,除了財政撥款,還可以通過社會集資、有獎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會出資等方式解決社區養老助老服務資金問題。同時倡導民間組織和志愿者組成的服務隊伍積極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形成以專職人員為主體,兼職人員為輔助,青年志愿者為基礎的服務隊伍。
一、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村養老存在諸多問題,不能適應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然而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我們自己,善待老人也就是善待自己,一個文明的國家應該給予老年人一個溫馨舒適的晚年生活,讓每一個老年人能夠有尊嚴的活著。找準問題才能對癥下藥,總結起來,當前農村養老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伴隨著農業文明的消退,老人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下降
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經歷了一個很長的農耕文明,長期以來農業在社會生活當中占據著主要地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初期。而傳統農業作業主要靠的是經驗,老年人作為經驗的持有者,會對家庭耕作及收入帶來重要影響,自然在家庭中掌握著話語權,也自然會得到后輩們的尊重。但是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展開,農業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小,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幾個月的收入可能就能抵得上在家種一年的地,同時,傳統農業也正在向現代農業轉變,這就使得經驗不再是影響農業種植的主要因素,老年人好像也顯得無用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經濟地位的下降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影響到年輕人對老年人的尊重與贍養。
(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孝道觀念受到沖擊
我國自古是一個講求孝道的國家,有著很多關于“以孝感天”的故事,《二十四孝》就是其中的代表,不僅如此,古人還由對父母的孝延伸出對國家的忠,這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歷朝歷代中普遍存在著“舉孝廉”,如漢惠帝的“孝悌力田科”,清雍正的“孝廉方正科”等等,《陳情表》這篇佳作也是反映這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傳統社會當中,“孝”不僅是每個人應進的義務,而且會給他帶來很高的社會地位甚至豐厚的經濟回報,這種外在的以及內在的因素共同起作用,就使得傳統孝文化得以發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年輕人的視野越來越開闊,喜歡追求個性,這就導致老年人的影響力在下降,傳統的孝道觀念也越來越淡化,年輕人轉而將更多的物力、財力、精力轉移到下一代的培養和教育上,從而疏忽了老年人的生活,似乎面臨著普遍的“價值失落”和“道德危機”。
(三)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展開,老年人生活照料問題逐漸顯現
一方面,近幾年農村勞動力人口的轉移讓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當中工作和生活,而作為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則被留在老家獨自生活,他們有的是子女沒有能力帶到城市一起生活,有的是因為不能適應城市的生活方式不愿意隨子女到城市一起生活,不管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總之被留在老家成了留守老人,有的甚至還得替子女看護孩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精力越來越有限,有的甚至疾病纏身,在缺失照料的情況下,近幾年在自己家中猝死的老人屢見不鮮,這種狀況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讓人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但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少會考慮到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問題,這也讓老年人面對老年生活變得捉襟見肘。
(四)農村養老保障不足,養老模式單一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是在農村主要的養老模式依然是“父老子養”的家庭養老模式,除非誰家沒有孩子,會得到政府的救助,住進養老院。而養老院不僅在數量上不能滿足越來越大的老年人群體,在老人的生活照料上也不乏社會詬病,誰住進了養老院似乎都有種凄涼的感覺,在農村,除了這兩種方式外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選擇。沒有專門的養老機構愿意進駐,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畢竟很低,子女不會愿意專門出錢讓養老機構來照顧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是因為政府的社會保障水平在農村這一塊很低,只有幾十塊錢不等,如果是在城市,至少夫妻雙方每個人有一兩千塊錢的退休金,這樣就完全有決定自己生活的主動權,如果農村老人也能夠享受這樣的養老待遇,或許他們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因為有需求就會有供給,養老產業自然就會得到發展。
(五)精神生活貧乏,生活孤獨寂寞
上面我們提到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轉移到城里生活,剩下了老年人留守在家,這些老人大多沒有太高的文化水平,除了看看電視,不會讀書、看報、玩電腦。而農村也不像城市中的小區,有專門的娛樂配套設施,可供老人健身、下棋、跳舞等精神娛樂。因此,據我所知,在農村人們很重要的娛樂方式就是打麻將,但打麻將時人長期保持一種姿勢,且精神基本上一直處于一種緊張狀態,這對人的健康是不利的,因此如何能夠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這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二、破解農村養老困境之策
針對農村養老當前存在的問題,特提出以下幾種對策:
(一)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增加政府投入
目前我國已經實行了養老全覆蓋,在農村每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能夠領到幾十塊錢的養老金,但是按照現在的物價水平,幾十塊錢只能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這跟城市居民的養老金相差甚遠。我們應該不斷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農民自身應該是養老保險的主要承擔者,但政府也應該拿出更多的財力支持,因為在城市養老的問題上,政府也有很大的投入。而無論是市民還是農民,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在為國家做貢獻,而且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原始積累過程中,是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的。因此政府理應在這一塊做出更大的投入,讓農村老年人最起碼在物質生活上能夠安度晚年,這是一個國家文明的體現。
(二)創新養老模式,使養老主體多元化
上面我們已經提到在農村主要的是子女贍養父母的家庭養老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養老模式逐漸難以維持,這就需要我們探索其他養老方式。首先,在以家庭養老為主的基礎上,逐漸發展養老機構,引入市場化競爭,因為一方面我們的養老保險完善以后,農村老人自己有能力承擔這個費用,另外一方面國家可以出臺政策扶持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比如減免稅收、低價提供土地、減免水電費等等。這樣就可以發展形式多樣的養老機構,提供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比如午托、周托、長期居住、上門服務等等,滿足不同人的養老需求。其次,除了市場,我們還可以鼓勵發展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政府可以通過購買的方式把自己的一部分義務轉移到社會組織身上,這樣不僅提高了辦事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社會的滿意度,社會組織可以利用自身優勢開展多種方式養老。再次,我們還可以探索鄰里互助養老。在農村都是幾十年生活在一起的老鄰居,大家之間都是有感情的,如果讓居家的鄰居照料老人,而讓老人的子女承擔一定的費用,這將會是兩全其美,既為在家無事可做的人提供了獲得收入的機會,又解決了子女在外老人的養老之憂。上面的幾種方式適合不同的地區,比如在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東部農村,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社會組織也有所發展,老人的經濟支撐能力比較強,就可以采用前兩種方式,而對于中西部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村,可能在有限的條件下更加適合鄰里互助養老,因此這個要因地制宜。
(三)重樹孝道文化,強化家庭養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