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交易策略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15 16:49: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外匯交易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外匯交易策略

篇(1)

一、外匯交易風險及套期保值的概念

(一)交易風險

交易風險指的是由外幣定值進行結算的經濟合同,從訂立到債務歸還這一段時間內,因匯率發生波動,導致了企業原本交易的幣值發生了一些改變,從而使企業受到損失的可能性。這種風險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外匯匯率在簽訂經濟合同之前就已經產生,匯率產生之后,才收取實際的貨幣。交易風險在進行外貿活動的時候是時常發生的,它也很容易讓人理解。

還沒有結算清楚的外幣定值,要收受應付款項。進出口貿易信貸期滿后,對于要進行付費和外幣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很可能會產生交易的風險。

一般來說,交易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兩種:第一,買賣風險,這又被叫做金融性風險。它指的是曾經一度的把外匯買進來,后來又要把外匯賣出去,買與賣的過程中形成了交易風險,這種風險主要是由外匯所具有的雙向性促成的。

(二)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是美國經濟學家Modigliani和Miller通過對企業資本結構和企業的市場價值之間關系的研究得出的一個理論。他們使用arkoWitz的組合投資理論來進行解釋。組合投資理論認為,交易者進行套期保值實際上是對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進行組合投資,通過對資產組合的投資的預期的收益和預期的收益的方差來對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之間的差距進行預估。以便使企業的收益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套期保值在期貨市場上的投資大小是可以進行選擇的,一個套期保值的最佳比率由保值的目的和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之間的關系決定。套期保值有現代套期保值和傳統的套期保值之分。

套期保值指的是把期貨市場作為交易風險的轉移場所,并把期貨合約作為現貨市場建立在市場交易的臨時的替代品,這是一種對現在買進將來打算售出或者打算將來買進商品的價格進行保險的一種交易活動。現貨與期貨市場具有趨同性,它們都受供求關系的影響,所以,它們的價格呈漲降同時的關系,但是它們的運作方式完全相反。

二、交易風險的測量

匯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幣變動的彈性加大,匯率開始變成了雙向的變動,交易的風險對企業的績效管理具有直接的影響力,交易風險通過匯率波動的影響,使原本可以獲得很多利益的交易變得僅獲微利甚至出現虧損。隨著我國國際化程度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交易風險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交易風險對企業的績效具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因此,企業要注意對其加強管理。而加強管理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對交易的風險進行測評。又由于交易風險防范過程和金融衍生工具有很大的關系,而金融衍生風險與證券一樣與風險報酬有關,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風險報酬的計算來量化交易風險。交易風險的規避主要方式是投資組合的分散。

美國的一位名叫馬柯維茨的經濟學家是現資理論的創始人,它最初的提出主要是針對現資理論的創始投資組合理論,最開始是用于對證券風險的估算。證券作為一種風險資產,它的收益率是一個隨機的變量,如果想對這個隨機變量進行判斷,則需要借助期望值和標準差。期望值的計算如下:

E(x)=

其中,E(X)代表期望收益率,Xi代表的是第i個可能的收益率,Pi代表的是第i個可能的收益率的概率,N代表的是各種可能的結果總數。

三、套期保值策略

套期保值是一種風險的管理方法,該方法使用的主要目的是減少交易時企業未來外幣現金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一)貨幣期貨合同和遠期合約套期保值

期貨合同套期保值與遠期合同套期保值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具有相似之處。遠期合約主要是商業銀行針對企業具體的情況,為企業提供非標準化的合約。期貨合同主要是由期貨交易所出售并且是很標準的合同格式。買進期貨合同之后,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特定的時間里,用已經約定好的價格取得特定數量特定的貨幣。利用這個合同,企業可以把用于支付外款的貨幣進行圈定。持有遠期合約或者是賣出貨幣期貨合同的企業可以在一定的時間里用已經約好的價格賣出特定數量的本國貨幣。除此以外,企業應該要知道,期貨合同里外幣匯率遠期的報價要與遠期合約外幣匯率的遠期報價要保持一樣。

(二)貨幣市場的套期保值

貨幣市場的套期保值,指的是用貨幣市場里面的頭寸和將來規定要付的頭寸相抵消。對于那些遠期的外幣應該要付的賬款,企業可以及時借入本國貨幣,并將這種貨幣兌換成實際要付的賬款的相應的那種貨幣,之后再把它存進銀行。對于借進來的本國貨幣可以根據本國貨幣的貸款利率算出該貨幣到期時應該要交的本金和利息。同樣的道理,企業可以根據需要把借進來的應該要付的所對應的外幣兌換成本國的貨幣,以便企業日常經濟活動開支,之后再利用外貿活動收回來的外國貨幣來償還自己所借外國貨幣的本金和利息。通過對在貨幣市場的運營,企業可以預知未來外國貨幣的收、付款情況給企業帶來的影響。

(三)貨幣期權的套期保值

貨幣購買期權是一種在一定的時間內按照規定的價格購買一定數量某種貨幣的權利,這種方式主要用于對遠期應付賬款進行套期保值。這種套期保值的方法比較靈活。如果外部市場環境對企業比較有利的時候,可以放棄對這種權利的使用,如果不利,則可以使用這項權利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吳娓.涉外企業外匯交易風險的測量與套期保值策略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篇(2)

2 外匯保證金交易的特點

(1)匯保證金采取的是保證金方式,充分利用杠桿原理做到以小博大。

(2)外匯保證金交易可以雙向操作,就是投資者既可以看漲也可以看跌,這樣操作起來十分靈活。貨幣的匯率在一天之內會有一定的起伏,基于雙向操作的原理,投資者不但可以在低價買入,高價賣出中獲利;也可以在高價先賣出,然后在低價買入而獲利。

(3)24小時和T+0的交易模式,也就是說外匯保證金交易時24小時不間斷的進行交易(除周末全球休市)。而且加上T+0的模式也使得投資者的交易變得非常隨意便捷。投資者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段都能進入外匯市場進行買賣,投資者可以隨意進出市場改變投資策略。

(4)外匯保證金交易沒有到期日,因此投資者可以無限期持有頭寸,當然投資者首先要保證賬戶上有足額的資金,否則當資金額度不夠時,會面臨強行平倉的風險。

(5)投資者進行外匯保證金交易時選擇的幣種種類豐富,所有的可兌換的貨幣都能成為交易品種。

3 外匯保證金交易的風險

保證金交易屬于一種高風險的金融杠桿交易工具,從其自身特點來分析,風險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1)高杠桿性。由于按金交易的參與者只支付一個很小比例的保證金,這樣外匯價格的正常波動都被放大幾倍甚至幾十倍,這種高風險帶來的回報和虧損都是驚人的。

(2)外匯市場頻繁波動的背景。國際外匯市場的日成交金額可以達3.2億美元以上,眾多的國際金融機構和基金參與其中,各國經濟政策隨時變化,各種突發性因素時有發生。這些都可能成為導致匯率大幅度波動的原因。

(3)監管的難度。無論是交易者還是市場監管者,在介入按金交易之后都充分認識到風險監控的難度。由于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以及匯率的大幅波動??蛻艚洺0l生巨額虧損。這固然有交易者自身的原因,同時也有許多問題是來自于種松散型的市場結構。

4 對策與建議

篇(3)

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匯風險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凸顯出來,而且受世界主要貨幣匯率波動的影響較大。固定匯率制度是我國在匯率制度改革前主要實行的制度,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相對固定,其所產生的匯率變動風險基本上都是由國家來承擔。近些年來,我國人民幣匯率市場隨著國際貿易的發生而再不斷改革,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所遇到的外匯風險則由企業自身來承擔。面對如此局面,我國企業防范外匯風險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 內部因素

首先,外匯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薄弱。外匯風險管理活動在國際領先企業中早已開始進行。在1993年,對前500強企業且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對外匯風險管理比較重視的企業就占85%以上,它們并對風險采取了某些措施。在2005年匯率體制改革之前,我國企業一直處于匯率零風險的環境中,這種優異的環境給絕大多數的企業一個錯覺,使它們無法對風險管理提起重視,甚至有些企業的思想還是比較落后,沒有加強創新,仍然依靠低勞動力成本和資源優勢,并且還覺得很好,沒有一點風險意識,長期這樣,促使它們形成一些錯誤的想法,如外匯風險基本由國家來承擔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高層以及財務人員對外匯風險并不重視,比較缺乏專業的外匯風險管理人員,從而對未來匯率的走勢無法準確的判斷,也沒有充分認識到一些潛在的外匯風險的危害性,因此,也忽視了對外匯風險。長此以往,導致我國企業對于目前外匯市場哪種金融衍生工具能規避外匯風險以及這些工具的如何應用都不清楚,因此,外匯風險肯定會影響這些企業未來的國際貿易。其次,完善的外匯風險綜合管理體系比較缺乏。我國由于從事國際業務時間較晚,專門的機構負責外匯風險管理沒有設立。實際上,我國企業涉及外匯的業務基本上都是由財務人員來進行,財務人員雖然具有專業的財務知識,但是他們沒有專業的外匯知識和相關的外匯理財技巧,很難應對日益劇烈變化的匯率波動。沒有完善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缺乏有效地制度保證。

1.2 外部因素

首先,體制性約束。目前,在我國,參與外匯市場的主體并不是很多,僅有的幾家還都是國有銀行,這樣壟斷了外匯市場。到目前為止,按照交易雙方意愿來完成外匯交易,在我國還是比較困難的。其次,可供選擇的避險工具有限。目前,外匯政策的管制以及金融服務仍然對我國金融體系有一定的制約。目前在金融市場進行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遠期外匯買賣、貨幣互換、外匯期權、外匯期貨等。我國僅有的幾家國有銀行實施外匯交易時也僅僅只是針對少數出口型企業或者是一些大型國企,對于一般企業而言,它們沒有充足的避險工具,可選擇的避險工具也是非常有限的。

2 我國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規避策略分析

2.1 經營策略

經營策略就是企業規避外匯風險主要是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和國際貿易業務特點通過對生產方式和營銷方式的改變來進行的一種策略。經營策略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策略,它本身包括兩種策略,即營銷策略和生產策略。

2.1.1 營銷策略

營銷策略主要是利用營銷手段來對外匯風險進行規避。營銷策略也包括很多:第一,貿易市場選擇策略。根據國際貿易對象所在市場的狀況,企業對該市場經濟下進行國際貿易時的外匯風險現狀和可能存在的外匯風險進行分析,對國際貿易外匯風險比較大的市場貿易數量進行控制,或加以戰略性的有效控制,并注意把握交易時機,盡量選擇國際貿易外匯風險小的市場進行貿易。貿易對象所在國的政局是否穩定、貿易對象的財政狀況、市場結構是否合理是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潛在的主要影響因素。第二,結算幣種選擇策略。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時,結算幣種的選擇類型是比較多樣化的,可以選擇本國貨幣或者貿易對象國貨幣或者第三國貨幣。收硬付軟或者折中地采用軟硬幣搭配或者直接用本幣是結算幣種選擇的基本原則。另外,要合理選擇結算幣種,企業必須在合同談判前,對外匯走勢進行分析,加強對未來匯率走勢的預測。第三,結算時間調整策略。對于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而言,能夠決定它的重要因素有很多,而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就是外匯風險暴露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有效規避企業外匯風險主要就是通過調整現金流的收入和支付時間來進行。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方法必須建立在對匯率波動準確預測的基礎上,而這個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此,要想達到規避外匯風險的目的只能通過對匯率波動的時間結構的改變來進行。第四,貿易合同保值策略。在貿易合同制定中,國際貿易雙方將保值條款訂立起來并將其加入合同中,這樣能夠有效地規避外匯風險。企業對匯率走勢預測的準確度決定了貿易合同保值效果的好壞。第五,價格調整策略。價格調整策略需要對價格調整的影響進行全面分析以及價格調整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2.1.2 生產策略

生產策略就是對生產產品的地點、規格、結構、品種等改變來規避外匯風險。第一,轉移生產地點策略。目前,實力較強的企業可以采取該策略,提高對匯率變動抵抗能力,并且使匯率波動對企業國際貿易的影響也減小了。第二,改變原料來源結構。改變原料來源結構不僅可以降低產品的成本,而且還使企業市場競爭力得以提高,從而規避外匯風險。第三,對生產規模進行調整。這種策略可以使企業國際貿易業務的生產成本減低,而且也提高了產品利潤和市場競爭力,進而也使外匯風險得以規避。

2.2 應用金融衍生品策略

應用金融衍生品策略就是利用外匯市場和回避市場的交易來規避外匯風險。金融衍生品策略主要包括:

2.2.1 外匯期匯交易策略

第一,即期外匯交易。即期外匯交易是指買賣雙方約定于成交后的營業日內交割來規避外匯風險。在各類外匯交易中,即期外匯交易量是基礎,是外匯市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交易形式,其交易量約占全部外匯交易量的2/3,居各類外匯交易量之首。當匯率較為平穩時,企業如果采用應用金融衍生品策略就會減少很多損失,另外,這種策略也是非常適合那些業務量不是非常大的企業。第二,遠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策略是指外匯交易雙方先簽訂交易合約,但并不立即進行貨幣的轉移,而是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間,以約定的匯率完成貨幣的轉移,從而實現外匯風險的規避。在國際上,這種方式的策略是最常用的避免外匯風險的方法。這種策略將遠期的外匯交易匯率鎖定在當前,在進行交易時,其匯率都按照合約的匯率,不管匯率如何變動,從而對外匯風險進行規避。這種策略與即期外匯交易策略最大的區別在于交割日不同,即期外匯交易的交割必須是在成交后兩個工作日內完成,而遠期外匯交易的交割發生在將來。

2.2.2 外匯期貨交易策略

外匯期貨交易策略就是指在有組織的交易市場上以公開叫價的方式進行外匯期貨合約買賣來規避外匯風險。對于企業國際貿易需要收付的外匯,企業可以與現匯市場交易數量相同且與交易位置相反的期貨合約,從而對匯率風險進行了規避,也就是說防止企業造成較大損失。

2.2.3 外匯期權交易策略

外匯期權交易是指買方有權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按約定的匯率向期權的賣方買進或賣出約定數額的外幣,同時期權的買方有權不執行上述買賣合約,從而規避外匯風險。與遠期外匯交易相比,在規避外匯風險上,外匯期權交易更加靈活和主動,根據國際貿易業務特點,企業將相應期權購買后,如果匯率變動對其有不利影響,則當合約到期時對期權合約進行指定,使企業能夠很好地規避外匯風險,進而降低損失;反之,利益的獲取不是通過執行期權合約而得到,而是利益的獲取是通過匯率的有利變動來得到。這里也提出期權所付費用要遠遠高于遠期交易。

2.3 組合策略

篇(4)

中圖分類號:F8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770(2006)02-0036-03

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近年來,外匯市場經歷了深刻的結構變化:國際市場上的銀行業并購浪潮,使得外匯市場主要參與者數量下降,致使外匯交易商間市場出現一定程度萎縮;1999年歐元的出現,消除了歐洲貨幣體系內部的一些交易,導致國際外匯市場總體交易量的下降;此外,外匯交易技術也出現深刻變革,電子交易的興起、電子經紀人地位的上升,對外匯市場造成巨大沖擊。在這些結構性變化當中,外匯市場參與者結構性變動對外匯市場所產生的影響最為引人注目。而外匯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是形形制定不同交易戰略的交易商。

一、交易商戰略概述

在實際交易活動中,交易商總是基于過去經驗、現存條件以及未來預測制定行動方案,因此,交易商的主觀判斷――信念(belief)在交易商戰略選擇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在對信息的搜集和處理過程中,交易商經常出現認知偏差,這些偏差造成不同交易商對于相同信息的判斷出現差異,最終導致在交易戰略的選擇上出現分化。同時,不同交易商的信息條件不同,也導致戰略選擇出現差異。

戰略的本義是對戰爭全局的謀劃和指導,泛指指導或決定全局的策略。交易商戰略是指,交易商根據自身條件和市場發展趨勢,在尋求利潤和(或)規避風險過程中所選擇的交易方式,以及為實現交易目的所采取的重大舉措,這些交易方式對外匯交易商會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具體說來,交易商戰略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風險控制者與存貨控制型交易戰略

就單個交易商而言,外匯市場上規模較小的交易商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為了控制外匯頭寸的風險暴露,他們必須根據外匯市場交易實情不斷調險頭寸。而那些規模較大的交易商,在做市過程中,面臨其他交易者所提交的大量買入和賣出指令,由于這些指令是隨機的,買入和賣出指令之間會產生不平衡,為避免破產,做市商必須保持一定的頭寸,通過交易來平衡這種買入和賣出指令之間的不平衡。因此,這類以風險控制為目的的交易模式被稱為存貨控制型外匯交易。一般認為,存貨控制型交易戰略直接影響到外匯市場短期運行,造成外匯市場日內交易量、價差和市場波動性出現有規律運動。

(二)投機者與信息驅動型交易戰略

外匯市場上,不同的交易商擁有不同的信息集合,他們根據自己對市場的判斷進行投機,這類交易以投機為特征,其出發點是交易商的信息條件,因此被稱為信息驅動型交易。交易商的信息驅動型交易也會對外匯市場起重要影響,它既可能起到穩定現有市場結構的作用,也可能驅使市場體系發展成一種新的穩定結構,這種穩定結構甚至可能會對應一種新的市場動態機制。例如,當所有的交易者就市場運動方向達成一致意見時,就會出現一個單向市場,即:當所有交易者都認為英鎊下跌時,他們就會都想賣空英鎊,所有人都想做相同的事情,最后英鎊的價格會跳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噪音交易者與正反饋交易戰略

噪音交易者是指對風險資產未來收益分布形成錯誤理念,并按照這種錯誤理念選擇交易戰略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在市場中收集和處理信息以及形成預期收益的某一環節中出現了行為上的偏差,也有可能由于他們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錯誤的評估了與收益相關的風險。

大量調查研究發現,噪音交易者在交易中存在正反饋交易行為,他們在外匯資產價格上升時買入,價格下跌時賣出。導致交易者選擇這種交易戰略的因素有許多。首先,從交易者對外匯資產價格的主觀預期來看,導致交易者選擇正反饋交易戰略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價格預期采用簡單的外推或者追逐潮流的做法;其次,從外匯交易機制來看,在主動交易過程中,交易商買賣外匯資產的限價指令性質也可能會導致其選擇正反饋交易,因為限價指令使得在外匯資產價格下跌時,交易者加速賣出;再次,從交易模式來看,在外匯交易過程中,交易商也有可能因不能滿足債權人追加保證金要求,而被迫平倉,從而選擇正反饋交易戰略;此外,外匯交易商往往在外匯交易機制設計過程中,對交易員設置一定的頭寸限額,鼓勵其進行止損交易,這種交易結果也會導致交易商的正反饋交易。一般而言,在實踐中,投資者愿意選擇這種交易戰略,因為在外匯資產價格上升時,其財富水平得到提高,同時,也傾向于承擔更大的風險。

(四)套利者和知情者下注(Smart Money)戰略

除了加劇外匯市場波動的噪音交易者外,另一類外匯交易商在市場中利用噪音交易者對市場的錯誤判斷,根據自身優勢,將外匯資產價格推回到與基本面相符的水平,這類交易者經常被稱為套利者。他們經常性的在各個外匯市場間,吞吐各類外匯資產,充當噪音交易者的對手。一般而言,套利者具有更高超的交易技巧,更靈通的信息,善于捕捉市場中的各類獲利機會,往往被認為是穩定市場的力量。具體來說,套利者利用噪音交易者對市場判斷不準的缺點,在后者過分樂觀,大量購買外匯資產時,向市場拋售存貨;而當噪音交易者過分悲觀,積極拋售外匯資產時,大量買進。這類建立在對市場信息有較為準確判斷基礎之上的交易戰略被稱為知情者下注戰略。

這幾類交易戰略是從不同角度來刻畫的,其中存貨控制型交易與信息驅動型交易是從交易商的交易動機出發的,它們分別對應于外匯交易商的風險控制與投機行為,因此,這兩類交易戰略是最基本的。后兩類交易戰略是從交易商行為特征來刻畫的,是前兩種交易戰略在實際交易活動中的體現。因此本文以前兩種交易戰略作為考察重點。

二、交易商戰略影響因素分析

(一)風險與交易商戰略選擇

投資理論認為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和交易戰略是建立在對風險和收益的判斷基礎之上的,風險最小和收益最大化是行為準則。許多研究表明國際資產組合多樣化是減小風險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作為國際間資產組合經營者,外匯交易商可以通過投資多個國際市場實現多樣化。

在外匯市場實際操作中,為了消除風險,外匯交易商采取改善交易機制、開發交易工具、加強管理等措施,推動了外匯市場的發展。但在面臨具體風險時的決策方式直接導致了交易主體在交易過程中會經常性地出現認知與行為的偏差,造成外匯市場出現許多異?,F象,其中比較著名的要算是“比索問題”?!氨人鲉栴}”是指1976年墨西哥比索在預期貶值之前較長的一段時間,比索就開始出現貶值的現象。盡管最后市場預期被證明是正確的,而且可能是理性的,但是實際貶值和預期貶值不一致,存在一個時間差,實際貶值提前。Krasker (1980)指出決定匯率的潛在變量較大變化有一個小概率,在無限時間的跨度內,該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較大,但在一定限度的樣本期間內,該事件可能根本不會發生,這樣這個小概率的重大事件在檢驗的有限樣本期間內可能就反應不出來。這個小概率重要事件的潛在發生對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和預期有重要影響?!氨人鲉栴}”表明一些外匯市場參與者,主要是外匯交易商在從事外匯交易過程中,在其認為貶值風險將要增加的情況下,決策權重發生了明顯變化,紛紛提前采取措施,導致比索提前貶值,而在看到其他交易商的行為后,另外一些交易商迅速改變自己的預期,最終形成羊群效應,導致整個市場波動。

(二)信息決策與交易商戰略選擇

外匯交易商的交易活動是以其期望或預測為基礎的,他們對外匯資產價格未來運動的看法是決策關鍵。交易商對匯率運動方向的預測是其可得信息的函數。一般而言,信息不僅包括事實,也包括評估事實所需的技術或人力資本;不僅包括新聞報道,還包括有關新聞報道的意義價值。除了信息本身外,交易商對新聞的任何舉措也都屬于信息的研究范疇。通常情況下,市場中不同的交易商所獲的信息不同,并因之產生不同的期望后才可進行交易。

交易商獲取信息是有成本的,否則便沒有人會不辭勞苦、想方設法搜集第一手信息資料。如果沒有消息依據的人在市場上可以和有情報根據的人一樣應付自如,那就不會有任何人愿意閱讀媒體消息、觀看路透社行情并進行追蹤研究。正因為信息是影響交易商戰略的重要因素,很多理論都以信息條件作為劃分交易商戰略特征的重要標尺。

信息對外匯市場的影響是通過交易商行為實現的。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的大量實證研究發現,交易量和波動性之間存在高度的日內相關性。例如Frankel和Froot(1990)指出,同期的交易量和波動性之間存在相關性。他們認為形成這種相關性的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外匯市場用一種有效的方式處理信息。市場將單個人的微量信息加總,以相對較快且平穩的速度傳遞給每一位交易者。外匯市場對信息的反映比較及時,利用信息優勢,有些交易商能夠通過交易獲利,外匯市場交易商信息條件存在異質性;第二,交易量自身能夠產生“過度波動性”,市場存在大量的“噪音交易”(Goodhart, 1988; Frankel and Froot,1990)。

在外匯市場眾多的參與者中,以交易商身份出現的各種市場參與者是外匯市場主導力量,他們的戰略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外匯市場的發展。資產組合理論認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總是根據各種資產的風險、收益以及流動性特征等來決定持有量。作為一個高度簡化的理論,他指明了交易商在投資過程中的基本行為特征。但對現實的交易來說,交易商所考慮的因素遠遠不止這些。具體說來,交易商在選擇交易戰略過程中受到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客觀因素包括交易商所面臨的市場條件和自身條件兩個層次;主觀因素主要是指風險和信息對交易商決策所起的影響作用。后者,直接導致交易商交易行為的異質性。正是由于交易商所具備的條件不同、行為方式不同,才會引起不同的交易需求,最終形成外匯市場巨大的交易量,使外匯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

三、交易商戰略與我國外匯市場發展

外匯市場運行效率主要體現在市場對信息的反映是否充分、信息能否在各交易主體間迅速傳播、外匯資產的價格能否對信息做出充分調整、潛在的交易需求能否迅速轉化為現實的交易等方面。具體說來,外匯市場的發展和效率的提高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愿意并能夠交易本外幣的個人和機構之間的網絡已經建立,愿意并能夠賣出貨幣的個人與愿意并能夠買入的個人相連接,對雙方均有益的交易不會因為缺乏連接而不能進行;第二,交易得以安全、迅速和低成本地進行;最后,市場能發現外匯供求平衡的匯率水平,也就是市場出清??傊鈪R市場運行效率的提高是以外匯交易主體是否能夠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作為衡量標準,而外匯交易商戰略選擇空間的大小正是這一標準的體現。因此,從交易商戰略選擇空間出發,我國外匯市場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外匯市場效率:

(一)有步驟、按次序地取消資本管制,擴大外匯可兌換范圍

資本自由流動、貨幣自由兌換、匯率自由波動是發達外匯市場所應具備的三大基本條件。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幣正在逐步走向世界市場,取消資本管制擴大外匯可兌換范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外匯市場發展的前提。就外匯市場而言,這些措施可以增加外匯交易量、提高市場流動性,但同時也會導致匯率波動加劇。就后者而言,匯率波動會給一國經濟發展造成沖擊,但隨著金融體系完善,外匯市場發展,這些沖擊會得到部分化解。保羅.克魯格曼曾在《匯率的不穩定》一文中指出,對于(20世紀)80年代的浮動匯率,一個最令人困惑不解,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匯率的大幅波動對真實經濟的任何方面都只有輕微的影響。同時,對于資本過度流入和匯率過度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采取一些措施來加以防范。例如,建立外匯平準基金,或是利用外匯儲備建立海外投資機構在國際外匯市場操作等等。

(二)培育外匯交易商,促進外匯交易主體結構合理化

不同的交易主體對外匯市場發展起不同作用。雖然說,外匯市場客戶是外匯市場最終推動者,但國際外匯市場發展表明,外匯市場交易商在外匯市場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是外匯市場的主導力量。一方面,外匯交易商的交易規模大,對外匯市場的影響較大;另一方面外匯交易商的交易技巧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欲望強,容易形成實際的推動力。

交易主體的結構決定外匯市場利益分配關系,交易主體結構是否合理決定了外匯市場發展是否平穩。按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在交易中表現出的行為特征來看,有些交易者,例如規模較大的機構投資者,在外匯交易中一般充當知情交易者角色,對于穩定外匯市場、溝通外匯供求、傳遞市場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另一些交易者,如規模較小的交易主體往往充當了噪音交易者的角色,往往是加劇外匯市場波動的作俑者。因此,不同交易主體的比例,及其構成對一個有效的外匯市場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外匯交易機制,提高交易效率

外匯交易機制是外匯市場參與者共同遵循的交易規則,其主要功能是將外匯市場潛在供求轉換成現實的交易。在這一轉換過程中,價格發現過程是關鍵。不同的交易機制在價格發現過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各交易機制在所允許的指令類型、交易可能發生的時間、交易提交時投資者所能獲得的市場信息數量和質量以及對做市商提供流動性的依賴程度都有所不同,外匯交易機制是外匯交易商實施交易戰略的制度前提。外匯交易機制決定了外匯交易方式,而交易方式是實現市場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交易方式對貨幣價值的確定、供求關系的協調、信息的溝通、政策的傳導等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外匯市場的發展必須要完善交易機制,提高外匯交易效率。

不同交易機制具有不同特征,對外匯市場效率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按照交易機制與交易安排的關系,可以把交易機制分為集中化的市場安排和分散化的市場安排兩大類。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場安排對做市商集體來說是有效的,但外匯買賣價差較大,波動性較高,而集中化的市場買賣價差較小,波動性較低;另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場要比集中化的市場面臨市場崩潰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我國外匯市場通過采用電子經紀系統和集中清算,緩解了信用風險,但市場流動性較差。為進一步發展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健全外匯市場運行機制,2003年9月9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雙向交易的通知》,決定自2003年10月1日起,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雙向交易。允許各會員單位通過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系統在同場交易中進行買賣雙向交易。為引進了做市商機制,增強市場流動性、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四)促進外匯交易工具創新,滿易需求

在外匯市場上,不同的交易主體對獲利要求不同,風險偏好也不同,因此,他們在交易工具的選擇上也具有多樣性。一個成熟的、有效的市場應該能提供多樣化的交易工具來滿易主體的不同需求。因此,為了擴大交易商戰略選擇空間、提高外匯市場效率,必須不斷促進外匯交易工具的創新,滿足外匯交易商的各種交易需求。

(五)完善電子交易系統,改進外匯交易設施、降低交易成本

現代金融市場的發展是以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為保證的,電子交易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信息傳遞質量,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潮流。就外匯市場而言,電子交易的興起改變了外匯交易方式,給其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例如,電子交易的發展促使傳統的OTC市場與交易所市場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兩種交易方式趨于融合。

篇(5)

二、加強外向型財務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準確地預測貨幣匯率變化趨勢是避免外匯風險的前提條件,而匯率的預測、成本收益的測算和遠期外匯交易的操作都具有復雜性、專業性的特點。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投資自由化的發展,匯率波動的復雜性增加,對企業外匯管理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精通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還應通曉國際金融知識,具有敏銳洞察力開放性思維和創新意識。所以外貿企業必須不斷充實外匯風險管理方面的專業人員,使他們能夠熟練使用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為企業避險套利,同時提高外匯風險的預測能力,以備在有利時機做出最佳的應對策略。

三、綜合采用各種技術手段規避外匯交易風險

1、合理安排外匯資金。對外貿企業來講,既需要外匯來支付進口款、運保傭等,也需要人民幣來支付國內收購資金,所以合理安排好人民幣及各種外匯資金,也能為企業規避一定的風險。合理安排外匯資金的基礎在于對外匯走勢(主要是對人民幣)的判斷,如果說對人民幣比貶值的幅度大于外匯買賣之間的差價,那完全可以先結匯,付匯時再買匯,反之,就應該留相應的外匯用來付匯。

2、正確選擇計價貨幣、收付匯和結算方式 。外匯交易風險的大小與外幣幣種有著密切的聯系, 交易中收付貨幣幣種的不同, 所承受的外匯交易風險就會不同。一般來說,外貿企業在出口商品、勞務或對資產業務計價時,要爭取使用匯價趨于上浮的貨幣,在進口商品或對外負債業務計價時,爭取用匯價趨于下浮的貨幣。我國已經于2009年7月正式啟動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這意味著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將從計價貨幣提升至結算貨幣。

3、積極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成熟和參與國際金融活動程度的提高,我國企業在從事外貿進出口業務的過程中,也應更多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來降低企業的外匯交易風險。國際金融市場上常見的匯率保值操作主要有外匯遠期、外匯期貨以及外匯期權等幾種。實踐證明,這幾種衍生金融工具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于外貿企業控制外匯交易風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利用貿易融資。這是我國外貿企業常用的規避外匯交易風險的方法,銀行借款、進出口押匯、福費廷、貼現是其主要的形式。

篇(6)

在實際交易活動中,交易商總是基于過去經驗、現存條件以及未來預測制定行動方案,因此,交易商的主觀判斷——信念(belief)在交易商戰略選擇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在對信息的搜集和處理過程中,交易商經常出現認知偏差,這些偏差造成不同交易商對于相同信息的判斷出現差異,最終導致在交易戰略的選擇上出現分化。同時,不同交易商的信息條件不同,也導致戰略選擇出現差異。

戰略的本義是對戰爭全局的謀劃和指導,泛指指導或決定全局的策略。交易商戰略是指,交易商根據自身條件和市場發展趨勢,在尋求利潤和(或)規避風險過程中所選擇的交易方式,以及為實現交易目的所采取的重大舉措,這些交易方式對外匯交易商會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具體說來,交易商戰略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風險控制者與存貨控制型交易戰略

就單個交易商而言,外匯市場上規模較小的交易商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為了控制外匯頭寸的風險暴露,他們必須根據外匯市場交易實情不斷調險頭寸。而那些規模較大的交易商,在做市過程中,面臨其他交易者所提交的大量買入和賣出指令,由于這些指令是隨機的,買入和賣出指令之間會產生不平衡,為避免破產,做市商必須保持一定的頭寸,通過交易來平衡這種買入和賣出指令之間的不平衡。因此,這類以風險控制為目的的交易模式被稱為存貨控制型外匯交易。一般認為,存貨控制型交易戰略直接影響到外匯市場短期運行,造成外匯市場日內交易量、價差和市場波動性出現有規律運動。

(二)投機者與信息驅動型交易戰略

外匯市場上,不同的交易商擁有不同的信息集合,他們根據自己對市場的判斷進行投機,這類交易以投機為特征,其出發點是交易商的信息條件,因此被稱為信息驅動型交易。交易商的信息驅動型交易也會對外匯市場起重要影響,它既可能起到穩定現有市場結構的作用,也可能驅使市場體系發展成一種新的穩定結構,這種穩定結構甚至可能會對應一種新的市場動態機制。例如,當所有的交易者就市場運動方向達成一致意見時,就會出現一個單向市場,即:當所有交易者都認為英鎊下跌時,他們就會都想賣空英鎊,所有人都想做相同的事情,最后英鎊的價格會跳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噪音交易者與正反饋交易戰略

噪音交易者是指對風險資產未來收益分布形成錯誤理念,并按照這種錯誤理念選擇交易戰略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在市場中收集和處理信息以及形成預期收益的某一環節中出現了行為上的偏差,也有可能由于他們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錯誤的評估了與收益相關的風險。

大量調查研究發現,噪音交易者在交易中存在正反饋交易行為,他們在外匯資產價格上升時買入,價格下跌時賣出。導致交易者選擇這種交易戰略的因素有許多。首先,從交易者對外匯資產價格的主觀預期來看,導致交易者選擇正反饋交易戰略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價格預期采用簡單的外推或者追逐潮流的做法;其次,從外匯交易機制來看,在主動交易過程中,交易商買賣外匯資產的限價指令性質也可能會導致其選擇正反饋交易,因為限價指令使得在外匯資產價格下跌時,交易者加速賣出;再次,從交易模式來看,在外匯交易過程中,交易商也有可能因不能滿足債權人追加保證金要求,而被迫平倉,從而選擇正反饋交易戰略;此外,外匯交易商往往在外匯交易機制設計過程中,對交易員設置一定的頭寸限額,鼓勵其進行止損交易,這種交易結果也會導致交易商的正反饋交易。一般而言,在實踐中,投資者愿意選擇這種交易戰略,因為在外匯資產價格上升時,其財富水平得到提高,同時,也傾向于承擔更大的風險。

(四)套利者和知情者下注(SmartMoney)戰略

除了加劇外匯市場波動的噪音交易者外,另一類外匯交易商在市場中利用噪音交易者對市場的錯誤判斷,根據自身優勢,將外匯資產價格推回到與基本面相符的水平,這類交易者經常被稱為套利者。他們經常性的在各個外匯市場間,吞吐各類外匯資產,充當噪音交易者的對手。一般而言,套利者具有更高超的交易技巧,更靈通的信息,善于捕捉市場中的各類獲利機會,往往被認為是穩定市場的力量。具體來說,套利者利用噪音交易者對市場判斷不準的缺點,在后者過分樂觀,大量購買外匯資產時,向市場拋售存貨;而當噪音交易者過分悲觀,積極拋售外匯資產時,大量買進。這類建立在對市場信息有較為準確判斷基礎之上的交易戰略被稱為知情者下注戰略。

這幾類交易戰略是從不同角度來刻畫的,其中存貨控制型交易與信息驅動型交易是從交易商的交易動機出發的,它們分別對應于外匯交易商的風險控制與投機行為,因此,這兩類交易戰略是最基本的。后兩類交易戰略是從交易商行為特征來刻畫的,是前兩種交易戰略在實際交易活動中的體現。因此本文以前兩種交易戰略作為考察重點。

二、交易商戰略影響因素分析

(一)風險與交易商戰略選擇

投資理論認為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和交易戰略是建立在對風險和收益的判斷基礎之上的,風險最小和收益最大化是行為準則。許多研究表明國際資產組合多樣化是減小風險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作為國際間資產組合經營者,外匯交易商可以通過投資多個國際市場實現多樣化。

在外匯市場實際操作中,為了消除風險,外匯交易商采取改善交易機制、開發交易工具、加強管理等措施,推動了外匯市場的發展。但在面臨具體風險時的決策方式直接導致了交易主體在交易過程中會經常性地出現認知與行為的偏差,造成外匯市場出現許多異常現象,其中比較著名的要算是“比索問題”。“比索問題”是指1976年墨西哥比索在預期貶值之前較長的一段時間,比索就開始出現貶值的現象。盡管最后市場預期被證明是正確的,而且可能是理性的,但是實際貶值和預期貶值不一致,存在一個時間差,實際貶值提前。Krasker(1980)指出決定匯率的潛在變量較大變化有一個小概率,在無限時間的跨度內,該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較大,但在一定限度的樣本期間內,該事件可能根本不會發生,這樣這個小概率的重大事件在檢驗的有限樣本期間內可能就反應不出來。這個小概率重要事件的潛在發生對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和預期有重要影響?!氨人鲉栴}”表明一些外匯市場參與者,主要是外匯交易商在從事外匯交易過程中,在其認為貶值風險將要增加的情況下,決策權重發生了明顯變化,紛紛提前采取措施,導致比索提前貶值,而在看到其他交易商的行為后,另外一些交易商迅速改變自己的預期,最終形成羊群效應,導致整個市場波動。

(二)信息決策與交易商戰略選擇

外匯交易商的交易活動是以其期望或預測為基礎的,他們對外匯資產價格未來運動的看法是決策關鍵。交易商對匯率運動方向的預測是其可得信息的函數。一般而言,信息不僅包括事實,也包括評估事實所需的技術或人力資本;不僅包括新聞報道,還包括有關新聞報道的意義價值。除了信息本身外,交易商對新聞的任何舉措也都屬于信息的研究范疇。通常情況下,市場中不同的交易商所獲的信息不同,并因之產生不同的期望后才可進行交易。

交易商獲取信息是有成本的,否則便沒有人會不辭勞苦、想方設法搜集第一手信息資料。如果沒有消息依據的人在市場上可以和有情報根據的人一樣應付自如,那就不會有任何人愿意閱讀媒體消息、觀看路透社行情并進行追蹤研究。正因為信息是影響交易商戰略的重要因素,很多理論都以信息條件作為劃分交易商戰略特征的重要標尺。

信息對外匯市場的影響是通過交易商行為實現的。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的大量實證研究發現,交易量和波動性之間存在高度的日內相關性。例如Frankel和Froot(1990)指出,同期的交易量和波動性之間存在相關性。他們認為形成這種相關性的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外匯市場用一種有效的方式處理信息。市場將單個人的微量信息加總,以相對較快且平穩的速度傳遞給每一位交易者。外匯市場對信息的反映比較及時,利用信息優勢,有些交易商能夠通過交易獲利,外匯市場交易商信息條件存在異質性;第二,交易量自身能夠產生“過度波動性”,市場存在大量的“噪音交易”(Goodhart,1988;FrankelandFroot,1990)。

在外匯市場眾多的參與者中,以交易商身份出現的各種市場參與者是外匯市場主導力量,他們的戰略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外匯市場的發展。資產組合理論認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總是根據各種資產的風險、收益以及流動性特征等來決定持有量。作為一個高度簡化的理論,他指明了交易商在投資過程中的基本行為特征。但對現實的交易來說,交易商所考慮的因素遠遠不止這些。具體說來,交易商在選擇交易戰略過程中受到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客觀因素包括交易商所面臨的市場條件和自身條件兩個層次;主觀因素主要是指風險和信息對交易商決策所起的影響作用。后者,直接導致交易商交易行為的異質性。正是由于交易商所具備的條件不同、行為方式不同,才會引起不同的交易需求,最終形成外匯市場巨大的交易量,使外匯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

三、交易商戰略與我國外匯市場發展

外匯市場運行效率主要體現在市場對信息的反映是否充分、信息能否在各交易主體間迅速傳播、外匯資產的價格能否對信息做出充分調整、潛在的交易需求能否迅速轉化為現實的交易等方面。具體說來,外匯市場的發展和效率的提高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愿意并能夠交易本外幣的個人和機構之間的網絡已經建立,愿意并能夠賣出貨幣的個人與愿意并能夠買入的個人相連接,對雙方均有益的交易不會因為缺乏連接而不能進行;第二,交易得以安全、迅速和低成本地進行;最后,市場能發現外匯供求平衡的匯率水平,也就是市場出清??傊?,外匯市場運行效率的提高是以外匯交易主體是否能夠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作為衡量標準,而外匯交易商戰略選擇空間的大小正是這一標準的體現。因此,從交易商戰略選擇空間出發,我國外匯市場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外匯市場效率:

(一)有步驟、按次序地取消資本管制,擴大外匯可兌換范圍

資本自由流動、貨幣自由兌換、匯率自由波動是發達外匯市場所應具備的三大基本條件。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幣正在逐步走向世界市場,取消資本管制擴大外匯可兌換范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外匯市場發展的前提。就外匯市場而言,這些措施可以增加外匯交易量、提高市場流動性,但同時也會導致匯率波動加劇。就后者而言,匯率波動會給一國經濟發展造成沖擊,但隨著金融體系完善,外匯市場發展,這些沖擊會得到部分化解。保羅.克魯格曼曾在《匯率的不穩定》一文中指出,對于(20世紀)80年代的浮動匯率,一個最令人困惑不解,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匯率的大幅波動對真實經濟的任何方面都只有輕微的影響。同時,對于資本過度流入和匯率過度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采取一些措施來加以防范。例如,建立外匯平準基金,或是利用外匯儲備建立海外投資機構在國際外匯市場操作等等。

(二)培育外匯交易商,促進外匯交易主體結構合理化

不同的交易主體對外匯市場發展起不同作用。雖然說,外匯市場客戶是外匯市場最終推動者,但國際外匯市場發展表明,外匯市場交易商在外匯市場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是外匯市場的主導力量。一方面,外匯交易商的交易規模大,對外匯市場的影響較大;另一方面外匯交易商的交易技巧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欲望強,容易形成實際的推動力。

交易主體的結構決定外匯市場利益分配關系,交易主體結構是否合理決定了外匯市場發展是否平穩。按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在交易中表現出的行為特征來看,有些交易者,例如規模較大的機構投資者,在外匯交易中一般充當知情交易者角色,對于穩定外匯市場、溝通外匯供求、傳遞市場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另一些交易者,如規模較小的交易主體往往充當了噪音交易者的角色,往往是加劇外匯市場波動的作俑者。因此,不同交易主體的比例,及其構成對一個有效的外匯市場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外匯交易機制,提高交易效率

外匯交易機制是外匯市場參與者共同遵循的交易規則,其主要功能是將外匯市場潛在供求轉換成現實的交易。在這一轉換過程中,價格發現過程是關鍵。不同的交易機制在價格發現過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各交易機制在所允許的指令類型、交易可能發生的時間、交易提交時投資者所能獲得的市場信息數量和質量以及對做市商提供流動性的依賴程度都有所不同,外匯交易機制是外匯交易商實施交易戰略的制度前提。外匯交易機制決定了外匯交易方式,而交易方式是實現市場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交易方式對貨幣價值的確定、供求關系的協調、信息的溝通、政策的傳導等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外匯市場的發展必須要完善交易機制,提高外匯交易效率。

不同交易機制具有不同特征,對外匯市場效率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按照交易機制與交易安排的關系,可以把交易機制分為集中化的市場安排和分散化的市場安排兩大類。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場安排對做市商集體來說是有效的,但外匯買賣價差較大,波動性較高,而集中化的市場買賣價差較小,波動性較低;另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場要比集中化的市場面臨市場崩潰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我國外匯市場通過采用電子經紀系統和集中清算,緩解了信用風險,但市場流動性較差。為進一步發展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健全外匯市場運行機制,2003年9月9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雙向交易的通知》,決定自2003年10月1日起,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雙向交易。允許各會員單位通過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系統在同場交易中進行買賣雙向交易。為引進了做市商機制,增強市場流動性、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四)促進外匯交易工具創新,滿易需求

在外匯市場上,不同的交易主體對獲利要求不同,風險偏好也不同,因此,他們在交易工具的選擇上也具有多樣性。一個成熟的、有效的市場應該能提供多樣化的交易工具來滿易主體的不同需求。因此,為了擴大交易商戰略選擇空間、提高外匯市場效率,必須不斷促進外匯交易工具的創新,滿足外匯交易商的各種交易需求。

篇(7)

通過前段時間在香港東方金德國際財商學院學習的外匯交易培訓課程,我開始不斷的進行模擬。如果沒有大的杠桿,小投資者很難獲得滿意的收益;但是大的杠桿又必然帶來大的風險。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矛盾。不管是趨勢交易還是反趨勢交易,在外匯市場中都沒有明顯的優勢(特指短線和超短,長期來看趨勢交易的優勢還是有,但是收益率較低)。能夠形成優勢的交易策略,更多依賴于交易員本身的優秀而不是交易系統本身?,F在我來簡單分享一下我做模擬交易的心得體會,希望炒匯者能借鑒。

及時準確的信息是決定投資的主要因素

無論是證券市場、大宗交易市場還是外匯交易市場,及時準確的新聞信息都是決定投資的主要因素。正如課堂老師所講:投資就是要讓你根據你所掌握的信息作出明確判斷。在外匯交易過程中,我所需要掌握的信息就是各個主流交易貨幣國家的經濟形勢,利率政策和世界經濟形勢。

外匯交易總的是與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形勢相聯系。如果說股票需要看公司,而外匯則需要看世界。當然世界上出現的一些天災人禍通常也會讓人很郁悶。但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在一個國家面臨天災人禍,情況不明朗的情況下,最好不要以主觀思想去進行投資,空倉其實也是一種投資方式。

利用技術線的分析進行投資收益樂觀

外匯交易與股票交易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匯交易的交易制度。外匯交易為T+0,即當天買當天可以賣,而且不僅可以做多,還可以做空。這相比股票的T+1制度,具有更大的投機性與可操作性。

要說技術角度,我自己實在是沒什么水平,只能講述一下自己通過投資交易和學習得出的一點點技術內容。

在證券交易中,政策信息的影響力巨大,技術角度比較難操作;而在外匯交易中,我覺得通過技術線的分析進行投資,收益也是比較樂觀的。

在交易的種種技術線中,K線圖一馬當先,成為技術交易線的一個代表。在K線圖中,最明顯的就是顏色,紅色代表陽線--收盤價高于開盤價;綠色代表陰線--收盤價低于開盤價。中間的柱子代表價格浮動長度。我們可以通過日K線、周K線和月K線判斷大的趨勢,也可以通過一分鐘線、五分鐘線、十五分鐘線和六十分鐘線判斷短期趨勢。我們根據K線的情況,判斷最近多方和空方的布局及資金趨勢,猜測主力的操作方向。如果能在正確的時間跟隨正確的主力操作方向進行操作,那就可以在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獲得很大的收益。

還有很多十分重要的線,就是均線。均線主要有5日、10日、30日和60日均線。根據均線,我們可以大致判斷出未來走勢與各個阻力位,在幾個關鍵阻力位的價格變動可以從技術層面上很大的幫助我們進行投資。對于均線的理解和組合,我自己還沒有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這里就不細談了。

還有一個,也不算是技術成分,就算是一個自己的心里想法吧。其實,我覺得空倉有時也是一種投資。當你無法很清晰的做出判斷,或者你的消息量并不足以讓你判斷未來走勢,那就果斷空倉吧??諅}、等待,而不是盲目判斷、投資,風險低,起碼不會賠。對于一個初級投資者來說,不賠我想就是最好的事了。所以,我有時在課程忙的時候,會選擇空倉,因為我并沒有得到很多有價值的消息,從而盲目判斷只會讓自己陪得更多。

做理財心態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做理財的話,心態是最重要的。

我見到許多同學,期貨股票外匯什么的,賠了一點,就抱怨著急什么的。我開始做股票的時候,其實和那些同學差不多,買進去稍微賠了一點,心情不好。第二天又跌,心情煩躁。后來我媽給我說,你別著急,捂著。唉,這個捂著是一個很不錯的心態。我覺得,只要你當初買進的時候肯定是有信心的,在持有期間沒有出現什么巨大的利空消息,那就應該抱著捂著的心態等,不著急。

曾經看到一個投資者的心情:手里有股,心中無股。只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才能在雜亂無章的信息面前,順清關系,冷靜的作出判斷,投資,最終獲得收益。

外匯交易心態如何調整

篇(8)

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早期,世界上主要經濟體遵循1944年由44個國家簽署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條約,以保持各國貨幣交換匯率的穩定性。之后,由于美國脫離和背棄了該體系,允許美元價值浮動,導致了整個國際貨幣交換體系的巨大改變。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國際間外匯每天的交易量從1974年的10億美元躍升到2010年的4萬億美元。在同一時期,交易費用的下降和新技術的運用,也導致了市場上更大的交易流量和更多的參與者及交易者等等。

外匯風險管理是指外匯的持有人或公司通過對外匯結算風險的識別、衡量、管理和控制等方法,規避和消除外匯結算中的各種風險,從而減少或避免可能產生的經濟損失,從而實現在外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和風險的最小化。因此,跨國公司為了保持外匯風險中性,不得不在資產負債表中配置每種需要的貨幣以保證可以償還在各國經營中的到期債務和應付賬款。這也導致了超過72%的年銷售一億美元以上的國際大公司都積極的管理和控制外匯風險,利用金融衍生品來對沖風險,并在公司內部設定制度、控制和程序,對沖外匯風險也成為公司財務部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二、外匯風險管理目標

對于大多數跨國公司而言,外匯風險管理項目的根本目的是減少公司在外匯交易中現金流和盈利控制的震動幅度。在低震動幅度的情況下,跨國公司可以更好地預測未來現金流和盈利水平,以應對和估算未來核心投資項目的可使用資金和其他現金需求。美國迪斯尼公司在2006年匯率對沖報告中寫到:“我們管理匯率波動的目的是減少盈利和現金流的波動幅度,保證公司專注于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業務和傳統業務。”可以看出,迪斯尼選擇專注與它的核心競爭力和傳統業務,而不是從外匯交易中獲利。

除了銀行和其他金融交易機構,跨國公司一般會在年報中明確地指出它們外匯風險管理的目標是盡可能減少外匯結算風險,而不是去預測外匯的走勢。其中部分管理任務也必須決定公司外匯的風險敞口、頭寸和誤差。 跨國公司對匯率風險的誤判會導致公司其他風險的發生,例如:資金流動性、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和投資風險等。必須說明的是,匯率風險管理并不需要完全控制匯率的風險敞口和頭寸,而是將頭寸設定在一個可控的范圍里。

三、外匯期貨考量

為了應對公司預算和管理風險頭寸的需要,跨國公司必須對外匯期貨有所測算。如果公司認定外匯市場是有效的,外匯期貨就可以視為匯率的有效預見,并可以作為有效的對沖外匯風險工具之一。外匯期貨交易是一種標準化的遠期外匯交易,交易時必須嚴格按照期貨市場關于貨幣種類、交易金額、交割日期等統一的標準化規定進行。

有些跨國公司對國際外匯期貨的預期進行判斷,以便于選擇對沖方式、調整對沖頭寸的數量和級別。 美國赫氏公司(Hexcel Corporation) 在2007年的對沖策略是在對沖外匯頭寸時,限定一個數量區間,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如果外匯市場匯率上升時,公司會增加同方向的對沖數量;如果匯率下降的方向同對沖方向相反,則減少對沖的數量。但是,該策略的前提是公司必須基于公司財務狀況設定一個可操作范圍,并嚴格按照該范圍進行對沖操作。這種做法是把公司外匯貿易結算和外匯交易獲利結合在一起,會有不錯的交易盈利,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該策略的操作人員必須對外匯貿易結算、宏觀經濟和外匯期貨市場有很多操作經驗和了解,才能使該策略正常實施。

四、外匯風險管理和控制程序

每個跨國公司為了規避外匯結算交易風險,都會建立、實施和監督真個公司的外匯交易和風險控制機制。針對公司外匯結算的交易量、頻率和復雜性,該機制會設定相應的比率來管理和控制匯率風險。整個跨國公司的外匯結算風險管理和控制機制需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匯率風險測量

外匯風險管理需要對外匯交易市場具有很清楚的認識,并可能需要在短時間內對外匯市場的異常波動做出準確判斷的能力。為了能夠保證管理者做出準確的判斷,公司需要在很短的時間里向管理者提供大量、充足、必要和準確的市場信息。根據這些準確、準時記錄下的外匯結算和換匯信息, 風險管理者才能通過測量出匯率風險敞口和頭寸的具體情況。因此,每個跨國公司都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財務、資金和分析管理信息系統,以達到實時、準確和經常性的記錄和測量外匯風險。

(二)外匯結算活躍程度控制

控制公司外匯結算活躍度避免了公司內部違反公司制度的外匯交易行為,同時也避免了違規交易所帶來的資金損失。盡管控制外匯結算活躍度的公司制度會隨著公司的策略和制度經常改變,但其主要的實質不會改變:保證公司每筆外匯結算交易清楚、準確和明確;保證每筆外匯結算交易都記錄在冊;非授權的交易迅速的被發現和上報;外匯結算交易被監控并符合公司匯率風險控制制度。

(三)獨立審計制度

獨立審計制度是外匯風險管理和控制制度的關鍵,每個公司應當使用獨立審計制度去規范和保證外匯風險管理控制制度的真實性。獨立審計制度需要每隔一個合理的時期對外匯風險管理控制制度進行測試,獨立審計制度可以保證該制度被正確的執行;保證外匯交易頭寸被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核實外匯風險管理控制信息被準時和正確的報告和記錄;確保外匯對沖交易行為符合公司外匯風險管理策略和政策。

五、結論

當前,我國正在逐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頻率逐步加快,我國相當一部分進出口企業已經開始步入跨國公司的行列,公司外匯業務空前增長,公司價值和利潤受到國際匯率風險的嚴重影響。然而,由于長期以來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導致相當多的跨國公司級別的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意識十分淡薄,對匯率避險工具的了解和使用經驗不夠,特別是國有企業仍然沒能轉變經營理念,往往將匯率風險歸咎于政策因素,缺乏主動規避風險的思路和意識。中國的跨國企業應該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向西方成熟的跨國公司學習先進的經驗和管理模式,充分提高自身的外匯風險意識,轉變經營理念,密切關注國內外金融市場的動向。同時,應在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建立外匯風險防范機制,強化內部財務和審計管理制度,盡可能地降低經營成本,提升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躍生.跨國公司金融:原理與案例[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

[2]蘭建偉.跨國企業外匯風險管理研究[J].商業經濟,2009(03).

[3]鄧君紅.加強企業外匯風險管理[J].現代企業,2002(09).

[4]Stephen R. Goldberg, Emily L. Drogt.Managing Foreign ExchangeRisk[J].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 Finance,2008.

[5]陽.金融工程與金融風險管理[J].國際金融研究,2001(04).

[6]George Allayannis, Eli Ofek.Exchange rate exposure, hedging, and the use of foreign currency derivativ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1.

[7]John Strat.The Foreign Exchange Risks[J].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1998.

篇(9)

OTC方式是外匯市場的主要組織形式。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市場,并不具有一個中心交易場所,絕大部分的交易是通過電話或網絡進行;這種沒有統一場地的外匯交易市場被稱之為“有市無場”。全球外匯市場每天近兩萬億美元的交易額,就是在這種既沒有中央清算系統的監督,也沒有政府的管制下完成清算和轉移的。

電子交易的興起

早期的OTC交易主要通過電傳、電報和電話等通訊方式來實現。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子交易開始興起,并引發了外匯交易機制和外匯交易技術的變革。

過去只對銀行間交易者開放的實時報價現在通過網絡唾手可得,外匯定價變得更加透明,信息的傳達更有效率。同時,電子交易也改變了外匯市場的特性和交易者行為,信息的光速傳輸使得羊群效應在國際范圍內瞬間傳遞,加劇了外匯市場的日間波動。

電子交易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服務于機構客戶的ECN(electroniccommunicationsnetwork)模式;另一種是服務于零售客戶的詢價(Dealer)和單一做市商(Marketmaker)模式。我們平常接觸到的外匯保證金經紀商通常采用后一種交易方式。

面向銀行和機構投資者的ECN

ECN是一個電子交易網絡,交易者的單子都直接且匿名的掛在這個網絡上,買賣價格由參與這個ECN上的所有交易者競價產生,所以ECN上的價格是真實的市場價格。ECN的運營者一般不參與交易而只收取交易傭金,所以他們會盡可能提供給客戶更好的服務。

EBS和Reuters是專門針對頂尖銀行的專有ECN系統。他們基本上占據了國際外匯市場現貨交易的近70%的市場份額。EBS主要為美元、歐元、日元和瑞士法郎的交易提供電子交易平臺,而Reuters則主要是為英鎊與其它貨幣之間的交易提供服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服務于小型銀行、大型投資機構、對沖基金的ECN開始出現,包括CurreneX、Fxall、FXConnect、Hotspot等。他們各有業務的側重點,例如FXConnect主要面向基金經理,而Currenex則全力開發公司客戶。

ECN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融合交易所模式和OTC模式的優點,提供給客戶更好的交易體驗。Reuters和CME準備要建立的FXMarketSpace正是代表了OTC外匯交易的趨勢,FXMarketSpace號稱是全球第一個中心結算的外匯市場;通過中心結算,將降低交易的信用門檻和非市場風險,使得更多的中小投資者也能參與其中。

外匯保證金交易的模式:詢價、單一做市商

雖然ECN模式較為公平透明,但是這些“真正的”外匯市場門檻較高,通常只向大交易量和高資產凈值的金融機構開放,所以個人投資者主要透過外匯保證金或國內實盤進行外匯現貨交易。由于國內實盤有點差高、單向交易、無資金杠桿等缺點,有經驗的外匯投資者通常會選擇外匯保證金交易。目前,在國內比較知名的美國外匯保證金經紀商包括FXCM、嘉盛、FXSOL、IFX、CMS等。

與ECN的競價模式不同,外匯保證金交易通常是采用詢價和單一做市商模式。個人投資者面對單一的對家進行詢價和交易,報價的公正性依賴于經紀商的誠信。經紀商本身就是做市商,他們一般先匯總和過濾銀行或ECN的價格,然后加上自己的利潤再報價給客戶,因此客戶實際上是在與作市商做交易(在ECN上是與匿名的交易者進行交易)??蛻艨吹郊敖灰椎牟⒉皇鞘袌龅恼鎸崈r格,并且交易的執行價格由外匯經紀商決定,所以成交價格常常有利于經紀商也就不足為奇了。

客戶的單子進入做市商的系統后,首先進行多頭頭寸和空頭頭寸之間的內部對沖,然后將余下的凈頭寸拿到他們所依附的銀行或者ECN上對沖,也可以部分對沖或者干脆不對沖,這就屬于對賭的范疇。對賭就是這些做市商們不把所有的凈頭寸拿到ECN或銀行去對沖。比如,某家外匯經紀商收到客戶1000手(外匯交易單位,通常是指10萬單位基本貨幣)買入歐元/美元的指令和800手賣出歐元/美元的指令,那么內部對沖后余下200手歐元/美元的凈多頭頭寸,但是該公司愿意承擔了這部分頭寸的市場波動風險,并沒有把這200手歐元/美元凈多頭頭寸放到銀行或ECN上做一反向交易,這就叫做和客戶“對賭”。在美國相關法律法規中并沒有硬性規定如何對沖風險,這完全取決于交易商自己的風險控制策略。

如果客戶的單子能及時完全對沖掉,那么做市商幾乎不用承擔額外的市場風險,獲得的收益比較穩定。但是現實中做市商一般或多或少的會進行對賭,這加大了其本身的風險。這種對沖/對賭模式的存在,意味著在某些特定時段(比如美國重大數據公布的時候,或者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的時候),你可能經常性的無法連接到經紀商的交易系統上進行有效迅速的交易,因為此時經紀商很難在有限成本區間內及時地把市場風險轉嫁出去,所以干脆限制客戶下單或者采用一些其它的方式。這種特定時段經常出現單子無法成交的現象在國內銀行外匯實盤交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缺乏監管的美國外匯保證金交易

美國對外匯保證金經紀商并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管,主要原因是相關立法的落后。美國期貨市場監管機構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FuturesTradingCommission,以下簡稱CFTC)依據的法律主要為:CommodityExchangeAct(1936年商品交易法,以下簡稱CEA)、CommodityFuturesTradingCommissionAct(1974年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法,以下簡稱CFTCA)、CommodityFuturesModernizationActof2000(2000年商品期貨現代化法,以下簡稱CFMA)。

篇(10)

一、我國匯率市場化趨向與外向型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現狀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同時人民幣匯率也根據這些原則對美元升值了2%。該政策的出臺打破了2004年10月以來,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一直穩定在8.2765的水平。2005年9月26日,央行宣布擴大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浮動幅度,由1.5%擴大到3%,但美元對人民幣交易的浮動幅度保持不變。盡管擴大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浮動幅度在短期內不會產生什么影響,但從長期看,勢必會要求擴大作為決定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匯率基礎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靈活性,從而肯定將會對日后放寬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產生漸進性的市場影響。從2006年匯率走勢上看,人民幣匯率呈現有升有降、雙向波動、小幅升值態勢。而且,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和詢價交易方式,外匯市場交易主體繼續擴大,交易品種不斷豐富。央行已明確表示,逐步擴大靈活性是我國匯率改革方向,逐漸讓市場供求關系發揮更大作用,減弱“一籃子貨幣”參考作用的權重,增強市場因素是我國的匯率政策。因此,隨著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的逐步形成與完善,習慣于固定匯率制度下理財的我國外向型企業不得不考慮匯率風險問題,做好規避匯率波動風險的防范。

據有關調查顯示,人民幣匯率改革后我國企業對匯率風險的管理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體系,企業一直處于匯率零風險的環境中,缺乏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長期依賴資源優勢和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忽視知識和技術的積累,產品附加值低,形成了匯率風險基本上由國家承擔的“路徑依賴”,使得匯率風險及風險防范缺乏存在的基礎,匯改后企業防范匯率風險的熱情不高,規避匯率風險的意識較為淡薄。二是受資金規模、產品結構、專業人才等因素影響,企業防范匯率風險的能力不高。據調查,由于受資金規模的限制,一些產出規模不大的外向型企業,特別是中資企業,維持存量銀行貸款已經很難,根本無資金進行生產經營之外的資金操作,對匯率變動的反應,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損失,談不上事前的風險防范。從規避匯率風險的產品結構看,匯改后,面對匯率損失,70%的中小外向型企業擬通過改接周期短的訂單、修改進出口收付匯條件,選擇預收貨款、改信用證結算為TT匯款,將遠期收匯改為即期收匯、延遲付匯等方式來應對人民幣升值的風險,但是由于這部分避險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在國際貿易中往往處于相對劣勢位置,上述應對風險的想法也就無法實現。實施有效的匯率風險管理對人的素質要求很高,但長期以來,企業熟知匯率風險的專業管理人才匱乏,即使是外匯指定銀行在匯率風險管理方面的專家型人才也是鳳毛麟角。三是商業銀行的匯率避險金融服務難以完全滿足企業的避險需求,商業銀行匯率避險產品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從國際上看,金融衍生工具已經發展成為最主要的風險管理手段,目前在金融市場上進行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品種已經超過3000種,但從我國來看目前只有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權、貨幣互換、外匯期貨、改變融資方式等幾種方法可供選擇,而各家外匯指定銀行總行對二級分行以下金融分支機構授權辦理的金融衍生工具業務品種目前只有遠期結售匯。已開辦遠期結售匯業務的銀行,普遍存在授權額度小、操作程序煩瑣、操作成本高、時效性較差等問題。在外匯市場上,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還沒有有效地對沖風險的渠道,這就使得商業銀行自身的外匯敞口頭寸難以平盤。雖然外匯對外匯交易有遠期買賣、期權等品種,但外匯對人民幣的交易長期以來只有遠期結售匯一種手段,人民幣與外匯掉期業務剛剛辦理,業務開展需要一個過程。而在遠期結售匯業務上由于商業銀行在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同時自己卻承擔了匯率風險,使作為中間業務的遠期結售匯業務變成了銀行的自營風險業務,所以對銀行來說要發展遠期結售匯業務先要考慮自身如何規避風險問題。同時由于交易成本偏高、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影響了國內遠期結售匯市場的發展,也限制了銀行開發應用新產品的能力。四是雖然部分企業已經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匯率避險,但是,企業避險工具使用規模仍然偏小。2005年全國企業遠期結、售匯簽約額分別僅占銀行結、售匯總量的2%和4%左右,與我國進出口總體規模還不相稱。

二、外向型企業管理匯率風險的策略

從規避匯率風險策略來看,外向型企業在其理財中針對跨國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匯率風險,與銀行業不斷進行管理創新,逐步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風險規避和管理策略。其中比較常見的包括貨幣選擇策略、價格調整策略、平衡策略、組隊策略、借款策略、投資策略、利率互換策略、易貨貿易策略、多角化經營策略等。本文著重研究企業今后需要大量使用的套期保值策略。

在對匯率風險的管理中,外向型企業可以通過遠期外匯合同、外幣期貨合同、外匯期權和貨幣互換等套期保值工具進行衍生金融交易來降低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在理論上,這些工具發揮作用的共同理論基礎是通過建立一個與企業當前貨幣頭寸相反的或相互補充的頭寸,從而降低企業在市場匯率出現不利變動時所面臨的匯率風險。

遠期外匯交易是企業在交易時,與辦理遠期外匯交易的銀行簽訂遠期外匯合同,規定未來某日買賣外匯的幣種、數額和匯率。盡管合同到期日市場外匯匯率已經改變,但合同賣方與買方仍按合同規定的匯率進行外匯交易,這樣,企業可用遠期外匯交易進行出口收入或償還債務時套期保值,避免外匯損失。相對于即期外匯買賣,遠期外匯買賣具有更高的外匯風險防御功能。如中國銀行自1997年4月開辦遠期結售匯業務以來,在國際外匯市場經歷數次劇烈波動的情況下,均對外向型企業起到了很好的規避匯率風險的作用。

外幣期貨交易實際上就是在將來一定日期,按照協議價格,在特定的交易場所,買賣固定數量的某種外幣的交易活動。與遠期外匯交易不同,外幣期貨交易一般都在固定的交易場所內進行,而且通過經紀人進行交易,一般都在合同到期日之前交割。自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國際貨幣市場部推出第一張外匯期貨合約以來,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外匯期貨交易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發展勢頭。運用外幣期貨交易,既可避免國際經貿活動中的匯率風險,也可牟取利潤。

外匯期權交易是針對給予期權持有者在規定時間內按規定匯價出售或購進一定數量外幣選擇權的外匯期權合同的交易。合同持有者有權在合同期滿時或提前按規定的匯率買賣事先預定數量的外幣。外匯期權類似于保險,對期權合同購入方來說,他購入的是權力而又不必承擔義務,如果期權交易無利可圖則可以放棄這種權力,其保值成本不會超過期權的購買價格即“權利金”。由此可見,期權交易既具有即期外匯買賣的靈活性,也具有遠期外匯買賣的安全性,期權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外匯保值的方法,而且為企業提供了從匯率的變動中獲利的機會,期權買方有權根據市場變化決定是否執行期權,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匯率風險管理工具。但是,不是所有企業都能與銀行進行期權交易,銀行只對部分優質客戶提供這項服務。

貨幣互換交易是持有不同貨幣的交易雙方,在同一時間按即期匯率分別從對方買進外匯,到期時按遠期匯率把外匯分別賣給對方的交易。貨幣互換交易實際上是兩家企業交換等價的兩種貨幣,到期時雙方互換。貨幣互換交易一般包括本金的初期互換、利息互換和本金到期時的再次互換。貨幣互換交易不僅有助于企業降低籌資成本,并使企業有可能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籌措外幣資金,而且有助于避免匯率風險。

上一篇: 數字醫學 下一篇: 政治哲學辯證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 亚洲综合色在线精品 | 久久成人免费视频这里都有 | 精品一区二区亚洲一二三区 | 在线看黄A∨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