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5 16:49: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醫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DICOM的主要內容和信息模型
2.1DICOM標準的組成、功能及其相互
關系完整的DICOM3.02000標準由15個部分構成[1],各部分是相互關聯的獨立文件。雖然某些部分的內容在不斷補充和完善,但總體框架已經最終確定:(1)介紹與總論:全面介紹DICOM的歷史、目的、結構和適用范圍,并對其他部分的內容做了簡介。(2)兼容性(或稱遵從性):詳細說明DICOM的兼容性目的和架構,同時給出了在開放互聯方面對遵守該協議的設備的具體要求。(3)信息實體定義:針對用于數字化交流的實際醫學影像給出一個抽象的定義,同時定義了可以使用DICOM進行通信的類別。(4)服務類的說明:對一系列的服務類進行了定義,給出用于數字化交流的操作行為的抽象定義,即定義使用DI-COM進行通信的服務的類別。(5)數據結構和語義:對數據結構及數據的編碼進行說明。(6)數據字典:包括對所有DICOM數據以及所有在DICOM標準內部定義的數據的注冊和認可信息。(7)信息交換:本部分定義了DI-COM命令的結構(命令結合相關數據即組成DICOM消息),同時也定義了DI-COM應用實體間的協議握手方式。(8)網絡通信支持下的數據交換:這一部分說明了在網絡中,DICOM如何使用TCP/IP和OSI網絡傳輸協議。(9)點對點傳輸下的信息交換:說明在點對點傳輸下支持應用DICOM協議進行數據交換的服務器和網絡上層協議。說明DICOM如何支持50針點對點消息通信的服務和協議。(10)介質儲存和存儲介質間交換的文件格式:它提供了一個用于不同類型醫學影像間數據交換及不同物理介質相關信息交換的框架。(11)介質存儲的應用方式:說明將醫學影像信息存儲于可移動介質的的模式。(12)介質格式和用于內部交換的物理介質:描述了如何便利醫療環境中數字影像計算機間的內部信息交換。這樣的交換可應用于醫學圖像診斷或其他潛在的臨床領域。(13)點對點傳輸下的打印管理:詳細說明打印提供者在點對點聯接的情況下支持DICOM打印管理所必須的服務和協議。(14)顯示的灰度標準:詳細說明灰度圖像的標準顯示功能,它提供了一些樣例方法,說明如何調整灰度圖像與顯示系統。(15)安全策略方法:說明了具體應用所應遵循安全策略的兼容方式。DICOM的15個部分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系,從涉及的主要內容和關聯程度出發可分為3個集合[4]。數據傳輸協議集包括第7、8、9部分及第13部分,描述了點對點連接與網絡環境下的數據傳輸協議,定義了網絡環境下的打印管理應用。數據格式(編碼、儲存)集包括第5、6部分及第10、11、12部分,描述了不同條件下數據存儲的標準格式。標準框架及其他包括第1、2、3、4部分、第14部分及第15部分,描述整個DI-COM標準的結構、目的和要求及圖像灰度標準,并定義了安全策略。
2.2DICOM的一些重要概念
DICOM標準中定義了一些重要的概念,有關模型和協議也是以這些概念為基礎來設計和制定的。(1)應用實體:應用實體是指一個具體的DICOM應用程序。(2)服務類:服務類是對現實中醫學信息的傳遞和通信的抽象概括,它包括作用于信息對象的命令及結果。DICOM服務類提供客戶/服務角色,通過網絡要求DICOM服務的應用實體稱為服務類使用者(SCU)。提供DICOM服務的應用實體稱為服務類提供者(SCP)。(3)信息模型(informationmodel):信息模型描述了實體之間的關系。通常,用“E-R”模型定義一對多或多對多的關系。(4)消息服務元素(DICOMmessageserviceelements,DIMSE):DICOM標準定義了一系列系統網絡命令。SCU/SCP利用消息服務元素在網絡上進行服務,消息服務元素可以被認為是網絡通信的最基本單位。(5)協議握手:應用實體間必須達成一個協議,才能相互通信。這個協議包括:①哪些服務可以操作,命令和數據如何相互交流;②傳輸規則,消息流(包括命令和信息對象)如何在通信過程中進行編碼。
2.3DICOM的信息模型
DICOM的信息模型,DI-COM協議為外界提供服務的最高層次是服務類,每個服務類可包含多個服務對象對,信息實體定義包含了大量的相關屬性。圖1清晰的給出了SOP、IOD和服務類之間的關系。下面據DICOM的信息模型,討論其中的概念。
2.3.1DICOM信息實體的概念DI-COM標準采用了信息實體關系模型E-R模型(如圖2)。信息實體代表一個實際的對象、實際對象類或者DICOM內部定義的數據類如信息對象(informationob-jects);關系定義有多少其他實體與該實體有聯系[5]。通過建立這個模型,DI-COM標準能夠方便的描述醫學實踐中的事物如病人、報告、圖像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由E-R模型和真實實體可以抽象出模型定義的實體,每一個實體的特征用屬性來描述,例如“病人”這個實體的屬性包括“病人姓名”、“病人ID號”等。DICOM稱基于其模型的對象為信息對象,對應于某類圖像如CT、MR;稱定義它們屬性的表格和模型為信息實體定義(IOD)。
2.3.2服務類/服務對象對類(serviceclass/SOPclass)服務類指能夠發生的各種服務和操作,DICOM中的服務類包括驗證服務類;存儲服務類;病人管理服務類;查詢檢索服務類;打印管理類等[3]。服務/對象對類由信息實體定義和消息服務元素組一一對應組合定義。SOP類是DICOM信息傳遞活動的基本功能單位,它包括了限定消息服務元素組服務和信息實體屬性的規則和語意,可以將它類比為ISO/OSI中的管理對象類。
3DICOM的網絡通信
3.1DICOM的網絡通信
DICOM為了傳輸醫學影像和相關的信息,結合ISO/OSI和TCP/IP協議設計了自己的網絡通信協議和消息交換機制[1]。圖3的參考模型表明,DI-COM應用實體屬于網絡分層模型的應用層,它使用上層服務完成消息交換和信息傳輸。為了實現應用實體間的通信,相應于ISO/OSI協議模型,DICOM標準使用關聯控制服務元素、表示層內核、會話層內核提供上層協議服務;相應于TCP/IP協議模型,DICOM標準定義TCP/IP上層協議提供上層協議服務。
3.2DICOM的通信方式符合DICOM標準通信模式的應用實體間的信息交換采用了客戶/服務器模型。服務類使用者(SCU)和服務類提供者(SCP)分別扮演了客戶/服務器的角色。SCU/SCP采用了DICOM定義的消息機制完成相關信息的交換。實際通信中,應用實體間首先需要建立協商,協商的內容包括:①哪些服務可以操作,哪些命令和數據可以相互交流;②傳輸語法,消息流(包括命令和信息實體)如何在通信過程中進行編碼。給出了遵從DICOM標準的通信方式。第一步和第二步合稱為連接協商,確定交換哪些數據以及數據如何編碼交換,交換內容包括應用層上下文,其中定義了應用服務元素組、相關操作以及其他相關互操作應用實體的必要信息;表示層上下文,定義連接中的數據表示方式;應用連接信息,列出了與DIMSE協議相關的一些所需信息,包括SCP/SCU角色選擇、應用層協議數據單元最大長度等。第三步建立協商,進行數據傳輸,應用實體間進行信息的傳遞,DICOM命令和DICOM文件被組裝成協議數據單元,并通過協議數據單元服務傳送數據。第四步撤銷協商,中止應用實體間的通信,可以是連接方發出的正常釋放方式或連接某一方發出的突發中止方式。
4DICOM數據結構及文件格式
數據結構是針對如何組織數據而定義的。給出了具體的數據結構,其中數據集(DataSet)定義為DICOM信息對象和服務類信息的集合,如病人IOD就可以用一個數據集合來表示;數據元素用來表示信息對象的屬性如病人性別、姓名等,每一個數據元素又可以再分為標識(Tag)、數值表征(VR)、數據長度(valuelength)和數據域(valuefield),其中數值表征只存在于特定的情況下,而其余三個部分是所有數據元素共有的。DICOM文件結構提供了一種打包文件的手段,將代表SOP實例的數據集保存到DICOM文件中。圖6給出了DI-COM文件格式。圖中,SOP實例必須經過編碼,編碼的規定涉及JPEG壓縮編碼描述及傳輸語法規定等,圖中的DICOMFileMetaInformation是必須的,相當于DICOM文件頭,它的組成元素見表1。
5DICOM支持的影像壓縮方法
雖然概念是模糊的,但這不影響人們對數字出版的熱情。隨著Kindle、iPad、漢王等電子閱讀終端的熱銷,帶動了電子書的熱銷,人們普遍接受了這一新穎的閱讀模式,并對之狂熱地追捧。當然,電子書只能說是數字出版的一部分,絕非全部。此外,網絡游戲、數字期刊、手機報等早已為人們熟悉,并引領著數字出版的潮流。數字出版正在不斷被人們豐富其內容,不斷延伸著其定義。我們也不必糾結于數字出版是傳統出版的延續,還是傳統出版的替代,抑或其他。總之,數字出版時代即將全面到來。
國外醫學領域數字出版現狀
愛思唯爾(Elsevier)
愛思唯爾是一家經營科學、技術和醫學信息產品及出版服務的世界一流出版集團。通過與全球的科技與醫學機構的合作,每年出版1800多種期刊和2200種新書,以及一系列創新性的電子產品,如Science Direct、MD Consult、Scopus,文摘型數據庫、在線參考書目和特定學科入口網站。在數字出版方面,目前愛思唯爾已與中國部分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例如分別與上海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圖書館合作建立Science Direct中國鏡像站點,提供電子期刊和電子圖書的分類瀏覽、檢索和全文閱讀功能,其中對于電子圖書提供按章節檢索和閱讀功能,檢索和利用極為方便。
麥格勞-希爾(Me Graw Hill)
麥格勞-希爾專業出版包括五大塊的內容:商業、醫學、技術、教育和大眾出版。該社每年出版大約900種圖書,他們通過四種方法提高產品的數字化程度。麥格勞-希爾開發得很好的一個產品叫Access Surgery(走進外科手術,用于幫助醫學院學生在線觀摩最新的手術方式),它應用了搜索、互動、實時更新、內在存儲這四種方法,是一種只能通過注冊后才能在線使用的產品。在Access Surgery平臺中,麥格勞-希爾放上了所有的圖書內容和視頻等,作者還會經常更新其內容。目前該社已經建成外科、內科、工程、科學等各種數據庫類別,投資相當大。麥格勞-希爾對現在經營的六塊業務中的三塊,即搜索、電子圖書和數字授權,有一個界定:搜索是讓讀者在網上可以找到10%的圖書內容,電子圖書和數字音像圖書內容則是由他們進行數字化轉換后提供給發行商拿去銷售,數字授權是向需要在線使用該社圖書的人收費。對于搜索部分,他們有三家合作伙伴,即谷歌、微軟和亞馬遜,這一塊收入比較少,此舉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些網站的參與來提高麥格勞一希爾網站的瀏覽量,這一方面可以提高紙質圖書的銷售,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去訪問麥格勞-希爾網站。
威科(Wolters Kluwer)
在紙質圖書出版和銷售時期,威科集團就積累了荷蘭幾乎所有醫科類大中專院校和醫院各系及科室用戶的名錄,這為他們順利開展數字出版業務,提供數字化產品做好了充分準備。威科集團的數字出版理念是這樣的:首要工作就是進行用戶需求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內容編輯人員和技術操作人員,對原有內容進行醫學知識的數字化整合,并不斷加入新的醫學內容,開發出讀者真正準備“買單”的數字產品。
威科集團的數字化內容采取由自己完成和交給第三方合作伙伴完成相結合的方式。比如,電子書里的視頻內容由他們自己完成,而數字化平臺的制作則授權給第三方合作伙伴完成。威科集團強調要向技術公司學習,在數字化技術上,技術公司往往有比傳統出版社更豐富的經驗。為此,他們雇傭了全職的技術人員,以解決技術問題和提供技術支持。
開展醫療和健康板塊數字出版業務后,威科集團對數字出版產品分類進行調整,以前,威科集團通常是按照學生,醫生等讀者群來進行產品劃分,但是現在,更多的是按照客戶的生命周期對產品進行分類,這能夠使出版內容更全面、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國內醫學領域數字出版現狀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早些年推出科學e書房和科學文庫,前者是離線產品,后者是在線產品。
科學e書房是一款采用DRM數字版權保護技術,以U-Key為載體,小巧便捷的移動閱讀產品。其內置綠色版閱讀器,使讀者不用安裝任何插件就可以享受近似紙質書的原版原式閱讀體驗。科學e書房目前已推出17個產品系列,內容包括該社出版的~大批高水平學術著作及文物考古、醫學等特色內容。該產品采用傳統圖書外包裝,便于圖書館管理;兼具翻閱、聽書、目錄導航、檢索、筆記勾畫和書簽功能,是紙質書無法比擬的。
在線產品科學文庫是以科學出版社優質的內容資源為基礎,為高校圖書館、科研院所等機構用戶精心打造的一款基于互聯網的在線檢索、在線閱讀及下載借閱服務產品。其下設5個子庫:“基礎科學”“實用技術”“醫學”“社會科學”和“資源環境”。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由組合,定制服務方式,既可以在線閱讀,也可以下載借閱。此外,還能讓用戶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享受更多增值服務。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7年,人民軍醫出版社正式組建數字出版中心一一人民軍醫電子出版社,至2009年國慶出版了我國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跨媒體書,歷時8年、投資近500萬元。打造出了以“名醫指路”品牌為特征的五大類幾十個品種,其中數字跨媒體出版物5個系列155種,數據庫已建5個、在建6個,網站已建8個、在建7個。
人民軍醫出版社的數字出版,在起步階段,只是簡單地將紙質圖書同步做成電子書,以光盤的形式面世。隨后,該社將紙質書和電子書又做成了具有能聽、能視、能上網在線閱讀、能下載到手機即同時具備紙質書、音頻書、視頻書、網絡書和手機書功能。緊接著,該社集中攻關,將傳統的紙媒圖書,與經多年努力建成的總容量達4.5億字的“中華醫學資源核心數據庫”群實行深度結合,使專業圖書實現了隨讀隨查、即點即答的深度閱讀,拓展了閱讀功能,此外,還具備了同一本書的讀者群在線討論功能。
目前,其跨媒體智能產品主要有6個大類:1.跨媒體智能圖書;2.跨媒體智能網絡閱讀卡,3.跨媒體電子書光盤;4.復合型跨媒體智能出版物;5.大型醫學數據庫群;6.部隊數字醫學系列圖書。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在數字出版方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產品。其數字出版的理念主要是提供基于內容的服務。技術攻關是目前出版社獨立發展數字出版的一個主要瓶頸。基于這種情況,該社首先解決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及時引進一位醫學信息學博士,其一方面具有學醫的背景,另一方面精于計算機技術的研究和使用,能夠對醫學領域數字出版的核心性技術進行開發和把關。
在具體實施方面,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目前正在集中精力開發數字出版平臺一一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醫學教育網,其核心內容已經成型,目前在迅速和整合信息的基礎上,力求實現多種功能的融合與拓展。其設計思路是,以考試書和教材為基礎,開發內容拓展型的數據庫,提供在線服務,并且所提供的服務型資源將采取免費和收費相結合的方式。比如,教材的內容拓展可以是教材作者的相關教學資料或者教學培訓內容,確切地說是一種針對教材本身的增值服務。
醫學領域數字出版的幾點思考
(一)分析現有產品,優化產品設計
各醫學相關出版社,應結合自身特點,分析現有產品結構,設計縱深化產品,以滿足數字時代的需要。醫學圖書的數字出版,或者以獨創內容為資本,或者需要大量信息的優化組合,形成有特色的縱向產品,這兩種發展模式應該并重。產品設計也就應該基于這兩種模式。
作為編輯自身,當務之急是要提高數字出版意識。逐漸培養復合型能力,同時去影響作者,進一步帶動作者的數字出版意識,這有利于將來實現數字產品的直接開發。今后一段時期,要重點做好產品儲備,特別是原創性、獨創性產品,努力提升橫向產品線,發展優勢學科縱向產品線,增強產品競爭力。作為大型出版集團,可通過兼并重組,整合資源,或者采取合作方式擴充產品線,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縮短資源的積累過程,加快推進數字出版進程。
(二)處理好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關系
麥格勞-希爾的Jill Reese這么說過:“從編輯的角度來講,當一本書出版時間很長了,不再出版紙質書了,作者總希望拿走他們的版權,但我們不希望如此,因為我們還希望以電子圖書的形式延續銷售。”雖然我們不好評判數字出版是傳統出版的延續,還是傳統出版的替代。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并存,兩者以其各自優勢共同發展。應該說,紙質出版歷史悠久,但始終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因為紙質出版有其不可替代性。人們的閱讀很難離開紙質媒介,雖然其受眾少了,但畢竟還是存在。數字時代的到來,按需印刷也應運而生了,很好地解決了這一現實問題。一本書絕版的概念是比較清楚的,但有了電子圖書,這一定義就發生了改變。將來我們或許是先有電子書,再有紙質書;或者兩者同時出現,但短期內,我們還是很難改變以紙質書出版為基礎的現狀。關于這一點在此不做進一步分析。
(三)加快數據庫建設
數字出版的商業服務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Kindle模式:“閱讀器+內容平臺”;iPad模式:“終端設備+內容平臺”;Google模式:“海量資源+開放網絡平臺”;盛大文學模式:中國版的“內容+終端”;方正模式:數字圖書B2C;漢王模式:直銷、團購模式;中移動模式:“無線圖書的整合發行平臺”。
但無論哪種模式,內容資源是核心。就像同方知網期刊論文的發展模式一樣,數據庫建設對圖書的數字出版同樣非常重要。人民軍醫出版社在數據庫建設方面,已建成了疾病、藥品、循證醫學、輔助檢查、疾病研究進展、醫保用藥等6個子數據庫。其中華醫學核心資源數據庫涵蓋了有關疾病、藥品、檢查、循證、期刊雜志等五個系統知識。數據庫的建設基于內容資源,在相應的平臺支撐下最終實現信息服務,也是對資源的整合。
(四)離線與在線結合方式
對于這一點,可以借鑒麥格勞-希爾的做法,即經營搜索、電子圖書和數字授權三塊業務。搜索只是讓讀者在網上可以找到10%的圖書內容,即在線產品,目的是用來提高其點擊率,擴大傳播范圍,即“廣告”階段,用來吸引讀者購買完整的產品。電子圖書內容則是在進行數字化轉換后提供給發行商拿去銷售,也即離線產品的銷售。數字授權是向需要在線使用該社圖書的人收費。這三者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銷售和贏利。
關于在線產品,網站是平臺,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一般的點擊、瀏覽、下載,以及相應的搜索、查詢等都比較為人們所熟悉。此外,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其他業務,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如聘請相應學科的專家,一方面為我們提供專業技術支持,比如做標引,還可以定時、不定時做客訪談,融合科普、專業答疑等環節,以擴大網站影響力,提升服務品牌,聚攏潛在讀者。此外,也可以與期刊雜志合作,延伸圖書產品鏈,擴大知識涵蓋面。經常更新產品內容,為“顧客”提供超值的增值服務。
(五)專業參考書與教材、教輔捆綁模式
醫學專業參考書與教材、教輔的結合即提供一站式服務,就如威科集團的做法,在開展數字出版業務前,通常是按照學生、醫生等讀者群來進行產品劃分,但是現在,更多的是按照客戶的生命周期對產品進行分類。從學生入學使用數字教材(閱讀器+內容平臺+在線學習項目),到學生考試,通過國家執業醫師、執業護士、執業藥師資格考試,提供教輔產品,最后到學生畢業進入醫院完成角色轉變,提供專著、參考書、工具書,打包銷售。在此過程中,均可實現在線和離線產品的結合。
(六)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
199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兼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龐蒂的新作《數字化生存》問世,數字化隨后成為信息化時代的稱謂,數字化校園、數字化醫院、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城市成為耳熟能詳的名詞。隨著醫學和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形成了以數字技術為核心,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電子技術、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技術為基礎,全方位與醫學科學技術相結合的數字醫學技術。現代肝膽外科學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密不可分,特別是由于肝內膽管結石的復雜性及肝內外管道系統的變異性使大部分手術仍具有較大風險和較高復發率,為將手術效果達到最佳而手術風險降至最低,單純依靠傳統的技術和培訓手段,恐怕難有根本改變,而數字醫學技術的出現則有可能為這種突破指明方向。
1 數字醫學的概念及應用
1.1 數字醫學的概念
顧名思義,數字醫學的“數字”就是指數字化技術,指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已經發展到了數字化的水平和階段;“醫學”就是指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數字化深入滲透應用的具體領域,是經過數字化時代的革命性變化、以數字化技術武裝與再造的新醫學科學和新醫療技術。
從廣義上來說,數字醫學包括數字化醫療設備的研發與應用、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和臨床信息系統的開發與實施、數字化醫院的建設與管理、臨床醫療技術的數字化、區域醫療協同與信息資源共享、遠程醫療會診與遠程醫學教育、基礎醫學各個分支學科的數字技術應用、疾病預防控制與公共衛生管理的數字化等等廣大醫學科技領域。從狹義上來說,數字醫學主要是指在臨床醫學范圍內充分運用計算機科學、數字化手段進行新的探索和創造。
1.2 數字醫學的應用
1.2.1 數字醫學檢測技術。數字醫學檢測技術是依托數字化、自動化檢測儀器設備,利用計算機自動控制和分析技術,對臨床生化、免疫、微生物、病理生理、電生理信號、分子生物等進行檢測的技術。
1.2.2 數字醫學診斷技術。數字醫學診斷技術主要是利用數字醫療設備為疾病的早期發現、準確診斷提供技術支持,如數字化聲音診斷儀器,磁共振成像(MRI)、數字x線攝影技術(DR)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等。
1.2.3 數字醫學治療技術。數字醫學治療技術是利用數字醫療設備或裝置為疾病提供精確治療的技術,如機器人輔助顯微外科系統,可以精確完成心臟瓣膜修復手術和癌變組織切除手術,又如智能藥物釋放膠囊,可通過感應消化道內不同部分的酸堿度來確定施藥部位,并根據預置程序將藥物精確輸送到病患部位,達到精確治療的目的。
1.2.4 數字醫學康復技術。數字醫療康復技術是綜合運用現代物理運動康復和臨床治療康復方法及計算機技術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康復動態檢測、治療跟蹤和結果評估。在康復治療方面,利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功能測定、物理療法、作業療法、心理康復和臨床康復,以消除或減輕病、傷、殘者身心、社會功能障礙,達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會功能上的最佳水平,改變其生活,增強自立能力,使病、傷、殘者能重返社會,提高生存質量。
2 數字醫學技術在肝膽外科的應用探究
2.1 數字醫學技術在肝癌外科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及免疫生化等輔助檢查臨床廣泛應用,能否運用現代醫學技術對肝癌進行定位診斷,直接影響到手術的難度及肝癌肝葉、段切除的術前評估。方馳華等收集了2008年2月至7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肝膽外科收治的11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掃描數據(其中,肝細胞癌9例。膽管細胞癌2例),并將收集的數據輸入自主研發的醫學圖像處理系統進行程序分割、三維重建,然后把重建的三維模瓔導人到FreeForm ModelingSystem進行平滑,利用系統的力反饋設備進行肝癌的手術治療及肝動脈化療泵放置的仿真研究。結果顯示,數字醫學有助于充分了解肝臟血管變異情況及肝臟管道與肝癌的空間結構關系,有助于肝癌切除的徹底性,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肝組織,減少術中出血.降低手術風險及并發癥。
2.2 數字醫學在肝膽管結石診治中的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9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7)18-31717-01
A Method of Receiving Medical Digital Imaging
LIANG Yu-en,SHEN Jian-gang
(Computer Application Engineering,Zhejiang Institute Mechanical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310053,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 Network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of receiving medical digital imaging based on message processing and library function (DCMTK) call, and of their components.
Key words:Medical Image;Message;Component
1 引言
醫學數字影像與通信(DICOM)標準是美國放射學會和全美電子制造商協會聯合制定的。該標準共分十三章,從1985年1.0版發展到現在的3.0版,已成為醫學影像信息的國際通用標準。DICOM標準涵蓋了有關醫學數字影像的采集、通信、顯示及查詢等方面的信息交換協議,大大簡化了醫學影像信息的交換。如今,大部分醫學影像設備(如CR,CT,DR,US,MRI等)出廠時都配備有標準DICOM端口,通過DICOM端口獲取醫學影像信息是醫學應用系統的一項基本而重要的工作。本文闡述了DICOM通信原理,給出了一種實用的影像接收方法和實驗結果。
2 基本原理
2.1 DICOM通信原理
DICOM網絡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最底層物理網絡(同軸電纜、雙絞線、集線器、分布式光纖接口等)是應用廣泛的TCP/IP協議。在這之上是DICOM上層協議(Upper Layer) 。它利用OSI模型的表示層和聯合控制服務元素(ACSE)對上層消息交換提供通信支持;另一方面,DICOM上層協議又是構建在TCP/IP協議之上,這賦予DICOM標準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DICOM應用消息交換(Message Exchange)是DICOM網絡中消息交換的規則。消息是由單條或多條命令組成的命令流,其后可跟數據流。消息是信息的載體,DICOM網絡通過消息交換實現信息互通。醫學影像應用(Medical Imaging Application)處于最頂層,是醫學影像信息的使用者或提供者。
圖1DICOM網絡體系結構
在DICOM標準中,通信活動發生在應用實體(Application Entity)之間,而應用實體包含消息交換及部分上層協議功能。應用實體根據角色的不同分為兩類,一類是服務類用戶(SCU);另一類是服務提供者(SCP),這類似客戶/服務器結構。SCU與SCP配對使用,相互通信過程如下:
(1)SCU向SCP發出連接請求,SCP確認并響應連接。
(2)SCU與SCP之間進行消息交換。DICOM把這些消息稱為DICOM服務單元(DICMSE),例如C-Store消息(影像存儲用)、C-Find消息(按屬性查詢用) 、N-Set消息(修改信息用)等。
(3)消息交換完成后,SCU發出連接釋放請求,SCP確認并響應后釋放連接,整個通信
活動結束。
步驟(1)和步驟(3)使用DICOM上層協議,步驟(2)涉及消息交換。
2.2 應用框架
在DICOM標準中,把發送影像的一方即醫學影像設備稱為SCU,接收影像的一方如醫學影像工作站稱為SCP。根據通信原理可知,實現DICOM影像的接收功能,實際上就是對SCP應用實體的實現。SCP的實現途徑,一是直接根據協議文本編碼,其優點是能完整實現DICOM標準,可維護性好,但工作量大;二是購買商用DICOM接口軟件,經過二次開發實現所需功能,其優點是能顯著縮短開發周期,不要求使用者對DICOM標準有很深了解,但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所購的接口軟件不一定能與應用系統完全兼容,所提供的功能也不能完全滿足特定的使用要求。本文提出的方法是:設計消息處理算法,DICOM消息交換和上層協議則調用的DCMTK函數庫.這樣既避免了大量的協議編碼工作,又可靈活修改滿足不同場合的使用要求,且較經濟。圖2是影像接收的應用框圖。為了便于使用,用VC++將C-Store消息處理算法和DCMTK函數庫封裝在動態鏈接庫Dcm.dll中,然后,用Borland C++ Builder 6.0寫成一個VCL組件StorageSCP,調用Dcm中的函數,醫學影像應用再調用組件,從而完成影像文件的接收工作。
圖2應用框架
3 實現方法及結果
3.1 影像接收處理算法
由DICOM通信原理可知,要接收DICOM格式的醫學影像文件需要完成三個步驟:TCP/IP通信;DICOM上層協議;C-Store消息處理。TCP/IP通信通過Windows Sockets API實現,后兩項調用DCMTK庫函數實現。Dcm.dll中的函數RunStroageSCP是影像接收的具體實現,算法如下:
(1)啟動Windows Sockets,初始化網絡。
TCP/IP初始化調用Windows Sockets API函數執行,函數原型為:
int WSAStartup(WORDwVersionRequested,LPWSADATAIpWSAData);
DICOM網絡初始化調用DCMTK庫函數,其原型為:
OFCondition ASC_initalizedNetwork(T_ASC_NetworkRole role,
int acceptorPort,
int timeout,
T_ASC_Network * * network);
其中,第一項參數指定應用實體所承擔的角色,SCP 是接收者,所以應填NET_ACCEPTOR;第二項參數設置監聽端口號。
(2)SCU連接請求處理。判斷是否支持請求數據包中所列的通信條件(傳輸語法、編碼順序、壓縮算法等),若支持就返回連接確認,否則拒絕連接。接收連接請求用如下函數完成:
OFCondition ASC_receiveAssociation(T_ASC_Network * network,
T_ASC_Association * * association,
long maxReceivePDUSize,
void * * associatePDU=NULL,
unsigned long * associatePDULength=NULL,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OFBool useSecureLaye=OFFalse,
DL_BLOCKOPTIONS block=DUL_BLOCK,
int timeout=0);
(3)處理C-Store消息。監聽是否收到影像存儲請求C-STORE-RQ消息,若收到則調用DIMSE_sotreProvider函數接收并存儲影像文件。函數原型為:
OFCondition DIMSE_storeProvider(T_Assocation*assoc,
T_ASC_PresentationContextID presIdCmd,
T_DIMSE_C_StoreRQ* request,
Const char* imageFileName,
Int writeMetaheader,
DcmDataset * * imageDataSet,
DIMSE_StoreProviderCallback callback,
Void * callbackData,
T_DIMSE_BlockingMode blockMode,
Int timeout);
接收完成后向父窗口(通常是StorageSCP組件)發送自定義消息DICOM_STORAGE_RECEPTION,產生通知事件.重復執行步驟(3),直至應用結束再轉步驟(4)。
(4) 關閉連接。調用的函數原型為
OFCondition ASC_dropSCPAssociation(T_ASC_Association * association);
3.2 StorageSCP組件
將接收影像的功能封裝成VCL組件主要是為了便于使用。組件中利用線程技術實現對接收功能函數RunStorageSCP的調用,因此,該組件在與SCU進行的同時不影響其他任務的執行。組件主要屬性、成員函數和事件如下:
屬性StorageSCPOptiom Option;SCP參數
成員函數 Run();運行SCP
事件 OnReception;單幅影像接收完成
OnEndOfStudy;一組影像接收完成
成員函數 Run啟動影像接收SCP,過程如下:
(1)載入Dcm.dll庫,注冊RLE/JPEG解碼器,因為因為發送DICOM影像像素部分可能是以壓縮格式存儲的。
(2)創建StorageSCPThread線程。
(3)啟動線程,調用Dcm.dll庫中的RunStroageSCP影像接收函數,監聽網絡,接收影像。
(4)收到影像,觸發事件函數。
成員函數ConfigStoreSCP對 StoreSCP的屬性進行配置,如監聽端口號、傳輸語法、編碼順序等,如果存入ini文件,每次組件啟動時讀入這些參數,并對組件進行初始化設置。
3.3 結果
StoreSCP組件作為醫學影像應用的一部分,在醫院放射科進行了測試,接收到計算X線成像設備(CR)發送的數字化胸片影像。圖像完整清晰,無信息丟失;接收過程耗時符合要求,無明顯遲滯;組件工作穩定,與應用系統兼容性好,可維護性強。測試中發現,組件因調用Dcm.dll庫函數,對內存需求相應要大一些。
4 結論
本文所討論的基于DCMTK函數庫調用的DICOM影像接收方法,經醫學應用證明是可行的、有效的。DICOM標準中的其他信息交換可以用類似于本文所提方法實現,可對StoreSCP進行功能擴充,或者構建新的SCU、SCP組件,并在Dcm.dll庫中增加與之相應的消息處理算法。
參考文獻:
[1]DICOMPS3-2004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S].
[2]John M,Tom C, Harold H. Borland C + + Builder編程指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8.420-517.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5-0150-01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領域的信息系統和信息化進程明顯加快,在現代醫學發展過程中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廣泛應用醫學檢查領域,可以說數字化信息資源和影像資料已經成為人類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醫學領域廣泛使用醫學影像數字化資料有助于醫生在醫學診斷和教育中的輔助教育,鑒于醫學影像的獨特作用,本文在分析醫學影像數字化與存儲過程中可能會影響醫學影像質量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優化影像質量的方法。
1 影像數字化的發展前景
隨著現代科技和計算機以及多媒體等技術的發展,在當今世界發展中影像數字化是影像信息化的發展階段,數字化影像信息在信息領域應用日益廣泛,影像數字化信息已逐步應用于醫療、氣象、影戲、科研、銀行、城市規劃、公安等眾多領域。
目前人類對充滿影像的現實物質世界總是不斷嘗試用數字化技術進行綜合改造和利用,可以這樣說數字化的影像信息給人類的生存空間帶給無限的想象和財富。
2 影像數字化廣泛應用醫學發展的實踐意義
醫學作為一門和科學技術發展緊密相連的形態科學,對于科技的應用總是處在風口浪尖,尤其是在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影像學和多媒體已經廣泛應用與臨床教學,而且目前醫學影像涉及的門類和種類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特點,者從另外一個側面也要求醫學對于疾病研究和醫學教育的不斷向前推進,通常說來醫學數字化影像包括:圖形、標本、顯微圖像、內鏡影像、超聲影像(B超、彩超)、X線影像(傳統X線影像、X線數字影像)、CT影像、核磁影像、造影影像等幾大部分。
目前,在醫學領域對于影響數字化的重視程度都無比高漲,包括醫院系統、醫學教學系統以及相關的附屬科研機構都十分重視醫學影像數字化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無論是醫院系統還是教學系統,醫學影像的數字化均存在很大問題: (1)查找相關的影像信息不方便。教學中老師需要依賴醫學影像,但教師尋找相關的影像信息卻十分困難。即便是找到也存在清晰度差和影像質量不高等特點而用不成。(2)課堂使用的數字影像資料不方便。即便是找到相關的影像資料,因為其存儲的載體不同導致使用不方便,無法在課堂正常使用。 (3)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醫學影像資料學生很難占有并時常復習。(4)另外目前我國的醫學教學領域多媒體教學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3 優化醫學影像數字化采集相關方法探究
目前,在數字化醫學影像采集方面,人們的重視程度和意識不夠,從而造成醫學影像利用的效率和質量不高。根本的問題在于影像采集的質量和后期存儲的格式兩者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
醫學領域影像采集的渠道眾多,醫學診斷影像從用途上大致可以分為X線影像,CT影像,核磁共振影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影像,內窺鏡、B超影像,顯微影像等和非醫學診斷影像等。很多醫學影像即可以用掃描儀掃描,也可以用數字相機拍攝,有的還可以視頻捕捉或者直接從相應的成像設備中獲取。醫學影像數字化采集可選擇的途徑有多種,不同途徑獲得影像的質量也有差別,本著方便使用和快捷獲取的原則合理有效地選擇影像資料的獲取途徑和手段,優化醫學影像的數字化采集。另外,如果醫學影像采集后以最佳的影像質量存儲,那么醫學影像的數據量就會極大,雖然在數據采集的過程中能夠保證醫學影像的色彩和清晰度的問題,能夠使得影像的豐富和細膩程度達到教學要求,但不可否認的是影像文件占用的空間太大導致影像的處理比較困難。有些同志認為在采集醫學圖像的時候使用壓縮格式可以保證醫學圖像的處理速度問題,但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發現經過壓縮過的圖像普遍存影像信息減少,影像清晰度減低和層次和細節受到降低的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采集的醫學影像資料的利用價值就大打折扣。采集的數字化醫學影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用為目的,現在通常情況下總是以應用為最主要的目的,通常情況下比如醫生的快速診斷和醫學影像的安全管理、方便的傳輸、快捷地檢索等,可以在計算機和網絡上應用同時還可以滿足打印輸出的要求,同時還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轉換成視頻在視頻中播放。同時在現有技術水平基礎上,采集醫學影像信息的應用模式不同對影像采集的質量影響也不太一樣。總之做到具體應用場合最大化保證醫學影像的質量是最重要的。保證醫學影像采集質量就是為了實現數字影像的存貯、傳輸、再現、利用的最優化,實現影像在不同情況和條件下的影像質量和用途的最佳化,滿足個性化需要和特殊需要,弄清楚影像存儲的色彩模式、文件存儲的格式和影像質量、用途的關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為恰當的色彩模式和文件存儲格式直接關系到醫學影像自身的質量以及應用時的合理性、經濟性問題。選擇合適的色彩模式影像色彩能否逼真地還原直接影響到醫學影像的真實性和影像的質量。
4 結束語
在數字化處理傳統醫學影像的過程中常常因為處理后影像質量不好降低影像的實用價值,有鑒于此,必須結合醫學影像本身所具有特殊性,同時結合醫學影像數字化的廣泛用途,提高優化醫學影像的質量。
目前國內醫學成像領域存在著傳統設備與現代高端數字設備并存使用的情況,而且就實際情況而言,傳統醫療成像設備仍占主要,并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之內還要繼續使用,因此在現有基礎之上優化醫學影像的采集和存儲質量,在現有條件下結合能夠使用各種設備將傳統醫學影像數字化,在原有基礎上最大限度保證影像的質量并且進行改善,并且伴隨著國際關于醫學成像設備不斷完善的浪潮下,完善和規范我國的醫學影響的存儲數據格式,并逐漸進行統一和標準化,使目前醫學影像的數字化采集和存儲以及后續傳輸和使用更加規范,更加直接和簡單,而且保證醫學影像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云熙.迎接圖像信息社會的來臨[J].通訊產品世界,1999
[2] 朱學芳,智文廣.計算機圖像處理導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3] 阮秋琦.數字圖像處理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4] 容觀澳.計算機圖像處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5] 崔屹.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
新媒體,亦可稱新媒介,是指不同于以往傳統紙質媒體而以新型數字媒體為主的形態。新興媒體的大環境中,由于碎片化閱讀和數字化閱讀的盛行,導致各種信息資料易破易碎且不易保存,因此提出對新媒體環境中各類信息檔案的保護保存。本文今著重以醫學科技類檔案為例,來展開對新媒體環境中數字化保護的論述和議評,企圖能對新媒體學科和醫學科技類學科的發展和創新都有一定效用。
一、新媒體概念新解
自始至終,在學術領域內,專家學者們對新媒體概念都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新媒體(New-Media)一詞最早見于1967年美國P.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研究開發計劃。隨后,由于商品營銷的需要,此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傳播開來。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簡單地定義為新媒體就是網絡媒體,包括計算機網絡在內的諸多通用通訊工具。埃梅里在《新媒體》一書中提到,新媒體的“新”在于它能讓人們或人與機器之間實現前所未有的通信,并且與其他所有通信根本不相同,著重體現在快速。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則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之上的媒體形態,發展創新了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的功能,且更多運用在手機、電腦、客戶終端、微信公眾號之中。既然至今對“新媒體”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界定,因此筆者提出對“新媒體”概念展開新解,希望能對學術新聞有所幫助。同時,在此解出“新媒體”概念有“三新”,也企圖對新媒體環境中醫學科技類檔案的保護保存能有借鑒作用。1.新在時代。20世紀90年代,中國全面接入互聯網,新媒體也因此應勢而生,可說新媒體確實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然而這卻也是機遇跟挑戰并存的時代。具體體現在,新時代下各種新媒體、新觀念過于繁多,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觀念的大量滲入,更會導致我國傳統觀念和社會主義正統思想受到沖擊,思想觀念的不統一在某種程度上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不穩定,這是新媒體時代的缺陷。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新媒體時代下各種思潮的碰撞和激蕩,這才有了如今中國較為開放、較為先進的局面,也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新媒體對各種先進思政理論的大量引入和大量報道,才推進了如今中國改革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2.新在設備。新媒體不同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更多則是指以數字報紙、客戶終端、手機網絡等新技術設備為主的媒體形態。新興的媒體設備具有以下幾大優勢:其一,方便快捷。運用手機和電腦發送和傳遞信息比運用傳統的報刊、廣播等工具要方便得多。傳統媒體時代里,從印刷報紙、搭建廣播并有專人傳遞再到信息收入,這期間不知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甚至幾經周轉會有信息斷層和信息連接不通暢的情況出現。而如果運用手機、電腦這些先進設備和移動網絡,任何信息都能及時迅速地傳遞到對方手中,人們相互之間進行溝通很是方便。其二,廉價高效。傳統時代下,人們閱讀報紙、觀看電視,都是需要花費一定的代價的,尤其購買一份報紙更是如此,且收獲到的信息大多也已經滯時和落后,而新媒體環境中,由于移動網絡和數字報紙的出現,人們閱讀刊物廉價了許多甚至全部免費,無須再去花費財力購買昂貴的雜志,且數字化閱讀高效快捷,智能化搜索和智能化閱讀更是極其方便了人們及時高效獲取信息。其三,海量持久。新媒體網絡中的任何信息,包括各種視頻、圖片、文件、文字,只要是在移動網絡上以后,便能長久存在和長久查看,且移動網絡上所能承載的信息也可能是無限量大,網絡上各種信息的豐富多樣和種類繁多是無法比擬的。新媒體環境中最重要還是新在各種技術設備上,數字網絡、電腦手機、客戶終端、微信公眾號的普及運用是社會大趨勢。3.新在公眾。不像傳統媒體中的客戶公眾必須具有一定的階級地位和文化水平,新媒體環境中的客戶公眾只要擁有能上網的電腦,會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懂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識,就可以在網絡上信息。新媒體環境中的公眾大多屬90后或00后的社會青年,他們大多思維比較活躍,喜歡故意發表各種奇奇怪怪的言詞言論和網絡流行語,他們個性張揚、喜歡創新。但是這些網絡青年也大多具有懶惰、敏感、過于感性等缺陷存在。新媒體環境中的公眾主要定位在年輕的青年群體中,著重關注并研究這類社會人群,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前瞻性。
二、數字化保護醫學科技類檔案的措施
醫學科技檔案是指醫院在科研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歸檔保存價值的文字資料、影像、圖表以及各類電子文件等原始記錄。概括起來講主要包括五大類:國內外公開發表的論文和著作;醫院開展科研活動的相關原始實驗資料;基金課題相關資料;技術轉讓資料、專利證明等;其他通過鑒定的科研成果資料等。新媒體環境中,提出對醫學科技類檔案進行數字化保護,既是順應社會時代的大趨勢,也有利于增強人們對醫學科技類檔案的保護意識,進而將有利于醫學界理論技術的創新和傳承。新解新媒體之概念,得出數字化保護醫學科技類檔案有以下措施:1.適應新時代要求,健全醫學科技類檔案的管理機制。任何舉措的推行都離不開完善的管理體制,只有健全機制的約束才能規范相關人員的行為,才能確保舉措的順利實施,數字化保護醫學科技檔案同樣需要有完善管理機制的指引。但是在制定相關管理機制的過程中,必須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變化要求,即管理機制必須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之內展開運行,不能走其他偏頗或者西方狹隘思想的道路。同時,健全的管理機制中也應當要有明確相關的責任人,把具體的分工詳細劃分到每個工作人員。責任人的作用不可忽視,明確的責任分工是促使管理機制透明高效的關鍵。2.運用新設備技術,推進醫學科技檔案的數字化保護。數字化保護醫學科技類檔案,自然離不開各項新媒體設備技術。具體來說,就是醫院要健全電子政務網絡系統,將現有的網絡進行完善,有目標、有計劃地完善醫院綜合辦公系統,建設綜合查詢和網絡辦公系統,提高醫院科技檔案數字化保護和管理體系。醫學科技檔案數字化保護及管理應該成為醫院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在制定信息網絡建設的規劃的同時,要將檔案數字化保護工程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好。3.摒棄新公眾缺陷,提高醫學科技檔案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新媒體環境中的公眾,雖說個性張揚,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但是仍不能擔負起數字化保護醫學科技檔案的責任和使命。作為新媒體環境中新興的醫學科技檔案管理人員,必須要有極高的綜合素質。具體體現在:其一,不張揚過勝;其二,醫學科技檔案人員要調整心態,更新觀念。
三、結束語
新媒體環境中,不僅需要對醫學科技檔案進行數字化保護,對于其他類檔案信息,例如:學生學籍檔案、黨員干部檔案、國家歷史檔案等,都需要進行數字化保護,這是社會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的大趨勢。對檔案進行數字化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但是數字化管理和保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醫院應該從技術以及信息資源建設、社會環境等方面不斷完善科技檔案的數字化建設,更好地實現科技檔案資源的共享,使之為醫院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才是。
參考文獻:
90% 西班牙心臟病學專家指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對這種疾病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中,90%的風險都在人們可以改變的范疇內。數據顯示: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數量超過癌癥,已成為頭號健康殺手,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數的65倍。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研究顯示,睡眠與身體質量指數(BMI)息息相關,青少年如果平均每晚少睡1個小時,他們的BMI就會在5年間增長2.1。而且體育鍛煉和使用各種移動設備的時間等因素無助于抑制指數的增長。(青少年平時建議睡眠時間每天9個小時。)
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的Schulze教授及其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哺乳與產婦患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受試者哺乳時間每增加6個月,其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比為0.80,哺乳時間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的相關性減弱。該研究提示,延長哺乳時間或許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澳洲迪肯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多年積累下來的美國國家健康檢查和營養調研數據,發現61%的受調查者有抑郁癥狀;他們同時表示,在過去的1年里牙齒有疼痛不適感,其中又有超過57.4%的人自認為牙齒健康狀況不好。結論是:牙齒好壞與抑郁癥存在關聯,牙齒越差,心情越不好。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醫學和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者發現,經常鍛煉有助于保護視力。研究人員選取了近5000名年齡在43~84歲的成年人,對他們進行了為期20年的追蹤隨訪調查。結果顯示,在控制了年齡因素之后,與久坐的人相比,每周鍛煉三次或以上的人,視覺受損的可能性下降了58%。
德國一項旨在研究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AIT)對卒中的影響的研究發現,AIT患者中卒中風險輕度增高,且在AIT診斷1年后影響最為顯著。
一、數字化技術在醫學檔案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數字化檔案管理的制度缺失
醫學檔案是伴隨著醫療體系的發展而來的,用于記錄患者基本信息、治療過程、治療結果等信息,既便于患者后期查詢又利于醫學研究。然而,在傳統管理體制以及管理技術的限制下,醫學檔案管理工作不僅缺乏管理科學的管理制度而且缺乏嚴謹的管理態度,部分小型醫療結構甚至無專門的檔案管理組織,流于形式。管理體制與管理制度的缺乏所導致的影響是深遠的,在該管理環境下直接制約了數字化技術在醫學檔案管理中的運用,信息化建設阻礙重重。同時,部分醫院單位信息化建設上停滯不前,現有檔案管理設備落后且陳舊,跟不上時代需求而且缺乏現代化設備的必要投入,直接制約了數字化技術在醫學檔案管理中的運用。
(二)醫學檔案數字化管理的意識不足
由于傳統管理模式以及理念的影響,諸多醫學單位管理者對于檔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度,進而導致對數字化技術的引進和運用缺乏深入了解,重視度自然偏低,甚至未曾聽說過。此現象不均阻礙了數字化技術在醫療體系中的運用而且阻礙了醫學改革的發展進程,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醫院為了追求利潤而弱化了無法獲利環節的投入和降低了重視度,醫學檔案管理工作就位列其中,備受冷遇,由此影響到了現代科技在醫學檔案管理工作的運用。同時,部分醫院或單位因經費的制約而縮減了檔案管理工作經費與人員的配備,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更無從談及。
(三)專業化的醫學檔案管理者較為缺乏
專業數字化醫學檔案管理人才的缺乏,導致了檔案管理部門在開展數字化建設時困難重重,不能及時有效地開展數字化建設的規劃以及實施。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數字化的醫學檔案管理平臺能夠搭建好,但是因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的不足,缺乏相應的操作技能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可能導致數據出錯,影響到整個管理工作的有序進開展。此外,在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非專業人員兼職現象,雖然節省了管理成本但卻極大的削弱了其工作的積極性,難以確保醫學檔案管理工作的成效,更不利于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和推廣。
二、數字化技術在醫學檔案應用中的對策
(一)將傳統檔案管理與數字化融為一體
數字化技術在醫院檔案管理中的應用是隨著傳統檔案管理的發展而逐步深化的,傳統的醫院檔案管理系統是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醫院檔案管理的基礎。數字化的檔案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傳統檔案管理的效率,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 ]。當然,數字化檔案管理需建立傳統檔案管理基礎之上的,在運用傳統檔案管理優秀管理理念與程序的前提下融入數字化技術,逐步實現兩者的結合。
首先,轉變管理理念,深化對數字化技術的認識。尤其在當今醫患關系緊張的局勢下,做好數字化檔案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為糾紛的處理保留了原始證據。其次,建設數字化檔案管理部分或設置專業人員,將檔案管理工作的重心由傳統檔案管理模式逐步向數字化檔案管理傾斜,實現有序過渡并最終實現數字化技術在醫學檔案管理中的全面運用。
(二)強化人才培養促進人機結合
數字化技術與醫學檔案管理“聯姻”的關鍵在于人,人才的培養是促進數字化技術在醫學檔案管理中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更是推動數字化技術在醫學管理改革中的催化劑,為此應著重強化人才的建設。
首先,注重綜合性人才的培養與建設,醫學人才不僅僅要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而應兼顧信息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的培養;其次,引進專業化的信息化或計算機技術人才,從事專業化的檔案管理工作。改變以往非專業人士管理或兼職的現象,從根本上提升檔案管理工作的性質與效果;其三,對現有檔案管理工作進行專業化培訓,培訓內容應多樣化。例如,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信息化技術的基本知識、數字化技術的基本知識與相關軟件或設別的操作等,以最大程度上的促進人機結合,提升檔案管理工程在科學性與現代化。
(三)加強數字化技術所需硬件設施施的投入
對于加強醫學檔案的數字化管理要以完善硬件設施為基礎和前提,硬件設施的建設與完善需要具有一定的預見比以及可靠性,在醫院發展過程之中要循序漸進地建立網絡系統,為逐步發展起來的檔案數字化建設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 2 ]。
同時,可充分運用數據庫技術將現有的數字化數據紙質化信息存入其中,形成完備的信息儲存管理,既便于隨時查閱與開展研究又可以避免紙質化存儲帶來的負面問題。此類數據還可以通過醫學內部的局域網實現實時查閱與共享,同理還可以與其他單位之間進行信息的共享,為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提供了基礎。
(四)整合醫學檔案數字化的原始資源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學檔案管理工作的發展趨勢是運用數字化技術,整合現有資源并強化資源的高效管理,具體而言醫學檔案的數字化管理要立足兩個方面:其一,是對于醫院館藏的數字化的管理;其二,是對于社會化資源的館藏化的管理。
對醫學館藏的數字化管理要注重以下幾點內容:
首先,要充分結合各個醫學館藏的研究方向與特點,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將現有的信息納入其中以實現集中化管理[ 3 ];
其次,將現有紙質化病例以及診療報告,包括影響資料等通過數字化技術處理,存入數據庫,便于查詢與研究以及與其他館藏之間進行共享;
其三,制定用戶管理制度,根據館藏使用人員的特性設定用戶權限,可分為查閱、下載、瀏覽等不同權限,提升用戶管理的科學性進而最大程度上的保障數據的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080-01
一 教學實踐
1.正常人體結構CT原始資料的獲取
根據不同課時教學內容的需要,選取一名健康志愿者對所涉及的部位通過64排螺旋CT進行精細掃描,掃描參數:像素0.301mm,層厚0.625mm,將掃描數據以DICOM3.0格式刻盤保存。
2.疾病結構CT原始資料的獲取
根據不同課時教學內容的需要,選取相關疾病患者1例,對病變部位進行CT掃描,掃描參數同上,數據同樣刻盤保存。
3.三維數字模型的重建
應用MIMICS10.0軟件讀取DICOM3.0格式的CT掃描數據,根據不同的需求分別建立正常人體結構以及疾病結構的三維數字模型,將所有模型進行不同命名后保存在計算機內或移動硬盤上。
4.教學過程的實施
采取小班教學,地點選在PBL教學區,首先在MIMICS10.0軟件平臺上讀取所學課時內容的正常人體結構的三維數字模型,以立體的、全方位的、各角度、各層面任意切割以及各組織結構任意分割和組裝的方式,進行非常直觀的解剖學學習,在教師進行演示教學后,學生們可以利用電腦主機進行深入的解剖觀測和解剖操作的學習。然后調出疾病結構模型,學習不同疾病的發病機理、診斷以及治療。利用MIMICS10.0軟件的復位功能在電腦內模擬骨折、脫位等疾病的復位方法,并利用該軟件的固定功能模擬鋼板、髓內釘等內固定手術操作以及利用該軟件的三維測量功能對不同結構進行測量以明確內固定器材的尺寸。
5.學生模擬練習
教師對疾病的演示講解結束后,學生借助MIMICS10.0軟件平臺進行模擬操作練習,進一步增強對手法復位以及手術操作的立體感,為進行相關臨床操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引進數字醫學教學的優勢
1.將基礎和臨床教學進行有機整合
以前的教學往往是先學基礎后學臨床,以運動系統疾病為例,其基礎課程主要是解剖學、X線、CT等放射診斷學,在以往的教學中,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往往是脫節的,學生們在學習臨床課程時,大多數學生已經忘記了先期所學的那些解剖和放射學知識,授課老師不得不再次用較多的時間對解剖和放射學知識進行復習,從而浪費了很多時間。課程整合是醫學教育改革的一個趨勢,整合是評估醫學教育計劃創新程度的一個關鍵標準。通過引進數字醫學教學,使解剖學、放射學以及臨床診斷、治療一脈相承、有機整合,使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循序漸進且全面的學習,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
2.使教學更加客觀和形象
以往的教學,不論是解剖、放射學診斷還是臨床操作多借助于二維平面圖片,這就需要學習者有充分的空間思維能力,而對于沒有任何臨床經歷的學生來說,確實存在理解、思維上的困難,學習效果較差。引入數字醫學后,從解剖、放射學診斷到臨床手術操作都在三維空間下進行,非常直觀,可以進行任意角度、任何平面的切割以及不同組織結構隨意的分離和組裝,而且可以通過設置組織器官的透明化來觀察病灶內部結構,非常客觀和形象,使學習者非常直觀地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教學過程的重心應該在學,如何使學生學起來輕松、學起來有興趣才是教學的宗旨,通過引進數字醫學教學可有效地解決教學中學的問題。
3.極大的節約教學資源
以往的解剖學教學,為提高教學效果,尸體解剖教學非常重要。由于受到尸體標本來源的受限,教學資源極其短缺。臨床操作學習更是如此,受目前醫療環境不好的影響,沒有任何操作培訓的學生到臨床后只能以參觀者的角色進行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操作動手能力極為不利。通過引進數字醫學教學后,一旦模型重建成功,一套數字醫學模型可以被復制,而且可以被反復使用而不用擔心被破壞,所有學生都有機會進行反復多次的操作練習,從而極大地解決了教學資源短缺的問題。雖然只是模擬,且只在電腦上操作,但只要學生多進行模擬操作,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對組織結構、內固定物安放等有很深的形象認識,一旦接觸臨床其上手很快。
數字醫學涉及到人體每一個系統,由于運動系統在三維重建上相對比較容易,而且原始資料的獲取相對比較簡單,使得數字醫學在運動系統的應用較早而且較有成效。作為運動模塊的教學老師,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數字醫學知識后,應用數字醫學知識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實現卓越醫師培養計劃的教學要求。相信隨著數字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教學經驗的進一步積累,數字醫學在人體其他模塊,尤其是以外科為主的模塊的教學中將發揮相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鐘世鎮.數字人和數字解剖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21
2ULP提供的服務
ULP提供的4種服務及對應的服務對象.A-ASSOCIATE服務用來在對等應用實體間建立關聯,它是一個證實.在關聯建立階段,雙方需要交換包括應用上下文、表示上下文、DIMSE特定的用戶信息等初始化信息,因此建立關聯也是個協商過程.一旦關聯建立,則雙方應用實體對本次關聯中的應用層服務項目的范圍及相關的參數就有了約定,這樣就保證了后繼DIMSE消息交互的順利進行.A-RELEASE服務用來在對等的應用實體間正常有序地結束關聯,它也是一個證實.使用A-RELEASE結束關聯不會造成任何應用層數據的丟失,因此是一種優雅的中止方式.A-ABORT服務用來異常中止應用實體關聯,它是一個非證實.A-ABORT擁有3個服務使用者,這意味著應用實體、DIMSE或ULP這3個層次中的任何實體一旦遇到異常情況都可利用A-ABORT強行中止應用關聯,本服務可能造成各層待傳數據與暫存數據的丟失.P-DATA-TF服務用來向對等應用實體傳送DIMSE命令流與數據流,它是一個非證實.P-DATA-TF服務是應用實體獲取網絡傳輸服務的邏輯接口,應用實體的某一方一旦使用該服務把DIMSE消息流傳送出去,就可以認為對方應用實體能準確無誤地接收到此消息.3ULP的協議數據單元(PDU)及其實現ULP一共提供了7個PDU來實現上述4種服務.DICOM的所有通信最終就是依靠上述7個PDU來完成的[4].PDU承擔實現ULP的任務,而PDU本身必須依賴下層網絡提供的服務接口.雖然DICOM標準提供了基于OSI與TCP/IP兩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實際中,一般都采用基于TCP/IP的4層模式,因此首先必須充分了解TCP/IP提供的網絡服務和獲取這些服務的調用接口.在此基礎上,本文給出了有代表性的PDU實現實例.
3.1TCP/IP協議及套接字接口
TCP/IP是應用最廣泛的傳輸層/網絡層協議,也是事實上的工業標準[5].TCP是一種面向連接的可靠協議.在復雜的互聯網上,它完全屏蔽了任意兩個端點間進行通信的細節,提供了端對端有序、無差錯流式的數據傳輸功能.獲取TCP服務的編程接口是套接字.套接字鎖定了網絡層地址(IP地址)與傳輸層地址(端口號),它是對一個通信端點的抽象[6].ULP所有的PDU數據交互最終需要借套接字來實現.
3.2PDU實現實例
ULP中使用最頻繁的PDU是P-DATA-TF,所有的DIMSE消息都是通過它進行傳送和接收,P-DATA-TFPDU的最大長度必須符合應用關聯建立時雙方的協商結果.如圖3所示,每一個PDU封裝了若干個表示數據值(PDV),每一個PDV由一個字節的表示上下文ID、一個字節的消息控制頭與一個DIMSE命令或數據片段組成.表示上下文ID在關聯建立協商時確認,因此只在某次特定的應用關聯內有效,它指示本PDV所載DIMSE消息所屬的服務類.控制頭用來指示本PDV是命令還是數據,以及是否是本類型PDV(命令或數據)中的最后一個.一個DIMSE消息包可能被分為若干片段,每個P-DATA-TFPDU可以攜帶一個或若干個片段(受PDU最大長度值限制).表示上下文ID與消息控制頭保證了對方ULP實體能準確無誤地重組DIMSE消息包.
4ULP的實現
ULP借助于ULP的PDU來實現,而PDU依靠套接字來完成實際的網絡數據傳輸,這只是靜態的描述.在一定的上下文環境下,ULP實現還包括對PDU的解釋以及在解釋基礎上PDU之間的交互,所有的服務功能通過解釋與交互體現出來.ULP負責把PDU中的連續字節流解釋成為有意義的協議控制信息,并分離出DIMSE流(如果存在的話).以處理應用關聯請求為例,該服務涉及的PDU中沒有DIMSE負載,實際上只有P-DATA-TFPDU中才包含ULP不能解釋的DIMSE流,因此需要向DIMSE層遞交.顯然,A-RELEASE與A-ABORT的實現要比A-ASSOCIATE簡單,因為它們本層的控制信息很少,且不需要向鄰接上層遞交數據.如圖4所示,一旦請求DICOM服務的客戶端完成TCP連接,它立即發送A-ASSOCIATE-RQPDU,該PDU是一個有序的數據流塊,按照ULP規定存放著各種協商數據,服務器端從該PDU數據流中取出相關內容獲得語義解釋,就可決定是否接受本次關聯請求以及本次關聯中的服務內容.表示上下文表征應用層協議中定義的抽象語法和能滿足抽象語法的傳輸語法之間的聯系,每個抽象語法和能對它進行編碼的傳輸語法組合起來就構成一個表示上下文.用戶信息包括最大PDU長度、實現類UID、實現版本名稱等.
5ULP實現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