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3 16:08: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咨詢自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 是2010年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順子。
內容簡介:內容主要有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等,此外作為對執業人員基本素質的要求,內容也涉及心理咨詢師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職業操守等內容。
2、《咨詢心理學》是 200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鳳池。
內容簡介:教材可作為高等院校應用心理學相關學科學生及專業工作者學習心理咨詢的專業教材,也可供臨床醫學工作者、心理學工作者、教育學工作者、社
(來源:文章屋網 )
2.不武斷原則即當一個人聽另一個人訴苦時,他應特別注意自己的反應與態度是否生硬,是否帶有個人的偏見在里面。曾有過這樣一個笑話:某夫妻不和,女方找到男方單位領導告狀。該領導在聽完她的訴說后講:“凡是夫妻不和,都是第三者插足的結果。你們要好好想一想,到底誰有了第三者。”于是,女方更是火冒三丈,連聲分辯說:“我可沒有,一定是他有了。”顯然,男方單位領導的話突出地表現了他對夫妻矛盾的成見,這不但沒有幫助女方緩解其家庭糾紛,反而還增加了女方對男方的不信任。從心理咨詢角度講,這樣做即失去了聽話人對訴說人所應有的尊重和中立立場,其結果,聽話人不再是訴說人的參謀,而成為其主人。這對于訴說人獨立解決問題是十分有害的。
最早接觸心理學知識是在師范學校——十六歲正值青春懵懂之際,被心理學那神秘外衣所吸引。
最初接觸心理咨詢是在N年后,當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多元,當人際關系日趨敏感而世俗,家庭、生活、工作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迫使我不知不覺地想去探尋一種能量,讓我更加勝任我的工作,讓我和這個多元的社會更加和諧,讓人際關系更加友善,讓我的家庭生活更加美滿,摸索了很久,思考了很多,終于明白,那就是要找到一個更好的自我,這也是我來培訓的目的。
十九天的培訓,對于我來說是很辛苦,但還是覺得過得太快了,雖然沒有讓大家認識我,但卻認識了那么多各行各業,性格迥異的學員,還聆聽了那么多心理門派的名家大師的字字珠璣,尤其感謝張業祥老師讓我不惑之年茅塞頓開,讓我明白了咱要“活到老,學到老,開腦洞到老。”多才多藝,文武雙全,獨一無二的張老師,我喜歡。這短短的十九天里,從基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測量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到咨詢技能、診斷技能、測量技能,可以說,一路走來,我學得好辛苦,可我卻學得很充實,雖然長時間的聽課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但我依然聽得兩眼放光,學得津津有味。無論是資深,極具親和力的陳建華教授,才貌雙全、技藝超群的美才老師,執著敬業、接地氣的李陽老師,沉穩淡然、秉承張氏門派風格的鄭霞老師,絞盡腦汁、苦口婆心給我們講解測量的劉歡博士,尤其是我最最喜歡的優雅、美麗、博學、寧靜、溫柔的還夾雜著些許小可愛的楊琳老師無不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帶給我陪伴永生的回憶。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Solut 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是Steve Deshazer和妻子Insoo Berg Kim于20世紀70年代在短期家庭治療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發展出來的一種新興的咨詢模式[1]。該中心為世界各地提供訓練,舉辦工作坊,并且著書立說,一些期刊發表專文和研究結果,積極倡議他們的工作模式和對治療的信念[2],由于其發展性的觀點而受到了各國心理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和應用。所謂“焦點解決”是指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療技術,而不是像傳統咨詢理念那樣尋找問題原因、追溯個人歷史或宣泄不良情緒。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這種模式日趨成熟,已經廣泛應用于家庭治療、學校輔導、婚姻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領域。
1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的形成背景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的形成基于三大文化歷史背景:一是短期咨詢的興起;二是系統觀的影響;三是后現代哲學觀特別是后現代建構主義的影響[3]。短期咨詢是相對于傳統的沒有時間期限或長期咨詢而言的,是指以盡可能少的會談次數,對來訪者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并促成其積極的改變。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對心理咨詢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短期咨詢以其省時、高效的特點應運而生。研究者只關注來訪者的好行為,正如系統觀強調的是系統的平衡、系統內的互動和反饋,認為一旦來訪者好的行為增加了,那么壞的行為自然就減少一些,那么個體整個內部系統的改變也就發生了[4]。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的形成還深受后現代建構主義的影響,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個體的改變是以環境和社會的改變為基礎的,人必須通過自身積極創造與環境的互動才能建構真實的主體經驗,強調對事件的多元意義與互動性。它認為個體的狀態是自身與環境、文化建構的結果,改變的仍然是個體與社會環境的建構,用新的建構模式替代舊的建構模式,來訪者的問題狀況就會得到自然改善。同時,它也十分強調語言在意義構建中的作用,認為人們是通過語言表達使他們的生活得以改變[5]。
2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的基本理念
21關于問題事件本身。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認為,事出并非必有因。許多事情的復雜程度很難用簡單的因果關系來梳理,問題往往是互動的產物,有時可能互為因果,一味地進行因果分析,并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不會耗費時間去尋找問題的原因,而把焦點放在問題的解決方式上。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還認為,“問題癥狀”不一定全是負性的效果,同樣具有正向的功能。
22關于來訪者自身能力。與人本主義對來訪者的看法一致,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認為來訪者是有能力、有資源的問題解決者,是最了解自身問題的專家。治療應該從來訪者的優點而非缺點著手,而治療過程也是因人而異的,沒有統一的模式,主要關注個案的特性、力量與偏好[6],強調利用來訪者本身的資源達到改變的目標,提供以來訪者積極發現改變線索的機會。
23關于解決方法。前面說道,咨詢師“引發”來訪者運用自己的經驗,使其產生改變,所以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一定要懂得變通,在咨詢師協助來訪者尋找解決方法時,合作與溝通是非常必要的,在幫助來訪者的過程中遇到的失敗和挫折,可能只是溝通的方式不對。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強調以“建構解決之道的耳朵”傾聽來訪者述說出的故事,通過配合來訪者的聲調、感情和用語,一步步進入來訪者的世界做積極的行動引導,促進來訪者的進一步改變,協助他們搜尋并創造新的意義,產生新的想法與行為。
24關于“改變”。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認為,小的目標可以帶動來訪者解決行動的信心與動機,尤其是最先出現的小改變是曾經發生過的成功例外時,則行動起來就更容易,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認為凡事都有例外,只要有例外發生,就能從其中找到解決方法從而促發改變,對此,焦點解決短期治療通過提出賦予來訪者以積極想法與行為的目標,來強化來訪者已有的、改善處境的成功經驗,即使這些經驗非常的微小,幫助個案意識到他們對自己的問題擁有比想像中要大得多的控制力,他們所作所為肯定會有意義[7]。小的改變就像骨牌效應,會促發更大更多的改變。
3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流程
31主要技術。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以尋找問題解決方法為導向,使來訪者對自己的問題有所改變,通過小的改變帶動大的變化。其中的主要技術包括:一般化、會談前的改變、預設性的詢問、刻度化詢問、奇跡詢問、例外詢問、任務/家庭作業、EARS詢問、因應詢問。這些技術都以語言為載體,通過找尋成功例外,幫助來訪者找到自身解決問題的資源,建立新的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
32一般流程。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一般流程:
描述問題。咨詢師詢問問題的性質和細節,傾聽來訪者的表述,盡量使用來訪者的語言,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以及追究問題成因。設定目標。咨詢師要引導來訪者設立正向積極的目標,并且目標一定是肯定的、是指向未來的。例外探索。這一階段探索來訪者問題的例外經驗,并詳細挖掘這些例外經驗的發生條件。咨詢師要采用例外詢問的技術,將來訪者不易看到的例外找出來,并重視它。結束回饋。在會談結束前,咨詢師需要回顧并整理來訪者自己提出的問題解決途徑,并以正向的態度回饋給來訪者,通過家庭作業促使來訪者的行動或改變。
4簡評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它聚焦于解決問題的方法,用“取而代之的行為代替問題的繼續”來代替“導致問題發生的深層原因”,咨詢過程中積極關注問題行為的正向功能,以合作溝通的姿態與來訪者探討問題的解決方式,充分信任來訪者的自身力量。其次,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過程簡單,結構性強,操作簡便,強調語言在建構現實中的核心作用,運用積極的語言表達方式與技巧,實施有效的信息回饋,并運用“奇跡提問”的技巧,將語言作為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最后,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強調來訪者的主動角色,認為來訪者是自己問題的專家,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潛質,咨詢師應以來訪者為中心,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反對真理的灌輸以及病理的理論套用。
但是,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缺乏豐厚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其次,它在使用過程中過于強調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策略模式。最后,有研究表明[9],對于較嚴重的心理障礙,短期治療即使是達到25次以上也不能比長期治療更有效。
參考文獻
[1]De Shazer SKeys to Solut ion in Brief Therapy[ M] New York:Nort on,1985
[2]楊家正,游達裕,梁玉麒解困之道[M]香港大學出版社,20014-5
[3]何鵬,梁艷艷,李婧焦點解決短期咨詢形成的背景,理念與技術赤峰學院學報,2012,28(2):106
[4]許維素等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商臺北:臺灣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5]申雯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概述[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
[6]Marcheta PEAlbert AV,Shaun B,Vicki RBri ef and Non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MentalHealth Counseling:Practitioners Att i tudesJournal of Ment al Health Counsel i ng,2002,24(4):317- 329
美術教師培訓屬于職后教育范疇,在教師職后教育中,存在著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大多數學員對教育理論的學習熱情不高,訓前不了解課程設置,對施訓單位的培訓方式不認可,導致培訓效果不理想。近年來國內心理學界備受關注和重視的心理咨詢理論,為我們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共情”改進培訓體驗
“共情”是心理咨詢中最基礎的原則條件,“共情”就是“感同身受”,與咨詢者有“同感”,即心理咨詢中要求咨詢師把來訪者與自己位置互換,全面地體認來訪者這個私人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在感受自己一樣。
在美術教師培訓中,培訓的主體是受訓的教師,培訓的目標出發點應該從“共情”出發,即受訓教師需要怎樣的知識?是專業知識的短板還是教育理念的短板?這些都是施訓者要訓前深刻調研的。通過“共情”培訓目標設置,就是要調研清楚受訓學員的實際需求,從學員所處的職業生涯時期出發,了解學員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與學員一起訂制培訓課程,為培訓建立良好開端;在施訓過程中,課程培訓教師也應當從關注自身感受轉變成關注受訓學員感受,通過觀察學員的表情和學習反應,提升課程體驗度;在培訓管理中,培訓實施方應恰如其分地了解受訓學員的需求、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及時合理地給予學員受訓情感支持,感受學員的學習困難,幫助學員解決學員生活困難,促進培訓順利開展。
二、“無條件積極關注”改進培訓方式
“無條件積極關注”是指心理咨詢中要求咨詢師對來訪者表示看重、認可,欣賞其價值,喜歡他、愛他,這不是強迫出來的,而是自然、無條件的。
在美術教師職后培訓中,“無條件積極關注”就要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注重受訓學員的個體差異,正確區分個體學員的優勢和弱勢,把全部學員都視為可造之才,發掘并欣賞學員的長處,訓前對學員進行有效測評,獲得學員基礎背景信息;在課程設置中,應適當安排可選修式菜單課程供學員選修,建議來自山區的學員多關注國際國內美術教育新動態,建議來自二線城市的學員多關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效果提升等等,甚至在一定情況中,可將學員的內疚感轉化成學習的動力,提高受訓效率;在培訓管理中,施訓管理方應積極關注每個學員的研修效果,洞察并及時鼓勵其個性中的閃光點,如師德高尚、教學能力強、教育技術專和教育科研能力高等,把受訓學員熱愛教育的態度和信念泛化到教師終生教育中。
三、“對質和澄清”改進培訓效果
“對質”是在心理咨詢與治療情景中,咨詢師有意識地使有疑問的現象清晰明了,使其在來訪者的意識層面予以明確。“澄清”是咨詢師運用自己的潛意識、同感和直覺以及理論知識,對來訪者的精神現象進行說明和解釋。兩者是咨詢師幫助來訪者解決自身問題道路上的兩個環節。
在美術教師培訓中,由于培訓時間較短,培訓效果的提升就必須直達培訓目的,譬如在培訓實施過程中,學員受訓過程偏離培訓目的的,要及時糾正。“對質”就是讓培訓目標簡單明了,該是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課程,就不要讓學員走彎路,該是提升課堂教學能力的課程,就應當在課程反思點評中直截了當。
“澄清”即施訓教師要根據受訓教師的特點,在施訓過程中動態了解受訓教師的變化需求,尊重受訓教師的背景知識,達到培訓“不是改造,是支持”的目標理念。
總之,心理咨詢視野下的“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對質和澄清”理論在教師培訓實施中應同時進行,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從教師培訓出發,實施心理咨詢理論改進培訓效果將是教師教育發展的全新視角,也是回歸教師學習本體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2]沃爾夫,吉伊根.藝術批評與藝術教育[M].滑明達,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騰訊QQ的發展改變了數以億計用戶的溝通方式和生活習慣,它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巨大的便捷溝通平臺,在人們生活中實踐著各種生活功能、社會服務功能及商務應用功能,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創造著更廣闊的互聯網應用前景,也為圖書館開展網絡個性化信息咨詢服務提供了基本保障。
一、QQ的功能
1.1文件傳輸QQ傳輸文件的速度驚人,是QQ最具口碑,也是最受歡迎的功能之一,幾乎全方位滿足了用戶傳輸文件的需求。QQ還提供了斷線續傳的功能,即使在傳輸過程中意外中斷,用戶仍可從斷點處重新開始傳輸,大大節省了時間和帶寬資源。
1.2群組聊天群組聊天是網民最喜愛的QQ功能之一。有接近七成的QQ用戶,每天都在使用QQ群組聊天的功能。QQ群是QQ獨有的一項功能,是按照某種人脈關系、某種特別興趣或話題而建立起來的職稱論文。
1.3語音視頻寬帶IM時代已經來臨,語音與視頻已經是IM軟件不可或缺的“標配”之一,QQ更是把語音視頻的功能發揮到極致,為QQ用戶提供更清晰更流暢的語音視頻,更好地滿足他們與好友、家人,乃至商務領域的面對面的溝通需要。
1.4截屏截屏是一種截取圖片或文字的途徑,也是一種計算機運用技術。通過這種技術人們可以從網上或本地計算機截取自己感興趣的圖片(或視頻片段)或文章供自己使用觀看,這是很方便的一種途徑,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去理解、使用或傳播知識。QQ屏幕截圖功能更強,用戶可以在截屏時調整圖片大小,從而精確地截取圖片。
1.5個性展示個性展示是QQ用戶最常使用的功能之一。一直以來,QQ都力求將最新鮮的創意性元素,迅速地應用于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基于這樣的理念,QQ陸續推出了QQ秀、個性簽名、個性頭像等個性化元素。
1.6遠程協助這種遠程協助是在網絡上由一臺電腦遠距離控制另一臺電腦的技術。QQ的遠程協助功能方便用戶瀏覽或者控制好友的電腦,幫助好友解決問題。
1.7異步通訊基于異步通訊的QQ離線傳文件功能,無論好友在線離線,想傳就傳,讓你盡情享受離線傳文件帶給您的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的網絡生活。當好友上線后,還可以及時收到提醒,絕不錯過任何關鍵文件。新開發的QQ離線文件傳輸功能更是在實時斷點在線傳輸的基礎上,通過異步傳輸技術完美地解決了辦公環境下大文件傳輸雙方必須同時在線的問題。
二、QQ的特點
2.1實時性通過QQ可以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QQ群)的實時交流。只要雙方或多方同時在線,就可以實現即時信息交流。
2.2交互性QQ軟件具有文字、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功能,能夠有效地發揮交流雙方的交互作用。
2.3靈活性QQ軟件使用非常方便、也非常普遍。在中國,幾乎所有的聯網機算機都預裝了QQ。QQ軟件具有電子郵件的易用性和全球的通用性,用戶能夠突破時間、空間和網絡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地咨詢。手機QQ的推出以及留言、電子郵件等功能的應用,進一步增強了交流的自由度和靈活性。
2.4廣泛性騰訊QQ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IM軟件。從1999年QQ的誕生,僅僅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截至2010年3月5日,騰訊QQ已經擁有10億注冊用戶、1億在線用戶的空前規模,QQ用戶遍布全球各個角落。使用者幾乎不需要任何培訓,只要知道對方的號碼,就可以申請將對方加為好友,請求咨詢服務。
2.5匿名性利用QQ進行交流時,交流的雙方多采用昵稱。因而交流雙方可以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有利于消除咨詢者顧慮,能夠無拘無束、暢所欲言。這種匿名聊天方式便于雙方的溝通。
三、QQ在信息咨詢服務的應用
根據以上對QQ的功能及特點的介紹,我們可以在QQ和圖書館的信息咨詢服務之間找到許多結合點,將QQ引入圖書館的信息咨詢工作中,更大程度地為讀者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3.1實時咨詢服務實時交流是QQ最常用的功能。當上線以后就可以接收讀者發來的信息或者向讀者發送、回復信息。咨詢館員可以利用QQ的這種即時交流功能,開展常規的在線咨詢服務,讀者不必親臨圖書館也能借助網絡向在線館員咨詢問題,使讀者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也更好地避免了E-mail、BBS等服務的滯后性。圖書館利用QQ開展信息咨詢服務有三種模式:文本模式、語音模式和視頻模式。
3.1.1文本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讀者可以直接點擊咨詢服務人員的頭像,進入聊天界面,直接在聊天框內以文本的方式,輸入要咨詢的問題,然后按“enter”或者點擊鼠標發送就行了。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用起來比較方便,而且在對方不在線的情況下,也可以給對方留言或呼叫,只要對方一上線就可以看到。另外,還可以把聊天記錄保存下來,以便查詢和翻閱。缺點是,如果雙方或一方打字速度太慢的話,會影響咨詢的進行。
3.1.2語音模式騰訊公司最近幾年的QQ各種版本都有語音功能。只要對方在計算機上安裝聲卡及其驅動程序,并配備耳機和麥克風,就可通過點擊聊天窗口中的語音聊天,向對方發送連接語音交談的請求。對方確認后,便可以進行對話。QQ的語音聊天功能在使用中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效果跟電話差不多。對讀者而言,無需拔打電話就可以在線咨詢,非常經濟、快捷和實用。圖書館利用這項功能進行咨詢服務,可以避免文本聊天模式下打字速度太慢的弊端,增強網絡咨詢的活力,大大提高服務效率。但語音模式也有它自己的缺點:一是雙方需要聲卡、耳機、麥克風等設備,二是聊天記錄難以保存,不便以后的查詢和翻閱。
3.1.3視頻模式視頻的使用跟語音有些相似,優缺點也很相近,除了語音聊天需要的設備外,還需要攝像頭及其驅動。在這種模式下,讀者與咨詢人員能相互看到對方,將讀者需要的信息通過視頻展示給讀者,雙方交流起來更加貼心。但如果有一方網速較慢的話,最好不要使用視頻模式。
3.2文件傳輸服務利用QQ文件傳輸功能可以開展電子文獻傳遞服務。讀者可以將其所要咨詢的問題及各種要求以文件的形式傳遞給咨詢館員;咨詢館員可以將代查、代譯的電子文獻傳遞讀者。QQ的這種文件傳輸服務有三種方式:直接傳遞、通過共享硬盤和通過QQ郵箱。
3.2.1直接傳遞當讀者和館員都在線時,利用“傳遞文件”功能,選定要傳送的文件,點擊“發送”等待對方接受請求即可。這項功能是在實時的情況下完成的,比E-mail傳送文件更即時、更方便。圖書館可以利用這項功能為異地讀者提供電子文獻傳遞服務,使讀者能夠即時獲取原文。利用這種方式傳遞文件,優點是能即時傳遞;缺點是要求雙方同時在線,而且太大的文件不能通過這種方式傳遞。
3.2.2通過共享硬盤傳遞在QQ中通過共享硬盤傳遞文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QQ的網絡硬盤(QQ2OO4以上版本)功能,直接與對方共享網絡硬盤中的文件,這種功能的限制是需要會員才能使用這種功能。另一種方式是通過QQ群中的【群共享】,咨詢館員可以將電子文件上傳到共享硬盤中,群用戶可以根據需要下載,從而避免了直接傳輸中需要雙方同時在線的弊端。缺點是,普通群的共享空間有限,最多僅能存放總計16M的文件量。
3.2.3通過QQ郵箱傳遞進入QQ聊天模式以后,點擊“發送郵件”,就可以直接給對方發郵件了。
心理課堂上,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活動進行感受、體驗,在交流探討中思考、感悟,從而收獲心理成長。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其課堂語言。尤其是對學生回答的回應就顯得尤其重要,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體驗、內心感受及思考感悟。如能將心理咨詢技術與課堂回應用語相結合,不僅能體現出心理教師的專業性,也能高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心理探索。
一、心理咨詢常見技術
心理咨詢技術包括用于咨詢的面談技術以及用于治療的各個流派技術。在課堂上較常用到的是面談技術,而面談技術又包括參與性技術與影響性技術。參與性技術包括傾聽、提問、鼓勵、重復、內容反映、情感反應、具體化、參與性概述、非言語行為的理解與把握等技術;影響性技術包括面質、解釋、指導、情感表達、內容表達、自我開放、影響性概述、非言語行為的運用等技術[1]。
我將這些技術與心理課課堂回應語言相結合,建構了基于心理咨詢技術的課堂回應模式。
二、基于心理咨詢技術的課堂回應模式
這一模式包含八種方式,分別是:內容復述式、情感互動式、點評鼓勵式、觀點具體化、問題啟發式,同伴互助式、非言語回應、自我開放式。以下將逐一介紹。
(一)內容復述式
這是基于內容反應與表達技術的課堂回應方式。內容反應與表達技術是指咨詢師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談、思想、觀點加以綜合整理,再用自己的話反饋給求助者。在心理課堂上,教師如能把學生的主要陳述內容進行綜合整理、反饋,便能達到加強理解、促進溝通的作用。
內容復述式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1.歸納與重組
有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差,詞不達意或冗長繁瑣,教師有必要對其發言進行歸納重組,使之言簡意賅、易于理解。
2.進一步釋義
在傾聽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其他學生是否理解剛才學生所說的話,通過進一步釋義來強調某一方面的內容,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感悟。
如在“搭起信任之橋”一課中,教師問:“到底什么是信任?”一名學生答道:“信任就是愿意把自己的事情交給別人辦,讓別人幫助自己。”教師回應道:“解釋得很好,信任就是一種相信他人并愿意把自己托付給他人的一種心理品質。”教師的及時回應和必要釋義不僅讓回答的學生感到被理解和肯定,同時也加強了其他學生的理解,提高了思維層次。
(二)情感互動式
心理咨詢中的情感反應與表達技術是指把求助者陳述的情緒、情感經過概括、綜合與整理后反饋給求助者。這就需要咨詢師的共情能力。共情,也稱同理心,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所闡述的概念,是指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敏銳、準確地領會與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思想和內心情感[2]。
師生互動中,學生不僅需要解決問題,更希望得到情感支持。因此教師應時刻把握共情這一心理輔導的精粹,巧妙進行情感反應與表達,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實現心靈溝通,也就是進行情感互動式的課堂回應。
情感互動式的課堂回應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層次。初級就是教師能夠感受到學生明白呈現的感受并進行反應,高級是指教師不但感受到學生表面上傳遞的情感信息,還能體會并反饋其“隱喻或未覺察”的感覺,甚至給予積極的支持。
比如,“好成績壞成績”一課,在引導學生回答自己對待成績的心態時,一學生說:“我的成績不好,媽媽總說我不聽她的話不好好學習,其實我每天都認真上課做作業,但成績就是提高不了,我也很難過。”
初級的情感互動回應:努力也沒有達到自己和媽媽的期望,還因成績不好被媽媽責備,我能感到你的委屈和難過。(能夠感受并反饋學生言語信息中的基本情感信息,并且給予同情與支持。)
高級的情感互動回應:為了提高成績,你已經很努力了,結果卻不盡人愿,也得不到認可,你感到委屈、挫敗,但是我看到了你不言放棄的精神,你是一個有進取心的孩子。(不僅能夠說出學生表面呈現的情緒,還能反饋其深層次中渴望得到認可的意愿,而且給予了積極的情感支持。)
(三)點評鼓勵式
鼓勵技術,就是咨詢師通過語言對求助者進行鼓勵,鼓勵其進行自我探索和改變。心理課堂中,理想的狀態是學生坦誠相待,暢所欲言。只要學生能夠說出、敢于說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都應當加以肯定[3]。教的肯定與鼓勵能幫助學生盡快消除阻抗心理,建立安全的心理體驗,激發他們參與課堂、表達自己的積極意愿。
比如,在“我能行”主題課上,教師問:“你們覺得自己哪方面的表現值得驕傲呢?”一個怯生生的孩子舉手說:“我學習不好,但是我也有我的優點。”教師微笑地注視著他說:“說得很好,我很感興趣,可以具體說說嗎?”學生高興地說:“我家務做得好,會拖地、洗衣服,還會蛋炒飯!”教師:“哇,你真是既勤快又能干!”
有時候,雖然只是簡單的語言,比如“嗯”“很好”“還有呢”,卻能夠激發學生表達的意愿。當然,如果能在鼓勵時點出學生的具體表現,比如:“你的觀點非常新穎,讓老師耳目一新。”“說得很好,不僅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還說出了同學們的心聲。”“不錯,你的陳述條理很清晰。”“的確是這樣,可見你的感悟很深刻。”這樣的回應具有針對性,彰顯誠意,更能激發學生的信心。
(四)觀點具體化
具體化技術指咨詢師協助求助者清楚、準確地表達他們的觀點以及他們所用的概念、所體驗到的情感以及所經歷的事情。小學生課堂上,常常會出現模糊不清、籠統不明確或者矛盾不合理的表述,這時,教師就可以以“何人、何時、何地、有何感覺、有何想法、發生什么事、如何發生”等問題,協助學生更清楚、更具體地描述其問題,即課堂回應中的觀點具體化。
例一:
在“做情緒的主人”主題課上,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想法產生情緒”這一概念,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懸崖冥想”體驗,在此之前,教師出示一張懸崖圖,并問:“你們在這張圖片上看到什么?”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懸崖。”
師:對,是懸崖,這是怎樣的一座懸崖呢?
生1:十分陡峭,很危險。
生2:又高又陡,站在上面會發抖。
在這個例子中,學生一開始僅簡單地回答“懸崖”這個模糊、籠統的概念,這時教師進行觀點具體化,讓學生的回答充實豐滿,從而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和想象,為接下來的“冥想體驗”奠定了氛圍。
例二:
在“和苦惱說再見”一課中,教師請學生分享自己的心情指數。
生:我的心情指數是0。
師:看來你的心情很不好,可以具體說說嗎?
生:每天都是煩心事,不知道怎么說。
師:那就說最近最令你苦惱的一件事吧,看看我能不能為你提供幫助。
生:大概就是昨天……
在這個例子中,學生的回答毫無頭緒,也不知要怎么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時,教師進行觀點具體化,引導學生從煩亂的狀態進入明晰的狀態,引導他就某一點進行闡述,從而打開思路。
(五)問題啟發式
小學生受限于自身的認知水平、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或難以探究事件的因果本質,或不善于表達內心的感受,看人論事也難免有偏頗之處,這些認知缺陷可能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這時,教師就應該指出學生發言中的缺憾,啟發他們對問題進行思考,促進其自我探索,從而實現心理成長。
例一:
“盲人啞巴”體驗游戲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享。
師:你在扮演盲人時,走得小心翼翼,前進非常緩慢,為什么呢?
生:路上障礙很多,我又看不到,所以要小心一點。
師:可以說說你當時的心理感受嗎?
生:很緊張,很害怕。
學生的感悟往往是切身的情w感受帶來的,這段對話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感受自己的情緒,從而激發他們的感悟。
例二:
生:我喜歡科學學科。
師:你喜歡科學的哪個方面呢?
生:具體哪一方面?讓我想想……我也說不準……
師:課外,你做過一些對科學感興趣的事情嗎?
生:沒有。
這節課主題為“我的興趣愛好”,輔導目標在于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并能用積極的態度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對話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興趣和態度之間的聯系,他沒有對學生對某事物既感興趣又不行動的情況提出批評,但學生卻可以從老師的應答中得到啟發,從而思考自己的興趣和行動之間的關系[4]。這種抓住問題、呼應主題的提問可以說是抓住了課堂的輔導點,促進了課堂目標的達成。
例三:
在“悅納自我”一課中,一名學生說道:“我成績一直不好,沒什么值得驕傲的。”不難看出,“成績代表一切”的觀點已經在這位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教師馬上回應:“看來你認為學習成績就是評價一個人的標準,其他同學怎么看?”教師正面地指出該生的問題,同時也把思考留給了全體學生。最后大家得出了“可以從多方面評價一個人,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優點,從而悅納自我”的觀點。教師的回應及時扭轉了學生片面化的錯誤觀點,并且通過啟發式的提問緊扣課堂主題,達成了輔導目的。
(六)同伴互助式
心理課是一種自助和互助相結合的過程,學生在人際互動中了解:“哦,原來你也有這個問題,原來你也有這種感受,原來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是這么想這么做,而你卻是那么想那么做的。”從而產生一種同呼吸共命運的鏈接感,并在分享中解決心理困擾,學習經驗,獲得成長。
心理課堂上,教師可以將一個學生的回答擴散到其他學生身上,激發全班一起思考討論。
比如:一個學生發表對于追星的觀點:“追星是很盲目的,一點幫助都沒有,還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教師不置可否,而是將問題拋給全班:“他不贊成追星,覺得有害無益,你們怎么看呢?有相同或者不同的觀點都可以說一說。”這樣一來,就激發了全班的討論,形成了互助式的課堂氛圍。
(七)非言語回應
非言語行為主要表現在目光注視、面部表情、身體語言等,非言語的信息能夠修正和補充言語的內容,在心理咨詢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時,非言語行為傳達的共情態度甚至比言語還多,影響更大。心理課中,教師并不僅僅通過語言組織課堂,而是整個人在組織課堂,課堂氛圍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非言語的表達。因此,在課堂回應中,教師可以巧用非言語技巧,營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發現回答的學生感到緊張,可以走過去拍拍其肩膀,傳遞“我支持你”的信息;學生的回答很精彩時,可以豎起大拇指或者鼓掌,用實際行動表達“我欣賞你”;比如,學生回答時,教師身體前傾,目光注視表示認真傾聽;再比如:結合學生的回答中釋放的情緒,傳遞不同的面部表情,或開懷或皺眉等。
(八)自我開放式
自我開放技術指咨詢師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經驗與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分享自己與求助者類似的經歷、體驗、情感等。在心理課上,教師適當的自我開放能迅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阻抗,學生也能在教師的自我開放中得到啟發[5]。
例一:
在“感受信任”一課中,教師問學生:“你經歷過不被信任的時刻嗎?”此時課堂卻陷入沉默,教師及時注意到學生狀態,于是問:“老師經歷過,想知道嗎?”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全神貫注盯著教師看。教師說:“小時候,我把做好的作業忘在家里了,跟老師說,老師卻不相信我,說我說謊。我當時可委屈了。”學生產生共鳴,紛紛訴說自己的經歷。
例二:
在“換位思考”一課上,教師讓學生分享近期發生的一個矛盾,進行換位思考。
生:上周,我把媽媽單位的一支筆帶回了家,媽媽狠狠地罵了我,還說我是小偷,我心里難過極了,不就是一支筆嗎?
師:老師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我小時候,拿著粉筆在小區墻上亂涂亂畫,被媽媽發現了,不僅被責令擦得干干凈凈,還要寫一封道歉信給清潔工阿姨,當時覺得媽媽小題大做。現在長大了,站在媽媽的角度,換位思考,才知道媽媽這么做,是為了讓我牢牢記得愛護環境衛生,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正是媽媽小題大做的教育,讓我成了一個有素質的人。
以上是基于部分心理咨技術提出的小學心理課堂的回應模式。在這一模式下,教師的反饋語即引導語,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開拓學生思路,加深學生體驗,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暢所欲言,實現心理成長。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這些技術的過程中,要時時牢記,課堂回應必須圍繞課堂目標進行,而且教師的傾聽比說更重要,建立良好的關系比說教更重要,發現優點比直指缺點更重要,多問感受比多問為什么更重要,引導情感體驗比學習知識更重要。忽略了這些,任何技術都是形式的、膚淺的。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張付山.共情技術在心理課堂師生互動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6(19):23-25.
[3]潘蓓蕾.淺析心理輔導活動課中的“課堂回應”[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11):20-22.
[4]吳增強,蔣美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一、需提交資料:
本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一份;大一寸免冠白底光面無花邊相片1張;登載證書遺失聲明的報紙(須屬國家認可公開發行)。登報紙內容必須包含以下內容:姓名,證書編號,級別,職業工種,聲明遺失。二、補辦流程:
申辦人將相關的資料提交當地的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綜合服務科;填寫《證書修改補發申請表》并對資料齊備的予以受理;審查完畢,發放《證書補發修改回執單》。
(來源:文章屋網 )
著名的教育家陶宏開以解決網癮問題著稱,他也因為這個名氣被媒體陷害了一把。一次,某家報刊辦了一個網癮問題講座,臺上有包括陶宏開在內的幾位專家,主持人叫了兩個網癮少年上臺,請陶先生當場解決!
結果可想而知。不要說解決,雙方連對話都難以進行下去。于是有媒體笑稱:網癮專家敗走麥城。
畢竟,讓陶宏開成為事件的主角,多少有些不厚道。因為他不是心理咨詢專家,而是位教育工作者。他本來就反對把網癮當成疾病,而是只把它當成一個教育問題。
如果做了一段時間的咨詢工作,你肯定會有這樣的感受。當一個來訪者坐到你面前傾訴時,你一邊保持關注姿態,一邊在心里不以為然,“這算什么問題呢?不過就是有些錯誤的觀念罷了”。
“追求成長”、“助人自助”,這些口號心理咨詢師們耳熟能詳。如果剛剛加入這個隊伍,第一節課上老師就會給我講到這些宗旨,但很少有人思考,這是醫學的目標嗎?哪個泌尿科大夫,或者心血管病專家以“助人自助”為宗旨?他們都是自己動手來解決病人問題,病人只需配合醫生的指示:要你站著,你就不能坐著;要你服三天藥,你絕不能服兩天。相比之下,沒有一種心理咨詢技術可以這樣嚴格地控制“病人”,最終達到效果,反而還得由來訪者自己去解決問題。那么,這些被稱為“療法”的技術真的是醫術嗎?
“療法”這個稱呼是不能隨便授予的。在發達國家,一種技術要想上升為“療法”,必須經過許多關才能判斷它是否有效。
首先,判斷一種“療法”是否有效,要考慮人體自身的自愈能力。許多疾病不用任何治療是可以自愈的。夏天吃壞了肚子,不去治,也不會拖到冬天;冬天得了感冒,完全不理睬,也不會拖到夏天。當然,它們有可能加重,但大部分情況下身體可以直接治愈這些小病。
除了自愈能力,一種疾病還可能因為治療以外的因素而痊愈。比如,一個營養不良的人,醫生并沒有看出病因,開了其他的藥,過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營養跟上了,病自然好轉,但并不是醫生開的藥起了作用。
把這些因素排除掉,還要考慮這種技術體系的作用是否屬于“安慰劑效應”。它是真有用,還是只提供了精神安慰。“生物磁力”、“外氣發放”這些在物理上已經被檢驗為并不存在的虛假事物,確實對許多病人有效。
此外,還得拿出統計數字說話,并且考慮方法帶來的副作用。經過如此長時間的嚴格檢驗,一個療法的誕生真是太不容易了。
我們也可以用這種嚴格的程序來衡量所有的“心理療法”:許多心理疾病本來就能自愈,環境在心理疾病的形成和變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咨詢師的身份就是“安慰劑”,即使真有效果,如果咨客對咨詢師產生依賴,仍然屬于副作用……可是,在心理咨詢界,卻是從精神分析開始,經過患者中心療法、森田療法、認知行為療法,到現在派生出音樂療法、敘事療法、繪畫療法……五花八門的,據說總數多達四百余種,全是發明人說它有效,它就有效了,從未經過什么檢驗程序。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其實根本沒拿它們當醫術?“療法”只不過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
當然,我并不是要否定心理咨詢工作的效果。比如,一個人心情不好,經過咨詢師的勸說,解開心結,滿意而去。但它就因此該被稱為是“治療”嗎?通過談話,改變了別人的想法,這不正是一種教育嗎?
現代心理咨詢業從精神分析開始,最初是由一群以弗洛伊德為首的精神科醫生創立的。草創之初,他們的科學武器都來自于醫學,只能用醫學術語解析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進而用醫學術語標識自己的工作方法。直到今天,心理咨詢業的話語權仍然掌握在醫生手里。盡管不少非醫學背景的咨詢師反復聲稱,“我們不是大夫,心理問題不是病”,但這類聲明沒多少實際意義。
在這種話語模式中,首先便要把各種心理問題統統稱為“病”。這個名單現在越來越長,已經包括了諸如“處女情結焦慮癥”、“恐艾(滋病)癥”等稀奇古怪的名稱。有“心理疾病”的人自然是“病人”,能夠解決“心理疾病”的方法,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心理療法”。
實際上,許多心理咨詢技術,我看更像是“教育法”。
從弗洛伊德開始,心理咨詢的目標就被認為是引導來訪者完成他未完成的成長問題。在咨詢師看來,由于種種原因,來訪者的成長過程被“固著”在人生較早的某個階段,沒有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發展到下一個階段,他們就是要讓來訪者再次成長。以“成長”而不是“病愈”為咨詢的目標,這不正是一種教育嗎?
曾在美國學習了四年臨床心理學的徐浩淵,1998年回國后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開通“徐博士心理熱”節目。1999~2001年,徐浩淵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教授臨床心理學研究生的課程。
在記者面前,徐浩淵并不掩飾對國內心理咨詢行業的失望,“通過考證就可以進入這個行業,太多不應當進入這個行業的人進來了。有些人簡直是在屠殺心靈,他們沒有資格做心理咨詢”。
“給病人開腹后扔到大街上”
徐浩淵曾接觸過很多國內的心理咨詢師,她的感覺是真正懂得用合適方法做咨詢的人太少。
1998年,剛從美國回國的徐浩淵發現,國內的心理咨詢師愛跟病人講道理。“我告訴他們,講道理沒用,那是你的模式,你要了解對方潛意識里的問題。”
不久徐就發現她的勸告并沒有起到什么效果,因為多數從業者“沒有受過正規的心理學教育”。她不止一次地看到,那些把內心傷痕埋得很深的來訪者,在咨詢所因為咨詢師的不當“治療”而受到的傷害。
“好比肚子重有個瘤子,咨詢師能夠打開看。但他不知道怎樣安全地把瘤子切除,然后安全地縫合。他能做的,就是拿著刀拼命戳那瘤子,最后就是讓人開著腹走出門滿街跑。”徐浩淵認為,很多人之所以求助于心理咨詢師,都是因為知道自己有心理問題。但是到一個并不合格的咨詢師手里,這個人就很可能就會病情大發,“正常生活都被毀掉了”。
徐浩淵在美國接受臨床心理學教育時,老師強調的第一點便是“安全”。
“什么樣的東西可以往下挖,什么不能挖,在怎樣的情況里可以動,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好比是一個手術,這人體質根本不行,非要打開肚子給人動手術,縫上人就死了。”徐浩淵說,不少心理咨詢師包括很多大學里的心理學教授,把讓來訪者痛哭流涕看成自己“會了”,這樣的咨詢無異于殺人。
“赤腳醫生課程發醫學院畢業證”
接受《新世紀周刊》采訪的多數心理專家認為,現行的心理咨詢師認證制度存在很大缺陷。
2005年10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頒布《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對心理咨詢師的入門門檻做了提高。中國心理咨詢師職業等級分為三級、二級、一級,其中申報心理咨詢師三級者須具備以下條件之一:1,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2,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大專學歷,經心理咨詢師三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結業證書。3,具有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經心理咨詢師三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結業證書。
“條件一中的被業內稱為‘學院派’,偏重理論研究,實際進入市場執業的并不多。”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系的鄭軍,現為天津作協會員,發表過《心理誤區二百例》、《心靈簡札》、《說文解字話心理》等數部心理科普類作品。鄭軍曾走訪過全國多個城市的心理咨詢機構,發現多數從業者是通過培訓加考試的方式進入心理咨詢行業的。
“很多人跟他們_接觸就知道,這人沒上過大學。”鄭軍說,學員花上數千塊錢,在四個月周六日上課,一共五百多個課時。教材的內容是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各個科目的一個濃縮本,相當于大學心理系學生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的課。
“如果學員一點心理學知識都沒有的話,看了之后只是一個入門。如果本身就受過專業教育的話,這個培訓是沒有用的,還不如當年在學校學的東西多。”鄭軍認為通過這樣的培訓拿到的“心理咨詢師資格證”非常尷尬。“好比一個赤腳醫生的課程,培訓完以后就給他發個醫學院本科的證書,你說這人出去能看病嗎?”
雨后春筍,成材不多
北京心愷信心理事業發展中心首席顧問張麗,從2003年開始講授心理咨詢技能和咨詢師個人成長兩門課程。在4年的培訓生涯中張麗發現,學員在參加培訓時“為考而考”的心態明顯,少有人能主動去學習咨詢師心態等與考證“不那么大相關”的知識。
“我們說到培訓,首先就會想到英語培訓。計算機培訓等這種技能性的培訓。心理咨詢被戴上一個培訓的帽子后,學員就會覺得:我交了錢接受培訓了,我就知道怎樣做了。事實上不是那么一回事。”張麗說。
在張麗看來,心理咨詢師不是能培訓出來的,而是一定是用師傅帶徒弟的實踐帶出來的。在美國,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是需要有教育學、心理學或醫學的博士學位和兩年以上的咨詢實習證明才可從業;而國內的情況,多數還是在邊干邊學。
鄭軍曾在北京、天津、重慶、濟南等城市摸過底,每個城市中真正實現贏利并良好運營的民營心理咨詢機構都不超過十家。“這幾年確實是像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但筍子長成竹子的太少。”
目前,全國心理咨詢行業收費價格是根據咨詢師的級別而定。最低每小時收費100元到150元。普遍價在200元到300元,再往上走是500元、800元、1200元不等。但鄭軍認為,心理咨詢行業普遍經營慘淡,他們“用宣傳自己的價位的方式來宣傳他們的紅火”。
“很多人敢進來,是因為這個行業門檻很低。一兩萬塊錢租間房子,還不用門面,居民樓上的那種就可以,一個人或幾個人合伙,撐兩三年,最后沒業務也就散掉了。”鄭軍說。
張麗也認為這個行業需要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考完證后就開業,多數人慢慢就會發現做不下去,最終選擇退出。因為來訪者在掏錢后,如果發現咨詢師對他的問題沒有幫助,可能對咨詢師整個行業都會產生質疑。這個新興行業對口碑的依賴很強烈。
“真的想靠做咨詢來養活自己,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張麗說,有志于做心理咨詢,還需要有一定的費用支付能力,他們需要在執業后還得“經常充電”。“國內的老師講課,一個班五六天下來就得兩三千。做心理咨詢的人為了能更好的工作,可能一年得參加六七個班,這些費用就不下兩萬塊錢。”
“這些問題我們在培訓時也跟學員講到,要對做心理咨詢師之后遇到的困惑有充足的心理準備;但是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急于考證,這些問題不大能聽得進去。只有當他遇到這樣的問題,才能意識到。”
學員身份五花八門
進入心理咨詢師培訓班的人群中,女人比男人多。“女性能占到60%~70%,因為女性更敏感,對人本身的問題更加關注,相比之下男性關心具體的事。比如我跟你抱怨,一邊哭一邊說,男人就會認真聽我說的事情,而忽視了我一邊哭一邊說的情緒。”張麗說。
學員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門。最受張麗們歡
迎的是被他們稱為“行業內”的人:武警,監獄管理者,婦聯,教師等。因為他們是“源源不斷”的,單位出錢。批量供應。
自己掏錢報名參加培訓的人大約占到五六成,其中有人力資源工作者,醫生,律師,“也有跟你一樣的記者”,張麗笑笑,“大家出于職業規劃的需要,也都是想有個好前程。不過接觸到的大部分人,聊到后來就發現,都是跟個人的困惑和問題有關”。
部分靠單純一對一咨詢難以維持運營的心理咨詢所,逐漸將業務轉向心理咨詢培訓。“搭一個平臺,請當地的大學老師來講課,他們收取一些中間費用。”鄭軍說。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模式與傳銷倒是有幾分相似。
“早年有個比喻:大家都去加利福尼亞淘金。也有一些人跟著去賣水。淘金的人里面,有的人發財了,有的人一無所獲,但無論如何,賣水的人肯定會賺錢。搞心理咨詢培訓的人就好比那賣水的。”
鄭軍認為,心理咨詢行業從2001年到現在,幾乎沒有人“淘到過金子”。“重慶曾有人投資400萬,搞大型的心理咨詢機構,最后也是血本無歸。在下游持續不能淘到金子的情況下,上游奏水的生意也不好做了。”
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
在專家們看來,國家現行的心理咨詢師認證制度“達到了普及推廣心理學知識的效果”,但作為專業隊伍的建設而言,還“遠遠不夠”。
“在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做心理咨詢的認證都是心理協會的行為,政府不應當成為認證的把關人。”張麗拿中國香港地區為例,心理咨詢師有自己的聯合會。聯合會中的專家們根據他們多年的經驗去審核培訓教材。認證一個咨詢師是否可以進入這個行業,他們會考慮申請者是否取得相關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受過多少年的專業訓練,再看他受到的技能培訓如何。
張麗介紹,香港地區的心理咨詢師每年都要經過審核,其案例報告、學術論文、案例督導都有詳細的備案和記錄。“有一個專業的行業協會來很好地維持這個行業的純潔度時,心理咨詢就會在公眾中有可信度,也就意味著其學術的位置越高,公眾才會愿意花錢去購買這樣的服務。”
美國被認為是心理咨詢制度較為成熟的國家,但在美國有過多年學習生活經驗的徐浩淵卻認為,從社會工作的角度而言,收費心理咨詢是失敗的。
英國心理學家麥克里奧德綜合北美西歐等國對心理咨詢業的調查數字后,得出結論:在西方工業社會,每年大約只有平均4%的成年人接受心理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