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12 16:20: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共事業管理體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公共事業管理體制

篇(1)

    一、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涵義

    我國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是一個以政府為核心的有非政府組織參與的統一的多層次的、中央與地方相結合、集中管理與分散管理相結合、管理環節與實施環節相統一又分離的管理系統。

    公共事業組織內部治理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即文化層次、組織層次和管理方法層次,其中,文化層次包括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兩方面的內容。而在組織層次中,涉及行政體制、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三方面的內容。最后一個層次,也是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最低層,包括管理人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具體的層次結構如圖1所示)

    二、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所面臨的疑難問題

    1.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自1985年起,我國先后了一系列有關事業單位改革的決定,進行了大量有關的探索和試驗。但由于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度、廣度和難度較大,觸及的利益也千頭萬緒,致使改革的步履維艱,進程頗為緩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2.缺乏明確的改革目標和路徑。由于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創新屬于開拓性的事業且無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階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膽進行實驗性改革的方針,并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目標模式。由于改革模式不夠明確,無法科學界定、合理劃分和重新調整政事雙方的權責關系,因此很難做到周密策劃、有計劃、有步驟的簡政放權。而公共事業組織自主進行的改革,既不能觸動傳統事業的根基,也不能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更沒有實現政事分離、反而還更加混淆了各種不同性質社會組織之間的職能界限,造成了體制混亂和體制沖突。

    3.缺乏改革的整體配套條件。由于事業單位的體制改革在前期是分頭并進、各自為政的,所以不僅各類事業單位的改革進展不同,而且也未能與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而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改革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其面臨一系列的難題,需要各方的配合解決。尤其是資金來源與人員分流問題,更不是僅僅單個部門獨立所能夠處理好的。不解決這些問題,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的改革就難以繼續推進。

    三、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策略分析

    1.善于利用科學的管理方法

    進行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創新,離不開其具體管理方法的創新和優化。只有運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夠提高組織的運行效率,做到物盡其才,才盡其用。近年來,在公共管理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管理方法,如目標管理方法、市場檢測法、環境掃描與基準比較技術、政府服務承諾制度、績效評估方法等等。這些方法許多是從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管理的實踐中產生出來的,經過一番加工改造之后應用于政府行政部門和公共事業組織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經濟體制下,要健全、完善現有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必須要進行公共事業組織管理方法上的創新,從而使公共事業組織能夠在新的環境下高效、公平的運作,實現其為發展市場經濟服務的宗旨。

    公共事業組織在信息化發展的新時代,必須要建立一套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各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保證信息渠道的通暢、及時和高效。信息化的發展主要是改變公共事業組織傳統的管理模式,使之以消費者主導,發揮公共事業組織在橫向和縱向兩個聯合中的作用。在管理方法上,除了制定一系列相應的法律法規,對網絡中現存的各種社團進行分類管理,還要建立一個完備的成員資料數據庫,利用職能信息檢索、智能化網絡監控等技術手段,對網絡社團進行規范化的科學管理,使得網絡社團作為當代公共事業組織的一部分,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良性作用。

    2.積極運用多元的管理手段

    公共事業管理手段多元化是管理手段發展的一種趨勢。由于公共事務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負責,公共事業管理手段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因為,傳統的公共事業組織由于行政依附性較強,在管理上也沿襲行政管理的方法,對于準公共事務大部分采用行政型命令的直接管理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直接管理的手段不利于分權,不利于發揮其他系統的作用,橫向溝通困難等缺點日益顯露出來。因此,這種管理方式必須進行改進、創新,更多的采取間接管理的手段。對于公共事業的管理可以運用經濟、法律規范的間接手段,同時發揮情感教育管理手段在組織管理的作用。在組織中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和規范體系,加強道德約束機制,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努力創造良好的管理環境,運用各種管理手段對公共事業組織進行綜合的治理。

    3.努力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由于公共事業組織涉及到科、教、文、衛、體等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對于公共事業管理體制人才的培養,也要求管理的人員一方面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面,能結合具體的專業和職業特點,既懂得政治,又懂得經濟;既認識自然,又認識社會;既熟悉科技,又熟悉人文;既深知中國,又了解世界。另一方面,也應該具有較高的辦事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善于創新,善于接受新型事物。它要求公務員具有過硬的政治品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培養知識復合型、技能復合型人才。尤其是網絡經濟的到來,更要求公共事業組織的管理人員除了其他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網絡和計算機操作能力,熟悉現行的各種法律法規政策,從而對公共事業組織進行規范、科學的管理。

    參考文獻:

篇(2)

如今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與為計劃經濟社會體系建立的傳統公共事業管理體制與如今國內眾多公共關系出現了很多矛盾。這就需要對傳統公共事業管理加以及時改革以適應發展。

一、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概述

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是在公共服務領域,由政府主導,吸引其它非政府組織參與的統一、多層次,集中與分散管理相結合,管理環節與實施環節相結合的綜合管理系統。在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地出現了大量各形式的社會組織力量,參與到公共事業管理,有效的彌補了政府能力的不足,分擔了政府大量的公共管理職能,為我國公共管理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動力。公共事業管理雖然脫胎于行政管理,但公共事業管理還是有自己的管理特點的。一方面,公共事業管理體制與企業管理體制不同。不同于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實現企業目標,公共事業管理的核心是公共利益,它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非營利性。企業的投資來自企業所有者,而公共事業的經費主要來自于立法機構的授權或是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國家對公共事業管理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因此公共事業管理受政治影響比較大,而企業則大不同,其行為只是簡單的經濟行為,與政治影響不大。另一方面,公共事業管理體制與政府行政管理體制不同但又深受行政管理的影響。行政管理體制,是國家權力機關仍法管理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與機關內部事務而形成的管理規范與管理機制的總和,我國的公共事業管理脫胎于行政管理,一直依附于行政部門。相對而言,行政管理是上層的管理內容,實行的是間接管理,而公共事業管理則是把服務對象由政府機關擴大到整個非政府組織,將管理職能劃分給非營利性組織或第三方的公共部門,強調的是公眾的參與性,公共事業管理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具有這兩個特點,使其在管理目的、管理職能與管理運作方式上都不同于其它的管理體制,加強公共事業管理,完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必須要加強對原公共事業體制與當今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最新創新,才知道如何滿足公共事業發展的需求。

二、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改革建議政策

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改革不但要從深度上加以進行,更需要從廣度上加以改革。

(一)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深度改革。這里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深度改革是指改革大的方向方針的確定,這需要政府及相關人員認識到公共事業管理改革的急迫性,然后結合公共事業管理內涵和主體與客體的清晰的認知做出科學的改革舉措,從而促進改革工作能夠科學合理的進行。

(二)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廣度改革。

1.增強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的意識。增強管理者對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的重要性及緊迫性的正確認識,是搞好鄉鎮公共事業管理的前提。管理者應該認識到對公共事業的管理是其本職工作之一, 沒搞好就是瀆職。要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巨大任務,必須要搞好農村公共事業的管理。充分認識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在工作中應該要有戰略意識、全局觀念,還要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同時,村民作為公共設施的直接受益者,也應該認識到農村公共事業是與自己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經濟的發展和生活品質的提高都離不開公共設施的建設、維護和管理。沒有公共設施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民生活的現代化,更不可能有整個農村的現代化。

2.準確定位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的功能。農村公共事業管理,是關系到農村發展和農民切身利益的大事,為了更好地履行其管理職能,管理部門應該根據農村公共事業內容廣泛、復雜、差異大等特點靈活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既可設立綜合管理機構,又可以設立專業管理機構,或者設立管理協調機構。并且進一步明確管理機構的職責。要確保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做到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做自己應該做、能夠做的事,并全力以赴把這些事做好、做實,而不要去管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更不能扭曲政府的公共事業管理行為,把公共事業管理變為有償服務,防止與克服“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獲利途徑審批化、審批方式復雜化”,“領導就是開會,管理就是收費,公關就是行賄”等現象的發生,真正讓民眾滿意、高興。

3.建立績效導向型的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呈現出“投入型”特征, 主要表現為投入———產出效率偏低,沒有成本核算意識。新時期,農村公共事業管理應轉變“投入型”這種單一管理方式,必須建立績效導向型的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要建立績效導向型的管理制度,必須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在評估的過程中應科學選擇績效評估的方法, 并對績效評估結果進行有效的運用。如可從縣鄉(鎮)政府工作業績、成本及其內部管理等維度構建評估指標體系。在設計子指標的時候也應該多方面考慮。如在管理業績指標體系的構成方面,既要考慮經濟發展指標,又要考慮社會發展的業績指標;管理成本指標體系應包括內外部成本指標。評估指標,既要結合當地的實際,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使指標成為一部分人獲取私利的工具,應該保持公正性??h鄉(鎮)政府績效評估指標可由適合所有縣鄉(鎮)政府績效評估的指標,也是所有縣鄉(鎮)政府的績效評估所必須評估的通用性指標和具體實際所特定的個性指標即特色性指標兩部分構成。

4.提高公共事業管理的效能。當前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的管理效能普遍比較低,為了更好地加快新農村建設,農村公共事業管理部門應該整合農村的各種資源,變劣勢為優勢,必須提高管理效能。我國每年對農業的補貼及支出額在1800 億元左右,但在補貼方式上主要采取“暗補”,許多農業補貼并沒有補貼給農業生產者———農民,而是補給了中間環節,農民受益不多。這樣原本很有限的資金都沒能夠很好的用在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上,嚴重阻礙了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降低了農村公共事業的管理效能.因此,農村公共事業的管理必須面向農村的生產、面向農民的生活。保證國家財政對農村的投資、對農民的援助落在實處,提高國家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援助效能, 讓農民直接享受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成果。目前,我國各地農業正在由傳統農業向效能農業轉變,中國農村公共事業的建設與管理一方面必須要增加向農村地區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數量,使農民從中得到更多的切實的實惠;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向農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質量與效益,使農村公共事業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基石。

5.在公共事業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就必須要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引入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機制。對農村公共事業先進行分類,然后針對不同的類別確定市場化的程度。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農村公共事業利用的效率而且可以促使農村地區公共事業由高度集權管理轉向多元治理,由管制轉向服務。

總而言之,在如今經濟社會各項改革正在普遍進行的時候,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也需要抓住時機,進行改革創新,只有適應社會時展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才能更好的利于提高公共事業管理工作,從而最大程度的滿足公共需求。

篇(3)

回顧過去二十多年探索公共事業管理改革進程,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整體目標和改革模式,正如學者成思危教授所言,事業單位改革基本上是采取“摸著石頭過河” 的做法,但連“河”的對岸在哪都還不大清楚的情況下,其困難就更大。 因此,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事業單位改革目標,選擇合理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模式,將是新一輪公共事業管理改革的關鍵。

一、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涵義

公共事業管理體制作為一種自治體制,它的產生和出現是具有一定的背景條件的,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公共需求不斷增長。將社會的公共需求完全交由政府提供的傳統民政體制,客觀地必然導致政府機構的不斷膨脹。而政府行為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端:反應速度慢,服務質量和公平性缺乏保證,成本高且效率低,即一方面難以提供人們滿意的服務,另一方面過重的政府財政又使社會不堪重負。再加上公務人員追逐權力、地位和利益的主觀需求,更使得政府機構的膨脹成為難以克服的頑疾而在傳統社會治理思路指導下的行政改革,總也逃脫不掉政府機構“精簡一膨脹一再精簡一再膨脹”的怪圈。要想有效的解決不斷增長的社會公共需求和政府難以滿足這種需求的矛盾,必須跳出公共需求完全由政府提供的傳統民政體制的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管理理念,整合組織方式。在這種社會需求背景下,一種嶄新的社會自治管理體制,即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應運而生。這些公共事業組織的出現,彌補了政府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分擔了原來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管理職能,也必然要求或迫使政府更多的放權和授權,使得政府在某些方面從原來的管理和控制轉變為服務和協調,由原來居高臨下的領導變為雙方合作。

二、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制存在的問題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越來越快,加之剛絡經濟與知識經濟的影響,傳統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給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此情況下,進行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缺少加強民間公共事業的管理

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政府職能的轉變,為我國民間公共管理事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各地由公民個人及社會其它力量大量興辦學校、醫療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公共事業。這種局面,使民間自發組織興起的公共事業管理已成為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中堅力量,其發展速度與發展的廣度,都要超過政府組織的公共事業建設,這也使得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問題進一步突顯, 即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對民間公共事業管理的規范太少,遠遠不能滿足口益繁多的公共事業組織管理的需要。

(2)缺乏公共事業的規范化管理

從現實中的公共事業管理到網絡虛擬世界的公共事業管理,再到借助國際互聯網運作的跨國公共事業管理,我國都缺少規范管理體制。一方面,政府的精力有限,相關部門對新技術與新事物的反應比較遲鈍,工作的主動性也有所欠缺,特別是這種制度性的管理工作,更多時候不愿意主動開展。與之相對應的是越來越多的社會團體的出現,公共事業大家庭的成員越來越多, 這種不對稱的工作局面,是我國公共事業管理急需解決的問題。

(3)缺少網絡化公共事業的管理制度

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互聯網絡的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公共事業也不能例外。網絡上大量興趣愛好相同, 目的一致的網民昕組織的虛擬社會團體,雖然與民政部關于社會團體傳統規范不同, 但從實質上來看,他們諸如的定期不定期限的舉行網絡文流、籌款以及社區管理都與現實中的公共事業管理無異,從屬性上判斷,應屬十公共事業組織。在我國的法律法規中,針對這種網絡社團的規范還是一片空白,一些騙于利用管理缺失,通過組建等集善款的網絡團體進行行騙,不但傷害人受害首的合法權益,也打擊了人們參與公共事業管理的積極性,對我國公共事業的發展極為不利,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相應的法規和配套的管理制度進行規范管理。

三、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制度創新策略

(1)管理觀念的發展與創新

公共事業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建設創造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因此,它必須改變以往的“命令”管理.從而轉向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產品。再次,從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是把物作為管理的目標.把人變成了物的附屬物。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使人的主體性更直接的表現出來。因此公共事業管理也要注重以人為本,保證社會居民與社會管理者的溝通渠道暢通。

(2)完善財務制度

建立以國有資產管理和事業成本核算為中心的、統一的公共事業財務管理制度。一方面保障國有資產的完整與安全,促進國有資產的合理使用,降低對國家財政的依賴,另一方面通過現代財務管理制度,有效的控制各項公共事業的經營成本,提高公共事業投資效益,促進公共事業組織的健康發展。

(3)引入科學的管理方法

要積極引入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提高組織的運行效率,做到物盡其才,物盡其用。一方面,要進行公共事業組織管理方法上的創新,提高其運作水平,另一方面,要關于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尤其是信息化、網絡化的管理手段。同時,根據各公共事業組織的自身情況,適當進行自主管理,有利于組織管理方法的完善。

(4)改革人事制度,完善人才培養方法

針對公共事業單位人員膨脹,冗員難裁與優秀人才流失嚴重的局面, 首先要確保公共事業組織的用人自,輔以完善的激勵措施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立一個富有競爭力的公共事業人事制度。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共事業組織必須要建設一支富有競爭力的人才隊伍,才能實現發展壯大,一方面,要加強內部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突出組織的固有技術優勢,另一方面,要以多種方法,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方式,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組織的應對市場風險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公共事業管理目前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因此,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是一項長期又艱巨的工程,必須進行科學的統籌和規劃,合理安排,并落實于具體的工作實踐之中,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完善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水平。

參考文獻:

篇(4)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性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浪潮的興起以及政府內部關系的調整,公共管理理論出現了從傳統的研究公共管理部門的公共行政學向研究公共事務的“新公共管理學”的轉變。這種轉變,不僅豐富了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視野,還促進了公共管理事務治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變革,為廣大人們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實現鋪平了道路。本文就公共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討論,分析了公共管理體制未來的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實是我國政府為了能更好地滿足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來的一種管理模式,并將這種模式運用于公共事業領域。一直以來,公共事業管理體制都是處于政府控制的模式,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歷史因素,還有一部分經濟因素。主要的經濟因素有:特權、輔助政府管理以及與事業單位或組織代行我國政府的職責有關。首先,政府在選擇適用模式的時候,由于一些歷史原因,政府部門理所應當地把自己當成公共事業的壟斷者,他們認為,只有政府才能為人們提供那些公共事業上的服務,然而,這樣的做法極易滋生特權主義。這些特權主義又與尋租行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政府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時需要承擔大部分活動經費以及全部政治風險所產生的成本,這就為政府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同時帶來了極高的風險。然而,只有政府部門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活動中取得較高的利益,才能讓政府有能力承擔那些由公共事業管理帶來的活動經費和活動風險。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這個社會需要管理的公共事業的數量卻遠遠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圍。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業管理的權利,政府在公共事業的各個階層都設立行政組織,這樣,不僅造成機構臃腫,還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國家財力不支的狀態。因此,由事業單位代替政府實施公共事業的管理職責,不僅能對社會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還能有效地節約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事業單位對政府部門進行直接服務,社會公眾成為了事業單位服務的間接對象。事業單位的服務目的并非是為了向廣大的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優質、更加健全的服務,而是為了獲得政府部門的財力支持。因此,事業單位的活動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門的意志。由于事業單位并非政府機構,所以,事業單位在人員編制、財務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彈性,或許是出于對臨時安排離職或者退休人員的需要,或許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慮,或許是出于滿足領導者個人需求或者滿足政府部門利益,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對事業單位進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銷、擴張等來達到上述目標。

 

二、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發展方向

 

從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管理實踐來看,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是兩種根本不一樣的公共事業管理機制。在傳統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下,政府部門對公共事業的控制是連通整個公共事業管理機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門的這種控制完成方式是通過組織的形式達到的,換而言之,政府將自己的權利通過社會組織延伸到整個社會的各方面,從而達到政府部門對整個社會的控制。實際上,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大部分是人們運用公共資源獲得利益的一種方式,但是,當國家成為那些社會公共資源的絕對擁有者和占有者時,那些事業單位或者社會組織就會轉化成一種組織化手段,而這種組織化的手段有利于國家目標的實現。

 

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不僅是不一樣的管理方式,它們的意義也完全不一樣。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是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主體,但在社會選擇的管理模式下,社會是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主體。政府控制比社會選擇更適用于計劃經濟體制,而社會選擇比政府控制更適用于市場經濟體制。第二,從法律方面來說,政府控制承擔著所有的社會責任。然而,事業單位則具有相當獨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業單位屬于事業法人。第三,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結果也不一樣。社會選擇下的公共事業單位獨立性高且數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業單位獨立性較低且數量少。

 

三、結束語

 

篇(5)

分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困境之成因,有必要從專業設置背景及專業教育存在問題入手:

(一)專業教育與非營利組織發展不平衡

自1999年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首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來,全國各高校亦紛紛開設該專業。目前專業辦學規模、發展速度超越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和公共事業發展速度是畢業生遭遇就業困境的根本原因。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受社會歡迎甚至成為“搶手貨”,而在我國卻“無人問津”,究其原因是西方國家的非營利組織較為完善,而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尚未充分發展。

1.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緩慢非營利組織的存在和發展在我國社會結構由二元格局向三元格局轉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載體,起到承接原來由政府承擔的具體的執行性和事務性職能的作用,而且能夠為市場經濟提供有效的、不可或缺的社會服務。也就是說,非營利組織憑借其獨特的職能優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和市場失靈,并且在溝通政府與社會之間起到中介橋梁作用。[1]然而,目前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步伐緩慢,嚴重影響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就業。首先,政府角色“越位”、“錯位”。政府包辦了本應交給社會管理、以市場模式運作的公共事業管理,制約了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客觀上造成專業人才無“用武之地”。其次,我國正處于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關鍵時期,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處于機構精簡階段,甚至不少單位實行“只出不進”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單位也實行“凡進必考”的原則,高門檻的準入限制以及較少的需求量,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公共事業管理體制與人才實際需求脫節造成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再次,從我國民間組織的情況來看,由于目前政府與第三部門之間關系定位尚未明確,我國的民間組織大都官方色彩濃厚,缺乏自身應有的獨立性、自主性。在人員構成方面,在絕大多數自上而下的非營利組織中,基本工作人員幾乎都來自政府部門,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政府部門的離退休人員;在相當多自下而上的非營利組織中,定員和編制極為有限,幾乎沒有固定的人才渠道,主要依靠志愿者開展活動。[2]上述三種情形,是阻礙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瓶頸。

2.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發展迅速1999年秋季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兩所高校在全國率先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隨之,2000年,全國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2001年招院校是132所,2002年是180所院校,2003年是220所,2004年發展到300多所院校1,[3]它們廣泛分布于農林、醫學、科技、師范、財經、綜合等各類院校。對于這一新專業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打算由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兩校通過四年的專業建設,取得經驗后再向全國推廣,但由于各高校自主辦學,特別是教育部對各省屬高校難以控制,因而出現各高校爭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勢頭,并一發不可收拾。[4]雖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在教育“產品”的“銷售”問題未能妥善解決的情況下過快過多地培養專業人才,無疑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費。由此可見,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滯后導致未能出現預期的、繁榮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需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供給”大批專業人才與公共事業管理領域人才“需求”不足的現實形成矛盾,而目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的過快發展則加劇了這一矛盾。

(二)專業教育就業定位模糊

目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就業定位不清晰、專業特色不明顯,導致人才專業顯示度低、缺乏不可替代性,嚴重影響了專業社會認可度。在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目錄中對其專業培養目標作了明確的要求:“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由于公共事業涉及領域廣泛,導致許多高校專業目標不明確,對學科內涵和學科屬性存在模糊認識。有些高校開設專業課程喜歡全面開花,盡可能涵蓋所有專業領域課程;有些高校則比較注重專業平臺課程,忽視方向性、特色課程的建設;而有些高校則反之。專業教育導向決定了人才素質的培養,前者訓練出來的學生似乎什么都學,什么都懂,仿佛任何地方都能就業,所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才會被社會普遍認為是“萬金油”專業,因此,在現實就業中必然時常碰壁。專業教育社會認可度低影響了人才“供給”的質量,無法滿足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促使大量專業人員未能實現專業初創時的預期目標,無法順利地進入公共事業管理領域就業。從就業市場對公共事業管理畢業生的要求上看,用人單位需要的是既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又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熟悉公共部門的組織機構和運作程序,能夠對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務管理的具體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應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專業畢業生實踐能力普遍薄弱。

(三)畢業生實踐能力薄弱

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普通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是畢業生實踐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由于對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造成實踐教學目標模糊不清,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深入開展和有效運作;實踐教學內容設置狹窄,主要集中在教學環節;實踐教學平臺建設落后,專業實驗室落后,實習基地利用率不高;專業教師普遍沒有參加過基層的專業實踐鍛煉,缺乏實踐經驗,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缺乏科學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等。目前多數高校尚未制定專門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和標準,且多采用以理論考試成績為主的考核評價體系,加上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嚴重抑制了師生開展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為適應我國公共管理體制改革與發展需要的、由國外引入并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專業。盡管目前陷入了人才就業困境,但我們并不能就此否定它的價值與存在的必要性,而應以發展促進矛盾的解決。

二、解決公共事業管理畢業生就業困境的路徑分析

解決公共事業管理畢業生就業困境,實現理論與實際需求的平衡的首要任務是推進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此外還要提升專業社會認可度以及加強實踐促進就業等。

(一)推進公共管理體制改革

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來說,其良好的就業環境需要有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

1.促進公民社會成熟,推動公共事業社會化強大的公民社會是非營利組織生存的土壤。促進公民社會的成熟,實現政府、社會與市場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為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5]因此,應當大力推動我國公共事業社會化。公共事業管理的社會化,即所謂的“社會事業社會辦”,也就是打破國家包辦公共事業的單一體制,鼓勵多方投資、融資,推動全社會興辦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實現公共事業多元化。在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事業機構,往往傾向于建立多元化的事業投資與經營補償制度。這不僅能夠實現事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投資方式的多樣化,進一步增強事業組織和公共服務組織自我補償能力,而且有利于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推進各項公共事業的發展。一旦形成這樣的局面,不僅能夠為社會增加就業崗位,扭轉專業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能夠讓其學以致用,不斷地推動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的發展。

2.預測專業人才需求,規范指導專業建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屬于新辦專業,在當前我國專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還不成熟的情況下,辦學規模過大、發展速度過快既不利于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又可能會帶來人才的浪費。為此,教育部有必要展開專業人才需求預測,進而確定專業培養規模和布點,并對現有專業布點進行調整,同時為各高校招生提供決策參考,有必要針對各高校的專業建設開展切實有效的規范與指導,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健康發展。

(二)提升專業社會認可度

篇(6)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2016002

1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機遇

1.1學科基礎雄厚,人才培養適應多樣化的社會需要

教育部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明確指出,公共事業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下屬學科,公共事業管理實行寬口徑、厚基礎、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側重解決社會發展、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不同層次的問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適應面廣,能夠為各個行業、領域、部門和公眾提供服務。培養出的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面、較高的運用理論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等,學生畢業后可以通過短時間的職業技術準備走上社會工作崗位,快速適應具體的管理工作。地方綜合性院校辦學實力較強,學術氛圍較好,師資力量也相對雄厚,為根據社會需求設置多樣化的專業方向提供各種軟、硬件條件??梢?,綜合性高校雄厚的學科基礎和專業適應性強的特點是促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1.2社區管理的發展,需要大量具備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從傳統的大包大攬開始實行分化,部分社會管理職能落到社區,社區成為承載政府職能剝落的載體,在社會管理中的地位不斷增強。社區已是滿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社會空間,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防線。目前,社區發展的獨特地位已日益凸顯,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政府職能的下移推動了社區中介組織、各類公益性組織的發展,擴大了公共事業管理的服務領域;社區管理涉及大量的事無巨細的事務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公共管理能力的專業人才。社區管理和社區建設是推動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1.3單位管理體制的改革,公共事業管理作用凸顯

在傳統的單位管理體制下,企業不僅承擔經濟生產功能,還負責單位職工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生活事務的管理。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企業后勤生活服務的社會化改革,企業與職工只有工作上的經濟關系,職工的所有日常生活服務全部由社會公共事務部門進行管理?!皢挝蝗恕鞭D變為“社會人”,企業對職工的社會保障、住房生活、教育、衛生等服務職能剝離到社會的公共事務組織機構,公共事業管理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社會中介組織、第三部門不僅成為企事業單位職工生活需要的主要生產和提供主體,也成為職工社會權益維護的代言人。隨著社會福利制度、教育培訓制度等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公共事務管理領域也不斷細化,對相應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斷加大,這也成為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開設與發展是適應時展和社會改革的需求,目前已初見成效,在辦學數量、招生規模、人才培養、課程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績,推動了國家公共事業管理的發展。但由于體制環境、思想認識、辦學經驗等方面的不足,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也面臨一系列的困境,阻礙其前進的步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課程體系設置不夠科學合理

我國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主要是根據1998年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來開設的,主要包括三大塊:一是注重人才基本素質培養的公共基礎課程,如計算機、英語、體育、馬哲等;二是注重專業知識培養的專業核心課程,如管理類、經濟類、政治學類、社會學類等課程;三是注重專業技能訓練的實踐教學課程,如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從各高校課程設置情況來看,就具體課程門類和課時分類而言,三大模塊的課程設計門類寬泛雜亂,專業方向和特色不明顯。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缺乏明確的專業方向定位,把專業等同于專業方向,在課程設置涵蓋政治、法律、管理、經濟、社會保障等多種門類,這雖然符合教育部對專業定位的寬口徑人才培養目標,但是,也導致學生似乎什么都懂的“萬金油”,沒有體現出自身的專業特色和優勢。此外,課程體系的課時分配也不和夠合理,據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注重專業知識能力培養,專業理論課時占總學時的80%以上,專業實踐技能課程的課時大都在20%以下;專業技能的課程門類也比較單一,以畢業實習、專業見習和畢業論文寫作為主,對學生的公共事業管理實踐能力缺乏系統的課程來加以訓練,使學生走上社會工作崗位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難以適應實際的工作崗位需要。

2.2本科畢業生就業狀況不理想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設立之處,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01年全國就業率達到87.1%,而2006年下降為76.08%,就業率出現逐年滑坡現象。從具體的就業領域而言,某高校該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行業差距較大,在外商、民營、合資企業就業的達到42%,國有企業的占27%,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占22%,自主創業和其他的占9%。2011屆該校本科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7%,低于《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全國本科畢業生與就業相關度的平均水平(69%)。從工作的行業分布來看,從事行政管理崗位的學生比例為30%,從事企事業機關單位具體業務比例為21%,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占13%,從事財務會計的占11%,從事市場營銷的占9%,其他的占16%。從歷屆本科畢業生對該專業的就業情況反饋數據來看,約有80%的學生認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比其他管理類的專業就業難度更大,有59%的學生提出該專業就業局限性大。造成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就業關聯度不大,學生滿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發展存在差距。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出的人才應該到公共管理相關部門就業。但目前我國該類性質的崗位實行的是“逢進必考”的原則,而且明確提出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崗位更少。此外,很多用人單位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知之甚少,更傾向于錄用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因此,公共事業管理畢業生在就業中失去優勢,專業性質與行業崗位難以做到對口化,學生不能學以致用,跳槽率高,就業滿意度低。

2.3師資隊伍建設的滯后

從專業知識儲備來看,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辦院校有兩類:一類依托原有的行政管理、社會科學、管理類師資力量開設的綜合性院校,這些教師具有一定的管理學、經濟學背景,但缺乏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專業性強的知識,對專業方向定位的種類、數量以及教學質量等帶來一定的制約。另一類是依托學校的優勢資源和優勢專業的職業性強的院校,如衛生、體育、文教等高校,這類學校的專業教師具有一定專業知識背景,但缺乏管理學、經濟學、社會科學等學科背景。公共管理學科是借鑒國外經驗引進的學科,在中國缺乏廣泛的培育空間和土壤,因此具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非常缺乏,很多教師都是從其他的學科借調過來,這些教師沒有受過系統的公共管理知識的教育,因此難以形成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精神,對專業的發展也難以達成共識。從數量上來看,專業教師隊伍的數量遠不能適應專業發展的需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師的增長率低于專業招生規模增長率,加大了教師的工作壓力和負擔,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師創新精神的培養。

3促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科學進行專業定位,完善課程體系體系設置

公共事業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的管理,是培養能在科、教、文、衛等公共事業單位從事相應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它是融管理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交叉綜合運用的一門管理專業。在科學定位好專業性質和人才培養目標后,適應社會需求,重新設置課程體系。有效整合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實踐技能培訓三大模塊,合理分配各模塊的課時,適當增加社會科學類的專業課程,同時按照學校師資和資源優勢體現專業方向特色。重視和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以提高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為導向,如多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本科生學術論壇、以社區為依托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志愿服務等,進而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

3.2加快管理體制改革,為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環境

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部門體制從屬于行政管理體制,因此人力資源的配備和招聘主要受制于政府部門,缺乏獨立自主性,很少向社會平等開放,限制了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對口專業就業。近幾年來,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加快改革的步伐,某些地區部門逐漸向社會公開公平開放,為本專業學生就業提供了機遇。如廣州、上海、深圳等發達城市的街道辦事處部分有編制的崗位實行公開選拔和招考,對有公共管理知識背景和技能的人才優先錄用,這些措施有助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參與積極競爭。今后,政府應放寬對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的限制,降低門檻,采取優惠政策促進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并為壯大非政府組織力量提供資金、法律、物質等方面的支持,使非政府組織真正為我國公共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進而促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吸納,為本專業學生就業創造支持性環境。

3.3充實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首先,要優化教師的隊伍結構。根據專業發展的方向和實際情況,合理配備教師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知識結構,達到互補和優化組合,發揮專業教師的整體知識效應。其次,要加快引進相關專業具有高學歷的年輕教師。如行政管理、社會保障等專業博士生,充實教師隊伍力量,同時從公共事業管理部門、政府機構聘請具有相關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員為專業教師進行專題講座,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再次,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國外進修或培訓,學習國外先進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最后,建立教師管理績效考核激勵機制,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教學責任感,為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提高提供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1]婁成武,孫萍.社區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篇(7)

1、主干課程:管理學原理、管理心理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管理經濟學、公共關系、公共財務、管理定量分析、應用統計、管理信息系統、管理文秘。

2、主干學科:公共管理。

3、核心課程:政治學原理、管理學原理(公共管理學)、法學概論(公共事業管理法律制度)、公共經濟學、公共事業管理概論、公共政策學、公共組織財務管理、城市公用事業管理理論與實踐、 非政府組織管理、公共工程項目管理。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前景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作為一個新專業,其社會需求十分強烈,而且需求量極大,這是我國繼經濟體制改革、政府體制改革后事業組織管理體制的改革形勢所決定的。

要建立政事分開、管理自主科學、面向社會、獨立的社會主義事業單位,沒有眾多的高層次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是不行的。另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還可以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進入政府系統,參加MPA考試進行進一步深造。因此,無論從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總需求,還是從畢業生就業和進一步深造來看,其專業發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篇(8)

1、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作為一個新專業,其社會需求十分強烈,而且需求量極大,這是我國繼經濟體制改革、政府體制改革后事業組織管理體制的改革形勢所決定的。

2、要建立政事分開、管理自主科學、面向社會、獨立的社會主義事業單位,沒有眾多的高層次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是不行的。另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還可以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進入政府系統,參加MPA考試進行進一步深造。因此,無論從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總需求,還是從畢業生就業和進一步深造來看,其專業發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中圖分類號: TU832 文獻標識碼: A

隨著管理人員素質的提高,技術的進步,燃煤區域性供暖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鍋爐熱效率達到70%以上已經是現實,這就促使我們管理人員不斷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技術,做到量化管理,科學管理。重視安全,重視環保節能,發展技術隊伍,達到高效、潔凈、環保的效果。

1管理隊伍的設置

1.1組織機構

設置主管供暖工作的副經理、車間主任、代班長、其它崗位。副經理負責管理供暖的全面工作,進行整體調控,工作考核,各項方案的確定。該崗位應具備管理知識與設備基本常識。車間主任直接對分管經理負責,該崗位應有供熱的專業知識,能清楚設施的構造原理,具有管理能力,能夠把握關鍵崗位及關鍵設備,監督抓點準確,有具體實施的組織、調配能力。代班長對車間主任負責,直接落實執行車間工作目標,日常管理、運行維護、夏季檢修、材料計劃、人員考核。其它崗位包括司爐工、電工、化驗員、灰渣工等均對代班長負責,完成各崗的具體工作,特殊工種必需持證上崗,所有人員應培訓后上崗。

1.2崗位制度

制定完善科學的崗位責任制,如安全運行制度,設備管理制度,設備操作制度、交接班制度、運行記錄制度、水質化驗制度、防火制度等,各項制度要簡明準確,具有可操作性。

1.3制定約束機制

供暖單位燃料費占成本的30%左右,節約潛力較大。公司應根據供熱面積和本地消耗平均值制定出用煤量,由公司向車間下達用煤指標。但車間應有用煤質量與數量的驗收權。由車間根據化驗結果折算成下達指標時所依據的用煤參數,對不達標的煤種有權要求退換或增加用量。

2供熱運行的管理

2.1熱水供熱系統的調節

熱水采暖運行管理尚沒有達到量化管理,大多由司爐人員憑著經驗達到某個出水溫度后壓火停爐。雖然也達到室溫16℃的要求,但運行起來溫度波動較大,室溫最高時可達到20℃,最低時只有14℃~15℃,既讓人不舒適,也浪費了能源。如何解決這種問題?供暖理論中已給出四種調節方式:即“量調節”、“質調節”、“階式質量綜合調節”、“間歇調節”。使用流量調節容易造成供暖系統嚴重的豎向熱力失調,而且較難管理,因此常采用“質調節”、“間歇調節”。這兩種調節易于實現又便于調節。一般在秋末采暖期用間歇調節方式,在12月~2月份采用質調節。

2.2調節的修正

(1)溫度修正

天氣溫度的變化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動態過程。而在熱負荷計算時室外溫度是按設計溫度選定的不變化溫度,因此在使用質調節公式計算供回水溫度時,對室外溫度值的確定應該用當天最高與最低溫度的平均值如表1。

(2)風力修正

在2001~2002冬季供暖時,哈爾濱供熱辦,哈爾濱氣象局及哈爾濱供熱公司聯合搞了氣象節能的課題,目的是研究氣象變化對燃料用量,供回水溫度的影響,方法是選定一些區域性供暖對象分樓層、分部位安放記錄儀器,每天分時段記錄室內外溫度、燃煤量、供熱時間等參數。我們在小區也做了相應的測試,根據統計數據發現刮四級以上西北風時,供、回水溫度需提高2℃左右。

(3)供回水溫度對單管系統豎向熱力失調的影響

在供熱實踐中小區習慣采用間歇供暖,即指在最冷的日子里每天也只供若干小時,設備的輸出能力高于設計工況,此時燃料不完全燃燒損失增大,造成浪費,且室溫不均衡,感覺不舒適。為克服上述現象,好多單位提出低溫常供,即在低于設計供回水溫度的工況下連續運行,這種運行方式實質也屬于質調節的范疇。由于散熱器的傳熱系統K=A(■tp)B(A、B為實驗確定系數,■tp=tp-tn、tp=(tsg+tsh)/2是散熱器供回水溫度平均值)當tsg+tsh降低時,K值降低,散熱器散熱量減少,單管系統每組散熱器不同層高的進出水溫度是沿流動方向變化的。如果溫度控制不當,最低層散熱片的平均溫度小于所需散熱量的要求,造成室溫不達標。有住戶增加好多散熱片來增加散熱量,但在立管徑不變的情況下,增大了該環的流動阻力,使該環更加不利,達不到增溫的效果。因此低溫連續供暖的供回水溫度仍要按質調節的相應溫度運行。

(4)供暖時間的確定

目前設計熱負荷的余量較大,室外溫度較高時連續運行必然造成浪費,因此建議在北方1~2月份或12月中旬至2月采用低溫連續運行,而在其它月份仍采有間歇調節方式。

3設備的管理

3.1鍋爐的維護

鍋爐是供暖的核心設備,必須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況,使其傳熱處于原設計狀態。這就要求鍋爐內不結垢,1mm厚的水垢增加熱損失3%~5%,因此要求水處理必須跟上,化驗員認真負責,通過水質處理實現不結垢,或微量結垢,根據水質狀況定期排污。夏季檢修時一定要檢查鍋筒、對流管結垢情況。如果結垢較重要酸洗,并分析結垢原因,予以消除。檢修時要仔細檢查爐排、爐梁、煙道,保證完好、暢通。

3.2輔屬設備的檢查

主要檢查轉動設備的軸承,風機葉片的磨損,電控原件的觸點、接線,水處理設備出水濾網等。如有損壞必須更換或修復。供暖系統普遍存在跑、冒、滴、漏的現象,雖然供暖管理人員想了好多辦法,制定了好多制度,但仍沒有根治。主要是現在供暖系統用的閥門密封件多使用盤根,開啟次數一多就產生滴漏,難根除,必須采用新型閥門。目前柱塞閥能很好地解決滴漏問題,雖然價格是普通閥的幾倍,但使用可靠,壽命長,維修量小,還是經濟的。

3.3新產品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暖通新產品,供熱單位該逐步地應用起來。比如好多供熱區域內的各管網分支、各建筑物的供熱量沒有量化,冷熱不均現象較多。如果在各建筑物供暖入口處安裝流量控制閥,按需供給,按設定流量調節,能夠很好解決平衡問題,據介紹可節煤15%左右。另外諸如變頻控制設備已經是完善的技術,但供熱單位應用的還很少,這有待于國家政策的引導。

4結束語

隨著我國房屋開發的飛速發展,物業管理公司也迅速誕生并壯大起來。在北方,物業公司除承擔著小區公共設施的日常管理外,還承擔著至少半年的供暖實施工作。就目前采暖方式主要以燃煤區域供暖為主,就要求物業公司有一個專業化的管理隊伍,科學的管理模式,高效的整體配合來達到供暖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10)

[作者簡介]趙云,右江民族醫學院管理系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主任,講師,碩士,廣西百色53300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0)07-0190-04

一、衛生管理專業管理體系改革的形勢分析

隨著高校辦學自的不斷擴大與醫學院校專業單一的困境,右江民族醫學院于2003、2008年分別開辦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醫學信息方向)、公共事業專業(醫療保險方向)(兩者以下簡稱衛生管理專業),標志著右江民族醫學院只辦醫學類專業歷史的結束與多學科多專業共同發展的開始。經過6年的發展實踐,專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但是,衛生管理專業一直存在縱向發展不足與外向發展缺位的問題?!翱v向發展不足”就是專業辦學層次與學科建設層次沒有得到有效提升,越來越難以適應新醫改政策下對衛生管理人才社會需求層次不斷提高的形勢。6年以來,衛生管理專業建設始終立足于本科教學與管理,未能通過強化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將辦學層次提升到碩士、博士教育層次。“外向發展缺位”就是衛生管理專業作為實踐性專業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方面沒有與社會形成有效互動,“直接服務于衛生體制改革的醫院管理、公共衛生管理、婦幼保健管理方面的課題不多,不能發揮決策咨詢的作用”。衛生管理專業縱向發展不足、外向發展缺位的問題與辦學主體的錯位、低位與管理體制的殘缺有著密切的關系?!稗k學主體錯位”體現在衛生管理專業2003~2006年掛靠臨床學院管理,2006~2009年掛靠人文社科部管理,一直沒有獨立建制;“辦學主體低位”表現在衛生管理專業一直實行教研室管理體制,教學、科研、行政沒有明確分工,教研室的功能集教學研究、辦公室管理、學生管理三位一體;“管理體制的殘缺”表現在“體”的殘缺與“制”的失衡兩個方面。“辦學主體與管理體制的制約,導致衛生管理人才培養的體制性缺陷”,衛生管理專業發展相對滯后。要改變衛生管理專業的弱勢現狀,管理體制的改革是關鍵。本文重點分析右江民族醫學院衛生管理專業管理體制的困局并提出改革對策,以便為同類同級醫學院校非醫學類涉醫專業的建設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衛生管理專業管理體制的困局分析

管理體制殘缺是右江民族醫學院衛生管理專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首要問題。管理體制殘缺的問題不僅是“體”的殘缺問題,也是“制”的失衡問題。

(一)“體”的主要問題:殘缺

1、衛生管理專業在專業建設辦學主體上實行的是人文社科部歸口管理體制。問題:人文社會科學部與衛生管理專業性質不同(社科求善、公管求真),所承擔的任務也不同(思想政治教學與專業教學),性質不同與任務不同決定了衛生管理專業的出路:長遠目標――獨立成系(最優,但條件成熟與否存在爭議);短期目標――人文社會科學部實行思想政治教學部與衛生管理專業的分類管理(即一個牌子下設兩個平級單位)。當前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用馬列主義教學部的管理理念與體制去管理衛生管理專業是否合適?會不會形成外行指導內行?衛生管理專業會不會變成長不大的小孩?

2、衛生管理專業在管理體制上實際上是教研室管理的體制。問題:專業的教研室管理體制導致了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教學功能的不到位與行政功能的越位;也導致了衛生管理專業在建設管理過程中出現責、權、利失衡的弊病,管理人員有責無權(管理喪失權威)、有責無利(管理缺乏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工作難以開展,嚴重影響到專業建設的效果。

3、管理人員的非專業化與非專職化。衛生管理專業建設與管理人員必須專業化,否則就會導致外行管理內行,外行決策,內行不服,管理鏈條就會斷裂;專業管理人員必須實行專職化,由一些享受一定待遇、一定級別,掌握一定權力的人進行專門管理。管理人員專業化與專職化以后,才會想干事、能干事,而且干成事,才能成為衛生管理專業建設的真正掌舵人。

4、管理結構呈現狹長狀態,即管理層次長(人文社科部主任―人文社科部副主任一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一教研室教學秘書);管理幅度窄(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行政、教學、學生一把抓)。問題:管理幅度過窄必然導致衛生管理專業教學管理與教學任務過于集中于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超越能力、精力與職責范圍),由于體制不健全,過重的管理任務壓在主管日常事務的教研室副主任身上;管理層次過長又導致決策程序拉大,不確定因素增多,議程復雜化,好的方案可能在過于復雜的程序中被擱置或否定,也可能導致合理方案在決策過程中錯失良機。

5、在學生管理上實行學工處管理的體制?,F狀:專業建設與學生管理的分離。弊端:導帶分離。我們可以將專業建設比喻為“健腦”,將學生管理比喻為“健肢”,健肢必須服從健腦,人才能成為思想正常和身體健康的人,兩者分離必然導致神經病或半身不遂。導帶分離表現在專業建設上就是學生管理阻礙甚至主導專業建設(本末倒置),專業建設演變為教育教學,所以專業建設不能達成預期的目標。建議:建議學工處下放學生管理權限,實行學生的院系管理體制,從而實現學生管理和專業建設的有機融合。

(二)“制”的主要問題:責、權、利失衡的問題

衛生管理專業在管理體制上出現的問題不僅集中在“體”的殘缺上,還體現在“制”的殘缺上。在管理上,“體”解決的是“有沒有人干、什么人干”的問題,而“制”解決的是“這些人是否想干、能干”的問題。

1、失衡的內涵:衛生管理專業在管理中“制”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責、權、利的失衡。由于專業實行教研室管理體制,教研室管理人員承擔著專業教學與專業建設的多、重、繁、雜的任務(“責”),但是在權力上沒有享受任何級別(“權”),在利益上不能享受對應的待遇(“利”)(表1)。

2、失衡的危害:這種有責無權、大責小利的問題嚴重削減了專業管理人員對專業建設想干的積極性與能干的主動性。即使在道德責任感的推動下專業管理人員可能會“無私奉獻”,在不計個人權、利得失的情況下對專業建設“艱苦奮斗”,但是這種精神也不可能長久保持與持續發展。另外,在管理層級上也出現同樣問題:專業負責人與教研室主任因為責任缺失“不想”承擔專業建設的重任,而教研室副主任因為權力缺失“不能”承擔專業建設的重任,教研室秘書與專業教師因為利益的缺失“不愿”承擔專業建設的重任,所以導致衛生管理專業如今積弊重重的建設格局。

三、衛生管理專業管理體制改革對策

為了實現民族地區衛生管理專業的跨越式發

展,針對衛生管理體制現存“體”的殘缺和“制”的失衡弊端,我們提出了衛生管理專業管理體制再造的理論和對策。

(一)專業管理體制設定原則

1、“體”的設定原則:體系分工與整合。(1)思想政治教學與衛生管理專業的分類管理;(2)專業建設與學生管理的統一(健腦與健肢的統一);(3)專業教學與專業行政的分類管理(教學與行政分離);(4)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異向調整(管理結構扁平化);(5)管理人員的專業與專職化(內行專職管理)。通過管理體系職能的分工和效能的整合,衛生管理專業管理體系的科室個體戰斗力和整體凝聚力將大大提升,從而為民族地區衛生管理專業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性環境。

2、“制”的設定原則:責、權、利的平衡。責、權、利的平衡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責不變,增大權與利,具體方法是教研室管理體制升格為系部或學院管理體制(成立衛生管理系和衛生管理學院);二是權、利不變,將責分散并由不同主體承擔,具體方法是將衛生管理專業教研室管理體制分割為教學(衛生管理教研室與醫療保險教研室)與行政(辦公室、教學科、學生科)兩部分。結論:兩種方式應該雙管齊下,宏觀上提升管理體制層次,微觀上對內部管理職能進行明確分工。雙管齊下式改革一方面可以構建管理體制的整體效能,另一方面可以激發組成科室的個體效能。

(二)專業管理體制改革建議

1、“體”的改革建議

系級建制:最優為獨立成系,權宜之計為分類管理,人文社會科學部統一管理下實行思想政治與專業建設的分類管理。

決策體制:領導應設一正兩副,正職管戰略,兩副職分管專業教學與專業行政(表2)。

執行體制:(1)行政與教學“二分”。行政科室設辦公室、教研科、學生科;教學科室設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與醫療保險教研室。其中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主管醫學信息方向的專業建設工作,醫療保險教研室主管醫療保險方向的專業建設工作。(2)專業建設與學生管理“合一”(設學生科)。學生管理與專業建設歸屬為系部統一管理。原因是專業之間存在著屬性的差異性,不宜實行統一化的管理模式;另外,學生的很多活動同時具備教學活動與學生活動的性質,需要多部門同時批準才能進行,降低了活動的效率。

2、“制”的改革建議:三步走

第一步:獨立。改變辦學主體上掛靠體制,實行獨立建制,由系級機構獨立承擔人才培養的全程責任。具體建議:成立衛生管理系或衛生管理學院。

第二步:升格。升格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的地位(系級或學院建制),分離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的功能(教學與行政分離),成立衛生管理教研室和醫療保險教研室。

第三步:建制。依據權力等級與類型,設定相應的責任制度與激勵機制,以保證管理者能干事、愿干事,而且干成事。

上一篇: 深化作風建設措施 下一篇: 需求分析示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久久 | 人人爽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日本 |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精品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视频二区丝袜国产欧美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