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1 11:50: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保監督體系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 從流行病學的特點區分
豬附紅細胞體病可感染各種年齡的豬,可危害各階段的豬群,有明顯的季節性,多見夏秋或雨水較多的季節。而豬圓環病毒病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仔豬斷奶系統衰竭綜合征,該類型哺乳仔豬很少發病,斷奶后1周左右仔豬常發;一種是豬皮炎和腎病綜合征,12~14周齡豬常發。
2. 從臨床癥狀的特點區分
豬附紅細胞體病主要癥狀為發熱,食欲不振,黏膜黃染,貧血,四肢末梢淤血,淋巴結腫大等,母豬感染后易發生炎,個別母豬發生流產和死胎。而豬圓環病毒-仔豬斷奶系統綜合征型的癥狀為患豬發育不良,消瘦,皮膚蒼白,肌肉軟弱無力,貧血,黃疸和體表淋巴結腫大等;豬圓環病毒-腎皮炎和腎病綜合征型癥狀為發熱、不食、消瘦和腹瀉等,特征性癥狀是會、四肢部、胸腹部和耳朵等處的皮膚上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紅紫色病變斑點或斑塊。豬圓環病毒病可以引起母豬繁殖障礙,初產母豬多發,經產母豬無異常癥狀,繁殖力正常。
3. 從病理變化上區分
豬附紅細胞體病急性病例豬體可見紫紅色斑塊,貧血、黃染少見。病程較長時可見黏膜、漿膜黃染,貧血,肝臟腫大,膽汁濃稠,脾臟腫大、質脆,肺氣腫、水腫,腎臟有不同程度的炎性變化。
豬圓環病毒-仔豬斷奶系統綜合征型,病死豬尸體消瘦,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和黃疸;全身淋巴結腫大3~4倍,切面呈均質蒼白色;肺部有散在隆起的橡皮狀硬塊;脾臟腫大,腎蒼白并有散在白色病灶,被膜易剝離;盲腸和結腸黏膜有充血、出血點。
豬圓環病毒-腎皮炎和腎病綜合征型主要病理變化是出血性壞死性皮炎、動脈炎、滲出性腎炎和間質性腎炎。
4. 從藥物治療效果區分
早期應用抗生素類和磺胺類藥物對豬附紅細胞體病有效,而對豬圓環病毒病無效。
5. 從實驗室診斷結果區分
豬附紅細胞體病無菌采取肝臟或肺臟病變部分涂片,瑞氏染色后鏡檢,可見紫紅色或粉紅色病原體;或取患病仔豬耳尖血1滴加等量生理鹽水后用蓋玻片置油鏡下觀察,可見病原體呈球形、逗點形等,紅細胞呈鋸齒狀、星狀等不規則形狀,即可確診為豬附紅細胞體病。
豬圓環病毒病按無菌常規操作方法采取病死豬脾臟、淋巴結或肺臟等病料,用聚合酶鏈式反應的方法檢測,可檢測到豬圓環病毒病核酸病毒,即可確診為圓環病毒病。
二、防治
1.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防治
該病要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豬舍內外的環境衛生,保證供給營養均衡的飼料。定期做好消毒措施,尤其要驅除媒介昆蟲,做好圈舍、針頭和注射器的消毒,保持環境溫濕度,合理安排飼養密度,消除應激因素。發病后,要及時采用藥物治療,早期用藥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體表出現暗紅色淤斑后治療效果不理想。臨床上可用氟苯尼考、四環素、土霉素、貝尼爾等藥物治療。土霉素或四環素按3毫克/千克體重的劑量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4天。貝尼爾,6毫克/千克,每天1次,連用3天。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發生和流行有季節性,多在夏秋或雨水較多的季節發生,因此,可提前做好藥物預防。藥物預防是控制該病發生的最有效和最切實可行的方法。在疾病易發季節或發生過該病的豬場,可在飼料中添加土霉素和四環素等藥物預防,劑量為600克/噸飼料,連用2~3周可預防該病。另外,還應避免從外界輸入患豬。
[關鍵詞] 體液免疫;細胞免疫;膿毒癥
[中圖分類號] R4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4(b)-0004-03
Clinical Effect of Humor and Assays of Cellular Immunity in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psis
LUAN Chi-bi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Heze Hospital, Heze, Shandong Province, 27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umor and assays of cellular immunity in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psis. Methods 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ps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5 to July 2016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including 37 cases with sepsis and 31 cases with sepsis shock, and 4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in our hospital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nd the CD4, CD8, CD4/ CD8 cells and IgG, IgA and IgM humor immunity level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tested. Results The CD4CD25Treg level in the sepsis group and shock group was respectively(1.70±0.43)% and (3.55±0.82)%, which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group(P
[Key words] Humor immunity; Cellular immunity; Sepsis
膿毒癥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機體免疫功能紊亂,主要死因為多器官障礙綜合征,據統計[1]其死亡率約為30%~50%。適應性與固有免疫反應在促炎性反應中均有所參與,CARS期宿主會將炎性介質與體液因子釋放出來,影響血管滲透性與張力后誘發微循環障礙,導致促炎/抗炎反應動態失衡,此為膿毒癥向嚴重膿毒癥、多器官功能不全及膿毒癥休克等嚴重后果進展的主要原因之一[2-3]。當前臨床意識到膿毒癥患者主要致死因素之一為嚴重免疫功能紊亂,若能對其發展趨勢予以了解,于免疫紊亂關鍵點實行免疫介入[4-6],便于盡早將免疫穩態恢復阻礙疾病進展。為探討細胞與體液免疫檢測診斷膿毒癥患者的臨床效果,現選取該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患者68例與體檢的健康人40名,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對象來源于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膿毒癥患者68例,其中膿毒癥37例,膿毒癥休克31例,均與國際膿毒癥定義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相符,且排除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腦卒中、感染HIV及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3個月應用免疫抑制劑或激素者。另選取同期于該院體檢的健康人40名。膿毒癥組中17例為男性,20例為女性,年齡為54~79歲,平均(63.7±5.4)歲;膿毒癥休克組中15例為男性,16例為女性,年齡為52~77歲,平均(62.4±5.1)歲;健康組中22名為男性,18名為女性,年齡為48~75歲,平均(60.2±4.5)歲。3組在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檢測方法
膿毒癥組與膿毒癥休克組患者均于發病后采集外周靜脈血4 mL,添加20 U/mL肝素行抗凝處理,利用淋巴細胞分離液將淋巴細胞懸液分離出來,應用間接免疫熒光染色法對T細胞亞群予以檢測。將制備好的淋巴細胞懸液各100 μL取出,將1:100稀釋的100 μL抗CD3+、CD4+及CD8+單克隆抗體加入后孵育于室溫下,時間為0.5 h,而后加入1:200稀釋的100 μL二抗,同樣孵育于室溫下,時間為0.5 h,最后添加2 mL PBS液開始檢測。用流式細胞儀,每份標本檢測細胞數量為10 000個,在計算機上輸入檢測數據后用軟件處理,將CD3、CD4、CD8及CD4/CD8數據結果輸出。健康組常規收集靜脈血并處理,而后應用流式細胞儀測定CD4、CD8水平,再應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兩組IgG、IgM及IgG水平。
1.3 統計方法
主要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數據開展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均數±標準差(x±s),組間用t檢驗,P
2 結果
2.1 3組細胞免疫水平比較
膿毒癥組與休克組CD4CD25Treg水平明顯高于健康組(P
2.2 3組體液免疫水平比較
膿毒癥及休克組體液免疫水平均明顯低于健康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注:#代表與健康組對比P
3 討論
有研究Q膿毒癥進展后機體表現為免疫激活,隨后轉變后免疫抑制,亦可能從始至終均為免疫紊亂狀態[7]。CD4CD25Treg為人類主要免疫抑制細胞,在多種免疫調節機制中發揮參與作用。研究表明在膿毒癥患者免疫調節機制中CD4CD25Treg主要作用為抑制細胞免疫,可對機體獲得性與天然免疫產生影響。膿毒癥患者機體主要為Th2型免疫反應,Th2型細胞因子產生量增加后Th1型會明顯減少,導致細胞免疫功能受損明顯。Treg可對CD4/CD25T淋巴細胞功能予以抑制,對Th1型細胞產生介導作用,使其漂移至Th2反應,增加抗炎、促炎作用,將樹突狀細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達下調,對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的增殖和凋亡產生影響,同時對T淋巴細胞凋亡產生誘導。諸多研究表明Treg細胞水平密切關聯于膿毒癥的發生發展,機體一旦患上膿毒癥Treg水平便會大幅度上升,而CD4CD25Treg水平多在因膿毒癥致死患者中上升,說明該免疫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膿毒癥患者病情進展嚴重程度反映出來,便于臨床據此對預后進行預測。該組研究結果表明膿毒癥組與休克組CD4CD25Treg水平分別為(1.70±0.43)%、(3.55±0.82)%,明顯高于健康組(P
在機體免疫細胞中T細胞為功能最強與數量最多的功能細胞,其可抗腫瘤與感染,成熟T細胞主要包括2個亞群,分別為CD4、CD8,前者主要在輔助T細胞上表達,對抗原信號轉導予以識別;后者主要在抑制性T細胞上表達,可殺傷癌細胞與被感染細胞。二者相互協調,維持機體免疫功能平衡。此外CD3細胞亞群亦可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狀態。報道[稱膿毒癥死亡者中淋巴細胞凋亡增加者占50%,CD4細胞數量降低明顯,進而使淋巴細胞更敏感于凋亡刺激信號,大量凋亡[9]。該組研究結果表明膿毒癥休克組CD3水平明顯低于膿毒癥組與健康組(P
綜上所述,檢測細胞與體液免疫可有效診斷膿毒癥患者,未來臨床還需深入研究膿毒癥的發生機制,以有效治療,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趙永禎,李春盛.生物標志物組合對急診膿毒癥和重度膿毒癥患者的診斷價值[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4,26(3):153-158.
[2] 張艷平.免疫調理改善膿毒癥免疫功能的臨床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30):75.
[3] 蘇偉,楊智,王思榮,等.血必凈注射液對重癥膿毒癥患者機體炎性反應和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1):29-32.
[4] 劉慧琳,劉桂花,馬青變,等.降鈣素原對急診膿毒癥患者早期診斷的價值[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12,24(5):298-301.
[5] Frank Brunkhorst,Roland Schmitz. Sepsis -Epidemiologie, Biomarker und mikrobiologische Diagnostik[J].Klinikarzt,2014,43(6):284-288.
[6] Lori Olvera. Early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ternal Sepsis[J]. Nursing for Women’s Health,2016,20(2).
[7] 曾文美,毛璞,黃勇波,等.膿毒癥預后影響因素分析及預后價值評估[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5,22(2):118-123.
[8] 任毅,吳勝喜,尹鑫,等.黃芪注射液改善老年膿毒癥患者免疫功能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4,21(5):323-327.
[9] 孔瑋晶,石銀月,顏學兵,等.體液和細胞免疫檢測對膿毒癥的診斷評估價值[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3):84-86.
[10] 馬帥,郭樹彬.膿毒癥免疫麻痹與細胞免疫調理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6,25(7):969-973.
Key words:High effichion ;Field water saving
1. 河北省水資源現狀: 1.1水資源現狀:
我國已被公認為貧水國家,在對149個國家和地區的統計中,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人,僅排在第109位。
河北省人口占全國的5%,耕地占全國的6%,水資源只占全國的0.7%,居全國第29位;降雨量居全國第23位。我省人均可用水資源量為305立方米/人,約為全國人均可用水資源的1/7左右。畝均208立方米,占全國畝均用水量的1/9。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已超過1000億立方米,是全國之最。出現了全國最大、世界罕見的4萬平方公里的地下水超采漏斗區和5萬平方公里的地下沉降區,并因此引起一系列的地質、生態和環境問題。所超采的地下水中有一半是很難補給的深層后備水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中東部深層地下水有可能在20年內被采光。
有關院士和權威專家認為,解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水安全問題,僅靠南水北調,只能緩解遠不能根本解決北方干旱缺水問題,必須大力推廣先進實用型節水灌溉技術。
河北省屬資源型缺水地區,解決水的問題,一方面要靠開源,一方面要靠節流。
缺水是我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制約因素。缺水影響工業年產值約200億元,由于缺水影響農業增產增收,加重農民負擔,全省每年有150~250萬公頃農田因干旱缺水而減產,40~60萬公頃農田由春播轉為夏種,年均減產糧食25億公斤左右。因缺水全省有一半人口飲用水不合標準,其中940多萬人飲用高氟水,300多萬人飲水困難。大力推行節約用水及建立節水型社會已刻不容緩。
加速推廣和建立高效環保田間節水灌溉技術體系勢在必行。首先在占總用水量70%的農業用水領域開展節水,是我們面向21世紀,建設經濟強省的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是我國我省節水農業發展的戰略性要求。
2. 河北的對策: 針對我省嚴重用水形勢,省委、省政府從全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出發,明確提出了河北省經濟發展制約在水、潛力在水,希望也在水。強調發展經濟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并制定了在全省建立一個計劃用水、節約用水、良性運行機制的節水戰略。在省委、省政府節水戰略指導下,各行各業都行動起來了。
在充分分析了國內外、省內外大量資料,針對我省水資源匱乏,農業用水理念陳舊,先進節水技術裝備缺乏,廣大農民參與不足的情況,河北省邀請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曾德超教授來我省講解由他主持完成的經過農業部組織鑒定的研究成果“中國實用型現代高科技田間節水高效環保灌溉技術體系”,并征得其同意將該科研成果結合我省農業節水現實情況,進行大面積產業化示范推廣。
該技術體系理念新穎、科學,易于實施,節水效果顯著。該項目的實施符合國家和河北省節水農業發展規劃,可帶動農業節水高技術產業成長和相關產業發展,引導和調動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3. 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 3.1國外現狀:
在發達國家,普遍采用比我們更先進的田間灌溉技術,采用實時監測,按田塊各部位土壤土層不同和作物生育期不同的生理需求而變量灌水的田間灌溉制度(或稱田間灌水計劃)。灌溉方式主要有噴灌、滴灌、低能耗精密灌溉(LEPA)、地下滲灌、波涌灌、溝灌、畦灌、大型機組灌溉等。
3.2國內現狀:
我國水利部門在水資源開發利用、跨流域供水,修建大、中、小型水庫和機井,對灌區水資源進行優化調配管理,推廣渠道襯砌,管道化輸水,噴灌、微灌等先進的灌溉技術設備等方面,獲得了輝煌的節水效果。
在田間灌溉制度方面,我國農業上有大水漫灌的習慣和多灌多產的錯誤觀念。這一方面是用水不花錢,另一方面是來水時間不可靠所造成。既然灌溉水來了就多灌飽灌,以防下一次來水時間和數量上的不可靠。另外,一般農民對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持續下降所帶來的對人類生存的潛在危機難于體會和把握。
50年代后期,在丁穎院士等科學工作者的建議下,全國建立了400多個灌溉試驗站,通過蒸滲儀等設備,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的需水量、需水規律進行了長期的系統研究,提出了適合各地區主要作物的灌溉制度。同時,各地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試驗站通過長期的、大量的試驗研究工作,對我國各地區的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和節水高效栽培模式及本地區的主要作物一年灌幾次水,在哪個生育期灌,灌多少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對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水資源管理、流域水量分配計劃、水權談判等提供了依據,對節水灌溉亦提出了范例和模式。
3.3存在的問題:
但是,在灌溉流程的最后一個環節,即占我國灌溉總面積97%的田間地面灌溉,落后的理念仍處于支配地位。粗放的田間灌溉制度和灌溉方式造成田間水資源浪費嚴重,幾乎使前功盡棄。針對我國國情,選擇投資低的先進適用的調虧型實時變量高效環保田間節水灌溉技術和新的節水裝備進行推廣應用,是現代節水農業發展的戰略性要求。
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要大面積普遍應用常規的技術密集的工程節水措施,如:采用大型噴灌機和固定式噴灌等技術與設備,投資過大(見表1),是不現實的。
表1 到2030年我國要解決水安全問題所需投資對比表
采 用 技 術
投 資(億元)
傳統工程節水技術
4417
調虧型實時變量高效環保田間節水灌溉技術
72~135
注:以上為到2030年全國灌溉面積要發展到9億畝,灌溉水保持在4000億米3要解決水安全問題所需投資
3.4推廣本技術的意義:
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緊缺,農業用水實行收費勢在必行,陳舊落后的灌溉理念和傳統粗放的灌溉模式必將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按需供水的調控虧缺度型實時變量田間高效節水環保灌溉技術,實現精確灌溉是科學灌溉的必然結果,是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是農業節水發展的要求。也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之急需。對國民經濟發展和農業節水產業優化升級有重大意義。
本項目所采取的技術將以很小的投入,解決國內常規方法無法解決的田間灌溉節水、節能和防止地下水污染等問題。
4. 調虧型實時變量田間節水灌溉技術體系: 4.1核心技術:
其核心技術是“實時變量灌溉”和“調虧灌溉”。 該成果通過了農業部組織的鑒定。項目總體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調虧灌溉——調整并保證作物最佳虧水度,確保作物高產出高效益。
實時變量灌溉——根據作物品種、生育期、地塊位置、氣象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實時制定灌溉制度,變量灌溉。
采用本技術將實現“測土施水”、“變澆地為澆作物”——這是以極小投入實現大幅度節水節能的關鍵,也是現代精準農業核心思想在農業節水上的應用。
4.2技術路線:
本技術采用的技術路線不同于傳統的技術路線,它體現了精準農業的實時地變量地對待灌溉問題的思想,即“測土施水(灌溉),變澆地為澆作物”。
其技術路線如下:
作物根區土壤水分實時監測——作物需水短期預報——選定灌溉策略(調虧類型MAD、EAD 、RDI)——確定灌水方式——確定灌水時間和灌水量——定時定量灌溉。
實用型現代高科技田間節水高效環保灌溉技術體系包含如下技術環節:(1)通過在田區、田塊代表地點,對根區土壤水勢在作物生長過程中進行實時監測;(2)利用氣象數據對作物耗水量進行短期預報;(3)根據可資利用的植物水生理規律,農業技術試驗總結,作物節水高效栽培模式與經驗(如商丘模式、吳橋模式等),或從高效利用水資源,從最優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上考慮選定灌溉策略;(4)在根區土層有效水量收支平衡的基礎上,制定田塊灌水日期、灌水量、灌水順序與部位等,對田塊灌溉作出日程安排,這就是田塊實時灌溉制度制定技術;(5)開發或選用適當的地面灌(畦灌、溝灌、軟管灌——小黑龍)、噴灌和各種微噴滴灌的量水裝置,以求灌水定量;(6)進一步改進現行各種田間灌水方法的技術細節,尤其是量大面廣的各類地面灌,采用低能耗灌水設備與技術,實現按時按量按所要求的部位灌水。
4.3本技術體系的節水效果及實用性:
本技術采用的核心設備為高度智能化設備,高度集成,簡便易行,操作十分方便。初高中畢業水平的農民經短期培訓即可掌握。
本技術適合于各種作物,不論現有灌溉方式如何,均可以實施本項技術,并實現高效節水。在河北省,從張家口壩上風蝕沙化區到邯鄲的井灌區,從西部太行山小流域區到沿海鹽堿地區,均可應用本技術。
本技術對各種灌溉方式下均可適用,無論在噴灌、滴灌、管灌還是地面灌都可以與本技術結合,實現顯著的節水效果。
4.4投入與產出分析:
達到同樣節水效果(節水30%~40%),采用本技術僅需要傳統技術的幾十份之一(1/80~1/20),僅是南水北調工程投資的1/10。
表2 本技術與幾種節水技術的比較
技 術 措 施
節 水 率
(%)
投 資
(元/畝)
備 注
現有工程節水灌溉技術
渠道襯砌與輸水管道化
30~40
200
半移動式噴灌
30~40
300
平移式噴灌
30~50
400
微灌、滴灌
50~80
800
本技術
調虧型實時變量高效環保田間節水灌溉技術
~35
8~15
微灌條件下
~40
8~15
軟管畦灌條件下
5. 社會經濟效益分析(見表3): 本技術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大效益,也是一項以社會效益巨大為特征,關系到子孫后代生存的德政工程。
我國現有耕地20億畝,有效灌溉面積8億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為2.8億畝(到2000年)。到2030年,全國缺水高達1300-2600億米3,其中農業缺水500-700億米3,要解決水糧安全問題,灌溉面積要發展到6000萬hm2用水量要從現在的4000億米3增加到6650億米3,農業節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本技術體系具有節水、節電、節肥和環保多重效益。若投資9000萬元,用五六年的時間,推廣203萬畝,每年可實現節水1.83億立方米,折合人民幣2.9億元;節電0.33億度,折合人民幣0.15億元; 減少大量肥力損失;減少潛在污水0.25億噸;五年增加就業機會5萬人。
若投資22億元,推廣4000萬畝,則每年可實現節水36億立方米,折合人民幣60億元;節電6.6億度,折合人民幣3.1億元; 并可減少大量肥力損失;減少潛在污水5.0億噸;增加就業機會100萬人。
達到每年節約或引入單方水的投資:本項目為0.61元/立方米;南水北調為:5.71元/立方米。
節水36億立方米/年,相當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投資200多億元才能達到入口水量(見表3)。
表3 調虧型實時變量灌溉技術產業化項目社會效益分析匯總表
采用
技術
推 廣
面 積
(萬畝)
總投資
(億元)
年節/增水
節 電
減少肥力損失
(億噸)
減少潛在污 水
(億噸)
增加每
方水的
投資
(元/米3)
增加就
業機會
(萬人)
節水量
(億米3)
折價
(億元)
節電量
(億度)
折 價
(億元)
氮
磷
鉀
調虧型實時變量灌溉技術
203
0.9
1.83
2.9
0.33
0.15
0.25
0.61
5
2000
11
18.3
30
3.3
1.5
2.5
0.61
50
4000
22
36
60
6.6
3.1
5.0
0.61
100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200
35
5.71
本項目的實施將對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經濟增長,促進農業節水產業優化升級,促進農村新的勞動組織形式的誕生,促進農村城鎮化,解決我省現實問題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都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6. 實施本技術體系所面臨的障礙與對策: 6.1實施本技術的主要障礙:
目前,農村經營規模普遍較小,水資源政策體系和水價體系尚未建立,不利于調動農民積極參與節水。另外,農民對水危機問題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難于體會和把握。節水事業應以政府投入為主,而我國目前經濟尚欠發達,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并且一時難以大幅度提高,而且傳統理念仍占統治地位,基層干部群眾對水資源危機認識嚴重不足,造成節水灌溉先進技術難以大面積推廣。
6.2應采取的對策:
針對存的問題與當前面臨的障礙,我們只能積極應對。本技術以極小的投入產生顯著的節水、節能、環保效益,大力推廣本技術是我們發展精確農業和推進農業工業化的必由之路。推廣本技術,應從大農場和經營規模較大的地方做起,向周邊地區輻射,強化水危機意識,加強教育培訓,轉變觀念。打好示范基地建設的基礎,抓好主要點儀器設備的產業化、國產化這一關鍵。以政府資金為引導,充分發揮政府、地方、農民和企業及中介機構的積極性。
7.小結:
調控虧缺度型實時變量高效環保田間節水灌溉技術具有簡便易行,投資較小,適應面廣等特點,發達國家均已普遍應用。針對國情采用“國產化”了的技術和“中國化”的技術路線及中國特色的推廣方案,以較小的投入解決我國北方田間節水灌溉問題,投入少,且具有顯著的節水、節能、環保等社會效益,可以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農業及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中國工程院“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項目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中國工程科學2000年2卷8期。
2、
中國農業大學 。 中國實用型現代高科技田間節水高效環保灌溉技術體系的開發與示范。 鑒定資料。
3、
噴灌工程設計手冊編寫組編。 噴灌工程設計手冊 北京 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9,8 342—382 486—522.。
4、
曾德超,彼得.杰里。 果樹調虧灌溉密植節水增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1994,4。.
5、
曾德超,彼得.杰里。 果樹調虧灌溉密植節水增產技術指南 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1994,4。
6、
李光永,黃興法,曾德超。 面向用戶的果樹微灌灌溉計劃實時制定技術體系與實施方法.。
7、
李光永,王小偉,黃興法。 充分灌溉與調虧灌溉條件下桃樹的耗水量研究 水利學報 2001,9。
8、
黃興法,李光永,曾德超。 果樹調虧灌溉技術的機理與理論實踐 農水工程學報 2001,174).
引言
人們在享受高度發展的工業所帶來的方便的今天,環境污染和安全生產問題也逐漸成為人們不得不關注的問題。我國是資源大國,同時也是能源消耗大國,很多企業在能源消費的同時忽略生產中的安全環保問題。尤其是對我國的高碳行業,加強企業的安全環保監督檢查工作,走一條生態綠色、安全生產的發展道路刻不容緩。面對當前現狀,企業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加強企業安全環保的監督檢查工作,來保障企業和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環保監督體系
1.建立安全環保監督委員會
企業各部門的最高管理機構就是委員會,安全環保檢查機構也不例外。安全環保監督委員會不僅要對企業各個階層的安全生產負責,在對企業各個部門的實際情況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安全生產條例供工人參考。委員會還要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保證環境污染情況不超過標準,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發生。在日常生產過程中,委員會要組織各部門負責人對監督其下屬工作的進行,并根據下面定期上報的工作狀況,對下一步工作的具體內容進行組織規劃。
2.聘用專業的安全環保監管人員
對于企業的各個部門來說,都有熟悉、了解并掌握該部門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的工作人員,對于安全環保監督管理這樣的部門來說更應該聘用專業的員工。專業人員不僅了解工作性質,更容易樹立起高度的責任感,對工作負責,對企業負責。若聘用專業外的人員,不僅在熟悉工作內容上需要一定的時間,在監督管理這樣需要嚴格進行的工作內容上更容易出現疏漏,為管理帶來不便。因此企業的監管部門要聘請專業的安全環保監管人員,對企業的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保證生產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明確安全環保監督檢查的內容
各級安全環保監督部門應建立明確、具體的檢查工作內容。可以通過下級向上級提出意見或建議,上級經過考察研究后進行匯總;也可由上級與下級共同溝通協調,相互參考,制定成安全環保監督檢查規范或條例,然后根據各部門的具體情況加以實施和落實。上級頒布條例后,各部門要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進行安全環保生產。從領導到基層職員,凡是其工作內容涉及到安全生產和環境污染的都要把該條例作為依據。此外,還可以實行各部門之間的相互監督,對違規行為進行舉報,采取一定的獎懲措施,獎勵舉報人員,懲罰違規部門,督促大家按條例辦事。
三、對員工開展安全環保教育工作
員工既是企業的動力來源,又是各項工作的具體實踐者,因此,員工也是實現真正的安全環保生產工作的關鍵和最重要的責任者,可見,提高員工的安全環保意識不容忽視。企業應定期開展特定的安全環保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體系,讓專業人員幫助員工培養和完善自身的安全環保意識。在日常工作中,上級要對基層員工進行嚴格監督,時刻提醒員工其工作的規范性,從而保證員工安全生產意識的全面提高。
四、提高企業的應急管理和檢查能力
1.加強預防工作
各部門員工應建立一定的憂患意識,對安全環保工作有高度的重視,樹立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意識。在安全生產事故和環境污染問題發生之前做好思想上、組織上、物質上的準備工作,將預防與應急結合起來,以方便事故發生后能夠進行及時正確的判斷和處理。
2.資源整合管理
將現有的應急信息內容以及應急資源措施進行整合,建立詳細的監管預警系統,可以利用網絡的互聯性建立一個科學的、有效的、信息化的預防體系。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安全事故和環境污染情況時有發生,相關部門應該將問題進行分類記錄和研究,將現有的應急資源措施整合管理,保證分工明確,將責任落到實處,最終形成一個科學的、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安全環保監督檢查體系。
3.落實全面檢查
生產過程中企業應對工作人員進行嚴格的四項檢查管理,即對員工交接班情況的檢查、對值班人員的檢查、對安全員的每日檢查、安全與環境監督的每日檢查。除此之外,對生產過程的各環節、生產設備設施、工作人員以及工作環境條件進行詳細的、全面的檢查,更有助于事故的排查和消除,保證生產工作的順利進行。
五、建立完善的安全環保檢查制度
在古代,制度就是規矩,古語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只是讓部門加強對安全環保監督檢查在行動上的落實,而沒有相應的制度保障,恐怕長久的監督檢查很難長期維持下去。同樣的,缺乏明確的保障制度,工作條例也是不能有效執行的。因此,企業的監督檢查部門要對安全環保監督檢查工作有明確的規劃和目標,建立健全相應的監察制度,可以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其他企業的先進管理模式,參考各級員工的意見,制定科學的、全面的、切合實際的安全環保檢查制度。
結語
近幾年來,在我國很多大中型企業中發生了不少安全生產事故和環境污染問題,在給企業和國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不利影響。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企業應該加強對自身的安全生產管理和環境監管能力,提高各階層員工的安全環保意識。日常生產過程中,對員工的操作流程進行嚴格的規范和監督,幫助企業建立安全生產、綠色生產體系,保證環境和經濟能夠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校侃,國軍.加強HSE監督管理,提高安全環保執行力――淺析如何抓好企業安全監督工作[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1,13:40-41.
[2]姬江濤.加強企業安全環保監督檢查的措施探討[J].綠色科技,2012,07:231-232.
一、我國環境監督執法存在的問題
面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難究”的老難題,我國已經對此實施了許多應對措施,并且這些應對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得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取得成效。但是,那些暫時性的措施因其缺乏系統性而未能形成長久的有效機制,沒有解決我國環境監督執法機制乏力的根本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環境監督執法存在以下兩大方面的問題。
(一)在執行主體上還存在諸多欠缺
首先,我國環境監督執法機構還不健全。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規定不是很明確,使得一些相關環保部門的行政執法變得形式化,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還有一些環境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能分工不明確,使得環境監督管理工作出現職責交叉重復和監督管理主體空位、缺位的現象,多頭管理、政出多門和條塊分割的問題仍然存在,弱化了機構的內聚力;對于那些跨地域、跨空間的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域污染和沙塵暴等,沒有強有力的跨行政區域環境監督執法機構。其次,我國環境監督執法人才缺乏。大部分基層工作執法人員從來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業務水平和執法能力都有待提高;在基層執法中,執法人員職權不明和越權越位情況時有發生;人員的執法程序不夠嚴謹,草率執法的情況仍然存在,嚴重影響了環境監督執法工作的質量。再次,我國環境監督執法主體的職能有待細化。按照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環境行政執法主體有以下幾種類型:各級人民政府;環境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授權實施污染防治監督管理的有關部門和實施環境資源保護監督管理的有關部門。通過對上述執法主體職責、職能問題的調整,強化了我國環境監督執法主體的管理職能,細化了其管理層面,但根本上仍處于職能定位不準、寬泛、缺乏深度的境況之中。法律規定我國的環保部門不僅要綜合管理環境保護工作,還要承擔環境監督執法部門的工作,看似增加了環保部門的管理權限,實則無形中降低了其監督執法的地位。
(二)環境監督執法的制度建設有待加強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備的環境立法體系框架、規范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法律體系、適應了WTO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和要求。不過社會的發展和不斷前進也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而且發展越快問題越多。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完善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解決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如缺少土壤污染、化學品管理、生物安全、遺傳資源保護、核安全等法律法規。環境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但涉及環境管理思想和目標的培養與建立,還涉及環境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的組合等。與過去相比,這些系統設計無疑會使環境管理更加科學合理、協調高效,彌補對整體性、協調性和配套性思考的不足,提高環境監督執法的質量。在我國,政府直接控制因企業或個人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所需要執行的政策,治理成本高昂,如設立機構和人員的配備、污染檢測等,致使各級人民政府無力承擔。因此,必須加大環境監督執法資金的投入,提升我國財政支持能力。
二、增強環境監督執法能力的對策
(一)健全環境監督執法機構
為了增加地方政府環境治理的靈活性和積極性,可以授權地方政府,給予地方政府以高度的自治,因地制宜地處理本轄區內的環境保護工作。鼓勵地方政府設立獨立的環保部門,健全環境監督執法機構。實行首長負責制,明確環保工作的內容、范圍和程序,確保上級下達的命令執行通暢,提高工作效率。配置專門的協調機構,協調各類沖突問題,以達到統一、協調、高效的目的。建立跨地域環境監督執法機構,以解決跨空間、跨地域、跨行政區域的環保問題。
(二)建立高素質的環境監督執法隊伍
所有環境保護的政策都是由人來執行的,而人又是復雜的,所以在環境監督執法中不可忽視人的作用。人員的素質又關乎環保隊伍的素質,環保隊伍的素質又影響著我國環境監督執法的質量與能力,因此必須加強環保隊伍自身的素質和專業素養,以使環保隊伍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在環境監督執法過程中做到盡職盡責。建立與培養高素質的環境監督執法隊伍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把好環保隊伍人員的出入關,建立嚴格的淘汰機制,隨時淘汰那些素質低下、工作低能的人員,引進高素質人才;二是要注意理順各級環保部門的縱向權力關系和職責權限,避免出現空位、缺位、錯位、越位的情況及職能的交叉重復;三是要建立程序簡單、內容簡潔的工作考核機制和嚴格、嚴厲的責任追究制度;四是要定期對環保隊伍的所有人員進行素質拓展教育和業務素質教育等方面的培訓,增強我國環保隊伍的綜合能力。
(三)加大對環境監督執法的資金投入
加大對環境監督執法的資金投入,以更強有力的財政支持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不僅能夠維護人們的身體健康,還能擁有吸引外資投入的潛力資本,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各級政府要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做出明確細致的安排,重視并將其納入到政府的財政預算當中,善于團結其他社會力量,靈活運用各種投資方式,以增加投資主體的數量,緩解財政壓力,切實加大治理生態環境的力度,真正達到改善人們生存環境的目的。
(四)細化與完善環保部門的職能定位
我國要通過運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幫助政府細化與完善我國環保部門的職能定位,轉換環保部門的綜合管理職能。與地方政府的環境質量管理功能相區別,環保部門的職能定位應該是環境監督執法功能,擔負起環境監督管理的職責。而且,環保法已經有所規定,對于區域環境質量工作,應當由該地方政府全權負責,給予地方政府足夠的發言權。因此,政府要真正落實此規定,因地制宜地處理好我國不同地區的不同問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建立與完善環境監督執法法律體系
合法性是政府所有行政行為必須具備的特征,而法律又是政府解決所有問題的依據,因此要建立與完善環境監督執法法律體系,避免環保部門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無據可依。所以,要先對環境監督執法的法律體系進行總設計,再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總設計要遵循科學、系統、協調等原則,明確上位法和下位法的組合及其地位關系、管轄范圍、基本制度原則和實施程序。對法律體系的完善要遵循配套、清晰、可行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如實施法律的行政主體要明確、職責分工要適當、法律責任要清楚等。當然,法律的執行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不執行或不嚴格執行法律法規,那么法律法規就形同虛設,不能真正發揮它的依據作用和懲罰違法犯罪行為等的作用,從而降低了法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秩序得不到維護,也將影響政府在人們心目中的權威。因此,我國環保部門要嚴格執法,貫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工作作風,為人民服務。
(六)系統設計環境管理的思想、制度、方式和手段
我國環境管理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危機管理思想,即對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進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思想。要想對這些重要環節做好有關系統設計,首先要搜集盡可能全面的情報,認真分析搜集來的資料,確定可能污染源,根據規定控制污染源的排污總量,達到預防的目標。其次,要對企業環保設施的運行按照環保設施運行管理制度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防止企業偷排及其環保設施的不正常運行。最后,要核實企業的實際排污總量、排污去向和污水處理情況等,進行嚴格的監督檢查,達到對已排出污染物進行控制的目的。
(七)強化社會公眾環境監督管理機制
公眾及社會團體是我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重要力量,是環境保護的社會制衡力量,也是我國環境管理體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公眾不僅能監督企事業單位的各種違法行為,也能對政府環境行為進行監督。首先,要在思想上改變舊有的觀念,相信社會的各種力量,團結利用社會各方的力量。其次,要提高社會公眾及社會團體的法律地位,維護他們的監督權力。建立有效的獎懲監督體系,提高社會公眾 監督環保工作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最后,要建立公眾環境監督的法律救濟制度,以確保社會公眾及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監督管理后的生命安全及財產安全等,保證我國在以后的環保工作中存在持續穩定的社會力量。
參考文獻:
[1]許嶺.對我國環境執法問題的思考與建議[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2]林秀紅.我國環境執法難的原因與對策[J].海峽科學,2012(06).
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分類與框架構建
(一)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分類
從制度的屬性來分,環境保護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約束制度組成。從制度的實施手段來分,環境保護制度分為強制性手段、選擇性手段和教育手段3種。從制度的責任主體來看,環境保護制度主要包括針對政府環境管理主體的環境管理制度、針對企業環境治理主體的環境治理制度和針對公眾環境監督主體的環境監督制度3類。
(二)環境管理主體的制度框架構建
1.完善環境管理體制
一是創立流域環境管理機構,增強環境管理的科學性、統一性。二是強化綜合決策和協調體制,明確政府各部門的環境管理職能。三是延伸環保機構“觸角”,完善基層環境管理體制。四是完善環境管理機關的內部行政體制。
2.完善環境保護制度供給機制
一是要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和導向作用。二是要加快環境標準制訂。三是要創新有效的環境政策。四是要不斷完善××省環境保護地方法規規章體系。
3.完善自我約束機制
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落實環境管理責任制,有效履行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責任與義務。強化外部監管,加強環境監督管理約束機制建設,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環境管理的自我約束機制。
(三)環境治理主體的制度框架構建
1.強制性制度建設
企業(排污者)大都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而獲取高額利潤的有效途徑就是降低生產成本。因此,要通過完善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制度,監督企業(排污者)依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防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污染,并轉嫁給社會或其他治理主體。從預防性強制制度來看,預防性制度管理理念要從濃度控制和末端控制向總量控制和全過程控制轉變。從制止性強制制度來看,主要包括飲用水源環境保護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強制淘汰制度、重點監管區制度等。
2.激勵性制度建設
要按照“排污要成本,治污有效益”的原則,制訂一套以環境經濟政策為主、非正式約束制度為輔的激勵機制。就目前而言,一是要通過設立環境污染整治專項資金,調動企業治污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要建立企業環境信用制度,對企業實行環保信用管理;三是要結合污染減排的形勢,研究提出排污交易的制度,研究和建立綠色金融、環境責任保險、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制度,促進資本市場的綠色化進程,保障環境治理主體的“治污收益”;四是要完善排污收費制度,真正體現排污收費的經濟杠桿作用等。非
正式約束制度是企業(排污者)自我規范環境行為的重要手段,積極推進企業清潔生產、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等制度。在完善非正式約束制度方面,還應注重企業環保社會責任制度建設,研究制定相應的社會責任標準,逐步建立企業環保社會責任認證體系,強化媒體監督功能,促進和激勵企業確立社會責任的意識。
3.懲罰性制度建設
懲罰性制度應包括宏觀的環境政策調控和微觀的具體環境侵權行為的懲罰。要從宏觀角度形成全社會推進節能減排行動的宏觀調控政策,從微觀角度打擊違法企業(排污者)故意對他人或公共環境利益造成損害的環境侵權行為,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提高環境違法成本,有效防止企業環境成本外部化。
(四)環境監督主體的制度框架構建
1.公開性制度建設
環境信息公開是社會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將信息公開的途徑、形式和程序做出詳細規定,使社會公眾參與既名正言順又有章可循。
2.參與性制度建設
要進一步拓寬環境保護社會公眾參與的渠道,建立健全社會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環保部門依法決定相結合的環境行政民主決策機制,完善環保部門的內部決策規則和行政決策程序。
3.監督性制度建設
要加強社會公眾、民間環保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監督性制度建設,對環境管理主體的不作為或作為顯失公正的行為,對環境治理主體造成環境污染事故、危及環境安全等行為進行社會公眾監督。另一方面,要積極推行與環境保護有關的非正式制度,完善有關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體系,特別是要進一步發揮媒體的作用,在全社會形成“保護和改善環境為榮,破壞和污染環境為恥”的良好氛圍。
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的四個重點
(一)加強和改進環保規劃工作
要建立層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規劃體系,健全規劃實施的保障機制,確保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統籌發展規劃;二是實施空間區劃;三是推進專項規劃;四是制訂區域規劃。
(二)加強地方環境標準建設與管理
要根據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制修訂權限,從××省的環境特征、產業特點和環保工作需要出發,制定符合現階段經濟社會實際和發展需要的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及重點污染行業環境準入標準。主要包括:積極編制××省地方環境保護標準規劃。提出××省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制定計劃,建立項目庫,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確定2009~2012年××省地方環境保護標準制修訂目錄。加強地方環境標準建設。一是環境質量標準建設;二是污染物排放標準建設;三是其他環境保護標準建設。
(三)完善和創新環保政策
1.制定和完善環境管理政策
一是要全面推行規劃環評;二是科學實施總量控制制度;三是嚴格落實環境管理責任制;四是完善污染減排制度;五是加快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六是強化交接斷面水質管理制度;七是繼續推進重點監管區制度;八是積極推進社會公眾參與制度。
2.改革和創新環境經濟政策
一是健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二是探索建立排污總量指標的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三是規范和完善排污收費機制;四是建立和完善環境財稅政策;五是探索完善綠色系列政策。
3.推進和落實環境技術政策
制定和完善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篩選適合××省的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術,一批污染控制技術要求和工程技術規范;鼓勵或限制發展的環境技術、裝備目錄。推行清潔生產審核,逐步健全鼓勵企業持續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引導機制。推廣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0)認證,加強引導環境標志產品認證。
(四)完善和強化環保法規體系
在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通過立足××省省情與借鑒其他省份先進經驗相結合,通過制定新法和修訂現有法規規章相結合,進一步完善××省的環境保護地方法規規章體系。一是要重視環境法制基礎和空白領域環保立法研究;二是多方法分層次推進人大環保立法工作;三是積極推進政府規章的制訂。
環境保護制度實施的六大執行體系
(一)組織保障體系
要形成環境管理既統一監管又分工協作的部門協調機制,同時要建立健全責任分解,落實考核體系,完善責任追究制度;要進一步完善區域協調機制,要進一步充實環保工作力量;要進一步明確局內各部門的制度建設任務,做到各負其責。
(二)監測預警體系
近期要重點建設和完善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應急預警體系、環境監測監控平臺等,做到數據準確、傳輸及時、方法科學;全面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及時跟蹤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變化情況;準確預警和及時響應各類環境突發事件,使環境管理形成主動、事前、預防、積極的環保工作新格局,確保環境安全。
(三)技術支持體系
必須大力發展環境科學技術,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從環境戰略研究、環境政策和立法研究、環境應用科技和環境標準研究等方面,選擇一些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系××省環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加快推進環保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創新研究團隊和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以技術創新促進制度建設。整合資源,加強合作,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成立由知名專家組成的××省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建設智囊團,為××省環境規劃、標準、政策和法規的制定修訂工作提供技術咨詢。
(四)設施支撐體系
要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規劃各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城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廢水、工業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污泥等集中處理設施。加快推進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的一體化、標準化進程。
(五)執法監管體系
1.環境檢測的現狀分析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環保部門的監測工作在我國環境監測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環境監測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保部門的監測工作對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促進了國家環境監測體系的完善,推動了國家環境監測機構的建立。進入90年代之后,國家加強了對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視,環保標準也隨之相應地得到提高,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被提出來,這足以說明國家對環境保護和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視。隨著環保工作的不斷發展,國家環境監測體系逐漸從企業環境監測機構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技術隊伍。國家市場經濟的推行和發展,使得污染企業的收費檢測體系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國家環境監測體系逐漸進入到環境監測體系的企業市場中來。隨著我國企業改革步伐的推進和發展速度的加快,企業的環境監測體系如何在市場經濟中長期生存和發展下去,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1]。
2.環境監測對企業生產的作用
環境監測對企業生產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提升了環境監測服務水平、污水自動監測系統的作用、環境應急和減災和噪聲監測等。
2.1提升了環境監測服務水平
污水自動數據監測體系完工后,數據的信息量相比之前明顯增加了,這為環保監測部門提供了時間與精力對其他的生產企業進行監測。環保部門通過對這些水環境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實時監督企業的生產情況,能有效防止環境污染現象的出現。環境監測提升了環境監測的服務水平,使環保部門對企業的生產污染情況進行了監督和管理。
2.2污水自動監測系統的作用
污水自動監測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自動監控技術等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實時的監測,這種監測技術提高了監測效率,改善了傳統的環境監測方法思想上和監測手段上的不足,補充了新的監測思路。現代的環境監測由自動監測和傳統的手工監測共同完成。污水自動監測系統對企業排放的廢水進行了監測,它能快速監測出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狀況,提升了企業生產的效率[2]。
2.3環境應急和減災
實時的監控能對監測點的水質異常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工作人員通過實時監控中提供的水質信息迅速找出原因,并制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環境監測能對企業的生產狀況進行及時的反饋,為企業提供了預警,起到了環境應急和減災的作用,避免企業生產造成進一步的損失。
2.4噪聲監測
噪聲監測在企業的生產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噪聲監測在環保部門的監察工作中屬于難點,監管力度往往不足。如果能加強噪聲監測,改進監測設備,淘汰舊的設備使用新的設備,這將為企業的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避免噪聲對環境的污染,促進企業安全生產[3]。
3.提高環境監測在企業生產中的作用的措施
3.1轉變監管方式,提升服務意識
行政機關是國家的重要職能部門,代表國家隊某些事物進行管理。環保局作為國家的行政機關應以服務為先導,以教育為本位,服務人民,引導企業正規經營。因此,服務是行政機關的重要內容。提升服務意識和轉變監管方式是提高環境監測在企業生產中的作用的重要措施之一。環保局在對企業進行環境監測服務時,應提升服務的功能,加強服務的意識多渠道、多形式地為企業提供環境監測服務,工作中時時指導、提醒和交換環境監測的信息。環保部門在對企業的生產進行督察的過程中,可以向企業員工講解一些環保知識。定期對企業開展一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并且與企業的生產相關的教育培訓,對企業進行正面的引導,增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將監督與服務相結合,執法人性化,提高企業員工的法制意識,促進對企業監管效率的提高。
3.2提高環保執法人員綜合素質
在激烈的競爭市場氛圍下,石油企業往往只注重石油生產的所謂內部效益,單純地追求經濟利益,嚴重地忽視了“企業外部”的環境保護投入。由此造成了比以往更嚴峻的油區治理形勢,大大加重了石油城市區域的環境治理負荷,給以往的非常薄弱的油區環境污染防治體系和運行機制造成嚴峻的考驗和沖擊,也為調整油區污染防治戰略迎來了難得的機遇和挑戰。
一、加強領導。強化油區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職能,合理配置機構
為了適應石油區和行業的環境保護工作特點和監督管理把關的要求,必須在石油區域建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高效快速反應機動的油區環境污染監督治理與監測隊伍。其職能原則上要與所在地的行政區域的各級政府環保部門相適應。當然,油區的環保工作仍以推行清潔生產,防治跑、冒、滴、漏污染,以及緊急污染事故的監測和處理,實現生產中全過程污染控制,采用先進的三廢處理技術,結合生產技術的改造,把油區污染消滅在生產過程中。在此基礎上,開展對全油區的生產、生活、文化娛樂等全環境區域進行綜合整治,做到長遠有規劃,實施有計劃,檢查驗收有方案等。
過去一提到加強石油環保工作,就片面認為要增加機構,擴大編制,以及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力度等。如果只單純這樣理解,只會把油區環保導入歧途,因為這里面忽略了加強一詞更深一層的含義,那就是加強監督管理的力度,借助國家環保法規,運用經濟手段促進油區環保監督管理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
二、推行清潔生產,建立油區全方位,生產全過程,工藝全工序的污染綜合防治體系
石油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直接利用,對油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和污染,這種延續西方發達國家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生產模式與當前我國石油區嚴峻的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已格格不入了,為實現世貿組織推行的環境生產一體化管理模式,唯一的出路就是推行清潔生產,實施HSE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在石油生產和加工的各個環節中嚴把廢物釋放關,盡可能地減少有毒有害物質在各生產工序中的排放。
實現HSE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推行石油清潔生產技術,要把環境保護貫穿于三個過程一是把保護環境的理念始終貫穿于清潔生產的全過程,充分調動每一位員工的自主能動性,使大家清醒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清潔生產的最終目的,二是落實在原油生產和石油深加工工藝的個各個環節和崗位上,并建立一套嚴密完善的環境管理責任制,生產指揮部門應嚴格把關;三是組織石油生產各級管理機構共同參與的全過程,即從規劃、組織、建設到運營管理以及評價總結的全過程,都要把清潔生產和環境保護作為生產所必須的重要因子考慮進去;四是由單一的石油生產要素和最終排放的點源污染治理轉變為施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清潔生產,最終改善全油區區域化生態環境。
三、油區環境保護部門專職監督管理與各職能部門所分管的環保工作緊密結合
在石油企業內部,有一些人,特別是一些高級管理人員,往往片面地認為油區環保工作不能與政府比,企業內部環保工作有人抓,有個應付的科室就可以了。在這樣的認識水平下,設置區區幾個管理人員去實施環境監測、污染治理等一系列高標準的環保要求,真有點螞蟻撼大樹的感覺。因此,最終往往不會取得明顯的環保效果,也僅僅做一下表面工作,應付而已。
因此,當前油區環保工作除了加強專職環保機構外,其它各職能部門在其業務范圍內也應有明確的環保分工。總之,油區環保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分工協助,密切配合,共同管理,互相監督。必能加速油區污染治理速度,增加環保資金投入,從宏觀上徹底改善油區環境面貌。
四、運用經濟手段促進環境治理
石油企業環保工作雖然起步較早,積累了一定經驗,但也有時好時壞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無法發揮運用經濟和法律等強有力的監督管理手段。
運用經濟和法律等監督管理手段,有利于管理者把環境污染防治當作石油生產一項必要的管理內容來組織實施,納入生產日常管理軌道。石油環保部門是根據石油企業發展要求而設立的,并非權宜之策,油區環保部門在實施監督管理中,往往受到個別領導、部門的輕視,甚至受到個別阻擾和破壞。處理這類問題。單純靠行政命令是收不到很好效果的。因此,使用經濟和法規手段,讓權、利分明,做到有獎有罰,是新時期油區環保監督管理工作非常必要的補充。運用經濟和法律等監督管理手段,要遵循改進環保政策法規要求,參照石油生產管理獎罰制度制定實施。
(二)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權益和日益增長的環境需求;堅持發展第一、環境優先,遵循生態經濟規律,遏制犧牲環境和以生態換經濟的粗放型發展;堅持重點突破、分類指導,有計劃、分步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改革創新、一崗雙責,建立統一、高效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和長效機制。
(三)工作目標。到2010年,全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所提高,城鄉生態系統功能得以增強,生態安全保障有力,生態環境綜合質量穩定良好,完成5個國家級生態縣建設,基本形成城鄉環保一體化均衡發展基礎。
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顯著上升,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基本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式以及消費模式,經濟社會發展步入良性循環;14個郊區(市)縣80%以上達到國家級生態縣標準,全市達到國家級生態市建設指標要求,基本形成城鄉環保一體化均衡發展優勢,基本建成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級生態市。
二、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建立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
1.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生態市建設重點保護區的環境準入和排放標準,禁止建設除國家規定許可以外的項目;控制限制開發區的土地開發規模和強度,限制不符合生態功能定位的產業發展;加快優化開發區的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提升生態經濟效益。
2.轉變發展方式。推進ISO14000環境認證;培育優勢產業及優勢環保企業;發展循環經濟,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健全落后工藝、產能退出機制。
3.完善政策導向。健全特許經營制度,落實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垃圾與脫硫發電等優惠政策;制定排污權交易政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水源和其他敏感生態區域保護的財政補貼和轉移支付機制,建設“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
(二)建設宜居的生態環境體系。
1.加強環境整治。深入推進流域整治和雨污分流工作,完善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加快備用水源建設;綜合治理揚塵、燃煤和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噪聲及油煙污染;強化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與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完善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與綜合利用體系。
2.突出生態保護。加強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多渠道拓展城市綠化空間,協調農村聚居點與自然生態環境關系,均衡城市綠地與鄉村耕地、基本農田布局;加快推進198區域生態建設整治和各類保護區、公園的規劃建設;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防止外來有害物種侵入;建立生態環境資源臺賬。
3.加快生態恢復。實施組團式、復合型城市群發展戰略;疏緩徑流污染、濕地退化、“熱(濁)島效應”、酸雨影響、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等生態制約瓶頸;加快地震災區生態恢復,推進建設人工生態系統,加快恢復城市區域生態承載能力。
(三)構建安全的生態支撐體系。
1.構建誠信體系。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行為等級定期審核和評估制度,定期通報優秀環保信用企業和環保誠信污點企業名單,實施評優創先環保一票否決制度。
2.完善預警體系。健全重大生態環境災害預警系統,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的環境應急處理機制;加強環境監測、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環境災害應急監測和環境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建立以生態遙感監測為主、地面監測為輔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加強應急物資、裝備和專業隊伍等應急保障能力的建設,提高事故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
3.健全監管體系。明晰環境監管職責,形成全覆蓋、網格化的監管體系;逐步開展土壤、核與輻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態質量等領域的監測監管,形成統一高效的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環保會商、信息共享和社會監督制度。
(四)培育生態的社會文化體系。
1.倡導綠色文化。加大宣傳力度,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觀、生態文明觀;將環境保護意識融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綠色環境文化。
2.創建綠色單位。積極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村鎮、綠色企業、綠色工地、綠色家庭、綠色機關等創建活動,有計劃、分步驟加快推進生態區(市)縣、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的建設。
3.鼓勵綠色消費。增強綠色出行和節水、節電、節能環保意識,推廣清潔能源改造和使用;支持生產使用綠色、有機、無公害生態產品,抑制過度包裝,避免或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制定綠色產品政府采購目錄。
三、加強組織領導
2機動車環保檢驗的特點與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機動車環保檢驗包括車輛外觀檢驗,登記機動車環保管理信息、檢測尾氣排放、頒發檢驗合格標志等過程。目前,以河北省為例,機動車環保檢驗自動化水平較高。登記信息、檢測尾氣和打印合格標志均與計算機連接,有固化的軟件控制。環檢機構與當地環保部門聯網,實施上傳環保檢驗數據,按照國家及地方在用機動車排放標準出具檢驗報告,打印頒發環保標識。目前,從事機動車環保檢驗的機構,均為社會化第三方機構,通過了國家或者省級質監部門組織的計量認證,建立了質量管理體系、配備了必要的人員、設備,具備開展機動車環保檢驗的能力。但從日常體系運行檢查情況來看,大部分機構質量管理工作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1檢測標準缺少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的條款
目前我國在用機動車環保檢驗標準,柴油車執行《車用壓燃式發動機和壓燃式發動機汽車排氣煙度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GB3847-2005)中的自由加速法(部分省市頒布地方標準實施加載減速法)。汽油車執行《點燃式發動機汽車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雙怠速法及簡易工況法)》(GB18385-2005)中的雙怠速法(部分省市頒布地方標準執行簡易工況法或穩態工況法)。這些檢測標準中針對建站條件、檢測過程、檢測設備有一定的描述,但是缺少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的專門條款。國家為了規范在用機動車環保檢驗工作,陸續又出臺了《在用機動車排放污染物檢測機構技術規范》(環發【2005】15號)《機動車環保檢驗管理規定》(環發【2013】38號)、《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管理規定》等一系列規定中雖包含了一些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的規定,但缺少質量控制效果判定的依據,例如技術規范中規定了要求機構定期開展機構間、人員間、設備間的比對,使用標準物質內部檢查,但沒有規定比對和標準物質檢查的允許誤差范圍。
2.2環保部門監管能力薄弱
截止2013年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已開展了機動車環保定期檢驗工作。只有13個省環境保護部門成立了專門的機動車環保監管機構,148個城市組建了相應的市級機動車環保監管機構。監管能力雖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遠不能滿足機動車污染監控管理的需求。國家頒布的《機動車環保檢驗管理規定》明確縣級以上環保部門負責開展環保監督抽測(主要包括機動車停放地抽測和道路抽測),省級環保部門負責環檢機構的監督抽查,每年抽查比例不少于50%。城市環保部門負責本轄區環檢機構的日常監督檢查,每季度至少組織開展一次環檢機構間的比對實驗。截止目前,河北省約有180多個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省級監管人員只有4名,除石家莊市、秦皇島市以外其他市均未設置機動車監管中心,更沒有配備專職的管理、技術人員和監管比對設備。省站每年監督抽查至少90家機構的任務非常繁重。
2.3質量管理體系與實際工作脫節
雖然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通過了計量認證并建立了質量管理體系,但因機構規模小且多為家族企業,若機構負責人法律意識、質量管理意識淡薄,缺少能夠較好的保證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質量負責人,機動車檢驗機構工作(例如設備的采購驗收、維護運行)老板一個人說了算,不按照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規定執行,不少機構人員崗位職責、工作程序設置與實際工作不相符,內部質量管理混亂。體系運行內部審核發現不了問題,管理評審輸入項不全,與實際工作不相關甚至請外部人員編補資料應付監督檢查,質量監督無記錄或記錄流于形式,沒能起到保證機構內部質量管理體系正常運轉、持續改進的作用。
2.4人員流動大、素質偏低
一個普通規模的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從業人員有10~20人。因機構檢測人員工資待遇普遍較低,工作環境不好,留不住人,導致機構檢測能力無法長期穩定保持。另外,多數機動車環保檢驗從業人員只有高中以下文化水平、質量意識淡薄。雖機構都建有人員培訓計劃與考核程序,但機構內部缺乏實實在在的培訓考核,部分人員開展檢測工作不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標準進行。此外,不少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缺乏專職的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部分機構人員沒法滿足技術負責人和質量負責人工程師以上的職稱要求,經常出現聘用機構外部人員充數而不履行職責的情況)此兩項重要崗位人員的崗位履職情況欠佳,導致各崗位之間銜接不順,全過程質量控制工作缺失。
2.5儀器設備運行維護不到位
大部分機構的主要檢測設備均在檢定/校準有效期內,建立了設備管理程序,檢測設備滿足自動化管理的要求,并均與環保部門聯網。但因部分機構的設備得不到定期的維護校準,存在采樣探頭損壞漏氣,廢氣分析儀長期不更換濾芯、設備進水損壞,氧傳感器、氮氧化物傳感器過期不及時更換,不透光煙度計的氣室不及時擦拭清洗等問題,有機構不按規定定期校準設備,設備漂移嚴重,導致設備狀態不符合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的要求。有的機構甚至故意校低設備,提高機動車環保檢驗的通過率,無法保證檢測數據的準確可靠。
2.6標準物質和關鍵耗材質量無保證
各機構都按要求建立了標準物質管理程序、服務和供應品的管理程序,但在工作中存在為了減少成本,部分標準物質過期了仍在使用的現象。因缺少對標準物質、關鍵耗材的驗收,對供應商的評價,部分機構使用的標準物質、耗材(濾芯、采樣管等)質量低劣,不滿足標準和儀器設備的要求,存在個別標準物質供應商缺少生產許可資質,濾芯質量不合格導致采樣系統漏氣,購買的標準氣體生產商沒有生產尾氣混合氣的資質情況,校準質量無法保證。
2.7不按規范程序檢測
在監督檢查中發現有軟件供應商和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相互勾結,存在軟件供應商幫助機構修改軟件中的國家或地方標準,或者把軟件系統中不該提供給機構的權限提供給機構,機構私自隨意修改污染物排放判定標準及采樣時間、步驟等檢測程序的關鍵環節,個別環檢機構車輛外觀檢驗不認真,檢驗信息不全,登陸員登陸車輛信息錯誤。導致檢測程序混亂不規范,更有甚者,檢測時探頭插入深度不夠,或者干脆不插,采樣時間與污染物排放時間有延遲,造成數據偏低,存在數據造假的可能。
2.8記錄與報告管理混亂
所有機構都建立有記錄和報告的管理程序。但普遍存在的現象是記錄不規范,檢測報告未審核。個別機構記錄為了應付監督檢查,事后補編記錄。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缺少客觀、真實的記錄證據。
3對機動車環保檢驗質量管理工作的建議與探索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建議應從管理的層面完善規范制度、標準,做到有法可依,監管能力上探索利用大數據分析,進一步完善監管平臺,充分利用遙感檢測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機動車環保檢驗過程進行全過程的技術監控。
3.1制定在用機動車環保檢驗質量管理與質量控制實施細則
建議國家或地方出臺機動車環保檢驗質量管理與質量控制實施細則,完善質量控制的判定標準。例如增加標準物質檢查的時間、頻次,比對的允許誤差范圍。為機動車環保檢驗質量控制工作提供標準依據。
3.2提升對機動車環保檢驗的外部監管能力
(1)在業務上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受質監部門和環保部門的監督管理。為了提高監管效率,共享信息,建議環保部門和質監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系統對機構的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檢測能力進行監督檢查。督促其加強內部質量管理工作。
(2)在省級和各市級機動車環保檢驗監管部門增加專職的管理和技術人員,配備標準物質、比對設備,以便滿足開展監督比對工作。遙感檢測因其自動化水平高、方法便捷等優勢已成為執法比對的發展趨勢。(探索利用遙感監測自動化水平高、方法便捷等優勢)盡快出臺遙測法國家標準,購置遙感車篩查高污染車輛。開展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比對,提高管理的效率。
3.3不斷優化機動車環保檢驗的監管平臺,為監管提供技術支持
為規范管理,要求環保檢驗機構安裝統一的登陸打標軟件,上傳檢驗數據,由省級機動車環保檢驗監管平臺對各聯網機構進行實時監督。根據日常現場監管發現的機構資質過期仍在檢測、故意修改車輛信息導致λ不判定,不判定λ還能出綠標,人員無證上崗操作,設備檢定/校準過期仍在使用,采樣系統漏氣,傳感器失效等情況,在監管平臺中增加機構資質日期信息,將車輛信息與判定限值關聯,在軟件中增加設備和人員的唯一標識,設備檢定情況、人員持證情況等信息,在軟件中增加對檢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功能,自動審核檢測數據。及時通過數據審核實現對違規機構鎖線停止車檢、防止標準限值調用錯誤、自動識別錯誤數據等功能。通過不斷完善監管平臺,對環檢機構進行自動全過程監督,可以大大提高執法監管效率,促使機動車環保檢驗工作更加科學規范,有力的保證檢測數據的準確、可靠。
3.4加強人員培訓與考核
開展機動車環保檢驗人員的上崗證培訓考核工作,重點講解考核檢測基本理論、質量管理知識、著力提升人員的理論水平、增強質量管理意識。多開展技術交流和參觀學習,總結實際工作經驗,適時開展大比武工作,激發檢測人員的工作熱情,提高檢測人員實際操作能力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