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日常護理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10 09:54: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老人日常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老人日常護理

篇(1)

老年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發病急、緩不等,病程長,多因素常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臟猝死發生。嚴重影響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落實全科醫師負責制,開展經常性的查、防、治、管。

洪湖醫院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用,對全社區常住人口定期進行入戶查體、測血壓、聽心肺、做心電圖、驗尿糖、查血液流變學、血糖、血脂等監測。按戶、人建立健康檔案,輸入微機管理,對老年冠心病人按責任片由全科醫師負責入戶健教,巡診,收家床,開展治療。洪湖社區有居民67 246人,60歲以上人口10 040人占15%,通過入戶普查掌握社區內老年冠心病人有1 255例,患病率為12.5%。全科醫師16人,建立4個社區醫療站。每個站根據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及經濟狀況,把老年人分成3組,即:收家床的治療床,每天入戶查體、給予吸氧、輸液、服藥、帶心電圖儀、實驗室檢查等。康復床,病情穩定,每周入戶巡診1次,開藥、查體、健教。保健床,每月入戶1次,巡診、健教、指導治療。遇有急、危、重患者電話出診隨叫隨到,搶救到床旁,陪護轉上級醫院。患者出院轉回社區站由社區醫師繼續管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按世界衛生組織WHO1979年擬定的診斷標準,治療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齡46~71歲,平均(59±9)歲;對照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齡47~73歲,平均(60±8)歲。兩年來,社區全科醫師管理了老年冠心病人1 167例。管理率達93%,其中有胸悶、憋氣癥狀、EKG有S-T.T改變的冠不全895例占71.28%,心梗史50例占3.96%,1個月內有過多次心絞痛發作,癥狀明顯的311例占24.75%,合并高血壓的有463例占36.86%,合并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史的有616例占49.10%。通過社區全科醫師系統管理、健教、查體、治療,使老年冠心病人癥狀、體征有了明顯好轉。見表1。

比較項目

胸悶憋氣

血壓高于正常

高血脂

高血糖

心電圖S-T.T改變

能干一般家務活

管理前

1 130(96.83)

1 003(85.94)

1 130(96.83)

573(49.10)

832(71.28)

1 024(87.72)

管理后

444(38.01)

476(40.79)

282(24.15)

79(6.73)

656(56.23)

1 123(96.23)

1.2  其他資料:重點人群不間斷監測,開展中西醫治療,對經常心絞痛發作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或常有胸悶、憋氣、EKG、S-T.T改變明顯的患者,在治療上收家床治療床管理。重點觀察了90例。分兩組對照治療,患者常規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腸溶阿司匹林,均不停藥。一組靜脈給予燈盞細辛注射液(下稱治療組),另一組靜脈給予復方丹參注射液(下稱對照組)。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燈盞細辛注射液是由中國云南生物谷燈盞花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治療組給予燈盞細辛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1次/d,對照組給予復方丹參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1次/d。兩組均用藥14 d,并在用藥前、后每天記錄血壓、心率、心絞痛發作次數、心電圖變化等,以及藥物的不良反應、血糖、血脂、血尿常規及血液流變學改變等變化。

1.3.2 療效標準:在療效判定上,同等勞動程度不引起心絞痛,或心絞痛次數減少,胸悶、憋氣癥狀基本消失,不需服用硝酸酯類>80%為顯效。癥狀緩解或因勞累或其他因素發作,但能自行緩解,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為有效。癥狀同前需服藥緩解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為無效。

1.3.3 心電圖判定標準:靜息EKG S-T段恢復正常為顯效,缺血性S-T段下移0.05~0.1 MV或倒置的T波變淺或T波由平坦轉為直立為有效,用藥前后無變化S-T段仍保持原來狀態為無效。

兩組用藥前后血、尿常規、血糖(DM患者)、血脂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臨床癥狀(心絞痛)、心電圖療效比較見表2~3,兩組心率與血壓變化比較見表4。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治療組

49

28(57.14)

16(32.65)

5(10.20)

44(89.79)

對照組

41

15(36.58)

14(34.14)

12(29.26)

29(70.73)

表2  兩組臨床癥狀(心絞痛)療效比較;燈盞細辛能顯著降低心肌缺血時血漿脂質過氧化物 ,具有抗氧化作用,清除氧自由基,提高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對心肌有耐缺氧和改善心肌灌注的作用[5-6]。本組研究表明,燈盞細辛能有效緩解冠心病心絞痛的發作,對心電圖缺血性S-T.T改變優于對照組,其臨床療效可靠,切無明顯不良反應,因此可以認為,燈盞細辛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明確的臨床療效,其顯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在社區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和治療應用中值得推薦。

5 參考文獻

[1] 鄭國安,李沅洲,李桂平,等.幽門螺桿菌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J].世界醫學雜志,2004,5(7):76.

[2] 張衛東.燈盞細辛的化學成分[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1998,29(11):498.

[3] 王錦平,王永銘.燈盞花藥理作用的研究[J].中成藥研究,1985,5(12):25.

篇(2)

貴陽市的養老壓力日益嚴峻,2014年底,全市養老床位總數達17388張,養老機構增加至140家,其中包括公辦養老機構9家,民營養老機構74家。雖然養老機構和床位數在增加,由于公辦養老機構對接收對象有限制,所以解決養老壓力的主力還需依靠民營養老院。從貴陽市百歲以上長壽老人分布來看,云巖區和花溪區最多,均為33人。花溪區位于貴陽市南部,是著名的生態區,森林覆蓋率到達41.53%,氣候宜人,空氣優良,非常適宜老年人居住。位于花溪區的親情老年公寓,建院時間短,發展比較迅速,其運營模式值得社會關注。由于我國民營養老院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大多表現為私人創辦,規模小、資金少、入住評價不高等等。有必要探討經營比較成功的案例,吸取經驗,促進民營養老院的發展。

一、親情老年公寓經營模式

(一)地理位置。親情老年公寓位于花溪區桐木嶺村四組,101省道旁邊。規模約為1700平方米,三層樓房、庭院型、獨門獨戶式裝修。基本上都是農田,沒有高大建筑物遮擋,后院有大片果樹林。空氣清新、交通便利。

(二)配套設施。親情老年公寓共三層樓,每層樓除老人房間外,一樓配置有餐廳、廚房、儲物間、碗筷洗滌消毒間、儲藏室、廁所、衛浴間、員工宿舍、曬衣場、垃圾間和院壩;二樓配置有衛浴間、客廳、陽臺;三樓配置有小休閑室兼客廳使用、衛浴間、大型存放衣物柜二座,目前床位設置數為58床。

(三)受理對象及價格。養老院是以“需要護理照顧”的老人為主要服務群體,即招收半護理和全護理的老人,不招收能夠完全自理的老人,價格在2200—3200元之間,它是以老人身體需要照顧的程度來區分的。

(四)資金情況。養老院是屬于私立性質的,所以是自籌資金發展。其次可以獲得政府補貼:從2011年開始,政府對養老院的運營補助是,老人住滿一個月以上,政府補助300元╱人。每張床位補貼3000元,分三年給付。水電費按照民用水電費來收并免稅收。由于養老院服務好,老人居住反饋評價較高,貴陽市政府對花溪區親情老年公寓補助60萬,養老院自己出資100萬,用于養老院生活區的改造。

(五)養老院工作人員配備及日常管理。(1)老人日常飲食起居。早上6:00至6:30照顧老人起床洗漱,吃早飯。11:30為需要喂食的老人及餐飲有特殊要求者就餐時間。12:00自理老人就餐。17:30仍分兩撥就餐。夜晚需要加餐的老人由護理人員自行安排。飲食方面早晚餐比較清淡,多為稀飯、面條,中午是三菜一湯,兩葷一素,注重營養均衡搭配。養老院對于老人日常就餐有明確的記載,方便老人家屬查看。(2)老人的清潔方面。講究六個字“隨臟、隨換、隨洗”,老人的床單、被套,臟了就換,保持老人的身體清潔。每天下午3:00為老人洗臉、洗腳。(3)健康日報表和生活記錄單。每個老人床頭都設有健康日報表和生活記錄單,記錄老人的血壓、血糖及大小便情況。生活記錄單是用于記錄老人家人來看望老人時間及次數及老人生病時,養老院的人員是如何處理的。(4)生病住院處理。養老院的院長妻子曾是臺灣養護中心的護士,負責日常的藥物護理工作及員工醫護護理培訓工作。老人日常用藥全部由管理人員統一管理,喂食時間與用量都有專門記錄。養老院與花溪醫院簽訂的有“綠色通道”協議,不用先交費直接救治,過后結算。(5)老人日常娛樂。娛樂方式多為看電視節目,天氣好的時候在院子里曬太陽。對其他行動自如的老人,有橋牌可供玩耍。一樓也有書記雜志可以翻閱。其他的娛樂活動就靠社會團體的慰問活動來豐富。經過對親情老年公寓的詳細分析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該養老院是在吸收臺灣安養中心的經驗基礎之上,針對需要關懷護理的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形成有特色的家長式經營管理模式。主張加強與政府合作,開創醫療救治“綠色通道”先河。以老人需求為前提,提高要求,堅持高配比,提高服務質量。經過幾年的發展,該養老院58張床位全部住滿,目前仍有許多老人排隊等候,床位供不應求。也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借鑒其成功經驗。但是,由于規模較小,該養老院工作人員的管理方式為“家長式”,由院長掌握大權,大小事務基本都經由院長之手,對于小規模的來說這種管理方法還能實行,但是若是對于規模較大的機構來說,這個管理方法效率不夠高。

二、民營養老院經營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養護人員缺乏專業護理知識,流動性大。親情老年公寓屬于自主經營,自籌資金,需要考慮成本問題,工資不高也無保險。養護人員多集中為女性人員,來自農民或者下崗工人,年齡較大,沒有經過正規、專業的技能培訓。缺乏專業醫師,醫護人員缺乏,僅院長妻子屬于正規護理專業的人員。由于工資不高,加之護理老年人工作的繁瑣導致員工流動性很大。另外,養老院的管理者也參與養護護理工作,這種配置使養老院中必要的技術分工無法實現。

(二)養老院配套設施簡陋。老人活動范圍較窄,康復設施比較單一,養老院就只有護欄和鵝卵石,老人的娛樂活動最多的就是看電視,或者打打麻將,比較枯燥和乏味。

(三)服務的提供不夠多元化,老人的個性化需求難以滿足。雖然養老院受理的大部分是需要護理的老人,行動受限,但仍有部分行動自如的老人,應該注意加強他們的需求服務。在調查過程中,就有老人不愿意與言語功能不全的老人接觸,可又找不到其他娛樂方式,整日悶在屋里看電視。長久下去,對這類老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三、對改善民營養老院經營管理現狀的建議

(一)民營養老院應加強對養護人員的培訓,增強綜合素質。目前很多民營養老院的養護人員大多是農村婦女或者是下崗職工,雖然他們有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但仍缺乏專業的醫療護理培訓。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標準對養老院服務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做到持證上崗。建立健全相應的保障制度,探索并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使之規范化、法律化。

篇(3)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6年4至5月九江市溫馨養老院和九江市福利院中94位高齡老人,年齡75~98〔平均(82.6±6.2)〕歲,神志清楚,認知良好,能夠配合調查。被調查者中喪偶61人,占64.89%;文化程度中,小學及以下的66人,占70.21%;入住原因中,因家庭照顧困難而入住養老機構的56人占59.57%,為安度晚年而選擇養老機構的38人占40.43%。有抑郁癥狀的老人42人,占44.68%,其中輕度抑郁癥狀的33人占35.11%,中重度的9人,占9.57%。

1.2 研究工具

健康調查問卷(SF36):包括36個條目,生理健康評分(PCS)代表總的生理健康評分,心理健康評分(MCS)代表總的心理健康評分。分數越高,表明該方面的功能狀況越好,生活質量越高。老年人抑郁量表(SDS):抑郁癥狀評定,計分0~10分為正常,11~20分為輕度抑郁,21~30分為中重度抑郁。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總分低于16分為完全正常,大于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凡有2項或2項以上≥ 3分或總分≥22分為功能有明顯障礙。一般情況調查表: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入住原因、健康狀況等。

1.3 方法

由九江學院護理學院2004級護理專科班學生經培訓后擔任調查員,采用與老年人面對面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對不能自行填寫的,由調查員協助完成。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F檢驗。

2 結果

2.1 影響抑郁狀況單因素分析

抑郁評分在老年人疾病數、日常生活能力、入住原因、住院次數上有顯著差異(P

2.2 生活質量評價

94位老年院老人不同抑郁水平在生活質量的PCS和MCS,均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1。表1 94位老年院老人不同抑郁水平生活質量比

較(略)

3 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九江市養老院內的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較高,高于同年齡段的包頭城市社區居民32.7%的檢出率〔1〕和北京市老年人14.5%的檢出率〔2〕。

提示抑郁癥狀是老年院較易發生的一種負性情緒。隨著抑郁癥狀加重,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尤其在心理健康維度上影響更明顯。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3〕相同。本研究未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抑郁加重的趨勢,這與養老院老人大多數患病,身體狀況普遍較差有關。因此,在護理方面應采取相應措施。

養老院的老年人絕大多數已喪偶,又身患多種疾病,易出現抑郁、焦慮、孤獨感、寂寞感等心理問題。目前養老院雖然給予了老年人生活和身體上的照顧,但對于老人心理變化的重視不夠。本研究發現,雖然養老院高齡老年人的抑郁癥狀檢出比例高,但無一例接受過相關的檢查和治療。因而加強護理人員培訓,使他們在照顧好老人生活起居的同時,理解和重視老人的精神需求,善于觀察老年人的情緒波動,分析他們的內心活動,給予心理疏導,消除不良情緒。

養老院老年人缺乏心理相關知識的教育,本研究發現,老年人對抑郁癥的產生、概念、防治等并不了解,工作中應根據老年人的實際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加強對老年人有關疾病的產生、預防、不良行為的干預;加強心理疏導;加強用藥及康復等健康教育,有條件的還可以為他們開設心理衛生講座及進行個人咨詢,以期老年人能通過接受外來信息和幫助,自覺調整自己的情緒,正確評價自己,以積極、穩定的情緒適應養老院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和心理承受能力。

理能力與抑郁癥狀的關系密切相關,自理能力缺陷,會降低自我評價,產生抑郁癥狀〔4〕,老年人日常生活護理應遵循粗糙經驗風險最小化(RERM)的自護原則,無論有無功能障礙,都應盡量依靠自身能力完成日常生活活動以延緩衰老〔5〕。養老院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關懷以及來自感情上的支持〔6〕。除養老院工作人員外,還應動員家庭、社會的力量,關心、照顧和支持老年人,使他們在有心理困擾時有訴說的對象和場所,尤其讓高齡老年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避免和降低負性情緒,激發其生活的信心,對促進老年人身心處于良好狀態現健康長壽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韓冬梅,付 云,金曉燕,等.包頭市老年人抑郁癥狀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22(6):4667.

2 劉宏軍,孟 琛,湯 哲.北京市老年人抑郁癥狀的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1):7945.

3 王 芳,謝 婧,施學忠.河南省居民精神抑郁狀況及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6):13.

篇(4)

中圖分類號:R1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026-02

老齡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認真研究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既是改善民生、社會和諧的一個重大課題,更是當前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根據調查的數據2000年我國老年人口為1.3億,占社會總人口的10%。而據湖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60歲以上人口54294萬人,占總人口的11.9%。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相應的會引發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對長株潭老齡化問題進行分析,分別從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三個方面出發,通過數據評價老年^、對社區提供服務的滿意情況,并以此闡述社區提供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以長株潭地區的農村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按經濟發展水平分層,應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三個社區的農村老年人200位進行現場調查。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后,按統一的標準對調查對象進行面對面訪談來獲取資料。

(二)調查內容

在查閱相關文獻和咨詢老師的基礎上,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老年人一般狀況(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個人經濟收入等)、社區提供服務的相關內容(如:日常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的滿意情況及社區提供服務總體滿意度評價,對各項目的評價均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5級。

(三)數據處理

用Excel2003建立數據庫,用SPSSI9.0進行統計分析。對社區提供服務的總體滿意度以及各個方面的滿意度進行描述性分析,通過分析得出農村社區老年人對社區提供服務的總體滿意度以及對各個服務內容的滿意情況,并以此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二、結果分析

(一)總體滿意度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其中男性109人,占54.5%,女性91人,占45.5%;平均年齡71.68歲;有配偶的127人,占63.5%,無配偶的73人,占36.5%;文化程度以小學及以下為主,占85.9%。

在統計滿意度時,非常滿意和滿意統一記為滿意。從表一的結果可以看出,農村老年人對社區提供的服務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占76%。說明隨著社會對老年人問題的不斷重視,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也不斷完善,并且社區的這些改善也得到了老年人的肯定,老年人的滿意情況普遍較高。但是同時也需要注意到,對社區提供的服務不滿意及非常不滿意所占的比重仍很高,占11%,說明社區提供的服務還存在不足。社區提供老年服務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社區服務需求。因此,分析老年人對社區提供的服務的內容存在哪些不滿意,對進一步改進社區服務、提高社區服務的質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社區服務各項目滿意度

1.日常生活照料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普遍患有慢性疾病,甚至不能獨立生活,需要其他人的照顧。家庭養老作為中國歷來的養老傳統,在養老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承擔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顧的主要責任的同時,社區也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務。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在長株潭地區的社區中,提供的日常生活照顧的服務基本上得到了老年人的滿意,其滿意情況較好。但是也應該注意到,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情況仍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體現在干體力活、生病照顧以及洗衣做飯這幾個方面。這主要是由于農村社區起步晚,無論是在經驗還是人手方面都很不足,加上部分社區專業人員不愿意到農村社區進行服務,所以農村社區發展十分緩慢。而人手不足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許多社區中需要給老年人提供服務的事情沒有人做,這就導致了日常生活照顧方面滿意度較低。在調查中還發現,在長株潭農村不能自理的老人中,沒有一人得到過社區、志愿人員的幫助。因此,雖然老年人對日常生活照顧的滿意情況較高,但是社區對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顧并未達到人們的期望。

2.醫療護理

農村老年人占全國老年人口總數的大多數,農村老齡化的速度比城市還快。而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點,患病率較高,除了需要社區給予的日常生活照料,對社區提供的醫療護理的要求也較高。

篇(5)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b)-0227-01

世界衛生組織將長期照護定義為“保證不具備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繼續得到滿足其個人喜歡及較舒適生活質量,獲得最大可能的獨立程度、資助、參與、個人滿足及人格尊嚴[1]。長期照護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老年人,且以患有慢性病的孤寡和傷殘老年人為主[2]。在家庭、社區、養老院和福利院等機構中,為其提供醫療護理服務、長期照料服務和社會心理服務。主要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而不是解決特定的醫療問題,用于滿足基本需求而非特殊需求,是介于老年養老服務于醫療服務之間的一種中間照料服務,一般可達半年或數年以上,甚至在生命存續期內都需要他人給予各種幫助。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迅速推進,“如何養老”已成為政府和全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這需要改變傳統的養老觀念和完善養老照護模式,整合全社會各種資源,合力應對老齡化問題,實施長期照護模式。為此,本文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我國目前老年人長期照護模式的類型及實施現狀研究綜述如下。

1 我國長期照護模式的應用現狀

根據服務提供對象、服務發生場所和所實施服務的專業化程度,目前我國國內長期照護主要實施的模式有家庭式、養老機構式和社區-居家式三大類。

1.1 家庭式長期照護模式

以單個家庭作為長期照護的基本單元,家庭成員獨立進行和完成長期照護。鑒于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要求和老年人傳統養老觀念的需求,它成為目前我國老年長期照護的基本模式,此種模式為: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庭中,由家庭成員對老年人承擔經濟、生活和社會心理支持的全部責任。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和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居住方式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挑戰。家庭結構小型化,“4-2-1”的倒三角格局,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不斷升高,居家養老功能弱化,“空巢家庭”的出現、人口流動性增加和住房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老年人越來越難以得到足夠的舒適的照料,家庭在提供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方面的負擔也日益加劇。因此,尋求家庭之外的,對家庭長期照護起輔助支撐作用的的長期照護模式勢在必行。

1.2 養老機構式長期照護模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多種性質和形式的老年長期照護機構相繼涌現,如老年公寓、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老人服務中心等。然而,長期照護機構對服務對象的照護不規范化不專業化、分級制度不規范也備受人們的詬病。國家行業標準《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根據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性和需要,將機構中的照護對象分為自理老人(一般照顧護理)、介助老人(半照顧護理)、介護老人(全照顧護理),現狀卻是部分機構執行自定分級標準或根本沒有分級。長期照護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分為日常生活照料服務、醫療護理專業服務和特別照顧服務三大類,一些機構往往只實施日常生活照料服務,康復、日常保健等服務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機構內的專業護理人員只占少數,大部分照料人員以一般的護工為主。楊建軍指出機構式養老雖可以減輕老年人家庭負擔;有能力提供專業化、科學、及時的護理,但卻使得政府和社會財政負擔重,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且目前老年人觀念上不太接受,不愿遠離自己居住的家庭和社區去機構接受長期照護。這些都嚴重影響并削弱了長期照護機構服務的整體水平和服務質量,服務對象的滿意度不高,沒有實現機構和服務對象的“雙贏”。

1.3 社區-居家式長期照護模式

社區作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和照料護理服務的基礎平臺,往往起著承接公共服務、提供便利服務、組織教育培訓、進行健康教育和實行行業管理的重要作用。楊建軍指出居家-社區式長期照護模式使得老年人可以不離開居住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區,又能得到相對專業化和多方面全方位較完整的養老照護服務,老年人的服務滿意度非常高。由于老年人的傳統養老觀念和中國老齡化的基本特點,對居家養老非常偏愛,使該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社區-居家式長期照護模式應該是適合國情且被社會接受的最主要的長期養老照護模式。

2 影響老年人接受長期照護服務的因素

2.1 多數老年人對長期照護費用承受能力有限

田申在其調查中指出,老年人由于退休、自身勞動能力減弱等原因,退休工資和自身存款成為其主要經濟來源,經濟來源單一,收入欠佳,經濟承受能力較差,無法承受機構高昂的護理和服務費用。現行的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明確規定不予支付特別護理和日常護理等服務性項目的費用,明確將長期照護費用排除在外,這無疑阻礙了老年人對長期照護服務的利用。

2.2 傳統觀念的影響

一些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心里秉承“養老歸根”的理念,不愿去服務較好的養老機構,寧愿呆在家中接受不正規不專業的護理或者缺少照料,而且還要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此外老年人之所以不把養老照護機構當作首要選擇,還因為家里感覺溫馨熱鬧,而養老機構沒有親人的陪伴與呵護,老人感覺失落與寂寞,心理滿意度與愉悅度不高,這也會影響他們的身體恢復和精神慰藉。也有部分子女認為送老人去養老院是不孝行為,極不體面,寧愿置老人于家中,自己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擔當照顧老人的責任,讓家里的老人在晚年生活可以感受家的溫馨溫暖。

3 結語

老年長期照護在發達國家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已經完善得比較成熟,而在我國目前正處于不斷探索之中。綜合三種模式的優缺點,評估我國的基本國情,分析老年人的養老觀念和養老需求,社區-居家式照護模式既符合國情,又能迎合老年人的傳統養老觀念,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需要,能被社會廣泛接受,應該成為我國社會首選的長期照護模式。

篇(6)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選擇入住社會福利院養老的老人日益增多。社會福利院作為服務性事業單位,其編制數有限,為更好的提高養老服務品質,福利院只能通過聘用部分護理員來滿足入住老人的需求。所以福利院聘用護理員隊伍也是職工隊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服務好老人,必須以思想政治工作為先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福利院老人的切身利益,是福利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社會福利院聘用護理員思想政治問題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人為對象,解決人的思想、觀點、政治立場問題,提高人們思想覺悟的工作。護理員工作就是對不同護理等級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進行照料,但目前由于實際工作情況出現以下問題:

從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存在的問題看:沒有處理好護理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抓護理質量比較積極,抓思想政治工作相對較弱,導致護理工作與基礎工作、護理員素質提升不同步。其原因: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社會福利院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虛的,是軟任務,提高護理質量,提升服務水平是實的,是硬任務,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相關思想政治培訓和時政新聞漠不關心或者敷衍了事,這嚴重阻礙了護理員整體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從護理員思想動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分析看:當前影響護理員思想穩定的主要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低。近幾年,在福利事業的改革進程中,增加了專業技術崗位的設置,使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薪資體系和崗位晉升上得到了保障,而忽視了聘用工作待遇和相關機制的建立,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消極應付,缺乏對社會福利院的歸屬感,影響了護理員思想的穩定。二是工作任務重。隨著養老事業的不斷推進,服務對象的家屬都希望老人在社會福利院里能得到好的照顧和護理,對護理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護理個案化、服務親情化、操作規范化,加之社會福利院運營成本有限,有的護理員一人兼多崗,部分業務崗位人員除要認真完成本職崗位工作以外,還要兼顧其他工作,從而造成工作忙于應付,質量有所下降,造成這部分護理員的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較大。三是護理員的心理壓力大,情緒化較嚴重。入住福利院的老人中臥床和老年癡呆老人所占比例較大,護理員要照顧好他們的日常生活,并要求護理員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被認為是“伺候人”的工作,其他行業人員投來異樣的眼光,加之由于癡呆老人的特殊性,有的護理員甚至不公平待遇,對員工造成很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工作中容易出現情緒波動。這種思想雖不是主流,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聘用護理員思想政治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聘用護理員學習,提高自身技術水平。

聘用護理員整體年齡層次偏大,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可以通過青年職工帶動護理員學習的形式,采用看報、看新聞、讀書等通熟易懂的方式了解時政,學習黨的思想方針、政策以及黨的十大會議精神,用知識武裝頭腦,與時俱進,才能確保政治上的堅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性,只有學好科學理論,不斷更新思維方法和工作思路,才能做好老年人的服務工作。其次,加強專業知識學習,鼓勵聘用護理員參加全國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考試,既能對護理員職業道德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有所了解,還能規范實際操作流程,掌握護理技能,讓他們學以致用,更好的為老人服務,提升服務質量,同時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二)建立健全機制,穩定聘用護理員隊伍。

1、建立領導機制,結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勢,為使想想政治工作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成立專門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有專門的分管領導負責護理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不消弱,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勁頭不放松,抓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不空缺,把思想政治工作與業務工作放在同等的位置,齊抓齊管。

2、健全考評考核等相關機制,將護理員工作根據福利院相關規章制度,對護理員崗位工作進行量化、細化,對于日常護理工作勤抓勤考核,并可以建立一些激勵機制,例如,工齡增長機制,在護理員工資中增加工齡補貼,即對于工作時間超過1年的人員每年遞增工齡補貼;多帶多拿機制,即在保證護理質量的同時,鼓勵護理員服務于更多的老人,給予額外的工作補貼;專業技術崗位設置機制,即對于取得不同級別的護理員給予不同的崗位工資等等多方面鼓勵護理員,促使他們主觀上去改變自己不足的地方,充實自己,以此來穩定護理員隊伍。

(三)豐富護理員生活,做好正確引導。

1、成立心理咨詢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聘用護理員長期在福利院面對老弱病殘的人員,有的老人甚至是老年癡呆,除了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外,有的護理員可能會被老年癡呆老人無故打傷,他們會感到壓抑,受到情緒困擾,成立心理咨詢室,請專業人員幫助他們理順情緒,疏導他們的情緒,積極引導他們向積極的方面去看問題,不僅能增進護理員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還能提高護理員的心理素質。

2、開展娛樂活動,豐富護理員的文化生活。比如護理員聯歡會、運動會等,讓他們再活動中放松自己,同時也在活動中充分表現他們的聰明才智,形成一批活動的積極分子,也是幫助他們解壓的一種方式。

篇(7)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07)02-0006-07

    導言

    我國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目前人口已經進入老年型。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高齡老人的增加,解決老年長期護理問題成為中國21世紀的一個重大社會課題。本文利用國家級統計數據,從宏觀角度回顧我國老年護理面臨的問題,分析今后我國老年長期護理發展的模式及途徑。

    一、老年長期護理背景

    1.人口背景

    由于20世紀50~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將逐步進入老年,在未來半個世紀老年人將成為增長最快的人群。根據聯合國預測,從2000至2025年,老年人口將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①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從2000年10.1%上升到2025年的19.5%,幾乎翻一番。從2025至2050年老年人口將以平均每年4.1%的速度增長。到2050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29.9%的高水平,幾乎每十個人中就有三人達到或者超過 60歲②。

    2.國家衛生事業

    總體上看,全國服務于老年人以護理照料為主要功能的慢性病醫院、護理照料機構、康復機構、晚期病人的臨終關懷機構還很少。城市尚未建立起老年長期護理服務網絡,政府在這方面提供的福利對老年人的覆蓋面還比較窄,社區老年人的福利服務設施以及家政服務組織也比較缺乏。

    3.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

    (1)老年人口的患病率。1998年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調查地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為 151.1‰,其中:城市239.6‰、農村120.5‰③。而65歲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為518.0‰,其中:城市791.7‰,農村351.2‰。65歲及以上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為全部人口的4.04倍。人均患病2~3種,49%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失能。調查地區居民兩周患病率為143.0‰(城市為153.2‰,農村為139.5‰)④。而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兩周患病率為338.3‰(城市為 396.9‰,農村為302.1‰)。當前老年病中患病率最高的是心臟病、骨關節病、呼吸系統疾病 (慢性氣管炎)、高血壓等四種疾病。

    (2)老年人口的生活自理能力。年齡增長帶來的生理性及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促使老年人功能減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1998年全國衛生服務調查顯示,65歲及以上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受限者占19.6%,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4.3%)。北京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2000年調查, 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有20%存在軀體功能障礙, 日常生活需要不同程度的幫助,5%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完全需要依賴他人照料。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日常生活完全能夠自理的占65.37%,相對自理或者相對依賴的占22.17%,完全依賴的占12.46%,認知能力中度或者重度損傷的占 23.69%。根據北京市的調查,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6%的老年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減退,5%的老年人患有老年期癡呆癥。也就是說在北京市200萬老人中,大約有10萬左右的老年癡呆癥患者。中國1.3億老年人中老年癡呆患者大約500~600萬,約占世界總病例數的1/4。而且每年都在新增2.5萬,到21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大約要增長到4億,那時老年癡呆癥患者大約就會有1600萬到2000萬⑤。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生活不能自理以及癡呆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向老年人口提供長期護理成為我國具有挑戰性的社會問題。

    二、家庭護理

    1.家庭護理現狀

    在當今中國社會,生活需要幫助的老年人以傳統的家庭護理模式為主,目前,絕大部分需要照護的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家庭成員負擔照料。

    根據中國城鄉老年人口調查,對于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主要由配偶、子女或孫子女照料的比例在城市為90.8%,農村的這一比例達到97.3%。在城市,主要由保姆照料的老年人只占 6.0%,主要由居委會或養老機構照料的僅占0.3%。目前,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村老年人家庭雇保姆的非常少,幾乎為零(0.3%)。

    根據2000年對已經死亡的高齡老人(3349人)跟蹤調查,臨終前臥床不起者占死亡群體的 68.8%。臨終前需要他人照料的平均時間為92天。在完全由他人照料的高齡老人中,85%以上的照料者來自家庭內部,其中,農村達到90%。照料者中,無論城鄉,都以子女、孫子女為主,社會工作者、保姆提供的照料很少(表1)。

    {C5R439.jpg}

    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大部分需要全天照料。上海市調查顯示,主要照顧者每天照料所花費時間達12小時及以上的占64%,9~12小時的占8.8%,5~8小時的占14%。

    我國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在老年長期護理中的作用都比較薄弱。只是在大城市,一些志愿者在重大節日(老年節、志愿者日、春節等)向老年人提供服務。

    2.家庭護理面臨的挑戰

    在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家庭小型化、婦女廣泛就業、現代化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競爭壓力日益激烈,勞動強度增加,勞動者的流動性增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作為長期護理主要資源的家庭成員目前正在承受著越來越沉重的負擔。在1973年開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的作用下,生育率持續下降,家庭護理的人力資源迅速減少,對未來老年長期護理造成潛在的巨大危險。獨生子女的養老問題尤為突出。一些無子女老人的數量也會增加。預計 2010~2030年,老年人的長期護理將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三、機構護理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年社會化護理的需求問題出現晚,增長快,而社會化護理事業發展緩慢,社會的應對措施滯后于社會需求。

    1.機構護理需求

    長期以來,老年的護理一直被認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機構護理十分有限。改革開放帶來的現代化提升了廣大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從而提高了社會服務的購買力。過去,人們認為把老年父母送往養老機構是不孝順的表現,如今,這種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對增加社會服務設施、加強社會護理體系發展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調查表明,無論城鄉,需要提供照護服務的老年人大約占7%。85歲及以上老人中,城鄉需要提供照護服務的比例分別達到33.9%和 29.4%⑥。

    2.機構護理現狀

    20世紀80年代,傳統的家庭護理問題逐漸顯現,機構護理開始引起社會的關注。針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形勢,我國政府加強了老年衛生保健工作。從1984年起,中央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建立了老年保健管理機構。有條件的大城市相繼設立了老年病醫院、老年人護理院或老年醫療康復中心。地(市)、縣(市)醫院設老年病門診,有的街道和鄉鎮設老年病門診或老年醫療站,廣泛建立老年家庭病床。其他老年機構,如老年療養院,為孤寡老人建立的敬老院;以及最近剛興起的老年公寓等,護理工作在這些機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據1991年衛生部統計,全國有家庭病床60.8萬張,其中81.2%為老年人占用。進入21世紀,老年人的長期護理問題逐漸被社會所認識。除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成立老年護理院時間較早外,其他地方的老年護理院有增多的趨勢。

    過去,政府將護理機構建設與管理全部包攬下來,后來發現經濟負擔過重,20世紀90年代,政府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促進了機構護理的迅速發展。目前,全國共有各類老年人社會養老機構3.8萬個,床位數112.9萬張,平均每千名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擁有床位8.4張,僅占老年人口總數的0.84%⑦。

    3.機構護理存在的問題

    (1)機構設施不足。目前老年人照料和護理設施的發展相當滯后,供需矛盾很尖銳。據民政部統計,2001年,城鎮的孤老殘幼有150萬人,只有13%由福利機構收養。農村敬老院覆蓋率和五保戶覆蓋率分別為13.6%和63.8%。農村五保戶由集體供養的占64%,由敬老院供養的占 13.6%,還有1/5的五保戶得不到供養⑧。在經濟發達的北京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滿足水平也僅為2.1%,入戶護理為15.4%,家庭病床為20%。老年人對家務和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遠未得到滿足⑨。在上海,現有養老機構438所,有2.8萬張床位,僅能夠滿足全市1%老人的養老需求。根據上海市養老機構發展規劃,到2010年,全市養老床位也只能滿足1.8%左右的老年人口⑩。

    (2)服務供需矛盾。護理機構提供的服務在許多方面尚不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老年護理事業的發展缺少長遠規劃,護理機構提供的服務不足。還有以下不盡如人意的方面:機構的分布和可及性、機構內的配套設備、居住環境、服務內容和質量,以及管理水平等。

篇(8)

56歲老人買平安保險投平安老年人健康保險最適合,其原因如下:

1、平安老年人健康保險保障計劃專門為老年人設計,保險年齡拓展至80周歲,為老年人日常生活易受到的傷害提供保障,涵蓋骨折與關節脫位意外、交通意外、一般日常意外等提供住院護理津貼和專業醫療救援服務;

2、平安老年人健康保險的適用人群為40至80周歲,保險期限為1年。平安老年人健康保險的保單形式為電子保單和紙質保單兩種,其法律依據使保險具有雙重保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人口老齡化是目前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經濟問題,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提供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截止2010年,天津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76.4萬,占總人口17.91%。比2000年上升了0.07個百分點[1],老齡化水平在超過全國平均值的11個省份中位列第2[2],其中獨居老人約占1/3[3]。相關專家預測,到2050年天津市老年人口將達到333萬,占全市總人口比例35.2%[4],其中90%利用居家養老,由此可見發展居家養老已迫在眉捷。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天津市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本文調查和探討的重點所在。

1 文獻回顧

20世紀40年代,日間照料中心起源于精神病醫院,主要是為了幫助出院的精神病患者在社區繼續接受醫療護理照顧,減少入院率[5]。20世紀50年代在英國得到迅速的發展,隨著二戰后的"反院舍化"運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確認了社區日間照料的政策目標[6],20世紀60年代,日間照料服務開始從單純的精神科轉向其他健康保健服務。在此期間,美國各州開始設立成人日間照料中心[7]。隨后,日間照料中心開始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漸盛行起來[8]。

我國的社區日間照料最早始于香港,1973年香港政府率先將"社區照顧"概念引進到社會服務工作,1977年香港政府又將安老服務定為社區日間照料的主要方向,希望盡量讓老人能在社區內接受服務,從而減少對院舍服務的依賴[9]。大陸對社區照顧關注的較晚,較早的社區日間照料研究來自社會工作領域[10]。2008年之后,隨著一些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照料問題也變得異常突出,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手段,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又得以發展,上海、深圳、天津、沈陽等地都開始大力加強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建設[11]。

為滿足不同自理能力及健康狀況的老年人的服務需求,日間照料中心一般分為社會模式、醫療模式、特殊模式這三種模式[12]。其服務對象主要為健康欠佳或身體功能受損,日間需要照顧的老年人、癡呆患者、殘疾人及其照顧者,是一種"白天入托接受照顧和參與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日間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生活照顧、膳食服務、社交活動、休閑娛樂、接載服務、護理服務、康復及治療活動、健康教育與咨詢、照顧者支持等。根據服務對象和內容的不同,日間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員組成和配置也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是1個工作人員照料4~7名服務對象[13]。日間照料中心的營業時間一般是每周5個工作日的日間,有的也在夜間和周末營業。由于日間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務內容存在差異,隸屬機構及盈利性質不同,加之不同地區的福利和保險制度也不一樣,所以服務對象需要負擔的費用也各異[5]。

2 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基本情況及調查研究的方法

2.1天津市政府對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整體規劃 從2009年起,天津市準備利用3年的時間,在全市107個街道和137個鄉鎮建設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在社區和自然村建設300個老年日間照料服務站。同年3月,天津市民政局、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建設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的實施意見》,文件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生活照料、老人就餐送餐、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為主要功能,以生活困難、行動不便、空巢老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體系"。同時,文件還對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的建設規模做了規定,規定其建設規模不低于300m2,并對休息室、配(就)餐室、文體活動室、健身康復室、醫療保健室、老年人學校的具體面積都做了相應規定[11]。2011年,天津市政府《關于進一步發展我市居家養老服務的意見》,出臺了針對居家養老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市財政對每個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給予30~50萬元的一次性資助,福利彩票公益金對每個托老所按每張床位1萬元給予一次性資助[14]。截止到目前,天津市已建成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和服務站577個。

2.2調查研究的方法及情況 本研究從2013年9月開始,調查采用問卷和訪談形式,走訪了天津市民政局基層單位和社區建設處有關人員,了解了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情況。隨后選取和平區、南開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及河北區6個市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作為調研對象,通過進入照料中心、入戶訪問的方式,共發放問卷186份,收回有效問卷161份,回收率86.56%。同時,運用座談和個別訪談方式,先后對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領導、工作人員進行了訪談。

在被調查的161位享受社區日間照料的老人中,男性所占比例為53.13%,女性所占比例為46.88%;年齡在60~69歲、70~79歲、80歲及以上的比例分別為34.45%、45.17%和20.38%;文化程度方面,中專以下占60.94%,大專占28.13%、本科占9.38%,本科以上占1.56%;婚姻狀況方面,獨居的占58.24%,兩人的占41.76%;子女數量方面,只有1個子女的占16.21%,2個子女的占45.46%,3個及以上子女的占38.33%。健康狀況方面:身體狀況良好占65.62%,身體狀況中等占29.69%,身體狀況差占4.69%;來日間照料中心的頻率:1次/d的占26.56%,2次/d的占7.81%,1次/w的占20.31%,3次/w的占7.81%,不確定次數的占37.51%。

3 存在的問題

3.1社區居民和服務對象對其認識較模糊 根據調查,天津市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有日托和居家2種服務形式。日托服務指的是生活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老年人,白天接受照顧,并參與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在所調查的6個區中,采用這種服務方式的照料中心占98%。居家服務指的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家中無人照顧,將老年人送到社區照料中心居住,由照料中心來長期照顧。然而,在天津市2009年下發的《關于建設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的實施意見》中我們可以得知:主管部門把日間照料服務對象界定為生活困難、行動不便、空巢老人,并把其功能定義為集生活、用餐、醫療康復為一體的服務機構。但是,在天津市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設施的配套、工作人員的配備等方面,中心并沒有購置護理設備,如輪椅、康復設施等,有些設施的設計也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忽略了老年服務設施本應具備的防滑、防碰撞、防摔跤等功能,服務設施在布局上不合理。雖說所調查的市內六區的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每天都有一定數量的老人來這里活動和接受照顧,但在談到"照料中心的服務性質"時,普遍認為是以滿足居住、吃飯、娛樂等起居性生活照料和日常娛樂為主的場所。與享受居家照顧的老年人談起"醫療康復能否滿足需求時",大部分老年人的回答是"沒有配套的康復設施";在問及工作人員"日間照料和居家照料有何區別時"大多回答"不知道或是沒有區別"等。

3.2日間照料中心開設很多,實際享受人數很少

3.2.1宣傳不到位 在與照料中心工作人員的交談中,當問及"是否宣傳了日間照料中心時",他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問及宣傳方式時,大多回答是"通過文字方式宣傳,例如黑板報和發傳單,并未進行過入戶宣傳"。但與照料中心所在社區未享受過日間照料的老人交談時,問他們"是否知道所居住的社區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時",有53%的老人表示不知道,在這其中70歲以上的老人占到59%,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聽力及視力下降的占62%。這表明宣傳不到位,社區居民知曉度低。

3.2.2傳統觀念較重 在中國傳統的養老文化中,家庭養老觀念根深蒂固,隨著老年人在社會中角色的轉變,使他們家庭中處于弱勢地位。60%的老人擔心鄰里之間的看法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不愿意讓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20%的老人有著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的觀念,認為子女能夠照顧他們,不需要到日間照料中心。進入日間照料中心對老年人自尊心的傷害,以及讓鄰里誤以為子女的不孝順成為入住的心理障礙。

3.2.3經濟困難 雖然在過去的3年中,市級財政為困難老年人居家養老購買服務,投入資金近1500萬元,1.4萬生活困難老人受益。市財政和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資金近6000萬元,為居住在家、白天無人看護的老年人開展日間照料服務。加上區縣財政投入的資金,雖然絕對數量不少,但被200萬的老人群體平均下來,投入到每個老人的數量就少得可憐了。所以大多數入住日間照料中心的費用,很大一部分需要老人自己支付,對于中高收入且需要照料服務的家庭,這樣的費用可欣然接受,而大部分低收人且需要老人日間照料的家庭則認為負擔過重。

3.3護理人員少且工資待遇低 調研中發現,有48%的老年人看重照料中心的服務質量,因為日間照料中心沒有家庭熟悉的環境,一個人在這若無人陪伴更憋屈。但現實中由于社區干部沒精力,居委會沒財力,加之沒有編制,社區根本騰不出人手專門負責看護老人。而有看護人員的照料中心,文化水平又普遍偏低,且未接受過與照料相關的培訓,每日的工作也只是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且薪酬非常低。這與星光計劃中提到的"三室一場一校"即日間照料室、文化活動室、醫療保健室、室外老年健身活動場和老年學校這些服務項目是相違背的,這就造成了社區老人能走能動的不愿來,不能自理的不敢來,資源閑置的現象。

4 對策

4.1明確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對象和功能 為使社區日間照料這種服務形式在天津市有理有節的發展,首先要明確日間照料的服務對象,它是針對身體健康狀況處于自理、半自理狀態,能支持自己的日常生活,但由于行動不便或者機能/智能有輕微障礙,需要別人適當照顧的老年人的一種服務機構。其次,要明確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內容和功能,除了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休閑活動服務外,還要為他們提供保健康復、體檢服務、精神和心理慰藉服務等,尤其是有長期慢性病和失能的老人。同時,按照以上的服務對象和功能,建設居住場所和居住環境,配置運行資金和交通工具,配備服務和康復訓練器材,尤其要建設和配備不同層次的服務人員隊伍。

4.2加大宣傳力度,整合社區資源,引入專業機構 從調查數據看,有53%的老年人不知道自己所在社區有照料中心這個機構。訪談中,有部分老人表示愿意到日間照料中心享受服務,這說明照料中心有一定的市場。為此,建議從以下方面加以改進:①采用新的信息傳播和宣傳方式。隨著生活節奏的進一步加快,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采取的工作方式應該積極地切合群眾的口味,利用網絡傳遞相關信息。例如,以發送微博及紙質宣傳材料相結合的方法來傳遞信息;②社區居委會可組織老年人以及家屬,定期參觀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文娛活動等,消除老人子女的顧慮,傾聽老人對日間照料中心的意見和建議,改進和完善服務。

積極挖掘社區資源,盡可能降低社區老年日間照料的費用和開支。①對于半失能且行動不便的老人實行接送制。可以整合政府、社會組織或個人的資源,為老人的出行提供便利條件;②充分挖掘社區義工志愿服務;③充分引入社會資金。例如專業保險公司、地產公司、物業管理公司[14]。

4.3適度提高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人員待遇,強化其專業技能 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僅有硬件設施和一時的財源保障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服務內容和持久性。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文化知識和專業化服務技能,直接影響著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健康發展。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改善:①要適度提高工作人員的待遇。提高工資待遇就是對她們心理減壓的一種體現,也是對她們地位身份的一種認同;②要加強專業護理人員的培養工作,建立護工的考核與認證機制,根據技術等級來區分護工的職業級別,級別越高得到的工資越高;建議在天津大中專院校內開設護工班或設置陪護、護理專業,專門培養陪護服務方面高素質人才。

5 小結

天津市對日間照料中心這種養老服務模式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時還要清醒的認識到問題與不足,就目前來講,在發展機制,人員配備,服務標準這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社區、家庭、市場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和配合,希望通過這些部門的有效協作,建立一個多主體參與的養老服務長效機制,使更多的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顧。

參考文獻:

[1]鄭杭生.減縮代價與增促進步:社會學及其深層理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31.

[2]肖童.天津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現狀與需求研究[D].廣西:廣西大學,2012.

[3]張鵬.天津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分析與設立方式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2.

[4]鄭杭生,李路路.中國社會發展報告2005-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5:19.

[5]陳鵬,劉宇,王敏.國外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開展狀況及啟示[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1):67.

[6]榮增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青海西寧市為例[N].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3,13(2):19.

[7]National Adult Day Services Association.Historical Highlights.Fuquay-Varina:National Adult Day Services Association[C].

[8]陳偉.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日間照顧中心服務體系的構建[N].河海大學學報,2010(1):45-51,91.

[9]甘炳光,梁祖彬.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251-252.

[10]王思斌.社區照顧對中國社會的借鑒意義[J].社會工作研究,1994,2(3):1-6.

[11]王莉莉,陳剛,伍小蘭.社區照顧理念下的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N].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11,(2):46.

篇(10)

1. 情緒不穩

1.1 如老年癡呆癥老人經常掛念不同住的老人,可考慮使用相冊,當每次家人來探望時,鼓勵與其一起拍照及寫下一些句子留念。

1.2 家人錄音(或拍攝視頻)向其老人表示一切安好,不用掛念,有空或經常來探望。

1.3 家人寫信,向其老人問好表示關心。

2. 游走

2.1 在老人游走最嚴重的時間,提供具有意義的活動分散注意力。

2.2 多給老人外出的機會,如到花園散步,尤其在老人以往習慣外出的時間。

2.3 遮掩大門

2.4 問老人有否帶身份證,或說今天沒有車或天氣不好,然后引領老人參與其他活動。

2.5 在老人的衣服上縫上聯系電話、地址等標識。

2.6 佩戴刻有地址、電話的手鏈、項鏈。

3. 隨便大小便

3.1 定時如廁

3.2 加強環境導向指示

3.3 如老人失禁,可考慮使用尿片,替老人穿上。

3.4 讓老人不能自行脫下衣褲,如在后打結或防斯片褲等,以照顧老人自尊。

4. 平衡力弱但經常在無協助下獨自行走

4.1 提供舒適的坐位及坐墊,留意老人身體變形及坐立耐力,如需要,使用合適的輪椅。

4.2 經常協助老人轉移坐位。

4.3 多提供行走的機會,如在護理人員照顧下,協助步行。

4.4 訓練老人使用輪椅,保持自主能力,尤其是用腳推動輪椅比較容易使用。

5. 同住人員大聲吵鬧

5.1 安排老人到安靜環境,播放柔和音樂,降低過量感官刺激。

5.2 在老人安靜時,多加稱贊他的行為或獎勵給他喜歡的食物。

5.3 引導老人唱一些耳熟能詳的歌曲,轉移其注意力、安撫其不安的情緒。

5.4 按老人喜好及背景,提供有意義的活動。

6. 拒絕進食

6.1 檢查是否有抑郁癥傾向,如有轉精神科治療。

6.2 提供高營養的食物.

6.3 檢查是否有吞咽問題。

6.4 協助老人用手握餐具,并教其自行進食。

6.5 告訴他正在吃什么及在進食前給他聞一聞及看一看食物的樣子,增加其食欲。

6.6 注意坐姿,讓老人舒適地進食

6.7 注意老人的集中力,如集中力不足,應少食多餐,而避免強迫進食。

6.8 注意口腔情況,如假牙不合適等。

6.9 在進食時播放柔和音樂協助放松。

7. 集中力不足引致進食問題

7.1 安排在安靜的角落進食

7.2 安排在食物放好在桌上后在入座。

7.3 降低環境刺激。

8. 拒絕洗澡

8.1 如果老人不愿意脫掉衣服,護理人員可想老人解釋衣服不干凈,鼓勵老人洗澡,如第一次不成功,稍等片刻再試,不可強迫。

8.2 如果老人是男性,可以考慮男性護理人員協助洗澡。

8.3 如果老人有語言障礙,可拿著毛巾或衣服到老人跟前,引導和提示他前往浴室洗澡。

8.4 注意保護老人的尊嚴,如可握著她的手用毛巾協助清洗身體,特別是隱私部位。

8.5 適當播放柔和音樂。

8.6 注意以往的洗澡習慣。

8.7 脫衣服后盡快用毛巾遮掩身體,特別是私人部位。

8.8 不要向老人正面噴水。

9. 不適當地暴露下身或觸弄下身

上一篇: 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內容 下一篇: 教育營銷推廣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天激情视频A级在线版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一级二级一区二区 | 亚洲婷婷久久夜夜亚洲最大 | 日本在线不卡视频 |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亚洲视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