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8 14:39: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電路學習感悟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創新演示實驗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電子線路是電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且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要求較高。這門課對于中職學生(入學成績普遍較差)來說,學習難度很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應運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以任務為驅動,在做中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對學習資源進行積極主動的應用,開展自主探索、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
在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當講授組合邏輯電路的分析及設計這一章時,筆者采用了任務驅動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任務的提出
先讓學生觀看舉重比賽的視頻場景,然后提出任務:假設舉重比賽中有A、B二個副裁判和一個主裁判C,只有當主裁判同意時,且副裁判至少有一人同意時,舉重成績才能有效,否則舉重成績無效。請試設計一個裁判電路并由實際電路進行測試。視頻的播放、真實場景的再現、任務的布置,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分析任務
任務提出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設計出的邏輯電路五花八門,但筆者并不急著告訴他們哪個是正確的,而是讓他們現場介紹自己設計的邏輯電路圖。筆者通過上臺發言、小組討論、相互修正等活動,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們在設計電路的過程中手腦并用、互幫互學,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
3.實施任務
在課堂上,當學生設計好需要的電路圖后,筆者又要求其在教師提供的材料中選擇自己所需的元器件,按照自己的設計連接電路,驗證自己的設計是否正確。在此過程中,老師必須全程指導,讓學生獨立完成任務。
4.學習效果評價
課堂評價是對學生能力的客觀評價,不應過多地強調學生所獲得知識的對與錯。根據電子線路課的特點,筆者不僅評價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熟練應用等情況,還評價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同學相互協作的能力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看到,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促使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二、以人為本,在“做”中教
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一切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成績不理想,厭學文化和專業理論課。但他們對于實踐課、實驗課以及其他需要動手操作的課程,往往興趣濃厚。因此,專業教師應因勢利導,在講授專業理論課的同時,更多地通過做(教師演示、學生操作)來達到教的目的。
如在講授二極管、三極管器件時,筆者首先出示了二極管、三極管的實物,讓學生直接觀察。老師提問“這是什么”,接著問“有什么用”;接著,筆者展示拆開的電子產品(如充電器、收音機等電器),把這些產品分發到學生(以小組形式對學生進行分組)手中,讓他們找出相同器件的位置;最后,再由筆者講述這些器件的作用。這樣就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欲望,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又如講到三極管的判斷方法時,可把學習環境移到實驗室或實訓室(營造氛圍),學生每人一個萬用表、若干個三極管,安排兩名教師進行教學和指導。一名教師按照判斷三極管類型、管腳的步驟,逐步操作,逐步講解;學生仿照教師的動作進行按步操作、按步理解,此時另一名教師進行巡回指導。通過反復的操作練習,學生很容易掌握三極管的判斷方法,另外也可以通過對壞器件的測試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以“做”為中心,學以致用,在“做”中悟
“教學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要使學生學到真本領,教學內容必須盡可能轉化為“實際電子產品”,一定要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手腦并用,把所學知識與動手操作貫穿于整個教學全過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電子線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材中的內容大多都與實際生活中的電器有密切聯系,因此,每講完一章節,教師都可以準備一些專業資料,讓學生獨立完成一個項目課題。當然課題不能設計得太大、太難。例如學完二極管后,教師可讓學生做一個電子貓(利用發光二極管);學完穩壓電源后,讓學生做一個穩壓電源(可用集成穩壓),為其他電路提供電源;學完功率放大電路后,學生就能完成OTL電路的制作,并連上音箱、VCD等附屬電器,達到播放音樂的目的。當學生看到自己通過各種方法、多種渠道獨立完成的作品時,那份成功的喜悅溢于言表,對知識的渴望也就越來越強。
一、經歷實驗設計過程,體驗物理思想方法
教材上,通電、斷電自感實驗都是演示實驗,沒有設計實驗方案的要求。因此,通常情況下,教師會直接把如圖1所示的電路呈現給學生,并要求學生注意觀察開關閉合瞬間兩只燈泡的發光情況,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最后得到自感電動勢方向與原電流方向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教學,過程一定是順暢的,結論的得出也是“水到渠成”的。但是,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來看,這樣的教學僅僅達成了“知識與技能”的目標,學生只是知道了“自感電動勢阻礙原電流變化”的結論,明顯欠缺“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因此,部分學生會產生這樣的疑惑:老師怎么會想到用如圖1所示的電路來觀察、研究通電自感的?為了避免疑惑,筆者合理拉長了通電自感實驗的教學過程,創設問題鏈,引導學生設計并逐步優化實驗方案,讓學生經歷“亞研究”過程,并從中體驗重要的思想方法――類比和比較。設計思路是:利用斷電自感設計“電擊實驗”自主建構“自感”概念粗略分析“斷電自感電路不能產生明顯通電自感現象”的原因通電自感實驗方案的設計與優化。課堂實錄如下。
【教學片段1】建構“自感”概念并設計通電自感電路
實驗器材:線圈(日光燈用鎮流器)、1.5V干電池2節、開關、導線若干。
實驗演示:如圖2所示,讓學生(約10名)手拉手,與線圈并聯后接在干電池的兩端。閉合開關時,學生沒有任何感覺,但開關斷開時,學生都有了被電擊的感覺。
問題1:同學們有被電擊的感覺,這是誰“惹的禍”?
問題2:如果把同學們換成燈泡,如圖3所示,燈泡會被電擊嗎?
實驗演示:開關斷開的瞬間,小燈泡閃亮一下。
問題3:開關斷開,電源停止供電,讓小燈泡閃亮一下的電流是從何而來的?
問題4:如圖3所示,開關斷開的瞬間,線圈會產生自感電動勢。那么,開關閉合的瞬間,線圈會產生自感電動勢嗎?為什么?
問題5:既然這樣,開關閉合的瞬間,為什么沒有發生明顯的自感現象?
問題6:設計什么樣的電路就可以觀察到開關閉合瞬間的自感現象?
實驗演示:閉合開關時,能夠觀察到燈泡延遲發光,但很不明顯。
問題7:如何改進電路才可以觀察到明顯的自感現象呢?
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先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有兩位運動員都說自己跑得快,我們該怎么判斷?
學生活動:可以用“比賽”的方法判斷哪位運動員跑得快,類似地,可以用“比較”的方法判斷燈泡發光快慢。自然就會提出如圖4所示的實驗方案。
教師引導:同學們,采用圖4所示的方案進行實驗,這樣比較,“公平”嗎?
實驗演示:閉合開關的瞬間,燈泡A2立即變亮,燈泡A1延遲變亮。
二、經歷規律探究過程,體驗科學研究方法
教材內容是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推導出自感電動勢的表達式,但教材沒有提出進行實驗探究的要求。因此,教師通常只是從理論探究的角度,引導學生推導出自感電動勢的表達式。然后,根據推導過程得到影響自感電動勢大小的因素以及理解自感系數的物理意義。筆者認為如此教學是有所偏頗的,因為實驗結合理論是科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實驗能夠發現新現象,依靠理論能夠發掘現象間的本質聯系并預測新事物,理論是否正確要由實驗來檢驗。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拓展和重組,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盡可能將實驗探究和理論探究有機結合,讓學生經歷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并從中體驗科學的研究方法。鑒于此,筆者合理拉長了探究自感電動勢大小的教學過程,增設了實驗探究階段。設計思路是:觀察現象合理猜想實驗驗證理論推導得出結論。課堂實錄如下。
【教學片段2】探究自感電動勢的大小
問題1:在圖1和圖3所示的實驗中,所用的線圈分別是1600匝和800匝,而且都要加一個大鐵芯,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猜測:自感電動勢的大小與匝數、有無鐵芯有關。
問題2:請同學們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設計實驗的思想方法是什么?判斷自感電動勢大小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活動:經過交流討論,給出圖5(自感電動勢與有無鐵芯的關系)和圖6(自感電動勢與匝數的關系)所示的實驗方案。
實驗演示:教師利用“自制實驗裝置(自感線圈為學生用可拆變壓器)”展示自感電動勢與有無鐵芯的關系(如圖7所示)、自感電動勢與匝數的關系(如圖8所示)。進而發現:有鐵芯、匝數越多,自感電動勢越大。
問題3:前面實驗中,通過開關的閉合、斷開改變電流,為何不用滑動變阻器呢?
學生猜測:自感電動勢的大小與電流變化的快慢有關。
實驗演示:利用如圖9所示的電路展示自感電動勢與電流變化快慢的關系。開關斷開的瞬間,小燈泡會閃亮一下。移動滑片時,燈泡不是閃亮一下,而是亮度逐漸變化。這就說明:電流變化越快,自感電動勢越大。
問題4:自感電動勢也是感應電動勢,請利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推導出自感電動勢的表達式。
師生合作:
E=n■=n■=nS■=nSk■,即E自=L■
問題5:自感系數L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引導:這些因素都是線圈本身的屬性,因而自感系數L由線圈本身決定。
問題6:自感系數L越大,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學生回答:在電流變化快慢一定的情況下,自感系數L越大,產生的自感電動勢越大。
教師引導:由此可見,自感系數L反映了線圈產生自感電動勢的本領。
《電路》課程是自動化、電氣、電子信息、通信工程等相關電子專業的基礎課程。《電路》課程的主要特點是理論難、實用性廣,其定理的抽象性使很多學生無法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導致大部分學生對本課程感到懼怕。尤其三本院校《電路》課程教學的課時少、任務重,學生基礎相對薄弱,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因此教學效果不理想。我根據自己的感悟和體會,結合教學實踐和研究,對《電路》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從心理角度來看:當學生對某門學科產生學習興趣時,就會集中注意力,采取積極主動的意志和行為,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一、前幾節課是關鍵
教師是學生接觸新知識的第一位引路人,而前幾節課是引起學生興趣的關鍵,尤其是第一節課,不僅可以給學生講述最基本、最實用、最簡單的電路模型,而且可以做很多演示實驗,例如:疊加定理,戴維寧?諾頓定理等。雖然演示實驗會多占用一點時間,但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會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而且會對以后的章節起一定的啟發作用。
二、傳統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不可否認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尤其在基礎課上,已經從爭議走向成熟。多媒體教學不僅增大了課堂的信息量[1],而且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使學生們看到獨特的“全方位、多視覺、多層次、多變化”的立體式的演示功能[2]。在《電路》教學中給學生們看一些與時俱進的電子器件與應用的圖片,可以使抽象的教學成為直觀可操作的“模擬實驗”,如:動態演示講解電壓電流的參考方向,用動態電流流過的方向與所選取元件的電壓方向對比,更容易判斷二者的關聯性,從而誘發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和學習欲望。
三、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保持課前提問的輕松氛圍[3],可鞏固學習成效。雖然學生都知道課前提問是對上一節課學習重點的回顧,但能真正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卻很少。對于簡單問題可采用自愿回答的方式,而較難的問題則可采用集體回答的方式。習題課采取“教與導”并行的形式。鼓勵學生大膽走上講臺,為其他同學講解習題,或讓學生提出質疑再由教師教授學生解題思路。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學生對《電路》學習的自信心,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課后習題與實際相結合
目前許多學校采用了實驗箱的模式進行實驗,電路中關鍵部分僅需學生自己簡單連接,而其余部分由試驗箱內部電路完成。從表面上看,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節省了實驗的操作時間,而且有利于管理,降低了危險系數。可學生在連接電路時仿佛在畫電路圖,看不到實際的電路情況,出現問題,自然有管理儀器的老師維修。這使學生在動手時缺乏一種責任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如果僅僅是時間問題,可定時開放實驗室,允許學生隨時做實驗。如果不能提供這種條件,則可準備一些看得見的元件,讓學生進行實際練習。
《電路》課以講解電路原理為主,雖有部分涉及實際問題,但大部分都已抽象為電路模型。所以無論是例題還是課后習題學生見到的都是抽象的電路圖,很少知道此電路圖會在哪里出現,更不會了解如何使用這些電路模型。我們通過與國外的學生交流,了解到,國外課程的課后習題與實際的應用緊密聯系,學生不僅學習了理論知識,而且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講解時,可先以模型為例題進行原理講解,然后將原理涉及的電路與實際的電路相聯系,對習題進行練習。例如:《電路》第五章含有“運算放大器的電阻電路”有這樣一道習題。原題為:如圖1,電路起減法作用,求輸出電壓u,和輸入電壓u、u之間的關系。學生可從本題得到信息為:
(1)圖1為減法電路;
(2)輸出與輸入有一定關系。
如果我們將此題改為:壓力傳感器的輸出范圍是0~2mv,圖1為測量壓力的實用差分運算放大電路,u、u分別接在壓力傳感器的輸出端,求檢測電路輸出端u,與u、u的關系。學生得到信息為:
(1)圖1為一個實用電路;(2)電路可實現差分運算;(3)電路常應用于小信號檢測;(4)電路可實現壓力檢測;(5)壓力傳感器可用于壓力檢測;(6)壓力傳感器一般為小信號輸出;(7)差分電路輸出與輸入有一定關系。
雖然是幾乎相同的問題,但經過對題目進行簡單的修改,學生們從習題中獲取了更多的知識,有助于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問題。原題只傳遞了很少信息,且十分抽象,學生很難深刻理解減法電路的實際用途,而改后的習題不但聯系實際,而且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鞏固學習成果。
五、結語
我通過以上教學改革的嘗試,調動了學生對《電路》課程的積極性。教師在上課時應注重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尤其對基礎薄弱[4]、學習動力不足的三本學生,更要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不是為了應試而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只有這樣,才能克服種種學習困難,提高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竇建華,潘敏,郭銘銘.“電路分析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7,30,(12).
[2]賈艷艷,文麗,閻婷.淺談《模擬電路》課程教學改革[J].新西部,2010,(11).
在實際學習、操作和訓練中,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細節教學:
一、使學生重點理解串并聯電路的特點
串聯電路中,電流只有一條路徑,一個用電器沒有電流通過,其他用電器也沒電流通過。一個開關控制所有用電器的工作,且開關的作用與位置無關。
并聯電路中,電流有多條路徑,一條支路沒有電流通過,其他支路仍有電流通過。干路中的開關控制所有用電器的工作,支路中的開關控制各支路中用電器的工作。開關的作用與位置有關。
學生掌握串并聯電路的特點,是他們學習電路知識的最基本的基礎。對學生學習其內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正確分析電路及電路圖。
分析電路及電路圖時,一定要先找到電源。結合并運用串并聯電路的特點,從電源正極出發,電流在回到電源負極的過程中,觀察有幾條路徑,若只有一條路徑,則為串聯電路。否則,為并聯電路。
三、正確連接電路及畫電路圖。
在連接電路或畫電路圖時,一定要先從支路入手,分別連接完每一條支路,再把各支路并聯,而后去連接干路中的各元件。
四、理解電流表、電壓表的實質
初中范圍內,讓學生把電流表理解為一根可以顯示出通過電流大小的導線即可。把電壓表理解為斷路。(而在分析電路或電路圖時,把電壓表視為“不存在”效果更好)。分析完電路后,再去觀察電流表測誰的電流,電壓表測量誰的電壓。
五、簡化電路及電路圖的幾點作法
在實際電學問題中,有些電路及電路圖較為復雜,學生分析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采取以下措施十分有效,首先,使學生認識到電路中任意兩點間沒有任何用電器時,都可以把這兩點看作是一個點。其次,畫出其等效電路圖。再次,電路圖處理完畢后,一定要在電路圖上標出各物理量,結合相關的公式及物理規律進行解決實際問題。這樣處理完畢后,學生有柳暗花明的感覺,使難度一下就降低了50%.
六,特殊電路圖
在一個電路或電路圖中,若出現電壓表、小燈泡(或其他用電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等串聯時(如圖所示),可把小燈泡、電流表、滑動變阻器視為導線,即把電路簡化為只是用電壓表測量電源電壓。電路接通后,出現的現象為:電流表指針幾乎不動,小燈光不發光,電壓表示數為電源電壓。
七、電路正確分析理解后,回歸到以下思路進行解決實際問題 I
.結合下表中歸納的串、并聯電路中各物理量的規律,進行對號入座,便能愉快輕松的解決電學問題。
串聯電路
公用公式(適用于串并聯電路)
并聯電路
電流規律:I=I1=I2
電壓規律:U=U1+U2
電阻規律:R=R1+R2
R> R1;R> R2 原因:相當于增加了導體的長度。
推論:====
在電路中串聯一個電阻,起到分壓作用
I=
W=Pt=UIt=I2Rt=t
P==UI=I2R=
R=
W=W1+W2
P=P1+P2
電流規律:I=I1+I2
電壓規律:U=U1=U2
電阻規律:=+
R< R1;R< R2原因:相當于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
推論:====
在電路中并聯一個電阻,起到分流作用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老師首先自己要認識清楚,授課并非機械地、簡單地向學生單純的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建構知識框架的過程。教師并不僅僅作為知識的呈現者,他應該重視每名學生對于各種現象的自我的感悟和理解,及時地傾聽學生的想法,仔細分析這些想法的由來,從而引導學生學習,這樣才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怎樣有效地組織好一堂實驗課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過程:
一、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
1.教學前期資料的準備
由于教師每次的授課任務都完全按照學校設置的課程標準進行授課內容的講解,因此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備課、收集資料并且設計教學環節等。要打造高效的實驗課堂,必須充分利用好這四十五分鐘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準備就顯得非常重要。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既沒有條理性,又是雜亂無章的,那必然是低效的。
2.做好實驗預演工作
在實驗課程中,演示實驗室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演示實驗通常是指在課堂上由教師進行表演和規范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強調容易出錯的環節,并且強調注意事項,以及正確的實驗操作流程。由于實驗現象明顯,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通過教師的實驗演示的啟發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觀察思考,以達到帶著教學目標進行實驗操作的教學目的。
二、實驗課堂的設計環節
1.清點實驗器材
由于每項實驗項目的不同,因此所需要的實驗器材要及時進行更換,清點實驗器材的數量、種類是否齊全,這是順利完成實驗的前提。
2.器材的檢測
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器材直接決定實驗最終結果,因此檢查所用器材顯得尤為重要。通常在實驗實際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容易忽略這個環節,一拿到器材就直接先連接電路,一旦電路出故障,達不到實驗效果,再檢測器材,從而導致實驗操作變慢,完不成本次的實驗內容。
3.實驗原理的分析
實驗原理的分析過程往往是很多學生不喜歡的,因為大多數學生喜歡動手操作而討厭理論的學習。因此在講解的過程時,可以采用以提問的形式進行集體回顧,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便于后期的實驗操作。當然,如果連實驗原理內容都不知道,那后面的實驗驗證是很難進行的。有時候對理論基礎差、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可讓他們先進行實驗操作,記錄實測數據,然后根據數據反過來理解實驗原理,這樣可以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4.實驗原理圖的識讀
在電類實驗課程中,原理圖的識讀是學生獨立完成整個實驗的關鍵環節。由于很多學生一看到電路就發暈,很難自己找到電路的連接特點,因此教師在分析時要仔細講解。例如在日光燈電路中,學生要分析清楚各元器件的連接方式,在電動機的連接實驗中,主電路和控制電路的組成及連接方式都是關鍵點。
5.電路故障分析與排除
通常來說,電路的故障一般為元器件的錯誤鏈接、電路短路或短路。檢測的方法一般有動態監測和靜態檢測兩種方式。所謂靜態檢測,其實就是在電路不通電的狀態下,用萬用表測量電路中的電阻值,如果電路是好的則萬用表有電阻值得數據,一旦電路斷路則萬用表無讀數。動態測量的方法則是在電路帶電的狀態下,測量電路中的電壓和電流,從而找出電路的故障點。在這個檢測過程中,首先要確保自己所用器材時好的沒有任何損壞。當然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預先設計好有故障電路,讓學生自己完成檢測,找出故障點,并進行分析講解,然后老師再歸納總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電學知識的學習同樣遵循由現象到規律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想真正理解理論性很強的電學概念、規律,除了要認真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認真完成課堂中的分組實驗外,創造條件課后做一些電學實驗同樣十分重要.
例1體驗短路危害.
短路是一個電學學習的難點,課本中對短路的危害是用信息快遞的方式呈現的,教學中老師可能會用一些方法演示短路的危害以幫助同學們理解這個知識點.你不妨用下列器材做一組小實驗,自己去感悟和體會.
器材:一節七號干電池、體溫計、一根銅導線、一個小燈泡、一根橡皮筋.
實驗操作過程如圖所示:
如圖1,將一節七號干電池用橡皮筋與體溫計的玻璃泡綁起來,測出它的溫度.如圖2用銅導線將一個小燈泡接到電池兩極使它發光,注意手和發光的燈泡遠離體溫計的玻璃泡,30秒后觀察體溫計示數的變化,你會發現體溫計的示數略有升高.如圖3,用銅導線直接連接電池的兩極,即將電源短路,30秒后你會發現體溫計示數明顯上升,再用手去摸電池,明顯感覺到發熱,這個實驗通過三個圖的比較能更有力地說明短路的危害.
你觀察過家里電冰箱的門開關嗎?你注意到洗衣機里有兩個電動機嗎?你是否為教學樓上不同樓層的開關可以控制同一個休息平臺上的電燈而感到新奇呢?你有過晚上經過樓道時,只要聲音響一點就有燈會發光的經歷嗎?你看過節日里滿街的彩燈吧,你思考過它們是如何實現成串發光或一閃一閃發光的嗎?……
電學現象就在我們身邊,創造條件動手做一做,親眼看一看,用大量唾手可得的實驗器材去實驗去探究,由豐富的電學現象增加自己的感性認識,再去思考、學習電學知識,不僅會讓你覺得興趣盎然,而且有可能會讓你迅速地得心應手地走上學習電學知識的正確軌道.
方法二:重視知識的發展過程,加深物理規律的理解
電學的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從一開始接觸的電學現象中獲得的一些初步結論往往都有他成立的條件,記住結論成立的必要條件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地修正、完善結論是學好初中電學知識必須注意的一個方面.
例2燈的亮度和什么因素有關?
在學習電流時,為了說明電流也有大小,我們常遇到如圖4與圖5的實驗演示:
同樣的小燈泡接在一節電池上時,亮度沒有接在兩節串聯的電池上亮.這說明電流越大,燈泡越亮.這里就要特別注意結論的成立條件是同一個燈泡,如果不注意這個條件,我們會很快被下面的實驗所困惑.
圖6所示的是將兩個規格不同的燈泡串聯在電源兩端,當閉合開關時,會發現兩個燈的亮度不同,一個亮一個暗,有時暗的電燈只能看到一星點的光亮.而通過實驗探究我們知道串聯電路中的電流是處處相等的,即通過兩燈的電流相同,可見燈的亮度雖和電流有關,但電流并不是決定燈的亮度的唯一因素.
直到學到電功率的知識以后,我們才會最終明白電燈的亮度取決于電功率的大小,而電功率的大小既和通過的電流的大小有關,還和電燈兩端的電壓有關.而電流越大電燈就越亮是針對同一個電燈而言的,是學習電學知識之初的一個初步結論,這個結論是有條件的,沒有普遍意義.
方法三:重視畫圖與識圖的訓練,形成學習的基本技能
學習電學離不開電路圖,電學知識學習的初期,電路圖的一些小小變化就會讓很多同學為難半天,其中電路圖的各種等效畫法是需要熟練掌握的技能.
例3等效電路圖的識別與畫圖訓練.
以一個干路開關控制兩個并聯的電燈這個最為基本的電路圖為例,它的等效電路圖至少有如圖7中的以下幾種:
圖7中的三幅圖看起來很不一樣,卻是同一個電路.將看起來復雜的電路改畫成最易識別的電路圖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訓練過程.
電路圖與實物連接圖之間的轉換也是這樣,尤其是根據并聯電路圖與實物連接圖之間的轉換,將是一個由混亂到漸趨清晰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反反復復的訓練.
方法四:抓住貫穿初中電學知識的一條主線,把電學主干知識學好
例4用比較的方法學習串、并聯電路的知識.
一、 一張講學稿
(一) 講學稿的形成
1. 每周一開一次物理教研組會議,確定備課的節次和主備人,并且每人對要備的節次內容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集思廣益,為主備人提供必要的備課資源。
2. 主備人通過個人研修以及他人的見解綜合形成草案。
3. 周三小組研討修改形成定案,并由主備人執筆修改。
4. 講學稿印發后,任課教師在上課前還要針對自己所帶的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二次備課,確定適合本班學生的知識結構、方法程序。
(二) 講學稿的具體格式
1. 預習導學
2. 合作探究
3. 自我檢測
4. 拓展延伸
學生在預習自學中能充分體現其主動性、獨立性與獨特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變負擔為享受,使學習事半功倍。
學生在學習的具體過程中存在著個體差異。通過預習導學的檢查,這種差異就會體現出來,從而能使老師的教有方向、有目標,知道每個學生已掌握哪些知識,需要什么知識,能使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既節省了老師的講授時間,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 兩類結構教學(解決教師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
(一) 教什么
概括化、結構化的知識內容(以知識樹的形式呈現)
一棵大的知識樹是由若干個小的知識樹嫁接起來的。知識樹的作用是先讓學生看到這一節知識內容的全部,然后再順藤摸瓜各個擊破,即先整體后局部,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建立起對一節課知識的整體框架結構,也可以是一個單元、也可以是一冊書等的整體框架結構都可慢慢建立起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培養了自主學習的習慣,把自己當做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找到了一種學習的方法——整體建構法,建立起了知識的整體概念。
(二) 怎么教
“三環兩線一核心”
三環指:通過例題尋找方法,通過習題感悟方法,通過試題驗證方法。
兩線指:以例題、習題、試題等教學內容構成的知識線;以貫穿其中的某一類知識或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而構成的方法線。
一核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習某一類知識或某一類問題的思維方法。
例題:額定電壓為220 V的熱得快的電阻為275 Ω,如果其正常工作10 min,將產生多少熱量?
解:方法:1. 首先分析是否是純電阻電路:
若是純電阻電路,則Q=W=I2Rt=U2t/R=UIt=Pt
若不是純電阻電路,則Q=I2Rt
2. 根據題設條件利用已學知識先找出求Q所需的量I、R、t
3. I、R、t三個量的單位都化成國際單位制單位
4. 把整理好的三個物理量帶入公式Q=I2Rt計算
I=■=■=0.8 A R=275 Ω
t=10 min=10×60 s=600 s
Q=I2Rt
=(0.8 A)2×275 Ω×600 s
=105600 J
習題:某電熱水器銘牌上標有“220 V 1500 W”字樣,對它通電1.5 h,產生的熱量是多少?
通過本題練習,學生會感悟到本題屬于純電阻電路,消耗多少電能就產生多少熱量,所以Q=Pt=1500 W×1.5×3600 s=8.1×106 J
試題:有一電烙鐵,它的額定電壓是220 V,正常工作時的電阻是1210 Ω,若正常使用3 min放出多少熱量?
再通過此題驗證解題方法,使學生對此類問題有法可解,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 三項學習要求(解決學生如何學的問題)
1. 深入預習(課前或課中),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基礎知識,提出問題存疑(要求用鉛筆做標記,教師抽批)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c,EDA)技術已經成為現代電子設計的核心技術,并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大高校的電類課程教學中[1-2]。實踐教學在課程教學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能加深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并促使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潛能和動力、提高實踐應用能力等,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3-4]。結合我校電工電子實驗中心的實際情況,對實踐教學的部分內容進行了改革優化。
1存在的問題
我校實驗中心的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存在如下問題:實驗手段單一,缺少電路仿真環節,設計制作過程不完整;實驗項目陳舊,現有的實驗項目已沿用多年,缺乏新內容;學生主觀能動性差,以完成任務為目的進行實驗,課程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針對以上問題,開展了EDA仿真與制作相結合的電子技術實踐教學探索。
2EDA仿真與制作的結合方式
EDA軟件可以完成電路圖的繪制、電路仿真以及系統的設計。將EDA技術應用到學生的課程設計和電子制作環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電工電子知識的興趣和欲望,提高學生對電路的認識水平以及學生的實踐能力。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利用EDA仿真工具,將虛擬仿真技術和實際電路制作通過幾個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巧妙結合起來,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整個過程按照仿真和實做可以分為如下兩個環節:
2.1電路原理圖的設計。擬采用仿真軟件Multisim和Proteus進行電路設計,該兩種軟件包含了模擬、數字電路常用的元件和芯片、儀器設備,具有強大的分析功能,如示波器功能、頻譜分析功能、實時測量功能等。通過仿真、測試以達到預期的電路功能及指標。
2.2電路的制作。電路的制作過程是對設計電路產品化的過程,該環節主要突出技能和實踐性要求,采用在洞洞板上進行直接制作的方法。首先根據設計指標選擇經濟實用的元器件,設計出實物布線圖。其次,根據合理的布線圖,按照信號的輸入輸出方向順序焊接電路。焊接之前要對所用元器件進行檢測,避免故障的產生。對于焊接過程應該分單元模塊進行,逐步測試。由于仿真軟件并不能完全與實際相一致,在制作過程中,可能出現實測與仿真偏離的情況,那么需要修改電路重新仿真。最后,對整個電路進行調試,調試過程要經過測試———調整——測試——調整的反復過程才能完成。以往的設計一般到了功能實現和指標合格就結束了,考慮到產品化還可以增加外觀設計和外殼制作的內容,以實現完整的制作過程。
3教學實踐開展情況
針對以上提出的實驗項目陳舊問題,通過分析研究,以理論課程的主要知識點為基礎,結合生活中實際應用,選擇新穎、可行的電路設計了相應的實驗內容,如聲光控延時開關、變色呼吸燈電路、溫度檢測及處理電路等題目,可以根據學生程度、課程要求進行擴展或調整。涉及到的單元模塊有:整流濾波電路、振蕩電路、集成計數器、比較電路、信號產生電路、運算放大電路、功率放大電路、數碼管電路、報警電路、RC電路等。這些都是在理論課講到的、常用的電路,將理論知識通過這種形式整合在一起,學生的收獲比進行單個實驗要大得多。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采取以小組為單位,實驗項目為主線,教師起到引導作用,學生為實驗主體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方案設計、體驗感悟、實踐操作、自主評價等活動獲得知識和技能,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型學習活動,在不斷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工程實踐以及團結協作能力。采用這種實踐方法后,發現學生表現出來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是超出預期的。以變色呼吸燈電路為例,該電路要求用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發光二極管實現七種色彩變換,并同時呈現呼吸燈的效果。學生經過查找資料,將電路進行分解,了解到七種色彩可以通過紅綠藍三種顏色的LED燈分時點亮、組合實現,呼吸效果可以通過在LED燈上加三角波實現。圖2是一組學生制作的變色呼吸燈實物圖,為了突出變化的七彩效果,學生對電路進行了美化裝飾,效果非常好。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自主設計電路、討論、仿真測試到制作成功,整個過程教師僅給予指導,遇到的問題大部分由學生自主解決。
4需要改進的方面
經過教學實踐,在為學生們的收獲感到欣喜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大部分學生是第一次進行設計和制作,對于器件的選型考慮不全面,比如電阻往往只考慮了阻值而忽略了功率;電解電容只考慮了容量而忽略了耐壓;芯片只考慮了功能而忽略了電壓、電流等工作條件。而這些知識正是培養工程實踐能力所需要具備的,理論課堂上學不到的,只有通過動手制作,才能逐漸使學生具備該方面的意識并增強能力。在電路的制作環節中,目前采用的方法是手動布線,學生布線的經驗有限,電路板制作出來的美觀程度也不一致,今后擬將Mul-tisim原理圖直接導入PCB布局和布線軟件Ultiboard進行電路板布線,使電路的布線更加合理規范。
5結論
依托EDA工具,對電工電子類課程實踐項目進行改革創新,引入工程項目,為教學內容提供更多的工程因素,使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緊密聯系,改變了以往由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能夠增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表示在制作的過程中收獲了知識,體驗到了學習電子技術的樂趣,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徐曉霞.基于EDA的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探究[J].電子測試,2015,5:148-150.
[2]陳白,張影,郝曉辰.基于項目式教學的EDA綜合實驗改革研究[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4,2:27-29.
要做好兩次演示實驗,這為學生實驗“伏安法測電阻”打下基礎。并注意兩次演示實驗的異同,講清實驗過程中電流表、電壓表及滑動變阻器的正確連法,以及滑動變阻器在兩個實驗中作用的異同,以及注意事項。
讓學生感知實驗探究電流跟電壓、電阻的關系,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使學生感悟:“控制變量”來研究物理多因素問題,是一種有效的科學方法。
第二節“歐姆定律及其應用”繼第一節后對數據的分析歸納,通過用列表法、觀察法、數學比例法、圖象法、類比法、分析、綜合與歸納等方法來對實驗數據進行研究的一些科學方法。從而分析電流、電壓、電阻三者之間的定量關系——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最終培養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研究、分析、歸納、概括物理規律的一些能力。
又通過實驗探究“串聯電路與并聯電路中電阻的特點”。歐姆定律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關鍵。
在教學中這一節可分為四課時教學:
第一課時理解歐姆定律,進行簡單計算(求電流、電壓和電阻的三種書寫格式),初步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實際電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可補充:有兩個用電器的簡單計算(注意強調用不同角碼區分不同用電器)。為下節課講串并聯電阻關系作鋪墊。
第二課時通過歐姆定律的推導定量研究“串聯電路與并聯電路中電阻的特點”,得出:
串聯電路:R=R1+R2
并聯電路:1/R=1/R1+1/R2
第三課時運用歐姆定律及串并聯電路的特點練習靜態固定電路的相關計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教給學生解題思路、規范解題。
串聯電路的特點:
①電流:I=I1=I2
②電壓:U=U1+U2
③電阻:R=R1+R2
④串聯分壓成正比,即
U1:U2=R1:R2
電阻變大分得的電壓變大,電阻變小分得的電壓變小。
并聯電路的特點:
①電流:I=I1+I2
②電壓:U=U1=U2
③電阻:R=1/R1+1/R2
④并聯分流成反比,即
I1:I2=R2:R1
電阻變大通過的電流變小,電阻變小通過的電壓變大。
第四課時運用歐姆定律及串并聯電路的特點,練習動態電路的相關計算。
動態電路------由于開關的通斷、滑動變阻器滑片的移動導致電路中的物理量發生變化的電路。
簡化電路的方法:
1、電流表看成導線,電壓表看成斷路。
2、短路和斷路的電路可以去掉。
3、閉合的開關看成導線
解決變化電路問題的關鍵是把動態電路變成靜態電路(電路的識別),可以把電流表簡化成導線,將電壓表簡化成斷開的或干脆拿掉。把閉合的開關看成導線,把被局部短路的用電器拿掉;把開關斷開的支路去掉,來簡化電路。畫出每次變化后的等效電路圖,標明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據有關的公式和規律去解題。
第三節“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是歐姆定律內容的延續,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本節主體內容是利用電壓表、電流表測算出小燈泡的電阻,通過實驗探究去發現燈絲電阻變化的規律,并最終找到影響燈絲變化的因素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注意多測幾組數據,指明不能用平均法求電阻值(測量定值電阻的阻值用平均法求電阻值)。
通過本實驗,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導體的電阻大小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中的電流無關,只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此外跟溫度有關。這也為電功率中“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作了鋪墊。
第四節“歐姆定律及其安全用電”:課前安排學生收集安全用電的常識,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進行補充。再播放《安全用電》視頻。
節課從電壓的高低、電阻的大小對用電安全的影響入手,讓學生學會運用已學的電學知識,解決有關生活中的實際的問題,既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又提高在幫助他人時講安全、講規則、講科學的意識。
另外本節涉及電路故障(斷路或短路),在教學中應加強練習,注意區分兩者對電路造成的影響,以及電路中電流表、電壓表的變化。要求學生懂得一些簡單的電路故障的問題,學會簡單的故障排除方法,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基本的生活技能。了解短路的知識,使學生懂得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提高安全用電的意識。
教材中介紹了避雷針,使學生注意防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