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8 14:39: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研究生實習規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背景及意義
黨的十報告集中論述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是黨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延伸1,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重視。城市作為規模龐大,關系復雜的動態生態系統,極易受到環境條件變動的干擾,而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中唯一具有自凈功能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不可替代的生態、景觀和社會功能,是建設“生態城市”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重慶市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中國國家中心城市,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南川區位于重慶市南部,重慶直轄后被定為重慶市的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南川境內生態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立體氣候明顯,氣溫適宜,“旅游度假城”、“生態宜居城”、“開明開放城”是南川區在未來幾年的城市建設目標。本文以南川區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為例對生態城市建設的這一重要方面進行了較系統的介紹并提出相應的建議,為未來城市的生態建設中對綠地系統的規劃建設提供一些可借鑒的思路和方法。
2、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釋義
所謂“綠地”《辭?!丰屃x為“配合環境創造自然條件,適合種植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圍的綠化地面或區域”,或指“凡是生長植物的土地。在中國,城市用地構成中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綠地”,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王秉洛等將城市綠地系統概括為:“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條件、地貌特點、基礎種植(自然植被)和地帶性園林植物,概括國家統一規定和城市自身的情況確定的標準,將規劃設計的和現有的各級各類園林綠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綠化起來,并以一定的科學規律給予溝通和連接,構成完整有機的系統。同時將此系統同自然山系、河川等城市依托的自然環境、林地、農牧區相溝通,形成城鄉一體的生態系統,人民游憩休閑活動的主要載體和城市風貌特色的主導因素”2。
建設部《園林基本術語標準》中的定義: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對各種城市綠地進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統籌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結構的綠色空間系統,以實現綠地所具有的生態保護、游憩休閑和社會文化等功能的活動。[1]
3、南川區綠地系統現狀及問題
3.1建設現狀
南川建成區域河流、水庫多,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條,均屬長江流域,多屬烏江水系,;截止當前,南川區建設水庫共達14座;中心城區現狀綠地共有649.04公頃,綠地率達到36.4%,其中公園綠地共有379.12公頃。
3.2存在問題
區域生態綠地質量不高,分布不均,樹種單一;防護綠地缺乏,基礎設施隔離帶綠化樹木比例低,隔離效果較差;中心城區花山、兩江及半溪河缺乏城市生活岸線,城市山水景觀特征不突出;舊城區缺乏開敞空間和綜合性公園綠地,綠地受益率和親密度尚不能很好滿足市民游憩需求。
4、南川區綠地系統規劃建設
4.1規劃布局構思
區域綠地系統由生態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山體廊道、水體廊道、重要交通干道廊道等綠地組成??傮w規劃布局為“一廊兩區多心”。形成東部、南部重要生態屏障區為核心,以山體廊道為紐帶,以各類眾多生態風景區、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類型生態斑塊為支撐,形成點、線、面相結合,大、中、小相匹配的綠地系統。
中心城區綠地系統總體規劃布局形成以城中心的花山,貫穿城市的兩江及各類城市公園綠地形成的“一核兩帶五射多點”的結構模式。
4.2綠地系統規劃建設
①區域綠地系統規劃
重點保護兩大生態屏障區,其中東部生態屏障區是以山王坪景區為中心包含魚泉鄉、水江鎮東南部及三全鎮東部等連片區域組成,南部生態屏障區主要包括金佛山風景名勝區、金佛山自然保護區及金山鎮、德隆鄉等連片區域組成。
各種生態景區、生態保護區等散布的斑塊主要包括金佛山風景名勝區、金佛山自然保護區、山王坪風景區、神龍峽風景區、魚跳峽水庫保護區、楠竹山森林公園、水源保護區等多個生態斑塊。
南川全區的綠地系統應與區域協調發展,有效保護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濕地等生態敏感區域,依托南川區域良好的自然資源建設的眾多風景區及森林公園等重點生態區域,以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整個南川區域的綠化率應達到50%以上,人均綠地面積應達到200平方米以上,從而努力實現整個南川區生態環境中的碳平衡目標及生態產品貢獻。
②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
南川中心城區綠地系統的規劃建設,要與區內的開發建設進程相協調,并實現經濟效益的平衡,逐步向創造市級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的規劃目標過渡。
圖2南川區中心城區綠地系統結構圖
資料來源:《南川區綠地系統規劃》
1)公園綠地規劃
規劃采用區級綜合公園、片區級綜合公園、帶狀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街旁綠地六種基本類型。各個公園和開敞綠地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適宜的綠地類型,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并應積極吸納和創新各類新形式、新題材,具有時代特色的公園綠地類型,同時應注意與周邊建設環境及人文背景相協調。
公園綠地建設,到近期2015年增加228.58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9平方米。到遠期2020年,公園綠地達到851.67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達到21.29平方米。
表1中心城區主要公園綠地統計表
圖4南川區中心城區公園分布圖
資料來源:《南川區綠地系統規劃》
2)生態綠地規劃
南川中心城區的生態綠地主要由郊野公園和帶狀生態綠地組成。
本次規劃確定4個郊野公園,總面積為1125.65公頃,分別是花山郊野公園、李家溝郊野公園、明陽郊野公園、巖坪郊野公園。其發展導向具體如表2所示。
表2郊野公園發展指引
3)生產防護綠地規劃
由于生產綠地擔負著城市綠化工程供應苗木、草坪及花卉植物等方面的任務,因此,一個城市生產綠地的建設質量,會直接影響該城市的園林綠地效果。
圖5南川區生產防護綠地
資料來源:《南川區綠地系統規劃》
按照建設部《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城市生產綠地的面積應占建成區面積的2%以上,按此要求,南川區中心城區生產綠地遠期必須達到99公頃以上,而目前中心城區生產綠地僅有北固片區及隆化片區兩處,面積為5.3公頃。因此,本次規劃中對生產綠地做了較大的增加。至2020年,規劃生產綠地達104.65公頃,苗木供給率達100%。規劃建設生產綠地2處。
規劃在中心城區規劃范圍的不同地段設置不同類型的防護綠地,以充分發揮綠地的防護功能,減輕有害因素對城市環境的破壞。至2015年,規劃防護綠地200公頃;至2020年,規劃防護綠地556.43公頃。[2]
4)綠地景觀規劃
根據南川城區以花山為核心,兩江一河繞城的地形特點,規劃重點控制花山、龍巖江、鳳嘴江、半溪河等山體、水系線,從沿江綠化景觀帶、城市景觀大道、城周森林屏障控制與保護、綠化景觀視線走廊、重要景觀節點等方面,加強規劃區內的綠化景觀控制。同時依托兩江一山建設城市觀景步道,構建觀景、健身、休閑為一體的南川中心區慢行系統。
圖6南川中心城區綠地系統景觀規劃圖
資料來源:《南川區綠地系統規劃》
圖7南川中心城區綠道慢行系統規劃圖
資料來源:《南川區綠地系統規劃》
5、建設目標及實施建議
5.1建設目標
綠地系統的生態效益主要包括凈化城市環境、減輕風沙災害、改善小氣候、減弱噪音、保持水土及改善水文條件等方面。通過本次規劃應嚴格保護城區中部的花山公園,作為城市綠心。建設城北大道、三環路、城西大道綠色生態廊道,讓各片區之間有綠帶相隔,使綠色生態走廊成為連接中間綠心與城市周邊環境的綠色軸線。在城市環路以及城市區域范圍內建立綠化防護林體系。提高南川區的公園綠地受益率和親密度,充分利用山、江的自然生態格局,構建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中心城區綠地系統。以低碳化發展,生態產品貢獻為主旨,著力保護南川區區域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構建和諧的山水、林地及動植物生存環境。
5.2建設實施建議
①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
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制度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完善生態環保考核獎懲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環保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綠色政績考核體系。建立社會公眾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機制和監督機制,增強社會公眾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和積極性。
②加快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按照“誰利用誰補償、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設立生態環境補償基金,用于城市節能減排、結構調整、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③通過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十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非常重要。生態文明的核心一是生產方式的轉變,二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如果說,前者需要的是市場激勵,那么后者更需要文化激勵。媒體要充分發揮主流渠道作用,長期規劃、策劃,運用各種公益節目、公益廣告形成持久的輿論氛圍。
6、結語
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重慶在最近幾年來表現的尤為突出,其來勢之迅猛、速度之迅疾,是史無前例的。其發展機遇與挑戰危機總是相伴而生的,如果處理不好這個高速的發展形式就會帶來越來越復雜、破壞性更大的城市問題。城市綠地系統是一復雜的、動態的復合系統。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在區域,或更大地尺度來研究長遠的發展戰略,從結構出發,運用現代的規劃建設思想,以生態為先導、協調發展為目的,建設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的綠地系統。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of ecological lost and bridge the city is not only as a whole and exist, but also as a whole and the existence of ecology, which has also decided the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is to conform to the na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ute.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green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from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urban industrial design puts forward three aspects of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oposal, for peer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The ecological Suggestions
前言
生態城市規劃是一個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漸進過程,是一場技術、體制、文化領域的社會變革,需要強化完善生態規劃、活化整合生態資產、孵化誘導生態產業、優化升華文化品位、統籌兼顧分步實施、典型示范滾動發展。生態城市建設至少需要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實現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孕育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機制,實現健康、持續、和諧的發展過程。從一個城市來說,生態環境越好,就越能吸引人才、資金和物資而處于競爭的更有利地位。因此,城市規劃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發展生態城市。生態化是指在環境保護時代,將生態學原則和理念運用到其他領域,影響該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的過程。其本質是協調生物及其活動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實現生態平衡。其具體內容是:運用生態學上的整體觀,把人類與環境看作一個整體,重視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意義,認識到環境的生態價值。強調系統的協調發展,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該與環境相適應,即經濟、社會和環境要協調發展。生態化的目的是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實現人類活動與環境協調發展。
一、目前我國生態城市發現狀分析
1、論述生態城市概念
“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依據主要源自可持續發展理念,及把城市生態學原理落實到城市規劃、設計及管理。城市生態學是生態城市規劃之理論基礎,應用在城市規劃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城市本身為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生態系統,有資源投入產出之過程,亦有生成代謝之循環。二是城市本身同時為地球整體生態系統之一部分,它對自然生態之影響可以是相輔相成。但亦可能會產生不可回轉之負面效應。三是由于城市是生態系統之一部分,有關應用在生態學之概念如承載力,生態價值、多樣性、生態鏈、資源使用及供應,生態足跡等都可應用在城市規劃和管理。
2、論述我國生態城市發展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可我們在生態建設上做得還不夠。以往,我們只是一味地在造高樓,忽略了城市的內在――生態性。不過目前,國內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態城市的目標,而生態城市規劃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途徑,國內很多城市都已經進行或正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這些都意味著我國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前中國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仍處于初始發展的階段。有關生態城市的理論、規劃的思路、設計的方法和管理的機制都還不夠成熟,它需要生態學理論的指導和城市規劃、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建筑工程、園林景觀、城市經濟、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衛生等專業工作者和城市社會學家的積極參與,特別是政府決策者的鼎力倡導、全體市民的積極參與和建設開發者的積極投入,采取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研究方法,團結協作、大膽探索、不斷實踐,使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向著更加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推進我國生態城市規劃的建議分析
1、關于城市景觀規劃設計
景觀規劃設計的實現是過程而不是終極,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樹木需要時間成長,自然系統因為人類活動的干擾和破壞而需要時間來自我調整和恢復。這是很基本的常識,但卻往往被人所忽視。景觀系統中,因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個有機體,它不斷自我完善,而且時間越長,效果會越好。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是建立在由建筑、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筑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功能,提高其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2、關于居住區的規劃設計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由于生產技術的落后,我國平均建筑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3倍,造成的污染也相當嚴重,我國的一些城市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嚴重污染”城市。房地產開發和使用是一種消耗大量資源,產生大量廢物的產業。為了人們衛生、健康、舒適地生活,必須將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要用生態建筑原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居住區設計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合理布局。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要求,選擇城市居住區的最佳區位和發展規模。二是節能低耗無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堅持環境保護原則,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學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慮建筑物的朝向、間距等,以解決住宅采光、室內通風等衛生問題。三是應用生態技術處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過增加居住區綠地,推廣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湖河溪流水體的坡岸綠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區綠化覆蓋率。居住區公共綠地必須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區文化體育設施。
3、關于城市產業設計
城市產業應當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是能夠形成強大示范效應的龍頭產業。要在全面客觀地分析城市產業現狀的基礎上,立足于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和生態化、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高起點、高標準、科學設計城市產業。要以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為平臺,建設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型工業體系,同時努力發展旅游、教育、醫療、物流、文化、信息、房地產等產業。要建立生態產品開發、設計、孵化中心,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提高生態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創建綠色企業等,建立企業環境行為、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的環境信用納入企業社會信用體系之中,通過多種媒體向社會公示。
三、結語
生態城市規劃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標志,是規劃理念的升華,是環保意識的覺醒,是發展觀念的變革,是今后城市規劃的目標和方向。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口的超速膨脹,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的生態環境將會成為人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逐步實現了思想的轉變、意識提高、觀念更新、理論深化、標準統一,就有了扎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再通過實施明確目標、科學規劃、完善體系、協調監控、推進市場、公眾參與、營造風尚、城區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態城市建設將會穩健有序的進行。盡管任重道遠,面對持挑戰,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個個繁榮和諧的生態城市將會在中國出現。
參考文獻:
[1]王如松、高效.和諧―――城市生態調控原則和方法[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68.
[2]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生態城市是一個綜合性的整體,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是生態城市的組成部分。生態城市規劃應用生態學原理和科學的規劃方法,目的在于達到社會發展、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三者的協調發展。
一、城市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忽視對環境的保護。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建設對城市的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雖然國家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些法律法規僅僅流于形式卻難以得到落實。
2、缺乏長遠性。(1)城市基礎設施規劃滯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2)生態環境規劃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3)沒有科學有效地分區規劃,使整個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資源配置等都處在模糊的狀態。
2、地方特色不鮮明。有些城市規劃設計不是結合本地區的人文、歷史、地理、景物等實際來搞規劃,而是貪大求洋、舍近求遠,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規劃;不是結合自己經濟能力、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實力和功能來搞規劃,而是在出政績、顧眼前、想局部等心態和目的下定規劃,因而出現一個模式、一張臉或者功能不齊、配套不全的城市設施現象。
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首先,建立生態城市必須尊重自然、符合自然,考慮環境的承載力,進行節能、再生、可持續的生產活動,聯系實際,設計出符合當地實況的規劃方案。其次,建設生態城市必須以物質發展為立足點,以造福于社會、促進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重點,注重對人價值的人文關懷,注重文化的傳承。
2、特色原則。在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中,只有將生態城市的設計理念與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真正取得想要達到的成效。在規劃設計中,不能盲目照搬別人的設計成果,要針對本地區的實際地理、人文情況設計出符合本地區的規劃方案。
3、協調性原則。規劃設計中把社會、經濟和自然三者之間各方面的關系協調一致,促進相互之間的高速流轉,這是規劃設計中的重點和難點,做好了這幾個方面的工作,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工作就能得到很好的實施。
三、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組成要素
1、社會生態化.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人們必須具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生態文明得到全社會倡導和遵守;消費模式日趨生態化,可持續的消費理念成為自覺行為;人們生理和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社會管理效率高且能自動調諧;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健全,綜合服務能力強;人口結構優化;城鄉交通便捷安全。
2、經濟生態化。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經濟增長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生態農業的全方位實施;實施工業的清潔生產,從改進生產設計、使用清潔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改善管理維護、綜合利用等生產和服務的全環節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或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更為合理,可再生清潔能源成為能源結構的主體。
3、環境生態化。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應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最大限度地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及其生物環境,保護好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有良好的區域大地景觀和生態系統,合理地利用好各類土地,因地制宜地確定植被的覆蓋率和喬、灌、草的合理組成與結構;大氣環境、水環境達到清潔標準,噪聲獲得有效控制,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
四、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要點
1、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城市規劃的科學編制是改善城市發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在制定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規劃方案的時候,應該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出發。這其中不僅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生態經濟的發展,還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環境質量等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在現代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始終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的要素,使三者協調起來共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城市建筑與基礎設施設計。城市建筑與基礎設施設計是生態城市設計的基礎。做好城市建筑與基礎設施設計首先要保證城市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行,城市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通訊、能源、供水、供電以及信息網絡和環境保護等?;A設施規劃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本保證。城市建筑與基礎設施設計要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把生態建筑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起來,既能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還能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在進行城市建筑與基礎設施設計時,要以城市實際地理特征、生態環境為立足點,進行符合當地區域特色的生態設計。加強居住區綠化,在居住區設置集中綠地,提高居民住區的綠化覆蓋率。對于一些城市來說,要在加強一些經濟發展好的城市經濟的基礎上,帶動其他城市、城鎮的工業化和信息化。
3、城市產業設計。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保護和節約資源,對不可再生的資源進行強化保護,限制使用,對可再生資源要節約使用。促進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科學合理,加速自然、社會和人三環節的流轉,使資源的循環利用,降低能量的消耗和減少污染的排放,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另外,城市產業設計要注重產業和生態的結合,以高科技的產業結合循環經濟的形式,滿足市場化、生態化和現代化的要求,結合城市自身的產業現狀,設計出高科技、高起點的標準化生態城市產業,使城市旅游、教育、醫療、文化的得到較好的發展。還要對現有產業進行調整和改造,進行產業的生態轉型,提高其GDP的比重。在對生態城市設計完成后,要以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為評價標準,對環境和企業進行各方面評價。
4、生態環境設計。進行生態城市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既能保護環境又可以節約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在利用自然資源的時候首先要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城市原生態的自然環境,進行符合當地環境的規劃設計,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護原生態環境。其次,要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管理和改善,利用生態學原理和設計原理對原始生態環境進行科學合理改造,使其在保持和提升生態價值的基礎上,更好的為城市設計所利用,是自然資源的價值得到更高的發揮,提高生態效益和共享性。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在生態環境設計的時候充分利用牧草進行綠化,提高居住區的綠化率,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提高生態環境的利用率。
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環境的污染,廢水廢氣的增加以及固體垃圾的堆積都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因此必須通過科學合理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使我國城市建設得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公園式”的城市涉及到一點就是綠化、低碳。在環境日益受到嚴重污染的今天,國家經濟需要持續發展,必須走低碳環保的路線,同時也是人們意愿所趨。當前綠地系統規劃研究的空間范圍向市域擴展,城市邊緣區(城鄉結合部)綠地規劃建設逐漸成為重點,新時期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把握城市綠地建設未來發展的趨勢,即由物理規劃走向生態規劃,由土地利用規劃走向綠地景觀功能單元規劃。
一、生態公園式城市規劃的內涵
規劃是重要的政府行為,必須加強政府的規劃干預作用,才能建好生態城市。世界銀行在1997年的《世界發展報告》就把保護環境列為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應該發揮的5項基礎性作用之一。世界銀行所提出的政府的5項基礎性作用是;①建立法律基礎;②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環境,包括發觀經濟的穩定;③投資于基本的社會服務與基礎設施;④保護承受力差的階層;⑤保護環境。因此,規劃要全而研究以上問題,強化對實施規劃的有關法規及措施研究。
生態公園式城市是先進生產力及其生產關系下的產物。為使生態城市規劃對未來市場有更好的把握,就要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有足夠的估計,作好相應的預案。規劃研究的重點,是制訂若干政策法規和對策,引導、促進和規范規劃實施行為向較好的預案發展。生態城市規劃研究應包括以下六方面;①實現適度的經濟增長;②控制人口和優化利用人力資源;③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延長資源的可供給年限,不斷開辟新的能源;④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⑤科學引導城市發展,滿足就業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則;⑥推動技術進步和對環境污染等的有效控制。
二、生態公園式城市規劃要點
(1)規劃建設目標
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城市生存的需要,而且是城市發展的寶貴資源。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了生態公園式城市建設3個“生態化”。
①人居環境生態化。城市是人口聚居區,人居環境生態化,即各項發展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城鎮居民擁有一套使用功能比較齊全的住宅,完善供水、能源、交通、環保等住區的基礎設施;實現城鎮環境的綠化、美化和凈化;形成布局合理,生態景觀和諧優美及適宜居住的人居環境。
②經濟環境生態化。城鎮是第二、三產業聚集區,經濟環境生態化。即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建立發達的生態鏈產業體系,提高生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生態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農業基本實現生態化生產;企業全部應用生態友好技術和方法,開發、銷售生態產品;生態旅游成為旅游業的一個重要支柱。建立以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新的生產結構和運行機制,使經濟綜合競爭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③社會環境生態化。城市是社會生活的聚焦區,社會環境生態化主要指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執法監督機制,采取行政、立法、經濟、科技等手段,促使城市生態系統動態平衡,向更有序和穩定的方向發展,使全民形成強烈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自覺的生態保護風氣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使生活質量、國民健康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相適應;在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環境中,形成一個生態新觀念、新經濟、新秩序和新文化的創造過程。
在明確規劃控制目標的基礎上,生態城市規劃研究了五方面內容:a.區域城市空間發展的總體控制;b.生態城市的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c.生態城市的運行機制;d.城市生態社區建設;f.生態城市的指標考核。本文介紹其中的部分內容:
(2)區域城市空間發展的總體控制
按照生態城市的概念,研究內容涉及城市本身和城市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的“大生態”系統,幾乎無所不包。在我國現有的城市規劃設計體制下,有限的資金、人力、時間條件下,只能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重點地進行規劃設計研究。根據自然生態環境特征,將地域空間分為促進城鎮發展區、適度建設區、保護控制區:①促進城鎮發展區包括現狀城鄉居民點分布較密、交通便利、區域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第二、產業較發達的沿海地區的城鎮規劃區范圍,這是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核心地帶。②保護控制區包括的自然保護區(含沿海的紅樹林、珊瑚礁等海洋自然保護區),下部地區的山地、丘陵地帶的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源保護區、泄洪及滯洪區,這些區域的自身生態環境質量對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需要特別的保護。③適度建設區是除城鎮發展建設區和保護控制區以外的其它地區,包括風景名勝區、林業生產區、農業種植區、荒山、荒地、海岸帶,以及其間的城鄉居民等用地范圍。
(3)促進城鎮發展區
①規劃控制方針:a.要積極促進這一地區城鎮化發展,有意識地引導開發活動向此區域集中,使城鎮第二、三產業建設集聚發展,擴大就業容量,按照城鎮發展戰略精心設計城鎮空間布局,有序推進撤鄉并鎮工作的開展;b.優化人工生態環境,加強環境保護建設。對于高度頻繁的社會經濟活動加強產業引導和環境監管,在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控制污染措施的基礎上發展適宜的工業項口;c.科學進行各項規劃設計和加強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提高投資效益,保障社會公共利益。
②具體措施:a.建立綠色空間骨架,規定公路綠化帶寬度,防止公路“街道化”,在城區周邊地區選址建立高效集約經營的商品區域,在沿??h建設沿海防護林帶區;b.實施集約用地及用地傾斜政策,盤活消化城市存量閑置士地,適度擴大中心城市建設用地規模,解決城市化進程較快地區的建設用地供需矛盾;c.發展生態型產業鏈,加強企業之間的上下游協作、延長產業鏈,發展利用本地資源消耗少、效益高的生態型工業,利用現代技術、生態工程逐步改造傳統產業;d.按照企業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分類集中布局,把污染源控制在有限范圍內集中治理,各市縣根據白身的比較優勢和特點,發展無污染的特色工作,也要集中布局,原則上集中在工業開發區或城市工業園區內;f.將科學技術和傳統有機農業技術相結合,推行精準農業,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對田、水、路、林、村、鎮、市用地進行綜臺整治,實現年度耕地占補平衡對于大中城市重大項目發展所涉及的耕地占用可異地平衡。
(4)適度建設區
①規劃控制方針:a.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供應,對于發展條件差的小城鎮及鄉村集鎮,要實行撤鄉并鎮,鎮駐地規劃要集約發展,避免城鎮用地的無序蔓延。b.對于風景名勝區(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較為集中的以發展風景旅游為主的的開發建設區域)要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嚴格控制各類建設用地,要遵循適度開發的原則,區內實現全面綠化,禁止開山取石,禁止建設與風景旅游事業無關的項目。搞好風景名勝區規劃。在風景名勝區周邊的建設項目也應確保不對風景區產生環境污染和景觀破壞;c.對于林業生產區和農業種植區,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農業生態環境。d.對于海岸帶要嚴格按海域功能區劃控制及合理利用。
三、生態城市的空間環境規劃
生態城市的空間環境規劃要研究人口城市化的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引導、城鄉生態的協調發展、產業布局和資源節約型生產體系的宏觀調控等內容,最終落實到空間環境布局和實施措施上。
(1)城市空間結構規劃
針對市內的小塊農田這種情況,以生態城市的觀念進行設計,可以打破城市和鄉村在空間形態上的分隔,而將其作為整體空間的組成部分來進行安排。在熱帶氣候環境下,在包圍城市和插入城市中的農業用地中,可以發展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具有觀賞價值的生態農業,發展觀光農業、旅游農業、花卉農莊園農業農業高新科技園。其經濟功能是推進資源優化配置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第二、三產業發展和更充分地滿足城市市場消費需求和國際市場需要;社會功能是為城市居民提供接觸自然、體驗農業以及觀光、休閑與休憩的場所與機會;生態功能土要是營造城市綠化空間及其優美宜人的綠色景觀,改善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消解部分城市污染,保持清新的環境。同時,它還能直接依托城市技術力量和消費市場,為持續高效農業和農業現代化探索有效途徑。將第一產業的布局納入城市形態規劃中,可形成城市用地和農業用地有機聯系、共同生長的機制。從生命機體的角度看,第一產業的發展,對于城市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改善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綠色產業,環繞城市乃至對城市用地進行分剖,可以在保障城市農副產品供應的同時、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有效地改善、使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形成“點、線、而”相結合的人工生態綠地系統,體現對人與城市和自然之間相融合的現代文明追求,同時又發揮其間的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的服務功能,減少“時空距離”損耗,降低農產品成本。對于工業用地,將第二、三類工業用地在獨立組團、或主城的獨立地段布置,形成規?;纳鷳B工業區。在生態工業區內、工廠之間應具備有機的聯系鏈,形成一個以工業企業為主體的生態環境系統。對于城市第三產業用地要與交通規劃有機結合,根據城市規摸設置多級中心體系。
圖1
在整個空間布局中,形成貫穿生態城市圈全境的、完整的、現代化高效快速交通系統,形成大城市多中心、組團式發展與小城鎮集約式組團發展形態、使城市空間與白然生態空間有機結合和相互穿插。
(2)生態社區規劃
生態城市的細胞是生態社區。生態社區建設涉及規劃、設計、施工、園林、環保、市政、物業管理等諸多方面、是個綜合的系統工程。在規劃中有五方面重點工作:①加強住宅小區綠化和景觀設計,合理配置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指標,精心研究生物多樣性、植被的生態效應等諸多因素,創建具有特色、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②發展生態型建筑,滿足住宅建筑的能源、隔聲、日照、通風等各項要求。利用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推廣應用太陽能,推廣應用綜合成套住宅建造技術和節能、節材、節地建筑新工藝、新技術,采用綠色空間來阻隔噪聲和視線。人文建筑要納入自然景觀進行整體設計,并特意突出地方特色。③對固體廢棄物進行分揀后資源化綜合利用,加快建設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污水處理系統,逐步提高循環用水率。從污水處理走向中水回用,乃至實現一定地域內水資源的良性循環,污水就近處理、就地消化。④要推行清潔生產和產業化生產,實行建筑部件的標準化、規格和規?;a,既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化水準及生態效應的發揮,又保證工程質量,減少工程垃圾。⑤體現土地資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節約性,保護好自然景觀的完整性;供排水系統、交通系統、能源系統、通信系統、地下管網系統、生物系統以及其它城市服務設施,要一次性規劃,分期配套建設。
(3)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大力發展綠色交通
構建由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組成的科學合理的綠色交通體系,支撐花園式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與完善。通過編制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綠色交通系統規劃,從“交通引導區域發展”的角度盡快構建起包括常規交通、有軌電車、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等在內的交通網絡,并積極與上一層次交通規劃相對接,加強與市區交通聯系,為城鄉交通體系完善和綠色交通建設提供規劃依據。
圖2
三、結束語
生態公園式城市系統是將城市環境作為一個有機體,使它的發展和演變具有一定的生態自我調控和修復能力。在進行城市規劃同時,要做到集約發展,優化城市結構及綠色生態環境,才能更好的實現“公園式”城市。
1 峽谷概況
1.1 區位條件
鄖西大峽谷地處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東部安家鄉境內,神霧嶺腳下,距銀武高速11km,西安市220km,武當山、車城60km,三峽460km,武漢380km,少林350km,神農架、野人谷、野人洞280km。
1.2 氣候
鄖西大峽谷地區屬北亞熱帶大陸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6℃,平均氣溫17℃,平均降水量600~780mm,全年無霜期270天,四季變化分明。
1.3 人文歷史背景
鄖西大峽谷還有豐富的龍文化和神文化。距今約100萬年前的古猿人和59種生物化石就發現在峽谷流域的白龍洞,近期又發現大量恐龍蛋化石群,是名副其實的恐龍故鄉,《封神演義》中的聞太師戰死絕龍嶺,黃天化大戰何家井,姜子牙藏袍金雞洞等遺址。所有人文背景在規劃過程中都應予以重視,并在設計階段得到充分體現。
2 旅游發展綜合評價
2.1 旅游氣候
對旅游區而言,人流量最高、最黃金的時間段一般在夏季,絕大多數人以消暑為目的,喜歡到遠離城市的,以自然資源為主的環境中度假。在夏季鄖西大峽谷的谷內溫度較常溫低,空氣中氧氣含量大,溫度宜人。并且這一時期正是樹木生長的旺盛期,形成大樹參天、郁郁蔥蔥的景象。夏季,鄖西大峽谷的優勢項目——水資源,也更容易發揮作用,成為夏季消遣的主角。
2.2 水體資源
峽谷是游客喜愛的水上風光地段。這一區域就需要重點處理,例如利用不同的水勢、水流開發不同的水上項目,利用不同的地勢條件、山體條件,將人工設施修建在背風區。同時可以利用景觀置石、親水棧道等方式形成峽谷上的小、小節點,使10多km的峽谷不至于使人產生疲憊、乏味的感覺,張弛有度。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在進行水體開發的時候,對于逐級攔水的方式要進行必要的充分的科學論證,如攔壩蓄水,另外漂流對水質、水量要求較嚴格。所以前期要進行必要的適宜性分析,將對生態的影響控制在最小及安全范圍內,修建后要持續維護,并且做適當的產品推廣和宣傳,使開發的項目合理有序進行下去。
2.3 山林資源
本旅游區屬秦嶺南麓余脈,漢江水系。鄖西大峽谷內主要有蒿坪河、楊家河、安家河、激浪河五條支干流。山體阻隔了工業污染對該旅游區的影響,人為活動也相對較少,使峽谷內自然環境優美,動植物生長良好,山林資源豐富,生態系統良好。對于山林資源周圍的農村用地,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逐步的退耕還林。使峽谷內自然資源可以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水平逐年提高。
2.4 文化民俗
2.4.1基本特征。本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有豐富的龍文化和神文化。此外還有許多悠久的歷史典故和神奇的傳說,這些賦予了當地極為豐富和傳奇的色彩。
2.4.2 開發評價?!耙环剿琉B一方人”。游客更關注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尤其是神文化和龍文化活動具有全國影響力,深入挖掘其內涵,會為旅游區增添無窮的魅力。開展民族風情的觀光、體驗旅游活動,把民族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活動的全過程各要素之中,可以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和內在價值。
3 旅游區發展戰略
3.1 主要開發方向
鄖西大峽谷的旅游資源特色主要體現在:峽谷水體、山地地貌、歷史事件及神話故事,并且可以通過這些特色資源開發系列旅游產品,打造系列旅游活動;充分利用峽谷水資源:水上療養、激流游艇、親水棧道、水上漂流;利用自然山體:許多休閑設施可以因山而建、開發山體索道、參與其中的農家活動;根據當地文化:建立祭祀、紀念場所、為人工設施提供基本素材。將這些資源綜合將景區定位為集娛樂、休閑、療養、教育于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3.2 目標客源市場定位
根據其地理位置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鄖西位于一個交通樞紐的位置,連接3省??梢钥闯鲞@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周圍省市居民在周末短途旅行即可到達,隨著發展,可以逐漸吸引全國游客。同時游客的年齡層次較豐富,有些適宜探險、攀登的區域適于年輕人參與;而許多康體治療、休閑療養可以面向老人、商務、家庭活動聚會。
3.3 分期目標
[作者簡介]劉欣欣(1982- ),女,河南周口人,河南中醫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河南鄭州450046)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5-0102-02
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無論從規模還是辦學水平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人們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畢業生的就業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以往的政府分配就業變為現在的雙向選擇自主就業。隨著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成為高等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而形成就業競爭力的重任落在了職業生涯的科學規劃上。因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成為高校建設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對大學生的意義
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專業,正確選擇職業道路的重要前提便是職業生涯規劃。自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大學生實行自主擇業以來,他們在人才市場上面臨的壓力和表現出的不適應性越來越明顯。他們進入社會之后短時間內很難進入職業角色,且對自己的生涯一片茫然。加之我國經濟形勢和經濟環境的日益復雜,更給大學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不穩定性。在這種狀況下,在校期間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顯得特別重要。未雨綢繆,盡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系統學習和演練對于增強他們今后的職業素養,提升他們的職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偠灾?,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科學規劃發展方向。職業方向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問題,只有確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實施策略和實踐經驗。在職業生涯規劃影響下,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從而更好地增強在校期間對于各門課程學習的動力和熱情,為將來的就業做好準備。
二、當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當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1.高校及學生本人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已普遍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系列課程,但是對于這門課程教學的實施效果和教學質量卻不盡如人意。教學水平參差不齊,課程教學難以內化為學生的職業能力。學校無論在教學安排上還是在教師配備上都不夠重視。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的重視程度也有待提高,學習熱情不足,效率不高。這都制約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質量和效果。另外,校方的不重視還體現在教學設置中將職業生涯規劃放在選修課之列。這樣就造成了部分學生可能受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指導,而部分學生則完全沒有職業生涯規劃這個概念。普及不足自然造成整體素質的不理想。即使在職業規劃課的教學中,教學內容也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全面性。最終只流于求職技巧和就業政策的講解上。種種跡象表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受到高校和學生本人的足夠重視。
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專業課程學習的結合不緊。目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僅針對入學新生和畢業生開展。而對于大二、大三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明顯不足。根據筆者對所在院校調查,職業生涯規劃課在高校本科四個年級中僅大一和大四的總課時就占了將近80%,大二、大三僅占20%。
就已經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而言,與專業課程的結合不夠緊密。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能力,而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如果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能有效地轉化為對于專業知識技能的訓練和加強上,實為舍本逐末,流于形式。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應該與大學生各年級各階段的學習有機融合,與專業課程發生必要聯系,而不是單向發展。
3.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難以滿足需求。目前我國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主要由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或者各院系輔導員、團委承擔,大多為兼職。缺乏專業的知識背景成為教師隊伍的一種普遍現象,也是制約該門課程提高質量的瓶頸。教師授課的最大弊端在于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專門研究課程以及開展教學科研等,也沒有時間了解不同專業的職業發展形勢,對人才的職業素養要求和不同專業大學生的特點之間的差異掌握不清。而這些又是職業生涯規劃中難以回避的重要內容。
(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思想認識不到位。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不足,最終根源還是思想認識不到位。為了引起高校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重視,國務院曾制定詳細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對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做出了詳細的闡述和規定。這使得各大高校開始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于學生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但是該文件僅是指導性質的文件,難以形成對高校的硬性約束。高校對于該門課程的安排仍有完全的自,這就決定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與否、質量如何、投入如何完全取決于高校的思想認識。思想認識不到位,課程實施效果就不理想。
2.組織機構不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對其進行系統的規劃和實施。而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完全由其他部門兼職,缺乏必要的組織保障自然難以保證職業生涯規劃的規范性和科學性。這也是造成各年級大學生課時分配不均衡、不科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從理論上講,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當成立專門的教研小組,有專門的辦公場所和人員配置。但是現實狀況是,負責該項工作的機構是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而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本身就作為一個弱勢部門掛靠在學生工作處。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根本沒有專門的機構謀劃。
3.運行機制不健全。運行機制不健全是制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難以取得實效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謂機制就是一個有軟硬件和相關人員結合而成的具體流程。就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運行機制而言,應當包括專職教師、辦公場所、教材、教學計劃、指導文件、實習場所等,總而言之應當能體現出一定的獨立性。但是這些內容均沒有落實到位,導致運行不暢,機制不健全。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的構建
為解決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最根本的對策就是構建一整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該體系應由組織體系、運行體系和評估體系構成。通過健全和完善的師資隊伍、教育服務體系以及健全的評估反饋機制保證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建立規范完整的組織體系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是保證職業生涯教育規范開展的有效保證,為此,應當建立必要的組織體系,以具體實施各種理念和策略。組織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在建設組織體系的過程中要確保組織機構和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步發展。針對職業生涯教育的部門不僅應當在全校范圍內設置,而且在院系也應當成立專門的組織。而且院系與校級部門應當始終保持交流暢通。除此之外,還應以專業的教職人員充實組織建設。在學校就業中心和院系的就業工作人員都要配備專門的教師,甚至還應當適當聘請校外專家和企業中的在職人員,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學生的職業理想和前景提出更加現實的真知灼見,并向學生講述自己在求職道路上的成功經驗和心得。最為重要的是,要將這種機制作為常態化的運行機制固定下來,固定到一定的日常工作中去。也就是說,首先還是要建立完整的組織體系。例如成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辦公室,并按照學生比例配備教師,統一對全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謀劃實施。
(二)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運行體系
運行體系是職業生涯教育開展的核心體系,決定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效果和進展。構建運行體系不但要完善教育系統,還要突出教育系統的服務功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離開教育系統和服務系統是難以有效地開展工作的。它們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優勢,產生實際的效果。所謂教育體系就是實現教育全程化和全員化的主渠道,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完善不斷壯大教育體系。所謂第一課堂,主要是理論課的學習,它能夠將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具體實施步驟通過系統的教學和有步驟、有計劃的課時安排傳授給學生,是教育體系的重中之重。所謂第二課堂,主要是指學生的實踐鍛煉,即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從而最終形成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性認識,進而將這門課程最終轉化為自己的東西,真正實現對自己今后職業道路的指導。
(三)構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評估體系
檢查與評價職業生涯教育質量和效果的前提就是評估體系。只有在科學嚴謹的評估機制下,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才能逐漸完善和發展。職業生涯教育不是幫助學生解決如何去求職的問題,而是要幫助他們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能夠更加科學地通過規劃提高自己的就業質量,這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就是要使學生獲得這種長遠的、有利于他們整個人生職業道路規劃的能力。評估體系的重要作用正是體現在這一著力點上。
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之初,學生首先要對自我進行客觀理性的評估,在評估中不但要看到自己的優勢,還要對自己的劣勢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這樣才能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這對于當下大學生浮躁和不切實際的擇業心理尤其重要。目前,就業形勢嚴峻,在求職中很多大學生還對那些高聲望、高層次的單位趨之若鶩。太高的擇業期望值和明顯不足的實踐經驗,以及欠佳的心理素質,這些缺陷導致了大學生在就業中或者在今后職業生涯中的抗挫折、抗打擊的能力遠遠達不到社會的需求。這樣就容易導致焦慮、狂躁、自卑等一些不正常心理的產生。由于對自己認識的不足,及時遇到挫折也不能就此反思自己,而是一味地抱怨外部環境給自身造成的不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畸形的社會心理和職業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應當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輔導。職業生涯輔導雖然是針對學生的職業心理和思想方面的輔導,但是不同于思想教育和專業教育。學校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以彌補學生在這些方面的不足:一是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二是設置專門的職能部門指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既要在理論層面指導他們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又要在實踐層面幫助學生根據所學專業的不同了解自己的職業前景。
總而言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無論對于學生本人的職業生涯還是對高校辦學水平的提升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會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升級而不斷顯現,構建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程[,竇豆,白俊杰.美國高校學生就業服務機制對我國“90后”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啟示[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2(1).
[2]鄧宏寶.高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的“合法性”探究[J].職教論壇,2011(27).
一、利用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們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準則。因而絕大多數城市特別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所謂充分利用,一是保護,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礎首先在于保護,因為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人工生態都不可比擬的,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提升是在保護的基礎上提高和完善,通過工程技術措施維持和提高其生態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是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從實踐經濟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才能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
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準則及要求
生態城市規劃的關鍵在于把生態觀念作為一種設計思維方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聯與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維護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態過程循環再生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實現此目的,在做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則和要求:1.以環境為本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質量的優劣又是從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來評價的。2.將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維持原有的地理環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環境不被破壞,并得以延續。3.遵循大自然生態制衡、循環再生與自我調節規律,用生態觀念去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4.合理布局,節能、低耗、無污染在規劃設計時,要力爭做到布局合理,并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堅持環境保護原則,從源頭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學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5.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的生態技術去處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6.積級推廣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綠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三、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內容及規劃指標體系
1、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內容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前提和基礎。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規劃、改善生態環境規劃、綠化系統的規劃等。
(1)城市人口容量的規劃綜合運用人均糧食指標法、人均耗水量指標法等,結合城市的具體實際情況,參考國內外生態城市相關的經驗和指標,確定城區人口的最佳適宜容量。
(2)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規劃在利用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要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區內要保留部分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將部分地段開挖改造為人工河道,并遵重自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線,沿岸搞好綠化配置。這種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對調節氣候、改善環境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澇,還可以減少工程量,節約基本建設投資。
(3)綠化系統的規劃城市生物,尤其是綠色植物是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流和能量交換的載體,綠化的生態功能主要是減噪降塵,更新空氣等。規劃由公園、湖面形成的綠地斑塊,河道、街道形成的綠色廊道,農田、防風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質,共同構成一個帶形相接的綠化系統形態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時,還應從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樹冠大小、樹冠間距等方面統一考慮和規劃。
2、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前,建立一套由經濟、社會和環境等三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經濟發展指標經濟發展指標主要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人均財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區的能耗和水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應當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的比例、資源利用的科學合理性等??傊?經濟發展指標要突出速度、結構、效益三個重點,符合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產業結構比例合理、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經濟系統,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
(2)社會發展指標社會發展指標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線系統(包括交通、供水、供氣、供熱等)完好率,消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災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業事故、反恐與治安、重大氣象災害等應急救援系統,燃氣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學率、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率、市民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率等等??傊?社會發展指標要突出以人為本,以改善生活環境為中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素質生活質量,使城市載體功能與城市發展相適應。
(3)生態環境發展指標生態環境發展指標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綠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醫療廢棄物處置率、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無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條件、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等。
四、生態城市規劃的目標
1、城市自然生態要和諧。城市生態環境良好并且不斷地趨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基本消除,各類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有關環境功能區標準要求,城鎮基本達到“環保模范城”標準,農村基本達到“生態示范區”的要求。最終營建一種樸實無華、多樣性高、適應性強、生命力活、能自我調節的人居環境,具有強的競爭、共生、自生的生存發展機制;強調水的流動性、風的暢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對自然的適應性和低風險的和諧自然生態系統。
2、城市經濟生態要高效。城市經濟系統高效運轉,生產和流通渠道暢通,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經濟結構合理,技術及管理創新能力強,自然資源與能源高效利用,經濟效益不斷增長,總體經濟競爭力較強。形成以綠色或生態產業為特色的以“生態型產業”為主導的經濟格局。最終建成以盡可能小的物理空間容納盡可能多的生態功能,以盡可能小的生態代價換取盡可能高的經濟效益,以盡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換取盡可能大的生態交流量,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優化的高效率的經濟生態系統。
3、城市社會生態要文明。城市物質生產、科學技術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發展,人口素質和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人居環境達到先進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學習、健身、娛樂、美學及文化等社會需求,誘導和激發人們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與升華,最終使現代化的社會生態文明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
五、結語
生態環境發展指標要突出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性開發并重,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良好的循環系統,從而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上述指標體系,科學地規劃城市的經濟和生態活動,合理確定城市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S928文獻標識碼: A
城市規劃應對生態建設的改變
隨著全球化城市進程的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實際問題,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規劃,已不能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有關生態城市、城市生態規劃與建設等相關理論與實踐在國際上早已廣泛開展。雖然目前在中國對于生態城市的定義和標準沒有統一,但不容置疑的是越來越多的規劃師在前期就已重視城市的生態建設策略。
生態城市建設的進程
生態城市提倡社會的文明安定、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和諧,是生產力發達、人的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意識達到一定水平條件下,人們所渴望實現的目標境界。從國內外城市的生態化建設來看,生態城市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工業化后的生態改造城市,這類城市一般出現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城市工業化已經基本完成的條件下,通過生態化改造和提升工業科技化和信息化,并盡量減少工業化所帶來的弊端;另一類是與工業化同步的生態化城市,很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很多城市的生態建設就屬于此類。這類城市在規劃時就應積極運用生態學的思想,將環境生態意識融入城市的整體建設中去,改善以往生態城市建設的諸多不利方面。
克拉瑪依生態建設的契機
生態城市建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城市發展的必然方向。它不僅涉及城市物質環境的生態建設、生態恢復,還涉及到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規等方面。中國政府極力鼓勵在中國建設生態城市,同時強調選擇符合實地的生態建設模式,建設獨特的生態城市是各省政府要大力支持的對象。國家大的政策給克拉瑪依建設生態新城帶來了新的契機。結合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寶貴經驗,分析克拉瑪依現狀生態環境條件,從規劃前期提出空間生態策略,滿足城市不斷發展的要求。
克拉瑪依市生態環境特征
新城現狀特征
克拉瑪依市位于中緯度內陸,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寒暑差異懸殊,干燥少雨,積雪薄,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凍土深,春秋時間短,冬夏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新城位于扎依爾山脈南麓地帶,阿依庫勒水庫西邊,距離城市中心3公里左右??傮w地形較平坦,由北向南溝梁相間,地形略有起伏。場區呈戈壁荒漠景觀,植物以旱生的為主。在水庫邊緣地帶土層處于潮濕狀態,地下水補給來源及水位升降幅度主要受上游水系滲透、大氣降水及水庫水位的變化。
主要問題
克拉瑪依現狀資料顯示的諸多數據表露出一些核心的問題,其主要問題如下:
如何減少惡劣氣候給新城帶來的影響
如何在戈壁灘營造好的綠化環境
如何保護和利用好水庫資源
如何選擇合適的建筑形式滿足低碳環保的要求
克拉瑪依新城建設生態城市的原則和目標
克拉瑪依新城建設提出具體的五大策略和五大目標,保證城市的生態發展符合可持續城市發展的要求。五大策略為:1)統籌發展建設,注重協調;2)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3)政府調控,公眾參與;4) 高科技運用,示范區引導;5)機制創新,市場運作。五大目標為:1)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生態安全體系;2)運用地域優勢條件,發展新型節能技術;3)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施物質循環再生; 4) 依托特色生態資源,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5) 建設現代生態產業,注重生態景觀建設。通過切實可行的目標與策略,新城區的建設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新城。
克拉瑪依生態新城建設的策略
氣候對城市建設的影響
城市人口增長、高密度的建設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現象的出現,建筑的密度、街道的尺度和方向都受城市氣候條件影響??死斠牢鞅憋L較強,冬天寒冷,夏天炎熱,合理布局新城的功能用地,解決惡劣氣候條件可能帶來諸多的問題,是新城建設中要考慮的問題。建筑高度相同的條件,建筑間距越小,城市風速就越低。如果土地覆蓋率格局相同,建筑物越高,近地面風速越小。建筑高度、建筑間距、以及街道高層建筑對風速的影響分析如下:
建筑高度均等情況下,建筑高度與間距之比H/W從1/3經1/1變到3/1時建筑物之間的風速分別降至建筑上風向風速的28%、21%和14%。氣候條件影響新城建設,建議以緊湊型、集約型建設開發為主要形式。
街道方位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沿街建筑交叉通風的潛能。當街道與風向平行時,大多數的建筑處于風力的“真空”地帶;而當街道與風向成30°~60°角時,對建筑內部的自然通風較為有利。因此,通過對城市空間的總體通風條件和建筑物的自然通風進行綜合考慮,比較理想的街道方位應與主導風向成30°~60°,這樣能產生較好的綜合通風效果。
克拉瑪依舊城街道布局與城市主導風向西北風成29°角,大多數建筑都是沿街或與街道垂直,并不是正南北向。新城區的建筑也要考慮城市主導風向與街道的布局方向之間的角度,要綜合考慮通風效果。保證可以擋風,而建筑物的自然通風也要好。迎主導風向建筑組團建議以圍合集中空間布置,以達到防風防寒目的,內部空間可靈活布局,滿足內部通風效果。
生態建筑
所謂“生態建筑”,是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作為生態城市的基本構成元素,是一種綠色、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建筑。針對克拉瑪依新城建議對公共建筑或辦公建筑采用節能建筑,同時在高端居住區內可采用這樣的節能構件。考慮普及這樣節能建筑在成本上和形式上市民需要時間來接受,在短期內以節能建筑為示范項目建設。
掩土建筑也是節能建筑的一種典型類型。這類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可以和自然有機的融合為一體,合理的節能、節地是地方資源有效利用的典范。重要的原理是利用土壤、植物的隔熱作用和通過一個覆土的屋頂來營造新的生活空間。通過降低建筑對外的輻射,利用太陽能和最大效率的使用能量,降低采暖和熱水的能耗,同時建筑的覆土屋頂恢復了自然土壤的功能。
針對克拉瑪依新城建設條件,建議在度假區結合地形局部設計覆土建筑, 改善環境,加大綠化面積,同時也是展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典型示范項目。依據居住區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節能不低于50%,示范工程節能應大于65%。
水資源利用保護
阿依庫勒水庫是西部新城建設的核心景觀資源,克拉瑪依引水工程從城區東北入境,通過全長8.51公里的克拉瑪依河,流經城市中央公園,匯入阿依庫勒水庫。依據2002年運營管理數據資料: 水庫最高水位364.0米對應庫容3704.0萬立方米;最低水位354.0米,對應庫容為771.0萬立方米;正常水位362.7米,對應庫容3202.5萬立方米。水庫每年3月到5月中旬處于較低水位,其它時間水位一般不低于361.5米。,阿依庫勒水庫作為城市西郊洪水的納洪水庫完全有能力蓄集城區50年一遇的洪水,并使其成為下游農業灌溉用水。
水庫的保護
水庫資源在這樣的戈壁城市尤其重要,保護水庫資源也是新城建設的核心內容。依據《克拉瑪依市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對阿依庫勒水庫的功能定位及保護區的劃定,明確其周邊用地的保護區域。水位線以上100米范圍內為水源保護區,100-500米以內為限制發展區,其它區域為適度開發區。
通過合理的保護阿依庫勒水庫的資源的前提,適度建設開發一些水上項目讓更多克拉瑪依市民感受水景帶來的樂趣,但是考慮水庫的主要功能及克拉瑪依的缺水實情,要合理、科學的規劃水庫的附屬功能。
水庫的利用
水庫可以分為不同的保護利用區域,充分利用寬闊的水面,臨水造景,運用美學原理和造園藝術手法,營造獨特的濱水景觀。在水庫水深區域建議結合岸邊公園提供室外水上娛樂設施,安排水上項目,例如腳踏船、快艇,水上悠悠球等;現狀水庫的硬質堤岸限制了大量市民和游人親水機會,作為保護區域堤上以綠化種植為主;在水庫岸線坡度較緩區域,整合現狀沙灘作為夏季游泳區。
城市綠化種植和維護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9-0227-04
隨著世界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而研究生培養已是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各個辦學單位面臨的十分重要的問題,而加強研究生培養環節規范化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作者結合自己的研究生教學管理經驗和本校實際情況,總結了信息類研究生環節培養規范化的方法和經驗,并已形成了相應的管理體系,促進了信息類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一、復試采用綜合考核辦法,嚴把招生入口關
研究生招生由初試和復試兩個環節組成,初試由教育部統一指導完成,復試由各個高校在教育部指導下自行完成。我校信息類研究生招生復試采取綜合性復試的方法,由筆試考試、上機實踐、綜合面試三方面組成,由初試成績加上復試成績所得的總成績確定錄取資格。
筆試考試分專業進行,由專人命題、專人閱卷,并由專門審核小組進行成績審核;上機實踐考試內容除基礎知識外還需編寫調試相關程序,考生在指定時間內做完題目會立刻得到分數,這種考核方式重點突出了對考生實踐能力的考查;綜合面試重點考查學生外語基礎、邏輯思維、工程實踐以及創新能力。
圖1為我校研究生招生錄取過程框圖。經過幾年的實踐,我校信息類招收的研究生質量明顯提高,充分體現了研究生教育必須牢固地樹立起質量是根本的觀念。
二、培養過程規范化
(一)建立教學督察和質量評價體系
1.教學督導。研究生教學督察深入教學第一線,參與各項教學的評優、獎勵、表彰。采取綜合督察和專項督察相結合[1-3]。綜合督察主要對研究生日常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程督察,督察周期和時間較長,從而完成研究生日常教學監管。專項督導是針對研究生教學工作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以及教學中的某些環節進行督察,這項工作針對性強、重點突出、督察目的明確。綜合督察是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提高的監管手段,督察組采取隨堂聽課、教學資料檢查(任課教師的課堂授課質量、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材、教案、多媒體課件和和教學管理的檔案歸檔等)、教學結束考核等。隨堂聽課包括必聽課和選聽課。必聽課一般是指新任職的老師,督察形式是每2周隨堂聽課一次、檢查教案和教學內容是否與教學大綱相符,下發調查表,組織任課教師和學生進行座談,總結授課質量,糾正存在不足。選聽課則由督察組隨機抽取聽講,不定期深入課堂,課后與學生座談,了解授課情況,總結授課質量;檢查研究生的各類實驗、專題報告,全日制專業碩士專業實踐報告、專題技術等環節。從課程督察延伸到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制定、學位論文的開題、培養實踐的中期檢查、學位論文中期檢查、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各類與研究生教學相關的活動等。
2.質量評價。教學質量評價主要是對信息類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科研能力、學位論文、綜合素質的培養進行整體評估[4-6],其目的主要有:
一是評價任課教師教學效果,授課內容是否適合,課堂教學講授能力,教學效果是否顯著以及學生的滿意度。信息類研究生開展外語授課是非常必要的,外語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外語課程的教學資料、老師課堂講授能力都非常重要。如何評價外語教學質量是教學質量評價的關鍵環節。
二是評價研究生導師的綜合能力,即研究生導師的專業能力、學術水平以及責任心。作為信息類研究生導師,首先要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和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研究生招生規模小的時候,導師指導學生數少,指導教師給予足夠的指導和重視。隨著研究生招生人數的增加,研究生教育資源處于相對緊張狀態,導師對自己指導的學生缺乏責任心,出現了開題報告形式化、論文質量達不到要求、混文憑等現象。注重研究生導師綜合能力評價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
三是評價信息類研究生教學管理部門的規范化管理水平,主要是針對教學管理人員和相關領導的規范化管理水平進行評價,這是提高研究生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之一。
結合我校信息類研究生培養中課程教學和學生培養中所存在的問題,我們建立了一套研究生培養質量全過程的監督體系,加大了研究生培養質量全過程的督導與檢查力度,充分發揮研究生教學督導組作用[7,8]。
(二)注重實踐環節的培養
注重研究生實踐環節的培養,把研究生教學(科研)實踐環節與本科教學相結合。一般采取以下兩種方式進行。一是每個學期開學初由學院教學管理部門根據本科教學工作,安排研究生為本科任課教師擔任課程輔導;二是協助學院基礎教學實驗室的任課老師指導本科課程實驗,協助導師指導本科畢業設計、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積極拓展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建立校企聯合基地。這項工作開展以來使研究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該項改革在2008、2010、2012年獲得了校教學成果獎。積極舉辦學術交流活動,各學科定期聘請國際知名的教授學者到我院作學術報告,學院研究生導師定期為學生作學術報告和前沿性學術講座等,從而提高研究生的文獻閱讀能力。以研究型實驗室為單位每周組織學術交流,活躍學習氣氛,提高研究生的學習熱情。加強研究生科研實踐能力的培養,從1998級碩士研究生開始實行了中期篩選考核,中期篩選含筆試考試和計算機軟硬件設計兩項內容,具體實施流程見圖3和圖4所示。這項實踐也得到了學校研究生培養部門的充分肯定,2003年獲得了校教學成果二等獎。
兩項考核其中一項存在問題的學生,學生將推遲半年或一年進行畢業論文答辯。
(三)規范研究生論文選題工作,加強論文中期檢查
研究生開題報告由學院集中組織,研究生進行公開答辯,由督導組、責任教授、研究生導師組成專家小組聽取學生開題答辯,開題報告內容由教研室主任和責任教授審核把關。每一學期由督導組、責任教授、學院主管領導、研究生導師、研究生教學管理人員組成專家組,對研究生學位論文工作進行中期檢查,采取抽查形式進行,由學生對自己的論文進行20~30分鐘的匯報,檢查小組對學生論文進展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問題請學生進行解答,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提出指導性建議,學院將檢查意見和檢查結果以書面形式反饋給研究生導師,督促導師對學生學位論文的完成加大指導力度,確保畢業質量。
(四)加強校企聯合培養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培養的關鍵,尤以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最為體現。我們與多個IT公司、研究所、企業等聯合建立研究生聯合實習基地。實習環節由研究生導師、學院和企業管理部門統一安排,由實習單位確定現場指導老師。具體過程由學生向學院提出申請,導師同意,學院審核,企業考核等,確定學生的實習崗位。學生實習環節由學院和實習單位聯合管理,包括實習時間確定、實習崗位的安排,實習指導老師的確定,學生對實習情況定期進行總結匯報。雙方合作共同完成學生的實習及畢業論文設計。實踐證明,如果研究生在導師和學院合理安排下到較大企業進行實習鍛煉,充分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過程,這項工作開展合理,學生動手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為學生畢業和就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充分發揮研究生獎助學金和學校各類資助項目作用
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研究生培養已從傳統的計劃內、計劃外模式轉變為研究生獎(助)學金資助模式。這項工作的開展對研究生培養單位要求非常高,獎(助)學金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對研究生培養工作起到負面影響。為更規范地開展研究生獎(助)學金評定工作,我們對研究生獎(助)學金評定方法進行了科學的研究與探討,制定了研究生獎(助)學金評定細則,成立專門評定小組,自行開發了研究生獎(助)學金評定系統,通過系統評定消除了手工評定的不足。這項工作的開展充分證明了獎(助)學金使用得當對提高研究生學習積極性和培養質量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獎學金評定系統利用計算機對學生基本信息、課程信息、課程成績信息、中期篩選成績信息以及綜合加分信息等基礎數據進行處理之后,按照既定規則自動生成獎學金等級。評定系統業務流程圖如圖5所示。
三、嚴把出口關,保證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撰寫質量
為更好地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這一環節上,我們采取了多種措施保證研究生畢業質量。
1.學位論文雙盲評審。研究生管理部門統一安排評閱人,評閱人采取盲審評閱,評審合格提交答辯委員會答辯。嚴格把好學位論文評審環節,制定一系列評審要求,評閱人由2~3人組成,2個評閱人中有1個人評審不合格,將評審意見返給導師,在導師指導下學生對論文進行修改,確認修改全格后學生可提交第3本學位論文,由學院安排第3個評閱人進行評閱,3個評閱人中有2個評閱人提出學位論文不能參加答辯,則取消學生答辯申請,將評閱人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反饋。指導老師負責把關,學生對學位論文進行修改,3個月后再提交盲審。
2.學位論文集中答辯。答辯委員會由研究生管理部門統一安排。答辯主席由責任教授、系主任、督導組老師、教研室主任等擔任。答辯委員由研究生導師擔任,對學生的論文答辯嚴格把關。答辯結果有:通過答辯,有條件通過答辯,未通過答辯。通過答辯和有條件通過答辯的學生學位論文則可提交學位委員會討論是否授位,答辯未過的學生要求在導師指導下對論文進行修改,3個月后交學院重新提交答辯申請。
3.學位委員會討論嚴謹。充分發揮學位評定委員會職責,在討論學生授位時,學位委員會嚴格把關。對有條件通過學生的論文重點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發現論文未按答委要求進行修改且不合格的學生將不予討論和表決,由學位委員會提出修改意見并進行返饋,導師嚴格把關對論文進行修改,半年后提交學位委員會討論。
四、結束語
實踐表明,研究生培養環節規范化是研究生培養的需要,管理工作高標準、嚴要求。要求學生積極參加導師研究課題,以課題為背景對自己的理論研究、實驗結果進行論證,從而保證創新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以上數據為我校信息類近十年研究生培養相關資料統計,由此可見規范化管理是高質量培養研究生的重要保障。通過調研與實際工作對比,學生對規范化教學管理方法反映良好,對學生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是對信息類研究生培養環節規范化的探索,總結了信息類研究生環節培養規范化管理方法、實現過程和實施效果,對研究生培養環節規范化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分別從研究生招生、培養過程、畢業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總結。根據實際總結出了相應的管理措施,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善寶,馬廣富,建立碩士研究生復試有效管理制度的思考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8):59-62.
[2]韓國防,陳智棟,趙希岳,李安萍,潘劍波.構建過程管理質量監控體系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J].當代教育科學,2010,(3):41-43.
[3]邱悅顏,潘世群.督導與評估相結合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37-39.
[4]徐林,高校管理信息化的經驗與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47-48.
[5]廖文武.改革創新努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J].上海研究生教育,2003,(1):37-43.
[6]劉偉,張萬紅.培養機制改革對研究生導師影響與完善[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4):16-19.
[6]季明,魯越華,郭曉東.新形勢下我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問題分析[J].江蘇高教,2007,(6):87-88.
(一)指導學生發展方向,促進學生良性成長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是高校的一門教育課程,更是推進學生發展的有效策略,表現在:(1)指導學生發展方向。每一個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夢想,并愿意為夢想而努力奮斗,但是隨著畢業的臨近夢想與現實的沖突,往往讓學生感到迷惘感到不知所措。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展開,其給了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幫助學生從現實的沖擊中走出來,幫助其認清現實理清未來的發展方向。(2)促進學生良性的成長。學生的成長與學校的教育密不可分,即將畢業的學生其在心理上會產生著以的微妙變化,畢業的失落,進入社會的興奮,未來生活的迷惘等都是即將畢業的學生心理可能出現的情緒。而通過職業規劃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即將面對的世界產生認識,并有效的掌握了自己未來的腳步,使其可以用一顆平和的新面對畢業,面對社會。這不僅是對學生心理的一次疏導,更是對學生成長的一次促進,幫助其完成人生的蛻變。
(二)完善學校教學不足,拓寬學校教學功能
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高校教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也在日漸顯現出來,尤其是在學生職業管理方面學校更是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沒有采取主動的措施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的選擇,未來的引導。在高校中開展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后,其有效的填補了學校這方面的不足,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來說其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1)完善學校教育不足。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就哲學的層面講,高校的教學永遠是不可能盡善盡美的。所以在進行高校的教學中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關鍵,在高校中倡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其就是對高校教育教學的又一次完善,只有充分的發揮出職業規劃的作用才能保障高校在教育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越性。(2)拓寬學校教學功能。傳統的高校教學功能相對比較簡單,其主要的功能就是教學,通過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但是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教育教學已經不只停留在文化水平,其更加關注學生的素質,能力等方面。新型教育要求學校要進行多元化的教學,開發多樣化的教學功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正是對學校教學功能的有效拓展,其讓學校更加的貼近學生,更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三)滿足社會人才需要,幫助學生找準定位
我國高校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主要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社會需要的人才為主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校應以社會為依托,避免盲目教學。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進行使得學校教育與社會實際產生了聯系,讓學校的教學更加的科學化,合理化。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滿足社會人才需要。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持,但是由于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其對人才的定義也存在著不同,因此把握社會人才需要是關鍵。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后,從一定程度上使學校對社會的實際需要產生了認識,讓其可以有效的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2)幫助學生找準定位。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著其自己的定位,并且隨著個人經驗閱歷的增長,其在社會中的位置也在不斷的變化著。大學生初入社會,其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還很模糊,因此容易對其社會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鑒于此,學校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過程中,有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自己的認識,讓其可以更好的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進而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中去。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糾正學生認知,嚴格規劃標準
目前我國各大院校都已經在學校內部開展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引導并鼓勵學生積極的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有效的規劃,設定自己的職業目標,理清自己的發展方向。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導致學生對自我了解不足,常常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知,沒有明確自身的實力,造成自我評價失真的現象。這很容易影響其職業生涯規劃的準確性,造成職業規劃的失敗。因此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在進行職業規劃的過程中有關教育工作者應走到以下幾個方面:(1)糾正學生認識。學生對自我的認知產生偏差不利于其職業生涯的規劃,因此教師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應教會學生自我評價的方法,讓學生采取互評,相互溝通等方式,對自己產生全面準確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有效的依據。(2)嚴格規劃標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對學生未來職業的規劃,其要與現實生活,個人素質等多方面相結合,因此在進行職業規劃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職業規劃的步驟,內容等進行一下嚴格的規范,讓學生可以有理有據,按部就班的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減少規劃過程中的麻煩。
(二)加大規劃指導,把握社會發展
通過對學生進行走訪我們發現,部分在校生在進行職業規劃的過程中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態度,度自己的職業規劃毫不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學生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缺乏正確的認識,忽視了職業規劃對其未來的重要性。這樣不認真,缺乏重視的態度,將直接導致職業規劃的作用難以發揮。因此在實際的生活中,有關教育工作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學生中的這一問題進行解決:(1)重視職業規劃宣傳,加強學生認識。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在高校中不言而喻,為了讓學生對其產生重視,教師在進行相關方面的教育過程中,應重視宣傳的作用。積極的向學生宣傳職業生涯規劃對其未來的作用,以此來加強學生認識。(2)加大規劃指導,把握社會發展。針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認真的問題,教師不僅要發揮宣傳的作用,同時還要加大規劃指導的力度,對學生進行全程的規劃指導,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監督下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真程度,更能使教師及時的對其規劃過程中的問題給予指導。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社會的發展,從社會生活實際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指導。
(三)挖掘學生個性,加大實習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