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5 14:35: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全面發展的內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極為豐富。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5—0008—03
“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是20世紀中期由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并廣泛流傳的教育思想,傳入我國已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事。但是,這種教育思想一經在我國傳播就受到教育理論界和實踐領域的廣泛重視,一時間教育理論界都在研究和評論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小學校教師中也掀起了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熱潮。今天,當國外各種教育思想如潮水般涌入我國時,“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仍然煥發著耀眼的光芒。然而,這種教育思想即便是早已被我國教育界廣泛接受,但并不代表它就被人們真正理解了。相反,在對“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認識上,仍然存在某些誤區。
一、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理解為狹隘意義上的“人的全面發展”
“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是蘇霍姆林斯基從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個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原理出發,在大量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社會主義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所謂“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按照他的話說,即“意味著勞動與人在各類活動中的豐富精神的統一,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關系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對這一觀點的詮釋,我國教育界有人將其理解為狹隘意義上的“人的全面發展”,即人人都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受到全面訓練,得到全面發展。這種理解必然導致:其一,不能理解“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對象是單數的現實的“個人”而非抽象的復數的“人”;其二,只重視“個性全面和諧發展”中的“全面發展”,忽視了“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和“個性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若從這種偏見出發,必然會給我們的教育事業發展帶來嚴重傷害。
首先,我們應注意到“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思想是以馬克思的個人全面發展學說為基礎的,我們必須對馬克思關于個人全面發展學說的特定歷史背景進行考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對象范疇。馬克思提出的個人全面發展學說,其歷史背景有二:一是,當時只有少部分特權階層有權接受教育,而廣大勞苦大眾只能參加生產勞動,這種勞動與教育的分離直接導致人的片面發展;二是,深入到工業生產過程內部,由于受過細分工的制約,每個人都終其一生地從事一種職業,成為整個機器中的一個部件,從而造成人的全部潛能的一部分過度畸形發展而另一部分閑置荒廢的片面發展局面。因此,馬克思指出,所謂個人的全面發展就是“社會中的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中每個人的智力和體力全面、自由、充分地發展。可見,馬克思是在“有人受教育,有人受不到教育”的背景下,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的視野中提出個人智力和體力全面發展的。
“教育的功能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論斷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僅建國以來,我們就提出過:“五育并舉”、“六個學會”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熱的“多元智能”理論等。這些觀點,都是教育家們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從實踐或理論的角度總結和提煉出來的,無疑有其正確性;但它們的內涵是否全面,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質,是否能通過已有的教育實踐而得以實現,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們認為目前在理論范疇內還沒有把“人的全面發展”統一界定,更沒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有效途徑。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批活躍在基礎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們扎實而有力的行動,試圖通過實踐來證明這一尚存爭議教育命題: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發展,怎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探索和觀點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礎教育一線教育工作者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較一致的認識。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素質教育的本質)。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根本性發展任務”,這就自然規定了不同的素質要求。人在學生階段的根本性任務就是“發展學業水平和能力”;為達此目的,學生必須調動和發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種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獲得人生需要的各種素質和能力(或者是為這些素質和能力奠定基礎),隨之也就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如果離開學生階段客觀存在的“根本性任務”,妄談“人的全面發展”,就會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實現不了全面發展,還會重犯歷史的錯誤。因此,學生必須以學業發展為主線,然后或者同時,由近及遠、由表及里,隨之帶動其它素質的發展,最終才能實現其全面發展。
在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中,還澄清了幾個認識。第一,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的“根本性任務”不是主觀想象和設計出來的,而是外在的“社會存在”要求的,離開當時的社會實際而妄談人的根本性任務都是超越現實而不能成立的。例如,在當前狀況下,高中學生離開“高考升學”來談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不成立的。第二,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的素質要求必將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變化。一百年前對人的素質要求與今天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別。因此,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必將隨著時代變遷而不同。第三,人在后一人生階段的素質的獲得是以前一階段已有素質為基礎,通過個人努力和克服困難來實現的;人在青少年階段具備的素質對以后的發展無疑是極其重要的,而青少年階段的認知能力是其核心素質,認知能力是通過學習(主要是課堂學習)獲得的。
一、提升官兵全面發展在軍隊建設中的地位
軍隊的發展進步,官兵是最基本、最具活力的能動因素??梢哉f,官兵發展的內在動力,以及所具有的發展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決定著軍隊發展進步的能力和潛力,也決定著這支軍隊在未來戰爭中的命運。
官兵全面發展,是一個隨著時展而逐漸展開、凸顯并不斷豐富的進程。這種發展,由某些側面逐步向全面演進,由淺層逐步向深層拓展。信息化戰爭時代的到來,人的因素在軍隊發展和未來戰爭中的地位作用越來越突出,也推動著官兵發展模式的轉變。首先是發展內涵上的變化,即人們越來越關注的是官兵以高新科技知識為基礎、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這是一種成為知識型軍人、智能型軍隊的發展模式。從更深層次看,這種模式,更在于其發展動力的變化,就是從傳統的以外在要求為主,轉變到內外結合、主要通過開發內在動力上來。因為信息化戰爭形態,對官兵能力素質的綜合性、智能性要求越來越高,這其中不僅有在更高層面上對思想境界、戰斗精神、知識技能、身心素質的要求,更需要培塑官兵的創造個性、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是一個具有深層意義的變化,是官兵主體地位作用上的一大升華。
當今時代是經濟社會發展時代,更是人的全面發展時代。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會釋放出巨大能量,創造出巨大社會財富,根本的是調動激發了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發展積極性。就我軍建設來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強軍打贏的目標,需要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更需要所有官兵全面發展。官兵發展是人才群體生長最豐厚的土壤。只有基礎日益豐厚,并不斷向高層次發展,高素質人才群體才會持續涌現,所有官兵的創造能量才能最大限度釋放。
目前,隨著我軍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和武器裝備水平的提升,大幅提升官兵綜合素質,培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已經突出地擺到了我們面前。同時,官兵素質的不斷提高,包括大批大學生入伍,高學歷人才比重提升,又在更高層面上對發展提出新的需求和要求。所有這些,決定著促進官兵全面發展,越來越成為軍隊發展必須解決的時代性、基礎性和戰略性課題。必須確立與時展相適應的新理念,把促進官兵全面發展作為推進軍隊科學發展的系統工程、基礎工程,提升官兵全面發展在軍隊建設中的地位,構建促進官兵全面發展的大思路大格局。
二、科學把握官兵全面發展新的內涵和要求
應當說,我軍對官兵全面發展歷來是重視的。但時展,不斷賦予官兵發展新的內涵和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把促進官兵全面發展作為軍隊建設的戰略課題,深入研究科學把握。
官兵全面發展,是以軍事職業為軸心、以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內涵豐富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思想品質、精神意志、知識技能、體能心智、正當權益、交往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層面的發展。就當代官兵來說,這種發展,首先應當是整體素質的提高。只有增強綜合素質,才能使官兵適應時代、適應社會,才能為軍事職業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其次,這種發展是以軍事職業為軸心的。離開這個軸心,全面發展就失去了支點,就會偏離軍隊整體要求的軌道。再次,這種發展不同時代又有不同的核心內涵。就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看,其核心內涵或深層要素,是創新能力和潛力。既要防止和克服偏離軍事職業的傾向,也要防止和克服只關注與軍事職業的有關發展,以及對官兵深層發展重視不夠的問題。
官兵全面發展,是每個官兵立足自身實際多層次持續不斷的全面發展。人人有夢想,國家才有希望;每個官兵都發展,軍隊才會強大。對官兵來說,由于崗位不同、擔負任務不同,因而所處的發展起點、面臨的發展要求、追求的發展目標不盡相同。但每個官兵都應立足自身起點和肩負使命,不斷發展提升自己。因而,這是一個所有成員參與的、多層次的從既有起點向更高層次提升的過程。只有立足自身實際和發展起點,人人有發展期望、發展目標、發展追求,以及發展成果的持續實現,軍隊發展才會有深厚的動力和活力。應當賦予每個官兵公平公正的發展權益,調動大家的發展積極性,使發展措施落實到每個人,成果惠及到每個人。
官兵全面發展,是以追求自我發展為主因、外在要求為條件的發展,因而是激發內在動力與強化外在激勵有機結合的發展。官兵自身是發展的主體。在過去很長時間,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個人發展的追求和實踐,更多的是簡單服從。到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盡管在最終意義上,每個人的發展成果會匯聚到整體目標上來,但個人已成為發展主體和價值追求主體。個人如果缺乏自我發展意識和追求,缺乏實現自我發展的動力,就不可能有所作為,也不可能為整體作更多貢獻。反思我們不少的工作設計,往往總是強調我讓你如何發展,而對如何讓官兵自我發展重視和開發不夠,甚至把兩者對立起來。這種理念和思路,抑制了官兵發展的內在動力,使有些人產生了發展“依賴癥”、“等靠癥”。
官兵全面發展,是多種形式指導規范的發展,因而是個體與整體有機統一的發展。軍隊作為武裝集團,對官兵發展有著特殊的規定性,必須有與自身要求相適應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必須對官兵自我發展加強引導。只有把基點放在鼓勵官兵自我發展上,才會有內在動力;同時,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引導規范,才能使官兵發展與軍隊發展方向和趨勢要求相適應,與軍隊發展整體目標相一致。但這種引導和規范,不應是簡單地由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自上而下引導規范與自下而上參與并發揮作用的互動結合,是一種注重規劃森林而讓每棵樹木自由茁壯成長的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肯定會有矛盾,關鍵是統籌兼顧,既兼顧重點,又在兼顧中促進和實現其他方面的同步發展,防止只顧一面忽視另一面。
官兵全面發展,是促進官兵發展與推進軍隊發展互為目的發展,即兩者互進共贏的發展。有種觀念,認為軍隊建設主要是軍隊的發展進步,即使講官兵發展,也是為軍隊服務的;甚至認為官兵發展只是手段,是軍隊發展的工具。這些觀點是片面的。如果把軍隊發展看作是目標,而把官兵發展僅僅停留在工具層面,官兵就從根本上失去了主體地位和作用,也就不可能有能動創造性。把推進軍隊建設科學發展與促進官兵全面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就是說,兩者互為手段和目的,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我們所有的追求和全部工作,既要推進軍隊發展進步,又必須同時實現官兵全面發展;既是為了打贏未來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又是著眼培養塑造大批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
三、構建促進官兵全面發展的指導服務體系
促進官兵全面發展,是涉及軍隊建設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必須著眼時展、使命任務和官兵需求,不斷推進改革創新,逐步構建起扎實有效的促進官兵全面發展的指導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049-02
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當代大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不僅指明了最高目標和發展內涵,而且對實現大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實現路徑。
一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推動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重視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重視對青年人的培育,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的變化及時拓展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涵,是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全面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大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大力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積極營造他們求真、向善、達美的良好氛圍;積極推進通識教育,密切關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構,促進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的逐步提升。
二 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推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是以促進人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培養和造就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實踐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優良品格的個體的一種育人模式。素質教育能夠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主體基礎、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承素質教育的理念,深入細致地開展素質教育,著重加強大學生做人的教育、做學問的教育和做事的教育,真正地增強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當前條件下,科學技術高度綜合,學科交叉日漸明朗,從客觀上要求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增強。據此,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了未來教育的四個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深入進行素質教育為契機,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全面推動大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逐步提升。青年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必須按照社會發展對未來人才的要求來指導自己,前瞻性地提升自我的綜合創新能力,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多方面的素質。
三 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推進通識教育,注重大學生精神世界的科學建構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凸顯。從國際背景來看,各種文化相互激蕩,文化多樣化、價值沖突、倫理道德標準的不一致、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等充斥著大學生的頭腦,網絡信息大量涌入。從國內形勢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歸結為一點,就是部分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出現了精神空虛、信仰危機、道德滑坡等問題,這都在向人們昭示著一個道理:精神世界和生命價值意義世界的建構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關注人的精神世界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內在相關性。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獨特的生存方式,關注人的精神世界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是現實社會的呼喚,只有消除人的精神世界的痛苦和困惑才能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貫徹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特別是要關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精神生活的發展趨勢和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幫助當代大學生積極構建充實的精神家園,明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為實現其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通識教育思潮與通識教育實踐產生和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對學生個體內在精神世界和生命價值意義世界的關注。通識教育強調基本知識、基本價值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強調通過打好人生持續發展的根基,借助于喚醒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來形成自覺學習、終身學習、自我管理、自主創新的自我發展意識與自我發展精神。高校要通過對大學生的通識教育,幫助、引導大學生構建健康的精神世界。
四 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營造大學生求真、向善、達美的良好氛圍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堅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統一,營造大學生求真、向善、達美的良好氛圍。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須臾不可分??茖W精神的本質是求真求實,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求善求美。從價值論上看,人文精神和理論又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提供思想、理論的指導和航向;從本體論上講,科學精神和技術為人文各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和現實依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學精神教育,這兩方面要相互融合、協調統一。其一,人文精神是首要因素,我們要深入研究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文化環境,探究其內心深處的精神世界,來幫助其應對心理問題。同時,要用目的理性和價值理性來導引工具理性和科學理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融合。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生的主要生命活動,貫穿了學生的道德成長過程。同時,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也是必要的。其二,科學精神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學會生活。
五 結束語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的最高命題和根本價值。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當代大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不僅指明了最高目標和發展內涵,而且對實現大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實現途徑。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必然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在大學生中加強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育,積極營造大學生求真、向善、達美的良好氛圍。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246-02
一、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內涵
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曾在其專著中多次予以了論述。通過對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查閱和梳理發現,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有著詳盡的論述。綜合其論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和把握其內涵: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
個人需求的多方面發展是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指出,“整個人類發展史也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斷改變和發展的歷史”[1]。此外,馬克思還在不同的語境中提到過人的“多方面的需求”或“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并把人的需要的豐富性、普遍性看成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前提。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形態的前提是工人有較高的生活需要”[1]。因此,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需要緊密相連,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需要的發展。
(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勞動能力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基本條件”。 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包括體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會能力、現實能力和潛力。其中,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勞動者片面發展的狀況,特別強調要使人的體力和智力相結合地發展。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寫道:“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2]
(三)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認為,在“自然共同體”中,人與人相互依賴,個性不突出;在“經濟共同體”中,表現為物的依賴性,個性遭到壓抑和束縛。只有在“聯合體”中,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每個人才會成為自由發展而各具特性的人。此外,馬克思還把人分為“有個性的個人”和“偶然的個人”,并認為人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有個性的個人”逐步代替“偶然的個人”的過程[1],即與社會關系相適應、對社會關系有自主性的個人逐步代替與社會關系不相適應、沒有自主性、處于被奴役地位的個人。因此,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個性的發展,個人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個性的發展。
二、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實現途徑和條件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既是馬克思的最高價值理想,同時又是消滅現存不合理現狀的現實運動。因此,它的實現需要一系列歷史條件。對此,馬克思有大量論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大力發展生產力,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條件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歷史的產物,歸根結底是社會生產力的產物。在馬克思看來,由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的人的片面發展只有以生產力的發展才能真正得到解決。首先,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使人才能在擺脫貧困狀態,并在基本滿足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和自由個性的發展。其次,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也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充足的自由時間。馬克思指出:“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方面得到發展”[3] ,只有擁有了大量的自由時間,才能使人有充分的時間從事文化娛樂、科學研究、文學創作等活動,挖掘和培養人的情趣、愛好及能力。
(二)消滅私有制和舊式分工,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
消滅私有制,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社會條件。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條件和工人相分離,工人的勞動不屬于自己而屬于資本家,也就造成“勞動內容對工人本身的異己性”。在這里,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變成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成為局部工人,造成人的發展的片面性、被動性。此外,消滅不合理的舊式分工,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分工的片面性、強迫性,造成人的發展的片面性,被動性。舊式分工使勞動者在社會生產活動中,被劃分到一定的活動范圍,使人長期固守某一種職業,每一個人都只熟悉整個生產的某一部分,他們在發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的同時而偏廢了其他方面,從而使人的發展片面化、畸形化。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把私有制的消滅和舊式分工的消除看做是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的根本條件。
(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直接途徑
馬克思認為,在一定的社會制度下,人的發展直接取決于教育。馬克思指出,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人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教育將使工人們擺脫現在這種分工給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2]。同時,他還指出,“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2] 因此,馬克思認為,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三、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對中國高校的啟示
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課題,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體現。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總結歷史經驗,從現代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而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相關理論為中國高校當前如何更好的推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
(一)關心和解決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馬克思曾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人們只有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擺脫貧困狀態的時候,才能從簡單的求生存的需要轉向求發展的需要,也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各種各樣有利于發展自身能力的活動。因而,要想使大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高校必須關心學生,并努力解決學生的生活實際困難?,F實生活中,許多學生尤其是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的產生,絕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家庭條件的窘迫使其連最基本的生活物質條件都得不到應有保障,每天除了為自己的學費、生活費焦頭爛額外,別無他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根本沒有閑暇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和發展自己的業余愛好,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在物有所保的前提下安心的去培養和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高校應時刻關注和解決學生的生活實際困難,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條件。
(二)以人為本,不斷滿足大學生的各種合理需求
在馬克思的眼里,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需要是緊密相連的,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需要的發展。需要的發展是促使人全面發展的強大動力,人的發展是隨人的需要的不斷滿足而不斷發展的,當人們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動力;而當人們的正常需求無法得以實現時,便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失敗感”和“落魄感”,進而精神委靡,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動力,甚至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影響到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現實生活中,高校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將學生的需求和全面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并不斷創造各種條件,滿足學生的各種合理需求。具體說來,高校教師和領導應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一切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高度關注學生的需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需要,并積極創造各種條件和可能去滿足或實現學生的各種正當需求和合理需求。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應是人的勞動能力、勞動活動以及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當今時代,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高校還應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好幫手。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走出校門,通向社會的橋梁,通過社會實踐,不僅有利于加深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強化大學生的操作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創造能力和表達能力。對此,高校應高度重視社會實踐活動這一陣地在培養和錘煉大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作用,積極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實踐活動的運行機制,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范圍,豐富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使大學生在認知能力、創新能力、交往能力、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真正實現大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四)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模式,大力推行素質教育
教育是社會傳遞知識的一種手段,是培養和提高人的素質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條件。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在教育方面實行的都是大一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的培養下,學生的個性被扼殺,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被壓抑,人的全面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對此,當前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人的個性發展,我們必須轉變現有的教育觀念,改革現有的教育模式,大力實施和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中國現階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它以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整體素質優化的人才為目標,以促進個性發展、塑造健全人格和各方面知識和能力平衡協調發展為教育宗旨。對此,新時期我們應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來指導中國的教育事業,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和實現培養學生個性、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平衡和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目的,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科學概念,有其特定的科學內涵。目前,理論界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說法:其一,“能力全面發展說”。該說法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概念提出的特殊背景,認為馬克思是把人作為生產力要素,而不是著意于一個社會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來考慮的,所以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自由的發展。其二,“德智體全面發展說”。該說法認為,創始人在考察人的全面發展時,除了深刻地、詳細地從人的勞動能力來考察人的發展外,他們同時還把人作為一定社會關系中完整的社會人來考察人的發展。這樣,人的全面發展就不僅包括人的體力、智力的充分自由發展,還包括道德精神和審美情趣、才能和志趣等方面的充分自由發展。其三,“多層次發展說”。這種觀點持有者內部又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如有論者認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全面的”發展,即一般性能力的發展或叫“均勻發展”,要通曉整個生產系統和建立極大豐富的社會關系;第二層次是“自由發展”,即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個人可以從主體設定和主體選擇來體現內在差異性,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的發展;第三層次是“充分發展”,即在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主體的人經過自由選擇而確定了發展方向之后,主體就在社會提供的各種條件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完善,最終使自己獲得設定活動方面的最充分發展。至此,人最終達成了自己最高級的需要,即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以上幾種觀點雖然各自闡明了不同的全面發展觀,但是無一例外地表達出:“自由發展”乃是“全面發展”的題中之義。
在創始人的著作中,幾乎在一切場合都對“全面發展”賦予了自由、充分等特征,例如:“個人的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全部才能的自由發展”、“自由而充分的發展”、“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等等。由于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并沒有一個現成的關于“全面發展”含義的周全細致而條理分明的界說,研究者都“只能從馬克思的有關言論中去體會他對‘全面’發展的理解,從中提取出一些基本規定來。”因此,這里所獲得的關于“全面發展”的理解,也決不是絕對的、統一的,普遍適用于判斷全面或片面、是或不是的標準答案。馬克思關于“全面發展”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和諧發展”“充分發展”和“自由發展”。所謂“和諧發展”,即身心各自獲得均衡發展以及身心兩方面能相互適應的發展。所謂“充分發展”,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水平給我們提供的發展可能性。這里所說的“現有水平”,不僅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也受個體自身身心發展水平的制約。所謂“自由發展”,就是在必要勞動時間之外的自由時間里按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從事活動,使自己得到的發展。換句話說,“全面發展”也就囊括了“自由發展”。
結合作者后文關于全面發展的兩處描述:“‘全面發展’并不是指人的各個方面在同一時間并且均等地得到發展”,“‘全面發展’意味著教育者必須促使受教育者達到這八種智能的最低值,”可以推斷出作者關于“全面發展”的主要觀點和基本主張,類似于上文“多層次發展說”中的第一層次即“一般性能力的發展”,可見作者簡化了全面發展的深刻內涵,并且這樣的理解極易導致一種“平庸發展”的傾向。從另一角度來分析,如果把“全面發展”做“平面解析”,那么全面發展分為橫向的“全面”和縱向的“發展”兩個維度。所謂“全面”,是講“哪些方面”獲得發展,強調“發展什么”。而所謂“發展”,則是講發展的程度,強調“怎樣發展”。或者說,“全面”是“全面發展”的具體內容,而“發展”是“全面發展”的目標。在理解“全面發展”概念和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時,又常常會走人這樣的誤區:注重了“全面”忽視了“發展”,關注了“全面發展”的內容而忽視了“全面發展”是個教育目標,以致造成一種誤解,似乎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不重視學生的發展,而只強調學生是“知識的容器”,使他們被囿于“圓形監獄”里無法“自由發展”。
二、何為“人的本質”
眾所周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建立在“人的本質觀”基礎上的。馬克思在1845年撰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作出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著名論斷。這是對人的本質的科學概括。事實上,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解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受黑格爾唯心論的影響,把理性、自我意識和自由看作人的本質。第二階段接受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影響,認為“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質”。第三階段才達到科學的認識即“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這時起,馬克思與歷史上的思想家,特別是黑格爾、費爾巴哈等抽象的人的本質觀劃清了界線。馬克思指出,必須從客觀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來對“人”作出判斷,他是什么樣的人,與他的物質生活條件直接相關,與他生產什么和怎樣生產直接相關。而那種抽象的人的本質觀,則不但不能解釋“人為何片面發展”的問題,更不能找到人的全面發展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道路。
何文指出:“我們在闡述人的發展理論時普遍流行的一種提法是‘人的全面發展,如‘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質據為己有’。卻忽略了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的論述:‘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這里明顯有兩處不當。其一,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要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質,這只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狀態(或者表現)的描述,而不能由此推斷出所謂“流行說法”所持的人的本質觀就是“全面(發展)的人”。作者這樣的邏輯推理是行不通的。其次,早在1845年春,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就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說,人的本質的根本屬性就是“現實性”和“社會性”,而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所謂“神性”、抽象的“理性”、“自由”、“自然性”等等,都不能揭示人的本
質的根本屬性。由此看來,“自由的人”并不是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觀。
三、對“自由”的解讀
從根本意義上講,和諧社會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諧。在這三對和諧關系中,人自身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造就和諧的人的個體,就是要使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和諧社會要求其國民具有較高素質,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在其綜合素質中居重要地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邁進,高校教育擔當起了更重要的任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陣地。一般意義上來講,和諧高校包含了以下內涵:
一、和諧校園是人的活動、能力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 ―1858 年) 》多次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馬克思看來,“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的特性,這一特性使“人”真正成其為“人” 【1】。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指每個人都能得到的平等發展――每個人都應得到平等的發展,這是“人”的全面發展【2】 ,包括:人的完整發展――人的需要、活動、能力、社會交往關系和個性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其中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是核心,這是“人的本質內容”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它包括個人和人類的和諧發展、個人和集體的和諧發展、個人和他人的和諧發展、個人自身內部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這是“人在社會關系上”的全面發展;自由發展――作為目的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它包括個人從某種束縛中解放出來和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事兩個方面,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形式、目標和成果,是“人在個性上”的全面發展【3】。馬克思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核心內涵,形成的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構想,體現著對人類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人類自身能力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4】。
就構建高校和諧校園而言,實現人的活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就應該是學術自由,充滿活力。人是構建和諧校園中最活躍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人的精神狀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組成部分,會對人的行動及效果有重大影響。要把學校建設成最適宜學生和教職員工成長發展的生態系統,具備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育人環境,體現教育對人的終極關懷。大學以學術研究和知識傳播為天職,學術自由是大學生命的真諦,可以激發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勇氣;充滿活力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關鍵支點,寬松、和諧的氛圍是學術研究最有效的環境,就是能夠使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促進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是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和諧校園的重要標志。教師在教學、管理、科研的過程中得到活動、能力提升,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知、情、意、行諸方面的能力的協調發展,逐步具備社會要求所必須的基本素質。
二、和諧校園是人的社會特性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特性的發展包括社會關系的豐富、社會交往的普遍、人對社會關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所以,需要通過和諧去尋求一種秩序,使學校與社會、家庭達成默契,各種教育子系統及其要素間協調運轉,整體優化,從而形成合力,真正發揮育人的整體效應。
就構建高校和諧校園而言,人的社會特性的發展,就是要營造公正的校園環境。公平和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機會平等是公平與正義的重要體現。公平正義的校園意味著學校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學校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學校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不論什么人都應在良性機制下通過公平競爭獲得自身的利益,實現學校與個人的共同發展。要實現人的社會特性的發展,就要保證其成員的基本權利,保證他們享有大致相同的發展機會,保證他們都能夠平等地參與競爭。
三、和諧校園是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
認為,人最終要達到自由個性, 必須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所以,高校構建和諧校園的內涵,必須包含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其基本內容是指應該以全面的方式發展自然潛力和各個方面的需要,達到個體生命有機體的各種構成要素的均衡協調發展。包括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發展和完善,個人的思想道德的提高。
就構建高校和諧校園而言,人的社會特性的發展,就是要營造誠信、友愛的環境,提升個人的心理因素和道德水平,同時對其潛能、興趣、愛好、特長加以引導、提升,使每位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特長充分展現,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成長為個性鮮明的優秀人才。誠信、友愛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和諧校園的精神內核和道德基礎。尤其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和諧校園首先就是這種誠信待人、與人為善的道德情感和態度。誠信是人類社會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做人做事及生活中的基本規范,沒有誠信,人際關系緊張,就不會有友愛;沒有友愛,就不會有和諧。和諧校園要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用全面發展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四、和諧校園是大學全面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功能的體現
和諧不是指完全統一,而是指事物協調、均衡、有序的發展狀態。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睂W校是教育重任的主要承擔者,擔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引領風氣的重要職能。和諧校園由和諧發展的人組成,和諧的校園首先是科學發展的校園?!?】發展依賴于和諧,和諧取決于發展,和諧的高校應該是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高校。表現在:發展目標上堅持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辦學理念上堅持以人為本;發展模式上堅持走內涵發展道路;發展規模上堅持突出重點、協調優先。所以,要最廣泛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讓一切有利于發展的思想活躍起來,把一切有利于發展的資源釋放出來,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6-9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3】吳敏英.以人為本視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發展[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3):100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6.058
1引言
大學生是社會棟梁之才,是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下的產物,對今后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都具有決定性作用。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是高職院校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對人的全面發展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啟示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2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內涵分析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內涵重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的需求發展。人的需要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大部分,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人從事各種工作勞動,獲取滿足感,在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需要。生產力較低,人的需求也相對較低;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人的需求也隨之提升,人的需要不斷從物質轉向精神層面,標志這人的全面發展。第二,人的能力發展。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應該將人能力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人的能力代表個人綜合素質,包括人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天賦等等??梢哉f,能力是人創造財富的基礎。第三,人的社會關系發展。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環境,所謂的人的社會關系包括人與他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等,社會關系能夠體現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社會關系越好,人的發展前景就越廣闊。第四,人的個性發展。人的個性指的是思想、品德、情感、性格等等,一般來說,每個人都具有異于別人的這些特性,屬于個體獨有的。個性全面發展,主要是人通過在參與社會實踐中,利用自身的創造性、能動性等,豐富自身個性。第五,人的勞動發展。勞動是人服務與改造社會的主要方式,同時在勞動過程中,也能促進人自身發展。勞動全面發展就是人的智力、體力等全面發展的過程。
3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啟示
3.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定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即以學生為中心,將促進學生發展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與計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在思想上、感情上的問題,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展開科學話的思政教育。同時,教育教學人員需要了解學生的真實需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針對性。
3.2高職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應該以學生自身情況為出發點
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到學生中,了解學生,重視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強、思維活躍,在思政教育中應該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同時,教學內容應該更加生活化,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主動地接受思想教育。
3.3重視高職大學生能力的全面培養
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從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出發,著眼于其素質的提高,能力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等專業技術工人,造就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途徑,高等職業學院的專業設置更貼近職業,教學更注重實踐,著力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關注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在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時,不僅要發展他們的體力、智力,還要發展他們的求知、向善、審美等方面的能力,培養他們人際交往、協調溝通、組織配合的能力,要注重加強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3.4注重高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職院校一直是我國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應該進行準確的定位。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一直待在教室中,到畢業都沒有真正接觸到生產一線工作,空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實踐能力相對較差。在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下,要求對人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重視。因此,高職院校教育工作中,還需要創新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生產的第一線,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社會關系的積累。此外,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貫徹落實教育部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我國推行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4總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思想體系下重要的內容,揭示了人類發展與進步的本質。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應該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學生個性化差異,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積累社會關系,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莉.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現代經濟信息,2015,26(2):125-126.
[2]范亞楠.人學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大觀周刊,2012,32(12):65-66.
發展環境、人的生態環境、人口素質和人的生活質量五大要素來構建指標體系。通過上述5
個方面30個指標,基于因子分析法建立人的全面發展綜合評價模型,對我國2004-2009年
的人的全面發展情況進行評價。研究結果表明:我國2004-2009年人的全面發展狀況呈現逐
年上升的趨勢,且增幅也逐年遞增,這表明隨著人的全面發展的速度加快,人的全面發展狀
況越來越好。結合主成分分析解析獲得人的全面發展的兩個主因子,分別為外部因子(25
個指標)與內部因子(5個指標),兩個子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87.890%,其中外部因
子的貢獻率為76.202%,內部因子的貢獻率為11.688%。這說明,在決定人的全面發展水平
的諸多因素中,外部要素和內部要素是兩大主要因素,且前者的影響力大于后者。分析外部
因子與內部因子的年際變化規律可知外部要素是正面因素,起著積極的作用,而內部因素則
不然。說明我國人的發展存在以外延發展為主,內涵發展不足的現象。綜上,文章針
對內涵發展不足提出政策建議,以期通過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來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包容性增長;全面發展;綜合評價;因子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F061.2;N945.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8-0133-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1
“包容性增長”這個概念與中央提出的“全面小康社會”、“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創新理論是一脈相承的,也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應有之義。對于包容性增長的內涵,目前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包容性增長即為參與分享型增長,強調“參與”和“共享”兩個層面,即只有在所有社會成員能夠“參與”和“共享”時,經濟增長才具有積極意義,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因此,包容性增長的含義在于不能只單純發展經濟,而應該使經濟社會更加全面、均衡的發展。而人是社會的主體,所以這個發展當然應該包括人的全面發展。正是基于此認識,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包容性增長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包容是結果上的包容,在結果上經濟增長需要包容利益和諧、經濟可持續、道德倫理與人的全面發展。包容性增長是實現科學發展觀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增長模式,堅持科學發展觀和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評價就是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核心思想為指導基礎上,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
對現階段人的全面發展情況和程度作出客觀評價,通過評價模型制定相關政策,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人的全面發展水平。
1 研究現狀
包容性經濟增長要包容人的全面發展,包容性增長中人的全面發展的評價實際上就是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人的全面發展的評價。對于反映人的發展情況的綜合性指標體系正在處于發展與完善的進程中。最早,人們是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發展水平的首要指標,自20世紀80年代起通過經濟增長來衡量人類發展水平的指標受到質疑。對于傳統指標改進最大的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UNDP)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HDI),被廣泛用于測度和比較各國的相對人類發展水平。這一指數被提出以后,各國研究者對其進行研究和評價并加以改善,國外代表有Ivanova等[2]、Sagur和Nagam[3]、Lai[4]等,國內學者楊永恒等[5]提出了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人類發展指數替代技術;宋洪遠,馬永良[6]使用人類發展指數對我國城鄉差距作出了一種估計;田輝等[7]在人類發展指數概念基礎上,導入環境污染指標和能耗指標提出了一個植入環境敏感性因素的人類可持續發展指數(HSDI)概念?,F有的評價研究還未聚焦到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主題。壽思華,馬曉珍[8]討論了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韓東[9]指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的核心思想;黃錫富[10]提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收入分配制度通過影響生產力發展和人們的消費狀況,進而影響人的全面發展。官錫強[11]從生態人的視角來看待人的全面發展,指出生態人是指順應生態發展規律,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和諧共存并協同進化的人,是對自然人、經濟人、社會人等假定的揚棄。生態人是人從“片面獨立的人”向“全面自由的人”發展過程中的“量中的部分質變”,人的全面發展應把經濟的視角與生態倫理的視角辯證地統一起來;許建康[12]系統地論述了經濟學方法論對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研究的啟發。國內學者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理論維度,很少有人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人的全面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從物質上和精神上反映人的發展的全面性,并以此反映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