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5 14:35: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安全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學生的個人心理較為陰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壞處想,且生活及學習中也不善與人交往;某些學生性格孤僻且自閉,對待問題的心態較為消極,如此情況皆會引起心理健康問題。
(2)家庭環境因素,即某些單親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長的學生心理負擔往往較重,因此不愿與人交往或不愿讓同學知曉自己的家庭狀況。
(3)學校環境因素。知識教育過程,學校未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夠的關注或在處理與學生利益相關的事件時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會激發學生的過激行為,甚至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
本章節筆者試圖從下列方面闡述如何加強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優化心理健康課程,同時配備相應的專業心理咨詢教師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關乎到學生對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因此學校方務必要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學生具有優異的專業成績,但心里不健康,則定會給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可見,學校方非常有必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進行優化,同時配備相應的專業心理咨詢教師,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為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條件。
2加強文化教育,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多由大學階段的目標不明確所致,因此大學教育過程,應注重對大學生的文化教育、個性培養及潛質開發。換而言之,我國大學教育對大學生潛質的開發尚待加強,具體從下列方面進行把握:
(1).傳統的教育知識論僅把教育過程看作簡單的傳授知識的過程,如此直接忽略對人的智慧的開發及人的道德的培養。此外,應試教育僅把學生看作知識容器及純粹客體,且獲取的目標結果具有某種狹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過程。
(2).教育是人與人交往的過程,因此功利化與工具化價值的實現過程,教育的重點應為適應性教育,但同時也要兼顧到超越性教育。
3重視生命與心靈的教育
即強化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質及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當今社會環境充斥著更多的壓力及競爭,因此高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兼顧到對學生生命與心靈的教育,由此讓當代大學生了解生命的價值及培養更強的自信心與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 R179 G 479 R 512.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4-0322-02
青少年是迎戰艾滋病的生力軍。自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宣傳日”以來,與青少年相關的主題已經有3個。WHO期望通過廣泛宣傳,提高對青少年人群的關注,同時使他們參與、支持艾滋病預防和控制活動。大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處于生理、心理發育的特殊階段。2000年以來,國內有關在校大學生調查的報告顯示,大學生中有的比例在10%~20%之間[1-2]。為減少大學生人群通過性接觸感染、傳播艾滋病,各地針對大學生人群開展了廣泛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為了解在校大學生情況,探討有效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筆者對杭州某高校在校學生進行了和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問卷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在杭州某高校一~四年級學生中抽取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3 395名,其中男生2 347名(69.1%),女生1 048名(30.9%);平均年齡22歲,20~23歲占81.45%。
1.2 方法 參考國內有關文獻資料,根據本次調查目的設計問卷。現場調查在學校教室進行,由學生匿名自填獨立完成;現場調查時充分考慮倫理學問題,遵循知情同意、保密的原則,向學生充分解釋問卷調查的目的。要求學生答卷時不相互交流,學校相關人員包括教師、學校負責人回避。問卷采用Epi Data軟件錄入整理,應用SPSS 12.0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發生情況 12.2%(407/3 346)的學生有過經歷, 89.5%(351/392)的學生第1次對象是戀人;在最近1 a中有0.85%(29/3 399)的學生通過付錢的方式與他人發生,并且其中58.8%(20/34)的學生有過2個以上對象;0.53%(18/3 399)學生在最近1 a中為了錢與他人發生,其中42.9%(9/21)有2個以上對象。在第1次發生時36.5%(144/394)的學生使用安全套,在最近一次發生時57.4%(225/392)的學生使用安全套,在最近一次通過付錢的方式與他人發生時50%(21/42)的學生使用安全套,52.2%(12/23)在最近一次為了錢與他人發生時使用安全套。大學生在第1次發生時安全套使用率明顯低于其最近一次時安全套使用率(P<0.05)。
2.2 最近1 a獲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服務情況 在最近1 a中45.2%(1 537人)的大學生收到過小冊子、折頁等宣傳材料,11.4%(388人)參加了預防性病艾滋病知識講座、培訓,5.0%(169人)接受了性病檢查或治療,12.7%(424人)咨詢過性病艾滋病相關問題,10.8%(368人)收到免費發放的安全套,6.3%(215人)獲得過其他艾滋病健康教育服務。
2.3 既往獲取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識、信息的主要途徑 大學生既往獲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識、信息,75.5%(2 565人)來自于報刊書籍,電視為67.5%(2 293人),網絡為56.9%(1 933人),宣傳材料為46.5%(1 580人),其他如廣播為36.9%(1 253人)、街頭廣告為25.1%(852人)、朋友交流為21.9%(746人)、醫生為9.0%(307人)。
2.4 艾滋病健康教育內容需求 不同性別大學生對艾滋病、性病預防知識需求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其他健康教育內容的需求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大學生人群對艾滋病、性病預防、性知識和、懷孕和避孕措施、艾滋病疫情形勢等知識、信息的關注程度相對較高。見表1。
2.5 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需求 不同性別大學生對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選擇不同。調查的9種健康教育方法中,6種方法的選擇男、女大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在校大學生的性觀念變得越來越開放,發生率也逐年增加。叢黎明等[2]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婚前、在校大學生發生現象越來越寬容。胥興春等[3]的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發生率比潘綏銘教授1991年調查得到的比率要高。筆者調查顯示有12.2%的大學生有經歷,首次安全套使用率較低,可能與大部分學生首次對象是戀人有關,他們認為和戀人、同學發生性關系是安全的。調查還顯示大學生人群中存在商業,在最近一次商業性時安全套的使用率僅為50%左右。說明大學生日益開放的性觀念、與預防艾滋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是不同步的,大學生通過性接觸感染和傳播艾滋病的危險正不斷增加。
調查發現大學生既往獲得的艾滋病知識、信息主要來自報刊書籍、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而不是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學習和培訓,因此大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艾滋病相關知識,但比較片面。這一結果與郭玉釵等[4-7]的調查接近。在最近1 a中大學生獲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服務主要是收到過艾滋病防治宣傳資料。筆者認為當前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針對大學生人群開展的健康教育工作仍然以知識普及為主,提供的相關衛生服務尚不能滿足大學生人群需求。韋輝等[8]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學生中采用專題講座、同伴教育等方式進行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明顯。陳晶琦等[9]的研究認為,預防艾滋病生活技能培訓可有效地促進大學生預防艾滋病知識水平的提高及正確態度和技能的形成。因此,應加強行為干預和提供可以獲得的衛生服務,促成和強化大學生采取安全的,并參與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
通過對男女學生進行比較,發現不同性別大學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在內容上趨同而方法上求異。說明這一人群處于相似的行為水平;另一方面又由于性別的差異,男女學生對于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的接受程度并不完全一樣。女生更喜歡通過專題講座、宣傳材料學習和了解艾滋病相關知識;而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接受同伴教育、面對面咨詢、網絡和手機短信等方法。孫建萍等[10]的調查認為,不同專業、性別、年級、生源地大學生的性觀念及行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建議在開展大學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時,應該考慮到性別等因素,采用目標人群愿意接受的方法。
4 參考文獻
[1] 胡珍,史春琳.2000年中國大學生調查報告.青年研究,2001(12):31-39.
[2] 叢黎明,馬瞧勤,許國章,等.浙江某地大學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識、信念和行為.中國學校衛生,2005,26(7):533-535.
[3] 胥興春,劉電芝.大學生1 638名和性觀念狀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5,26(9):745-746.
[4] 郭玉釵.河北省某大學新生艾滋病知識調查.預防醫學論壇,2006,12(5):559-561.
[5] 陳英,丁賢彬,蔣雪飛,等.重慶市某高校學生艾滋病防治知識態度、行為和需求調查,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OO6,7(4):277-279.
[6] 向偉能,劉文導,魯堯.廣州市大學生艾滋病知識、態度及行為的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3,24(2):165-166.
[7] 詹素云.大學生艾滋病知識、態度和要求獲取艾滋病知識途徑調查.實用預防醫學,2003,10(5):642-644.
[8] 韋輝,陸焯平,聶紹發.大學生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及其效果評價.中國健康教育,2006,22(12):900-902.
據中國保監會主辦的首屆校園安全與風險管理論壇上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每年約有3000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并且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1]。以2009年為例,當年的全國在校大學生人數約為2144.657萬人,非正常死亡的大學生人數達到在校生人數的1.40%。這一數字驗證了對當代大學生開展自我保護能力研究的必要性。繼續分析研究發現,除一些意外事故如溺水、突發疾病死亡等外,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死亡事件比例逐年加重。2010-2011年間,某高校接連發生兩起因抑郁癥導致的學生自殺身亡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既給當事學校帶來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又給當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情感和經濟負擔,同時,也會擾亂校園的正常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事件中心同學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最終,對學校的和諧穩定局面形成一定的破壞和沖擊。因此,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入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研究的體系架構之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國內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教育的現狀調查
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可以拓展為自我保護和自我救助兩個方面。從理論研究工作的開展而言,國內對于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研究這方面起步較晚,通過中知網以關鍵詞“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為主題搜索,僅搜索出文獻資料11條,且多集中于2010年之后,這說明國內關于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的研究開展比較緩慢,與發達國家是存在較大差距。 另一方面,在實際操作層面,查閱有關資料得知,截止2010年,我國接受急救訓練培訓的人員大概5000萬左右,而2010年11月開展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匯總人口數據為1370536875人,因而國內實際具備急救知識的人員比例為3.65%,而該比例在法國平均為40%,德國為80%。從數字比例而言,國內民眾的自我保護能力知識的掌握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如果再細分到高校層面,大學生接受自我保護能力教育的比例更低。絕大部分高校并沒有把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教育納入正式的課程計劃當中,甚至有部分高校完全沒有開設類似的課程,因此,目前國內的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教育的現狀堪憂。
從具體內容分布看,在目前部分已經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中,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大方面。一是安全知識教育,重點強調學生要加強安全防范意識,提升自我防范能力,同時注意加強對社會負面思潮的抵抗能力。二是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強調通過心理咨詢常規技術的教授提升學生的心理效能,提高內在的心理素質,使學生能夠身心健康的投入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三是性安全教育,重點強調教會學生正確對待性生理和性心理成長,形成正確的戀愛觀和婚戀觀,防范因錯誤的認知而帶來的一系列個體和社會問題。
二、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以心理健康的知識入手,通過評判、分析健康與否的標準以及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各種因素,引導大學生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養、鍛造他們的心理素質,使其更好的適應大學校園的學習和生活。一般來說,主要從自我意識和人格、情緒管理、學習心理、就業心理、網絡心理、戀愛心理、適應心理以及人際交往心理等多個方面來進行講述和引導。其中就業挫折、戀愛挫折、網絡沉溺、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導致的心理障礙產生特別容易引發學生自我傷害事件,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其特點如下:
1.實踐操作性強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踐步驟一般為“課堂+課外+理論+實踐”,即授課教師課堂內部教學與指導學生課外心理訓練活動相結合,團體輔導訓練與個體心理咨詢相結合的教學組合模式。教學中突出實踐環節,通過心理協會等學生社團活動、5.25心理活動日等大型主題心理體驗活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團體班級訓練等強化學生心理體驗,增強他們遭遇危機時自我救護的意識與能力。
2.專業識別度高
有別于一般的師資隊伍,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一般都擁有心理學的專業背景,多數為心理學專業出身或者是經過專門的心理學課程學習,并取得了國家級心理咨詢師認可資質的團隊成員,因此具有相對較強的心理學知識背景,可以從專業角度給予學生自我保護的相關建議。
3.特色區分鮮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一般心理咨詢相比,具有一般社會心理咨詢所不具備的教育學特點,它能夠根據青年學生的實際特點,有針對性的編著教材,并采用體驗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將心理測試、課外訓練活動、心理體驗分享與心理知識的講授融為一體,以“一對多”的教學手段加強對學生的正面激勵,提高學生心理效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素質鍛煉方法;而一般的心理咨詢多采用“一對一”的單項咨詢訪問模式,并且多數只能是被動的解決問題,較難喚醒來訪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的參與到心理健康模型的建設當中。所以相比較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更容易被廣大學生所接受。
4.架構合理,制度有所保障
2008年以來,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廳都下發紅頭文件,要求各高校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設,從經費投入、場地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全面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已經逐步認識到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配套相關政策支持,從制度上和物質條件上給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巨大支持,這對促進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工作是十分裨益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中的作用
自我保護是個體維護心理平衡的一種自發。即是通過壓抑、補償、文飾和升華的手段改變對心理緊張的主觀感受,掩飾不能接受的內在沖動和虛擬現實環境的危險,用以減少痛苦以及對痛苦的意識,達到心理平衡的行為反應[2]。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些年國內高校的急速擴張,大學生在校內可能遭受的傷害已經由初期的水電(火災)安全事故、意外傷害事故、盜搶受害逐步擴展到涉及人際關系緊張導致的人身傷害事故(極端案例如馬加爵事件)、戀愛問題引發的人身傷害事故(極端案例如長沙中南大學大二女生被割喉事件)以及不良心理障礙引發的自殘自傷事故(如因抑郁癥導致的跳樓身亡事件)等,因此,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中的工作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強生命教育,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通過在大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使青年學子能夠充分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與此同時,聯系一些具體案例,逐步講解什么是錯誤的生命認知,什么是潛在的心理障礙,從而幫助大學生識別心理危機的信號,并掌握初步的干預方法,預防心理危機,維護生命安全,使大學生能夠在心理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產生快速的自我防護反應,有意識的采取各種辦法,保護自己避免受到不良情緒的侵害。
2.強健內在心理素質,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
首先通過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內容教學,使青年學子了解常見的心理健康知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能夠自主的調整心理狀態,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其次,在教育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心理咨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內容和類型,建立正確的心理咨詢觀念以及自助求助的意識;第三,了解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困惑與異常心理,了解心理疾病,懂得哪些狀態可以通過自我調整或心理咨詢進行解決,哪些心理疾病需要專業醫療機構整治。三管齊下,從而達到強健內在心理素質,全方位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的目的。
3.正確面對人生挫折,掌握自我保護的手段
通過教育,使學生正確理解壓力和挫折,了解大學生壓力及挫折的主要來源,了解壓力與挫折對人生的意義,學會正確管理壓力和應對挫折;與此同時,有針對性的加強挫折應對訓練,根據不同類型的挫折反應,掌握不同的處理手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抗壓能力和素質,以便在后期可能遭遇同樣狀況時能夠及時有效應對,更好的進行自我心理防護。
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教育的現狀,指出了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提出應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入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研究的體系架構中,并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中的作用,旨在提高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手機媒體形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更廣闊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導致大學生獲取的絕大多數信息具有滯后性,從而使得大學生思想具有封閉性、落后性,這無疑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基于手機媒體而形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打破了傳統平臺的局限,使得大學生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化平臺上翱翔。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基于手機媒體而形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互動性、靈活性、便捷性等特征,將教育內容通過文字、視頻、音頻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大學生眼前。
手機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及時 大學生獨在異鄉的學習生活中,大多數學生選擇通過手機媒體平臺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傾訴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表示:這些想法雖然永遠不會通過話語表述出來,但是可以通過文字在基于手機媒體而形成的平臺上暢所欲言,盡情地傾訴內心的各種感受。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手機媒體追蹤大學生的內心世界,進一步摸索其思想,適當地介入其生活,從而有針對性、目標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手機媒體環境下更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隨著基于手機而研發的各類APP、游戲、學習工具等軟件越來越多,以及上網資費的不斷下調和無線網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大,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性也在不斷增強。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通過手機媒體傳遞的各類型的文字、視頻、音頻中汲取知識,開拓自己的思維,不斷完善自我,在輕松自如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戰
手機媒體的擴張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 隨著更多的大學生開始接受手機媒體,當下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難度不斷提升。由于手機媒體可以接收到的信息紛繁復雜,而且多數沒有經過篩選過濾,以致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變得越來越復雜,大學生的鮮明個性愈來愈凸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逐漸轉移到教育中來,這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手機媒體傳播的日新月異對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加強和深化對手機媒體的認識,才能跟上手機媒體傳播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才能更好地對手機媒體加以運用,使手機媒體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手機媒體時代,教育工作者應該改變固有的陳舊觀念,同時加強對手機媒體的操作與運用,以便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的管理。
手機媒體的虛擬性削弱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對于學習和生活壓力并存的大學生來說,手機媒體中的虛擬活動更像是一種減壓裝置,對大學生情緒有著緩解作用。但是,手機媒體的虛擬性也會極易導致大學生喪失自我控制的能力,喜歡虛擬溝通而忽略現實人際溝通的大學生,很容易患上人格障礙,導致不良心理傾向。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利用手機媒體開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 既然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情況難免發生,倒不如借此機會利用手機服務課堂,豐富課堂。例如:開設網絡學習平臺,利用虛擬課堂、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等網絡教育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新鮮、多樣化的學習環境中增強心理健康。網絡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在厭煩傳統課堂時仍舊保持學習興趣,也可以避免大學生一味沉迷于網絡而忽視學習。
利用手機媒體輔助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手機媒體信息來源廣泛、傳播速度快、進度更新快的特點,可以很好地協助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進而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大學生可以從大量的網絡信息中尋找當前最新的資訊和最熱門的話題確定活動課題,利用手機網絡的快速傳播,可以將自己的活動上傳到網路進行宣傳,獲得更多的建議和支持。手機媒體本身,又可以通過網絡調查問卷等形式來促進活動的開展。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確保安全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各高校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還存在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領導機制體制不健全、師資力量不夠、課程建設不完善、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不足、學生求助率低等問題。為了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學校要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以服務學生、幫助學生排解心理困擾、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成長和全面發展為宗旨,構建科學性與實效性兼備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加強領導,完善體制機制建設
1.成立校級領導小組,構建四級網絡體系
為了切實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保證工作有序開展并取得實效,高校應成立由校黨委直接領導、校行政負責實施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為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組織保證。學校還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關重大問題納入到校黨委會、校行政班子的工作議程,校黨委、校長辦公會每學期都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監督有關學院和部門及時貫徹落實。
各高校都應成立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機構,由該機構具體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學院也應成立以副書記為組長的院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明確組織領導和工作職責。所有的班級均設立心理委員,負責班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每個學生宿舍均由宿舍長擔任心理信息員,及時向教師和學校反映宿舍同學的心理動態。構建“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網絡體系能夠保證信息報送工作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形成上下統一、學生參與的安全信息報送工作機制。
2.健全各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為了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各高校應根據國家的各項文件與政策,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訂一套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制度。如:《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工作章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實施辦法》《大學生個體心理咨詢管理辦法》《心理咨詢員守則》《心理咨詢工作流程》以及《心理咨詢來訪者須知》等,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制度保證,也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水平奠定良好基礎。
二、加強專業能力培訓,建設合格師資隊伍
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是關鍵。高校要努力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專業能力的要求較高,學校必須根據學生人數按一定比例配備足夠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工作人員,專職人員必須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學歷和專業資質。除了配備專職教師外,學校還可以從各部門各學院選拔一批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熱愛學生的教師聘為心理健康教育兼職教師,主要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心理咨詢工作。最終能夠構建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合理的高質量師資隊伍。
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專業化程度,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學校應多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不斷加大培訓力度,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水平的穩步提高。學校要輪流派送咨詢老師出去學習沙盤治療法、精神分析法、“心理劇”治療法、團體輔導等各項新技術,也可以邀請國內知名心理學家到校講學、研討交流和案例督導,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同時還可以在校內召開相關的專題培訓會,對輔導員、助理輔導員、心理委員以及宿舍管理員加強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有效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三、重視第一課堂,規范課程設置
學校應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必修課或必選課,保證在校學生能普遍接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可以開設《大學生心理拓展教育》《心理咨詢導學》等相關選修課,構建科學的教學平臺,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
學校還應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研室要制定科學規范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教學內容,每門課程都要有專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基本要求。教研室還要不定期地組織任課教師召開教學研討會,參加集體備課,不斷更新授課內容,完善教學方案。
四、豐富第二課堂,擴大宣傳途徑
學校可以成立心理類社團,由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具體負責指導開展各類心理活動。學校每年還應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月”,每期活動制訂相應的主題,廣泛開展宣傳和動員工作。同時動員各學院根據學校的活動主題開展屆次化的心理情景劇比賽、心理知識競賽、心理趣味運動會、手語比賽、心理手抄報、心理沙龍、心理工作坊、素質拓展訓練等活動,涉及范圍廣,參與人數多,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
新時代的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利用新媒體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的一個重要內容。學校可以在廣播站開設心理健康專欄宣傳心理知識,在學校路邊和教學樓的櫥窗上定期更新心理知識,在網上開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網站,開通心理健康教育微博和微信平臺,印發心理健康宣傳冊等,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
五、建立全方位的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
1.建立完善的危機預警體系和動態的心理危機預警庫
學校應于每年開學初在全校開展新生心理普查,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試,搜集分析數據,建立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和危機干預對象檔案庫,并對有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指導和幫助。每年定期組織對各類問題學生進行排查,對心理危機干預的高危個體予以特別關注,運用必要的手段和方式對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及時干預,盡量避免校園惡性事件的發生。
2.重視愈后鑒定及跟蹤干預工作
對有較嚴重障礙性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危機的學生,學校要及時引導學生到精神疾病醫療機構就診,及時通知其法定監護人、所在院系負責人,協助監護人做好監控工作。條件成熟的學校還可以與精神疾病醫療機構簽訂校院合作協議,將問題嚴重的學生轉介到醫院接受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建立科學有效的心理危機轉介機制。
危機過后,學校相關人員要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訪談及風險評估,密切監護,及時了解其思想、學習、生活狀況,確保其人身安全。同時對知情人員進行干預,使用支持性干預及團體輔導策略,通過班級輔導等方法,協助經歷過危機的學生及其相關人員,正確處理危機遺留的心理問題,盡快恢復心理平衡,盡量減少由于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目前我國已進入艾滋病快速增長期,艾滋病在我國大面積流行,北京、上海及一些沿海省市已經成為艾滋病高發區。國家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對2007年中國艾滋病疫情進行估計,截至2007年底,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艾滋病逐漸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艾滋病傳播途徑主要有三條: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目前在我國,性傳播已成為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大學生屬于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點人群,他們處于性活躍期,生活環境和思想意識上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目前國內一些調查報告大學生發生的比例在6%~15%[1-4],而堅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不足25%[1-3]。他們的性健康知識缺乏[5],如不積極引導,他們很可能受到病魔的侵蝕,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但如果能調動起他們預防艾滋病的積極性,他們將是整個社會預防艾滋病的生力軍。目前北京市各個部門已開始積極關注大學生健康教育,以期提高大學生預防艾滋病的意識和能力,進而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受北京市社科規劃辦委托,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教學部對北京市15所高校進行艾滋病健康教育,邀請有關專家進入校園為大學生進行健康講座,并制作艾滋病知識展板在各高校展出。本研究在講座前后,抽取部分大學生進行艾滋病知識態度問卷調查、簡易應對問卷調查,對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評價,同時尋找影響大學生艾滋病知識態度的主要因素,為改進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 象
采用整體抽樣的方法于2006年11月到2007年12月在北京市15所高校中抽取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800名本科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獲取有效問卷776份,有效率97.0%。調查對象年齡18~25歲,平均(20.3±1.4)歲;男性占42.0%,女性占58.0%。經卡方檢驗,健康教育前后兩組在專業、年級、生源上均無明顯差異。
1.2 工具及方法
在艾滋病健康教育講座前對一部分抽樣被試進行問卷調查,在講座后對另一部分被試進行問卷調查,避免被試重復答題的倦怠心理和在講座中對問卷上不了解題目的注意偏好。評估以學校為單位,由3名調查人員組織實施。調查前均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要求按統一指導語逐一填寫,采取匿名方式進行,并承諾對被試所填個人信息保密。全部評定過程約需20分鐘。調查問卷包括:①自編大學生艾滋病認知態度調查問卷[6-8],包括a.一般人口學特征;b.艾滋病知識(艾滋病疾病特性、傳播途徑、預防、檢查和治療常識),采取5級評分,試圖區分同學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5分:非常確定,4分:比較確定,3分:一般,2分:比較不確定,1分:非常不確定),得分越高代表知識掌握越好;c.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態度和參與預防宣教的態度,采取5級評分(5分:非常贊同,4分:比較贊同,3分:一般,2分:比較不贊同,1分:非常不贊同),試圖評價大學生對艾滋病的關注程度,得分越高代表越關注艾滋病問題。d.對個人的態度,采取5級評分(5分:非常贊同,4分:比較贊同,3分:一般,2分:比較不贊同,1分:非常不贊同)。②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aire, SCSQ)[9]:評定個體對應激事件的應付對策。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1.5統計軟件,采用兩樣本t檢驗對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認知態度進行評價;采用相關分析探討影響艾滋病認知和態度的相關因素。
2 結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大學生對艾滋病認知態度調查問卷評分比較
艾滋病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艾滋病知識態度評分有明顯影響,健康教育后組得分明顯高于前組。說明后組同學對艾滋病知識掌握情況優于前組,后組同學對艾滋病的關注程度、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態度也優于前組。見表1。
艾滋病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個人的態度有明顯影響。健康教育后組態度評分低于前組,說明后組對個人更加謹慎、更注意的安全性。見表2。
展覽教育前女性對艾滋病的關注程度、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態度要優于男生。健康教育后男女生評分無明顯差別。見表3。
健康教育前文科大學生知識、態度評分最高,理科次之,工科最低,組間差異明顯。在健康教育后各專業大學生知識、態度評分均有提高,組間差異不再明顯。見表4。
2.2 大學生艾滋病認知態度與人口學特點及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在控制健康教育對評分的影響后,仍與艾滋病知識評分明顯相關的因素為專業、積極應對方式評分;與艾滋病態度評分相關的因素為性別、專業、積極應對方式(CP)評分。積極應對方式得分越高,大學生的艾滋病知識評分和態度評分也越高,說明應對方式較積極的大學生掌握艾滋病知識較多、對艾滋病問題更加關注。而消極應對方式評分與艾滋病知識、態度評分均無相關。見表5。
3 討論
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艾滋病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艾滋病知識、態度評分有明顯影響,健康教育提高了大學生對艾滋病的認識,使學生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態度有了積極的變化,他們對艾滋病宣教活動也更加積極。這不難理解大學生思想活躍,可塑性強,容易接受新知識,對自己和社會有較強的責任感。如果能調動起他們預防艾滋病的積極性,他們將是整個社會預防艾滋病的生力軍。因而對大學生進行艾滋病健康教育不僅對大學生群體有積極作用,對整個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艾滋病健康教育明顯影響到大學生對個人的態度,使大學生對自己的更加謹慎、更注意的安全性。因此,艾滋病健康教育對提高大學生性健康意識也是一項有效的措施。
艾滋病知識態度評分的專業差別反映了理工科專業大學生可能在生活和學習中常局限于本專業,對艾滋病知識的了解不如教育、傳媒等文科專業的大學生多,對艾滋病之類的社會問題也不太關注。我們應該加強理工科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工作,通過講座、展板等途徑保證大學生有足夠的健康知識來源,樹立他們預防艾滋病的健康意識,讓他們明白預防艾滋病是我們生活和學習的一部分。我們在研究中還看到女大學生對艾滋病的關注程度、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態度要優于男生,這可能與女性更關注人際關系,更容易同情、關心、幫助弱者有關。
應對是個體對應激的認知評價及評價之后為平衡自身精神狀態采取的措施,良好的應對方式能改變個體的主觀認識,提高個體處理問題的能力,并改善情緒。積極應對方式評分反映了個體遇到問題采取積極態度和行為的水平。積極應對方式得分與艾滋病知識態度評分的相關性,說明應對方式較積極的大學生掌握艾滋病知識較多、對艾滋病問題更加關注。而積極應對水平較低的學生往往在遇到問題時不會應用求助、面對、借鑒、參與等積極的應對方式,他們獲得艾滋病健康知識的機會可能比較少,他們對艾滋病問題可能采取回避、幻想、自我安慰的態度行為。因而他們應該是我們大學生艾滋病預防工作的重點,我們需要對這類同學格外關注。
參考文獻
1 李愛蘭,李立明,張于成,等.北京市大學生性病艾滋病知識、認知及的調查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1999,15(6):545-546.
2 董莉萍,李曉波,李興有,等.大學生性知識、性觀念和現況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23):3113-3115.
3 隋萍.大學生性心理和性別差異調查[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4(18):724.
4 謝佩娜.大學生調查及教育對策[J].中國公共衛生,2004,20(11):1335.
5 楊曉笛.897名大學生性知識、性觀念現狀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5):369-370.
6 施亞華,薛麗.大學和中專生艾滋病知識、態度和行為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4,31(5):773-774.
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4年中國居民艾滋病常識及態度和行為狀況研究報告[R].2004.
聯合國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健康、社會健康三個方面,而且現代醫學認為,心理健康在三個因素里處于核心地位。大學生心理健康對于和諧校園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究
1.環境適應能力差
新生入校后,很多學生因為沒有進入本科院校或者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產生了一種心理落差;有些學生因為沒有進入理想專業學習,心理郁悶,喪失了學習的熱情,沒有了上進心,而且作為90后的學生,獨生子女占絕大部分,生活獨立性差,沒有集體觀念,剛剛脫離父母的庇護,加入到集體生活當中,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這些情緒可能轉變成為失落、抑郁、自卑等心理問題,甚至成為心理疾病。
2.人際交往問題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之間以及大學生與其他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協調行為的互動過程。人際交往以及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不僅直接影響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而且直接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在一些大學生身上存在著人際交往的障礙,他們自身也體驗到由人際交往引發的不適、苦惱和困惑。人際交往障礙會引發一系列不良情緒,如不快、不滿、失望、孤獨、煩惱、自卑等,嚴重者表現為行為上的自我封閉、逃避現實、抑郁、焦慮等。
3.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部分學生都曾感到學習的壓力,但如果學不會釋放壓力,精神就會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現。目前,高校學生中貧困生很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這些壓力對他們形成很大的心理困擾。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和諧校園關系
1.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諧校園建設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校園目標是實現師生員工和諧、人與制度和諧、人與環境和諧、學校與外部環境和諧為主要內容,建設安全穩定的平安校園、高雅優美的文明校園、科學民主的學術校園、健康環保的生態校園、充滿活力的開放校園。實現師生員工和諧、人與制度和諧、人與環境和諧、學校與外部環境和諧,是建立在師生心理和諧的基礎上的,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和諧的校園環境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和諧的校園環境能促使大學生自覺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諧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大學生情操,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氛圍,讓大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更加客觀的認識自己和周邊的環境,不斷的與周邊的環境相融合。
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保持校園安全與穩定。通過在大學期間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排解離家求學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困惑,還可以使大學生學會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心理勢態,擺脫困境,減少因心理問題引發的各種危機事件,有利于保持校園的安全與穩定。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和諧校園建設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是一個普遍性問題,對于大學新生,應該進行入學教育,及早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他們進行心理調適,排除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產生的失落感的困擾,對于老生也應該定期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老生解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2.重視學校心理咨詢室建設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而且很復雜,單純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發揮不了理想的效果,學校應該積極開展心理咨詢輔導,加強心理咨詢師師資隊伍建設,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切實的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3.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作為教師,不僅要授業解惑,還要解決學生的思想、心理問題,及時的了解學生心理狀況,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面臨的現實性問題,與學生談心交心,溝通思想是了解學生心理的有效方式,幫助學生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緩解他們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相關的選修課,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Experiences in sex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XU Jiang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n extremely dangerous period for the unhealthy sexual behavior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prosperity in modern society, sexual behaviors are more permissiv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in unsafe behavior, accident gravid, genital tract infection, premarital pregnancy, abortion, STD/AIDS virus infection. The lack of sex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information and permissive sex attitud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unhealthy sex behaviors. Therefore,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is very necessary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universities offering sex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This paper details the mode, content and effect of sex health education in Peking university, and summarizes some education experiences for the reference of other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Feasibility, effect
1 在高校開展性與生殖健康知識教育的必要性(引言)
大學生正處于性活躍期,是一個極易受損傷和危險的時期,加上現代社會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各種時尚信息沖擊著大學校園,大學生中不安全、意外妊娠、生殖道感染、未婚先孕、人工流產、性病/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發生率不斷增加(杜建林,2008;李文彥等,2007;曾琳娜,2007;徐芾等,2004)。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多種,歸根到底,無非是高校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信息的科學性和知識不夠,以及大學生的性觀念逐步開放所致。
從高校大學生獲取性科學的信息和性與生殖健康知識存量的角度來看,有必要在高校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目前,我國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存在嚴重的缺失,學校的教育與家庭的教育均在青少年的性與生殖健康主要來源中比例不高。和平英、張河川在云南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狀況分析中顯示,主要靠學校教育的只占8.0%,遠低于媒體(58.0%)的影響力(和平英、張河川,2008),其他的研究結果也大都如此。在校大學生性生殖健康知識缺乏,他們只是通過中學生理衛生課、報刊書籍、網絡、電視廣播等途徑了解這方面一些知識,但不系統、不全面,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需要(周遠忠等,2009;周麗蘋、葉世明,2002;荊春霞、楊光等,2008)。在校本科生一般對生殖健康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對受孕的基本條件、艾滋病的傳播條件等知識也有較好的認知,使得他們有一定的自我防護意識。但是對避孕藥的其他作用、副作用、緊急避孕等知識的認知則顯得嚴重不足(王敏、聶紹發等,2009;谷麗萍等,2005)。這就需要在高校進行系統的教學或培訓,彌補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的不足。
從大學生的健康角度來看,有必要在高校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的不科學、不足夠,最主要的表現為大學生各種健康風險的增加。如無保護的、非意愿妊娠、人工流產參見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等(2010)《中國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調查報告》,北京、不孕癥、性傳播疾病、艾滋病、性暴力、貧困以及缺乏經濟機會等等。在一項關于大學生避孕問題的調查中發現,有15%的男生和13%的女生承認有過婚前,但在首次發生時,只有16%的人回答他們采用了避孕措施,其中3.1%的被調查對象報告他們曾懷孕過或使對方懷孕過1次或多次(楊珍、蔣歡,2005)。另一項調查發現,第一次時未采取避孕措施者占42.6%,有過的調查對象中有25.7%發生過意外妊娠。大學生發生意外妊娠后,絕大多數是選擇人工流產為結局,這對女性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他們的學習生活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王敏、聶紹發等,2009)。可見,從大學生的健康角度考慮,也有必要在高校進行性與生殖健康教育。
從大學生自己的需求來看,有必要在高校進行性與生殖健康教育。雖然不同的抽樣調查得出的結果不同,但無論是在對北京市的大學生(周遠忠、張玫玫等,2009)做的調查,還是對上海市的大學生(陳斌、盧永寧等,2009)做的調查,以及浙江省(周麗蘋、葉世明,2002)和武漢市(王敏、聶紹發等,2009)的大學生調查,均顯示有絕大多數(支持率均在90%左右)認為在大學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同時,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如不同性別或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等)需求是不一樣的,在此不做詳細討論。
可見,在高校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那么在高校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是否可行呢?已經開設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高校,效果又是如何呢?
2 在高校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現實可行性與效果(經驗)
目前,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高校有很多所,如北京大學、吉首大學、中山大學和石河子大學等,其中后三所大學還專門對聽課的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在高校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必須要考慮的因素有:師資、教材(或授課內容)、學生情況,以及課時等。由于筆者就讀于北京大學,并且曾經對北京大學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狀況做過一個簡單的訪談,因此下面主要介紹北京大學的授課情況及效果,以供其他高校所借鑒。
北京大學在本科生的通選課(選修課)上,開設了一門《人類的性、生育與健康》課程,俗稱“三寶”課,被譽為文科生必選的兩門A類課程之一,授課老師為理學博士、講師,曾榮獲未名教師優秀獎、北京大學專業技術崗位青年人才支持計劃支持等多種榮譽,參加多種省部級科研項目和發表大量學術論文。
“要選這門課要投比較高的意愿點,或者靠補選的時候用人品刷。”注:引號中的內容為學生的原話。可見其在選修課中的受歡迎程度。這也反映了在高校開展此類教育的必要性。筆者通過曾選修過這門課程的訪談者了解到,“選修這門課的人不僅有男生,也有很多女生。在剛開始上課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心理,但是在上過幾次課后就習慣了。”而且“旁聽生大有人在。”
課件中說明,開設這門課的主要目的是:從生物學、生理學角度系統、全方位、科學地介紹人類性知識,使大學生深入地了解自身,并能以科學知識來正確指導自己在生活中的行為,尤其使女大學生建立自我保護意識。
講授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講為什么要開這門課;第二、三講人類各大系統結構簡介(男、女性生殖器官的構造和功能);第四、五講性機能的調節、性喚起和性反應;第六講青春期的發育及有關問題;第七、八講受精過程、避孕、人工流產和絕育;第九講性的發育分化、優生和防止遺傳病;第十、十一講性生活、和障礙;第十二講性疾病傳播等。可見這門課基本包含了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領域最關注的幾大問題,如安全、性傳播疾病、避孕與人工流產等。這些也是與大學生最密切相關的。“總之是很有用的一門課,講的知識還是很實用的。”
北大在授課的同時,還不定期邀請到性與生殖健康領域的專家開展多次講座,如2009年的“平民學校男性生殖健康專題講座鏈接:pkunews.pku.省略/xwzh/2009-11/23/content_163029.htm”等。并通過bbs(醫學與健康版)進行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教育,基本上每次版上有性與生殖健康的疑問,都會有很多有醫學背景的同學來答疑。同時,這一板塊能夠匿名發帖,也保護了大學生的個人隱私,打消他們尷尬的顧慮。解決在實際中遇到的各種性與生殖健康問題,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以上經驗基本可以看出,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提高性心理、性生理以及其他生殖健康相關知識,由此降低性病、艾滋病和不安全的風險和發生率。
3 在高校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方式與形式(啟示)
當然,也有部分大學生及家長認為在大學開設性與生殖健康課程會促使婚前增多。但是也有學者研究表明這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關系(Natalie,2006;Kohler,2008)。Dilorio和Ancheta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前接受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反而會降低婚前的不安全的風險(Dilorio,1999; Ancheta,2005)。常麗軍在遼寧省盤錦市婦幼保健站婦產科的計劃生育手術案例中也表明,如果在校期間能夠接受較好性生殖健康教育,將大大降低這部分青年非意愿妊娠終止早孕手術發生比率。不僅如此,大學生接受知識能力強,是社會的重要群體,在青少年中起主導作用,以大學生性生殖健康教育為突破口,能有效降低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終止手術的發生,帶動全社會青少年素質的提高(常麗軍,2006)。此外,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大學生的性觀念日趨開放,以學校為基礎的性教育不僅不會導致他們較早和較多的性活動,反而可以推遲其性活動開始的時間,這將有利于其保持健康的生活(夏丹,2008)。綜合來講,在高校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是利大于弊的,是值得在高校普遍開展的。結合上述北京大學的辦學經驗和相關學者的研究,在高校開設性與生殖健康課程可參考以下方式與形式。
3.1 關于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內容
除了上述北大的教學經驗外,王敏等學者(2009)的研究也表明大學生不僅僅需要性道德教育,還需要涵蓋性生理與心理、生殖與避孕等多方面的系統而科學的性健康教育。大學生們更希望獲得諸如正常、性心理衛生、避孕等更實用、具體的知識或是偏重常識性(如生殖器構造及功能等)的知識(李愛蘭,2000;陳斌、盧永寧等,2009)。向大學生提供的生殖健康知識應有所側重,既要提供避孕、性病防治等實用知識,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也要適當增加如性心理健康、性道德等內容,真正引導大學生處理好兩性關系(陳斌、盧永寧等,2009)。
因此,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內容應主要包括:性生理與性心理、性道德、安全、性傳播疾病/艾滋病的防治等。此外,在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生殖健康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要根據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的問題以他們的需求開展針對性教育,抓住教育重點,提高教育效果(周麗蘋、葉世明,2002)。
3.2 關于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形式
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的獲取途徑大學生最樂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是講座和選修課(魏莎莉、周生建、楊戎等,2002;陳斌、盧永寧等,2009)。因此教育的形式應該以選修課和講座為主,選修課是系統的學習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的最佳途徑,也是大學生比較喜歡的方式之一。相較必修課,選修課有更多的選擇性和靈活性。同時任課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科學知識與素養,這樣才能保證教授的科學性。
講座也是大學生最喜歡的方式之一,因為講座便于與前沿接軌,對于一個話題更具有針對性,并且比較靈活,不會花費太多時間。適合對之感興趣或存在疑惑的同學前去聆聽與交流。
不過選修課與講座畢竟比較枯燥,且影響力有限。這就需要以同學間的交流、bbs、分發專業教材或科學讀物,以及音像制品等為補充。有助于那些尷尬選課或沒時間來聽課的同學查閱與學習,也適合選課的同學進行更多地了解與學習,是開設選修課之外的一個良好補充。
此外,大學生還樂意在同學或朋友間談論與性有關的內容。因此,在有條件的學校開展同伴教育,也是對課堂教育的一個很好補充,但這必須由合格的同伴教育者來實施(Stephenson JM,Oakley A.Johnson AM.et al,2003;陳斌、盧永寧等,2009)。同伴教育,即可以多人暢談,又可以一對一傾心交流,吸引、說服、打動受教育者,使服務對象能夠接受;學校與醫療保健單位密切配合,計劃生育門診與青春期保健門診將提供全面性生殖健康咨詢服務,并設有專線咨詢電話,可進行一對一服務;也需要家庭、媒體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常麗軍,2006)。如咨詢服務、bbs或分發材料等方式。潘綏銘教授也曾提到過,進行性教育不能“一元化”。傳統的授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大學生更喜歡靈活的授課方式,豐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可更喜歡“講授+活動+咨詢”的參與式互動模式,根據課程內容選擇課堂講授、小組討論、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咨詢服務、多媒體和影像播放等不同手段與方法,將講授與討論、主題活動與影像播放、課內與課外的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在師生互動和交流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培養能力。
3.2 關于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時間
很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性與生殖健康知識越充足,其不安全的威脅越低(見上文)。北京大學也是從大一就開始實施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徐明(2006)也認為應該把課程、報告和講座學習重點放在大一和大二,大三、大四學生更愿意通過咨詢、討論、參與的方式學習,并運用在他(她)所遇到問題的處理中。
因此,開設選修課的時間可以重點放在大一和大二階段。而講座和其他交流則可以順延至整個大學階段。
除以上提到的三點之外,任課教師的素質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教師授課經驗與知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授課的效果。高校應建立健全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咨詢、服務支持網,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性觀念和性態度,全面掌握性健康知識。
參考文獻
1 和平英,張河川.云南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10):898-899.
2 周遠忠,張玫玫,尹平,等.北京市大學生對生殖健康、避孕教育及服務需求的調查[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9,(2):75.
3 荊春霞,楊光,等.廣州市大學生生殖健康相關知識、觀念和行為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8,(19):3732-3734.
4 王敏,聶紹發,等.武漢地區高校本科生生殖健康知識、態度、行為現況調查[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9,(2):84-85.
5 陳斌,盧永寧,等.上海市大學生生殖健康狀況調查及干預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9,(6):472-476.
6 周麗蘋,葉世明.大學生生殖健康與生殖健康教育[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2年增刊:115.
7 李文彥,顏雪梅,蔡妙芬,等.高校女生婦科疾病統計與分析[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7,4(2):60-61.
8 杜建林.健康信念模式下大學生生殖健康問題成因探析及對策[J].護理學報,2008,15(7):85-87.
9 楊珍,蔣歡.我國大學生性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2):1028-1029.
10 徐明.某校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知識態度行為及服務需求分析[J].中國校醫,2006,20(6):581-583.
11 常麗軍.大學生性生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1):1472-1473.
12 谷麗萍,王渠源,崔松花,等.女大學生口服避孕藥的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1):1397-1398.
13 徐芾,吳盛輝,徐蘋.南京市某高校女大學生生殖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 (1):92.
14 Dilorio C,Kelley M,Hockenberry-Eaton M.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 issues:mothers,fathers,and friends[J].J Adolesc Health.1999. 24(3):181-189.
15 Ancheta R,Hynes C,Shrier LA.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and sexual risk among high-risk femal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2005,18(2):105-111.
16 Natalie D.Smoak,Loft A.J.Scott-Sheldon,Blair T.Johnson,et al.Sexual risk reduction interventions do not inadvertently increase the overall frequency of sexu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 of 174 Studies with 116735 Participats[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6,41(3):374-384.
17 Kohler PK,Manhart LE,Lafferty ME.Lafferty.Abstinence-only and 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and the initiation of sexual activity and unintended pregnancy[J].J Adolescent Health,2008,42(4):344-351.
18 Li AL,Liu ZR,Huang T,et al.A qualitative study on needs of sexual/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eijing[J].China Public Health,2000,16(10):949-951.
19 魏莎莉,周生建,楊戎,等.醫學生對態度及生殖健康知識的現狀分析[J].醫學教育探索,2002,1(1):62-67.
0前言
近年來,人口增長速度在下行,中國步入老齡化,為此政府逐步放開二孩政策,目的就是增加年輕人的數量,減少各方面的壓力。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的生源質量較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差,有些院校分數線在二三百分之間。據統計,很多高職高專院校為了完成招生計劃,分數線普遍下調,以我院為例,在某一年甚至降到220分。這些學生進入高校后,多數厭學,缺乏自信,間接導致心理健康狀況不理想。同時,高職生在校時間短,就業壓力大,心理健康問題較本科生更普遍。政府更加重視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2001年教育部發文強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到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寫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2011年,教育部又出臺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標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人才培養高職的成敗,高校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愛情觀、就業觀,加強校內必修課的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分析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問題與不足,在政府、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完善網絡化教育,科學安排心理活動,強化心理班長和宿舍長的作用,以創新思維開展工作。
1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近年來,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休學、離家出走、失戀跳樓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占主要原因。作為大多數獨生子女的他們,承載了太多家庭的夢想和期盼,而當前就業壓力的增大和社會環境的日益復雜,使得他們壓力倍增。高職高專院校在培養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同時,人文關懷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積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大學生。近幾年,我院在引進博士教授等高級人才時,必須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測試,測試不合格學歷再高、職稱再高也一律不錄取,這也看出了心理健康問題存在于各個階層,心理健康教育更應該貫穿整個人生、整個教育,讓學生學會調適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刻不容緩,政府和高校領導已經高度重視,因為領導重視是做好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證,我院于2004年就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院長親自組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員會,從組織機構、制度建設、經費投入、人員配備等方面給予足夠保證,主持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建立健全各項常規的規章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工作職責》、《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崗位職責》、《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崗位任職條件》、《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咨詢師守則》、《危機干預處理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保密原則》等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具體承擔全院心理健康講座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課程,確保人員、經費等相對獨立充足,負責大學生心理引導疏導工作,每周三下午向全院師生開放,提供免費專業服務,組織指導成立院系部大學生心理健康社團協會,并負責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委員工作機制。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通過開展心理講座、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活動月等活動,積極為大學生提供好的舞臺和優質的服務。班主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其內容負責具體廣泛而系統,并對本班學生有第一手資料。
2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學習成績參差不齊,學習方法的差異導致了學習不佳,成績差的同學難免有自卑感,心理狀態調整不好。某些學生無視社會就業壓力大,擇業觀不切實際,盲目追求本科生和碩士生的工資待遇,加之家長忽視了子女的興趣愛好,片面的強調學習成績,一好遮百丑,導致了大學生出現了很多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通過大量調研,淺析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實行三級網絡模式覆蓋了整個院校,但是調研中互相的溝通明顯不足。學院領導、院級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為一級,二級學院或系部心理輔導站和心理保健部為二級,經過培訓上崗的心理委員為三級,積極做好宣傳、反饋和組織活動的工作。首先,專職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的增加,遠遠不能滿足不斷擴招大學生數量的急劇增加。在政府和高職高專院校領導的重視下,為了滿足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數量的需要,許多思政教師轉崗或者是輔導員轉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其次,班主任工作中年輕人居多,業務相對不夠熟悉,有些帶班較多者,往往忽略或者放棄了人文關懷和心理疏通這一塊,承上啟下這一環的缺失直接導致了整個院校心理工作的被動。第三,心理委員的工作性質定位到底是什么,很多同學把他當成是老師安排在同學中的奸細,這讓心理委員自身壓力增加,無形中拉大了與同學的距離,增加了工作難度。
(2)師資力量、課時安排、輔導時間不夠,教學內容不統一。調研中發現高職高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已經構建了自己的模式。大多采用的心理咨詢模式是個體心理咨詢模式和團體心理咨詢模式。個體心理咨詢多數采用預約和定時“門診”的形式,我院一般安排在每周三下午,但隨著大學生數量的增加,時間顯然不夠;另外,專職心理咨詢師數量的缺失,也使得常規化的心理咨詢工作難以正常進行;更有些院校因為轉崗等原因心理咨詢教師缺乏實戰經驗,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對院校健康服務中心的信任; 綜上,高職高專院校應該切實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常規化教學體系,以必修課形式列入教學大綱,部分院校受到院校總體教學計劃及師資等因素的制約以選修課及講座的形式作為主渠道,力度不夠,學生參與面和受教育面太小,無法達到普及性,大大降低了效果。實踐證明,心理健康必修課的開設能夠很好地推動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必修課的開設定位在讓院校所有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有所了解,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心理健康理解,消除對心理咨詢的誤區;學會一些自我調適的方法和尋求幫助的方法。高職高專院校因為受多種條件的限制,選擇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生命教育、自我意識、情緒、人際交往、戀愛心理、挫折教育、創新教育等內容比較符合課時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建議采用單班教學模式,這樣有利于課堂上大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教學也容易駕馭。積極有效的溝通,爭取學大綱、計劃和教材,避免教學內容隨意性和差別較大。
(3)宣傳力度不夠,活動開展不均衡。調研中,還發現有些來自農村的學生不接受個體心理咨詢這樣一種模式,之前也沒有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咨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不知道院校有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反映了院校對心理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多數高職高專院校都有心理健康月或周的活動,因為經費等原因,在活動月或周之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較少,全年來說,活動開展不均衡。當然,活動月或周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起到宣傳作用。班級心理委員要多組織心理健康活動,多在班級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簡介院校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組織功能,充分起動承上啟下的作用。心理健康經費投入要充足,各院校根據自身實際經濟情況,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場地設施等基本條件的建設;確保心理健康活動開展、師資培訓等經費能夠如期到位,切實為大學生服好務。
3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思考
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在提高全校學生的心理素質,而非心理障礙的個體,不是僅幫助、治療個別心理問題的學生。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測,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開通熱線咨詢,充分利用網絡咨詢。爭取全面實現網絡化問卷普查,并對重點學生進行回訪,開展有針對性的團體咨詢教育活動,做出分析性報告,以方便領導決策。沒有條件開設必修課的院校,可以滾動開設專題講座和選修課,心理教育工作盡量貫穿整個大學生活。
宿舍長兼任心理安全委員,針對寢室內成員進行服務,針對性強,大家朝夕相處,話語較多,在心理健康信息收集方面有優勢,通過捕捉寢室同學情緒的變化及時與心理委員和班主任溝通,把問題在初期給解決,有效性高,避免心理委員管班級四五十人的情況。當然,這需要班主任在選拔宿舍長時多費心思,選擇服務意識強的同學,并經過心理測試和多級培訓,規范信息上報流程;有條件的院校設班導師,在服務大學生專業就業等的同時,也起到監督班級心理健康活動的作用。
4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目的是普及,對象是全校學生,在國家政府、院校領導高度重視下,工作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激發潛能,提高素質,維護健康,保護人格,促進發展,服務社會。著力于幫助大學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優化自身心理品質,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切記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而不是局限在少數有心理問題或者心理障礙的個別學生。教育過程中,院校要完善網絡化教育,科學安排心理活動,加強高校創新意識,班主任要加強人文關懷,了解每個學生情況,加強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長兼心理安全員作用。
參考文獻
[1] 陶愛榮.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高職研究,2010(4).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高職教育和高職院校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高職院校學生人數占據全部大學生的一半以上,而且還呈增長的態勢。這一群體相較于本科學生知識水平較差,錄入學校的分數較低,自我控制能力偏弱,學習自覺性不足,而課余時間相對較多,與社會接觸的機會較大。因此,有針對性的適時適度地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開展性健康教育,對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保障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緊迫性
1.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狀態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一般都處在18―23歲之間,正處于艾里克森人格發展中的成年早期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愛的品質。這一階段是其身、心、性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其性生理和性心理發展存在不平衡狀態。哲學家羅素曾經說過:“回避絕對自然的東西就意味著加強,而且是以最病態的形式加強對它的興趣,因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嚴厲程度是成正比的。”
2.現行婚姻政策的寬松環境
目前我國實行婚姻自由制度,取消了學校學生不可以結婚的規定,只要符合法定結婚年齡的青年男女持有戶口簿和身份證就可以雙方登記結婚,無須所在單位開具證明。大學生群體中多數人已達婚齡,即將步入社會,面臨戀愛、結婚、生育等問題,因此對于大學生而言,性健康教育在大學生活中愈現重要。
3.正規系統的性健康教育缺失引發的矛盾沖突
我國在校高職學生的年齡絕大多數在18-23歲之間,此年齡段的學生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漸趨于成熟,但大多數學生僅在中學里接受過非常有限且朦朧的有關性生理衛生方面的知識教育,其性需要的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與缺失的性健康教育以及對發生后可能出現的各種隱患不能預見或無心理準備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而實際上,由于傳統和文化觀念的影響,目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接受性教育的途徑,除了網絡、電視、書刊雜志等媒體和朋友間交流外,極少可以接受到正規系統的性健康教育,致使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入校后無法獲取正確的性價值觀,從而使性健康教育處于某種缺位或失語狀態。大學生一路走來,在各個方面都有所見長,卻在事關自己最為私密最為重要的生理健康方面顯得蒼白無力。在整個青少年群體都需要惡補“性教育”的背景下,因為大學生離社會最近,因此也最顯迫切。
4.進行性健康教育意義重大且影響深遠
對在校高職學生進行性健康教育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學會珍愛和保護自己、尊重與理解他人,是他們健康成長。面對現在大學生中同居現象及他們對此現象的錯誤認識和性病、艾滋病對大學生的侵害,加強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無論是對其自身或社會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代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高職院校應該切實把握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特點,充分理解和幫助他們,使他們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順利度過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時期,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高職院校性健康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有效形式
(一)性健康教育的原則
1.愛的教育原則,充分理解大學生的情感,尊重其人格,保護其隱私;
2.適度性原則,教育要適時、適度、適當地進行,要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適時地進行教育和引導,應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采取適度的方式方法;
3.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將性教育恰當地融入思想教育之中,兩者在培養目標上是一致的,只有將性知識教育與人格教育、性倫理道德教育等相結合,才能使性健康教育真正奏效。
(二)教育內容
1.秉持綜合性教育的理念,加強性衛生、性倫理道德、性法律、科學的避孕等知識傳播,倡導健康、安全、負責任的性態度。
2.引入戀愛、婚姻與家庭生活教育,關于兩往、戀愛擇偶、婚姻調適、養育子女及代際關系、性別角色、家庭責任等等,也都應該成為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的內容。
(三)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在開展性健康教育過程中,把課堂講授與課外引導、知識普及與問題解決、多端切入與突出重點、學生自學與咨詢輔導、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結合起來,這樣的性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務于不同的大學生個體,使性教育更加個性化。
一是知識講解與問題解答相配合。教師應該在講解性理論的同時,幫助學生解答與性有關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性健康教育由選修課程變為學生的終身課程。
二是以多媒體課件推動落實教學的實效性。性健康教育課程具有較強的嚴肅性,傳統的授課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果教師能引入多媒體,合理制作多媒體課件,增強師生互動,讓學生在動畫、圖像中學習人體構造、性疾病的預防等知識。
三是以網絡、通信技術輔助教學。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許多學生的思想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對性問題往往難以啟齒,也害怕在課堂中與其他同學分享,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工具、通信技術,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性觀念。
總而言之,性健康教育面對的對象是學生,是青春、鮮活的生命,所以,這種教育是一種關愛生命、以人為本的教育。學校作為性健康教育的主體,有責任引導學生學習某些共同、基本、普遍適用的性價值觀和性道德觀,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選擇。性的啟發與教育對今日文明的意義,比任何時代都大。在開展過程中,一定要內容豐富、導向明確,并且為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鄒放嗚.大學生思想教育與性教育[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3).
[3]方剛.大學性教育模式的思考―禁欲型性教育與綜合型性教育之辯[j].中國青年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