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學的概念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02 16:53: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程力學的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工程力學的概念

篇(1)

公共關系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綜合性、交叉性學科,以內容的廣泛性、針對性、社會性和應用性受到眾多大學生的關注和歡迎。我國的公共關系教育可分為專業的公關職業教育和非專業的公關教育,專業的公關職業教育目前在我國高校還不多見;非專業的公關教育由于學科設置不同,可分為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校級公選課。

我國高校開設的公共關系課大多屬于非專業普及性公關教育下的專業課或公選課。開設公共關系專業課的學校往往有自己的專業教師和相對成熟的教學體系,而公選課教學往往是由相關專業課教師擔任。同一個教師在同一學期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和課時設置開展教學工作,這對專業課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因此,對公選課學生進行有效的課程教學設計,開展教學公關活動,改變傳統的公選課學生專業化公關教學模式,是公共關系專業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分析教學對象,開展教學公關

公共關系是社會組織為了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通過滿足公眾需要而使公眾滿足自身需要的一個信息傳播過程。通俗地講,教學過程也是一個公關過程,是一個主動的、自覺的、真實的信息傳播過程。開展公共關系活動要首先明確組織的公眾對象,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也首先要了解、認知教學對象,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公關。對公選課學生講授公共關系學更應如此。

在對公選課學生講授公共關系學時不能像對待公關專業學生那樣過多地講授公共關系的活動模式和工作技能。對于公選課學生來說,公共關系教育其實就是一種素質教育。也就是說,這些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來認知并接受一種全新的關系理念,并用這種理念去指導自身的思想和行動,不斷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和人格魅力。

二、傳播關系理念,強化公關意識

公共關系的本質是改善關系,具體地講就是改善社會組織和與其相關的公眾之間的關系。不重視改善關系,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受到制約。公共關系學中的改善關系注重主動、真實、公正、雙贏和互動,與傳統社會實踐中庸俗的人際關系改善方式有著本質的區別。選修公共關系學公選課的學生尤其是個別理科學生社會文化觀念薄弱、社會適應能力差,對于社會中出現的正常關系的交往現象不夠重視,甚至有的學生還會從低級、庸俗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和嘗試。因此,在這些學生中進行客觀的關系理念引導、教育,幫助他們盡快樹立一種積極、向上的關系交往理念,就顯得很有必要。

公關意識包括形象意識、公眾意識、服務意識、傳播意識、協調意識和危機意識等,教師要重視公關意識在公共關系學中的教學地位,因為公關意識是公共關系所特有的理念,是公共關系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是整個公共關系學科理論的精髓和靈魂。沒有強烈的公關意識,就沒有對公關現象的敏感;沒有對公共現象的敏感,即使公關理論掌握再多,遇到實際問題時也很難從公關的角度去認識和處理。因此,在對公共關系學公選課學生開展教學時,應重點強化公關意識,使學生具有一種系統、客觀的公關理念,進而去自覺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

三、優化教學內容,重視情商教育

公共關系學以塑造組織良好的社會形象貫穿學科始終,在實踐上被廣泛應用于不同的組織領域。在現代社會中,沒有公關意識的組織不可能成為優秀組織,沒有公關能力的組織也不可能贏得公眾的認可和信賴。同樣,沒有公關意識和不重視公關活動的個人也很難在社會組織中脫穎而出。在公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公關理念的教學,還要針對大學生的需要開展情商教育。

情商又稱情緒智力或情緒商數,是指一種情緒的智慧,是一系列與人的素質有關的情感心理素質和處理情緒的能力。情商的提出既是對傳統智商理論的挑戰,也是對“聰明”和“人才”全新的詮釋。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專業領域不同,對世界、社會、人生等相關問題的思維方式也就會有所不同。同樣,不同的情商也能造就不同的人生,甚至“情商決定命運”。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除了講授公關理念,還應重點強化學生個人的情商教育,以提高學生在自我認知、情緒管理、自我激勵、認知他人、人際溝通等方面的能力。

教師要重視情商教育,就應重點從以人為本、交往技能和交往禮儀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內容設計。

在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對國學思想進行總結,以自己的感悟影響學生,同時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一個知識淵博的良好形象,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學生。

在進行交往技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體會正確、有效的處世方法,運用情境教學法,在課前根據不同的專題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深入開展討論,然后教師再對這些討論進行總結和引導。

教師在講授禮儀知識時要有針對性,對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禮儀知識,要做好總結性互動教學。

一般來說,公選課的學時設置都比較少,因此教師在開展情商教育時針對性要強,教學內容設計要合理,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要引導學生重視自身修養和交往技巧。

四、豐富教學方式,追求互動教學

公共關系是一個信息傳播過程,也是一個雙向循環的持續傳播過程。因此,公共關系課的教學也應重視互動教學。目前,高校的師生關系并不是十分融洽,課后任課教師與學生互不相識的現象非常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與學生沒有進行有效的互動,缺乏關系的改善。

公共關系課的教學過程也是一個教學公關過程,如果教師不主動創造條件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主動、積極、團結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就很難使學生主動接受,教師也就是一個不稱職的公關工作者。因此,豐富這門課的教學方式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1.案例教學法

采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要注重案例的選擇和更新,還要明白案例分析不是案例故事介紹,而是要通過介紹案例讓學生分析相關問題,提高學生自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對公關理論的理解和接受。具體實踐中,教師可按照“闡述理論――導入案例――激發思考――討論分析――提出結論――總結歸納”的步驟開展教學。

2.分組PK法

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的團隊向心力和凝聚力。例如:教師可策劃一次模擬公關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自己選出組長、設計團隊名稱和標志、安排工作、進行公關策劃。

3.角色扮演法

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認知自己的情感,了解自己的情緒。

4.情境教學法

采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情境,組織學生模擬公關角色解決“實際問題”,并針對具體的社會問題和交往問題展開專題討論。

參考文獻:

[1]周安華,苗晉平.公共關系理論、實務與技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余明陽.公共關系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篇(2)

大學體育在綜合素質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承載著其他課程不能替代的功能,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增強體育在教學改革中的貢獻力,充分理解體育在高校專業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將工程教育理念移植到體育教學上來,推進體育教學一體化改革。

1、采用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結構

在先進的工程教育理念啟示和指導下,課上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進行學習,教學中采用教與學并重的教學結構,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內建立大學體育同相關學科的聯系,并給學生創造獲取具體相關專業能力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處于開放式的、互動的學習環境中進行體育知識的學習,擁有大量的經過教師選擇和設計的體育內容,有利于其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課下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通過對教學內容、學習活動等的設計加工,將學習任務提前布置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有很大的自,又能保證其學習不會發生質的偏離,能在適當的時候得到教師或小團隊的幫助來完成學習任務,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學習支持服務,實現課內外一體化教學。

2、構建積極參與的體育教學模式

從體育學科固有特性出發結合大學體育課程的改革需求,以人的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強調體育活動中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提倡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愉快、和諧、融洽的環境中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課堂外完成分是教師給學生團隊提前布置的作業任務,利用網絡資源和即時通訊工具指導學生理解作業任務,讓學生通過學習團隊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作業任務。課堂內完成部分是學生針對作業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展示,教師根據操作的具體情況,給出中肯的評價,同時充分發揮爭分搶分機制,鼓勵學生團隊進行各種嘗試,恰當地點撥和指導或監督。總結部分由學生對團隊學習過程中的得失進行總結,為后續活動的開展提供參照性的意見和建議。整個過程都由學生團隊自己去完成,教師只起指導、咨詢作用。在實踐過程中,將自身專業知識以及相關學科融入到體育學科中來,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個人與團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完成作業任務,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實現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雙重培養。

3、運用工程教育的過程性培養策略

大學體育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開展的,老師首先要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其次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以及學到什么程度,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最后要采用易于學生知覺和理解的方式去教。結合體育教學實踐性強的操作優勢,科學合理運用工程教育的過程性培養策略。

(1)團隊創建策略,這一策略實現個人人際交往的知識和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是未來職業活動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為實現這些基本素質的培養,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引入團隊概念構建有效學習團隊。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結合學習任務選擇時機合理地安排學習任務,各團隊通過合理利用每一個成員的知識和技能協同工作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實現學生個體在學習群體中的意義建構,并通過有效的人際溝通釋放和緩解壓力、增強自信心、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提高團隊凝聚力,使學生養成大局意識。

(2)角色互換策略,這一策略實現體育知識技術和推理能力培養。繼首次大學體育課后的每次課前要求全班學生在課外準備好下次課教學相關的同一組問題,在上課時老師隨機選擇或挑選一個學生,在整個隊伍的前面把準備講的問題講出來。學生必須證明他們確實為準備講這個問題作了努力,并且能夠引導全班討論得出答案。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扮演教師的角色,實現知識重構。教師扮演的角色是根據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合適的問題,提前布置作業,協助學生完成準備工作,營造積極、安全的討論氛圍,積極協助講解的學生完成講解任務,分享學生的理解能力,給出標準答案。

(3)知識創新策略,這一策略應用知識服務自己,實現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實現這一主題,在體育教學中引領學生運用積累的知識和體育技能來解決問題指導實踐,并利用領域疊加法,通過查閱文獻完成三個步驟的課程綜合設計,實現學生隱性知識顯性化和顯性知識的內化。第一步驟:結合自身專業實際和未來的學習、工作境遇,基于選修的體育項目完成體育健身和職業保健方案的策劃。第二步驟:自身專業知識在體育領域應用的文獻綜述。第三步驟:基于自身專業知識應用的體育領域相關自命題項目設計與開發。

(4)自我展示策略,這一策略讓學生體驗到競爭以及自我存在和發展的價值,通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展示,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樹立正確對待成功和失敗的觀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及克服困難的勇氣。

4、過程評價與效果評價相結合

教學評價主要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過程與結果并重,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將學生的道德品質納入評價范圍內,從學生的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等進行評價。以學論教,以教促學,強調學生的自評更注重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重視實施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大學體育教育應順應工程教育發展的趨勢進行改革。體育教育在增強工程人才身體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養成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知識轉移能力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工程素質是一種求新思變的精神品質,在體育教育上體現為培養非智力因素和綜合素質。深入開展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實現體育教育培養綜合素質高、符合社會需求的工程人才。

【參考文獻】

[1]林藝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4):137-140.

[2]張細謙.體育課程實施的意義與本質[J].體育學刊,2006(2):5-71.

篇(3)

自從我國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來,我國教育領域改革進程不斷加快,有效促進了中小學及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高等師范院校在適應新課改理念基礎上,在公共教育學領域對課程功能、教學結構、授課內容及教師、教學評價考核體系都進行了積極的研究與探索,在傳統教育體制上突破了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落后部分,對公共教育學體系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改革與創新。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是培養師范學生公共文化素養、教學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重要課程,是為社會輸送一批批先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載體,是為中小學培養具有改革創新精神、教書育人能力教師的“孵化器”之一,因此,加快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在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在新課改理念下進行教學改革的原因分析

當下,如何正確認識新課改主要理念和方向,如何科學把握高師公共教育課程內涵與意義,如何加快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改革創新并適應新改革形式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此外,如何培養培育出教學能力過硬、教學素養優良的優秀師范畢業生,如何增強師范學生在新形勢、新常態、新課改下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與內部心理活動波動的能力,也成為了擺在每一個高師院校及相關職能部門面前的一個十分緊急而迫切的工作任務。

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在新課改理念下進行教學改革首先要明白新課改的重要理念是什么。新課改理念核心部分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來看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包括:教育要更加重視學生作為“整體的人”,在人的完整性有保證及生活的完整性有依靠的基礎上成長發育;教育要更加重視學生作為主體對知識的吸收與接納,從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構建學生主體的知識結構與體系;教育要更加重視社會實踐與生活體驗,讓學生學以致用、用之于行,把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融合為統一的人生世界。

首先,關注學生作為“整體人”的協調發展。教育要從過度重視單純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智力發展、人格完善等方面轉化,要全面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本教育要求。教育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做到舉一反三、因材施教,在促進學生總體全面進步的基礎上,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和個性,形成教育中“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自由成L與發展局面。新課改要求教育要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個體存在,要積極融入自然、融人社會,不能脫離周圍環境成為“孤島”,而是與自然、社會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完整的協調發展模式。

其次,尋求學生作為主體對知識體系的構建能力發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學思結合才是真正的教育,單純而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這種“填鴨式”的落后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新常態經濟發展要求和社會進步要求。“我思故我在”,只有不斷在學習中加強思考能力,在知識接受過程中學會消化與溶解,不斷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體系,用具有批判性質的眼光看世界,用具有辯證傾向的思維解決問題,才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甄別與鑒賞,提高學生智商與情商的共同發展,而不是成為傳統教育體制下的試驗品。

最后,統一學生的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科學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科學世界是生活世界的總結和升華,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來源和基礎。教育應該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看待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關系,在生活世界中貫徹教育意義,在科學世界中普及教育的普世價值,進行富有意義、充滿人性的教育。在新課改要求下,教育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循序漸進的改革,破除傳統授課內容“繁復、難度大、偏科、陳舊”等缺點,把教育重點從書本知識傳遞轉變到關注人性發展、社會進步、審美情趣等方面上來,增強課程改革與學生息息相關的聯系程度,增強科學世界中的知識與生活世界中的實踐逐漸融合與交匯,讓科學更加生活化,讓生活更加科學化,讓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融合得更好。

二、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實行“三個結合”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探索

新課改理念要求下,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實行教學改革探索,提高師范學院學生素質,為培養廣大中小學教師做好準備,為各中小學校輸送一批批能夠勝任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優秀教師。對此,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要實行以“三個結合”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探索,包括“案例教學與集體討論相結合”、“教師精講與學生試講相結合”、“教學藝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三個方面。

1.案例教學與集體討論相結合

當前我國高師公共教育課程在課堂上以案例教學為主是基于我國延續數千年的“科舉考試”、“八股取士”、“私塾教育”等傳統教學的結果。從新課改理念對教師教學要求來看,無論是高等院校、高等職業院校、研究生及博士生教育,還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育,都對課堂教育提出了最基本的目標任務,包括教學課堂要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向作用,具有明確的示范帶動作用,課堂教師要將指向作用與示范作用相結合統一推進教學,而不能將兩者進行剝離、分離,只對其中一個進行“重點突出”教育。案例教學方案中,教師首先對授課內容進行系統化講解,其次引導學生就所教授內容進行思考,結合自我簡介形成具有一定觀點,并與其他學生、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學生們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意見,在辨析與討論中構建自我價值體系和知識架構――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將案例教學與集體討論進行有機結合,讓兩種教學方法相互借鑒與補充,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共同促進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培養。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在知識接受壓力之下會不自覺地提高獲取知識的層次性,課前對教師指定的教學教材、課堂主題進行預習;集體討論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成長經歷讓他們形成各有特色的見解,積極投入發言過程之中,將自己的思考與結論分享給課堂,并從課堂中聽取別人的意見與建議,感受到不同思想之間的差異性、多樣性,感受到“我思故我在”的學習真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學會學習、善于學習、熱愛學習,從自身學習中感受到師生互動的樂趣和積極作用,能夠從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提升創新能力,從承受錯誤、接受質疑過程中提高心理素質,從模擬教學決策過程中感受“教師”的神圣魅力,為以后從高師畢業走向各學校,承擔教師任務做好準備。

2.教師精講與學生試講相結合

在我國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常采用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把課堂內容一下子全部交給學生,難以把重點、難點等進行分類精講,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缺少鍛煉機會。為改變傳統一言堂教學弊端,高師公共教育要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加強教師精講與學生試講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來說,教師要在課堂開課初期就對整個學期甚至學年的教學任務、課程重點等內容向學生講解清楚,與學生一起編制教學單元計劃以及重點課程教學課件方向。將學生興趣較強、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內容進行分配,讓學生提前熟悉授課內容,為課堂試講做準備工作。學生試講時,教師要認真聽講并針對學生試講中的優勢與不足進行詳細記錄,對教學內容的缺失進行補充。這樣既能保證其他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又能提高試講學生的教課技能和水平,提前將公共教育學課程的課堂優秀標準、評價體系、指標任務等內容進行傳授,讓學生逐步獲得與新課改相適應的優秀教師資質,提高作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板書板畫能力、現代化教學設施使用能力、師生互動能力等。

3.教學藝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

要會用、善用多媒體技術,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對時間、空間、地域和人數限制,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打造出前所未有的思維跳躍空間和靈感爆發空間,讓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以更加逼真、更加形象、更加真實的方式被學生接受。這種創新型的將教學藝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是傳統教學模式“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所無法代替和比擬的。此外,視頻播放、PPT展示等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動眼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動腦思考能力和動口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獲取知識,積極創新、提高技能。

三、“三個注重”的課堂教學改革原則

篇(4)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149-02

隨著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用轉型發展的深入推進,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成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務,專業及課程設置“對接行業和產業鏈、對接職業崗位需求”已成為共識。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人才培養模式正逐步形成。因此,對于課程體系的設計需要按照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和流程構建知識教育和技術技能體系。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DNA體外重組,通過轉基因技術對生物體進行遺傳改良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當代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最具生命力、最引人關注的前沿學科之一,已發展成為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核心內容[1]。基因工程在醫學、農業、工業、環保、能源等領域應用廣泛,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基因工程作為高校生物學相關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其課程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直接影響大學生畢業后在相關領域的就業質量[2,3]。基因工程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微生物學等學科知識內容交叉,涉及的知識面廣且比較抽象,因而相對復雜難懂。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提高基因工程課程的教學水平,本文針對基因工程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考核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式的教學改革,旨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使畢業生與崗位需求“零距離”。

一、課程設計基于技術流程,對接行業和職業崗位需求

在高校轉型突出應用性和實用性的背景下,壓縮理論學時,增加實驗實訓課時是普遍的做法。基因工程課程與多門生物學課程知識交叉,理論內容龐雜,實踐性很強,但目前出版的基因工程相關參考書為保證知識體系的完整,有不少內容與學生前期掌握的生物學基礎課程知識重復。我校在應用轉型發展后對基因工程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理論課由50學時壓縮至30學時,因而必須對知識體系進行重構,優化教學內容。筆者以袁婺洲主編的國家精品課程教材《基因工程》為主要參考書,同時結合吳乃虎主編的《基因工程原理》第2版、樓士林等編著的國家理科基地教材《基因工程》、何水林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基因工程》、T.A.Brown主編的《Gene Cloning DNA Analysis》第6版、J.E. Krebs等主編的《Lewin基因X(中文版)》2013版以及鄭振宇、王秀利主編的生命科學類“十二五”規劃教材《基因工程》等,打破了傳統的知識內容體系,圍繞基因工程行業和企業現實生產中的基本技術流程“分、切、接、轉、增、檢”進行課程設計,將課程內容按照六字技術流程進行分解教學,對每個流程輔以應用案例,如將轉基因抗蟲棉、轉基因熒光魚的培育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既能從總體上把握課程內容體系,又能在自己感興趣的關鍵環節進行重點突破。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最新的相關研究技術成果,緊跟基因工程學科前沿,以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其學習熱情。

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方法必須結合課程特征進行相應的改革。對于基因工程基礎知識的講授,主要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讓學生跟著設置的問題,依靠自主學習掌握基本的知識點。同時,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已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有許多內容都是人們經常關注的重點,例如轉基因植物、轉基因動物、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基因治療等。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接觸到基因工程相關知識和信息時,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個人見解。鑒于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相應的技術流程環節開展“小組討論式”教學。一是針對基因工程技術流程的理論講解,在教學活動中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鼓勵學生分組討論,并選出一名組長上講臺以PPT的形式匯報本小組的學習心得,提出疑惑,再由教師給予解答,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針對基因工程中的社會熱點問題,如轉基因安全性分組開展辯論賽,教師提前兩周布置任務,讓學生廣泛查閱資料,在辯論交鋒中收獲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查閱、整合資料的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為以后考研或者工作積累經驗。

三、實驗與理論配套,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基因工程課程本身實踐應用性強,因而要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統一,才有利于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全局思維、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符合現代教育學派代表杜威主張的“從做中學,從做中求進步”、“理論不能脫離于實踐,理論是關于實踐、為了實踐和通過實踐”的觀點。然而,在傳統基因工程的實驗教學中,因實驗條件和課時的限制,往往只選擇一些容易開展的驗證性實驗,如DNA和RNA的提取、瓊脂糖凝膠電泳、質粒DNA的限制性酶切、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制備與轉化等,學生只是簡單機械性地掌握一些具體的實驗技術,對整個技術流程缺乏全面的認識,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為此,課程組在基因工程實驗教學的設計上,與理論教學的“分、切、接、轉、增、檢”六字技術流程相配套,結合本學院科研工作的實際情況,依托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技術平臺,以富含多糖的轉基因鐵皮石斛獲得為目標,在每個技術環節開設一個實驗,從分離獲得鐵皮石斛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GPase)開始,到構建表達載體,農桿菌轉化鐵皮石斛原球莖與分子檢測,構建一體式連貫性的實驗教學體系,上一個流程的實驗結果作為后一個實驗的材料,因此學生必須在每個實驗環節掌握相關技術,拿到下一流程所需的材料,才能順利進行后續實驗,并最終形成產品。

四、完善考評體系,提高綜合素質

單純的卷面考試往往會讓學生依賴復習資料死記硬背,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與技術,更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科學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很難準確評估學生對課程的綜合學習情況,而合理的課程考核體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了更科學有效地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多個角度考察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串聯知識的能力,我們分別對基因工程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理論課程由平時成績(40%)和期末試卷(60%)兩部分組成。其中40%的平時成績包括出勤10%、作業10%、課堂表現10%以及加分項10%。尤其是加分項目,主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創新思維、小組討論參與度、組織與口頭表達能力等,提升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積極性。期末試題的設置加重主觀命題分數,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注重檢驗學生對基因工程相關知識的應用能力,考查學生對課程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實驗課程的總成績由4部分組成,其中實驗相關理論考試占50%、出勤率占10%、實驗報告占10%、實驗操作占30%,在實驗操作中主要檢驗學生的實驗習慣與科研素養、實驗的準確性與嚴謹性。通過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考核體系,既能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又能“以考帶學”,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的掌握。

五、結語

基因工程技術在飛速發展,相關研究成果日新月異,對該課程的改革需要緊跟學科技術前沿,更新觀念、不斷探索、不斷調整。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對知識掌握的靈活性,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進步”。通過近兩年在基因工程課程教學中的探索,我們基于技術流程在基因工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實踐、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改革,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寶英,劉慧慧,楊靜文.二本院校基因工程教學改進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3):119-120.

[2]董妍玲,潘學武.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基因工程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科技版),2013,(6):175-176.

[3]盧敏.高校《基因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初探教育教學論壇[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97-98.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Gene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ZHANG Zhi-yong,QI Ze-min,XU Dan-dan,ZHANG Nan

篇(5)

關鍵詞:工程能力;回歸工程;教學改革;計算機仿真

Key words: engineering ability;returning of engineering;teaching innovation;computer simul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2-0160-01

0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國民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我國工科教育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然而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如學校硬件設施不足、教育思路和方法有待更新、教育體系重理論輕實踐等。使得我們培養的學生在很多方面得不到產業界的認同[1]。因此,如何培養具有綜合工程素質和能力的創新型工科大學生,成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熱點。本文以當今工程教育中的回歸工程理念為指導思想,針對計算機仿真課程的特點進行課程改革的探討和實踐,進而提高大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工程素質。

1當前的高校工程教育現狀分析與回歸工程教育

中國當前的工程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研合作教席主持人,北方交通大學查建中教授在全國網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成果交流會暨網絡工程課程建設研討會上指出:2009年中國的新生兒從2500萬下降到1300萬;同年即北京市參加高考的學生下降了20%;國際工程教育競爭日趨激烈,我國每年出國留學人數達23萬人,其中90%自費;僅赴美中國留學生2009年上升19%,這些情況使得國內教育資源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同時,國內高校的教育與社會和產業需求脫節,培養目標與社會定位失準,工程教育的質量評估結果失真。而造成工程教育環境與社會職場環境脫離的主要原因體現在如下幾個矛盾:理論教育與實踐的矛盾,閉門造車與開門的矛盾,學術與工程的矛盾,學科與體系關聯的矛盾,聽中學與做中學的矛盾,以及應試評價與工程評價的矛盾。

應對上述的競爭壓力和我國高效工程教育的問題,我國眾多的教育家已經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回歸工程,總的趨勢就是要從原來的重視工程科學(工程背后的原理)回到重視工程實踐。美國工程院規劃了2020年工程師的主要特質,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4]:很強的分析技能;實踐獨創性;良好的交流技巧;商務和管理技能以及領導能力;高倫理標準,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敏捷,靈活變通;終身學習能力;設計和描述問題的能力。說明了回歸工程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的內容和最終結果。在此背景下,對高等教育中各個環境的改革勢在必行。

2計算機仿真課程的改革實踐

2.1 教學目標和要求的轉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采用計算機仿真成為了大學生進行各類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且仿真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同步發展和前進。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計算機仿真由于應用領域很廣,其數學基礎涉及面也是非常廣的,除了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數學建模知識,還必須具有將數學模型轉換為計算機模型的計算機仿真建模能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點帶面,突出學生對仿真的實踐動手能力,從一個方面入手,拋磚引玉,將對計算機仿真的動手能力,和對新技術的學習能力作為課程教學的目標,以符合培養工程型應用人才的最終要求。

2.2 突出工程背景,優化教學內容本著回歸工程的理念,在教學內容上,本課程以工程應用為教學背景,以工程需求作為基礎和出發點,加強實用性教學,教學以“基于知識的仿真”為切入點,以建立計算機仿真模型和模型在計算機上的實現為重點內容,教學內容的優化以舍棄大而全注重高精尖為宗旨。在對專業背景知識理解的前提下,首先關注于數學建模點知識的學習,在提高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突出教學的實用性、系統性。同時精選課程內容,調整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將講課、作業、實驗、實習與課程設計有機結合,培養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大學生。

2.3 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回歸工程理念注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創新意識,在教學中,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也以這個為目標。由于計算機仿真課程涉及面比較廣,因此課程內容中的概念多,原理多,算法公式多而且理解有一定的難度。記憶量過大而且內容繁瑣,很多公式過于抽象缺少感性認識。因此,學生大部分感到課程內容枯燥無味,理論性太強,內容易于混淆,做題有時又不知如何下手。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用多種手段相結合的辦法,靈活運用啟發、引導、歇留、展現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力求全面掌握計算機仿真的教學內容,擴大專業視野,開發創新教學。同時選擇一到兩個具體的工程項目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啟發學生思考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變給予式的教學為主動獲取式的學習。工程項目的進展過程,不但包括了課程教學內容中的各個知識點,也促使學生綜合運用學到的各種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融會貫通,真正達到學會,能用的教學目標。

2.4 實踐性的評價模式課程的評價方法和考核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和態度具有很重要的引導作用,在教學中不容忽視,這種方法是手段不是目標。回歸工程理念下,評價一個學生的成績對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評價更加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對新知識的學習獲取、綜合運用能力。結合理論考試的成績,共同評價出一個學生最終的成績。這種方式與傳統的方式不同,應試型的學生必須在實踐動手能力上有所提高才能獲得較好的成績。

3結束語

在計算機仿真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始終貫穿回歸工程的理念,在強調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注重工程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環節的教育,同步提高個人職業技能與人際溝通技能。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自學能力、綜合能力、交流溝通與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對大系統的適應與調控能力。實踐證明,把它引入計算機仿真課程教學是可行的,并對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篇(6)

1 背景與理念

我國從2002年起開始在35所高校開辦示范性軟件學院,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力、符合市場需求的實用型軟件人才,強調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和應用能力。一個優秀的軟件工程師除了要牢牢掌握既有的軟件理論和基本知識外,還必須具備對軟件行業和軟件項目的深刻理解與掌控能力,必須具備根據市場發展及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進行創新設計的能力,必須具備扎實的開發能力與良好的交流能力、團隊精神,還必須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從而不斷的更新自己。

對學院部分本科生的前期調研發現,有超過四分之一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在大學本科階段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很少用到,而認為“非常有用”的只占不到5%。調查還發現,超過98%的被調查者認為專業課教學應當在基本理論教師講授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結合項目案例、工程實踐、學科前沿發展,同時迫切希望提高軟件構思與設計能力、自學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的被調查者比例分別超過95%、85%、75%和60%。然而,上述能力的培養并沒有包含在傳統的專業培養理念中的。目前軟件工程類課程教學和其他工程教育類課程一樣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個人學術能力輕團隊協作精神,重既有科技輕創新進取的問題。課堂教學往往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即使在實驗課教學中,學生也只是根據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按部就班進行操練,以實現對課堂內容的記憶和理解,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學習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技能。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2000年起由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組成的跨國研究機構在Knut andAlice Wallenberg基金會近2000萬美元的巨額資助下展開研究。經過四年的探索研究,創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于2004年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國際合作組織。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以現代工業產品從構思研發到運行改良乃至終結廢棄的生命全過程指導工程教學過程。CDIO工程教育理念正是以此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提出了系統的能力培養教學大綱,包括4類一級能力、17組二級能力(如表1所示)、以及73種具體能力,范圍涵蓋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個人素質和發展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大系統適應和調控能力。CDIO工程教育理念自誕生至今,獲得了世界范圍的認可與采用,迄今已有幾十所世界著名大學全面采用了該教育理念,完善教學大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社會效益。國內一些大學也開展了對CDIO的研究、實驗和探索。

本文將CDIO的教育理念在軟件工程課程教學的改革中,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者進行多方面深入調查,并對CDIO工程教育理念進行消化吸收和本土化,同時參考國際高等院校的應用經驗,在此基礎上對軟件學院本科生軟件工程課程進行了改革,主要體現在基礎知識的傳授,工程價值觀與能力的培養,協作與溝通的培養以及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幾個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 教學改革與實踐

2.1 基礎知識的教學策略

基礎知識的教學策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根據學習者的學習準備情況,選擇教學的重點內容,增加案例教學的內容:第二,面授教學中,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為應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證。

2.1.1 教學重點內容的選擇

(1)教材 的選擇。根據軟件學院培養應用性人才的目標,我們選擇了Roger s.Pressman的在國際軟件工程界享有無可質疑的權威地位的《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第六版)一書作為主教材,重點介紹軟件工程的有關概念、原則、方法和工具,并根據軟件學院軟件工程本科生的特點和實際學習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刪減和補充,保留了其中的基本部分,壓縮和刪除了教材中部分對于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生不容易理解的高級內容。

(2)案例的補充。針對軟件工程本科生缺乏實際項目經驗,教師就在教學內容中加入了大量的案例,包括一些公司的成功的軟件開發案例,也包括一些失敗的案例。同時,選擇了一個難度適中的完整的項目案例貫穿整個課程教學講解中。

(3)與前沿接軌。在每一章的教學內容中都補充了相關的軟件業界有關的技術、方法的最新的研究、發展動態,讓學生實時了解行業的最前沿。

2.1.2面授教學方法的選擇

(1)全方位的信息傳授。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形成全方位的立體信息空間,有效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掌握信息、運用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且,網絡資源的超鏈接特性符合人類學習的認知思維習慣,也促進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探究和知識建構。

(2)啟發式教學。教學中還采用了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就軟件開發中的問題進行多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思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從而為應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前提和保證。

(3)學生上講臺。每次主講課都安排學生輪流上講臺,對上一次課的重點內容進行總結分析復習;同時還安排學生對一些案例進行準備,在課堂上由學生組織案例分析的討論,老師對其中的關鍵點和出現的問題給予指點。這種方法很好的鍛煉了學生總結、分析所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鍛煉的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

2.2 工程價值觀與工程能力的培養

篇(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1-0021-03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以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面。CDIO為國際工程教育改革找到了新方向,2005年被引入中國后便開啟了CDIO在中國的快速傳播之路。我校作為全國民辦教育的一面旗幟,秉承敢為人先的辦學精神,為培養卓越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積極主動將CDIO工程教育理念帶入多個專業和課程改革熱潮中。《財務管理學》雖非工程類學科,但其作為一門專業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科,是其他多種專業的理論知識基礎,是企業理財與個人理財時財務活動的具體實現,也是企業經營過程的核心與主線。為此,CDIO理念值得《財務管理學》課程借鑒。

一、《財務管理學》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傳統的《財務管理學》教學重視理論的學習,忽視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和應對崗位的綜合能力培養。整個教學過程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以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的形式進行理論教學,基本對單章節進行練習或個別引入案例進行跨章練習。這使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滿堂灌”的“填鴨式”教育讓學生興趣不濃厚,教學效果不顯著。

深入企業實際我們卻發現,《財務管理學》課程應市場經濟而生,必須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財務管理人員財務素質的培養要求。它需要根據不同的環境、行情、背景、信息,進行專業分析和判斷而做出預策、決策、控制、與各部門協調等財務管理工作。現代企業需要的不僅是基礎知識豐富,專業扎實的人才,更需要其具備專業以外的知識和能力,如個人修養,個人素質,交際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

CDIO工程教育理念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強調基于項目學習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學生以項目為導向進行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及溝通、培養更強的實踐能力,最終實現《財務管理學》課程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卓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財務管理學》課程運用的前提條件

(一)綜合能力型教師

CDIO要求《財務管理學》教師是優秀財務經理的典范,為把學生培養成卓越應用型人才,教師必須轉變角色,更新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是教學的策劃者、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需要完成教學案例的構思,財務項目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計劃,教學內容的實施,學習受教的評價,組織學生完成財務管理活動相關決策。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課前備課的廣度與深度,同時也要求教師本身專業理論知識與財務工作經驗兼并,學校必須加強對教師業務水平、業務能力的培養,通過假期教師深入企業實踐學習,豐富教師財務實踐工作經驗,通過聘請相關企業經驗豐富的財務管理者任教,指導學生進行財務管理活動的實踐,以補充專職教師實踐方面的不足。

(二)完善的學習環境

CDIO理念希望通過項目教學,讓學生合作完成對項目的構思、設計、實現,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實現其自主思考和學習專業知識。學院既需要為學生提供軟件環境,如:圖書館的各類學習資料齊全、財務軟件系統完備、網絡系統暢通等,也需要為學生提供硬件環境,如:企業現場教學以增加教學的真實性、實訓室模擬以增強學習的實踐性、網絡室、自修室、討論室等。通過軟件與硬件學習環境的合理利用使項目具有構思前提,設計基礎,實施條件,運作環境,使CDIO理念的《財務管理學》教學更好的實現。

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財務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

(一)教學內容改革

《財務管理學》教學的內容是企業理財過程中主要財務活動涉及到的財務管理工作,如企業財務管理基礎知識、籌資決策、投資決策、營運資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財務分析等。為讓學生系統的接受這么多的教學內容并能學以自用,必須以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為主線設計成學習項目,讓學生在自己設計并創建的虛擬企業中完成每一個項目的實際操作,通過運作過程來實現CDIO教育理念的《財務管理學》培養目標。(具體運作過程如圖1)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從分析市場需求開始“構思”虛擬企業的經營發展,進行概念設計、企業“設計”、“實現”財務項目的“運作”過程。將財務管理知識點融會貫穿于整個項目中,在“做項目”的過程中讓學生扎實地學到實踐應用的知識。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踐教學,同時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理論、個人實踐能力、團隊溝通協作能力和財務管理系統操作能力,最終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教學。(具體教學內容與操作如表1)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1.借新鮮案例增大啟發性。案例教學是一種互動性、啟發性較強的教學方法。CDIO理念的《財務管理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借用近期發生的案例,將新課相關知識隱藏在案例中,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借案例引出新知識,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由生動的案例過渡到項目設計,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學習精神。

2.用分組協作強化討論法。CDIO理念的《財務管理學》以項目教學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從單純的學習者轉變為項目的參與者,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每一個項目都是師生需共同實施的一個完整教學活動,而這個完整教學活動的實現需要多角色多主體互相配合,因此將學生分組較理想,以7-8個同學為一小組,組成一個單位主體,推選出有能力的同學管理本組學習及項目任務的完成情況,各同學明確自己的崗位與責任。在每一次項目的決策過程中各組通過會議討論的形式為本單位主體做出管理決策,通過組與組之間經濟業務往來實現理財目標,用業績評價各組的決策能力。在整個項目運作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合作溝通能力、理財意識、經濟意識。

(三)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成績是評價學生學習的結果指標,更是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的標桿。傳統以一紙的卷面成績加平時表現來評定總成績,過于窄與偏,無法全面反應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等。為借考核方式促使學生最大程度發揮自我學習的能動作用,實現CDIO的預期培養目標需有一套完善的成績評分體系。(學生考核成績評分體系如表2)

通過多元評分體系使學生成績的考核遍布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專業知識、基本個人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項目操作能力均融入到考核中。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溝通交流、語言表達等能力,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財務管理學》課程教學具體實施

(一)構思

整個教學過程注重財務理念與財務管理技能,讓學生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扎實專業技能,通過理財理念的加強使學生更深地了解理財原理,靈活運用。通過財務管理技能的提高讓學習能在今后學習自用,提高實踐操作能力。教師引導學生明確項目的內容,指導學生獲取資料與信息的渠道,為學生提出構思的建議,學生則對每一個項目事先明確責任與任務,在構思過程中不斷的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以實現課程教學的知識、能力、素質三大目標。

(二)設計

以財務管理工作為主線,各小組對構思的六個項目循序漸進地逐步進行詳細設計。各小組以市場為導向虛擬一家企業,各同學分工協作,明確各小組成員的崗位與職責,設計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每個項目決策過程需各小組設計多個發展方案,選擇最優方案,使整個設計過程成為不斷地深化知識和提高技能的關鍵。教師在審核各小組設計項目中對項目的可行性提出質疑,對設計的進度給予意見,聽取學生的設計思路,協助學生完成設計任務。學生在參與中積極主動學習,培養經濟意識和理財素養;學生在小組討論中不斷進步,培養團隊精神與創新意識;學生在設計中成長,培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和靈活動用知識的能力。

(三)實現

各組內成員根據自己在虛擬企業中的崗位所明確的職責與任務展開工作,為了本企業的利益不斷地與其他合作企業溝通、談判,并不斷的與組內成員溝通、討論,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斷的整理與完善方案,最終實現項目任務。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方案可能帶來的利益與風險,幫助小組解決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協助學生實現計劃項目的決策。學生通過項目的實現培養創新能力與財務系統操作能力,整個項目實施過程小組成員互相合作、協調、交流、溝通,這就是學生不斷主動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在“做中學”。

(四)運作

運行過程就是成果的展示與評價的過程。學生通過項目實現后給自己企業帶來的利益與企業存的風險進行分析、總結。最終評價事先的構思與設計的正確性,及思考如何解決或分散風險。以提高學生應對財務風險的能力。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針對項目的結果給予評價,學生通過總結與交流加深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五、結束語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改革《財務管理學》,使學生最大化受益,我們需不斷探索、完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財務管理學》課程建設,培養應用型本科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畢業即是適應社會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顧佩華.CDIO大綱與標準[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

[2]劉九旭,許世英.基于CDIO理念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能力培養體系構建[J].財務通訊,2012,(3):75-76.

[3]王剛.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讀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5):86-87.

篇(8)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一、轉變觀念,引導成功素質教育理念與大學教學實踐相融合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于今年7月19號召開了成功素質教育研討會,趙作斌校長在大會上作了重要報告,并進一步講解了《大學成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這本論著中的主要觀點及一些新的認識。趙校長的報告非常精彩,也很結合實際,對我們每位參與人員尤其是對我們這些在重點高校從教多年的老教師有極大的啟發,引導我們積極思考。趙校長講到為什么有些在學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走向社會卻無所作為,而有些在學校學習成績不是很好的“差”學生,走向社會卻成就了一番事業,原因就是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不合理、不完善造成的。趙校長在大會上還講到我們學校的成功素質教育理念在全國已有很大影響,該理念體系完整并且比較完善,但在實踐上還差距很大。我在中南分校已工作五年半,親眼看到了學校的發展和成功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落實,可以說對成功素質教育的體系有了基本了解。

成功素質教育包括兩大部分和五大體系。兩大部分是指專業素質教育和非專業素質教育,五大體系是指方法體系,即科學的思維方法、正確的學習方法、操作方法等;能力體系,敏銳的思維能力、突出的創新能力、準確的預見能力、超強的學習能力、卓越的領導能力、出色的管理能力、清晰的表達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較強的應變能力、充沛的體能等;知識體系,即扎實的專業知識、必要的非專業知識;品格體系,即遠大的志向、過人的膽識、進取的心態、堅強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崇高的品質、博大的胸懷、優良的性格等;觀念體系,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敬業精神、拼搏精神、創新精神。[1]

成功是指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實現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凡成功者都具有共同的優秀素質。成功素質包括一般成功素質和特殊成功素質,一般成功素質指一般成功者所共有的素質,即遠大的志向、淵博的知識、充分的自信、踏實的作風、堅韌的毅力、積極的心態、誠信的品質、無畏的勇氣、冒險的精神、創新的能力。特殊成功素質指作為專家所具有的特殊素質,如企業家素質、科學家素質、藝術家素質、外交家素質等等。成功是有規律的。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具備三項條件,即一定的社會環境、發展機遇和成功素質。在同樣的社會環境和發展機遇的條件下,成功素質對于成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就是成功定律。

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具備成功素質,到社會上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成功的人。塑造成功素質、培養成功的人,是大學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大學的水平是以能否培養成功的人才以及培養成功人才的多寡為標志的,能否培養出一流的成功人才,這是檢驗大學是否一流的基本標準。

成功素質教育是以定向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為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成功素質教育觀認為,高校必須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成功素質為目的,傳授知識只是手段。成功素質教育鼓勵學生張揚個性,認為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學生沒有差生,只有學生個性的差異,每個學生都具有成功的潛力。通過成功素質教育的分類培養,每個學生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是成功素質教育的學生觀。 成功素質教育認為,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導師,主張合格的教師就是嚴師、名師,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師才是好教師。這是成功素質教育的教師觀。 成功素質教育主張學術民主,主張教學相長。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探索者、研究者,師生關系首先是朋友關系,學生有權向老師提出不同意見,教師應鼓勵學生的批判性學習和創造性思維。這是成功素質教育的師生關系觀。 成功素質教育要求教學的基本方法,是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要帶著疑問學習,進行研究性學習或探究性學習。這是成功素質教育的學習觀。 成功素質教育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傳授方法、訓練思維、開啟智慧。成功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實驗、實習、實訓,認為文科的學生要在圖書館“泡”出來,工科的學生要在實驗室“磨”出來,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這是成功素質教育的實踐觀。

趙校長從大學教育的目的、成功的標準、成功的規律、成功素質教育的定義以及成功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師生關系觀、學習觀進行了精辟論述,同時還著重論述了成功素質教育的實踐觀。通過學習后,我對成功素質教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正像武漢大學陶梅生教授在5月30日《光明日報》發表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中所說,趙作斌先生的《大學成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深有對那些孜孜不倦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拓荒者心存敬意的感覺,掩卷長思,仿佛看到一個嶄新的高等教育形象正在展現。[2]陶梅生教授在文中還高度評價了趙校長的成功素質教育理念。陶梅生教授是原武漢大學教務處長,現是武漢大學高教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二級教授,是我的老鄰居。當我看到陶梅生教授的評價后,我為中南分校深感自豪和驕傲。

成功素質教育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重大變革,實施成功素質教育必須首先轉變觀念。領導及教師要帶頭轉變觀念,明確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都圍繞成功素質教育這個核心,要把教育思想的轉變融入教學方法的改革中去。 實施成功素質教育必須對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學過程來一番徹底的改造,真正做到成功素質教育理念與大學教學過程的融合是實施成功素質教育的難點和關鍵。

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教學改革。 全方位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構建合理的培養方案。一是要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理工類學生重點培養其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素質,經管類學生重點培養其經濟頭腦和企業家素質,藝術類學生重點培養其藝術品位和藝術家素養,如此等等。二是要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學校要鼓勵老師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在學習上提倡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批判式學習、創新式學習,在教學上提倡互動式教學,提倡采用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情景式教學,鼓勵教師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網絡和其它媒體資源進行教學。

教學改革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成功素質教育把理論聯系實際看成是教育的第一規律,因此,特別重視實踐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強調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應該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緊密結合。 加強實踐教學,要重視第二課堂。第二課堂指的是專業教學以外的素質拓展活動,是實施成功素質教育的極為重要的陣地。第二課堂主要承擔培養非專業素質的任務。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 第二課堂的內容,第一是進行自我生涯設計,包括學業生涯設計和職業生涯設計兩個方面。第二是開展素質拓展訓練,包括“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科技學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以磨礪成功素質,為學生成功成才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要大力改革學生評價體系。目前的學生評價體系與學生的實際素質及成功可能性相背離。傳統的學生評價體系不進行徹底改革,素質教育將難以真正實行。改革學生評價體系是實施成功素質教育的關鍵。 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應該是素質評價體系。用成功素質評價體系取代傳統的學業成績評價體系,是實施成功素質教育的又一關鍵,也是實施成功素質教育的標志。

二、用成功素質教育理念推動教學改革的具體建議

1.盡快建立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該體系應該包括專業素質和非專業素質評價。建議學校成立學生體評價體系研究組,可由理工類和文科類院系有管理和教改經驗的教師組成,半年內拿出完整方案。

2.非專業素質教育體系還很不完善。目前除了幾門理論課外,基本還沒有實現“培養人的正確的思想觀念、激發人樹立遠大理想”、“培養人良好的情操和優良品格方面”、“培養人卓越能力”、“培養人思維方法”的具體措施。應考慮設什么樣的課程或實驗項目來完成非專業素質培養。如我校向學生開的《成功學》、《創造學》課程,建議提供配套的實踐項目或實踐場所。以生物工程專業為例,學生可以向學校申請成立《名貴花卉組織培養殖育研發及營銷中心》,由學生自己管理和經營,他們除經營自己培育的花卉外,還可以經營自己配制的各類花肥。從大二開始到大三結束,整個過程由一名專業老師指導。如果盈利,給予一定學分。學生在此過程中,將會充分運用他們所學的《成功學》、《創造學》知識,為他們的創業打下良好基礎。

3.專業素質教育的學科體系基本完善,但仍有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問題。以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為例,雖然培養方案中理論與實踐課比例達到1:1,但這遠遠達不到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要想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應該加大實驗課和實踐教學的力度,增加實驗課課時,使專業應受的基本訓練能落實。例如生物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微生物學實驗》、《遺傳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課,在08版課表中分別為36學時、18學時和36學時,這種比例不可能達到掌握生物學中的最基本的重要操作的要求。建議設立零課時教學(強化基本訓練,類似外語學院的零課時教學――英語沙龍,教師報酬也參照英語沙龍)。二是除了加強實驗課外,可設立專業課第二課堂,在第二課堂中可分類、分興趣進行培養,確實達到因才施教目的。比如可設考研輔導班,為想繼續深造的學生提供輔導;可設專業興趣小組,如《藥用植物組織培養及應用研究組》、《名貴花卉組織培養殖育小組》、《轉基因植物研究小組》、《微生物菌種自然選育小組》、《微生物發酵小組》、《環境微生物研究小組》、《高等真菌藥用價值研究小組》、《生物工程設備研發、改造及設計小組》等。第二課堂可真正將專業素質教育與非專業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只不過這將加大學校的投入,如組織培養就需要一個陽光溫室(在生物樓頂上稍加改造就行)。另外,第二課堂需要教師指導(相當于外語學院的英語沙龍),這也需要學校支付一定的報酬。

4.應該盡快建設適合成功素質教育的教材體系。聯合全國同類大學,組織編寫專業素質系列教材及非專業素質系列教材。生科院已與化工出版社聯合召開了全國生物類應用型教材研討會,并已確定由生科院李良學主編《有機化學》,郜金榮主編《分子生物學》,接下來就要組織參編人員開會討論、制定大綱等。建議學校設立全國性應用型教材編寫基金,凡是主編或參編的教師可以以立項型式給予一定經費,用于編寫、出版、開會等。(立項形式可參照精品課程的立項)。

以上是我積累39年從事高等教育(其中在武漢大學從教近34年,中南分校從教5年半)之經驗和對教育改革及成功素質教育的理解提出的一些個人看法,希望對教育改革有一定參考價值。

篇(9)

隨著電工電子技術迅猛發展,課程信息量日漸增加,高校必須以社會市場為導向,優化調整專業教學計劃,為了增添更多的電工電子教學內容,必須進一步壓縮課程教學學時。隨之,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向不同專業學生傳授電工電子專業理論知識,確保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已成為新時期各高校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放羊式”、“鴨填式”傳統教學模式仍然被廣泛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而這已經無法滿足素質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各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斷顯現,導致課堂教學效率極其低下。針對這種情況,高校電工電子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全面、客觀地分析電工電子課程教學現狀,多角度、多途徑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形式,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促使他們更好地學習課程知識與技能,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成為新時期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1 新課程概念下電工電子教學現狀

1.1 課程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手段單一化

在新課程理念下,滿堂灌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在電工電子課堂教學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中心,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極少,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真正吸收的知識并不多。在傳統教學手段作用下,電工電子神奇的世界并不能完美地呈現出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課程內容已具有的新穎性、互動性,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加上電器原理極其復雜,電器種類特別多,而學生對這方面的了解并不多,生活經歷也非常有限,導致教學效果低下。就實驗操作而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大都按照相關的規程、套路,引導學生連接各電器元件,不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跳出定勢思維圈子,把專業理論知識學“活”,將其靈活應用到實踐中,導致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低下。

1.2 學習內容與課程體系不合理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大都引導學生理解電流、電壓、電感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全面、客觀地分析整個電路,并詳細介紹三極管、開關門電路等理論知識,有利于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課程,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完善他們已有的知識結構體系。但由于學習內容、專業課程體系長期固定不變,沒有以社會市場為導向優化調整,導致該專業課程和電工電子技術發展無法有效銜接,無法滿足新時期發展的客觀要求,理論與實踐相脫離,重理論輕實踐現象普遍化,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水平低下,學生已掌握的理論知識無法滿足新時期企業相關崗位需求,無法很好地勝任工作崗位,充分展現自身才能,順利就業。

1.3 教師綜合素質低下

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影響,在電工電子課程教學中,教師沒有以社會市場為導向,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分數仍然是評價學生各方面才能的重要標尺,重心都在考核學生記憶力、應試能力方面,沒有意識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該課程教師不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沒有全方位分析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心理特征等,沒有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過分注重理論教學,導致理論與實踐教學比例失衡,課堂教學整體質量低下。

2 新課程概念下電工電子教學優化措施

篇(10)

一、前言

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就是機械工程的必修課程,對于培養機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具有課程教學量大、課程內容復雜等缺點,教學效果無法滿足教學目標的要求。CDIO模式是現在工程教學領域教學的代表性方法之一,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職業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將CDIO教學模式引入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教學中,能夠將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按照工程教學的認知進行教學培養,建立符合學生認知習慣的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二、CDIO教學模式

CDIO工程教學模式是麻省理工大學等四大世界頂尖工程院校提出的一種工程教育模式,包括構思、設計、實現與運行四個部分。在教學過程中,CDIO教學模式是針對某項產品設計的構思、研發、運行等全過程,從而讓學生能夠直觀的了解工程的相關內容,獲得構建產品、系統學習的能力。

(一)CDIO大綱

CDIO的大綱主要包括技術知識和推理、能力和素質、個人能力、職業能力與態度、人際交往能力等現代工程人才必須的能力,并且從構思、設計、實現與運行四個方面探討工程建設的系統內容,為培養工程人才提供指導,對于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CDIO標準

CDIO的標準主要有12條,通過對教學環境、人才培養與教師師質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確定工程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CDIO標準具體如下:(1)背景環境指標,主要包括材料教學的環境,以課程目標為基礎,探討教育背景;(2)教學目標指標,主要是以課程大綱而形成的目標,包括個人能力、人際能力和對產品等方面的構建能力等進行檢驗,分析學生的能力和技術相關的水平;(3)一體化課程計劃,主要包括個人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對系統的構建能力的了解程度,以及相關能力與系統的構建的課程方法;(4)設計實現經驗指標,主要包括課內外活動中學生參與與學習的機會;(5)工程實踐場所指標,主要對工程環境中的時間場所以及企業學習環境進行學習,包括課外的研究所、實驗室相關的時間場所,為了提升教學質量,需要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踐場所;(6)一體化學習經驗指標,包括產品設計一體化等相關的學科知識與相關的能力;(7)主動學習,包括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與能力,包括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8)教師工程實踐能力,主要是對學生相關的教學進行分析,包括教師的教學態度、工程技能等方面的能力;(9)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指標,主要是對教師對新知識的能力進行評價;(10)學習考核指標,包括學生的個人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等多方面的學習能力;(11)學習考核,主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技能進行考核;(12)專業評估,對學生的專業能力進行評估。

三、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教學模式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教學模式是以CDIO的大綱與標準構建課程體系,對于課程中的基礎知識、教學實踐進行有效分析,從而建立一體化學科課程體系。

(一)完善課程教學體系,構建新型教學模式評價體系

在教學中,做好理論教學,采用多媒體動畫、視頻、現場演示等方式進行啟發引導。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的優點,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對于工程材料及熱處理的相關知識進行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保學生能夠有效的把握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相關理論知識。將多媒體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全面的掌握課程知識,比如在講授“熱加工與冷加工”的教學過程中,將實際生活中冷熱加工產品的生產過程情景作為教學導入,向學生提出問題,促進學生的思考。

(二)搭建實踐教學模式平臺,成立CDIO工程教學模式培訓基地

構建基于CDIO工程實踐教學模式對于機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搭建實踐教學模式平臺,能夠讓學生了解工程實踐的內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使學生了解工程的內容。在實踐教學模式平臺應該具備多種機械工程內容,同時按照CDIO的要求及時調整,比如在普通熱處理與表面熱處理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先提出某些機械零件的具體性能要求,引導學生根據理論知識選擇合理的熱處理方式,然后對這些機械零件進行相應的熱處理后,增加熱處理制件的硬度與強度等檢測內容,讓學生能夠將相關的知識與具體的零件構建過程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四、結語

將CDIO引入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教學中,符合學生學習的習慣,對于培養機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CDIO的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體系,以CDIO的課程標準開展教學管理,將社會對機械人才的需求與課程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具有親身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機械人才。

基金項目: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CDI0理念的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湘外經院教字[2014]61號)

參考文獻:

[1]康全禮,陸小華,熊光晶.CDIO大綱與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4).

上一篇: 現代科技導論 下一篇: 簡述網絡促銷的方式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 | 一级a在免费线看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小说偷拍 | 日本新一二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 天天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中文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