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設計的要求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01 14:42: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教學設計的要求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教學設計的要求

篇(1)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291-01

在小學語文課程原有的教學法類課程中的常規教學內容就是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同時也是小學課程教學專門探究的話題之一,其概念屬于下位概念。在原有的教學體系中小學語文教學設計通常作為策劃、預設教師主觀意圖而存在,而新課改之后,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內容則遠不止這些,具有廣泛的含義,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究,對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學問探究內涵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研究對象為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經驗,文化通識、理論指導為教師教育專業學科課程結論,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文化素質進行整合,并結合具體的學要素、學情,對現代媒體資源、教育技術進行合理的選擇,從而設計語文教學全程。要注意的是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設計”一詞,不但具有名詞所包含的指稱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動詞所涵蓋的行為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主要有兩個理論來源,其中一方面是根本土語文教育發展而來的三級學科,其中心為“語文教學”,即“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語文教學設計、語文教學”,或者是表現為“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小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的形式。另一個理論來源是從西方設計科學的發展而得來的,其表現為“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語文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教育學”,或者表現為“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語文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設計”的形式。

所以在研究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探究具有歷時性的教育史,還要研究具有共時性視野的技術學,其主要的核心問題內容有:如何明細的界定語文教學設計的范疇;在鮮活的基層教學實踐基礎上如何將其規律性的精髓抽象出來;如何落實頂層設計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如何辨析設計的現實語用、科學認知等等。另外還需要深入的探究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教學反饋、教學評價方法,確立何種質量標準為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的標準,建立符合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相對簡單易行、通用的模型等問題。從而為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良好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使其具備明晰的命題界定。

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科學概念內涵

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對設計的解釋有多種,如從事設計工作的人、一種職業;根據相關要求預先制定某項工作的方案或圖樣;對某人進行陷害;設下某種計謀等。從職業的角度來看,設計所處的社會環境就會被稱為設計界。由于歐美國家關于設計界的發展歷史較為悠久,所以設計的相關理論更多的是以歐美國家的建筑設計和工業設計為主。所以從科技術語的角度來看,設計在工藝美術、建筑業、工商業等領域應用的較多。在現代科技不斷發展背景下,設計也從傳統的專業領域擴展到其他領域中,而教學設計就是在其不斷演變下出現的新概念。

在定義教學設計的時候,加涅曾將其定義為對教學系統進行系統化規劃的過程,而從利于學習的角度安排程序、資源是教學系統的本質含義。所以提出最優的教學方法的學科就是教學設計,通過這些最優的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的技能、知識朝向理想的方向發展。所以也稱教學設計為教學科學,即教師按照正確的教育原理、思想、要求、目的,對教材、教學對象、總體結構、具體環節、整個程序等進行科學的策劃,并將自己制定的策劃進行落實。其中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內涵就是如此,語文教師按照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小學語文的課程理念,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總體預設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等,并在課堂教學之前完成這些工作,預設好之后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

三、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學科課程內涵

為了對教學規劃綱要進行貫徹落實,教育部頒布了關于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相關文件,對教師的教學方法、課程教學內容和結構等作出了改革,同時對教師的具體教學活動也做出了具體的要求,要求教師實施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強自身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根據2012年國家教師建設立項教育精品資源指南可以了解到其中有60門小學教師教育,在這些小學教師教育課中有11門是小學學科教學設計,其中位居首列的就是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而且從新課改中也可以看到教師教育類專業小學教師教育層次的學科專業課程就包括小學教學設計。根據語文學科的示范性、基礎性,還可以將語文教學設計看作是教師教育類的非中文專業課程。具體的說,小學學科教學設計課程模塊就是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所對應的課程教學,其內涵屬于小學活動指導、學科教育的范圍內[4]。

總結:綜上所述,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命題界定和內涵的深入研究,從中可以了解到從課程教學、課程本身的角度來看,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礎工作,對小學語文教學設計體系的構建、其內容的分析、其內涵的厘清、其意義的統籌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加大對其研究,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長久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 越.徐繼紅.知識點提取――教學內容的微分析技術[J]. 電化教育研究,2015,10:77-83.

篇(2)

一般說來,教學設計就是教育實踐工作者(主要指教師)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具體說來,則是指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教師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合理組合和安排各種教學要素而制定實施方案的系統的計劃過程。

教學設計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后逐漸發展成熟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語文教學設計的研究始于1996年,語文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原理在語文學科的應用與發展。它從學生語文學習需要分析入手,由確定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起點行為,到分析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任務,落腳于用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來陳述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目的在于使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可操作性、可觀察性和可檢測性,從而有利于中學生在語文認知結構、語文情意品質和語文行為技能方面實現預期變化;不僅如此,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語文教學設計還著力于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開發研究,從教學媒體、教學方法與課堂結構等方面做出全面規劃,并且對學生的學習業績評價也要求做出前瞻性預測。

一、語文教學設計的性質與任務

語文教學設計作為一門教師專業教育技術課程,具有應用理論性質。它不僅要提供相關的教學設計的陳述性知識,而且以傳授語文教學設計的程序性知識為教學重點,以提高語文教師的語文教學技能為目的。

因此,語文教學設計的任務,就是作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語文教學論的補充知識,以選修課的形式對高師院校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實習前的培訓。同時,它也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在崗語文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課。

二、語文教學設計的依據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是一項復雜的工作,良好的教學設計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語文教學設計以當代行為科學、系統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理論基礎,例如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理論,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等。

一般說來,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現代語文教學理論。

理論的指導是教學設計由經驗層次上升到理性、科學層次的一個基本前提。科學的理論是對教學規律的客觀總結和反映,依據科學的教學理論和學習原理設計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學設計的方案和措施要符合教學規律。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教師,特別是從事教學工作時間不久的教師,由于不懂得如何在教學理論指導下對教學做出詳細規劃。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隨意發揮,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即使是有些有經驗的教師,由于輕視系統的理論指導,教學時局限于經驗化處理,因而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覺運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設計,才有可能使教學擺脫狹隘的經驗主義,才有資格談論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2、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

從根本上講,教學設計的全部意義就在于滿足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在于為實現這種需要提供最優的行動方案。因此,教學設計最基本的依據就是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離開了教學的現實需要,也變談不上進行教學設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集中體現在教學的任務和目標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首先明確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并對它們進行認真的分析、分解,使之成為可操作的具體要求。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各種教學因素,選擇設計必要的教學措施和評價手段,使教學設計方案在立足教學現實需要的基礎上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3、學生的特點。

篇(3)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8-079-2

那么,什么是教學設計,如何去設計。這些是有內在規律可循的。所謂教學設計,就是在某項教學活動進行之前,根據教學活動的目標,預先對教學活動進行一系列的安排或策劃,這一安排和策劃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是設計的預測性和超前性。因為設計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做的安排或策劃,因此其具有超前性,又因為在總個安排和策劃過程中雖然也考慮到各種情況,但在設施之前只能是設想或預測;其次是設計與實施的不吻合性和現實的不確定性,預測或設想永遠不能等同于實踐,所以設計與真正的實施過程是不可能吻合的,再加上設計過程中設計者的能動性不同,所以設計出的結果也會是千差萬別的;再次,教學設計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和想象性。因為在總個教學設計過程中體現的是設計者的主觀性,一份好的設計方案,無不體現出設計者豐富而獨特的創造性和想象力。

語文教學設計要求結合語文學科特點,遵循教學設計原理,按照語文學科自身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和學生認知規律的實際,來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教學過程進行策劃和安排。在語文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明確的教學目標、恰當的教學策略、合理的教學過程。這便是語文教學設計的要求。在設計過程中既要講科學,又要講藝術。以正確的理念為指導,把握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還要在設計中加入設計者的獨創性,以自身的想象力來引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語文教學設計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語文教學設計要建立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所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的前提之下,并對教材進行具體分析,要分析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或模塊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節內容與前后相關內容間的聯系。分析了教材之后還要分析學生:分析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能力狀況,還有就是在本節內容學習上可能存在的困難。這些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先決條件,是對難度、重點的安排的出發點,是對教學策略安排的指揮棒。把握好了這些再來進行教學設計。

一、語文教學設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那么什么是教學目標呢?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語文教學目標分為縱向和橫向,縱向是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此為線索,引導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橫向是知識字和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領域),以此引導語文教學,組織有效的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在語文教學中,三個維度與五個領域具有相互交融、滲透的關系,而我們的教學目標也應基于人的終身需要及和諧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思想性和審美性的統一。因此,在明確語文教學目標時應該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突出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認真落實三個維度、五個領域的目標。

那么確立目標的依據又是什么呢?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要依據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依據語文教學的實際水平,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和熟悉程度,學生的認知狀況。目標只有切合實際才能達到。教師要對教學內容相當熟悉才可能抓住問題的要害。

二、要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和發展為根本出發點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要解決學生問題,滿足學生需求的。因此,深入了解學生需求,是語文教學設計不可或缺的要素。學生的需求包括求知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和發展的需求;滿足學生的需求和發展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也是語文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在求知、情感和發展等方面對學生需求的了解,語文教學設計要根據學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發展需求設立教學目標,安排內容,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追求的根本目標。

在語文教學設計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資源,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特長。語文教學設計的過程是一個充滿創造和想象的過程,在語文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注意發揮教師自身特長。一般來講,每一位駕駛都有自己的特長,也會某些不足。這就需要教師養成反思的習慣,準確認識自己,弄清自己的教學優勢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認清自己,才能在教學設計中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并且,教學資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物和人。物質的主要指教學用具,包括用于教學的一切硬件和軟件資源。多媒體教學能豐富教學內容,產生良好的效果,而人,包括教師和學生。弄清自身優勢,利用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將教學引向深入,有意識地利用學生資源,提高教學效率,最終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三、語文教學設計要預設整個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問題和需要,安排施教的程序,預想每個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會有怎樣的反應,可能出現什么問題,并指定好預案。當然,在某一項教學活動中,不可能學生都會具有相同的反應,出現不統一很正常,教學設計要多預測可能出現的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樣的情況。

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教學方式是語文教學過程帶來的積極的影響,在語文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處理好傳播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性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語文課堂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四、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要注意幾個問題

1.新課的導入,新課導入在教學過程中很重要,一個好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調動整個課堂的學習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

2.板書設計,對于一個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而言,教學基本功是應該在課堂完美體現的。這個基本功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和一手漂亮的粉筆字。那么,在板書這里首先要求要寫得漂亮,當然這個有時也強求不來,但至少我們能把板書設計得漂亮。這個漂亮是合理、精當,書寫合理。在板書時能不寫的就不必去寫,另一方面,能不能不寫呢,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必要的板書是對一堂課所有內容的提綱挈領,綱舉才能目張。如果只是夸夸其談,講的內容固然多了,但都是過眼云煙,什么都沒留下,更是課堂大忌。

篇(4)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開展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發揮,因此,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一、教學準備階段的實施措施

1.重新定位,精心備課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將自己看成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人,課堂教學的具體步驟安排、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的實施方法等,都要以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際需要作為選擇的依據,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很難得到應有的尊重,學生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主體性被嚴重的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在這樣的教學理念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師在以往的備課過程中,對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定位發生了偏離,教師將自己視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施中心,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要以教師的活動為核心,這樣的教學難以激發出學生語文學習的欲望,課堂的教學氣氛壓抑而缺乏生氣,課堂教學效率欠佳。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求教師要在備課的過程中改變舊有的教學觀念,將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原有的主體定位進行重新的審視,發揮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導性,使教師真正成為小學語文教學實施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以小學語文教學中主導者的全新定位,開展精心的備課活動,以此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

2.了解學生,精心備課

學生是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的對象,如果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缺乏必要的了解,對于學生學習需要缺乏必要的認識,那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如同一個“盲人”難以找到課程實施的真正方向,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要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狀況,了解每個學生的能力基礎,要充分了解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對于不同的學生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做到以不同學生真實的水平選擇教學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且要在備課過程中,盡可能地創新教學的方案,備出具有個性化的教案來。

3.教學設計要力求新穎

好的教學設計可以有效地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學設計要力求新穎,具有創新性的教學設計,一定能夠激發起學生空前的學習熱情,相反,一個缺乏吸引力的教學設計是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的,不僅如此,缺乏吸引力的教學設計,會對教學的有效開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影響語文教學實效性的發揮,要設計出新穎的教學設計,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的實際需要,依據教學的目標,充分考慮教學設計實施的新穎性、全面性、實用性、科學性等因素,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與教學資源,設計出充滿吸引力的教學內容,以此促進語文教學的高效實施。

二、教學開展過程中的有效實施措施

1.創設和諧平等的教學氣氛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和諧平等的教學氣氛,對教學的有效實施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應該看到,教學的實施本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平等交流與對話,失去了教學的平等,就難以實現教學的民主,更無法實現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與對話,缺乏平等對話的教學難以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2.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處在天真無邪,對于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的年齡階段,這一時期的小學生做事情更多的是受到興趣的影響,如果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忽視對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學生對小學語文的學習就會缺乏興趣,如果小學生對所學的語文教學內容不感興趣,那么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也就難以得到實現,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研究如何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有趣的游戲能夠充分地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熱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要善于創設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讓教學活動的開展與一些學生喜愛的游戲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要善于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善于通過彼此的溝通與合作,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措施,這種合作與交流式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

篇(5)

語文教學工作是一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活動,無論是知識點的灌輸還是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互動。要提高教師和學生之間教學互動的效率,應當充分研究教學對象的身心特點,根據他們的思維發展狀況、心理特點等采取更加恰當的教學模式,從而使教學工作與學生的實際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例如,針對學生自尊心強、愛面子的特點,應當適當提高表揚的頻率,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從而為各項教學目標任務的有效落實營造良好環境,體現積極情感的促進作用。

二、 充分融入現代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支柱之一,教師需要借助于教學手段的幫助,為教學工作提供有力支撐。各地各學校加大了教學設施投入,多媒體設備已經得到了普及,教師應當充分運用這些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率。

首先,教師在語文教學設計中要準確定位信息手段的作用,認識其重要性、實用性,將其作為語文教學開展中必須考慮的因素。其次,在教學設計中要突出自主創新,出版社發行的多媒體課件無論制作多么精美,都不能完全切合教學實際。所以,廣大教師應當自主設計教學課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以及本地區特點,制作更加切合教學實際的課件,同時要對課件的使用頻率、使用范圍、使用契機等進行周密設計。使用的頻率要控制恰當,使用契機上重點抓住教學導入、信息演示、情境創設等環節,在多媒體運用的內容上要精心選擇,精心挑選與教材聯系最為密切的內容。

三、 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就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參與的愿望更加強烈。這樣的特點決定了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特別是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此相對應的是要體現教師主導作用。

教師要對學生主體作用如何體現做出準確判斷,哪些方面體現、怎樣體現要融入到教學設計之中。為了有效提高重難點突破的效果,教師應當設計獨立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研究,鼓勵他們深入思考和相互討論,集中大家的智慧解決問題。課前預習環節也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教學設計時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提綱,要求學生認真分析研究、自行尋找問題答案,等等。同時,要充分發揮教師啟發引導的促進作用,讓師生互動成為主旋律。為了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教師必須充分抓住課堂這一重點環節,在教學設計中體現精煉、高效、互動,將教學環節充分整合,充分考慮教學中涉及的相關問題,認真分析,逐一突破,確保教學設計科學有效,為課堂高效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四、廣泛兼顧學生語文基礎差異

高中生的語文基礎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經過了前面九年的語文學習,學生之間出現了一些不平衡現象也是很正常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兼顧學生的差異,既要準確判斷,又不能盲目樂觀。

首先,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對學生進行中職語文課堂“主體性”教學研究 王海璧

中職語文課程的教學,應當突出其工具性職能,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創業能力和繼續學習能力的發展。中職語文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要充分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一切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堂內外教學活動的有效結合,積極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文學鑒賞能力以及利用語文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素質、職業素質和性格品質的不斷完善。

一、平等對待學生,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中職教育體系中,語文課程的地位相對弱化。與專業課程相比,學校安排的課時不是很多,語文教師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面臨著較大的教學壓力,習慣于開展單向灌輸性的語文教學,教師就是語文課堂上的權威,多數情況下學生只能進行被動式的學習,所以,學生的“主體性”遭到壓制,師生關系也是不平等的。因此,要想確保學生在中職語文課堂上的“主體性”,語文教師必須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要同學生“平起平坐”,更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轉變過去那種“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充分尊重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例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各項教學活動都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科學全面的分析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應當著眼于學生前一階段的綜合學習狀況,分析評價學生的學習基礎,科學地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級。其次,在科學劃分層級的基礎上,要設置相對應的教學目標體系,以及和教學目標相匹配的教學活動流程,從課堂提問到作業設置,都要體現學生的差異性目標。考試考核環節也要采取差異性的方法,讓語文教學活動體現出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特點,確保廣大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特別是要通過分層教學目標及相應的教學活動,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讓學生學得更加輕松快樂。教師只有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兼顧了學生差異,才能確保語文教學工作從整體上提高針對性,確保學生能夠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五、 聚合課內外優質教學資源

篇(6)

語文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是教與學雙方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奮力達到的目標,同時也是檢查、評定教學活動效果的參照物。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對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如同羅盤對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羅盤偏離了航向,航船就很難準確抵達目的地。然而,在語文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常常違背了教學目標設計的一般原則,致使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出現了嚴重的隨意性和難以操作的缺陷;語文教學目標的闡述也主賓混淆,用語含混,在現實教學中難以切實執行。目標的設定既然已經缺乏科學的根據,目標的闡述又含混不清,這樣的教學在一開始就注定了其失敗的命運。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們的工作狀態,理清語文教學目標設計與闡述中存在的問題,再依據科學的教學設計模式,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當前語文教學界在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和闡述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

1.缺乏嚴格的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和學生特征分析,使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出現了嚴重的盲目性

當代教育技術學認為,教學設計首先應從學習需要的分析開始,解決“為什么教”的問題;接著去調查學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學習風格,進行學生特征分析,解決“怎么教”的問題;最后再以學生為行為的主體,闡述教學目標,并付之教與學的實踐。整個教學設計的過程應該呈現如下模式。

學習需要指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與期望他們達到的學習狀況之間的差距。這個差距就是教學的總目標。學習內容,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總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系統學習的知識、技能和行為經驗的總和。學生特征指影響學生完成學習內容的知識準備,生理、心理準備,以及諸如智力才能、學習動機、生活經驗、文化、社會、經濟等背景因素。嚴密、完整的教學目標設計,必須以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和學生特征分析為前提和基礎。由于語文教學的范圍廣泛,知識系統較散,致使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出現了嚴重的盲目性。

2.缺乏當代學習論的理論指導,使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難以實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當代認知派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oPiaget)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獲得和建構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決定學習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也不是內部因素,而是主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學習理論自20世紀60年代之后在眾多的學習論流派中逐步取得了主導地位,進而又發展為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指導當代語文教學的強大武器。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無論是傳授知識,培養技能,還是養成情感、態度,都要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注重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結合去建構學生的認知結構。

目前語文教學界的確也非常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注重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通過教師引導下的提問、討論和學生動手檢索資料進行教學。但由于缺乏對這一建構過程的理論認識,常常使教學誤入“滿堂問”的境地。有時候則是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得很熱烈,客觀上卻無的放失,教學效果貧乏。究其根源是教師缺乏對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認真分析,更談不上發揮外部環境、設備、信息等因素的輔助功能,在客觀上不是去建構學生的認知結構,而是走了形式。更壞的情況則是有些教師從經驗出發,完全走向了演繹結論、灌輸觀念的“填鴨式”教學境地。

3.教學目標的闡述主賓混淆、用語含混,使語文教學目標難以付之課堂實踐,并在客觀上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教學檢測的盲目性

為了強調“教是為了學、一切從學生出發”的宗旨,教學目標闡述中必須用學習目標代替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是對學生通過教學以后應該達到的行為狀態(變化)的一種明確而具體的表述。在這里,我們要注意兩點:首先,“學生通過教學以后應該達到的行為狀態”是指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并沒有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做些什么;其次,“明確而具體的表述”要求對于學習目標的表述應達到可以觀察和測量的程度,盡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實際的語言。

篇(7)

一、關注學生發展,凸顯生本理念的戰略地位

現代教學論強調: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發展,教學設計以生為本,可謂順應當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訴求。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以人為本”上升到“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高度。此前,《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第一條指導思想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則提出,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思想和觀念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職業生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要。”《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給教師的教學建議也明確寫有“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要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探索富有實效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可見,以學生發展為本是當前教改關注的焦點,貫徹落實以上文件精神,必須堅持“以生為本”。作為母語課程的中職語文課,應該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體現在教學設計上就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起點能力,通過基礎、職業、拓展三大模塊在閱讀欣賞、表達交流、實踐活動中培養和發展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

二、關注學生發展,符合語文教改的實際需求

教育部組織開展的職業教育專項研究課題——“中等職業教育對學生文化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要求的研究”一針見血地指出:“中職文化課改革應從著重于知識的傳承,傳為以知識傳承為載體,以學習能力提升、學習習慣培養為重點……使學生能通過文化課學習,感受成功的心理體驗,在學習能力上特別是用人單位關注的學習能力上有真正的提高。”“中職文化課改革要遵循促進發展的原則。一是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二是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智能基礎上揚長避短、揚長補短地得到發展。”顯然,關注學生發展是每一個教師自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再來看中職學生發自內心的學習需求。在筆者做的一次調查中,95%的學生認為老師對自己不夠關注甚至不關注,他們希望語文課:不要光學習書上的內容,除了背就是抄;多請學生朗誦,不要偏向喊哪一個,要每個人都喊到;講些與課文有關的課外知識,介紹作者的生平故事;少些背誦多開展些活動,大家一起參與;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聽得懂……

因而,我們今天的教學設計不僅是對知識學習問題預設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的“學”而設計,要立足于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服務職業生涯的發展。正如斯騰伯格在TIA(即Triarchic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中強調的:“教師要尋找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材料;開發出學生更多種類的潛能;幫助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弱點;力圖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關注學生發展,體現教學設計的核心要義

嚴格說來,語文教學設計其實就是教學設計理論在語文學科的應用,中職語文教學設計則更具體指向了中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的教學設計(如圖所示)。

鑒于此,中職語文教學設計即探討最優的中職語文教學途徑,以促使中職生提高語文能力,適應就業和創業需要的系統工程。它從分析中職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和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入手,由確定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之上進行每一次課堂學習的起點行為,到分析學生通過閱讀欣賞、表達交流、綜合實踐等活動能進一步提高語言文字能力、掌握基本學習方法、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提升職業素養的學習任務,落腳于學生能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自覺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來表述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目的在于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可操作性、可觀察性和可檢測性,從而有利于中職生認識到語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發學習熱情,樹立學習信心,自覺加強實踐,提升能力與品位,為職業生涯發展奠基。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其核心要義。

四、關注學生發展,評價教學設計的原則依據

用現代心理學的觀點分析,中職語文教學設計效果評價的核心是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評價,“目的不僅是為了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更重要的是及時向教師和學生提供反饋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學情分析、目標設定、策略選擇需要著意關注是否利于學生的發展。

(一)基于學情

中職語文教學面對的學生基礎薄弱、能力欠佳,大部分人對學習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很多同學達不到一個合格的初中畢業生應有的水平。這是實情,也是必須直面的尷尬,我們必須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進行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不是學生不行,而是教師不信其行。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最大程度的發揮教師的正面期望效應,以鼓勵為主,對每個學生所付出的努力給予肯定,賞識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取得的每一點進步。

(二)目標指向

語文課程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今后人生需要服務,重實用、重實踐,以全面提高素質為目標。事實上,以“夠用、實用、能用”為原則,根據專業特點、就業需求和學生實際,立足就業,注重能力與素質,既是對大綱“課程教學目標”精準簡化的表述,也是我們確立具體教學目標所依循的上位目標。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著眼于基礎知識的掌握,言語能力的習得,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寫作能力的訓練,切實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根據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對課文深層的人文內涵進行不同深度的開掘,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人”,能力得以發展。

(三)策略選擇

1.優化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設計要做到:實用化、生活化、現代化。要“要根據各專業特點,從不同角度,有選擇地把適應學生專業需要的教學內容納入語文教學之中”,“語文教學內容要拓展到課堂外、深入到社會中,把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實際結合起來”。

2.關注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等實際情況靈活調控教學進度,適時指導學習方法。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習自信,采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知識積累、想象和聯想能力等介入語文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教學活動的主體。尤其注重在職業情境中培養職業崗位應該具備的語文應用能力,針對學生學習生活、社會生活、職業工作環境多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形成未來工作應具備的語文能力提供實踐平臺。

3.重視評價方式。中職語文教學的評價不應該單憑一張試卷說話,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都應多元,以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為第一目的。既要關注他們的學習結果,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更要關注他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實現持續發展。

總之,中職語文教學設計的旨歸即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和終身發展。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中職語文教學設計的路上,關注學生的發展,每一個教育人都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美)R.J.斯騰伯格等,張慶林等譯.成功智力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2]鄧澤民等.職業教育教學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

[3]鄭桂華.語文有效教學:觀念·策略·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蔣乃平.文化課應該讓中職生“用得上”——來自一線的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7).

篇(8)

解決這些問題的路徑是需要教師做切切實實的“教學化”研究:沿著教學的合理邏輯: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實踐,解決“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

一.教學化:概念的界定

所謂“教學化”,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學實際情況,采取“用教材教”的策略,從“教材內容”中選擇、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并將其轉化為“教學設計”的過程。也就是解決語文教學“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

所謂“教材內容教學化”,就是將教材內容轉變為教學設計的過程。這個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就是將教材內容轉變為教學內容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基于課程標準既定的情況下,從“語文教材內容”到“語文教學內容”的過程。換言之,就是以課程標準為指針,憑借語文教材,選擇適合教學的內容(所謂適合,就是這些教學內容要有助于形成“語文素養”:一是為形成一定的文學、文化素養;二是形成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能力必須教學的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價值觀等,即語文知識)。第二步就是將已經確定的教學內容轉化為教學設計的過程。換言之,就是將靜態的內容轉化為動態的教學操作的過程。第一步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第二步是解決“怎樣教”的問題,兩者構成“教學化”的圓滿過程。

二.教學化:支撐的理論

其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規范性文件,對于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掌握尺度有標準意義。教學化必須依靠本標準劃定的學段(年段)的語文教學目標要求確定相應的課堂教學目標,配套、落實對應的教學內容,然后才能夠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教學過程。

其二,任務分析理論。任務分析是指在教學活動之前,預先對教學目標中所規定的需要學生習得的能力或傾向的構成成分即層次詳加分析,為學習順序的安排和教學條件的創設提供心理學依據。它由確定學生起點能力、分析使能目標及類型、分析學習的支持性條件等環節組成,并通過將教學目標所蘊含的學習結果類型進行分類和指示達到目標需學習的步驟來完成。總之,經過任務分析可以明確要完成某項任務即達成某項目標需要教什么,教的順序是怎樣的,教的方法是什么等。具體來說,語文教學內容同時面對兩個問題:一是針對具體情境的這一班學生,乃至一個組、一個人,為使他們更有效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么”;二是為使具體情境的這一班學生,乃至一個組、一個人能更好地掌握既定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么去教”。這樣,基于現狀的分析,結合任務分析理論與語文教學內容兩者內涵,可以運用任務分析理論來確定語文教學內容。

其三,教學設計理論。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所謂教學設計,就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對教什么(課程、內容等)和怎么教(組織、方法、傳媒的使用等)進行設計。”教學設計理論綜合和吸納了系統理論、傳播理論、學習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知建構學習理論等理論元素,形成教學設計的體系,對于教學內容教學化有指導意義。

其四,情境教育理論。“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動之境”,是一個有情有趣的網絡式的師生互動的廣闊空間。情境教育不僅從哲學上找到依據,而且還從科學上借鑒現代心理學的暗示、移情、角色學、心理場等研究成果,構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學內容教學化的過程就是將“知識”轉化為“教學”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依靠某種適宜的情境完成。

三.教學化:研究的原則

1.尊重語文教材地位。

教學化的起點就是教材。一般地,語文教材即語文教科書(課本或課文)。吳小鷗先生在《教科書,本質特性何在?》一文中指出:“教科書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以文化信息為基本載體,有意識地確立文化標準的文本。”教科書是作為國家規定的教師教的憑借和學生學的憑借具有明確的意識形態的確定性、學科知識的規范性、能力培養的指向性。教科書便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價值觀范與模鑄人思想、制約人行為的力量。教科書所確立的文化標準,明顯地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也是文化選擇與文明進化的結果。”(吳小鷗,石鷗《“共和國教科書”新文化標準探析》)要充分尊重教材的地位,從教材內容開始“教學化”之旅――教材內容教學化――教學內容教學化。

2.發揮教師主體作用。

教學化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研究活動。教學化過程中,教師的主體性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教學內容的遴選。選擇的依據有三: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最顯著的構思與語言個性;《課程標準》對該年段的基本要求。這一步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二是教學活動的設計。就是將已經確定的教學內容轉化為教學設計的過程。這一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通過活動的設計,將教學內容變成教學活動,使教材學習化。從教材內容到教學內容再到教學活動,教學化在教師的主體作用之下得到圓滿。

3.重視發揮學生作用。

教學化的目的是讓學生“好學易學”。要使“教學化”效果好,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這就要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一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和興趣;二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要讓學生成為“主體、主人、主角”:學生有權決定教學進程、學生有權提出問題、有權發表創新觀點;學生能盡可能多地使用課堂時間、能盡可能多地參加主要活動、能盡可能多地接觸學習資源;學生能成為自學能手、成為主要演員、成為“小老師”。

4.既重預設更重生成。

教學化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有很強的預設性。但是,我們不能夠以預設為唯一路徑開展教學,因為課堂是師生間多向、動態和開放的對話交流的現場,這個現場具備太多的不確定性和生成性,而生成是教學的精彩之處,是學生生命的豐采!重視預設,就是教學化的第一步,沒有很好的預設,教學就可能漫無目的或者走進死胡同。有了好的預設,不代表教學的成功,因為評估教學效果看的是“學”的效果而非“教”的效果。所以,教學化的過程中,預設不必精細到“滴水不漏”,要留有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自由些、眼界寬敞些。

四.教學化:操作的目標

第一,通過教學化研究,找到確定教學內容的基本策略。課文只是我們要教學的內容的載體,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隱藏在語文課文中。于是,“教學內容是什么”這么一個在其他學科里老師們開始實施教學前就已經解決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還是一個等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篇(9)

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對話的過程。而以文本閱讀為核心內容的對話,其實質則是基于文本的心理信息的流動。因此教學時教師應更多地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體察學生基于文本閱讀的心理信息的流動趨向。

一.語文文本閱讀中的心理信息流向與教學設計

閱讀教學不是知識的授受,而是以知識為載體,在實現知識轉化,遷移的過程中,實現智能活化、情操陶冶、意志培養、人格完善的復合過程。文本教學心理流向便是這一過程中的思維流動。文本閱讀教學心理流向的質和量,不僅影響語文教學知識目標的實現,還會影響智能目標,情意目標的實現,影響到學生言語素質的提高。然而,心理流向是很不穩定的,它的可變性,要求文本閱讀教學進行之前要周到全面地預想其可能的變化,又要求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隨機調整預想的安排,隨時調控學生的心理流向。

語文教學設計是對語文教學實施的預想,其因心理流向的可變性而產生設計的預制性與機變性。文本閱讀教學應當是語文教學設計預制性與機變性的有效統一。既要精心設計,預制教學過程,又要隨機調整,使之既適應學生現場的心理變化,又及時給這種心理流向以正確的導引,即以動態的標準去要求教學設計。

二.基于心理信息流向的教學策略

傳統“直線型”的語文文本閱讀教學方法,使得語文教學凝固化,程式化,造成了學生文本閱讀心理流向的凝固和逆反。新課程呼喚語文教師要基于心理信息流向,有意識地促進學生的閱讀心理流通,并不斷調動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和順向協調的參與,從而促進課堂教學合理生成。

第一,標新立意,創設文本閱讀情緒氛圍。這即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有奇、有趣、有疑、有情”的心緒感受,誘導學生的心理流動指向所奇、所趣、所疑、所情的目標,在好奇的內驅力作用下,不斷思索得方法。在小說《祝福》的教學中,筆者在探究小說的主題時,用加句號的“祝福”引導學生從句號想完整的情節,思考結局;又板書加問號的“祝福”,激發學生的疑問,對“祝福”的含義的思考;最后板書加嘆號的“祝福”,啟發學生理解主題。學生的心理流動由表層的奇,進入深層的疑和思,產生了一種尋求答案的內驅力。而這三個“祝福”的適時出現是應當在教學中作機變調節的,必須在學生心緒達到既定的活躍效果時,才能出現下一“祝福”,讓學生的興趣轉化為求知的動機時,才能轉入下一個環節的閱讀環節,并保證每一閱讀環節充分的思維流動。

第二,滋情激思,創設文本閱讀深度展開。中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智力活動品質亟待培養,教學不能單憑學生一時的興趣、情緒體驗,而要不斷滋情激思,不斷實現情感轉移。這是深入協調智力與非智力活動的過程。

實現情感轉移的實質,是實現師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鐘啟泉指出,“脫離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虛的,無意義的”。甚至說,它“往往使人淪為非人的狀態”。可見,教學心理流向,應當是師生協調一致的滲透著教材情意因素的心理共鳴的流動。這里,關鍵是教師對文本蘊含的情意因素的發掘、體驗、感受。任何教學內容和方法,只有當它植根于主體情意之基礎上,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

第三,激勵競爭,強化文本閱讀主體意識。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順向參與,深入協調與智力活動的過程中,需要踐行的策略。中學生的好勝心理,決定了激勵競爭的可能,文本閱讀中預設的教學設計應當有計劃地并適時地安排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這是激勵競爭的重要形式。

篇(10)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37-01

一、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難以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1.傳統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設計存在的缺陷

傳統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設計大都受制于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更加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占據主導地位而且整個課堂也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更是成為傳授知識的不二場所。大多數的教學設計雖然是經驗積累,但是其中不乏流于形式,很多教師的教學設計幾年不變,內容具有狹隘性。教師基本停留在傳授知識的觀念,并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對于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是同一個教學方法。

2.新時期小學生發展的需求發生變化

新時期小學生的發展不再是單純的注重課本知識的積累,現在開展的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如果仍然保持原來的教學設計方案,在內容方面就難以滿足小學生的知識量的需求,因為現在的小學生一般都參加各類輔導班,加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小學生自己接觸到的社會知識也較之前有所增加。單純的課本知識,要么是在輔導班已經有所教授,要么小學生對網絡信息存在疑惑。這些都這必然要求,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設計,引導小學生正確運用網絡,教師也需要不斷通過網絡學習獲取更多更豐富的教學資料以充實課堂。

二、創新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本

1.將教學設計動態化,不斷修正、改進和提高

語文課程教學設計需要突破針對一種的單一的教學內容,可以按照單元內容進行設計,以突破傳統教案的狹隘性。另外,對于教學方法也要遵循小學生接受知識的規律進行準備,小學生好奇心強,喜動不好靜,所以在教學方法設計方面可以多采用討論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采用講故事或者觀看與所學知識相配套的動畫,以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新的教學設計應該是一個隨著教學大綱、教學實踐、教學對象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創新,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于教學方案確定之后,在教學實踐總結的基礎上需要不斷進行修正、完善。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教學相長

創新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設計,應該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教師需要借助教材這一知識載體,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引導學生科學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討論法、表演法等。讓同學們充分的預習所要學習的知識,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各抒己見或者情景模擬再現書本知識;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認知情況,知識接受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案,也有助于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3.教學設計要走進學生生活,聯系實際

生硬的、枯燥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容易引起學生們的“厭學”情緒,從而不利于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小學語文老師,只是帶著學生們認識一下生字詞,帶領大家朗讀課文,匆匆的結束一堂課,且布置的課后作業也是僵化形式的,諸如聽寫、背誦等硬性作業。這種教學設計是僵化教條式的,也是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而在創新語文課程教學設計時,應該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引進到課堂,讓同學們用切身的感受去領悟所學知識,也能夠幫助學生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4.知識目標與情感目標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上一篇: 媒體傳播策劃 下一篇: 光伏產業前景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真实高潮国产对白视频 | 天天久久精品视频 | 亚洲人成的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自拍另类aⅴ片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