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發展原則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01 14:42: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全面發展原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全面發展原則

篇(1)

認識人類語言發展和關鍵期是重要的,是開發人類潛能,培養和提高素質人才的開始。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設計出一套科學、系統、操作性強、適應性廣的針對關鍵期的教育引導方法。國內外的研究表明,5歲半左右是幼兒掌握語法、理解抽象詞匯及綜合語言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幼兒園時期的生活是人終身語言發展的最重要最快的時期,一旦錯過這個培養和發展時期,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或者將永遠無法彌補。在培養幼兒語言發展關鍵期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要注意使用合適的方式方法,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以下是我結合多年的幼教工作,在對幼兒進行全面語言教育中得出的心得體會。

一、全面滲透的原則

幼兒語言學習是他們的語言、認知和社會的知識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因而語言教育內容就是向幼兒提供那些包括語言和非語言信息材料的環境。實際上,純而又純的語言教育內容是不存在的。無論是專門的語教內容或滲透的語教內容,都存在著與其他方面教育內容相互滲透的關系。全面進行語言教育將教育的任務和內容滲透到正規的教學活動中,滲透到各種游戲活動中,滲透到在語言發展關鍵期進行全面語言教育的研究一日活動中,滲透到家庭教育中,這樣才能發揮最有效的效果。

二、重視發展過程的原則

強調重視發展過程,其目的一是扭轉過去那種把學會字、詞、句和某一文學作品作為課的目標現象;二是以學習這些內容為手段,促使認知能力、情感、人格特征和身體動作技能的發展,因為語言的發展與生理、心理的過程是相輔相成的。應將全面進行語言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手段,而不僅僅是培養語言才能或素質。這就必須在重復發揮語言材料功能―“發展”和“過程”上下功夫。這比學會某一語一言材料艱難而復雜得多,真正意識到幼兒語言的學習即是知識經驗獲得的過程。

三、尊重個性、智力與學習類型差異的原則

雖然“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提出來已經有兩千年之久,但實際運用得并不好。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課堂集體教訓難以照顧到每個幼兒的個別差異,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個別差異研究得不夠深入和細化,只籠統地按照能力差異施教。全面進行語言教育因材施教,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充分考慮每個幼兒的人格差異。通過內容、方法、途徑、手段、策略、材料及時空等方面的多種選擇性,滿足具有不同興趣和不同需要的幼兒。

第二要重復考慮幼兒之間智力類型的差異。有關研究表明,每個人至少都有六種智力:語言智力、邏輯智力、音樂智力、空間智力、運動智力、人際智力等。這六種智力在不同人身上,其發展有時是不同的。在作家、詩人的身上,語言智力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在科學家、數學家身上,邏輯智力得大了高度的發展;在作曲家、指揮家、音樂家的身上,音樂智力得到了高度的發展等。鑒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幼兒來到幼兒園時智力已經有了明顯的差異,有的語言智力擅長,有的音樂智力擅長,還有的空間智力擅長。所以我們只有尊重這種差異,才能保證教學高效率和高質量。

第三要充分考慮學習類型的差異。除了智力類型有差異外,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的學習類型也存在顯著差異。現已經知道的有五種:視覺型、聽覺型、肢體型、書面型和群體互動型。雖然這五種學習方式每個學習者都使用,但存在著以哪一種為主的或效率最高的差異,并加以尊重,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正如盧梭所言:“每個兒童的心靈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對他花費的苦心取得成效。”

四、主體活動性的原則

這一原則是由“主體性”和“活動性”共同構成的。活動必須是主題的活動,剝奪了主體性,活動是不可能進行的。而主體性又是主要通過活動來體現的,所以主體性和活動性是密不可分的。主題活動性原則是從人的活動性本質引申出來的。我們知道,人是依靠自己的活動把自己從動物分離出來,成為活動的主體;人依靠自己的創造性活動創造了自身,創造了自然,創造了社會。活動是人存在的方式,活動樣式是人發展的樣式,亦是活動水平折射出人的發展水平。同理,幼兒也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建立和發展自己的世界。沒有幼兒的主體性活動,就沒有幼兒的發展。幼兒能力和個性發展的樣式深受其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的影響,幼兒語言的獲得也必須通過活動得以發展和表現,離開了自主自由的活動,其語言能力也就不復存在。培養能以自己的意志去行動、去講話的幼兒是全面進行語言教育著力強調的。過去那種把幼兒當木偶、當容器、當機械的語言教育教學形式,都是與主題性活動原則相背離的,必須徹底改變。

五、創造性原則

幼兒語言的習得具有創造性,全面進行語言教育的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創造性,需要對普遍的幼兒語言教育有諸多的突破和超越,需要想一些前人未想過的問題,做一些前人未做過的事。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能一味依靠老經驗、老辦法和老規矩,而要勇于開拓創新,大膽探索,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教育能力。教師所采取的一切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護和發展幼兒的創造性。具體到語言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性地教。

六、大劑量感知和積累兒童文學精品的原則

幼兒階段有著極強的無意識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全面進行語言教育應充分考慮利用這一點,為他們提供大量的、全面平衡的兒童文學作品,利用餐前飯后等閑暇時間讓他們進行感知和積累。所謂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兒理解并會說出作品中的每個詞、每句話,更不要求他們會復述所聽過的每一個兒童文學作品。這里只尋求一種熏陶,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對提高幼兒的語言修養和今后的語言創造是極其有利的。許多造詣頗深的文學家,都是在幼兒時期就感知和積累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

我們在培養幼兒全面語言發展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并遵循以上原則,其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均衡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

篇(2)

【中圖分類號】G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1-0192-02

總裝部隊教導隊學員評價是指根據總裝部隊教導隊教學評價標準,運用恰當的評價理論和方法對學員個體的學習進行價值判斷。學員評價既是教學評價的基礎和重點,也是我們必須實際操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科學的學員評價有利于促進學員提高綜合素質和學業水平,促進學員的全面發展。

一 學員評價的意義

學員評價的意義在于通過評價客觀、公正、可靠地鑒別和評定學員的同時促進學員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學業水平,促進學員全面發展。基于發展性評價理念,通過學習前期的診斷性評價幫助學員查找自身在綜合素質和學習上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改進;通過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促進學員發現自身在某一階段學習過程中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在學業上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取得的成績,并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改進,進一步改進學習方法和手段;通過學期中及學期末的終結性評價在對學員的學習情況進行判定的同時促進學員從“三維”目標的實現情況對自身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學習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和總結,為進一步學習、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學員全面發展。

二 學員評價的基本原則

實施學員評價的基本出發點是為了在客觀、公正、可靠地鑒別和評定學員的同時,促進學員診斷和發現自身存在的弱點并及時改進,促進學員的全面發展。因此,實施學員評價應堅持以下原則。

1.導向性原則

學員評價是依據總裝部隊教導隊教學評價標準進行的價值判斷。學員要獲得理想的評價結果,就必然要了解評價的標準和方式,并傾向于依據標準來調整其發展狀態,向全面發展的方向努力;而教員通常也會采用此目標并滲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員全面發展。

2.發展性原則

學員評價是基于以促進學員發展為根本目的的,評價的目標、內容、方法和結果都應是為促進學員的全面發展服務。應堅持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關注學員的日常行為表現,注意收錄反應學員成長過程和發展水平的描述與實證材料,關注和體現學員的個體差異或特長,用發展的眼光全面評價學員的綜合素質和學業完成情況,實現實施評價的過程就是促進學員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過程。

3.公平性原則

要實現學員評價促進學員堅持全面發展的方向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就必須遵循公平的原則。要提前公布評價的內容、標準、方法以及相關人員和制度,提供學員、教員、學員隊、機關等多方參與的評價體系,建立相應的申訴制度,確保評價工作公平、公開、公正、透明地進行,對學員做出客觀、公正、可靠的全面鑒別和評定的同時促進學員全面發展。

4.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是實現公平性的保證。多樣性包括評價內容的多樣性和評價主體的多樣性。要改變以往學員評價內容只注重學業評價的片面性,要在學業評價的同時注重對學員綜合素質的評價,實現以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員更好地完成學業、以學業評價帶動學員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學員全面發展。要改變以往學員評價只是教員和管理者對學員進行的單向評價,要把作為教學主體的學員也納入到評價主體中來,實行學員自評、學員互評、教員評價、學員隊評價、機關綜合評價相結合的多維評價,多方面、多渠道地收集有效信息,形成相對客觀的綜合評定,保證學員評價的公平性。

5.可行性原則

學員評價是對學員個體進行的整體性評價,全面性是其必然要求。但在評價實施的過程中很難也不必做到“面面俱到”,并且,有的項目可以量化,有的項目則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容易受評價者情緒和偏好的影響,或者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為了保證評價的公平性,要制定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使學員評價做到簡便、直觀,具有可操作性,力求評價結果的科學和公正。

導向性原則為學員評價指明方向,發展性原則保證評價促進學員發展功能的發揮,公平性原則是實現學員評價導向性和發展性的基礎,多樣性原則更好地保證了學員評價的公平性,可行性原則為實施學員評價提供保障。

三 學員評價的內容指標

篇(3)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6-112-01

一、遵循全面性原則,注重學生知識全面積累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有“偏科”現象,某個科目的成績非常好,而某個科目的成績則非常差,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提升,新的課程標準是提供了一個促進學生平等發展、全面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它的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個學生和諧的發展,并重視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自由表現、全面發展的機會。

物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知識面較廣,從最簡單的物體運動,到聲、光、熱、力、電現象,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物理人才。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協調好各個知識點之家的有效關系、特殊聯系,引導學生進行物理知識的整體把握,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全面積累。筆者認為,運用到物理教學中,新課程標準中包含的全面性原則有以下幾個含義:一是從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這一角度,新課程標準的設計是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例如:新課程的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二是從每個學生角度考慮,新課程標準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素質為目的,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作用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是課程體系的全面性,雖然舊的課程標準很注意全面性的,但由于人為的把課程分為主副之別,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物理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有效聯系,例如物理與語文知識的聯系:“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光現象,“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是聲現象;還有物理與數學計算之間的聯系、物理知識中的英文詞匯縮寫、很多物理器械都是仿生學案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就能夠有效的提升他們的學習有效性。

二、遵循整體性原則,實現學生物理知識點的有效掌握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基礎的理論知識掌握的不錯,對于教師的提問也對答如流,但是一旦用到生活實踐中或者早作例題的時候往往會無從下手,這就是由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整體性把握的不到位,缺乏對于知識的整體認知造成的。新的課程標準提倡“用一種整體的觀點來全面把握學生的個性發展并將其視為課程的根本目標”,這里體現了一個整體性原則。

篇(4)

[中圖分類號]B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8-0016-02

馬克思本人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和使用過“人學辯證法”一詞,但并不能因此否認他的辯證法理論和其他著述中包含有深刻的人學辯證法思想。從馬克思的文本看,他的實踐人學始終貫穿著科學的人學辯證法, 這些科學的人學辯證法歸納起來主要有抽象的人與現實的人的統一、科學與價值的統一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等。其中,科學與價值的統一是人學辯證法的核心內容,探討這一核心內容的意義在于,走出人的“抽象王國”,進入人的“現實王國”,使辯證法切實成為“關于現實的人及其發展的科學”,以正確的思維方式找到通向真實的、具體的人的道路。

一、科學原則和價值原則

科學原則指的是從客觀現實出發來考察人的一種方法,它表明應把人放到特定的現實生活世界中來研究,遵循的是現有原則和事實性原則價值原則。它提倡的是堅持“觀察的客觀性”原則。人學研究絕不能完全運用西方人本學的方法,即脫離客觀現實,撇開歷史進程,視人為動物一樣,完全是許多個體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一個類,并主觀對人性或人的本質做出某種設定,以此作為前提,進行抽象思辨,不可能達到對人的真理性認識。而是應該遵循馬克思所說的,“只要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產生根源來理解事物”[1]P23,即和所有科學一樣,從客觀事實出發,通過對現實的人的全部社會實踐和全部社會關系的考察,從中發現人的真實本性、本質和規律。人學辯證法的理論出發點和歸宿正在于,關注人類生存的和諧問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總之,科學原則指導我們結合自身的實際存在現實,正確認識自己,從而自覺地塑造、改變自己。

價值原則指的是從人的主體性去考察人的方法。它遵循的是人文關懷原則。“人文關懷”這一概念,最初是針對科學技術發展對人的精神有所失落而提出的。目前學者們因學術眼光或學術角度的差別對“人文關懷”的含義缺乏統一的界定。從詞源學上考察,人文關懷就是西方的人文主義;還有學者們認為,人文關懷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義,但并不完全等于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應超越歷史和階級局限,具有現代社會的時代精神和先進理念;第三種含義是從哲學和倫理學的層面上來解釋的,著重強調“人文關懷”是指以人為本,尊重、理解和關心人。人文關懷是一個具有時代性的話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不同的歷史內涵。其表現形式也是多元化的,如生態學意義上的人文關懷、經濟學意義上的人文關懷、教育學意義上的人文關懷等。無論怎樣的歷史沿革,人文關懷的實質都是表達以人為本,對人的生存的關注、人的需求的滿足、人的價值和尊嚴的珍重、人的利益的維護,最終實現人的發展,促進人的開發。

二、科學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

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人學中最重要的和最具有革命意義的人學辯證法,是馬克思人學辯證法的核心。人學辯證法思想中的科學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具體表現在,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從作為主體的社會的人在同外部世界發生多重關系而形成的活動系統結構中對客體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自主的、能動的狀態和趨勢,即從人的本質力量出發,考察人及人所進行的一切歷史活動。

“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意即:以“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為出發點的[2]P73,都是遵循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及其思想邏輯,歸根到底是促成包括人的存在和發展狀態在內的一切社會歷史運動的根本力量。認識、理解、把握、關心和重視人、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福祉利益、人的自由解放和發展、人與人相互關系的應然與實然等等有關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從而既繼承又在本質上超越了種種建立在歷史唯心主義基礎上的人學思想和人本主義。

人的本質在于“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和“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3]P96這里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有意識的活動”指的是人的勞動和實踐。在勞動之前,人不僅能通過感覺和思維在人的頭腦中主動地選擇和反映客觀對象,而且能夠首先在思想中把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和人的主觀需要結合起來,改變原有事物,設計、創造出自然界本來不存在的新事物,并以此為目的和動機自覺地指導自己的行動。在勞動中,人不僅依靠自己的體力和智力,更主要的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即把外部自然物質變成人改造世界的手段,進而改變客觀對象,創造出符合人的需要和理想的事物。人所具有的精神活動,正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所在。人的精神活動的實質在于抽象的理性思維。正是由于理性的力量,不僅使人將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成人與人自身意識的關系,從而自覺地利用自然,協調甚至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還使人與人的關系成為人的自覺。哲學基于社會關系拓展了對于人以及人的本質的理解,展現出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揭示人的社會本質的致思理路。馬克思不僅闡釋了人為社會所同化,從而逐步融入社會的社會化歷程,同時也揭示了社會在人以及人的關系作用下逐步向人的生成過程。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人的本質力量不斷外化,從而使自然界不斷轉化為人的客體、人的對象,轉化為屬人的社會化的自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類在創造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同時,也創造出日益多樣化的人與人的關系和社會交往形式。

人的本質是人的價值產生和存在的根據。所謂人的價值,就是指個人對于他人、社會所具有的意義或作用,即個人對于他人、社會需要的滿足。[4]P415人不僅是物的價值的創造者和實現者,同時又是人自身的價值的創造者和實現者,因而人以及人所具有的本質是一切價值賴以存在和實現的基礎與前提;而且,人的價值是個變量,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在創造新的物的價值的基礎上,不斷增加他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因此,必須要從人的本質力量出發去考察人及人的歷史活動。

考察一切社會歷史活動,其所要實現的價值意義在于,確保一切社會歷史活動都應以根本造福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為目的,以保證人自身本質力量充分發揮和人自身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實現。“造福于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包括三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重視人的物質生活需要及其滿足。因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5]P32第二,重視、開發和滿足以自由自覺性和創造性為精髓的人的精神生活潛能和需要。在馬克思看來,以自由自覺性和創造性為精髓的精神生活底蘊,正是把人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動物的本能生存活動區別開來的“人的類本質”之所在基本區別,也是人作為人存在的標志與根據。從哲學的意義上講,開發和實現“人的類特性”、展現人的本質力量的過程,亦即所謂“人化”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個“文化”的過程。不斷提高社會精神文化生產的水平,促進先進文化的發展、教育和普及工作,以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精神生活需要,便成為繼重視和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之后的又一重要任務。第三,重視并不斷提升和滿足人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關系需要。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特性最集中地體現在他對自身的社會關系與歷史的創造中。社會作為人的社會、人的世界,是人自由自覺活動的結果,是人的自由自覺的類特性之能動的現實的表現。社會性同自由自覺性和創造性一樣是人的類本質之存在,而且還在人的類本質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是人的類本質得以形成和實現的必備條件。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是人的社會性的感性形式的體現。馬克思所說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彼岸世界,對于人來說,它是人的一面現實的鏡子,是由人的交往來生成和實現的。為此,不斷自覺地適當調整或變革人們的社會關系及其制度安排,適時進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領域的制度革命或體制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對現實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終極關懷之所在,也是人學辯證法徹底回歸到現實社會承諾的實現。從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意義出發,所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包括人全面豐富的社會關系的形成、人的需求的多方面發展、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和自由個性的充分實現,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和諧以及因此而實現的人的多樣性需求的充分滿足。從其理論意義出發加以概括,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科學內涵則在于,人的類特性、社會特性和個性在個人那里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指人的“類特性”在個人那里的充分發展。在哲學看來,作為人之存在本質特征的實踐,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而這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正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充分證明和全面體現。哲學所謂的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旨在揭示人的實踐活動中所蘊含的獨立自主性、自由自覺性和創造性等特征,從而闡發內蘊于其中的價值取向。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的發展,實際體現著人的主體性及其內在本質力量的充分發展。因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所駕馭的時候,才不是理想、職責等等”[6]P330。其次,“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指人的“社會特性”在個人那里的充分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僅是人的類本質向個人的回歸,而且表現為個人對人的社會特性的重新占有。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7]P82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非單個人的獨立行為,只有在社會整體發展的意義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有可能成為現實。從個人的社會交往對于社會發展的作用上看,個人的主要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從社會交往對于個人發展的意義上看,個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多種領域的交往,將在此基礎上促進世界的普遍交往,從而建構起人的全面而豐富的關系。再次,所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個性”在個人那里的充分發展。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意味著個人自身中的自然潛力的充分發揮。每個人都必須“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和活動受到自己控制”[8]P202。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首先意味著個人需要的日益全面和豐富。人的這種日益全面和豐富的需要表現為:每個人按其自身特點生產積極的需要欲望;人的需要由單一的片面性需要發展為日益全面的需要;人的需要由低層次需要轉向以實現“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為取向的積極性需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陳志尚.人學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5)

社會的發展都是公平的、普遍的,不是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而是給每個人提供充分體現價值的機會,盡量挖掘人的潛能,促進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新課程標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平等發展、全面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它的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每個學生和諧地發展,并重視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自由表現、全面發展的機會。

新課程標準包含的全面性原則有以下幾個含義:一是從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這一角度,新課程標準的設計是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例如:新課程標準的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二是從每個學生的角度考慮,新課程標準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素質為目的,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是課程體系的全面性。雖然,舊的課程標準很注意全面性,但人為地把課程分為主副,便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展。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作了重大變革,不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的功能,而強調評價在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功能。

二、整體性原則

新課程標準提倡“用一種整體的觀點來全面把握學生的個性發展并將其視為課程的根本目標”,體現了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新課程標準具有整體性。課程是學習目標落實到學生身上的中介。通過課程的實施,我們應當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所以,我們實施這一標準應當是完整的、全面的。二是新課程標準改革本身具有整體性。中學課程是一個由諸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是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整體,而新課程標準則順利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協調了課程整個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各要素互相配合,有機協調,使教育具有整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的整體性原則就是要求我們努力探索課程標準的整體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合理地組織教育內容,利用各種教育手段,使教育任務得到全面落實并發揮整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的整體性原則對我們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使學生的發展是一個整體過程。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受到身體、認知、行為、情感等各個方面的制約的,是一個整體。因此,我們應該樹立培育學生整體發展的觀念。二是使學生的認知是一個整體過程。知識的互相聯系使它變成了一個整體,因此,我們只有用整體的構思才能實現整體性的教育效果。三是要求我們發揮課程的綜合作用。課程是由目標、內容、組織形式及評價等要素構成的,我們不能只注重課程各部分的教育作用而忽視各個部分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因此,要通過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過程等發揮課程的綜合作用。

三、發展性原則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各方面更科學、更全面、更持久地發展。新課程標準以發展性為原則,既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要通過各方面的改革,實現課程本身的發展。新課程標準的發展性原則體現在:首先,課程注意了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實質是使學生更科學、更全面、更持久地發展。因此,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普遍適應的、有無限張力和發展可能性的、可以持續地創造新知識的技能。其次,新課程本身具有發展性。課程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要求的必然反映,而社會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只有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實際作出相應的調整,才能成為有價值的課程。也就是說,課程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再次,學生本身具有發展性。不論是從生理方面還是從心理方面來看,學生本身都是從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的,而新課程標準則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通過對課程內容計劃的調整,通過對科學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的選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的發展性還包括學生學習方法的發展性。

篇(6)

社會的發展都是公平的、普遍的,它不是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而是給每個人提供充分體現價值的機會,盡量挖掘人的潛能,促進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新的課程標準提供了一個促進學生平等發展、全面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它的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個學生和諧的發展,并重視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自由表現、全面發展的機會。

新課程標準中包含的全面性原則有以下幾個含義:一是從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這一角度,新課程標準的設計是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例如:新課程的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二是從每個學生角度考慮,新課程標準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素質為目的,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是課程體系的全面性。雖然,舊的課程標準很注意全面性,但由于人為的把課程分為主副之別,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展。新的標準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作了重大變革,不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強調了評價在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功能。

二、整體性原則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用一種整體的觀點來全面把握學生的個性發展并將其視為課程的根本目標”,這里體現了一個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新的課程標準具有整體性。課程是學習目標落實到學生身上的中介。通過課程的實施,我們應當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所以,我們實施這一標準應當是完整的、全面的。二是新課程標準改革本身具有整體性。中學課程是一個由諸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是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整體,新課程標準順利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協調了課程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各要素互相配合,有機協調,使教育具有整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的整體性原則就是要求我們努力探索課程標準的整體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合理的組織教育內容,利用各種教育手段,使教育任務得到全面落實并取得整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的整體性原則對我們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使學生的發展成為整體。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受到身體、認知、行為、情感等各個方面制約的,是一個整體。因此,我們應該具有培育學生整體發展的觀念。二是使學生的認知也是一個整體過程。知識的互相聯系使它變成了一個整體,因此,我們只有用整體的構思才能實現整體性的教育效果。三是要求我們發揮課程的綜合作用。課程是由目標、內容、組織形式及評價等要素構成的,我們不能只注重課程各部分的教育作用而忽視了各個部分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因此要通過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過程等發揮課程的綜合作用。

三、發展性原則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各方面更科學、更全面、更持久的發展。新課程標準因此以發展性為原則,既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要通過各方面的改革,實現課程本身的發展。新標準的發展性原則體現在:首先課程注意了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實質是使學生更科學、更全面、更持久的發展。因此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普遍適應的、有無限張力和發展可能性的、可以持續地創造新知識的技能。其次,新課程本身具有發展性。課程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要求的必然反映,而社會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課程只有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實際作出相應的調整,才能成為有價值的課程。也就是說,課程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再次,學生本身具有發展性。不管是從生理方面還是從心理方面來看,學生本身是從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的,新課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通過對課程內容計劃的調整,通過對科學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的選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課程的發展性還包括學生學習方法的發展性

另外,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的顯著特點,其目的是讓學生“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以求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的發展。

篇(7)

2人的全面發展原則

人的全面發展原則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現最新的科技知識、信息和人文關懷。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是指人的智力、體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活動能力的全面發展、社會關系的協調發展、主體人格的完美發展和各種需要的合理滿足。”④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的更新日新月異,知識老化的時間在日益縮短,一次性學校教育無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必須的新知識、新信息和新科技。有關研究顯示,知識的半衰期只有三年,更為形象地說,一個上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5年后知識的陳舊率為40%,10年后達到60%,20年后達到85%;一個90年代的大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只占一生所學知識的10%~20%,還有80%~90%的知識要在工作后通過各種學習方式來完成和更新,鑒于此,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課程改革的出發點,把最新的科技知識、學科前沿信息都融入在課程教學中,著重提高人的活動能力,促進人的身心發展,學會處理復雜的社會關系,提升主體人格的品質。人的全面發展原則應貫穿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研究與實踐的全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不是紙上談兵,也不是一堂課兩課堂就能解決的問題,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對教學組織者來說,需要提供的是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對于受教主體來說,他通過學習這一課程體系,加上自身的內化,達到自身的全面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應以文學的學習作為主體,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是由文學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高爾基說文學是一種“人學”,劉熙載說“文,心學也。”“文學可以說是人生(全方位的、而不是某一側面的如法學)與人的心靈世界、精神世界(觀念、精神、情感與價值等)通過語言方式的一種藝術建構與呈現。文學對于社會人生的藝術呈現又是以人、特別是人的精神與靈魂為核心的,因而文學史又常常被稱為人的心靈史、靈魂史(勃蘭兌斯語),這是文學作為人文學科的特點與意義。”⑤恩格斯評價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甚至在經濟的細節方面(如革命以后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我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歷史學家、經濟學院和統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⑥

篇(8)

隨著新課改的制定,初中體育考試制隨之制定。體育老師如何適應新的教學形勢,如何更好地開展教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學校體育存在的問題

學校體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應受到足夠重視,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體育教學課時不斷被壓縮,甚至出現取消課程、全力學習的現象。這導致近些年,我國中學生及大學生整體體質不斷下降。為了扭轉這種局勢,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國家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而學校、家長和學生也逐漸認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開始提高對體育教學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人民對體育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尤其是對體育教學的本質觀、目的觀、價值觀和質量觀的認識,仍處在較低層面上。這主要表現在:

1.學校方面受制于現狀,存在諸多問題。如:(1)資金短缺,場地不足,這制約著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開展。(2)應試教育的影響仍沒有消除,片面追求語數外等涉及升學率的學科,而忽視體育教學。(3)體育器材管理不善,閑置破損或遺失現象嚴重。除此之外,部分學校體育的教學場地存在諸多問題,如土質跑道、球場,一下雨,很多天都難以正常教學。(4)由于資金等問題,難以留住優秀老師,難以后繼有人。

2.家長忽視學校體育的功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學習幾乎成了孩子們的唯一出路,廣大家長也都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定未來的標準之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極為迫切。家長對學生的諄諄教導便是學好所謂的考試學科,對孩子參不參加體育活動并不重視。而家長的這些陳舊觀念,也影響學校教學工作的改革,給學校體育的決策、管理和發展帶來很大的阻力,致使學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看重所謂的“分數第一”,而忽視“身體第一”。

3.學校體育觀念的落后。體育教學跟其他教學的區別點在于,體育教學可以使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它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而且可以放松身心,開發智力,更有磨煉意志力的功效。而其他學科大多數具有單一性,要做到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就必須明白這個道理。但人們認為體育教學,就是跑跑步、打打球、做做仰臥起坐和俯臥撐等,難以從提高全民素質的高度和深度去認識。觀念的滯后,極大地阻礙了學校體育的發展。

二、解決對策

1.提高學生和家長對體育教學的認識。要讓學生和家長明白,通過體育教學和鍛煉,可以增強體質,促進智力發展,磨煉學生的意志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2.提高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的思想認識。要通過各種學習,讓他們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從而全面貫徹我國新課改的教育方針,自覺把體育納入學校教育的發展戰略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解決目前學校體育工作難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3.加強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1)定期舉辦年級和全校運動會,并積極參與市、縣、等舉行的運動比賽,通過連續性的運動比賽,不斷提高學生的競技水平和教師的工作水平。(2)關心體育教師的生活,調動其積極性,使其安心工作。

4.增加基礎設施和場地的建設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場地,是教好體育課的前提之一。所以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加大對這些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讓學生有良好的器材和場地去開展體育教學。

篇(9)

一、學校體育存在的問題

學校體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體育教學課時不斷被壓縮,甚至出現取消課程、全力學習的現象。這導致近些年,我國中學生及大學生整體體質不斷下降。為了扭轉這種局勢,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國家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而學校、家長和學生也逐漸認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開始提高對體育教學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人民對體育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尤其是對體育教學的本質觀、目的觀、價值觀和質量觀的認識,仍處在較低層面上。這主要表現在:1.學校方面受制于現狀,存在諸多問題。如:(1)資金短缺,場地不足,這制約著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開展。(2)應試教育的影響仍沒有消除,片面追求語數外等涉及升學率的學科,而忽視體育教學。(3)體育器材管理不善,閑置破損或遺失現象嚴重。除此之外,部分學校體育的教學場地存在諸多問題,如土質跑道、球場,一下雨,很多天都難以正常教學。(4)由于資金等問題,難以留住優秀老師,難以后繼有人。2.家長忽視學校體育的功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學習幾乎成了孩子們的唯一出路,廣大家長也都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定未來的標準之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極為迫切。家長對學生的諄諄教導便是學好所謂的考試學科,對孩子參不參加體育活動并不重視。而家長的這些陳舊觀念,也影響學校教學工作的改革,給學校體育的決策、管理和發展帶來很大的阻力,致使學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看重所謂的“分數第一”,而忽視“身體第一”。3.學校體育觀念的落后。體育教學跟其他教學的區別點在于,體育教學可以使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它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而且可以放松身心,開發智力,更有磨煉意志力的功效。而其他學科大多數具有單一性,要做到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就必須明白這個道理。但人們認為體育教學,就是跑跑步、打打球、做做仰臥起坐和俯臥撐等,難以從提高全民素質的高度和深度去認識。觀念的滯后,極大地阻礙了學校體育的發展。

二、解決對策

1.提高學生和家長對體育教學的認識。要讓學生和家長明白,通過體育教學和鍛煉,可以增強體質,促進智力發展,磨煉學生的意志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2.提高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的思想認識。要通過各種學習,讓他們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從而全面貫徹我國新課改的教育方針,自覺把體育納入學校教育的發展戰略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解決目前學校體育工作難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3.加強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1)定期舉辦年級和全校運動會,并積極參與市、縣、等舉行的運動比賽,通過連續性的運動比賽,不斷提高學生的競技水平和教師的工作水平。(2)關心體育教師的生活,調動其積極性,使其安心工作。4.增加基礎設施和場地的建設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場地,是教好體育課的前提之一。所以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加大對這些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讓學生有良好的器材和場地去開展體育教學。5.優化體育教學內容與過程。新課改種一直強調素質教育,即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體育教學,則可以在這些方面綜合平衡發展。事實證明通過體育教學和鍛煉,可以增強體質,促進智力發展,磨煉學生的意志力,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學校應該根據新課標要求,大力推廣體育教學,尤其是初中階段,更應該加強體育教學。因為中學階段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時期,是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奠定階段,這個時候,用多種有效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優化體育教學內容與過程,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1)整體性原則。提高學生素質、實現新課標的教學目標,是一個整體性目標,需要做到德、智、體有機結合、全面發展。因而要在教學中從單項目標轉向多項目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要讓學生從單調的體育鍛煉中,感受到愉快體育教學的魅力,從整體上把握體育教學,使體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高;(2)主體性原則。教學的主體,永遠是學生。在以往的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師的作用,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因而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根據體育教學內容和中學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過去的“放羊式“教學轉化為開放性、主動性的學習方式,爭取變“要我學”、“要我練”為“我要學”、“我要練”,讓學生身心愉悅地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基本技能;(3)普遍性與指導性原則。要根據中學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優化其教學內容與過程,對于學校的體育教學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所以在選擇體育教學方法與手段時要有針對性,簡單易學,運動量適宜,讓學生學得開心,學后有用,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4)全面發展的原則。要根據不同時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生長發育情況,遵循一定的教學規律,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體育教學,有其獨有的特點,要認真分析和思考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加強體育教學內容與過程的優化,多管齊下,提高認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本文作者:龔澤兵工作單位:旬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篇(10)

正確認識和對待教育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從實際出發的需要,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因此堅持正確認識和對待教育對象的原則十分必要。本文認為正確認識和對待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應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尊重關愛原則、客觀公正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

黨的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同志在全國思想宣傳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同志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正確認識和對待教育對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的含義

在正確認識和對待教育對象中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是指要以教育對象為本,把教育對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培養和提高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素質,滿足教育對象多方面的合理需要,最終實現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

2.以人為本原則的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正確認識和對待教育對象堅持以人為本原則,一方面以促進教育對象思想政治素質提升為本,另一方面以促進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為本。

首先,以促進教育對象思想政治素質提升為本。從本質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堅持素質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的發展,遵循思想形成發展的規律,把理論、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原則轉化為對象的思想與行為,提高思想道德素質,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的特殊本質,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區別于其他的根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從教育對象的實際出發,了解其思想政治實際發展水平,通過組織、動員、協調和激發等手段調動和發揮教育對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要通過教育、監督和約束等手段來促進教育對象主觀世界的改造。全面提升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精神境界,以促進個體的成長和發展。

其次,以促進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為本。正確認識和對待教育對象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就是要把促進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價值。經典作家認為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必然要遵循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理論。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存在著背離人的全面發展的傾向,更多地從培養接班人的角度,從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提出要求,不斷強化其政治性訴求,而弱化了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特別是從個體發展的需要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就要克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從現實的人即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出發,滿足教育對象全面發展的各種需要,真正做到以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為本。

二、尊重關愛原則

尊重是對教育雙方的要求,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教育思想中,“尊師”的觀念源遠流長,尊重學生的觀念仍顯淡漠。在教育中教育者漠視教育對象,缺乏對教育對象的關愛。因此尊重關愛原則應當成為正確認識和對待教育對象必須堅持的原則。

1.尊重關愛原則的含義

尊重關愛學生是教師應有的一種職業道德,尊重關愛原則所蘊含的倫理精神實質是人道主義,人道主義所具有的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等基本的道德精神是值得重視和肯定的。尊重關愛原則的含義是:尊重教育對象的人格,不諷刺挖苦教育對象,不歧視教育對象,不體罰或變相體罰教育對象;關心教育對象生活的冷暖、學業的進步,以愛的情感投入給教育對象,關愛教育對象的健康發展,并給教育對象及時的幫助和指導。

2.尊重關愛原則的內容

第一,尊重教育對象的人格。尊重教育對象的人格是尊重關愛原則的關鍵內容。遺傳因素、環境、教育和社會文化的綜合作用,造成了教育對象的人格千差萬別。心理學認為人格沒有好壞的差別,教育者應該尊重具有各種人格特質的教育對象。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對象難免會出現錯誤的思想或行為,教育者應該批評甚至處分來加以制止和糾正。但是在批評或處罰教育對象時應該以尊重為基礎,不侮辱教育對象的人格,不損傷教育對象的自尊心,不傷害教育對象的情感,體現出對教育對象人格的尊重,使教育對象深刻的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理解教育對象的選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該理解教育對象的選擇,當教育對象面臨兩難的選擇時,教育者可以給予適當的意見和建議,但是教育者不能強迫教育對象必須選擇某一方面,對于教育對象的選擇教育者應該深入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理解教育對象的選擇。在學業上,教育對象有選擇所學科目、所學專業、是否繼續學業等方面的自由;在交友方面,教育者應尊重教育對象自主選擇朋友的權利,對于教育對象與朋友之間的交往教育者應加以引導,促進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方面,教育對象有的自由,可以信仰任何宗教或不信仰任何宗教,教育者對于具有和不具有的教育對象都有應該尊重并理解教育對象。

第三,關心愛護教育對象的健康發展。關心愛護教育對象的健康發展是尊重教育對象的升華,關心愛護教育對象不僅僅是對教育對象的尊重,更體現出對教育對象的一種責任感。關心愛護教育對象要求在尊重的基礎上,加強情感投入,實行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當教育對象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教育者應該用關愛之心循循善誘,引導疏通,用關切的語言展開討論與批評,糾正錯誤意見,解決認識問題,而不是冷冰冰地居高臨下地對待工作對象,戳傷人的自尊心,促進教育對象的健康發展。

三、客觀公正原則

1.客觀公正原則的含義

客觀公正原則要求在正確認識和對待教育對象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客觀公正原則是以實事求是為前提,不帶任何偏見和主觀臆斷,全面地分析和正確地評價教育對象及其思想狀況,平等公正地對待教育對象,與教育對象保持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認識到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在人格和社會地位方面是平等的,不因身為教育者而在教育對象面前盛氣凌人,或以不公正的態度對待教育對象。

2.客觀公正原則的內容

第一,辯證地認識教育對象。辯證地認識教育對象是客觀公正原則的前提。用辯證的觀點和方法來認識教育對象,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地認識教育對象首先要看到他們思想政治方面的本質和主流是好的,他們中多數人的基本政治態度和思想傾向是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符合黨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他們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對于極少數帶有根本傾向性問題的教育對象,教育者應該加以重視并且要著重解決這種問題。堅持對立統一的觀點,必須反對片面的看待教育對象。要肯定教育對象的正確思想,正視教育對象存在的問題,采取恰當的方法糾正教育對象的錯誤思想。

第二,正確地評價教育對象。正確地評價教育對象是客觀公正原則的重要體現。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素質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它需要教育者用正確的評價來引導教育對象的健康發展。評價在教育過程中無處不在,在教育雙方的對話里,在作業交流上,在階段性的測試中等等。教育對象往往很在乎教育者的評價,在意教育者能不能正確的評價,實事求是,一視同仁,因此教育者就必須正確的評價教育對象。正確地評價教育對象就要堅持實事求是,從教育對象實際的思想狀況出發,要客觀公正不能主觀臆斷,充分發揮評價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平等地對待教育對象。堅持客觀公正原則必然要平等地對待教育對象,平等地對待教育對象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平等地對待教育對象要認識到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在人格和社會地位方面的平等。“教育者代表社會對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和行為方式進行教育和引導,雖然在某段時間內,可能與教育對象在知識存量、社會經驗等方面存在不平等,并且擁有其職責和地位所賦予的話語權、規章制度執行權。”但這些不意味著教育雙方在人格和社會地位方面的不平等。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歷史與現狀[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上一篇: 當前資本市場現狀 下一篇: 媒體傳播策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影院 | 中文字幕国产日韩欧美 | 在线免費看的H人成动漫 | 久久婷婷色综合网站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 五月天视频网站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