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資本市場現狀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01 14:42: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當前資本市場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當前資本市場現狀

篇(1)

前言

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經歷了大轉折,2006年的股市猛漲到近年來股市急跌,當前已經逐漸穩定。本文就國際市場以及國內市場現狀,以大國的視角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至2014年,我國的國際收支情況即將會繼續在2013年所形成的雙順差局面,并且還表現出很大的波動性。證券投資目前發展態勢十分迅猛,而其它類型的投資項目目前仍在不斷的優化,以銀行帶頭的投資融資行為應當增強活躍性,促進國內的資本流動,為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養料。與此同時,還應當積極拉動外資的流入,在國際外資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位。為達到資本市場的穩固發展,我國仍需積極的完善國際收支平衡體系,這樣才能夠平衡國際收支狀況,做到國家宏觀調控的最終目標,并將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壯大。

一、我國資本市場現狀

中國的資本市場自1981年第一批國債的發行逐漸成型,隨著歷史的進程,我國資本主義市場從無到有,并一步一步從地區性的市場發展成現在的全國性市場。曾經的手工操作到現在的網絡化電子商務交易,對中國的融資體系影響深遠,經濟結構的革新也日新月異。自1993年起,我國樹立了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目標愿景,并經過20余年的努力,時至今日,我國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兌換方面已經取得了優異成果。縱觀近年來我國外匯管理局的年報顯示。

從商業融資的整體規模來分析,我國的資本市場總融資環境中,中證券融資的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到1998年中證券融資所占比例已經達到了36.86%。我國資本市場中中國國債市場是主導,而股票市場以及金融債券市場分為二三位,企業債券的市場發展仍存在很多不足。

二、我國債券市場現狀

我國的國債誕生時間最久,其規模的發展也很快。一級發行市場以及二級流通市場的市場狀況都很規范。國債市場自1996年起就已經整體走向市場,已經初步的實現了“發行市場化,品種多樣化、券面的無紙化、交易電腦化”。我國國債的發行規模不斷的擴展著,國債的類型也不斷的豐富著,國債結構也日趨合理化。但改革的經驗不足也導致了很多問題,對比發達國家當前成熟的國債市場,我國目前國債的運行模式及機制仍有很多缺陷。第一是對于利率的規定流程、機制存在不合理性,國債的利率受銀行的存款利率的主導,但是銀行存款利率的制定均是以行政干預為主。第二則是上市的國債余量相對比較小,它的期限規定也不是很合理。以上海交易所為例,上海交易所2000年所掛牌交易的國債現有券為6只,但是這里面的9703券已過期,但其余5只的期限均在2007年之后,各國債現有券之間的期限不同。時至今日雖然有所改觀,但仍需繼續優化。第三是目前國債的交易方式有些單一,成熟的債券交易方式應當包含現貨、回購、期貨、期權等多種方式,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具備以上四種債券交易方式。但目前這四類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的資本市場,國債的債券交易方式應當緊隨資本市場的發展腳步。第四是債券在二級市場中的均利率對比一級市場出現了不合理的差值,2000年數據二級市場的平均收益率達3.6%左右,此時國債券的發行利率僅達3.3%左右。這種市場情況目前已對債券的發行工作構成了影響。

三、國際市場情勢分析

(一)外匯市場

從21世紀以來,美元、日元與歐元的匯率波動較強,前段時間因為英國脫歐問題,英鎊也有較大波動。2000年10月底開始,歐元開始貶值而美元匯率逐步提升,次年年初曾升至0.96美元=1歐元。隨著美聯儲的兩次降息,歐元有所回落。而美元兌換日元方面,由于日本經濟沒有達到預期的恢復值,日元一直處于疲軟的狀態。不過,對于英鎊的較大波動,日元體現出較強的匯率增長趨勢。

相比而言,歐元區的經濟增長最近則出現了比較良好的現象,并有望于超越美國,這是有益于歐元升值的。但是,具體這種發展會不會長久,還要看石油價格、突發事件(口蹄疫、瘋牛病等)等影響。

(二)股票市場

2013年以來,美國納斯達克指數不斷下跌。美國市場內的科技股下跌影響了歐洲科技股票市場。使得歐洲股票出現了雖然區內經濟看好,但是股價持續下跌的現象。日本的股市在此背景下也出現持續飄綠的景象,當然這也與日本內部存在的制約經濟恢復的因素息息相關。

如今,對于美國股市的預想一般分為兩派。一派認為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已經接近谷底,而另一派認為這種調整仍在繼續。大眾的態度一般是樂觀的。有學者稱美國股市的三大支撐仍存在,不會一跌到底。這三大支撐包括互聯網技術的盛世發展,微軟、英特爾等商家的壟斷地位,美國高科技存在的科技優勢。

(三)債券市場

債券市場呈現出于股票完全相反的發展趨勢。在股票市場不夠景氣的情況下,債券市場獲得了很樂觀的發展,增長勢頭明顯。目前債券收信用風險的影響,主要在貨幣市場增長,有數據顯示第三季度的發行量比上一季度足足高出4.5倍。與此同時,長期債券市場的發行量下降了4.1%。

根據目前的預測,債券市場很可能在接下來的時日里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和長足的發展。第一,美國債券市場有著明顯的增長趨勢。雖然電信企業債券的發行量有所下降,但是政府部門的發行量仍持續升高。有專家稱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政府部門有可能再增加債券的發行量,用來應對財政支出。第二,各個發展中國家有可能增加國際債券的發行量。發展中國家如中國等其他種國家,目前財政狀況會有些許盈余,對外舉債的需求較小。但是美國經濟的下滑有可能影響到亞洲國家對外舉債的態度。

(四)信貸市場

信貸市場的發展目前呈現較良好的態勢,融資重現驚人的活力。這也是由于股市持續低迷的影響,銀行的作用重新受到公眾的重視。根據統計,銀團貸款總額比去年增加了43%,而在發達國家中,利用銀團貸款進行企業并購的數量也激增。發展中國家以及石油國家等資金通過銀行的中介作用流入l達國家,這個數量也呈現大量增長的態勢。

近期,信貸市場的資本流動體現出兩個特征,其一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外流的原因轉變為了外幣存款增加。其二是對于石油國家來說,他們國家流出的資本主要流向了發達國家,而非發展中國家。

上文分析中可知,股市的改善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調整,并非一朝一夕。所以,銀行作為中介的投資、融資行為將會持續活躍。接下來需要關注的就是資本流向的變化,銀團的貸款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是否嚴重,會不會將貸款轉向信用良好的發展中國家。當然這主要還是取決于發展中國家是否能穩定地、持續地發展。

四、總結

本文就國際市場以及國內市場現狀,以大國的視角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至2014年,我國的國際收支情況即將會繼續在2013年所形成的雙順差局面,并且還表現出很大的波動性。證券投資目前發展態勢十分迅猛,而其它類型的投資項目目前仍在不斷的優化,以銀行帶頭的投資融資行為應當增強活躍性,促進國內的資本流動,為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養料。與此同時,還應當積極拉動外資的流入,在國際外資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位。為達到資本市場的穩固發展,我國仍需積極的完善國際收支平衡體系,這樣才能夠平衡國際收支狀況,做到國家宏觀調控的最終目標,并將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楊德勇,董左卉子.資本市場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05:4550

[2]吳曉求.關于當前我國金融改革和資本市場發展若干重要問題的看法[J].金融研究,2006,06:1522

篇(2)

影響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其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存在不確定性,筆者僅結合目前的環境與形勢淺析以下四方面問題的影響。

一、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夯實資本市場基石

上市公司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基石。沒有高質量的上市公司,則無法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利益得不到保證,投資者進入市場則會受阻,資本市場則無法取得持續發展并發揮應有的作用。因而,從國家政策和監管層面來說,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發展資本市場的基礎。

早期的上市公司多數是通過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國家對其質量提出比較高的要求,從而使其質量得到一定的保證;盡管可能一些國企通過“包裝”形式上市,但其經濟指標如凈利潤、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基本保持穩定且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一方面,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國有企業對資源享用的優勢還比較明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后續融資的唯一通道――配股,對凈資產收益率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時,由于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及對其監管均相當嚴格,使得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結合效果比較明顯。

在我國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利益的追逐導致了一些不利于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現象出現,比如政府部門從行政和地方利益的角度推進地方企業走上市之路,實際上這些企業多數并沒有長遠的規劃或者沒有良好的項目,導致募集資金使用效果下降;又如,企業上市“圈錢”效應明顯,上市動機不純,上市后效益頻頻“變臉”,也使得投資者利益受到很大損失。當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開始失望的時候,投資熱情自然就會逐漸失去,因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為投資者提供應有的經濟回報,是國家和監管部門出臺政策時應當考慮的問題。

二、消除或減弱股權分置后續影響,強化上市公司責任感

我國股權分置改革主要系為解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而于2005年4月啟動的改革措施,通過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與協商機制,來達到消除A股市場股份轉讓的制度性差異的目的。股權分置改革是我國資本市場完善基礎制度和運行機制的變革與創新,不僅解決了當時的歷史遺留問題,也起到了穩定與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積極作用。

但是,任何一項改革與創新都有其兩面性,而且隨著事物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逐漸暴露其不足之處。時至今日,股權分置改革留下的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大小非解禁”已成為當前資本市場的重大“利空”因素,而大股東從二級證券市場的“抽血”,也導致資本市場的大量資金流失而缺少動力。并且,一些民營企業上市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為了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而是股東通過上市實現資本增值與變現的目的。

因此,當前環境下,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面臨著股權分置后的“大小非解禁”與民營企業改制后股東套現的問題,如何消除和減弱其在投資者心里的影響,就需要從政策層面強化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的責任感,為穩定和發展資本市場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構建資本市場暢通流動渠道,順應市場形勢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市場擴容,上市公司數量越來越多,但上市公司的質量未必越來越高,這樣不僅因為市場擴容逐漸增加資本市場的資金壓力,而且這種投資環境也助長了投機之風。我們不難看到,當前許多優質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值都相對較高,但在二級市場的股票價格卻相當不匹配,甚至不如很多ST股票。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原因之一應該是投機。當前環境下,盡管一次又一次地提出“退市”制度,但很難真正實行退市,更多的是那些績差上市公司往往能夠通過“重組”獲生,并引發價格暴漲,其中投機成分堪稱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應當遵循“優存劣汰”的市場規則,構建暢通的流通渠道,既可以讓優質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也讓其在不夠條件或標準時退出市場,以保證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當然,重組方式也是企業資本運作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應支持其正常的作用,但對于上市公司的重組應當提高標準、嚴格要求、明確流程,應著眼長遠,不能僅解燃眉之急。

四、健全法律體系,細化監管標準和明確監管責任

篇(3)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完善、健全與否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是經濟穩定發展的保障。而金融市場為金融的發展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環境,作為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是否能夠協調發展將直接影響當前金融改革的成敗,甚至影響到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關系問題是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關注的焦點。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體制,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也人為制造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有效溝通的種種藩籬,導致我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存在著結構性失衡現象,協調發展程度較低,由此造成的不良影響,因此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資本市場是和貨幣市場相對應的一組概念,他們之間的劃分標準只是時間期限的不同,資本市場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長期資金借貸市場,相應地,融資期限在1年以下的稱作貨幣市場。由于資本市場的融資期限遠遠長于貨幣市場,在較長的時間內資金使用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因而資本市場的風險也遠遠大于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都是資金供求雙方進行交易的場所,是經濟體系中聚集、分配資金的”水庫”和”分流站”。但兩者有明確的分工。資金需求者通過資本市場籌集長期資金,通過貨幣市場籌集短期資金,國家經濟部門則通過這兩個市場來闊控金融和經濟活動。從歷史上看,貨幣市場先于資本市場出現,貨幣市場是資本市場的基礎。國內學者強調,貨幣市場應與資本市場協調發展,認為兩市場的發展對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同時給予相應的關注。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協調發展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本身發展完善;二是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二者之間有效連通、良性互動。由于歷史等種種原因造成我國貨幣市場發展滯后、資本市場發展不規范、兩市場之間溝通不暢,主要表現為:沒有形成真正的基準利率,貨幣市場流動性過剩;資本市場融資結構不合理、層次結構單一;股票市場股權分置,債券市場發展滯后、人為分割等。然而金融市場是一個整體,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一個市場發展的不完善將直接影響到另一個市場的發展壯大,造成兩市場之間的不協調,進而阻礙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措施改變現狀,促進我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從制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著手,應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基準利率,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工具,發展我國的貨幣市場,從而為資本市場的發展、為兩市場之間的協調提供市場基礎和政策保障。從當前實際來看,資本市場的問題已成為制約兩市場協調發展的瓶頸,因此能否從根本上解決資本市場的問題將直接影響到金融改革的全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市場的發育是否完善,不僅依賴于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各自的發展狀況,而且依賴于二者的協調關系。金融市場是一個整體,作為其組成部分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又具有各自的服務對象和市場工具,發揮著不同的職能作用。貨幣政策一個國家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完善地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能夠靈敏地反映市場信息,貨幣當局能夠根據其反映的經濟和金融運行狀況,結合其他宏觀經濟指標,才能制定出特定時期內的貨幣政策實施方案。發揮調控經濟和金融運行的作用,才能保證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順利進行。

大力發展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創新工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糊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界限,為整個金融市場的統一創造條件。它的形成使得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的資金流動更便捷。金融工具的創新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手段,有利于建立一個活躍的市場體系,拓展市場的廣東和深度。同時也為參與者提供了避險的選擇。因此,市場避險工具的開發,也是保證市場順利發展的重要手段。

總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金融市場,應是一個功能完善、層次分明、協調發展的市場體系。為此,應從政策、體制、法律等多方面,加大對金融創新的支持力度,促進各類金融市場的協調穩定發展。(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吳曉求.《資本市場評論》精粹―現代金融.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篇(4)

一、資本市場

1.資本市場的定義

資本市場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進行交易的場所。具體說來,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銀行長期信貸市場,但人們通常講資本市場視同或側重于前兩種市場。

2.資本市場的特點

資本市場的特點有:交易期限長;交易目的主要是融通長期投資性資金,充實物質資本;資金融通規模大;流動性差,風險大而收益較高。作用在于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積累物質資本;促進資本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傳導信息。

3.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現狀

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經歷了起步和成長階段、形成階段及規范和發展階段,在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現在,滬深兩個交易所由地區性的交易所成為輻射全國的交易所,區域性的交易中心開始形成,初步形成了不同地區不同交易品種的格局。同時,資本市場的規模日益擴大,交易品種逐步增多,資本市場逐步國際化。我國資本市場當前具有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與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

二、關于我國資本市場的一些研究

1.證券交易所

要了解資本市場的兩大組成,必須先明確證券交易所的概念。在中國有兩大證券交易所,分別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所的主要職能包括:提供證券交易的場所和設施;制定本所業務規則和制度;接受上市申請以及安排證券上市;組織、監督證券交易的進行;對會員和上市公司進行監管和控制;及時管理和公布市場信息;中國證監會許可的其他職能。總的說來,證券交易所是集中進行證券買賣的場所。

2.股票市場

資本市場作為組成部分之一的股票市場,包括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兩部分,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股份公司通過面向社會發行股票,從而迅速集中了大量流動資金,實現了生產的規模經營;而社會上分散的資金盈余者則本著“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投資股份公司,用來謀求財富的增值。股票作為一種有價證券,有四個明顯特征:風險性和收益性、責權性、流通性與無期限性。在中國,存在著一些特有的股票分類,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和外資股,以及A股、B股、H股和N股。其中A股是由中國境內的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不含臺、港、澳投資者)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3.債券市場

資本市場的又一組成部分是債券市場。債券也有其一定的特點: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債券流通市場又可細分為場內交易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場內交易市場是在證券交易所內進行買賣債券形成的市場;場外交易市場是指在證券交易所以外進行的證券交易的中場。場外交易市場的主體是柜臺市場,許多證券經營機構都設有專門的證券柜臺,通過柜臺來進行債券買賣。在柜臺交易中場中,證券經營機構既是交易的組織者,又是交易的參與者。目前,我國債券流通市場由三部分組成,即滬深證券交易所市場、銀行間交易市場和證券經營機構柜臺交易市場。

4.我國資本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資本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我國資本市場需要抓住機遇。在金融危機的當下,全球經濟失衡,便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的過程,資本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必然會因此獲得相應機遇,我國資本市場尤其如此。作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我國風險溢價較以前有所降低,這使得其他國家更傾向于投資中國,這有助于他們的金融資本分散投資風險,使他們的資金更好地發揮作用,借此,我們可以提升國際地位。同時,人民幣持續升值促進中國資產重估,使得中國的資產價格上漲,將推動A股市場穩步上漲,促進投資、金融的發展。

我國資本市場需要應對挑戰。第一,加快資本市場開放,引進外資,對資本市場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提升國際地位,增強國際影響力,加快市場的開放是必須的,但這對資本市場的監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杜絕一些外國投資者利用其豐富的反監管經驗進行的違規操作。第二,我國資本市場產業基礎薄弱,而此時大量承接國際金融資本,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矛盾。由于發展時間不長,我國的資本市場產業基礎薄弱,在面臨如此大量外資涌入的情況下,應當夯實基礎,穩步發展。

為此,我們應抓住機遇,主動應對挑戰,更好地發展我國的資本市場;深入研究市場規律,加快資本市場監管制度的改革,加強對于我國資本市場產業基礎的建設,增強資本市場的文化建設,擴大融資規模,大量吸引外資,穩定地發展資本市場。

參考文獻:

[1].

[2]baike.省略/view/10107.htm.

篇(5)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2-0040-0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資本市場雖然取得長足的進展,但是仍存在太多的不足,如市場規模不夠大、資本市場結構不合理、市場投機性問題嚴重、多層次資本市場中每一層次的內容、制度、邊界、互聯互通問題等等。資本市場的諸多問題限制了其配置資源的效率,低資源配置效率的資本市場必然缺乏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當投資者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投機行為的發生就不可避免,資本市場的投機必然影響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完善。針對中國資本市場存在的種種問題,專家學者給出了眾多有效可行的建議,如健全退市機制、完善退市制度、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明確影子銀行的監管規則、改善資本市場軟環境,把實現金融的互聯互通,使資本市場服務于實體經濟,保證資源配置與運用機制的有效性,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結構設計的關鍵等等。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正在按照上述建議采取相應的措施,如2013年1月16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正式揭牌運行。然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事實,商業銀行的競爭問題,互聯網金融和民營機構的快速發展形成的金融風險問題以及如何推動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防范影子銀行的風險等還是亟須解決的問題。如何借鑒歐美金融市場運行經驗,在把握中國資本市場具體情況的前提下,提出中國資本市場體系設計的思路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資本市場的制度約束

歐美資本市場發生的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的事實,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約束下的資本市場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相反,它加劇了危機的深度與廣度,影響了全球經濟的發展。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歐洲在駕馭企業及資本市場方面擁有了豐富的經驗,并蘊含于歐洲資本市場運行過程的正式與非正式的規則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制度環境。例如尊重不成文的社會規范;重視個人股東;不單單以股價來評價公司;尊重上市公司股東的優先購買權;警惕企業間并購;強調企業集團控股股東的支配責任;堅持最低注冊資本制;原則上禁止公司回購股份;原則上禁止公司向法人定向增發;原則上禁止發行不同種類的股份;尊重自律規則等等。這些正式規則與非正式規則雖然體現了歐洲資本市了日常場的成熟體制,為歐洲市場資源配置提供的運行基礎,但卻使得歐洲資本市場的作用趨于保守、缺少創新,在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上落后于美國。

同樣,美國資本市場從來不缺成功的典范,納斯達克成就了蘋果、思科、英特爾,OCTBB造就了微軟,SharesPost和SecondMarket創造了Facebook、Twitter、Groupon、Zynga,正因如此,發展中國家在規劃本國資本市場時更多借鑒和關注的是美國資本市場。這些成功的資本市場案例,證明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多樣化的異質的資本提供了更好的配置,體現了美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對創新企業資本支持的有效性。但是,次貸危機的爆發也同樣證明了美國資本市場體系仍然存在著投機過大的弊端。美國次貸危機暴露出來的問題是:新型非銀行金融機構是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的來源——即影子銀行是現代金融體系的主要風險來源,舊金融制度存在的嚴重缺陷不能應對新條件下金融監管疏失、金融產品定價、信息缺失和扭曲等問題。

中國資本市場常被認為:一是倒金字塔結構的資本市場體系;二是資本市場規模與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極不相稱。造成中國資本市場這一事實的原因在于:中國對美國資本市場的頂層借鑒,忽視了美國資本市場體系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美國公民的動機及其對環境的辨識,也忽略了美國過分的自由與其資本市場運行之間的契合。也就是說,中國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市場運行經驗學習與借鑒的過程中,忽視了兩種制度之間的本質差別,試圖以模仿和部分調整來運用西方資本市場運作模式的成功經驗改善中國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造成了現在的結果。中國的資本市場并未能獲得美國資本市場創新的動力,也未能如歐洲資本市場那樣“穩健的運行”,但卻仍然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自身的經驗,創建了需要不斷改變的中國特有的資本市場環境,為中國經濟資源配置向更有效的方式過渡提供了現實基礎。雖然中國資本市場未能反映中國真實的經濟增長,也未能反映中國真實的投資現狀,但它確確實實在改變著中國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也為民間資本的流動與集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形成了今天影子銀行在中國的快速發展。據中國社科院的《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3》顯示,運用兩種統計口徑得出的影子銀行的規模分別占GDP的29%和40%;占銀行業總資產的11%和16%,這表明了中國資源配置方式的更加靈活與多樣化。

銀行與非銀行機構與資本市場的發展的確可以促進資源的配置效率,可以體現虛擬資本自身的運行規律。同時,也提醒人們,未來資本市場的改革以及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必須從現實經濟制度出發,考慮制度約束,在特定的正式規則與非正式規則的交互作用中,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為目標做出決策,改變現有的資本市場運行規則與程序,通過創新來形成有利于社會全面發展的資本市場體系,不僅要從效率上解決長期資金融通問題,也要從公平的角度出發解決社會資源分配中的差別與歧視問題。

二、中國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問題

中國資本市場的建設與發展,以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目標。這一思想緣于對發達國家尤其是對美國資本市場體系的研究。中國資本市場經過長期的制度變遷,借鑒美國資本市場經驗,形成現今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主板市場,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主要為成熟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提供上市服務;二板市場(創業板市場),為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搭建的上市平臺,隸屬于深交所,除主要接收流通盤在5000萬股以下的中小企業上市這點以外,其上市的條件和運行規則幾乎與主板一樣;三板市場(場外交易市場)則主要包括“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和地方產權交易市場。然而,這些標準化的市場仍未能很好地解決中小企業的投融資問題,也未能為民間資本的有效運用提供更大的空間。一方面是因為在中國特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中國的資本市場體系需要不斷地完善與發展;另一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市場體系其內在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不能為中國資本市場深層次發展提供借鑒。因此,在數量上占有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和更為分散的民間資本不得不依賴于影子銀行來應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與競爭的殘酷現實。

2011年10月12日國務院出臺支持小型微型企業金融財稅政策措施、2012年4月19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都表明,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中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樣是2011年10月,溫州的借貸危機引起社會關注,雖然規模較小,但仍反映出民間資本的投資取向與宏觀調控之間的矛盾,與市場實際需求的矛盾。以上這兩種情況并非剛剛出現,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的繁榮及繁榮背后的民間信用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而中小企業融資難亦是中國很早就存在的問題。這表明,實體經濟條件下,資源很難配置到中小企業的現實以及民間借貸這種影子銀行的最初形式的風險并未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而得到緩解,卻隨著經濟的發展變得更為嚴重。一方面,中國經濟進程由從國外引進技術到模仿、再到自主創新階段過程,在前兩個階段,大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利用了經濟體制改革前的優勢,而在自主創新條件下,小企業因更具靈活性和創新意識需要資源配置的重新轉向,對資源的更大渴求造成了這種結果;另一方面,也表明原有的資源配置機制已經不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即資本市場需要包容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在保證經濟穩定的同時,保證更具活力的中小企業的不斷發展。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與影子銀行的最初發展,最值得關注的就是溫州,雖然溫州的民間借貸對中國資本市場來說缺少代表性。但時,溫州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仍能反映中國民間資本的共性。中國的民營資本與溫州的民營資本有著相同的資本市場外部環境,在相同的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從而在資源配置的實施特點與影子銀行在中國的演進中形成了趨同的“可選機會集合”。2011年溫州的借貸危機與溫州產業空心化,2012年下半年溫州房價的下跌和2013年溫州的“棄房”現象都表明,對房地產行業的投機性投資是中國很多民營資本的選擇。然而,在此之前,溫州民間借貸在溫州中小企業的發展中的貢獻卻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如此,才形成了2011年溫州資本的困境,即固有的影子銀行機制與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存在矛盾,或者說,私人資本與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的矛盾在需要改變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中開始顯現。這是因為民間私人資本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對國內房地產的投資行為中形成的投機偏好,是資本市場未能為投資者提供更為合適的投資渠道所引發的,即由市場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我們并不否認房地產市場的不健康發展也是形成房地產投機重要的原因,但資本市場未能發揮作用引導投資者投向未來更有價值的產業或行業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正處于由“制度適應”向“市場博弈”的過渡期間,通過市場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符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小企業,是解決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關鍵所在。

隨著對小微企業金融支持的發展以及中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傳統的民間借貸也以更為規范的形式開始借鑒和吸收發達國家資本市場自由化條件下的運營經驗。因此,影子銀行體系隨著中國社會融資結構與制度環境的變化,開始在社會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靈活、不斷創新以適應經濟變化的影子銀行作為銀行信貸關系的補充,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由此,影子銀行不斷發展,在中國尚未能有完善的金融監管機制來約束的情況下,通過銀行類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委托貸款、銀行理財產品,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托貸款、與銀行合作的理財產品、非銀行委托貸款等以及擔保公司、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個人借貸、地下錢莊、私募基金、業內集資、企業間貸款等形式將私人資本運用于投資和投機以獲取收益。這些形式通過將委托鏈不斷拉長,一方面將其中的風險隱藏起來,另一方面又把這些隱藏的風險無限放大,表面上降低了投資者的風險,事實上卻是風險的重新分配。因此,2012年10月IMF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將影子銀行問題列為中國金融風險的主要問題。中央也提出了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表明影子銀行和地方融資平臺高杠桿下的債務風險成為金融系統和區域經濟最主要的風險源頭。

影子銀行因其高杠桿率、期限錯配、高度關聯性、信息不透明、監管缺失等特點,將社會資本的流動性大量釋放,為長期投資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其風險表現為,一旦相應的長期投資出現質量問題,為獲取高利將社會資本用于過剩產業的投資,實體經濟因過度投資而相對過剩,利用流動性和信息不對稱形成的過度交易和高杠桿操作的風險將以系統性風險的方式表現出來,對社會經濟造成較大的破壞。影子銀行通過一系列的金融創新,一方面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流動性,保證企業合理的資金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另一方面,創新突破了現有的銀行監管制度與監管體系,充當了信用無限擴張的主要工具,并通過信用擴張來使自身取得快速的發展與繁榮。影子銀行通過不斷以新的金融產品實現信用創造,促使信用擴張的過程形成了不斷增長的金融資產需求,推動資產價格的不斷上升,形成資產泡沫。因此,如何判斷影子銀行創造的信用規模及其對資產價格的推動作用,科學測度資產價格繁榮及其破滅對流動性水平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僅是貨幣政策面臨的現實挑戰,也是當前如何利用影子銀行促進資源合理配置、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保證經濟穩定增長、實現自主創新并避免信用過度膨脹面臨的挑戰。

三、中國資本市場體系的設計

中國資本市場一方面明顯不適合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的融資交易;另一方面過分注重融資的指導思想,限制了金融創新,未能設計更多的金融產品來滿足投融資者的當前需求。據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資本市場體系的設計必須細化頂層規則與程序,保證實施特征的有效,以引導下層資本市場交易的合規性,保證創新型企業的融資需求得到滿足。新的資本市場體系需要解決金融機構的責任邊界問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問題以及諸如:如何處理金融風險與金融創新關系,如何使金融制度促進生態發展等等。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改變物質生產落后面貌的同時,也為個人和家庭提供了相對豐厚的經濟基礎,這些都引發了生產與生活的變化,也引發人們對綠色生產、生態環境、大氣質量的關注,對科技、教育的重新思考,這些都提醒我們在設計資本市場時要重新判斷未來的投融資需求,注意現有經濟結構以及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

第二,要簡化與放松下層資本市場體系的規則與程序,以有活力的“影子銀行”保證創新的不斷產生,同時不斷將創新納入到有效的資本市場規則之中。比如,通過有效制度規范解決商業銀行的綜合化經營問題、理財業務的關系問題;通過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為影子銀行、商業銀行提供有效的中小企業信息,解決其融資服務過程中對中小企業信用調查的困難,降低金融機構風險控制成本等等。從歐美的經驗看,雖然歐美國家在從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蕭條到1995年之后的金融自由化,再到2008年之后的金融穩定方案的長期金融制度變遷中,表現出的有效監管情況下創新不足,放松監管情況下投機過度的事實,是私人資本過度逐利行為造成經濟波動的結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歐美資本市場體系的不斷調整,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的差別卻也體現了資本市場在不同條件下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這就要求資本市場體系設計應該以用來滿足特定社會分工條件下,社會資源的更有效利用為原則,對此,不僅僅是建立長期資金高效融通的現實機制,更是需要將流動的資本配給到更能有效運用其創造價值的企業,即要保證影子銀行的功能的實現。

第三,建立科學透明的財務體系,從最底層完善財務信息的披露與管理。透明和科學的財務管理體系為企業合理利用資源,金融市場合理配置資源提供了清晰的歷史記錄,是將金融創新的成果納入的資本市場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事實依據。對此,需要建立更為廣泛和健全的會計信息監督管理體系;需要政府把職能從控制風險轉移到向市場揭示風險上來;需要對提供信息和公證服務的中介機構加強管理和推介,以滿足資本市場對信息有效性的需求。在當前中國資本市場體系設計中,要考慮財務信息的采集與使用問題,減少政府對影子銀行的限制,同時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基于放松限制與加強監管的矛盾解決需要,必須不斷優化金融結構,淡化影子銀行的概念,通過資本市場提供有效、全面的財務信息是最根本的途徑。它也是解決在宏觀經濟框架下對影子銀行業務監管的綜合考量以及監管的成本與收益分析、科學監測評估體系的建立、混業經營的審慎推進、金融立法和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措施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曉求.資本市場:中國金融崛起之關鍵[J].資本市場,2010,(1).

[2]曹鳳岐.解決問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J].資本市場,2010,(1).

篇(6)

資本市場與產能過剩相關論述

我國經濟在經歷了快速增長后,各行各業都發展迅速,而長期的高速發展必然會導致產能過剩的問題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造成資源浪費,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產能過剩在水泥、汽車、電解鋁和鋼鐵四個行業中的現象比較突出,其后又逐漸蔓延到鐵合金、電石、焦炭等行業,2005年出現了11個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而到了2009年,已經至少有18個行業出現了相似的過剩情況。產能過剩對經濟的運行也起到了消極的作用,不但會導致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會出現發展的偏差,導致經濟運行受到制約,且不能有效調節資源的利用,不利于經濟的轉型優化。

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焦點問題,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視。我國的產能過剩規模大、程度深、影響遠,在世界經濟的發展史中具有獨特性,而產能過剩的程度已經超出了文獻對于過度產能的描述,其涉及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包括資本密集型的眾多行業,及勞動密集型的眾多產業,甚至在需求量急劇縮減的很多夕陽產業中,也普遍有產能過剩問題的存在。我國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許多行業的發展并不成熟,許多企業容易對某些具有發展前景的戰略性新興行業形成共識,形成投資的扎堆現象。雖然,發展中國家具有發展的后發優勢,可以集中性地投資以促進該行業的迅速發展,使生產能力在短時間內得到較大提升,但市場的需求額度有限,因而會隨之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以影響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

從市場需求出發,專注于不確知的過渡投資行為,這種投資對企業的決策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獨立于市場需求的行業投資,容易引起產能過剩的問題。我國的技術變遷由國家控制力所產生的,影響比市場決定的成分大,技術沖擊是內生決定的,這樣對我國的產能過剩現狀分析比較透徹,但要細致闡述我國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原因,還要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制度。業內將投資扎堆和衍生的產能過剩現象稱為“潮涌現象”,其所導致的產能過剩嚴重程度與該國家的發展戰略具有最直接的關聯,如果發展中國家遵循自身的比較優勢,以作為其主要的發展道路進行發展,企業的投資更多地會依靠自有資金進行審慎的投資,所引發的產能過剩沖擊力將可能會小許多。

此外,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監管體制和金融結構、地方政府的管理體制等,也會對潮涌現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造成扭曲性的激勵,這是組成政府控制力的重要部分。在我國,地方政府出于對行業發展的推動,會出臺政策性的補貼,投資企業在初期由于低成本的投入,可以達到較高的收益而“蜂擁”投資,很容易形成產能過剩的情況,而這些投資由于依靠政府控制力的因素較大,其所形成的產能過剩對政策的依賴性強,而不是由市場因素來調節,因而導致經濟的波動性加大,這在我國的發展中表現比較明顯,說明地方政府的財政激勵措施可以促進“潮涌現象”的發生。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我國的經濟運行中,要素價格的扭曲是產能過剩發生的根源,而要素價格扭曲引發的因素,包含土地市場的扭曲、資本市場的扭曲、能源市場的扭曲和勞動力市場的扭曲,這些共同構成了市場要素的扭曲,是導致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原因,其中以資本市場的扭曲首當其沖,作用也最大。

我國的過渡投資和資本生產者補貼有相當大的互聯關系,其補貼程度往往可以超過整體生產者補貼的40%,因而盡管勞動力市場的壓力日益增加,但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發展仍然可以保持較快的增速。我國由于現有的經濟體制,對傳統的國有企業和大規模私有企業的重視程度高,出現了諸如“規模歧視”和“所有制歧視”的問題,金融機構對國有企業和大規模私有企業的信任度高,貸款的尺度相對放的更寬,而一些非國有制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貸款壓力很大,據中央銀行統計數據顯示,在2007年之前的近10年間,銀行的貸款一半以上提供給了國有企業。而在我國形成的“規模歧視”和“所有制歧視”的現狀下,也出現了兩種銀行資本經過商業信用傳遞糾正資本市場的扭曲現象,而糾偏效應對其他企業的發展也有促進效果,兩種糾偏機制分為:一是規模傳遞機制,其銀行貸款對大規模私有企業的重視,傳遞到商業信用,然后是以民營企業為代表的多數中小規模企業;二是所有制傳遞機制,銀行貸款對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公有制企業的重視,傳遞到商業信用,然后是民營企業。由資本市場的扭曲所引起的糾偏方式,對產能過剩會有影響,而從微觀的視覺來審視和檢驗市場扭曲與產能過剩之間的關系,產能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但從微觀視角下來探索資本市場的扭曲和產能過剩之間的關系仍然不夠明朗,其相互之間的概念也不夠清晰,由于界定困難,導致科學準確的測度有很大的阻礙。因而研究產能過剩和要素市場扭曲程度的關系,大多是從宏觀的角度來進行描述,但對于細致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準確度則相對降低。

資本市場扭曲下的產能過剩問題

受政府控制力的影響,我國的資本市場扭曲主要是由規模企業融資方式和國有企業為依賴的長期債務形式導致,而中小企業融資和民營企業短期債務的市場扭曲主要是來自商業信用,企業的規模和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容易造成不同的融資方式,對產能過剩的程度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均表明,不論是國有企業、大規模私有企業,還是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一般獲得的長期債務越多,企業產能過剩的情況就會越嚴重,而已有的經驗證實,長期債務對產能過剩的影響程度排序是由高至低的,分別是國有企業、中小規模企業和大規模企業,這說明如果是將長期債務融資歸結到中小規模企業和民營企業上,但轉嫁到了大規模企業和國有企業上,不一定會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狀況。

而對于企業通過債務杠桿,以獲取商業信用的方式而言,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民營企業、規模較小的企業,其所獲取的商業信用融資越多,產能過剩的程度就會越嚴重,這與理論預期是一致的。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民營企業和規模較小企業,其對于短期商業信用融資的依賴,充分反映出不穩定的外部關系,因無法獲取長期穩定的債務融資,可能會助長這類企業儲備過剩產能。而市場中嚴重的產能過剩,一般與大規模股份制企業和國有企業通過商業信用渠道轉移到中小規模企業和民營企業有關,其中的轉移資金用來進行市場糾偏,而資本市場扭曲的市場糾偏,所付出的社會成本也是較大的。通過對企業的微觀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企業債務中的長期債務獲取方式和商業信用對產能過剩具有積極的作用,可以起到穩定正向的效果。

由于中央銀行機構對國有企業和大規模股份制企業的貸款有偏向意識,出現了“規模歧視”和“所有制歧視”的要素市場扭曲現象,但在市場中通過商業信用的融資對上述的兩種機制進行傳遞,自發地糾偏要素市場的誤差,傳遞機制是在我國特有的經濟制度和環境下才產生的。通過市場調查研究發現,資本市場的扭曲對產能過剩的作用有兩方面的表現形式:其一,通過商業信用融資的規模傳遞機制和所有制傳遞機制,對產能過剩具有正向的糾偏作用,并且其表現的形式十分明顯;其二,由于“規模歧視”和“所有制歧視”的存在,資本市場的扭曲會加劇產能過剩的程度,雖然其實際的作用表現并不十分明顯。但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銀行對國有企業和大規模股份制企業的偏向,產生的“規模歧視”和“所有制歧視”,會通過商業信用渠道輸送到中小規模的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而其中轉移的資金可以糾偏資本市場的扭曲,同時,這種現象也會產生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情況,而且導致市場糾偏在資本市場的扭曲中付出較大成本。

資本市場糾偏下的產能過剩問題

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但同時也伴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情況,為了消耗剩余產能,形成了我國經濟對世界市場傾倒產能的嚴重依賴,而經濟發展的不對稱,將會導致國際貿易條件持續性的惡化,我國的外匯儲備在迅速積累的同時,會給經濟穩定良好發展帶來隱患。學界關于我國產能過剩的研究理論較為多樣,而且與西方已有的產能過剩理論相互比照,我國的產能過剩情況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不能完全闡述我國產能過剩的全部原因,而尤其是過分注重于從宏觀方向檢驗產能過剩的成因,但對于微觀方向研究的視角也有很大缺陷,導致現有的研究理論難以充分說明當下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原因。本文從宏觀及微觀視角進行分析,在通過相關的企業數據進行研究后得出:無論是國有企業、大規模股份制企業,還是以民營企業為代表的中小規模企業,隨著長期債務和商業信用的累積,產能過剩的程度就會加劇。同樣,隨著中央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對國有企業和大規模股份制企業的偏好,給予這些企業更多的貸款,這些企業長期累積的債務會造成產能過剩的情況更加嚴重,而傳遞到中小規模企業的信用融資則會加劇其產能過剩的程度。

我國的金融體制和經濟結構容易導致資本市場中出現“規模歧視”和“所有制歧視”,其所導致的資本市場扭曲,可能會加劇產能過剩的效應,而以上兩種“歧視”的情形,也會將糾偏效應傳遞到中小規模的企業,形成諸如“規模傳遞機制”和“所有制傳遞機制”,對產能過剩形成顯著的正向效應。可以看出,我國資本市場的扭曲和糾偏可能導致企業的產能過剩更加嚴重,是其加劇的重要因素。從宏觀及微觀兩方面研究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提出建議,改善要素市場的扭曲,對提高產能的利用效率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資本市場的扭曲雖然可以對商業信用渠道的糾偏有推動作用,從而改善要素配置的效率,但由于資金來源不夠穩定,給企業造成較大的壓力,因而會通過儲備過剩產能來抵消這種存在的資金不確定性顧慮。由于在資本市場扭曲的糾偏會付出較大的成本,因而要對市場扭曲的實際效益進行評估,并在適當的時機改善要素市場的扭曲,是關乎到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此類研究尤其是在經濟發展的中期具有顯著影響。

綜上,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給經濟的運行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因而研究產能過剩的資本市場糾偏效應對改善我國的經濟現狀具有積極的作用。相關的研究尚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理論,因而結合宏觀與微觀的視角進行分析,對經濟的運行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斌.歷史上產能過剩的應對策略及對當前的啟示[J].商業時代,2014(8)

2.王立國,周雨.體制性產能過剩:內部成本外部化視角下的解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3(3)

篇(7)

資本市場所層次;中小企業;融資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7-0114-02

1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雖然仍處于初級階段,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參與市場競爭的準入條件放低,開放的市場不僅有傳統的國有企業的參與,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加入到市場經濟的行列中。融資是中小企業當前面臨的最為困難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小企業能夠從銀行獲得的貸款有限。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資本在全球市場的流通和配置,資本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階段。我國的商業銀行,大多數依舊是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這就決定了,商業銀行的各種經營行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國家宏觀調控、國家政策的制約。當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在對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這一方面,并不理想。能夠提供的貸款金額有限,并且期限較短,這就使得這種貸款并不能夠有效地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其面臨的經濟困境。程序繁瑣、還款期限短,無法解決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這就是當前中小企業不愿意通過商業銀行貸款來緩解自身的資金問題的主要原因。中小企業的融資,除了解決眼前的問題以外,更主要的是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而生產規模的擴大是一個周期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金的周轉極為重要。當前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通常只有一年的期限,對于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而言,一年的時間極為有限,即無法滿足企業規模擴大的周期需要,同時也無法解決資金周轉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當前商業銀行提供的貸款方案,更如同“雞肋”,很難引起中小企業的興趣。

第二,我國的市場投資類型有限,能夠提供融資的企業和機構較少。從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累積,我國雖然也出現了一批風險投資公司,但是他們主要的投資對象是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以及在中小企業中發展勢頭較好,已經初具規模的企業。一般中小型民營企業要想獲得風險投資,還是非常困難的。除此以外,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并不是今天才暴露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針對這一問題,有些地區已經早早的開始利用第三方擔保機構的形式來緩解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但是從其實施的效果看,并不理想,沒有一個統一的擔保機制,沒有一個健全的運行維護體系,缺乏社會公信力,使得它最終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果。中小企業的融資,在未來依舊是困擾其發展壯大最重要的原因。

2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的缺陷分析

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健全,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在當前的國際市場上,雖然資本的全球性運作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但是我國的投資公司、風投企業等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還極為有限,能夠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擔保的第三方機構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通行的健全的體系。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得不到緩解,與我國資本市場的建設發展落后有關。在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顯然是欠缺的。

第一,風險資金的退出困難。國內風險投資項目的退出方式包括股份轉讓、IPO和清算三大類,其中,股份轉讓是風險投資退出的最主要方式。在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中,資本的運轉應該表現出一種靈活自由的特性,既有開放的環境讓資本進入市場,同時為資本退出市場準備好通道。從近期我國風險投資項目統計情況來看,有70%以上的項目退出方式為股權轉讓;只有20%的項目實現了IPO退出,其中,境外上市的退出項目又占IPO退出項目數的90%。

第二,資本市場運行機制的缺陷。風險資金的退出難,從根本上講還是因為在我國的資本市場運行機制中,存在著大量的缺陷。當前國內的投資市場上,除了主板上市公司的資金能夠較為自由地退出外,其他資本形式要推出資本市場還有著諸多困難。我國主板市場雖然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其市場容量小,進入門檻高,深滬兩市的上市公司加起來只占全國企業總量的萬分之一,融資能力有限;二板市場到現在未能建立,曾被寄予厚望的創業板現在已經演變為“四不像”的中小企業板,成為主板的附屬,投入此板塊的風險資本只能尋求海外上市來實現退出;三板市場目前剛剛試點,政府步步小心,未來很難定論,也很難將其視為一條可靠的風險資本退出途徑。

3 資本市場多層次發展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要健全資本市場的發展,多層次是必然的選擇。資本市場的多層次化,意味著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規模、定位來獲得不同的融資幫助。當前資本市場多層次化發展對中小企業的融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私募融資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私募融資的出現,在于一個國家經濟整體發展趨勢的穩定,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使得許多外國資本對中國市場有了更多的投資信心,當前國外私募資金在我國的運轉,主要是通過收購優秀的企業和金融機構來運作。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的私募資金,實力和整體運作水平已經非常成熟,這些私募資金創造的價值和財富也不容小覷。這些外國私募資金的出現,也為一些中小企業提供了機遇,但是最終的收益卻是大部分流向國外。在這種旺盛的市場需求下,建立我國的私募融資制度,就顯得極為必要。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所作的報告,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中小企業的資金運轉出現問題時,有高達60%的企業會選擇向銀行借款,另外一些則是通過向職工、親友、朋友等非金融機構借款。也就是有40%左右的企業,本質上是通過民間資本的借貸來進行資金運轉的,這個需求是非常龐大的。如果能夠建立私募融資制度,就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中小企業對非銀行貸款的需求。

第二,完善證券市場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證券市場,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進行證券交易的場所,一個國家設置證券場所的目的是為了在自由的市場環境下資本能夠盡其所能地實現優化配置。在經濟學上,判斷一個證券市場是否發揮了其應有的功能,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在這個證券環境下,企業是否能夠均等地獲得融資機會以及盡可能低的融資成本。但是就當前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水平來看,很顯然是難以達到這一標準的。我國的資本市場在當前層次單一,股票交易只有在滬市和深市兩大證券交易所進行。而進入兩家證券交易所的門檻使得許多中小企業很難通過這種正規的證券市場來獲得資金,這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而言非常不利。要建設我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完善證券市場的建設就是一個必然之舉。從證券交易所的數量來看,一個交易所能夠接納的上市公司不足3000家,而我國的中小企業數量上超過1000萬家,當前深滬兩所上市的公司不足2000家,從這個數據對比我們就可以看出,在數量上,我國的證券交易所就無法滿足中小企業市場的需求。所以,僅僅靠深滬兩家交易所來承擔起我國中小企業在證券融資上的需求是不現實的。除了數量上的限制外,當前中小企業想要進入證券市場進行融資的可行性不大,既然場內交易市場受到局限,那么只能積極地發展場外交易市場,爭取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平臺和融資機會。

第三,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所謂場外交易市場,指的就是與深滬兩大正式證券交易所相區別的融資市場,它主要針對一些中小企業和創業型企業。場外交易市場的特點在于他的進入條件要遠遠低于主板市場的水平,這是由它的服務對象的發展水平所決定的。中小企業本身的發展歷程短,企業規模下,資本積累不夠雄厚,很容易受到市場環境的沖擊和影響。所以,在其初期必須借助于外界的力量來實現企業的發展壯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場外交易市場上對企業自身的實力毫無要求,恰恰相反,場外交易市場上市公司一般都要求有高度集中的業務范圍、嚴密的業務發展計劃、完整清晰的業務發展戰略和較大的業務增長潛力等特征。場外交易市場為這類企業的股份提供了流通場所,提高了這類企業股份的流動性對改善這類企業的融資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紀敏.為私募融資與場外市場打開制度空間[R].上海證券報,2006-03-27.

[2]張承惠.中國需要多層次資本市場[J].中國改革,2005,(6).

篇(8)

現狀:

無法忽視的“國際性”影響

當前,業界很多呼聲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程度太低,與發達國家資本市場開放相比差距很大,并列舉出很多具體的“事實”來證明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不足,尤其是各種“數字”,如國內企業在海外發行上市的數量和金額、國內境外機構投資者數量、國內市場上可交易的國際性金融產品種類等。這樣的看法似乎不無道理。

實踐中,有的人認為,資本市場國際化是資本在運動過程中實現的證券發行、證券投資以及證券流通在國際間的自由化,是資本跨國界流動的必然產物。有的人則認為,資本市場國際化是指資本(證券)市場與國際資本(證券)市場接軌,國內市場成為國際市場的組成部分。還有的人認為,資本市場國際化是指法律法規接受國際通行的概念,接受國際會計準則和信息披露原則,市場間互相開放。

如果按照上述對“國際化”的界定,我國資本市場目前發展水平與之相差甚遠,遠遠無法達到“國際化”的要求,尤其是考察國內企業在海外發行數量金額、國內市場上的國際性金融產品數量等“硬性”指標,國內資本市場離“國際化”程度更是遙遠。但現實中的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自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幾乎所有的國際性金融事件都能影響到國內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國內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對國際金融市場上“風吹草動”的反應也幾乎同步,如眾多分析均認為不會對中國造成影響的迪拜債務危機依然在第一時間引發了中國股市的巨幅震蕩。反過來,中國資本市場變動、證券交易市場波動的國際影響力也愈加顯著。國際資本市場上越來越多的研究和預測都離不開對中國市場情況的考慮和參照,中國資本市場的變動往往能夠引起全球資本市場第一時間的“連鎖反應”。2009年8月31日的A股暴跌中,上證指數下跌6.74%,深成指數下跌7.55%,這次國內市場的突發性下跌隨即引起全球股市紛紛跳水,恒生指數跌4.84%,其他亞太主要股市也大幅下挫,稍晚,美國道瓊斯指數下跌1.74%,納斯達克指數下跌1.06%,歐洲各主要股指跌幅也在1%左右。A股暴跌的影響不止于此,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隨后大幅收低,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期銅價格跌幅超過4%。國內市場變動產生如此程度的國際影響力并非個案,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中國股市已經成為國際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影響力任何人都無法忽視。

國際資本市場間的互動關系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互相“滲透”、沒有一定的“國際化”是無法實現的。當然,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對外資進入的領域、額度和程序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仍存在較多的限制,并沒有完全開放。應該說,這些方面更多是對我國資本市場“國際性”水平不高的反映。“國際性”代表一國資本市場自身在制度、規則等各方面建設和完善的程度,它可以衡量一國資本市場“成熟”與否和發展到達的階段如何。我國目前資本市場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方面,國際性水平和影響力相比發達國家仍顯不足。如何在不斷改進各種內部設計、完善相關規則方面下大力氣,努力提高市場的成熟程度和“國際性”水平更需要引起廣泛的關注。

博弈:

“迫切”不能“急切”

“高效”更要“安全”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金融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資本市場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建設一個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資本市場既是前面提到的“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戰略任務。政府和有關部門一直致力于我國現代資本市場的構建和完善。

我國現代資本市場的構建和完善是一項充滿難度和挑戰,需要穩健推進的綜合性“工程”。雖然經濟的發展對現代資本市場構建不斷提出新的“迫切”要求,但考慮到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仍很不完善、金融中介機構還不成熟、創新工具依然缺乏和匯率波動仍不靈活等實際限制,資本市場的改革和開放不能“急切”,要更加注重“穩健”和“安全”。

韓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始于上世紀80年代,在其《資本市場國際化計劃》中制定了4階段發展步驟,即間接參與(1981~1984年)、有限度直接參與(1985~1987年)、進一步開放(1988~1989年)和完全開放(1990年后),穩步推進本國資本市場的開放進程。臺灣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歷時20年,貫徹先間接投資后直接投資、先機構投資后個人投資,根據市場發展實際情況逐步放寬限制的原則,經過三個發展階段實現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日本同樣采取慎重的漸進式方針,有步驟逐步放松金融監管,引進競爭機制,在長達40年的時間里實現了本國資本市場的全方位對外開放。

上述國家或地區對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穩健”與“安全”的重視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當然,也有國家對于開放本國資本市場過分“急切”,忽視對風險的分析和控制,導致風險的累積和爆發,致使國內發展受到嚴重損害。智利在本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中,忽視本國資本市場實際承受能力,盲目制定過高、過快的發展要求,特別是1974年開始的金融部門改革措施過于激進,與其自身尚不完善的經濟基礎和金融監管水平極不適應,最終導致國內利率大幅攀升,大量外資涌入,為拉美債務危機的爆發埋下禍根。

可見,資本市場的改革和對外開放必須要與經濟系統發展水平相適應,協調好與經濟系統和制度間的均衡關系。否則,資本市場脫離實際“國情”的盲目對外開放將面臨巨大風險,如所謂的“波動溢出效益”等。這些風險經過“連鎖反應”被放大,甚至可能侵犯到國家的經濟乃至國家。

當前,隨著國際資本流動的日益“順暢”和金融衍生操作的大肆使用,風險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無限”擴大,任何單一資本市場的小波動都有可能引起多國資本市場“風起云涌”。“迪拜世界”在短短幾日內“橫掃”國際資本市場,造成全球范圍內股市暴跌和匯率大幅波動:在亞洲,日經指數下跌1.7%,港股恒生指數重挫2.7%,澳股S&P/ASX 200指數大跌2.4%;在歐洲,英國FTSE 100指數跌3.2%,德國DAX基準股指跌3.2%,法國CAC-40指數跌3.4%;而美元兌日元匯率創下14年來新低。國際資本市場上這種風險傳遞“牽一發動全身”的特點,使得任何一國在本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中所面臨的風險和不穩定因素都大大增加,脫離經濟系統實際發展水平的“超前”對外開放,必將對一國資本市場造成難以估計的不良影響和沖擊。

因此,我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和對外開放不能過分追求“速度”,要更多注重“穩健”和“安全”。要從間接開放開始,穩步做到國內市場的開放后再“安全”地實現更高層次和程度上的對外開放。要制定詳細周密并具有一定靈活性的開放計劃和實施措施,把握好對外資進入我國資本市場渠道和手段的控制,從各個層面保障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和開放進程的有序、高效、穩健和安全。

開放與監管:

雙向開放內外交流

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早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世外”,否則就只能在“閉關鎖國”中快速落后,離開國際活躍舞臺。理論上,一國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完全應該自主決定,即是否開放、如何開放和開放步驟都完全由一國自主決定。但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在全球普及后,要求單個經濟體“開放”和“交流”的國際壓力愈來愈大,這在某種程度上對一國資本市場開放的自主決策產生很大影響。

概括來講,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包含兩個方面:國內資本投到境外和國外資本進入境內,即“走出去”和“引進來”。這兩方面的“開放”和“交流”對促進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和對外開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必須堅持兩者并重。實質上,一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和“國際化”發展是一個內外部各項制度不斷協調適應的過程,是內外部市場運作規則有效對接和轉換的過程。國內外資本市場規則對接的難度越小、越容易,越有利于資本在兩個市場間的流動,越有助于提高我國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在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和對外開放探索中,要適應國際慣例,與國際要求接軌,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加強“內外交流”。

但是,在“內外交流”的過程中,一國資本市場將面臨更多來自國際資本市場的風險和沖擊,正如前文所述,國際資本市場“牽一發動全身”的風險傳遞特點將使得我國在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中面臨更多的風險和不穩定因素。如何防范和化解這些風險和不穩定因素對資本市場監管提出了嚴峻考驗和要求。

篇(9)

從6月21日就已截止征求意見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到現在還沒有下文。有消息人士稱該方案懸而未決的原因是高層對改革內容不滿意,未觸動新股發行體制的核心。

證監會主席肖鋼曾撰文稱,“寬進嚴管、加強監管執法是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監管轉型的著力點”。業界專家由此認為,因為監管層的改革“著力點”是“寬進嚴管”,這個原則假如包含新股發行,那么IPO遲遲未能重啟似乎就有了根據。或許新股發行體制正在醞釀觸及“靈魂”的改革。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已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僅有的股票和債券兩種融資工具已經難以滿足直接融資的需要了。近幾年來,直接融資產品不足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比如,銀行股等權重股一提再融資馬上就會引起市場的大幅波動。假如直接融資產品、渠道再多一些,銀行股等大盤權重股的再融資就不會對市場產生這么大影響了。同時,直接融資比重也會得到提升,在風險防范和危機處理方面也會增加一些具體而有用的措施。

除了股票和債券之外,國際上通用的直接融資產品包括優先股、可轉債、應急可轉債等。這些直接融資產品介于股票和債券之間。在我國的資本市場上,可轉債前些年用的稍多一些,近年來也比較少見,類似于優先股的產品也曾出現過。

最終出臺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或許會容納進更多的直接融資產品。

其次,堅決打擊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對“忽悠”投資者的上市公司絕不姑息手軟。

股市一直以來對違規行為都抱著“零容忍”的態度。在證監會每周五的例行新聞會上幾乎都會披露、通報一些違規案件的查處進展情況。

肖鋼稱,監管執法是資本市場發展基石。資本市場具有法治依賴性,需要推動法治建設、加強監管執法,保障市場運行不脫軌。為此,肖鋼提出,要建立健全“主動型”立法保障機制,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可考慮“一年一評估、兩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及時將監管執法經驗和趨勢反映在立法之中。

從監管層的動作來看,嚴打違規將會一以貫之的進行下去。

上市公司“停而不退”是市場中的又一重要問題。受此影響,多年來市場有惡炒垃圾股、重組股的惡習,導致投資者盲目追捧,嚴重干擾了市場投資秩序。在去年滬深交易所完善退市新規之后,已多年沒有公司退市的局面有了改觀,兩家上市公司被終止上市。但各界對退市新規仍有微詞,證監會也表示要進一步深化退市制度改革。

股市要想進入“良幣驅除劣幣”的狀態,就要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比如對于用造假上市、粉飾業績來“忽悠”投資者的上市公司,可依法令其退市,并賠償投資者損失。實現退市常態化應成為退市制度改革的目標之一。

第三,修訂《證券法》和《公司法》等資本市場“大法”,為市場進一步改革發展預留出足夠空間。

推動《證券法》修訂是今年證監會的重點工作之一。8月2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稱,證監會已成立了《證券法》修改工作小組著手開展相關工作,目前正在匯總梳理近幾年各方有關修法建議、意見的基礎上,向會系統各單位征集相關意見。下一步,證監會將在分析匯總各方建議意見的基礎上,研究提出證監會關于《證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在進一步征求市場各方意見后,報送立法機關,并爭取將《證券法》修改納入2014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目前,《公司法》修訂工作仍未啟動。

據了解,現行《公司法》和《證券法》為2005年10月同步修訂,2006年1月1日同步實施。

篇(10)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市場經濟得到顯著發展,資本市場的成熟也促進了金融體制與經濟體系的完善。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及發展過程中,資金起著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而作為重要的運營方式之一,資本運作已成為分析并衡量企業經營成果不可或缺的一項因素。在此種情況下,企業為實現資本的積累與經濟利潤的最大化,就應當注重資本運作的開展,通過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資本運作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我國企業資本運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自加入WTO以后,我國資本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除了外資已經從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流向了技術密集型企業以外,沿海地區的外資也逐漸流向內陸地區。[1]對于各大企業而言,其經營結構與經營水平也得到了明顯改善。然而,相比于其他發達國家,我國開展資本運作的時間不長,還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企業的資本市場功能缺乏完善性

經調查分析得知,企業資本市場功能缺乏完善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由于不具備完善的資金風險定價以及資金運作風險評價兩項功能,使得我國證券交易市場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在企業上市方面存在不小的誤區,一些企業甚至打著上市的幌子來開展圈錢交易。此外,有的企業不具備強有力的社會責任心,通過欺騙散戶股民來達到維持高股價的目的。(2)過度發揮資本融資功能。部分企業把資本市場當作一項重要的融資渠道,并通過收購、合并企業的方式來引起大眾的注意,進而實現股票價格的抬高,營造一種生產經營良好的假象。(3)在資本市場中,資源配置功能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具體表現為基礎型與支柱型產業在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偏低。不少投資人員對這一現象不夠重視,導致市場對長期投資資產的價值認可度不高,市場的資源配置與國家相關政策軌道發生偏離,對基礎產業的發展及總體經濟結構的調整產生不利影響。[2]

(二)未能充分優化企業資本市場的融資結構

企業開展資本運作的一項重要手段即為“融資運營”,當前,企業主要采取的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考慮到這兩種融資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優缺點,因而為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潤,就需要根據資本市場及自身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融資方式。企業在開展銀行借貸等外部股權融資之前,應先選擇內部直接融資方式。但是直至目前,企業較少應用自行發行的債券與股票,更多的是選擇銀行貸款這一間接融資方式。這一做法給銀行帶來了不小的風險,企業也必須背負較高的銀行債務負擔,并且給企業內部激勵機制作用的發揮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不具備健全的企業資本市場機制結構

目前,我國還不具備健全的資本市場,大大降低了資本運作的效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資本市場現有的中介機構不具備高度責任感與獨立的工作氛圍,對客戶的服務態度比較差,有的甚至還會出現坐莊等違法事件。(2)缺乏資本市場機構的投資者,難以全面開發市場信息,導致信息傳播滯后現象的出現。(3)證券市場不具備完整的信息披露,除了無法及時傳遞信息外,信息披露分布狀況的問題也比較大。(4)資本市場監管工作不到位,未能充分發揮監管體制的作用,并且在證監會管理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的政治色彩。

二、解決企業資本運作問題的有效對策

(一)加大資本運作管理及相關機制的創新力度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企業為促進資本運作的長遠發展,并順利進入到資本化市場中,做好管理與體制的創新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資本市場的主體,企業各項生產及經營活動主要表現為對資本的運作與管理,此為企業資本運作與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所在。在此種形勢下,各大企業就應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產權管理制度,在完善內部組織管理機構,加大內部控制力度的基礎上,實現財務管理體系的完善。

(二)加強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

當資本結構不合理、資本運作成本過高時,就會對企業的生存及未來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作用。因此,為增加企業資本價值,確保發展所需資金,進而實現良好利潤的獲得,做好資本運作成本的控制工作意義重大。具體來說,企業應當從資本市場的發展變化及自身實際情況出發,來對融資比例進行調整,并借助經濟杠桿指標來對資金成本進行調整與嚴格控制,從而實現自身資本結構的全面優化。我國大部分企業當前資產負債率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從長遠角度考慮,應當對債務及股權的融資比例進行調整。[3]其中,相比于銀行借貸的成本,債務融資的成本要更低一些。因此,企業為有效減少生產經營中受到的壓力,并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就應當將債券的融資比例進行適當增加。

(三)注重企業員工業務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

任何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均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然而實際上,我國不少企業不具備高能力、高素質的專業性人才,未能及時向企業的資本運作提供科學、可靠的材料,進而大大降低了資金運作的效率。而作為專業性非常強的一種綜合管理方式,資本運作對從業者的專業知識水平、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的把握能力以及試劑操作能力等,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基于此,企業就應當高度重視員工業務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進而促進企業資本運作效率及質量的全面提高。

(四)加快完善市場信托體制的建立

作為我國的一項新興市場,產權交易及信托憑證市場尚不成熟,在市場中的占有程度及發展規模還存在不小的局限性。但是,這些市場依然有著積極的發展趨勢。因此,為將企業資金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實現企業與市場的共同發展,就應當充分利用這些小規模的融資方式。[4]

(五)將企業的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

現階段,可用的融資方式較多,對于企業而言,不可采取同一種方式來開展資金運作,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合作使用直接與間接融資方式。例如,可將股權融資方式應用在風險比較高的項目中,而對于風險比較低的項目,則可應用債券的融資方式。

三、結語

隨著國際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其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市場環境以及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此種形勢下,企業為有效解決資金問題,促進資產快速增值,實現最大化目標利潤的獲得,就應當從創新資本運作管理、優化自身資本結構、加大員工培養力度、建立起完善的市場信托體制等方面出發,充分搞好資金運作工作,最終實現企業與市場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作者單位為中國大唐集團煤業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 楊國.企業資本運作的現狀及對策[J].經濟論壇,2010,6(08):91-92.

上一篇: 霧霾的解決方法 下一篇: 全面發展原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人与动人物在线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香蕉 | 呦呦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一本久久a精品一区二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