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1 14:42: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霧霾的解決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O6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PM2.5的概念
PM,英文全稱為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氣象學上稱為氣溶膠粒子。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科學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雖然PM2.5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
2、PM2.5的來源及成分
雖然自然過程也會產生PM2.5,但其主要來源還是人為排放。人類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氣體污染物,在空氣中轉變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來自燃燒過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燒、生物質(秸稈、木柴)的燃燒、垃圾焚燒。在空氣中轉化成PM2.5的氣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氣、揮發性有機物。其它的人為來源包括:道路揚塵、建筑施工揚塵、工業粉塵、廚房煙氣。自然來源則包括:揚塵、火山灰、森林火災、漂浮的海鹽、花粉、真菌孢子、細菌。
PM2.5的來源復雜,成分自然也很復雜。主要是人們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石化燃料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機碳化合物、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其它的常見的成分包括各種金屬元素,既有鈉、鎂、鈣、鋁、鐵等地殼中含量豐富的元素,也有鉛、鋅、砷、鎘、銅等主要源自人類污染的重金屬元素。
2000年有研究人員測定了北京的PM2.5來源:塵土占20%;由氣態污染物轉化而來的硫酸鹽、硝酸鹽、氨鹽各占17%、10%、6%;燒煤產生7%;使用柴油、汽油而排放的廢氣貢獻7%;農作物等生物質貢獻6%;植物碎屑貢獻1%。有趣的是,吸煙也貢獻了1%,不過這只是個粗略的科學估算,并不一定準確。該研究中也測定了北京PM2.5的成分:含碳的顆粒物,硫酸根,硝酸根,銨根加在一起占了重量了69% 。類似地,1999年測定的上海PM2.5中有41.6%是硫酸銨、硝酸銨,41.4%是含碳的物質。
3、PM2.5的影響
PM2.5對天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能見度水平上,造成灰霾天氣,而對人類則會嚴重危害人的身體健康,使呼吸道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
3.1對天氣的影響
雖然人眼看不到空氣中的顆粒物,但顆粒物卻能使能見度降低,使藍天消失,天空變為灰蒙蒙的,這種天氣就是灰霾天。根據《2010年灰霾試點監測報告》,在灰霾天,PM2.5的濃度明顯比平時高,PM2.5的濃度越高,能見度就越低。
雖然空氣中不同大小的顆粒物均能降低能見度,不過相比于粗顆粒物,更為細小的PM2.5降低能見度的能力更強。能見度的降低其本質上是可見光的傳播受到阻礙。當顆粒物的直徑和可見光的波長接近的時候,顆粒對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強。可見光的波長在0.4-0.7微米之間,而粒徑在這個尺寸附近的顆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組成部分。理論計算的數據也清楚地表明這一點:粗顆粒的消光系數約為0.6平方米/克,而PM2.5的消光系數則要大得多,在1.25-10平方米/克之間,其中PM2.5的主要成分硫酸銨、硝酸銨和有機顆粒物的消光系數都在3左右,是粗顆粒的5倍。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灰霾天是顆粒物污染導致的,而霧天則是自然的天氣現象,和人為污染沒有必然聯系。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空氣濕度,通常在濕度大于90%時稱之為霧,而濕度小于80%時稱之為霾,濕度在80-90%之間則為霧霾的混合體。
3.2對健康的影響
一般情況,粒徑超過10微米的顆粒物,會被擋在鼻子的外面;粒徑在2.5微米至 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可以進入呼吸道,但隨著吐痰,打噴嚏被部分排出體外;而PM2.5因為人體的生理結構對它沒有任何過濾、阻攔能力,除了本身對人體呼吸系統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同時它還可能作為攜帶細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的載體侵入人體肺部,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PM2.5還可以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
4、PM2.5影響的解決方法
4.1用法律手段來解決PM2.5的影響
解決PM2.5的影響,必須全民動員起來,國家必須制定相應健全的法律法規,擬于2016年實施的PM2.5國家標準的出臺已經走出了依法治理PM2.5影響的第一步,接下來必須切實有效的貫徹下去,提高執行力,加強約束力。對燃燒量大,污染嚴重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提高影響PM2.5因素的行業標準,用法律來制約各行業對PM2.5的貢獻。PM2.5對環境的影響已經廣泛被人們關注,做好PM2.5國家標準的宣傳力度,廣泛征求國民意見,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從我做起,參與到保護環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當中去,充分認識到這是個全球性的、長期性的難題,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
4.2從實際出發,從本源入手,從根本上解決PM2.5的影響
4.2.1控制工業燃燒的排放,完善配套治理措施,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切實控制PM2.5濃度。改變燃料構成;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工業合理布局;深化污染減排。政府必須參與,強制整改,控制好國內高耗能企業的燃燒排放,并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操作性強、成本低、對經濟發展無影響的新型整改路線。
4.2.2控制好國內汽車尾氣的排放。汽車尾氣排放是城市PM2.5大幅度升高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治理汽車尾氣排放,加快實施更為嚴格的汽車排放標準刻不容緩。提高燃油品質,降低在用車尾氣排放的污染,發展新能源汽車,推廣使用清潔代用燃料,利用物理、化學方法凈化尾氣中的有害成分。
4.2.3利用自然、做好綠化。保護分散的水域,尤其是河流、沼澤地、湖泊、洼地等。城市干島易形成穩定的大氣團,特別是人工強烈熱島和干島的配合形成城市下墊面穩定的塵島。分散水域能夠有效凈化空氣,大幅緩解干島和熱島效應。市區的綠化尤為重要,增加分散水域、增加樓頂綠化、增加樓外墻光觸媒涂裝或裝飾。
4.2.4冬季實行區域集中供熱,這是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有力措施。尤其是北方城市,采用集中供暖方式,將分散的鍋爐擁擠中的大鍋爐替代,可有效地達到除塵、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以減少這些污染物質對PM2.5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煥啟.PM2.5在國內外的發展[J].地球,2013,(2):24-27.
[2]江镕,鄺飚.驅散霧霾需舉全局之力[J].環境,2013,(2):36-36.
[3]關于PM2.5那些事[J].計算機應用文摘,2013,(5):65-65.
近幾年來,我國各地空氣質量污染嚴重,PM2.5指數頻頻上升刷新紀錄,各種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呈現高頻次,低齡化現狀。霧霾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對于霧霾的治理迫在眉睫。即使各地政府頻頻出臺治理政策,仍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說明霧霾的治理是一個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空氣質量的改善,霧霾的治理需要結合各地經濟情況,在政府動用各種手段的帶領下,全員配合參與才會逐漸改善。
1霧霾及其成因
霧霾主要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構成霧霾的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而導致霧霾加劇的是可吸入顆粒物。霧霾事件是大氣穩定,人為污染排放,浮塵和豐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結果。霧霾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1.1在犧牲環境的基礎上提速經濟發展
近10年來,我國經濟呈現GDP年均約10%的高速增長態勢,但卻也帶來了由于忽視環境治理而開始顯著加劇的霧霾污染問題。我國現階段正處于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社會片面強調經濟發展速度加劇了霧霾問題同時增強了解決難度。
1.2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
工業燃煤產生大量含有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廢氣加劇了霧霾天氣的形成。我國煤炭資源的消耗約占世界的一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是霧霾加劇的重要原因。
1.3汽車尾氣的排放
近年來全國汽車購買量急劇上升,汽車尾氣中含有硫、氮化合物,易通過化學反應形成二次污染物產生霧霾。城市霧霾天的主要成因是pm2.5,而它總量的80%以上是由硫酸鹽、硝酸鹽、有機氣溶膠等構成的,被統稱為氣溶膠。組成氣溶膠的主要來源是汽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與氫化合物等,它們在空氣中發生了化學反應產生霧霾。
1.4工地施工增加的灰塵
我國經濟建設不斷發展,對建筑設施要求日益增長需要將城市道路拓寬及建設高樓,從而施工產生大量灰塵加劇霧霾。
1.5日益增多的高樓大廈
越建越高的樓區的阻擋作用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不利于擴散稀釋大氣中懸浮的微粒,積累的微粒使得垂直方向上易出現逆溫,使得大氣層低空的空氣垂直運動受到限制,空氣中懸浮顆粒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面加劇了霧霾的產生。
1.6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忽視
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長,將環境保護問題置于經濟發展之后,加劇了霧霾天氣。
2霧霾的影響
2.1霧霾天氣影響人們的正常生a生活秩序
在霧霾天氣下空氣能見度很低,干擾航空、輪船、汽車的運行。霧霾天氣減弱近地層紫外線,增強帶有傳染性的細菌、病毒活性,使得傳染發病率升高。
2.2霧霾天氣危害人體健康
霧霾天氣中漂浮著數百種大氣顆粒物,其中直徑小于10微米的氣溶膠粒子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霧霾天氣易引起鼻炎、支氣管、癌癥等病癥,一旦長期處于這種環境,即使身體健康的人也可能會出現咳嗽,氣管炎等癥狀,甚至可使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發作或急性加重,肺功能下降,誘發肺癌、肺間質損害等。
2.3霧霾天氣下氣壓較低,空氣中的含氧量相對較低,易造成人們胸悶氣短的狀態
大霧有很強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有害的酸堿鹽等顆粒物,易被人體吸收,刺激人體的敏感部位易誘發一些過敏性病癥。對于經常接觸霧霾天氣的孕婦研究發現,霧霾污染甚至可能會影響胚胎發育。
3霧霾污染的治理措施
3.1借鑒國內外治理霧霾的經驗,結合當地實際治理霧霾
英國等國家在治理大氣污染的方法中給了我國很多啟示可供借鑒。比如,英國從1952年的霧都事件到現在的藍天重現花了50多年的時間,尤其是其中于1956年頒布的《清潔空氣法》明確大氣污染的防治法律體系,對治理霧霾起到了重要作用。結合我國法律環境應用到大氣污染治理中,比如在13年實行的《大氣污染防治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提高了治理效率。我國實行了一系列調控措施,例如通過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根據預測,對主要污染源實行動態調控,減輕了霧霾污染。
3.2進行宣傳教育,改善人們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
我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導致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不夠重視,需要加大宣傳教育,改善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樹立責任意識,培育綠色環保理念,踐行低碳生活消費理念。但是政府實行單雙號限行的措施并非治本之策,短時間的效果反而有可能起誤導作用,因此必須從理念上加強教育改善霧霾污染。
3.3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加大投入加強監管
加大財政投入,鼓勵技術創新,加快研發新能源,開發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且提高對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政府運用價格杠桿,引導節能減排,例如采取調整消費稅優惠政策,提高汽油,燃料等能源的差別稅率,建立資源稅,遏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對持續性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處罰,例如可采取按日、連續的罰款措施來減少企業的非法偷排,超標排放,逃避檢測等行為。因此在治理霧霾問題上必須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加大投入監管。
3.4完善法律體制,加強制度建設
我國環境污染嚴重,霧霾天氣出現的重要原因是對環境缺乏保護,而制度保障的缺失是重要因素。現行的環境制度大多數偏向于環境污染的治理而在保護方面的制度不夠健全,約束力不強,難以保證實施的有效性。法律制度建設強化了政府部門的責任意識,通過立法賦予權力,對處理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許可,對包庇環境違法等行為給予處分;同時強化了企業的責任意識,保障維護環境權益,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罰,減輕環境污染治理霧霾問題。
3.5明確具體任務,落實責任制度
各省份各地區明確設立并分配具體任務,及時向社會公開這些任務的時間表、承擔責任、責任人等,接受群眾監督。目標完成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應按環保法規定,由各級政府向人大報告接受質詢。自上而下的考核結果,應及時向社會公開,完不成任務要落實責任追究制度,由于主要成員或領導者不擔當、不作為,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要嚴肅追究責任,杜絕考核流于形式。
3.6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低碳經濟
霧霾治理的根本解決方法是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與治理污染相輔相成。調整單一資源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推動向上、下游產業進行低碳化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降低高污染、高排放的工業發展比重,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3.7公眾參與,構建全方位環境監控管理模式
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像我這般能夠托庇天氣的變化而獲得解脫。1952年12月初在倫敦發生的毒霧事件,先后導致了12000人喪生,這巨大的悲劇,一直警示后人。
那次悲劇性事件之后,英國民眾和政府普遍開始認識到控制空氣污染的重要性,直接推動了1956年英國空氣潔凈法案的通過。如今的倫敦,早已摘去“霧都”的帽子,“霧都”留在了英國經典文學作品和文獻中了。
但北京的霧霾天氣卻不可思議地越來越多了,“藍天全靠抽瘋(刮風)”,雖然夸張,傳達的卻是民眾對環境和空氣污染治理愈益強烈的不滿情緒。
客觀地說,這些年有關方面也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城區燃煤改造成燃氣、汽車的尾氣排放標準大幅提高,還限制購車和出行,奧運之前,市區的許多舊式工廠外遷……
一系列努力之后,北京的藍天確實曾經多了。但很快,隨著即期目標的達致,運動式的治理熱情和措施迅速消退,塵霾卷土重來,再次主宰了北京的天空,而且更為嚴重。
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在空氣面前,沒有富貴貧窮,沒有性別階級,沒有特權,人人平等。人類在付出了巨大的生命財產代價之后,認識到空氣污染問題本質上就是個政治問題。如今,全球有遠見的政治家、學者、企業家和環保主義者乃至普通人都在為改善空氣奔走努力。改善空氣質量,就是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這是一種自我救贖的努力。
作為新課程的組成之一,綜合實踐活動為小學教育帶來了新的氣息,注入了新的活力。該課程的開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既解放了學生,也鍛煉了學生,讓他們學到書本以外的知識,體驗了社會生活,開闊了眼界,為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從生活實際出發,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發揮他們的主體性,為他們創造一個更為開放、自由、民主的新型課堂。我在教學中遵從教育規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從實際生活出發,選擇切合當下需求的課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迸發智慧的火花。
現在已經進入汽車時代,生活離不開汽車,大家對汽車非常熟悉,頻發的交通事故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從學生抓起,樹立安全意識,遵守社會規則,共同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基于此,在《汽車與我們的生活》活動中,我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認識各種用途的汽車,初步了解汽車的發展歷史,熟悉知道各種交通信號、標志的作用,對生活中汽車有更深的了解。在活動中,我著重培養他們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得到提升。在第一課時中,我利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觀看相關視頻,之后大家一起討論了汽車的優點和弊端,進而提出我們的研究主題――汽車與我們的生活,每個小組分別選擇了自己的調查任務,有的是“汽車的種類和用途”,有的是“未來的汽車”,有的是“汽車與安全”,有的是“汽車擁堵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各個小組選擇了自己關心的問題,著手進行調查。他們首先制定自己的調查方案并出示本組計劃,而后進行分工和合作,分頭開展。有的小組采用了調查問卷的形式,有的小組采取了路邊觀察和采訪的形式,有的小組采取了網上查閱資料的形式,在這一過程中,老師作為輔導者會給予他們充分的幫助,并協調好他們的分工,保證他們的安全。一周之后,我們進行了結果匯報,大家踴躍發言,思路清晰,例子充分,看來下了很多功夫。這樣的主動和自主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想,由此看來,綜合實踐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帶動了學生的學習勁頭,一舉多得。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綜合實踐活動的著眼點就是身邊的生活,這樣學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變化,從中發現學習的樂趣。
二、從學生興趣入手,鼓勵學生積極探究
小學生想象豐富,好奇心重,對于既定的事實、概念及外界事物等都有強烈的探究欲望。基于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在其中嘗試各種活動和項目,體驗、發現、探究、合作、成功的樂趣,培養他們的創新和開拓精神,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各方面的能力。
《十二生肖的故事》學完之后,學生們意猶未盡,還在向我追問老鼠怎么會在第一位呀,獅子、老虎為什么沒排進去,龍本來長啥樣……我看到學生熱情高漲,看到他們的興趣盎然,于是決定進行一堂“十二生肖探秘”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讓他們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設置為“查找資料了解十二生肖的由來,探究十二生肖排序的原因及算歲數的的內涵,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激發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身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情”。我將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告訴學生,他們非常高興,于是一場關于“十二生肖探秘”的資料大搜集行動就展開了。三天之后,我以游戲活動的方式開始這堂課,讓學生戴上用絨布制作的十二種頭飾,在《十二生肖》的歌曲中自由舞動;之后,我提出了本次活動的探究目標――十二生肖的來歷、排序、計算年齡的意義等,接下來學生們紛紛拿出自己整理的資料――研究卡,按照十二生肖的來歷、十二生肖排序、十二生肖制作、十二生肖文化進行成果展示,大家認真聆聽并適時進行了補充,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思維活躍。之后,我們進行了猜謎、填成語和講故事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們表現積極,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綜合實踐活動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利用手頭資源,構建一個富有內涵、生動有趣的課堂,讓學生在這堂課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主動探究,即收獲知識,也收獲快樂。
三、從社會焦點著眼,引導學生關注當下
每一個人都離不開社會,我們的教育培養的是社會化的人,是懂得社會規則、關心社會現狀、富有責任心的新一代。這樣的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也有責任心和使命感,他們對生活和工作不會沒有目標,對社會不會漠不關心。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要適時以社會焦點時事為主題,引導學生關注當下,真正成為社會的一員,具備主人翁意識。
《霧霾和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堂富有意義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并借助公益廣告“你在哪里”指出當前空氣問題的嚴重和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小學生的接受力是很強的,當這樣的短片播出之后,他們按捺不住,紛紛表示大家齊動手,改善我們生活的環境。看到時機成熟,我提出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即“關于霧霾的成因,霧霾的危害,霧霾的個人防護,如何解決霧霾問題,以后我們應該做些什么”這五個問題。我向學生發放了事前準備好的資料,讓他們根據自己本組的需要進行摘選、匯總等,并填在相應的表格中,讓答案一目了然。同時,我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創作一條環保標語,并闡述標語內涵。我的目的就是將課外和課內結合起來,鍛煉學生全方面的素質。
綜合實踐活動,大多要求學生從身邊做起,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以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成長。
總之,小學生的發展事關國家的前途命運,小學教育任重而道遠。在小學階段,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總之,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一門實踐課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意義非凡,而巧用身邊資源,上好這門課,則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霧的生成非常簡單,如果遇到氣溫低的時候,尤其是在春秋季的早晨,靠近地面空氣中的水份含量超過飽和量,水汽凝結成小水珠,水珠充足而且相對集中,與空氣中的微細灰塵結合到一起,飄浮在空氣中,就形成了霧。
氣溫越低,霧氣越濃。根據地理位置不同,霧主要分為五種:輻射霧、平流霧、蒸汽霧、上坡霧和鋒面霧,另外還有混合霧、冰霧等。
為什么我們見到的霧沒有書里寫得那么漂亮?
氤氳遮白日,生氣動其間。歷史上有許多名著對“霧”進行過描寫,古人甚至會特意收集霧水飲用。但在現代生活中,霧既不能像它的外表那樣看起來“美麗”,也不能像古人描寫的那般潔凈。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無視環境保護,制造了許多有害氣體,最常見的汽車尾氣,其中不僅含有灰塵顆粒、重金屬,還有很多有害的化學物質,比如二氧化硫,平時這些有害物質會通過空氣的流動,逐漸遠離我們。
可是,霧在形成過程中,小水珠會與這些有害物質相互糾纏,特別是二氧化硫與水結合,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能夠變成毒性更大的硫酸鹽。霧氣將粉塵及硫酸鹽等物質“包裹”在其中,組成霧核顆粒,低空飄移時,不斷與污染物碰撞,能使污染物積聚,讓霧的有害成分大增,環繞在我們周圍,進而衍生成“霧霾”。所以,有霧的天氣里,空氣的污染比平時要嚴重得多。
霧里藏著傳染疾病的“大魔鬼”
如果人們長時間滯留在“霧霾”環境中,不僅精神感到壓抑,身體健康也會遭受嚴重傷害,出現血液循環阻礙,誘發感冒、心血管病、支氣管哮喘、肺炎等疾病。如果在有霧的天氣里鍛煉身體,運動時呼吸量加大,吸入空氣的量比平時多很多,吸入的顆粒會很多,反而加劇了有害物質對人體的損害程度。
霧對人類生命的威脅,直到上世紀才被發現。1952年12月,工業化發達的倫敦一直籠罩著濃霧。持續四天的大霧對于霧都倫敦來說并不罕見,然而,卻有四千多居民莫明其妙地喪生。大霧過后,倫敦居民的死亡率仍然高于正常水平,這一情況一直延續到次年3月。
經過檢查空氣測定記錄發現,在大霧的4天里,空氣中煤煙和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平時高出了4~5倍,霧中的巨毒物質被人體吸收,終于釀成慘劇。原來,因為冬天大家都在取暖,煤炭使用多,造成的污染比較厲害,空氣污染嚴葦,而且冬天又非常容易起霧。
這就是著名的倫敦煙霧事件。英國政府吸取教訓,于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凈法案》,在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遏制工業排放。
無獨有偶,眾多發達國家也曾上演過多起嚴重的大氣污染公害事件,包括1930年的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43年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8年的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事后經過檢查,發現都是由于工業污物排放以及汽車尾氣造成大氣污染。大自然在不知不覺中向人類展開了報復行動。
霧對人類的生活也會造成許多不利影響。霧滴落在地上,路面潮濕,車輛容易打滑,加之濃霧造成的能見度低,視線減弱,忽明忽暗,駕駛員看不清前方來往車輛及行人路況,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比平時增加了40%以上。
城市里發生的霧,污染物溶于霧水中,更加劇了污染程度,會“靜悄悄”地腐蝕樓體、金屬,灼傷綠化植物。海霧造成航期延長,大大增加了油料的損耗,更會引起沉船、觸礁、擱淺等海難事故。
多霧的天氣大大減少了太陽的輻射量,使海水透明度變差,水質變壞,缺氧病害流行,給養殖業帶來損失;造成農作物減產1~3成,如果小麥抽穗時遇上連續3天以上的大霧會引起赤霉病。
霧并不是一無是處
霧雖然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很多,但也并非一無是處。由霧塑造出的自然美景,已經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例如,名聞天下的“廬山瀑布云”、“廬山佛燈奇觀”,沒有霧的存在,大自然的毓秀造化會成為無盡的缺憾。
霧還能凈化空氣。大霧過后,空氣會變得清新,這是由于空氣中的煙粒、塵埃等被霧滴移走消散,如同雨雪過后使具有雜質的空氣被沖洗過一樣,使空氣得到了凈化。
存在千百年的霧,既不是空氣污染的原因,也不是空氣污染的結果。即使沒有人為的污染,霧也會照樣發生。但是,這不意味著霧的發生頻率和污染沒有任何關系。
在城市里,霧發生越來越頻繁,主要原因是人類大量排放顆粒污染物,特別是在霧消散時,霧滴的水分被蒸發,其中的硫酸鹽顆粒繼續長時間地浮留在空氣中,降低空氣的能見度,毒害人的生命。
1.課程設置與安排
環境學概論是環境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環境工程專業的本科生通過該課程學了可以了解環境工程專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術語等基礎知識外,還可以了解目前我國及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的產生與危害,傳統環境污染控制方法,以及目前環境工程領域的發展最新動向。通過長期本科教學工作發現,學生進入高校的第一年主要是進行公共基礎課程學習,隨后是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直到大學三年級才重點涉及專業核心課程,使大部分學生進入高校后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興趣激發不起來,經常有新生問及我們專業主要學什么的,出去以后能夠干什么,是否容易找到工作。甚至到二年級專業基礎課的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我們到底是生物專業還是化學專業的疑問。針對上述問題,我們結合新生特點,在入學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在第一個學期開設環境學概論課程,使學生明確環境工程專業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將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采用什么樣的解決方法,畢業后可以從事哪些工作。使學生具有更明確的學習目標,為后續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和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基礎。
2.明確學習目的
為使學生在大學四年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我們在環境學概論的第一次課就對學生進行引導。首先引入學生最為熟悉的我國當前嚴重的霧霾現象和水污染問題展開討論,從環境定義到什么是霧霾,什么是水污染的系列基本概念,為什么會引起這樣嚴重的環境問題,如何評價污染的程度,治理這些污染有什么樣的方法,是否可以從預防控制角度避免重污染的產生。結合這些簡單問題的討論,給學生闡述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不同階段各公共基礎課程到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的重要地位,以及課程之間的聯系,分別主要解決什么問題,基本可以讓學生有個初始了解。針對學生最為關注的就業方向問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介紹,首先喜歡從事科學研究和探索的同學,以后可以考取環境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進一步深造,并就我國具有環境類碩士和博士學位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給學生進行簡單介紹,重點介紹當前學科排名前二十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科優勢特點和主要專家學者。同時介紹與研究生入學考試相關的需要重點學習的課程。其次,有環境工程設計興趣的同學,可以考慮進入設計院或者環境工程公司,工作后可以考取與環境工程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如注冊環保工程師、注冊化工工程師等,通過長期積累可以成為環境工程設計類專家。有從事環境工程項目管理興趣的同學可以考取國家二級建造師和一級建造師成為項目經理,可從事具體的環境工程項目管理與實施。再次,對環境科學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從事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審核和環境應急預案編制與咨詢等相關工作,同時可以考取注冊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和清潔生產審核工程師等職業資格,經過長期積累將來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此外可以考取國家機關公務員從事環境管理工作及環境監測與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等方面的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就業方向介紹,學生對從事環境工程專業領域的工作有個大概了解,學習目的將更明確。
3.教材選擇與教學內容優化
為搞好環境學概論的教與學,首先教材的選擇是關鍵。結合地方本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通過綜合比較多個出版社的教材,我們選擇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吳彩斌教授主編的《環境學概論》教材,該教材共包括十三章內容[1]。由于都是概述性內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講重點章節,總教學課時32個學時可以滿足教學要求。該教材具有深入淺出的特點,知識面覆蓋廣泛,信息量特別大,主要包括環境問題,生態學基礎,自然資源利用與保護,水污染及其控制,大氣污染及其控制,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固體廢物污染及其綜合利用,物理污染及其防治和環境與法等內容。本課程遵循環境問題的提出到分析環境問題產生原因再到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這一主線。重點介紹了前十章內容,突出環境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與掌握,涉及具體污染控制原理和工藝不做詳細介紹,留給后續專業核心課程詳細討論。此外,緊密聯系環境學科發展的最近動向,引入與學科前沿技術發展最近進展的專題,不斷充實與更新教學內容。如我國與全球環境問題引入目前廣泛關注的霧霾專題和太湖富營養化專題進行討論,水污染控制技術引入最新的正滲透膜分離技術與光催化技術專題,大氣污染控制引入有機廢氣光催化處理專題。通過這些前沿專題的介紹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習興趣。
4.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
環境學概論課程涉及信息量大,但是從教學內容來看難度不大,內容學生都能夠看懂,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則必定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激發。所以必須結合課程特點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為此,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嘗試。首先搜集當前熱點案例采用案例教學,如吉化公司爆炸造成的松花江水環境污染,京津冀和長三角及長沙等長江中下游高頻出現的霧霾現象引入全球環境問題;湖南的“鎘”米現象引入大氣污染和防治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廣東某地電子廢棄物拆解造成的重金屬污染引入固體廢棄物污染與防治分別與學生展開討論與分析。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空間,從特定案例的環境問題分析出現的原因,污染物質的來源,可能的遷移方式和可采取的治理與預防的措施。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其次開展專題討論教學模式,專題討論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使學生有充分的準備時間,通常在理論教學內容前三到四周,由教師提出某一題目如:“抗生素的使用現狀與環境關系”,“農村養殖行業是否需要進行控制”,然后引導學生如何查找資料,整理分析資料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制成PPT匯報材料在課堂中和同學相互探討。其中有學生從抗生素的概念、抗生素的歷史、我國使用現狀、造成的環境危害,以及從政策層面和末端治理等方面消除其負面影響的可行措施進行深入討論。
5.可以改進的方向
環境學概論是環境工程本科專業的基礎課程,涉及的知識面特別廣泛,包括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科學技術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及法律法規和經濟學知識,從課程內容講難度不大,但是從課程特點看要講好該課程對教師有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師有非常扎實的環境工程專業理論功底,其次要求教師有較廣的知識面。同時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方法。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鼓勵學生參與搜集環境方面相關的最新素材,包括圖片和案例,建立該課程的教學素材庫。課程考試可以采取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的組合方式,適當增加平時成績的比例,把平時考勤、課堂參與、專題討論及課程論文以適當比例計入平時成績。總之,環境學概論課程的教師需要不斷增加自身知識儲備,增強自身教學技能,不斷嘗試和總結不同教學方法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6058(2015)34 0058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每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此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創設有關社會責任感的情境,機智地捕捉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契機,適時地升華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境界。要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既要關注顯性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更要重視隱性的潛課程(如學習習慣、思想變化、行為舉止、生活細節)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
一、道德兩難法
道德兩難法是指在道德兩難故事討論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道德問題,從道德沖突中尋找正確的答案,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如在教授經濟生活《圍繞主題,抓住主線》中的“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時,筆者在教學中引用了如下兩個情景材料。
【情境一】當前中國,一方面環境污染嚴重,霧霾受到全民的討伐,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呼聲與日俱增,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重要的挑戰,治污成本的上升,使大量企業生存困難,但是這些企業對中國經濟的增長貢獻較大,如果強行關閉,會導致經濟增速過低而帶來大量的社會問題。請問:你認為應該淘汰那些污染難以避免但可以安排就業人數眾多、GDP貢獻較大的企業嗎?為什么?
【情境二】霧霾讓世人深惡痛絕,謾罵指責聲如潮涌。請問:現實生活中,你能做到為減少污染而放棄或減少私家車的出行嗎?為什么?
學生對社會責任兩難情景的選擇統計
情境一 淘汰
選擇比例 選擇理由
87.8% 應該保護環境、注重人的身體健康
不淘汰 12.2% 應該保護性整治、創新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法等
情境二
能做到 53.2% 無私家車、家長沒空接送、有環保意識等
不能做到 46.8% 路程太遠、學習任務重、時間緊迫、私家車方便等
【教師追問】情境一中,絕大多數學生要求為了保護環境淘汰污染企業,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難也要義無反顧,但在情境二中,大家又為什么對自己如此“包容”呢?
【深度剖析】情境一中是對他人的要求,而情境二中是對自己的要求,這種旁觀者效應或者叫事不關己效應的心理學現象導致了這種差別。旁觀者效應又稱責任分散效應,它是指針對某件事情,如果要求個體單獨完成,那么他(她)的責任感就會很強。比如闖紅燈,有時單獨的一個人如果其社會責任感很強的話,他(她)一般不會闖紅燈的,但是如果看到一群人闖紅燈的話,那么他(她)也會這么做。相反如果一個事情由群體共同完成,那么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就會很弱,每個個體就會期望別人多承擔責任。責任分散的后果就是導致人多不負責、責任落不實甚至不落實。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采用道德兩難法對于培養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非常有效的,社會責任感問題雖然人人耳熟能詳,但往往又模糊不清無從下手。思想政治教師創設這樣的兩難情境,讓學生在思辨中自我審視、自我矯正、自主發展,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真實事例滲透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但教師若僅僅是擺出一些抽象的道理,難以對學生形成深刻的影響。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師務必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具體到抽象,盡量采用歸納的方法,避免生硬的灌輸。
如在教授生活與哲學中“價值與價值觀”的內容時,筆者引用了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胡佩蘭的事跡作為情境材料。
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的熱議,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術和方法備受關注,涵蓋這一領域的《環境科學概論》課程在環境相關專業的本科教育中越來越被重視[1]。從社會經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將《環境科學概論》列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生的基礎課程[2]。通過科學選擇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環境領域的研究型人才,成了許多高校的重要目標。然而,目前該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內容相對落后,方法有待完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有待深化等問題。
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的兩大基本職能,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并真正落實于日常工作中,對于高校人才培養以及教師個人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3-4]。《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涉及的內容廣泛,現實環境問題案例更新迅速,因此,如何緊跟學科發展的步伐,全面反映其應有的科學內涵,是該課程教學中應時刻關注的問題[2]。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本人如何通過教學內容尋找科研的思路與素材,以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是亟需探討的難題[5-6]。筆者結合數年的教學經驗,針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與科研的結合途徑提出一些具體建議。
1 當前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內容落后
《環境科學概論》教科書內容的更新速度嚴重落后于環境科學的學科發展步伐[1-2]。近年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激發了科研人員從事環境科學研究的熱情,產生了大量環境科學領域的新案例、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然而該課程的教科書內容大多仍以傳統的理論知識為基礎,許多內容仍是對20世紀發生的環境問題的分析[2, 7-8]。可想而知,其中涵蓋的知識點十分狹窄,這必然會限制學生的發展,不利于他們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從而制約了《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的發展和進步。
1.2 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大多仍遵循傳統的方法,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很少重視對學生科研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2, 7-8]。相對于該學科的前沿性來說,學生對課程涉及的具體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方法的掌握不足,導致的最嚴峻的問題是大學畢業生在質量上,尤其是實踐創新能力上遠遠不能滿足企事業單位的用人要求。這充分暴露了我國高校“照本宣科式”教學培養模式與社會對實踐創新型人才需求嚴重脫節的問題。因此,高校教師應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格局,將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通過科研的探究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將教學中發現的問題轉化為科研素材,使二者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9]。
2 教學科研一體化途徑
2.1 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的環境問題不斷涌現,如霧霾、電子垃圾、全球變化、食品安全問題等,而且科學技術帶動了解決環境問題的新技術、新方法的飛速進步,這些在目前的教科書中并沒有得到及時更新,導致《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科研前沿嚴重脫節。因此,如何將這些科研成果轉化到課堂教學是《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所面臨的一項挑戰。唯有多關注科研動態,才能使教師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充實到自己的課堂中,進而彌補原有課程知識與最新研究之間的斷層。因此,在《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應全面實施科學研究性教學,及時進行知識更新,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新思維。
教師在《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中,首先要緊跟學科發展方向,隨時對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補充和完善。例如筆者在講到土壤農藥污染時,給學生補充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的概念,并告訴學生2001年首批被列入《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12種POPs中,有9種為有機氯農藥,既強調了有機氯農藥的特性,又給學生擴展了POPs的相關知識。第二,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將新知識傳授給學生。如筆者在講到“倫敦煙霧”和“洛杉磯煙霧”時,將其與中國當前重大環境問題“霧霾”進行對比,從它們的成因、影響范圍和主要危害幾大方面分別進行對比講解,既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這兩大公害事件的實質,又使他們認識了霧霾問題的嚴重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要將傳統知識體系的最新研究成果穿插于教學過程中,以豐富教學內容。如在講到土壤重金屬的電動修復和植物修復時,補充了關于采用重金屬活化劑促進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電動修復效率的研究結果,以及用硫代硫化物輔助汞的高效植物修復的最新研究進展,彌補了原有課程知識與最新研究進展之間的斷層。另外,要將最新的環境污染案例帶到課堂上,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講到水污染來源時,穿插了2007年5月底至6月初發生在無錫的“太湖水污染事件”,通過介紹了該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學生認識了化工污染任意排放的嚴重后果,以及水體富營養化的危害,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總之,《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要改變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將科研成果穿插于主線內容中,及時補充更新教學內容,實現基礎與前沿、傳統與現代的銜接,使教學內容與學科發展同步。
2.2 教學中發現科研問題
實踐證明,很多重大科研成果都來自于好問題的引出。一位優秀的大學教師授課時決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再認識。教師在《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原有的基本理論理解透徹,然后不斷發現、挖掘問題,并提出具有挑戰性的新問題,或者通過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問題的解決途徑,從中發現科研素材,進一步將這些素材形成研究課題,由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課題的研究,以此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培養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教師再將研究的成果帶入課堂,使教學-科研-教學形成良性循環。
教師要上好課,絕不能局限于課程知識之內,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寬闊的眼界,以拓寬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領域。首先,在精心備課過程中,教師需閱讀大量與課程相關的研究材料,這將促使教師對專業問題的深入思考。例如,筆者在講到土壤農藥污染時,通過精心備課查找資料,發現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促進土壤農藥降解的途徑,并形成自己的研究課題。其次,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從現實生活中尋找一些實例,在這個過程中,常常給教師帶來課題研究的啟發。另外,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的一些新奇的想法通過篩選、提煉,也會成為科研的素材。通過這樣不斷地積累、沉淀,必然會大大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經常反映的問題是學習的知識到底能干什么。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目標和興趣[10]。筆者在《環境科學概論》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應用型的知識更感興趣。因此,在該課程教學中除了環境學基礎知識外,還增加了閱讀最新文獻,加強師生互動,分析最新科研案例等內容。同時,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科研問題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并圍繞科研實踐布置作業和安排考核。例如,在講到一些難解決的環境問題時,提出具體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的解決途徑。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形成研究報告并在課堂上匯報,教師和班級學生進行點評,教師對每組學生的表現給出平時成績。通過這種師生互動,十分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
3 結語
2.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
注重的是教師的受教,學生是被動性的接受知識,沒有留給學生思考和創新的空間。河南科技大學的環境專業是工學方向的,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是一個方向兩種不同的培養方案。環境科學偏向知識的學習和研究,而環境工程則偏向實踐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想改變這種培養模式,首先要求我們在教學上有所革新。在新教學模式的探索中我們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組織、全校服務的教學模式。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教科書,只能滿足學生對一些原理知識的掌握,有關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和案例通常很少涉及,而環境工程專業就是為了解決和防止已經出現的和即將出現的環境問題而設置的。鑒于這種目的要求教師將最新、最熱門的環境問題雜糅在教科書中,并且完全可以以一種討論案例的方式組織整堂課程教學。一方面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另一方面使學生更加透徹與深刻地掌握了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案例的特點,每個案例的設計要求在討論中能突出課程中的某些難點和重點,使學生對課程的一些問題有較深的理解,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雙語教學的探索也是新型教育模式的一種探索。我國高校的非英語專業普遍采用中文教學,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高校使用英語專業課教材、英語授課、課堂辯論用英語、用英文寫論文報告。印度大學生總體英語水平比中國大學生高的多,故此在全球產業鏈分工競賽中,印度大學生優勢明顯。中英雙語教學模式的實施不僅有助于中國大學生英語水平和閱讀英語文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中國大學生在跨國企業中的競爭力。
3.實習和實驗課程的加強以及環保活動的參與
環境工程是一門實踐性與參與性極強的課程,要求學生有嫻熟的實驗技能和豐富的實習課程。作為培養環境人才主力的高校,我們要盡全力為學生提供實驗環境及實驗設備,使學生的基礎實驗能力不能缺乏。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校企合作,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實際解決環境問題的過程中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必要讓學生積極進行一些實際的環境工程設計,而不是單純依靠畢業設計來訓練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我們要建立引導式和啟發式專業實驗課堂,精選實驗項目,選擇環境專業中比較經典的基礎實驗,編寫新的實驗講義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使實驗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此外,以環保為主題的活動要盡量豐富多彩,環保競賽、環保演講賽、環保科技制作大賽、環保進社區、以學生為發起對象的環保倡議活動都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和環保意識,增強其在學校和社會上的影響力。環境專業人才要求扎實過硬的環境專業知識基本功,更應該有社會環境,人人有責的號召力和感染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四種核心素養。首先是敏而好學的積極態度。小學生要永遠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志存高遠,學而不厭,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打下扎實的基礎,培養廣泛的興趣。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既能自主學習,又能與人合作,并能把學習所得運用于社會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是心系天下的家國情懷。小學語文教育要使學生關心時事,關注社會。做具有國際視野,天下情懷的社會小主人。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尊自重、自立自強,愛集體、愛家人、愛家鄉、愛祖國。要有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和決心,要有振興中華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還要具有較開闊的國際視野,能夠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平等交流,友善相處與交往。
再次是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小學生應該具有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審美意識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要誘導學生學會感知美、發現美、理解美,鼓勵小學生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敢于追求和創美好事物,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審美品質,做到形象美、行為美、語言美、心靈美。
最后是與時俱進的應變能力。小學生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具有敏銳的環境感知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面對不斷發展的社會和生活,要主動適應、超越自我、勇于新,順應發展。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要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勇敢面對,大膽嘗試尋求解決方法。不怕困難,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身邊的人和事,傳遞社會正能量。
二、如何使每個學生都“立”起來
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快速閱讀是時代對語文素質教育提出的一項新要求,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閱讀之前,要使學生明確閱讀目標,這樣閱讀就有了明確的方向,避免閱讀的盲目性,這樣就能明顯的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閱讀效果。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快速閱讀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通過閱讀訓練學會瀏覽,并能準確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提取文章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