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8 14:37: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統教學環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信息技術的告訴發展,網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便利,它在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的機遇,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正在形成并逐漸發展成初中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規程中提到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正為中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學生創造了適合信息化時代需要的全新的學習環境。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并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使學生之間可以有效的進行交流和互相幫助,分享各自的學習心得。因此,學校和教師應當開發與利用網絡資源,進一步增加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從小學三年級至初中畢業,并與高中階段的英語課程進行銜接。由此可見,初中英語教學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W習習慣和技巧,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視野為目的的。而隨著網絡信息化的發展,以其開放性、平等性和共享性的特點使英語教學越來越有其獨特的發展空間。其中,網絡背景下的初中英語教學已成為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它的改革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趨勢,必將帶動英語教學新課程的進化,也必 將助力于初中英語教學的發展。
一、 網絡應用在教育中的優勢
我國的義務教育從小學開始就要求學習英語,如今,英語已成為了除漢語以外的第二語言,是學生升學考試、工作的必要考察科目之一。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尤其是英語教師,有責任有義務為學生提供最好的英語學習環境。網絡與教育的結合是時展的必然趨勢,這將是一場英語教學的改革。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模式主要以教材講解為主,以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感到厭倦和乏味,上課的內容也很有限,因此對網絡教學的嘗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通過網絡可以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和更好的教學方法,以便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改善自己的教學風格,尋找更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模式。另外,教學大綱中許多教學知識點在網絡上能夠找到許多的應用實例,尤其對于一些經驗不足的教師,網絡的發展給他們帶來了許多的幫助。
網絡教學另一方面還使得初中英語教學與國際接軌,讓學生從“灌溉式”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主動的去接受英語。現在大部分的教材都是為了中考、高考而設計的,與實際生活相關性不大,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學鼓勵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傳統教學內容相比,網絡的應用給學生帶來了許多有趣新奇的新內容,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學生喜歡具有新鮮感的東西,網絡世界的新事物層出不窮,能夠很好的維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二、網絡下初中英語教學的改革
1.增加學生的閱讀信息量。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同學的閱讀信息量都不足,更不用說主動閱讀一些課外英語文章了,而且學生的英語課外讀物一般是由學校統一訂購的報紙等,僅僅幾頁的內容不足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如果借助網絡的作用,學生接觸到更多、更新的英語材料,這對學生的英語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對英語教材的購買都是學生自行采購,一些英語書籍通常都是原裝的,價格比較昂貴,而且適合初中生學習使用的英語書籍更是寥寥無幾,并且初中生的學業壓力也比較大,很少有同學在課后進行英語學習,少部分學生進行主動閱讀,但其效率也不是很高。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的后半段預留一部分課堂時間,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與現實相連。傳統教學模式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與現實連接不大,適用性不大,學生很難將學習的內容與實際生活連接,有很多同學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英語學習上,但是卻全然不關心自己所學內容是否能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網絡便可給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鍛煉平臺,同學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接觸大量的英語實例。英語教材中的英語文章比較書面化,與正常的口語有著一定的差距,而網絡上的一些英語文章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生活,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教師更應該多鼓勵學生多進行口語練習,在一些網站上與外國人進行交流,借此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技巧。
三、總結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教學方式,在現在這個網絡信息化的時代,網絡與教育的結合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而且在教學中會越來越普遍,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豐富而有趣的學習環境。英語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吸取有益的地方,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素養,開啟全新的英語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3(b)-0033-01
教學模式又稱教學結構,簡單的說就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程序或階段[1]。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知識高速的更新,培養適應時代的人才成為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網絡環境改變和拓展了傳統的教育教學功能。本課題將“課堂講授,多媒體輔助”的傳統教學方法與“學生自學為主,課堂講授輔助指導”的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相比較,旨在探討采用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優勢。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我校2008級護理專升本的全體學生列為對照組,2009級護理專升本的全體同學列為實驗組,進行《護理研究》教學。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全面講授為主,多媒體課件輔助。實驗組采用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學生依托網絡環境自主學習,教師通過QQ群提供網絡資料、課程網站,學生根據自主學習內容進行課題設計及科研論文寫作,教師指導學習方法,并進行重點難點強調、疑難問題解答。
1.3 評價方法
(1)課程結束后發放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問卷自行設計,包括對網絡環境下教學和考核模式的態度,收益等。(2)兩組學生基本知識掌握程度筆試結果的比較、科研設計及科研論文撰寫效果評價的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對照組與實驗組采用對比方法作為基本的研究方式,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結果統計對比分析。
2 結果
2.1 問卷分析
對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82份,回收82份,問卷回收率為100%。通過對問卷統計分析,70.7%的學生認為在網絡環境下教學更能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76.8%的對照組學生想參與該模式的學習,92.6%的學生認為通過網絡自主學習有助于擴大知識面,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學生普遍認為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更具有優勢。
2.2 綜合測試
對照組與實驗組采用同一試卷進行筆試,并且要求通過查閱文獻完成課題設計及論文寫作。從表1、表2中的測試結果得出如下結論:(1)筆試成績:對照組與實驗組相差不大(P>0.05)。(2)課題設計:從研究質量和研究能力方面評價,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3)論文寫作:從選題、研究結果、研究過程、文字表達方面,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隨著網絡社會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就是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要讓學生更多的了解到網絡的作用,可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教學信息和教學文件,讓學生可以從中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引導學生對網絡形成正確認識,培養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知識以及獲取信息的良好習慣。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學習者、學習內容和教學任務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網絡教學具有開放性,可以擴大學生學習的活動空間與學習形式,便于多樣化獲取信息,并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能動性和教師的指導性。
本研究采用以“學生自學為主,課堂講授輔助指導”的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能夠克服傳統教學的被動學習模式,更有利于幫助提高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a)-0216-02
1 MOOC、SPOC的概念
1.1 MOOC的概念
MOOC英文縮寫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稱為“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又稱慕課。MOOC是一種學習的課程,通過互聯網可以獲取,不對大規模的人群收費,任何人只要決定學習MOOC,就可以登錄網站并注冊學習。注:“M”代表Massive(大規模);“O”代表Open(開放);“O”代表Online(在線);“C”代表Course(課程)。
MOOC是一種新形式的在線課程開發模式,通俗地說,慕課是大規模的網絡開放式課程,由加強知識傳播、分享、協作精神的個人組織的,散布于互聯網上的開放課程,替代了傳統的資源學習管理系統的模式,將學習管理系統與更多地開放網絡綜合在一起的新的課程模式。
1.2 SPCO的概念
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簡稱,稱為“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仍然像“慕課”一樣屬于在線課程,全球學習者都可以申請,主要特點:人數少、在校注冊(收費),除了在線視頻和習題等,還可以輔助線上或線下課堂并進行答疑。優點為:(1)模式自由度;(2)全程關照度;(3)出勤率;(4)身份驗證等。其缺點為:教育效率,SPOC的教師需要投入比MOOC教師更多地時間和精力,但學習課程的學生人數卻往往只有后者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效率”自然也就相對較低。但是學生人數較少,才可以實現教師完全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幫助完成作業地批改、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與討論,甚至可以面對面“補課”。與MOOC相比,一般情況下學生能基本獨立自主的學習,即使有討論區,也就是那些少數活躍學生的舞臺,并且提問后獲得解答的效率還是和直接詢問教師是無法相比的。
2 大學生傳統英語教學的現狀
2.1 大學課堂教學形式陳舊單一
就目前而言,大學課堂教學形式主要采用班級授課制,以知識傳授為目標導向,以教師為課堂中心,單向灌輸為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規律性下降,從更深層次上說學生的觀念功利化,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也無法發揮出來。使得學生收獲和滿意度降低,學習積極性不高。現在很多大學教師試圖發掘運用MOOC的發展與學生需要的大學課堂教學模式相結合,替換掉以往的以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2.2 大學教師操縱教學過程
目前,在大學課堂模式中,教師主要扮演傳道授業的解惑者、指導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整個教學過程包括教學進度、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時間分配等都由教師安排,教師習慣性的把一節課的完成視為教學任務的短暫性結束,忽略了學生課前知識預習和資料搜集的重要環節,從而也忽視了學生朋友的角色發揮,使得師生之間有一定程度上的隔閡,無法對學生的意見進行參考,從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失去了主體地位。
2.3 教學內容預成化
在教學設計過程當中,教師自然而然的就產生預設心理,所謂預設心理就是教師上課的地點、時間都是固定的,面對固定的學生,使用固定的教材,支配著教師課前進行固定化和程式性的備課,形成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而不去發掘最新的授課內容嗎,沒有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縱使學生對知識的最新發展和動態無法得到先知狀態,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個性創新和全面能力的發展。
3 MOOC以及SPOC環境下的大學生教學模式優化策略
3.1 增加高校管理制度的彈性和靈活性
高校是培養人的場所,是創造精神、追求文化的場所,高校管理制度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標準具體的制度要求,有利于績效測定、責任界定、提高高校管理等具有理性權威。首先,高校要經常進行自我提升和改善發展,提出新高校制度要求,社人、人和學校的發展實現對高校制度化的超越,重構制度的程序。其次,是制定制度的多樣化,制定管理硬性指標的同時,大膽創新和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放在首位,靈活將精品課程建設和實施方面有效結合,避免了高、大、空等具體制度,為教師和學生創造自由空間和最大發揮限度,實現民主、自由、公平、寬松的人性化教育環境。最后,根據教學科實際情況和學生專業特點,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方法,實施課堂教學新模式,經過不斷地嘗試、創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意識的提高,去熱愛它、認同它,同時教學也就會成為教師的一種新的“生存方式”。
3.2 制定相應的政策加以宣傳引導
對于受傳統文化和教學習慣的影響,同時教師對分層混合教學模式的認識、了解以及熟悉程度都不夠透徹,教師通常會繼續沿用傳統講授教學模式,意識里只有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即可,對該模式不予以采用和實施,具體步驟如下:首先,教師對分層混合教學模式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對此進行該模式的理論構架和實踐操作進行詳細解說。其次,對該模式進行探究和想法研討,可以利用座談會的形式,對該教學模式的利弊進一步交流,創新,加強引導,溝通交流是對該模式通過的重中之重。最后,就該模式進行課堂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教師的認可,進行課堂運用,運用到實踐當中,從實跟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整套教學模式,雖然在整個推行過程中很困難,很復雜,但該教學模式能夠引起高校重視,大力推行相關政策并施以指引,運用中敢于實踐和勇于創新,進一步帶動高校創新發展的新氣象,使該模式在實踐中體現真正的實踐價值。
3.3 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
在教師教學模式創新方面,缺少相應的動力機制,人的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支配人的行為,換言之,尋求目標、滿足需要是人的行為方向,人如果有了動機,有了激勵,才會更加努力地去實現行為,也就是所謂的激勵機制。
為了能夠使分層混合教學模式有效實施,激勵教師更加努力,高校應該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其中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缺一不可。首先,制定相應的獎勵標準和量化指標,讓教師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一步步的朝著成功努力。其次,需要公平、公正的評估機制來維系,在制定相關標準的基礎上,避免所有努力功虧一簣,必須將評估機制在運作程序中公正透明,嚴格按照指標完成,教師通過客觀評估機制來獲取相應的獎勵。最后,敢于實踐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優秀教師,還需要注重精神獎勵,頒發榮譽獎章,使其成為學習者學習的榜樣和楷模,激勵其他教師更加地努力,進一步提高高校良好的教學氛圍。
4 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正逐漸呈現信息教育的特征,教學資源網絡化、教學環境虛擬化,教材立本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評估過程化等,甚至到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諸多教學要素都產生了巨大變化,使計算機成為大學課堂教學的主要部分,但事實證明,信息技術本身并不能幫助學習,關鍵在于師生將現代新興技術發揮到最大功效,與日常英語教學活動相結合,使它和語言一起成為積極思維和行動的工具和目的,運用信息構建新知識能力、培養用英語和網絡進行各種交際合作,成為當代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的基本內容和目標。
參考文獻
2.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道德修養。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本位主義的文化,它以崇尚道德為最高價值追求。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并不斷調整和更新的行為準則、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如“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盡管有特定的時代背景,但其體現出的重德、務實、奉獻、寬容、人道等精神至今仍是我們應該繼續和發揚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傳統醫學文化,出現了像扁鵲、華佗、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等一大批醫學大家。“醫乃仁術”是中國傳統文化對醫學的基本看法,也是中國傳統醫學職業精神的寫照。當今時代“,珍惜生命,關愛健康”仍然是對醫學生的最低要求。加強醫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傳統美德教育,能夠促進醫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
3.有利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見利思義,先義后利,以義制利。《孟子•告子上》篇中有“: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也。”《荀子•榮辱》中講:“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強調的是義的重要地位,啟發和引導人們自覺遠離唯利是圖、見利忘義。這種義利觀念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學習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明辨義利的優秀思想,有利于醫學生擺脫拜金主義、本位主義、個人利己主義等消極思想的干擾,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弘揚奉獻精神。
4.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它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的持久不衰。孟子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司馬遷的“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這些體現出的都是心系社稷的愛國情懷,是一個民族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前提。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醫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使他們牢記肩負的責任和重擔,始終把報效國家、為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作為終身的追求。
二、網絡環境下加強醫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思考
1.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提高醫學生信息甄別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發展背景下,除了傳統媒體,以網絡和手機為傳播媒介的手機電視、IPTV、博客、微博等新興媒體獲得快速發展,信息傳播變得更快、更廣、更直接。新興媒介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如海量的信息魚龍混雜,負面的信息傳播不易控制等。因此,一方面,要積極利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搶占新興媒介陣地,這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積極培養醫學生媒介素養,讓他們學會甄別、判斷網絡信息,不輕信,不盲從,理性思考,自覺抵制各種媒介中的非法、庸俗及暴力等低俗信息。同時,加強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他們自覺發揚新時代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不斷完善精神和道德的修養。
2.加強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創造濃郁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是加強醫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承擔著醫學生人文素養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因此,要積極適應信息化發展形勢,多形式全方位地加強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在豐富大學生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加強校園廣播、電視、論壇、講座、圖書、校報、校園網等載體建設和管理,廣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占領正確的輿論宣傳主陣地,積極倡導附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要求的主流文化。加強學生會、青年社團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社團文化活動,豐富課余文化生活。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醫學生在實踐中更多地了解社會、鍛煉能力。
ZHOU Yu-ping1, DU Ming-e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2.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I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 normal cours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modern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factors were compared. Based on two kind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comparison,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modern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the teaching effect.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t teaching environment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eaching effect Affirm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e faults of the modern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environment;the classroom;the teaching effect
1 概述
教育技術是在20世紀20年代前后的視聽教學、程序教學以及系統化設計教學等基礎上發展并逐漸成長起來的一門新興的教育科學中的分支科學,是現代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成果[1]。從本質上來說,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技術與方法的總稱。從實踐應用來說,教育技術是在先進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促進教育效果優化的實踐活動[2]。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發表了教育技術定義(AECT’94定義),定義教育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管理、評價的理論和實踐。2005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經過充分討論后發表了新的定義(AECT’05定義),定義教育技術是指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研究與符合道德規范的實踐。隨著教育理論、實踐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應運而生。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在本質上屬于同一個概念。目前人們逐漸習慣于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概念,這使得教育技術有了更加強烈的現代化、信息化色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學環境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2 教學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環境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依然是不容忽視的。教學環境有物理層面上的,也有心理層面上的。教學環境是課堂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基本條件之一,不同的教學環境往往會將教學活動導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既包括硬件環境,也包含軟件環境,還包括人力資源環境。教學環境貫穿于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教師教學過程的始終,深刻影響著學生創造力的智力因素[3]。
《現代教育技術》是很多高等師范院校師范專業所學生所必修的一門公共課,其目的是培養師范生的現代教育技術素質,增??師范生的職業技能,為培養和造就能適應未?禳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3.html" title="社會論文" target="_blank">社會?濟發展需要的、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奠定良好的職業基礎。不言而喻,《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對于高師院校的學生來說,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于該課的“教”與“學”一直以來都是從事師范教育的工作者所密切關注話題,然而對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開課環境的關注往往易被忽視。其實,《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環境對于當今的師范人才培養來說,起到的作用是相當大的,教學離不開“教”、“學”二字,無論是“教”還是“學”都離不開教學環境。
3 傳統課堂教學環境與現代課堂教學環境
我們處在一個不斷改革創新的年代,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一直在經受著各種考驗,現代化的課堂教學環境已成了今天課堂教學的首選,兩者各有利弊,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學環境,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本身內涵,將傳統教學環境與現代化教學環境較好的融合,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3.1傳統課堂教學環境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角,老師單向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課堂教學環境以黑板、粉筆、教材、簡單教具為主,構成了教學資源的主要部分。單一的教學環境構成了單調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與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顯然不相符合的。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創造性無法突顯反被壓抑。
但這種傳統式的課堂教學環境是不是就一無是處而應完全摒棄掉呢?從我們調查的結果顯示并不是這樣的,在有些課程或知識的傳授方面,傳統課堂教學環境依然可以采用,甚至這種環境的下取得的教學效果可能還更佳。如:在高等數學的公式推導、推理方面,程序設計過程中的程序分析等。
3.2現代課堂教學環境
以海南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課堂教學環境看,分為兩種:一種是多媒體教室環境,另一種是多媒體實驗室環境。多媒體教室提供有教師上課用的電腦、大屏幕投影、音響設備等硬件環境,還有教師上課所需電子教學資料及課程所需的軟件等環境。多媒體實驗室除包括以上資源外,還為每位上課的同學配有一臺電腦,教師機還安裝有廣播軟件。同學們不用擔心座位離講臺遠的問題,在自己的電腦上就能清楚顯示出老師的講課內容。學生還可以隨堂練習所學知識,利用電腦上網搜索資料、與老師在線交流等。顯而易見,現代課堂教學環境比傳統課堂教學環境要豐富些。然而這些豐富的資源有時也會給學生帶來一些極大的誘惑,甚至產生負面影響。
3.3傳統課堂教學環境與現代課堂教學環境主要因素對比
傳統課堂教學環境雖然缺少了很多現代化的成分,但有時也能顯出它固有的優勢。與其相比,現代課堂教學環境的優勢則很突出,從下面表1中給出的教學過程表現形式來著,可以看出傳統課堂教學環境與現代課堂教學環境的不同。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現代課堂教學環境比傳統課堂教學環境要好很多,但它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佳教學環境,對于有些教師和學生,若不能正確、充分利用它,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反而是資源的浪費,效果可能恰恰相反。傳統課堂教學環境有它的劣勢,但同時也有它的優點,我們不能完全拋棄不用。只要在恰當的時候選擇合適的環境,都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課程教學效果
為了說明最終的教學效果,我們對2009級到2013級五個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針對《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程來說,大多數學生喜歡現代課堂教學環境。原因很簡單,這門課程就是要突出“現代”、“教育”和“技術”這幾個字的內涵。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不能充分體現出這些因素。
當然,課堂教學環境除了人們常說的基礎硬件設施以外,還包括一些其他因素,如:教師上課的教法、教師講課的水平、教師的個人素質和人格魅力、教學內容的安排、不同專業學生的差別、學生的相互交流、學生的學法,甚至是上課時間的安排(如:有些學生更喜歡晚上上課)等等。
到底什么樣的教學環境好,要用事實來說話,用數據來證明的。我們還對2009級到2013級我校的部分專業師范生,采用不同課堂教學環境的班級期末考試成績做了一個統計,參與統計的學生人數每年級均不少于150人,統計的數據情況如表2所示。
5不同教學環境產生不同教學效果的分析
不同的課堂教學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這一點從上面的統計表中已經看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教學內容發生了變化,傳統《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更偏于理論,對于理論性的內容來說,不可避免會有枯燥感。很多形象化的教學現象無法在課堂上展示出來;而有了現代化的課堂教學環境,這些內容可以用多媒體的形式非常形象的展示出來。內容上會豐富了很多。
2)多媒體技術的魅力會不知不覺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很自然的學到了知識,形象、生動,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這一點是傳統課堂教學環境所不法比擬的。
3)現代化課堂教學環境使用的是電腦、多媒體教學環境,給教師提供了更高效率教學的環境,可以每堂課多向學生輸送很多信息而學生又不感覺到累,這也是傳統課堂教學所不能及的。傳統的課堂教學靠的是黑板和粉筆,加上老師的教材和簡單的教具。
4)學習資源豐富,網絡可提供海量參考資料。學生們通過閱讀大量網上資料,開闊了視野,知識面從橫向到縱向均得到了拓展。而傳統環境在該方面是受限的。
5)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緊密了。現代化的交流環境,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條件,縮短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空間距離,也節省了時間。這一點與傳統環境相比,比傳統教學環境的時間和空間減少了很多。
6)提高了學生的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現代教學環境在團結協作方面,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哪怕兩位同學距離很遠,也可以在線隨時交流與協作,而傳統的教學環境做不到。
6現代化教學環境的不利因素
現代化教學環境是不是就十全十美,完全可以取代傳統教學環境了呢?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的因素。我們看特任何事物都不能用絕對的觀點。其實,現代化的教學環境也存在一些不足,以下即是幾個存在問題的方面。
1)對教師的要求高。使用各種教學設備的能力,如:對多媒體軟件的使用能力、對課堂教學的掌控能力、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的應答能力、對課堂上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的應變能力和對電子教學資源的建設能力等。
2)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網絡上資源豐富,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學生要有判斷能力,什么該看,什么不該看。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無用的。要有抵御各種誘惑的能力。
3)要求師生會使用海量的網絡資源。網絡提供給我們大量資源,利用得好,則事半功倍,利用得不好,則事倍功半。不會使用這些資源,是一種浪費,也談不上與時俱進。
4)學生的自由度大了,自主學習時間的把握,可移動電子設備各種各樣,學生要學會管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意識。否則就會浪費掉大量的寶貴時間,這種現象在當今時代屢見不鮮。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環境設計行業在高校教育模式當中的直接體現,其對于培養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環境不斷發展與變化的背景下,其對于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漸變化,這為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緊緊圍繞市場環境對環境設計人才的需求開展教學活動,以實現對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是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一、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現狀分析
從當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水平來看,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教學方法與市場需求不相符的情況,這使得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遇到了發展問題,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我們予以重視。
1、學生積極性不高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很多學生對環境藝術設計學習興趣不高,筆者認為導致學生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環境藝術設計學習內容較為復雜,所涉及的知識面廣泛,該學科的復雜性使學生提不起對這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始終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中極易產生疲勞感,最終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二是,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以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授為主,學生始終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沒有被充分發揮。
2、過于注重理論教學
環境藝術設計學科對實踐性要求較高,這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隨時掌握市場環境的需求,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培養出綜合能力較強的設計人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市場環境下藝術設計教學改革分析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最終目,是使學生能夠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這也是環境藝術教學的主要方向。傳統封閉的辦學模式要徹底改變,要滿足市場環境的需求,要與社會接軌,就要轉變為開放式的辦學模式。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所面向的是經濟建設主戰場,在可持續發展觀與了彩色設計、環保節能理念等方面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探索研究。環境藝術設計屬于一種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傳統教學中單一的學科發展觀要轉變,要朝著學科群方向轉變,將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發展為交叉學科。對于學生的培養方面,也要做出改變,由傳統教學中只重視設計技能和表現技巧的教育,轉變為向綜合型藝術設計教育、環境藝術設計等社會職能方向,進而使得環境藝術設計人才能夠滿足市場多方面的需求,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業的設計人才。
2、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綜合性專業科學。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學生只在課上學習扎實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配合實踐,將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使自身的專業技能得到鍛煉和提升,這樣才能夠達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目標。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做出調整和改進,以滿足市場環境下社會對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筆者認為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要將重點放在實踐教學環節,加強環境藝術設計與市場環境的對接,使學生在掌握了扎實的基礎知識后,能夠更多的參與實踐活動,將課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使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培養出具有創造能力、設計能力的設計師,否則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將成為無本之木。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中要建立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模式及,將校內教學與市場需求進行完美對接,加強與企業間的聯系,與企業簽訂協議,建立學生實踐的實習基地。使學生在實踐中能夠靈活運用理論知識,逐漸的接觸到社會,并了解市場環境和需求,學會與各種客戶如何交流,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增強實踐能力。在基地實踐過程中,學生在學習中會更加的積極主動,通過實踐,環境藝術設計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建立專業的實訓室,如建筑材料工作室、設計車間、燈光效果實驗室等,將其作為補充學生課堂不論不足的實踐場所,幫助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對學習的內容有更真實的認識。
3、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新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靈魂,設計就是尋找創新的生活環境、新的設計理念、新的造型符號。校方可以定期開設相關內容的講座,使學生通過聽講座使自身的視野更豐富,聘請高級講師、該領域專家學者,講授最新的設計理論和實踐中的真實案例,提高學生的設計語言能力和設計表達能力。現代設計語言包括現代設計思維方法、現代設計觀念、現代設計表現手法、現代設計理念。簡單來說,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注重技術和理論原理內容的教授,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出計算機的輔助設計作用。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充分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使學生具備計算機熟練運用的能力,從而更滿足市場環境對新型設計人才的需求。另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拓展教育,提高學生的借鑒、吸納異域文化的能力,在理論教學中以藝術原理發展為基礎,建立可以科學表述出產業發展與藝術設計屬性關系的體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想要發揮出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環境設計人才培養目標作用,就必須要保證其教學目標與環境行業市場對專業人才需求標準的一致性,為此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必須要發揮出自己的教學引導者作用,通過超前的教學觀念、先進的教學方法來實現對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課程的改革,在保證教學目標與環境行業市場人才需求目標一致性的同時,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為他們的環境設計專業技能提升創造條件,也為他們未來的環境設計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姚輝 單位:湖南科技學院
隨著我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加之國家對于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方向愈加重視,因此對于網絡環境下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分析研究,通過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比較,總結歸納出網絡環境下高校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特點,對于教學有效性的意義以及其界限的區分理解,研究發現網絡環境下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網絡環境下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有效性建議對策,達到高效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教學目標,實現網絡環境下的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促進高校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以及提高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效學習方法。
一、較傳統教學模式,網絡環境下的高校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特點
網絡環境下的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是當前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的普及效果,也符合當前對高校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具有的特點有:教學的環境更加獨立自由、教學的資源更加豐富多彩以及教學的方式更加的多樣化。
1.網絡環境下教學的環境更加獨立自由
網絡環境下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相對于傳統的課堂學習會更加的獨立和自由,高校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獨立選擇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時間以及學習的地點,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興趣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另外一個方面在網絡環境下可以通過多種的交流方式來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以及詢問,這相對于傳統的教學課堂上的學習,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絡上的交流避免了影響其他學生學習的環境,另一個方面是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學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特點而不敢提問的發生,在網絡上的交流可以更加的輕松以及開放,使得提高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之間和學生與老師間擁有更多的溝通學習,拉近彼此之間的學習,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的相互提高,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感情的促進。網絡環境下的獨立與自由更能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得創新意識得到有效的提高。
2.網絡環境下教學的資源更加豐富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教室課堂的學習資源主要依賴于手中的教學材料以及教師課程內容的講解,具有目的性較強的特點,但是也存在著局限性。網絡環境下教學上能夠學習到的內容是通過計算機網絡信息的不斷更新與補充,其資源特點在于方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以及更新速度快的特點,因此高校教師可以整理出更多的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更高效率與質量的教學。另一個方面是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夠及時的為不同W習能力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而學生也可通過豐富的計算機網咯教學資源,選擇更多的教學方法和方式進行輔助學習,提高學習的選擇能力與獨立能力。
3.教學的方式更加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由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程的內容、收集相關的學習資料、展示學習的成果以及提出學習的建議等,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的內容,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網絡環境下的高校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不僅在教學的方法上有了很大突破,而且教學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有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構建教學交流平臺,不僅能夠實現自主學習,而且能夠為合作學習以及探索學習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另一個方面是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方式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工具以及學習方法,例如教學資源的及時傳輸、通過教學工具實現多方式教學以及教學內容的多媒體呈現方式等,大大改進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的內容更加的生動豐富,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可不斷的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方向的選擇也更加的開闊,更能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多方面的提高。
二、高校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意義以及其界定區分理解
1. 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高校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有效性意義在于課程教與學的影響大小,一方面是教師在課程上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目標是否得以實現,在教學的內容上是否具有理論與現實的意義、教學的方式是否科學合理性以及教學的方法是否能夠在其他課程教學上得到效益的應用,另一個方面是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判斷學習高校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后的記憶情況和分數高低,而是要求學生在課程教學后,掌握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擁有終身受益的能力,比如知識的實際靈活應用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問題的處理能力、終生學習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自我修養的能力。
2.高校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有效性的界定區分理解
高校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界定區分主要是通過教師教學的活動客觀規律,通過最優的教學速度、效益以及效率督促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掌握以及運營的過程,另外教學的責任態度以及教學內容價值的體現等三個方面的目標,實現教學目的以及滿足社會以及個人的教育價值。
三、網絡環境下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影響有效性的問題
1.教師教學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
不管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還是網絡環境下的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不可或缺并且在這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因此對于網絡環境下的高校信息技術課程影響有效的因素中就包括教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首先是教師的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是對課程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根據有關調查,在我國的教育程度較高的地區,還存在大部分的教師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不了解甚至是更本不知道,而據北京學院以及教育部門的教育管理的信息中心聯合的《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狀況調查結果》所顯示,還存在多數的高校教師在信息技術上的應用能力低于學生的應用能力,其原因在于對于高校信息技術的系統知識掌握不夠全面,并且沒能夠在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不斷更新下而持續學習,對自身知識系統進行更新。另外在實際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中未得到現實中的操作經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各種知識教學上的漏洞或者是教學內容不夠全面具體,另外一個方面是高校的教師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態度不夠重視,對于教學的內容敷衍了事,更談不上在信息技術上的理論與實際應用上的結合講解。
2.學生的學習能力特點
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是學習思考能力、學習的應用能力以及學習的主動能力會影響網絡下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雖然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對于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會產生一定的熱情與興趣,但是長時間的教學過程后,學生大多在網絡環境下各自的查找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學習,對于高校信息技術課程的選擇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學生利用網絡觀看與學習內容無關的內容或者是玩游戲,這都是導致課程教學有效性降低的影響因素。
3.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方式還是脫離不了傳統教學
在網絡環境下的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式還是脫離不了傳統教學的模式,主要是在教學方式上沒有創新意識以及保留著傳統教學觀念,這無異于傳統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內容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不了網絡環境下對高校信息技術的學習動力以及學習到學習方法,使得學生在傳統課堂教材教學沒有多大的區別。
4.n程教學資源較少且效果較差
網絡環境下的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資源通常限制與學校對于網絡教學的設備投入以及教師的應用頻率,居于當前的網絡教學資源投入,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資源是相對較少的,而且由于學校投入的資金有限,做出來的網絡信息技術的教學課程不僅畫質不夠清晰而且在播放功能上也有局限性。
四、網絡環境下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有效性建議對策
1.提高高校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及職業素養
提高高校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及職業素養,首先要對教師進行重新對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學習,并且通過考核模式了解教師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直至過關才能投入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上。另一個方面是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主要是教學責任心以及教學態度上的更正,對學生教學應富有責任心和責任意識,全心全意將所學的知識內容、方法以及理念教授給學生,并抱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教導學生,將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2.培養學生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能力
在網絡環境下,對于學生在高校信息技術課程上的學習,要以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去學習,首先是對在網絡學習信息技術的學生進行網絡監控,對于不專心于信息技術知識內容學習的學生進行糾正,其次是在網絡教學下應提倡多方式教學以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最后是培養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能力,主要有知識實際靈活應用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問題的處理能力、終生學習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自我修養的能力。
3.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創新
轉變教學觀念主要的是能夠改掉一些不良的傳統教學模式,并且能夠在信息技術不斷進步提高的同時對自身教學知識系統的學習與更新能力,并以創新型的教學方式呈現于學生。
總結
綜上所述,學校應當加大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投入,包括對網絡設備的購買、網絡數據的收集與應用以及教學環境的布置,改善網絡環境,提高教學視屏的畫質以及采用多種播放模式,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曉如,諸峰,張再躍.網絡環境下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有效性探討[J].科技視界.2015.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21-0094-04
引言
傳統課堂教學在人類發展史上, 對促進知識傳播、推動社會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它的一些不足。例如,傳授給學生的信息量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突破,課堂效率不高等。而云教育環境課堂以網絡教學平臺為依托,以網絡學案為載體,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課堂為舞臺,兩者結合構成新型教學環境。因此,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和日益信息化的社會浪潮下,傳統的課堂教學必將面臨嚴峻的挑戰。但是,我們是否就應拋棄傳統課堂,轉戰云教育課堂呢?兩者在教學模式上有什么區別?在教學效果上又有什么不同?
傳統教學課堂
1.傳統教學的課堂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說為理論基礎,強調教師的權威和中心地位,傳統的教育把傳授知識作為學校的唯一任務。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支配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和服從者,學生的大腦則是學習的容器和倉庫,教師的任務就是盡其所能地向這個容器和倉庫中灌輸知識。圖1為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
2.傳統教學課堂的優勢
傳統教學模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所總結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它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便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不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因此學生基礎知識普遍比較扎實;能按學科知識的邏輯系統循序漸進地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重視知識傳授、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結果,能在單位時間內培養更多的學生以提高教學的功用和效果。
教師通過師范院校的專門培訓,懂得一定的教育規律,在教學內容、方法、組織形式等方面也有相應的經驗,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問題或發生矛盾時,教師能進行有效的控制,啟發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避免了走彎路;再則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學生可以“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治學態度、方法、才能、人品、世界觀等均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都有著重要作用,這些都是任何先進的教育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3.傳統教學課堂的弊端
傳統教學課堂把掌握知識本身作為教學目的,把教學過程理解為知識積累的過程,這樣的教學過程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視。課堂上演的是教師的獨角戲,容易出現注入式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作用,教師不能完全照顧到課堂中基礎和興趣不盡相同的每位學生,不能使他們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教師的講授,被動地學習,對知識死記硬背,且往往因教學缺乏民主和啟發誘導而強迫命令,扼制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與潛能的發揮。
傳統教學課堂側重的是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極少考慮學生是否具有學習這些知識的意向,也很少顧及學生能力發展的不同需要,只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學生。由于它側重的是讓學生牢固、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因此缺乏了對學生創新精神、發散思維以及獨立人格的培養,更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鍛煉。
云教育環境課堂
1.云教育環境的課堂模式
云教育環境課堂是以網絡教學平臺為依托,以網絡學案為載體,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課堂為舞臺,兩者結合構成新型教學環境。我們將這種新型教學界定為一種利用已經普及的電腦和寬帶網絡等硬件環境,依托專業的網絡現場教學平臺,實現異地、同時、實時、互動教學和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時間和空間不再受限制,學生完全可以在家里學習網上開設的任何課程。圖2為云教育環境課堂的教學模式。
一方面,世界是不斷變化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知識總量的迅速膨脹,另一方面一個人在現代社會能否適意地生存,關鍵不是知識量的多少,而是知道如何進行學習和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能夠適應社會變化,這就使得學校教育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學生短短十幾年的學習時間內把人類幾千年來積累起來的所有知識都傳授給學生。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使學生初步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必須的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能力。云教育環境的課堂教學正是著眼于以下兩點:一是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立足于當前;二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眼于未來。
2.云教育環境課堂的優勢
愛因斯坦曾指出,應當始終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應該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能力。要使學生跟得上科技發展的步伐,除了教給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外,主要是發展學生的能力,使他們學會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的知識,經過自己努力探索得到的知識,將其理解得深刻,記憶得牢固。還課堂于學生,注重課堂的生命內涵,交給學生一生“帶得走”的東西,那就是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云教育環境課堂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鼓勵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去探索。使他們對所汲取的知識、得出的結論和規律不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應用、適應變化,進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自信心、獨立做出決定以及行動的能力。而自信心和滿足感又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又驅使著他們進一步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去探索,這就形成了一種終身學習和發展的良性循環。
3.云教育環境課堂的不足
有些學科不適合這種教學模式;有些學生不適合這種教學模式;因重視學生獨立作業難免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主要靠自己探索獲取知識,則所學知識費時過多,不經濟,不宜于教師在短時間內向學生傳授一定數量的知識和技能;對教師的知識素養和教學機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師很難掌握,若無高水平的教師及時點撥和指導,學生的獨立研究容易產生盲目性,失去自覺的主動性、積極性,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兩種課堂的教學效果比較
本研究試圖探究傳統課堂與云教育環境課堂的教學效果的差異,以某高職院校網絡系統管理專業的兩個平行班級為模型,班級人數均為40人,男女比例相當,教學內容選擇DNS正向服務的搭建,教師相同。教學A班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教學B班采用云教育環境課堂教學模式。根據課程內容編制教學效果測驗,采用任務考核的方式考查學習效果,并向學生分發調查問卷。
1.學習效果研究分析
學習效果從以下3個維度評分:①完成時間的快慢,即以20分鐘為節點,區別完成時間的質量;②完成內容的準確性,即用nslookup測試是否能實現域名到IP地址的解析;③技能的遷移性,即是否能完成DNS反向服務的搭建。
教學A班,即采用傳統課堂教學的班級,能在20分鐘內完成任務的人數為22人,精準完成任務的人數為30人,能夠實現技能遷移的有11人;教學B班,即采用云教育環境課堂教學的班級,能在20分鐘內完成任務的人數為31人,精準完成任務的人數為33人,能夠實現技能遷移的人數為26人。圖3為兩種課堂的學習效果比較圖。
云教育課堂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實現了傳統環境下難以實現的參與式教學、個性化教學和優秀資源共享,實現了“先學后展,當堂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借助云平臺,結合網絡學案、班級論壇、多媒體課件等模塊,實現了學生個性化、多樣性的多元發展,讓課堂教學越來越多彩。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也讓課堂的教與學充滿情趣,知識呈現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實現了教學的生態課堂,學生樂在其中,學習素養、邏輯思維、創新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
2.調查問卷研究分析
云教育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理論基礎不同,傳統教學模式注重教學結果,而云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更注重教學過程,更關注學生,因此本研究設計了針對學生的調查問卷,左下表為傳統課堂與云教育課堂的比較問卷。
教學A班,即采用傳統課堂教學的班級,認為參與度高的人數為16人,認為課堂氣氛活躍的人數為21人,認為師生互動多的人數為24人;教學B班,即采用云教育環境課堂教學的班級,認為參與度高的人數為29人,認為課堂氣氛活躍的人數為33人,認為師生互動多的人數為31人。圖4為傳統課堂與云教育課堂的教學過程比較圖。
云教育課堂教學模式順應了教學改革的潮流,適應了學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具有學生參與課堂的時間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更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等優越性。
2工科院校環境科學教學的改進
2.1教學理念與內容的改進
工科院校環境科學人才培養的目標應是環境意識、環境知識與專業技能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教學體系應由知識、技能、意識、態度、實踐這相互聯系的五個方面構成[2]。教育和激發學生了解和掌握關于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個人環境技能的知識與信息,形成系統的環境知識體系[3]。工科院校環境科學的教學內容要從介紹解決污染的科學知識逐步擴展到生命、地球空間,深入到資源、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探索上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體系;教學-傳統實驗-教師科研緊密結合,開啟學生的鉆研潛力;開展工科傳統專業與環境緊密相關的教學,體現院校特色,凸顯學生就業專長。
2.2教學課程設置的改進
工科院校環境科學的課程設置應既具有鮮明的學科前沿性和社會適應性,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將通用性基礎知識和專性人才培養緊密結合:①專業課教學增添新內容,關聯工科院校如冶金、機械、建筑等專業相關的新污染(物理性污染等)方面的教學。②選修課注重與其它專業內容交叉,形成如環境材料、能源/資源、環境設計等教學內容,以適應現代科技和生產發展的需要;③增設一些人文輔修課,如環保教育、環境律法等課程,既可調動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提高其環境道德修養,也為入門環境行業(如環境類資格考試)打下基礎。
2.3教學方法的改進
工科院校的環境科學教學方法尤其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①運用以“點”輻射“面”的教學方式,即在強調開設核心知識點的同時,授課內容需輻射同專業其他課程或不同專業相關學科的課程,讓學生全面、綜合地掌握本專業及其相關知識.②善于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手段實施教學。其有助于學生課堂上理解,課下自學,且能達到教學資源利用便捷。③實驗課程適當滲透教師科研,其目的在于、培養與開發學生獨立的學習和研究能力,達到教育和科研并舉。上述幾個方面的改進將有助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全面培養,為繼續深造和鉆研做好準備。
2.4教學條件的改進
關鍵詞:
能力導向;環境設計;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本文為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立項名稱:《基于“五法四性”的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立項編號:2016JGA226.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為滿足社會以及企業的要求,高校需加強環境設計專業畢業生在實際應用能力方面的技能培養。現行的環境設計專業的教育體系更加偏重于學科導向,著重知識基礎的傳授以及完整的理論體系,而忽視能力導向,對創造、應用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投入過少,導致目前國內出現雖高校大量招生但是應用于企業的優秀人才卻甚少,國內設計水平較發達國家遠遠落后的現象。因此,基于能力導向進行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高校以培養環境設計專業實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致力于于培養具有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與市場接軌的現代環境設計人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育者應針對目前以學科為向導的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從而尋找一條以設計能力培養為線索的教學改革方案。
一、現行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的弊端
1.以學科為導向規劃課程設置
現行的環境設計專業以學科為向導,專注于傳授基礎知識以及專業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將綜合的設計知識分解為結構、形式、藝術以及技術等方面授課,將本身統一的知識體系分割,學生無法鍛煉整合相關知識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在大學兩年的專業課程學習中學習室內設計、風景園林、公共藝術等多方面的基礎課程,寬泛的知識點無法使學生完善自己的環境設計應用能力。過多的基礎課、設計課而實踐課程較少的教學課程設置,無法提高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實踐能力不足,畢業后無法順應社會市場需求,使其崗位時間較長。
2.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現行的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著重理論課程而忽視了綜合素質以及創造能力的提升。教學課程中主要以教師為中心,采取“填鴨式”的辦法而忽視學生的個人能力提升,輕視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過分強調繼承、模仿與引進。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學生處于被動的,缺乏思考與分析過程,遏止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致使學生思維受到限制,畢業以后,無法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缺乏應用能力,無法與市場順利接軌。
3.教學評價體系并未完善
目前環境設計專業的教育評價體系主要是采取傳統的美術教育評價體系,大多數課程是以靜態圖像或者是文字論文形式已經評鑒,忽略了多學生創造能力以及應用能力的評價,使得學生將大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論知識上而忽略了對設計內容以及創新邏輯的追求以及實際環境設計中與功能、環境以及文化之間的關聯。這種傳統的評價體系使環境設計教學逐漸變成形式主義,并沒有重視學科的前沿性。
二、以能力為導向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辦法
1.以能力為導向規劃課程設置
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要注重以能力為導向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創造能力以及應用能力。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育者要幫助學生協調空間、尺度、場地、功能以及文化之間的關系,將環境設計課程由淺到深的傳遞給學生,并將設計的原理、方式、過程以及技法融入到教學過程中,督促并培養學生將一維的視覺設計思想向功能性以及適應人們心理與生活環境的設計,重視理論與實際校核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能力以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出更適合當今市場經濟發展以及企業需求的社會型專業人才。
2.豐富傳統的教學模式
高校應在傳統枯燥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注重增加以培養綜合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為主的情景教學模式,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填鴨式”教學轉變為“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提升自身的應用能力與創造能力。在引入情景模式教學以后,要督促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將傳統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打破理論學習的傳統構架,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設計以及案例分析等實際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發展,倡導以互動為主的實踐教學模式。
3、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環境設計專業在教學評價體系上不能一味采取傳統的美術學評價體系,要以學生為主題,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促使學生在學習與應用方面全面且可持續的協調發展。教育者可以在評價體系中,加入獲獎競賽、專業交流、參與講座、展覽參觀等方面的成績考量,協調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的比重,加大對平時成績的重視,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競爭意識以及市場適應能力,加強其在學校期間對市場的動向了解,尋找自己的特長,從而才畢業以后可以更迅速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快速的融入到工作環境中。
三、結語
以能力為向導,注重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的培養是現階段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培養目標,社會環境設計的實際需求要求改專業教育方向需不斷地進行調整。作為環境設計類專業教育工作者,以及環境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落實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其首要任務。教育工作者要同步自身的學識,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采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與市場接軌、能適應工作需要的現代環境設計人才。
作者:劉景群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蘇子東.藝術性不等于美術性——兼談室內設計學科基礎與美術教學[J].美術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