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3 15:43: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數學學科素養的基本內涵
素養指的是人在長期訓練中獲得的技巧或能力,多表現為一個人平時的品行和氣質。PISA認為,將素養這一概念代入數學學科,即是指學習者認識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擁有從事數學活動的一種基本能力。具體而言,數學素養就是指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方法的掌握,用數學視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習慣和品質。
二、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數學眼光審視生活
數學是基于現實生活需要而誕生的一門學科,生活當中產生了比較、分配、歸納等數學問題,自然就需要研究數學的加、減、乘、除等運算。小學二年級學生已經開始接觸100以內的加法、表內乘法、表內除法等知識,在講解這些運算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生活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從情境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生活的良好行為習慣。
以小學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寒假期間,二年級學生集體去香山欣賞紅葉,每班各有3位帶隊教師,已知一班去了31人,二班去了39人,請問租借車輛時,一班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車?二年級一共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車?依據所提出的問題情境,課堂教學可用以下問題貫穿:
(1)在以上問題情境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依據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計算問題?
(3)如何對這些問題列式計算?
(4)這些算式中,哪些比較好算,能否對這些算式進行分類?
以上問題情境涉及進位加和不進位加內容,通過對算式的分析,學生學會從生活情境當中概括數學問題,同時養成分類、歸納的良好習慣,這對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2.建構數學模型,洞察數學本質規律
數學模型的構建是學科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學生應當學會從整體角度構建紛繁復雜的數學知識體系,從模型角度洞察數學本質規律。例如,在四則運算教學過程中,加法與乘法可以構建合的模型,減法與除法可以構建分的模型。基于小學生學習水平和認識經驗有限這一現實,在單個模型的構建過程中,教師應當提供指導,引導學生將相關聯的各個數學模塊銜接成一個模型。
以加法與乘法合的模型建構為例,小學二年級第四課“表內乘法”是在第二課“100以內的加法”學習之后進行教學的,因此,在對“表內乘法”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第二課“100以內的加法”知識建構合的模型。上課伊始,教師提示學生思考教材乘法的初步認識第一小問:一共有5架小飛機,每架小飛機上有3人,小飛機內一共有多少人?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解答可知,“一共”代表整體,因此,需要將所有飛機上的人合在一起進行計算。求出“3+3+3+3+3=15”的算式之后,教師繼續引導:除了使用加法求取全部人數之外,這種加數相同的加法還可以使用乘法進行表示。
3.提高推理能力,參與運算法則建構
由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推出另一個未知判斷的思維方式叫做推理,這也是數學學科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推理有助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整理數學知識,“數的運算”是提高學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載體,在運算法則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運算法則的建構過程,在推算過程中提高推理能力。
以“100以內的加法”進位加的教學為例,探究問題情境中“39+3”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39名學生加上3位老師,大概會有多少人?這樣不太復雜的數量關系學生在生活中必然有所接觸,結合生活經驗可知,大概有40多人。進一步進行分析,列式計算為42人,教師提示學生觀察算式:39到42,個位發生什么變化,十位發生哪些變化?想一想,個位的“2”可能是怎么得來的,問題情境當中哪兩個數字相加會出現“2”?在這些問題的解釋當中,學生探究進位加的豎式計算,從而明白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運算法則。
米山國藏曾說過:“作為知識的數學,出校門不到兩年就忘記了,唯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著眼點,這些隨時隨地在發生作用,使人受益終身。”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一項重要課題,也是一項艱巨任務。學生素養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從靜態和動態上對學生不同階段的素養形成做出科學分析,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發展。
一、引言
基于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趨勢,高校在培養小學數學教師方面也應該順應新課改要求,提升數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教學能力,以滿足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需求。
二、制定統一的培養標準
當前階段,我國高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上缺乏系統性,隨意性和經驗性特點突出,這種形勢影響了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獲取和素質提升,使職前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教學素質不能達到課改要求。基于此,設置相關專業的高校應該制定統一的職前教師培養標準,提升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可組織相關的數學家、數學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學數學一線教師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養框架的指導下,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教學所需的數學知識等理論,梳理出小學數學教師所需的數學核心素養,并在借鑒世界其他國家有關標準的基礎上,形成適合我國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培養標準,為各師范學校開設相關課程提供一定的方向與依據。在制定培養標準時需要考慮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師對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具體實踐。
三、適當轉變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目標的合理發展
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驅動下,小學數學教學要求教師能夠順應形勢發展,調整課堂教學活動,因此在高校的職前教師培養中,也應該積極轉變以往的專業教學方式,依據教育發展形勢不斷進行專業教學目標的調整。具體實施方法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基礎課程,也就是國家和地方課程,要對這些課程進行校本化設計,圍繞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進行二次開發;第二,設置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課程,以走班的形式參加學習;第三,課程活動化,比如早操,可以組織管樂團的學生吹響集合號,其他學生迅速到操場集合,學校的校訓、校風、學風等通過呼號深入頭腦,最后在校歌聲中走步調整。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僅是在進行身體鍛煉,還包括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另外,鼓勵適當利用科技媒體,協助學生由“知道”的層次,進入“理解”及“體驗”的層次。提供體驗與探索課程,使教學兼顧“知識能力”與“方法能力”的培養。
四、加強與數學類課程的內容聯系
當前,我國小學教育展專業中數學專業課主要包括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空間解析幾何、初等數論、概率統計、小學數學教學研究。數學專業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提升小學數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指導和研究能力,因此強化數學課程和學科體系構建之間的聯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關乎小學數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要求下,高校也應該進行小學數學教育專業的課程安排調整,小學教育新數學課程與原課程相比有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例如,離散數學、高等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規劃、數學文化、數學史、數學探究、數學建模、數學實驗等。另一方面對原有內容采取了新的處理方式。這些變化對高效小學教育專業數學類課程內容及體系建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構建小學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過程中,結合專業教學需求,不斷進行數學專業課程比重的有機調整,為學生的專業能力提升提供契機。
五、構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實踐課程
要培養高質量的小學數學教師,僅教授一些顯性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提供教育實踐以幫助學生在體驗中進行反思。因而,對于實踐課程的設置,不僅要重視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還需要加強其反思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可以將實踐課程的實施與數學類課程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之后,走入小學數學課堂,通過觀察或是親身實踐,并在與指導教師的交流中對所學內容進行體會反思,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于教學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們能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逐步形成教學的智慧。在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師課程體系建構中,可開設有關數學教學設計、數學課堂觀察、數學概念教學等主題實踐類討論課程,將職前小學數學教師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通過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學內容的關鍵屬性、探討某個主題的教學設計、學習觀察學生的技巧等,并且通過這個交流的平臺,分享教育實踐中自己的想法、經驗以及觀點,這不僅有助于其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也能夠促使他們在畢業后較快地融入教師教研活動之中,并在與優秀教師的交流討論中獲得有利于小學數學教學開展知識經驗,在提高自身數學核心素養的同時,不斷推進以提高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教學改革。
六、結語
總之,新的教育形勢下,高校的小學數學教育專業也應該順應形式進行專業教學內容和方式的調整。數學核心素養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價值和本質,是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不能一味地只重視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核心素養的提升和建立過程當中,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奎,馬麗君.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建構初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關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師課程體系確立[J].學周刊,2017,(11):8-9.
數學意識是指用數學的觀念和態度去觀察解釋和表示事物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和數據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數感. 北師大嚴土健教授曾談到“雖然我國的數學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至今數學并沒有真正融入我們的文化傳統,人們的數學意識一般還相當淡薄. ”這一問題對數學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認真反思.
針對以上現狀,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并將其貫穿于整個數學教育的過程,按照“問題情境—數學建模—解釋與應用”的模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養成自覺地用數學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解釋現象、分析問題的習慣,并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并用數學式思維解決實際問題.
二、關注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
新教材不僅重視對數學知識結果的掌握,而且更關注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的經歷與體驗,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索發現過程. 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使學生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 在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發展、提高. 我在課堂中注意培養孩子的以下習慣:多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通過動手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獲取知識;多思,通過自學、操作、嘗試等活動,讓學生自己主動去獲取知識,獲得能力的提高;多說,培養口頭表達能力,我在教學中經常開展“說一說”、“議一議”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主動地去創造性學習,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探索過程中還將動手操作與觀察、思維等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操作、體驗、發現、猜想、驗證去認識、歸納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數學活動,孩子們有了不同的獲取信息的經歷,有了不同的學習收獲,同時更有了不同的學習體驗,他們個個都對數學表現出了無限的熱愛,對學好數學充滿了信心.
三、學會用數學的眼光思考問題,培養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是指能用數學的觀念和視角觀察、解釋和表示事物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和數據信息,能主動地用數學思想、方法來思考問題,遇到問題能夠自覺地從數量上進行觀察和思考,形成一種量化的思維習慣,形成良好的“數感”. 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要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接觸新鮮事物時,能夠用數學的觀念和視角思考問題,發現其中存在的數學現象,并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 對于小學生來說,從入學開始就須初步培養,可以讓學生記數學日記、收集生活中的數據、用收集的數據和情境改編成一道數學題積累起來、制作數學小報等方式,使學生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對生活中的信息和學過的知識進行簡單歸類、整理,并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慢慢到學會用數學語言來刻畫一些現實生活的簡單現象,根據需要信息進行處理并做出猜想,逐步形成較強的數學意識. 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以下意識:讓學生形成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看待事物、處理問題的能力,形成一種自主的思維習慣;面對一些事物時,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質并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形成能利用已知的知識自主學習新知識的思維習慣. 教學中還應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不斷使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數學意識.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快速進入中國的學校中,隨著現如今社會各行各業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工作的頻率越來越高,為滿足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部門及所有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學生不僅應懂得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還應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同時,教師還應將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促進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進而增強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使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靈活、熟練地應用信息技術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自控能力
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的開展極大程度上開闊了小學生的眼界,促進他們領略先進技術的魅力。然而,網絡信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發揮信息資源優勢的同時,也傳播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普遍較差,他們的三觀仍然處在形成過程中。在不良信息的干擾下,難以正確處理不良信息。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強他們的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努力為學生創設綠色健康的網絡信息環境,減少或消除網絡信息環境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另外,信息技術教師還應該階段性地與班主任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適時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課堂表現。
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信息素養的培養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分別為信息意識的培養、信息能力的培養以及信息知識的培養。下面以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分層教學法為例,對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進行探討。
(一)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加強學生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基礎部分,需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因此,在新課標理念下,任務驅動教學法不再局限于教師機械地設置任務讓學生來完成,而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并通過所學知識和教學資源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占有主導地位,負責從旁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所以,教師應該促使學生明確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鍛煉學生的信息思維能力。同時,還應該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內涵產生一定的認識,將他們的信息思想提升至科學技術的高度,促進學生信息素養得到充分培養。
(二)利用分層教學法提高學生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知識的基礎上,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信息知識,在學生具備一定信息知識儲備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將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融入信息技術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學,實現因材施教,進而增強學生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強化學生的信息素養。
(三)仔細觀察信息課程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知識
學生信息知識的獲取依賴于信息技術課程的開展。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綜合性評價,階段性地調整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明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開展的宗旨,使學生在特定要求中進行信息技術的實際操作,進而不斷地豐富自身的信息知識,提升信息技術實踐能力。另外,教師還應仔細觀察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評和互評,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評價結果和學習行為、學習態度等方面給出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根據綜合性評價結果發現并改善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從而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促進學生信息技術實際操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實現學生信息素養的優化培養。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信息技術教師與學生團結協作、共同堅持和努力。不僅需要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實操能力。基于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在多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教學 培養能力
當今社會是科技社會、信息社會,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所需信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正在通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因此,作為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應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懂得如何獲取、篩選和利用信息,同時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也是在現代社會生存的基礎條件之一。
一、有關理解信息素養的含義
信息素養一詞最早在美國提出,目前對信息素養的定義比較多,美國圖書館協會認為:信息素養是人們知道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并找到、評價及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可以說信息素養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種技能。說信息素養是一門藝術因為它包括了社會﹑哲學﹑文化等內容;說信息素養是一種技術因為他包括了各種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技能。信息素養由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部分構成。此外,還有很多專家從教育技術學和心理學等角度給信息素養下定義。
二、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養,重視信息素養的全面培養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邊緣學科,長時間以來不被信息技術老師重視,由于既沒有考試的壓力也沒有學校的檢測評估,因此信息技術老師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并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規范的教學活動,極大多數的信息技術老師都是應付了事,從而造成了學生不重視信息技術的局面。所以說信息技術老師作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主體是影響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信息技術老師對待信息技術的態度就是學生對待信息技術課堂的態度。假如一個信息技術教師不能不斷地及時的更新新的信息技術知識,那么就會影響教學質量,也會影響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正所謂身教勝于言傳,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做出一個好的榜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因此,教師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術產生實際效能的重要因素。基于這些因素,新課改實施以來我國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教師自身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名教師要跟緊時代的步伐,主動提高自身素養,不斷進步。
三、立足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努力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目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利用,傳統的圖書資料利用方法已經難以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求,更是遠遠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要求。在信息課堂上要以強烈的信息意識引導學生產生強烈的發現欲和濃厚的的學習興趣,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即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要采用多種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把它們綜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信息素養的重要。
首先,在課堂中要善于創新,善于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和一些落后的觀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代的課堂教學。因此,在教學課堂上我們要添加具有時代象征意義的元素。例如,在講課時可以讓學生實踐操作,還可以組織各種活動展示同學們自己收集到的各種信息,進行比賽,使學生們感受到信息帶給我們的樂趣。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臺,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其次,信息技術教育要與其他的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將信息素養的培養遷移到其他方面的教學活動,以便于更好地培養信息素養。最后,信息技術教學要充分發揮其功能,將信息素養靈活應用于生活實踐。學校之所以開設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一方面是為了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另一方面也是順應了時展的要求。
四、豐富課外實踐活動,應用感知信息素養的重要性
再好的理論技能如果不能合理恰當的應用于生活實踐,那么它都只是一紙空文,是沒用的“廢品”。因此,要把信息素養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這就需要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在各個領域中應用信息素養,鍛煉學生應用信息素養的能力。在一些實踐中也可以有意識的使學生認識到信息素養的重要性。例如,現在普及的互聯網,可以從互聯網的功能以及給人們帶來的效益方面入手,讓學生感受到互聯網的重要性。還有一些高科技產品帶給我們的便捷,例如,電話的發明,試想如果沒有電話我們又會是什么樣子。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競技類的比賽,自己動手發明創造。這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還可陶冶情操,鍛煉實踐能力及探究能力,更好的感知信息素養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結:
信息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信息素養的培養需要長久堅持。要在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尤其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更要利用各種方法,各種
資源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滲透信息素養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信息素養的應用能力。這是當代社會對我們的要求,也是生存的基礎之一。
參考文獻:
[1] 劉向永.董玉琦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評析與應用策略[j].
小學信息技術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從而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作為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教學要積極倡導以探究為主的科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現階段,信息技術作為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小學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提升教學能力,才能滿足現階段學生學習的多方面需求。
一、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
1.靈活處理信息,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學會靈活運用形象的動
畫、圖片,描述科學課程教學內容,要學會運用多窗口,隨時插入科學課程中教師和學生所需的文本、圖片和視聽信息,呈現教學重點,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豐富課堂形式,達到教學任務目標。教師既要掌握多媒體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避免“黑板搬家”“老師搬家”“課本搬家”。教師應當將科學課程的內容和信息技術的平臺有效結合起來,實現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集合、界面的設置和交互。
2.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計算機操作能力是多媒體教學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要提高計算機的綜合操作能力,要對經常使用的多媒體軟件的用途、使用方法有所了解。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學習掌握可供使用的科學知識,授課前將課堂上需要使用的網上資源、課件事先裝入計算機中,下載所需要的軟件。
3.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能力
綜合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與接受知識的認可度,要求小學教師需要用學生喜歡的、熟悉的視聽材料、圖片和文本資料引起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小學教師要處理好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述新知識、鞏固新知識以及布置課外作業等環節,運用好多媒體技術的時機,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動力。并經常性地征求學生的反饋意見,改進教學方法,便于師生之間人際關系的互動式發展。
二、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
1.扎實的教學能力素養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學者要具備良好的教學基礎,掌握本學科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并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通過設計、組織好科學教學活動,豐富課堂科學知識,發展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能夠多層次、多側面地思索問題,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科學探索。
2.承認自我不足、自我批判的素養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教師、學生都能通過各種平臺學到各種信息技術,如:網絡資源,學習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但是同時,小學教師也不再成為學生知識渠道獲得的唯一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不一定處處都比學生強。可能在某一問題上,學生的理解力要優于教師。因此,教師應本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對不了解的問題,承認自己的不足,向學生學習請教,體現教師“不恥下問”的優秀師德。
三、如何提高課程整合中小學科學老師能力
1.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隨著信息知識的大爆炸,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新技術、新工具的出現,使得任課老師必須不斷學習,跟上技術跟理論發展的腳步。需要教師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別人的意見與建議,甚至可采用合作學習或伙伴學習的方式,不斷探求真知,不斷提高教學能力與素養。
2.強化教學和科研過程中的行動力
在課程整中,小學教師需要將傳統的教學內容與信息進行有效整合,這需要小學教師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教師通過親自動手,提高自身素質,滿足教學需求。
信息素養及其職業素養是兩個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養是圖書館系統提出來的,簡單講就是指能夠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認為,信息素養就是“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并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職業素養是從事職業的勞動者應具備的一種綜合能力和素養,包括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職業技能)、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團隊精神等。信息技術課程中職業素養教育,是指在信息技術素養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直接從事信息技術、信息服務等相關職業或其他職業時所需信息素養的教育。當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主要通過計算機與網絡教學實施信息技術素養教育。正如其他學科一樣,學科教學并不一定要將學生培養成為學科專家,將來從事相關職業。但是,蘊含其中的職業素養教育對學科素養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牽引力、推動力從來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術課程是中小學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程,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實施信息技術職業素養教育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全面發展,而且由于信息技術課程沒有中考、高考壓力,反而能夠更好地實踐素質教育理念。
二、當前信息技術課程及其職業素養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當前信息技術課程及其職業素養教存在如下主要問題:
一是信息與技術割裂。在其他學科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有信息但缺乏技術;在當前信息技術課程中有技術但缺乏信息。由于我們目前的信息技術課程是從計算機與網絡課程發展而來,還沒有完全構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術、信息科學、信息哲學等在內的信息技術課程基本范疇,以及基于此范疇的信息技術課程邏輯體系,可以說當前中學教育階段還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適合學生全科學習和全面發展需要的信息技術課程。目前,我們正在著手研究并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在當前人生職業規劃教育逐漸向中小學教育介入的趨勢下,要防止將學科教學與人生職業規劃教育割裂開來的做法,不能單搞一門所謂的人生職業規劃課程,因為對于人生職業的規劃本質上是一個人將來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術謀取幸福的選擇和規劃,因此應該將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術課程及其職業素養教育體系中來。
二是技術色彩太濃。狹義的信息技術技能的學習當然是基礎,學生通過這種學習,能夠運用計算機和網絡制作電子文檔、網頁、動畫、編程,上網、發郵件、搜信息等,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點內容,然而由于“信息與技術割裂”,將大量課時、資源和人力耗費在“技術活”上,致使信息技術及其職業素養教育本身被湮沒。而且,所謂計算機網絡與學科教學整合研究也僅僅是將計算機及其網絡作為一種手段、工具來使用,對學生信息技術及其職業素養的培養并不是該類研究課題的重點。另一方面,現行信息技術課程強調技術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學生厭學,而熱衷于游戲廳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術及其職業素養教育。當前,還沒有形成以計算機教師為主體,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學科教學為陣地,整合學校圖書館,其他學科教師全員承擔信息技術職業素養教育的有效機制。學校校長應該主動思考如何在本校進行全員信息技術職業素養教育研究,從而推動信息社會的全員信息教育進程。其中,最可行的變革應該是打通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網絡教室等信息節點,成立學校信息中心,統籌實施信息技術及其職業素養教育,并使其成為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智囊機構。對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該從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導和支持。
三、建設新信息技術課程及其職業素養教育體系的基本原則
打破當前信息技術課程“技術活”的尷尬局面,需要我們敢于殺出重圍,敢于走出新路,建設新的信息技術課程及其職業素養教育體系和機制。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幾項基本原則。
一是課程的基礎性。新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將整合散布在各個學科學習中的信息技術需求、學生職業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養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術、信息科學、信息哲學的范疇,著眼于奠定學生信息基礎,進行編排,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構成一個基礎的學習領域。
二是課程的信息技術性。新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的一條主線就是信息技術本身的學習安排,毫無疑問,這是新體系得以實施的前提條件。信息的本質在于交流,技術的本質在于創造,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以交流和創造為核心的課程,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三是課程的應用性。學生將在新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營造出的信息技術環境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處理信息、掌握技術、發展技能,培養信息技術素養及其職業素養。這就決定了要在新體系中正確處理變與不變的關系、信息與技術的關系、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應用的關系。
四是課程的統籌性。新的體系和機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員參與,全學科參與,全信息節點參與,統籌實施。一方面,它立足于為全科學習提供信息技術服務;另一方面,在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中體現對學科體系的超越和綜合運用。
信息素養和技術素養是在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中每個公民必備的素養,也是在知識社會中開展終身學習的基本條件。信息素養與技術素養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兩者在信息技術教育領域可以統合為信息技術素養,即“利用數字技術、傳播工具和網絡來獲取、管理、綜合、評價和創造信息,以便在知識社會中發揮作用的能力”。目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界存在過分重視信息素養并用信息素養模糊技術素養的不良傾向。
關于信息素養與技術素養之間的關系,現在爭論很多。筆者認為,二者應該是交集關系,而不是平行關系。信息素養必須借助一定的技術實施,即架構在相應的技術素養基礎上。在小學階段也是如此,因此,它們產生一個交集和融合態,即信息技術教育。技術實質上更加工具化。
當今的信息技術課教學,非常重視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對“技術素養”的重視相對來說較弱。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掌握更多的“技術”,并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選擇恰當的技術,是其“技術素養”提高的表現,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其“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的能力,還包括選擇獲取識別信息、加工、處理、傳遞信息并創造信息的能力。”即提高其“信息素養”。
在筆者的教學中,除了重視在《課程指導綱要》規定的各項教學內容中穩步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之外,還參考其他學科的經驗,開展了“五分鐘熱身活動”,試圖以另一種教學模式和更豐富的途徑提高學生技術素養和信息素養。
一、開展課堂熱身活動的意義
陶行知說:“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讓他們干一點他們要干的事情。”
課前熱身活動就能實現這一目標。它能夠促進學生的興趣、影響他們的情緒,使之輕松愉悅地進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興趣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在肯定和深化學生學習成就感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對自己能夠成功地完成任務而感到滿意,這是激發他們學習熱情的一個重要的方法。成功的課前熱身活動可以幫助建立自信心、消除學習障礙。通過不斷地訓練,可以產生更濃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實現從“我被迫學習”到“我想學習”的轉變,一旦學習熱情被激發,整個課堂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同樣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了記憶力和理解力,因為情緒是保持記憶和理解的原動力。在課堂教學開始階段,通過幾分鐘的熱身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整,可以調節學生學習情緒,有助于學習活動的展開。
在多個學科中,都有應用“課前熱身活動”的實例。例如:語文學科常以“展示積累知識(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等)、課前演講、賞析精彩片段、賞析古代詩詞”等方式開展;數學學科常以“數學游戲、口算比賽、數學家的故事、趣味解題”等方式進行;體育學科常以“體育游戲、肢體伸展練習”等方式實施;英語學科的課前熱身稱為“warming up”,采取的方式有“歌曲、游戲、對話、交際”等。
二、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前熱身活動
在以上學科課前熱身活動的啟發下,筆者在信息技術課堂中也引入了熱身活動。
1.教學模式:N+2+3(如圖1)
圖1 流程示意圖
(1)N――問題生成和問題求解,主講人試講,課前完成。
①問題的生成
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A.學生在前面的課堂學習中會碰到一些操作難題,如在文字編輯軟件中如何插入帶圈的文字(、)。
B.學生在課上或課下自行進行各種實踐操作時碰到的一些軟硬件問題,例如殺毒軟件的安裝和使用,U盤的命名方法,如何設置計算機進行自動關機等。
C.教師指定的探究問題,如怎樣設置顯示屬性。
D.某些學生掌握的其他同學尚未掌握的操作技巧。如一位同學就將不設置文件的“隱藏屬性”就能隱藏桌面上的文件/文件夾的小竅門介紹給了同學;再如一名同學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快捷鍵向同學進行介紹。
②問題的求解暨確定主講人
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解決問題,相應的,這位解決了問題的學生即成為主講人。
A.師生共同研究、解決問題。
B.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自行解決問題,如軟件幫助、網絡課堂、網上搜索、獨立摸索、高手相助等。
C.學生通過各種課外學習或是閱讀相關書刊、雜志。
③主講人試講
主講人提交方案,并提前試講,教師把關。
(2)2+3――分享、交流、實踐,課上5分鐘完成。
①“主講人”在課上利用2分鐘時間,針對一項或幾項計算機操作/技巧進行講解、示范。
②“主講人”示范完畢后,全體學生實踐該方法/技巧,從而學會這項操作,用時3分鐘。教師做輔導員,和主講人一起解決同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完成后學生填寫相關的檢測表。
2.檢測與反饋
這樣的熱身活動效果如何,學生是否能夠掌握這些技巧,能否提高他們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他們對每次活動是否滿意,還需要反饋和檢測。在學生每次完成熱身活動時,筆者都要求學生填寫一份“檢測表”,如表1、表2所示,收集學生學習效果的信息。
表1檢測表(示例1)
項目1:在WinXP下“隱藏”你的文件夾
組號 姓名 任務是否完成 任務分解 對主講人的評價
重命名文件夾 更改文件夾圖標 更改桌面屬性 優秀 較好 一般 較差
表2檢測表(示例2)
項目2:在WinXP下實現自動關機
組號 姓名 任務是否完成 任務分解 對主講人的評價
調出“運行”框 正確輸入命令 優秀 較好 一般 較差
課后,對主講人和部分學生進行口頭調查,以獲取學生對這個教學環節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學生需求,以便對活動的內容、難度、主講人等進行及時的調整。
在學期結束時,還會將學生完成活動的情況進行整體的統計,見表3:
表3匯總表舉例
2006-2007第2學期課前熱身活動階段情況匯總表
組號 姓名 完成任務的數目
(總數:6次) 未完成任務的序號 擔任主講人的情況
擔任主講人的
次數 獲得優秀評價的
比率
A1 吳其右 6
A2 徐慧齊 6
A3 孫凌艷 6
A4 屈碩 6
A5 蔣嘉文 4 2,3
A6 袁彥佩 4 2,6
A7 苗心逸 6
B1 李思輝 5 2,
B2 王小蒙 6
B3 賴瑩云 6
B4 陳浞 6
B5 馮一雄 5 3,
B6 王佳希 6
B7 王子 6
B8 張一禎 6
B9 姜帆 6
B10 趙茜迪 2 2,3,5,6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C1 趙伯萱 6
C2 李宗霏 6 2 88%
C3 高雨霏 5 3,
C4 趙絲羽 5 2,
C5 單羽濃 4 5,6
C6 倪鑫 5 5,
C7 李云漢 6
C8 柯笑巖 6
C9 馬天驥 6
C10 張文嘉 6
D1 唐潮 5 2,
D2 胡致雄 6
D3 孔慶卿 6
D4 程明杰 6
D6 李鴻基 6
D7 梁語凡 6 1 91%
D8 李夢琦 6
D9 金子超 6 2 85%
D10 韓偉年 6 1 94%
(1)學生興趣取向分析
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筆者發現學生對以下技術問題更感興趣:
①在一些兒童電腦雜志上學到的軟件操作技巧。
②一些非常簡單,但功能有趣的小軟件。
③簡單的硬件操控技巧。
④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技巧。
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對于教師調控熱身活動的內容大有裨益。
(2)教師的有效控制和引導
在這項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中,教師無疑應該承擔更多的控制和引導責任。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選題在生成時,要和學生有所交流。
去除一些價值不大的或不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有的問題,對于某個學生可能是有價值的,但是對大多數學生用處不大;有的問題,缺乏研究的價值,這樣,就要把他們屏蔽掉,對這些問題,可以單獨解決,而不把它當作熱身活動的選題。
發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形成有意義的選題。有的問題本身可能價值不大,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將其延伸開來,可能就是個好題目,教師要有慧眼,還要能點石成金。
②要對學生研究問題的過程進行指導。給與學生資源上或方法上的幫助,如果學生獨立研究確有困難,可以讓其成立小組,或是根據情況親身參與。
③要聽主講人的試講,幫助主講人理清“授課”思路,幫助他們完成講授任務。畢竟是利用寸土寸金的課堂時間,如果主講人講不清楚或是效率不高,都會影響效果,耽誤時間,一定要對學生講解的內容、方式、容易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④主動幫助主講人對學生進行輔導。
⑤設計檢測方法,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測。
⑥進行階段總結,對主講人進行表揚和獎勵,對學習效果進行調查分析,指導學生進行學習評價,反省學習過程。
⑦根據實際情況改進熱身活動的教學。
(3)學生學習效果
學生在熱身活動中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的技術素養,也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從技術素養角度看,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不僅自己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鞏固了課堂教學中所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他們嘗試得越多,就越容易發現很多軟件菜單工具使用的相似之處,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地完成了知識遷移。另外,學生要解決的大多是自己在實際中碰到的急需解決的問題,當他們解決了這些問題,并將其與更多的同學一起分享并實踐后,不論是主講人,還是聽眾,都能通過這個環節,掌握很多課堂教學中無法涉及的內容。這些問題,有些帶有共性,有些則比較個性化。但即便是個性化的問題,當他們向其他學生進行介紹的時候,由于學生年齡、知識技能結構的相似度較大,所以大多能夠得到全體學生的歡迎。學生普遍反映,在這個環節中獲得了很多使用的本領。這些本領,主要是一些常用的操作技巧、操作方法,而且,這樣獲得的知識或技能通常具有實際價值,是學生最需要的“那一個”。一個學期有8節課,8節課就是至少8項操作技巧,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技術素養是能夠得到提高的。
從信息素養角度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大多是通過嘗試、與其他同學或教師進行討論、運用多種途徑(網絡搜索,BBS論壇,相關書籍雜志等)自主尋求解決方法,這恰恰是課標中談到的“獲取、篩選、加工、處理、表達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養。這種培養是自然而然滲透的,學生為了得到問題的答案會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會對學生給與幫助,如應該如何獲得信息、怎樣到專業的BBS中進行求助、怎樣更準確地搜索到所需信息等,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經歷了信息應用的全過程。當然,由于主講人有限,所以真正能夠全盤經歷這一過程的學生人數也是有限的,因此,有的時候,會讓這些主講人給“聽眾”講講自己獲取“答案”的過程,讓他們將自己不斷形成并提高的“信息素養”通過交流的方式與其他同學共享。
②給更多的學生表現自己及交流的機會,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主講人無疑是這項活動最大的收益者,他們不僅能夠在操作技能、信息獲取等方面得到鍛煉,同時由于要作為全體同學的小老師,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鍛煉,尤其是解答同學提問,比教師還要耐心得多。另外,因為“教師”是學生,所以其他同學與他的交流也更加自然。由于時間較短,主講人和教師無法周到地照顧所有同學,經常自然而然地就在學生之中再產生幾名小老師,負責對他們周圍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
另外,教師在這個環節中其實也是受益人。許多學生提出的問題,其實教師也不一定知道,在和學生共同研究的過程中,或是通過學生的講解,教師也學到了不少東西;另外,當筆者以一名學生的身份看著講臺上的主講人時,筆者同時有更多的時間關注下面的學生,能夠更加細致地體會到學生會在什么地方產生困難、應該怎樣減小這種困難,即通過主講人的“教學”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尋找更好的教學方法。
可以說,這樣的活動,受益人是多方的,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4)提高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興趣
對于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來說,應該激發并保持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對于計算機的學習,學生初始接觸時大多懷有樸素的興趣,但是隨著學習難度的加大,加上一些學生條件的限制,學生差異越來越大,有部分學生可能由于碰到的困難較大,無法跟上同學的步伐,就慢慢喪失了對計算機的興趣,部分特別優秀的學生由于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或因為課堂集中教學的方式無法適應他們自身的實際情況,也會慢慢損失自己的興趣,對這些學生來說,課堂熱身活動集教學、應用、趣味于一身,內容新穎、多樣,由于時間的限制,選擇的內容也不會特別難,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由成功也能體會到樂趣,這樣,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這項活動充分體驗到計算機學習的樂趣。
(5)問題與反思
這項活動開展一段時間后,筆者認為以下問題值得在下一步的實踐中繼續研究:
①如何根據年齡特點形成訓練梯度,形成系列
本次的熱身活動研究主要在六年級和三年級進行。前文介紹的主要是筆者教授的六年級學生的情況,我校另一位教師在三年級進行的主要內容是利用這段時間讓學生進行指法練習。在一高一低2個年級段中進行的活動雖然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沒有成為系列。筆者計劃在下一步的教學中,嘗試在各個不同學年段開展這一活動,預期在不同的年級有所側重:
三年級:鼠標游戲、指法訓練、學生作品展播;
四年級:配合課堂教學,重點學習Office軟件中所涉及的一些技巧;
五年級:網絡知識、技能、學生課件作品展播;
六年級:軟硬件知識技能、信息技術新發展介紹。
希望能夠通過長期成系列的活動,使學生能夠收獲更多。
②學困生問題
在熱身活動中,仍然存在學困生問題。盡管有種種措施盡可能地控制難度、增強趣味性和實用性、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助等,但仍有一些學生有困難,無法完成任務,在表3中可以看到,在6次活動中,有十名左右的學生未能完成全部任務,一名學生甚至有4次未能完成的記錄。對這些學生應如何幫助,使他們能有所進步,是下一步應好好解決的問題。
三、結束語
通過一個階段的實踐,筆者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安排有效的“五分鐘熱身”環節,對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和信息素養有一定益處,并能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互助與交流,促進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在課內外更加主動地利用計算機這一工具。當然,教師的引導與監控、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監測與評價在這一活動中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姚梅林.論問題解決與學習[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1
所謂數學核心素養,是在新的數學教學要求上形成的新的數學教學理念,旨在對學生的教學培養方面要體現出整體性、基礎性以及前瞻性。在教育部出臺的深化教育改革文件中,對核心素養這一關鍵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數學,數學學科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培養意義,要打造數學教學的核心素養,加強核心素養在數學教學的各個階段的體現。核心素養是什么,核心素養的結構體系如何,核心素養在數學教學中應當怎樣具體落實,以上便是本文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一、體現教育本質訴求
小學數學是義務教學階段重要的發展性科目,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性科目和拓展性科目。在素質教育日益被重視的當代教育中,將核心素養體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個性發展以及數學思維能力,更是體現了現代教育的本質要求。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當適應于學生的發展需要,因材施教。好的數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比如數學的相關概念、解題技巧、計算公式等,更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想,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掌握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而數學核心思想的培養重視正好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的多層次要求。因此而言,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是現代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式,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途徑。
二、以聯系的觀點整體把握數學核心素養
關于核心素養,我國著名的數學特級教師曹培英對此有明確的解釋。他將此分為兩個方面的層次,即數學整體視角以及關聯數學內容,和六個具體的核心,分別是推理能力、抽象觀念、模型構建能力、空間觀念、數據分析觀念以及基本的運算能力。
(一)立足數學整體視角
從數學這門學科的整體角度去把握數學的核心素養,首先要了解數學的本質和數學學科在教育人這一塊的意義。能夠滿足數學本質及價值的基本核心素養使數學當中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以及模型的構建能力。數學的推理能力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過程,在兩個命題判斷中進行進階性的轉化,推理過程需要應用到數學知識中的諸多定理、命題以及運算公式,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數學的嚴謹性;數學的抽象能力,主要是與現實世界的對立,在數學學科中,能夠將數學某些具體聯系轉化為抽象的概念,以概念形式把握數學方面的知識;數學模型的構建能力,在問題的解決方面主要是針對一些與圖形和數字有關的問題,通過構建基本數學模型,使問題變得更為清晰和明確,從而更好地解決現實中的真實問題。以上數學中的三大能力是基本的數學核心素養,在數學教學中,能夠體現數學科學的嚴謹性、抽象性以及應用性。在數學整體學科視角上,這三個基本核心素養在數學中又繼續表現為數學交流、數學思維以及問題解決。
(二)關聯數學內容
這是數學核心內容的第二個層次。在這個層次中,主要體現出來的核心素養比上一層次更為復雜,如空間觀念、幾何直觀以及數據分析、運算能力等等。而這些數學核心素養,其實與數學是分不開聯系的。在小學數學中,以上核心素養明確表現課本內容中的認識圖形、概率問題、數學基本運算問題。小學生階段,需要注重掌握的核心素養是運算能力,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小學學生能夠逐漸試著將數和形進行結合,樹立數形結合的數學核心思想。除此之外,小學數學學科中所體現出來的核心思想還有創新思想,創新思想也可以說是所有學科皆有的核心思想。所以說,數學核心思想與數學教學內容是相互聯系互為表里的關系,掌握數學核心思想,要對數學教材進行深刻的研讀。
三、注重教學實踐的具體落實
數學核心思想在小學階段的培養,還需要教師將此不斷進行實踐應用。要以小學的理解能力為基礎,進行教學實踐的路徑探索。
(一)深入解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養
以解決問題為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與教材是離不開的。教材當中的問題和知識是數學教學的精華部分。數學教材中的每一個公式、每一個概念、每一道例題,都需要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把握。于此同時,對于教材的解讀還應該不斷挖掘其中的核心素養,根據教學內容實質,明確教材中的核心素養,并在教學過程中得以落實。比如在解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問題時。首先要對其面積計算公司有一個熟悉的了解,能夠準確地應用計算公式,并且相應地,能夠將該問題當做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模板。在解決這個問題當中,存在諸多的數學核心素養,如推理、空間觀念以及數學模型構建能力等等。不管怎樣,多參與數學問題的解決實踐,是一種經驗的積累,也是一種數學思想意識能力的提升。
(二)在知識和技能形成過程中融入數學核心素養
小學是數學學習的基本解決,重在形成小學生的數學知識,促進小學數學的發展應用。這個過程中,也要進行數學核心思想的融入。通過數學核心思想的各個方面,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思想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逐漸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結構,舉一反三。比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講到乘法這一章,出現許多乘法運算方面的問題,那么課堂上可以不單單限制于引導學生運用公式運算,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問題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的抽象問題具體化意識,增強學生的符號化思想,促進學生模型構建與現實問題的緊密聯系感。
(三)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現數學核心素養
在小學數學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都離不開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特別是在解決一般數學問題時,都需要運用數學核心素養從多方面去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具體體現數學核心思想。比如在學習小數的乘除時,可以給學生創造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題目,如自來水的收費問題等等。
(四)核心素養的培養重在堅持
任何一種素養的培養都要形成習慣才能體現其真正的意義。要想形成習慣,堅持應用是極為必要的。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是一個不斷積累歷練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在每一節課中,強調數學核心思想的應用,并在數學問題具體解決過程中,融入數學核心思想。除此之外,在課堂以外,也不能放松數學核心思想的培養,可以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實踐,鼓勵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將理念和概念應用于現實,積累實踐經驗,并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堅持不懈,落實核心素養的實踐培養。
結束語:總而言之,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首先要掌握數學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和價值,在解決問題實際中不斷體現和融入數學核心思想,并堅持不懈,促進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實,最終養成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項目式學習的應用能改善數學教學現狀,有助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教學活動轉變為具體的教學項目,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系統性探索,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系統學習數學知識創造有利條件。因此,在教學改革背景下,相關教育人員要重點針對項目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從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角度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的設計和規劃,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一、項目式學習的內涵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具有動態特征的學習方法,依托項目式學習的應用,學生能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主動對現實世界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而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生能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并強化相應技能。項目式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按照學生的需求選擇關鍵素材,構建契合學生學習需要的環境,并在此環境中讓學生組建團隊,通過解決開放性問題完成對學科知識的學習[1]。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有效應用,能促進教學中不同學習資源的有效整合,也能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等,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進而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提供良好支持[2]。具體而言,因為項目式學習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以自主建構式學習為方式的,所以將其引入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有利于讓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利于讓學生進行團隊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有利于讓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因此,從整體上來講,將項目式學習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情境實現知識的意義化建構,而且能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得到發展,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項目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探索項目式學習的合理化應用,能逐步發揮教學改革的優勢,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系統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成效,保障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合理化的訓練。具體而言,項目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按照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探索項目式學習的有效應用,能通過教學項目的設計和規劃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使學生能在特定的項目環境中通過自主實踐和合作探究完成對數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有效應用,教師能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而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結合自身學習自主性的原則要求組建項目學習團隊,合作完成對相關學習資源的搜集和整理,并在團隊合作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和探究快速確定研究的主要方向,進而按照項目式學習程序完成學習任務,對自身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綜合素質進行鍛煉和培養,如此可夯實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基礎,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升[3]。
(二)有助于拓展學生能力訓練范圍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層面,在教學實踐中重點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多元能力的訓練,這能為教學活動的開展作出積極的指引。因此,結合新課程標準下教學改革的具體需求,教師可引入項目式學習開展教學活動。具體來說,教師采用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核心的理念,對項目式學習進行設計和規劃,能更好地踐行做中學的教學思想,并在項目開發和實踐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如此既能夠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顯著提升,也能在引導學生參與項目式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參與能力、思維能力、知識轉換能力、動手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逐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三)有助于強化學生探索創新精神
在項目式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對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和創新,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借助項目式學習的應用,有效引導學生參與項目實踐,突破傳統知識與數學學習經驗的束縛,使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融入項目探索團隊,真正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整合應用,從而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發現中創新,有效保障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等得到培養及提高,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提供支持,并借助項目式學習進一步加快數學教學改革發展總體進程[4]。
三、項目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一)持續性原則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的主要目標為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學習能力,該能力不僅對學生的學科學習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學生的生活中也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選取的項目既可以通過一兩個課時完成,也可以直接貫穿整個學期,而學生既可在課堂時間研究項目,也可在課余時間圍繞項目開展一系列活動。另外,教師在衡量學生項目完成程度時不能只參照時間,而是要關注任務完成情況、知識的實際掌握程度及最終的項目成果。因此項目式教學要注重持續性,持續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真實性原則
項目式學習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真實性原則,這里所說的真實并非只是強調實際發生,而是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學生的生活與項目之間建立聯系,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與知識之間存在聯系。教師在設計數學項目時,必須要從學生的生活情境中抽取合適的要素設計問題,使學生能夠在情境中獲取數學知識,同時形成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體系,然后再將思維體系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真實性原則要求學生形成的思維方式與所學的知識是真實的。
(三)合作性原則
合作是學生應當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小學數學教師可通過項目式學習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因為學生需要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項目任務,組建學習共同體,實現共贏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進而形成合作意識,這樣其在面對難度較高、僅憑個人力量無法完成的挑戰時,就能夠探求與其他人的合作,相互配合,更高效、高質量地完成項目。
(四)挑戰性原則
如果小學數學教師提供給學生的項目過于簡單,學生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協作與操作就能夠完成,那么很難將項目式學習的優勢與教育意義體現出來,學生也難以實現從低階思維至高階思維的有效轉變。因此教師在設計項目時,應確保項目難度略高于小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使其能在問題情境中通過使用舊的知識與經驗獲得新的知識,從而完成構建知識體系與遷移知識的任務。
(五)指導性原則
小學數學教師在學生的項目式學習活動中需要轉變原本的主導者角色,但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并不等同于使課堂完全由學生把控,教師要按照指導性原則,在學生合作與小組討論時開展巡視活動,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幫助學生拓寬思路。教師的指導必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直接將問題的解決辦法告知學生,而應當更多地進行引導,讓學生始終處于項目學習活動的主置,讓學生感受到項目式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與知識探索帶來的樂趣。
四、項目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措施
按照新課程標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積極探索項目式學習的有效應用,對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加以培養,能顯著提高教學成效,促進教學模式的全面創新,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系統學習和探索提供良好的支持。下面筆者就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構建并結合“扇形統計圖”教學對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
(一)情境導入,明確項目任務
在應用項目式學習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先對項目環節進行確定,即按照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開展認知分析工作,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特點進行整合研究,然后從數學聯系生活的角度設計教學項目具體任務,為學生數學建模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創造條件,有效借助項目式學習的應用夯實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基礎[5]。基于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嘗試采用情境導入的方法,明確項目教學的任務,調動學生參與項目學習的積極性,有效促進項目式學習的合理化實施[6]。例如,在“扇形統計圖”教學活動中,教學難點是根據扇形統計圖主要信息,對相關數據進行合理化的計算和判斷,讓學生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應用扇形統計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中采用項目式學習模式,將“扇形統計圖”數據分析和在生活中的應用作為項目研究的主要環節,對項目學習框架進行設計,并且可以借助情境創設導入教學的方法,將探究項目設定為:“我們日常食用的食品富含豐富的營養成分,并且在產品的營養成分表中都對營養成分進行了標注,那么讓我們通過應用扇形統計圖探索一下不同食物營養成分的分布吧!”在確定項目任務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參與項目探究活動,對學生學習過程做出積極引導。
(二)收集資料,設計項目探究方案
項目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需要項目方案的支撐,因此在項目探究任務后,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搜集必要的項目探究資料,并結合資料準備工作對項目探究方案進行設計,為項目探究活動的有效組織實施做好準備。例如,結合“扇形統計圖”教學中項目任務的布置情況,教師在開展項目式學習引導的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結合項目任務對具體的資料進行搜集,同時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常見的食物營養成分介紹的圖片,并采用統計表歸納整理的方法對主要營養成分進行確定。學生搜集食品營養成分表后對營養成分占比進行計算,然后設計統計表,如表1所示,這樣能為參與設計扇形統計圖方面的項目任務做好資料準備,并方便其結合豐富的資料設計項目探究方案,以保障數學項目探究學習效果。
(三)小組合作,踐行項目學習任務
在確定“扇形統計圖”教學項目方案后,按照教師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不同的食品營養成分表,對扇形統計圖的設計和分析進行探究。在項目探究活動中,學生要結合前期準備的關于食品營養成分占比統計表,分工設計食品營養成分的扇形統計圖,并對扇形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介紹。如學生可以模仿教材中對牛奶產品的營養成分統計圖進行設計和分析,在教材展示的信息中,牛奶的主要營養成分是水分、蛋白質、脂肪、乳糖和其他成分,其中水分占比為87.0%,蛋白質占比為3.3%,脂肪占比為4.0%,乳糖占比為5.0%,其他成分占比為0.7%。學生可結合扇形統計圖的應用,對其他食品營養成分占比扇形統計圖進行設計、分析和探究,先結合扇形統計圖展示的具體數據信息,從百分數的意義角度理解不同營養成分的占比,并從每天食用多少食品的角度,判斷每個人每天能夠吸收的食品營養成分為多少。依此類推,在項目中學生對其他食品的營養成分扇形統計圖進行設計和分析,直觀感受扇形統計圖在生活中的應用,并通過解析扇形統計圖中的具體數據,對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進行探究,從生活實際問題的處理角度加深對扇形統計圖方面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系統學習[7]。
(四)總結評價,深化項目學習認識
在基本上完成項目式學習主題活動的訓練和規劃后,為了對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教師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還要設計總結和評價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本小組的項目學習成果進行總結,然后在小組內對活動成果進行評價,形成對“扇形統計圖”數學知識的系統認識[8]。在匯報展示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參與項目式學習的基本情況,將生活中的問題通過數據分析、數學抽象、建模分析的方式轉變為具體的數學問題,從“扇形統計圖”的主要數據特點、“扇形統計圖”數據解讀方式及“扇形統計圖”在生活中的實踐應用角度總結本次項目式學習的主要成果,讓學生能從生活元素入手提煉數學信息,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進而使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針對性的鍛煉,提高教學的有效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