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2 16:04: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思想與政治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社會轉型背景下的師生系統信任結構
現代教育已不再像早期教育生活那樣具有高度的自為性,“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12]43,“大學更多的是其環境的創造物,并與它們的環境一樣,始終處于運動中”[1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個完全獨立和封閉的教育系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運行離不開現實環境的影響。在社會轉型背景下,現代社會不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越發開放化、復雜化、多元化,這都對校園空間內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師生之間依靠傳統“熟人社會”中情感維系的人格信任關系受到巨大挑戰。首先,隨著我國社會現代性程度不斷提高,傳統的以“灌輸”為手段、“背誦”為目的、“強制化”為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適應新的時展而逐漸向開放化、主體性、生活式的現代性教育靠近。在一個信息“快餐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時代,“一個社會的子系統總是與它所在的環境進行信息、資源的交換,表現在現代大學中就是社會大環境與大學小環境之間的互動交流”[14]。當社會流動變得更加廣泛,信息獲取變得更加簡便的時候,學生獲取知識、訊息變得輕松快捷。正處于轉型期階段的中國,社會的矛盾和問題易發、多發,信息的廣泛傳播也使得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和速度快捷。當社會的信息和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發生不對稱甚或是矛盾的時候,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權威就會逐漸被各類諸如腐敗、貪贓枉法、自私自利等失信、失范行為和現象所解構,教師權威的流失便是可以理解的,最終師生之間信任關系也因此受到侵蝕而漸漸式微。其次,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和學生中一直處于邊緣地帶,得不到應有重視,這也很難讓廣大學生去認可和信任。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就是要把合乎最廣大人民即統治階級所要求的教育內容轉化為受教育者的認識和行為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把社會認可的要求內化為受教育者的認識和行為實踐,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這些教育內容一部分是現實生活直接抽象化的知識,而另一部分是超越當下現實的與現實存在“距離”的知識和觀念,正是這些知識和觀念使得學生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發現矛盾和反差,因此學生就會質疑思政課的內容及教師的權威,最終影響到教師的被信任度及師生信任關系。眾所周知,內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所在。然而,在現代化程度高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面向是向外化的,人際交往的廣度空前增加而深度卻逐漸減少。交往的廣泛和頻繁使得任何一個想要追求好的效果的教育活動都不能僅僅止于對傳統教育中課堂教學的專注。課堂教學雖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傳統陣地,但師生間的課后交往和互動越發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按照帕森斯的結構功能理論對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模式變量”的劃分,根源于現代社會的廣泛流動、傳統個體權威的消失和總體生活面向的向外化,現代社會必須建立起基于普遍主義的信任規則才能穩定、高效運行[15]58-67。社會轉型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現代性教育色彩的逐步增強,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權威的逐漸流失和信息社會中師生生活面向的向外化與多元化,僅僅通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增加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單一的師生課堂交往對于建立師生之間穩固的信任關系是遠遠不夠的。除了建立基于師生頻繁交往互動和內心情感的人格化信任關系,師生之間還必須建立起能夠適應新的時代背景的系統信任結構,即構建獨立于師生人格和情感之外的抽象化的信任。諸如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吸引力和落實校內外與廣大學生切身生活和學習關系密切的各類規章制度以及管控和積極引導社會和網絡媒體等系統化信任變量。只有全面構建現代性社會環境下的普遍化信任才能穩固持久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社會結構的現代化轉型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信任的結構由單一的人格信任向既是人格信任又是系統信任的雙重性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信任既是一種立足于人的內心情感的人格化信任,同時也是一種正在走向普遍主義的系統信任。
(一)對現實問題的關注與思考思想政治理論研究的范式,應該是對現實問題進行關注和挖掘,從而對現實的問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方法論,而不是單純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的現實問題實際上是社會的標志,只有對現實的問題進行關注和回應,才能夠讓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對現實問題的關注以及回應,對于思想政治學科的知識框架的構建也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一些具備前提性的問題,要能夠形成一系列的研究和針對性的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新范式發展,應該如同馬克思提出來的,一個時代的關鍵問題,并不是為了提出答案,而是為了提出一些問題,并且這些問題是能夠根據時代的共同命運提出來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論的研究,應該對于一些具備格局性的大問題、對現實有重大影響的關鍵問題進行關注,同時也應該對于一些老的問題進行關注。問題是研究和探索的動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不僅僅誕生于時代,也孕育于過去時代的理論成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論是一個革命的過程,需要一個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從各種土壤養分當中逐漸成長起來。
(二)對各學科知識、思維的吸收與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種跨學科的社會科學,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探索新范式時,需要進一步在更高的層次上吸收各種不同的學科知識,特別是集合了不同的學科知識之后,能夠更好地促進不同學科的學術思維的碰撞,從而在更深入的層次之中進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富有層次的學科,如果單純采用數量極少的學術知識進行研究,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本身也是起到阻礙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對于不同的學科知識進行吸收之外,更對于不同學科本身的思維模式的吸納以及弘揚。思想政治教育在過去的理論范式當中還是存在思維模式系統性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注釋和整合有關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但是并沒有形成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思維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發展,更是學術思維模式的成長,這樣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研究模式和探索問題的方法,對于社會的意識形態的把握和分析,以及對于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也是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三)學科支撐與關鍵研究點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應該是以中國當前的發展問題作為研究的關鍵點和學科支撐。因為當前中國的改革開發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只有配合當前中國的發展實際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和研究成果,才能夠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學科價值。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備時代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各種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互相之間碰撞和融合,因此,在上層建筑的構筑和發展方面,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這一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發展過程當中的理論研究落腳點,更是學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學科支撐。
2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動社會關系的變革和進步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談,而是要通過其教育活動的展開,實現社會關系的改變。實踐觀認為人的本質是實踐的,人類的社會生活也是實踐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類一切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過程的基礎。人類實踐活動的過程構成了人類社會,實踐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至于這種活動在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和為了什么目的而進行,則是無關緊要的。”[8]由于“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并且“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9]人們所形成的“觀念、思想等等”,要受“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決定或制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要以“物質行動”,即生產實踐為基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須以實現人社會關系的改變為目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交往實踐活動,決不是簡單的機械重復,而是社會關系的改變與發展。處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中介與環境,構成了多樣、復雜的關系,這些關系向著一定目標,遵循一定準則,發生著改變,向前發展,從而促進人的思想提高,推進人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可以看到,發展不斷地進行著,單個人的歷史決不能脫離他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個人的歷史,而是由這種歷史決定的。”[10]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他們彼此都將對方作為自己的交往對象而結成關系,共同存在,其結果不僅改變和發展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而且通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改變和發展了周圍環境與社會關系。
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其在治國中的重要。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須處理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關系,這也是借鑒《論語》意義所在。隨著經濟發展,利己主義傾向抬頭,社會主流價值觀傾向于經濟中心論,物質意識被強化,經濟發展與經濟收入成為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全部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繼承和發揚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寶貴遺產。重視和借鑒《論語》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一、“仁學”思想重在在于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仁”是《論語》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仁”是做人的根本,只有確立“仁”這個做人的最高準則,才能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交往的秩序:與人為善、與人為愛。
(一)什么是“仁”?
《論語》開篇就闡明“仁”的根本立足點。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①孝悌是“仁”的根本立足點,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血緣紐帶,指向個人品質、家庭倫理和治國平天下的有機統一,這個意義上仁的“孝”“悌”是整個儒家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理論基石。
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這是對自己行為的約束,也確立了個人行為準則: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為仁之方也矣。”③這是對他人行為的要求,也是實行仁的方法:推己及人,這里“以人為本”超越了個體自身,波及到整個社會關系之中。“仁”要求個體在行動時要從自身與別人兩方面約束自己,也就是實行“忠恕”之道。這是《論語》思想的基本原則,樹立了個人行為的基本準則。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④就個人性格來說,必須剛強、堅毅、執著;在行動上,必須語言謹慎、質樸、正直。從反面來看,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在這里“說”和“實際行動”脫離,內心缺乏正直、誠信。只有具備這些心理品質,才有可能孝悌、實行忠恕之道,也才能實現真正的“仁”。
(二)在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論語》“仁”思想,貫穿“人本理念”:人與人之間非工具而是目的,是人的內在價值體現。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上是以仁的態度來對待所有人。這一思想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鑒意義。
“忠恕之道”啟示就是人與人之間首先要克制自己,做人做事以誠信為本;對別人要團結友愛、寬容大度,個人要具備與人為善、團結他人、寬容他人的品格,并且將兩者有機結合。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的為人處事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都有借鑒意義。
《論語》對個體價值取向將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狀況作為出發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須能了解大學生當前生存狀態:包括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心理層面。更主要的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認識自己存在的價值和肩負的使命,在思考自己的同時將思考他人、集體、社會有機的結合起來。具體教育中,須重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積極溝通、交流,努力把引導人、教育人、改造人與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有機結合起來。
二、“為政以德”的政治觀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意義
《論語》通過對“仁”的深刻挖掘,在政治思想上就是“為政以德”,即以“仁”為核心的“德政”主張。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⑤就是說,國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國家,他就會像北極星那樣,泰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使眾多的星辰環繞著他。國君只有具備“仁”基礎上的道德,實施德政,才能夠成為眾星共之的核心。
那么,有德之君如何實現被“眾星共之”呢?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提拔舉用正直的人,(把他們)安置到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從了;反之,老百姓就不服了。在這里,孔子仍強調個人須具備優秀的品質、正直的品格。但這是不夠的。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⑥將德政擴展到和個人優秀品質、孝順父母、慈愛百姓結合起來,這樣,德政就擴展到社會中的每個人,德政是每個人的政治。
大學生是即將走向社會的不同類型的人才,教育體制的原因使其缺少深刻的文化內涵,往往以工具化的眼光處事,缺少長遠性的戰略眼光,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須重視以下問題:
必須重視“孝悌”思想,這是為人的基礎。《論語》“孝悌”思想是超越時代、超越時空的。當前利益多元化導致人們價值取向多元化。在追求利益同時,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每個人思考。大學生在與人相處、參加社會實踐中,難免出現價值取向沖突。當前大學生誠信問題給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戰,而《論語》“仁愛”“忠恕”思想提供了方法論上啟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積極挖掘《論語》有益思想,重視和理解“孝悌”思想的指導意義。
大學生須培養“正直”、“誠信”、“責任感”、“理想信念”意識。當前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各種亞文化侵入,瓦解了部分大學生的做人原則。價值取向也出現不良現象,這都是在具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三、《論語》中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培養及不懈追求給我們的啟示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⑦“學”指什么呢?如僅理解為學知識是不妥的,也不是孔子思想所在。聯系《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一詞古代兩種含義:一是"博學";二是相對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孔子這里所謂“學”,是指“明明德”的“大學”。人的道德品質不是先天就有,是后天習得的,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形成,學習知識不是目的,在于對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揚和追求,努力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從而“止于至善”。
由“學”到“仁”,道德品質由抽象轉為具體:家庭倫理、個人道德行為及個人道德追求。在《論語》中,主張對個人道德品質追求須有一個學習體知過程。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⑧可見最重要是樹立對“仁”的態度,回歸到對自己的要求、規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致力于如何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將其視為不懈追求的過程。孔子贊賞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⑨的精神。歸結起來,在個人道德修養上追求自強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正是當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在困境中錘煉道德品質,發展自己。
總之,《論語》蘊含深刻的為人、修身、治國思想。充分挖掘其有益思想,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借鑒價值。思想政治教育中,繼承《論語》精髓,在創新基礎上將其應用于人的道德品質、文化素質以及完善人格培養,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意蘊的基礎上健康前進。
注釋
①⑦《論語·學而》.
②《論語·顏洲》.
③⑨《論語·雍也》.
二、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高職學生就業指導的實施路徑
一、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和先進典型,牢固樹立大局意識,促進安全、穩定的落實
加強民警的身份意識和職責意識,用政策的理念和當前形勢發展來鼓舞思想。使民警的思想上有高度的認識,對工作的性質要有責任感、緊迫感。在學習的同時,要切實與工作實際相結合,進行分析、解剖,對此查找差異。做到"自警、自省、自勵",用傳統的文化精神感召自身。
其次,用時代的代表性人物和事跡激發民警的頭腦,用鮮明的政治立場武裝思想,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樹立安全穩定的責任意識。以學習和體會對待實際工作。做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取得實效。以科學發展觀的時代性,強化自身的思想理念,用專業技能知識補充自身的薄弱點和立著點。
二、堅持從嚴治警、從優待警方針,著力增強民警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要切實把從嚴治警與從優待警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即使對民警嚴格教育、嚴格要求、嚴格管理的同時,又要尊重民警、關心民警、愛護民警,以提高執法力度。全面加強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設,堅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民警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關心民警的疾苦,維護民警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凝聚警心,鼓舞工作熱情。讓民警能夠真實地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真正把從優待警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通過工作規劃、警示教育、思想交流、集中培訓、民主座談等形式了解、掌握民警的思想脈膊,及時發現和解決各種思想苗頭和傾向性問題的出現。切實掌握民警心中所想,對民警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要及時發現和深入,不能只說不做。而今,在物質橫流的社會現實面前,要以環境的真實性來自我剖析,不能遇事而避,見事不問。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針對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民警的思維方式、心理特征、人際關系也發生了變化。要切實解決民警的憂患意識,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和現狀,著眼于整體和長遠,事前要預防,事后有措施。切實從關心、愛護的角度去教育民警。要就事論事的談論問題,而不要把矛盾激化到個人心中。要挖掘個別現象及其危險影響,要找準原由,適度、適量地對應政策,因人施教。
目前,民警的積極性不高,對待工作過于消極,熱愛本職的敬業精神下滑,面對工作中的問題不敢較真,說實話,對單位的信任度低。這一系列表明,政策和管理模式也直接影響到民警的思想政治。例如:干的好的民警在工作中認真負責,則在評優、晉升上卻因年齡、條件所被制約,沒有注重工作實績和工作能力的角度考察,而是注重了一些教條主義的條條框框的約束,來限制晉升、選優的資格。一些民警因工作表現一般,能力較弱,只因條件符合晉升、選拔的條件,因而走向了領導崗位。而真正在日常管理中,因缺乏管理經驗,導致不會管,亂管的現象出現,致使在工作中出現較多的隱患和矛盾的發生。這樣不但沒有發揮本位主義的真正的作用,反而會使一些認真負責的民警挫傷心靈。對于一些能力較強,工作態度端正,責任心較強的民警而言,在工作中因一次失誤而被考核或是一件事情出現了庇露,就大會小會的批評和舉例,從而讓民警產生了干的多,錯誤多的思想存在。而干的差的或是干的一般的民警,因工作中存在僥幸心理,見事不管,遇事就躲的民警更是袖手旁觀,靜觀其變。長期下去就造成了民警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事實。如:十件事情,偶爾做好了一件,而另九件沒有做好,恰恰只是在做好一次的事情中被領導所被認可發現,就給予了好的評定和贊揚。其次是有個別民警因個人的家庭背景和上層領導關系密切,因而得到了提升。在這樣的怪圈管理下,使得多數民警在心理上存在,“干多錯誤多,干少平安無事,不干啥事不會有”的觀點存在,久而久之,就讓民警的思想上、心理上受到了一次次挫傷。
三、民警的個人素質的不同,文化層次的差異,使得執法水平和標準不一,需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有知時性
對民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時機,只要社會上、組織上或單位上發生因關系民警個人利益的大小事情,應該及時辦理。如國家政策的工資調整、人事制度的改革、職務級別的晉升,都會引起民警的思想變化。政治思想教育要牢牢抓住時機,打消民警的思想顧慮,提高認識水平。加之,現在的民警隊伍年齡差異較大,思想觀的差異和文化層次、素質上的不同,都會導致在工作中的執法力度和標準的不一,因而也會出現矛盾的發生。有些年輕民警因個人素質差,專業知識水平不高,導致工作中出現失誤,致使會出現影響安全、穩定的因素。其次是在民警隊伍中存在一些不團結的現象和工作不協調的因素存在。因此,要加大技能、專業的多種化培訓,使年輕民警認識到執法的嚴肅性和職業的使命性,增強愛崗敬業精神,要在民警中開展“傳、幫、帶”工作,對教育要有針對性和普及性,使工作的重心切實落到基層和實處。
(二)課程設置的結構注重基礎專業理論,忽視教育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合格的中等專業學校的政治理論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未來主要從事這一工作的思政專業的學生就必須具備系統、完整的基礎教育理論知識。然而高校思政專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重很小,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教育平臺課中其他課程所占比重較大。這樣高校思政專業在過于重視公共、學科專業課程的同時,也就忽視了教育理論課程,致使畢業生缺乏系統的教育專業理論知識,也使其教學實踐活動缺乏指導性、意識性和能動性。[4]很多高校思政專業的課程設置都是在綜合大學學科專業的基礎上加了幾門教育理論課程,認為這樣就具有了師范性的特征。[5]然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專業的“老三門”(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根本無法滿足畢業生成為未來合格政治教師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的各方面需求。
(三)課程設置的內容強調學科專業知識,忽視深厚的文化基礎未來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需求,這就要求畢業生不僅要具有系統的學科專業知識,還必須同時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礎,而重視學科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文化基礎的培育卻是目前高校思政專業課程設置內容的通病。[6]現行的高校思政專業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教育平臺課即通識課程主要集中于幾門必修課(《大學英語》、《體育》、《教育學》、《心理學》等),選修課所占比例較低,其中跨專業選修課的比例更低。其實選修課程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適應性,滿足學生的愛好、興趣和個性發展及本學科最新發展成果的課程,選修課的分量小,使學生無法系統地涉獵到更多其他學科的文化基礎知識,使得思政專業的畢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卻缺乏廣泛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這無疑與市場經濟體制和基礎教育改革對思政專業綜合性人才的要求相背離,導致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在新的工作崗位上能力受限,無法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路徑和措施
(一)課程設置應厚基礎、寬口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要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滿足社會對各級各類綜合人才的需求,必須在課程設置上做到厚基礎、寬口徑。[7]首先,在學科基礎教育平臺課和專業教育平臺課的課程設置上,一方面要做到“廣”,注重哲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交叉滲透,讓學生在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與優良道德品質的基礎上,具備廣博的知識;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健全、合理的課程結構對思政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該從專業角度,依照專業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各門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調整課程結構,整合課程資源,避免課程設置的重復,使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能夠勝任未來的工作。其次,在專業教育平臺課的課程設置上,除設置培養合格的中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課程之外,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還應該多設置一些非師范類的、其他方向的課程,比如《比較政治制度》、《國家公務員制度》、《農村工作知識》、《中國農村政治社會學》等,尤其在選修課設置方面可以多增設一些與本專業和未來社會需要相關聯的新課程,拓寬思政專業口徑,制定“一主多輔”或“主輔修制度”,讓思政專業的學生在具備雜實專業理論基礎的同時兼具廣博、精深的知識,使他們能夠在畢業后滿足市場經濟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二)強化實踐課程的設置,重視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見習是順利銜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低年級的學生和基礎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應該分階段、分學期地有序進行,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基礎教育改革結合起來,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教育實習是學生在校期間最主要的實踐環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應該適當增加實習周數,形成校內試講、校外實習、反思提升的機制,避免以前的畢業實習不進行前期準備和后期反思討論的缺點。畢業論文是學生大學四年的最終成果,應該制定一系列的約束機制,讓學生合理地分配時間,保質保量地完成畢業論文的開題和寫作工作,比如:指導教師的定期檢查,不合格論文的懲罰制度等。另外,高校思政專業還應該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讀書交流會、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未來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比賽、假期社會實踐、貧困地區頂崗支教等,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能力、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順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賞識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義
1.賞識教育可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心。
賞識教育的本質之一就是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學生犯錯誤了,教師要充分了解認真分析學生所犯的錯誤,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用寬容之心,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不當眾批評學生,對學生勇于承認錯誤,要當眾表揚其勇氣,鼓勵其改正。
2.賞識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礎,學生的自信心被老師給淹滅了,何來談成功?詹姆斯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至30%,而當其受過激勵后,其能力的發揮是激勵前的3~4倍。賞識教育就是用贊賞的眼光看待學生,不論學生成績的優劣,平等地對待,要看到學生點滴的進步,即使沒有進步也要努力為其創造機會,讓其進步,給予激勵表揚。
三、賞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用的策略
1.教師要用真誠的愛去賞識學生。
愛是人之本性,沒有愛就沒有賞識,也談不上賞識教育。當我們還在蹣跚學步之時,是父母的愛、父母的鼓勵讓我們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當我們還在咿呀學語之際,是父母的愛、父母的表揚使我們學會說出來人生第一個字。同樣,我們要學生進步,教師就要給學生父母般的愛,博大的愛,無私的愛,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在教師的眼里應該是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只有在愛的熏陶下,才能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環境,才能用伯樂般的眼光有意識、耐心地尋找、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從而賞識學生。但愛學生不是縱容學生,也不是無原則地遷就學生,科學的、真誠的愛應該是以熱愛、尊重、信賴、鼓勵、期望和嚴格要求為內涵的。
2.教師要細心觀察、深入了解學生。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賞識學生,就必須了解學生。教師要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的交談,細心觀察學生,對學生的長處、不足要了如指掌,才能對不同愛好、不同性格、不同基礎的學生采用不同的鼓勵方式和原則,從而實現有針對的賞識教育。
3.教師要講究方法,遵循賞識教育的原則。
首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賞識教育要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采用不同的賞識方式,而不是一味言不由衷大眾化地說“你這行”、“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其次,遵循真誠、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學生的賞識要本著是則是、不是則不是的真實賞識。
4.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尊重差異對于賞識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的主體是學習能力、自身素質都不相同的學生,受成長環境和知識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進行賞識教育時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實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逐步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引導學生實現均衡發展,同時也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鍛煉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進展,充分賞識教育的作用,收獲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考
為了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開展需求,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加大思想政治隊伍的建設力度
雖說頂崗實習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有效開展。鑒于此,學校如果想要從根本上實現思想政治教學的根本目標,就必須重視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思想政治隊伍的建設力度,對于輔導員的任用,必須確保其自身的政治覺悟,并在此基礎上加大對思政理論課任課教師的培訓力度,這里所說的培訓工作,并不單單指的是政治覺悟的培訓,而且還要重視教師的企業文化培訓,應該讓教師深入到企業當中,對企業的文化和業務進行系統學習,使其能夠對企業的文化進行全面認識和掌握,成為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的“雙師型”教師。無論在理論教學中,還是實踐指導中,都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2.2做好頂崗實習之前的動員工作
在開展崗位實習活動之前,學校應該做好學生的思想動員工作。我們都知道,學生在校期間和頂崗實習期間的身份是不相同的,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適應身份的轉換,做好動員工作不容忽視。進入企業之后,這種動員工作也不能懈怠,尤其是輔導員和思政導師,更應該及時對學生進行轉換期和適應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讓學生能夠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明確自己的身份,并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提高自我的綜合能力,為日后步入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2.3充分發揮企業育人作用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學生是以企業員工的身份參與到企業的各項生產活動中,與其他正常員工一樣,實習的學生也要對企業的文化進行學習,也要遵守企業對員工的各項制度要求。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對于企業文化和企業用人需求都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從而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自我。為了將企業育人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企業應該選擇一些愛崗敬業,具有風險精神的員工作為學生的實習導師,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學生在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其自身的綜合素質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2.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為了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對思政內容進行設置的時候,應該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合理設置,確保思政教育能夠符合企業發展對用人的標準。因此,在未來的時間里,高職院校必須對思政理論課程進行不斷完善和整合,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除此之外,思政理論課內容的設置還應該結合專業與實踐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教育活動,把優秀的企業專家請到學校為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就把枯燥的思政理論轉化為現實案例,豐富了教學形式與教育內涵。
2.5確保校企雙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一致
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除了會不斷進行自我完善之外,還會明確意識到,想要獲得成功,單純的依靠過硬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夠讓學生產生深刻的思想覺悟,從而知道自己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應該如何培養自己的敬業精神、責任心及吃苦耐勞、虛心學習的良好職業道德品質,從而促進個人成長。
文化遷徙的含義與途徑
文化遷徙,或文化變遷是指文化從一個地方和環境傳播或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和環境。在這當中,人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傳播的推動者或實踐者。在人類文明史上,曾經的四大文明已經隨著漫長的歷史長河的不斷遷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種新的文化中,成為新的文化形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傳播可謂是經典之傳。正是因為的巨大生命力,特別是與中國文化的某種可相容性,使得不斷中國化,從而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科學理論,成功推動了中國化的理論進程,在實踐中豐富了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就是說,文化遷徙是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和實現理論創新的重要途徑。
文化遷徙需要在一定的條件和環境中進行。這就是文化遷徙的途徑問題。文化遷徙的途徑主要包括口頭傳播、書本傳播、潛移默化式地傳播和網絡傳播。
首先,口頭傳播。這是最原始的文化傳播方式。在人類社會初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不發達,人類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長者把本族群積累的知識,用口頭傳授的方法傳給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講故事的方式。當然,這種知識不能被稱之為知識,只能稱之為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