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化學導論匯總十篇

時間:2024-02-22 14:36: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應用化學導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應用化學導論

篇(1)

在現代生物教學中,如何將最新的教學理論應用到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每一位教師不斷探求的使命。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的同化論為生物教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奧蘇伯爾是當代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他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認知結構同化論,闡明了認知結構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知同化論對于現代教育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擬就這一理論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談點認識和體會。

一、奧蘇泊爾的認知同化理論

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新組織;學生能否獲得新知識,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由于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以上的觀點乃是同化理論的核心,也是學生學習變化的實質。

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奧蘇伯爾認為學習過程可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兩種情況。

機械學習的實質是形成文字符號的表面聯系,學生不理解文字符號的實質,其心理過程是各種聯想。這種學習的產生主要是學習材料本身無內在邏輯意義。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是理解的學習,也就是學生獲得有邏輯意義的學習。這種學習的產生要求學習材料本身具有內在邏輯意義。有意義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獲得對人類有意義的材料的心理意義的過程。

教學過程要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有意義學習,那么如何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呢?

奧蘇伯爾指出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有意義的學習的產生前提首先是新知識具有邏輯意義;其次,學生必須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即學生主動把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再次,學生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為了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用有意義言語指導教學的全過程。在傳授新知識時,必須使學生獲得清晰的、同舊知識既有聯系又可以辨別的正確意義。為了保證學生認知結構中具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教師應該盡量循序漸進地教學,使前面的學習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在學習教學內容之前就已經掌握了必要的預備知識,在新知識獲得之后被遺忘之前,安排適當的復習或練習,這樣有利于使學生學到的新知識不斷分化和綜合貫通。

概念同化模式

奧蘇伯爾認為知識的最小單位是命題,命題是由概念構成的。他認為學生獲得概念主要有兩條途徑: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是由學生從大量的同類事物或現象的不同例證中獨立發現共同的本質特征, 是獲得概念的初級形式。概念同化則是學生利用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有關概念學習新概念的方式,是獲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概念同化是從概念學習概念。新概念的獲得,依賴原有認知結構中適當的概念,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即新舊意義的同化,使新的概念獲得得以實現。概念同化有3種基本模式:上位學習、下位學習、并列結合學習。

二、認知結構同化論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用奧蘇伯爾的應用認知同化論指導生物教學,不僅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生物學習的心理過程,而且為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有效途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

1.根據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根據學生原有知識進行教學是運用同化理論指導生物學教學的最基本的原則。只有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心理特點,才能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1)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狀況。

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況,尤其是與新知識密切相關的基礎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況。同時還應該考慮到由于學生的認知方式、學習風格、個性特征的差異,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感受也不會完全相同,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也會出現多樣性或特異性。教學設計必須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順利地實現認知結構的同化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觀察學生對于舊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法。既可以通過作業的檢查、課堂檢測、周考、月考等方式了解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狀況,也可以通過日常觀察、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認知方式和學習風格。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了解學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還要講授哪些知識,強調哪些內容等等。

(2)新舊知識的關聯和同化。

按照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要從已有的知識過渡到新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新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必須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有學習的心向,才能進行同化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做到:

首先,在涉及新知識的傳授時,不僅要(下轉第113頁)(上接第111頁)考慮到能否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最好能夠通過舊知識的復習引導出新知識。例如,細胞增殖是二分裂、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的上位概念,當學生學習了幾種分裂方式以后,可以從中總結出細胞增殖的概念。這樣既總結了所學舊知識又引出新知識,承上啟下,易于學生理解。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對比方法,充分揭示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例如,單純擴散、協助擴散是被動擴散的下位概念,共同特點是順濃度梯度運輸、不需要能量;單純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3個概念又都是物質穿膜運輸的方式,結合運輸特點比較這3個概念中物質運輸的方向、是否需要載體、是否消耗能量,對比進行教學,容易理解記憶,效果較好。

(3)遵循認知結構建構化教學模式

結構建構化教學模式就是找到新知識同化過程中相關聯的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經過分析、綜合、推理、重組等思維過程,使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從而概括出新的規律性知識并重建新的認知結構,然后通過運用新規律,進一步檢驗、鞏固新知識,最終實現知識的遷移。知識的遷移同化或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思維活動,只有通過對知識的思維加工過程,才能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進而通過知識的應用實現知識的遷移。

(4)組織者教學策略

先行組織者是奧蘇伯爾提出的一種教學策略。其核心是,在課堂教學講授新知識之前,首先為學生設計一個能把握所授知識的本質,對新知識具有引導性、起同化作用的知識結構——組織者,并將其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因為組織者必須在正式教授新知識之前呈現給學生,因此又被稱為“先行組織者”。在有意義學習中,如果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里沒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用來同化新知識,那么新知識就不能被有效地固定在認知結構中,從而引起不穩定的和含糊的意義,并迅速導致遺忘。有時學生的認知結構中雖然已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但他自身卻不能充分利用,結果也會出現機械學習。為此,可以在呈現正式學習材料之前,先用學生能懂的語言介紹一些引導性材料,即“組織者”?!敖M織者”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陳述性“組織者”,其目的是在于為新的學習提供最適當的類屬者。另一類是比較性“組織者”,用于比較熟悉的學習材料中,從而增強似是而非的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性,加深學生對新材料的理解。一旦學生建立起這一組織者,教學過程即可按設定的教學模式展開。

2.幫助學生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

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標志就在于學生頭腦中是否建立了良好的認知結構,即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識,這些知識是否構成了良好的組織結構。那么,如何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呢?

首先,教師要重視知識結構與認知結構的匹配。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的建立,取決于教學中是否能為學生呈現良好的知識結構。生物學教學必須堅持按知識結構進行教學的原則。通過分析教科書,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內在規律,按科學合理的教學結構進行教學,通過知識的縱橫聯系,建立知識結構網絡,學生通過這種知識結構網絡的學習與內化,就能更容易的構建高層次的認知結構。其次在生物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認知同化論的理論成果,區分不同的學習模式,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認知同化論是現代認知理論的重大成果,在現代生物學教學中通過引入認知同化論,必定對我們的生物學教學產生深遠影響,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有利于生物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摘 要:本文運用實驗教學法對學導式教學方法在高校輪滑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與開展途徑進行研究與分析,其目的在于為促進該教學方法在高校輪滑教學中的全面普及,推動輪滑教學改革的發展,提供詳實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學導式”教學法;高校輪滑教學;應用;途徑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7-0115-02

1 研究背景

輪滑教學是高校體育的新興科目,集健身、休閑、時尚以及娛樂等特征于一體,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然而,由于高校體育長時期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致使現階段的教學評價仍沿用著傳統的達標測試,而為了順利達到達標測試的標準,在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對達標測試內容的傳授,學生采用機械模仿的方式對達標測試的內容進行反復的練習,由此造成了高校體育教學中“唯成績論”思想泛濫,價值取向的確定凸顯局限性,教學的實際效果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受此影響,高校輪滑教學也深陷此發展誤區當中,順利通過達標測試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導目標,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普遍存在,致使輪滑運動所蘊含的健身、怡情、時尚以及休閑等重要功能受到規避,這對于這一新興教學科目的發展形成了較為嚴重的潛在威脅.

因此,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實現對輪滑教學本真的喚醒與激發,就成為當前高校輪滑教學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鑒于上述的發展形勢,本文對“學導式”教學方法在高校輪滑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實踐檢驗,對其相關的發展途徑進行探討,旨在于為修正高校輪滑教學的現存弊端,推動輪滑教學改革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學導式”教學法在高校輪滑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為研究對象,以沈陽師范大學2014級輪滑公共課學生為實驗對象,隨機抽取兩個學習班,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個組的人數皆為30人.

2.2 研究方法

2.2.1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結合“學導式”教學方法的特征,設計了相關的調查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用以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撐.

2.2.2 教學實驗法

在教學實驗實施伊始,將研究對象依據同質性原則劃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的教學采用“學導式”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試驗周期為一學期,在試驗結束后,對兩組的學習效果進行比對分析.

2.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7.0軟件和Excel對調查的數據進行科學的統計分析,以便清晰了解“學導式”教學法運用于高校輪滑教學的現狀,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必要的量化指標和可靠的數據資料.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學導式教學法的概念界定

所謂學導式教學法是指以啟發式教學理論為主導,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基本目的,強調對教師輔助與指導作用的發揮,用以達成對學生自我發展能力進行全面培養的新型教學方法.

該教學法與布魯納的發現法具有同質性,以教師的指導為啟發手段,來促進學生自學與自練意識的自主生成.強調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鼓勵學生通過對教學內容深邃含義的理解來把握教學內容的實質,進而達成自主接納、自行消化以及自我融通的目的.學導式教學法實現了從“教”至“學”的教學重心轉移,將教學課堂轉化成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場所,能夠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意識與自我完善能力的全面提高.

3.2 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對分析)

3.2.1 學生學習興趣的變化情況分析

興趣是促進與維系學習行為持久性發展的重要內因,是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有機生成的催化劑.本文通過對研究對象輪滑學習興趣的調查比對,有助于了解學導式教學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功效,進而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加以有效的實施與開展.在教學實驗結束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輪滑學習興趣的變化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學生在實驗結束后,對于輪滑學習的興趣呈成普遍提升的態勢,其中,表示學習興趣愈加濃厚的學生人數為21人,占被調查總數的70%,變化一般的人數為7人,占被調查總數的23.3%,沒有變化的人數為2人,占被調查總數的6.7%,學習興趣下降的人數為零;而在對照組學生中,表現出學習興趣愈加濃厚的人數為3人,占被調查總數的10%,變化一般的人數為6人,占被調查總數的20%,沒有變化的人數為15人,占被調查總數的50%,呈下降狀態的人數為6人,占被調查總數的20%.由此可見,對照組學生學習興趣的變化與實驗組相比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滯后性,說明學導式教學在提高學生輪化學興趣方面,具有重要的激發與維系作用.

3.2.2 學生對于輪滑運動理性認知水平的對比分析

理性認知水平的高低,顯現出學生的理論素養.學導式教學方法的效能不僅體現在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激發與培養,同時,更有助于學生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這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有關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對于輪滑運動理性認知水平變化情況的調查統計,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輪滑運動理性認知水平實現大幅度提高的人數比為10:1,表現出提高水平一般的人數比為18:11,表示沒有變化的人數比為2:18.說明經過教學實驗,實驗組學生對于輪滑運動的理性認知水平明顯要高于對照組學生.由此可見,學導式教學方法對于高校學生輪滑理論的掌握與提高,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3.2.3 學生對于輪滑基本技術的學習效果分析

切實掌握輪滑的基本技術,是從事輪滑運動的必要條件.有關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經過教學實驗后,其基本技術掌握與變化情況的調查統計,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通過學導式教學實驗,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達到切實掌握程度的人數比為8:4,能夠掌握輪滑基本技術的人數比是18:7,而對輪滑基本技術僅局限于基本了解水平的人數比為4:19.由此說明實驗組的學生對于輪滑基本技術的掌握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學生.充分證明了學導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會促進學生輪滑基本技術的扎實發展,能夠為學生參與輪滑運動的社會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學導式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輪滑學習興趣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與保障作用.

(2)學導式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輪滑運動的理性認知水平,這對于學生輪滑綜合性素質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3)學導式教學方法能夠確保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有機生成,進而形成對輪滑運動技能的自主學習與自我完善的發展態勢,從而提高了學生對于輪滑基本技能掌握的扎實程度.

(4)學導式教學方法促進了學生有關輪滑運動在理論與實踐上的有機結合,從而確保了學生輪滑綜合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這對于推廣校園輪滑運動、增加我國輪滑人口的數量,推動我國輪滑運動的蓬勃發展,會產生極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5)基于上述分析結果可以證明,在高校輪滑教學中實施學導式教學方法,不僅可行,而且必要,是全面提高高校輪滑教學社會實用價值的重要途徑.

4.2 建議

(1)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為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提供必要的保障.教學觀念是教學活動發展的重要導向,要求教學體系各環節的構建與組合必須以適應教學觀念的發展需求為第一要旨,因此,為了確保學導式教學方法在高校輪滑教學中的運用與推廣,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實現創新式的轉變,就成為高校輪滑教學實施學導式教學的首要環節.

(2)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凸顯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實施學導式教學方法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其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能力的提升.因此,為確保學導式教學方法在高校輪滑教學中的合理及有效的運用,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應以突顯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為第一要旨,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運用具有指向性的“因材施教”或“優劣互補”的手段,來確保教學整體效果的全面提高與發展.

(3)強化師資隊伍的建設,用以確保學導式教學方法功效的切實發揮.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主導者,任何教學方法的創新、運用及推廣,與教師具有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因此,在高校輪滑教學中切實有效地運用學導式教學方法,需要教師綜合素質能力的支撐與保障.由此可見,強化高校輪滑師資隊伍的建設,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是確保學導式教學方法有效運用并發揮重要功效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篇(3)

一、前言

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媒介,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言語交際。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反映文化的特點和習俗;文化影響著語言的演變和發展。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往往只重視語言輸入和輸出本身,卻忽略了隱藏在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造成語言學習效率低下,由此造成的語用失誤阻礙了跨文化交際的有效進行。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啞巴英語”的現狀,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實現跨文化交際。這就要求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僅強調語言知識的學習,更要重視文化知識的導入,將文化導入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語用學意識,提高教學效果。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的特征。文化隨著人類群體范圍劃分不同而體現出差異。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著相當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區別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中國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直覺整體性。表現在語言思維方式上,西方語言思維慣性是“線型思維”,中國人的語言思維慣性則是“環型思維”。具體到語句上,英語強調句式完整,漢語強調內容達意。倘若用現代哲學中的“對立統一”規律來概括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則可概括為中國人重“內”,而西方人親“外”。中國人習慣動態地觀察分析事物,西方人則從靜態中觀察分析。中國人善于把握整體,注重平衡,從整體中推導出個體;西方人化整為零,注重分析,善于從部分中分析整體。中西方語言差別的一個明顯標志在于漢語重神似;西方語言重形似,句式嚴整,結構緊湊。

文化在語言學習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這就使得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重語言層面的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語言學家Robert Lado指出:“一種語言既是一種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該文化其它組成部分的主要表現手段,影響到雙方的文化傳統?!闭Z言和文化息息相關,這就決定了語言教學所承載著語言和文化教學的雙重含義。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切入點和策略

呂必松說:“從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就必須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因為語言理解和語言使用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因素?!盵3]在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導入,就是對語言和文化不斷加深理解和認同的過程。文化導入的方法與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筆者從詞匯和多媒體教學兩個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

1.詞匯教學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英語詞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沉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詞匯教學的難點是詞語的文化內涵。Peter Trugill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鑒于此,詞匯學習不僅是一種語言學習,更是一種文化習得。

宋永培先生曾說:“語言的基礎是詞匯,核心是詞義,因而詞匯與文化的關系應當深入到詞義與文化的關系中去說明。”[4]詞語具有民族性或文化色彩,同一詞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意義,甚至剛好相反。例如,表示色彩(如blue,green,red,yellow,white等)和有關動物(如cat,dog,dragon,lion,sheep,tiger等)方面的詞匯在中西方文化里就存在很大的差異,有著不同的聯想意義和象征意義?!癏e’d been feeling blue all week.”意為“他整個星期都郁郁不樂”,這里blue理解成“憂郁的;愁悶的”之義。而red flag指“使人生氣的東西”,red帶有感彩,表達人憤怒的心情,see red就不難理解其“大怒,大發脾氣”之義了。cat在中國是受人喜愛的動物,在西方卻不受歡迎,特別是黑貓被認為是邪惡的象征;如英語中有這樣一條諺語:A cat has nine lives.意思是貓有九命,泛指某人或某物的生命力很強,這與黑貓可變九次不無聯系。而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拍攝的動畫片《黑貓警長》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之后,就能在語言輸出,特別是日常交流過程中避免或較少出錯。

以上這些例子均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詞匯的學習受其文化的影響。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適當地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導入相關文化,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和領悟詞匯意義,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言情境下正確地使用詞語,跨越文化差異的障礙。這種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導入文化的方法策略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途徑。

2.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把圖、文、聲、像等表現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將多媒體各個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完成一系列隨機的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術?!岸嗝襟w的關鍵特性主要包括信息載體的多樣化、交互性和集成性三個方面”(鄧星輝,2003)。[2]多媒體信息載體的多樣化體現在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擴大了教學信息空間,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材料,使得課堂內容生動、具體、富于感染力。

多媒體教學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上意味著將不同的教學材料、教學手法結合在一起,用于師生之間更好地交流。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面對的不再是教師的一支粉筆、一本書,而是生動的畫面和真實的聲音素材,學生的興趣自然會被調動起來,達到良好的獲取信息的效果。利用這種超文本資源教學技術,多角度、全方位、多感官地創設真實的文化語境,讓學生處于作品所反映的真實社會生活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文化信息,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全面的知識提供保障。

筆者調查了所教的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看法,有90%以上的學生認為比傳統教學方法更能吸引他們,引發他們的學習動力。這種新的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材料內容豐富,涉及的題材廣闊,集知識性與娛樂性為一體,從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將抽象化具體,通過畫面的呈現降低了思維難度,加深了記憶,變枯燥為生動,使所授知識變得淺顯易懂,直觀形象,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從而掌握知識更加迅速。

四、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及意義

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習俗,每種語言都反映著一種特定文化,任何形式的語言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不了解某種語言的社會文化,便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E.Sapir在《語言論》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1]語言和文化是兩個重合的圈,要學語言就要學文化。只有在特定社會和文化環境中,語言才真正有意義。古德諾夫(H.Goode nough)說:“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在文化氛圍中存在就決定了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的學習。在文化背景下學習語言才是有意義的。

如果忽視西方文化知識的導入,語言知識的教學范圍也會相當的有限。文化是外語教學的重要內涵,語言學習過程同時也是文化學習過程。Brown(1986)曾經指出,文化是聯系語言和思想的有機整體。大學英語教師要重視文化導入,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中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教師在英語語教學中有必要導入對文化的闡釋,這樣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學習英語,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證明,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得越密切,學習者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就越強。因為語言內容是實現言語的前提和手段,文化則是確保語言有效得體使用的養料。在與西方人的交往過程中,語言使用不夠得體所出現的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可能會引起交談雙方的誤解、談話的終止,甚至是關系的破裂。跨文化交際出現障礙是由于不了解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可見文化導入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導入,不僅能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語言學習興趣,更能為其跨文化交際儲備足夠的動力供給。

五、結語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鏡像折射。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層面,窺見這個民族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僅是詞匯語法表層結構的知識灌輸,更應該注重語言作為傳遞思想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言談、社會語言及溝通的能力才能適應個人和社會的發展,為此教師須將中西方文化的差別所反映出語言的差異自然而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提高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總之,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強調語言的文化導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hcourt,Brace. & Company,1921.

篇(4)

一、話語行為理論闡釋

話語行為理論是一種語言意義理論,屬語用學范疇,是語言在使用中的學問。由于話語行為具有可觀察性和可感知性(如話語的語音、語調、重音、停頓位置、語速等),交際雙方均可根據話語中各種不同的現象進行預知推側。英語言語和一切其他語言言語一樣既具有可觀察性、可感覺性又具有多變性和個體性。要成功地理解英語話語,只靠一般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同一個話題,同一種語境,甚至同一命題的話語,會因為交際雙方的動機、目的、意向不同,采用不同的可感知信號令話語的內在含義(深層語義)不同a話語(discourse)分為口頭話語(spokendiscourse ),交際話語(interactive discourse)和非交際話語(non-interactive monologue);話語行為分為話內行為、話外行為、和話后行為。話內行為是指話語字面可見的含義;話外行為是說話者想通過話語傳遞某種隱含的信息或意向;話后行為又稱為言語效應行為,是指說話人所說出的話語對聽話人產生影響而取得某種效果反應的行為。

二、造成大學生聽覺感知理解英語困難和理解反應失誤的原因分析

人們在用言語進行交際活動過程中,常常出現句法、語音變異現象以及呈現獨特的文化習慣現象。在描述或表達同一事件時,常常會因個體的知識水平、生活經歷、職業、地位、觀點、情緒等不同顯示出言語表述方式和表現風格上的差異或產生許多音群變體。

中國大學生在聽覺感知理解英語話語或在與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交流時十分容易出現理解反應錯誤或理解錯誤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陀^方面是所有外國語都具有的(如文化、語用、風俗、習慣差異等)原因。主觀方面是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如文化知識、思維方式、理解能力等)原因。因此,熟悉英語言語特點及其語音變化現象、了解英語言語行為意向、把握聽覺感知規律、有助于提高中國大學生聽覺感知理解英語的能力,避免理解、交際反應失誤。

(一)語言和言語的關系造成的失誤

語言和言語是兩個彼此不同而又緊密聯系的概念。語言是一種社會上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是以語音或字形為物質外殼、以詞匯為建筑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律而構成的體系。而言語則是人們運用語言材料和語言規則進行交際活動的過程或產物。語言的發音、詞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的規則一經產生,就有著較大的穩定性。但是在實際的交際活動過程中,言語通常以個體、多變的形式出現,“帶著一定個體主觀地反映和表述客觀現實的印記;個別人的言語不僅以偏離語言的標準發音和語法結構而互有區別,而且同一個人的言語在不同場合、不同需要之下會表現出言語方式和風格的不同”。甚至同一命題,由于言者的動機、意向不同,會通過一定的可感知信號產生不同的內在含義。語言與言語的關系是理論與實際、宏觀與微觀、抽象概念與具體行為的關系,是一種共生共存、不斷發展的關系。語言規則是指導言語實踐的標準。但是在言語實踐過程中所出現的言語現象卻往往又在一定程度上偏離原有固定標準,給學習英語的人帶來不少的困惑和阻力。

(二)英語言語的表現特點給大學生聽覺感知理解英語帶來的困惑

英語言語在交際過程中的個體性和多變性,主要體現在語音、語調、措詞和句式。給中國大學生學習英語帶來了聽覺感知理解英語的困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語流中英語言語的語音變化現象。經常聽中國大學生抱怨說,外國人說的英語和老師教的英語讀音不一樣。其原因之一是老師教的是詞典和課本上的標準注音,而外國人說的是單詞置于語流中發生各種音變的音。在語流中,語音流是言語的物質外殼,是詞匯和語法結構的形式體現、是言語的表層結構形式,即是聽覺感知的對象。語流中的語音群 (Sound groups)并不是辭典中各個詞的音的簡單壘砌,而是通過人體發音器官的協調作用、加工后的有意義、有節奏、有情感、起了一定變化的聲音流。在協調加工過程中由于說話者的言語行為意向不同和話語語音的連讀、音的弱化、音的脫落、音的同化、音調、重音變化,構成了一個個新的語音組合體。語流中起了變化的語音與聽者原本熟知的合符規則的語音不符,直接影響聽者對英語言語深層結構一語義的理解。

(2)語流中英語言語的語調、語氣和重音。言語的語音通常除了表達一定的意義之外,還包含一定的情感、態度方面的細膩差別。這些差別常常通過說話者的語調、語氣、重音變化等方式體現出來。"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fair lady." Step By Step (B·II·167)

朗誦者分別采用四種不同的語速、語調朗誦,會表達出四種不同的情感。第一遍用降調、快速。顯得十分激動、興奮。第二遍用低平調、超慢速,表達出悲傷痛心的心情。第三遍用高調頭、快速、降調,顯示出快樂高興的心情。第四遍用正常語速,句句均用升調,顯示出懷疑、猜疑的心理狀態。所以言語行為內在含義的確定要結合語調、語氣、重音及語境作為一個整體去感知理解。

(3)交際過程中措詞、句式方面的個體性和多變性現象。由于言語的表達過程是一種思維行為過程,是一種言語行為現象,再加上英語一詞多義、同義詞等現象很多,人們在表達思想感情、描繪客觀事物時又常常受個體當時的心理狀態、情感、文化水平、道德修養、生活環境、時代潮流以及個體的性格、工作性質、社會地位、個體經濟狀況等方面的影響,出現了對同一事物(或事件)用不同的詞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表述描繪的現象。

(a)對同一事物(或事件)用不同的詞語、不同的句式表達·例(1)“好久不見了?!?a, Haven’ t seen you for a longtime.b, Haven‘t seen you for }es.c, Long time no see多數人使用a或b的形式,少數人使用c的形式;;a、為通式,即無特殊的情感含意,而b式卻不同,含義顯得更為文雅,更強調“久而不見”的含義。c、式根本不符合英語的句法規則,詞序的排列頗像漢語,像是地道的“中國式英語”?!兑苍S是旅居美國的唐人創造的)。例(2)“他絕不會做這件事”:a,He’ d never do such a thing. b,He’ d be the last person to dosuch a thing.例(3)“我真不知該怎樣感謝您?!?a, I don’ tknow how to 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b,Your kindness ismore than I can express.例(4)“對不起,這塊表不能修復了。”a, l’m sorry,this watch can’ t be repaired.b, I’ m sorry, but thiswatch is beyond repaired.例(2)至例(4)的a式均為通式。b式中都是用帶有否定含義的詞或短語(習語)并變換句式對同一事實加以陳述。句子的表層結構(字面形式)均是肯定形式,但是句子的深層含義卻是否定的。

(b)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在措詞方面的不同現象。如: “一套房間”:a flat(B·E),an apartment(A·E);冰箱:refrigerator(B·E),ice-box(A ·E);行李luggage(B·E),baggage(A·E)等,還有不少類似現象,在本文就不便一一列舉了。

(c)同音異義(Homonyms)的現象。bear-bare,night一knight,made一maid,pair一pear,rode一road,wa一weight,write-right,sail-sale,sum-some,new-knew,tail一tale,flu-flew,by-buy,等等。

(d)縮略詞語(Abbreviations/Acronyms)與原形詞語在交際過程中的共存現象。l.dorm /d) :m/=dormitory宿舍;flu /flu:/=influenza流感;ad/xd/=advertisement廣告。2.OPEC /‘oupek/=The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Countries(石油輸出國組織);UNE900 /ju: ’ neskou/= The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Organization(聯合國、科、文組織);NATO /’ neicoa/= The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SA / ’ neisa:/=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Administration(國家航天局)。3.EEGi:iai:/=The EuropeanEconomic Community(歐洲經濟共同體);IMF/aieme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PLO印i:elou/=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從上列的縮略詞語的發音可以看出,它們的注音與原形詞語的注音完全不同。它們的外形也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e)一詞多義現象是造成聽力理解困難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例如這幾個簡單的詞:Single, return, one way or roundtrip,rope。假如(1)Single與married相聯系,其含義是“婚否”。(2)但如果問“Single or return?",含義便是:“單程還是雙程?”意思與“one way or round trip?"相同。"rope"通常被理解為“繩子”。(3)但是當這個詞出現在這句話中:A.Miss,this is my first flight.I wonder if you could show me therOpeS?如果還是用“繩子”這一含義解的話,會令人費解。在此“ropes”的詞義是:“規則;做法”,于是就不難理解了。

(三)影響大學生聽覺感知理解的其他外在因素主要有五個方面

(I)言語傳播的質量不佳。例如聲音太小,噪音太大; (2)語速太快,方言語音太重;(3)詞匯量不夠;沒有該言語語感;(4)缺乏該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知識面太窄、生活經驗不足;(5)聽覺感知理解的方法不對。

在言語傳播質量好、語速正常、言語無明顯方言語音的情況下,造成中國大學生聽覺感知英語困難、理解反應失誤的主觀因素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

認識問題: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認為畢業后用不上而不重視。

基礎知識問題:(1)英語語言知識不夠豐富、詞匯量不夠、不熟悉英語言語的習慣表達方法;(2)缺乏使用英語語言的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

自信心和習慣問題:平時不敢開口說英語,不熟悉英語言語語流、語音,沒有英語言語的語感、交際反應理解受本簇語文化習慣的負遷移影響深。

感知理解的方法問題:平時閱讀理解速度太慢,養成聽覺感知理解速度也太慢;缺乏綜合整體感知理解的技能和方法。

三、話語行為理論對提高大學生聽覺感知理解英語能力的具體方法

(一)規范聽覺感知理解英語話語的方法

(1)把語流中一連串的音素按說話者的語音、語調、重音、停頓等現象,劃分成語意群,即是把同一個語意群中的多個音素作為一個語義信息整體結合語境進行感知。這種聽覺感知的方法,理解速度快,準確率高。因為這種感知理解方法恰好與正常人說話時通常把短語結構(按意群)連續說出的習慣相符。例如: 1.That he was happy/ was evident from the way he smiled.

2.The poor cold girl/ stole a warm red coat.

這兩句話的意群分界處應在happy與was之間和girl與stole之間。

(2)將復雜的句子轉換成簡單的、自己熟悉的詞句進行理解、記憶。例如:

1.This afternoon’s English test is postponed to tomorrowo轉換推論為:no English test this afternoon.

2.If the traffic wasn’t too bad,he could have been home by6 o’clock.轉換推論為:He was held up in the traffic.

3.Seeing the movie is a waste of time and money.可推論

為:It’ s not a good movie.

4.He used to write home once a week.可推論為:He

doesn’t write home once a week now.

5.The driver’s seat is no place for day-dreaming orwindow shopping, nor is the place for a tired driver or aworried one.可轉換成:Worried people and tired people shouldnot drive a car.

(二)增強聽覺感知理解英語言語的能力

聽覺感知理解的能力是一種領會能力。即聽到別人說出的英語話語自己能聽懂并能作出正確、恰當的反應。理解英語言語要能抓住和記住其大意和要點,并能通過對方的口氣 (語氣、語調、重音位置等)領會說話者的真實意思及意向。不能按辭典里字面的音和義生搬硬套。作者在多年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提煉了以下六個方面,從多方重視,分步實施的角度幫助學生提高聽覺感知理解英語言語的能力:

(1) 通過聽寫練習抓好聽音、辨音訓練。適時補充講解一些與每課內容相似言語現象的語音、語調、重音等知識,了解、歸納、掌握其特點。例如;

1.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在發音上的差別現象練習。如can’t的發音,英國英語發/ka:nt/,而美國英語發lkaent/。而在語流中,學生很容易把美國英語的can’t誤解為英國英語的cano

2同音異義的詞的選擇練習。要求學生在辨音斷義時:不能脫離特定的語境;要運用自身的經歷和知識,作出合乎邏輯的判斷;理解時還要合乎英語的語法,習慣用法等要求。例如:Were you/ hia/ when the accident happened? A,hearb,here在這兩個選擇項中,只有b項才合乎英語的語法要求。

3.單詞重音,句子重音的使用及其內在含義練習。告訴學生某一個單詞的重音位置不同會產生詞性上和語義上的差異,如:’content,n.(內容);con"tent, a(滿意的)。句子重音位置不同,強調著句子的不同部分,語義也絕不相同。句子重音所在即是語義的重點所設,也就是全句語義的核心。于是,在聽音辨義過程中一定要留心聽出句子重音的所在位置,然后才能理解句子的準確含義。

4.語調變化對句子含義的影響練習。同一個句子,運用不同的調子說出,隱含著不同的語義。例如:I.T’he idea ofdemocracy and equal rights for all people is wrong.用降調、肯定的語氣說出。意思是:“人人享有民主和平等權利的想法是錯誤的。"2.The idea of democracy and equal rzghts for allpeople is wrong?用升調、懷疑、責問的語氣說出。意思是“難道人人享有民主和平等權利的想法是錯誤的嗎?”

5.在整個語流中,同一個句子,說話者不停頓地說出或者停頓位置不同也會造成語義上的差異。例如:Englishteachers understand it.假如說話者在English與teachers之間出現停頓的話,其含義是:“老師們都懂英語?!奔偃缯f話者不停頓地一口氣把這句話說出或者停頓的位置在teachers與understand之間,其含義應理解為“英語教師都懂得它。”

(2)精聽與泛聽相結合。即粗細結合,“粗”即指泛聽,“細”即指精聽?!按旨殹苯Y合,即指在進行大量泛聽的同時,選定一些含有一定量的、自然的連讀、失音、弱化等各種音變現象和豐富的語調、語氣變化的課文、段子、對話進行精聽,同時進行較詳細的講解、分析。精聽精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基本能力;泛聽泛練的目的是養成學生運用語言的習慣及語感。在精聽和泛聽配合練習下,既可保證學生運用語言的純正性,又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興趣和熟練程度。

(3)聽力理解訓練與閱讀理解訓練相結合。聽音理解的能力強弱與平時閱讀理解的速度、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要求學生除了要注意閱讀速度之外,感知理解時要以短語、意群為最小的語義單位,并注意各種題材的文章的擴展方式和方向,掌握一種良好的聽覺感知理解方法。還要鼓勵學生平時要博覽群書,擴大知識面,了解使用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特點、生活習慣等等。課堂上有意識地補充一些使用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概況知識。

篇(5)

前言

速度滑冰是技術性較強的運動項目,其教學的一個比較突出特點是必須要將技術教學與教學輔導緊密結合。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術后,根據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情況及反饋信息,采用相應的教學手段和不同的形式進行輔導,這種輔導可以采用集體輔導和個別輔導,課上輔導和課外輔導,使學生能盡快掌握動作,以便有效地控制教學過程和效果但教師的教學與輔導時間最終來說是有限的,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自己復習與練習,如何能提高復習與練習的效果?下面談幾點看法。

1復習與練習要適應

蘇聯心理學家贊科夫通過長期的教改實驗得出的結論之一認為,教學如果稍稍加快速度,使學生在新課中復習舊課,有更多的機會去應用知識,就會使他們在短時期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廣闊的知識背景下去把握動作技術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樣不僅能理解得更深,而且也會記得更好,技術掌握得更完善。這個觀點很值得我們去重視,因此我們課題組研究分析得出結論,認為要求學生學習新動作技術之后進行及時、適量的復習與練習是必要的。這樣我們就要求教師加快教學進度,促使學生有更多的復習材料,我們說加快并不是要求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可以去滑圈,或是加快教學速度,我們所說的加快教學進度是按照正常的技術教學順序、教學步驟的情況下,在傳授動作技術時稍稍地加快,杜絕出現過激現象。

2進行適當的超額學習

陸地模仿有利于冰上教學,它是冰上教學的一個基礎性的教學內容,但是我們通過對學生大量向卷調查研究分析,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是陸地模仿對自己冰上學習并沒有多大的益處。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的出現呢?我們的研究認為是陸地模仿技術的超額學習程度不夠。

所謂超額學習在普通心理學中是指記憶掌握一種材料的學習次數超過那種剛好能回憶起來的程度的次數。這是心理學家克魯格(W . C . F. Ciueger.1929)用若干數字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所得出的結論。這一理論同樣也能應用到我們體育教學中,但在教學過程中大概會有很多教師說這是一個簡單的間題,不用研究;廣大體育教師也能理解、懂得,可在教學中,教師卻不能善于利用這一簡單,并被公認的道理。對此我們課題組進行了大量的實驗:a.研究對象,是利用我校學生2001級公體學生;b.研究形式:將學生自然分成2組,一組是實驗組,一組是對照組,采用2種教學方法,對實驗組采用課堂增加教師技術分析、學生練習密度、師生、學生間的人際交往頻率與密度。對照組采用老式教學方法。經過一個冰期看結果;c.實驗內容:陸地模仿在冰上的應用效果。

通過超額學習的新教學方法,結果發現學生觀點有了轉化,因為他們體會到了陸地模仿的作用,并且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還積極培養學生速度滑冰的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總體來看,實驗組絕大部分學生上冰后能在2-3周內基本適應冰性,掌握冰上的基本滑行動作技術,要比對照組提前1一2周;期末考試時,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的技術掌握水平具有顯著性的差異(見表1)。但是要使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效,并不能單純地依靠超額學習,還必須正確地組織復習。

3正確組織復習條件

不是任何復習都可達到同樣良好的復習效果。要使復習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正確地組織復習,具備相應復習條件,才能有較好的復習效果。

3.1復習要及時葬們知道速度滑冰技術的遺忘速度稍慢,但是大學生每周僅僅有一次體育課,也就是每人每周僅有$0 min的學習時間,即使他的遺忘速度再慢也會影響下次課的學習,以至于學生出現速滑技術學習進展慢的現象。如何能解決好這一問題呢?烏申斯基曾正確地指出,我們應當“鞏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補已經崩潰了的建筑物”。這就說明我們在教學的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復習安排,并且要及時。

篇(6)

一、思維導圖的特點分析

思維導圖是一種相對高效的筆記方法,思維導圖具有很強的思維邏輯性,其強調的是以思考為基礎的學習模式。通過思維導圖形成一個簡單而形象化的知識結構體系,調動學生大腦各項功能,從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等角度出發,擺脫傳統死記硬背學模式束縛,以更加符合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模式進行理解和學習。思維導圖和傳統筆記模式最大區別點是思維導圖將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從文字到知識點網絡圖形上,利用網絡圖形去展示各個知識點內容。思維導圖主要建立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所以其基本構成是由一個總的標題向中央四周發散,不同分支對應不同主題,以此將中心標題的內容細化,此外,思維導圖還局別很強的聯系性,網絡圖形的各個層次對應不同的分支,圍繞整個中心開展學習,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構建完善知識網絡,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二、思維導圖在高中化學第一輪復習中的應用

1.讓學生學會繪制思維導圖

要想在高中化學第一輪復習中有效的應用思維導圖模式,首要工作是要教會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先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簡單物質性質、用途等方面為主體,引導學生構建簡單的思維導圖,例如在進行氯氣為主題的思維導圖構建過程中,從氯氣的存在、工業制法和實驗室制法等幾個方面進行總結,通過應用連線將所有內容展現出來,教師給出一個大致的是輪廓,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對每一個分支上的內容進行填寫,讓學生自己完善網絡圖表內容,此外,在引導學生對氯氣內容進行簡單整理之后,還以從氯氣的結構、性質和用途進行總結,教師給出總體的脈絡,讓學生自己去總結,通過上述兩種總結形式,讓學生對氯氣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復習,將復雜的知識系統化,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詳細情況見圖1所示。

2.師生共同完成思維導圖

在高中化學第一輪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學生的圖示呈現出來,讓大家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對學生制作出來的思維導圖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解釋。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展示出來的思維導圖進行分析和解釋,例如在對氯氣工業制法研究過程中,工業上會應用到交換膜,教師要引導學生這個交換膜的作用是什么,有的學生提出是避免氯氣和氫氣混合發生爆炸,還有的學生認為交換膜能夠保證氫氧化鈉的純度。通過提問引導掌握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程度,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其次,教師還要積極鼓勵學生進一步對展示的思維導圖進行大膽質疑,對圖示中的試劑、反應條件和裝置功能進行深入分析,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就是自我思考的過程,也是聯系知識和記憶知識的過程,通過學生之間大膽質疑,碰撞出思維火花,讓學生頭腦中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篇(7)

新課程強調“為了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價值重心必須由學科內容本位轉向個體生命本位,意味著教師不再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培養應試高手,而是要培養一個具有科學素養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人。

1.研究中學生學習化學的心理特征

中學生學習化學的年齡在14~15歲,正是少年后期和青春期。其心理特征首先表現為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模仿性?;诨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所展現在學生面前的首先是形形的物態和千變萬化的現象,在觀察演示實驗和直觀教具時,既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又能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注意力的分配和轉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所以,在感知上已經具備了學習化學的良好開端條件。記憶特征方面,機械記憶逐漸為意義記憶所代替,抽象記憶還不如形象記憶,教師需要對他們按照記憶規律進行科學的訓練。化學既是實驗科學又是理論科學,學生要掌握這些理性知識必須通過思維。中學生的思維發展正處于經驗型抽象邏輯思維階段,他們在學習活動、理解概念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仍然需要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的支持。這些心理特征的了解將支持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因材施教。

2.關注中學生化學學習過程

人的學習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中去的。中學生學習化學主要是對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認識過程,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教材為依據的一種復雜的有規律的特殊認識過程。教師要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德智體幾方面獲得有效發展。對過程的了解將成為教師選擇合適教學方式的心理依據。

3.自行開展改進教學實踐的研究活動

中學生學習化學涉及的能力方方面面,如總是不能在課堂上得到培養和發展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它的內因:眾所周知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此時特別關注自身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很可能某位學生上課發言沒有得到正確的評價就會引起其心理上的自責和波動,其他同學由于害怕出錯不敢回答問題,在化學語言能力的培養方面可能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了解教育研究方法,改進教學實踐活動能培養更全面發展的新公民。

二 使用建構主義教學方法進行科學教育

當前關于自然科學教學的一些建構主義方法都涉及探索日常科學問題,幫助學生學習科學原理的活動,以及科學的社會環境,因為大部分學生對于展現日常生活問題的科學活動的興趣要遠遠大于抽象理論的討論,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創

設情境,其基本特征如下圖: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設計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進行學習。創設和諧的教學協作環境,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重視學生個體與其化學學習環境的作用。

三 建立引導和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建構的學習環境

《科學素質綱要》提出開展未成年人課外科技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揮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區科普宣傳中對成年人的獨特影響作用。所以結合化學科目的特點,筆者指導學生開展了第二課堂和課外活動。

1.化學課外活動小組

化學課外活動小組根據內容分為:化學實驗活動小組——配制汽水、葉脈書簽制作、廢水處理、土壤酸堿度測定;直觀教具制作小組——凈水器、元素周期表等。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能力,更激發了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加深鞏固了所學的化學知識,培養了他們獨立設計實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了他們探索科學奧秘、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2.化學課外閱讀小組

有些學生對化學書刊和有關化學的電視節目有濃厚的興趣,他們自發地收集資料擴展自己的化學知識。

篇(8)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目前我國高中英語課堂中,由于分數指向趨勢,大多數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對閱讀文本進行逐字逐句的細致分析。這類的課堂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主體性被忽略,師生之間極少交流和溝通。學生真正做的不是“讀”而是“聽”,學生是通過“聽”來理解文本的。這不但有悖于閱讀的初衷,同時由于很多英語教師并沒有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讀前活動并利用讀前活動去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從而導致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僅停留在簡單的書面信息的獲取,而無法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不能了解文本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寓意,更無法真正體會語言之美。

二、圖示理論及其在高中閱讀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

圖示(schema)一詞最早出現在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著作內,后經不斷發展成為圖示理論。該理論認為閱讀并不是傳統“從下而上”被動的信息解碼過程,而是一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相互交流的過程。利用該理論,我們可以對英語閱讀過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說。圖示理論認為任何語言材料,其本身都是無意義的,它僅指導讀者根據自己原有意志,恢復或構成意思。圖示理論還認為在閱讀時要正確理解篇章內容,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讀者腦中具備與文章相應的圖式,二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成功激活該圖式。

在篇章的理解過程中,讀者一般會根據自己習慣的信息處理方式和思維方式,將呈現在眼前的文字信息與自身的經驗相連,而從激活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等原有圖示,以此來為預測和理解篇章打下基礎,逐步理解文章的真正內涵,實現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相連。圖示理論也據此強調了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中理解中的作用。在實際高中英語閱讀過程中,學生大腦中其實已經具備了能與文本的各個因素相互作用的語言、結構和內容等圖示,教師只要正確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使用已有圖示就可以使閱讀達到真正的理解。所以圖示理論在閱讀理解教學中進行運用是完全可行的。

三、圖示理論在高中閱讀教學中的創新性應用

根據圖示理論,高中英語教師要不斷充實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主動有意識地去擴展野,開擴思維,培養他們不斷地去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由于高中學生的學業壓力較重,很難完全依靠課堂內的有限時間去擴充圖示,所以需要依靠課堂教學和課外擴展兩種途徑共同實現。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配備的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比如多媒體、互動白板、廣播等媒介,盡可能多的利用豐富的圖片、書籍、幻燈片、輔助教參等來在閱讀前向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關于閱讀文本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比如在閱讀關于中國和英語高中生活差異的文章時,教師應該先提供給學生一些有關英美國家的真實學校生活相關的背景信息,以讓學生首先對自己不熟悉的外國學校生活方式得到基本的了解,在學生有了相應的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文本的閱讀就會相對較為簡單,學生也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2.課外接觸中掌握文化背景知識。由于現今是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盡可能多使用現代化資源手段,比如各種網絡資源、網上課程、英語學習軟件等來接觸一些原汁原味的閱讀材料,也可以適時的舉辦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講座,小規模的英語論壇和英語知識競賽等活動,向學生介紹更多的英語國家知識,幫助學生構建更多的文化背景圖示。

總而言之,圖示理論是值得借鑒的指導高中英語閱讀理解教學的科學理論。教師只有幫助學生建立適當的圖示,并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激活適用于本情境的圖示,才能夠將閱讀信息與背后的文化知識聯系起來,真正發揮圖示理論的教學指導作用,從而最終提高高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水品。

參考文獻:

篇(9)

一、背景

21世紀是數字媒體技術時代,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教育行業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這個時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此同時,時代的發展也使得人們的認知與審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學生的學習渠道也隨之拓寬。在現代背景下,教學目的成為了當今社會討論的熱點問題,越來越多的人提出了改革教學模式。因此,想要提高職高化學課的教學質量,就需要創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學習模式上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同時,在現代教育背景下,行動導向教學法成為現代職業教育主導的教學方法,它為學生的學習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囊括了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學習法、小組合作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觀點評論法、大腦風暴教學法等18種教學法,是新的教學模式??傊毟呋瘜W課改中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意義,成為了本文探討的焦點。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內涵

行動導學教學法概念是20世紀80年代由德國提出的,它是世界公認的一種先進的職業教育模式。該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行為能力為目標”。他們對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定義是,強化了學生、與專業知識體系的連接,為學生提供和分享知識的新途徑。在課堂教學之中,學生通過某個情境搭建起與知識體系鏈接的橋梁,學生們能夠發表自己的建議、看法,或者是對知識的理解。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而創造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于學生的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法可以根據不同特點、不同性格的學生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人們對于教學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課堂教學的完善也要從各個方面進行突破。首先,就行動導向教學法來說,它是一種以活動為導向的學習方式,以學生能力為立足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腦、手、心多方面聯合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且做到把行動和學習兩者統一聯合。在職高化學課的教學活動中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增強了化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的化學成績、學習興趣、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社交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行動導向教學法對職高化學教學的意義

1.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王坦曾說過:“小組合作學習法是目前教育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痹诼毟叩幕瘜W課堂教學實踐中,班級的分組狀況需要教師能夠充分地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例如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個人特長等方面。在化學課堂上,化學教師需要均衡好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到每個小組都有高水平、中等水平以及較低水平學生的差異搭配,使學生在學習合作期間能夠做到相互補充、共同協作,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例如,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每組的座位排列成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化學教學內容可以有不同的座位安排,讓學習環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組建化學合作學習小組,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也使得課堂的教學氛圍變得更加濃厚。當學生合作完成了某一任務后內心會產生一種成就感、一種喜悅感。這種感覺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興趣。

2.小組合作討論激發了學生思維創造力

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不僅可以從書本上獲得,也可以從相互合作的交流中獲得。教師根據學生能力大小及個性差異進行分組,讓每個組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好的學生能幫助差一些的學生。教師在合作之前提出明確的要求和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做,在做事中獲得知識,有所收獲。在學習化學課程前,教師需要布置學生們分組進行預習。小組互相提前預習,是為了避免學生之間的學習進度差別過大,以致個別學生跟不上小組的學習速度。教師鼓勵先完成課程任務的學生幫助未完成的學生,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職高化學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在加強討論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相互探討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思想的交流,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職高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3.任務驅動促進了學生進行課程學習

《詩經》云:“書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弊阋娙蝿镇寗訉τ趯W生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可以更好地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學會互助與協作、建構知識和技能、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讓學生養成課前自主預習的好習慣,需要教師引導小組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教師需要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要求每個小組的學生能夠在化學課程學習前完成?;瘜W課程的教學風格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加輕松活潑,所以課程預習形式可以多樣,不必過于死板。教師提前布置全班學生進行化學課程的學習,讓每個小組的學生了解化學的特點,了解每個元素的特質?!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化學課程學習時,可以通過游戲的方法進行,學生學習完畢后,按小組進行討論,多方交流意見。學生可以在游戲中感受到更多新鮮的化學知識,增添新的感覺,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學生在討論任務、分析任務、操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順利構建起知識結構。

4.角色扮演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水平

德納姆曾說過:“學習應可以達到以下四個目標中的一個:獲取智慧,變得虔誠,得到快樂或者是便于學習?!睂W習應該是讓人感覺到快樂的。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最重要的是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感受快樂。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內容及時變化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對學習化學內容有持久的積極性。教師在進行課程講解時,可以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物質的性質上,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受化學的魅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驗角色的心理,讓學生們自主討論問題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需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觀點,尊重學生的喜好,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以提高小組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

5.觀點評論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陶行知曾有言:“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睂W生終生學習的目標是學會做人,因此,教學評價應該更加注重于學生的言行。課堂教學評估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是學校檢測和判斷某個學科的教學效果,它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應試教育使得課堂教學都是圍繞著學生的分數而展開,學生的成績成為了衡量課堂教學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標準。但隨著新課改的到來,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成為了一個困境,因為應試教育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需要及時的調整教育觀念,一起努力建立起切實可行的教學評估機制。

在進行教學評估時,分數應成為教學評價的參考部分,平時學生的行為才是評價的重要部分,重視評價的過程、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不能單方面的對學生進行評價,應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教學評價需要合理、科學,需要讓學生了解相應的教學評價內容、目標以及相關細節的規范,讓教學評價系統有章可循,學生能夠根據教學評價內容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到對學生進行規范、科學、全面、合理的評價。

觀點評價法應用于職高的化學課堂之中,既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也能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學校對學生的評價行為應該是圍繞著學生而展開的,以學生為本,努力突出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接受教學評價效果,從而讓評價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四、小結

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職高化學課堂學習中,通過改變課堂學習的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開展學生合作學習,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想法,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職高的化學課教學模式需要跟上時展的步伐,教師既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也需要打破固定的思維模式,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轉變教學風格,這樣才能在化學教學中找到提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的方法,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體現職業技術教育的性質和特點,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蓬興.職中化學課改中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應用[J].教學研究,2013(4).

[2]白楊.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求職導刊,2015(18).

篇(10)

應用化學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及管理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石油、制藥、新能源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石油/化工/礦產/地質;

2 制藥/生物工程;

3 新能源;

4 快速消費品(食品、飲料、化妝品);

5 環保;

6 原材料和加工;

7 檢測,認證;

8 其他行業。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研發工程師、化驗員、化妝品研發工程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研發工程師;

2 化驗員;

3 化妝品研發工程師;

4 銷售工程師;

5 化工工程師技術員;

6 工藝工程師;

7 有機合成研究員;

上一篇: 全民健身的現實意義 下一篇: 思想與政治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无播放在线播放 | 日本欧美亚洲综合久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素人 | 中文字幕一页在线 |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无弹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