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匯總十篇

時間:2024-02-19 14:39: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篇(1)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alysi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LIU Chunyan, WEI Haid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qi University, Linq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as a special class of vulnerable groups in society,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mo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issues, values,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should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community care and other aspects to ease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Key words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asures

農村留守兒童即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或外出打工而將子女留在老家的未滿18歲孩子,①國家統計局2009年對農民工的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大約有2.3億的農民在外務工,并且打工者的數量還在以每年500多萬人的速度遞進。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短時期內還將日益增加。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個人,家庭或某些區域的問題,而在不久的未來將是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②因此,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與研究迫在眉睫。

1 農村留守兒童幾種常見的心理問題及機制

1.1 易產生道德認識危機

對于父母都在外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大多都留在農村跟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祖輩們文化水平較低,生活圈子狹窄,價值觀念未免陳舊,在物質生活上往往下意識地給予滿足,而在對孩子的精神和道德的管束引導上基本沒有概念。另外,新時代網絡、電視等媒體廣泛普及,伴隨而來的還有各種庸俗、低級趣味信息的泛濫,兒童自身還不具備是非判斷力,致使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調查發現,31%的“留守兒童”平時有說謊的習慣;15%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上網、破壞公物、抽煙喝酒等不良行為。③

1.2 價值觀易出現偏差

在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的心理上,常常因長期無法給予孩子日常的照顧而產生負疚感,進而不自覺地采取物質與溺愛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補償。長此以往,部分留守兒童形成了好逸惡勞、物質上互相攀比、擺闊氣裝大方、奢侈浪費等享樂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家長因其自身在這方面沒有過多的理論認識,因而對孩子的人生價值觀也沒有引起重視。調查發現,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中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得過且過,加上父輩祖輩日常言行影響,只想混個初中畢業證就外出務工,很難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1.3 精神性格消極頹廢

由于得不到關愛,缺少與至親之間正常親密的情感交流,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之情得不到滿足,導致孩子易出現情緒情感上的波動,長期處于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之中。而親子關系疏遠,導致對父母怨恨日益積累,使留守兒童精神萎靡不振。再加上監護人不上心、工作忙等原因忽視了他們情緒心理的變化,農村留守兒童易自我感覺不受重視,從而致使精神性格上缺乏自信、自暴自棄,進而導致焦慮自閉、悲觀消極。

1.4 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家庭溫情的缺失使農村留守兒童與人交流時小心翼翼、充滿警惕,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對同伴、老師產生怨恨甚至敵意,從而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加上幼小的心里對父母長日的積怨,容易演化為對周圍人的冷漠,不聽大人管教,盲目反抗。而監護人和學校老師的對他們的管理在能力和范圍上都十分有限,農村留守兒童逐漸變得無人愿意管、無人敢管、無人能管,在逆反心理的驅動下極易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1.5 人際交往能力較差

長期處于孤獨狀態會導致農村留守兒童適應不良,找不到社會歸屬感,并導致自尊下降,因而他們逐漸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即便是跟父母有聯系和溝通,父母忙于賺錢往往只關心孩子的花費問題,導致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對親情逐漸淡漠,就更加難以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形成感情。

農村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將來終究要在社會上立足和生存。社會學研究表明,由兒童逐漸走向社會,是一個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重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農村留守兒童逐漸形成個體個性,習得社會文化,內化價值規則,學會扮演社會角色。而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父母對兒童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以及他們在父母親情呵護下所形成的心理歸屬和依戀,是個體心靈發展與完善的重要條件,父母親自教育與親情的缺失顯然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④為了讓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期農村留守兒童將來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能適應社會環境,需要學校、社區、家庭、社會各方面充滿愛心的幫助。

2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解決措施

2.1 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中,政府、學校和教師應義不容辭地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中小學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資力度,改善住宿條件,改進教育管理方式,盡量凸顯人文關懷,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這個“暫時的家”處處感受溫暖。同時,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加對學校體育設施的投入,豐富孩子們的校園生活。

2.2 充分發揮社區積極性

有條件的村、社區可利用村活動室開展一些娛樂、教育活動,使留守兒童有地方玩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他們混跡網吧等不良場所。鼓勵、調動社會力量,比如,退休的老教師,放假在家的大學生等,為留守兒童提供看護、學習、教育、生活、安全、興趣等服務,引導這些孩子多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加強社區、學校和家庭的聯系,構建政府、村(社區)、學校、家庭緊密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共同促進農村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3 家長充分重視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于家長長期不在身邊,缺失至親關愛造成的。因此,身為父母要充分重視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留意孩子言行,多跟孩子交流談心,表達愛意滿足情感需求。學習生活上的事多加詢問,注重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精神。其次,主動與老師、社區和社會溝通,遇到問題及時求助,充分保障他們需求得到滿足。

2.4 呼吁社會共同關愛

我們社會應該攜手共同關愛這些孩子。網絡、電視媒體積極做好宣傳,建立良好的社會輿論,組織城市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讓農村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有關部門應加大對黃色、暴力的游戲、影像、現實現象的打擊力度,為留守兒童創建一個文明、安全與和諧的文化氛圍。各社區要利用節假日深入調查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為家庭困難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生活、學習上的幫助。另外,在校大學生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團體,要傾情投入到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志愿活動中來,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幫扶活動給農村留守兒童送溫暖、送知識,用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質照亮他們的心靈。

注釋

① 劉祖強,譚淼.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現狀與前瞻[J].教育導刊,2006(6):62- 64.

篇(2)

中國農村兒童現象源于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家庭的貧困,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離鄉背井去城里或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打苦工;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的不公平待遇,使廣大農民工沒有辦法和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和工廠生活,這些可憐、孤獨的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在14歲以下)只有與父親或母親中的一個或者上輩親人、甚至是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正如五年級學生張蕾在日記中寫到:“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孤獨無奈的留,喪心失望的守”。她的一位好友在日記后補充說“留守留守,留的辛酸淚水,守的是無奈寂寞”。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不容樂觀:由于地理和歷史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城鄉差別極大。再由于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同時又在市場經濟的猛烈發展的沖擊下,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或背井離鄉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打苦工。其中大部分人為夫妻一同外出,他們因經濟等諸多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而引發“農村留守兒童”,這些兒童在我國廣大農村產生并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社會群體,他們的物質生活也不很好,精神生活更令人擔憂――因為這些孩子們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生理上、心理上都急需關愛和幫助。然而此時此刻,他們的父母遠在他鄉,不能在思想上認識上和價值上給予引導與幫助。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很容易產生認識上、觀念上、倫理上的偏差和個性心理活動的異常。正如失學兒童張小娃的筆記上所寫:“媽媽爸爸,你要是在我身邊,我的學習成績也不會這樣差,老師和同學們都說我腦瓜子靈。現在我好想讀書啊,可我就是讀不進去。我這一生完了,誰能告訴我怎么辦?我又能怎么辦”?孩子們心理活動異常和人格出現偏差,久而久之會導致他們厭學、逃學、迷戀網吧、吸毒、偷搶、殺人等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少年犯張××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也不想這樣啊,我現在才十幾歲就成了犯人,這全是我的錯嗎?爸爸媽媽、老師、叔叔、阿姨請告訴我,難道你們就沒有錯嗎?我一個人傷心過、害怕過、痛苦過、孤獨過,也曾想自殺過……根據相關權威機構調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超過5800多萬人,57.2%的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務工,42.5%的是父母都外出務工,79.7%的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13%的兒童只好被迫托付給親戚朋友撫養,7.3%的兒童是為不確定人或無人監護。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1)親情的缺失和監護不力而使兒童產生不健康心理活動。

留守兒童大都是在14歲以前就與父母聚少離多,他們幼小的心靈極易存在陰影。某初級中學七年級一班學生在中秋節座談上,由于全都是留守兒童,會上是異常的安靜,孩子們表現出內心封閉、不言不語、情緒低落、自卑怯懦、淡漠,有的人發言也是語言粗俗,女同學也是行為簡單粗暴,禮儀缺失。他們根本無視老師和領導在場。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有的男同學性格暴躁,易激惹,情感淡漠。學生陳丹丹說:“爸不管我,媽不管我,爺爺奶奶對我無奈何,我只有自己管自己,我是天地之間一精靈,說完就淚流滿面”。這些留守兒童們多由爺爺奶奶照顧,由于父母監護教育的缺少和祖輩人監護的不力,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響。隔代教育(指由祖輩們監護孩子)問題在群體中尤為突出:根據相關資料的調查,農村留守兒童中有80%以上由祖父母隔代教育和親友監護,而他們都年事已高、文化程度低、教育方法簡單、教育觀念陳舊落后,基本無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們學習。再由于農村條件差,辦學條件、師資條件、經濟條件遠不如城市,老師和監護人的教學理念也有局限性等,對孩子們的教育就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家庭與學生,學校與學生之間缺乏充分的交流與溝通,最終導致學生產生了“讀書無用論”的思想,表現在:大量農村留守兒童厭學、逃學、停學、輟學,而把精力轉向上網、游戲、玩耍、賭博等上面。一位叫李艾艾的同學在作文中寫到:“學習有啥用?學好了無人夸,學差了無人罵,爺爺奶奶年齡大,爸爸媽媽不在家,早點長大打工吧!”

(2)缺乏愛慰使孩子們產生自卑感和恐懼感

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據不完統計:70%的父母在同一城市打工,一年回家不滿3次,50%的父母在不同城市打工,要幾年才回家一次,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通話率不足1次/月。由于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孩子們又是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更加渴望父愛與母愛來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要。而此時,他們既得不到親情的呵護,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又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疏導,日積月累極易使孩子們產生自卑感和恐懼感、無助感。嚴重的影響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形成,還會導致兒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行為習慣差。嚴重的右能走上犯罪道路。三年級學生吳昊在日記中寫到:“爸爸媽媽,我不要金山銀山,只要你們平平安安;我不要高樓大廈,只要一年中有一次與你們一起玩耍;不要汽車別墅,只要爸媽常聽孩子傾訴。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兒有時感到好累、好無助、好苦啊!我總覺得自己遠不如別人,總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我好象是多余的、無用的人”。

(3)疏于照顧使留守兒童產生不安全感和孤獨感

篇(3)

2.留守兒童,基本有這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父母雙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農村交給祖父輩監護,也就是隔代撫養。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撫養孩子,類似于單親撫養。三是把孩子寄養于親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2004年作出的一份調查表明,留守兒童中56.4%與留守的單親生活在一起,32.2%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養在別人家里[1]。

根據2005年中國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大約5800萬人。和2000年的2000萬數字相比,2005年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多留守兒童。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

1.情緒消極。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沮喪、孤獨、焦慮等不穩定的情緒,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黃愛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情緒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慮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學家游德良對井研縣門坎小學近400名留守兒進行心理調查后發現,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問題,其中106人存在焦慮心理,107人有抑郁癥狀,88人屬易怒性格[1]。李寶峰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在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國常模,而抑郁、敵對已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

2.認知水平較差。兒童對于公眾的道德價值觀念和主流的行為模式地學習,最早來自父母。學到的價值觀念將內化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最終轉化為行為準則。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外界十分敏感,同時缺少父母的言傳身教,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沒有積極引導,導致認知水平較差,甚至出現偏差。這種偏差,具體表現在自我認知和價值觀上,對應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強烈和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有資料顯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在認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單親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邊的兒童在認知上比前兩種情況要好。

3.內心失衡。黃愛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兒童缺乏足夠的親情,得不到同齡兒童應有的溫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傾向。有的自閉,不愿與人交往;有的虛榮攀比,父母會用金錢補償留守兒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經濟來源的前提下,留守兒童用物質來掩蓋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獲得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兒童的自卑和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他們把得不到的親情的原因歸結于社會和金錢,對社會充滿敵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為。

4.人際交往障礙。留守兒童處在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生理心理以及人際交往方面遇到困擾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們得不到幫助和引導,內心的煩惱得不到解決,進而導致他們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護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相比較與家庭完整的兒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覺得家境不如別人,父母不如別人,沒有其他孩子討人喜歡,進而沉默寡言,封閉自己,在人際關系上不和諧。

以上的各種心理問題,歸根結底,根源在于親情的缺乏。心理學認為,兒童對父母有著強烈的無可替代的依戀,人們出生以后最早接觸的是父母,在長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給了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支持,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求。這個過程中,子女對父母慢慢由“依”到“戀”,形成了所謂的親情。這種親子關系使得兒童獲得心理上最堅強的支持力量,內心充實安全,使得他們面對外界的時候,有基本的安全感。然而姚蕓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中調查顯示,家長出外后半月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60%,甚至一年節日見一次的也占到10%。有關數據顯示,“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系,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并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系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系。有24.2%的留守兒童與照顧他們的成人很少或從不聊天。”

三、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應當盡量避免一起外出。如雙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兒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監護,父母要經常給兒童寫信,打電話,加強和留守兒童的情感溝通,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物質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以及思想情況,留意其心理變化,給予正確積極的疏導,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兒童父母應該擺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同時社會也要體諒農民工的艱辛,給予他們更多的便利,減少他們工作壓力,使他們有更多精力關愛孩子。第二,家長應該主動加強和學校的聯系。如工作有變動,聯系方式有變動,應及時通知學校方面。隨時了解他們在學習生活上的情況,以便掌握心理變化,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疏導。第三,利用節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團聚。對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邊,給他們機會體會家庭溫暖、父母關愛以及工作的艱辛。有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等場所加強親子關系。這些場所也需要針對他們減少相應的收費。第四,加強監護人的監護責任感。監護人也要隨時向留守兒童父母以及學校反饋他們的情況,在監護過程中傾注更多的親情和關懷,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一點,父母在選擇監護人時要做好溝通,監護過程中要加強和監護人的聯系。

2.學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門應加大力度解決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入學就讀的問題。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切實保障農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權利,免除不合理收費,使農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2]使農民工子女有平等機會進入公辦學校接受教育,這個需要政府在戶籍制度方面針對這些特殊人群,稍作調整。對于那些隨父母進城的孩子,教育部門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專門的民工子女學校,這樣家庭既不用擔負民辦學校的高額費用,孩子們又有著相似的經歷和相近的學習成績,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環境的不適應感,比較容易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對集體的歸屬感。學校可以在課程設置、教師配備以及課外輔導、校車接送等方面更有針對性。第二,在農村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學校。教育機構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員以及教育設施配置;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護,為留守兒童配備一定數量的監護老師和心理老師,在生活和學習以及心理上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幫助。第三,建立留守兒童和民工子女檔案。以班級為單位,學校應調查留守兒童和民工子女的具體情況,包括學生姓名、家長姓名、家庭詳細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長聯系電話、監護人情況、監護人聯系電話,要把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狀況、思想表現等隨時通報給其父母以及監護人。第四,開設心理輔導課和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安排班主任學習心理知識,以便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并幫助解決。

3.社會方面。第一,留守兒童和父母交流見面,社會可以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農村當地政府可以探親,城市可以為農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費的親子活動日。第二,社會加大宣傳和輿論監督,呼吁全社會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成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小組,通過有組織有規模的方式,來傳遞愛心。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親情缺失,同時也有教育缺失,監護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監護也主要是學校監護和家庭監護。對于未成年人,親情、教育以及監護都離不開家庭,學校也負擔著部分的教育和監護,而學校和家庭必然離不開社會,所以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聯系,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安全健康溫暖的成長環境,解決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的隱患,這不是哪一方的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對他們傾注關愛,更需要有關部門給出具體的措施。這是可持續發展、以人文本、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擴大,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隨之增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解占彩.農村“留守兒童”成因及對策淺析[J].經濟論壇,2007,(9).

[2]楊曉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J].中國市場,2007,(2).

[3]李寶峰.農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干預[J].教育探索,2005,(5):82-83.

[4]劉正奎,高文斌,王婷,等.農村留守兒童焦慮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2):177-179.

[5]姚蕓.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第25卷[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4).

[6]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79.

篇(4)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改革的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落實,也跟隨社會發展的潮流發生了改變,由以前的農業為主轉化為社會經濟結構為主體的時代潮流。我鎮外出打工人員的數量逐年提高,大批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擁入到務工行列,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增多,新的問題――留守兒童隨之突出,留守兒童已成為我鎮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一種脫離親情的特殊環境氛圍之中,缺少第一監護人父母的體貼、呵護及教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就涌現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呈現焦慮、煩躁、悲觀等系列消極的情緒感,使其對學習失去進取心等心理問題。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

我鎮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一)親情脫離

由于父母的外出務工使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親情關愛、呵護及監督,使他們經常感覺有一種情感欠缺的現狀,使其該學到的知識而學不到,該擁有的親情關系卻無法享受。和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他們學習的機會受到限制,得不到父母的督促,久而久之就形成焦慮、悲觀、消極的情緒感,失去對學習的進取心。看來家庭親情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缺失

根據問卷抽查,長時間和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厭學的較嚴重,并且成績較差。造成的原因是長時間父母分離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和疏導。然而學校是育人之地的處所,可見也是留守兒童的教育主體,理應承擔起全面的教育和管理的責任幫助留守兒童樹立學習的信念。

(三)村委會和政府部門的關注欠缺

據調查,多數村級干部認為,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他監護人父母的私事,他們背井離鄉打工到外地,必須得先把家里的一切事情妥善的安排處理好。這種不良意識的存在,從各級部門來看,則是提倡農民打工,提高當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所以實施一些相關鼓勵政策和措施,但對留守兒童將產生的問題卻掌握甚少,更提不起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三、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分析

首先,應重視家長教育輔導,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場所,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應通過言語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首位的。雖外出務工,但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養環境。務工父母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或發郵件等方式經常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各方面的情況,掌握關心子女的健康成長。同時家長也經常與所任學生的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們的在校情況和學校發展的情況,了解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對子女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和子女溝通時,既可采用鼓勵,也可以批評等方式來教育監督他們,但具體方法的使用特別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遵循孩子們的發展規律。家長應重視孩子們的心理變化,盡全力幫助他們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響引起的心理問題。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還能感受到父母雖在異地,但父母的愛經常伴隨著自己健康成長。

其次,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學校教育。現代化社會日益緊張和繁忙,給我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了心理壓抑感。教師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一定會導致些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們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學校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使教師具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應用科學的知識來調整自己心態是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的健康心理狀態。把學生視為自己的朋友,常主動靠近他們,抽出更多的時間與他們談心聯系,對他們的道德素質和精神素養的需求給予關注。使學生把教師當作自己的朋友樂意與教師交流,將心中的苦惱和悲傷對老師說說。平時要多創造一些愉快的專職的場合以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情緒投入到教育教學的工作中去。

篇(5)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厭學。留守兒童大多跟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祖父母年歲大,文化水平低。輔導孩子學為力,還有的從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留守兒童一旦對當時所學的知識內容不能及時理解,又不能從家庭得到幫助,很快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馬虎,學習效率低,漸漸地對班集體的活動也會失去興趣,產生厭學、逃學等現象。

2. 逆反。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兒童遇到困難無法解決,無處傾訴,而致使少數學生心理畸形發展,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同學之間因一點小事而常發生矛盾導致關系緊張。受到一點誤解或不公平的待遇時,更容易生氣、急躁、發怒。

3. 自卑。相對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來說,留守兒童就是一個父母雙全的特殊的“孤兒”,他們缺乏父母的關愛,無法適應沒有父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還沒有成熟,他們無法理解父母的苦衷。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一旦遇到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孩子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特別是看到同伴與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地玩耍、嬉戲的時候,心中的失落就會使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整天沉浸在憂慮、悲傷中,長此下去,他們就會拒絕老師,拒絕同學,進入自我封閉的空間,這對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4. 不良行為。處于特殊年齡段,留守兒童還不能理解父母,只是天真地以為,自己這樣的“苦日子”就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造成的,在學習中也會把這種“怨恨”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學習不如別人就心懷怨恨,不但不學習別人的長處,反而對其挖苦譏笑,對比他成績好的同學懷有敵意。有少數學生,看到別人有好的玩具,不是占為己有就是對其破壞,常有小偷小摸行為發生。拉幫結派、早退曠課、打架斗毆現象在留守兒童中時有發生。

二、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首先表現為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兒童個體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會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產生終生的影響。兒童的成長需要穩定安全的環境,父母的呵護和關愛,是兒童最為安全、溫馨的環境,在愛的環境中成長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享受不到這一正當的權利。父親外出,導致父親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雙方外出,“留守兒童”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時父母也沒有機會傳達自己對子女的愛,認為自己打工就是為了孩子,只要給孩子以金錢補償就行了。長此以往,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心理上的隔閡,兒童喪失基本的心理歸屬和心理依戀。

2. 學校原因。雖然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國家的重視,但落實到學校,大多還是在處于應付檢查的層次上。學校只負責把留守兒童之家的資料做完全,但真的讓留守兒童參與的各種活動卻很少開展,圖書室、電腦、電話也只有檢查時才對孩子開放。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和家長通話的次數平均一學期不到兩次,更別說視頻通話了!還有多數學校沒有這些設施。

3. 社會原因。留守兒童是社會弱勢群體,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很弱。對社會上一些不良的信息缺乏分辨的能力,學校周圍的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對孩子是一個具有極大誘惑力的地方,孩子在現實中得不到的關愛和發泄,似乎都能在虛擬的網絡中找到,又加之相關部門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監管,使得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三、 如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 學校應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舉辦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講座,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2. 老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深入了解每一個孩子,把學生的喜怒哀樂放在心上。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看到他們的閃光點。與學生勤溝通,彌補由于親情缺失帶來的失落。鼓勵他們樹立信心,促使學生的性格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3. 學校的“留守兒童之家”活動應正常開展,“親情話吧”和“視頻聊天”能讓孩子及時和家長聯系溝通,對一些生活、學習乃至生理上的煩惱和困惑,可以對父母及時地傾訴,使一些不良情緒得到及時的緩解。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注重留守兒童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審美情趣的培養!

4. 父母出門打工是迫于生計,要糾正“給孩子留下更多錢就是疼孩子”的錯誤觀念。對孩子負責任就要從多方面關心孩子:第一,要及時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也讓老師及時和自己溝通,共同協商對孩子的教育辦法。第二,要與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及在生活中的困惑,及時排解壓力,緩解不良情緒,要充分重視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展!

篇(6)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兒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兒童的終生發展有重要意義。而留守問題導致家庭教育缺失,直接影響兒童的社會化進程,甚至導致出現心理危機。年幼時缺失父母關愛,兒童很難形成對周圍人的信任感,性格容易變得孤僻。尤其在心理啟蒙階段,當遇到困難,由于得不到父母及時的引導及鼓勵,留守兒童很容易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安全感,甚至陷入自暴自棄的困境中無法自拔。

(二)學校教育不完善

家庭生活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很多困惑,這時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學校教育應該降低親子關系缺失給留守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幫助與疏導。但限于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等各種因素,學校在開設心理課程,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等諸多方面存在缺失,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缺少正確引導。另外,師資匱乏,導致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很少有時間與留守兒童進行單獨溝通,這種被家庭及學校雙重忽視、遺棄的感受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

(三)政府缺乏有效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也與社會大環境有密切關系。地方政府部門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積極鼓勵農民外出務工,但對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的留守兒童問題卻了解甚少,更沒有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措施。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機制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親子關系

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搭建與外出父母的溝通橋梁。一是必須轉變家長觀念,提高其教育意識,將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外出打工的家長意識中,為孩子賺足夠多的錢,讓孩子在物質上獲得滿足,就是為孩子負責、關愛孩子的表現,同時也是自己作為父母的價值體現。由于這種錯誤觀念的影響,外出打工的父母往往忽視了孩子在心理及情感上對父母的需要。對父母來說,更重要的是要為孩子樹立學習和生活的榜樣,并在必要時對孩子進行有效引導。二是慎重選擇委托監護人。外出家長必須重視與委托監護人的溝通,對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及時進行了解。不能一托百托,對子女的成長和教育不聞不問。三是為留守兒童與父母提供便捷的溝通途徑。務工單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創造父母與孩子聯系的便利設施、渠道及機會,在兒童放假期間積極提供住宿條件使其與父母相聚等。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學校應在意識層面加強對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視,認識到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制定有效措施,有針對性地做好留守兒童問題研究、教育工作。同時,建立專門的督導小組,實時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及生活,讓留守兒童在學校各方幫助引導下“感受關心,學會用心,建立信心”,實現留守兒童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首先,村委會要對留守兒童的人數、住址、年齡、家庭情況等基本信息進行調查,以便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充監護;其次,督促留守兒童的父母、委托監護人及學校,實時了解兒童學習、生活及思想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教育指導;最后,為留守兒童舉辦豐富的公益活動,創造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以活動為載體,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及行為進行正確引導,使其感受到社會的關注及愛心,并鼓勵其發揚自律、自強精神,樹立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篇(7)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我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他們在為城市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也為廣大農村帶來了我國現時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現象”。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特征

留守兒童在情緒問題、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個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有著較大的差異,因缺少父母的引導、關愛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問題:柔弱無助、自卑閉鎖、寂寞空虛、逆反心理,對父母怨恨與情感隔膜。這種現象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是非常深刻而復雜的。由于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便形成了留守兒童一些明顯的心理與行為問題。

二、美術心育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治療”

1.美術與心育

美術作為美育的主要實施途徑,不僅要進行美術知識的傳授和美術技能培訓,同時也肩負著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務。美術教學活動,可以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緊張、焦慮、沖突等精神壓抑,使各種心理功能趨于和諧,并獲得放松、樂觀的心理狀態,進而為實現“完整的人”奠定基礎,這就是說美術和美術教育同樣具有心育治療作用,同時也為人類治療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了一種方法。通過美術活動及美術心育治療模式,為我們從事探索、分享與回饋,促進留守兒童在心理、行為等方面健康發展提供另一種可行途徑。

2.美術心育治療對策研究

美術心育治療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治療方法,即利用美術媒介、美術創作來幫助個人或團體達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種藝術療法。治療的重點在于創作中內心歷程的探索,通過治療的過程、方式、內容和聯想,顯示出個人的人格發展、人格特征和相關的潛意識。作為一種“非語言的心理治療”,美術心育治療可以從他們的創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種心理疾患,并借助創作走進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疏導焦慮情緒,改善兒童的心理狀態。

(1)美術創作中的心育治療

兒童在美術創作中流露出他們內在的潛意識情感,在不知不覺中把內心深層次的動機、情緒、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師要從中細心觀察,通過美術作品深入兒童內心世界。一旦發現了學生的不良情緒應該爭取多接觸他們,與他們達成心理溝通,在充分尊重其個性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走出心理的隱患,通過自由創作,使內心的沖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靈得到“凈化”。我們應該盡可能讓這些學生畫出心中的恐懼、焦慮和不快,宣泄郁積于他們心里的傷痛。當這些留守兒童表達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時,內心激烈的焦慮能通過繪畫宣泄和釋放,以維持心理的平衡,從而矯正異常心理。

(2)團體活動中的美術心育治療

在團體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對留守兒童加以引導,通過團體生活,使他們學習如何與同伴交往及進行各種美術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要融合游戲的競賽機制,培養他們的個性化審美趣味和敢于嘗試的精神。通過手工制作、構建等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創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關懷、友愛等品質,使他們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諧發展,以達到協調、整合其身心的治療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讓留守學生融入生活,如激勵和引導他們參加各種形式的社區活動、美術展覽、美術興趣小組、校園美化活動等,增加學生交往、協作的機會,有助于學生增強群體意識。在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信任、愛心、責任感等社會性情操內容得到極大擴展,學生之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研究表明,在實踐中進行團體治療有很多優勢,當事者在活動中宣泄潛意識,取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可以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心理活動信息便于引導和治療,當事者在活動中不知不覺獲得了治療,從而讓他們獲得穩定的心理支持。

(3)藝術活動評價中的美術心育治療

信心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一種重要品質,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術心育療法提倡從表現性評價和檔案夾評價兩方面來實施。

在美術情境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發現留守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他們實施適度的鼓勵性評價,維護和強化他們學習的內驅力,使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高度融為一體;通過激勵,幫助他們樹立在美術活動中的自信心;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學生作業或課堂表現進行評價,還應調動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的積極性,從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現性評價。

美術活動檔案夾評價是一種在學生美術學習全過程中,重視學生自主評價的形成性評價方式,旨在幫助學生成為對自己美術學習歷史具有思考評價能力的人。美術檔案夾的評價特別注重學生藝術學習的探索過程,注重學生心理與教學活動和藝術實踐的有機聯系,學生自身就是藝術檔案夾內容和形式的決策者和建設者。

通過制定美術成長過程的資料夾,在學習美術的探索過程中,注重學生心理與教學活動和美術實踐的有機聯系,促進學生美術學科的主體性發展。而美術活動檔案夾評價的主要意義就在于留守兒童作為檔案夾創造、開發、評估的參與者,使他們能夠學會自己判斷自己的進步,從而使他們的創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結語

美術這種安全的自我表達方式不僅有助于兒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獨立性和滿足感,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從美術創作、團體活動、藝術活動評價三個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培養與增強留守學生的自我調節、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慮、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矯正。因此,滲透美術心育藝術治療的方法能夠進入留守學生的心靈世界,使其達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減少留守兒童的不良情緒和行為,提高留守兒童與周圍環境相處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8)

[課題簡介]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時代的要求。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國廣大農村,進城打工已成為農民獲取經濟來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幾年,進城打工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多,這種“背井離鄉尋富路,離田離土求發展”的狀況,致使社會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關愛、家庭溫暖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據統計,我國1.2億農民常年外出務工經商,或到外地打工掙錢。由此產生近2000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歲以下的占86.5%,按全國3.6億兒童來計算,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共同生活,而且這個數字逐年在增長。這部分“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他們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現都明顯有別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的逃學、曠課、不交作業、說謊,沾染打架等不良習氣;還有的孩子因第二監護人管理不當而離家出走,甚至被拐賣。“留守兒童”現象成了一個新的社會話題,特別是能否保證留守兒童的健康心理已成為討論的熱點。

2.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趨勢。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由于遠離父母,缺少家庭溫暖,面對復雜的社會,身心健康成長尤其令人擔憂。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只能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扛下所有問題,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礙。“留守兒童”就像鄉村的小草一樣,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自生自長著。如何教育好這些“留守兒童”,使他們健康成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3.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是擺在學校面前的嚴峻課題。

對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教育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健康和諧的優良環境,勢必影響他們的每一步成長,只有創造優良的環境,才會讓他們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朋友看管,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都帶來了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捷。為教育這些“留守兒童”尋求策略措施,我們選出了《盤州市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及對應策略》課題。

二、課題立項情況

本課題在2017年3月底選題后,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經過設計論證,先后報層層主管部門審批,于2017年8月中旬得到六盤水市基礎教育教學課題評審委員會批準立項。

三、課題組成員詳細情況一覽表

姓 名

工作單位

職稱/職務

承擔任務

手機

胡鵬鵬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中學

中學二級

協助負責人完成開題報告、結題報告、負責留守兒童虛榮心理研究報告

18785845480

向克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小學

小學高級

負責收集各種研究資料、負責留守兒童孤獨心理研究報告

13708588996

胡瑋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中學

中學高級

負責審查、編輯各種研究資料、負責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研究報告

13985928316

何梅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小學

小學高級

負責編輯、裝訂各種研究資料、負責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研究報告

15329184370

支成賢

盤州市英武鎮中心校

中學一級

負責制定調查問卷、負責留守兒童偏執心理研究報告

13984605706

四、課題研究時間表

序號

研究階段

(起止時間)

階  段  成  果  名  稱

成果形式

1

 準備階段

(2017年3月—7月)

1、申報表的填寫;2、制定出具體研究計劃,實施方案;3、開題報告

書面材料和電子材料

2

實施階段(一)(2017年9月--12月)

1、準備階段工作總結;2、各子課題調查分析報告;3、各調查報告論證

領導和專家評估

3

實施階段(二)(2018年2月--12月)

1、課題專題研究報告;2、總課題研究推廣報告;3、實施階段工作總結

周邊鄉鎮學校推廣結論

4

 結題階段(2019年1月---4月)

1、課題研究成果實踐運用總結;2、討論結題報告的形成;3、結題階段工作總結

結題報告

【內容摘要】

“留守兒童”就是父母長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輩或親友監護的兒童。留守兒童常出現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為失當、學業失控等現象。留守兒童的學習和人格的表現都明顯有別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誤入歧途,這些孩子逃學、曠課、不交作業。 同時,留守兒童在“家”騙第二監護人,在學校騙老師,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致使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容易走極端。 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體貼照顧,出現害羞、內向、孤獨的心理傾向。不愿意與別人交往,害怕與人合作交流等。 本課題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培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以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教育留守兒童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為此,課題組成員從盤州市一些中小學選取留守學生近400余名,通過調查、訪談等多種方法,專門研究留守學生的學習、交往、偏執、逆反、虛榮、羞怯等心理問題及生活狀況。通過探索研究后,我們建議從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四個方面來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從而使他們的身體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快樂成長。課題組經過近兩年的研究,先后編寫了盤州市校本系列教材《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讀本》,編印成書作教育系統內部資料贈送盤州市境內學校使用。也寫出了各種心理特點的研究報告如:《對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交際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逆反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虛榮心理的研究報告》均被我校心理咨詢室收存和心理健康教育課培訓使用,同時也被一些相關學校引用。

【關鍵詞】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心里現狀分析;應對策略

一、 課題研究的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走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會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問題會越來越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對于這類問題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還缺乏系統性的內容和可操作性較強的做法,本課題正是基于此,從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出發,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一線教師的親身經歷,全面了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挖掘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制定培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廣的行之有效的策略,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試圖尋找一個突破口。使留守兒童父母安心務工,還可以積累一些留守兒童的教育經驗。同時,通過關心愛護,使其留守兒童能在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好轉,表現為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持續好轉,心里素質明顯增強,學業成績穩步上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力、自理能力都不段增強,身心健康不斷發展,綜合成績呈上升趨勢。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目前,社會各界人士已對留守兒童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來有關留守兒童研究報告不斷出現, 打開電腦搜索“留守兒童”就能搜索很多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和各地出臺的有關關心留守兒童的政策。

1.國內研究現狀:自20世紀90年代,留守兒童進入大眾的視野,其概念隨著社會進步而嬗變。留守兒童作為農民工的衍生群體,其關注度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焦點。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體質、學業、社會性等方面展開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成果,但結論大相徑庭。留守兒童將長期存在,教育關愛工作任重道遠,須避免留守兒童個體標簽化,做好頂層設計,整合多方資源,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彌補家庭教育缺失,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2.國外研究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范圍內受父母移民影響的留守兒童數量巨大。國外留守兒童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留守兒童的規模,以及移民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教育、醫療和健康、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影響。研究者不僅描述了留守兒童各方面的發展狀況,而且對移民影響留守兒童發展的機制和過程也比較感興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調節因素。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外對留守兒童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留守兒童的規模以及移民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教育、醫療和健康、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影響。

黨和政府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比較關注,各地紛紛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農村留守兒童一般問題的研究已經啟動,中央教科所、江蘇、河南,以及重慶市的個別專家學者,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一般問題進行了研究。王宗飛《任性冷漠內向孤獨 “留守孩子”令人擔憂》探究了留守兒童在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產生消極情緒。黃應圣、劉桂平在2004年的研究中,也認為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遲希新在2006年的研究中也道出了留守兒童在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為等方面的偏差……這些研究,重點探討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和他們面臨的嚴重困難和問題,在呼吁社會各界積極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但這些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及其解決的專項研究還遠遠不夠,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目前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有:情緒消極,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暴躁、極端的性格。等特征,產生了叛逆、厭世情緒。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調查研究,深入了解盤州市“留守兒童”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2、在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糾正、排除、防止學校“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行為的偏差。

3、對盤州市“留守兒童”的各種個性心理品質進行培養,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過研究,提高教師的素質,初步培養教師具有從事心理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二)研究內容

1、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的主要心里現象分析

a、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現象

b、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逆反心理現象

c、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交際心理現象

d、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虛榮心理現象

e、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偏執心理現象

f、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現象

g、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孤獨心理現象

h、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常見異常行為

2、對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及建議

    (三)研究方法

1、 抽樣調查法:采用問卷形式,調查盤州市部分中小學學生主要心里現象。

2、行動研究法:結合盤州市部分中小學教學和發展的需要,根據研究的過程,分階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及時調整和完善研究步驟、具體研究策略。

3、 個別談話法: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訪談,分析存在問題、問題成因和解決方法。

4、 教育文獻法:查閱有關留守兒童教育的文獻,明確研究的目標,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關變量。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研究的準備階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完成區域內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象的調查,提取數據,對中小學學生中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象進行分類。做好課題的研究準備工作開展開題論證,設計研究方案以及設計調查問卷等。

(二)研究的實施階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主要按計劃、步驟進行課題研究。

2、 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盤州市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象。

3、 根據調查結果統計,分析盤州市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象。

4、 根據留守兒童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個別訪談和社會調查,分析心理問題的成因,研究轉變策略。

5、 對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進行個別輔導,設計合理的教育方案。

(三)研究的總結階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整理材料,總結經驗,推廣研究成果,寫好課題結題報告。

五、課題研究成果

(一)調查結果統計

課題組通過對盤州市八個中小學約400余人留守兒童的各種心理進行了問卷調查  (結果詳見各種心理問卷調查統計報告),主要數據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占89%,沒有的占11%,其中:

(1)認為交際心理有困難的占20%,一般的占65%,沒有困難的占15%;

(2)認為學習心理有困難的占30%,一般的占70%,沒有困難的占10%;

 (3)有逆反心理的占40%,一般的占50%,沒有的占10%;

(4)有偏執心理的占30%,一般的占60%,沒有的占10%;

(5)有羞怯心理的占45%,一般的占40%,沒有的占15%;

(7)有虛榮心理的占50%,一般的占30%,沒有的占20%;

(8)有常見異常心理行為的占40%,一般的占25%,沒有的占35%;

  (二)調查數據分析

從第一個問題可看出:這些留守孩子在交際心理方面有問題的不是很多,一般地占多數,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從第二個問題可看出:這些留守孩子學習心理困難的也不太多,有80%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還行的。

從第三個問題可看出:由于他們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時時刻刻在自己身邊,很需要幫助和指導他們,以減少出現的逆反心理。

   從第四個問題可看出:留守兒童偏執心理還是較多,很需要我們采取合理措施去調適;

   從第五個問題可看出:這些留守兒童羞怯心理人數不算少,很需要我們采取引導措施;

   從第六個問題可看出:留守兒童虛榮心理還是挺嚴重的,需要我們下大力氣的。

    從第七個問題可看出:有常見異常心理行為的也很多,很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去調適,

(三)課題研究成果

1、課題組長胡興擔任主編,帶領課題組成員經過近六個月的時間,編寫了盤縣校本系列教材《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讀本》,在課題實施學校推廣試用,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贊譽,為我們課題研究成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課題組長胡興設計制作的課件和撰寫的論文《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愛心架起友誼橋-----心理健康教育說課稿》分別獲得《中國教育學刊》舉辦的“全國優秀多媒體教學課件評選大賽”一等獎、二等獎及“中國教育實踐與研究論壇”征文評比大獎賽二等獎。為課題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廣。

3、自課題實施以來,課題組長胡興為盤州市英武鎮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培訓了五期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變態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知識》、《英武鄉中學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二級培訓》、《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男女生交往》。

     4、課題組成員何梅所做的課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社會化分析》、教研論文《淺談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在盤州市紅果片區小學得到了推廣。

    5、課題組成員對各種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寫出了各類心理問題的研究報告。其中:

(1)課題組組長胡興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偏執心理”、“交際心理”和“常見異常行為”的研究報告。

(2)課題組成員胡瑋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的研究報告。

(3)課題組成員胡鵬鵬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虛榮心理”的研究報告。

(4)課題組成員支成賢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逆反心理”的研究報告。

(5)課題組成員何梅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的研究報告。

(6)課題組成員向克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研究報告。

【實踐成效分析】

1.通過農村小學階段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當前我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現狀。

2.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據所獲數據資料,分析造成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異常的各種因素。

3.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學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適的解決策略。

5.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進行科學的對比實驗和總結。

【研究體會】

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學習及心理健康問題則需要政府、家長、學校及社會人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們課題組研究實踐后的幾點總結與建議:

 1、政府方面

就社會政府而言,應該給予留守兒童更高的重視。留守兒童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教育體制不完善,家長收入并不高難以承受高昂的擇校費。所以,政府在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上一方面可以通過建立更多的農民工子弟學校,降低入學門檻,方便家長攜帶孩子去打工。農民工將子女留守而不選擇舉家遷移,與農民工子女進城就學難有直接聯系。由于戶籍所造成的二元體制,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公辦學校入學要繳納高昂的“借讀費”,這成為農民工子女不能隨遷的一大障礙。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應當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財政的陽光。流入地政府要努力改善農民工子女的就學條件,進一步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同時,在公辦學校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特別要把農民工子弟學校辦好,加大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降低農民工子女上學、受教育的成本,使留守的孩子能夠生活在父母身邊,共享城市文明。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鼓勵外出務工的農民在家鄉創業,在相對落后鄉鎮、農村發展更多的產業,為農民在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還應加大對弱勢群體的財力扶持、制度傾斜、生活保障,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盡量確保“后天平等”。

2、學校方面

學校是“留守兒童”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對“留守兒童”教育的主要部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懇求別人對自己的關懷。”學校對他們要倍加關注和關心,每一位教師要有一顆愛生如子的愛心,有計劃的做好家校聯系工作,有針對性的進行家訪,讓學生從老師那里得到父愛和母愛,得到大家庭的溫暖,做到對每一位“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學習情況等方面了如指掌,積極組織他們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有效彌補“留守兒童”的缺失。作為學校和教育部門,關心和教育好“留守兒童”責無旁貸,責任重大。通過課題組的研究實踐,現將一些不成熟的經驗與大家交流。

一要調查摸底,分類管理。組織全體老師,對留守學生進行全面的家訪,作好記錄,建立檔案,并制定分類輔導關愛的方案,使學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留定兒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種情況:①家庭困難,父母迫于生活雙雙外出打工;②父母一方不在本地,為團聚而外出務工:③家庭寬裕,父母為生活自由而外出務工;④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務工。針對這四種種情況,我們對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通過各種渠道在經濟上給予幫助,化解他們因家庭困難而引起的自卑和苦悶。對家庭寬裕的家庭的,重點促使其父母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和關愛。對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氣暴躁,逆反心強、問題較多的孩子,進行重點跟蹤,特別呵護和關愛。

二要制定實施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學校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和學校“留守兒童”實際情況,制定學校關愛“留守兒童”實施方案,統籌安排各項工作,積極開展有關活動;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定期檢查制度、結對幫扶制度、熱線交流制度、心理咨詢制度等,把關愛工作落到實處,使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經常化、社會化、制度化,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加大“關愛工程”實施檢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對學校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專項檢查,促進、推動關愛工程長效、持久深入地開展。

三要搭建交流平臺,增強心靈溝通。根據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我校課題組成員則組織本校部分留守兒童與浙江大學“1+1愛心工程”結對子的活動,目的也是為了改善留守兒童“有苦無人訴”的狀況。愛心工程以大學生牽手留守兒童為中心,讓孩子們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組織留守兒童與大學生志愿者之間以書信進行交流,因為對于老師,孩子們有警戒,有些不大愿意說出心里的真心話,但對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他們的內心就沒有什么顧慮,更加愿意傾訴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這種讓社會人士參與到改善留守兒童現狀的機制或模式還是很有意義的。如果此類活動得到推廣,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問題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決。

四要加大硬件投入,搞好寄宿制建設。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建好寄宿制學校,優先安排“留守兒童”住宿,加強內部管理,認真安排好“留守兒童”的安全、學習、生活等問題,使其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解決“留守兒童”家庭的后顧之憂。留守兒童在學校寄宿有很多好處,可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學習、可以避免留守兒童受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可以促進留守兒童與教師及同齡兒童之間的關系和諧、親密溝通。

五要關注特殊群體,進行個別輔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肩上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對于個別特殊的留守兒童,在他們身上我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六要經常溝通家長,家校互動。學校可以開辟一個親情專線或互動專線,雖然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話,但是,家長因為工作問題常常會忘記給家里打電話。所以,學校可以開辟一個親情專線或互動專線,讓留守兒童每周打1~2次電話給家長,同時讓老師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匯報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情況。通過交流,努力與他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取得共識,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關心和幫助孩子成長。

七要提高教育人員的素質。除了在教學方面提高要求外,教育工作者在對兒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識也要盡量充實。這樣更有利于教師在與留守兒童的溝通中及早發現存在的問題,有效預防留守兒童形成的極端思想或做出的極端行為。

八要學校和班級要經常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各種文藝活動和公益活動的開展,讓留守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在活動中忘記的是煩惱,得到的是快樂。通過活動增強與同學相處的感情,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體會助人為樂的幸福,同時在活動中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家庭方面

就家長而言,在做出外出打工而留下孩子的選擇時,應該充分認識其中的利弊。雖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距離孩子很遠,但是,現在通訊技術越來越發達。家長應該充分利用這些通訊工具及時與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代養人、留守兒童的老師保持聯系,更多地與留守兒童深入談心,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困惑,解決他們心中的困擾,減少隔閡,更好地理解和關心留守兒童。家長絕對不可以因為留守兒童成績落后而一味指責其不用功學習,而應該盡量幫助他們利用假期及時地彌補空缺、跟上進度。

我們想強調的是,父母不只是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上的寄托者。每個孩子都希望在碰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有母親溫馨的話語來安慰,可以有父親寬厚的肩膀作為依靠,從而幫自己正確面對并戰勝挫折。所以,我們需要為留守兒童的父母敲醒警鐘!你們可以少加幾個班,可以少賺一點錢,可以不用給孩子買什么高檔的禮物,但是,一定要記得經常打電話跟孩子聊聊天,一定要記得在孩子生日的時候,煮一碗面或買一塊蛋糕,道一句生日快樂。

4、社會方面

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不只是農村或者農民工的問題了,隨著留守兒童數量的擴大,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問題。所以,在這里我們呼吁更多的社會人士伸出熱情的雙手,形成愛的暖流,溫暖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留守兒童。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更需要我們呵護的花朵。從以上這些愛心人士的言語中,我們能感受到社會從來不缺少愛心,我們相信,在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下,會有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綻放笑容。

【研究收獲】

對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課題組成員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論上進行了一些探索,并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材料,也比較摸清了盤州市留守兒童的主要心里現象,我們也根據實際情況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對于個別留守兒童的教育,通過我們課題組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農村留守兒童隊伍龐大,加上學校各種條件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當然,我們會努力漸漸擴大我們的隊伍,更不會因為課題的結束而停止研究。我們將繼續關注留守學生的學習、教育問題,真正將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落到實處。為他們做點什么,給他們關愛,解決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困難,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給他們以學習等各方面的指導,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廖繼昌、韋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對策及建議》,廣西教育,2008年25期 .

篇(9)

課題提出的背景

我們的教育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視和弱化的部分。而在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長久性教育。家庭教育先于學校教育。并且在學校教育的整個階段內,一般都自始自終伴有家庭教育。而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由于長期親子分離,得不到父母面對面的教育和關愛,使得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往往會形成孤僻、不合群、厭學、易沖動等問題,在學習上他(她)們不愿意(也沒有機會)張揚個性,成為教師教育教學“看客”。能力得不到訓練,教育得不到實效。往往是學校幾年工作還不如游戲機房的幾分鐘。形成了非智力因素的后進生。新課標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要面向所有的學生,去關愛每一學生,讓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應有發展。留守兒童的教育成了值得我們去重視和深思的問題。鑒于此,提出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個別教育問題研究,目的在于讓這部分留守兒童能樂于學習,生活與學習上都不至于孤獨。學到有價值的知識,提高學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同的發展。

課題實施的意義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個別教育問題研究,將依據課程理論,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教育心理學。遵循中小學教育的規律,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用科學理論指導自己,并將優秀的實踐經驗進行理性的概括,努力建構起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操作模式。

通過研究,力求讓教師能夠具備先進的課程理念 、教育教學觀念、開放的教學思想、開創適合兒童發展的課堂,形成自己獨具的教學特色,學生能產生樂學的情緒,能從學習活動中獲得愉悅體驗,培養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學習的品質和水平。

研究對象

本課題研究主要在盤州市的鄉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生中組織實施。

研究的主要內容:

1.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現象與發展狀況調查分析

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現象與發展狀況進行調查,主要反映該類學生學習素質與個性心理以及其它素質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展現狀與實踐研究

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借助教育學、心理學等現代教育理論對該類學生的發展實施可行性的研究,并運用與實踐中,嘗試形成可操作性模式。

3.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素質和活動評價研究。

促進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發展,應及時的適度的對學生進行評價。此類兒童對待評價感覺敏感,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對學生多維素質的評價,要將檢測和其它的評價放啊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主要選擇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重點研究: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并進行跟蹤評價的研究。

(2)建立合適的學習小組,將他們融入進集體學習生活中去。

(3)課間活動與放學后學生情況的調查研究。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跟蹤研究法:在教育過程中采取一對一的跟蹤研究,運用必要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適時的記錄每一個有效的數據。探索教育的因果規律,以點到面,層層推開。按階段制定計劃,做好記錄,完成總結,并及時撰寫體會,總結成果。

2. 文獻資料法:利用各種渠道合理的搜集與運用各種文獻和資料,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研究,可達到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及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涵,并及時的制定相應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等。

3. 行動研究法:教師按照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的順序,創造性地運用自己已經選擇的、有針對性地教育理論,解決具體教育教學問題,改善教育教學工作,并對實踐的結果做出總結和反思。

4.經驗總結法:是對教育實踐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教育經驗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是自己或其他老師教育實踐中的直接感受,實踐性強、簡便實用。由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并且及時通過論文、案例等形式將研究中的經驗、心得、理論與實踐結合總結出來,歸納提煉。

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及時間安排:

課題研究時間:2017年9月——2019年4月

第一階段;初步開展階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1. 研究課題前期準備;

2. 擬定課題研究方案;

3. 確定跟蹤研究的對象。

第二階段:重點研究階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進行具體實施課題的研究;

2. 不定期舉行問卷調查,深入了解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狀況;

3. 開展留守兒童教育教學評價活動,探索教育與發展的操作方式;

4. 積累研究資料,總結階段性成果,完成階段性研究報告;

5. 撰寫案例和論文,展示優秀顆粒、優秀教學設計和優秀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成果階段2019年2月——201年4月

1.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2. 接受課題鑒定組的評估鑒定。

研究成果展示:

1. 課題實施方案

2. 優秀教學案例,教學設計、論文集

3. 學生學習日記、周記,小論文展示

4. 課題研究專題報告和課題實驗報告

5. 課題實驗經驗材料匯編

6. 建立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QQ群。

課題研究的保證措施:

1.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條件分析

(1)課題組成員的研究能力。課題組核心成員都是從事一線教學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教育教學經驗豐富,教科研能力強,朝氣蓬勃并積極投身于各種教改實踐,科研氛圍濃厚。

(2)課題研究經驗豐富。課題主研人員均是市、縣教育骨干,具有很好的科研經驗。

(3)區位優勢明顯。我校處于縣城周邊。外出務工人員眾多,留守兒童數量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較為明顯,工作開展的可行性較強。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教師的常規教學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行動保證,把“教”和“研”結合,采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的研究方式,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形成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個別教育問題的可操作性方式,并且在探索、驗證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

(2)加強組織領導。組織相關人員圍繞本課題積極開展前期準備工作,包括文獻搜集工作、調研工作等。

(3)加大校本培訓力度。調動廣大教師的參與意識,努力提高參與研究的教師的素質。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保證研究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寶林鎮 、鄧媛

《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作者:劉麗麗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環球時報》);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作者:青永紅 、周林;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之探究》(《現代交際》2011年01期 )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基于隔代教育對其的影響》作者:李雯婷,載《四川 教育學院學報》

《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作者:段成榮、周福林

《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成長環境的缺失與重構》作者:吳帆、楊偉偉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思考》載于《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二、課題開題論證結論

課題開題論證專家組論證結論:

課題立足于學校實際選題具有研究價值;課題研究目標明確. 旨在通過研究了解留守兒童;課題研究內容具體,方法得當;課題研究目標明確,計劃全面;課題研究預期成果多樣化。

建議課題組應進一步修改并完善開題報告,定期組織開展研討會,合理分工,展開課題研究并定期交流研究心得與成果,還要根據時間順序分階段對研究過程性材料及佐證材料進行歸檔與整理。

專家組一致同意本課題按開題報告進行研究。

2017年 9月 12日

三、開題論證專家名單一覽表

序號

姓  名

專業技術職稱

工   作   單  位

專家簽名

操明良

高級教師(中)

盤州市英武鎮中心校

支坤

高級教師(中)

盤州市教育局

蔣澤山

高級教師(中)

盤州市英武鎮馬場中學

張春明

高級教師(中)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中學

向永健

高級教師(中)

盤州市英武鎮中心校

篇(10)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隱性,不容易發覺,但影響深遠。一般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性格敏感內向。在廣南縣的多數留守兒童中,留守兒童往往都是由爺爺奶奶來監管,而部分年齡相對較大已經上初中的留守兒童或因為爺爺奶奶無力撫養,或爺爺奶奶去世,而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即便是有爺爺奶奶來監管,但也往往力不從心,畢竟爺爺奶奶和孩子處于不同的年齡階段,生活習慣上有很大差別,在遇到一些問題時無法為孩子解決,長期處于這樣狀態下孩子的不信任感就會增強,變得敏感多疑,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

(2)自卑。無論是兒童還是大人都會有攀比心理,兒童的攀比主要集中在物質方面,而物質往往都是由金錢所帶來的。而留守兒童家庭基本都是物質相對匱乏的家庭,在和其他物質相對比較富足的孩子進行比較時,往往會變得自卑。而這種自卑無法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他們就會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其他物質相對富足的孩子,而產生自卑感。

(3)暴躁不安。長期處于監管的孩子往往會因為被欺負而變得敏感,在長期的欺壓中就會形成極端的心理壓力。而在沒有得到有效引導的情況下,就會通過打罵小動物、踐踏農作物甚至是欺壓其他比自己年齡小的低齡兒童來排泄自己的情緒。

(4)逆反心理嚴重。在學校里,有些學生往往喜歡和老師對著干,總感覺時刻被其他人欺負,與其他人交流時充滿警惕性和敵意。

(5)沉迷網絡世界。許多留守兒童在上課時候依然沉迷于網絡世界,特別現在是網絡發達的時代,這個問題顯特別突出,很多孩子無法分清網絡世界里的危險因素,甚至有些還會把游戲世界里的暴力帶到生活中來。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為。據公安部的調查,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而這些年來,類似的問并不鮮見。2016年3月起,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聯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從各省摸底的情況看,一些留守兒童成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體,而且容易被等惡性犯罪行為傷害。

2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1)監護人問題。家庭環境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第一因素,家庭環境好壞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良好的家庭環境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就比較少,反之,則容易出現心理缺陷。而農村留守兒童因為監護人不是父母,而是由隔代的祖父母來監管,就很容易出現問題。農村的老人多半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狀態,既無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學業督導的問題,也沒有科學的辦法來引導孩子的心理問題。而當孩子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多個問題積壓在心理無法排泄,就會導致心理壓抑。

(2)教育問題。如今農村的父母已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也嘗到了因為缺乏教育所帶來的問題,但與此同時為了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父母不得不離開家到其他經濟發達的地區去務工,由此帶來的就是農村的留守兒童增多。而父母離開孩子長期分居兩地,最重要的是教育監管孩子問題就無法解決。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心理教育就很難開展和有效實施。另外一方面,鄉村教師因為待遇差,環境艱苦,教師負擔過大等原因也無法對學生進行特別細致的教育,特別是生活上的教育。因此,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完善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就很難得到解決,這也成為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重要障礙之一。

(3))心理健康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群“情感饑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們的心理出現扭曲和變形。而這種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個極端,一種是極度自卑,不喜歡說話。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上過于簡單粗暴,認為孩子不聽話就得打,久而久之孩子為避免被暴打就會直接不說話,以冷暴力對待。另外一種情況則是調皮搗蛋,心思完全不在學習上。主要原因還是在家庭教育上過于放縱和溺愛,孩子犯錯誤總喜歡以年齡還小不懂事為由而不進行管教,而孩子在潛意識里就會認為是不敢管教而更加放縱。隔代人的爺爺奶奶雖然能夠在生活起居上對孩子進行照顧,但在學習和心理問題上卻無法給予正確指導,這也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缺陷比較多的原因。在廣南縣,農村留守兒童中超過一半都是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因為歷史原因,父母特別是祖父母依然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對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依然是簡單粗暴,甚至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問題。

3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對策

(1)政府和社會。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說到底是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問題,如果僅僅是靠單個家庭力量或個人是很難解決實際問題的,因此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政府在這方面也在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特別是鼓勵返鄉就業和創業,部分過去在經濟發達地區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都開始返鄉就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兒童處于無人監管和得不到有效監管的情況。另外,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父母需要在城市務工,而政府方面應該要加強對于其子女入學和生活上的照顧,特別是入學經費等基礎問題,如果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那么對于這一部分孩子的家庭來說會減輕很大的壓力。

(2)家庭和學校。家庭方面,父母即便不能在孩子身邊共同生活,也應該要重視孩子的成長問題,特別是生活問題,可通過電話、視頻等定期與孩子進行溝通,同時也要保障孩子的物質生活。學校方面,鄉村教育對于心理知識方面普及程度還比較低,因此學校方面可以設置心理方面的活動室及相關活動,由專人負責,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疏導和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來共同解決。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上一篇: 施工項目分包管理 下一篇: 養老戰略規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一卡二卡三 | 了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 亚洲一级aⅴ在线免费播放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a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 天天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乱妇AⅤ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