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文化來源匯總十篇

時間:2024-02-18 14:36: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藥文化來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藥文化來源

篇(1)

據估計,中醫藥文化科普傳媒產業目前已有100 億元以上的年產值。

近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的2015年全國中醫藥工作廳局長座談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透露了這一信息。

據介紹,這項“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研究”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政策研究資金資助、北京中醫藥大學承擔的。研究發現,近年來,廣播、電視、圖書、傳統及移動互聯網等多種大眾傳播媒體對中醫藥文化和養生保健知識傳播均表現出持續升溫態勢。據統計,我國30 多家中央及地方上星電視頻道均開播中醫藥文化及養生類談話欄目,總開播量逾萬期;全國各中央級報刊、都市報刊、地方報刊、行業報刊甚至港澳臺及其他華文報刊均持續進行中醫藥文化及健康養生知識傳播。IOS、安卓、塞班三大手機軟件平臺已經開發上市1000 多款以中醫藥文化及養生保健知識為題材的新興手機應用軟件,總下載量達1000萬次以上。中醫藥文化及養生保健知識類圖書長期高居暢銷圖書排行榜。全國排名前500 名網站的全數調查結果顯示,66.7% 的綜合門戶網站、78.9% 的新聞門戶網站、67.3% 的健康門戶網站、35.0% 的生活網站均設有中醫藥頻道或專欄。據初步調查推算,2014 年,我國上星衛視養生電視欄目廣告收益為50 億元~100 億元。綜合互聯網、圖書、報刊、廣播等領域,中醫藥文化科普傳媒產業目前已有100 億元以上的年產值。

研究報告指出,除了傳媒領域,中醫藥文化在生態旅游、會展業亦發展迅速,中醫藥博物館等文化產業基礎設施穩步建設,中醫藥文化主題公園、產業園等園區產業價值凸顯,中醫藥老字號文化價值越來越受重視,中醫藥文化整體價值和影響力趨增。

來源:本刊綜合報道)

篇(2)

一、文學作品中的中醫藥元素

我們說藝術來源于生活,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肯定是最真實生活的高度體現。比如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人們在讀完之后,不僅對賈王史薛四大家族錯綜復雜的親緣關系及黛玉寶玉的愛情故事印象深刻,就連對他們生活中的一些點滴細節也頗感興趣。在《通行本第六十一回》當中,有一段賈府上下因為一瓶玫瑰清露和一包茯苓霜而大動干戈的描述。其實,這恰好說明了玫瑰清露和茯苓霜良好的藥用價值及彌足珍貴。還有,《西游記》中太上老君煉仙丹的故事,在我們探究中藥學的發展史中發現,唐朝時期以礦物藥為原料,從中煉制丹藥盛行一時,也形成了丹藥可令人長生不老的傳說。

當代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小說中,也經常能夠體現中醫藥因素。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對絕情谷中美麗劇毒的情花虛構渲染得精彩神奇,故事情節也以找到情花的解藥而展開,最終的結果是天竺神僧發現了情花的解藥即是劇毒的斷腸草,解毒的機制則是中藥配伍當中的以毒攻毒原理。還有用毒蛇的蛇膽解冰魄神針劇毒的道理,也是以毒攻毒的思想。可見,金庸小說引人入勝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結合了人們感興趣的中醫藥經典理論。

二、成語典故中的中醫藥元素

我們當代經常使用的很多成語也與中醫藥文化有很大的淵源。比如,成語“對癥下藥”和“起死回生”,就分別來自于《三國志?魏志?華佗傳》關于華佗對兩個病癥相似的府吏“即各與藥,明旦并起”[2]的記載及扁鵲“治活暴亡的虢國太子”的傳說。

在古代,中藥方劑與治病方法之間有“方從法出,法隨證立”的關系,這個基本思想理論被廣大中醫藥人員深深牢記的同時,也被天下百姓熟知,“方法”一詞也慢慢的成為以上理論的簡稱,并擴展應用到各個領域。還有,東漢著名的將軍馬援因引種中藥薏苡而含冤蒙辱的故事被人稱為“薏苡明珠”;東漢的董奉樂善好施的故事被人稱為“杏林春暖”等等。

三、古今名人與中醫藥文化

歷史上,很多名人都與中醫藥有著不解之緣。比如一代圣賢諸葛亮,大家都知道他善用兵法,神機妙算。其實,在我們考察浙江金華諸葛亮后裔的聚集地諸葛八卦村時發現,諸葛亮曾經說過“不為良相,則為良醫”[3]這樣的話,而且,他的后人也有繼承諸葛亮的醫術而發展成為具有純粹的中醫的。被后人尊稱為“醫圣”的張仲景,雖然他出身官宦世家,也任職長沙太守,但他卻抱著救死扶傷的精神,努力學習醫術,并在后來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后來,人民為了懷念張仲景,便把醫生坐在藥店內治病通稱為“坐堂”。

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魯迅先生,有著棄醫從文的經歷,在他的很多部文學作品里都滲透著中醫藥元素,大家最熟悉不過的應該就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魯迅先生通過生動形象的對百草園進行描述,渲染了他對童年快樂時光的懷念。

四、深入民間的中醫藥元素

中醫藥之所以能逐漸形成科學系統的體系,是與民間百姓的智慧總結分不開的。比如在我國廣大農村流傳著一句農諺“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就很清楚的介紹了艾葉的神奇功效。又因為五月初五這一天在古代被看成是充滿邪氣的日子,老百姓就采用艾葉這味具有溫中散寒的中藥,制成香囊或懸掛在門窗上,以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還有,在我國的北方逢年過節有吃餃子的傳統,據考證,張仲景在長沙任太守期間,見很多百姓饑寒交迫,耳朵僵凍潰爛,便發明了用面皮包裹羊肉、辣椒、驅寒藥材的“祛寒嬌耳湯”,即為餃子。1700多年來世代傳承,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紀念張仲景[4]。

總之,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在新時期振興“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們杏林中人有義務不懈努力,創新發展,使之繼續為人類健康與社會和諧做出貢獻,為中華文化的傳播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輝[5]。

參考文獻:

[1]吉文輝.試論中醫藥文化內涵的界定[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33-136.

[2]羅廣波,邢巖,林彬.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途徑探析[J].中醫藥導報,2011,02:108-110.

[3]楊豪,王祿,劉會勛,宋龍濤,杜旭召.試論中醫藥文化建設在中醫院發展中的必要性及其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0:909-911.

篇(3)

一、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優勢

“神農嘗本草”,自古以來,中醫藥有著悠久歷史,中醫藥治病救人的優勢有目共睹。中醫治病求本,中藥不良反應少,很少產生耐藥性,這些種種卻鮮為人知,由于對中醫中藥的了解不夠,使大家對中醫藥產生很多偏差的認識,中醫藥的優勢應被廣大群眾所了解。中醫過去在疾病治療中總是處于從屬地位,患者經常是走過很多家醫院、做了全套的醫療檢查、治療未果,才想起中醫。在2003年的“非典”中,中醫對于這種病因不明,來勢洶洶的疾病,通過辨證論治、治病求本等屢獲良效,中醫彰顯了它無窮的魅力。用中西醫綜合治療的辦法防治“非典”,不僅療效確切,而且費用大大節省。不僅在“非典”中中醫藥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接下來幾年發生的甲流、龠流感中也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中醫藥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經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

近年來,國家也對中醫藥的發展高度重視。我國已能生產包括滴丸、氣霧劑、注射劑在內的現代中藥制劑40余種,一批新的科研成果的到世界醫學界的公認,屠呦呦老專家的獲獎,讓更多人認識到中醫藥文化的優勢。我國傳統醫藥之所以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至今在醫療保徤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傳統醫藥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和優勢所決定的。隨著疾病譜的變化,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健康觀念的轉變,中醫藥學的優勢越來越顯現出來,其科學性和先進性越來越被學術界、產業界所重視。進一步認識這些特色和優勢,并在實踐中加以發揮極為重要。

二、新一代的中醫藥學子如何使中醫超越現狀,走向世界

(一)要做到和中醫“談戀愛”——熱愛中醫,不離不棄是學好中醫的重要前提。

只有真正的熱愛中醫,對中醫時刻充滿愛好與興趣,才能有所收獲,學有所成。縱觀中醫史,幾乎所有的名醫都是在對醫學的熱愛與執著追求中、在長期深入的實踐探索中鍛煉成長起來的。學習中醫,沒有對中醫的熱愛,學習過程中就找不到情趣,就會味同嚼蠟,就無法把中醫學好學透。這個比喻打得好,要和中醫“談戀愛”,這樣,就會覺得對中醫有了一份責任,中醫是我國幾千年來留下的最偉大的財富,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把中醫發揚光大,不僅要超越現在,更要超越過去中醫所取得的成就。

(二)重視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學好中醫的基礎條件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學好中醫的基礎,雖然對于初學中醫的人來說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可能是枯燥的,難懂的,但是當你跨過這個坎兒,真正走入中醫這個殿堂的時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中醫是神奇的、博大精深的,她是瑰麗的寶庫。現在有一部分人忽略了對于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殊不知,基礎理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熟讀《內經》,學好中藥等這些基本課程是為以后研究發展打下的奠基石。沒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三)跟名師,多臨證——學好中醫的必備條件

中醫理論課程固然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僅僅掌握好了理論知識,而沒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照樣不會看病。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這是知識來源、作用以及提高的途徑和規律。學習中醫猶需如此,只有回歸臨床實踐、所學才能被驗證、鞏固,才能獲得新知,提高理論和實踐水平,從而推動中醫發展。

篇(4)

關鍵詞:綜合大學;《中藥學》課程;教學內容;補充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8-0210-02

近年來,國家重視中醫藥事業和中醫藥人才培養,在加強中醫藥院校學科建設的同時,也在部分綜合性大學、農林類大學和師范大學設置中藥學專業,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中藥現代化[1]。筆者所在西北大學為陜西省省屬綜合大學,于1999年在原藥用植物專業基礎上成立中藥學專業,隸屬生命科學學院,是學校唯一的醫學類學科。作為綜合大學的中藥學專業,強調現代生物和化學方法在中藥學教學和科研中的應用,無論是師資背景、科研方向,還是學術環境、課程設置,均表現為化學、生物學較為突出而中醫藥理論相對薄弱的態勢。筆者承擔《中藥學》課程的教學任務,根據本校中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特色,在核心內容的教學方面提出深入講解總論、注重藥味功用對比以及緊密結合現代研究實踐等教學指導思想[2]。經過多年的課堂教學,筆者深感綜合大學《中藥學》課程還應重視補充和拓展一些課本之外的內容,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醫藥元素、中藥品名變遷和中醫藥典籍記述和歌訣等,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中藥性能主治的記憶和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提升教學質量目的。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醫藥元素

主席說過,中醫藥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3]。中醫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上產生和發展的,吸取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和精華,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是樹木與土壤的關系。深入理解中醫藥知識,離不開文化的引導[4]。因此,適當介紹傳統文化中的中醫藥元素,樹立重視中醫藥傳統文化的意識,有利于學生對中醫藥理論的學習和掌握。

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五日是個不吉祥的日子,這一時期毒蛇、蚊蟲等有害動物開始繁衍,容易流行瘟疫,于是形成“躲午”習俗,后來以訛傳訛,遂成“端午”[5]。為應對自然變化,人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屋內用蒼術、白芷等燃燒煙熏,屋外門邊懸掛菖蒲葉片、艾葉等,身體用菖蒲葉片、艾葉、桃葉等混合煎水洗浴,佩戴蒼術、白芷等組成的香囊等,用以殺蟲滅毒、避邪驅瘟。通過端午節來歷的講解,不僅使學生了解中醫藥與傳統文化的密切關系,而且對蒼術、白芷、艾葉和菖蒲等中藥的藥性和應用有了初步而直觀的印象。成語“韋編三絕”,古人用來形容讀書刻苦,都把串聯竹簡的牛皮繩磨斷了,“韋”就是熟的皮革,而中藥“石韋”的名稱正是根據“韋”的含義,結合其“曼生石上,其葉如革”的生長環境和植物特征命名[6]。如此,學生就能記住為什么不能把“石韋”寫成“石葦”。“杏林”常作為中醫界的代稱,民間有“虎守杏林”圖流傳,在講解中藥“杏仁”性能功效的同時,介紹東漢末年東吳醫家董奉在廬山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懂得這個典故所體現的天道、人道和醫道的結合和統一,感悟古代醫家“醫者仁心”的高尚情懷和品德[7]。

二、中藥品名的變遷

中藥的有效性來源于古人的臨床實踐,查閱醫藥學古籍和專業著作是中醫藥研究的重要環節。某些中藥品名在歷代醫藥文獻中發生了變化,《中藥學》課堂教學中需要講清楚這些藥物品名的變遷。例如,唐代以前認為“木香”顏色越深、含樹脂越多,質量就越好,文獻所載“青木香”實際為優質的“木香”,唐代又出現馬兜鈴的根作為“木香”的代用品,稱為“土青木香”,至明代《本草蒙筌》把“土”字去掉,馬兜鈴的根即為現代藥用的“青木香”,與來源于菊科的“木香”不同。宋代以前所稱“通草”為木通科的“木通”,宋代以后所稱之“通草”為現代所用的“通草”,即通脫木的莖髓。

為了與《中國藥典》收載中藥品名一致,《中藥學》教材及其學術著作多按照藥典收載的中藥品名編寫[8],這對于學生未來從事中藥專業相關工作、自覺遵守藥典標準有實際意義。但是藥典是指導當前中藥生產、加工、流通等領域活動的法規,根據需要對多來源藥材進行了分開羅列、命名,或改變了某些中藥的傳統名稱。例如,為了確保中藥制劑質量一致、均一,遵循一物一名原則[9],《中國藥典》(2015年版)中萆Z分列為綿萆Z和粉萆Z[10]。因此,《中藥學》教學中補充、厘清一些中藥品名的來龍去脈很有必要。

《中國藥典》所列“豆蔻”,古代本草記述為“白豆蔻”,而古代本草中的“豆蔻”為藥典所載“草豆蔻”;中醫治療腸癰經典方劑“紅藤煎”,方中藥味“紅藤”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莖,《中國藥典》稱為“大血藤”;《中國藥典》收載“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的根,而中醫傳統所用“葛根”的來源為豆科甘葛藤或野葛的根,包含了藥典中另外一個品種“粉葛”。再如,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犀角”這味中藥已禁止使用,《中藥學》教材中用“水牛角”代替[8],但筆者認為仍然應該全面介紹該藥,既有利于“犀角地黃湯”等經典方劑的學習,也為挖掘“犀角”的科學價值提供可能。

三、中醫藥典籍記述和歌訣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尤其是浩如煙海的詩詞歌賦讓中華大地無愧“文明古國”的美譽。這種文學素養同樣在中醫藥典籍中有所體現,一些醫藥記述和歌訣文筆優美、言簡意賅,對于學習和掌握中藥性味功效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現代中藥學“相須”的定義為“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結合《本草綱目》的表述“同類不相離”,可以加深對“相須”定義的理解。更有《本草正義》論述“麻黃若不與桂枝并行,其不專主散寒發汗也”,舉例說明了麻黃、桂枝配伍在發汗解表方面“同類不可離”的“相須”關系。《本草綱目》記述香附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形象展現香附擅長于疏肝理氣、調經,治療肝郁氣滯、月經不調等病證的特征;“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麻黃”,揭示了香薷善發汗解表散寒,兼有利尿之功,頗似“麻黃”,且能化濕和中,宜于夏季外感風寒、內傷濕邪病證。《本草經讀》謂附子“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強調了附子治療亡陽證的重要地位。“一味丹參,功同四物”語出《婦人明理論》,以養血調經方劑四物湯為比喻,突出了丹參善調經水、為婦科調經常用藥的特征。《藥性賦》言“車前子止瀉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概括了車前子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的功效和特長;“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扼要說明澤瀉是利水滲濕藥物,又提示利水藥可能會傷陰。這些本草記載和歌訣生動活潑、朗朗上口,容易記憶,常能在使用時脫口而出,應該納入到教學體系中加以介紹。

新世紀,中藥的內涵更加豐富,中藥應當是藥物、中醫理論、傳統文化、歷史積累和現代研究等的集合[11]。綜合大學中藥學專業與中醫藥大學不同,缺少中醫學學科支撐,中醫藥學傳統文化熏陶和基本理論積淀較少,學生容易將中藥學專業混同于“天然藥物”專業。因此,在《中藥學》課程講授中,圍繞核心教學內容,適當拓展與之相關的傳統論述和背景,溯本清源,加深學生對中藥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并引導、培養學生的中醫藥思維,更好地服務于中醫藥學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景堂,祝麗英,李存東,等.高等農業院校增設中藥學專業的探索與實踐[J].藥學教育,2006,22(1):9-11.

[2]張亞軍.綜合性大學《中藥學》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9,8(11):1378-1379.

[3]吳瀟湘.把中醫藥打造為國家品牌――二論提出促進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在海外發展[N].中國中醫藥報,2013-8-28.

[4]薄彤,張麗,張巖.中醫文化與中醫藥留學生預科教育[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1):130-131.

[5]閻艷.端午節俗源流及其變遷初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6(5):117-124.

[6]陳立軍.臨床中藥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4):22-24.

[7]李楊,楊建宇.“杏林”的由來[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7):152.

[8]陳蔚文.中藥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9]張麗麗,孫寶惠,秦隴,等.《中國藥典》2010年版成方制劑處方飲片名稱規范的商榷[J].中成藥,2015,37(1):225-231.

篇(5)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1(a)-0086-04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f promoting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ur country,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vested a lot of resources. The author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state, county, township and village health institutions in Yunnan Province to conduct field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experience of service capacity of some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ind som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ncludes lack of talents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s of basic-level medical organizations, inadequate propaganda. Then the author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of the diversified way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dea and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f basic-level medical organizations, and so on, so a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frontier minority regions.

[Key words]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capacity; Frontier minority regions

《“十二五”期g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提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服務中的作用。2012年,為貫徹落實國家醫改相關政策要求,切實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衛生部等5部委聯合《關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和《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全國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正式實施[1]。

筆者就云南省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情況,先后赴曲靖市、麒麟區、沿江鄉、保山市、隆陽區、騰沖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南華縣等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市、縣中醫院,鄉鎮衛生和村衛生室,對各級衛生管理機構者、醫療服務機構負責人和專家、一線醫護人員、社區居民患者進行了訪談、座談調研。經過實地調研,對云南省基層中醫藥服務發展有了初步的認識,形成了該調研報告。

1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發展現狀

1.1 總體情況

1.1.1 服務網絡體系初步建立 在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中,全省不斷健全完善省、市(州)、縣、鄉、村五級醫療衛生中醫藥服務體系,初步建成了向下輻射、逐級幫扶指導的中醫藥服務體系[2]。2012年以來,國家投入專項資金8713萬元,省級投入專項資金5460萬元,啟動實施了911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建設項目、3530個村衛生室中醫藥條件改善項目和1.2萬名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項目[3]。據統計,到2015年12月底,全省97.7%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93.9%的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其中73.4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72.55%的鄉鎮衛生院設立了中醫藥綜合服務區;83.57%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71.3%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基層中醫藥服務量占比近11%[3]。經過3年的建設,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尤其是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中醫服務能力有了明顯提升,見表1(來源于云南省衛生計生委統計數據[3])。

1.1.2 服務水平穩步提高 根據2015年底統計數據,全省73.4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72.55%的鄉鎮衛生院設立了多種中醫藥方法和手段綜合使用、中醫藥文化氛圍濃郁并相對獨立的中醫藥綜合服務區[3],普遍設立了中醫科室,配備了中藥房和中醫診療設備,能夠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4~8種,配備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分別不少于200種和80種[3]。83.57%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71.3%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基層中醫藥服務量占比近11%[3],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能夠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3~6種,配備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分別不少于100種和50種,能夠運用中藥飲片或中醫非藥物療法,開展常見病、多發病基本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形成了以騰沖縣、賓川縣為代表的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中醫藥事業能夠取得快速發展,主要原因是:①國家有關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政策對中醫藥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關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和《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的頒布,同時當地政府在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中也起到關鍵作用[4]。②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力度加大[3,5]。③中醫“治未病”的理念與思想逐步深入人們的現代健康理念,民眾對于中醫藥的認識不斷加深,需求顯現[7]。

1.2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過程中值得借鑒和推廣的經驗

1.2.1 借力相關政策,探索醫保措施 《關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要求,所有參合縣提高新農合中醫藥報銷比例;并將針灸和治療性推拿等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納入新農合報銷范圍,引導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全面開展付費總額控制,適應分級醫療體系的建立,完善差別支付政策,將支付比例進一步向基層傾斜,鼓勵城鄉居民在基層使用中醫藥服務[8]。在醫保政策方面,全省多地市縣醫保中心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將市、縣中醫醫院作為醫保和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鼓勵農民群眾選用中醫藥治療,并從醫保政策角度進行了有效探索。其主要做法,一是將常用的中藥飲片、中成藥、中醫診療技術納入報銷范圍,提高純中藥飲片處方值限價標準,參合農民在各級醫療機構選擇中醫藥服務的報銷比例提高,各地區采取各種方式將支付比例向中醫藥傾斜。例如,騰沖將中醫醫院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在縣級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的基礎上提高5%,達到80%。二是對中醫藥處方值、中醫參與治療住院次均費用、住院費用起付線等政策作了調整。例如,楚雄南華縣將鄉鎮衛生院中醫門診次均處方限價由40元提高到70元,村衛生室中醫門診次均處方限價由30元提高到70元,從政策層面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曲靖麒麟區針對參合人員在鄉、村兩級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的中醫非藥物治療處方,下調中醫住院補償的起付線,鄉級中醫科住院補償起付線由200元下調至150元,區級中醫科住院補償起付線由400元下調至350元,有力支持了鄉村兩級中醫藥醫療業務發展,減輕了人民群眾選擇中醫藥服務的費用負擔。

1.2.2 注重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 國家近年來的中醫藥鼓勵政策和群眾醫療需要使得基層中醫藥人才需求旺盛,除了招收中醫類專業畢業生以外,基層中醫藥業務培訓成為提高現有醫療隊伍服務能力的有力措施[9]。部分地方政府新招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中醫藥專業比例達20%以上納入縣級政府責任目標管理。建立州市、縣級中醫醫療機構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指導幫扶機制。縣級中醫醫院和城市大中型中醫醫院設置基層指導科,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藥業務指導。以基映<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及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能力建設項目為契機,各縣(市、區)建立了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為縣市、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免費提供中醫臨床帶教進修、實習、培訓,結合縣級醫療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項目的開展,采取接受進修、巡回醫療、輪流下派、技術培訓等開展業務指導和技術幫扶工作。

1.2.3 中醫文化傳播方式多樣化 弘揚中醫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必經之路。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部分優秀的基層單位充分發揮挖掘中醫理念、養生文化的內涵,集思廣益,摸索出了一系列親民、生動和注重體驗感知的中醫文化傳播途徑。一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絡、微信等新媒體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活動,增加轉播互動性。各市、縣衛生計生部門編寫了中醫藥知識宣傳材料,重點依托市縣級中醫藥專家資源,節假日舉辦講座和咨詢等宣傳活動,引導“云南中醫”等知名中醫藥微信公眾號,感受中醫文化,參與中醫養生。二是大力推進醫療機構中醫藥文化建設。保山、楚雄等地市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館標準建設。保山市中醫醫院、騰沖市中醫醫院建設了中醫文化長廊,以騰沖固東鎮中心衛生院為代表的一批鄉鎮衛生院建成了富有文化氣息的中醫館和中草藥植物園,部分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充分利用壁畫、墻報和在室內外張貼宣傳畫圖等普及中醫藥知識。騰沖市騰藥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藥王宮已被批準為云南省中醫藥文化宣傳基地,現藥王宮已打造成集中醫專家坐診、中醫藥學術交流研究、藥膳餐飲、中藥批發零售、中醫藥文化推介、中醫藥歷史文物展覽等為一體的特色旅游點。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服務的靈魂,調研中,凡是中醫藥服務能力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中醫藥文化氛圍都較為濃厚,宣傳形式靈活多樣,是中醫藥文化植根于群眾的具體表現[2]。

2 基層中醫藥服務存在的問題

自2012年國家開始實施基層中醫藥的能力提升工程以來,全國中醫藥事業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經過調研,筆者主要梳理出以下問題:

2.1 中醫藥服務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

根據2014年底統計數據,全國每萬人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數為3.08/萬人;云南僅為2.00/萬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同時,亦低于廣西2.25/萬人、貴州2.15/萬人、四川5.11/萬人、重慶4.06/萬人,是西部12省市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每萬人覆蓋率最低的省份[10]。

[3] 我省圓滿完成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EB/OL]. http:///wjwWebsite/web/doc/UU2016214 0530005944,2016-02-14/2016-06-29.

[4] 趙臻,楊海豐,李金芳,等.我國中醫基本現狀調查指標體系設計與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9(6):526-529.

[5] 王高玲,紀嬌.構建及提升社區中醫藥團隊健康服務能力探析[J].醫學與社會,2015,28(1):34-36.

[6] 趙新平,李文華,黃斌,等.上海市社區中醫藥服務能力分析[J].上海醫藥2014,35(2):19-24.

[7] 郎@章,李和偉,張妍.淺析國內外社區衛生服務評價體系應用現狀[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6):869-870.

[8] 胡秀華,王如峰,趙丕文,等.現代生物學發展對中醫藥現代化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2):195-197.

[9] 賈瑩,李菁,尹愛寧,等.構建社區中醫藥服務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4,34(5):93-95.

[10]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年鑒2014[G].北京:中國衛生和計劃年鑒社,2015:49-99.

[11] 付文嬌,沈紹武,肖勇,等.我國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統計工作現狀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6):110-112.

[12] 周偉,王文英,袁兆康.江西省11地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26-28.

[13] 郭初.我國信息服務業服務能力的計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52-54.

[14] 龔鵬,余小萍,王彥華,等.關于提升社區中醫藥服務能力的調查[J].中醫藥導報,2015,21(9):41-43.

[15] 吳耀持.中醫藥適宜技術社區推廣與應用十年回辟[J].上海醫藥,2015,36(19):3-5.

[16] 彭青和,馬芳琪,鄧超,等.中醫藥融入化區衛生服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巧思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169-171.

[17] 馬洪瑤,申俊龍,徐浩,等.中醫藥特色社區健康管理的理論依據與路徑創新[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3):1543-1546.

[18] 蔣飛雁,施永興,肖潔汶,等.能力指數評價上海市社區中醫藥服務能力[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9):1389-1393.

篇(6)

中醫藥文化生態是中醫藥文化生存和發展所處的人文環境或人文空間,是由置身于中醫學體系之中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的中醫藥文化共同構成的宏觀文化體系,它為閩臺中醫藥文化生態的建設提供了宏觀文化環境。

1研究現狀

1.1成就

中醫藥文化生態思想古已有之。先秦和漢代有關著作中就已涉及到中醫生態醫學思想的論述,體現了生態環境對人類健康及發病的影響。在“天人合一”生態觀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古代醫學形成了“人體陰陽說”、“人體五行說”和“自然診治”、“養生保健”等具有現代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和實踐。如《黃帝內經》將人的生命活動放在自然和社會的生態環境來考察,確立疾病的形成原因、診斷、防治原理和思路、方法,它所構建的中醫學框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醫學體系。

陶功定教授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提出了“大生態醫學模式”的觀點,認為應該以“大生態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此外,在對中西醫學的比較研究中,盧焯明、陳詩慧、梁兆科等學者又提出了人體生態醫學、人工自然生態醫學模式等觀點。近年來,劉典恩教授則從生態醫學模式建立的價值基礎、生態醫學模式的理論基礎研究,以及科學發展觀與生態醫學模式等角度進行了系統研究。從認識發展的邏輯上來看,樹立文化生態理念,并適時將其納入醫學模式已經有了一定的思想認識基礎,生態醫學模式將成為引領未來醫學發展的基本模式。

1.2不足

歷代學者在醫學文化生態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然毋庸諱言的是,其研究也存在著某些不足,主要有:①受特定學科視角的影響,只從宏觀的角度進行生態醫學模式的理論研究,缺乏特定區域間的比較和整體性考察;②對閩臺中醫藥文化的研究,過去較多集中在對其歷史形成和現狀發展的探討,較少對閩臺中醫藥文化由歷史積淀而來的生態屬性進行考察。③研究方法局限,未能及時汲取當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先進方法,缺乏對素材進行時間上、空間上有機的組織、串聯和分析,研究總體呈離散型。

2核心價值

面對全球化浪潮,民族文化生態的保護與研究成為世界性的重大課題。閩臺中醫藥文化是在特定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閩臺醫史醫家、流派演變、學術特點與中醫藥發展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加強閩臺中醫藥文化生態研究,可以把握閩臺中醫藥區域發展的規律性。

閩臺中醫藥是維系海峽兩岸人民健康的主要醫療體系之一,是構成閩臺人民深層的健康文化心理結構。在兩岸關系出現積極變化,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進行閩臺中醫藥文化生態研究,對于溝通兩岸醫學文化交流,進一步推動我國中醫藥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閩臺中醫藥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既具備了中華傳統醫藥文化的屬性,又具有閩臺的民俗性特征,體現了閩臺中醫藥發展同出一源的歷史淵源。生態環境對閩臺中醫藥文化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研究閩臺中醫藥文化生態,對認識閩臺醫學發展的歷史進程、編著閩臺醫學史、醫林人物傳記、各家學說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基本內涵

中醫學是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指導下,在與古代自然科學交融、滲透、結合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醫學體系,中醫的整體觀不僅重視人體自身組成的生態體,同時也強調人和自然生態環境應和諧統一。中醫學確立了天地人三才的醫學模式,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講,天即天文氣象,地即地質地理,皆為自然生態環境,它的變化對人的健康和發病起著重要的影響,因為環境的劇烈異常變化往往是導致疾病爆發的主要原因。閩臺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地域形態,它傳承了中華中醫藥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時在文化的不斷交融、演化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閩臺地域特征。

3.1閩臺中醫藥文化特征

閩臺人民所推崇的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健康文化的一種地方文化生態。它以中醫藥文化為主,同時涵蓋了閩南文化、客家文化中對健康認識的理念,其特征自然首先表現在傳統醫藥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即以人的健康價值觀念為主要指標的民族性特征上,并且形成了以民間風俗、、飲食習慣和語言等形態出現的行為模式。這些健康理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都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不斷完善與發展的。從歷史進程來看,閩臺的主要居民都是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通過不同的途徑遷移的漢人,并以之為主體而建構起來的社會。在其開發進程中,首先表現為宋代之前大量的中原移民涌人福建,植入較先進的中原文化,實現當時福建社會跳躍式發展。宋代以后福建在經濟、文化、醫藥、海外經貿交流等方面,都得到長足的進步。明末清初,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南徒入閩的中原移民后裔又大規模地遷入臺灣,開發臺灣,于是形成了當前臺灣民眾80?的祖籍都在福建的血緣關系。在此遷移過程中,中醫藥文化也就隨同移民一起,從中原經由福建的本土化發展,再傳人臺灣,受到了閩臺人民的認可,并作為維系一個民族健康理念的精神紐帶,以及行為模式的認識,由此形成了密切的醫緣與藥緣的文化生態關系。

3.2閩臺中醫藥文化研究內容與目標

閩臺中醫藥文化生態的內容十分豐富。本研究以歷代相關文獻為對象,結合田野調查,從事閩臺中醫藥文化傳布的傳統性、地域性、宗教性、民俗性的特征考察。具體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3.2.1從生態倫理思想在福建古代醫學理論中的重要體現,來闡述閩臺中醫藥文化的特征和形成背景。漢唐以來,福建、臺灣一帶文化逐漸昌盛,名醫輩出,東漢建安時期的“杏林始祖”董奉、宋代建陽人“法醫學之父”宋慈、閩臺民間醫神“保生大帝”吳、清代長樂醫學教育家陳修園等著名醫家,都為閩臺地區醫療事業的發展、人民的繁衍和保健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3.2.2從生態倫理思想在中國古代醫學實踐中的具體表現,來闡述自然診治與現代生態倫理在思想上契合的一致性。對生態環境與中醫起源、人體體質、疾病特點、藥物利用、治病特點、醫學流派、方言民俗的關系做專題研究,從文化地理學和生態社會史角度,用歷史學、文獻學的方法,探討閩臺中醫學實踐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3.2.3從自然因素、地理因素兩方面闡述臺灣、閩東、閩南、閩西、閩北、莆仙六個文化分區的中醫藥文化生態狀況;從中醫藥文化生態問題的成因,維護閩臺中醫藥文化平衡的可能路徑等方面,進行中醫生態醫學的研究,將傳統“三因制宜”治則的內涵進一步具體化和系統化,從而豐富閩臺中醫藥文化生態的內涵。

本研究從中醫藥文化和生態醫學相結合的層面,用人文社會科學與中醫學相結合的視野進行分析研究,從而達到在生態環境與中醫起源、人體體質、疾病特點、藥物利用、治病特點、醫學流派、方言民俗的關系等層面,進行閩臺中醫藥文化生態研究,進一步弘揚閩臺中醫藥傳統文化,推進閩臺中醫生態醫學體系的建立。

3.3研究關鍵與創新

本研究的關鍵之處在于

3.3.1閩臺中醫藥文化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產生的地域性差別,及由此歸納出的閩臺中醫藥文化分布的生態特征。

3.3.2民俗材料的分析、疾病類別的選擇和藥物來源的考察,涉及到民族、民風、民俗等方面的復雜問題。

3.3.3如何透過有限的文獻資料,客觀進行閩臺中醫藥文化生態的綜合論述,闡述生態地理因素對閩臺中醫藥文化及中醫流派形成的促進作用。

如實收集、整理、研究現有的閩臺中醫藥文化分布的社會生態環境,從生態醫學和文化地理學的角度出發,來研究閩臺中醫藥文化在地理空間中的形成、分布、演變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從生態倫理思想在福建古代醫學理論中的重要體現、生態倫理思想福建古代醫學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和閩臺中醫藥文化分區的生態狀況等三個專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用歷史學、文獻學的方法,探討閩臺中醫藥文化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4發展趨勢

如果把中醫比作一棵碩果累累的大樹,那么中國傳統文化是其根,《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基礎科學體系是其本,《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辨證論治的臨床技術體系是其主要枝干,而內、外、婦、兒各科的治療及其方劑、藥物等,則是其分枝、花葉與果實。從歷史與社會學角度上講,中醫是名木,中醫藥生態文化是沃土。因此復興中醫學術,提升文化精神,完善中醫管理,都必須從復興中醫原生態文化做起。實現海峽西岸文化復興的夢想,呼喚著閩臺中醫藥原生態文化的真正復興。

閩臺中醫藥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都是維系海峽兩岸人民健康的主要醫療體系之一,而閩臺中醫藥文化更是構成閩臺人民深層的文化生態結構,這種聯系既是生理的、血緣的,又是心理的、文化的。因此,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對于增強大陸的吸收力、聚集力,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兆量.中國民俗地理探幽[J].經濟地理,1999,19(1):1-5.

[2]劉德榮.福建醫學史略[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3]肖林榕,林端宜.福建民俗與中醫藥文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于秀萍,劉典恩.生態醫學模式的理論基礎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2):14-16.

[5]陶功定.生態醫學思想是貫穿《黃帝內經》的主線[J].山西中醫,2004,20(3):36-40.

篇(7)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1]。因此,醫學不僅只是智力意義上的科學,而且也是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2],如此醫學人類學和社會醫學是生物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康復醫學的必然補充[3]。《素問氣交變大論篇》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已有學者指出了人類學方法在中醫藥研究中的巨大應用價值[4],目前在國內,將人類學方法運用于中醫研究的還不多見,西方關于中醫的人類學研究逐漸興起,但總體還十分有限。本文將對人類學的學科背景進行簡介,分析人類學能夠助力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原因,并討論人類學在中醫藥國際化中的作用。

1人類學概述

“文化”是人類學研究的主題,人類學的起源具有濃厚的博物學以及殖民主義色彩。17世紀至20世紀的歐洲處于一個不斷擴張的時代,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殖民地資源,制定針對原住民的管理政策,自然要對當地的物產、風土人情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通過田野調查和民族志的撰寫,人類學這一學科逐漸形成。進入20世紀,各國人類學多元化發展。誕生于西方殖民強權的人類學強調跨文化研究,并接受某些類型的文化相對論[5];在南歐與中歐國家,人類學家往往與民俗學家以及語言學家合作研究地方民族語言和民俗文化,通過博物館等大眾教育方式,再現民族國家的形成,建立民族主義觀點[6];前蘇聯及蘇維埃陣營國家的人類學則遵循馬克思的社會演化理論[7]。今天人類學中的不同分支分別屬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其中的一個或多個領域[8]。“全球化”“醫療”與“生物科技”是當前人類學家最關注的議題,由此,醫學人類學成為人類學應用研究領域中成果最豐富的一支。醫學人類學同時屬于(社會)文化人類學的分支,是指關于健康、疾病和醫療系統的跨文化研究[9],包括生態、政治經濟、公共衛生和臨床應用等方面。

2人類學助力中醫藥國際化發展

2.1人類學與中醫藥學方法相通

人類學與傳統中醫藥學在知識生產的方法上具有相通性,它們都具有整體觀和跨學科的特質,并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視為一個整體,因此,將人類學方法運用于中醫研究,特別是中醫藥文化現象和中醫藥理論本質的研究,將產生巨大的價值。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民族志(ethnography),即運用實地考察來提供對人類社會的描述和解釋性研究。這一方法將社會或文化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強調參與性,同時強調在特定的某個社會文化環境中,并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進行描述和解釋。因此,人類學民族志同時又是一種知識工具,它所體現的是研究者在某一特定文化群體中的經驗。在納入現代化管理制度以前,中醫藥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家庭或師徒的經驗傳遞,如跟師生活、采藥制備、臨證抄方、侍診于前,強調耳濡目染、口傳心授。業師的日常經驗是醫者主要的知識來源,而醫藥知識在這些日常實踐中也被生產出來。醫者也兼具儒家精神,有條件者也會將一己、一家之經驗心得付梓成書,可謂文章千古,兼濟天下,使后來的知識分子亦能按圖索驥,自學成才,這些書籍的內容是醫家日常經驗的再現,因此具有整體性。而限于古代的交通條件,醫家的經驗在整體性的基礎上也具有地方性。這些醫家病案匯集和經驗總結構成了中國古代醫書中的一大部分,它們從人類學角度亦可以視為一種民族志。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古代的中國,參與性觀察和民族志是獲得和生產中醫藥知識的主要方式。因此,人類學與傳統中醫藥學在知識生產的方法上具有相通性,這為學科之間的對話交流打開了方便之門。鑒于“話語生產能力不足”是目前中醫藥國際化所面臨的首要障礙,若能在中西醫科學對話之外,從文化角度開展更多的對話和交流,就能夠幫助中醫藥以更加通用的語言闡釋其理論本質,增強中醫藥跨文化能力。

2.2人類學是不同醫學體系間的橋梁

我們在對海外中醫教育進行調研時發現,目前海外認同度最高且最系統的中醫教育正是從醫學人類學課程發展而來,它的設計和建設被視為一項多層次、綜合性的文化工程[10]。事實證明,中醫藥作為醫學人類學內容切入主流醫學教育是對中醫藥長久發展的最佳方案。1990年,受法國巴黎第十三大學著名醫學人類學家馬達赫索教授邀請,時為訪問學者的中醫專家朱勉生教授在達芬奇醫學院開設中醫課;3年后,增開導引學分課;7年后,法國第一個醫學高校的中醫文憑教育辦成。通過十幾年的努力,當初的教研室已經發展為中醫系,而中醫專業也成為目前達芬奇醫學院十幾個專業中人數最多、口碑最好的專業[11]。這一項目針對已經獲得醫學或藥學博士學位的醫生、藥劑師、研究管理人員和五年級以上具有處方權的醫學本科生開設,并且始終圍繞“文化內核”進行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包括中醫學、經絡學、導引功、中醫漢語、中國哲學、天文學、中國文字文化、中西醫比較等,還設置到中國進行文化旅游和中醫實習的環節。通過三年的學習,他們理解和運用中醫藥的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學員們認為,他們對中醫的學習使其臨床思維發生了重要變化,中醫的多種技術也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新的借鑒[11]。今天達芬奇醫學院中醫系的影響已經超出了教學和臨床,輻射到更加廣泛的層面。這一項目的畢業生分散在法國各大醫院、衛生行政監督管理部門、專業的醫學學會、醫生聯合會等,他們從高層次操作,正在從不同角度積極推進中醫藥學同西醫藥學的交流合作[12]。這一實例表明,作為一種外來醫學,中醫學要在海外生存、發展,獲得當地社會的認同,必然涉及與不同醫學文化的交流、滲透、吸納、融合,因此,這是一項跨文化綜合性的工程。而對于中醫藥的海外教育來說,目前不少西醫學院的針灸或中醫教學單純從技術層面著手,而丟棄了中醫藥的文化根基,這從根本上說是否定中醫藥而依附于主流醫學的操作,從長遠來說是不利于中醫藥發展的。而作為關于健康、疾病和醫療系統的跨文化研究,且具有重視人的生物性及文化性的特點,醫學人類學無疑是不同醫學之間溝通的橋梁。

2.3人類學助益跨文化健康服務

在跨文化健康服務或國際衛生項目中,人類學能夠發揮3個方面的作用:1)為行政部門提供制度研究,即如何調整衛生制度的結構和運作方式,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務;2)衛生研究單純依賴于調研數據是不現實的,參與觀察、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訪談的同時結合比較案例研究最適合提供衛生研究所需的各種信息;3)為所服務人群提供普遍健康觀念和做法,這在初級衛生保健中極為重要[13]。20世紀40年代在羅斯福總統的支持下,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Rockefeller)建立跨美事務研究中心(InstitutionofInter-AmericanAffairs,IIAA),這是美國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技術援助計劃,旨在幫助拉丁美洲國家開展衛生、農業和教育方面的雙邊發展項目,以促進美洲國家商業和經濟領域的合作。該機構雇請人類學家對跨國衛生項目從社會和文化方面進行分析,以解決在傳統社區中引入預防醫學所遇到的障礙。在IIAA的影響下,到了50年代,美國衛生政策的制定和規劃會戰略性納入文化因素,人類學研究因此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支持,當時醫學人類學的主要工作就是為跨文化的健康服務國際衛生項目進行支持性研究[14]。近年來中醫藥的衛生外交價值和公共外交價值正在不斷顯現,中醫藥的國際化已經從過去的自然傳播向主動“走出去”轉變。有學者認為,中醫藥能夠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維護人類健康,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一種公共產品,其本質是跨文化的健康服務[15]。中醫藥要走進異文化,需借助人類學,方能知己知彼,立于不敗之地。

3人類學在中醫藥國際化中的應用

3.1增進海外社會對中醫藥文化價值的了解

我們認為,當前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快速提升為中醫藥廣泛、深入的國際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中醫藥國際化還面臨著許多問題,首當其沖的是海外民眾不能充分認識中醫藥文化價值[16]。而海外逐漸興起的關于中醫藥的人類學研究(以下簡稱人類學中醫研究)則有許多可資借鑒之處。從20世紀中國對外開放以后,馮珠娣(JudithFarquhar)、陳南茜(NancyChen)、許小麗(Elis-abethHsu)、蔣熙德(VolkerScheid)、詹梅(ZhanMei)、彭曉月(SonyaPrizker)等陸續來到中國進行中醫藥的田野調查。與此同時中國的中醫也逐步走出國門,在外落地生根,孕育了海外獨特的中醫藥文化,特德卡普丘克(TedKaptchuk)、艾米莉吳(EmilyWu)、琳達巴恩斯(LindaBarnes)等對此也有觀察和探索。這些人類學家有的到正規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有的走入民間跟隨“老中醫”、有的就職于國外開設中醫門診的綜合醫院、有的研究脈診[17]、有的研究氣功[18]、有的探索中醫藥的翻譯[19]、有的記錄中醫藥的創新[20]、有的研究中醫門診中的文化現象[21]、有的研究中醫藥在海外社會中的涵化[22],這些成果鮮為國內學界所知。而卡普丘克撰寫的《一張沒有織工的網》(TheWebThatHasNoWeaver)出版30余年來仍是最受西方社會歡迎的中醫讀物。由此可見,海外人類學家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使者,而國際人類學中醫研究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鑒于此,應鼓勵國際人類學中醫研究,助力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具體而言,可由相關機構設立研究基金,鼓勵海外人類學家開展中醫藥研究,通過跨文化研究和交流增進海外社會對中醫藥及其文化價值的了解。

3.2提升中醫藥國際話語生產能力

中醫藥國際話語生產能力不足已經是學界的共識,原因在于中醫藥話語與主流醫學(主要是生物醫學)話語的可通約性不強,為此應鼓勵中西人類學家合作開展對中醫藥的田野調查和東西方醫學的比較研究。正如赫拉西奧費伯樂加(HoracioFabrega)所說,生物醫學被視為一種正式且科學的知識,存在于國家法律關于疾患的陳述之中,作為一種衡量病態的尺度[23]。生物醫學之所以能成為這樣一種尺度,是由于人們認為它是科學的,因此是理性的、非文化的。但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醫學人類學研究,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生物醫學的認識,生物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同樣具有文化性和地方性[24]。這也就意味著,生物醫學不能被視為衡量其他醫學體系的尺度。然而目前中醫藥國際話語的生產主要以生物醫學為尺度進行,即目前中醫藥研究的絕大部分都由生物醫學所主導,這種趨勢有可能會創造出一種“新醫學”,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不堅持自己的文化基因,中醫藥也將面臨著消亡。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鑒于生物醫學的話語具有很強通用性,應成為中醫藥發展的工具之一。這就需要人類學家在東西方兩種醫療文化之間搭建橋梁,更多地開展對中醫藥的田野調查和東西方醫學的比較研究,目前已經有若干中外學者正在聯合開展這樣的工作[25]。這些人類學作品將中醫藥的文化性完整保留,同時也呈現了具體的中醫藥技術,中醫藥的國際話語在人類學中醫研究中會自然生成和豐富,因而國際話語生產能力也將得到提高。

3.3提高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治理的能力

篇(8)

在中國,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慢性病,死亡率居各種死因的第一位。據《2003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顯示,2003年30個市和78個縣(縣級市)的死因統計中,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均為惡性腫瘤[1]。因此,惡性腫瘤的防治已成為世界醫學界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惡性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在中國臨床上形成了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生物療法、中醫藥治療等五大治療體系,使部分患者有了根治的希望[2]。其中中醫藥治療作為中國特色療法,通過半個世紀的努力,對近5 000種中藥和近500個復方進行抑瘤篩選和臨床驗證,目前較成功的研制了一批中成藥、天然藥的新制劑用于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觀察顯示,中醫藥與手術治療、放療、化療等現代醫學的方法相結合,能提高腫瘤治療的近期及遠期療效,可以防治腫瘤放、化療的毒副反應及術后腫瘤的復發或轉移,在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3]。如楊氏等[4]在放療鼻咽癌的同時,配合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扶正培本為主要作用的中藥制劑口服,可有效地增強放療的作用,并能減輕放療的不良反應;高氏等[5]將腫瘤患者分為治療組(化療+扶正消瘤液)和對照組(化療),扶正消瘤液是由益氣、活血化瘀的黃芪、薏苡仁、紫草等組成,治療后治療組在近期療效、KPS評分、體重變化、癌痛變化情況、癥狀改變情況、生存時間等方面都優于對照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在全世界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治病,占世界總人口的80%。相關統計表明,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傳統藥物的市場已經超過1 000億美元,未來幾年將增至2 000億美元。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僅為5%[6]。醫學倫理學的發展指出,一個好的治療方案不僅是基于醫生的經驗、最佳的證據,還有患者對自身治療方案的知情權與選擇權[7]。目前,國內有關惡性腫瘤患者實際選擇使用中醫藥療法的種類、頻率、原因等資料研究均缺乏。本次研究通過對西部國家級醫學中心的腫瘤病房住院患者的調查,希望了解惡性腫瘤患者選擇中醫藥療法的原因、采取的形式、選擇的頻率,為中醫藥如何介入腫瘤治療提供參考證據。

1 方法

本研究以人員訪視配合半開放式結構性問卷,于2009年3月15日-4月15日期間,調查本院腫瘤中心病房住院治療的腫瘤患者,在征求管床醫師及患者同意后進行訪視。問卷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人口學特征(性別、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等)、臨床診斷、生活費用來源、醫療費用來源、患病前后使用中醫藥的情況以及對中醫的認識,希望了解腫瘤患者使用中醫藥療法的原因、種類,并探討對可能影響患者在中醫藥使用及選擇上產生影響的某些因素。

資料以SPSS13.0統計軟件呈現數據,采用一般性的統計描述(頻數、百分比、均數等),或χ2檢驗分析,Logistic回歸多因素分析方法。以P

2 結果

本次研究共調查210例患者,平均年齡54.48歲,其中最小年齡15歲,最大年齡82歲;肺癌63例(30.00%),鼻咽癌11例(5.24%),食道癌12例(5.71%),胃癌14例(6.67%),結直腸癌26例(12.38%),肝癌7例(3.33%),胰腺癌7例(3.33%),乳腺癌22例(10.48%),子宮卵巢癌5例(2.38%),膀胱癌1例(0.48%),淋巴癌12例(5.71%),腎癌2例(0.95%),陰囊腫瘤3例(1.43%)。調查者一般人口學特征分布情況見表1。

調查對象所患腫瘤發現途徑:身體持續不舒服到醫院檢查確診187例(89.05%),自我健康體檢發現23例(10.95%)。患病前曾有過中醫藥治療經歷者70例(33.33%),無中醫藥治療經歷者140例(66.67%)。使用中醫藥的時間6個月內15例(21.43%), 6個月以上29例(41.43%),無法記憶26例(37.14%)。

在明確疾病診斷后,66例有過使用中醫藥治療經歷,144例未曾使用。其所配合使用的中醫藥種類以中藥湯劑使用最多(100%),針灸其次(7.58%)。使用中醫藥的理由(可以多選)以自己相信中醫最多(68.18%),其次為醫護人員推薦(22.73%)。其所使用的中醫藥療法頻率以每日1次最多(77.27%),其余均根據病情臨時使用;使用中醫藥療法每月花費的平均費用500元(人民幣)以下43例,500~1 000元15例,1 500~2 000元2例,2 000元以上2例,不愿回答4例。在使用中醫藥后自感滿意程度,其中非常滿意8例,滿意20例,尚可30例,不滿意8例。具體情況見表2。表1 被調查者的一般人口學分布情況表2 確診后使用中醫藥療法種類、理由及使用頻率、每月平均費用、滿意度情況

比較癌癥確診前后與是否使用中醫藥療法之間有無明顯差異,結果發現癌癥確診前后使用中醫藥療法的患者相當,確診前采用過中醫藥療法的70例(33.33%),確診后采用中醫藥療法的66例(31.43%),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97 9,P=0.75>0.05)。

以個人變項性別、教育程度、月收入、職業狀況等項目探討變項對患者確診癌癥前后對中醫藥療法采用的意愿、頻率是否有明顯差異,經多因素回歸統計分析,上述變項對癌癥患者是否采用中醫藥療法的意愿、頻率無明顯統計學上的意義(P>0.05)。

就患者對中醫藥認識的開放性問題回答,210位患者均給出了自己對中醫藥的認識,經過研究分析,提取其核心認識,發現患者對中醫藥認識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其中不了解中醫藥的157例(74.75%),認為中醫藥是中國傳統醫學,可以治療慢性病,但可能對腫瘤治療不好的32例(15.24%),認為中醫藥根本不能治療疾病的21例(10.00%)。

3 討論

隨著對惡性腫瘤研究的深入,對其治療的認識也發生了轉變,提出了把惡性腫瘤當成“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來對待,通過最大限度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盡可能地調理減少疾病負荷,以控制和減少腫瘤對機體的危害,保持患者長期良好的生活質量[8]。在本次被訪210例住院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中,在腫瘤確診前有70例有過中醫藥治療經歷,而確診后僅有66例曾采用過中醫藥治療來輔助現代醫學治療,與確診前比較,兩者使用中醫藥療法的比率沒有差異(P>0.05),這表明腫瘤患者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利用水平較低,并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這與近期的一些關于中國農村居民慢性疾病中醫藥服務需求與利用的調查研究的結論相似[9]。但近期關于中國北京、廣州等城市的居民對中醫藥的需求與利用的調查研究結果提示,中醫藥的利用與需求呈良好的上升趨勢,并且文化水平與收入水平對中醫的理解更為深刻[10-11],這與本研究的發現有些不一致。本研究提示,患者個人的文化水平、收入情況等一般人口學特征對是否影響中醫藥的利用與需求無明顯相關性(P>0.05),這值得對其背后的原因作更進一步的探討。

在惡性腫瘤發現路徑方面,有187例患者是因身體持續不舒服發現異癥而就醫確診的,這種因異癥而就醫確診的比例較高。我們認為,這一方面說明患者對自我身體健康的關心程度較低,中醫治未病的宣傳尚未普及;另一方面由于異癥而使患者就醫,其首診多選擇現代醫學各科室,其聆聽到的疾病知識以現代醫學知識為主,從而可能導致其后續選擇中醫藥介入治療的可能性明顯下降。

在惡性腫瘤確診后,使用中醫藥療法的患者原因以自己相信中醫藥者最多,達68.18%,如果加上朋友推薦則達86.36%,醫生推薦僅為22.73%。我們認為,這顯示出中醫藥療法的使用仍偏向于經驗體會與口口相傳方式。盡管通過近年來不斷努力,現在有部分西醫開始接觸、了解并轉而介紹患者使用中醫藥輔助抗腫瘤治療,但這種比例還是較低。

惡性腫瘤確診患者使用中醫藥療法的時間及每月花費的平均費用以6個月以下、每日1次(77.27%)及500元人民幣左右(65.15%)占最多,而使用中醫藥后僅有42.42%感到非常滿意或滿意。這可能是惡性腫瘤患者對中醫藥療法的期望值隨著病程的進展及可能目標療效的不佳而逐漸下降,導致花費支出與現代醫學比較偏少,使用時間上較為短期,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們,中醫藥療法在介入到為腫瘤患者服務的進程中應該找準介入點,明確治療目標定位。目前比較認同的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包括有中藥合并放化療可以起到減毒增效作用;對于腫瘤術后輔助中藥可減少腫瘤復發、轉移、延長生存;通過扶正培本中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起到預防腫瘤復發和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等[12]。

確診后使用中醫藥療法的患者主要以傳統湯劑為主,其他諸如針灸、導引吐納、中醫飲食等方式使用極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醫藥療法在慢性病中尚不能提供更多的有效治療手段供患者選擇使用,中醫藥宣傳力度不夠,導致患者對了解中醫藥不足。這點從本次調查中對患者提出的“如何理解中醫”問題的回答中得到部分印證解釋,在這道開放性問題中,157例患者明確表示不了解中醫,不做評論;32例患者認為中醫是中國傳統醫學,有千年歷史,用草藥治病,無不良反應,可以治療一些慢性病但不能治療腫瘤;21例患者認為中醫是不科學的,無法說明疾病所以無法治療疾病,是心理安慰治療。

4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通過對惡性腫瘤患者中醫藥治療服務需求調查,獲得了第一手數據,目前確診后的惡性腫瘤患者使用中醫藥療法水平較低,多通過患者的經驗選擇,醫生推薦不足。中醫藥療法運用主要集中在中藥湯劑方面,運用后患者對療效的滿意感不高,導致患者使用頻率低,支出費用遠低于西醫療法的費用。

在患者的醫療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如何圍繞“以患者為中心”,提供中醫藥特色醫療服務吸引患者,使中醫藥能更好為患者帶來利益是中醫藥工作者需要關注的。多樣化的宣傳、明確的治療目標、嚴格的臨床證據是中醫藥療法能更好的介入惡性腫瘤患者治療中的保證。

最后,由于本研究對象取于西部國家級區域大型綜合醫院的住院患者,且調查時間為橫斷性資料,故推論范圍有所限制。

致謝:感謝本院腫瘤中心易成教授、張洪教授對本次研究提供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2003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EB/OL]. moh.gov.cn,2004-04-27.

[2] 曹遠東,孫新臣.腫瘤治療的演變和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3):13-17.

[3] 周岱翰.中醫腫瘤學臨床研究現狀與評析[J].新中醫,2006,38(6):4-6.

[4] 楊新華,鐘蘭俊,劉秀清,等.中藥減輕頭頸部腫瘤放療急性放射反應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23(8):630-631.

[5] 高 鵬,許運明,茆俊卿,等.扶正消瘤液對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臨床研究[J].現代腫瘤醫學,2003,11(4):263-264.

[6] 賀長明.中醫藥文化復興起步——中藥行業持續增長可期[N].中銀國際,2008-08-27(20).

[7] 王秀利,黃雪薇,呂保祥,等.癌癥患者對治療決定的看法及對治療信息的需求[J].中國腫瘤,2003,12(4):207-209.

[8] 朱道奇,周光華.腫瘤治療:以人為本,從“過度”到“和諧”[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7,28(10):16-18.

[9] 張忠元,王子壽,肖 蕾,等.我國農村中醫藥服務現狀及研究進展[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5(8):550-552.

篇(9)

【Abstract】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edical market, the role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s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hospitals. Now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pitals,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been affected by formalization and utilitarian, western-oriented construction and repetitions are found in many different place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TCM hospitals is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CM hospitals, so as to create a good image and promote hospital development. Successful experiences gained in the image design of enterprises by using 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 theory can provide a valuable lesson for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collected from 81 TCM hospital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important role of CIS i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CM hospitals and its applica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Key words】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引 言

隨著市場經濟機制的建立,我國醫療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中醫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加強中醫院文化建設是一個富有卓見的策略。如何構建凸顯中醫特色、符合時代需求的中醫院文化是當前中醫院思考的重要問題。

1.中醫院文化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關于醫院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正在穩步展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關于加強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把中醫院打造成傳播弘揚中醫藥文化的主陣地。并在2009年制訂了《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對中醫院的中醫藥文化建設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導。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中醫院文化建設發展不夠平衡:

1.1 醫院文化形式化、膚淺化

主要表現在:①把中醫院文化建設等同于文藝匯演、體育比賽、參觀旅游等職工文體活動;②文化建設沒有上升到醫院管理層面,醫院文化與醫院管理結合不夠理想;③文化建設只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深入開展到基層,缺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1.2 追求效益功利化、短期化

首先,在定位中醫院文化建設功能時,往往偏向于文化建設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忽略了文化建設的其他功能。當醫院文化建設的投入與產出不對等時,對醫院文化建設的熱情便隨之減少,重視程度也隨之減弱。

1.3 文化建設西醫化、雷同化

由于客觀經濟因素,目前很少有中醫院能脫離西醫的技術和設備,導致了中醫院為“西醫”而代言,在中醫院的文化建設工作中難免帶有西醫色彩。另一方面,中醫院之間的文化建設雷同化嚴重,千院一面是中醫院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中醫院文化建設引入企業形象識別系統的可行性分析

回顧我國中醫院的發展進程,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紀80年代,這時中醫醫院由西醫模式管理和傳統經驗管理開始引進標準化管理、目標管理等現代管理思想與方法[2],由此可見,中醫院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企業化組織管理方式轉型。醫院與企業在結構上具有相似性,但在功能表標上存在著差異性,這為企業形象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CIS)理論體系導入中醫院文化建設提供了可行性空間。

2.1 組織結構的相似性DD借鑒企業CIS經驗

企業組織結構的制度形式主要包括直線制組織結構、職能制組織結構、事業部制、委員會制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中醫院需要建立一套權責明確、高效合理的組織結構作為載體。

2.2 功能目標的差異性DD創新醫院CIS體系

企業最終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主要衡量指標,因此企業在進行形象設計與策劃過程中充分結合了營銷學的理論,帶有明確的推銷導向,即以利益最大化為根本出發點,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最終目標。雖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中醫院與西醫院、中醫院之間都存在著一定意義上的競爭,但是醫療行業畢竟不同于企業,中醫院不僅以盈利為目的,自身還具有公益性質。

3.中醫院文化建設運用CIS理論的重要性

3.1 樹立正宗中醫的醫院形象

我國中醫院歷經了幾十年的發展,中醫院的“醫院”功能得到了鞏固,但“正宗”中醫院文化傳承卻面臨后繼乏人乏術,有些中醫醫院的科室設置、就診方式和醫院環境已經完全“西醫化”,甚至可以說中醫院掛羊頭賣狗肉。面臨這種現象,可以說是中醫藥在中醫人手里逐漸丟失,優秀的中醫藥文化在中醫人手里慢慢隱失。要使中醫醫院在發展過程中堅持中醫藥特色,不變味、不走樣,就必須要加深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和創新。

3.2 應對醫療市場的激烈競爭

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 醫療機構彼此之間的競爭已從傳統的設備競爭、技術競爭上升為服務競爭和文化競爭。越來越多的醫院管理者認識到,醫院文化是醫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醫院提供一種長期的牽引力,與醫院的激勵約束機制、科學規范的管理等共同構成醫院的核心競爭力。中醫的最大特色和優勢就是傳統的中醫藥文化,加強中醫藥文化品牌建設將是提升中醫院市場競爭力,獲取社會認同的重要途徑。

3.3 促進中醫藥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中醫院的文化形象建設要突出傳統的中醫藥文化元素,中醫藥文化是中醫的文化基因,中醫院要繼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要充分表現出中醫藥的文化底蘊。中醫院文化建設的特色在于將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文化與當代的文化觀念相融合,以塑造當代中醫院的文化品格,便于現代人能夠直觀理解傳統中醫藥文化和認同中醫藥。

4.CIS在中醫院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CIS是由理念識別(mend identity,MI)、行為識別(behavior identity,BI)和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fication,VI)三大子系統組成,其中理念識別是CIS的靈魂和核心,行為識別是CIS的實現途徑,視覺識別是CIS的傳播手段。為了認真了解廣大群眾對中醫藥文化發展的需求,進一步推進實施中醫藥文化惠民工程,大力繁榮發展江蘇省中醫藥文化,2013年6~7月,由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和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設計了調查問卷,展開對江蘇省81所中醫院進行中醫文化建設情況調研,對醫院職工和患者采用了了問卷調查法,得到了大量一手材料。本研究結合調研數據深入分析了CIS在中醫院文化建設中的應用,全面了解了中醫藥文化在醫院價值理念、行為規范和環境形象3個方面的建設情況。

4.1 理念識別建設情況調研及分析

4.1.1 概念 CIS體系中的理念識別是確定企業組織獨特的發展理念,以及組織發展、管理等經營理念的識別系統。醫院理念識別系統是中醫院文化建設的核心,是醫院精神理念、價值取向、道德觀念的總和,是醫院全體員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觀念,是指導醫院管理者如何運營醫院的一種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它來源于醫院管理者對醫院文化的理性正確的思考、對醫院情況的全面科學的診斷,對于醫院文化建設具有科學的理論指導作用。

4.1.2 調研情況 調研問題:“您認為醫院的院訓或宗旨是否能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可供選項:A.體現得非常好;B.體現得較好;C.一般;D.不能體現;E.完全不體現。經過對結果進行統計發現,中醫院職工認為醫院的院訓或宗旨對中醫藥文化特色“體現得非常好”的有1720人,占有效回答總數的54.4%;“體現得較好”的有1222人,占38.6%;“一般”的有202人,占6.4%;“不能體現”的有18人,占0.6%;“完全不體現”的僅有1人。

4.1.3 分析與思考 醫院的院訓或宗旨是理念識別核心內容,也是醫院精神的集中體現。在調研的81所中醫院中,93%的職員認為本院的院訓或宗旨能夠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

4.3 視覺識別建設情況調研及分析

4.3.1 概念 視覺識別主要是傳達中醫院理念,是中醫院表層的形象,是將醫院辦院理念、文化特質、服務內容、行為規范等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符合和形象,塑造出獨特的醫院形象。視覺識別在CIS理論系統中最具有傳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會公眾所接收,所以通過視覺識別設計展示中醫院文化,是塑造醫院良好形象的最佳途徑。

4.3.2 調研情況 調研問題一:“您認為醫院的環境建設、內部裝飾、醫院標識等是否能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可供選項:A.體現得非常好;B.體現得較好;C.一般;D.不能體現;E.完全不體現。經過對結果進行統計發現,中醫院職工認為醫院的環境建設、內部裝飾、醫院標識對中醫藥文化特色“體現得非常好”的有1550人,占有效回答總數的49.0%;“體現得較好”的有1279人,占40.4%;“一般”的有313人,占9.9%;“不能體現”的有19人;占0.6%;僅有4人“完全不體現”,占0.1%。

調研問題二:“您對這所醫院的院名、院徽等標識印象深刻嗎?”,可供選項:A.非常深刻;B.深刻;C.一般;D.不深刻;E.毫無印象。經過對結果進行統計發現,居民對醫院的院名、院徽等標識印象“非常深刻”的有327人,占有效回答總數的7.1%,“深刻”的有963人,占20.9%,“一般”的有2185人占47.5%,“不深刻”的有905人,占19.7%,“毫無印象”的有222人,占4.8%。

調研問題三:“您認為這所中醫院的就診環境能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嗎?”,可供選項:A.體現得非常好;B.體現得較好;C.一般;D.不能體現;E.完全不體現。經過對結果進行統計發現,居民認為中醫院的就診環境對中醫藥文化特色“體現得非常好”的有563人,占有效回答總數的12.2%;“體現得較好”的有2009人,占43.7%;“一般”的有1780人,占38.7%;“不能體現”的有214人,占4.6%;“完全不體現”的有31人,占0.7%。

篇(10)

中醫藥管理雜志(期刊級別:浙江省核心期刊 ) issn:1007-9203 cn:11-3070/r 郵發代號:80-585 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主管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辦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 中醫藥管理雜志期刊簡介     《中醫藥管理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期刊,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科技部《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核心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主要欄目

學術類:論著、綜述、臨床報道、經驗交流、臨床研究、中西醫結合、護理熱點、護理教育、護理研究、藥物與臨床、檢驗與臨床、醫學影像、醫學教育、醫學人文學、中醫藥文獻醫史研究、問題探討、病例報告、個案分析、醫案醫話、針灸臨床等欄目。

醫藥管理與經營類:中醫藥法規、中醫藥論壇、熱點探討、各地中醫藥學會動態、新藥中藥介紹、中藥藥事管理、中醫院管理、中藥企業管理、中藥營銷、中醫院服務、質量管理、護理管理、衛生管理、中藥監督、中醫院文化、科室建設、藥事法規、病案管理、器械設備管理、門診管理、名醫風采、院長訪談錄、廳局長訪談、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醫療事故與糾紛管理、科教管理、醫院改制、醫院后勤管理、醫保論壇、醫療改革熱點、院長論壇、中醫藥信息化等。 

上一篇: 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 下一篇: 當前經濟金融形勢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无遮挡 | 偷窥国产女洗浴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 亚洲色精品V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五月天久久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