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匯總十篇

時間:2024-02-17 11:24: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

篇(1)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我國現代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所以,當前的形勢要求我們高中教師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要靈活,要深人到學科教學的精髓所在。在鉆研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同時,需要我們在一定范圍內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由此可見,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對我們教學人員自身素質的一個考驗和提高過程。

    一、轉變觀念,做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者

    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充分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是對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極大保證。近幾年我們學校特別注重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的投人,先后投入資金已經超過500萬,具有了一定的硬件基礎。從而保證了幾年來我們老師業務素質的不斷提高及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的不斷進步,促使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以及現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斷成熟,充分調動了老師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的積極性,迎接全新挑戰,勇于創新實踐。所以,作為現代教育教學工作者的我們就要循序漸進,逐步轉變自身觀念,迎接挑戰,做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者。

    二、加強學習,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水平

    我們老師現在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熱情越來越高漲,我們學校就組織每個學期都要搞一次培訓,包括一些五十多歲的老教師也是積極參與。我們學校上百臺計算機都是通過10兆光纖連接到因特網,學校近期又給每位教師買了筆記本電腦,所以具有機器多、網速快、容量大的很多優勢,老師們幾乎是已經離不開網絡,各個辦公室、多媒體班級、公共教室、多媒體大廳、電子備課室等共有近三百個網絡端口,上網查詢、下載已經是老師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了,全校200名教師已經超過一大半能夠自己熟練應用軟件制作課件了,很多老師都是利用網絡、帶著筆記本電腦或者優盤走進教室直接上課的。投影儀、大屏幕早已經遍布整個學校各個教室,老師無論在辦公室還是教室都能輕松上網,實現多媒體網絡教學。現代現代教育技術不僅能使教育教學實現飛躍式發展,更有助于教師現代教育素質的提高,只要我們不斷鉆研實踐就能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提高課堂教學設計能力,適應課改過程中對整合的需求

篇(2)

自2004年以來,我縣進行了新課程標準改革, 教師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有以前的"應試教育"逐步轉向了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作為物理教師,我們在認真地組織課堂教學的同時,還組織學生開展物理實驗探究創新活動,能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開發學生的特長和潛能,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下面就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談談我們的體會。

一、動手參與,激發興趣

學生在學習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讓學生來驗證一些理論知識,從而更好的理解課本知識,如"鹽水中浮起的雞蛋"、"紙鍋燒水"等。通過這些實驗,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物理實驗中,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操作來解決某一實際問題。例如,在學了《密度》后,讓學生通過實驗來觀察牙膏皮展開時和卷起時在水中的浮沉情況,從而更好的理解輪船采用空心法能漂浮在水上的原理。

二、開展小制作、小發明比賽活動,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

科學小制作、小發明活動帶有很強的實踐性、社會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可以促使學生把動手與動腦、實踐與探索、學習與創造、基礎知識與科技信息密切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各方面能力。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制作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土電話、彈簧測力計、溫度計、密度計、杠桿、飛機機翼等實驗儀器或模型、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對原有的實驗裝置進行改造和創新等,并開展小發明小制作的評比。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提高了學生把科技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培養科學思維能力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有針對性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組織學生注意收集報刊雜志上最新科技發展動態,引導學生在家里定時收聽收音機、收看電視里的科技節目,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并定期舉辦"初中物理報"專刊評比,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及寫作能力。

四、舉辦科普知識小競賽,開闊眼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篇(3)

教學方法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的。建國以來,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最初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強調概念教學,要求講透講深;1992年提出加強“雙基”教學,由前一段教學實踐證明,單單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還不夠,還必須加強基本技能訓練,這樣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才能在實踐中應用。近年來又提出抓好“雙基”,“發展智力”教學,這是由于隨著文化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僅僅抓“雙基”又不夠了,必須在抓“雙基”的同時,重視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聰明才智。

2 當前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關于發展學生智力教學的重要性

2.1  發展學生的智力是現代科學發展的需要,是我國實現“四化”的需要。當前,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學上的新發現和技術上的新工藝不斷涌現。

篇(4)

一、機器人課程,現代教育的呼喚

我們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特點及其對人才的要求進行研究的時候意識到,開展青少年科技活動的目的并不在于在各項比賽中獲得名次,根本目的在于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素質。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特別強調對學生學習經驗的培養,注重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注重對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對學生的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智能機器人教學非常有利于貫徹這一理念。

二、一邊實踐,一邊思索:智能機器人教學模式的思考

1.以學生長遠發展為目標,培養專門人才

在機器人實踐活動中不以競賽為唯一目標,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師多角度地看待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輕結果,重過程,對學生的進步和成功都及時給予鼓勵,使自信的愉悅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這種正面情緒會促使學生充滿興趣,更自主地投入到學習、探究中。

2.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課堂教學,小組競爭形成競賽機制

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設置一些比較復雜的任務,通過小組討論協作完成,小組間再進行競爭。競爭是觸發激情的手段之一,能延續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在小組設置中,采取“以老帶新”的方式,一來形成互相幫助的氛圍,增加團隊凝聚力,二來把自己解放出來。

3.鼓勵學生進行創意機器人的制作

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設計自己的機器人,并編寫程序完成任務。實踐中教師是指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才是主體。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進一步激發創造力,學生親身體驗由抽象的理論到觸手可及的實物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其主動發展。

二、機器人教學實踐活動的成效與思考

1.顯性的成效——四年來學生獲得的成績

四年系統教學,我校涌現出一批有潛質的科技特長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全國、省、市各級競賽活動,已獲得全國、省、市多項一、二等獎。

2.隱性的成效——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1)教學思想上,開展智能機器人教學活動有利于處理好教學與發展的關系,即傳授知識、技能技巧和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關系。

發展學生的智能,最重要的是發展其觀察、思維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觀察受到限制,思維受到束縛,很少有機會動手,能力很難得到發展。而在智能機器人教學實踐中,學生真正實現主體地位,在實踐中親自觀察、探索、操作,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都能得到較好發展,達到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展智力、能力的目的。

(2)教學內容上,開展智能機器人教學活動有利于處理好基礎知識學習和現代新的科學知識學習之間的關系。

常規課堂教學的內容落后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始終存在的現象,即使采取在課堂教學中加深難度、提高速度的辦法,也難以消除這個差距,單靠課堂教學無法解決這個矛盾。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將課外、校外科技活動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智能機器人教學課程的內容不受大綱、教材的限制,適于加進現代科學的新知識,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滲透著現代科學技術新成果的內容。

(3)教學方法上,開展智能機器人教學活動有利于把傳授法教學與發現法教學結合起來。

常規課程教學最主要的方法是傳授法,是教師通過講解教材將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應該說,對于剛開始接受知識的青少年學生來講,這是完全必要的,有益的。但它也存在弊端,往往導致學生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阻礙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在智能機器人的教學過程中,課堂內,以傳授的方法為主,給學生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在課外,機器人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去進行科學知識的自主探究,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4)教學形式上,開展智能機器人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與興趣愛好、特長發展的關系。

課堂教學對完成共性教育和全面的基礎教育有很大的優勢,但對于因材施教、發展個性又存在嚴重的不足。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智能機器人教學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使學生在科技上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得以發展。

三、機器人教學實踐活動開展的思考

1.如何提高智能機器人研究活動的教學與社會效益

智能機器人課程的內容決定了它屬于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以科技實踐興趣課為載體的智能機器人教學形式,只能面向一部分學生。筆者在思考,如何讓更多學生享受智能機器人課程?是否可以換一種教學載體:如可以把新課程標準下的“地方課程”拿出一部分來用于實施智能機器人教學,或把智能機器人教學與關系比較緊密的信息技術課程進行整合,開發出適合本區域學生特質的校本課程。這樣,可以讓現有的機器人器材,盡可能提高使用率,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取得更明顯的教學與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王秀英.孫增圻教授談中小學機器人教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11).

[2]蔡鶴皋.機器人將是21世紀技術發展的熱點[J].中國機械工程,2000(2).

[3]克來格.機器人學導論[J].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6).

[4]程馬峰.小學機器人教學實踐探索[J].東莞信息技術教研網.

[5]徐提昇.淺談初中機器人教學[J],2010(1).

篇(5)

高中地理課程內容豐富,時代跨度較大,范圍較為寬廣,且包含自然科學和社會經濟、人文學科兩大方面的知識,綜合性較強,相互之間的聯系多而復雜,采用傳統的插圖、掛圖教學方法,不能很快地使學生在大腦里形成知識慨念,很快地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很多學生認為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記憶難度。然而,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改革,主要更改了教育模式,變動了教學的方式,很多教師充分認識到課程改革新標準的重要性,愿意按照改革后的教學大綱要求進行教學準備,愿意按照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進行教學。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遷,國家基本建設的逐步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使得社會經濟日益騰飛,我國人口數量猛增,從解放初期的5.4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數據)發展到今天的十幾億人口,國家生活資源、生存環境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實行改革以來,各校教師都注重改革教學新教材,都認為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思想理念,明確了教學目標,大多教師都表示支持新課改,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也能夠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把地理學科與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緊緊地結合在一起,運用計算機軟件、硬件,將現代科技融入課程教學中,激起高中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使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地學習,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認識生態環境的變化對人的生存影響的因素。現代信息技術把一些比較抽象理性的教學內容和比較難記住的圖像,轉化為學生很好理解和易于接受的知識,并且不斷革新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斷更新優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流程,不斷減輕高中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精神負擔,不斷提高對地理課程的認識,不斷提高高中學生的知識素養,不斷提升認知地理學科,認識社會生活環境,不斷得到科學精神的熏陶,讓高中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課程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思維方式,具有初步探究自然奧秘的能力,提高運用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的能力,使高中學生在當今時代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

二、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忽略了教學的基本目的

現代科學技術教學的形式已經在各個學校廣泛應用,大多高中學校均已建有多媒體教室,均已購置計算機、投影機等教學硬件和軟件,多媒體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地圖、掛圖、動畫無法連貫展示的難點,有了優美動聽的文字表述,具有良好的視聽效果。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豐富的地產、物產,讓城市學生了解地大物博的山川田野,認識地里的莊稼、蔬菜、果樹,一些教師選擇了優美的風景圖片,麥田長長麥苗被風吹起了波浪,大片的油菜地開著黃燦燦的油菜花,蘋果樹掛滿了紅笑臉的蘋果,這些絢麗的圖片播放出來,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但教師卻忽略了學生上課時注意力的重點,導致學生的眼球只看見漂亮的圖片,腦海里留下的是美麗的畫面,教學內容記不清,本節課基礎知識概念模糊,完全忽略了教學的基本目的。

2.忽略了教學的精細設計

雖然高中地理教學課程改革的重點是為了提高高中學生的科學素養,新教材中加了不少現代科學技術教學課程,教學實例也越來越接近生活,但少數教師對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教學的認識不足,對新課改理解不深,沒有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認真設計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方案,沒有好好進行課堂教學演練,以至于出現計算機發生故障、多媒體課件無法播放等問題無法自行解決,只能把授課時間改為自習課,占用了正常的教學課時。有的教師認為,現代信息技術教學好,不用自己費口舌,準備很多的教學內容和圖像資料,大量地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完全失去了課堂思考的時間,節奏很快地播放圖片,使學生視覺很快進入疲勞狀態。一張圖片還沒看明白,還沒理解其意義又放一張,學生無法正常理解課程知識內容,又無法記錄,更無法復習和鞏固前面已學的知識內容,失去了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效果。

3.忽略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優點

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教學的模式,解決了長期以來傳統教學中,學生很難認識地圖,很難理解掛圖,教師很難用黑板繪圖表達的教學難點,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無法真實反映事物動態表現,真實進展過程,無法表示地理的空間慨念等問題,比如高山流水、飛石走沙、江河回流、魚兒水中游等現象均無法真實地反映。多媒體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之處,以其良好的教學條件,有視頻、音響的結合,以色彩豐富、靈活生動的視聽圖像展示地球事物的動態表現,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直觀效果較好,很多教師把此教學模式作為自己授課的首選方式,卻忽略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優點,忽略了教科書的主導作用,忽略了板書的重要作用,忽略了教師授課時的肢體語言,忽略了教師對祖國山川真實的情感。

三、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方法及途徑

1.明確教學目的,堅持教學原則

高中地理教師在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教學的模式時,應嚴格執行課程標準的要求,應認真學習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熟悉和掌握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認真領會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認真研究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新教材里的教學內容。應結合本校、本年級、本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國家經濟發展,現代地理科學,社會生活需求情況,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基礎水平差異的實際情況。編寫出反映現實,體現大環境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方案,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幻燈圖片。在挑選地理課程教學圖片時,應注意不要選用美麗但與教學內容、教材要求無關的圖片,所配文字表述應簡單合理,重在說明問題,講清什么樣的土地適合種麥子、種油菜、種蘋果樹,講清什么樣的山會有什么樣的礦產,什么樣的河流會有什么樣的魚,講清這些河流山川問題的來龍去脈及相互之間的關聯。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課件播放時,應注重地理課程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重點部分可重復播放,應摸清學生聽、看時的視聽疲勞規律,制作課件時應把握好播放時間,每節課應留出一段時間給學生思考、消化課堂內容。讓學生不僅記得住漂亮的圖片,腦海里還留下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內容,在了解和認識大自然的過程中記住地理知識。

2.精心設計教案,認真進行演練

高中地理教師應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提高對高中地理教學課程改革的認識。認真學習新教材中有關現代科學技術的教學課程、教學實例,加深理解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掌握新課標的設計思路。加強自己對計算機、幻燈機、投影機、錄像機等設備的操作訓練,使自己能熟練掌握各種設備的播放技能和簡單的故障處理,保證教學時間被充分利用。在教學過程中應認真設計、精心編寫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教案,改正以往過多準備教學內容和圖像資料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選擇設計由淺入深的演示內容引入教學課題,保證設計的每一張教學圖片均真正屬于教學內容范疇,應認真進行課前教學演練,控制播放圖片的節奏,保證45分鐘授課時間計算機不發生故障,多媒體課件能正常播放。應經常播放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論知識內容重點,經常復習和鞏固前面已學的教學內容,保證學生能正常認識社會、理解地理課程知識內容,打開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將所學知識形成新思想,熱愛地球,熱愛中華民族,愿意為國家,為民族努力學習。

3.建立傳統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模式彌補了一些傳統教學中很難用黑板繪圖表達的教學難點,彌補了學生難識地圖、掛圖的不足之處,圖像聲音的結合,直觀效果較好,多數教師都愿意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一些學校的公開課也大多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模式。雖說優點較多,但仍代替不了傳統教學教科書的主導作用,代替不了地理課程教師帶著自己的真實情感、高超的業務素質和優秀的思想品德授課的作用。所以,只有將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和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才能更好地傳授高中地理課程,才能更好地培養高中學生,使他們具有必備的地理知識和生存能力。建議教師首先要端正自己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搞好師生關系,提高現代教育觀念思想意識,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認知地理課程的興趣,引導學生對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現狀進行自主分析、討論,啟發學生研究地球上客觀事物發展和演變的規律,了解自然界的人地關系,進一步研究社會生產發展和我國國情等問題。建議教師在教授地理課程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不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與時俱進,不斷推動高中地理課程教育改革的進程,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很多教學優勢,地理課程教師應認真學習新教材、認真學習計算機軟件和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優化教學流程,很好地掌握現代科學教育方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思想,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啟發學生對所聽、所見的問題自己進行分析,促進學生開動腦筋,使學生走進課程能真正地用心學習,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吳向忠.現代信息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及注意問題[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08).

篇(6)

一、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知識與技能目標規定了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對物理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最低要求。技能的形成以掌握知識為必要條件,人們掌握的知識越鞏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技能一旦形成,又會促進對新知識的掌握。因此,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課堂教學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常規性任務,它是教師鉆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

二、加強物理實驗教學,注重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過程與方法目標是組織教學內容的主導目標。從認知角度看,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只是認知過程中的一種狀態,而知識的學習或獲取則是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由“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來完成。注重過程與方法的學習,不僅可讓學生感受物理學家嚴謹求實、不懈探索、勇于懷疑、大膽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思維、評估、表達、分析、交流、創造等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貫穿教學始終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物理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更有價值的要求,它反映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當然也是課程功能的轉化標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要求學習的主體積極參與和對輸入信息從情感、態度、價值、行為等諸方面的心理認同,在此基礎上將其內化為情感素養,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從而構成包括情感等要求在內的完整心理結構。由于這個內化過程的復雜性和長期性,使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成為課程目標中的重要部分。

篇(7)

1990年,根據國家教委印發的《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普通高中物理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綱相應地作了調整,這項調整改變了過去的單一課程設置,是建國以來對普通高中物理課程的一項重大改革,在物理課程改革上邁出了一大步。

1990年調整后的物理教學大綱,必修課的內容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包括比較全面的物理基礎知識,注意面向大多數學生,降低了難度和要求,縮小了初、高中的臺階,減小了學習困難。加之會考制度的實施,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學到比較全面的物理知識,改變了過去學生文理科知識結構的不平衡現象。

但是“二、一分段”這種模式,仍不能適應不同學校的不同情況。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性質不同,要求不同,側重點不同。必修課的內容要照顧大多數學生能夠學得了,要求不能過高。重點校的師資、生源等條件好,多數學生感到必修課的內容淺,他們學有余力,高中的前兩年“吃不飽”,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課的要求又不能降得過低,否則無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選修課的教學任務。這樣,也還有一部分學生“跟不上”,不能適應必修課的要求。“跟不上”與“吃不飽”的矛盾,一直困擾著高中物理教學。

必修課的內容既要照顧到全體學生都能學到比較全面的物理知識,且學有所得,又要考慮與選修課的銜接,照顧到準備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學的情況下很難處理。1990年調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見。

在制定新的教學大綱時,應當繼續1990年的改革初衷,總結幾年來實施“二、一”分段的經驗,充分考慮普通高中的性質、任務以及物理學科的特點,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課程設置作進一步的改革。

高中是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要進一步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又要為將來準備升入高等院校的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矗在課程設置上要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和學生情況的差異,要為有不同發展傾向或發展前途的學生開設不同類型的物理課,明顯地分開層次,便于分流,既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解決“跟不上”與“吃不飽”的矛盾,使不同流向的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且學有所得。

物理是系統性較強的學科,物理知識本身的特點決定了高中物理課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特別是對準備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學生,能力要求較高。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矗物理知識在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中有廣泛的應用。不論學生將來的流向如何,在高中階段都需要學到足夠的、全面的物理知識,對物理學的概貌有所了解。由物理學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科學研究方法,對探索自然有普遍意義。在高中階段學習物理課,使學生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熏陶,是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方面。這樣,對全體學生來說,知識面不宜過窄,程度也不宜過高。如果仍采用分段的辦法,則現在所暴露出來的矛盾仍無法解決,不能使不同流向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出路何在?與其分段,不如分為兩類物理課,以便分開層次,便于在適當的時候分流,這樣對高中物理教學可能會更合適些。

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物理課可分為兩類。兩類物理課的大綱要有不同的要求,各具特色,各有側重,明顯地分開層次。

篇(8)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體育科技 現狀研究 信息技術

一、科學化體育教學的現狀研究

體育科學化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如何科學的安排體育課時,怎樣按照青少年身心特點來科學制定教學計劃和大綱,怎樣把握體育課的密度和強度,如何有效增強學生體質。另外,還包括運用電化手段教學以及簡單的測試手段檢查學生運動負荷等等。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在體育課時安排、教學大綱制定和計劃方面科學地展現了體育教學的運動。但是,有些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還停留在比較原始階段,只是簡單的運動和鍛煉,沒有體育科學知識的教授,沒有完備的體育儀器檢測學生運動。譬如,部分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僅僅停留在室外活動,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也只停留在休憩玩樂,沒有科學長遠宏觀的認識。這樣的教學現狀有礙于整個青少年體育事業的發展。

(一)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現狀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室內體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體育基礎知識認知和觀念的更新、運動技能提高和思維素質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從目前情況看,各高職院校多媒體技術主要運用在文化知識學科中,而在體育教學中卻很少涉及。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體育教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強身健體,是學習之余的放松方式。體育教師忽略了對體育基本常識和理論知識的傳播,就算有體育文化課,也只是在黑板板書和老師口頭講解,沒有運用多媒體生動形象地展現體育知識,這樣會澆滅學生對體育理論學習的熱情。另外,一部分高職院校教師認為多媒體的體育教學方式沒有必要,浪費體育活動時間,不能發揚“生命在于運動”的精神。所以總的來說,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在多媒體技術教學方面缺乏認識和實踐。

(二)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現狀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各大高職院校也跟隨科技步伐,把先進的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從我們的調查研究可知,只有少數高職院校教師能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比如讓學生在電腦上觀看各種復雜運動項目的示范動作,直觀形象地呈現出體育項目每一個動作,或者組織學生一起觀看體育比賽,在提升體育鍛煉熱情的同時增強對體育精神的認識。還有通過電腦設計的程序來管理學生體育測試成績,減少了人工統計的繁瑣等等。但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還沒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體育教學。他們認為作為體育教師,應親身示范體育技術動作,如排球扣球、乒乓球技巧等等這些體育項目,教師應該親力親為。我們不能否認這樣的教學方式,但若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會讓體育課更高效更有吸引力。

二、科學化運動訓練的現狀研究

現代科學技術廣泛用于體育訓練,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體育訓練的過程也是科學實驗過程。從材料選擇、系統培訓、醫療監控、傷害預防、診斷、性能預測技術、食品營養、心理和身體恢復等等都需要科學技術來解決它。目前在高職院校全方面的科學技術還沒有應用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對科學化的運動訓練還沒有全面的認識。從專業角度上來說,科學地訓練需采取一系列標準化規范化手段,不僅有大量的測試儀器,而且使用信息反饋的原理,廣泛運用聲相技術。另外訓練的各類輔助設備增加,逐步向電腦化發展。那么放眼到各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在運動訓練方面對科學技術的應用還很缺乏。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對電子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欠缺。我們都知道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不僅可以模擬訓練,還可以制定計劃,不斷反饋,得出訓練的最優方案。而大部分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對于學生運動過程缺乏科學化的訓練。一方面體育器材很原始,不能提供豐富多樣的體育鍛煉。另一方面運動訓練過程呆板,學生失去興趣。所以,教師應跟上時代步伐,讓科學的訓練方式深入到體育教學中。

三、體育科技創新成果運用現狀

雖然我國目前體育科技創新水平還不高,但是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應用高科技手段促進短道速滑運動成績提高、短跑“速度障礙”的產生與突破、間歇性低氧訓練的運用等等。這些科技創新都為我國體育事業的進步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大部分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對我國體育科技創新成果只是聽聞,沒有深入認識研究,并把這些成果的精髓運用到體育教學中去。而且只有極少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科技創新成果宣講給學生,沒有很好地將體育奉獻和創新精神發揚光大。雖然這些科研成果離現實的體育教學有很大的差距,但教師應當尋找其中有效的融合點,將其與體育教學相結合,科學有效地利用新技術新成果,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到科學進步給體育帶來的變革。

四、總結

21世紀是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科技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體育教育也在高科技步伐下發生著變革。高職院校體育科學技術的推廣與運用關系著一大批青少年對體育運動的科學認識。作為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落后的體育教學方式和傳統的訓練模式會給學生的體育學習和鍛煉帶來一定弊端,而且原始的教學也會降低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所以,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應該用科學的眼光看待體育教育,用科學技術武裝體育教學,把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在體育教學中。

參考文獻:

[1] 張忠秋.對我國體育科技創新發展現狀與發展對策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2).

篇(9)

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初中物理教學是青少年進入物理知識寶庫的入門和啟蒙,是培養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具有初步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那么,如何進行物理課堂的趣味性教學呢?

一、初中物理教師的教學能力

初中物理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興趣,其中包括教學技術手段、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知識水準綜合表現出來的美的教學魅力更是青少年學生產生崇拜心理的基礎。正是這種教學魅力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從而啟發并促進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手段應用中和教師語言表達中的趣味性就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不時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在連續的興趣中保持比較長久的注意力,最終為順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學任務提供有力的保證。

1.教學方式手段實施中的趣味性。例某學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教物理的中年老師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學改革中,通過改變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實驗,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師一起為初二物理入門學生表演物理魔術,突出加強了實驗觀察與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開發利用青少年好動心理特征的正面效應,用實驗趣味啟發學習興趣,進而轉化成學生的積極求知動力,以至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記得該老師所任教的其中一個突出事例是:有一學生因物理實驗的妙趣而產生了濃厚的物理興趣,積極大量地參與小實驗和小制作,增長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獲得了物理基本知識。物理中考時取得了九十多分的優良成績,而他的其他成績都在七十分以下,甚至個別學科是“紅燈”。

2.教師教學語言表達中的趣味性。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表達形式上的藝術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學能力,其中教師講課時語言感染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天真活潑、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顯。語言風趣、講解生動,使學生愿意聽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夠讓他們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加技能。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師應有的一項基本功。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內容設置

面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如何選擇初中物理教材內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組織表達出來,的確是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現行初中物理教材(華東版)經過幾次改編應該說較有特色,比較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插圖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愛的圖畫表達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們終身難忘,而國產卡通《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的形象更讓少年兒童們出神入化,這種與初中生心理特點非常吻合的表達方式何樂不為?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圖中能否創作和引用卡通形式,(當然引用時要解決版權問題)使得學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對物理產生高度興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為青少年學習服務。

篇(10)

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對地方文化產業有促進作用,高校方面和地方文化產業方面都愿意進行合作以實現雙贏,但是從現階段的實踐來看,實際情況并不理想,想要達成共贏的目標還比較困難。高校藝術教育的管理模式和地方文化產業管理體制脫節。另外,由于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工作往往以培養優秀人才為主,忽略了由于經濟發展而造成地方文化產業的變革,這就使得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無法跟地方經濟高速發展中的文化產業及時建立聯系,導致高校的教學科研成果無法真正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助力,使得高校和地方文化產業產生了一定的隔閡。

二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與地方文化產業的關系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領域逐漸擴展至服裝、建筑、新媒體、動畫等方面。密切聯系著我們生活中的各方面。其教學目的也不僅僅是培養某一專業或者某一方向的人才,而是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創新思維、能夠熟練使用某些藝術專業所要求的輔助工具,并且其知識面也可以涉及藝術設計的其他相關專業,能夠對地方文化產業帶來積極影響的新型復合人才。這些接受過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學生,在學校主要學習了藝術理論知識、設計工具基礎技能以及文化基礎知識,這些偏理論的文化知識雖然可以使學生對于文化藝術有一定的基礎,但其實很難直接運用到文化藝術工作中。另外,由于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已經初步建成體系,某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身兼多職或專注于科研項目,往往不會及時根據地方文化產業的變革進行更新和調整,這就直接導致了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和地方文化產業存在一定差距。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原本和地方產業發展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由于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和地方產業文化機制存在脫節的情況,使共贏的效果并不明顯,其主要原因還是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工作者和地方文化產業的工作者沒有對其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作用引起重視,下面筆者將會從高校藝術教學對地方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進行具體分析。

三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對地方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

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能滿足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需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內容能夠結合西方現代的科學技術、文化內涵和藝術氛圍,從而實現快速發展。教學的進步推動了人才的培養和社會影響力的增加,使得地方文化產業也汲取了新鮮的成分,對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助力。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通過將創新的理念和科學技術相結合,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加上政府對藝術設計教育的資金投入,使得高校藝術設計的教學硬件設施和教學水平得以完善和提升,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應用平臺,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而這些優秀的高校學生在畢業后又將帶著他們的文化知識投身于社會文化產業中去,為地方文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動力。因此,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是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為地方文化產業儲備了大量優秀人才。作為培養優秀藝術設計人才的主要院校——藝術類高校,更是應該注重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為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保障和知識文化儲備,不斷對教學模式和管理機制進行更新和調整,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最大能量,為地方文化產業和市場規模的擴充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優秀的藝術設計人才為地方文化產業注入了活力。地方文化產業的專業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為其服務和工作的藝術設計人才。同時,這些新鮮的創新型高素質復合人才在進入地方文化產業后,能夠使得文化產業和服務更具有功能性和娛樂性,由此衍生開發的一大批高品質、高性價比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將更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除此之外,由于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融,人們已經逐漸不滿足于原有的相對傳統和局限的文化產品,高校通過對市場消費者的需求進行調研,調整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的模式,再結合當今社會中最新、最熱的主題詞,經過不斷地篩選和定位,研究出更適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高校學習中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讓他們能夠從傳統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學會發現本地的文化特色,并能夠使地方文化產品與之結合。這樣地方文化產業才能真正與現代科學技術產生聯系,真正達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甚至影響世界的目的。所以,重視對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改革和對優秀人才的培養,能夠為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活力,也能夠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奠定基礎。

四結語

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和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相互支撐、共同促進的關系。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當針對當地文化特色和經濟特點,構建出更適合高校學生發展和實踐的教學模式,將地方的文化傳統融入日常的教學理論體系,最大限度地增加理論體系中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為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力量。

作者:侯路 單位:臺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上一篇: 稅收籌劃步驟 下一篇: 保險在財富管理中的作用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级片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人成中字幕 |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亚洲 | 中文字幕不卡乱偷在线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