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3-18 02:07: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文

篇(1)

1.2堅持創新性原則高校文化建設在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創新性的原則,對學校的管理方式、形式以及內容等方面進行不斷地創新,從而豐富高校文化的內涵。在高校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應該加強創造勤奮、團結、踐行、求實的校風,學校應該積極地組織成立高校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學校的專題活動以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工作。

2高校文化建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路徑

2.1堅持傳承和創新,建立高校文化建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模式由于我國目前的眾多高校中有大部分都是由中專學校演變而來,而不同的學校都有著不同的特色和歷史,并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在高校文化建設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應該將傳承學校的傳統作為目標,通過不斷地挖掘學校的優點,以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高校應該以“文化鑄校”的戰略為指導,將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專業特色以及文化活動相結合,積極地開展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平臺,使文化的育人功能能夠得到充分地發揮,從而有利于對高端技能型專業人才的培養。

2.2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的教育方針,只有堅持這種理念才能解決傳統思想的限制,從而將高校文化建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過程的工作落實到位。高校文化是高校根據學生的特點、教育的規律和目標經過長期積累而成的,校園的文化設施、建筑、管理制度以及校園文化活動都能體現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因此,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際要求轉變為學生的道德信念,才能營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圍和環境。

2.3堅持以文化育人為主線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有著較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最受學生的歡迎。通過組織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并且具有對身心健康的自我調節功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良好的性格、形象以及思想道德品質的學生可以在學校形成一種影響力和號召力。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來引導高校的文化建設,其實就是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和思想教育讓教師和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堅定的信念。

2.4堅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高校可以定時地組織內容豐富的校訓、辯論賽、報告會以及主題班會等,讓學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有著更為深刻的領悟。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用社會主義榮辱觀來引領社會風尚,并要以培養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開展奉獻精神教育為重點。學校要積極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以及職業意識。

篇(2)

2 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時代特點

2.1 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更加強烈。今日農民,大部分不再是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莊稼人了。他們在勞作之余,有的參加自發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有的揣著書本或一頭扎進圖書室看書學科技;有的看電視,聽音樂;還有的打開電腦遨游于網絡世界,表現出對文化生活的強烈渴求。

2.2 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加快。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娛樂工具也跟進了時代步伐。彩電、音響等家電已進入了農村干家萬戶,各種群眾文化活動遍地開花,一些偏僻的農村也日漸熱鬧起來了。不僅縣市有電視差轉臺,而且很多鄉鎮也建起了電視差轉臺,有些鄉鎮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帆,絲毫不亞于城市。卡拉OK歌廳、電子游戲機、錄相、桌球等原來屬于城市的文化娛樂設施快速向農村延伸、普及。

2.3 群眾性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農村文化事業的加速發展,娛樂項目的不斷增加,極大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節假日,“送文化下鄉”活動給農民送來了文化大餐,在接受現代文化熏陶的同時,沉寂多年的傳統文化也被挖掘出來,并被賦予新的內容。以不同的藝術形式給予了農民精神享受,深受農民群眾的喜愛。現代文化與傳統藝術的并舉,滿足了不同層次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陶冶了農民的思想情操,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3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特殊作用

3.1 促進鄉風形成的主導力量。鄉村文化是農村社會經過長期的積淀形成的,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推陳出新。其內容或是優秀傳統的積累,或是現代時尚的體現,是在農村弘揚優秀傳統和倡導時代新風的有效載體,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和歷史價值,還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它往往引領農村社會某一時期思想和精神領域所崇尚的主流,這一主流主導著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農民的群體性格,對農民價值觀念、是非標準、審美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有什么樣的鄉村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農村鄉風。

3.2 增強農民素質的重要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的素質是最為關鍵的,因為只有農民的素質提高了,農民才會自覺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積極地、能動地參與到社會變革和生產發展的實踐中去,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長遠而根本的保證。而農民素質的提高,除了通過政策引導、法律規范、思想教育之外,農村當地所蘊涵的文化底蘊對農民潛移默化的熏陶,包括對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的培養,往往能起到更為有效和深遠的作用。

3.3 改變農村面貌的智力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通過發展生產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必須通過擴大民主來改進農村社會的管理。當前,生產效率較低、管理體制滯后,是我國農村存在的不爭事實,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生產力和落后的觀念。要改變這一狀況,一要增長農民知識,二要更新農民觀念。為此,除了著力發展農村教育之外,鄉村文化在內容和形式上所具有的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優勢,更容易受到農民歡迎、吸引農民參與,有利于推廣科普知識、宣傳時代新風,從而增長農民見識、開闊農民視野,幫助農民認渺》部世界,激發農民學習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篇(3)

黨的十六大規定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全面地表達了我國先進文化應有的性質、內容與風格,是對我國當代先進文化及其前進方向的科學概括。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包含著對先進文化的需要。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也需要有思想道德的文化力量。先進文化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附屬物,而是它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內在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應該構建先進的文化。這就需要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共同理想、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形成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指導思想,為解決我國如何在全球化時代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國外優秀文明成果、迎接域外文化的挑戰、弘揚祖國優秀文化精華、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蝕、防止和消除消極文化的傳播指明了方向。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先進文化作為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創造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先進的文化價值觀。在知識經濟到來的背景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傳統文化中的落后觀念已不再適應科技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拋棄傳統文化中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落后方面,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現代文明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的主體意識。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需要的先進文化,必須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又必須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既能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能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

文化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外部環境看:第一,西方發達國家采取各種方式輸出自己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這在客觀上拓寬了我們的文化視野。當前,與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伴隨的各種文化樣式已經擺到了我們面前,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如果我們喪失了文化辨別力和批判力,喪失了堅守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的文化自覺,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迷失前進的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改變著文化發展的社會環境,而我國目前文化的發展與形勢的要求相比,還很不適應。

從內部動因看: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先進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承擔著重要任務。2、加快發展先進文化,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文化建設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更是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轉向市場,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民收入穩步提高。文化總體看來,仍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這迫切要求我們適應形勢的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

我們的精神文化領域,按慣例可大體分為“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兩大基本環節,兩大環節各有其特點和規律,文化產品就其大多數而言具有意識形態和商品的雙重屬性。文化生產與一般物質生產相比,其特殊性表現至少有以下兩方面:一是工作性質特殊,文化本身屬于上層建筑,二是承擔的任務特殊,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在看到先進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本質上的統一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它們在現實實踐中的確存在差異性。其一,文化是相對獨立于經濟和政治的范疇,從本質上來說,文化作為人的精神活動的產物,具有精神方面的內容,有著多重內涵,其發展有自身特有的規律。其二,市場并不能自動識別文化的善與惡、美與丑,先進文化的發展,既要運用市場機制,又要加強管理,保證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方向。其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催生了許多與之相適應的新的進步價值觀,另一方面也使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更為復雜的狀態。社會轉型期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利益調整勢必引發一些人思想的波動,出現價值觀的傾斜。總之,面對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和文化產品與服務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國內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文化建設既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又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

篇(4)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Practice Path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Lead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ZHANG Muw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Abstract The party's 18th report made a "three advocates" of 24 words deep concise to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ffirm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culture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guidance functions.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ront,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is a small par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guide, promote effective practice to explore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path,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ful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alent round development, and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practice path

1 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由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方面內容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將這四項基本內容融入到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特別是作為青年大學生三觀形成重要時期的高等教育階段,才能更有效地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成為全民族奮發團結、和諧發展的精神力量。

高校是開展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陣地,大學生的價值觀如何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況且在當今這樣一個利益關系相對復雜、多種意識形態與思想觀念相互碰撞、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社會,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引領職能,是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高校應充分發揮其理論研究優勢,發揮其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風、學風、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堅守“道德圍墻”,引導學生身體力行“大學精神”,使大學成為社會的“精神家園”,最終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化、大眾化,形成一種良性的教育循環。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1)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觀引領下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健康發展,學校所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既要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觀的引導職能和激勵職能,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要根據本校的辦學章程完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形成機構精簡、職責明確、效能節約、考評科學、獎罰得力、科學高效的管理機制以及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激勵機制;創新學生培養制度,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彰顯學校對師生全方位、高層次、深入靈魂的大愛,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支撐,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建立勤儉節約獎勵制度,號召廣大學生“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逸為恥”,對例行勤儉節約的典范給與獎勵,激發更多大學生以身作則,踐行勤儉節約,形成一股清新的校園節儉風氣;將“樹立服務理念”作為培養當代大學生的一項基本培養目標和制度完善起來,將專業實習、社會調查、三下鄉、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常態化,從而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者,鼓勵當代大學生把為人民服務、為他人貢獻當成一種習慣,并逐漸形成甘于付出、樂于奉獻的人生態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高校通過為廣大學生搭建各類志愿服務工作等平臺,學生積極參與,實現其自身人生價值的同時,也有利于在校園中形成良好的互幫護扶氛圍,這便達到了送人玫瑰手(下轉第162頁)(上接第109頁)留余香的良好效果。當然,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高校上下各部門齊心協力,統籌各項優勢資源,才能強有力地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動力和活力。

篇(5)

關鍵詞:社會建構主義  美國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并存是當今世界各多民族國家共有的現象,但各種文化在同一社會中所處的社會地位各有不同。在西方,由于少數民族對主流文化同化的抗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很多國家開始實行多元文化教育。

筆者發現,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提倡的一些教學觀可以應用到多元文化教育中。他主要依據社會相互作用和文化環境來解釋學習,認為社會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動影響個體的發展和學習。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借鑒該理論中社會學習、最近發展區、認知學徒和中介性學習這四個原理的啟示可以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數民族及移民的教育問題。近年來美國教育界對多元文化教育這個主題給予了較多關注。本文主要以美國的多元文化教育為藍本,探討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對多元文化教育的啟示。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定義及其維度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有多種定義。一般而言,廣義的多元文化教育是通過學校的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公平;狹義的多元文化教育則是通過學校教育促進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和特殊學生的教育平等。(靳淑梅,2010)

美國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學者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 Banks)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1)一種教育思想或理念:所有學生,不論他們屬于哪一類群體,譬如在性別、民族、種族、文化、社會階層、宗教信仰等方面各不相同或屬于某種特殊群體(例如有精神障礙、失聰、失明的兒童或天才兒童),他們在學校中都應該享受平等的教育。(2)一場教育改革運動,它規劃并引起學校的改革,以保證少數民族學生取得成功的平等機會。(3)一個持續的教育過程,說明它努力去實現的理想目標,例如教育平等和廢除所有形式的歧視——在人類社會中短期內不能完全取得,需要一個過程。(白亮,2009)由此可見,多元文化教育目的在于改變整體學校的環境,使來自不同種族的不同性別的學生、身心殘障學生和各個社會階層的學生,在學校教育中享有均等教育機會。而且這種教育理念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不僅需要學校,還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才可以實現。

班克斯(1999)在他的《Historical Development,dimensions,and Practice》一文中探討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個主要維度,即內容整合(content integration)、知識建構(knowledge construction)、減少偏見(prejudice reduction)、公平教育(equity pedagogy)及授權式多元文化(empowering school culture)。內容整合是指教師使用各種不同文化的實例、數據和信息。例如講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作出的貢獻,選用教材中包含大量非主流群體的作品及女性作品等。知識建構指教師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是如何產生及如何受到種族、民族和社會地位等因素影響的。減少偏見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它包括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學生之間建立積極的關系,包括更民主寬容地對待他人。公平教育則是采用各種有效教學手段促進不同民族和社會階層的學生獲得學業成功。有證據表明,某些民族和種族群體,尤其是墨西哥裔和非裔美國學生,采用積極合作的方法進行學習效果最好。授權式校園文化指學校機構設置和實際運轉能提高每個學生的學業水平及促進其情感發展。例如,取消分軌制和能力分組,接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而非對他們亂貼標簽。

二、美國多元文化背景下學校教育的現狀

曾有數次學業成就測驗研究表明,非裔美國學生、拉美學生及土著印第安學生的測驗分數明顯低于歐裔和亞裔美國同學,這與上述群體在社會經濟地位上的差異非常一致。

現在,非裔美國人、拉美人及白人兒童之間的學業差距正在以緩慢的速度縮小。在20世紀70年代,這一差距明顯縮小。但是從80年代初期開始,不同民族的兒童在閱讀和數學成績上的差異基本穩定。同時,他們在SAT上的成績差異也在減小,但速度同樣很慢。

為什么非主流群體家庭的學生成就測驗成績遠落后于歐裔和亞裔的美國學生?原因有經濟、社會、家庭、文化及學校對他們不公正的對待等。許多非主流群體居住的社區普遍存在著長期失業、無業及工薪微薄的現象,對其家庭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另一個不利條件是他們所能進入的學校,如市郊、私

[1] [2] [3] 

立學校、教會學校甚至鄉村學校教學質量欠佳、合格教師過少且學生人數過多。通常,少數民族學生之所以表現差是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與其文化背景不一致。而學業成績出眾也很可能不被學生所在的群體認可。相關研究發現,在許多非裔美國學生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他們中努力學習的孩子會被同伴指責為“模仿白人”。相反,許多亞裔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取得出色的學業成績,因此會給孩子施加很大的壓力。于是,許多亞裔兒童在學校里表現非常出色。非裔美國人、土著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國人一般喜歡與他人合作,他們在合作條件下比在傳統競爭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如果學生的母語和方言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則他們可能會降低對學校的認可度。另外,由于對非主流群體家庭的學生抱有低期望,同時也是出于好意,教師或管理者將這些學生不恰當地安置在低能力組中或進行分軌,或讓他們接受某種特殊教育。學校的低期望導致了學生的低學業成就。

非裔美國學生、拉美學生及土著印第安學生的低學業成就也許只是暫時的。近幾十年來,隨著非主流群體逐漸有了穩定的經濟保障并跨入中產階層,其后代的學業成就將有望與其他群體保持相當。而學校這個中產階層機構具有打破貧困的惡性循環的功能,它所要做的就是為貧困兒童多提供成功的機會。學校若要提高非裔美國學生、拉美學生和土著印第安學生的學習成績,則應實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或采取一些已被實踐證明的有效措施。

三、社會建構主義對多元文化教育的啟示

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是當代建構主義的一個分支,對多元文化教育的開展有很多有益的啟示。他強調個體學習在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社會可以對個體學習發展起到支持和促進作用。該理論中有四個重要的基本原理,即社會學習、最近發展區、認知學徒和中介性學習,它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五個維度:內容整合、知識建構、減少偏見、公平教育、授權式多元文化等,是內在統一的。

.社會學習

維果茨基強調學習的社會性,指出兒童的學習是通過與成人及有能力的同伴的交互作用來進行的,故主張學生間、師生間的合作學習。不同種族、民族、社會階層的學生之間應該消除偏見,將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后合作學習。因此多元文化教育應該倡導雙語教育、公平教育,反對能力分班,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能充分接觸多樣文化的合作學習。

.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是介于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如學業成就),與經別人給予協助后所可能達到的水平之間。兒童對處于最近發展區中的概念學習得最好。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一起學習時,他們中可能有這樣一個同伴,該同伴能在稍高的認知水平上完成一項特定的任務,且在最近發展區內,則他可以幫助或影響其他同學完成一項他們自己單獨不能完成的任務。可見,比起和學生處在不同認知水平線上的教師,水平大致相同的學生之間互相協助使得學生更容易在最近發展區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取得較快的進步。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在學習中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

.認知學徒

認知學徒是指學習者通過與某個專家的相互作用,逐漸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這里的專家既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比自己優秀的同伴。讓學生當老師的“學生教學”是認知學徒的一種形式。讓學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性的學習小組中活動,使較優秀的學生幫助不太優秀的學生完成復雜的任務。例如,來自亞洲的學生對亞洲文化有比較直觀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可以向其他非亞洲文化背景的學生講解亞洲文化并在講解中加深對本族文化的理解。

.中介性學習

中介性學習即提供支架的情境性學習。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應該給學生提供復雜的、困難的、現實的任務,然后給予他們充分的幫助以完成這些任務,而不是只教授點滴知識,并期望某一天學生能夠完成復雜的任務。情境性學習主要是指現實生活中、真實活動中發生的學習。多元文化教育中應利用學校的多元種族特色,讓學生置身于和多種族、族群直接接觸的情境。身處白人、拉丁美裔和非裔為主的學校或社區的學生,十分缺乏與不同種族和社會階層團體直接接觸的機會,因此可利用影片、錄像帶、照片等替代性方式。另外,還可以在多元文化校園中舉辦民族集會或某個團體的特殊慶祝活動,在學習他族文化的同時還能聯絡感情,消除成見。

綜合上述四個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時,在社會學習的前提下,鼓勵學生間在最近發展區內,扮演認知學徒的角色,進行中介性的學習。這樣可以更好地進行內容整合、知識建構、授權式多元文化,以達到減少偏見、公平教育的教育目標。

篇(6)

宿舍文化作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園環境中,把學生作為主體,把宿舍及其周邊場所作為主要活動區域,把積極向上、健康的課外活動作為主要活動內容,把校園精神作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學生共同創造和享受各種文化形態的群體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對優良學風的養成起著積極地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構建和完善中不斷地得以促進和發展。特別是在當前高校后勤社會化工作的逐漸深入,學生公寓制與社會化管理模式已經開始施行,學生宿舍越來越成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高校大學生管理和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勢必要向學生宿舍轉移。

二、新時期加強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一)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好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

集體主義本身是對社會主義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關系、經濟關系的概括,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它不但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個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同時也是社會主義集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在大學生群體中,每個個體來自不同的地域,受到過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個人在處理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系時,就會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特別是在當前多元價值觀開放的年代,大學生對個人、集體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處理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都是符合社會主義社會性質和發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學生對待集體和社會的態度已經超出了社會主義價值觀所倡導的范圍,甚至已經滑向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深淵。這就要求高校應該及時地對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積極的引導,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堅決杜絕學生個人利益至上的不良習氣,想方設法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在實際生活中養成集體主義至上的觀念。

(二)幫助大學生提高現實交際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從小幾乎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較為習慣“唯一”的生活狀態。進入大學之后,臥室由在家時的一人間變為了四人間或六人間,以前的屬于自己的私人區域變為四個人或六個人的私人區域。環境的突然改變沒有立即帶來大學生心理上的變化,當代獨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溝通障礙和個人主義思想在大學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溝通更是成為了阻礙宿舍里、室友間深厚友誼養成和寢室良好學風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別是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善于運用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通過網絡來學習和生活。同時,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寧可選擇不相信寢室的室友,反而將這種情感的宣泄和釋放通過網絡來實現,從而使得本來應該屬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往,嚴重淡化了學生的現實感,忽略了構建現實良好人際關系的生存守則,導致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缺乏現實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達能力,進而導致不少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后,長時間適應不了現實社會生活,存在嚴重的溝通障礙和社會融合力。對大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群居生活,幫助大學生在集體中重新定位自己、發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新時期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淡薄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在逐漸淡化著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自我意識、成長意識不斷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年價值觀的形成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從而導致了利己主義、拜金主義。部分大學生過度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忽視了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實現,在很多大學中都存在著大學生為得獎學金、評先進資格、入黨資格等進行明爭暗斗、撕破臉皮的現象,對學校的校風、學風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這值得引起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重視。

(二)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認為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非常困難。其原因就在于書本上的內容和現實的發展有時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現實生活中,同學們發現書本上闡釋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是脫節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的所有努力都會白費。同時,任課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往往僅限于課堂,走出課堂后,很少有時間和機會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成了鞏固課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員。但是,一個輔導員往往要帶幾百個學生,不可能對每位學生的思想狀況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現實狀況是大部分的輔導員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瑣事,往往忽視掉對學生至關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也僅體現在每年定期舉行的各種大型活動中,并沒有將這項工作細化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造成學生在形成集體主義意識的過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喪失了這種思想認識。

四、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

一般來說,大學里的各個學院(系)相對比較獨立,學生群體主要有學生宿舍、班級、年級、學院(系)等四種群體組織。其中,宿舍是大學生四年中呆的時間最多的場所和活動區域,生活里的瑣事閑聊、學習中的奮進拼搏、情感中的歡樂悲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同寢室的人。因此,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就成為了當前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充分利用寢室文化的構建,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的意識,努力增強他們的凝聚力。例如,舉辦寢室美化大賽、寢室才藝大比拼等活動,充分釋放和挖掘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在打造完美寢室的過程中,認識到集體的力量、感悟到集體的溫暖,讓大學生明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辯證關系。只有這樣寓教育于活動中,把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與自身的實踐統一起來,才能使集體主義教育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才能更好地弘揚集體主義精神。

(二)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試金石

當前,各高校對于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上,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和引導促進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但是,對于如何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情況,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來得出結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發展階段,探索寢室文化建設如何促進學風建設的方向正好賦予了寢室文化建設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培育情況的這一重要使命。寢室文化建設的優劣直接反映著這一寢室凝聚力的高低,體現著寢室個體最基本的集體主義意識和集體榮辱觀。一個寢室的文化氛圍營造的特別好的話,相對來說,該寢室在寢室之間的感召力、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就要強得多;相反,該寢室各種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各項指標都是呈負增長的趨勢。同樣的,如果一個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強的話,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寢室文化的構建。

五、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作用發揮

(一)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

良好的宿舍環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靈。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員打造好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同時還需要大學生與宿管人員一起維護,將基本的物質環境盡量最優化,使得宿舍環境為學校的校風建設、學風建設提供最佳的教育環境。真正讓學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邊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這就要求,宿管人員要在衛生干凈整潔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宿舍布局,將不同學院和專業劃定在不同的區域,這樣便于開展個性化宿舍建設評比活動;同時,根據以學院和專業為單位的寢室劃分,不同專業的同學根據他們的專業特色,從整體色調、墻貼內容、物品擺放、綠化美化等方面進行寢室風格的設計,力爭打造專業特色鮮明、格調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積極向上的文明風氣,弘揚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強化科學的宿舍管理

篇(7)

中D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3-0138-03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1]大學生作為當代社會的青春力量,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價值取向將決定整個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因此,教育引導他們認同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工程,它需要多方主體長期共同努力。高校文化建設作為高校實現文化傳承創新職能的重要途徑,既是大學生廣泛參與其中的有效形式,更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載體。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2]。本文試圖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設之中,通過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改善校園文化環境,加強文化宣傳,豐富文化實踐等途徑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獨特效果。

一、弘揚傳統文化,增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認同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3]因此,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立足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4]。

立足文化傳承,要通過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工程,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使廣大學生深入體會“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思想;“專心致志、以事其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精神;“輕諾必寡信”“言而有信”的誠信觀念,以及“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的友善理念等等,增強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從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強大的文化認同。

二、改善文化環境,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心感悟

“環境文化是文化內核的物化顯示和涵育載體,蘊含文化品格的良好校園環境,具有重要的隱性育人功能。”[5]每所高校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物質文化基礎。獨具特色的建筑景觀、造型別致的藝術雕塑、歷史積累的語錄事跡、莊嚴肅穆的校徽校旗、賞心悅目的綠化景觀等,它們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比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字段對道路、樓宇、雕刻等校園景觀進行命名,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著力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文化長廊、文化墻等建筑景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總之,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融入到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之中,學生置身其中感受美麗與文明,領略自由與和諧,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心感悟,從而自覺約束言行、提升修養、健全人格。

三、強化文化宣傳,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積極有效的文化宣傳會為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因此,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要在宣傳和普及上下功夫。經過長時間發展,無論是以校報校刊、校園廣播、宣傳櫥窗為代表的校園傳統媒介,還是微博、微信、貼吧、QQ群等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平臺,均已在廣大青年學子中具備了廣泛的影響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園媒體平臺的輿論導向功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廣泛宣傳。需要注意的是,在宣傳途徑的選擇上,要主動占領新媒體平臺,靈活應用微博、微信、貼吧、QQ群等學生日常接觸較多、互動及時方便的網絡平臺和工具,搭建網絡交流平臺,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僅會激感的共鳴,還能更好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在宣傳內容的選擇上,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與大學生密切關注的社會熱點和息息惦念的成長成才問題相結合,才能激活他們內心的積極情感,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篇(8)

1繼承文化傳統:中華傳統文化凝聚起的核心價值

以儒家為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凝聚起來的核心價值觀源于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化,經孔子奠定思想基礎、董仲舒發展完善,形成于西漢武帝時期。它的核心內容即是大家所熟知的“三綱五常”。歷史發展表明,國家的強盛與否,與核心價值觀能不能發揮作用有內在的關系。

通過史料可知,周王朝的繁榮昌盛與周公制禮作樂緊緊聯系在一起。周公制禮作樂本的是親親與尊尊兩條線。“親親”是按照血緣的關系劃分親疏遠近,“尊尊”是按照政治爵位的等級劃分尊卑貴賤。周朝的文制本來燦然明備,但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就剩下一副空架子。孔子看到有對禮樂的僭越行為,表達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憤怒。面對周王朝的分崩離析,孔子選擇“知其不可而為之”,他以“仁”為禮樂注入了價值的靈魂!孔子的思想后由董仲舒繼承發展,并依據儒家的思想提煉出了一套“三綱五常”的價值觀規范人際關系,從而和儒家思想一起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反之,當核心價值觀不能發揮作用的時候社會便處在動蕩不安之中。以南北朝為例,在南北朝近200年的歷史中,國家分裂為南朝和北朝。南有宋、齊、梁、陳;北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國家分裂、戰亂頻仍,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同時,由儒家思想建立起來的核心價值觀也遭受冷落,整個社會又一次陷入禮崩樂壞的境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杜牧詩)描述的是陳后主沉迷于靡靡之音,視國政為兒戲,終于丟掉了江山;“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李商隱詩)以對比的方式描繪出了北齊君臣荒唐的歡笑和周師驟然敲響的戰鼓聲,一個“玉體橫陳”的典故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國家的動蕩和禮樂文化被摧殘的程度。如何重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歷史交給宋明理學的時代課題!宋明理學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它重在重整中華文化、豁醒國民道德意識,宋明理學在宋明王朝近600年的歷史中為社會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綜上可知,每一個穩定的社會都有其賴以支撐的核心價值觀。以儒家為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凝聚成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在推進國家統一、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到過積極作用。

當然,強調“一切系統的發育必然都受基因的控制”,并不意味著文化基因的傳承從來都一成不變。一方面,傳統價值觀形成的價值信仰作為繼發性遺傳因素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基因;另一方面,自然法則中的優勝劣汰在文化系統中一樣可以得到證明。所謂繼承傳統,就是要繼承那些超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恒價值、具有當代意義的文化精神。也即是說,我們不可能照搬照抄傳統,而是需要處理好文化的守成與創新的關系。

2反思文化傳承: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

歷史學家錢穆說得十分清楚:“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產生。”所以,文化不僅活在散佚的壁畫、殘損的曲譜、發黃的典籍里,它更主要的是活在135億中國人的心中,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精神的家園。反觀以來,我們民族在處理文化問題時,就會發現存在“矯枉過正”的傾向:比如,奉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拿來主義”文化發展觀,卻因過多地移植西方文化導致文化缺乏創新活力;奉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二元文化觀,對文化現象的做物質與精神的閹割,從而忽視了生命有機體特質;奉行文化上的功利主義,以文化建設為手段換取經濟的增長點,使文化淪為經濟的附庸、“市場的奴隸”。

當今,我們已經從革命時代、政治時代、經濟時代、民生時代進入到了文化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某種程度上體現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并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因為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文化的根本”“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先進文化的精髓”,“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要之,中國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必須筑牢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并通過構建核心價值觀重建中華民族的價值信仰。

3重塑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選擇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培育核心價值觀可以充分運用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將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有特質的部分傳承下去,由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認知、認同、共識到統一行動的強大效果。

31弘揚和諧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中華民族歷來是以追求和諧見長的民族,和諧思想是古代文化價值取向的重要維度,也是中華文化信息庫中的優秀基因。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層面看,我們要弘揚和諧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中華文化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遵循自然的規律。《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觀,充分體現了自然與人倫的統一;莊子有“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的天道和諧的自然觀;《禮記?中庸》強調“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人的和諧發展以及“中和”的德性提升到了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高度。宋代思想家張載在總結前人“天人為一”“天人相參”說的基礎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命題,指出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個和諧的宇宙家庭,應該親密無間,共存共榮。

和諧思想在人與人的關系上體現為“以和為貴”的人際觀。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衛靈公》);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并以 “性善論”為基礎闡述他的“人和”思想,描繪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理想中的和諧社會;老子主張通過“無為而治”的方式,達到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狀態;佛教有心性和諧的思想,即便罪大惡極的人,通過修行也可以達到成佛的境地。

和諧思想在人的身體與心靈的關系上強調“神形合一”的身心觀。人生在天地間,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人格,以實現個人身心的和諧。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論語?季氏》)“四絕”(《論語?子罕》)“五美”《論語?堯曰》“九思”(《論語?季氏》);道家主張“和其光,同其塵”,要求人們擦去世事紛爭落在自己心靈上的俗塵,以一顆淡泊明凈的心靈看待外物與自己。

和諧思想在對待民族關系、國家關系上體現為追求“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周易?乾卦》中說:“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即主張萬邦團結,和睦共處。孔子也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即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主張以交往感化外邦,反對輕率地訴諸武力。孟子則提出“仁者無敵”“以德服人”(《孟子?公孫丑上》),提倡王道,反對霸道。

以上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信息庫中的優秀基因,正因為它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積淀,才能成為我們價值觀的基礎,才能在構建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發揮“最大公約數”的基礎作用,從而形成統一的思想戰線。和諧思想是中華文化對人類的特殊貢獻,在當代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當前,踐行核心價值觀可以充分運用傳統文化的優秀資源。弘揚和諧文化,對內可以起到協調社會各方面利益關系,減少摩擦、矛盾和沖突,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對外可以化解中國、國強必霸論等負面影響,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樹立和平、和諧、穩定的大國形象。

32堅持德法相輔,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用法律維護中華傳統美德是弘揚傳統文化、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有效保障。當前,用法律維護中華傳統美德是弘揚傳統文化、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有效保障。無須舉例,我們這個時代挑戰人的倫理底線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果不能發揮法律的作用,道德行為就得不到保護。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法律是道德的最后防線,治理國家必須把德治與法治有效結合起來,讓法律成為保護善言、善行和善政的基礎。但是,堅持德法相輔,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還需要培養公民的法治思維,實現從人治思維向法治思維的轉變。

傳統制度文化中的人治思維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民主制度的需要。根除傳統制度文化的負面影響,就應當堅持德法相輔,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更進一步地說,就是要培養公民的法治思維,實現從人治思維向法治思維的轉變,讓依法治國的觀念成為全體公民的內心準則。

文化基因論認為,一個社會系統的文化可以通過轉錄和翻譯傳入其他社會系統,進而影響被傳入的社會系統。受西方“民主”“科學”的影響,我們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社會主義社會講的“民主”與西方不同,核心是講人民當家做主。但是,要人民真正當家做主便要人民了解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思想上認可社會主義,并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政治建設中來,即要有參政議治的能力,這是核心價值觀在新的制度體系下應當發揮的主要功能。聯系實際來看,當前全國各地“道德講堂”建設搞得風生水起、如火如荼,但是如果將“道德講堂”認作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典型顯然不夠。因為核心價值觀要發揮的功能不僅僅是道德層面,它一定是依附于制度體系下的倫理觀念。因此,讓公民更深刻地理解并認可意識形態,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公民關注政治、理解政治、參與政治的能力是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題中之義。

33傳承道德理念,深化公民道德建設

傳承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喚醒公民潛隱的道德自覺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準則具體概括為“八榮八恥”,十進一步將其凝練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當前,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

《孟子?告子》篇中有這樣一段話:“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告子》)舜在見到善言善行的時候為什么會有“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反應呢?因為人性生來就是善的,也即是說,中國人從來都不缺乏善心,此善心“人皆有之”,人本來就有的善性可以具體表現為個體本有的四端之心: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由是可知,孔子以“仁”為禮樂文化注入價值的靈魂,孟子以“性善”確立中華文化的價值之源,人生而本有的善性是人之異于禽獸的大本,是個體安身立命的根本原則。

篇(9)

大學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甚至引導著社會文化的進步。高校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探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從而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現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在物質方面投入較多,在精神方面投入不夠。在高校掀起的一輪輪舊校區改建、新校區建設熱潮中,許多院校一味強調美化校園環境,重視物質條件的改善,一些上級主管部門的評估檢查也只看重這些外在因素。殊不知精神文化才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涵,是校園文化存在的價值意義、職能作用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多局限在學生管理和娛樂層面,思想意識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彰顯。校園文化雖然有管理和娛樂的功能,但更重要的卻是它的思想教育功能、控制功能和導向功能。校園文化的核心和實質是超功利主義的,它以文化為載體,著眼于精神建設,直接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它要賦予大學生一種文化意識,使其長期置身于濃郁的精神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不自覺地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品格。(三)多元化社會思潮的影響,使大學生的政治觀和價值觀易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各種非主流文化蜂擁而來,紛紛以“時尚”的面目在青年大學生中大行其道,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社會思潮與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趨勢,道德主義與功利主義、群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等級觀念與平等意識的沖突,也在大學生群體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四)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更多地側重于職業價值觀教育,忽視核心價值觀教育。隨著職業忠誠、責任感、專業進取與創新、團隊協作與職業規范等職業道德、職業態度以及職業價值觀成為企業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許多高校紛紛把職業價值觀教育放在首位,而忽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職業價值觀雖然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內容,但職業價值觀并不等同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價值觀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作為指導,來落實工作領域提出的具體要求。

二、高校領導者價值觀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

一般來說,高校領導者的價值觀對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三個方面的影響:〈1〉高校組織的主導價值觀是高校領導者個人價值觀的群體化,高校領導者的價值觀影響校園文化的主導價值觀,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組織主導價值觀。形成學校校園文化的主導價值觀的過程,必然要求學校領導者對校園內各種價值觀進行篩選、揚棄,引進和倡導優良的價值觀。而高校領導者這種行為過程必然受到其自身價值觀的支配。因此,高校領導者價值觀對校園文化的主導價值觀必然產生重要影響。〈2〉高校領導者的價值觀對校園文化的不斷提升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對高校的發展提出了現實的要求。而高校的發展同樣也要求學校組織共有價值觀先行得到提升。也就是說,學校必須通過不斷提升校園文化,更新校園文化的主導價值觀,從而才能推動學校各項建設的發展。由于高校領導者在高校組織管理層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高校領導者是高校組織文化提升的推動者。推動學校建設不斷發展是高校領導者的主要職責,而形成學校發展的建設力量必須依賴學校組織共同價值觀的驅動,因此,高校領導者必須倡導和推動校園文化的不斷提升。高校領導者在推動校園文化提升的過程就是其價值觀實踐的過程,因此,高校領導者價值觀對校園文化的提升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3〉高校領導者的價值觀通過其在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的組織指揮工作中發揮作用。校園文化的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復雜工程。由于這種文化工程的無形、易變、復雜、系統等特性,決定了開展這一工程所具有的相當大的難度和巨大的工作量,必須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團隊進行實施。校園文化建設工程是學校建設的基礎,影響甚至決定了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作為學校發展的主要負責人,高校領導者必須把校園文化建設當作自己的一項關鍵的建設工程來抓。因此,高校領導者必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組織指揮者。高校領導者組織指揮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其不斷調整自己的價值觀,不斷影響他人的價值觀的過程,其價值觀通過其在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的組織指揮工作中發揮作用。

三、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推進價值觀教育

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的預備期,是走向社會前的集訓,學校生活是校園學習過程的深化和拓展,是對社會實踐的展望和準備。學校校園又是一個小社會,校園文化和創造的文化環境同樣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在校園里化成實實在在的切身體驗,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和今后認知社會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因此,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全面推進價值觀教育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對形成高校教學能力和取得優異教學績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是要讓大學的和諧文化和先進文化精神在具體實踐中得到踐行和弘揚。大學的和諧文化、先進文化與其創建活動本身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高文; 李燕;新形勢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 黃山學院學報 2010年06期

篇(10)

一、高校校園文化概述 

1.高校校園文化的含義 

高校校園文化,是學校組織的以學生和教師為主體的社會群體文化,是高等院校以教師和學生特有的思想理念、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人生態度等為核心的及承載著這些較直觀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它既包括學校濃厚的文化氛圍、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諧的人際關系、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的優良傳統,又包括教育設施、學校制度規范及人財物等。 

高校的校園文化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所逐步創造和積淀起來的,它體現了一個學校的辦學特色和人文精神,是一種精神財富的傳承。高校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會推動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和形成,激發師生創造力,增強高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2.校園文化的分類 

(1)根據校園文化的存在形態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可以把校園文化劃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質形態的校園文化是指各種物質性的存在于構成,主要是指學校的一些硬件設施,例如學校的圖書館、教學樓、行政樓、宿舍、學校綠化美化及各種教學設備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存在,看得見摸得著,是學校進行教學和管理的物質依托。由于物質形態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和不同類型的學校,它的物質文化存在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總是不斷變化發展。精神文化則是學校的“軟件”,是指學校師生所共同持有或是倡導的價值觀念、人文精神、教育理念、道德情感、教風學風等,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反映的是一個學校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觀念方面的特點。一所大學的精神面貌如何直接影響著他所培養的學生的整個精神面貌,影響著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在每一所高校中,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相互融合的不能分開來談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隨高校的育人目標產生深遠影響。 

(2)校園文化根據文化的主體來劃分,分為學生文化、教師文化和學校組織文化。 

學生文化是校園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指以學生為主體的那一部分文化。教師文化對學校的文化起到引導作用,教師文化是指以教師為主體的那一部分文化,大學中教師是學術文化的主要生產者,因此學術文化與教師文化具有密切的聯系。在學校中除了以學生和教師為主體的文化之外,還有一些文化以學校為主體的,比如學校的整體所體現的文化特色、學校的校訓校規、教育理念,等等。學校組織文化體現的是整個學校的某一個方面的精神風貌。 

二、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1.目前我國校園文化建設存在機遇和挑戰 

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給我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有利的外部條件。教育的發展有賴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的不斷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國家不斷增加教育支出,為高校文化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另外,隨著我國高校與國外高校的不斷交流與合作,國外高校文化建設的豐富經驗不斷地引入我國高校的建設中來,高校的管理者和建設者不斷開拓視野、創新思維,將我國高校文化建設的舉措與國外高校文化建設的具體有效措施很好地結合,以更好地促進我國高校文化建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這些都給我國高校的文化建設提供了發展機遇。 

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對高校的文化建設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與國外的不斷交流往來,西方資本主義國的一些資產階級思想隨之傳入我國,資產階級的一些不良思想嚴重影響到我國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并且他們從來沒放棄對社會主義和平演變的想法,企圖通過文化滲透達到目的,對此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警惕。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政治體制的改革相比相對滯后一些,高校的發展和專業及課程的設置還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需要,大學生在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應用中存在矛盾,許多大學生在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時感到力不從心,再加上近幾年大學生就業狀況不容樂觀等,這些問題的出現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大學生對高校教育的不滿。多數學生對當前社會的風氣感到不滿意,面對就業政策的改革,大學生新的就業觀尚未形成,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也與現實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許多大學生在踏上社會和工作崗位時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大學生的這種不滿情緒和失落感在校園文化中也有所反映。要解決這些問題,必然對高校的文化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 

2.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些誤區 

當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效果。只有認清這些存在的問題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目前,一些高校往往重視顯而易見的物質文化建設,對學校的建筑物、設備、校園綠化、豎雕塑等方面下大力氣,舍得出巨資,他們認為物質文化建設是實實在在的,既可以樹立良好的學校形象,又可以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良好的熏陶。然而,許多高校卻忽視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認為精神文化是虛的、空洞的,沒有具體建設的必要。其實不然,校園文化建設的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兩者是統一的,忽視其中的任何一種都會影響到校園文化的整體建設。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依托,但是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重點。因此,只重視物質文化建設而忽視精神文化建設會嚴重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協調性,導致其發展結構的不均衡。 

(2)校園文化建設中形式主義嚴重。 

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工程,而是伴隨學校的發展不斷改善和優化的一項長期工程,在建設中許多高校存在著形式主義。許多學校領導并不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或是考核,便拉幾條橫幅或是標語走走過場,或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搞一些形象建設,并沒有根據實際需要和建設要求來搞。另外,學校社團越來越多,有相當數量的社團陷入形式主義,在活動的內容上欠科學,往往滑向娛樂化、膚淺化和形式化,使社團失去它應有的作用。 

(3)把高校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面。 

當前,許多高校把文化建設僅僅是當作學校進行學生管理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載體,并沒有認識到校園文化的深層育人功能,更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校的總體發展規劃中,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和育人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和實施。在這種情況下校園文化的功能很難得到充分的發揮。 

3. 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 

(1)正確把握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大方向。 

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和大眾輿論方向,大力加強以價值取向為重點的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對整個精神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高舉三面大旗,即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為主旋律,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方向發展。校園網絡、校園社團等各種校園媒體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陣地,因此,這些文化建設載體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方向,還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不斷創新。 

(2)營造良好的學校氛圍,形成優良的校風。 

優良的校風是由良好的教風和學風組成的。因此要形成良好的校風,必須加強教風和學風的建設。校風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中逐漸形成的一種主導風氣和精神面貌,是該校師生共同擁有的、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是一個學校綜合文化氛圍的反映。要大力倡導科學文明、嚴謹求學、勇于創新的,具有時代特點和學校特色的良好校風。要不斷地加強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使教師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此推動良好教風的形成;要全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不斷完善學生的行為習慣,營造積極進取、實事求是的學習氛圍,以此推動良好學風的形成和發展。 

(3)科學有效地開展校園活動。 

校園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校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注意其有效性和科學性。要廣泛開展主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弘揚中國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將科學知識的學習和人文知識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開展新穎的科技創新活動,通過該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根據大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發展的需要,有計劃、分類別地開展主題學術報告,既要邀請學校內部有名的教師或專家,又要邀請校外著名的專家和學者,通過學術報告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學識,開拓他們的視野,最為重要的是啟迪他們的人生,學會做人做事。總之,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既要豐富多彩,又要注重活動的實效性。 

(4)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要講求實效性。 

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要講求實效性,避免形式化。校園環境的建設要注意校園建筑的協調發展,講科學規劃,遵循學校的發展規律和學習自身的特色,建筑物與校園綠化講究和諧統一。校園景觀景點的設置要科學合理,反對鋪張浪費。可以通過立雕塑、設景點來紀念某一人文或是每個有意義的歷史事件,使其產生感染和育人的作用,建造現代化的展覽設施,使其發揮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 草原課文主要內容 下一篇: 一年級數學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看 | 在线看黄a∨无毒网站免费 永久A电影三级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观看AV | 亚洲欧美卡通在线一区 | 日韩国产欧美一二三区 | 中文字幕日本乱码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