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匯總十篇

時間:2024-02-10 16:21: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計量經濟學的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計量經濟學的發展

篇(1)

數量經濟學內涵

數量經濟學概述。隨著經濟的發展,單純將研究重點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的定性研究基礎上,脫離了理論基礎和數量分析,已經無法滿足指導經濟運行的實際需求。因此,有必要將經濟變量之間的變動關系通過一定的數量關系表達出來。數量經濟學應運而生。數量經濟學是一門方法論體系的學科,為其他經濟類學科在研究過程中提供一些分析工具以及具體的方法。研究人員和政府利用數量經濟學探討和研究的量化關系,可以有效地指導現實社會經濟的運行,從而制定出相應的可靠計劃和政策。

數量經濟學與經濟學的聯系和區別。在我國,數量經濟學由經濟理論指導,以質的分析為基礎,用數學方法和計算技術研究經濟數量關系。數量經濟學屬于經濟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學科。在數量經濟學研究領域中,各界大都將研究重點放在經濟運行機制以及具體的資源配置方式,其本質則是利益的分配和協調機制不同。由于利益不同,具體的表現形式將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研究對象、前提假設、具體研究方法等當面的不同。

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情況

我國數量經濟學發展起源 。我國數量經濟學的學科雛形最早于改革開放后產生。1979年,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于光遠召集了各學科的學者參加“開展數量經濟研究,成立中國數量經濟研究會”座談會,大會中提出“經濟數學方法”是可以成為研究領域名稱的,然而并不適合作為學科名字。座談會隨即提出了十幾項名稱,最后于光遠拍板命名為“數量經濟學”,英文名叫“Quantitative Economics”。不久,烏家培為組長帶隊赴美國訪問并學習,回國后他籌建了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第一家數量經濟學研究機構就這樣誕生了。

1984年10月10日至16日,全國數量經濟研究會在合肥召開第二屆年會,會上決定將“全國數量經濟研究會”改名為“中國數量經濟學會”,這一名稱沿用至今。從此以后,數量經濟學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并且在這個領域內出現了經濟科學工作者同自然科學工作者相互結合的趨勢。各類數量經濟學研究機構、學術團體紛紛成立,國內各大高校都開始設立數量經濟學專業或數量經濟學研究方向,幾乎所有的經濟類專業都開設了計量經濟學或數量經濟學專業課程,尤其是在碩士生和博士生,計量經濟學更是成為必修的核心課程。我國數量經濟學的發展方興未艾。

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線路。在1979年至今的30多年里,數量經濟學在我國按照兩條線路發展。一是數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二是現實經濟問題的應用研究。

在理論方法研究中,數量經濟學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兩個特征。第一,研究成果由早期的教科書和譯著,轉變為后期的專著和學術論文,且大多為經濟計量學的內容;第二,從學術論文中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數量經濟學的研究由淺入深,技術含量由低到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科書有再版了多次的李子奈、潘文卿編著的《計量經濟學》、趙國慶主編的《計量經濟學》,譯著則首推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如克萊因(L. R. Klein)獨著或合著多本計量經濟學的著作等。有代表性的專著和學術論文包括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量關于投入產出、線性規劃、系統分析原理的著作,這時期的研究成果較多地帶有前蘇聯經濟學理論的色彩,不完全屬于純西方經濟計量理論;20世紀90年代后,數量經濟理論方法研究日益向縱深向下發展,各種預測算法、組合模型理論等層出不窮,這一時期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典型的經濟計量方法論。

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另一條發展線路是對中國現實問題的應用研究。這類研究隨著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體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在20世紀80年代,數量經濟學方法剛剛傳入我國,學者的研究重點多在以計量方法解決當時的經濟問題,如國民收入增長率的定量分析、鋼板消費量和工業儲量探討等。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又面臨著一些新的熱點問題,如經濟全球化、國有企業改制、經濟體制改制等。進入21世紀后,計量模型和方法在現實問題研究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呈現出較強學術性。

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特點。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形成與發展,不僅引進了西方經濟學的相關內容,還結合了我國的實際國情,將經濟學分析的數理方法、計量工具和模擬技術統一在一起,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獨特的方法論體系。這一方法論的形成及發展成為我國現代經濟學發展的必要基礎,也將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增磚加瓦。

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方向與展望

數量經濟學的應用范圍將被拓寬。未來,通過對資源與需要、社會經濟關系、理、經濟信息以及價值判斷等實際問題進行剖析,數量經濟學的應用范圍將被拓寬。延伸范圍包括數理經濟學中的博弈均衡理論,計量經濟學方面的博弈模型參數的估計以及檢驗問題,以及模擬經濟學中的非均衡、非穩定變量的研究。

更加注重量化分析。量化分析就是將一些不具體、模糊的因素用具體的數據來表示,從而達到比較分析的目的。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在對經濟的研究中將更加注重量化分析。在社會高需求的作用以及國際經濟形勢日益復雜的趨勢下,更高級數的數量經濟學將會成為主流,更多的人才也有望涌入這一學科及領域。

篇(2)

從哲學理論的意義上講,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讓人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價值。總理曾說過“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經濟發展指標水平與社會發展程度未必是成正比的,甚至還可能使這個國家在發展之路上出現異常。因此,我們應該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設置評估標準,為國家的發展做出正確參考。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需要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反思和批判,因此,我們應該從哲學的角度上來看社會的事物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需要完善和改進的。本文將從哲學的角度對經濟發展衡量指標進行客觀的思考。

一、從哲學角度審視經濟發展衡量指標

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的核算體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亞當·斯密的教條是:“每一個單個商品——從而合起來構成社會年產品的一切商品(他到處都正確地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的價格或交換價值,都是由三個組成部分構成,或者說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這個教條可以還原為:商品價值=v+m,即等于預付可變資本的價值加上剩余價值。”他的錯誤在于把年產品價值和年價值產品等同起來,認為全部收益,全部總產品,對一個國家來說都可以分解為純收益,即認為商品價值最終會全部分解為收入即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也正是當前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核算體系的問題,它并沒有反應出價值是從哪里創造出來的,而且將一些重復的、無效的勞動也累加進去計入經濟的增長。例如,政府組織一批人把錢埋在地下,然后再雇人把它挖出來,以此來求得一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在一個現實經濟中,一筆初始的投資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使社會的經濟總量發生成倍的增加,這就是乘數效應。但是這種做法是有大前提的,那就是資源沒有充分利用,社會有大量閑置資源。如果在資源已經充分利用,沒有閑置資源,社會發展布局仍然參照“把錢埋在地下”、“破窗經濟”這些創意,就將成為畫蛇添足的徒然損失社會財富的事情。因此,當前經濟發展衡量指標嚴格意義上說是違背了哲學的部分原則的,沒有全面、發展地看問題,還有可能給經濟發展的布局給出錯誤的指引。應該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原則,讓經濟的發展評估更加科學。

二、經濟發展衡量指標現狀在哲學體現上的不足

第一,經濟發展衡量指標不能對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做出客觀、全面地反映。即使是一些微小因素的變化,或是被忽略的行為,都會影響經濟發展衡量指標的數據,使得這種數據的客觀反映出現一定的偏差。比如,農民在家自給自足的生產勞動、不法分子進行的地下交易、走私活動以及其它隱性經濟都很難在經濟發展衡量指標中體現出來,這很可能會導致主觀判斷和客觀實際不符,最終引起決策的失誤。又如,經濟發展衡量指標不能反映人們對社會多元文化的要求,不能反映出幸福指數、教育質量、醫療保健、安全感等,并將這些客觀因素遺漏在經濟的邊緣,而這些正是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觀指標。

第二,經濟發展衡量指標沒能體現出經濟進步與社會代價的辯證統一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猛發展,在此過程中,一直堅持著先賺錢后花錢、先浪費再生產、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理念。經濟發展衡量指標反映出了我們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卻不能體現在這一過程中為經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這種指標體系所反映的問題是不全面的,即使經濟取得顯著成就,但是卻浪費了大量的資源、污染了環境,這嚴重影響了人們生活的幸福感。沒有兼顧經濟增長的長期性與短期性、沒有重視勞動的有效性和無效性的統一,這會導致經濟發展衡量指標走向惡性循環的道路。

總之,經濟發展衡量指標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不能全面的反映社會發展的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從哲學層面客觀地、全面地去分析,找出問題所在,以找到更科學的方式來彌補經濟發展衡量指標的不足之處。

三、從哲學角度研究經濟發展衡量指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哲學層面研究經濟發展衡量指標,對作出科學的政策決策、客觀全面地把握當前局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從哲學角度研究,可以從總體上把握經濟發展衡量指標,找出不符合客觀規律的地方。經濟發展衡量指標所反映的內容是有限的,它不能客觀地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生態的浪費、污染、損害情況。經濟發展衡量指標作為評價體系,需要大量的數據作支撐,而這些數據對于現實真實的反映是有偏差的,這就會直接導致經濟發展衡量指標所反映的結果是與現實有出入的,并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出實際情況。決策者在參考經濟發展衡量指標過程中就會出現主觀能動性失誤,最后會造成舉措上的失誤。因此,從整體上把握經濟發展衡量指標,可以找出與客觀實際不相符的地方從而進行糾正。

第二,從哲學層面研究經濟發展衡量指標,可以更好的把握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我們一再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只有經濟的良好發展才能帶動整個國家的整體發展。但是要想使社會全面健康的發展,還必須兼顧政治、精神文化、生態環境等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處于一個良性的發展狀態中。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展的不好,都會影響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利用經濟發展衡量指標所反映的情況來把握整個社會發展的矛盾所在,著重解決主要矛盾,并兼顧解決次要矛盾。

第三,從哲學層面研究經濟發展衡量指標,有利于政府官員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新的政績觀。當前我們的政績評價體系主要看經濟的發展情況,有的地方參照經濟增長率來作為評判政績的標準,這也讓許多干部官員對政績的認識出現了一定的偏差。這也導致有的干部為追求短期經濟的增長,不惜以污染環境、損害生態、浪費大量資源為代價。甚至為了自己的政績,不惜弄虛作假,在基層的統計數據上做假,玩數字游戲。這些做法直接導致經濟發展衡量指標數值出現嚴重偏差,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相符。因此,政府在評價官員政績時應該以社會總體發展目標為評價標準,從整體上把握經濟發展衡量所反映的情況,從而引導政府官員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科學的政績觀。

總之,從哲學角度研究經濟發展衡量指標就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更好地利用經濟發展衡量指標的指導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1975.

篇(3)

實證分析

1研究模型構建與變量

由于湖北省1990-2000年的證券市場數據無法獲得,所以我們計算金融發展指標主要是考慮金融機構存款數量,而且我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中介體系仍然在金融體系中占據統治地位,因此我們選取湖北省金融發展指標以所有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與貸款余額之和與GDP之比表示是合理的,用FIR表示:FIR=(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金融機構貸款余額)/GDP,考慮到時間序列數據的性質以及構建模型的需要我們在模型中采用LnFIR這一變量表示;同時我們選取湖北省人均GDP的自然對數表示經濟增長速度,用LnGDP表示。對LnGDP、LnFIR進行動態計量分析。

2數據選取與處理

我們的數據均來自1991-2011年的《中國金融年鑒》以及同期的《湖北省統計年鑒》并進行了相關整理。我們的研究主要采用目前最常用的ADF單位根檢驗,然后進行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最后通過建立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解等動態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對湖北省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研究,實證過程均通過Eview6.0軟件操作實現。金融本身是經濟的一個部門,金融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因此在湖北省內,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著長期的動態關系,針對這一點我們建立兩向量VAR模型如下:lnGDPt和LnFIRt分別表示當年湖北省經濟增長和金融相關比率,進行單位根檢驗并建立該模型后就可以做脈沖響應和方差分析,研究湖北省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沖擊形態、沖擊方向、沖擊時間等。

3實證檢驗

(1)ADF單位根檢驗,見表1。根據以上檢驗結果,LnGDP、LnFIR是非平穩的,而經過一階差分變化序列變得平穩,但變換后的序列僅僅是各變量增量間的相互關系,不具有直接的經濟意義,化為平穩序列建立的時間序列模型不具有很強的解釋意義,因此需要進行協整檢驗。

(2)協整檢驗。我們采用EG法對變量進行協整分析。知lnGDP、ln-FIR都是一階單整序列,首先運用最小二乘法(OLS)進行協整回歸,得到回歸方程如下:由回歸方程各參數知模型的擬合度較高,若變量lnG-DP、lnFIR間存在協整關系,則需對模型(3)的殘差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判斷回歸估計模型能否表示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由模型(1)得殘差:由表2可知殘差序列e的ADF檢驗統計量為-4.0417,小于1%顯著水平的臨界值-3.8573,說明殘差e序列沒有單位根,是平穩序列,這表明LnGDP,LnFIR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模型1是對LnGDP,LnFIR長期均衡關系的數學描述,具有明確的經濟意義。

(3)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通過ADF單位根檢驗的平穩序列可以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我們檢驗三組變量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第一組是LnGDP與LnFIR,分別代表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水平;第二組是DLnGDP與DLnFIR,分別代表滯后一期經濟增長的變化水平和金融發展的變化水平。第三組是DDLnGDP與DDLnFIR,分別代表滯后二期經濟增長的變化水平和金融發展的變化水平。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湖北省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還是金融發展變化水平與經濟發展變化水平均存在雙向因果關系,這說明無論從存量上還是流量上,金融發展對湖北省經濟增長均存在顯著促進作用,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金融體系效率不斷上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但從滯后一期二期來看,湖北省經濟增長對本省的金融發展尚不具有因果關系,說明湖北省經濟增長對金融發展存在很長的滯后性,短期內不顯著。(4)VAR模型、IRF圖與方差分解分析。由于LnGDP,LnFIR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故可建立VAR模型,在進行VAR模型的參數估計時,首先根據AIC和SC最小準則確定合理的滯后期。經過試算,由下表可見,在進行LnGDP、LnFIR指標建立VAR模型中,應該選取滯后2期為最佳滯后期。從方程中可以看出,金融深化對湖北省經濟增長變化影響顯著,在滯后一期彈性就達85%,且方向為正,之后兩期也分別達到了41%和39%,充分體現了湖北省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強大拉動作用。

在VAR模型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繪制脈沖響應函數圖(ImpulseResponseFunction),來衡量來自隨機擾動項ξt(被稱為“新息”)的一個標準差沖擊通過模型影響所有其他變量,最終又反饋到自身的過程。圖是LnFIR對一個標準新息的的響應情況。脈沖響應函數顯示湖北省經濟增速變化量對金融發展的一個標準差新息的沖擊有強烈的反映,滯后一期后產出增加5.1個百分點,在滯后七期更是達到了最高點9.3個百分點。

進一步對lnGDP進行方差分解,將系統中每個內生變量的波動按其成因分解為與各方程隨機擾動項相關聯的各組成部分,進而了解各隨機擾動項對模型內生變量的相對重要性。方差分解如圖2所示,從第四期開始方差分解的結果就逐漸趨于穩定,LnFIR對LnGDP預測誤差項的貢獻程度達到了20%左右,進一步驗證了湖北省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篇(4)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有一定的經濟規律,都要經歷一個由成長到衰退的發展演變過程,這個過程便稱為生命周期。一般行業的生命周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初創期(也叫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公路基礎建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我國境內已經基本完成框架建設,逐步進入衰退期。居安思危,要想保持企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除了改變企業現有的市場布局,另一個方向,就是挖掘“產業鏈”上下游的擴展空間,進入新興的市場領域。

二、我國公路橋梁的現狀

在公路建設行業步入產業成熟期的同時,公路養護、橋梁加固產業則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橋梁數量眾多、總體病害多是我國公路橋梁的主要特點。

一是我國現有公路橋梁有很多是根據20世紀七、八十年代頒布的設計標準建造的,其設計荷載均較低。隨著各種重型車輛的不斷出現,公路橋梁負荷日趨加重,這些橋梁經過多年的重載交通頻繁運行,普遍老化、衰退嚴重,絕大多數橋梁處于“帶病”工作狀態。

二是公路路網中還有為數不少的半永久性橋梁(約2.0%)與臨時性橋梁,其承載能力普遍偏低,其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安全隱患突出。一項橋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橋梁有相當一部分處于“帶病”工作甚至在危險狀態。

發達國家經驗表明,通常橋梁在建成投入使用的20-30年后,將愈來愈多的面臨耐久性和安全性不足等問題,隨著服役時間推移和交通運輸事業的持續蓬勃發展,橋梁維修加固工作任務也日趨繁重。

三、橋梁加固市場發展的經濟學依據

進入或在某個行業內進行市場擴張,必須考慮其市場前景及可行性分析。經濟學上常用PEST方法來對企業所處的宏觀環境即一切影響行業和企業的宏觀因素進行分析。盡管不同行業和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和經營需要,分析的具體內容會有差異,但一般都應對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和技術(Technological)這四大類影響企業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當然,實際調查中,企業還需要考慮行業壁壘和其他因素。

從國內趨勢來看,公路養護日益受到國家的重視。“十一五”期間,交通主管部門對服役橋梁檢測與維修加固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用于橋梁養護改造的資金顯著增加,為我國橋梁檢測與維修加固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活力。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總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同時,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國家發展要求來看,橋梁維修加固將是大有可為的領域。

從發展階段來看,橋梁加固正步入行業發展的高峰期。我國正處于由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的重要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一時期是公路發展由建設向養護逐步轉移的重要時期。而作為公路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年需要維修加固的橋梁數量,約占公路路網橋梁總數的15%。目前我國公路橋梁維修加固市場已初步形成,正處在快速成長期。

資金投入逐年加大。近9年來(2003-2011年),全國共投入專項資金147.9億元,改造危橋1.6875萬座/124.9萬延米,與同期開展的“公路橋梁檢測、評定與加固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等幾十項科技攻關工作,共同為公路橋梁養護管理工作提供了資金與技術的重要支撐。

從現有市場的技術水平來看,經過多年系統研究,我國已形成了一系列服役橋梁檢測與維修加固實用技術。在橋梁無損檢測、損傷診斷、承載力評定、主動加固技術以及補強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基本建立了我國服役橋梁技術狀況評價、使用功能評定、承載力檢評和維修加固技術體系與標準規范。在服役橋梁隱蔽工程檢測、耐久性評估、剩余壽命預測和預防性養護等方面有了重要突破。

從企業利潤預期來看,由于受到技術、設備、經驗、資質等因素的影響,施工企業的水平參差不齊,事實上,橋梁維修加固工作對于技術和過程管理要求很高,沒有一定的設計、施工經驗,對被加固橋梁沒有充分的認識理解,不可能設計出合理、省錢、可靠的優秀方案,正因為如此,愈早掌握領先的技術、積累豐富的施工經驗,才能愈早使其從管理到技術都能逐步走向成熟,也更有助于獲取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從市場進入壁壘來看,橋梁加固工程的施工具有影響因素多、質量隱蔽性強、檢查難以及帶載施工風險高等特點,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橋梁加固工程施工的技術水平普遍較低。企業進入該市場行業的門檻不高,施工從業人員技術水平低,施工現場管理制度不完善,質量控制措施不科學,缺乏具體的技術規定,工序檢查無質量標準或標準不全。因此,現階段橋梁加固行業的市場準入較為容易,競爭水平低,但這有利于有實力的企業快速建立品牌,并迅速擴張市場份額。

四、在新行業中的競爭策略

篇(5)

2.論多元方法論框架下的計量經濟學觀

3.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4.計量經濟學局限性研究

5.觀計量經濟學的局限性,望大數據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

6.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

7.經濟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關系及發展前景

8.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9.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思考

10.計量經濟學中的潛變量模型:一個方法論角度的考察

11.論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能力培養

12.計量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若干新近發展及展望

13.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

14.計量經濟學精確性研究

15.我國計量經濟學發展的三個階段與現階段的三項任務

16.中長期負荷預測的計量經濟學與系統動力學組合模型

17.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體系解析

18.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及其應用

19.基于WinBUGS軟件的貝葉斯計量經濟學

20.再談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論研究

21.中美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

22.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研究——兼論探索性實驗教學方法的運用

23.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24.國外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回顧、進展與述評

25.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功能與局限

26.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的計量經濟學教改方案研究

27.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綜述

28.本科計量經濟學“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研究——基于問卷調查的教學效果實證分析

29.健康計量經濟學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其在我國衛生領域的應用展望

30.關于現代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31.廣東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基于計量經濟學的研究

32.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33.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體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34.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比較

35.計量經濟學的應用及其反思

36.我國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問題探討

37.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討

38.提高“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

39.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探討

40.中國計量經濟學發展之路

41.基于計量經濟學的陜西省建筑企業經濟分析

42.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分析

43.計量經濟學研究范式:批判與超越

44.關于計量經濟學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思考

45.論PBL教學方法在經濟學各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例

46.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總體回歸模型設定

47.文科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問題與改革

48.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

49.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50.本科計量經濟學“任務驅動型”教學改革探討——基于問卷調查數據的分析  

51.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教學模式研究

52.省域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擴展及其決定因素——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實證

53.計量經濟學探索性實驗教學研究

54.國內計量經濟學的文獻計量分析

55.打破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迷思

56.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57.計量經濟學課程理論和實驗教學改革實踐

58.《計量經濟學》課程中“最小二乘法”的教學方案研究

59.應用蒙特卡洛方法輔助理解計量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基于Eviews程序設計的兩個實例

60.本科計量經濟學案例庫建設研究

61.計量經濟學的經濟學特性

62.案例教學法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應用探討

63.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案例分析的整合

64.財經類高校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研究

65.注重應用能力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及反思

66.《計量經濟學》本科課程“三維”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施

67.對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68.應用型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以三亞學院國貿專業為例

69.諾貝爾經濟學獎、計量經濟學與現代貝葉斯方法

70.我國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進與探索

71.計量經濟學高級課程的設置與內容體系研究

72.從本科畢業論文看《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方向

73.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探討

74.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視角下的線性回歸模型——再議線性回歸模型的設定

75.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匯率預測的綜述

76.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77.論大學本科教育中計量經濟學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

78.關于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探討

79.灰色計量經濟學模型在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中的應用研究

80.基于“學、拓、化”架構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探索

81.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學術文獻可視化分析看計量經濟學的演進

82.《計量經濟學》研究生課程教學芻議

83.本科與研究生課程的教學銜接問題探討——以計量經濟學為例

84.現代計量經濟學中的非均值模型:一個方法論角度的理論綜述

85.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

86.本科學生計量經濟學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探討

87.計量經濟學實證項目的設計與案例分析

88.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的教學設計

89.網絡環境下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研究

90.合約計量經濟學研究綜述

91.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新思考

92.計量經濟學在中國服務業生產率測度中的應用

93.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

94.研究型大學高級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95.簡述現代計量經濟學及其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96.關于案例教學法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實踐的研究

97.結合應用軟件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初探

篇(6)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市場經濟的發展給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帶來的影響

市場經濟對我國教育的事業是巨大的,中職教育事業也不例外。在市場經濟觀念的影響下,中職教育改變了以往的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方式,開始著手培養更能適應市場經濟的人才。具體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市場經濟對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的積極影響。以往中職教育在測量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上往往走的是單一化的培養路子,在課程設置上多是一些基礎課程,包括地形測量和控制測量等基本知識,但是這種課程往往專業性強,但是實用性差,培養出來的測量人才很難適應各項建設部門的實際工作。這就使得中職學校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進行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主動尋求與市場經濟的接軌,培養具有較高競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極大地推動了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的變革,提高了其教學質量。

(2)市場經濟對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的不良影響。市場經濟帶來了先進的觀念,來帶了一些不健康的觀念。一些中職學生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認為學習無用,在校期間揮霍學習的大好時光,不論是測量理論學習還是實踐學習都不積極,應付了事,造成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雙失”,影響了他們的專業成長。

2 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進行測量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措施

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進行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改革,就是要秉承市場經濟的先進理念和觀念,對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中不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部分進行調整,面向社會培養具有較強競爭能力、較高理論水平、過硬操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在具體的改革上,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2.1 進行新舊課程的整合,適應市場新形勢的發展

首先,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各種測繪新技術和新方法相繼涌現,這些新事物給傳統的測繪事業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它要求中職測繪專業必須要進一步淡化專業的界限,繼而拓寬專業面,增加新的課程內容。因此,中職學校在對地形測量和控制測量及工程測量等進行整合的基礎上,要增加以計算機課程和地籍測量為主的拓展課程,同時,還要增加以GPS、GIS、RS為主的現代化測量課程。要充實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促進新舊課程的融合,并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教學體系。其次,要在課程中增加計算機課程,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因為,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工程測量將越來越多地用到計算機技術。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機語言和數據庫等基本知識,學會使用基本的測量軟件。再次,要增加其他與測量相關的專業課程。在實際的工程測量中,除了需要用到專業的測量知識外,還需要用到各種工程制圖知識、管理知識和概預算知識等。因此,要增加工程識圖以及工程管理等課程作為配套課程。

2.2 進行教學方式的變革,突出以能力為主的培養特點

市場經濟更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而不是空有滿腹理論或者理論匱乏的“瘸腿”人才。因此,中職學校測量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方式必須進行改革,要改變以往重理論灌輸的教學方式,要拓展知識、延伸課堂,教會學生更多的操作本領。

(1)課堂知識傳授和課內實習相結合。在工程測量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把握和記憶。同時可以將各種能夠攜帶的儀器帶入課堂。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檢測各種儀器的性能,進行各種數據的采集演練,讓他們利用掌握的測量方法進行訓練。這樣有助于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夠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測量理論知識。

(2)采用各種能夠激發學生動手參與興趣的教學方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催生了很多先進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中職學校的學生處于青春期,敏感好動,注意力很難集中。測量工程技術專業教師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將諸如多媒體教學、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和討論教學、探究教學等恰如其分地應用到測量工程技術專業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主動掌握測量知識。比如在講解測量儀器的構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展示測量儀器各部分構造,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測量儀器,強化他們的記憶。

2.3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實踐教學環節是強化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的關鍵環節,必須要高度重視這一環節。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成立測量小組,加強實踐訓練。按照每個班的人數合理劃分測量小組,人數控制在四人左右,保證每個小組成員都有操作儀器的機會。

(1)校內實訓。由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布置小組測量任務。比如在一個階段的控制測量理論教學和儀器認識之后,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校內進行控制測量練習。每個小組要按教師的規定上交測量實踐作業。

(2)校外實訓。可以將實際的施工測量任務作為野外實訓任務讓學生完成,幫助他們以后更容易融入社會實際工作和崗位中。比如給學生布置道路測量的任務,并明確測量的要點,讓學生完成控制點的高程測量、完成導線長度測量、完成水平角度測量、完成閉合導線內業計算,并完成道路中線測量、管線測量等。通過實際的教學任務的布置,讓學生掌握實際測量方法。提高他們面對和處理實際測量任務的能力,讓他們更能適應將來的工作。這種校外實訓與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要面臨的各種測量實踐有相通之處,能夠提高他們面對不同測量情況的適應能力。

2.4 給學生創造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實習條件

中職學校要積極地與建筑企業或者工程測量單位合作,要給學生創造能夠進行頂崗實習的條件。要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必須要讓他們熟悉實際的崗位操作條件。學校可以和建筑企業合作,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讓他們跟隨專業的測量團隊到實地進行測量。學校也可以自主聯系生產任務,讓學生負責村鎮的地籍測繪,讓他們在實際的測繪實踐中得到測繪綜合能力的提升。

2.5 進行測量工程技術專業考核制度的變革,將評分標準量化

篇(7)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微課;教學改革;計量經濟學的地位與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3-0081-06

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定義是,以經濟學為基礎,運用數學方法,構建計量經濟模型,闡述經濟中隱含的數量關系的一門學科,是經濟理論、數理統計學、經濟統計學的有機結合體。在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學科體系中,計量經濟學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計量經濟模型的創始人克萊因、世界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等著名學者都多次指出了計量經濟方法的重要性。

1980年,以經濟計量學“頤和園講習班”為標志,計量經濟學開始進入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作為一門專業課程,計量經濟學陸續進入國內高等院校的經濟類專業課程體系中。1998年,中國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教指委將計量經濟學納入經濟學類專業的8門核心必修課程。同年,教育部在經濟學科中審定了“應用經濟學(一級)數量經濟學(二級)”的學科分類,明確了數量經濟學的學科設置。此后,計量經濟學作為數量經濟學中的主干課程,在各高等院校中廣泛開設。目前,在各高等院校的經濟學類、管理學類等專業中,計量經濟學被教師和學生評為最重要、最實用的方法。計量經濟學的學科人才也深受社會青睞,其就業面廣泛,在管理、社會、醫學、生物、統計等各個領域都有涉及。

計量經濟學之所以得到學者、教師、學生及社會的廣泛接受,一方面是因為計量經濟學方法具有科學性和普適性,如前所述,其方法已經在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甚至是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應用;另一方面,計量經濟學將經濟學、統計學、數學及一系列相關學科緊密聯系到一起,不僅實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高度統一,更為重要的是推動了經濟學由探討變量之間的定性關系向研究變量之間定量關系的轉變,并成為各學科之間相互融合、共同進步的重要工具。

目前,計量經濟學在各高等學校中越來越受重視,從某種程度上說,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全國各高校相繼將計量經濟學及其相關課程列為重點建設目標,在課堂教學、教材編寫、精品課程、教學改革與實驗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目前國內計量經濟學的課程教學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對前期儲備知識要求較高且理論性較強,出現了學生學習效果參差不齊等問題。本文將在梳理計量經濟學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基于新興的微課方式,對計量經濟學課程體系進行梳理,提出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改革方案。

一、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階段及學科體系

(一)計量經濟學發展的四大分支

計量經濟學的主要作用在于利用現有數據資源,構建實證模型,不僅定性地判斷各個自變量(解釋變量)對因變量(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方向,同時定量地求出了自變量(解釋變量)對因變量(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程度,這種研究方法不存在時代局限性,在任何一個時期對于所有學科來說都是成立的,因而計量經濟學從出現至今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相當多的經濟學者進行科W研究的重要手段。

以20世紀70年代為界,計量經濟學大致可以劃分為經典計量經濟學、現代計量經濟學兩大類。早期的計量經濟學經過多位研究學者對其概率論基礎、理論框架、數據模型、模型應用等內容進行擴展,形成了完整的經典計量經濟學方法體系。從理論方法角度而言,經典計量經濟學是在經濟理論基礎上,對所獲得的時間序列樣本數據或者截面樣本數據建立線性化的參數模型和隨機模型,運用最小二乘(OLS)等方法對所構建的實證模型求解,得到模型的估計結果。在應用實踐方面,計量經濟學屬于經驗分析、實證分析,模型結果可以用于分析經濟結構、評價經濟政策、預測經濟趨勢走向、檢驗并進一步發展經濟理論等。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世界經濟遭遇了經濟滯漲、石油危機、利率自由化等一系列變動,經濟活動更為復雜,以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經典經濟計量模型受到嚴重挑戰,模型的預測性和解釋力大大降低。在經典計量經濟學的基礎上,現代計量經濟學應運而生,實現了對此前計量經濟學的傳承。

目前,現代計量經濟學已經逐漸發展為4個主要方向:微觀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面板數據模型、非參數計量經濟模型。目前,上述分支已經成為經濟學類專業研究生的獨立課程,且相應的教科書也已相繼出版,這標志著它們作為計量經濟學的分支學科已經成熟。

時間序列分析方法是現代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方面。經典計量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前提假定就是解釋變量的非隨機性,這就要求解釋變量的數據滿足平穩性這一條件。而在實際的問題中,時間序列數據往往是非平穩的,因而采取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進行的估計和分析就會得到“虛假回歸”的結果,即在經濟理論中本來不存在任何關系的兩個變量,卻能夠通過回歸得到較高的相關性,但這種高度相關的結果卻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就是在上述問題中,以研究時間序列自身的變化特征為主線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對于多個非平穩(有單位根)的時間序列而言,如果其線性組合是平穩(無單位根)的,則可以稱這些序列之間具有“協整”關系,那么這些時間序列所表征的宏觀經濟變量之間行為上的均衡關系就是真實的。

與單獨的橫截面數據模型或者時間序列模型相比,面板數據模型包括了上述兩類模型所不能表達的內容,更能反映經濟活動的行為特征和變動規律。此外,面板數據模型還可以反映個體效應,即揭示不同個體之間的確定性或者隨機性差異。同時,基于面板數據模型可以構造更為復雜的模型并對其進行檢驗,也減少了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

與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先驗地設定模型的結構不同,非參數計量經濟學的模型形式要通過估計之后才能得到。非參數計量經濟模型一般可以劃分為完全非參數模型與半參數模型兩大類,其估計方法通常為權函數方法,常見的權函數估計方法主要是核估計與局部線性估計。目前該方向發展的重點仍然在新的參數估計方法及其性質上。

(二)計量經濟學的三個教學層次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計量經濟學通常被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分別適用于不同學歷背景的學生。其中,初級計量經濟學一般以經典計量經濟學為主要內容進行講解,介紹單方程線性計量經濟模型,并進一步對放松經典模型假定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主要教學對象為沒有接觸過任何計量經濟學內容的本科學生,教學周期為一個學期。對于研究生的教學而言,重點講解的內容一般都放在中級計量經濟學以及高級計量經濟學上。鑒于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背景不盡相同,因而在中級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中,除了要求沒有接觸過計量經濟學的學生對初級計量經濟學的內容進行自學外,還需要穿插講授初級計量經濟學的某些重要內容,以確保計量經濟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方向性問題和核心模型理論有更好的理解。在課時比較充分的情況下,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又在中級計量經濟學課程體系中單獨列為一門課程,進行更為詳細、更為深入的講授。與初級、中級計量經濟學課程不同,高級計量經濟學課程中側重于對最新發展或者較為前沿的計量經濟學方法進行講解。

在上述理論課程結束后,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高校還繼續增加部分應用課程,通過經濟研究中的具體案例,講授如何運用理論部分所學的概念和方法進行實際的計量建模、估計和檢驗;增加上機課程,演示講解主要計量經濟軟件的基本操作和實際應用,讓學生熟悉計量軟件的操作過程,從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熟練使用。

除了課程的講授之外,在計量經濟學學習的過程中,對于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等多個方面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作為一門綜合類的交叉學科,計量經濟學不僅要求學生有扎實的經濟學功底,還要求學生有較好的統計學、數學,特別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的基礎;其次,計量經濟學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夠熟練操作至少一種計量經濟學軟件進行模型構建;最后,計量經濟學還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在估計得到模型結果后,能夠發現結果背后所隱含的經濟規律,理清邏輯,進行深入分析。

當然,根據“教學相長”的理論,計量經濟學的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計量經濟學的開設不僅為學生綜合分析、研究經濟問題創造了條件,也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打下了較好基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作用與價值體現在:一是提高了學生對經濟科學方法的應用技能,特別是應用計量經濟方法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二是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例如基于先進的計量經濟學方法,構建符合經濟現實或者社會發展狀況的模型,從中挖掘、發現新知識;三是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因為建模所需要的知識是多維度、全方面的。

二、“微課”改革的興起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網絡課程應運而生,教學領域“互聯網+”促使了“微課”的產生。“微課”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現在已經迅速成為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教育研究和教學改革的熱點。“微課”的主要傳播手段為微型教學視頻,同時綜合了影像、動畫、幻燈片、音頻、圖片、文本等不同媒體,通過自主學習、在線學習等方式將零散化、碎片化的教學內容清晰、明確地傳達給學生,具有“主題突出、短小精悍、針對性強”且“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等特點,有助于學習者進行自我調節學習,同時照顧到了學習者的“注意力模式”,更加符合廣大學習者的實際需求。對于計量經濟學課程而言,進行相關的“微課”設計與改革,可以使得這一理論性強、相對枯燥的課程更便于理解和學習,因而“微課”計量經濟學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P于“微課”的起源,大多數學者普遍認同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1993年由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的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課程”是“微課”的開端。作為化學專業教授,McGrew希望簡單的有機化學常識能夠得到普及,然而當時的有機化學教材晦澀難懂且篇幅很長,沒有化學基礎的學生及民眾需要花費大量精力研讀。因此,McGrew教授希望能夠讓人們在課堂以外的其他地方也能方便、簡捷地學習到化學常識,為此提出了“60秒課程”,并且他還將“60秒課程”劃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概念引入、解釋、結合生活列舉例子,同時建議其他學科的教授也用相似的方法對各自的專業知識進行推廣。第二種說法是,1995年由英國納皮爾大學的Kee教授提出的“1分鐘演講”是“微課”的起源。具體而言,Kee(1995)認為在知識量與信息量大爆炸的時期,能夠快速準確地從各學科中提取核心概念滿足學習需要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個關鍵能力,因此他提議讓學生針對知識的核心內容進行一分鐘的精練演講,并要求演講具有良好的邏輯結構且包含一定數量的例子,一分鐘演講不僅促進了學生專業知識的提高,同時還將所學內容相互聯系起來,從而避免了學習的孤立性與片面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此基礎上,微課程開始迅速發展。2008年美國圣胡安學院的教學設計師Penrose最早提出了“微課程”的概念,也就是現在的“微課”,他還將微課程的概念解釋為“知識脈沖”,經過研究表明,通過配合一定程度的作業、討論、實踐,微課程的學習效果完全可以與長時間的授課相媲美,甚至更好。

胡鐵生(2011)將“微課”引入我國,對“微課”的概念、特點、分類、適用范圍等內容進行了系統的介紹。自此以后,“微課”開始了在中國的蓬勃發展。隨著“微課”的快速發展,國內外有關“微課”的教學專題網站迅速涌現,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微課”網站是2006年國外創建的可汗學院。在國內,最知名的平臺是“中國微課網”以及“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網站。截止2013年6月28日,各地重點大學、本科等在內的高等學校1600多所、教師12000多名參加了“微課”的教學比賽。此外,另一個重要的國內“微課”平臺是網易云課堂,目前,該網站開發“的課程數量已經達到了1100多門,且每門課程是由系列“微課”組成的,各個“微課”之間以從簡單到復雜、從基礎到高級的進階方式呈現。

三、基于“微課”的計量經濟學教學設計

計量經濟學課程具有結構化、模塊化等特點,即每一章節的完整性較強,包括性質、估計方法、檢驗等內容,體系較為完整,適合進行“微課”的設計。一節完整而優質的“微課”需要很多準備工作和開發工作,再具體到應用過程。就計量經濟學而言,該課程既包括基本的理論方法,又可以應用到具體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中,與“微課”的設計理念高度一致。

與其他“微課”一致,計量經濟學“微課”有多種分類方法,按照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分類,可以分為問答型、演示型、討論式、實驗式等類型;根據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方式分類,又可以分為答疑型、解題型、證明型等類型;按照計量經濟學“微課”的制作方式,則可以分為智能手機拍攝、專業攝像機拍攝、錄屏軟件拷貝等類型。

“微課”的基本要素包括6個方面:微視頻,即“微課”的教學錄像或者教學視頻;微教案,簡言之,就是微視頻教學的教案;微課件,即輔助教學的素材課件;微練習;微反思;微點評;微反饋。通過統一的教學平臺,采用“互聯網+”技術,將這些資源綜合為“非常6+1”,如圖1所示。

如前所述,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的前期儲備知識要求較高,因此學生在上課過程中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吸收課程內容。經過對比分析各種類型的“微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可得,計量經濟學最好應該采用“融合式”的教學模式進行“微課”的設計,即在計量經濟學“微課”的設計中,基于“互聯網+”的理念,根據胡新生等(2012)、孟香惠(2013)提出的一體化基本設計思想,將課程分成面授學時、網上學時兩大主要部分,先通過網絡課程讓學生進行課前網上預習,然后教師進行課堂上的重點、難點講解,最后再讓學生進行課后的網上復習,回顧整個教學過程的全部內容。其中,相鄰兩個環節互為聯系、相互補充,前一環節對學生起到指導作用,后一環節為教師和學生同時提供準確的反饋信息,計量經濟學“微課”的教學步驟如下。

(一)網絡課前預習

此階段需要依靠學習者自己獨立進行,一般是通過互聯網將該階段的“微課”放在教學平臺上,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課前預習。在網絡課前預習階段,計量經濟學課程應該主要集中于對新知識、新內容的介紹,無需過于細致,但應對整體性和方向性的知識框架進行講授,使得學習者大體了解所學內容的整體概念、基本思想、估計方法、理論模型等基礎知識。此外,由于學習者的教育背景不盡相同,因此本階段的內容還需對所授內容的前置知識點和問題背景進行回顧。同時,授課者應啟發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思考,特別是適當講授如何應用計量經濟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或者例子,使其產生學習興趣。在課程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在課程中提出問題,或布置簡單的預設任務,以便在面授時檢查學習者的預習情況,提高預習效果。教師也可根據預習情況有計劃地安排面授課程的內容和進度,及時調整上課計劃,更多地發揮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使得課堂教學更有效果,也更有效率。

(二)面授課中學習

將“微課”應用到計量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并不是讓“微課”取代教師教學,而是把“微課”作為一種教學工具,教師圍繞“微課”所授內容,引導學生進入W習情境,并且根據“微課”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解讀和解析,激發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思維方式,對于計量經濟學這樣一門具有較高適用性的課程而言尤其如此。在這一階段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在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情況等進行課程內容的講授、調整,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一般而言,在面授課學習階段,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對知識點中的重點難點進行講解,或是對計量經濟軟件進行示范操作和過程演示,以及對例題進行講解,從而學習者可以跟隨教師一起解答問題,深入了解計量經濟方法的內涵與實質。同時,在面授課堂上,學習者與老師可以進行直接互動,對“微課”所展示的內容與知識可以進行更為深入與廣泛的討論。教師也應根據學生的反饋,積極改進計量經濟學“微課”設計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三)網絡課后復習

課后復習階段也是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課后對課堂上所學知識點進行反復的鞏固與練習,學生才能全面理解課程的主要內容。因此,本階段計量經濟學的“微課”內容以鞏固和習題為主,基于“互聯網+”帶來的資源優勢和信息優勢,為學習者提供充足的復習資料與習題,并進行要點提示和分析講解,以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由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性,對于吸收消化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對其提供開拓性和思考性較強的“微課”。

一般而言,學生在最初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學習中,接觸的第一個重點內容就是經典計量經濟學中的最小二乘估計方法。由最小二乘估計方法得到的估計量具有何種性質和優勢,從而使得該估計量能夠在計量經濟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這是學習者接下來會關心的問題。本文基于上述教學框架與“微課”特點,以經典計量經濟學中單方程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計量的最優線性無偏性質一節為例,進行了面授課中學習階段的“微課”設計,基本內容列于下表1。

四、有關計量經濟學傳統教學方式的思考

(一)計量經濟學傳統教學的不足

鑒于計量經濟學的學科地位越來越重要,其在科學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因此對計量經濟學教學的重視程度應進一步提高。基于目前國內各高等學校的教學情況分析,在實際的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仍然以傳統的授課方式為主,即以幻燈片演示、板書講授為基礎,采用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或者課程論文等方式進行測驗。在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建設如何順應時展,基于“互聯網+”、“微課”等新技術和新模式做出相應改進,是非常現實并十分重要的一個問題。在這一部分,本文將對傳統計量經濟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類典型問題進行思考,并進一步說明、驗證計量經濟學“微課”設計與微課改革的重要性。

由于受到課時限制,傳統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內容主要涉及計量經濟的基本方法與基礎理論,如參數估計、假設檢驗等,而對于如何建立符合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現實的實證模型,以及在實際應用中占據重要地位的計量分析軟件的操作卻甚少提及。很多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課程后,只了解計量經濟學的相關概念、模型、性質、檢驗方法等知識,但并不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定量分析與經濟預測。學生在進行本科和碩士畢業論文寫作時經常出現模型中變量選取、模型形式設定以及數據處理等問題,這都是由于缺乏實際操作的經驗、學生無法做到學以致用導致的。同時,目前大多數的計量經濟學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基本上只與本章內容相一致,不能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從而案例教學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在教學安排方面,傳統計量經濟學教學的課程安排與時長安排也并不合理,例如,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中設置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的計量經濟學教學課時為54課時。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要求學生預先學習必要的微積分、概率論、統計學等相關知識,但是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往往發現,學生對一些先修課程的相關內容已經遺忘、甚至還未學習,對在計量經濟學課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知識并不熟悉,導致該課程的教學在規定學時內很難完成。

雖然國內大多數高校在計量經濟類課程教學中構建了多分類的教學體系,例如,根據講授內容的深淺程度、講授知識的范圍將計量經濟學分為初級計量經濟學、中級計量經濟學與高級計量經濟學,但是計量經濟學教學大綱的規范、教學日歷的制定、重要教材的建設與課程體系的設計還有很多不一致、不協調甚至脫節的地方。傳統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授課時長一般為45―50分鐘,授課時間固定,學生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錯過課程,則需進行自學,而自學中沒有教師的指導和提示,在理解上將會存在很大困難。特別是,學生的理解與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之間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從而導致學生學習上的不連貫性和無效性。

在教學手段方面,計量經濟學授課教師選擇的教學方式一般是“多媒體+板書”形式,以多媒體為主,例如在進行計量經濟學課程講授時,部分原理、定理的推導和演算過程中會存在大量的矩陣,不利于板書的書寫,因此類似于這樣的內容都使用多媒體的方式講解。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教師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教師能夠快速更新教學內容而不必書寫板書,從而減少上課時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但是,計量經濟學中多媒體教學方式使得教師不容易把握教學進度,不了解學生是否理解內容,在短時間內將不易理解的教學內容“填鴨式”地“塞給”學生,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不深,從而不能及時吸收理解所學內容。

(二)“微課”改革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勢

基于“微課”的框架下進行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設計具有諸多優勢。首先,從教學內容上來講,“微課”對于計量經濟學的講授內容更加寬泛,所授知識并不受到課時限制,因而不局限于理論推演與數學推導。更為重要的是,“微課”可以對傳統課堂上無法或是沒有時間傳授的內容進行講解,且講解內容可以更加細致,擴大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微課”內容可以作為教師面授課程的補充,學生既能夠在課前對教師即將講解的課程內容進行預習,了解課程整體思想,做好銜接;又可以在課后積極復習,以解題型和答疑型的“微課”內容為輔導,鞏固課堂內容。

其次,計量經濟學的“微課”教學能夠滿足不同能力、不同類別學生的學習需求。“微課”的教學更加方便靈活,對于不同教育程度與教育背景的學生來說,“微課”的內容更具針對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自由選擇需要觀看的“微課”內容。例如,數學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以選擇直接學習計量經濟學課堂講授的“微課”;而基礎薄弱、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統計學知識的學生則可以先通過學習前置課程彌補知識缺陷,而后再進行正式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學習。相對于傳統計量經濟學教學,“微課”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持續性注意力。“微課”將授課時長控制在10分鐘左右,在較短的時間里對某一突出知識點或難題進行系統、細致地講解,學習者能夠集中聽講,畝有效地實現學習目標,而不會感覺到課程冗長,信息接收也不會產生相互干擾。“微課”視頻能夠反復多次觀看,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學習者不用擔心錯過的課程無法彌補,可以通過微視頻進行自學,且學習內容一致,具有連貫性。

最后,“微課”以多種形式、豐富多彩地展現學習的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偏好與學習習慣。“微課”的核心是微視頻,這種呈現方式不僅可以將課程的重點全部展現到視頻中,而且可以排除其他無關的視覺刺激,加強學習者對知識的記憶力。例如,可汗學院所制作的“微課”教學視頻,畫面中突出強調了一個黑板,沒有教室和教師,只能聽到老師對教學內容的詳細講解,也只能看到黑板上簡練列出的教學內容。同時,“微課”運用了各種信息技術手段,表現形式豐富多樣,與當前課程內容有聯系的各類信息,例如影像視頻、動畫片段、音頻、圖片、文本等,均能夠通過“微課”視頻得以展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了計量經濟學的學習效果。

五、結論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統計學、數學多學科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學科,在科學研究、社會實踐、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具有科學性和普遍適用性,其理論與方法已經在社會經濟的各個范疇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基于“微課”這樣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計量經濟學適宜采用融合式教學模式進行網絡課程的設計。本文以經典計量經濟學中最小二乘估計量的線性、無偏性、有效性為例,進行了具體的“微課”設計。另外,通過對傳統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進行深入思考,本文發現以“多媒體教學+板書演示”為主要方式的傳統計量經濟學課堂教學在教學安排、教學目標等多個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與之相對,基于“微課”框架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設計和教學改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有效提高計量經濟學的學習效果。

如何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計量經濟學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已經成為高等學校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和教學實踐的重點內容。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以“微課”為基礎,開發、擴展、充實計量經濟學相關教學資源,豐富和完善計量經濟學教學體系,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是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也是高等教育經濟管理學科內涵發展的重要方向,值得教師、教學工作者進行深入思考與深度開發。

參考文獻:

[1]Kee T.P.The One Minute Lecture.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2]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1-13.

[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篇(8)

中圖分類號:F06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計量經濟學的含義

1.計量經濟學的早期含義

在17世紀時期,計量經濟學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現,但當時,計量經濟學這個專業術語并未出現,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經濟學家在其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了計量經濟學的概念。計量經濟學表示經濟學和數學以及統計學的有機統一。在研究中發現在統計學和數學以及經濟學的相互關系中存在著一種規律,發現這個發現的發現者將其命名為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是對理論政治以及純經濟學的主觀抽象法則進行試驗和數據檢驗并由此來將純經濟學最大化的成為嚴格意義上的科學。

1933年,計量經濟學會將計量經濟學定義為:通過經濟學與數學以及統計學的有機統一,以實現經濟問題理論定量與經驗定量相統一的目標。這個定義表現了計量經濟學是由統計學數學以及經濟學共同組成的,缺一不可。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數學在經濟理論領域的應用,也不能籠統得以為是經濟理論問題的簡單統計,只有將三者構建在一起才能發揮出特定的效力。

2.計量經濟學的現代含義

由于計量經濟學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學化經濟理論研究,因此在隨后的經濟理論研究方法的不斷拓展完善中,計量經濟學的含義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其定義變的更加具體也更加具有內涵。第一種定義認為:“計量經濟學是利用統計學和數學的方法來分析經濟學理論數據,將經濟學的經驗理論包含在內一起分析,通過分析來證明經濟理論的正確與否。”第二種定義認為:“計量經濟學的目標是建立經濟模型來分析經濟學中的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模型來確定當一個變量發生變化時對其他變量會造成多大影響。使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工具來解決發生在經濟和社會中的變量變化問題,并引導人們對此類問題分析和了解并解決。

小結:發展至今,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經濟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但其基礎和目標并未有多大改變。還是將經濟學和數學以及統計學三者合一共同解決和推斷經濟理論假設的實證研究。不管是哪一門學科都可分為理論和應用兩個方面。因此,計量經濟學也可分為理論計量經濟學和應用計量經濟學。自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其后果影響至今。作者認為這不一定是計量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問題,其可歸結于應用計量經濟學的問題。由于人們對計量經濟學的濫用和理解的不透徹所以才無法從理論計量經濟學中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二、計量經濟學的特性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可以說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獨特一面。計量經濟學科學性的標志在于其嚴謹的數學方法邏輯性和正確指向性的統計推斷。當然,對于計量經濟學科學性的質疑也從未間斷過。凱恩斯認為計量經濟學是“統計的煉金術”,“蹩腳的魔術”。他認為計量經濟學到目前為止還算不上科學的研究方法。為此作者統計出了科學標準并表現了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

1.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

首先,科學哲學標準為:邏輯實證主義科學標準: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證實性。包括維也納學派的邏輯實證主義和柏林學派的邏輯實證主義以及“亨善爾”邏輯主義。證偽主義科學標準。這種證偽主義的基本出發點是證實和證偽之間的邏輯不對稱。凡是可以被證偽的那就不是科學的。

其次,我們可以在計量經濟學中發現邏輯實證主義的特性:重視證實,觀測,反對因果關系的存在,反對理論實體。從計量經濟學中我們更能找到證偽主義科學標準的影子,計量經濟學的作用就在于對原有的經濟理論或問題進行模式分析,不斷假設推斷,通過證實和證偽發掘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在這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在計量經濟學中證偽主義科學標準的存在。

2.計量經濟學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計量經濟學具有不精確性。其實這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從基礎來源上來看,龐大的經濟數據本身就具有不精確性,通過計量經濟學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個近似的結果。通過計量經濟學的方法研究,我們能得到一個理想的世界,但未來是否真是如此還有待商榷。統計學也是計量經濟學的構建者之一,這決定了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結果是一個隨機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結果還需要共同的努力,這與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并未沖突。

其次,與其它學科一樣,在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和不精確性之外還有其局限性。從研究方法上而言,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經驗實證的模型方法。這既是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和不精確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從經濟學的語言層面而言,以統計學和數學為基礎的計量經濟學的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有著其自帶的局限性。計量經濟學中證偽主義科學標準的存在的氣息太重,這種以不平衡的邏輯為出發點的方法論決定了計量經濟學的局限性。

三、結論與展望

時代在進步,人民富有了,消費提高了,伴隨的經濟危機也爆發了。經濟危機的爆發更加重對計量經濟學的質疑。無法準確預測經濟危機的到來,在解決經濟危機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們疑惑中。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解決經濟問題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夠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夠正確預測經濟的走向,但是計量經濟學中的統計學成分決定了其理想結果之外還存在其他結果。我們應當做的事理解透徹計量經濟學并不濫用。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證明其是科學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夠理解經濟領域中變量的變化以及影響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或有制定對策,那么應該會有效的應用計量經濟學。

參考文獻:

篇(9)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在計量經濟學上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開始應用于管理、會計、教育等研究領域,為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就我國計量經濟學研究工作來看,經過30多年的研究,雖然取得了矚目成果,但是與國外研究成果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研究方法和水平上,嚴重影響到計量經濟應用研究的科學性、可靠性。因此,相關部門必須深入研究,不斷提高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二、我國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主要問題

1.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理性認知問題

雖然我國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取得了矚目成果,但是,對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缺乏理性認知,在應用研究中還是停留在表面。一方面,對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分析中扮演的角色的認知不到位,認為計量經濟學就是一種數據分析方法,主要是圍繞經濟學理論來分析,對經驗數據的深入分析不足,這種錯誤的認知直接制約了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另一方面,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量化”發展,認為計量回歸的技術先進程度是衡量文章學術層次的重要表征,在這種人之下,研究學者的研究傾向、方法選擇上很容易進入“量化”誤區,造成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發展可能產生“非理性”導向。

2.計量經濟學研究模型的不合理

在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模型設定是該學科的核心內容,合理、正確的模型設定是其應用研究科學性的保證。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許多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存在模型設定不合理的問題。在模型設計中,不能有效地結合理論與數據,有的建模理念脫離了實踐,有的建模理念單純的以經驗數據為主,這種片面性的建模,很難發揮出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模型的真正作用。以經濟理論為導向的建模范式為例,這種模型主要根據幾個變量之間的關系來建模,然后進行回歸分析,這種以單純的經濟理論為導向的模型應用性效果比較差,難以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

3.模型應用研究的技術問題

我國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技術水平還比較低,受技術因素的制約,計量經濟應用研究發展比較緩慢。以時間序列為例,就目前來看,時間序列模型設定時,為了獲得更好的統計效果,會在模型中添加滯后項或移動平均項目,然而這種行為是沒有經濟學理論依據的,當時間序列模型中添加這些項后,回歸模型的殘差就可能存在時間序列相關,進而使得模型難以準確的反應時間序列動態變化,難以對變量作出準確的評估。另外,在時間序列模型中,誤差的計量方法比較落后,在模型計量誤差的時候是直接應用DF或ADF一般單位根檢驗臨界值作為殘差檢驗臨界值,這種方法可能導致本來不具備協整關系的方程殘差通過檢驗,進而影響到應用研究的科學性、可靠性。

三、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科學性的建議

1.正確看待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局限性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交叉型學科,在現代社會經濟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要想發揮其作用,就必須正確看待計量經濟學。首先,要認識到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理性看待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只有正確認知計量經濟學,才能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其次,要認識到計量經濟學的局限性,深入研究計量經濟學理論,全面了解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領域,從而更好地發展計量經濟學,推動社會經濟的更好發展。

2.提高計量經濟學研究模型的科學性、合理性、可靠性

經濟社會里,計量經濟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工具,而要想推動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就必須合理、科學設定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首先,在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設定中,要有效結合理論、數據,遵循理論和數據相結合的“關系導向”范式,設定合理的模型,保證模型、理論、數據三位一體,確保模型能夠全面地反映經濟規律;其次,要確保計量模型與經驗顯示相符,在模型設定的時候,要根據數據生成過程來建模,從而保證模型設定經濟意義上的有效性,確保模型本身與理論、數據相一致。

3.提高計量經濟學的技術性

提高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技術性是推動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發展的關鍵,以先進的技術為載體,可以提高計量經濟學模式的應用效果,從而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首先,要正確設定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進而最大限度地保證誤差項的源生性,模型設定過程中,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以相關數據為依據,以理論為指導,從而保證應用模型的科學性;其次,要加強模型協整關系的檢驗,明確數據生產過程,采用科學、先進的計量軟件來完成計算過程,保證計算結果的科學性,進而推動計量經濟學研究的科學發展。

四、結語

綜上,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加大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可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然而現階段,我國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水平還比較低,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方法比較落后。因此,必須深入研究計量經濟學,提高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水平,從而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劉艷. 一部深度反思計量經濟學科之作——《計量經濟學方法論研究》評介[J]. 財經問題研究,2016,(10):129. 

篇(10)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計量經濟學 教學方法 實驗教學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際高教界逐漸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國內的諸多高校近年也紛紛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實踐環境的強化,因為人們已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安徽科技學院作為安徽省首批應用型本科建設試點高校,近年來一直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為指導思想進行教學改革。計量經濟學作為安徽科技學院經濟類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之一,是應用型教學改革的重點。

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類各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在經濟學科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國內一些主流權威期刊如《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均對向其投稿的文章要求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注重計量建模等實證分析在經濟問題研究中的作用。這一現象提升了計量經濟學在教學和科研中的地位,有利于促進計量經濟學教學的發展,使學生更加認識到了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

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數學、統計學的交叉學科,除了對經濟學基本理論要有所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要擁有扎實的數學功底,尤其是對數理統計知識的掌握,對學好計量經濟學十分關鍵。正是由于計量經濟學大量運用數學推算、數學模型,使得很多學生尤其是數學功底較差的文科生,在剛剛接觸還沒有深入學習計量經濟學時,就已經對其產生了畏懼心理。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感受到很多學生由于害怕數學,對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的學習興趣不高,在學習過程中存在死記硬背的現象,不能夠理解計量經濟學的實質,導致其在運用計量經濟學進行論文寫作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錯誤和不規范。圍繞安徽科技學院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對課程教學的要求,筆者在此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經驗,討論目前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1 應用型本科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先修課程缺位,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不扎實 計量經濟學的基礎是數學與統計學,經濟理論只是運用計量經濟學進行具體經濟問題研究的理論知識,對計量經濟學的思想及模型的推導及回歸結果的檢驗都是數學、數理統計學的知識,因此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學生必須要掌握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等知識。這些課程的難度系數較高,要學完上述的有的課程至少需要三個學期,但是當前應用型高校建設的一個方向是壓縮理論課的學時,提高應用型實踐課程所占的比重。安徽科技學院在財經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對教學進行的改革中,為了減少理論課在四年中的比重,將高等數學、線性代數與概率論的教學全部放在大一學年,只用了一個半學期的學時,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由于課程難度大,學生無法牢固掌握這些知識。計量經濟學放在了第二學年上半學期,并且與統計學同時進行,在計量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統計量的分布和假設檢驗的理論背景也無法理解,這不僅增加了授課教師的教學壓力,而且從一開始就使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抱有畏懼的心理,也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1.2 缺少適合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教材 計量經濟學作為現代經濟學分支,引入國內的時間較晚,在全國財經類專業普遍推廣的時間也不足十年,所以早期的計量經濟教材大多為國外翻譯本和移植本。由于國外經濟學理論很早就已經十分數理化,國外經濟學專業人才的選拔也注重學生的數理分析的功底,這與國內的差別很大(國內經濟學專業在很長時期內只招收數學功底差的文科生)。因此國外計量經濟學教材主要是介紹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以理論推算為主,這對于國內本科生的學習壓力很大。近年來國內學者出版了不少自己編寫的計量經濟學教材,但是現存的教材還是包含了太多的數學與統計學知識,過多的側重數學推導,給學生的感覺更像是一門數學課,而不是一門經濟學課。缺少案例的計量經濟學教材,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一頭扎進了大量的數學理論模型之中,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適當的運用,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對于安徽科技學院這樣的以建設應用型本科為人才培養目標的高校,現有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顯然不符合要求。安徽科技學院財經類專業自開設以后一直以招收文科生為主,現有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過多注重數學理論,缺少案例分析的現狀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到難度較大。

1.3 注重課堂理論教學,缺少實驗教學環節 目前國內各高校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活動,大多以課堂的理論教學為主,教師在進行計量經濟學講授時主要是介紹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推導。然而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數學和統計學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學生有實際操作的能力。尤其是像安徽科技學院這樣以應用型人材為培養目標的高校,更應該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實驗環節的教學。但是由于受到學校硬件設施的限制,安徽科技學院一直沒有開展大范圍計量經濟學的實驗教學,學生在學習了計量經濟學的估計方法之后,沒有實際進行相關的軟件操作,因而不能夠將所學的理論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環節之中,理論和實踐的脫節使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標無法實現,應用型人材培養目標建設無從談起。

1.4 師資力量缺乏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在國內普及時間較晚,由于早期的國內經濟學教育主要以政治經濟學為主,研究方法以定性為主,所以目前各高校中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多數都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數理經濟方面的培訓,承擔計量經濟學教學工作的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在高校招生擴張之后,又出現了新增專業的擴張,經濟學相關專業是學生報考的熱門,各高校爭相開設,學生人數和專業數目的增加,造成了承擔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師資力量缺乏。目前承擔計量經濟學授課的要么是純粹數學背景而無經濟學知識的教師,要么是數學基礎薄弱的接受過現代經濟學教育的經濟學專業教師。既有良好的數學功底,又有豐富的經濟學理論功底的計量經濟學專業教師匱乏。像安徽科技學院這樣的地方本科院校面臨的人才缺乏問題更加嚴重。

2 應用型本科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2.1 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要做好相關課程的協調和配合 安徽科技學院應用型高校建設的課程改革將大量的課程安排在大二,就計量經濟學而言,最適合開設的時間是大三,在學生學完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統計學、宏微觀經濟學的基礎上進行。同時,增加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的教學課時,分不同學期開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牢固掌握好數學理論基礎,為以后學好經濟學服務。

2.2 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合理定位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標是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根據這一目標定位,應當合理安排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有舍有取。在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將各單元連結起來,盡量將理論推導背后的思想傳達給學生,減少數學推導過程在課堂中占用的時間。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明白理論的由來,以指導學生將理論用于實際問題的分析,又可以減少學生因過多的數學推導而產生的畏懼心理。在每章學習結束后,都用一個案例將整章的內容加以總結和運用,既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又讓學生掌握了如何運用所學知識。

2.3 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具有動手能力,因此,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必須進行實驗教學,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相輔相成,是計量經濟學在應用型財經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在理論課與實驗課的安排上,應做好規劃,避免理論課與實驗課的脫離,如在理論課全部結束后開設實驗或者進行了大部分后開設。應將理論課與實驗課有機結合,每結束一章的理論教學就安排一場實驗教學,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了解,又避免了學生因時間長而遺忘所學理論。

2.4 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 針對全國高校計量經濟學專業教教師缺乏的現狀,地方高校在人才引進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更大。要求地方高校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軟件和硬件建設,努力創造更好的條件在人才引進中占得先機,同時還要提供發展平臺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做好對現有的內部教師的培訓,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更新發展迅速,要求任課教師不斷更新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跟蹤學術前沿,因此,學校應該利用假期,選派任課教師到相關機構進行計量經濟學培訓,提高本校教師的計量經濟學理論和學術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立平,王健.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12).

上一篇: 光合作用特點 下一篇: 農村養老的定義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区一区二区三AV | 亚洲欧美日韩Aⅴ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一本书道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午夜 | 杨幂在日本一区二区视频 | 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在线 | 亚欧V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