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教育網絡建設匯總十篇

時間:2024-02-08 14:53: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區教育網絡建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社區教育網絡建設

篇(1)

教育網站建設是整合教育資源,開展教育信息服務,促進教育與社會溝通,形成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的重要窗口。多年來,我們秉承“貼近師生、服務學校、面向社會”的宗旨,緊緊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這一核心,著眼長遠,瞄準一流,爭創品牌,使之成為教育網絡文化建設的第一窗口。

江陰教育網站自2002年9月創辦以來,我們不斷加強管理,豐富網站內容,強化網站功能,使網站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目前,網站信息已達6萬余條,訪問總量突破1870萬人次,名列省內同類網站之首,并相繼被評為江陰市2004、2008年度“十佳政府網站”。江陰教育網站根據受眾需求,努力凸顯了四大平臺(信息平臺、資源平臺、教研平臺和政務平臺)的作用,網絡文化在區域教育教學和師生成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信息平臺。網站開設了新聞中心、政務公開、教育看臺、招生考試、教師頻道、教育園地等50多個欄目,全面提供各類與教育相關的動態信息。特別是“教育新聞”欄目,以每日數十條的信息量向用戶提供江陰本地最新的教育新聞。以全新的方式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展示江陰教育戰線的先進事跡、先進人物,實時記錄江陰教育發展進程。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起到了激勵、表彰、交流的作用,使江陰教育立足本地,走向全國。

2 資源平臺。針對當前學校信息化應用的核心――教育軟件資源的建設。我們依托江陰教育網站。建設了“江陰教學資源庫”“方正數字圖書館”“教育視頻資源庫”“國之源教學資源庫”“瑞博數字化教學平臺”“中教育星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智能題庫”和“江陰教育圖片庫”資源平臺,形成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江陰教學資源庫群”。提供了與現行教材配套、動態發展的各類優質資源達1100G之多,年訪問總量達520多萬人次。“江陰教學資源庫群”不僅直接服務于一線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教研和學習,更能充分發揮教學一線師生的創造力,不斷將師生們創造的新的教育資源納入到市級資源平臺中來,實現校際資源的廣泛共享,使之成為一個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不斷創新的資源體系。“資源平臺”的建設極大地提升了網站對師生的吸引力和參與度,很好地體現了“合作共享”的網絡文化理念。

3 教研平臺。根據教育行業的特點和服務要求,我們在網上搭建了“學科教研網站”“江陰教育博客群”和“教育科研課題管理系統”三大系統,利用網絡所特有的資源共享、即時反饋、動態展示、互動交流的優勢,構建了網絡教學研究和指導系統,使教科研工作能在網絡平臺的支撐下,打破時空與校際界限,加強了校際間、教師間的交流協作,進一步整合全市教育系統的優質資源,促進區域教研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特別是21個學科教研網站,目前的教研信息、資源已達6萬7千余條,訪問量已達2380萬人次。

4 政務平臺。自江陰教育網站開通之日起,我們就隨之開通了一系列教育電子政務系統。將教育的管理和服務工作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集成,在網上實現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打破時間、空間和部門之間的分隔限制,向社會提供優質的、全方位的、規范而透明的管理和服務。目前,教育系統已初步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公文傳輸網絡化和行政管理信息化。

二、精細管理教育網絡,引領網絡文化走向

在網絡為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日益泛濫的網絡病毒、頻頻發生的網絡安全事件逐漸成為阻礙學校信息化建設進程、威脅學校校園網絡信息安全的首要問題。為阻斷不良信息在教育網絡的傳播,凈化網絡環境,我們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安全管理體系。

1 健全組織領導。教育系統成立了網絡與信息安全領導小組,建立了由主管領導負責的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專職機構,配備政治和業務素質好的同志從事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安全措施,切實承擔起教育網絡安全管理重任。

2 開展宣傳教育。通過專題會議、下發文件等形式,宣傳、強調網絡安全,增強機關工作人員和學校校長、師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將網絡安全意識與政治意識、責任意識、保密意識結合起來,樹立網絡與信息安全人人有責的觀念。特別是強化對學校師生的經常性法制教育,使他們懂得攻擊他人網站,制造、修改及傳播病毒程序,不良信息等都有可能觸犯法律法規,引導師生應用所掌握的計算機技術作對國家、社會有益的工作。

3 完善管理制度。本著“誰主辦、誰負責,誰運營、誰負責,誰接入、誰負責”和“屬地管理”的原則,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審核登記制度、信息監視保存清除和備份制度、病毒檢測及網絡安全漏洞檢測制度、網絡系統的維護制度和應急措施、計算機案件和事故上報制度等五項網絡安全管理制度,確保區域教育網絡的安全運行。

4 加強督促檢查。為將網絡管理工作抓實抓細,我們建立了定期督促檢查和考核激勵制度,重點抓好責任制、應急預案、值班制度、信息審核制度的落實,促進區域內各類教育網站健康有序發展。我們每年都要召開學校網絡行為管理專題研討會,2008年下發了《關于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2009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了江陰市教育系統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單位備案工作,并對全市中小學、職業類學校和幼兒園的校內網站進行梳理,進一步明確學校聯網目的、服務性質和種類,進一步明確網絡管理職責和安全措施,規范了校園網站互動欄目的管理制度。

三、精良培養網管隊伍,提高網絡文化品位

教育網絡管理和文化建設關鍵在人,因此我們始終將網絡管理隊伍的培養和建設擺到突出位置,常抓不懈。教育網絡網管隊伍主要包括網絡管理員、網絡評論員和網絡領航員三個層面,他們是引領江陰教育網絡文化發展的中堅力量。

1 網絡管理員。我們按照“提高素質,優化結構,主動建設,相對穩定”的要求,建立了一支具備較高政治素質、掌握網絡傳播技術、富于開拓創新精神的復合型網絡管理員隊伍,建立網絡管理員的業務培訓與工作考評激勵機制,做到持證上崗,定崗、定責,強化網絡管理員的政治意識、法制意識、安全意識、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

篇(2)

在我國,社區教育工作一直被作為民生建設的重要工作。

教育部早在2004年下發的《關于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高度上,充分認識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積極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黨的十七大又做出了“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明確提出教育事業要在新的起點實現新發展和新跨越。黨的十七大報告還提出,要建立以實現終身教育制度和學習化社會為主要標志的區域現代化教育體系,要“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要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設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實施以信息技術為主體的社區網絡教育順應時代的呼喚而產生,成為一種新型社區教育形式。將社區教育和遠程教育有機結合,既是教育手段和路徑的組合與搭配,又是各類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社區教育和遠程教育的有機結合必將為形成學習型社會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對兩者結合而成的社區網絡教育體系的構建做些探討。

一、社區網絡教育體系構建的總體構想

社區網絡教育教學管理系統是社區居民的學習平臺,因此它是社區網絡教育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這就需要根據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來對社區網絡教育教學管理系統進行設計。具體而言,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如下重要因素:

一是要考慮到社區居民年齡、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格特征、原有知識水平、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態度上的差異而產生的對新知識接受能力上的區別。

二是由于社區網絡教育構建中的一切活動都在網上進行,彼此很少見面,因此應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習者之間的交互水平,使他們能互相交流和探討。

三是社區網絡教育構建應以社區居民為主體,通過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方便的檢索工具,主要采取個性化和協作化的自主學習模式,去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四是考慮到保證網絡教學質量,需要對網絡學習者的學習環節進行有效的過程監控和事后評價。這一要求決定了社區網絡教育教學管理系統構建應具有以下主要功能:系統應允許教師、學生和一般用戶在客戶端通過Internet對系統數據庫進行便捷快速的訪問。同時,社區網絡教育教學管理系統在總體上應體現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理念,這就要確保社區居民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通過自我組織和自主選擇的方式進行有效學習,并通過順暢的交互機制不斷獲得信息反饋,從而能夠有效監控自我學習活動的整個過程和最終結果。

二、社區網絡教育體系的構建

社區網絡教育教學管理系統可以按照自主學習的三個階段進行設計,分別是:學習的計劃準備階段、自主學習階段和學習評價階段,這三個階段構成了社區居民自主學習的整個過程。第一,網絡學習計劃準備階段的設計包括以下主要內容:幫助系統(操作演示、水平測試、學習幫助、課程導航)和課程導入(課程簡介、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第二,網絡自主學習階段的設計包括以下主要內容:資源點播、在線學習(分設課程的章節導航學習和知識點導航學習)和教學互動平臺(自動答疑、在線答疑、教師博客、學員博客、網上論壇);第三,網絡學習結果評價階段的設計包括以下內容:自主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和自主學習的總結性評價。鑒于社區網絡教育教學管理系統的功能模塊較多,限于篇幅,本文只針對該系統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模塊進行詳細分析。

1.網絡學習計劃準備階段

由于社區居民的知識水平和文化層次不同,選擇適合其需要的學習內容很重要。學習前的準備包括知識的準備和操作技能的準備。首先,在學習之前,學習者首先要熟練運用“幫助系統”中的“水平測試”功能,通過回答調查表中的問題,做到對自身的學習特長、學習能力和不足之處心中有數,同時還可以了解到今后學習活動中的各種利弊因素;其次,社區居民可通過認真瀏覽“課程導入”模塊中的“課程內容介紹“功能,以此來確定自己學習目標、學習計劃以及課程難度,從而能夠使自己在今后的學習中有的放矢;再次,由于很多社區居民對網絡知識不熟,可能會對網絡學習環境產生距離感,由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會遇到某些操作技術,這就需要學習者抽出空余時間,認真觀看多媒體的“操作演示”,從而消除自身在具體操作上的陌生感。最后,查看“學習幫助”模塊中會對學習者提供一些被普遍使用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這就需要學習者預先對此仔細研讀,從而能夠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事半功倍。通過上述四個步驟,學習者就能夠對自己今后的自主學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提前預知,從而有助于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個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并選擇符合于自身的學習策略,從而為后續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2.網絡學習階段

網絡學習階段的設計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模塊。

第一,構建“在線學習”模塊。這一模塊采用“學習――測試――再學習――再測試”的教學策略,其主要功能是要針對學習者的學習順序來實現有效監控,對網絡學習的隨意性加以必要限制。這就要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第一步是依據導航系統中對學習路徑的提示來進行在線學習,系統會在學習者完成了階段性學習后對學習者在本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測試,并根據系統內設計的階段性評價標準對學習者的測試結果做出分析和評價,并以此對學習者提供諸如“祝賀您,可以進行后續內容學習”“還沒過關,建議重新學習前一知識點”“結束學習”等后續學習活動建議,學習者再根據系統的提示相應做出后續的學習行動。

系統會根據學習者的學習情況提出學習建議,使社區居民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學習目標和自我學習行為進行比較,促進自我監控的發生,形成最適合于自己個性特點的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

學習者在學習內容之間進行大幅度跳躍性瀏覽是被禁止的,這就需要學習者按照所學課程的章節順序或知識點的先后關系進行學習。對于一些已經具備一定知識水平的學習者而言,如果想對學習內容作出選擇,首先就必須先進行水平測試,通過測試后才能進行符合自己目前學習水平的課程內容,盡管這一設計方式對于有一定知識水平的學習者而言顯得略微麻煩,但系統的最終目的在于避免其學習活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第二,章節導航模塊。該模塊采用目錄樹的呈現形式,每一章、每一節都通過目錄樹進行跳轉,按照章節的順序來對學習內容作出合理安排,這就能夠使學習者可以對每個章節的內容一目了然,從而準確了解學習內容的關聯,由此能夠方便地確定目前自身在知識系統中處于什么位置,以便明確繼續學習的方向。

第三,知識點導航模塊。該模塊采用導航菜單和浮動導航條相結合的形式來顯示導航內容,是根據知識點特點來設計的導航系統。位于訂單的導航菜單分別顯示各章名稱。學習者點擊章名后,會相應彈出浮動知識點導航條,導航條中會明確地列出本章的所有知識點,目的在于能夠使學習者按照知識點順序進行學習。學習者學完當前知識點后,點擊“后繼知識點”按鈕,就可以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點進行一個大概的了解,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習者的求知欲,從而在今后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后續知識,同時還可有效避免自己在今后去學習一些不感興趣或無實際用途的知識。

第四,網絡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互動設計。師生之間和學員之間在網絡自主學習過程中開展及時有效的互動、交流與合作非常必要,有助于消除學習者學習中的孤獨感和乏味感,同時還能培養良好的團隊意識和提高相互間的合作意愿。總體而言,該模塊的互動平臺包括答疑、討論、報告等項目,并采用論壇、博客、電子郵件等網絡交流工具。以下分別從人機交互和人人交互這兩個層面進行討論。

第一,人機交互設計要做到靈活多樣,隨時幫助學習者答疑解惑是網絡學習環境與網絡學習者之間一項重要的交互活動,鑒于此,該模塊提供在線答疑、自動答疑以及討論答疑三種模式,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不同的答疑方式作出選擇。其一,“在線答疑”模式能夠實時解決學生提出的疑問;其二,如果教師無法對學習者的問題做出實時解答,學習者就可以求助“自動答疑”模塊。具體而言,該模塊對于某些特定知識點的講解以及一些常見疑問的解答都會事先存儲在一個答疑表里,學生通過“疑難”菜單提交問題,系統就能自動從答疑表中搜索相應的解答,并顯示出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內容,從而確保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觸類旁通;其三,討論答疑。假如學習者提出的疑問所對應的答案經系統檢索結果為空,或者學習者對系統提供答案不滿意,就可點擊“自動答疑”系統界面的“提交疑問”菜單,系統會相應地把這些疑問自動提交到“網上論壇”的“專題討論區”,通過群策群力來解答學習者的疑問,使大家共同學習和提高。

第二,人人交互設計要體現個性化。“博客”是師生和學習者之間行之有效的網絡交流平臺,對于具體設計而言,學習者點擊“互動平臺”的“教師博客”就可進入到教師的博客空間。教師在博客里把有關網絡課程學習的資源、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形成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的日志,以供學習者了解到實時更新和有價值的各類學習資訊。此外,博客還能夠方便學習者通過留言的形式把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教師進行情感交流,教師在回復學習者留言的同時,不僅能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而且還能及時掌握學習者的學習情況。

3.網絡學習結果評價階段

該模塊主要包括兩大內容:一是對網絡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過程性評價,二是對學習活動結束后總結性評價。由于社區教育教學過程具有非正規性和非強制性,因此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加重視過程性評價。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要注重對自己學習效果進行經常性評價,以此明確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并根據相關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學習策略不斷作出調整,強化對學習材料的掌握,獲得最優的學習效果。本文結合社區實際情況,針對現有社區教育個性化欠缺、教學模式單一等特征,進行社區網絡教育體系設計,目的在于滿足不同社區居民對知識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事實上,社區網絡教育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本文的討論只能作為一個設計框架,在今后還需要緊密結合社區居民對知識的持續需求,對社區網絡教育體系的構建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篇(3)

(一)計算機網絡教育是開展社區教育、建設學習化社會的技術基礎

在實際生活中,社區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其面對的對象時全體社區的居民。正因如此,社區教育對象所處的時間相對分散,傳統的社區教育方式,難以滿足社區居民學習的需求。加之,受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所限,會導致社區居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很難保證。發揮計算機網絡教育的優勢,提高社區居民學習的效率,對于提高社區教育效率,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計算機網絡教育作為開展社區教育、建設學習化社會的技術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社區居民學習的實際需求。

(二)計算機網絡教育促進了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

在計算機網絡教育是開展社區教育的重要途徑分析中,計算機網絡教育促進了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這是開展社區教育必須明確的一個發展問題。通過發揮計算機網絡教育在社區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完善傳統社區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促進社區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結合社區教育工作發展的實際情況,在計算機網絡教育促進了終身教育體系建立的前提下,深入開展計算機網絡教育工作,對于社區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發展非常重要。

(三)計算機網絡教育實現了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

在社區教育工作中,計算機網絡教育實現了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也極大的促進了社區教育工作的完善發展。根據社區教育的實際需求,通過分析社區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發揮計算機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的優勢,豐富社區居民的學習資源,促使社區居民可以隨時隨地的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學習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因此,在發展社區教育工作中,重視計算機網絡教育實現了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這一途徑,具有積極地現實意義。

(四)計算機網絡教育可以進一步提升社區教育的功能

不斷的實踐工作表面,計算機網絡教育可以進一步提升社區教育的功能,并確保社區教育工作順利的開展下去。通過發揮計算機網絡教育的優勢,全面優化社區教育資源及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教育的積極性,并逐漸培養社區居民科學的學習方式,促使社區居民可以自主選擇學習資源,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更好的豐富自身的知識。因此,計算機網絡教育可以進一步提升社區教育的功能,對于發展社區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二、利用社區教育網絡平臺開展社區教育的建議

(一)社區教育網絡平臺的定位

為了更好的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教育的優勢,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在利用社區教育網絡平臺開展社區教育的過程中,重視社區教育網絡平臺的定位,強化社區教育網絡平臺的重要性,促使社區教育可以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教育的便捷性、全面性、及時性進行具體的教育活動,可以更好的促進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教育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因此,結合社區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社區教育網絡平臺的定位也很關鍵。

(二)社區教育網絡平臺的開發原則

在社區教育工作中,社區教育網絡平臺的開發原則,是利用社區教育網絡平臺開展社區教育的基本前提。社區教育網絡平臺的開發原則,主要是需要遵循分步實施,逐步完善;性能可靠、安全可控;資源豐富、功能完善;界面友好、操作簡便等幾個方面進行工作。根據社區教育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重視社區教育網絡平臺的開發原則,也是確保社區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

(三)社區教育網絡平臺的推廣使用

篇(4)

一、新課改的發展呼喚資源建設的變革

(一)課程資源的廣義觀

新課程強調大力開發課程資源,在課改實驗區,廣大教師最迫切的呼聲也是課程資源的短缺。對比傳統教育中以教材為中心的狹義課程資源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1]中課程資源開發的范疇明顯是界定于廣義的課程資源觀,即把課程資源的內涵延伸到社會、學校、家庭和生活環境以及教師、家長、學生和學科研究專家等而形成大課程資源觀,強調學校和教師成為課程資源的主要開發力量,學習者則是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因此應擺脫教材是唯一課程資源的觀點,形成廣義的課程資源觀。[2]

(二)網絡教育資源的發展

作為信息化課程資源的主要形式,網絡教育資源的理念也隨著新課改下課程資源觀的廣義定位需要而有所發展。通常提到的網絡教育資源多指狹義的概念,即數字化的教育信息資源,然而從系統的觀點來看,網絡作為一種特定的學習環境,不少學者認為廣義的網絡教育資源觀應包括教育人力資源、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環境資源三個重要的組成因素,[3][4]而網絡教育資源建設體系則是由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所組成的動態平衡體系。教育人力資源是指網絡教育資源建設應用過程中各種人員的集合,如資源的開發者、建設者、管理者和應用者,其來源主要是教師(學科專家)、學生、社會人士(家長、學科愛好者、社區會員等)。教育信息資源是指以數字化形式在網絡特別是互聯網上傳送的具有一定教育價值的各類信息。教育環境資源是提供資源建設和應用過程所需的硬件設施和各類軟件工具及應用平臺。如面向資源管理者的資源管理系統,面向教學者的網絡教學支撐平臺,面向學習者的研究性學習平臺等,這些無不對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提供有力的環境保障。這三者當中,教育人力資源是實踐的主要施行者和開發應用的主體,人力資源開發和資源價值的最大化是建設的主要目標,教育信息資源是核心內容,是資源開發建設的主要對象,教育環境資源則體現為軟硬件相結合,作為資源建設與應用的保障條件和實踐基礎。這三個要素在網絡教育資源建設與實踐過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動態平衡過程,通過環境資源的構建和網絡空間的資源共享,結合人力資源開發,建設優質的教育信息資源,在資源應用中實現學習者所獲取的信息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從而最終達到人員素質的提升。因此,在網絡教育資源建設中應充分考慮這三個要素的綜合作用,特別是地區教育信息化,區域性的網絡教育資源建設中的各種實際問題都由這三個要素交互不足或某一因素的作用考慮欠缺所造成,例如資源應用效果低下可能涉及人力資源的觀念問題,也可能是信息資源的有效性問題或者欠缺資源應用支持環境等問題所造成的,限于篇幅恕不贅述。

課程改革強調從廣義角度即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相結合進行開發和利用,并在開發過程中重視人力資源的內生性價值的體現。作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之一,面向新課改的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也應擴展到充分考慮教育人力資源、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環境資源三者相結合的廣義概念。從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的組成來說,與課程資源的組成內容相對應的是,教育信息資源屬于素材性課程資源,教育環境資源屬于非生命載體形式的條件性課程資源,而教育人力資源則屬于生命載體形式的條件性課程資源。課程資源與網絡教育資源之間的包含關系如下圖所示。

圖1 課程資源與網絡教育資源的關系

二、支持新課改的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新理念與新模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然而近年來教育信息化中重點建設的教學資源庫卻普遍存在重復建設、應用效率低下、資源陳舊、應用面不廣的現象,根本原因在于現行的網絡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缺乏科學、完善的教育理論做指導,欠缺站在人文主義高度上的建設理念,使教育資源建設過程中沒有系統總體的合理規劃,因而沒有準確定位和把握應用者適應時展的需求。那么如何把握應用者的實際需求呢?這反映在網絡教育資源的核心特征即資源的教育價值上面。筆者認為,從課程改革的觀點來說,資源的教育價值最大化的體現在于有效地促進作為主體的學習者的認知發展,并充分發揮學習者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習者在資源應用的過程中積極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選擇和挖掘適合自己的知識資源進行實踐和創新,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并最終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支持新課改的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建設新理念──“人文發展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因此作為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來源,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建設應脫離為建資源而做資源的狹隘建設觀,從廣義的網絡教育資源觀出發,建構以學習者為中心并與教育人力資源、教育環境資源、教育信息資源三者交互結合的“人文發展觀”。此“人文發展觀”認為:網絡教育資源建設體系是一個基于廣義網絡教育資源觀的包含教育人力資源、教育信息資源、教育環境資源三要素組成的有機系統環境。資源建設的過程是知識價值在主體間的傳遞與轉化過程,是體現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發展過程,是人的知識價值的發現過程。該過程兼顧面向人力資源開發(個體知識價值的傳遞與轉化、區域人文關懷與資源共享文化的創設)、信息資源建設(優質信息資源的良性互動)及環境資源支持(技術開發與應用環境支持)這三個嶄新的教育資源建設內涵,在基于新課程改革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圍繞學習者的區域性人力資源開發、環境資源配套、信息資源建設三者交互所形成的廣義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建設體系來開發新課程資源,期待學習者在資源實踐應用的過程中能具備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終身學習能力,努力為社會培育具備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通過構建這樣一個有機的區域生態整體來促進資源的循環流通,體現知識價值的螺旋上升,在信息資源的實踐應用中凸顯學習者的發展潛能,同時學習者通過與這三者之間的交互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思想情感與發展價值觀,并在實踐過程中能動地創造出更大價值的教育資源,從而實現符合新課程改革指導思想的網絡教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學習者與三要素之間的交互過程如圖2所示。(1)學習者與人力資源的交互方式主要體現為學習群體的人文關懷和資源共享激勵機制的創設,資源型學習中的師生交互等;(2)學習者與信息資源的交互方式主要是學習者開展基于資源的學習實踐,如研究性學習、個別化學習、自主學習等;(3)學習者與環境資源的交互方式體現為學習者開展資源實踐,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以及技術支持(如規范化的教育資源建設標準、資源庫產品間的互操作、多樣化的學習工具等)。

圖2 支持新課改的區域性網絡

教育資源實踐的“人文發展觀”

(二)“人文發展觀”指導下的資源建設新模式──“五維發展循環”模式

依據我們的實踐經驗,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實踐一般分為“資源開發、資源整理、資源共享、資源應用、資源更新”五個維度,它們通常是由不同的參與者從事實踐,并隨建設規模的大小和應用程度的深淺組合成不同的建設階段,諸如大規模的資源整合階段(資源開發、資源整理)、個別化資源的優化重組階段(資源整理、資源共享)、優質資源的共享和創新階段(資源共享、資源應用、資源更新)等。而就建設應用過程來說,“資源開發──資源整理──資源共享──資源應用──資源更新”的線性組合過程是較為全面的資源建設流程,它代表了人們從事資源實踐的完整周期,我們將在此完整建設流程的基礎上提出支持新課改的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新模式。

1.“五維發展循環”模式的內容

根據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人文發展觀”,應用知識管理及動機理論,我們提出資源建設的“五維發展循環”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資源建設“五維發展循環”模式

該模式的主要內容如下:

(1) 資源建設流程是資源在不同知識主體間傳遞和轉化的動態循環過程,該流程就學習者認知發展而言是由資源開發、資源整理、資源共享、資源應用、資源更新五個過程共同線性組合而成,這些過程實際上就是網絡教育資源實踐的五個維度。

(2) 根據知識管理理論,這五個維度正好體現為學習者知識管理活動的不同階段,五個維度的循環發展正好反映了學習者內在知識價值的螺旋式上升發展,從而體現其能夠在資源實踐過程中得到認知發展。

(3) 學習者具體參與到資源建設流程的全部五個組合過程,體現其為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實踐的主體和資源型學習過程的主人,而教師是資源實踐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情感因素的正向激勵者。

(4) 在資源實踐的每一個維度,都要通過廣義網絡教育資源三要素合理的相互作用,即人力資源開發、環境資源配套、信息資源實踐這三者相結合,為學習者參與網絡教育資源實踐的具體過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5) 新課程改革強調資源型的綜合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的廣泛開展為本模式中資源更新過程的知識創新和資源的滾動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6)內外因素相結合的動機影響是推動學習者持續參與資源實踐各個組合過程,實現動態循環的主要動力,而學習者自身價值內生性的充分發掘,創造比自身原有資源更大價值的教育資源,是資源更新過程中實現資源滾動發展的關鍵所在。

轉貼于 2.“五維發展循環”模式的知識傳遞與轉化過程及其本質

表1運用知識管理理論分析該模式中學習者信息資源實踐的知識傳遞與轉化過程。

表1中所述的知識轉化過程,表面上是信息資源在不同的學習主體間的流轉(即形成了資源流),但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說其實質上是依附于不同主體的知識價值的傳遞轉化的動態過程,這種動態過程我們稱之為“知識流” (Knowledge Flow)。 “所謂流是一個形象的動態概念,指一個實體或抽象事物的不停頓的運動狀態。”[5]在“五維發展循環”模式中學習者參與了動態流程的各個階段,這種動態過程是由具有知識價值的資源在經歷了不同主體的知識外化、中介、共享、內化、創新等多種處理過程后最終轉化為學習者的內在知識,從而形成了“知識流”。

表1 “五維發展循環”模式中學習者的知識發展過程

資源建設流程

知識管理內涵

學習者的實踐角色

信息資源實踐

資源開發

知識外化

建設者

學習者個人資源建設(個人知識積累、個人學科專題網站建設等)

個人內在的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過程,并進行結構化的信息管理

資源整理

知識中介

管理者

資源按標準優化改造、審核入庫、管理等過程

對外在顯性化的信息按資源標準審核和重組并進行屬性編碼入庫的過程

資源共享

知識共享

交流者

資源、瀏覽、推薦、評價、社區交流的過程

對結構化的顯性知識資源進行、瀏覽、評價及知識導航的過程

資源應用

知識內化

應用者

資源型學習(研究性學習、協作學習、合作學習)

顯性知識的獲取、分析、加工、處理最終形成內在隱性知識的過程

資源更新

知識創新

創新者

(學習者)

對原有的信息資源進行知識挖掘、優化改造或資源創新的實踐,實現資源的深層應用和知識創新

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發現知識的內在價值);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

“知識流”作為一種動態的過程,需要作為知識主體的學習者自身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知識主體在實踐不同維度的動機因素起到促使知識傳遞和轉化乃至創新的主要驅動作用。學習者在參與前述不同維度的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實踐時,若其應用模式不同,則其參與實踐的動機因素也有所不同。例如資源開發過程中主要采用行政部門自上而下整合資源的方式,則對于參與資源整合的單位和個人來說,其動機因素也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一種是內在的認知內驅力的作用,即實踐主體希望在參與過程中開展項目研究提升自我,這種因素占大多數,另一種是外在附屬內驅力的作用,作為服從上級部門安排的被動的任務式整合,這些內外的動機因素往往會聯合發揮作用。其實無論何種動機因素,我們在資源實踐的“五個維度”設計廣義網絡教育資源的三要素對學習者的相互支持作用時,應主要考慮有利于正面激勵并發揮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動機作用,以求最大限度地鼓勵更多的學習者自發地參與到資源實踐過程中來,從而讓學習者自身建設實踐轉化為其自覺的行動,使知識資源的應用者、實踐者自覺成為資源建設的開發者,在實踐中產生資源、創造資源,讓“知識流”形成持續不斷的循環,最終實現了本模式的目標和本質──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一般的網絡教育資源實踐,通常此“知識流”是單向線性的,即一般到知識共享階段或知識應用階段就結束了,無法實現資源的創新發展。而本模式的突破之處在于實現資源建設流程的發展循環(即“知識流”循環),其中資源更新(即知識創新過程)是實現整個“知識流”循環的關鍵,也是促進資源增長的重要環節。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和課程資源的大力開發,基于資源應用基礎上的知識創新已成為可能,即面向師生的基于資源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發現式學習、協作式學習等資源型學習模式的廣泛開展能夠充分發揮學習者主動探究并進行知識創新的積極性,將產生大量如主題知識、課程整合資源、學生電子作品集等知識創新型的學習資源,為資源的增長創造了客觀條件。另一方面本模式中各個實踐過程所形成資源的豐富性和有效性、共享文化氛圍的形成、人文關懷下虛擬時空里學習者地位的提升、資源應用和開發工具的易用性、學習者自身的認知發展的需要及知識創新的激勵與評獎機制等都可以促進學習者在資源更新階段價值內生性的充分發揮、激發優化改造和創新資源的主觀欲望,并進一步轉化為具體的知識創新的實踐,最終實現資源的增量滾動發展。與一般的教育資源建設模式相比較,本模式更能體現對新課改的有力支持。(如表2)

表2 兩種不同的資源建設模式比較

資源建設模式

一般的教育資源建設模式

“五維發展循環”模式

網絡教育資源的定義

狹義觀(即只重視教育信息資源)

廣義觀(重視教育信息資源、教育人力資源、教育環境資源的相互作用)

資源建設觀

為資源而建設的簡單信息資源觀

人文發展觀(學習者認知發展與網絡教育資源實踐相結合)

資源建設主體

教師

學習者(包括教師的角色轉變、學科資源網站會員等)

資源型環境

工具型環境(重視技術支持,忽視人員交互)

學習型環境(重視資源的應用實踐和學習過程的交互作用)

資源內容

內容教材化(以教為主)

內容多樣化(學教并重)

續表

資源建設模式

一般的教育資源建設模式

“五維發展循環”模式

資源流

信息流

知識流

資源管理模式

信息管理(顯性知識管理)

隱性/顯性知識管理并重

資源實踐

重開發輕應用

實踐的“五個維度”共同發展

資源應用目的

輔助教師教學

促進學習者認知發展

資源的傳播方式

單向展示

多向交流

資源型的教學結構

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

學教并重的教學結構

資源服務

單一服務(信息檢索、獲取等)

多種服務綜合(資源共享、資源應用、知識創新等)

資源建設流程

單向線性過程

“五維發展循環”過程

3.實踐案例

作為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廣東省佛山市同樣面對與課改教材相應的信息化課程資源嚴重匱乏的問題。一方面是隨著課程資源觀廣義定位的發展,原有的教育信息資源無法滿足新課改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新課改下基于資源的新型學習方式(如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協作學習等)的變革,又能讓更多的學習者在資源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參與到資源收集、整理和創新的過程中,實現資源的二次或多次開發。綜合以上情況,我們采用廣義課程資源觀指導下網絡教育資源的教育人力資源、教育信息資源、教育環境資源三要素同步配套相結合的方法,確立了以學習者(即資源應用者)為中心的“人文發展觀”,應用符合新課改理念的“五維發展循環模式”開展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實踐,通過基于知識管理的資源應用環境設計,成功地將資源建設過程與學習者的認知發展和知識應用與創新結合起來,實現有效信息資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成功地支持區域性信息化課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由于該模式的人力資源開發與信息資源實踐前面已詳述,下面主要就佛山地區級的網絡教育資源的應用環境設計談一下對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支持。

(1)基于知識管理的資源應用環境設計。

佛山市在資源型環境設計上主要針對課程改革下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變革的特點而設計,采用基于知識管理理論指導下的“資源管理與教學應用”的一體化方案,通過學科群資源網站這一網絡平臺將課程改革實驗中學習者的學習實踐與資源建設和應用結合起來,使其知識發展與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相聯系,最終促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前端學科網站會員的發展、交互式模塊的設計及多種激勵機制能促進網上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動態網站的生成和維護,“站點化”和“頁面化”管理則凸顯管理的個性化,有效吸引學習者(應用者)主動參與資源管理;通過與資源庫的實時交互,實行分布式資源建設,集中式資源管理的開發模式;互動式信息和交流、有效資源導航和評價可促進資源廣泛共享;模板化在線教學設計、網頁課件生成器等支持基于資源的電子備課等教學應用;高效的資源搜索模塊、自反饋式交互試題、動態文稿演示等支持基于資源的學習等。以上設計方式無不應用知識管理理論,通過“知識流”在學科網站會員間的有效循環為知識創新創造條件,從而實現資源的增量發展,并且在課改實驗過程中不斷積累和產生適合新課程所需的信息化課程資源。如圖4所示。

圖4 基于知識管理的佛山市學科群教育資源網及其應用平臺環境設計

(2)實踐成效。從2002年到2004年,佛山地區在第一屆、第二屆“全國中小學特色教育專題網站展評”活動中“面向新課改的佛山市學科群教育資源網站”整體項目以其完整性、規模化、豐富性兩次榮獲最高獎“全國優秀特色教育網站”獎,得到了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及中央電教館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目前該學科群資源網站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科會員達十八萬人,運行三年以來超過六百萬的點擊量,本地經過質量優化的總容量超過600GB的海量學科資源庫。現已完成“支持新課改的學科群教育資源網及其應用平臺的研究與開發”項目,項目科技成果榮獲佛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教育科研吳漢良二等獎,并入選國家科技部2004年度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據2002—2004年的統計,佛山市共接待來自國內外的教育信息化考察團近200個,其信息化應用成果與實踐探索經驗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都產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結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相應的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建設也要作出多方面的調整、如上述技術支持的資源型環境的調整、信息資源內容的及時更新、人力資源開發構成的變化等。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建設“五維發展循環”模式能在系統方法上為面向新課改的信息化課程資源開發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已在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廣東省佛山市開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此觀點的應用,新課改課程資源觀的發展變化只需要對廣義網絡教育資源的三要素做相應調整并應用到資源實踐的“五個維度”即可,因此有利于推動新課改下區域性網絡教育資源的循序漸進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S].2001.

[2]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

篇(5)

引言

網絡科技不斷發展,人類收集、貯存、分析和運用數據的能力也得到巨大的提升,尤其借助于網絡這個便利的工具,極大便捷了人們生活的各方各面。利用大數據的優勢更好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積極解決授課模式單一等弊端,豐富教課方式及內容,盡可能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大數據的不斷更新進步,促使教育事業不斷進步,不斷豐富多樣化。大數據能夠很好的縮短傳統教育的弊端,體現大數據教育的優勢。

一、大數據時代是什么

進入21世紀以來,大數據不斷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不斷滲透到人們的一行一動中。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存在于每個人的身邊。官方解釋,大數據就是數據,海量的數據。現代社會是一個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數據蓬勃壯大。作為這個社會飛速流轉的產物,大數據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大數據時代是依賴于全部數據中,提取重要以及針對性信息。通過大數據,掌握大體方向,不再瘋狂的執著于精確度,把微觀的視角適當移到宏觀層面上來。拋棄曾經近乎牛角尖的因果,以更開闊的眼光看待事物之間的聯系。大數據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在不斷提升人們看世界的高度。

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大數據”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許多來源搜集而來的龐大數據組,往往具有實時性。大數據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在于對于海量數據進行存儲和分析。相比起現有的其他技術而言,大數據的“廉價、迅速、優化”這三方面的綜合成本是最優的。數據正在迅速膨脹并變大,它決定著企業的未來發展,雖然很多企業可能并沒有意識到數據爆炸性增長帶來問題的隱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越來越多的意識到數據對企業的重要性。

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阿里巴巴創辦人馬云來臺演講中就提到,未來的時代將不是IT時代,而是DT的時代,DT就是Data Technology數據科技,顯示大數據對于阿里巴巴集團來說舉足輕重。籃球比賽當中利用大數據對球員的個人在比賽場上的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比賽變得更加精彩。一分鐘內,微博推特上新發的數據量超過20萬;社交網絡“臉譜”的瀏覽量超過500萬……這些都是大數據在我們身邊的體現。它神圣又親切。滲透了我們身邊的方方面面,我們需要它,離不開它。大數據對我們至關重要,我們的不斷發展對大數據也有重大影響。

二、大數據時代區域網絡建設對教育的意義

教育大數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大數據泛指所有來源于日常教育活動中人類的行為數據;而狹義的教育大數據是指學習者行為數據,它主要來源于學生管理系統、在線學習平臺和課程管理平臺等。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經濟發展。教育對人們思想精神狀態的影響巨大,而大數據時代區域網絡建設可以促進教育的實施,便于人類接受教育。大數據時代區域網絡建設將教育化解為數據,更加易于理解和吸收。通過數字、文字、圖片、音頻各種各樣的形式傳遞給人類。相對于之前枯燥的文字解讀,人類更愿意接受豐富多樣的大數據。

大數據改變教育。大多數對于課堂的評價,基于課堂的完整性,層層結合,邏輯清晰等表面的審視。并非從內去評價這節課是否起到了它所該起到的效果,是否生動活潑,是否被學生理解接受,被教育者是否從內心真正接受教育。聽課果者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假設學生的體驗,而學生真正的體驗如何,卻沒有強大的技術與數據源可提供分析與實證。傳統的教育研究往往是經驗式的,總是以第一方的角度去認為某些因素對學生很重要,對課堂很重要,比如提問有效性,課堂的節奏等。這就顯示了傳統教育的弊端,無法很好的落實事件真正的效應,這就更加突顯大數據教育的便利與平易近人性。

課堂網絡教育不僅豐富課堂文化,增添課堂樂趣,也加深了師生之間的交流。無論在知識專業方面,還是人際關系方面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大數據的到來,恰恰正是能從技術層面讓體驗者的感受緊以量化與顯現。

迅速發展的大數據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教育行業更應順應時展潮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各種教育管理與服務平臺的建設完善,大數據無聲無息卻有模有棱的進入了教育行業。各種Office、PPT、Word被輕松的運用于課堂,網絡。學者不僅可以在課堂接受教育,還可以僅僅通過一張屏幕學習知識。教育的傳播途徑被極大擴展,教育事業將更好的前進和發展。

三、大數據時代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新思路

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正在成為推動教育系統顛覆性創新與變革的科學力量。大數據所帶來的,并非源于我們電腦的硬盤變大了,CPU處理速度更快了,而是在我們的教育中的地位更在穩固了。大數據帶給教育的意義是非比尋常的,通過大量數據分析與運用,使教育形式多樣化,增大被教育者人群,強化教育者能力。時代在進步,時事新聞,身邊小事乃至國家大事都在不斷變換著。在風云驟變的時代,不能僅限于傳統教育。

教育大數據在輔助科學制定教育政策、教育均衡發展、提升教育質量、優化教學效果、因材施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大數據在教育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大數據的應用基礎是對海量數據的擁有,這就涉及數據存儲技術的挑戰,以及用于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技術挑戰。對于高科技人才以及專業數據人才,我國仍處于欠缺狀態。其次,大數據的教育應用中,數據采集和問題解決分析是核心環節,應用開發者要面對的就是數據采集技術和問題解決分析技術的挑戰。這就需要技術工作者不僅要有強大堅實的專業基礎,還要并存強大的心理。要不斷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進而促進大數據的應用。

在教學方面,將從數字化教學走向智慧教學。智慧教學是教師在智慧教學環境下,充分利用各種先進信息化技術和信息資源開展的教學活動。較之傳統的數字化教學,智慧教學更加高效、開放和多元,教學活動參與者之間的溝通更加通暢,互動更加深入,教師的備課、作業批改、教學評價等更加智能化。

我們要將大數據運用到教育中來,但是,在應用大數據的時候,要權衡利弊,用適當的方式淋漓盡致的發揮大數據的優勢。使大數據能夠發揮在教育事業中的巨大能量,豐富教育事業的同時,不斷創新思路發展大數據。

四、結論

教育行業要順應時代,與時俱進,教育數據網絡的構建常以教育數據中心為核心紐帶進行整體架構。以教育信息化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是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大數據時代,要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勢和數據量化研究方法,提升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科學化水平。

大數據”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意義并不代表其能取代一切對于社會問題的理性思考,科學發展的邏輯不能被湮沒在海量數據。在社會進步的洪流中,教育事業要加快步伐,適當的摒棄傳統教育的弊端,利用大數據時代帶來的便利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使教育事業源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更好的面對未知的將來。

參 考 文 獻

篇(6)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移動設備的應用,促使公眾閱讀陣地由紙質閱讀逐漸向電子資源、網絡資源轉移。社交網絡是基于互聯網的非正式交流平臺,為公眾閱讀提供了在線交互場所。目前利用社交網絡開展信息服務,成為圖書館領域的主要發展方向。為促進社會化閱讀的發展,我國相繼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虛擬閱讀社區,如無書網、豆瓣讀書等,為數字圖書館拓展閱讀服務領域提供了啟示。高校數字圖書館基于社交網絡構建閱讀社區,能夠消除讀者、圖書館之間的諸多阻礙,為用戶提供自由共享的閱讀環境,也是提升自身服務能力的必要方式。

 

1社交網絡的特點與發展現狀

 

1.1社交網絡的定義

 

社交網絡即利用各種社交軟件提供的網絡服務,讓用戶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與他人的人際交流,如Facebook、開心網等。社交網絡的信息傳播模式,由信息渠道、信息源共同決定,信息傳播手段更加多樣。用戶可以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設備,對社交網絡進行訪問,自由文字、圖片等信息,自行組建興趣小組,推薦并分享感興趣的內容。社交網絡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人際交往模式,也改變了人與人、人與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方式。社交網絡用戶基于相同的活動、愛好聚集在一起,形成以虛擬網絡為背景的交際,也促進了社會信息交流模式的變革。

 

1.2社交網絡的特點

 

社交網絡的最大特點,就是將現實世界的人際關系搬到網絡上,拓展了用戶的日常交際圈,充分利用了互聯網開放、高效、信息傳播迅速的優勢,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成本。社交網絡相對私密,用戶可以自行設置個人資料的開放程度,確保信息交流與隱私保護之間的平衡[1]。社交網絡相對封閉,也具有龐大的用戶基數,方便用戶之間自由建設群組,自由開展信息討論和知識分享活動。群組成員可以共同開展課題研究,或根據需要接收、篩選所需信息,自主尋找具有共同愛好的朋友進行交流,以積累更多人脈和經驗。

 

1.3社交網絡的發展現狀

 

目前社交網絡的信息傳播方式更趨多元化,從其用戶數量的增長速度來看,社交網絡的發展十分迅猛。根據Marketer公司的關于社交網絡的調研報告,2012年全球社交網絡的注冊用戶超過14億[2]。我國網絡信息中心通過分析統計指出,2015年我國社交網絡用戶在全國網民中所占的比例超過50%,更多的網民傾向于通過社交網絡分享與檢索信息。社交網絡深受網民喜愛,與互聯網環境下人們希望利用社交平臺拓展人際交流圈有關,也為他們獲取個性化服務、展示才干提供了舞臺。我國圖書館領域社交網絡的應用也很普遍,常見的應用包括開發應用程序、建設服務平臺等。

 

2社交網絡應用于高校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建設的必要性

 

社交網絡的飛速發展與個性化的服務功能,使高校數字圖書館引入社交網絡技術建設閱讀社區成為必然。社交網絡不僅方便圖書館嵌入用戶閱讀環境中,也方便用戶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真正體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2.1擴展數字圖書館服務領域

 

互聯網時代公眾閱讀資源的獲取途徑發生了變化,也改變了單純閱讀紙質圖書的習慣,擁有更多獲取新知識的方式。高校數字圖書館作為重要的閱讀場所,通過不斷擴展服務領域,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服務。社交網絡可以為用戶提供集成虛擬咨詢、虛擬收藏、在線預約等服務的綜合性平臺,方便用戶檢索信息和借閱圖書,為用戶獲取館藏資源提供了便利。圖書館利用社交網絡構建圖書資源推薦欄目,根據用戶需求采購圖書,不僅可以滿足閱讀社區用戶的需求,促進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也能夠實現館藏資源優化,深化圖書館員與用戶之間的關系。

 

2.2促進用戶之間的資源共享

 

社交網絡在閱讀社區建設中的應用,可以通過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頻繁互動,幫助圖書館吸引更多忠實用戶。基于社交網絡的信息交流共享,具有開放、交互的特點,必將改變高校數字圖書館在閱讀服務方面被動的模式,促進圖書館實現“以人為本”的目標。社交網絡在閱讀社區中的應用,能夠拉近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距離,為用戶提供收藏、分享、傳播閱讀資源的場所。同時,高校數字圖書館可以利用社交網絡新書通告、文獻介紹等信息,建立虛擬社交圈和虛擬討論小組,實現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圖書館員之間的及時互動交流,讓用戶第一時間獲取最新信息。

 

2.3提升數字圖書館服務能力

 

社交網絡在閱讀社區建設中的應用,方便用戶利用移動設備隨時獲取信息,豐富了高校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也有助于提升數字圖書館的服務能力。當前很多高校數字圖書館依然將資源建設作為重點,而用戶的多元化閱讀需求迫使圖書館不斷創新服務模式。社交網絡的應用,作為資源傳播與分享載體,為用戶之間分享閱讀信息提供了條件[3]。通過對用戶信息的整合分析,不僅可以豐富圖書館館藏,也可以提升圖書館信息服務效率。同時,社交網絡的應用可以對閱讀社區中的用戶信息進行“標簽”分類,將具有相同閱讀愛好的用戶匯聚起來,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導致信息混亂無序,也可以幫助用戶獲得更多優質資源。

 

3基于社交網絡的高校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的構建依據與要素

 

為滿足不同用戶的閱讀需求,要求高校圖書館結合相關理論依據,全方位挖掘用戶的動態信息,分析閱讀社區建設的相關要素,保障閱讀社區建設的功能完整性。

 

3.1構建閱讀社區的理論依據

 

高校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的構建,應該結合信息行為學理論、認知負荷理論等內容,主動掌握用戶的需求動向,保障閱讀社區建設的功能完整性。信息行為學理論指出,信息主體為獲取所需信息,表現出查找、交流、加工等行為,而這些行為不僅與其主觀意識有關,也與外界作用的刺激有關。這就要求閱讀社區建設不僅需要關注用戶主觀上對信息的獲取與吸收,也需要關注外界因素對讀者的影響[4]。認知負荷理論指出,閱讀是基于用戶認知的知識生成過程,不同個體由于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存在差異,對待具體任務時存在多重認知負荷。這就要求閱讀社區建設不僅要關注閱讀社區功能建設,也要關注不同用戶在閱讀期間的認知水平,采用心理負荷評估等方式進行引導。

 

3.2構建閱讀社區的用戶動態依據

 

高校數字圖書館用戶依托社交網絡開展閱讀活動,是以自身興趣愛好為驅動的。用戶進入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后,可以在線檢索所需的閱讀資源,并與其他用戶在線討論,或者根據在線推薦系統獲得更多信息。當然,用戶通過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檢索信息后,經過篩選、分析與判斷,可以利用圖書館檢索工具查找相應資源,也可以選購紙質版本。通過閱讀社區,用戶可以開展資源上傳、寫書評、尋找讀友等在線交互活動,或者參與線下講座、學術會議等活動。可以說,高校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的所有服務項目,均是以用戶動態需求為依據的,結合用戶動態行為進行深入挖掘,將為閱讀社區功能設計提供參考。

 

3.3構建閱讀社區的基本要素

 

高校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的建設,就是利用先進技術搭建在線閱讀交流平臺,突破地域、系統、領域的界限,將閱讀服務延伸至任何用戶存在的角落,為用戶提供持續、滲透、動態的信息服務,主要包含讀者、社交網絡、資源、服務功能與服務模式等要素。筆者結合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服務的特點,構建了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結構模型(見圖1)。由圖1可知,高校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以讀者為中心,以無處不在的信息網絡為背景,通過資源建設、社交網絡和服務內容設計,為用戶提供多樣化服務。其中資源是閱讀社區的基石,社交網絡是閱讀社區的展示平臺,服務模式與服務功能作為支撐,只有不同部分協同作用,才能體現并發揮閱讀社區的價值。

 

4基于社交網絡的高校圖書館閱讀社區的構建策略

 

高校數字圖書館與社會化閱讀相比更有優勢,然而目前我國圖書館領域的閱讀社區建設依然存在交互性差、缺乏讀者參與等問題。高校數字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各類社交網絡,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搭建與用戶之間的溝通橋梁,不斷完善和優化服務功能。

 

4.1建設一站式交流合作平臺

 

高校數字圖書館通過引入社會化軟件與社交網站設計技術,如Wiki、RSS技術等,建設一站式平臺,結合用戶需求設置服務內容,實現與用戶的無障礙在線交流。這樣用戶登錄后,就可以在線檢索感興趣的內容,方便隨時收藏閱讀資源、在線交流并發表評論[5]。圖書館員在平臺建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他們不僅需要做好閱讀資源、專家資源的整合工作,也需要根據用戶的需求建立興趣群組,為用戶創造良好的交流溝通渠道。例如:重慶大學圖書館依托社會化軟件與信息技術,自行研發建設的虛擬閱讀社區(見圖2),開創了我國基于社交網絡自主研發的先例,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它基于社交網絡服務形式,通過對館藏資源、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圖書館、讀者之間的信息交流網絡,拓展了用戶獲取閱讀資源的方式,促進了閱讀資源的共享與知識創新。

 

4.2制定統一的閱讀資源標準規范

 

高校數字圖書館應該制定統一的閱讀資源標準規范,解決由于不同資源提供商閱讀格式不統一,給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帶來的困擾。一方面,高校數字圖書館應該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層次用戶的閱讀需求,尋求統一的閱讀社區資源格式標準,明確規定期刊、報紙、文獻的基本格式。另一方面,高校數字圖書館應該制定合理的信息檢索規范,通過標準化的檢索流程,方便用戶迅速檢索所需內容,并且能夠在多個資源供應商之間進行對比選擇。此外,借鑒谷歌公司的開放鏈接模式,制定統一的調度系統鏈接規范,方便不同圖書館之間的資源調度與共享,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服務內容,將更多用戶吸引到閱讀社區中來。

 

4.3加強與商業閱讀社區合作

 

高校數字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尤其是特色文獻資源與連續出版物,而商業閱讀社區資源相對欠缺。通過與豆瓣讀書等商業閱讀社區合作,高校數字圖書館可以依托商業化社區的已有技術與設施,促進二者在閱讀服務方面的優勢互補,豐富圖書館的服務內容,減少平臺建設方面存在的資源浪費。由高校數字圖書館提供紙質文獻,安排學科館員為用戶提供在線咨詢服務,將商業虛擬閱讀社區作為用戶獲取閱讀資源的媒介。同時,高校數字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在科技查新方面的優勢,在用戶利用社交網絡獲取相關期刊文獻時,采用信息計量、數據挖掘等工具,為他們提供相關文章鏈接。高校數字圖書館也需要做好社區用戶管理工作,借鑒商業閱讀社區的品牌營銷方法,增強用戶對圖書館閱讀服務的認可度,通過個性化閱讀服務提高用戶忠誠度。

 

5結語

 

篇(7)

社區護理又被稱為社區衛生護理、社區保健護理,是將公共衛生和護理相結合的一種健康教育,其一健康為中心,以社區的人群為對象,重點在于預防疾病、延長人群生命,并控制慢性病進展[1]。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多,看病難已經成為公眾的話題,慢性病患者也正呈逐年上升趨勢[2]。如何有效地控制慢性病的發展,是社區工作的關鍵。我院在社區護理干預中,使用網絡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社區2011年1月~2011年6月180例慢性病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排除有失語、認知障礙、嚴重肝腎疾病、腫瘤、嚴重心肌疾病的患者。納入對象:患者有明確診斷的慢性病,疾病從首次診斷至今在3年以上。使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對照組患者9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齡在33~78歲之間,平均(41.26±4.28)歲。患者疾病包括:糖尿病16例,高血壓29例,冠心病20例,腦卒中11例,呼吸系統疾病13例。個人經濟收入: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44例,2000元以上者46例。

實驗組患者9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患者年齡在31~81歲之間,平均(42.78±4.58)歲。患者疾病包括:糖尿病19例,高血壓27例,冠心病23例,腦卒中7例,呼吸系統疾病11例。個人經濟收入: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40例,2000元以上者50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月收入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社區護理管理。實驗組患者給予網絡社區健康教育,建立QQ群,通過QQ、郵件等方式,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給予不同的飲食、用藥、運動等健康指導,并及時跟進患者的就診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半年的的焦慮和抑郁狀態。焦慮抑郁狀態采用國際通用的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

1.3 數據處理 將本次試驗所得數據錄入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即(x±S),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取95%可信區間,當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半年的網絡健康教育,實驗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態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比較

3 討論

使用社區健康教育,是對社區患者進行管理的必須方式,以往在健康教育中,我們多采用講課、宣傳冊等方法,通過實踐發現,這種方法存在有較多的弊端。患者由于工作較慢等,沒有時間參加小講課,而宣傳冊并不能做到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更不能及時跟進患者的病情變化。

使用網絡健康教育方法,通過對社區每位慢性病患者進行建檔,是用QQ等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并為其制定更好的健康教育方法,包括飲食、運動等方方面面。護士能夠對患者的情況隨時地了解,患者有各種疑問時,也能夠及時地與護士交流和溝通。而QQ群還能夠使社區內慢性病患者彼此交流和溝通,無形中為患者建立了新的社會支持系統,使其能夠相互鼓勵,共同積極地,面對疾病。

通過網絡健康教育,社區內慢性病患者得到了更好的照顧和護理,其能夠得到更多的信心積極地面對疾病,并形成良好的遵醫行為,其焦慮和抑郁狀態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進一步說明了,護理管理使用網絡健康教育能夠對社區慢性病患者給予良好的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

篇(8)

會議指出,要遵循網絡發展規律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大膽探索實踐,明確推廣思路,引領帶動高校學生主題教育網站和網絡互動社區建設,增強校園網絡吸引力。要以把好正確導向和強化內容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網絡互動社區建設內涵,加強互動性、增強黏著度,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

篇(9)

關鍵詞:

農村教育;成人教育;網絡資源;社會文化

一、新時期農村成人教育資源網絡發展的背景

1.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新的時期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同樣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此背景之下,農村成人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時期自然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無論是教育資源的分配,還是教育技術的進步都促進了農村成人教育在新時期的新繁榮。

2.終身學習觀念

21世紀是知識時代,知識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的基礎,在新的時期需要保持活力,必須要積極投身時代,在時展的過程中汲取營養。終身學習觀念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成人教育的發展,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農村成人教育一直處于落后階段,終身學習觀念的出現,使一些成人開始逐漸接觸新的知識,不斷擴充自身的知識儲備,促進了成人教育的不斷發展。

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1世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被提上新的高度,在80年代小康社會提出之后,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種重要的內容。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成人教育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農村文化水平和氛圍,同時也可以為整個農村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充分發揮知識的力量,促進農村在新時期的新發展。

二、當前農村成人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新時期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雖然說取得了不錯的發展,但是在不得不承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相關意識樹立不到位

在農村成人教育發展受到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導致農村成年人相關思想意識樹立不到位,比如說過分重視農村經濟建設實踐,忽視自身文化建設,導致在實踐過程中缺乏相關的理念作為指導,使農村的經濟發展缺乏持久的活力,比如說缺乏使用網絡技術資源的意識,導致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缺乏時代感。

2.農村成人教育缺乏經驗

成人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但是在農村由于經濟相對落后,再加上發展的歷史比較短,導致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的缺乏經驗,在農村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自己摸索,導致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走了不少彎路。比如說網絡技術的使用,缺乏相關實踐經驗,導致在實踐中網絡信息資源的使用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使農村成人教育發展比較緩慢。

3.農村成人教育資源缺乏

農村地區相對城市地區來講,信息資源流動效率和質量都比較低,在整個成人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資源作為支撐,城市和農村信息資源流動方面的差異導致農村成人教育資源相對缺乏,農村成人教育發展水平與城市差距較大。比如說在網絡信息資源方面,農村地區就比較落后。

三、新時期農村成人教育資源網絡建設的具體措施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成人教育網絡資源的建設受到高度重視,而且其在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時期我認為農村成人教育網絡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考慮:

1.全面推廣,投身農村成人教育發展實踐

在新的時期,社會轉型期間,要積極投身實踐,全面推廣成人教育,尤其是農村地區,要積極投身成人教育發展的實踐,要在農村發展的實踐中不斷的接受新的時代內容,在時代中汲取營養,找到合適的方法,比如說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廣泛接受新的知識,促進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同時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積極宣傳,為農村成人教育掃清障礙

21世紀是媒體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在農村成人教育網絡建設的過程中,要積極宣傳,加強宣傳力度和強度,全面解放農村地區居民的思想障礙,在整個實踐的過程中有正確的思想觀念作為支撐,從而不斷促進整個農村成人教育網絡資源得到不斷開發和利用,以此來推動農村成人教育網絡的建設,為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3.廣泛借鑒,為農村成人教育網絡建設提供經驗

在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調研,廣泛借鑒,不斷吸收其他地區優秀的經驗,在結合自身實際條件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農村成人教育網絡資源建設,促進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同時在農村地區,要充分挖掘當地人才資源,在實踐中讓農村地區的一些人才來帶動整個農村地區的成人教育發展,樹立模范榜樣,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帶頭作用。

小結

農村成人教育在新的時期受到了高度的關注。在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背景之下,農村經濟發展受到關注。同時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之下,農村成人教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雖然說在新時期農村成人教育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必須要在實踐中,尋求正確的方法,積極推廣網絡信息建設,以現代化手段促進農村成人教育的全面發展,促進農村在新時期的新發展。

作者:李岱謙 單位: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陳水平.新農村建設視野下農村成人教育向社區教育的轉型[J].中國農村教育,2011,08.

篇(10)

一、網站建設中堅持 “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為了更好地順應21世紀網絡科技空前繁盛的客觀要求,利用網絡建設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為了更好地達到預期效果,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高校學生的心理生理都處于由青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特殊發展時期,必須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網站內容切實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努力滿足學生成才成長的各種需求,其中,不僅包括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物質性和精神性需要,更包括他們的為實現自我價值的社會性需要。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工作在學生中更好地開展開來,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其次,網站建設要盡可能的發揮其與眾不同的教育功能。因為是在高校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教育對象都是大學生,他們正處于人生的轉折時期,心理都不成熟,個性分明,對于自己喜歡的就會不顧一切的堅持,自己討厭的就會毫不在乎,鑒于這一原因,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必須考慮這一重要因素,盡量摒棄學生厭惡的傳統說教灌輸的死板形式,而采用豐富多彩的引人注目的教育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盡最大可能讓學生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興趣,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網站的特殊功效。

二、豐富網站內容,充分發揮網站功能

(一)網站內容要具有時效性

如今的社會正處于一個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網絡信息更日益凸顯其信息迅速、簡潔、豐富的特點,所以,我們的網站內容要最大可能的利用網絡這樣優勢,實現網站內容的時效性,緊跟時事,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對此產生興趣。為更好地實現這一要求,我們可以采取網站輪流值班表的形式來落實這一政策,根據平等自愿原則,選擇網站管理員,其職責就是及時按要求對網站內容進行更新,當然,我們也可以采用完全動態運行和管理機制,由管理員對網站內容進行有選擇性的篩選,按要求進行管理,并補充參考目錄,及時更新網站內容,真正實現網站內容的時效性。

(二)運用多媒體,寓教于樂,增強吸引力

傳統的教學方式死板,對學生已經沒有了吸引力,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這一特殊的教育工具,發揮其集文字、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于一體的優勢,特別是網絡虛擬技術,利用它將現實生活場景復原,并在學生面前重現,努力調動學生聽、說、看、觸等各種感官,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到網絡文化娛樂中,真正實現寓教于樂。利用網站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內容必須豐富多彩,生動形象,例如,我們可以編寫電子教材,利用課件生動形象的特點,并在其中加入Flash、動畫等,當然,我們也可以把經典課程制成光盤,以供學生隨時進入網站進行學習鑒賞。為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專門建立一個網站,其主要內容就是紅色思想政治教育,我們可以播放紅色影片給學生看,與此同時,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當然,我們也可以剪接電視中的相關內容,這種教育形式豐富多彩,生動形象,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其效果也會更好,切實做到了寓教于樂。

(三)打造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主戰場”――BBS社區

而今,在眾多網絡形式當中,最受高校大學生歡迎的當屬BBS社區。對于仍處于相對閉塞環境當中的大學生而言,BBS社區無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和討論的天地,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的發表自己的言論、觀點,不受任何干擾,可謂真正實現了言論自由,因而,高校BBS是網絡虛擬社區中最受高校師生關注和喜愛的一塊樂園。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資源,努力發揮BBS社區的優勢,盡可能把BBS打造成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戰場。我們要采取專業人士對BBS社區進行規范化管理,努力發揮BBS的作用。例如在BBS中開展在線談心、心理咨詢等活動,為學生傳達信息和提供服務,成為他們的好助手;及時更新網站信息,并時刻關注學生對網站信息的反饋,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盡最大可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

(四)博客和微博客齊上陣,共同發揮作用

21世紀的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經濟繁榮,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與發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特別是隨著網絡的出現,人的自我價值、自我追求更不斷的要求實現。而且,雖然網絡提供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是,這種自我實現的渴望,逐漸的擴展到網絡中。特別是博客和微博客的出現,網絡自身組織的自由特性逐漸突顯出來,他們作為網絡的代言人,受到越來越多的高校師生的歡迎與喜愛,因為他們既具有其他載體的共有功能,又個性鮮明,且便于使用,功能多樣,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高校師生的要求。

目前,最受學生歡迎的網絡交流方式主要有BBS論壇、QQ、MSN和博客,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很便捷很方便,但QQ、MSN有一個缺陷,要求及時進行交流。而微博客和博客則不受時間限制,它們可以是長時間的交流,而且這種交流多是使用者對自己個人思維的表述與反思,是自己與自己心靈的交談。而BBS的工作環境更復雜,需具備一定條件才行。在一定程度上,博客更像一個資料庫,圍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與需求,收集和整理資料,這為資料的查詢提供了便利。我們要與時俱進,充分發揮網絡的特殊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到博客和微博中,這有助于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廣。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媒體產品策劃 下一篇: 口腔數字化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 亚洲不卡AV中文 | 亚洲欧美另类日韩综合 | 亚洲步兵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一久本久a久久精品 | 亚洲香蕉日本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