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8 14:53: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調查的方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通過課堂任務訓練使學生掌握有關社會調查方法的基本程序和相關知識,通過大量實例的訓練和學生課外實踐,使學生了解從選擇調查題目開始,直至完成調查報告為止的整個社會調查過程,為學生能夠實際完成調查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論與技能基礎。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掌握問卷、訪談、文獻、實驗法的操作流程和適用范圍,掌握抽樣的方法和具體操作,了解基本的統計與分析方法,掌握調查報告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2.能力目標
學生應具有選擇合適的調查課題和設計科學可行的調查方案的能力;能夠根據調查內容選擇合適的收集資料方法和抽樣方法;能夠設計問卷或訪談提綱;能夠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撰寫規范的調查報告。
3.職業素養目標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完善的職業價值倫理觀;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對服務對象負責的職業操守。
二、設計思路
社會調查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的認識活動,不僅具有內在的邏輯結構,還遵循比較固定的程序。因此,《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緊緊圍繞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選題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分析階段——總結階段,這五個階段安排學習內容。
1.以實際社會調查工作為引導,圍繞工作任務,按模塊設計教學內容
圍繞實際的社會調查工作,結合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將一般程序的五個階段總結成三個學習模塊(如圖1所示):認識社會調查方法——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撰寫調查報告,每個模塊中劃分為不同的學習任務,按模塊分任務設計實踐教學。
2.按照社會調查的操作程序,學生分小組完成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
為確保學生“學其所用、用其所學”,課程采取“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方式,以實際案例為教、學、做操作對象,加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小組成員從選擇調查主題——選擇資料收集的方法——設計問卷或訪談提綱——調查實施——數據分析——撰寫調查報告的不同階段,隨課堂進度完成不同的任務(見圖2),操作訓練與學習內容同步,先訓練后學習,在實踐中發現學習內容,在學習中檢驗實踐效果。三、考核評價
本課程采用過程考核的方式。考核分為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時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平時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課內項目(圍繞
任務提交的書面作業和課堂展示)、課堂參與程度,比例為1∶4∶1,主要考察學生學習態度和對于社會調查不同階段的知識掌握情況。期末考試以閉卷形式進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以及重點內容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效果
在選題階段,每個組圍繞著身邊現象,結合自身生活經驗,選擇的題目多是和學生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如飯堂滿意度調查、閱讀興趣調查、大學生網購現象調查等,小部分學生針對市民開展調查,如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狀況調查。無論是從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還是完成作業的情況看,學生普遍認可該種教學方式,學習知識較多,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選取天津體育學院的體育專業本科生400人(男、女生各200人)進行問卷調查,刪除無效問卷42份,最終確定358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86人,女生172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使用《社會支持量表》和《就業應對方式量表》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和就業應對方式進行測量,以此作為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體育專業大學生基本情況
1.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社會支持量表得分情況
體育專業大學生在社會支持量表上的得分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在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兩個因子上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
結果說明體育專業女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高于男生,女生更善于尋求社會支持和利用社會支持。
2.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應對方式量表得分情況
體育專業大學生在就業應對方式量表上的得分情況可以看出在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p
(二)社會支持與就業應對方式的相關矩陣
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支持總分與積極的應對(解決問題、求助)呈顯著正相關(P
三、社會支持的高分組和低分組對就業應對方式影響的的比較
(一)社會支持高分組與低分組對就業應對方式影響的比較
根據全體被試社會支持得分的水平,將得分前27%的學生劃分為高分組,得分后27%者劃分為低分組。比較后結果顯示:高分組與低分組的體育專業大學生在解決問題、求助和退避的應對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不同社會支持的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應對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
通過對不同性別、不同社會支持(高、低分組)的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應對方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說明: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得分的高低有顯著的性別差異(p
四、分析與討論
(一)體育專業大學生社會支持的分析
根據統計的結果,本人認為之所以女生的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及支持總分都高于男生,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傳統社會觀念對男、女角色期望不同,導致社會對女性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也較大一些,因而社會支持的這種差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與性別間的社會心理差異有關。
第二,多數男生往往認為接受別人的幫助是自身缺乏能力的表現,因此更傾向于拒絕他人的幫助,忽視對社會支持的利用,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可能與傳統觀念和性別角色有關。
第三,女生的客觀支持高于男生,或許是由于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性別觀念的淡化、女性地位的提高、獨生子女的增加,女生相對于男生得到更多的客觀支持有關。
(二)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應對方式總體的分析
根據體育專業大學生在就業應對方式量表上得分的統計結果,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傳統觀念和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傳統的角色認同已經根植于大學生的思想里。男性對自己的評價要高于女性,他們不會輕易承認自己的失敗而向他人求助。
此外,社會對男孩子的期望要高于女孩子,由于受到這種期望的影響,當沒有達到一定期望的時候,男生的自責程度要大于女生,這也就是為什么男生的自責應對要多于女生了。
(三)社會支持對就業應對方式影響的分析
從就業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相關分析中能夠看出,無論男生、女生,如果社會支持水平高,個體在面對就業問題時會更傾向于采取解決問題和求助的應對方式,顯著的性別差異出現在解決問題和求助應對方式上,高社會支持組尋求解決問題、求助應對方式顯著多于低社會支持組,說明社會支持水平高,會促使大學生采用積極的就業應對方式。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社會支持量表得分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的社會支持量表得分高于男生。
2.在解決問題和求助的應對方式上,女生得分明顯高于男生。
3.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社會支持與積極的就業應對方式呈顯著的正相關,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個體越傾向于采用積極的就業應對方式。
(二)建議
社會支持是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應對方式的重要的變量。增強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會對他們的就業應對方式產生積極的影響。根據本研究的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社會支持是影響就業應對方式的重要因素,培養體育專業大學生積極的就業應對方式可以從培養他們對社會支持的利用程度入手。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教育部在 1998 年為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而設立的專業。專業的定位是立足農村,面向農業產業,解決“三農”問題,其培養目標一般被認為是“面向農業科技推廣、面向農村企業經管、面向農村社會管理、面向區域協調發展”的專業教育方向;“培養具備農業和農村區域發展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推廣管理部門、農業企業、事業單位、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從事推廣與發展、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規劃與設計、決策計劃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專業的定位和培養目標要求學生了解農村和農民,這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調查能力。浙江省的麗水學院自2009年在商學院設置農村區域發展的本科專業。目前它是浙江省的重點學科。從2010年開始,麗水學院的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在四年級秋季學期開設了《社會調查與文獻檢索》課程。筆者長期擔任課程的主講教師,以下僅依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就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建設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農村區域發展專業開設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必要性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管理學門類的學科。該專業旨在培養涉“農”有關的技術、經營、戰略三結合的綜合性人才。該專業的教育方向以及專業課程所具有的方法、技能及應用型的性質,決定了該專業的學生教育培養必須突出實踐教學環節,系統地、有計劃地實踐教學內容付諸實施。實踐性是專業的培養方向和專業建設的根本內在要求。近年來,對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學校都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實踐活動。滕明蘭探討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效果評價,提出實踐教學體系框架包括基礎認識性實踐、綜合應用性實踐以及研究創新性實踐3個模塊,其中,基礎認識性實習主要包括認知實習(農村體驗)、初步社會調查等。綜合應用性實踐主要包括專業調查、專業實踐實訓課程、專業綜合實驗、課程設計(論文)、市場調查和社會服務等。研究創新性實踐主要包括科研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研究設計性實驗等。三個模塊中,第一和第二個模塊都提到了社會調查,可見社會調查能力是居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環節之一。
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居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中心環節之一。段華平和卞新民在談到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社會調查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時談到四方面,一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三是提高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合作能力;四是實現了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目的。除以上認識外,筆者認為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所具有的應用性的性質,決定了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居于核心環節之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定位是立足農村,面向農民,針對農業產業,解決“三農”問題。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農村、農民和農業。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談研究。要科學了解與認識“三農”問題,就迫切需要下基層調研,到農村進行社會調查。社會調查要講求科學性,社會調查研究本身涵括了方法論和具體的調查技術。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一環。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是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
開展社會調查要講求方法。社會調查方法一般是圍繞社會研究的原理、邏輯、策略和科學程序。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是社會學、人類學的專業核心課,一般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個方面,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研究方法及技術三個層次,主要詳細闡述社會調查的資料收集、整理、分析、解釋與評估的各種方法、技術及其應用。
二、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模式
在農村區域發展專業開設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有其特殊性。首先,學生沒有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學科背景,所以在課程教學內容安排上,要適當補充社科研究方法論的內容。要講清楚如何開展研究工作,更要講清楚為什么這樣做事;要講清楚如何具體開展調查,更要講清楚為什么這樣做,背后的邏輯和道理是什么。二是因為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主要開展的是農村調查,所以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要側重于開展農村調查會使用的調查方法和技術,以及可能會碰到的問題。三是教學要注重實踐性,實踐性教學要貫徹始終,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用。
基于以上認識,浙江麗水學院2010年在農村區域發展專業開設社會調查方法時,就進行了充分的設計。首先,課程將社會調查方法的教學與畢業論文寫作輔導有機的結合,將畢業論文寫作的文獻查找和文獻綜述寫作,以及社會調查方法串聯起來進行教學。由此,課程名稱也就命名為《社會調查方法與文獻檢索》。其次,課程沒有指定的課本,只有推薦的參考書目。目前市面上出版的有關社會調查方法的課本主要供社會學和人類學專業學生進行教學使用的,一般理論性太強,要求的課堂教學的學時也太多,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教學不實用。無疑,無課本授課,也給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學內容要相對簡單和明確,對多媒體教學以及PPT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教師講課更要能吸引學生。再次,為突出實踐性教學,有效串聯教學內容的各環節,通過一學期的課堂教學和實踐,帶領和指導學生完成一個小型社會調查“麗水市蓮都區流動人口的調查”以及后續的調查報告。這其中的具體教學環節包括圍繞著“流動人口”研究展開文獻檢索和文獻綜述寫作、對麗水市蓮都區的流動人口就某一主題,通過發放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調查,并最終完成調查報告。
(一)教學內容與進度安排
課程設計共分為啟、承、轉、合四個模塊。一般來講,按一周兩節課,一學期16周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具體如下:
(1)啟:選題與文獻綜述寫作
1、如何選題
2、文獻檢索
3、文獻綜述寫法(布置作業)
4、小結(講評文獻綜述的作業)
本模塊主要是幫助和指導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和文獻綜述寫作。其中,文獻檢索的課堂教學是既包括關于信息文獻的基本知識的介紹,也包括查找相關文獻的實踐操作的學習;既包括圖書館的館藏圖書的查找和借閱,也包括中國知網、讀秀等網絡工具的使用,最終的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的信息檢索的能力,提升信息意識,培養信息道德。在文獻檢索基礎上,再談文獻綜述寫作。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案例教學的模式,通過碩博論文以及綜述類論文的范例,指導和幫助學生展開文獻綜述的寫作。文獻綜述的作業要求是以流動人口對研究對象,自選某一主題進行研究,并就此進行文獻綜述的寫作。其中文獻綜述的內容包括流動人口等關鍵概念的界定、基本理論和他人相關研究綜述。最后要求至少有5個注釋和5個參考書目。
(2)承:社會研究的方法論
5、科學研究方法論
6、社會研究的邏輯
7、測量與概念的操作化
8、小結
本模塊側重于理論教學,其中也涵括案例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將理論講得更清楚、明白。社科研究方法論和進行科學研究的邏輯是社會調查具體技術的基礎。本模塊授課的難點在于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和枯燥,此部分把握教學的難易程度,以及充分利用案例進行教學成為教學工作的重點。
(3)轉:社會調查的具體方法
9、問卷設計的方法
10、問卷調查的實踐(布置問卷設計的作業)
11、訪談(布置訪談的作業)
12、觀察
13、小結: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講評問卷設計和訪談的作業)
本模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社會調查的具體技術和方法,其中包括問卷設計和問卷調查、訪談和觀察等內容,最后通過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比較,反思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的優劣以及適用性。本部分教學的難點是如何有效貫徹實踐性教學,如何將調查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技巧有效傳授,如何讓學生有興趣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環節,愿意認真完成作業。當然,本部分的作業量也較大。作業主要有兩項。第一項是問卷設計和問卷調查。其中問卷設計要求問卷有封面信和指導語,以及9個封閉式問題和1個開放式問題。問卷設計完成后,要求使用自己設計的問題開展問卷調查,填寫至少5份問卷。第二項是就研究的主題進行一次訪談,作業要求提交訪談提綱和訪談記錄,其中,訪談提綱要求10個問題,訪談記錄要求500字。
(4)合:調查報告與論文寫作
14、調查報告寫作
15、論文寫作指導
16、總結(講評調查報告的作業)
本模塊是總結前面的內容,幫助和指導學生進行調查報告的寫作。在此基礎上,就論文寫作的規范和格式要求進行必要的講解,為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提供輔導。最后提交的調查報告要求包括總結前面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內容,得出一些基本結論。
二、社會調查評估體系構建原則
社會調查的評估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調查研究評估,是指對一項社會調查研究成果的評估和測定,包括學術價值、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狹義的社會調查研究評估只對研究報告的可靠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系統分析和評估。具體到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調查,主要參考整個社會實踐的環境和過程,以及社會實踐效果的主要表現形式,進行比較全面且有側重、符合大學生社會實踐現實的評估。
(一)針對性原則
社會調查評估指標體系是否合理、科學,直接關系到評估活動能否順利進行;能否做出科學、準確的價值判斷,直接關系到社會調查評估工作的成敗。問卷是在進行了詳細、科學的考察與訪談的基礎上,針對本研究的主題而設計的。
(二)導向性原則
開展社會調查的評估,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評估指標不僅要成為判斷社會調查效果好壞的標準,更重要的是成為大學生社會調查活動中要努力或提高的方向。
(三)可行性原則
即強調指標設計的客觀、實踐性的原則,社會實踐效果評估要切合實際,要以大學生社會實踐效果的影響因素為依據,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
三、社會調查評估體系問卷調查設計與實施
在掌握、分析有關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通過對高等教育專家、帶隊教師和參與過社會調查活動的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了解大家對社會調查評估體系的各影響因素重要度的意見。基于影響因素的可量化性及評價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考慮,在掌握、分析有關資料的基礎上,剔除無關因素,確定相關因素,完成調查問卷設置,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在此基礎上明確各個影響因素對實效評估的實際意義以及重要程度。問卷共設置4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每個指標后都設置有從5到1不同分值的選項,分值越高,表示影響越大。在調查學校的選取上,調查內容的特殊性要求選取能夠隨時關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展的高校,這樣才能參與其中、隨時翻閱社會實踐的成果及隨時隨地對學生和教師進行訪談,而筆者所在工作單位可以滿足這個條件;在調查對象的選取上,以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2009-2012年參與社會調查的學生為主要調研對象;同時向部分教育專家發放問卷,搜集專家意見;并對各二級學院參加過社會調查的帶隊教師發放問卷,征求帶隊教師的看法,保證數據的科學性和可信度。調查方法采取抽樣調查和個別訪問等形式,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975份,回收率97.5%。其中學生問卷930份,回收911份,回收率為97.9%;教育專家問卷20份,回收18份,回收率為90%;帶隊教師問卷50份,回收46份,回收率為92%。所有數據分析和統計均采用OfficeExcel2007進行。
四、社會調查評估體系的內容框架構建
大學生社會調查評估體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反映社會調查效果的統計指標所構成的有機整體。以大學生社會實踐效果提高和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為目標,把上述篩選出的影響因素作為評估指標,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構建社會調查實際效果的評估體系。
(一)進一步明確選題的價值性(R11)
確定選題的創新性(R12)和針對性(R14),要緊密結合社會關注的熱點,以及社會存在的問題開展有效的討論并付諸實踐,以期對所形成的調研報告對政府相關職能提供可供參考的數據和意見。
(二)不斷注重實施過程的科學性
一是針對調查的問題,要不斷完善問卷設計(R21),問卷設計的縝密性和科學性直接關系到調查成果的說服力和影響力;二是進行任務分配、職責權利、時間安排、突發事件處理、財務報銷等知識培訓(R22),以保證活動有條不紊的開展;三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踐經費(R24)直接影響實踐活動的最終效果,除了盡可能爭取學校的經費外,更應整合社會力量,多渠道籌措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活動經費。
(三)不斷提高調研報告的含金量
即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作用(R27),全程跟進。實施過程中,要積極協調團隊成員的行為偏差、安全問題,總結階段要核實調查數據的真實性(R32),并積極指導學生高質量的完成調研報告的撰寫工作(R31);最后以圖片集、隨筆集、論文集以至活動簡報、主題報告會等形式進行大力宣傳,擴大社會實踐的影響力和實效性。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是刑事法治文明程度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近代刑法理論中的刑罰個別化原則、教育刑理論以及刑罰目的的再社會化理念在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制度中的典型反應。大慶地區為順應未成年人刑事審判改革工作的需要,自2008年起創建少年法庭,2010年開始大慶地區所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歸大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法院少年法庭審理,自成立以來“共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01件,幫助、挽救失足少年242人。其中2008年5件8人,2009年4件5人,2010年54件65人,2011年138件164人。2008年以來,被判處緩刑的未成年罪犯人數為108人,約占總人數的45”。在審理過程中,少年法庭一直重視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運用,尤其是在適用緩刑案件以及對未成年被告人開展教育挽救過程中社會調查報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與上海長寧區法院、北京石景山區、云南盤龍地區等最先開展未成年人訴訟改革的試點地區相比,高新區法院在社會調查制度的實施上尚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是眾多基層法院適用社會調查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和完善,對于我國少年法庭適用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意義十分重大。
一、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概述
社會調查制度是隨著犯罪原因、目的以及刑罰理念的發展而誕生和不斷完善的。在新的刑法理念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在刑事訴訟中推行社會調查制度,如根據美國各州法律規定,少年法院或者少年法庭除設立少年法官外,另設緩刑官員。少年法院在接到相關人員或機構提出的控告后,由緩刑官員啟動案件的社會調查程序,對涉案青少年的背景性材料進行調查,其社會調查制度包括庭前調查和判刑前調查。此外,英國、德國、日本等國也在其相關少年法中規定了社會調查制度。我國1991年簽署的《北京規則》16.1規定:所有案件除涉及輕微違法行為的案件外,在主管當局做出判決前的最后處理之前,應對少年生活的背景和環境或犯罪的條件進行適當的調查,以便主管當局對案件做出明智的判決。可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處遇的普適性制度。
我國自簽署《北京規則》以來,一直積極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在立法上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試行)》首次確立了社會調查制度,2013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八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這意味著社會調查制度在基本法中得以確立。2012年12月陸續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等也分別對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作出規定。在司法實踐方面,全國多地司法機關進行了社會調查工作的探索和嘗試,并形成了幾個典型模式,如上海長寧區為代表的“政府主導推動,社團自主運作,社會多方參與”的上海模式;以海淀區為代表,自下而上由基層司法機關推動并聯合社會專業力量進行社會調查的北京模式;合適成年人自偵查階段介入并負責對未成年人進行社會調查的云南盤龍模式;以及河南蘭考縣在少年法庭內合議庭之外設立相對固定的社會調查員的蘭考模式。
二、大慶地區少年法庭適用社會調查制度的現狀及問題
(一)社會調查制度的實施現狀
1.社會調查報告的主體。高新區法院少年法庭對于社會調查工作比較重視,特別聘請了專職社會調查員一名,該調查員曾經是一名教師,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有一定的了解,并與大慶市婦聯、大慶市法律援助中心及被告人所在社區協調,認真開展調查工作,深入了解未成年被告人犯罪的深層原因。在案件比較多的情況下,會聘請兼職的社會調查員,大多為社區工作人員或者在職教師,工作都認真負責。
2.社會調查報告的內容和對象。對于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主要圍繞未成年被告人的個人性格特點、文化程度、成長經歷、社會交往以及被指控前后的具體表現和實施犯罪的原因等情況展開,調查范圍主要在未成年被告人所在的派出所、居委會、生活的小區、學校、網吧等地;調查的主要對象是父母、鄰居、老師和同學等。
3.社會調查報告的運用程序。高新區法院目前對于社會調查采取選擇性適用的原則,數量大概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30%左右;調查開始的時間一般為案件移送法院經審查適宜適用社會調查報告的則通知聘任的社會調查員或者合作的專門機關進行;在庭審過程中社會調查報告不作為證據在法庭出示及質證,也不需要社會調查員出庭接受詢問。但是在量刑階段,除證據外,社會調查報告有時會成為是否對未成年人判處緩刑等的參考依據,在庭審后報告也會被作為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的主要依據。
(二)社會調查制度存在的問題
1.調查主體單一、有限,調查制度無法覆蓋全部案件。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社會調查的主體可以由哪些組織和個人擔任,故全國各地法院在社會調查主體的選擇上都不一致,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高新區法院的社會調查員過于單一,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做好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工作存在一定難度,由于人員有限,兼職的社會調查員本職工作繁忙,不同程度上存在精力有限、時間不充裕的現象無法保證完成所有案件的社會調查,因此通常只能選擇部分案件進行,這在實質上造成了對涉罪未成年人的不公平對待。
2.報告的法律性質及適用規則不明確。關于社會調查報告的法律性質,學界和司法實務界一直爭議不斷。報告是否屬于證據,在報告的運用上“是否需要進行質證”,“是否需要進行法庭宣讀”“由誰宣讀社會調查報告”等問題存在爭議。高新區法院同大多數地方法院一樣認為報告不屬于證據,因此在法庭階段不出示也不宣讀社會調查報告,但報告確實會對一些案件的量刑產生影響,這無形中剝奪了控辯雙方對報告詢問和質疑的權利,會導致當事方產生司法不公的印象。
3.社會調查啟動時間過晚、報告內容過于簡單、調查經費不足。對未成年被告人的社會調查涵蓋了未成年人成長經歷、社會環境、人格特點以及犯罪前后表現等豐富的內容,需要社會調查員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全面細致的工作。目前社會調查的啟動時間一般都為法院受理案件后,受審理期限的限制,進行社會調查的時間一般只有幾天,遠遠不能滿足社會調查的時間需要;社會調查員一般都未經過專業的培訓,對于調查報告的性質和功能缺乏深入的認識;加之社會調查的經費嚴重不足,法院委托社會團體組織或者個人進行調查,一般都為無償勞動或是僅報銷必要的車旅費,調查員從事調查工作的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導致調查報告內容過于簡單和公式化,進而無法起到預期的效果。
三、社會調查制度的完善
(一)豐富調查員種類、提升專業素質,實現調查工作的普遍適用
從長遠來看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由專門的社工擔任社會調查員是社會調查主體最佳的選擇,但現階段我國社工發展落后,因此在社會調查主體的設置上“應堅持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同時要注意吸收更多有益力量,建立起“多層次互補,專兼職相輔”的社會調查主體模式,即既包括實踐經驗豐富的社區矯正機構工作人員,也包括專業功底扎實的教師、學者、社會工作者,既可以設立專職的社會調查員,也可以吸納兼職社會調查員⑤”。基于社會調查工作的專業性,應當注重提高社會調查主體的專業素質,定期開展必要的業務培訓和業績考核工作,以更好的適應社會調查工作的專業性要求。
(二)明確社會調查報告的法律性質及適用規則
2.教學改革后綜合實踐環節教學的特點。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科綜合實踐環節教學改革在基層電大實施已近兩年。2009年《實施細則》,明確社會調查選題,對調查過程要求詳細,便于學生具體操作,便于教師在指導中監控,符合人才培養目標。
(1)明確選題,確定調查方向,使學員克服了選題的盲目性。2009年《實施細則》規定,社會調查對象由過去的自定命題調整為定向命題,提出以下三項專題內容供學生選擇:“農村青年學習需求調查”、“農民工學習需求調查”、“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質量調查”,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其中之一。選準、選好題目,在社會調查過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則會給社會調查的開展、調查報告的撰寫等帶來很多麻煩。社會調查題目首先要“新”,調查內容應關注當下的社會熱點、焦點,關注前沿性問題。其次,必須具體,題目過大過空,學員不易進行實際的調查。最后,選題應切合實際,應與學員的工作、生活實際聯系緊密,調查自己熟悉的內容,這樣調查才能順利有效。在以往對學員綜合實踐環節指導中,我們發現不少學員選題簡單化、形式化,有的題目陳舊,缺乏前沿性、現實意義;有的題目大而空,沒有考慮主客觀條件,最后難以完成。也有少數學員選題不認真,到撰寫調查報告或論文時,無資料可用,沒有實際內容可寫,無奈臨時更換題目。還有的學員所選題目根本不屬于自己所學專業的范疇,不符合要求。盲目選題結果只能半途而廢,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實踐環節整體質量。綜合實踐環節教學改革,調查題目與學員工作生活密切相關。明確選題,確定社會調查方向,保證學員的在本專業范圍中進行有效調查,有助于學員順利開展社會調查。調查對象的定向使學員減少了選題的盲目性,幫助學員走好了社會調查第一步。
(2)重視調查過程,強調過程監控。綜合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沒有得到學員的充分理解和重視。少數學員態度不端正,只求通過這個環節教學的思想比較嚴重,無論對調查報告還是畢業論文,他們都敷衍了事,存在僥幸心理。東拼西湊,沒有實際參與過程,文章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更有甚者在網上或雜志上抄襲以前畢業學員的文章,直接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企圖蒙混過關,這樣的做法達不到綜合實踐教學環節的目的要求,勢必影響到教學質量。一直以來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科綜合實踐環節對學生成績考核的依據主要是學生撰寫的調查報告、畢業論文、評審表等書面材料,以結果考核為主,對學生的調查過程雖也有要求,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卻沒有有效的監控,使部分學員鉆了空子。2009年《實施細則》對綜合實踐的教學過程作了詳細的安排,具體主要有:學期第四周前完成大課輔導;第六周前,師生共同研究確定調查對象;第9—12周前完成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工作;第14—15周,將審核后的調查問卷輸入計算機網絡系統;第16—18周,完成社會調查報告。教學改革后的綜合實踐環節的教學強調了教學過程,并對整個教學過程都有一個有效的監控。學員每完成一個環節操作,都必須經過指導老師甚至是上級電大的審核,只有審核合格后學員才能進入下一個環節,這樣既保證了過程的完整性,又保證了整個環節的教學質量。綜合實踐環節教學改革后,社會調查的成績考核以學生提供的社會調查基本信息表、社會調查設計、訪談記錄、問卷的填寫、回收、輸入驗收和回訪結果等為依據,最后才根據這些調查過程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撰寫調查報告。教學改革細化了學生綜合實踐環節社會調查的過程,并且要求具體、明確,強調學生的實際參與,方便學生實際操作,便于基層輔導教師在具體工作過程中的監控,克服了以往抄襲等頑疾。
(3)注重一手資料的積累,為學員撰寫調查報告奠定基礎,培養學員良好的科研習慣。2009年《實施細則》要求每位學員在認真做好調查的同時,必須保管好相關數據和信息,并做好保密工作。具體表現在上交材料中,除了原有的調查報告、社會調查報告評定表外,還要有在調查過程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的原始材料:調查對象信息表提供了調查對象真實可靠的信息,調查問卷根據調查類型設置了個人基本情況、學習需求、您目前最關心的問題、希望和要求等四方面的調查內容,而且這些第一手調查數據通過網絡平臺匯總到上級電大甚至中央電大,可供需要時查閱。在此基礎上,學員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對相關的調查資料進行認真整理,結合自身的感悟能力對資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從而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調查結論,撰寫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社會調查活動的最終成果,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反映。
二、積極推進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業(專科)綜合實踐環節教學改革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學員對綜合實踐環節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學校、教師、學員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綜合實踐環節教學不僅是開放教育實踐教育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檢驗學員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訓練。因此從校領導到指導教師、從班主任到學員都要提高認識,學校對學員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宣傳工作,使學員從思想上、行動上端正態度,對綜合實踐環節教育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視。
2.舉辦專題輔導講座,做好學員社會調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按2009年《實施細則》要求,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科的綜合實踐環節一般安排在第五學期,第4周前各教學點必須做好社會調查組織工作,完成行政管理專業集中實踐環節社會調查大課輔導,舉辦專題輔導講座。舉辦專題輔導講座,一是指導學生制定社會調查計劃。按上級電大規定的綜合實踐環節操作流程要求,輔導教師必須根據每一學期實際情況提前制定一份操作流程表,指導學員按此制定一份社會調查計劃,保證每一學員的社會調查順利進行,及時完成。二是落實輔導小組。行政專科學員人數比較多,責任教師負責把學員劃分若干小組,每一小組都配備相應輔導教師,制定師生聯系卡,明確師生聯系方法(電話、郵箱等),方便調查過程中的師生聯系,方便輔導教師對學員調查過程的指導與管理。三是強調社會調查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如調查對象的條件、調查對象信息表的填寫、調查問卷的操作、調查報告的要求和格式等,提醒學員在每一階段應注意的問題。四是剖解往屆學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普遍問題。如在調查報告撰寫過程中,出現報告內容和調查內容不符合等。大課輔導的效果直接影響綜合實踐環節的教學,一方面責任老師必須預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認真備課,另一方面必須提高學員的到課率,責任教師在班主任的配合和支持下,必須課前對學員做好宣傳動員,強調輔導講座的重要性,絕不能走過場,敷衍了事。
3.教師有效指導,培養學員自信心。電大的學員絕大多數是利用業余時間,邊工作邊讀書。有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已經干了十幾年,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平時工作中從事文字方面的寫作并不多,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差,為此,指導老師一定要提高服務意識,通過改進指導方式和方法,培養學員的自信心,幫助他們在綜合實踐環節學習中克服畏難情緒。
(1)積極鼓勵,多看閃光點。指導老師對電大學員的要求不能過高,只要學員能配合學校要求,參與社會調查,指導老師都應給予充分肯定。
(2)積極溝通,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電大學員是業余學習,大多數人正處在工作緊、家事忙的創業階段,能擠時間學習實屬不易。各方面的壓力有時使他們心情煩躁,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容易退縮。一聽說自己調查報告需要修改,就緊張。有時不免有些怨氣,情緒容易激動。這時指導老師更需要有耐心,注意做好溝通工作,充分理解學員的心情,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讓他們明白,調查報告的修改是一個非常正常的過程,所有學員都要經歷這個過程。有的學員因工作忙等原因,不能及時完成綜合實踐環節的學習任務,指導老師需主動聯系學員,積極鼓勵學員在緊張的工作生活之余,爭取按時完成教學計劃。
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科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必需的行政管理知識,熟悉行政管理規范的應用型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專業(專科)綜合實踐環節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公共管理類(行政管理)專業(專科)教學計劃所規定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為統設必修課,共計8學分,在行政管理專業(專科)中是學分最高的一門課。
行政管理專業(專科)綜合實踐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和畢業作業兩項主要內容,均不得免修。它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研究、探討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是綜合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為更好地開展行政管理專業(專科)綜合實踐環節的工作,2009年4月寧波廣播電視大學根據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電視會議的精神,于2009年春季率先在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市校直屬教學點)、奉化廣播電視大學進行行政管理專業集中實踐環節教學改革試點,在此基礎上,于2009年秋季起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各分校、教學點行政管理專業(專科)全面鋪開實施集中實踐環節教學改革。
一、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業(專科)綜合實踐環節教學改革
1.綜合實踐環節要求。
根據2009年9月制定的《寧波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業(專科)綜合環節教學實施細則》(以下簡稱2009年《實施細則》)的要求,行政管理專業綜合實踐教學環節要求學生不僅能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而且能通過對熱點或焦點問題的社會調查,培養、訓練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及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寧波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業(專科)的學員都必須參加社會調查,完成畢業作業,畢業作業形式改為調查報告。
2009年《實施細則》還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明確了調查內容、調查方式和方法,對社會調查的過程作了統一安排,對社會調查報告的形式、內容、格式作了具體的規定,要求學員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制定調查計劃,有計劃按步驟開展社會調查,搜集相關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礎上完成調查報告,從而圓滿完成教學計劃,實現教學目標。
2.教學改革后綜合實踐環節教學的特點。
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科綜合實踐環節教學改革在基層電大實施已近兩年。2009年《實施細則》,明確社會調查選題,對調查過程要求詳細,便于學生具體操作,便于教師在指導中監控,符合人才培養目標。
(1)明確選題,確定調查方向,使學員克服了選題的盲目性。2009年《實施細則》規定,社會調查對象由過去的自定命題調整為定向命題,提出以下三項專題內容供學生選擇:“農村青年學習需求調查”、“農民工學習需求調查”、“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質量調查”,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其中之一。
選準、選好題目,在社會調查過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則會給社會調查的開展、調查報告的撰寫等帶來很多麻煩。社會調查題目首先要“新”,調查內容應關注當下的社會熱點、焦點,關注前沿性問題。其次,必須具體,題目過大過空,學員不易進行實際的調查。最后,選題應切合實際,應與學員的工作、生活實際聯系緊密,調查自己熟悉的內容,這樣調查才能順利有效。
在以往對學員綜合實踐環節指導中,我們發現不少學員選題簡單化、形式化,有的題目陳舊,缺乏前沿性、現實意義;有的題目大而空,沒有考慮主客觀條件,最后難以完成。也有少數學員選題不認真,到撰寫調查報告或論文時,無資料可用,沒有實際內容可寫,無奈臨時更換題目。還有的學員所選題目根本不屬于自己所學專業的范疇,不符合要求。盲目選題結果只能半途而廢,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實踐環節整體質量。
綜合實踐環節教學改革,調查題目與學員工作生活密切相關。明確選題,確定社會調查方向,保證學員的在本專業范圍中進行有效調查,有助于學員順利開展社會調查。調查對象的定向使學員減少了選題的盲目性,幫助學員走好了社會調查第一步。
(2)重視調查過程,強調過程監控。綜合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沒有得到學員的充分理解和重視。少數學員態度不端正,只求通過這個環節教學的思想比較嚴重,無論對調查報告還是畢業論文,他們都敷衍了事,存在僥幸心理。東拼西湊,沒有實際參與過程,文章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更有甚者在網上或雜志上抄襲以前畢業學員的文章,直接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企圖蒙混過關,這樣的做法達不到綜合實踐教學環節的目的要求,勢必影響到教學質量。
一直以來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科綜合實踐環節對學生成績考核的依據主要是學生撰寫的調查報告、畢業論文、評審表等書面材料,以結果考核為主,對學生的調查過程雖也有要求,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卻沒有有效的監控,使部分學員鉆了空子。
2009年《實施細則》對綜合實踐的教學過程作了詳細的安排,具體主要有:學期第四周前完成大課輔導;第六周前,師生共同研究確定調查對象;第9―12周前完成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工作;第14―15周,將審核后的調查問卷輸入計算機網絡系統;第16―18周,完成社會調查報告。教學改革后的綜合實踐環節的教學強調了教學過程,并對整個教學過程都有一個有效的監控。學員每完成一個環節操作,都必須經過指導老師甚至是上級電大的審核,只有審核合格后學員才能進入下一個環節,這樣既保證了過程的完整性,又保證了整個環節的教學質量。
綜合實踐環節教學改革后,社會調查的成績考核以學生提供的社會調查基本信息表、社會調查設計、訪談記錄、問卷的填寫、回收、輸入驗收和回訪結果等為依據,最后才根據這些調查過程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撰寫調查報告。教學改革細化了學生綜合實踐環節社會調查的過程,并且要求具體、明確,強調學生的實際參與,方便學生實際操作,便于基層輔導教師在具體工作過程中的監控,克服了以往抄襲等頑疾。
(3)注重一手資料的積累,為學員撰寫調查報告奠定基礎,培養學員良好的科研習慣。2009年《實施細則》要求每位學員在認真做好調查的同時,必須保管好相關數據和信息,并做好保密工作。具體表現在上交材料中,除了原有的調查報告、社會調查報告評定表外,還要有在調查過程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的原始材料:調查對象信息表提供了調查對象真實可靠的信息,調查問卷根據調查類型設置了個人基本情況、學習需求、您目前最關心的問題、希望和要求等四方面的調查內容,而且這些第一手調查數據通過網絡平臺匯總到上級電大甚至中央電大,可供需要時查閱。
在此基礎上,學員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對相關的調查資料進行認真整理,結合自身的感悟能力對資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從而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調查結論,撰寫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社會調查活動的最終成果,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反映。
二、積極推進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業(專科)綜合實踐環節教學改革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學員對綜合實踐環節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學校、教師、學員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綜合實踐環節教學不僅是開放教育實踐教育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檢驗學員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訓練。因此從校領導到指導教師、從班主任到學員都要提高認識,學校對學員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宣傳工作,使學員從思想上、行動上端正態度,對綜合實踐環節教育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視。
2.舉辦專題輔導講座,做好學員社會調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按2009年《實施細則》要求,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科的綜合實踐環節一般安排在第五學期,第4周前各教學點必須做好社會調查組織工作,完成行政管理專業集中實踐環節社會調查大課輔導,舉辦專題輔導講座。
舉辦專題輔導講座,一是指導學生制定社會調查計劃。按上級電大規定的綜合實踐環節操作流程要求,輔導教師必須根據每一學期實際情況提前制定一份操作流程表,指導學員按此制定一份社會調查計劃,保證每一學員的社會調查順利進行,及時完成。二是落實輔導小組。行政專科學員人數比較多,責任教師負責把學員劃分若干小組,每一小組都配備相應輔導教師,制定師生聯系卡,明確師生聯系方法(電話、郵箱等),方便調查過程中的師生聯系,方便輔導教師對學員調查過程的指導與管理。三是強調社會調查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如調查對象的條件、調查對象信息表的填寫、調查問卷的操作、調查報告的要求和格式等,提醒學員在每一階段應注意的問題。四是剖解往屆學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普遍問題。如在調查報告撰寫過程中,出現報告內容和調查內容不符合等。
大課輔導的效果直接影響綜合實踐環節的教學,一方面責任老師必須預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認真備課,另一方面必須提高學員的到課率,責任教師在班主任的配合和支持下,必須課前對學員做好宣傳動員,強調輔導講座的重要性,絕不能走過場,敷衍了事。
3.教師有效指導,培養學員自信心。
電大的學員絕大多數是利用業余時間,邊工作邊讀書。有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已經干了十幾年,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平時工作中從事文字方面的寫作并不多,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差,為此,指導老師一定要提高服務意識,通過改進指導方式和方法,培養學員的自信心,幫助他們在綜合實踐環節學習中克服畏難情緒。
(1)積極鼓勵,多看閃光點。指導老師對電大學員的要求不能過高,只要學員能配合學校要求,參與社會調查,指導老師都應給予充分肯定。
(2)積極溝通,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電大學員是業余學習,大多數人正處在工作緊、家事忙的創業階段,能擠時間學習實屬不易。各方面的壓力有時使他們心情煩躁,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容易退縮。一聽說自己調查報告需要修改,就緊張。有時不免有些怨氣,情緒容易激動。這時指導老師更需要有耐心,注意做好溝通工作,充分理解學員的心情,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讓他們明白,調查報告的修改是一個非常正常的過程,所有學員都要經歷這個過程。有的學員因工作忙等原因,不能及時完成綜合實踐環節的學習任務,指導老師需主動聯系學員,積極鼓勵學員在緊張的工作生活之余,爭取按時完成教學計劃。
(3)指導意見要具體。特別是社會調查報告的指導意見一定要具體,多提建議性意見。不能說大話套話,不能只提否定性意見,讓學員一頭霧水,修改時無從下筆。教師要明確指出問題在哪里,提出修改方案供學員選擇,這樣學員愿意接受老師的意見,便于進行修改。
三、結語
總之,積極推進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業(專科)綜合實踐環節教學改革是提高實踐環節教學質量,提高電大學員素質的重要舉措。只有學校、教師高度重視,加強宣傳教育,統一學員的思想認識,端正學員的學習態度,切實落實綜合實踐各環節,才能實現培養學員綜合能力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葛道凱.開放教育學習指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7.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7-0034-04《經濟與政治》《哲學基礎》和《職業道德與法律》等中職德育課程教材相對抽象化和理論化,作為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我們往往絞盡腦汁地備課、深入淺出地講解,學生還是抱怨“聽不懂、不理解。”“為什么要學這些?”“學了后有什么用?”加上近年來,隨著高校、高中不斷擴招,選擇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逐年遞減,中職學生素質普遍下降,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厭倦“照本宣科”的課堂教學模式,缺乏學習熱情。德育課難教、課堂教學效果難改觀已成為中職教師的共識。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倡導“六解放”教學理論,它告訴我們:教學活動要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多學一點感興趣的東西,多干一點高興的事情,從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對于職業教育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應讓學生來適應我們的教學方式,而是要我們主動去適應他們的思維方式、興趣愛好。如何讓中職德育課堂輕松起來,學生學起來愉悅呢?筆者認為每個德育教師的備課和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相結合,把教學內容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只有這樣的課學生才會喜歡,只有這樣的課我們的教學目標才會實現。中職德育課教學原則本身就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同時也要求德育教師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行統一的思想作風。筆者在多年執教德育課中也一直貫徹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宗旨,于是就把社會調查法靈活地運用到德育課之中,通過一系列的調查活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生活。學生在書本上的難點和問題,到生活中去尋找答案;在書本中獲得的知識,在生活中得到了印證。生活與學習、知識與實踐相互促進,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一、什么是社會調查法
社會調查法是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考察,收集大量資料,通過對資料的加工、整理以及分析,從而得出較為科學的認識,為改造社會提供最優化的方案的方法。社會調查法的任務是對某一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或社會事件進行調查和了解,通過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來解釋和說明所發生的各種事實及其相互關系,為解決問題提供線索和方法。按照調查對象的范圍和選擇對象的方法不同,可以分為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按照調查的途徑劃分,可以分為間接調查和直接調查。社會調查經常用的方法有親自訪問、派員了解、開調查會或座談會等。在實際工作中,它們往往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同一調查過程之中。
社會調查法是研究性學習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德育課的重要學習方法,即通過學生親眼看、親口問、親耳聽、親自了解、親身感受從而受到教育的一種方法。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①是什么?尋找問題存在。②為什么?尋找問題原因。③怎么辦?尋找解決方法。
二、中職德育課如何開展社會調查
1.選擇社會調查課題
選對調查課題是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的關鍵。以《政治與經濟》課程為例,筆者在講解社會調查法的基本概念的同時,針對 “經濟部分”給出選題,提出客觀要求,就某一社會領域問題作為社會實踐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社會調查,收集相關信息,經過認真整理回答給出的問題或制定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鞭策學生關注社會。例如此部分的調查主題可以圍繞“認識貨幣”、“價值規律”、“三大產業”、“生活消費-教育支出”等進行。通過繪制手抄報、制作幻燈片等形式,讓各組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講解調查的情況,提出熱點問題的棘手之處,運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或闡述解決困難問題的基本模式。
?德育研究?社會調查法在中職德育課中的實踐與思考2.講授社會調查方法
明確課題后,筆者先給學生詳細介紹主要的社會調查方法:現場調查法、調查表法、直接訪談法和定點統計調查法。其次是指導學生針對問題,選擇調查方法,以及如何開展調查、收集信息、如何設計調查問卷、如何統計數據等,目的是讓學生在開始調查前對社會調查有清晰的認識,幫助學生順利開展社會調查,增強調查數據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3.組建社會調查小組
根據課題本身的難易度和操作的復雜性,結合班級情況確定小組規模。一般情況下,小組成員控制在2~4人/組,要求每個組選出自己信任的組長,給自己的組取個與本課程相關的名字,列出小組內各成員的分工清單、時間期限、聯系方式。若調查選題范圍較大,或班級人數過多,則小組成員需增加到6~8人/組。
4.設計社會調查表或問卷
進行社會調查就必須事先設計好調查表或問卷,但是調查表或問卷的設計不能太難、太復雜,因為太難學生難以完成,既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不能太簡單,讓學生覺得不值得一做,學不到知識和技能,不認真去完成而達不到教學任務。在制作調查表或問卷時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筆者會事先收集市場(社會)調查問卷,以此為例指導各組學生制作調查表,并根據調查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能力確定采用哪種形式比較合理。
例如“貨幣認識”調查表,可設計如下:內容項目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貨幣(含出現的時間、使用的地方,至少五種)當代世界各國貨幣及其單位(至少五種)人民幣與美元、日元、英鎊、港幣、臺幣、韓元的匯率貨幣發展形式關于貨幣的社會調查 (個人調查)
例如“生活消費”調查問卷,可設計如下:
年齡性別學歷婚姻工作情況個人年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家庭總支出日常生活
開支項目年支出項目年支出項目年支出總支出出行開支項目年支出項目年支出項目年支出總支出教育開支項目年支出項目年支出項目年支出總支出投資/
還貸情況項目年支出項目年支出項目年支出總支出其它開支項目年支出項目年支出項目年支出總支出
5.制定社會調查成果的評價標準
合理、公正、公平、公開的評價是激勵學生不斷進步、不斷成長的良好機制,中職生非常重視教師對他們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因此社會調查活動進行之前制定出評價標準并告知學生,能讓學生有明確的努力目標,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能依據標準進行自我檢查和督促,從而使社會調查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
評價方式:學生自我評價、小組成員互評與教師評價三者相結合,力求體現客觀、公正、公平。
評價標準: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考察,力求做到全面、均衡。評價表如下:
項目評價單位調查內容
部分(40%)調查分析
部分(40%)語言表達
能力(10%)團隊合作
精神(10%)個人自評或
小組自評
(20%)小組互評
(40%)教師(40%)
評價結果的運用:明確告知學生每次社會調查及其成果均納入期末成績。
6.指導學生進行調查
有效的社會調查活動與教師的及時指導和幫助是分不開的。在學生拿到調查表后,對調查表的內容,教師應作必要的解釋,使學生充分理解后進行有效的調查。為了避免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出現合作分工不勻、溝通困難、社交障礙等問題而影響調查進度或調查成果,教師也必須介紹一些相關的知識與技巧。在調查進程中,教師要及時跟進了解調查進展情況,有些學生拖拉開展調查不及時的,教師要提醒他們按時調查分析并上交調查成果;學生在調查中遇到問題或困難時,有必要收集并反饋給教師,教師提出改進的建議;遇到學生之間發生任何矛盾,要及時給予調解。
7.成果交流及評價
社會調查法是輔助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在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后應進行及時的交流與評價。不僅能使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社會現實之間有較好的銜接,也有利于深入理解教學內容,真正實現教學目的。
調查成果交流是在講授相關內容的課堂上完成的,具體做法有兩類:
第一類為抽樣交流。針對調查內容、對象相對單一的調查,僅由2-4人為小組的調查,例如“貨幣認識”調查活動,由教師在班上抽取4-5個小組派代表交流調查結果,每個組學生代表在課堂上展示本組的調查結果,課后要求每位同學均以作業方式把調查成果交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調查成果的優劣評定分數并給出評語。抽樣交流能活躍課堂氣氛,能幫助學生理解并領會教材內容,能使學生相互對照并發現自身調查所存在的優缺點,明確下次調查活動應注意的事項。
第二類為普遍交流。針對調查內容較多,需采集樣本量較大的調查,通常小組成員為6~8人,例如“生活消費”調查問卷。成果交流則采用普遍交流,即各小組及其成員都要求上臺進行交流,學生調查成果呈現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手抄報、幻燈片、數據結構圖等。通過展示情況,各小組間進行互評(40%),教師進行評分(40%),小組長組織組員互評(20%)。課后,由科代表與各小組共同統計,得分前三名的小組,每位組員額外加3~5分。各小組調查結果和分析展示后,教師結合課本知識點對調查結果和分析進行點評,其中點評環節允許各組代表進行再次補充闡述。通過學生調查、統計分析、成果展示、教師點評等一系列環節,既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社會調查法運用于中職德育課的思考
1.社會調查對中職德育課的意義
社會調查研究是直接地、深入地了解社會和收集有關社會現象的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的實踐活動,是在收集實事、數據,實踐考量,占有資料的前提下,從現象中尋求本質,從經驗中推導理論的過程。
(1)從教學效果引起的思考: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后,不僅達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的局面;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通過自己親身體驗這一環節,比過去單一地由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學生死記硬背所產生的效果有實質性的升華。調查活動中學生全部的學習過程中滲透著積極追求的情感,有種獲得真理性知識的,并能對社會事實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思考。這種實踐活動也有可能變成學生日后日常學習的一種習慣,對他們都是終生受用的。
(2)從學生上交的調查成果來看:本人連續三年在所教《經濟與政治》、《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都采用此方法進行教學,三屆學生參加此活動超過95%,上交的調查成果有數據也有分析,還有同學能進行拓展性的思考:即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學生期末成績每屆合格率達到99%以上,優秀率(80分以上)超過40%,效果顯而易見。
(3)從學生評教評學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學校每學期對每門課程教學情況會在學期結束時在學生中收集信息,80%學生比較認同社會調查活動,覺得對他們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方面大有幫助,能進行有效的探究。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成功感和自我滿足感,真正實現“快樂學習”的理念。
2.社會調查應用于德育課所存在的問題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經濟與政治》課程采用社會調查活動的教學方法在活動組織、開展及評價也存在著問題。
(1)對于學生:據評教評學所反饋的情況還有20%的學生不太喜歡或不喜歡這種活動,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學生溝通能力不強、任務繁瑣、性格內向,還有學生則認為調查活動過多,增加學習負擔。
(2)對于教師:調查活動主題的確定、評價標準的制定與調查成果的評定一系列環節中,要求教師課前和課后必須充分備課、充分預測、充分研究、充分準備知識,教師的教學任務重、工作量大。
3.問題的解決方法
(1)學生怕麻煩的主要問題還是沒有學習興趣。對這部分不愛學習的學生,教師應主動找其談心,達成共識,調查主題的設置可適當根據學生情況作些改變,通過對積極主動的學生進行加分的方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并避免部分學生濫竽充數,分享其他組員成果的現象。
(2)適當刪減一些調查主題,或者一些調查主題可由學生自愿進行,不要求全體學生都進行調查,或者列出一系列主題之后學生自己選擇一個或幾個主題進行調查,既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又能發揮學生的興趣特長,同時也可減少教師的部分工作量、減輕教學負擔。
(3)害羞、人際溝通能力不強的學生主要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在分組的時候應注意調節,任務分工的時候注意協調。比如由班干部來帶組,多鼓勵這部分同學,課堂發言多讓其參與。
四、結語
只有讓學生感到學習德育理論課是個快樂的過程,學生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夠喚起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探索學習。德育課程強調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們要從單純的知識教育轉向育人教育,從單純的課堂教學轉向知行統一的開放性教學,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活動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又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從而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
所謂“兩卷三書”制,即以普通刑事卷、社會調查卷、起訴書(不起訴決定書)、社會調查報告書和量刑建議書(檢察建議書)等法律文書為依托而形成的內在邏輯嚴密、功能系統全面的未檢辦案工作機制。
“兩卷三書”分為兩種情形,即未成年人起訴案件的“兩卷三書”和未成年人不起訴案件的“兩卷三書”。“兩卷”即指記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受指控行為事實的“普通刑事卷”和記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人格狀況的“社會調查卷”;“三書”即指“起訴書”(不起訴決定書)、“社會調查報告書”和“量刑建議書”(檢察建議書)。起訴案件和不起訴案件的“三書”在形式、內容和功能等方面有所差異。
(一)普通刑事卷
普通刑事卷,又稱“刑事偵查卷”,是偵查機關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的基本材料,其基本內容包括偵查機關對相關案件事實的刑法定性及其相關的證據材料。在形式、內容和功能等方面,未成年人的普通刑事卷和成年人的普通刑事卷并無二致,體現著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共性。普通刑事卷主要記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在案犯罪行為事實以及偵查機關對此的基本定性,是全面考察涉案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懲罰性的基本依據,其旨在解決報應刑發動與否及其程度的問題。普通刑事卷不僅是依法查明案件事實、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依據所在,也是確定犯罪嫌疑人所涉罪名及其法定刑幅度的依據所在,還是制定起訴書、不起訴決定書、量刑建議書和檢察建議書等,啟動公訴程序以及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依據所在。在“兩卷三書”制中,普通刑事卷具有基礎性的地位,指引著后續訴訟活動發展的基本方向。
(二)社會調查卷
社會調查卷通常包括如下幾方面的材料:其一,反映少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家庭環境及成長情況的材料,如法定人、親屬和少年本人的相關陳述以及戶籍檔案材料等;其二,反映少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學校表現情況的材料,如教師、同學的相關陳述,該少年的學校檔案;其三,反映少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社區表現情況的材料,如鄰居、伙伴的相關陳述;其四,反映少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個性心理狀況和違法犯罪原因的材料,如心理評測報告、相關人員的分析評估。社會調查卷中的相關材料是制作社會調查報告的基本素材。上述材料非常豐富,其相關法律文書的數量完全可以與普通刑事卷的法律文書數量相匹敵,且能夠突出地彰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特殊性,故而應將其獨立成卷。
(三)起訴書或不起訴決定書
1.起訴書。起訴書作為人民檢察院對審查確認構成犯罪、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被告人,按照法律規定的審判管轄層級,代表國家向同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時所制作的法律文書,是對普通刑事卷所記錄的在案行為事實的刑法定性。起訴書是對刑事偵查結論的初步確認,是啟動刑事審判活動的必要依據和重要參考,在整個刑事訴訟活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不起訴決定書。不起訴決定書是檢察機關依法行使不起訴權的重要載體,是終止刑事追訴程序的重要法律文書,在教育、感化、挽救涉案未成年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檢察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過程中,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通過對涉案未成年人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人身危險性及其矯治的現實可能性的全面評估,按照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和相應刑事政策的精神,對符合相應條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盡量作出不起訴決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不起訴決定,一方面可以減小刑事訴訟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傷害,適時地對其予以教育、感化和挽救,并采取適當的措施修復其行為所造成的社會損害;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節約訴訟資源,保證有限的辦案精力投入到打擊其他嚴重刑事犯罪的工作中。在作出不起訴決定后,檢察機關一方面有必要對該未成年人采取適當的教育、感化、挽救措施,即適當運用檢察建議書引導、督促家庭、學校、社區、政府部門等單位共同參與到未成年人幫教、管護工作中來,并對之予以有針對性的跟蹤幫教和回訪工作;另一方面,檢察機關還有必要以恢復性司法理念為指引,協助該未成年人修復其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創傷。
(四)社會調查報告書
概言之,社會調查報告書是以社會調查卷為基礎材料而得出的關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和矯治可能性等人格狀況的分析評估結論的法律文書。該法律文書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所特有,集中體現著其特殊性。社會調查報告書的全稱可以表述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社會人格狀況調查評估報告書”。申言之,社會調查報告書通過對偵查機關所收集的關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家庭、學校和社區等方面的社會調查材料的全面分析,在系統闡述其違法犯罪原因及其性格特點、心理特征等人格狀況的基礎上,提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險性和矯治可能性的評估意見,從而為制定合理、有針對性、個別化的幫教、矯治方案提供指引。
(五)量刑建議書或檢察建議書
1.量刑建議書。就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而言,量刑建議書具有顯著的特殊性。未成年人刑事起訴案件的量刑建議書,一方面要對反映未成年被告人罪行嚴重程度的在案行為事實予以考量,另一方面還要對反映未成年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矯治可能性等人格事實進行評估,并在綜合考慮起訴書和社會調查報告書所載明的事實、理由和結論的基礎上,遵循罪刑均衡原則提出合理、具體的刑罰裁量建議,并遵循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特殊方針和原則提出合理、有效的特殊處遇措施建議。故而,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領域,量刑建議書更宜稱為“量刑處遇建議書”。
2.檢察建議書。就我國目前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實踐而言,不起訴決定的大量適用會帶來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即對被免予刑事追訴的未成年人的適當管控與幫教問題。對此,一些基層檢察院在實踐探索中創造了一些相關舉措,如與家長或單位簽訂“幫教協議書”,如“兩書”(家長告知書和家長承諾書)制度。⑴這些創新性的舉措確有一定的實踐效益,但其面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法治疑問,即相關文書不具有法律效力,按照“法無授權即禁止”的公法原則,上述創新舉措因“師出無名”而難入法治軌道。筆者認為,通過充分運用檢察建議書來督促家庭、學校、社區和政府有關部門切實履行其對未成年人所擔負教育、監管職責,修補相關的社會管理缺漏,可以將上述有一定實踐效益的創新舉措的實質內容納入其中,是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相關問題的合理合法的解決方案。
二、“兩卷三書”制的特點
(一)創新性
我國目前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辦案工作載體主要為“一卷兩書”或“一卷一書”,與成年人刑事檢察大體相同。“一卷”即刑事偵查卷(普通刑事卷);“兩書”,即起訴案件的起訴書和量刑建議書;“一書”即不起訴決定書。而“兩卷三書”增“一卷”為“兩卷”(即普通刑事卷和社會調查卷),增“一書”或“兩書”為“三書”(即社會調查報告書、起訴書或不起訴決定書、量刑建議書或檢察建議書),起到了突出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制度乃至整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特殊性、完善相關制度設計的作用,其創新性顯著。
(二)系統性
“兩卷三書”的五個基本環節,在外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在功能上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個邏輯嚴密、功能完備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制度體系,為全面把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在案行為事實和社會人格事實,為準確評估其社會危害性、人身危險性和矯治可能性,為正確適用其刑事訴訟流程,為公正的定罪量刑,為科學的處遇矯治措施的抉擇,提供了全面的決策依據和系統的制度保障。
(三)規范性
根據我國修改后刑訴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辦理中,有關的刑事司法機關應當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查清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成長背景、犯罪原因、性格特點等情況,形成社會調查報告,以供定罪量刑之決策依據或參考。然而,由于相關制度設計不夠規范、嚴密,針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社會調查報告往往流于形式,或以一個簡單的《社會調查表》草草了事,缺乏系統全面的分析評估。而“兩卷三書”通過獨立成卷的“社會調查卷”、正式成書的“社會調查報告書”凸顯出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并對其具體的司法實踐工作提出了更為全面、詳盡的要求,從而可以起到進一步規范相關司法實踐工作,并更好地實現相關法律目標的作用。
(四)實踐性
作為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的一種制度創新,“兩卷三書”制具有顯著的實踐性。一方面,其制度創新來源于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實踐經驗。該制度創新是在面臨相關司法實踐的突出問題時,為尋求問題的解決而逐漸探索、總結出來的合理合法的系統方案。另一方面,該制度創新尚屬新生事物,還有待于在相應的司法實踐中予以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總之,“兩卷三書”的制度創新來源于司法實踐,服務于司法實踐,并將通過相關的實踐檢驗和經驗積累來獲得其制度的完善和內涵的豐富。
(五)合法性
2.接受自報社調選題。
3.最終資助12個調查項目。
4.根據實際所需資金和地域差別,每個項目可獲最低不少于人民幣1萬元的項目資助。
項目時間表:
2005年4月15日~5月31日:接受社調項目申請
2005年6月1日~6月15日:公布獲資助社調項目名單
2005年7月1日~8月31日:項目實施
2005年9月1日~9月31日:參加團隊完成并提交社調項目報告
2005年10月10日~10月31日:參加團隊完成在本校的展覽或報告會
注:以社會調查項目的實際運作確定具體周期
申請團隊資格:
1.不接受個人申請,僅接受團隊申請。
2.每個團隊應由4至8名成員組成,其中含1名申請團隊所在高校專職教師。
3.申請團隊成員除教師外,其他應全部是全日制高校在讀學生。
4.鼓勵跨專業、跨年級學生構成團隊。
5.團隊應設立1名負責人。
6.申請團隊需得到所在學校的批準。
2005年度獎學金調查方向與實施:
1.申報項目應符合社會調查的特性,具有可操作性。
2.調查地可為一地或多地。
3.項目建議方向為:
“三農”情況
基層選舉
環境保護與發展
教育消費與教育公平
基層法律服務
社區醫療服務
食品安全
……
4.可超出以上項目自定選題。
5.申請團隊申報項目時需明確申報題目,提交具體調查方案。
6.《南風窗》組織不同領域專家成立評審組,對申請項目進行評審提出意見和建議。
7.《南風窗》可派出記者與申請團隊交流。
8.《南風窗》將選定一批項目長期跟蹤調查,被選中項目的申請團隊可在未來繼續參與,也可推薦繼續調查團隊。
獎學金的資助設計:
1.提供4至8人團隊15天左右含交通、食宿及其他必需費用。
2.每個申請團隊可獲不低于1萬元項目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