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8 14:53: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道德規范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13-015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76
我國人力資源狀況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所以如何正確地進行供電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對于供電企業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國的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職業道德問題研究得不夠透徹,政府以及企業對道德建設不夠重視,所以我國的人力資源管理職業道德狀況并不樂觀,因此將人力資源的職業道德進行具體的規范,是改善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現狀的關鍵。要想規范企業的道德標準還需要建立起企業文化,它代表的是具有企業特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制度,是企業形象的整體體現。建立企業文化、樹立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道德規范,有利于供電企業軟實力的增強,對于構建良好的職工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1 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資源的概念起源于1954年的美國,其主要是指一個國家、地區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能夠被組織利用,創造出價值,包括知識、經驗等。可以說人力資源既指人,也指人所具有的勞動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的人力資源主要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員,擁有主觀的能動性并且能夠被開發和利用的一種資源。
人力資源的管理是以管理為核心的,借助人力資源實現目標;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活動過程;人力資源管理是與人相關的制度;人力資源管理是結合多方面的條件進行資源的整合開發與利用,其執行的主體就是企業的所有執行人員。
2 道德規范的作用
在人力資源管理的過程中對道德進行規范,有助于供電企業的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規范是以科學理論作為建立的基礎,良好的道德規范能夠給人以滿足感和成就感,體現了社會對于企業人員的期望與要求,堅守道德規范就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感。道德規范是人行為最強有力的約束,良好的道德規范體現的是一個員工的綜合素質,能夠使企業的員工建立彼此之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
對于供電企業來講,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過程中進行道德規范,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道德的規范能夠對企業人員之間的關系進行調節,對企業運行的秩序進行維護。使企業內部形成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團結一致的良好局面。道德的規范能夠讓供電企業認清工作職責,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從而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不斷增加。良好的道德規范能夠讓供電企業在社會的同行業中獲得良好的信譽,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3 供電企業員工道德行為缺失的危害
首先,供電企業員工道德行為缺失最大的危害就是引發安全事故,安全事故的發生大都是因為員工不良習慣造成的;其次,企業員工道德行為的缺失會破壞企業良好的形象,對于供電企業而言良好的企業形象是以員工的道德行為為基礎的。企業的文化是企業長時間培養和完善所建立起來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念,但是道德行為的缺失會使企業的文化受到嚴重的影響。并且員工道德行為的缺失還會阻礙供電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企業的發展需要員工之間的配合與信任。如果有一部分企業的員工道德缺失,就會影響到整個集體的工作氛圍,產生彼此之間的矛盾;最后,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供電企業員工的道德缺失會間接的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引發供電企業與用戶之間的矛盾沖突,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
4 人力資源管理中道德規范的重點因素
在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過程中要想實現對于員工的道德規范就需要著力于三點因素:首先是培養員工建立良好的道德行為的觀念;其次是要供電企業的管理人員能夠以身作則;最后是要建立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最為直接的表達方式,能夠為員工的道德規范做一個標準。
5 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的道德規范思路
5.1 人員招聘
在進行企業的人員招聘時,可以對員工的道德標準進行考核和甄選。在進行人力資源的考試過程中就可以重點強調道德問題,可以采用誠實測試或者是情境模擬、信用調查等方式,選擇道德水準、誠信度相對較高的應聘人員。與此同時還要對企業的應聘人員的工作能力進行考察,給予應聘人員能力展示環境,使應聘人員對于道德水準加以重視,避免在錄用以后出現違反道德的行為。
5.2 道德規范與培訓
不論是決定錄用或者是已經錄用的人員都需要進行道德行為的規范。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在企業當中實施道德規范與培訓能夠有效地加快企業文化的建設,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和穩定。對于企業來說,道德培訓工作是一項必不可少并且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工作,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道德行為準則,供電企業應該嚴格按照道德規范的要求進行培訓。道德培訓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可以以企業活動的方式進行開展,也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進行實施,向員工揭示如何進行各種利益沖突下的道德堅守。
5.3 員工工作情況評比
供電企業員工的道德規范是在競爭的環境當中不斷完善的,所以供電企業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時應當制定一個公平合理的工作情況評價體系。評比的最終結果將直接關系到供電企業員工的工資以及各項福利工作。工作情況評價體系的建立能夠清楚地反映出企業員工的工作情況,科學合理的評比模式能夠促進員工道德規范的樹立,保證供電企業工作的正常進行。與此同時,工作情況的評比體系還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以及市場結構,符合企業的目標與精神文化,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員工的工作熱情。
5.4 獎勵機制的建立
供電企業應該建立多樣的獎勵機制,從而滿足制度的不斷更新和完善,正確的獎勵機制能夠引導企業員工的道德行為,營造出和諧公平的工作環境。對道德行為較高的進行獎勵,對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懲罰,能夠在物質上進行刺激,在精神上進行干擾。
5.5 增進溝通
供電企業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時應該增加管理人員與員工之間不斷溝通和理解的機會,這對于企業員工道德的規范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在進行溝通的過程當中,企業的管理人員應該積極、耐心地聽取員工的意見和反饋,要注重溝通細節的處理以及情緒的掌控,避免較為敏感話題的溝通,盡量為企業的員工提供一個表達自身想法的溝通平臺。
6 對于人力資源管理者的道德要求
6.1 以身作則正面激勵
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在進行工作的過程當中應該堅持進行正確的思想道德引導,通過具體的制度以及制度的實施來實現對于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高,以身作則進行思想道德上的約束,樹立企業員工思想道德的標桿。這也就要求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能夠及時地意識到員工的需求,并且在實際的工作中滿足這些需求。忽視員工需求,采取強硬的手段并不能達到道德規范的目的,相反是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缺乏道德素養的表現。進行正面激勵最為有效的辦法就是提供給企業員工同等的回報。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首先要對每一個供電企業崗位的價值進行評估,排除個人的因素,正確地評估員工的實際付出。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本身也是企業的員工,所以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應該是企業運行的核心,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應當在工作的過程中認識到自身崗位的價值和特殊性,因為它既代表企業的員工,也代表企業的管理人員,所以不能隨意地發表不正確的言論,不能傳播不利于企業發展和工作的信息,要以身作則,不做破壞企業形象的事。
6.2 做好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本職工作
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掌握著供電企業人事調動的大權,掌握著企業重要的人事資料,知曉員工的個人基本信息,所以作為一名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會在工作當中面臨多方面的誘惑,因此對于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而言,職業道德、忠誠程度尤為重要。在當今的市場形勢下,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更多地體現在本職工作的執行情況上,跳槽的狀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求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在進行工作的過程當中能夠盡力完成本職工作,不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不能為了個人利益就向其他競爭企業出賣情報,出賣員工的個人信息。但是也要站在企業員工的角度,確保企業員工的長遠利益,起到對企業領導者的提醒和勸說作用,保證企業能夠長遠發展。
6.3 遵守法紀
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既是企業制度的制定者,也是企業制度的執行者,所以對于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法紀要求就要相對嚴格,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需要在遵守國家法紀和企業規章制度的基礎之上,保證企業的運行和企業領導者的行為符合國家法紀的要求。在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過程當中不能,不能出賣商業機密、不能行賄受賄。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不能遲到早退,不能無故缺席企業活動,不能缺乏對于本部門的管理。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需要知法、懂法、用法,各項工作的安排要符合法律的要求,各項工作的執行要符合法律的規定,各項工作的管理要符合法律精神,從而確保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7 結語
道德規范是復雜的、多樣的、針對性較強的,所以要想在人力資源的管理過程當中加強道德規范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將道德規范落到實處,貫穿到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整個過程當中,采取多種方式,嘗試多種載體,使供電企業人員做到自覺規范,提高思想道德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黃春明.人力資源管理在電力企業的戰略選擇策略
[J].致富時代(下半月),2011,(1).
[2] 王小溪,孟偉民.供電企業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探索與
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27).
[3] 梅世云.企業人力資源道德風險的成因及防范[J].中
國人力資源開發,2008,(7).
[4] 房宏君.淺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道德行為和道德評價
[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7).
中圖分類號:J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2-0015-01
一、前言
舞蹈是以人的身體為物質媒介的,是屬于時空綜合藝術的,以人體動作作主要表現手段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創造藝術形象的藝術。換句話說,舞蹈不僅是依靠空間造型而存在的藝術,還依靠實踐的連續性,身體在特定的空間中進行運動,不開口說話而通過語言用身體動作表達出來。所以,身體動作就是舞蹈的語言,舞蹈就是動作的藝術,這也對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訓練過程中動作的難度提出了跟高的要求,要求舞者的舞蹈動作要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訓練中對舞蹈動作規范性的把握有助于舞者在舞臺上更有力的表現自己,表現舞蹈的主題以及舞蹈的力量。
二、舞蹈基本功訓練規范性概念的分析
所謂舞蹈基本功訓練的規范性主要是指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訓練過程中進行科學訓練的標準。規范是什么?以色列學者Toury(季迪昂?圖瑞)認為“規范”就是“在社會里,人們所共享的社會觀念和價值觀,例如,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不適當的,什么是適當的?!币簿褪钦f,規范是在社會范圍內正確的,可以被人們進行傳播的,規范是經得起考證的,并能夠在社會范圍內被人們進行實施的。
舞蹈基本功訓練主要是指舞蹈演員在進行肢體訓練過程中進行“開,崩,直”和“圓,曲,收:等一系列的基本形態的基本功訓練。學生在學習舞蹈基本功過程中,舞蹈基本功訓練時形成舞姿和強化舞蹈氣質的首要關鍵,更是學生心智技能和動作技能等型成的最可靠的,最基本的途徑,是舞蹈演員進行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環,對舞蹈演員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是關鍵的。
三、舞蹈基本功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前,很多地方性的院校都開設了舞蹈專業。然而,我們在調查中可以發現,盡管很多學校開設有舞蹈專業,但他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是很不完善的,很多舞蹈授課教師并沒有經過專業的,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因此,這些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根據自身的舞蹈經驗和自己對舞蹈有限的知識進行教學,這就意味著舞蹈教學的教材是不規范的,在教學手段方面也是需要完善的。教材的不規范和教學手段的落后都導致舞蹈教學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舞蹈演員的舞蹈學習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舞蹈學習要建立規范的,健全的,完整的舞蹈訓練理論體系,要強調規范性訓練,強化基本功訓練的規范性對舞蹈演員演藝事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四、舞蹈基本功訓練過程中的規范性
(一)規范的教材是舞蹈基本功訓練規范性的前提條件
舞蹈基本功訓練,首先要選擇規范的舞蹈教材,從而讓舞蹈演員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夠接受規范的舞蹈教育,進行規范的舞蹈訓練。舞蹈教練在為學生作示范的過程中,首先自己的動作要規范,態度要認真,動作不能走樣,不能有絲毫的懈怠,要做到傳授規范的舞蹈動作,引導學生規范的練習。同時,學習條件是學生學習的主體部分,其主要是指學生對音樂節奏的領悟力,即學生對舞蹈學習的悟性。另外,學生自身身體的柔軟度,動作力度和開度及其彈跳條件對舞蹈學生進行規范練習都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演員在平時的訓練中要加強對此部分的練習,以確保自己的動作規范到位。
(二)舞蹈基本功訓練動作的規范性
在舞蹈基本功訓練過程中,壓腿是其最基本的訓練內容。壓腿主要分為壓前腿,旁腿和后腿。舞蹈演員進行壓腿練習有助于他們打開腿部關節的韌帶。然而,壓腿訓練看似簡單,其實是很難的。舞蹈演員在壓腿的過程中,要注意腳背是向外打開并且繃直的,腿部關節是直立的,還要讓自己的上半身保持直立。同時,還要注意,在壓腿的時候,個別舞蹈演員的韌帶可能太緊,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苛求一定要壓下去,但是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姿態。隨著訓練時間的增長,其緊繃得韌帶就可以拉長,達到規范訓練的要求。部分舞蹈演員在壓旁腿和后腿的過程中很容易出胯和斜胯,他們一定要及時改正不規范的動作。在矯正后腿動作的時候,他們可以端平肩膀,挺直頸部,撐住自己的頭部,向后伸展。在壓旁腿的時候,他們可以用受扶住同側的把桿,并用另一只手臂緊貼耳邊,往自己的腿上靠近并且盡量向遠處伸展。
每個舞蹈演員腳背的情況四不同的,腳背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與先天情況有關,但后天的訓練也有很大幫助。舞蹈演員在開始訓練之前,要使自己腳尖到整個腳背的部分都要得到足夠的活動。在訓練的過程中,舞蹈演員要挺胸抬頭,用雙手扶住把桿,雙腳并攏站好,收腹提臀,首先從單腳背開始訓練。在一到二節拍時,舞蹈演員要保持單腳腳后跟抬起,五個腳趾緊扒地面。三到四節拍的時,舞蹈演員的要繃直腳尖,往墻內推,促使自己整個腳背呈月牙形。五到八節拍時,舞蹈演員可以換另一只腳進行訓練,動作和雙腳背練習與單腳相同。
舞蹈基本功訓練動作的規范性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部分,本文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五、結語
舞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舞蹈與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手段是有區別的,舞蹈以優美多姿的形體動作為語言,通過形體動作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并塑造人物形象??傊?,舞蹈基本功的訓練要具有規定的動作和規范的教材,舞蹈基本功訓練要有一定的標準,要有秩序。因此,舞蹈演員在進行舞蹈基本功訓練的過程中藥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U41-4;G642
隨著公路建設的大規模開展,道路工程材料的使用和發展速度也在逐步加快,道路工程不斷涌現出新結構、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工藝[1]?!兜缆饭こ滩牧稀肥峭凉すこ虒I方向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為了使學生深入系統掌握這門課程的知識及相關試驗技能,應以相關的行業規范為指導,深入解析《道路工程材料》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讓學生清晰深刻的了解這門學科,培養本專業學生具備較強的道路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為后續《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道路養護與管理》等專業課程打下基礎[2]。本文將從《道路工程材料》課程簡介、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分析、教學方法介紹和教學過程中行業規范配合使用的重要意義四方面進行討論。
1. 《道路工程材料》課程簡介
道路工程材料是泛指用于道路和橋梁工程及其附屬構造物所用的各類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土、瀝青、水泥、砂石、石灰、工業廢料、工程聚合物以及木材等材料[3]。該學科學習專業課的必備基礎,又是一門應用技術。它與物理學、化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以及工程地質等學科有密切的聯系。系統學習道路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質、技術指標、測試技術、組成設計以及應用技術等方面的知識,不僅是道路工程相關專業重要的知識結構組成,而且也是科學合理地選擇、設計、評價、應用和研發道路工程材料的理論基礎。
2. 教學方法介紹
本課程參照行業規范,對道路工程常用材料的技術性能、質量要求、性能影響因素、評價測試技術和組成設計方法等基礎理論知識進行重點論述,定期開展實驗課程,建立“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和動態的、形式多樣的立體教學內容,構建起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2]:
(1)、理論介紹。通過課本和規范內容進行理論講解,讓學生構建起材料組成、結構與性質之間關系的框架。
(2)、運用對比的方法。通過對比各種材料的組成和結構來學習它們的性質和應用,特別是通過對比來熟悉它們的共性和特性。這在學習瀝青、水泥及其混凝土材料時非常重要。
(3)、密切聯系工程實際,重視實驗課并做好實驗。試驗課是本課程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可驗證所學的基本理論,讓學生學會檢驗常用道路材料特別是水泥及水泥混凝土、瀝青的實驗方法,熟悉試驗技能,并能夠對實驗結果做正確的判斷和分析。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工作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十分有用。
3. 教學過程中行業規范的配合使用
行業規范是指在該行業統一使用的標準。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參考的規范包括 《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程》 、 《公路工程瀝青基瀝青混合料試驗規程》 和 《通用硅酸鹽水泥標準》 。這些規范在教學中起到很好的解釋和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課本中有些名詞的解釋過于抽象,對于初次學習這門課程的同學來說不容易理解,即使理解也很難在實踐中應用,此時可通過規范中對專業名詞的解釋及其測試方法進行提取,并結合課本,給學生做細致的講解,讓同學真正理解該名詞的由來和應用。下面通過實例做具體說明。
教材在介紹集料磨光值概念時,在給出“磨光值是反映集料抵抗輪胎磨光作用能力的指標”。集料的磨光值PSV是將9.5~13.2mm并剔除針片狀顆粒的集料制成試件,加速磨光后測定磨光后集料的摩擦系PSVra,并按式PSV=PSVm+49-PSbra求得[1]。關于磨光值,規范《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程》[4]首先給出了磨光值試驗的目的和適用范圍,詳細介紹了試驗所用的加速磨光機(見圖1);并且給出了擺式摩擦系數測定儀的示意圖。詳盡介紹了試驗儀器、材料、試驗方法和數據處理。
對比可見,如果在教學中僅將教材的中的概念灌輸給學生的話,不僅枯燥,而且學生只能對磨光值有個模糊的概念,教學效果差。然而,如果能配合規范學習,首先讓學生明確這個概念的由來以及用途,隨后通過PPT展示測定裝置,通過具體的試驗步驟并結合現場實測視頻給學生做一步步的講解,理論結合實際,不僅讓學生了解磨光值的概念,還要明確磨光值測定方法和評價方法,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真正的達到教學的目的。
4 結束語
規范作為某一領域統一使用的標準,要明確其重要性。在教學中,對于書本中一些抽象的名詞和簡略介紹的知識點,可通過查閱規范進行展開和介紹,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申愛琴. 道路建筑材料[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 伍必慶. 道路建筑材料[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權利不僅是由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轉變的一個因子,而且成為維系社會正常運轉的一個紐帶。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權利充斥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左右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總是希望享有窮盡所有的權利,理論界亦熱衷于從法律規范中尋找權利推演的可能性,繼而凝煉出某種權利并使之定型化、制度化,將一些道德權利甚至難稱之為權利的“權利”制度化。這種權利“泛道德化”傾向最終會走向了問題的反面——權利庸俗化,是導致“人權似乎什么都是,又似乎什么都不是”的原因所在。同時,權利的實現又離不開理性制度的支持。鑒于此,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的界線劃分,即,權利的制度化便成為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問題。
一、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的關系
在對這一問題展開論述前,首先需要對相關的概念作一下解釋和澄清。第一,所謂“權利的制度化”,是指將權利觀念客觀化為一種強制性的社會行為準則,通過建立和完善權利制度,確認已經存在的某些習慣權利或道德權利具有規范約束力,以使這些“權利”得以有效實現的過程。我們將這些經過制度化的權利稱為“制度性權利”?!爸贫刃詸嗬庇歇M義和廣義兩種理解:在狹義上指的就是法定權利或法律權利;在廣義上除了法定權利外,還包括村規民約、政黨與社會團體的政策、綱領與章程等非法律性的制度確認的權利。本文取其狹義:權利的制度化與立法或者說道德規范法律化密切相關。第二,所謂“制度性權利泛道德化”是指:模糊制度性權利與道德性權利的界域,任意擴張制度性權利的外延,以致將一些條件不夠成熟的道德權利強行制度化的現象。
“人權”在其靜態上包括道德上的權利和法律制度上的權利。從發生學的意義上來講,制度權利是道德權利客觀化的產物,是道德權利物化形態。道德權利的存在早于制度性權利,在早期缺乏法律制度有效保護的時代,道德權利只是主體的自我主張,只能憑借主體自我力量予以維護,所以只具主觀性,這是不完善的權利。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理性認識的提升,法律制度逐漸確認各種主觀性的道德權利,于是形成了法律權利。法律權利也因此取得了主觀和客觀的雙重屬性,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權利。在一個社會共同體中,某些道德權利的確定性需要主體以外的力量來維系,社會就會產生保障道德權利的法律制度。所以說,法律權利的產生是道德權利保障需要的產物,它使主觀的、不完善的、確定性差的權利變為客觀的、完善的、確定性程度較高的權利。法律制度是保障人權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制度”從哲學意義講,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質的穩定性的數量和界限,反映了質與量的統一。制度的作用與功能就在于對個人、社會的活動和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以協調社會關系的有序發展。制度對于人權的現實意義毋庸置疑,它給與道德權利以較為穩定和有效的手段,人權離不開制度,它并最終要以制度的形式來保證其實現。
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是按照權利的保障依據所作的一種分類。道德權利是先于或獨立于任何法規或規章而存在的權利,它“訴諸于某種道德直覺或道德理想,諸如基于對人的本性的理解而形成的對人之為人的道德條件的判斷,基于某種道德理想而形成的道義要求等等”。[1]雖然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在權利內容、形成條件、保障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但兩者完全可以在同一個社會中同存共生,道德權利以人們期望用法律權利形式得到認可而事實上并未如此的形式出現,對它的尊重由人們的內心自律力來控制,侵犯他人的道德權利帶來的僅僅是“無法與其他人進行正常交往的恐懼”。然而,隨著人們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有些道德權利對于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現,這就需要立法者以主體的權利要求為根據,適時地將它們提升為法律權利,由法律制度來體現道德權利的內在規律,由法律來賦予其強制執行力,這便是權利的制度化要旨所在。但是,我們也要避免將這個問題作極端化處理而任意擴大制度的統攝范圍。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法律所保障的權利也是不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受到沖擊,同時又會催生一些新的道德權利類型。法律制度的價值目標要動態地與同時代普遍的道德觀念相容,雖然法律的制定和道德的發展變化不可能完全一致,尤其在社會變革時期,法律的制定先于人的道德觀念的變化,或者人的道德觀念的變化超越現行法律制度要求的情形都有可能發生。但是,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在價值目標上應當相容,并且這種道德規范在大多數人身上能夠得到實現,如果現行法律制度嚴重滯后于道德觀念的變化,或者現行法律的制定極度超越當時社會的道德觀念,那么,這些制度性權利的外延是存在缺陷的。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當中,權利在總量上也應當保持相對穩定平衡,道德權利和法定權利在數量上也是此消彼長的。兩者在界限上應當清晰,在數量上應當保持適度的協調,以實現二者間良性互動的理想狀態:如果道德權利所占的比例過大,就會將人權與空乏的人道混同,侵犯權利不會導致法律后果,制度的價值難以體現,被侵害的權利難于得到矯正;反之,如果將過多的道德權利制度化,法定權利所占的比例過大,就會導致制度性權利的泛道德化。古代的“以禮入法”甚至以道德取代了法,執行這種“法律”必然以德治為之,這對于現代的社會則是絕對不可取的。所以,如果法定權利與道德權利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就會發生兩者之間相互侵犯而兩敗俱傷的情形:要么法定權利在社會生活中實現不了;要么道德權利難以得到實際保障。二、道德權利的存在形態
“無道德便無社會生活”,道德權利軟化將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然而,一個國家的道德權利制度化的程度并不取決于立法者的主觀意圖與愿望,它受到該國客觀存在的法律體系、道德倫理、國民素質、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利益關系是復雜和多種多樣的,而法律所關注和調節的只是某些通過立法選擇而確立的比較重大的利益關系。也就是說,并非所有的利益關系都需要借助法律的手段予以調節,當一種道德權利的重要性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其權利主體如果不享有就會受到實質性的傷害,以致如果不加以法律保護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緊張以及社會秩序的紊亂,同時,當權利主體享有此項法律權利的時候又不會造成不同法律權利間關系沖突,整個法律權利體系混亂的時候,就有必要將這種道德權利制度化為法律權利了。否則,法律制度自身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就會受到質疑。反之,如果這種道德權利的重要性還遠未發展到如此程度便硬要將其制度化,就會打破當前的平衡狀態導致制度性權利的泛道德化。也就是說,并非所有的權利都需要被確認為法律權利而由法律加以保護,法律規范不可能也無必要窮盡一切權利規定。根據康德的觀點,一項行為準則只有當每個人永遠在邏輯上是可能的和每個人總是不服從它是不可能的時候,才可以被接受為普遍法則,如果某種行為歸屬于一項可加以普遍化的行為準則,那么就有義務去從事它;如果它歸屬于一項無法加以普遍化的行為準則,那么就有義務不去服從它。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在其《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中認為,社會中存在著兩類不同的道德規范:第一類道德規范是保障社會有序化運行所必要的,它們對于有效地履行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必須應付的任務來講,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必需的或十分合乎需要的,避免殺人和傷害就屬于這類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第二類道德規范包括那些大大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系的原則,但是這些原則對人們提出的要求遠遠超過了那種被認為是維持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所必需的要求。仁慈、博愛和大公無私等就屬于這一類道德規范。[2]那些被視為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規范原則,在一切社會中都被賦予了強制實現的性質。這些道德權利的約束力增強,是通過將它們轉化為法律權利而實現的,曾經作為道德權利的生命權、人身安全權等被制度化為法律權利。而對第二類的道德規范所確立的“請求無私捐助權”等,法律只能做出鼓勵性規定甚至不作明確的規定,以激勵的方式引導人們在社會生活與個人生活中揚善抑惡,而不能將其提升到法律權利來強制保障,因為它們對于維護社會有序性不是“必不可少的、必需的或十分合乎需要的”。由于它們在一定范圍內限制甚至否定了人們的自由選擇權和財產自,如果將這些道德權利轉化為法律權利,以外在強制的手段迫使人們行善,結果可能是取消善行。任何一個社會共同體中的道德都具有多樣性、多層次性的特征,在橫向上包括社會共同體成員遵循的共同道德、個別共同體成員遵循的特殊道德;在縱向上又有層次高低之分。其中,最低限度的共同道德規范旨在維護社會正常生活秩序而要求全體社會成員所必須共同遵守的最簡單、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如果缺乏這種道德規范,社會就有崩潰的危險。這些最簡單、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又被稱作為“簡單的道德和正義的準則”,它構成道德權利制度化的邏輯起點,法律權利只能與最低限度的道德規范所保障的道德權利相鄰接并處于其下。無論是在國際領域還是在國家內部,人權的制度化保護只能從最低限度的道德規范做起。因為只有這種最低限度的共同道德規范才能夠作為一種受到廣泛認同的標準,從而具有普適性。所以說,人權的制度化是一個從共同普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權利做起,標準又逐步提高的過程。三、結語
行文至此,我們必然要追問:中國當下人權的制度化保護從何做起?考慮到法律體系、道德倫理、經濟狀況、風俗習慣及意識形態等實際狀況,更重要的是考量法律權利如何在現實中得以更好的實現。筆者認為,我國目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規范應該確定為“不損人利己”、“不假公肥私”、“不損害環境”,這三種基本的道德規范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以為它們對于維護社會有序性是“必不可少的、必需的或十分合乎需要的”。這三種道德規范分別從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集體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三個方面維系著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生活的安寧和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如果這一層次的道德淪喪,不但要引起整個社會道德體系崩潰,而且會導致普遍的社會混亂。因此,這一層次的道德規范應該成為我國目前權利制度化的依據和邏輯起點。在當前的此種情況下,將“舍己救人”、“大公無私”或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英雄主義的、較高層次的道德規范法律化的條件尚不成熟。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的社會化程度及道德水平逐步提高,這些道德權利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現,不排除將來將它們轉化為法律權利的可能性。例如:在劇烈的社會變革過程中,弱勢群體問題的日漸成為關系到社會能否穩定、發展能否持續的重大問題,將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保障從一般民政救助提升為人權層面的法律保護已經成為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現實性命題,[3]隨著社會變遷速度的加快,現在的強勢群體將來淪為弱勢群體的可能性亦在增大。如果一個社會共同體想要持續存在下去,它就不能忽視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所以,“弱勢群體福利權”當在某些適當的限制范圍內從普通的道德權利領域轉入到強制性法律權利的范圍。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8-0013-02
一、優良道德規范的內涵
關于優良道德規范的研究,是倫理學的主要問題。王海明先生在《新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新倫理學的理念,突破了以往倫理學是關于道德的科學的局限,強調倫理學是關于優良道德的科學,是關于如何制定和實現優良道德的科學,是關于優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過程以及實現途徑的科學。這一觀點也被學界稱為“優良道德論”。它強調優良道德只能通過社會創造道德目的,從人的行為事實中推導、制定出來。我們所制定的道德規范之優劣,“取決于對行為事實如何的客觀規律和社會制定道德目的之真假[1]4。”新倫理學明確了道德目的是為了增進每個人的利益。它提出:“評價一種道德的優劣好壞,與評價一種政治和法的優劣好壞一樣,決不能看它本身如何;而只能看它實現道德目的的程度如何,只能看它對道德目的的效用如何;只能看它把社會的經濟和科教搞的如何,只能看它增進每個人利益的程度如何,只能看它給予人的利與害的比值如何[2]155。”在這里,經濟、科教等屬于社會整體利益的范疇,同時更注重了“增進每個人的利益”,強調保護個人合法利益的重要性。表明優良道德是社會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要維護個人正當的、合法的利益需要。由此,筆者認為所謂的優良道德規范就是:符合普遍人性要求的,既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促進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又充分尊重個人利益的道德規范。
二、優良道德規范制定的重要標準
道德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但不是所有的道德規范都是優良道德規范,優良道德規范的制定應符合以下標準。
1.優良道德規范應突出強調社會的“善”
新倫理學理論的提出,突破了以往道德只是規范個人行為的局限,突出了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強調社會的“善”。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開篇就寫道:“一切技術,一切規劃以及一切實踐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一種善即或對于個人和對于城邦來說,都是同一的,然而獲得和保持城邦的善顯然更為重要,更為完滿[3]4?!痹谶@里,所謂的城邦即是指社會。因此,優良道德規范體現在社會功能上就要突出強調社會的“善”。它應該關注社會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使社會在良好道德的引導下健康的發展。并且作為人類社會,它也應維護個人的利益,為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而不是限制和制約個人的發展。這就是社會的“善”,而優良道德規范的制定就應該體現社會的“善”。
2.優良道德規范應維護社會秩序健康運行
社會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有機體,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中才能正常運轉,從而需要相應的社會控制系統[4]41。社會控制系統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如國家法律、政治、制度等,但僅僅依靠這些強制性的手段是不夠的。道德也是社會控制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重要的調控力量。“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價值形態,始終植根于人和社會不可分割的聯系之中,保持著行為“應當”的價值內涵,以行為“該不該”的評價方式而存在和發展著[4]39。道德借助人們的傳統習俗、社會輿論評價以及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人們進行自我調節、自我約束,通過這種潛在的規范作用,來調節人們的社會關系、價值觀念等,倡導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促使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目的。由此,優良道德規范的制定必然要能夠維護社會秩序,偏離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規范一定不是優良的道德規范。
三、優良道德規范制定的重要依據
1.符合人的道德需要
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人是個體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一。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種個體存在物,這是由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個獨立的自然機體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任何人絕不是“純粹的個人”,而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存在,這就是說,人同時又是一定的社會成員,是一種社會存在物。人的二重存在性決定了人的道德需要。道德與人,與人的本性的關系十分復雜。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是人內在的、本質的規定性?!八麄兊男枰词撬麄兊谋拘浴!币馑际钦f要想知道人們的本性如何,就要看他們的需要如何,他們有什么需要和以什么方式、怎樣來滿足這些需要;需要和滿足需要的情況如何,人的本性也就如何。就哲學意義而言,人的需要既是人的本性。人的任何活動及其結果,都是由需要來激發、推動的。正如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钡赖伦鳛檎{節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價值體系,正是在人的生活和實踐中,基于人的道德需要而產生的。人的道德需要,既是指人對于一定道德的需要,人沒有道德就不能從事人的生活。而優良道德規范的制定就要滿足人的道德需要。他應根據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的復雜性,以調節人們之間的這種關系為目的,最終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
2.滿足人性發展的要求
人是道德需要的唯一主體,道德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種需要。因此,只有符合人性的要求、滿足人們根本目的、根本利益的規范,反映人性本質的道德規范才是優良的道德規范。如果道德規范不符合人的最根本利益的實現,對主體不是根本性的“好”,那么這些規范便可能是不合理的、多余的。因此只有全面認識和理解人性的內涵,才能制定出真正優良的道德規范。那么,何謂人性?正如王海明指出:“人性乃是人生而固有之本性?!闭f到底,就是一切人與生俱來、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人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一方面,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這是作為一般科學術語的人性概念;另一方面,人性是人的倫理行為事實如何的本性。倫理行為與道德行為一樣,是道德所規范的行為,“人是社會道德的主體”。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保障利益共同體與增進人類的利益。人類之所以創造道德,就是為了保障這種利益共同體的存在和發展。道德規范作為道德的外在形式,也必須反映人性的要求,反映著人們一定的利益需要及價值追求。只有這樣,這種道德規范才能真正促進人類的存在和發展。
3.保證人能自覺遵守
在社會的整個規范體系當中,道德規范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道德規范作為一種必要的限制,對維護社會秩序,保證個人利益的實現和促進個人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盁o規矩不成方圓”,規范一方面的作用是限制,限制那些有悖社會所允許的行為。另一方面是保護、鼓勵那些有利于社會發展的行為。優良道德規范的制定必須要保證人能自覺遵守,只有這樣的道德規范才能稱得上是優良道德規范。
四、優良道德規范制定的意義
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存在著各種領域。因此社會就會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形成不同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優良道德規范都應該是時代精神的體現。
1.優良道德規范促進社會的進步
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所謂價值體系即主體以其需求系統為基礎,對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進行整合而形成的觀念形態,集中體現主體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任何一個社會都會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在中國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過“國之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惨?,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焙髞恚岸Y義廉恥,國之四維”之說融入儒家禮教思想之中,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追求。時代不同,社會性質不同,人們的道德要求也就不同。但相同之處在于,無論社會如何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何變化,任何社會或國家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時展的道德價值體系。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社會正常運轉?,F階段我們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基本內容就是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在這樣一套道德價值體系的指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社會主義建設在穩定中不斷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2.優良道德規范促進人的發展
優良道德規范是在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反應普遍人性的要求下制定出來的,因此它能促進人的發展。這表現在,它能規范約束人的行為,它通過社會輿論和主體的內心信念等方式,去喚醒人們的良知、羞恥感、內疚感,從而使人們實踐良好的行為;它能調節規整人的行為,優良道德規范能夠通過評價等方式來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從而協調人們之間的關系。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榜樣感化等手段,使人們形成內化的關于善惡的觀念和情感,當個體遵從了這種道德規范,他就會產生愉悅的體驗,從而給自己一個肯定的評價;反之,如果他違反了這種道德規范,那么他就會在心里產生負罪感或羞恥感,從而給自己一個否定的評價;它能對人的行為產生鼓舞和激勵的作用,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能幫助人們認識自我與人生,確立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它能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人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它能促使人們自省和完善,通過對自身行為的反省,能使人們不斷完善自我,克服自身的弱點,如貪婪、自私、懶惰、等,并幫助人們形成正直、善良、勇敢、高尚的品德??傊?,通過優良道德規范的積極作用,最終會促使人向著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方向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中國高校有少數教師在學術研究工作中違背學術道德規范,存在學術不端行為。這些學術不端行為,影響了高校學術聲譽,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點導致了學術上“劣幣驅逐良幣”和“馬太效應”的出現,嚴重阻礙了學術進步。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我們的學術制度體系不健全有關,也與對高校教師的學術道德規范教育不足有關。“我們在培養年輕的學術接班人時偏重于他們各自的學術領域,卻忽視了那些讓他們成為成功的負責任的學術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識和技能?!币虼?,我們必須要在高校教師中進行學術道德規范教育,以在高等學校建設一支具有強烈學術使命感、學術作風嚴謹、研究功底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學術隊伍。
一、商校教師學術道德規范教育的方式
學術道德規范是學術研究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它既包含學術內在倫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學術規范要求,是提高學術水平、實現學術積累和創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們在高校的師德教育中,對于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的教育卻是個弱點。因此,高校主管機構和各高校應該重視教師的學術道德規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應該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
1.結合社會現實進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師也具有社會人、經濟人的屬性,受到社會的影響,因此與社會現實聯系起來進行教育才是一個有說服力的教育。當前實行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是一場涉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深刻變革,必然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文化生活帶來多樣化。市場經濟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點,一方面激發了人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發人們的私欲膨脹,導致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等思想蔓延。應該說,當前高等學校出現的學術泡沫、學術不端愈演愈烈現象,恰恰是社會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師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機構和高校要教育教師認識到市場經濟特性給學術研究領域帶來的影響,學會辯證地看待商品交換法則和功利主義觀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師淡看獲得名利和榮耀的結果,而著重審視獲得名利和榮耀的過程;要鼓勵教師在學術研究中寧靜致遠,走內涵開掘、科技創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復之路。
2.結合師德教育的方式。師德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質、思想觀念、職業精神等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諸多內容。學術道德規范教育是師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結合師德教育來進行。教育管理機構和高校要教育教師自覺維護學術界良好的社會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術服務于人民群眾,回饋社會對高校教師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興國的偉業之中,以培養人才、繁榮學術、推進社會進步為己任;要增強獻身科教、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正確對待學術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對沽名釣譽、急功近利等不良風氣;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覺維護學術尊嚴和學者的聲譽;要通過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師成為良好學術風氣的維護者、嚴謹治學的力行者、優良學術道德的傳承者。
二、高校教師學術道德規范教育的內容
高校教師學術道德規范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學術道德教育和學術規范的教育。
1.學術道德教育。第一,進行學術道德精神的教育。學術道德是學術共同體內形成的為保障其學術活動的有效、有序與健康的社會目的學術研究的基本道德規范。教育管理機構和高校要進行經常性、有組織的學術道德教育活動,使形成高尚的學術道德追求成為教師的一種精神追求。要把國家和社會對高校教師學術道德品質的要求內化為教師自身的學術道德訴求,促使嚴謹學風的回歸和科學精神氣質的重塑。要通過廣泛深人的學術道德教育,使高校教師在致力于學術科研工作時明辨是非,樹立以創造性的學術研究為榮、以投機性的學術研究為恥的道德觀念;通過道德塑造,形成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努力做學術道德和良好學風的維護者、踐行者和弘揚者。第蘭,進行學術誠信教育。“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闭\信在中國傳統道德規范中一直處于核心地位。從制度經濟學的視角看,社會與學術機構、學術人員之間存在的“委托一”的契約關系也需要信守和踐履承諾。誠信在學術研究活動中既具有認知的意義,又具有社會道德的意義。西方許多大學深刻地認識到學術誠信的重要意義。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術章程《前言》中寫到:“普林斯頓大學是一個知識分子的社區,這一社區擁有豐富的知識、技術與信息資源,可供師生們共同追求學術興趣……從各個方面來講,誠信是這一知識分子社區的核心道德。”
國內許多大學以前對學術誠信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現在必須要加強。我們應該在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課程中設置有關科研誠信以及科學家和工程師社會責任方面的內容;在青年教師崗位培訓中進行誠信品德和“科學研究倫理”的教育。要通過網站、宣傳短片和定期出版科研誠信刊物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宣傳教育來培養和督促學術誠信,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誠信氛圍。
2.學術規范教育。學術規范教育包括學術法律規范、學術引文規范、學術成果規范、項目研究規范、學術評價規范等方面的教育。
關于學術法律規范:要使教師通過了解《著作權法》、《專利法》等學術研究的相關法律、法規,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增強學術法律意識,承認并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不鉆法制的空子。同時使教師了解國家有關部委頒布實施的學術規范的文件,如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科學技術部《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等,并在學術研究中嚴格遵守以上規范的原則、精神和具體規范。
關于學術引文規范:要使教師了解學術論著寫作中引文的原則和正確方式。了解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為原則;凡引用他人觀點、方案、資料、數據等,無論曾否發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均應詳加注釋;不得將未查閱過的文獻轉抄入自己的引文目錄或參考文獻目錄中;引證內容不得構成創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內容;對已有學術成果的介紹、評論、引用和注釋,應力求客觀、公允、準確,等等。
關于學術成果規范:要使教師了解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要教育教師在學術研究中充分尊重和借鑒已有的學術成果,注重調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關研究資料和學術信息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研究方案;要了解學術成果不應重復發表,另有約定再次發表時,應注明出處;學術成果的署名應實事求是,署名者應對該項成果承擔相應的學術責任、道義責任和法律責任。
關于項目研究規范:要使教師了解項目申請時的真實性要求與項目研究規范,認識到申請課題只重視“拿到”而不重視“完成”項目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在科研項目實施的全過程中,應該依據包括項目申請書、計劃任務書與項目預算書等正式承諾,按時、按質、按量完成約定的義務;在科研項目研究過程中,所有的科學研究活動應該嚴格遵守目前科技界公認的行為準則。
關于學術評價規范:要使教師了解學術評價的基本運作程序,以及學術評價中客觀、公正、公開的原則要求;了解對基礎研究成果的評價,應以學術積累和學術創新為主要尺度;對應用研究成果的評價,應注重其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了解學術評價中的同行專家評審制、回避制度、民主表決制度、結果公示和意見反饋機制等的內容和實施辦法。
三、高校教師學術道德規范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教育界流行著一個觀點:體育不合格者是“殘品”,智育不合格者是“次品”,德育不合格者則是“危險品”,由此可以看出德育在培養學生過程中的重要性,“育人德為先”是每一位教育者耳熟能詳的觀點,但在具體的德育過程中,我們的疑惑卻遠非這些格言式的警句就能夠給以指導的。一些班主任的苦口婆心就如同《大話西游》中唐僧對孫悟空的一番勸導一樣無效,這就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為什么班主任的德育結果是失效的,本文試圖找出德育失效的原因,以便幫助班主任找出班級管理的出路。
一、從“德”看德育
從甲骨文可以看出,“德”字是由“彳”“心”“目”三個核心部首組成,合起來就是用心用眼睛向前看著一條大道。這也就是說班主任要能夠指明學生心中該走的道路是什么,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心靈,而只是一味地說教,德育目標過高,急于求成,以至于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從而使德育成為形式,這在一些德育活動中成為突出問題,使德育常陷入抽象、空洞的說教,根本起不了作用。德育一定要針對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德育目標,它不能脫離生活實際,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否則,如果一味地強求學生接受遠高于其身心發展階段的道理,即使這些道理被學生背得爛熟,也很難被他們的認知結構同化為內在的道德價值觀念,這樣的德育自然成為空洞說教。
在《論語》中“德”指的是一種個體具有的影響,吸引他人甚至周圍環境的心靈力量。《論語》中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苯y治者要像北斗星一樣,能夠讓眾星圍繞著自己轉。如果把這句話落實到班主任的身上,就是班主任要有一種心靈的力量,這種心靈的力量能夠吸引自己的學生,使學生緊緊圍繞在自己的周圍。如何具備這樣的心靈力量,就得看教師的專業素養與人格魅力了。
作為教育者,我們日常的行為與態度中就蘊藏著豐富的道德資源,有時候,這些有形或無形的資源顯得更重要。比如領導準時到會,教師提前候課,看似簡單,實際上不僅體現出成年人對學生的尊重,而且體現了文明守時的道德作風,更體現出對工作的認真和負責。在如此日復一日的、簡單行為中反復向學生傳遞著一些做人的重要準則,使之在不知不覺中也將這些準則內化為素養,這時教師雖然不置一詞,教育效果卻比千萬句做人應該守時的動聽話語更有力。成年人應該做孩子的表率,處處檢點自己的行為,因為兒童就像我們的影子,他們的很多舉動都是成年人影響的結果。
二、道德話語的在場與道德精神的不在場
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中的道德話語處于一種嚴重的無序狀態,我們所擁有的只是一個概念框架的諸片段,缺乏了這些道德語言所必須的意義語境,我們所擁有的是道德的幻象,而作為本質的道德已經不在場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已經喪失了對于道德的把握的能力,這種道德只是變成了一種規范而非主體的自我選擇,是外在的而非內在的。在個體的選擇和認同方面,這種道德規范本身的確定性就變得無效與虛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然是失敗的。因為個體的道德,以及由此決定的道德價值觀是內在于他自身、為他所獨有的,并決定了他道德選擇和認同的理由和方式。顯然,道德或道德規范只是提供了個體選擇的依據,而不能決定個體選擇的現實。這就增加了道德教育選擇和傳遞道德規范的困難。同時,道德規范體現的是社會的群體意志,反映的是社會的道德價值取向,教育者既無必要,又不可能過多地考慮和承擔道德規范選擇的責任,而受教育者所要做的也只是習得與恪守這些“先在”的道德規范。因此,許多教育者常把道德教育視為培養個體遵從社會道德規范的“外鑠”過程,因而在方法上顯得粗暴、簡單,往往流于一般的說教或勸誡,結果道德教育卻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孕育出了反道德的種子。這也是當前道德教育的流弊。
三、德育失效的社會原因
如何突破道德教育的這種知行不一的問題,改變學生“明知故犯”的行為,培養學生的道德自律呢?這不能通過學校傳遞的道德規范來回答,因為道德規范本身并不能說明個體如何踐行的問題。從總體上說,規范倫理對社會變遷具有深度的依存,這也意味著以規范倫理為基礎的道德教育對社會的發展必須保持高度的敏感。要發現我國道德教育的深層困境,就必須把視野拓展到學校教育以外的復雜關系網絡中去,從而窺見道德教育與當下社會之間的內在關聯。這主要涉及兩個方面。
第一,對于我國社會發展的總體特征,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用“轉型”來指稱。至于是何種“轉型”,人們的看法就莫衷一是了,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伴隨這一變遷過程的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切換。在這一過程中,社會道德價值觀念處在斷裂與重建之中,舊有的道德觀念難以適應新的社會生活需要,而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建立。由于很多道德規范尚處在形成之中,還未形成社會共識,不同的人群可能對同一規范的認識不一,這就為普遍的道德遵守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由此帶來的是深刻的社會道德失范問題。這給向來以傳遞道德規范為己任的道德教育無異于“當頭一棒”。失去了普適的道德規范作為支撐,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換來的卻是學生的抵觸與不屑,以至于相互之間抱怨“有了代溝”。
第二,我們正生活在一個開放而多元的社會之中。不同族群之間相互接觸與交流更為頻繁,增進了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此過程中,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念露出了端倪:不同文化價值觀念之間存在著差異,但這種差異不是文化價值觀念本身的優劣之別,而是特定生活背景下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的差別,每一種文化價值觀念都有其內在的意義。這就增加了以普適性的道德規范為內容的道德教育的窘境。面對不同族群的兒童及其獨有的道德價值觀念,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傳遞這些既定的、一元化的道德規范呢?這也是制約德育使其失效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在經濟上取得巨大的進步,成就舉世矚目。但與經濟進步和物質繁榮相伴而行的,并不都是道德繁榮,中國也有陷入道德泥淖之中的可能和危險。要避免道德困境,需要在實事求是地分析當前道德困境根源的基礎之上進行道德轉型。
道德悲觀派與道德樂觀派的各自看法與依據
對于中國是否陷入道德困境這一問題,向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這個問題上,如果把主張中國陷入道德墮落甚至道德淪喪的一派稱為道德悲觀派,把持對立觀點的一派稱為道德樂觀派,我們會發現道德悲觀派有事實憑依,道德樂觀派也有證據支撐。
道德悲觀派最常見的觀點及依據有如下。第一,人們對道德狀況的不滿有增無減。物質文明建設進步了,但人們的幸福感卻未有相應的提高。第二,食品安全問題令人揪心。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染色饅頭、瘦肉精、塑料米、地溝油等造假事件時有發生。第三,基本道德動搖失守。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但社會上卻出現過連扶不扶摔倒的老人都要討論一番的現象。
道德樂觀派則認為我國道德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道德的經濟基礎進一步夯實,主流道德輿論和道德觀念積極、健康、向上,道德榜樣的層次豐富多樣,人的權利得到極大的尊重和保護,慈善活動、志愿活動等公民道德行為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道德悲觀派指出的事實雖然不能完全否認,但這些事實不是道德狀況的全局和發展趨勢,而僅僅是社會轉型期過渡階段的暫時現象。當然對這些消極的局部事實和暫時現象也不能忽視,應該審慎地分析、理性地思考,找出其背后的根源。
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的人際關系格局變遷
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道德問題,是在社會轉型大背景下進行的,具有鮮明的社會轉型期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講,道德滑坡問題也是社轉型期帶來的必然結果。中國的改革不是對原有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就其引起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來說,是一場新的革命。這場革命首先是經濟方式的轉軌和轉型,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經濟的轉型是最為根本的轉型,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轉型后,上層建筑也要隨之轉型才能適應經濟基礎進而維持社會穩定。作為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道德,以及與之相關的倫理文化,自然也需要發生相應轉型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
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劃分主要是以生產力為標準,在這里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以與陌生人交往的數量和頻率及陌生人的重要性為指標把社會劃分為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熟人社會就是在一個社會里,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主要跟熟人打交道,熟人的重要性遠超過陌生人重要性的社會;反之,則是陌生人社會。
在傳統社會里我們接觸熟人的數量和頻率遠遠高于接觸陌生人的數量和頻率,熟人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遠遠超過陌生人,所以對人們的生存和發展來說,熟人往往比陌生人重要。然而,在現代社會里,尤其是在社會分工高度發達,商業經濟高度繁榮的國家和地區,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與陌生人接觸,接觸陌生人的數量和頻率遠遠高于熟人;人們與陌生人交流信息,交換產品,陌生人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影響超過了熟人。在傳統社會里人們依賴于熟人,而在現代社會里人們依賴于陌生人。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社會主要是一個熟人社會。改革開放初農村人口是中國人口的主體,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農村,無論是生產協作、產品交換,還是生活交往主要都發生在熟人之間。與此同時,城里人大都處于單位之中,而單位就是一個小型的熟人社會??傊?,這個時期無論鄉村還是城市都是處于熟人社會之中,人們工作和生活主要與熟人打交道,對人們生存與發展起最重要影響作用的是熟人而不是陌生人。改革開放以來熟人社會已經悄然轉變。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城鎮化戰略的開啟,社會關系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據統計,2015年末城鎮常住人口7711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6.10%,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2.94億人,其中流動人口2.47億人,這表明社會流動性大大增強,傳統社會關系已發生深刻變化。
無論從微觀視角還是從宏觀視角看,社會存在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這種轉變都是根本性的。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人們所處的人際關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而不同的人際關系格局需要不同的倫理文化精神。在陌生人社會里需要有處理陌生人關系的道德規范和倫理文化。然而在中國社會經濟和人際關系格局已經轉型的背景下,道德轉型未能及時跟進,缺乏處理陌生人關系的原則,沒有形成可操作的道德規范,這才是導致了中國當下出現道德困境的根本原因。在社會轉型大背景下,要徹底解決道德困境問題,必須進行卓有成效的道德轉型。
筆者認為,道德轉型至少涉及道德建設的路向、道德作用的機制、道德規范的制定、道德規范的踐行四個方面,最終要實現四個轉型:由熟人道德轉型為陌生人道德,由他律道德轉型為自律道德,由權威道德轉型為自主道德,由文本道德轉型為活動道德。
由熟人道德轉型為陌生人道德
道德是用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根據道德所調整的人際關系體系的不同,可以把道德區分為熟人道德和陌生人道德。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主流是儒家的,儒家道德規范體系可以概括為“三綱五常”,也就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婦五倫關系;其中主要是家庭內熟人關系,君臣也被當做類“父子”的熟人關系來處理,五倫道德都是熟人道德。在五倫關系中沒有陌生人的維度,所以中國的傳統道德主要是熟人道德。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伸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中國的傳統道德之所以是熟人道德,其物質根源在于小農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發展,經濟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當今社會,陌生人比熟人更影響著我們的衣食住行、工作學習,決定著我們的人身安全和生活質量;陌生人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熟人?!叭绾螌Υ吧恕薄ⅰ叭绾翁幚砼c陌生人關系”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超過了熟人問題。傳統的熟人道德無法很好地解決陌生人關系問題。要解決陌生人問題,就需要對熟人道德規范進行改造和創新,實現道德規范的轉型,把陌生人維度納入倫理規范。
由他律道德轉型為自律道德
道德與法律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道德規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由政治的、行政的機構所制定,也不靠強力的、威脅的手段去維護,而是由人們約定俗成,并且是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來維護。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由政治的、行政的機關來強制執行。在熟人社會里,一個不講道德的人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熟人圈子的人輕易不會違背道德。在熟人社會里,道德的輿論機制能夠非常高效地運D和發揮作用,這種機制對個人來說主要是一種外在機制,是一種他律機制,因而熟人道德也可以稱為輿論型道德或他律道德。
然而,熟人社會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道德機制到了陌生人社會卻喪失了用武之地。陌生人社會里的每個人對其他人來說幾乎都是陌生人,人們互不知悉,不了解對方的基本信息和信用狀況,不了解對方的來龍去脈,從而缺乏足夠的信息作出道德鑒定,從而不能對之進行輿論譴責,所以輿論道德發揮不出它在熟人社會里的那種效力,道德他律機制失靈。道德他律機制失靈的情況下,規范人的行為固然可以訴諸法律,但法律實施成本太高,更重要的是法律只能關涉人的行為無法關涉內心,“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只有道德才能矯正行為同時又能矯正心理,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所以倫理道德在任何社會里都不可棄之不用。
既然陌生人之間道德他律機制失靈,那么就只能訴諸道德的自律機制,使道德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型。
由權威道德轉型為自主道德
“無人監督,我也守法如?!保@已經是初步的自律了,但還不是真正的自律,因為人們所守之法不是出于自由自愿的選擇,而是出于權威的設定,只是人們習慣了而已,這仍然是權威道德。權威道德不是真正自由的道德,因為這種道德的具體內容是由他者設定,遵守者仍然沒有真正的自由。
與權威道德相對的是自立道德。自立道德就是自我不受任何異己力量的宰制獨立不倚地確立行為的準則并恪守之。自立道德確立過程中所受的宰制力量有兩種,一種是外部宰制力量,即上面所講的權威道德,另一種宰制力量來自主體內部,它就是個人的偏好,人在偏好動機宰制下確立的道德即偏好道德。偏好是愛好、欲望等一切非理性沖動的總和,在偏好狀態下,人們隨心所欲,似乎也是自由自在的;其實不然,隨心所欲的人不過是像其他動物一樣,受本能支配,是自身欲望的奴隸,如吸煙上癮的人不過是香煙的奴隸,吸毒上癮的人不過是的奴隸,他們毫無自由可言。自立道德就是既要擺脫外部權威的統治,也要超越內部偏好的宰制,不做任何異己力量的奴隸,自己就是自己行為的主人。
由文本道德轉型為活動道德
廣義的知識有三種類型,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品德性知識。前兩種類型的知識是美國學者安德森從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陳述性知識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是對事實、定義、規則和原理的描述。程序性知識則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如怎樣進行推理、決策或者解決某類問題等。除了這兩種知識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知識,它是關于“應該怎么做”的知識,如敬老愛幼、團結互助都是這類知識,它決定著一個人的道德素質,因此稱之為品德性知識,人是否具備此類知識也要通過實際的活動來判斷。
從知識的存在形態視角進行考察,知識主要有文本形態和活動形態兩種?;顒有螒B的知識則是直接體現于活動中或者通過活動物化在其他載體中的知識。陳述性知識處于文本形態就可以發揮作用,掌握此類知識只需我們動腦記住就可以了。程序性知識則必須處于活動狀態才能發揮作用,掌握它必須付諸活動,既要動腦又要動手,如果你想學會游泳,只是死記硬背游泳的動作要領是不夠的,必須親自下水練習不可。品德性知識是價值性規范,掌握它除了動腦動手外,還會涉及到情感層面,觸及靈魂,改變信仰。處于知識形態的品德性知識是不會發生實際作用的,道德主體必須通過自愿自由活動,將之轉變為活動形態,才能具備真正的、現實的德性。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①秋石:《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階段道德狀況》,《求是》,2012年第1期。
職業道德規范是職業技術規范的基礎和前提保證。職業技術規范是對注冊會計師執業技術進行的規范,它是保證工作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如果一個注冊會計師沒有崇高的職業道德理想、職業道德責任感、職業道德良知及較強的執業能力,即使有再好的職業技術規范也不能完全保證其高質量地完成相關業務。因此,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注冊會計師執業過程和結果質量的基礎和保證。注冊會計師職業技術規范在職業道德規范的約束和引導下對注冊會計師在執業技術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對注冊會計師最低的執業要求。
職業技術規范和職業道德規范有著共同的目標,相同的對象,承擔相同的責任,二者關系密切。主要表現為:首先,二者在作用上互相補充。在規范注冊會計師的行為中,首先要依賴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以此來約束注冊會計師的道德行為,同時也以此來約束和影響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對于在執業過程中有些不能用技術來衡量和實現的內容和功能,往往需要用道德規范的形式加以規范和約束。但是如果僅以職業道德規范來約束注冊會計師的行為是不夠的,還必須對其執業技術進行規范。只有較高的執業技術和技能,才有可能以較高的質量完成任務。因此我們不能完全信賴職業技術規范而排斥職業道德規范的教化功能。其次,二者在內容上互相滲透,互相疊加。注冊會計師職業技術規范中包含著一些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同時,職業道德規范中也含有一些技術規范的內容。最后,在實施業務過程中,二者相互作用。職業道德規范從思想方面對職業技術規范的運行進行正確的引導;職業技術規范是促進職業道德規范形成和遵守的重要技術基礎。
二、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與技術規范的區別
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與職業技術規范雖然有著緊密的聯系,但二者還是有著一定的區別。
首先,性質不同。職業技術規范對注冊會計師執業過程的基本要求、審計操作、披露要求和執業責任等方面作了規定,對注冊會計師從外部進行強有力的約束,具有強制性特點。職業道德規范則對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行為中的基本要求、遵循原則、專業勝任能力、與委托方和相關當事方關系及與同行間的關系做出了規范,它的大部分來自于職業習慣和約定俗成的內容,要依靠注冊會計師自覺、自愿地執行,并依靠社會的輿論來監督和實現的。但它更主要是靠注冊會計師的良知,基本是非強制性的,具有很強的自律性。
其次,表現形式不同。職業技術規范由注冊會計師職業執業實踐中來,能表現出具體、明確的形式,并且是由會計管理行政部門制定并頒布,要求強制遵守。而職業道德規范雖然也有明確的形式,如《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指導意見》,但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規范,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信念之中,它依靠社會輿論、傳統道德和道德評價等方式來實現。即使是成文的,職業道德規范與職業技術規范相比,在表現形式上也缺乏具體性和準確性,通常是人們“應當”做或不“應當”做的一般要求,而職業技術規范則是人們“必須”做和“怎樣”做的具體要求。
再次,作用的范圍不同。職業技術規范側重于調整從業人員的外在行為和對結果的正確性,具有較強的客觀性。而職業道德規范不僅要求調整注冊會計師的外在行為,更強調調整注冊會計師的內在精神行為。可見,職業技術規范是最低的要求,只能用以維持正常的工作秩序。而職業道德規范要比職業技術規范內容廣泛。在實踐中,違反職業技術規范的行為肯定也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但是有許多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不良行為并不違反職業技術規范。比如:某些會計師不求上進,我們只能說他違反了職業道德規范,但是不能說他違反了職業技術規范。
最后,實施保障的方式不同。職業技術規范是注冊會計師執業技術方面對會計規定的約束,具有更強的約束性,有明確的權威部門的要求和處罰規定。但職業道德規范則主要靠社會輿論監督,缺乏權威性。當人們對職業道德上的權力和義務發生爭執時,往往沒有相應的權威部門對其中的事非曲直作出裁決,即使有裁決也是輿論性質的,缺乏強制性。
三、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與職業技術規范的協調
一、引言
新形勢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人員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是因為會計人員能接觸到社會經濟的各個層面,并在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是會計人員道德品質修養的一部分,是指會計人員在職業道德品質方面經過長期的考驗和鍛煉,從而達到的職業道德水平。
二、如何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
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不僅要加強會計人員對會計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認識和理解,還要讓會計人員認識到會計行業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使其擁有堅定的職業信念,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從而使他們能熱愛會計工作,并在工作中能堅持職業原則、經得住金錢的誘惑、堅守住最初的職業信念,在會計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所有會計人員必須堅持“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保證會計信息的客觀公正、真實可靠。因此,如何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營造良好的執業環境,促進會計行業的不斷發展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
(一)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會計從業人員的必修課,能使其認識到作為會計人員應必備的職業道德,從而在思想上能逐漸認識到作為一名會計人員的重要責任。當前我們的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容樂觀,這與職業道德教育不到位甚至缺失、后續教育流于形式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要做好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使會計人員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自覺遵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抵制社會不良風氣,保護會計職業的尊嚴。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可從下面三方面入手:一是政治教育。加強會計人員的政治教育,使他們能關心時事,跟上時展的步伐,從而在堅定政治信念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這是會計人員做好財務工作的前提。二是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愛崗敬業教育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通過思想品德教育,培養會計人員的愛崗敬業精神,使他們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從而使會計人員在工作中能經受住考驗和誘惑,實事求是、正確公正地反映會計實務。三是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教育。作為會計人員必須對會計的相關法律法規有清楚的認識,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并在實際工作中時刻用法律法規嚴格約束自己,做到不受自己的主觀意愿左右,實事求是地依法辦事。
(二)建立會計崗位輪換制度
實行有計劃的會計輪崗制度,有利于加強會計工作的內部監督,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避免會計人員因在同一崗位工作時間過長而、謀求個人利益。會計人員在不同的會計崗位能使他們對整體的財務工作有全面的認識,并能掌握多種會計崗位職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在會計機構內部形成換崗交接清查的內部檢查和牽制機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內部財務控制,提高單位會計管理水平,調動會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接觸不同內容和形式的業務崗位,激發會計人員創造和提出業務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從而使會計人員認識到財務工作的重要性和自己肩負的責任。
(三)建立健全監督機制
現階段會計的監督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會計人員監督經濟業務經辦人,是指會計人員對在經濟活動中發生的經濟業務,依照國家的財經政策和財務管理規章制度,通過審查、記賬、報賬、核算和分析等會計程序,進行真實地反映。另一方面,社會監督。其主要包括財稅等部門的監督、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單位內部人員的監督和社會人員的監督。對會計人員的有效監督,有利于提高其職業道德修養,主要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法律法規最具約束力,相關部門可以制定約束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規范,加強它的執行力度,并加大對違反職業道德規范行為的處罰力度對于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行為,可以通過批評教育、罰款、吊銷從業資格證書等方式。二是加強行業監管。強有力的行業監管組織,不僅能為行業營造良好的職業道德氛圍,而且能更好地發揮職業道德的約束作用。行業自律是會計行業組織對會計職業道德進行管理與約束的途徑。
(四)建立健全獎懲機制
新形勢下,為了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應在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和科學的職業道德修養評價標準的基礎上,檢查會計人員的按照職業道德規范遵循情況,對檢查結果根據科學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并進行相應的獎勵和懲罰,從而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的獎懲機制。事實上,職業道德并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社會約束,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職業道德“軟約束”的自律功能,而應當充分利用獎懲機制,將職業道德與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結合起來,從而促進會計人員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日常的財務工作中,要針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狀況,建立檢查、考核、評價、獎罰制度,并與崗位資格、提職、晉級以及物質獎勵等結合起來,并根據形勢發展不斷完善獎懲機制。
(五)建立良好的會計執業環境
雖然會計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是需要會計人員的自覺性和自我約束,但卻會受到會計執業計環境的影響。會計執業環境的好壞以及其對外的會計誠信度和職業道德氛圍,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而會計人員的會計職業道德修養的高低又會影響會計職業環境??梢?會計執業環境和會計職業道德修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會計人員應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從而使它們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同時,良好的會計執業環境的建立不僅要靠會計職業界的努力,還要靠社會各個方面的協調和配合,尤其是要與法律法規以及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同步。良好的會計執業環境的建立,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們應使全社會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樹立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觀念?,F階段,雖然我們的會計執業環境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一直沒有間斷過,良好的會計執業環境的建立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這需要我們社會各個層面人員的共同努力。
(六)建立科學的職業道德修養評價標準
會計職業道德評價,主要是指相關會計組織、社會其他組織以及社會輿論對會計職業人員的職業行為進行道德價值判斷。對會計從業人員來說,職業道德評價很重要,良好的職業道德評價能使他們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并取得社會的肯定。因此,職業道德評價對會計從業人員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行為約束方式。它是職業道德規范能強有力實施的必要方式,是促使職業道德力量發揮作用的必要環節。我國當前應確立會計人員的自我評價、單位內部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的科學評價體系,及時公布評價結果,并積極采取懲罰和激勵措施,使每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狀況都能接受大眾的評判,這樣才能使會計人員更有責任感,從而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
(七)加強對職業道德修養的宣傳
在信息時代,宣傳的作用不可替代,通過宣傳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應加強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修養重要性的宣傳,使會計從業人員對他們工作的重要性和責任有更充分的認識,從而能使他們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提高職業道德修養。
三、結束語
一個行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與行業的職業道德水平有著密切聯系,經濟越發達,會計顯得越重要。因此,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不容忽視。我們應認識到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不僅是會計人員的責任,社會的相關組織,甚至我們每個人都有相應的監督、督促的責任,我們應當充當好自己的角色,與會計人員一起將他們的職業道德修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為會計行業營造良好的職業道德氛圍,從而促進會計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梁麗紅.試論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J].教育財會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