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金融特征匯總十篇

時間:2024-02-05 11:33: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網絡金融特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網絡金融特征

篇(1)

網絡金融(e-finance)就是機網絡技術與金融的相互結合。從狹義上理解,網絡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務提供者的主機為基礎,以因特網或者通信網絡為媒介,通過內嵌金融數據和業務流程的軟件平臺,以用戶終端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運作模式;從廣義上理解,網絡金融的概念還包括與其運作模式相配套的網絡金融機構、網絡金融市場以及相關的、監管等外部環境。

一、

網絡金融的特征

網絡金融與傳統金融的最顯著區別在于其技術基礎的不同,而計算機網絡給金融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的改進和發展,更重要的是運行方式和行業理念的變化。

(一)

信息化與虛擬化

從本質上說,金融市場是一個信息市場,也是一個虛擬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生產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貨幣是財富的信息;資產的價格是資產價值的信息;金融機構所提供的中介服務、金融咨詢顧問服務等也是信息。網絡技術的引進不但強化了金融業的信息特性,而且虛擬化了金融的實務運作。例如,經營地點虛擬化——金融機構只有虛擬化的地址即網址及其所代表的虛擬化空間;經營業務虛擬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業務,大多是電子貨幣、數字貨幣和網絡服務,全部是理念中的產品和服務;經營過程虛擬化——網絡金融業務的全過程全部采用電子數據化的運作方式,由銀行賬戶管理系統、電子貨幣、信用卡系統和網上服務系統等組成的數字網絡處理所有的業務。

(二)

高效性與經濟性

與傳統金融相比,網絡技術的使得金融信息和業務處理的方式更加先進,系統化和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能為客戶提供更豐富多樣、自主靈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具有很高的效率。網絡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機構與客戶的聯系從柜臺式接觸改變為通過網上的交互式聯絡,這種交流方式不僅縮短了市場信息的獲取和反饋時間,而且有助于金融業實現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的發展戰略,也有助于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入發展。

從運營成本來看,虛擬化的網絡金融在為客戶提供更高效的服務的同時,由于無需承擔經營場所、員工等費用開支,因而具有顯著的經濟性。此外,隨著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傳播日益迅速,金融市場的信息披露趨于充分和透明,金融市場供求方之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可以繞過中介機構來直接進行交易,非中介化的趨勢明顯。

(三)

一體化

網絡金融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金融混業經營的發展,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金融網絡化的過程當中,客觀上存在著系統管理客戶所有財務金融信息的需求,即客戶的銀行帳戶、證券帳戶、資金資產管理和保險管理等有融合統一管理的趨勢;其次,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金融機構能夠快速有效地處理和傳遞大規模信息,從而使得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大大加強,能夠向客戶提供更多量體裁衣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同質化現象日益明顯;第三,網絡技術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成本,金融市場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這都使得金融業競爭日趨激烈,百貨公司式的全能銀行、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成為大勢所趨。

二、

網絡金融的風險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金融的興起使得金融業變得更加脆弱,網絡金融所帶來的風險大致可分為兩類: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導致的技術風險和基于網絡金融業務特征導致的經濟風險。

首先,從技術風險來看,網絡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業的安全程度越來越受制于信息技術和相應的安全技術的發展狀況。第一,信息技術的發展如果難以適應金融業網絡化需求的迅速膨脹,網絡金融的運行無法達到預想的高效率,發生運轉困難、數據丟失甚至非法獲取等,就會給金融業帶來安全隱患。第二,技術解決方案的選擇在客觀上造成了技術選擇失誤風險,該風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所選擇的技術系統與客戶終端軟件不兼容,這將會降低信息傳輸效率;二是所選擇的技術方案很快被技術革新所淘汰,技術落后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其次,從經濟風險來說,網絡金融在兩個層面加劇了金融業的潛在風險:其一,網絡金融的出現推動了混業經營、金融創新和全球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在金融運行效率提高,金融行業融合程度加強的同時,實際上也加大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網絡金融具有高效性、一體化的特點,因而一旦出現危機,即使只是極小的問題都很容易通過網絡迅速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引發連鎖反應,并迅速擴散。

綜上所述,網絡金融的經濟風險與傳統金融并無本質區別,但由于網絡金融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這使得網絡金融拓寬了傳統金融風險的內涵和表現形式。首先,網絡金融的技術支持系統的安全隱患成為網絡金融的基礎性風險;其次,網絡金融具有比較特殊的技術選擇風險形式;第三,由于網絡信息傳遞的快捷和不受時空限制,網絡金融會使傳統金融風險在發生程度和作用范圍上產生放大效應。三、

的風險防范

如何有效地防范網絡金融風險是網絡金融過程中的重要課題,風險控制是網絡金融市場發展中的核心。針對網絡金融的特征及其可能存在的種種風險隱患,筆者提出以下建議措施。

(一)

技術風險的防范

1、 提高技術水平

大力發展我國先進的信息技術,提高機系統的關鍵技術水平,一方面在硬件設備上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提高關鍵設備的安全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在軟件技術上著力開發網絡加密技術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這是防范技術風險,提高網絡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措施。

2、 健全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體系

從金融系統內部組織機構和規章制度建設兩方面著手,首先要建立專職管理和專門從事防范計算機犯罪的技術隊伍,落實相應的專職組織機構;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各項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和防范制度,重點要完善業務的操作規程、強化要害崗位管理以及內部制約機制。

3、 統一規劃和技術標準

按照系統工程的和,根據管理信息系統原理,在總體規劃指導下,按一定的標準和規范,分階段逐步開發建設網絡金融系統。確立統一的發展規劃和技術標準,不但有利于增強網絡金融系統內的協調性,減少支付結算風險,而且有利于對網絡金融風險的監測與監管。

(二)

風險的防范

1、 金融體制革新

網絡金融的發展趨勢要求金融業務向綜合化、全能化方向發展。盡管我國的信息化水平還不高,網絡金融業務、商務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仍有必要在金融體制變革方面有所準備,特別是要做好、設計與國情相適應的全能型金融機構的模式,在保持金融系統穩定發展的前提下逐步改革專業化的金融體制。

2、 配套制度建設

(1)

金融制度建設

首先,隨著電子貨幣的廣泛運用,應當有效控制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發行數量與種類。在確定電子貨幣發行主體時,應當首先考慮其信用等級,并據此決定獲取電子貨幣發行資格、發行電子貨幣的數量、種類和業務范圍等。其次,加快完善信用體系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減少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規范發展的制度保障。沒有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人們就會減少經濟行為的確定性預期,網絡金融業務的虛擬性會使這種不確定性預期得到強化,不利于網絡金融的正常發展。

(2)

制度建設

我國目前已制定了關于網上證券交易、計算機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規,但還遠不能適應網絡金融發展的要求,如在電子交易合法性、電子商務的安全保密以及禁止利用計算機犯罪等方面應加緊立法,同時應盡快修改《合同法》、《商業銀行法》以及《票據法》等有關法律條文中不適合網絡金融發展的部分。

篇(2)

    網絡金融與傳統金融的最顯著區別在于其技術基礎的不同,而計算機網絡給金融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的改進和發展,更重要的是運行方式和行業理念的變化。 

    (一)             信息化與虛擬化 

    從本質上說,金融市場是一個信息市場,也是一個虛擬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生產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貨幣是財富的信息;資產的價格是資產價值的信息;金融機構所提供的中介服務、金融咨詢顧問服務等也是信息。網絡技術的引進不但強化了金融業的信息特性,而且虛擬化了金融的實務運作。例如,經營地點虛擬化——金融機構只有虛擬化的地址即網址及其所代表的虛擬化空間;經營業務虛擬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業務,大多是電子貨幣、數字貨幣和網絡服務,全部是理念中的產品和服務;經營過程虛擬化——網絡金融業務的全過程全部采用電子數據化的運作方式,由銀行賬戶管理系統、電子貨幣、信用卡系統和網上服務系統等組成的數字網絡處理所有的業務。 

    (二)             高效性與經濟性 

    與傳統金融相比,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得金融信息和業務處理的方式更加先進,系統化和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能為客戶提供更豐富多樣、自主靈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具有很高的效率。網絡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機構與客戶的聯系從柜臺式接觸改變為通過網上的交互式聯絡,這種交流方式不僅縮短了市場信息的獲取和反饋時間,而且有助于金融業實現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的發展戰略,也有助于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入發展。 

    從運營成本來看,虛擬化的網絡金融在為客戶提供更高效的服務的同時,由于無需承擔經營場所、員工等費用開支,因而具有顯著的經濟性。此外,隨著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傳播日益迅速,金融市場的信息披露趨于充分和透明,金融市場供求方之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可以繞過中介機構來直接進行交易,非中介化的趨勢明顯。 

    (三)             一體化 

    網絡金融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金融混業經營的發展,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金融網絡化的過程當中,客觀上存在著系統管理客戶所有財務金融信息的需求,即客戶的銀行帳戶、證券帳戶、資金資產管理和保險管理等有融合統一管理的趨勢;其次,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金融機構能夠快速有效地處理和傳遞大規模信息,從而使得金融企業產品創新能力大大加強,能夠向客戶提供更多量體裁衣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同質化現象日益明顯;第三,網絡技術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成本,金融市場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這都使得金融業競爭日趨激烈,百貨公司式的全能銀行、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成為大勢所趨。 

    二、             網絡金融的風險分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金融的興起使得金融業變得更加脆弱,網絡金融所帶來的風險大致可分為兩類: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導致的技術風險和基于網絡金融業務特征導致的經濟風險。 

    首先,從技術風險來看,網絡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業的安全程度越來越受制于信息技術和相應的安全技術的發展狀況。第一,信息技術的發展如果難以適應金融業網絡化需求的迅速膨脹,網絡金融的運行無法達到預想的高效率,發生運轉困難、數據丟失甚至非法獲取等問題,就會給金融業帶來安全隱患。第二,技術解決方案的選擇在客觀上造成了技術選擇失誤風險,該風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所選擇的技術系統與客戶終端軟件不兼容,這將會降低信息傳輸效率;二是所選擇的技術方案很快被技術革新所淘汰,技術落后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其次,從經濟風險來說,網絡金融在兩個層面加劇了金融業的潛在風險:其一,網絡金融的出現推動了混業經營、金融創新和全球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在金融運行效率提高,金融行業融合程度加強的同時,實際上也加大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網絡金融具有高效性、一體化的特點,因而一旦出現危機,即使只是極小的問題都很容易通過網絡迅速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引發連鎖反應,并迅速擴散。 

    綜上所述,網絡金融的經濟風險與傳統金融并無本質區別,但由于網絡金融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這使得網絡金融拓寬了傳統金融風險的內涵和表現形式。首先,網絡金融的技術支持系統的安全隱患成為網絡金融的基礎性風險;其次,網絡金融具有比較特殊的技術選擇風險形式;第三,由于網絡信息傳遞的快捷和不受時空限制,網絡金融會使傳統金融風險在發生程度和作用范圍上產生放大效應。

    三、             網絡金融的風險防范 

    如何有效地防范網絡金融風險是發展網絡金融過程中的重要課題,風險控制是網絡金融市場發展中的核心問題。針對網絡金融的特征及其可能存在的種種風險隱患,筆者提出以下建議措施。 

    (一)             技術風險的防范 

    1、  提高技術水平 

    大力發展我國先進的信息技術,提高計算機系統的關鍵技術水平,一方面在硬件設備上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提高關鍵設備的安全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在軟件技術上著力開發網絡加密技術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這是防范技術風險,提高網絡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措施。 

    2、  健全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體系 

    從金融系統內部組織機構和規章制度建設兩方面著手,首先要建立專職管理和專門從事防范計算機犯罪的技術隊伍,落實相應的專職組織機構;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各項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和防范制度,重點要完善業務的操作規程、強化要害崗位管理以及內部制約機制。 

    3、  統一規劃和技術標準 

    按照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根據管理信息系統原理,在總體規劃指導下,按一定的標準和規范,分階段逐步開發建設網絡金融系統。確立統一的發展規劃和技術標準,不但有利于增強網絡金融系統內的協調性,減少支付結算風險,而且有利于對網絡金融風險的監測與監管。 

    (二)             經濟風險的防范 

    1、  金融體制革新 

    網絡金融的發展趨勢要求金融業務向綜合化、全能化方向發展。盡管我國目前的信息化水平還不高,網絡金融業務、電子商務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仍有必要在金融體制變革方面有所準備,特別是要做好研究、設計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全能型金融機構的模式,在保持金融系統穩定發展的前提下逐步改革專業化的金融體制。 

    2、  配套制度建設 

    (1)       金融制度建設 

篇(3)

本文通過調查研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高校學生的消費行為特點、心理產生的影響,結合高校學生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衍生品了解程度、使用情況、自身感受等情況,研究得出高校學生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刺激下產生的消費行為特點及對策,更好地幫助高校學生合理消費,確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引導社會青年消費傾向,促進社會市場經濟發展。

二、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基本狀況及特點分析

本研究分別對以湖南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湖南工業大學、湘潭大學為主的長株潭地區的研究生、本科生、??粕M行了專項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37份,有效率87.4%。通過調查,大學生網絡消費的情況可分為使用網絡購物和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兩種。我們再進一步對其消費特征進行分析,從而對互聯網金融在當今高校學生中的情況有了一個全面細致的了解。

(一)消費水平趨于中等,但存在個體差異

調查顯示,大學生每月購物的金額大多集中于200元以下及200~500元,大部分學生的消費是比較理性的,在購買商品時,大部分學生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和用途,也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和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每月生活費在600~1000之間的大學生參與網購的人數最多且相對頻繁。而生活費越高的學生相對應的網絡消費金額也越高。由此可見,網購的消費頻率和消費水平與生活費存在正相關,生活費較高的學生,網購的概率更大。

作為網絡購物主要消費主體的大學生由于還沒有獨立的能力,多數依賴家庭的資助,因此對商品價格的關注度更高,在大多數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平均價格低于市場價格的網上商品更加吸引大學生們的注意,滿足大學生對商品物美價廉的需求。而價格的指向性也受家庭條件、購物需求、自我要求的影響,呈現復雜性的趨勢。往往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會不那么考慮選擇價格最低的商品,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還有對于質量要求較高的產品,如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往往大家也會更追求其質量保障。

(二)消費結構基本合理,呈現多樣性趨勢

隨著網上購物平臺的快速發展,所售商品也是琳瑯滿目。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網絡消費中,網購服裝、飾品、化妝品等裝飾性用品居于首位,占到25.64%,其次是學習用品,占到20.02%,餐飲位于第三位,占到17.03%,然后是交通及通訊占16.59%。

消費的多樣性是由于需求強度的不同和需求層次的多樣性而產生。作為年輕消費群體,大學生在消費時追求時尚性,潮流化,消費行為多元化、個性化。網絡購物正迎合了大學生這種追求自我與個性的特征,將全國乃至世界潮流匯聚在一個互動平臺上,為大學生們提供了非常廣闊的選擇空間,提供了極其便捷的購物渠道。當今社會足不出戶已能夠做很多我們過去想象不到的事情,網絡消費也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網絡購物,還可以網絡訂票、網絡訂餐定外賣,甚至還可以購買網絡課程。網絡平臺的開放性和極快的信息更新速度使網上的商品具有極好的前瞻性,引領了大家的時尚觀念,迎合了大學生們多樣化選擇商品的需求。

(三)消費認知相對理性,仍存在盲目消費

大學生思想活躍敢于接受新事物,他們在現代社會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流行時尚的影響下消費心理和行為往往產生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形成特有的群體消費行為。調查數據顯示,29.58%的學生選擇互聯網消費的原因是支付方式便捷,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網購的輕松便利。24.81%的高校學生是對商品有需求,22.21%的學生選擇了其他。

而為了更好地促進消費,各種購物類網站會通過多種感官沖擊、多種宣傳方式使消費者產生物美質優的商品大減價、大折扣、禮品多、機會難得、機不可失的購物急迫。因為大學生處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購物觀的過渡時期,思維相對單純,情緒易受到外部環境刺激而產生并不理性的購物沖動。

(四)消費投資尚不成熟,理財意識較薄弱

調查顯示,67%的人沒有投資過互聯網金融產品,在從未投資過的學生群體中,大多表示原因為沒有多余的錢,還有一些人是由于不了解互聯網金融產品,認為其風險未知。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消費及投資理財觀念還是趨于理性的。

而其余正在投資或投資過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學生中,大多數投資金額為200~500元,而選擇投資金額較大的往往也是每月生活費較充裕的學生。值得一提的是,女生較男生而言選擇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額度相對較小。

在投資過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學生中,27.51%的人是出于好奇、嘗試的心理,28.36%的人認為其投資門檻低,收益率高,能夠在有多余的錢的時候創造額外的收入。而在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目的中,43.22%的人是為了方便購物,他們大多把錢放在了余額寶,與淘寶賬戶能夠直接連通,當人們需要消費時,錢能夠直接轉出。

三、影響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基礎影響行為方式

從經濟因素來講,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獨生子女的普遍增多,大學生從家庭取得的經濟資助也有所增加,部分學生通過兼職也會取得一部分收入,但相比較有固定收入人群而言,經濟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即有效需求有限,加之不同的家庭經濟條件以及各種生活必要支出,大多數大學生的經濟支付水平是處于溫飽略有結余的狀態。

在購物時大學生考慮的首要因素是價格和質量,因為其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這使他們每月可支配的錢不多,由于這筆錢主要用來支付飲食和日用品開銷,所以大學生花錢是很謹慎的。網絡購物作為一種新興的購物方式,不僅方便快捷,可選種類豐富且新穎,而且網絡商品價格定位往往比一般店面更具吸引力,根據合理投資的理念,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盡可能的降低成本,在大學生經濟支付水平有限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地降低支出,于是網絡購物的優勢顯現出來,價格指向性的購物特征引導大學生更加傾向于網絡購物。

(二)思想易受周邊環境影響

大學生適應時代性強,在網絡橫行的當今,各種門戶類網站,購物類終端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購物觀念。大學生思想又處于成熟與不成熟之間,所以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而每個大學生都會屬于某一參照群體,學校、班級、宿舍等不同的參照群體都會激發大學生一定需求,同學與朋友之間生活習慣的相互影響,也讓網絡購物在大學生中盛行且呈現的網絡消費地點也相對集中。

從另一個方面講,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購物群體,對其現在消費觀念的塑造將影響大學生以后消費的價值觀。因此,大學生是一個可塑性極強的,發掘潛力巨大的消費群體。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這個階段的心理特征和時代環境決定其消費特征。

(三)自我意識與個性化需求旺盛

大學生所處的特殊年齡時期好奇心十分強烈,喜歡追求新鮮事物,喜歡標新立異。網絡消費正好符合大學生富于想象力、渴望變化、喜歡創新、有強烈好奇心的特點。大學生進行網絡購物可以有更廣泛的選擇空間,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滿足自己的需求,由此以更多的表現自我。他們能夠在網絡上更好的挑選及對比各種各樣的商品,從而對個性化消費提出更高的要求,挑選與眾不用的商品。網上交易是相對獨立的一個空間,買家與賣家之間僅僅通過屏幕溝通,出自個人消費意向的積極行動,消費時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商家提出要求,以自我為中心,根據自己的想法行事,在消費中充分表現自我。

從心理因素來講,大學生購物觀念還不夠成熟,購物心理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具有消費的不穩定性和消費的情緒性。根據調查數據可知,大多數大學生對待網上購物的態度往往抱著一種嘗試心理,受傳統思想影響,他們通常認為網絡購物并沒有傳統購物方式安全,但是又由于年輕人強烈的好奇心與開拓精神,他們會在一定額度內嘗試進行購物。

四、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引導對策

(一)社會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環境

當代大學生的很多行為方式是受周邊環境的熏陶所形成的,因此形成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會對促進大學生形成科學的、理性的消費觀念起著很大作用。當前,由于網絡消費有著與傳統消費不一樣的特點,很多傳統消費的法規往往不能在網絡消費過程中同樣適用。因此,政府機構應該根據網絡消費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網絡執法的力量,加大對網絡非誠信行為監管和制裁,切實保障廣大網絡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隨著大學生網民群體的不斷增長,各類網絡交易網站的訪問量也在不斷提高,因此還應建立政府、交易網站、網絡消費者三位一體的輿論監督體系,加強三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和相互交流,既大力推崇積極的網絡營銷行為,也讓非誠信行為得以曝光并得到應用的懲罰,為高校學生營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環境。

(二)互聯網金融行業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技術指導

高校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金融的前提基礎條件就應該是正確認知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和危害。這方面需要學校進行正確的引導,更需要互聯網金融參與的各個體系在運營過程中,有更多的制度保障,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技術指導。例如,甄別互聯網金融產品時,首先要考慮所選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實際情況與產品的預期情況是否一致。在目前市場規則不健全的條件下,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信譽顯得尤其重要。它不僅直接影響學生投資情況,還直接關系到其今后的發展。選擇互聯網金融產品時,通常選擇積累比較豐富的經驗,在行情變動中,能夠掌握經營主動權,保持穩定的收益額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此外,經營經驗較豐富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早已為周圍的顧客或消費者所熟悉,擁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和一批忠實的顧客,大多成為學生投資消費的首選。購買互聯網金融產品時,應根據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特征選擇收益性穩定、信譽較高、安全性較強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茖W合理地購買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獲得較高的利潤。另外,相關技術人員應加強學習互聯網金融技能,并與互聯網金融業務同步更新,使其能在高校學生參與互聯網金融投資時給予幫助和技術支持。高校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需要正確的知識體系去作為未來社會活動的支持,互聯網金融在運行方面需要重視高校學生這一主體。

(三)學校應加強設施建設引導大學生網絡消費

我國互聯網金融雖然發展快速,但是,在整體運營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漏洞,高校學生社會經驗少,消費觀念超前,容易造成消費過程的風險。高等院校作為在校大學生的直接管理和教育單位,應加強對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引導。

首先,是加強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主要包括網站和網絡系統的建設,實現讓網絡進社區、進宿舍、進實驗室,逐步實現校園網絡一體化;大力建設具有較大影響力和教育功能的網站,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為引導好大學生進行網絡消費搭建良好的硬件平臺。

其次,是加強學校軟件設施建設。在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消費道德觀,針對本校學生年齡和消費行為的特點,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例如,通過校園宣傳和班級自學等方式普及網絡素養教育課程;在學校里開展關于真假網絡消費方面的座談會、關于網絡消費維權方面的知識競賽;舉辦專題的培訓介紹有關消費者權益的知識、真假商品商標的鑒別技巧等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還可以開設與投資、消費、理財有關的課程和專題講座,輔助開設互聯網金融學、消費經濟學、低碳消費常識等選修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合理規避風險,實現大學生網絡消費教育和管理規范化。

(四)家長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互聯網金融理財觀念

互聯網金融較傳統金融更加簡易、快捷,容易操作,在調查中發現當今大學生更加能夠接受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大學生運用互聯網金融進行理財,是高校學生自我觀念的進步。要保障這項活動維持在正確的范圍內,需要家長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榜樣,根據實際情況教導子女。家長是子女最好的老師,由于特殊的親情關系,更利于消費文化的教育。首先,家長要率先垂范,杜絕鋪張浪費,不盲目攀比。其次,要更新觀念,“適度供給”,幫助子女培養合理安排預期收入和支出的意識。最后,家長應把自己勤儉持家的行為言傳身教給子女,把自己合理的互聯網金融理財觀念及成功的理財案例傳授給子女,讓子女深刻體會到科學理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同時使其熟知互聯網金融理財的相關內容,并掌握一定的理財技巧,引導其合理地進行理財活動,避免年輕人投資時所存在的盲目性。

(五)學生應建立合理的消費結構,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一方面,大學生要做好生理準備。要讓投資理財活動有所收獲,相關的知識儲備必不可少。大學生自身應從書籍、身邊的案例努力學習相關知識,樹立正確的理財意識。在進行投資理財活動時,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易于操作的項目入手,以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戒驕戒躁,避免盲目投資與唯利是圖。

篇(4)

一)網絡金融內涵所謂網絡金融,又稱電子金融(e-finance),從狹義上講是指在國際互聯網(Internet)上開展論文的金融業務,包括網絡銀行、網絡證券、網絡保險等金融服務及相關內容;從廣義上講,網絡金融就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在全球范圍內的所有金融活動的總稱,它不僅包括狹義的內容,還包括網絡金融安全、網絡金融監管等諸多方面。它不同于傳統的以物理形態存在的金融活動,是存在于電子空間中的金融活動,其存在形態是虛擬化的、運行方式是網絡化的。它是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是適應電子商務(e-commerce)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網絡時代的金融運行模式。

二)網絡金融的特征1、業務創新。網絡金融以客戶為中心的性質決定了它的創新性特征。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擴大市場份額和增強競爭實力,網絡金融必須進行業務創新。2、管理創新。管理創新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金融機構放棄過去那種以單個機構的實力去拓展業務的戰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視與其他金融機構、信息技術服務商、資訊服務提供商、電子商務網站等的業務合作,達到在市場競爭中實現雙贏的局面。另一方面,網絡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也趨于網絡化,傳統商業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將被一種網絡化的扁平的組織結構所取代。3、市場創新。由于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金融市場本身也開始出現創新。一方面,為了滿足客戶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網絡世界的競爭新格局,金融市場開始走向國際聯合。另一方面,迫于競爭壓力一些證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轉變的戰略。4、監管創新。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網絡金融監管呈現自由化和國際合作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過去分業經營和防止壟斷傳統金融監管政策被市場開放、業務融合和機構集團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隨著在網絡上進行的跨國界金融交易量越發巨大,一國的金融監管部門已經不能完全控制本國的金融市場活動了。

二、網絡金融的風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金融的興起使得金融業變得更加脆弱,網絡金融所帶來的風險大致可分為兩類: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導致的技術風險和基于網絡金融業務特征導致的經濟風險。首先,從技術風險來看,網絡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業的安全程度越來越受制于信息技術和相應的安全技術的發展狀況。第一,信息技術的發展如果難以適應金融業網絡化需求的迅速膨脹,網絡金融的運行無法達到預想的高效率,發生運轉困難、數據丟失甚至非法獲取等,就會給金融業帶來安全隱患。第二,技術解決方案的選擇在客觀上造成了技術選擇失誤風險,該風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所選擇的技術系統與客戶終端軟件不兼容,這將會降低信息傳輸效率;二是所選擇的技術方案很快被技術革新所淘汰,技術落后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其次,從經濟風險來說,網絡金融在兩個層面加劇了金融業的潛在風險:其一,網絡金融的出現推動了混業經營、金融創新和全球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在金融運行效率提高,金融行業融合程度加強的同時,實際上也加大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網絡金融具有高效性、一體化的特點,因而一旦出現危機,即使只是極小的問題都很容易通過網絡迅速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引發連鎖反應,并迅速擴散。

三、網絡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務規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處于虧損狀況。第二,網上金融業務具有明顯的初級特征。我國的網絡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多是將傳統業務簡單地“搬”上網,更多地把網絡看成是一種銷售方式或渠道,忽視了網絡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創新潛力。在主觀方面,主要存在兩點問題:第一,未能進行有效的統一規劃。我國網絡金融的發展因缺乏宏觀統籌,各融機構在發展模式選擇、電子設備投入、網絡建設諸方面不僅各行其道,甚至還相互保密、相互設防,造成信息、技術、資金的浪費和內部結構的畸形,不僅不利于形成網絡金融的發展,還有可能埋下金融業不穩定的因素。第二,立法滯后。一方面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網絡金融立法滯后。我國此類法律極為有限,只有《網上證券委托暫行管理辦法》、《證券公司網上委托業務核準程序》等幾部法規,并且涉及的僅是網上證券業務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與傳統金融業務健全的法律體系相比,網絡金融立法同樣滯后。面對網絡金融的發展和電子貨幣時代的到來,需要進一步研究對現行金融立法框架進行修改和完善,適當調整金融業現有的監管和調控方式,以發揮其規范和保障作用,促進網絡金融積極穩妥地發展。

四、建議應采取的對策針對上述風險和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對策。(1)確立傳統金融與網絡金融并行發展的戰略。(2)建立專門的指導和管理機構。(3)加快網絡金融立法。(4)造就復合型金融人才。(5)改革分業管理體制。(6)加快電子商務和網絡銀行的立法進程。(7)銀監會應提高對網絡銀行的監管水平。(8)大力發展先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建立網絡安全防護體系。(9)建立大型共享型網絡銀行數據庫。(10)建立網絡金融統一的技術標準。

篇(5)

一)網絡金融內涵所謂網絡金融,又稱電子金融(e-finance),從狹義上講是指在國際互聯網(Internet)上開展的金融業務,包括網絡銀行、網絡證券、網絡保險等金融服務及相關內容;從廣義上講,網絡金融就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在全球范圍內的所有金融活動的總稱,它不僅包括狹義的內容,還包括網絡金融安全、網絡金融監管等諸多方面。它不同于傳統的以物理形態存在的金融活動,是存在于電子空間中的金融活動,其存在形態是虛擬化的、運行方式是網絡化的。它是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是適應電子商務(e-commerce)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網絡時代的金融運行模式。

二)網絡金融的特征1、業務創新。網絡金融以客戶為中心的性質決定了它的創新性特征。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擴大市場份額和增強競爭實力,網絡金融必須進行業務創新。2、管理創新。管理創新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金融機構放棄過去那種以單個機構的實力去拓展業務的戰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視與其他金融機構、信息技術服務商、資訊服務提供商、電子商務網站等的業務合作,達到在市場競爭中實現雙贏的局面。另一方面,網絡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也趨于網絡化,傳統商業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將被一種網絡化的扁平的組織結構所取代。3、市場創新。由于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金融市場本身也開始出現創新。一方面,為了滿足客戶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網絡世界的競爭新格局,金融市場開始走向國際聯合。另一方面,迫于競爭壓力一些證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轉變的戰略。4、監管創新。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網絡金融監管呈現自由化和國際合作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過去分業經營和防止壟斷傳統金融監管政策被市場開放、業務融合和機構集團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隨著在網絡上進行的跨國界金融交易量越發巨大,一國的金融監管部門已經不能完全控制本國的金融市場活動了。

二、網絡金融的風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金融的興起使得金融業變得更加脆弱,網絡金融所帶來的風險大致可分為兩類: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導致的技術風險和基于網絡金融業務特征導致的經濟風險。首先,從技術風險來看,網絡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業的安全程度越來越受制于信息技術和相應的安全技術的發展狀況。第一,信息技術的發展如果難以適應金融業網絡化需求的迅速膨脹,網絡金融的運行無法達到預想的高效率,發生運轉困難、數據丟失甚至非法獲取等,就會給金融業帶來安全隱患。第二,技術解決方案的選擇在客觀上造成了技術選擇失誤風險,該風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所選擇的技術系統與客戶終端軟件不兼容,這將會降低信息傳輸效率;二是所選擇的技術方案很快被技術革新所淘汰,技術落后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其次,從經濟風險來說,網絡金融在兩個層面加劇了金融業的潛在風險:其一,網絡金融的出現推動了混業經營、金融創新和全球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在金融運行效率提高,金融行業融合程度加強的同時,實際上也加大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網絡金融具有高效性、一體化的特點,因而一旦出現危機,即使只是極小的問題都很容易通過網絡迅速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引發連鎖反應,并迅速擴散。

三、網絡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務規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處于虧損狀況。第二,網上金融業務具有明顯的初級特征。我國的網絡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多是將傳統業務簡單地“搬”上網,更多地把網絡看成是一種銷售方式或渠道,忽視了網絡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創新潛力。在主觀方面,主要存在兩點問題:第一,未能進行有效的統一規劃。我國網絡金融的發展因缺乏宏觀統籌,各融機構在發展模式選擇、電子設備投入、網絡建設諸方面不僅各行其道,甚至還相互保密、相互設防,造成信息、技術、資金的浪費和內部結構的畸形,不僅不利于形成網絡金融的發展,還有可能埋下金融業不穩定的因素。第二,立法滯后。一方面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網絡金融立法滯后。我國此類法律極為有限,只有《網上證券委托暫行管理辦法》、《證券公司網上委托業務核準程序》等幾部法規,并且涉及的僅是網上證券業務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與傳統金融業務健全的法律體系相比,網絡金融立法同樣滯后。面對網絡金融的發展和電子貨幣時代的到來,需要進一步研究對現行金融立法框架進行修改和完善,適當調整金融業現有的監管和調控方式,以發揮其規范和保障作用,促進網絡金融積極穩妥地發展。

四、建議應采取的對策針對上述風險和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對策。(1)確立傳統金融與網絡金融并行發展的戰略。(2)建立專門的指導和管理機構。(3)加快網絡金融立法。(4)造就復合型金融人才。(5)改革分業管理體制。(6)加快電子商務和網絡銀行的立法進程。(7)銀監會應提高對網絡銀行的監管水平。(8)大力發展先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建立網絡安全防護體系。(9)建立大型共享型網絡銀行數據庫。(10)建立網絡金融統一的技術標準。

篇(6)

左 偉(1987-),男,云南大理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E-mail:

朱元倩(1984-),女,安徽六安人,中國銀監會博士后,主要從事風險管理與市場監管等方面的研究。E-mail: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目前利用金融網絡解決金融傳染問題的相關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筆者在簡單回顧了金融網絡的結構特征、描述性指標及幾大典型結構之后,從微觀角度分析了最優金融網絡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征,從宏觀角度分析了現實金融網絡的拓撲結構,研究了網絡結構在金融傳染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基于此從金融網絡的角度提出了提高金融體系穩定性的相關措施,為預防危機的傳染提供了政策參考。

關鍵詞:金融網絡;金融傳染; 微觀最優結構特征; 宏觀拓撲結構

中圖分類號:F8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3)02-0003-09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許多金融機構通過相互持有資產、資產價值相互關聯等關系連接在一起,構成了大大小小的金融網絡。許多經濟金融學家開始利用生態系統、物理系統和社交系統等領域發展成熟的網絡理論知識以及數學、工程學等研究工具,通過金融網絡研究金融學和經濟學中的一系列問題。其中研究較多的是關于金融機構破產導致的多米諾骨牌傳染效應。早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就有學者開始利用金融網絡研究危機的傳導機制。而隨著網絡理論、網絡動態學以及圖論等知識在其他領域的不斷發展完善,人們有了更加多樣化和深入化的工具對金融網絡進行分析和學習。而近年來,CDS、CDO等許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引入使得整個金融系統變得更為復雜,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也加劇了金融傳染的發生;再加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后續的歐債危機的陸續爆發,人們對于金融傳染的危害性、研究金融網絡的必要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所有這些因素,都使得金融網絡的研究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近年來,利用網絡研究金融傳染的路徑主要包括如下兩種:一是微觀層面的路徑,利用風險管理、復雜網絡和網絡動態學等領域的理論知識,結合金融傳染的發生機制、市場參與者的決策行為等,得出最優的金融網絡應具有哪些重要微觀特征,從而為金融體系及其結構的頂層設計給出設計藍圖;二是宏觀層面的路徑,研究金融網絡的宏觀拓撲結構,結合圖論知識判斷其屬于哪一類網絡宏觀結構,在傳染過程中起到怎么樣的作用,從而對當前金融體系中的風險傳染路徑及其影響進行預測和估計。除了運用網絡研究金融市場的傳染問題之外,還有學者利用網絡研究資產組合以提取相關性等重要信息,或者利用網絡解決與之相關的一些難題,如最優化問題、動態均衡理論等。本文將對運用金融網絡度量金融傳染,并基于金融網絡的相關理論解決金融穩定的研究進行回顧,從金融網絡的角度給出提高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建議。

一、金融網絡的概念及相關指標

所謂復雜網絡,是指將一個系統內部的各個元素作為節點,節點之間通過邊、并在一定的規則之下連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網絡。在現代金融系統中,銀行以及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作為節點,金融機構之間通過信用拆借、資產負債等關系作為邊而相互連接所形成的價值網絡,就叫做金融網絡。與傳統網絡相類似,金融網絡主要由節點和邊構成。所不同的是,一方面,金融網絡節點數通常很多,往往構成較為復雜的網絡關系圖;而另一方面,每條邊度量的是兩個相連節點之間的資產負債關系,邊有時還具有方向性,一條從起始節點指向終了節點的帶有箭頭的邊,通常意味著起始節點對終了節點存在負債關系。

1. 金融網絡的結構特征

金融網絡的結構特征,主要反映了網絡中各節點之間的連接方式以及節點在網絡中的位置關系。金融網絡的結構特征通常有群體結構(Community Structure)和層次結構(Hierarchy Structure)兩種。群體結構是指由于各個節點連接的緊密程度不同,在金融網絡中往往會形成幾個不同的群體,群體內部的連接較為密集,而群體相互間的連接則相對要稀疏得多。類似現實的人際關系中,人們按照興趣、職業和年齡等方面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群體。而層次結構則是指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由于規模大小、信用拆借能力等不盡相同,因此在金融市場中所處地位不同,并呈現分層的結構特征。

2. 刻畫金融網絡的三大指標

用來刻畫金融網絡特征的描述性指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平均最短路徑長度、聚類系數和節點的度。其中平均最短路徑長度刻畫了金融網絡節點相互連接的緊密程度,平均最短路徑長度越小,則節點之間連接緊密程度越高。兩個節點間的最短路徑,是指將這兩個節點相連接的各條路徑中,包含邊數最小的那條路徑。假設金融網絡中有兩個節點i、j(i、j=1,2…n;其中n為網絡中的節點總數),則這兩個節點之間的距離dij為連接這兩個節點的最短路徑所包含的邊的數目。而金融網絡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L則定義為網絡中任意兩個節點之間距離的平均值,假設該銀行網絡中有n個節點,我們有:

L=112n(n+1)∑i≥jdij

聚類系數刻畫了金融網絡的結構特征,聚類系數越大,則金融網絡越傾向于群體結構特征,層次結構越不明顯。聚類系數可分為節點的聚類系數以及網絡的聚類系數。假設金融網絡中的一個節點i有ki條邊和其他節點相連,在這ki個節點之間最多可能有[ki(ki-1)/2]條邊相互連接,我們定義節點i的聚類系數Ci為這ki個節點之間實際存在的邊數Ei和最多可能邊數[ki(ki-1)/2]之比,即:

Ci=2Eki(ki-1)

對所有節點i的聚類系數Ci取均值即可得到整個金融網絡的聚類系數C。

節點的度刻畫的是該節點的重要性,一個節點的度越大,就意味著該節點與其他節點的連接越多,該節點越重要。與某個節點i相連接的其他節點的數目稱為節點i的度ki,金融網絡中所有節點的度的平均值被稱為金融網絡的平均度。而節點的度分布P(k)(k取自然數)則是指金融網絡中度為k的節點占所有節點數的比例,即隨機選取一個節點,該節點的度為k的概率。

3. 金融網絡的宏觀拓撲結構

在現代圖論理論中,網絡的宏觀拓撲結構通常包括如下四種:規則網絡、隨機網絡、小世界網絡以及無標度(Scale-Free)網絡。其中規則網絡和隨機網絡是兩種網絡理論研究中較為極端的特例,而現實的金融網絡多具有小世界網絡和無標度網絡的特征。金融網絡結構比較如圖1所示。

圖1 金融網絡結構的比較

規則網絡是學者們假設的最簡單的網絡模型,其每個節點都具有相同的度k。20世紀50年代末Erdos和Rényi提出的隨機網絡模型,其每個節點都以相同的連接概率p與其他節點連接。雖然規則網絡和隨機網絡具有容易模擬并進行相關分析的特征,但其并不能很好地刻畫現實世界的網絡結構。實證結果表明,大多數的真實網絡具有較小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和較大的聚類系數,據此Watts和Strogatz于1998年提出了小世界網絡模型[1]。

小世界網絡模型介于規則網絡和隨機網絡之間,通過將規則網絡中的每條邊以一個給定的概率p連接到一個新節點上構造而成,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同時具有較小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和較大的聚類系數。盡管小世界網絡能很好地刻畫真實網絡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及聚類系數的特點,但是其節點的度分布仍然服從泊松分布。實證結果表明,大多數真實網絡的節點度分布用冪律分布進行描述更為準確。Barabási和Albert把這種度分布服從冪律分布的復雜網絡稱為無標度網絡,并提出了著名的BA模型以解釋無標度網絡的形成機制[2]。

四類網絡模型的三大指標具有不同的特點,其中小世界網絡的隨機性介于規則網絡和隨機網絡之間,但具有聚類系數較大、路徑較小的特點,這些不同的結構特征也決定了它們在金融危機爆發時完全不同的傳染路徑。從表1可以看出,在現實金融網絡通常表現出的小世界網絡中,危機傳染的速度遠比隨機網絡更快,而在無標度網絡中,其中中心節點(在金融網絡中通常體現為大而不倒機構)對于金融網絡的風險傳染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1金融網絡結構的指標及傳染性比較

二、金融傳染的概念及其度量

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加快和金融體系的愈加復雜,金融傳染的危害性也日益增加。與此同時,網絡理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在生態學、物理學和社會學中的應用也日趨成熟。因此,經濟學家借鑒了網絡理論在其他領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希望運用金融網絡研究如何防止金融傳染的發生。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決定了危機爆發時其在金融體系間的傳導方式和速度,不同構造的金融網絡在傳導危機時所起的作用也會不一樣。一般以資產損失大小作為衡量金融傳染的危害程度的標準。

1. 金融傳染的發生機制

目前的研究文獻,主要從金融機構間的直接傳染與間接傳染這兩種作用機制入手進行闡述。金融機構間的直接傳染,主要是指一旦某個金融機構破產,與該金融機構存在直接連接關系的其他金融機構將遭遇債務違約損失,從而導致破產危機的進一步蔓延。而間接傳染則包括除了直接傳染之外的其他傳染機制,主要由于市場信心的缺失和資產價格的螺旋下降等因素造成的。

金融機構之間通過支付系統以及各種各樣的頭寸(例如直接貸款、衍生產品和回購協議等)構成直接連接。較常見的直接傳染機制由Kiyotaki和Moore提出,他們認為,一旦某個金融機構違約或延期支付債務,由此產生的損失超過一定限額時就會導致其債權機構破產,類似的破產一旦蔓延有可能最終引發系統性崩潰[3]。在直接傳染的度量中,金融網絡的結構特征至關重要,聚類系數較大、平均路徑較短的網絡往往產生的直接傳染更迅速,關聯性更強。

間接傳染的形成機制則更復雜,早期的研究主要考慮投資者的恐慌情緒的蔓延。Diamond和Dybvig提出,當某個銀行遭到存款者的擠兌而破產時,恐慌的情緒很可能使得擠兌蔓延到整個銀行系統,從而使那些本來具有償付能力的銀行也出現破產[4]。

而近些年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傳染對于資產價格的影響。Giesecke和Weber認為,由于各個金融機構面對共同的基本面因素(如資產的價格,產品供給與需求等),因此,如果破產的金融機構規模大到足以影響資產價格以及產品供求關系等因素時,這些因素的惡化將會使得其他機構的資產價值下降,從而使得傳染蔓延[5]。Kodres和Pritsker則從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傳染對資產的貶值作用。他們提出了“跨市場的投資再平衡效應”,這種效應是指一旦某個市場受到外部沖擊,投資者會最優化地調整他在其他市場上的投資組合[6]。Kodres和Pritsker認為,投資者在調整投資組合的同時會把沖擊轉移到其他市場上,造成其他市場的資產價值下降,從而使得危機蔓延。他們發現,該種傳染主要取決于市場對于資產價格的敏感程度,以及在各個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程度。

2.金融傳染導致的資產損失

通常認為,金融傳染是發生的概率較小、但造成的損失較為嚴重的事件。在衡量金融傳染所帶來的資產損失的研究中,部分學者對損失函數的性質進行了研究,希望能更精確地估計損失大?。灰灿胁糠謱W者通過實證分析直接估算傳染所造成的具體損失大小。

Elsinger等主要研究了損失函數的統計特征,通過對奧地利銀行系統的實證分析發現,該體系傳染的概率較小但影響較大,只有6%的破產事件是由于傳染效應造成的,因此損失函數的一個重要的統計特征是它服從薄尾分布[7]。而它的另一個統計特征則是服從正態分布,研究發現,經濟基本因素的波動大小決定了損失的均值,波動越大則損失越大;而公司之間連接的緊密程度決定了損失在均值附近的波動程度,連接越緊則損失波動越大[5]。在Elsinger和Giesecke的研究基礎上,Eisenberg和Noe給出了一種能夠衡量金融傳染損失大小的算法,該算法給出了某個給定金融機構對于其他機構的風險暴露,一旦該金融機構出現違約,我們可以通過該算法得到其他機構遭受的損失[8]。

估計金融傳染所造成的損失還有其他一些途徑。Upper和Worms運用最大熵方法得到了非常細化的估測數據并實證分析了德國銀行系統,發現單一銀行的破產最高能造成銀行系統總資產15%的損失[9]。也有學者對這一損失程度提出異議,Angelini等并沒有利用最大熵方法進行數據估計,而是模擬一家銀行破產時對整個系統帶來的沖擊。他們對意大利銀行間市場網絡的實證分析發現:由于金融傳染所造成的資產損失只有每日貨幣流動量的3%。這個結果顯示傳染的影響偏小,Angelini等認為這是由于意大利銀行系統的資金流動量較小以及銀行網絡的結構性差異所造成的[10]。

事實上,對于金融危機的預測離不開金融傳染及其導致資產損失的估計,然而無論是上述何種研究都離不開對金融網絡的構建和金融傳染的假設與模擬。因此,對于金融網絡結構的認識和傳染性的度量就顯得異常重要。

三、金融網絡的最優微觀特征

目前,學者們在對金融網絡的研究中,一方面從理論入手,研究什么樣的微觀特征的金融網絡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則從實際入手,研究現實中的金融網絡具有什么樣的微觀特征和宏觀結構,從而結合理論研究的成果對現實金融網絡的穩定性實現判斷。

關于金融網絡最優微觀結構的研究,主要是運用風險管理、復雜網絡和網絡動態學等領域的知識,并結合金融傳染發生的機制、市場參與者的博弈決策行為等,定性或者定量地得出最優的金融網絡應具有哪些重要的微觀特征。該領域的早期研究主要考慮的是外部沖擊的發生機制,并且研究主體多為銀行系統;而隨著復雜網絡理論知識在統計物理學、生態學和社會學等學科應用的日趨成熟,許多學者開始借助于復雜網絡來研究,研究主體也逐漸擴大到其他金融系統。近年來,對于金融網絡的研究熱情逐漸高漲,網絡動態學、統計學等作為研究工具均從不同的角度對最優金融網絡的微觀結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到了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成果。

1. 基于外部沖擊發生機制的研究方法

由于外部沖擊主要通過金融機構之間的連接而傳導風險,因此,基于外部沖擊的發生機制進行的研究多關注的是銀行系統內各銀行間的連接方式以及連接的緊密程度。Allen和Gale于2000年發表的文章是該方面研究的基石。他們基于Diamond和Dybvig所建立的D-D模型[4],假設(完全信息條件下)流動性沖擊來自存款者取款時間的不確定性,通過一個包括四個銀行的模型證明了傳染的蔓延主要取決于銀行間的連接類型。當網絡是完全連接的(如圖2所示),即每個銀行都與其他銀行連接在一起,使得某個銀行的負債幾乎完全均勻地分布在其他銀行時,沖擊的效果會被很好的淡化。然而,當網絡是不完全連接的(如圖3所示),即每個銀行只和一部分銀行有負債關系,系統會變得較脆弱[11]。從圖2可見,Allen和Gale提出的“完全連接”的網絡正是擁有四個節點的規則網絡。

圖2完全連接的網絡 圖3不完全連接的網絡

完全連接網絡的提出,很好地解決了“怎樣的連接方式最優”這個問題;而“怎樣的連接緊密程度最優”,則由Freixas等率先給出答案,他們的研究同樣基于外部沖擊的發生機制。

Freixas等的研究模型與Allen和Gale相似,但是他們假設流動性沖擊并不來自于存款者取款時間的不確定性,而是來自于存款者取款地點的不確定性。他們認為高度連接的銀行間市場,雖然降低了持有流動性資產的成本, 但同時也產生了低效率和不穩定性:雖然銀行間市場提供的流動性保險可以幫助銀行抵消債務,但是這種系統穩定性是以這個資不抵債的銀行繼續運營為代價,這破壞了市場法則,最終系統很有可能因承受了過多的不良債務而崩潰[12]。因此,過高的連接程度損害了系統的穩定性,最優金融網絡需要適當偏大的最短路徑長度。

同樣是在D-D模型的基礎上,Brusco和Castiglionesi建立一個包括四個銀行的模型,他們的研究支持了Freixas等的結論:銀行間更緊密的連接會增加傳染的風險,這是因為銀行間互助系統所提供的后盾支持可能會使得某些銀行做出更魯莽的投資,從而增大系統風險;并且,如果連接過于緊密的話,某家銀行的破產會導致傳染的范圍變廣[13]。

2. 基于復雜網絡的研究方法

復雜網絡理論在2000年左右逐漸成熟,其應用領域也從物理學、信息學逐漸擴大到生態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通過復雜網絡理論對金融網絡結構進行分析,盡管不能做出對金融機構行為的動態分析,但是它可以反映出金融網絡的構建過程,并能與現實世界的網絡相匹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作用。該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是Gai和Kapadia于2010年所做出的研究工作。

Gai和Kapadia[14]借鑒Strogatz以及Newman研究復雜網絡的數學方法,通過模擬金融網絡的形成過程而建立了一個能分析傳染效應、并適用于現實世界中不同類型金融網絡的模型。他們的分析結果與Brusco和Castiglionesi以及Freixas等得出的結果一樣,即最短路徑長度應適當偏長。他們認為,連接程度和風險分擔程度越高,傳染的概率越低;但一旦發生傳染,影響范圍將更廣,從而極大地損害系統穩定性。在設計最優網絡結構時,對連接程度和風險分擔程度的選擇,實質上是對傳染概率及影響范圍的一個權衡取舍。

3. 基于網絡動態學的研究方法

網絡動態學,主要通過分析行為人的決策心理并建立動態模型,研究由于時間、空間及環境等動態變化所造成的行為人的決策變化及網絡結構的演變過程。復雜網絡理論的研究缺陷主要在于無法模擬出金融網絡的動態變化,而面對復雜的金融市場變化,金融機構的動態決策行為對于金融傳染過程顯然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一些學者開始運用網絡動態學的研究成果,對金融機構的這些動態變化加以研究,并用圖像表示出外部沖擊以及傳染蔓延的動態過程,通過分析復雜的決策行為來了解網絡的形成機制和過程,從而設計出最優網絡結構。

Goyal和Vega-Redondo是較早運用網絡動態學對金融網絡進行研究的學者[15]。他們在2004年發表的文章支持了Allen和Gale以及Freixas等的研究結論。他們認為,兩方建立債務關系的過程就是一個博弈以達到最優均衡的過程,而整個關系網絡的建立正是許多債務關系的動態建立過程;兩方建立債務關系,就是在風險及收益之間選取一個最優納什均衡點的動態博弈。根據這個網絡構建模型,Goyal和Vega-Redondo在考察了不同的連接方式、連接費用以及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對風險傳染起到的作用之后,得出結論:“完全連接”模式(即規則網絡)與較長的最小路徑長度可以有效地減小金融風險的傳染。

4.基于運籌法的最優微觀結構判斷

定量分析的研究目前相對偏少,研究方法也多為運用運籌學方法解決最優化問題,Leitner在2005年給出的“每個小群體的最優節點數量”在這方面具有重要的代表意義。Leitner建立了一個不僅能相互傳染、也能相互救助的金融網絡,流動性較好的銀行會因為擔心受到傳染而救助流動性不足的銀行。該模型說明銀行間的相互連接對于減少破產危機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允許銀行間相互救助;然而整個網絡也可能因為過度連接而在某些情況下(如當流動性限制在一小部分銀行中時)出現傳染蔓延并最終崩潰。基于對網絡連接帶來的好處(允許銀行相互救助)以及壞處(危機可能蔓延)的取舍,Leitner運用運籌學知識,通過求解一個帶有約束的規劃問題給出了最優金融網絡的規?!總€小群體內的最優節點數量為5[16]。

5. 其他研究方法

還有學者通過統計學和傳染病學等其他理論工具,對金融網絡的最優微觀特征的研究做出了貢獻。Gai等利用傳染病學以及統計物理學的知識,與其他學者再次對金融網絡的最優微觀特征問題進行了研究。在仍然堅持“最優網絡結構具有適當偏長的最小路徑長度特征”的同時,Gai等又得出了“復雜度較低也是最優網絡結構的重要特點”的結論[17]。Iori等利用統計學方法研究單個銀行的風險與整個銀行間市場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發現,較低的聚類系數可以有效提升金融網絡的穩定性[18]。這與Simon在1962年所著的“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中的觀點相吻合:在復雜系統中,只有最簡單的層次結構才是最優的。Iori認為,銀行間拆借雖然降低了單個銀行的破產概率,但也增加了整個系統崩潰的機會。當銀行間網絡的聚類系數較高,即系統內的銀行都是同種類型時,系統崩潰發生的可能性比較大;而當聚類系數較低,即銀行的類型不相同時,崩潰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降低。較低的聚類系數可以有效提升金融網絡的穩定性[18]。也有學者把金融網絡與其他網絡系統(如生態網絡系統)進行類比。Haldane和May所做的這方面研究支持了Gai等的關于“最優網絡結構的復雜度較低”的結論。在經過對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以及金融網絡的對比分析之后,他們認為金融系統和生態系統一樣,復雜程度越高,整個網絡的穩定性就越差[19]。

盡管所用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是目前所得到的關于最優金融網絡的微觀特征的結論非常相似。總的來說,具有“完全連接”、較低的復雜程度、適當偏長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以及較小的聚類系數是最優網絡結構的幾個主要特征。Nier等對金融網絡的特征做了較為完整的界定。他們利用網絡理論知識,認為銀行體系網絡結構的關鍵參數一共有四個:銀行的資本化水平,網絡的連接程度,銀行間的借貸規模,銀行系統的集中程度。他們通過建立銀行網絡系統并加以模擬的方法得出結論:資本化水平越高、借貸規模越低、集中程度越低,則銀行系統的穩定性越高;而連接程度則與穩定性呈非線性關系,當連接程度超過閾值之后,連接程度越高,穩定性越低[20]。

四、金融網絡的最優宏觀結構

基于描述金融網絡的三大基本指標,上文總結了前人對于較為穩定的金融網絡應該具有的指標特征?;谶@些基本的指標,整個金融網絡將會呈現一定的宏觀結構,如前文指出的小世界網絡和無標度網絡。這些基于多個基本指標共同呈現出的復雜的拓撲結構,構建出了金融網絡的整個宏觀拓撲結構,結合圖論知識不僅能判斷某一現實生活中的網絡屬于哪一類網絡宏觀結構,同時能夠對其在傳染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做出一定的判斷。

Watts和Strogatz與Barabási和Albert相繼于1998、1999年提出了“小世界網絡”模型以及“無標度網絡”模型,這標志著復雜網絡理論的逐漸成熟。許多學者開始以這兩個模型為衡量標準,通過實證結合統計分析等方法來研究現實中的金融網絡所具有的宏觀結構特征,并結合復雜網絡理論探討如何設計宏觀網絡結構才能更有效地防止金融傳染。目前大多數研究都表明,金融網絡兼具小世界網絡以及無標度網絡的某些特征,這些特征顯著地影響著危機的傳染過程。

金融網絡最典型的宏觀拓撲結構特征之一,就是平均最短路徑長度較短,這正是小世界網絡所獨有的典型特征,這已經被包括Soramaki等和Boss等許多學者所證實。Soramaki等利用復雜網絡方法分析了美國商業銀行的銀行間支付系統網絡的拓撲結構以及與網絡穩定性相關的性質,發現該銀行間網絡具有較小的平均路徑長度[21]。Boss 等對奧地利銀行間市場進行實證研究后也認為,奧地利銀行間網絡的平均路徑長度較小。Boss等還得出了另外一個結論:銀行間網絡的聚類系數較小。他們認為,因為銀行之間保持連接需要一定的費用,所以當兩個較小的銀行都與一家較大的銀行存在價值關系時,這兩家小銀行之間沒有互相連接的動力[22]。

金融網絡還體現了無標度網絡的兩個重要特征:節點度分布服從冪律分布以及中心節點的存在。Soramaki等的研究證實,美國商業銀行的銀行間支付網絡的節點度分布服從冪律分布,同時該銀行間網絡還包括一些節點度數很高的“中心型”(Hub)銀行[21]。Iori等則運用復雜網絡的統計分析方法,對意大利銀行的隔夜拆借市場的網絡結構進行了分析,發現節點的度分布服從一個比隨機網絡更為厚尾的分布[18]。這也意味著,存在數量很少的幾家較大的銀行,與非常多的小額貸款者保持債務關系,這些規模較大、節點度較高的銀行就是典型的中心節點。更進一步地,Boss等不僅證明了奧地利銀行間的節點度分布服從冪律分布,他們還精確地計算出該銀行間網絡分段服從的冪指數分別為0.62和2.01[22]。

金融網絡的這些宏觀特征對于分析金融系統的傳染性是非常重要的。Albert等在2000年的研究表明,當中心節點受到沖擊時,無標度網絡將會變得特別脆弱,且很容易造成傳染蔓延。盡管小世界網絡在單個小型金融機構破產時有很強的穩定性,但是,一旦少數節點度數較高,也就是負債規模較大的(中心節點)銀行破產時,銀行系統受到的沖擊將會很大。

金融系統的這種風險特點也與損失函數服從薄尾分布的特性相吻合,當發生危機的是一般的小型金融機構時,金融系統擁有較強的自我修復能力;但是一旦關鍵的大型金融機構(中心節點)發生流動性危機時,金融系統將會變得非常脆弱,從而極有可能造成金融傳染的蔓延以及嚴重的資產損失。

五、金融網絡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金融網絡中存在數量眾多的節點以及紛繁復雜的連接關系,這使得要構造一個完整的金融網絡就需要大量的數據,然而,金融機構之間較為可靠的借貸關系數據是很難獲得的。目前應對這個難題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只研究信息完全的那一部分金融網絡。這種方法的缺點在于“以偏概全”,把局部網絡所具有的特征當做整個金融網絡的特征。例如,Furfine只采用聯邦儲備市場的數據(該市場僅占整個銀行間市場的10%—20%),造成最后所得結果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論存在差異,低估了金融傳染的危害性[23]。二是用某些合理的假設和方法去估計數據。目前大部分文獻使用最大熵估計方法,但最大熵估計方法的缺陷主要在于,在滿足特定的約束之下它假設金融機構之間的借貸是均勻分布的,這顯然與事實不太相符。Mistrulli分別用最大熵方法和基于完全數據的方法對同一市場做了分析,研究發現,最大熵估計方法可能會高估傳染的擴散范圍,從而造成對傳染損失的錯誤估計[24]。這兩位學者的研究表明,兩種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能將這兩種方法有機地結合,或者運用創新的研究工具解決金融網絡數據獲取難題,我們將能構造更為真實、更為完善的金融網絡。

另一個難題則是如何將宏微觀的研究方法相結合。微觀方法能清晰直觀地解釋網絡的連接方式以及傳染的傳導過程,但是其對于網絡宏觀結構的假設過于簡單,也無法在整體上把握金融傳染特征;而宏觀方法雖然能較好地解釋金融網絡的拓撲性質,但很難對金融機構的決策行為做出分析,也很難把握金融網絡的動態變化。

若能將宏微觀分析方法相結合,則可以對金融網絡的形成過程、傳染特點等都得到更為清晰、更為全面的認識。Schweitzer等認為,這需要從五個方面做出更大的突破:大數據量的分析,即分析金融網絡中每一節點的動態發展過程,這對編程計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研究擴展到更廣的時間和空間上,動態分析整個沖擊以及傳染過程在時間、空間上的變化,即我們需要進一步發展網絡動態學;更精確地界定網絡結構,并引入一些全新的概念,例如描述性指標的復合指標(如網絡的k-核結構、支配力等),還有銀行網絡的Motif結構等,以使得對金融網絡的描述更加細致;修改某些外生假定以得到更加貼近現實的模型,例如取消對資金流動范圍的限制并允許金融傳染在全球范圍內發生;借助于系統工程學的穩定性研究,通過建立反饋機制考察金融網絡的穩定性[25]。

綜上,從金融網絡的宏微觀結構特征來看,最優金融網絡具有完全連接、較低的復雜程度、適當偏長的最小路徑長度以及較小的聚類系數等幾個主要的微觀特征。而現實中的金融網絡通常具有小世界網絡以及無標度網絡的典型特點。要想防止金融傳染,我們應該設計一個具有“完全連接”、較低的復雜程度、適當偏長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以及較小的聚類系數等微觀特征的金融網絡,同時必須提高對金融網絡中中心節點的監測和救助。

參考文獻:

[1] Watts, D. J., Strogatz, S.H.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J].Nature, 1998, 393(6684): 440-442.

[2] Barabási, A. L., Albert, R.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J].Science, 1999, 286(5439): 508-512.

[3] Kiyotaki, N., Moore,J. Balance-Sheet Contag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 92(2): 46-50.

[4] Diamond, D.W., Dybvig, P.H.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 91(3): 401-419.

[5] Giesecke, K., Weber, S. Cyclical Correlations, Credit Contagion, and Portfolio Loss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4, 28(12): 3009-3036.

[6] Kodres, L. E., Pritsker, M.A.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 of Financial Contag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2): 769-799.

[7] Elsinger, H., Lehar, A., Summer, H. Risk Assessment for Banking Systems[J].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9): 1301-1314.

[8] Eisenberg, L., Noe, T. Systemic Risk in Financial Systems[J].Management Science, 2001, 47(2): 236-249.

[9] Upper, C., Worms, A. Estimating Bilateral Exposures in the German Interbank Market: Is there a Danger of Contag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4, 48(4): 827-849.

[10] Angelini, P., Maresca, G., Russo, D. Systemic Risk in the Netting System[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6, 20(5): 853-868.

[11] Allen, F., Gale, D. Financial Contag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 108(1): 1-33.

[12] Freixas, X., Parigi, B., Rochet, J.C. Systemic Risk, Interbank Relations and Liquidity Provision by the Central Bank[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0, 32(3): 611-638.

[13] Brusco, S., Castiglionesi, F. Liquidity Coinsurance, Moral Hazard and Financial Contagion[J].Journal of Finance,2007, 62(5): 2275-2302.

[14] Gai, P., Kapadia, S. Contagion in Financial Networks[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2010, 466(2120): 2401-2423.

[15] Goyal, S., Vega-Redondo, F. Network Formation and Social Coordination[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005, 50(2): 178-207.

[16] Leitner, Y. Financial Networks: Contagion, Commitment, and Private Sector Bailout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5, 60(6): 2925-2953.

[17] Gai, P., Haldane, A., Kapadia, S. Complexity, Concentration and Contagion[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11, 58(5): 453-470.

[18] Iori, G., Jafarey, S., Padilla, F. G. Systemic Risk on the Interbank Market[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6, 61(4): 525-542.

[19] Haldane, A. G., May, R. M. Systemic Risk in Banking Ecosystems[J].Nature, 2011, 469(7330): 351-355.

[20] Nier, E., Yang, J., Yorulmazer, T., Alentorn, A. Network Model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2007, 31(6): 2033-2060.

[21] Soramaki, K., Bech, M. L., Arnold, J., Glass, R. J., Beyeler, W. E. The Topology of Interbank Payment Flows[J].Physica A, 2007, 379(1): 317-333.

[22] Boss, M., Elsinger, H., Summer, M., Thurner, S. Network Topology of the Interbank Market[J].Quantitative Finance, 2004, 4(6): 677-684.

[23] Furfine, C. H. Interbank Exposures: Quantifying the Risk of Contagion[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3, 35(1): 111-128.

[24] Mistrulli, P. Assessing Financial Contagion in the Interbank Market: Maximum Entropy versus Observed Interbank Lending Patter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5, 35(5): 1114-1127.

[25] Schweitzer, F., Fagiolo, G., Sornette, D., Vega-Redondo, F., Vespignani, A., White, D. R. Economic Networks: The New Challenges[J].Science, 2009, 325(5939): 422-425.

The Influence of Financial Networks and Contagion on Financial Stability

BA Shu-song1,2,ZUO Wei1,ZHU Yuan-qian3

(1.Management School,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3,China;

2.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Beijing 100010,China;

篇(7)

所謂網絡虛擬貨幣,是指一些網絡公司為方便網民支付服務費用推出的一種網上虛擬貨幣。網民可通過網站贈送或優惠支付等手段獲得這種“貨幣”,有的網站還允許網民用實際貨幣來購買這種虛擬貨幣。業內人士估計,國內互聯網已具備每年幾十億元的虛擬貨幣市場規模,并以15%~20%的速度成長。一些專家表示,隨著虛擬貨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有財產屬性,對現實貨幣的沖擊也逐漸出現。

網絡虛擬貨幣現象正在越來越多地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200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信息產業部、中國人民銀行等14個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網吧及網絡游戲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國人民銀行要加強對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貨幣的規范和管理,防范虛擬貨幣沖擊現實經濟金融秩序。要嚴格限制網絡游戲經營單位發行虛擬貨幣的總量以及單個網絡游戲消費者的購買額;嚴格區分虛擬交易和電子商務的實物交易,網絡游戲經營單位發行的虛擬貨幣不能用于購買實物產品,只能用于購買自身提供的網絡游戲等虛擬產品和服務;消費者如需將虛擬貨幣贖回為法定貨幣,其金額不得超過原購買金額;嚴禁倒賣虛擬貨幣。

那么,網絡虛擬貨幣是否能對現實貨幣流通形成沖擊?要澄清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必須分析網絡虛擬貨幣是否具有貨幣屬性。只有當網絡虛擬貨幣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貨幣屬性時,才可能對貨幣流通形成沖擊。

本文以我國貨幣層次劃分中口徑最寬的M3所涵蓋資產的特征作為標準進行分析。貨幣層次M3大致可以按是否具有盈利性為標準分為現金和金融資產兩大類:現金是指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屬于信用貨幣,不具有盈利性特征;各種金融資產范圍較廣,雖然流動性存在差異,但都具有盈利性和償還性特征。

網絡虛擬貨幣的信用貨幣屬性分析

(一)貨幣相關理論概述

按照馬克思貨幣理論的觀點,貨幣是指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一定的生產關系。西方學者則一般把貨幣定義為“在交易和支付中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交換媒介”。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必須具有兩個特征:能夠衡量和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能夠和一切商品進行直接交換。

為了分析的方便,筆者將具有以上特征的貨幣分為兩大類:足值貨幣和貨幣符號。足值貨幣主要是實物貨幣或貴金屬貨幣,其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相等;貨幣符號主要是信用貨幣和部分鑄幣,其名義價值大大高于實際價值。兩種不同性質的貨幣賴以流通的基礎截然不同。足值貨幣憑借其自身固有價值與商品等價交換,而不依賴于其生產者的信用。而貨幣符號(信用貨幣)由于沒有真實價值,不能和商品等價交換,只能通過信用關系的建立或轉讓,媒介商品流通。信用關系建立的條件是彼此信任,因此,信用貨幣只能在信任發行者信用的人群中流通。即使是由國家統一發行、以國家信用擔保的各國信用貨幣,一般也只能在本國發揮貨幣職能,不具備世界貨幣職能??梢?,信用貨幣流通離不開其發行者的信用支持。

國家統一發行,依靠國家信用保證,是信用貨幣成為一國通貨的必要條件。普通私人所發行的債務憑證不可能成為信用貨幣。

(二)網絡虛擬貨幣的特征

網絡虛擬貨幣屬于符號的范疇,若要成為貨幣,必須滿足貨幣的特征和信用貨幣流通的條件。

網絡虛擬貨幣是特定商品預售的工具,以私人信用作擔保。一般來說,網絡虛擬貨幣是由一些游戲開發商發行的一種定向支付工具,供玩家購買發行者提供的游戲裝備等,以便更容易地突破游戲的關卡。這是游戲開發商增加游戲附加值的一種手段。由于人們游戲時間的不確定性,若用現實貨幣直接購買游戲裝備,現金支付需要銷售方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才能滿足玩家的隨機需求,并且需要玩家離開游戲去支付,影響游戲的連續性;轉賬支付則受銀行清算系統服務時間和條件的限制,更加難以滿足需要。為了解決供給時間固定性和需求時點隨機性的矛盾,各游戲開發商設計了各自的虛擬貨幣,通過系統認證接受隨時支付。玩家只需在規定時間內購買虛擬貨幣,就可根據游戲需要隨時在線支付。

可見,與貨幣的一般等價物屬性不同,網絡虛擬貨幣只是代表發行者所提供的特定游戲裝備和服務。其被接受的范圍僅限于有特定需求的人群,與商品供求狀況相同。而這種特殊符號需要被特定的游戲管理系統識別。因此,不同游戲商發行的虛擬貨幣必然不可通用。由此形成分散發行、自成體系的格局,導致每一種網絡虛擬貨幣都只能依靠單薄的私人信用作為保證,不存在“普遍接受”的經濟基礎。

網絡虛擬貨幣分散發行的必然性。當網絡虛擬貨幣走向統一發行時,才能形成通用性,才有可能成為新的信用貨幣,沖擊貨幣流通。但這種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原因在于,如果某個游戲開發商允許玩家用其他游戲公司發行的虛擬貨幣進行支付,其產品銷售將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而其他游戲商則可坐收漁翁之利。如果要求私人商品預售券相互通用,要維護每一個游戲開發商的利益就必須在事后進行復雜的財務處理,需要成立一個清算中心,大量的交易成本必然需要各游戲開發商分擔。而避免這種成本的最好方式就是分散發行、不可通用。所以,網絡虛擬貨幣是不會走向集中統一發行的。

網絡虛擬貨幣的金融資產屬性分析

(一)金融資產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與現金的國家統一發行狀況不同,金融資產由金融機構或企業等私人性質的機構發行。雖不是直接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但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廣泛的接受性,因此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其流動性的原因首先是金融資產有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及規范化的流通管理體系,這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矛盾,彌補了私人發行者的信用局限,且由于國家管理力量的介入,使私人信用產生了信用升級,被公眾所認可。其次是金融資產具有明確的收益性、償還性承諾,從而成為人們的投資對象。

(二)網絡虛擬貨幣不具有流動性、償還性和收益性等金融資產特征

僅就發行者多元化這一表象而言,網絡虛擬貨幣與金融資產存在共性。但與金融資產發行嚴格的市場準入管理和法定流通程序相比,網絡虛擬貨幣發行沒有市場準入規定,也沒有流通程序的制度安排。信用關系的維系僅靠私下的約定,遵循普通商品交易的法則。由于沒有國家管理的介入,其發行者私人信用擔保的缺陷得不到彌補,使網絡虛擬貨幣不具有流動性。

從發行者的發行目的和是否承諾還本付息角度考察,網絡虛擬貨幣與金融資產截然不同。網絡虛擬貨幣發行者的目的是為了銷售游戲附屬商品,而不在于融資,沒有償還和付息的基礎。購買者目的是為了消費游戲附屬產品而不是投資,也不存在要求償還和收益的動機。網絡虛擬貨幣發行者不向其購買者提出還本付息的承諾,也沒有到期日的約定。其運動具有單向的不可逆特點,即“貨幣網絡虛擬貨幣游戲裝備或服務”。這決定了其不具有投資價值。

以上分析表明,網絡虛擬貨幣既沒有現金貨幣的特征也沒有金融資產的屬性,不能列入貨幣范疇。其本質是:特定游戲商進行特定游戲附屬商品預售行為的證券化。

網絡虛擬貨幣對貨幣流通的影響分析

(一)網絡虛擬貨幣與購物券及非法集資的區別

購物券的發行與網絡虛擬貨幣發行存在本質區別。購物券依靠隱蔽的強制力發行,作為避稅或逃稅工具而被接受,否則不會成為代幣工具。依靠強制力發行是指掌握分配權力的人強迫其控制對象接受其指定的購物券,背后是權力尋租交易。如果允許自由選擇,被控制對象自然會選擇現金,而不是存在許多限制規定的購物券;作為避稅或逃稅工具被接受是因為其接受者變相獲得了收益。而網絡虛擬貨幣發行過程中,發行者與購買者之間是市場行為,不存在任何強制性。使用網絡虛擬貨幣也不能帶來任何變相收益。這樣,在“流動性偏好”規律的作用下,網絡虛擬貨幣除了因為消費目的而被購買以外,不會成為代幣工具。

“非法集資”是指籌資者依靠虛假承諾聚斂巨額資金,破壞金融秩序。“非法集資”者一般是謊稱籌集資金用于某種高額回報的項目,然后對其投資者承諾還本付息,并以高額回報為誘餌實現欺詐目的。網絡虛擬貨幣不依靠虛假信息發行,不提供還本付息的承諾,不以投資工具的形式出現,因此不會成為“非法集資”的工具。

(二)對網絡虛擬貨幣影響貨幣流通可能性的推測

從網絡虛擬貨幣特定的使用價值和沒有兌現承諾的特點考察,它不同于金融機構發行的電子貨幣。而與郵票以及各種電話充值卡等服務載體具有相似甚至相同的特征。由于尚未發現網絡虛擬貨幣沖擊貨幣流通的統計數據,筆者只能通過考察郵票和電話充值卡等商品長期以來對貨幣流通的影響情況,推測網絡虛擬貨幣對貨幣流通的影響。

郵票和電話充值卡分別是其服務商預售發行的不可贖回的服務消費憑證,用以滿足服務對象的機動性消費需求。服務供應商可以在服務能力范圍內根據市場需求供應商品。由于不具稀缺性,沒有倒賣和囤積居奇的價值。盡管對其需求的人群遠比對網絡虛擬貨幣需求的人群更龐大,但長期以來發生橫向交易或替代貨幣流通的現象并不常見,沒有沖擊現實的貨幣流通。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時,它們才有可能取代現金。

網絡虛擬貨幣與郵票及電話充值卡除了載體的差異外,其發行目的及流通原理幾乎完全一致,因此可以據此推測:網絡虛擬貨幣不會沖擊貨幣流通。

(三)對網絡虛擬貨幣管理的建議

筆者認為,對當前網絡虛擬貨幣的存在,中央銀行應該將其視同郵票及電話充值卡等商品,不納入貨幣管理范疇。以免公眾產生錯覺,反而使這一私人產品借此獲得信用升級。但是,如果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者提供還本付息的承諾,有意將其商品變相作為融資工具,金融管理必須介入,防止其擾亂金融秩序。

筆者認為,上文《通知》中關于網絡游戲經營單位發行虛擬貨幣的總量以及單個網絡游戲消費者購買額的限制,在目前網絡虛擬貨幣只是作為游戲附屬商品預售,沒有贖回承諾的情況下,應該取消。這樣,“倒賣虛擬貨幣”也就自然難以生存。而“網絡游戲經營單位發行的虛擬貨幣不能用于購買實物產品,只能用于購買自身提供的網絡游戲等虛擬產品和服務;消費者如需將虛擬貨幣贖回為法定貨幣,其金額不得超過原購買金額。”的規定,建議改為禁止發行者用現金贖回其發行的網絡虛擬貨幣,或要求承諾贖回的發行者提供100%的現金準備。因為從前面分析可知,網絡虛擬貨幣的購買力無需限制,其是否具有可贖回性才是關鍵。建立100%的現金準備將會使提供贖回承諾的發行者無利可圖,阻止其變相融資的圖謀。

篇(8)

2、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情勢、特征及來源

(1)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情勢

互聯網金融風險既擁有與傳統金融相同的共性風險,如信譽風險、操風格險等,又擁有互聯網金融特性抉擇的特有風險,如法律風險、技術風險等。從概念上理解,互聯網金融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機構在經營發展進程中,因為環境因素、軌制因素和其他因素致使的資金、財產、信用遭遇損失的可能性?;ヂ摼W金融風險的情勢主要可以歸納為下面幾種類型:[五]一.運營風險互聯網金融的運營風險主要包含互聯網金融機構在運營進程中發生的信譽風險、管理風險和操風格險。信譽風險主要是網絡交易主體因為還款能力以及還款意愿呈現問題未按請求履約而構成的履約風險。管理風險則是因為互聯網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運營管理、流程管理方面存在缺點以及失誤致使的影響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操風格險以及市場風險等。其中信用風險是因為互聯網金融機構信用不良而引起的經營風險。操風格險是因為互聯網金融機構存在管理漏洞、軌制缺點或者人員素質不高,致使的因為互聯網企業的員工操作或者是消費者失誤而引起的風險,比較常見的是由對于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不熟練或者背反內節制度操作而致使的金融損失。市場風險則主要來源于信息不對于稱而引起的因為逆向選擇及道德風險給互聯網金融機構帶來的損失。二.技術安全風險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發生以及發展起來的,而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的某些缺點不可防止地會給互聯網金融帶來系統性的安全風險。如網絡的安全隱患、身份認證局限、交易信息泄漏、程序設計漏洞,和軟件設計缺點、黑客侵入、計算機病毒分散等均可能致使互聯網金融虛擬交易中信息丟失,從而給交易主體帶來風險。三.法律以及監管風險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業態,目前尚未有明確的金融立法以及監管條例,也沒有統1的行業自律組織制訂相應的行業標準?;ヂ摼W金融行業交易主體以及交易行動呈現問題時,沒法可依、無據可循,這致使互聯網金融行業處于無序發展狀況。目前,除了了第3方支付平臺以外,其他互聯網金融領域準入門坎較低,大量的互聯網企業介入到金融領域中來,機構數量大幅增添,給互聯網金融帶來巨大風險。以P二P網絡借貸平臺為例,依據網貸之家的講演顯示:二0一五年上半年新增添的問題平臺到達四一九家,是二0一四年同期的七.五倍。

(2)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征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征可以概括為擁有強傳染性、虛擬性、時效性以及繁雜性。[六]互聯網金融機構是以開放的互聯網作為運營平臺,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與信譽網絡聯動,1旦某個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網絡節點產生風險都會傳染到整個互聯網金融系統。這類傳染性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特性,能夠突破業態的限制、突破時空的界線,可能帶來極大的損失,乃至致使金融危機的產生?;ヂ摼W金融的虛擬性特征抉擇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產生以及分散也是在網長進行的,擁有虛擬以及隱秘性,增添了防范以及治理的難題。同時,虛擬化的互聯網金融交易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交易對于象、交易進程隱約,增添了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于稱?;ヂ摼W金融業務對于信息系統的安全性請求高,系統的任何漏洞、安全隱患以及人為的操作不當均可能帶來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風險,而這些風險因素一般為不容易覺察的,擁有超繁雜性的特征。

(3)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來源

互聯網金融行業在短期內迅速發展,幾近滲入到經濟的每一個角落,介入的消費者范圍也迅速膨脹。1旦互聯網金融的某個領域呈現問題,就可能致使整個經濟領域的系統性風險。因而,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來源進行深刻探究,有益于咱們提出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治理對于策。第1,互聯網金融行業法律法規不健全是制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瓶頸,滋長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發生的環境。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立法工作在我國還處于早期階段,已經有的辦法、文件只是局限于激勵或者扶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明確、具體的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尚未樹立。比如,因為沒有明確的法律

來規定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準入以及退出機制,致使互聯網金融企業進入門坎低,企業魚龍混雜,行業無序發展,對于于破產或者跑路的企業也沒有適合的市場退出機制,影響了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不亂健康發展;因為沒有樹立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息表露軌制及相干法規,導致互聯網金融主體之間存在著極大的信息不對于稱,致使了互聯網金融領域信譽風險時有產生,大大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第2,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機構及監管法規的缺失誘發了金融風險的發生。我國目前存在的金融分業監管的情勢不合用于互聯網金融行業提供的1站式服務方式,因此,除了了第3方支付企業由中國人民銀行發放經營牌照外,其他的互聯網金融機構1直處于監管空白的狀況,沒有外部束縛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在風險以及收益的選擇方面,更重視收益,而忽視風險,表現在互聯網金融企業忽視風險內控體系的建設,將經營的重點集中在拓展市場份額、增添企業盈利方面,從而誘發了金融風險。第3,互聯網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癥結在于其對于于大數據的信息處理以及利用能力,而在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展開業務的同時,也給互聯網金融行業帶來包含信息安全風險、操風格險等在內的安全隱患。另外,跟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競爭越來越劇烈,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資本實力、技術實力、人員素質、經營戰略以及管理能力都將影響企業進行風險管理以及駕馭風險的能力。第4,我國的信譽體系不健全也是互聯網金融風險發生的緣由之1。傳統金融機構節制信譽風險主要依賴的是典質、質押以及保證等擔保措施,而互聯網金融企業良多融資行動是樹立在小額、信譽、擴散基礎上的,在我國信譽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沒法準確地了解融資者的信譽情況,從而終究致使金融風險的發生。 3、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治理對于策

為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使互聯網金融行業能夠健康、有序的發展,應針對于上述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情勢、特色以及來源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采用下列的治理對于策:[七]

(1)完美法律法規,構建行業監管體系

首先,要制訂互聯網金融行業相干的法律法規,包含明確規范互聯網金融業務交易主體行動的立法、互聯網金融安全性方面的立法、網絡交易標準以及規則的立法、制約互聯網金融企業信息表露的立法。同時,要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機構,樹立起行業自律組織,樹立起監管機構、行業自律組織互相配合的監管體系。監管機構要加強對于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準入管理,提高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準入門坎,同時行業自律組織要制訂統1的行業自律準則,增強行業的自律意識,使行業自律的內部束縛與監管的外部束縛相互配合,到達防范以及治理風險的目的。二0一五年七月一八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等10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增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監管的5大原則,即“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立異監管”,同時明確了監管主體,即人民銀行監管互聯網支付結算業務;證監會監管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業務;銀監會監管網絡借貸、互聯網信托以及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保監會監管互聯網保險業務。但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體系相干法律法規的制訂,和互聯網金融行業終究實現規范發展仍是1個長時間的進程。此外,值患上注意的是,《發展意見》中明確規定,互聯網金融監管采取的依然是分業監管的方式,而互聯網金融自身擁有多元化的發展特征,分業監管是不是能夠有效地對于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還擁有必定的不肯定性。

(2)加強互聯網金融安全部系建設

互聯網金融安全部系的建設是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條件以及基礎。首先,我國當前互聯網金融的運行環境亟須改善,要加大對于硬件的建設以及保護、對于安全設施的投入,強化對于信息系統的維護,也包含提高軟件的設計能力,如互聯網金融門戶網站的安全走訪、身份認證和分級授權登陸等技術,要通過完美密鑰管理來防范信息技術系統。第2,我國要努力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以防范因為技術引進帶來的陰礙國家金融安全的風險。第3,在宏觀層面上要樹立起立異的金融安全評估機制,制訂高規格的信息安全標準。

(3)加強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督管理

篇(9)

1. 我國金融發展的條件

1.1 網絡經濟盛行

網絡經濟是21世紀新崛起的經濟形勢,是在互聯網平臺支持下發展出來的金融行為。我國網絡經濟以互聯網支持下的購物平臺發展為主流,隨之崛起的還有其他配套式的經濟服務,如物流和支付方式等。簡而言之,網絡經濟以電子商務為主要形式在我國蓬勃發展,我國居民對網絡支付方式的需求刺激銀行的網絡業務的發展,由此引發了理財投資領域的業務網絡化。在物流業的支持下,網絡經濟的覆蓋范圍越來越大,對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的影響越來越深遠。如今,網絡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領域,網絡經濟的盛行,為國民消費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1.2 國民消費行為變化

全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網絡經濟的盛行,使我國金融發展處在一個良好的條件下,這一條件就是,國力的提升、生活的穩定使得國民消費行為發生了根本的變化,60年代主導的社會中,存儲是主要的金融行位,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資本積累;80年代主導的社會中,消費需求提升,各種精神消費增多,提前消費成為一種“時尚”,貨幣流通速度加快,金融飛速發展,社會資本在大量的積累前提下得以高效利用。由于國民消費行為更加積極,國家金融發展更為迅速,這一點在全國范圍內均得到印證。

1.3 區域發展資源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所依靠的資源不一樣,全國的金融環境就呈現出多樣化的形式。例如,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已經大量吸引外資,提前實現了金融市場的改革和整合,而我國內陸地區在近10那年才有大動作的改革,這是由于市場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一切根據消費者的需要以及國家經濟、全球經濟的整體形勢進行經濟政策的制定以及企業經濟規劃已經成為目前我國國家經濟以及企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原本由政府直接管控的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逐漸以重組整合的方式,尋求新的發展。國企的重組和其他現代金融模式成為我國內陸金融發展的大環境,也因此帶來諸多有利資源。

2.我國區域金融差異化發展的可行性

2.1 區域金融發展環境特征

我國總體的金融發展以經濟網絡化、國民消費行為和區域資源特征為前提,這三個條件在不同地區發展程度不一致,表現形式不一致,因此,我國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區域金融發展環境特征。從網絡經濟來看,雖然網絡經濟已經做到全國覆蓋,但是,配套服務發展慢的地區,網絡經濟發展仍受到限制,我國東北、西北、西南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運費和貨運時間成為制約網絡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而江浙滬一帶,則介由發達的貨運和倉儲條件,在網絡經濟發展中獨占鰲頭;從國民消費行為砜矗城市與鄉鎮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異,這成為了城市與鄉鎮金融發展區域化差別巨大的主要原因;從區域資源特征來看,東北地區占據著重工業和資源類企業充足的優勢,西北和西南地區占據著自然環境資源優勢,東南地區占據著對外金融貿易優勢,各個地區的金融發展主要形式、發展速度各不相同。因此,差異化發展是我國現代金融發展的宏觀戰略。

2.2 區域金融發展經驗

我國金融區域化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踐行過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先富后富”策略和沿海經濟區發展策略,以及后來的直轄市經濟開發策略,是區域金融發展的典型政策,這些政策確實以區域金融差異化發展為主要策略,以區域金融發展帶動了全國整體金融發展??梢哉f,現在的網絡金融的發展、國民消費水平提升,與當時的區域金融差異化發展關系極大;另外一種由于區域自身特征導致的差異化發展,同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城市與農村的金融發展差異化,城市金融發展狀況遠比農村先進,城市發展起來之后,為農村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就業環境,農村居民有更多副業可以獲得勞動報酬,這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由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經驗來看,區域金融差異化發展是可行的。

3. 區域金融差異化發展的策略

3.1 對不同地區金融發展進行差異化管理

金融管理是促進金融發展的前提,也是金融發展的“操盤手”,科學的管理規劃和管理政策能夠促進區域金融的快速、健康發展。在我國金融發展環境區域特征明顯、金融發展要素差別巨大的情況下,區域金融差異化管理是實現金融發展的最主要策略。由于我國區域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而對不同區域的金融應該采用不同的金融模式。但是,對于東部沿海地區而言,這些地區的金融模式呈現出相互競爭和優勝劣汰等混合形式。但是,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一直支持不同金融模式的發展。當然,推進民間資本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主要的形式,從而能夠較好地發揮民間資本的重要作用。但是,對于一些經濟發展比較差的地區,我國政府也對這些地區的金融結構調整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因而需要重視金融機構的發展,從而不斷的推進金融機構的變革,以提高金融機構的水平。因此,實施具有差異化的金融發展模式,對區域金融進行差異管理,對于促進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非常重要,從而為市場金融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2 大力推進金融創新

我國目前金融發展的條件之一是網絡經濟,而網絡經濟的最明顯特征就是創新。創新使得網絡成為金融發展的助力,這體現在銀行參與網絡金融,進行產品開發和五福變更方面,由此引發的金融優勢不言而喻。因此,在區域金融差異化發展中,金融創新仍是最主要的對策。具體體現在一下兩個方面,首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越來越深化,金融的發展水平也要與國際接軌,金融創新將越來越多,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業務、金融服務方式將層出不窮。提升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在新形勢下可以利用金融創新手段,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提供更貼心的金融服務,煥發金融自身發展活力。同時,對金融創新的監管也要跟上,保證金融有序發展;其次,創新金融形勢,即對資本的融合、應用以及規劃進行創新,民間資本參與區域金融你那個發展非常必要,對民間資本的融資形式進行創新,加強管理并進行良性引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區域市政建設和經濟建設,從區域經濟發展的條件角度,對資本的應用提供指導性建議并參與民間資本使用的規劃,不僅是各個區域政府的經濟調控職責,也是推進金融創新的有效策略。

3.3 完善金融法律體系

區域金融差異化發展不可能簡單地限制在某一個區域內,經濟繁榮必然帶來資本的流通和市場交流,同時產生一些矛盾。如果相關法律不能做出提前保障,那么,區域金融差異化發展對我國金融整體發展的促進作用非但展示不出來,還可能造成一些不利影響。目前,我國有關金融體系的法律體系還并不完善,因而需要整合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的法律,從而保證我國有關金融法律實用性和有效性。區域金融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國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以保證我國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解決我國區域金融發展中的差異性,建立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顯得至關重要。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對區域金融和國家整體金融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做出預判,對可能存在的金融風險和矛盾進行分析,制定相關法律,做到提前防范,并為可能實現的金融交流提供相關的法律平臺,以進一步促進區域金融的差異化發展并實現國家金融的整體繁榮。

3.4 重視金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高素質金融人才是決定區域金融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建議金融業用人單位可以通過提供優惠條件,從東部發達地區或者國外引進高素質人才,或出資送單位自有人才外出求學,逐步建O形成一支高素質的金融隊伍。此外,就其區域金融差異的原因,也與居民的金融意識有關。因此,金融發展欠發達的地區,如中部、西部地區的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報紙、網絡、電視、公益廣告、廣告牌等方式宣傳保險及相關知識,普及保險知識,提高大眾的保險意識,讓居民知道,資本運作可以獲得收益,從而理性引導購買相關保險產品,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獲得收益。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金融發展的大環境和基本條件都指向著區域化差異化發展這一金融政策。各個地區不同的市場條件、金融發展的有利資源和可行性為全國金融差異化發展提供了各種借鑒。差異化管理是實現差異化發展的前提,進行金融創新,不僅能夠使各個地區金融你那個發展的有適合特征凸顯出來,還能夠實現區域性的金融交流和行業整合;進行金融法律的完善,是實現差異化發展的保障;引進和培養金融人才,是實現差異化發展之必要。隨著科學的金融發展政策的制定和細節的完善,我國經濟能夠在區域金融差異化發展中得到進一步的壯大。

參考文獻:

[1]高清蒞.環渤海區域金融產業特征研究[J].河北企業,2016(11)

篇(10)

    美國商標專利局于2005年11月頒布的《可專利性暫行審查指南》規定,專利申請在整體應存在實際應用性,必須能產生“有用、具體和確實的結果”,美國法院也將商業方法的實際應用性作為可專利性的標準。美國2000年10月通過的《商業方法專利促進法》第4條規定:“如果商業方法僅僅是將現有技術應用于計算機系統或因特網,則該發明應被認為是顯而易見的。”由于美國以實用性作為商業方法具有可專利性的判斷原則,而僅將已有商業方法簡單地通過計算機程序予以執行的情形被確定為不具備創造性,因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美國就可認定一項商業方法發明具有創造性:(1)專利申請的商業方案部分與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部分都具有創造性;(2)專利申請的商業方案部分不具備創造性,但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部分具有創造性;(3)專利申請的技術方案部分不具備創造性,但商業方案部分具有創造性。因此,判斷一項商業方法是否具備創造性時,不必要求其所使用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部分必須具備創造性,技術的創造性降到了次要地位,成為商業方法的附屬品[2]220。

    (二)歐盟商業方法專利創造性標準:以技術特征為主導

    歐洲專利局于2001年11月頒布的審查指南規定,在一件涉及商業方法的專利申請中,如果商業方法特征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是非顯而易見的,但其他技術特征是顯而易見的,則認為權利要求缺乏創造性。歐洲議會于2003年9月24日通過的《以計算機實施的發明的可專利性指令》指出,技術貢獻是以計算機實施的發明具有創造性的必要條件,如以計算機實施的發明的獨特貢獻喪失技術特征,該發明就不具有創造性??梢?歐洲專利局在商業方法專利的創造性審查過程中注重的是技術特征而不是商業方法本身,不承認商業方法的特征貢獻屬于專利法意義上的技術貢獻。如果一項電子商務商業方法發明申請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部分不具有創造性,那么無論其商業方法部分是否為非顯而易見的,該項發明申請都不認為符合創造性要求。因而,在歐洲,基于以下兩種情形之一才可認定一項商業方法具備創造性:(1)專利申請的商業方案部分與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部分都具有創造性;(2)專利申請的商業方案部分不具備創造性,但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部分具有創造性[3]26。

    (三)日本商業方法專利創造性標準:技術特征和商業方法并重

    日本專利法也要求商業方法專利必須具備技術性。日本特許廳于2001年4月頒布的《不具有專利性的商業方法發明范例》明確了“一項使用計算機的商業方法發明應以整體的包括涉及到商業安排分的創造性進行判斷”。這意味著日本對于商業方法發明創造性的判斷采取全面性的標準,商業方法發明是否具有創造性是從整體上對發明作出判斷,不應當分別就商業安排和自動技術方面進行鑒定。對商業方法本身以及所涉及的計算機硬件、軟件都要考察其創造性,如果商業安排本身不具有創造性,也不能認為一項商業方法發明方案整體具有創造性[3]27。顯然,日本對于商業方法專利的創造性判斷更為嚴格:不具有創造性的商業安排和不具有創造性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的簡單組合當然不具有創造性;具有創造性的商業安排和不具有創造性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的組合也不具有創造性;只有當一項專利申請的商業安排部分與所運用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部分都具有創造性,該商業方法發明才具備創造性[4]29。

    二、對三種商業方法專利的創造性審查模式的利益分析

    美國、歐盟和日本對商業方法專利的創造性采用了不同的審查模式。在美國,對于一項商業方法發明方案,其中的商業方案和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二者之一是非顯而易見的,便符合專利的創造性條件。商業方法所使用的技術的創造性對于該商業方法的整體創造性的判斷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技術性只要在實際應用中能產生“具體的、有用的、有形的”結果,就可以成為專利保護的標的。因此,美國在審查商業方法類專利時,并不必然要求技術的創造性,實用性成為專利條件審查的重點。歐洲在審查商業方法類專利時,堅持貫徹專利制度中的技術性要素,注重與商業方法相結合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是否具有創造性,而非商業方案本身的創造性。對于電子商務商業方法創造性的審查集中在技術部分,而商業方案本身的創造性不起主導作用。具有創造性的技術特征是商業方法獲得專利保護的必要條件。日本對于商業方法的專利創造性的審查注重的是全面性,制定了更加細致的政策,基于整體方案的角度既審查商業方案本身的創造性,又審查與其相結合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的創造性。美國以實際應用觀念作為商業方法創造性的審查基礎,不以技術特征的創造性作為專利授權的基本條件,對商業方法采取了較寬松的創造性審查方式。商業方法的實際應用取得了特定效果,即使不是技術特征的創造性應用,仍可在美國獲得專利權。其他國家和地區主要使用技術特征概念作為商業方法創造性的審查基礎。歐洲在審查商業方法類專利時,重點考察與商業方案相結合的技術特征是否具有創造性,而非商業方案本身的創造性,具有創造性的技術特征是商業方法獲得專利保護的必要條件。日本為防止動搖專利制度的根基實施了嚴格的商業方法創造性的審查標準,制定了更加細致和全面的政策,既審查商業方案本身的創造性,又審查與其相結合的技術特征的創造性。三種不同的商業方法專利的創造性審查方式并無優劣之分,其差異取決于商業方法專利保護范圍的寬松或限制。美、歐、日三方在商業方法專利創造性審查的標準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各國(地區)利益的考量。美國不僅是金融產業強國,也是電子商務和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大國,出于對金融利益和知識產權利益的考慮,對商業方法專利的保護態度最為積極,對商業方法類專利的審查限制也最少,通過降低商業方法的創造性專利審查條件,以盡可能多的對銀行、保險、證等商業方法授予專利權,從而促進其金融業及信息產業的利益獲取。而日本、歐洲迫于美國的壓力,盡管也將商業方法納入專利權保護的范圍,但出于對本國產業利益的保護,對商業方法類專利授權的創造性條件相較于美國更嚴格[5]19。

    三、我國金融產品商業方法專利的創造性審查原則

    金融產品專利的創造性審查核心在于創造性要求的審查角度,上文雖然介紹的是三種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方法專利的不同審查模式,但金融產品屬于商業方法的一種,因而,金融產品商業方法專利的創造性審查也存在上文所述的三種可能,即,創造性的審查是專注于金融產品商業方法中的商業方法部分,還是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部分,抑或是其整體方案。

    (一)計算機系統或網絡技術必須具有創造性

    我國專利法規定,發明是一種技術方案,技術方案是對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手段的集合,而技術手段是由技術特征來體現的。2008年修訂的專利《審查指南》規定,如果一項權利要求僅僅涉及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則不應當被授予專利權;但如果一項權利要求在其內容中既包含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的內容又包含技術特征,則該權利要求就整體而言并非一種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不應當依據《專利法》第25條而排除其獲得專利權的可能性。因此,依據我國相關專利法律的規定,金融產品是將金融商業方案與計算機軟硬件相結合,是具有技術特征的商業方法,我國金融產品商業方法發明的可專利性必須具有技術性特征。所以在審查金融產品專利的創造性時,其重點應在與商業方法相結合的計算機技術的創造性上。目前,我國專利局在電子商務商業方法專利申請的審查實踐確定了以下兩項原則:(1)如果要求保護的商業方法專利申請方案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相比,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均為公知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不同之處僅在于非技術性的商業方案規則,則該申請實際上是利用已有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手段來完成一種商業方法的運作,不應授予專利;(2)如果要求保護的商業方法專利申請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相比,所采用的主要技術手段為公知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不同之處除了非技術性的商業方案之外,僅是與計算機和網絡慣用技術的簡單疊加或者拼湊,此種方案同樣不應授予專利。可見,我國專利局在金融產品商業方法的專利審查實踐中也會側重于技術方面的要求,金融產品發明方案在計算機系統或網絡技術方面對現有技術作出貢獻,才可能授予專利權[5]47。因而,我國對金融產品商業方法專利的創造性應以技術性特征為導向,創造性審查應要求其中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部分具備創造性。即使商業方案具有創造性,但技術特征是顯而易見的,則認為金融產品商業方法方案缺乏創造性。

    (二)商業方案也要具有創造性

上一篇: 非遺傳承的困難 下一篇: 量子計算的特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本一级特黄大片中文字幕 | 亚洲AV日韩A∨在线观看 |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 久久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