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4 14:40: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食品科學與工程方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5-0169-02
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是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面向的崗位(群)之一,原課程體系中支撐該崗位的專業課程只有兩門,即《電子產品質量檢驗》、《電子工藝》,其教學內容側重于常規與基本知識的介紹,在品質管理與控制、質量統計分析方法、工廠3C認證程序,以及編制工藝文件、生產現場的工藝管理與生產管理等方面專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還較欠缺。而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崗位(群)對從業人員要求較高,除要求具備一定的電子基礎理論知識與較強的動手能力外,還要求具備一定的生產工藝與質量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能正確地使用標準,熟悉電子產品的整個生產工藝過程,會編制工藝文件等。很顯然,原有兩門專業課程的教學容量,不能滿足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崗位(群)對從業人員在知識、素質、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為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學生就業質量,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基于“一個公共平臺+多個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新增設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方向。為了讓學生擁有系統的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職業領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應適當調整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原有的專業課程結構,重新設置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方向的核心專業課程,同時應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
電子工藝與品質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
(一)專業課程設計理念
本專業課程設置和建設的理念是:課程設計堅持以學生中心、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以任務為目標、以行動過程為導向,實行課堂與實習基地一體化,構建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素質養成并重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具有電子工藝管理及品質管理的系統知識與技術服務能力。
(二)專業課程設計思路
專業課程的設計思路是:針對行業和地方企業對電子工藝與品質管理職業崗位群的需求,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校企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方案的設計,如圖1所示?!胺治雎殬I工程過程轉換配置學習領域”這個階段為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宏觀設計過程,設計出專業課程體系,從“擴展描述學習領域學習情境設計”這個階段為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微觀設計過程。
(三)專業課程設置
通過對四川長虹集團、四川九洲集團、廣東步步高公司、四川電子軍工集團等多家大中型企業進行調研,獲取電子信息行業整機生產主要崗位的信息,與企業專家、教學管理專家一起,廣泛分析相關的職業崗位工作內容與過程,確定了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專業方向在對原有專業課程體系調整的基礎上重新構建其核心專業課程體系。
在調研、分析崗位群分布情況的基礎上,獲取電子工藝與品質管理專業方向的崗位(群)名稱及其職業能力與任務分析表,如表1所示。
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一起對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研討、歸納與選擇,確定行動領域。根據對完成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依據職業成長及認知規律遞進的原則,將行動領域轉換為學習領域,確定了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能力的歸屬課程,形成了電子工藝與品質管理方向核心專業課程,如表2所示。
我院2010級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分為兩個專業方向:一是原有的電子產品維修與制造方向,二是新增的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方向。兩者公共平臺課程完全相同,只是在原有的專業課程體系上進行3~4門核心專業課程的重新設置,在專業方向課程上有所側重,其余的專業方向課程都相同。教學團隊主要是對專業課程名稱的確定及其切實有效地對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
對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課程教學設計以數碼電子產品整機產品為載體,按照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模式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通過《電子產品質量檢驗》課程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教學模式由下列幾個方面凝練而成:
第一,將學習活動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通過專業教育、工廠認知使學生明確自己將來可能面臨的實際工作崗位將要干哪些工作,需要掌握哪些專業知識,具備哪些操作能力,使每一個環節的學習都與實際工作相聯系,實現工學結合。
第二,專業知識教學實物化、現場化,職業崗位操作能力培養以任務驅動方式工位化、任務化。介紹專業知識時充分利用實物、圖片、Flas、工作現場情境,啟發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培養職業崗位操作能力時則以實戰方式,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分配的任務,保持訓練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在校內教學時,按“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形式展開,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作業活動是對實際工作過程的模擬,既融匯了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內容,又有助于職業道德與職業素質的形成。而在校外實訓部分,則以各工作崗位要完成的生產任務為內容,同時了解企業文化,在兼職教師或師傅的指導下,學生完成工作任務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學中做、做中學的目的。
第三,課程教學目標與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接軌。隨著電子技術領域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器件與新產品等的快速出現,電子產品元件、整機產品的檢驗技術和手段也將不斷更新。在把握“夠用、實用”的原則方面,本課程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采用國家職業資格考核標準――“音視頻設備檢驗員(中級)”考核標準和國家“注冊質量工程師(初級)”職業資格考試標準。
第四,課堂教學實習化,實習教學課堂化,實現教學場所的一體化。教學場所配備設施齊全,除實踐操作的工作臺、實物等外,還配置有多媒體設備、視頻展示臺、視頻資料等,實現了專業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場所的一體化,為行動導向教學創造了條件。
第五,開放式教學。通過到工廠企業參觀、生產實習等,把課堂延伸到社會,把學生學習、訓練活動融于社會實踐中。
教學效果
專業課程建設,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創新,加強了面向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的針對性、實踐性、可操作性,較好地解決了教與學的問題。教學模式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方式設計,將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方式用學中做、做中學、學用結合的方式取代,加大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力度,教學時間得到充分利用,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戴四新,陳紹敏.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7).
[2]喻文凱.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0,(17).
[3]包華林,劉良華.“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職業模擬”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7).
[4]胡斌,俞瑋.示范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
美國食品科學與工程高等工程教育屬于通才型培養模式,以培養能夠在學科領域內通用的毛坯工程師為目標,主要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培養學生具有從事未來工程師職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素養。美國企業大多有強大的培訓體系,甚至有的發展為“公司大學”,學生畢業后需要進入工業企業的培訓機構進行1~2年的工程技術培訓,最終完成工程師的基本訓練[6]。以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戴維斯分校為例,該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教學強調與食品有關的科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不以某些食品的品種劃分專業,不進行具體技術的培訓,具體技術主要由就職后的公司培訓[7]。不同于美國,德國食品科學與工程高等工程教育屬于專才型培養模式,以培養高質素的成品工程師為目標,立足于成才教育,教學環節側重傳授學生日后工作中需要的基礎科學知識和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從事某一具體工程師職業打下基礎。德國大學和應用科學大學同時也是工程師的資質鑒定機構,學生在學習期間完成全部工程師的基本訓練,畢業拿到文憑和學位即獲得工程師頭銜,成為國家認可的一名合格的工程師,具有獨立從業資格,不必再接受職業崗位培訓,職業適應能力較強[8]。
(二)課程設置
美國高校普遍認為:現代科技發展速度加快,只有掌握了廣泛扎實的多學科基礎理論知識,才容易進行專業轉換和知識更新[3]163。基于這種思想,美國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強調知識體系的基礎性和全面性,重視基礎教育,課程主要分為人文社科類課程、科學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三方面。人文社科類課程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哲學、人文、社會等領域,科學基礎課程包括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等領域。這兩類課程屬于公共必修課,一般開設在第一、二學年;課程多樣、選擇靈活,學校只規定了每個領域必須修讀的課程門數,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課程修讀,以拓寬知識面和綜合素質[9]133。這部分課程一般占到總學分的一半左右,例如衣阿華州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畢業要求最低學分120.5學分,其中人文社科類課程要求21~26學分,科學基礎課程要求31~38學分[10]69。專業課程由專業必修課程、專業方向限選課程和專業任選課構成,主要開設在第三、四學年。在美國,不同高校之間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必修課程的開設有較大的差別,但一般都會開設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感官評價、食品工程學等一些骨干課程。為適應不同工作崗位對畢業生素質的需求,美國各高校均設置了不同的專業方向,開設專業方向限選課程,如密歇根州立大學設有基礎食品科學、食品商務與工業、食品包裝、食品技術四個方向,愛達荷大學設有食品加工、食品科學、食品營養、食品商業四個方向。專業任選課程覆蓋領域非常廣泛,學生可以不受專業、院系限制進行選課,體現了美國以人為本、尊重自由的教育理念[10]69-70[11][12]85。德國各高等工程院校都在為塑造工程師的“成品”而不懈努力,故德國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將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緊密結合,課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化學、物理、數學、生物學等)、工程技術知識(熱力學、機械學等)和食品加工知識三方面。全部課程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基礎學習階段(Elementarystage),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基礎理論科目,打好專業學習的基礎,通常為兩年。此階段學習結束后即進行嚴格的中期考試,合格者才可進入第二階段學習。第二階段為主科學習階段(Maincourse),一般為兩至三年。該階段學生要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完成食品加工方面的必修課、選修課和任選課程的學習任務,并且完成專業實習、專業考察參觀、畢業論文。德國高校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經濟意識和管理意識,因此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中一般還會開設一定數量的經濟管理類必修課程,如赫爾海姆大學開設了企業經濟學導論、投資與債券、企業管理、成本核算基礎等4門課程。類似于美國的學分制,德國高校實行課程制,學生根據教學計劃和考試條例按專業自由選擇課程,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在每個學期初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課[4]24,27[5]14。
(三)實踐教學
美國高校重視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基本上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都安排了與理論授課學分大體相當的實驗課程。例如: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戴維斯分校,食品成分學理論4學分,實驗3學分;食品微生物學理論3學分,實驗4學分[13]101。另外,美國高校在第三、四學年專門安排了專業課程實習、食品企業見習等實習課程,保證了實踐環節的數量和質量。美國高校沒有專門的畢業實習,但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通常可通過學校或食品企業、團體提供的資助,利用暑假到食品企業、科研機構、質檢機構進行9~15周左右的實習,以取得豐富的實習和實踐經驗[9]133[12]86。德國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也十分重視實踐在教學中的作用,相關課程配套的實驗、實習通常占有很大的課時比例,一般都高于課堂授課課時,有些課程甚至達到3倍以上。例如:赫爾海姆大學,普通食品技術理論56學時,實驗252學時;食品生產的質量分析和監控理論56學時,實驗252學時。除了課程實驗、實習外,德國各高校還規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到食品生產企業參加13~26周的工廠實習才能具備獲得學位的資格。除此之外,學生還要完成10次以上的食品生產企業(或食品監測機構)考察和參觀。應用科學大學還規定未接受過職業教育的文理高中畢業生入學前要到食品生產企業進行數周的相關實習,以獲得該專業的實踐經歷[4]25-26。這些課程實驗、課程實習、認知實習、工廠實習等環節通常占到教學總學時的2/3左右[14]51。
二、啟示與思考
(一)明確培養目標和定位,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食品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體系
隨著我國食品工業的蓬勃發展,食品生產企業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樣性和發展性,除了需要一部分科學研究型人才外,更需要大批基礎理論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可以直接參與企業一線生產技術創新,解決企業實際工程技術問題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目前,我國已有230余所高校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15]。這些高校應當立足實際,根據自身類型、服務面向和行業背景等特點,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上選擇適合自己的培養目標與培養定位,充分發揮本校的人才培養優勢,滿足食品企業對不同層次食品人才的需求。研究型大學應當以培養理論性、研究型人才為主,注重工程人才的理論素質和科研能力培養;教學型大學應當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注重工程人才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今后還要逐步增加食品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培養數量,并盡快開辦食品領域的工程博士教育,以使得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在培養層次上能夠很好地銜接。
(二)優化課程設置,增加人文社會科學和經濟管理課程
工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問題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它的解決可能需要跨越很多個相關的學科領域,會涉及到藝術、審美、社會、人文,甚至是經濟、法律、環境等多個領域,因此一名合格的工程師必須具備廣博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素養。我國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在人文社會科學上相對薄弱,開設門類和學時都顯得不足。我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當在保證“化學、生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等三大類主干課程學習的情況下,有計劃地在課程體系中增大人文、社會、自然等學科課程的比重,加強文理交叉滲透,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需要在食品產業經濟、運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有特長的食品專業人才[12]86。目前我國僅有幾所高校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了此類課程,學時很少,且多是公共選修課。開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校可通過增設食品經濟管理專業方向或將此類課程設置為必修課,以培養懂經濟、會管理的專業人才。
(三)加大選修課比例,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所服務面向的對象復雜和多樣化,包括食品上下游產業鏈的各個方面,每個產業環節所要求的知識和能力有較大的差別,而未來學生畢業后實際進入哪個環節還很不確定,這就決定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不能過于狹窄,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選擇空間[3]163。我國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所開設的選修課程總體來說,學時比例少、可供選擇的課程數量少、反映學科前沿的課程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知識面的拓寬。因此,應當積極提高選修課總學時,擴大開課規模和選課范圍,允許學生選擇本專業以外的課程,從而滿足學生自身發展和興趣的需求,為適應未來的職業奠定基礎。
(四)增加實驗課學時比重,加強實踐教學
由于“重科學,輕工程”的傳統原因,我國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方面與美、德兩國的差距要遠大于理論教學方面的差距。我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雖然對部分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也設置了實驗,但實驗課所占課時比例偏小,往往理論教學多于實驗教學,多數課程實驗課時只占到理論教學的1/3[13]102。我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育應適當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比例;改進實踐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實驗;在學校內建設食品中試基地作為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彌補校外實習的不足,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現場實踐經驗。
(五)加強企業深度合作,落實工程實踐
在美國和德國,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受到法律保護和政府經濟支撐,社會各界有義務、有責任配合高校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工程人才。企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項目和畢業設計課題,充分保證學生能夠得到工程實踐的機會,同時又能有效解決困擾企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實現了互利雙贏[14]52。相比之下,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常常以食品衛生和安全問題為由拒絕學生參觀或實習,嚴重影響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國應制定相應法規政策,明確企業所承擔的工程人才培養的權利和義務,并通過國家稅收或補貼政策給予經濟支持,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到工程人才的培養中,從而使得學校和企業相互支持、共同受益,形成良性循環。
1956年國家在北京成立中央糧食干部學校,設立全國唯一的糧食儲藏、油脂工學、糧食檢驗專業,1959年中央糧食干部學校和北京糧食??茖W校遷至鄭州,合并成立鄭州糧食學院,設立糧食加工、糧食儲藏、油脂工程本科專業,組建糧食工程系、油脂工程系、糧食儲藏系,是我國建立的第一所糧食本科院校,被稱為“亞洲糧院”。后來,隨著教育部對本科專業的調整,1999年將糧食加工、糧食儲藏、油脂工程、食品工程系合并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原糧食工程系、油脂工程系、糧油儲藏系、食品工程系合并成立糧油食品學院。2004 年,鄭州工程學院與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河南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是河南工業大學的特色專業。
自鄭州糧食學院組建以來,為全國糧食行業培養了大批從事糧食儲藏、糧食加工、油脂工程專業技術人才,對我國糧食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辦好特色專業的探索與實踐
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包括原來的食品工程、糧食儲藏、糧食加工、油脂工程、農產品貯藏與加工、水產品貯藏與加工等幾個本科專業。建國后的大學有些是教育部直接管理,有些由國務院各個部委管理,有些是地方辦學,所以具有明顯的行業特色,每個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都有不同的特色和優勢,有的在乳制品方面有明顯優勢,有的在肉制品加工方面有明顯優勢,有的在果蔬加工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我們則在糧食產后加工與貯藏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對于調整后如何辦好食品科學與工程這個新的專業,各個學校都進行了認真思考。當時主要有兩種思考,一是不管原來自己的特色,重點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辦成通用食品專業,這樣就會形成全國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一個面孔,即相近的必修課程,相近的專業課程;二是把調整前的專業名稱改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對原來的教學內容不作改動。當時,根據我們的專業特色和對行業的影響以及糧食行業對專門人才的需要,借鑒了各個兄弟單位的經驗,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作了比較符合我們專業實際和行業需要的修改,修改的指導思想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在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方面與國內外同學科接軌
專業合并完的幾個專業課程設置主要是照顧到專業課的需要,基本素質的培養注意不夠,主要原因是專業面過窄。比如,糧食儲藏專業不開設有關食品科學原理、物理化學、力學、機械制圖、工廠設計、食品機械等課程;油脂工程專業不開設生物化學、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食品微生物學等;糧食工程專業不開設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化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等。調整后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采用以上任何一個老專業的教學模式都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我們采用了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與國內外同學科接軌,開設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食品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分析等化學類課程,為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奠定必要的基礎。開設了食品營養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檢測、食品微生物、食品工廠設計、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等,使學生具備必要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基本知識,這樣國內外同類專業就基本接軌了。
(二)在專業課設置方面保持并完善專業特色
我們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不僅考慮了我們現有的資源優勢,更重要的考慮了國家發展的需要,糧食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把糧食專業的主要課程分為四個選修模塊,一是糧食工程模塊,主要課程包括谷物加工工藝學、通風與氣力輸送、谷物化學與品質等;二是油脂工程模塊,主要課程包括油脂化學、油脂制取工藝與裝備、油脂加工與裝備、植物蛋白工藝學、植物油廠生產安全等;三是糧食儲藏模塊,主要專業課包括儲量害蟲防治、儲糧工藝與裝備學、糧食質量檢驗等;
四是食品工程方向模塊,主要專業課課程包括食品機械與裝備、食品工藝學、食品感官評價等。專業調整后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比以前的糧食工程、油脂工程、糧食儲藏、食品工程四個老專業有很大不同,專業調整對人才培養是一種很大進步,既保證了作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又發展和完善了為行業服務的專業特色。
新的培養方案大大提高了畢業生在學科領域內的綜合素質。調整后的培養方案比以前四個老專業的方案都有很大改進,比如原來的糧食儲藏專業,沒有設置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營養學、食品安全學、食品機械與裝備,畢業生即使在糧庫工作也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糧食儲藏的需要,比如研究新的綠色儲糧技術、自動化儲糧工程、儲藏糧食品質的鑒定等,都需要這些知識;原來的油脂工程沒有開設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營養學等,這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油脂工業的需要,因為油脂作為三大營養素之一,不研究其營養性質及油脂加工和流通過程中的安全問題顯然是不夠的,同時微生物油脂也是新的優質資源,不開設微生物方面的課程顯然不科學;原來的糧食工程不開設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工程原理等,而現代糧食加工專用粉研究、糧食資源的轉化、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原來與最終品質的關系必須具備這些知識。因此,專業調整不是將原來四個專業簡單合并,而是根據食品科學與工程的特點,與時俱進地完善了專業特色。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食品學科所依托于食品工業,而目前食品工業不僅是中國的第一大產業, 更是世界的第一大產業。目前隨著食品工業逐漸由傳統食品工業到現代食品工業的轉變,食品生產中使用的裝備和技術正逐步智能化、自動化,氣調貯藏、速凍技術、低溫保鮮、超高溫瞬時滅菌、超臨界提取以及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將促使食品工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如何在新形勢下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畢業生,成為了開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各高等院校面臨的重大挑戰。
1我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食品科學學科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中央大學創辦的農產與制造學科。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原來的食品科學、食品工程、農產品儲運與加工、制糖工程、食品衛生與檢驗、水產品貯藏與加工、糧油貯藏、糧食工程、油脂工程、冷凍冷藏工程、食品分析與檢驗、煙草工程、蜂學(部分)等13個專業方向都統一在食品科學與工程這個專業名下,這個專業包括了食品工業的各領域。
目前,我國開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共217所,主要分布在農業、工科、工商等院校中,高等校院分布的所在省、市超過30個,其中有碩士授予點的高等院校有100多所,有博士授予點的院校有24所。從近幾年國內院校的食品專業畢業生就業來看,進入食品生產企業的本科畢業生不到50%,一大部分畢業生選擇了攻讀碩士研究生,一部分進入與食品相關的科研機構或事業單位,還有少部分畢業生就業的單位與食品專業沒有太大關系,食品專業畢業生就業分布情況呈現多樣化趨勢。
2我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培養目標不鮮明。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具有工學與農學雙重學科性質特征。“重科學,輕工程”的傾向嚴重,與目前食品行業的需求存在差距。
2.2課程設置不完善。在課程設置中,工程類的課程占的比例很小,從而無法將這些工程學科與傳統食品學科進行交叉。
2.3實踐教學體系不健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就業時,對食品企業中普遍應用的加工及檢測技術了解很少,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存在很大不足。
3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始終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當代教育精神,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使本專業的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發展并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3.1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鮮明。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以化學、生物學和工程學為理論基礎,學習食品的開發、貯藏、加工、營養、衛生與安全等基礎理論和工程技術。本專業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求,從事工藝與工程設計、產品開發、質量管理、生產管理與銷售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3.2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不斷進行課程體系改革。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必須從優化課程體系入手,優化課程設計是提升教學質量、提高人才素質的關鍵環節。
天津科技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在多年的發展中不斷進行課程體系改革,不斷的加強食品基礎理論、優化本科課程結構、增設經濟管理和人文社科類課程、拓寬知識口徑, 堅持素質、知識、能力相協調,激勵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在公共課以及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設立的核心課程有:工程制圖、有機化學、生物化學以及食品安全與衛生等課程。同時學院間共同開設多門選修課,啟發學生廣泛學習各種領域和學科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不同的思想方式和方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致力培養技術管理綜合型人才
3.3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理論教學密不可分,既可以提高工程實踐技能,又可以引導學生開拓創新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天津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物理實驗、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生物化學實驗技術、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等。在本專業學生畢業要求的200.5學分中,理論教學155學分,實踐創新環節需要45.5學分。實踐創新環節中要求學生進行4周的基礎訓練、17.5周的學科專業實踐、18周的畢業綜合實踐和6周的第二課堂(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獲獎、科研實踐、、聽學術報告)。學校依托濱海新區這一快速發展的平臺,與濱海新區內雀巢公司、康師傅公司、百事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等知名企業進行多層次的交流與合作,使本專業學生可以有機會去企業實習,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
開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只有明確培養目標、不斷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才能培養出適應新形勢的專業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歷史使命。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就業前景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基礎,研究食品的營養、安全與健康的關系,食品營養的保障和食品安全衛生質量管理的學科,是食品科學與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食品與預防醫學的重要橋梁。食品專業就業率是比較高的,這個也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看你是什么學歷,當然這個專業畢業后肯定能找到工作,社會上對于這類人才上的需求量還是非常高的。
我國食品工業急需大量專門人才,該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比較廣。食品制造加工企業、以動植物產品為原料的產品制造加工企業及相關的國家機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商務公司、海關、質量監督、衛生防疫、環境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部門都是該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單位。
拓展閱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就業方向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食品領域從事食品生產技術管理、銷售、品質控制、產品開發、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等方面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快速消費品、制藥、農業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快速消費品(食品、飲料、化妝品);
2 制藥/生物工程;
3 農/林/牧/漁;
4 餐飲業;
5 新能源;
6 貿易/進出口;
7 互聯網/電子商務;
8 其他行業。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化驗員、食品研發工程師、研發工程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化驗員;
2 食品研發工程師;
3 研發工程師;
4 銷售培訓生;
5 業務員;
6 品控官;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基礎,研究食品的營養、安全與健康的關系,食品營養的保障和食品安全衛生質量管理的學科,是食品科學與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食品與預防醫學的重要橋梁。通過對食品生產、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證食品的營養品質和衛生質量,促進人體的健康。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考研方向:
1、食品科學:
食品科學專業培養具有化學、生物學、食品工程和食品技術知識,能在食品領域內從事食品生產技術管理、品質控制、產品開發、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等方面;
(來源:文章屋網 )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科研團隊是以食品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檢測為內容,以科研創新為目的,由為數不多的學科知識與技能互補的科研人員組成的既分工又協作,具有良好互動性和凝聚力的學科內或跨學科的創新研究群體。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科研團隊建設與管理,是培養高素質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加強學科建設, 提升科研水平。
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食品的消費理念也發生根本轉變,對食品的種類、功能性和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食品工業進入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發展時期。食品科學與工程是以現代科學和工程技術為基礎,以食品生產、加工、包裝、貯藏、流通、消費、環保等為其主要研究內容,以食品衛生、營養、感官品質等食品質量及其變化、維護、檢驗、評價等為研究中心,并與現代管理科學、人文科學、市場營銷等學科密切聯系的學科。
現代食品科學與工程已發展為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科學,在食品領域內,食品生產技術管理、食品檢驗和品質控制、食品安全、產品開發、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涵蓋面寬,涉及農產品的貯藏加工與質量控制、食品發酵、水產及畜產品的貯藏加工與質量控制、食品營養與安全、食品微生物及食品生物技術等方向。隨著科技和相關學科的不斷進步,食品科學與工程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和新項目也不斷涌現。食品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健康。食品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表現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如何,不僅影響產品的質量,而且很大程度上關系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食品專業技術人員在工作中必須遵守職業道德、科技創新、愛崗敬業;樹立無私奉獻的精神,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這是保證工作質量的首要因素,是改進工作技術和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也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的根本基礎。
二、食品工業的發展與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
食品工業是把一切可食資源加工成食品的工業。當今食品工業的概念己不單是農業加工的延伸和繼續,而是農業的導向工業。一個國家加工食品的比例,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在這方面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目前食品工業已成為我國的主要支柱產業,食品工業不但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是最大的,而且對穩定和美化人民生活,鞏固社會安定團和促進其他相關行業(如印刷、包裝、造紙、塑料、玻璃等)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懊褚允碁樘臁?,無論從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看,還是從社會經濟發展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追求來分析,食品工業都是前途無量,永勝不衰的工業。但目前就我國食品工業的總體水平而言,無論是資源的發展利用或是食品的品種、質量、包裝、不但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甚遠,而且也不能滿足國內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群對各類新興食品的需求。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專業科技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活的載體, 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我國食品工業要盡快改變落后面貌,順應世界食品工業發展趨勢,除了強化企業內部改造,認真調整產品結構和規模外,必須利用現代工業的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改進完善傳統食品的加工工藝和促進工業化生產,大力開發食品資源的綜合利用,不斷研究、開發、設計出各種各祥新食品來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美化人民生活。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充實食品行業的科學技術力量。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資源、環境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有所差異,食品工業的發展也不平衡,但對科技人才的需求而言,都存在很大缺口,尤其是食品工業的高技術領域,開放性企業和發展很快的鄉鎮企業,更是需要人才,特別是學有所長的專業技術人才。要加強“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刻不容緩。
“食品科學與工程”直接服務于食品工業,其范圍包括:眾多可食性資源的開發利用到各種工業化食品加工生產的全過程以及食品的功能性、安全性、美學、工藝學、商品學等多方面的系統研究。因此對于“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無論從理論基礎、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等方面,應有全方位和高標準的要求;否則,很難適應現代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應以各種食品新產品的開發為主要目的,現代工業化生產為手段,工藝與設備并重,在業務方面能系統地、較好地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重視食品工藝學系統的研究和當今自然科學中新工藝、新技術、新成果。在食品工藝系統中的應用和應用基礎研究。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適用面廣,適應性強,既能從事技術開發,也能參與產品開發和企業的技術改造;具備工程經濟觀點、市場觀點和工業管理知識,能參與工廠或車間管理和市場營銷活動。
三、創新型科研團隊的管理措施
食品工業是服務面寬、受益面大、與人民群眾物質文化追求最密切的產業,它的發展勿容置疑,但食品工業的發展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生產狀況和經濟水平息息相關,并在較大程度上受農業和食品基礎原料產業的影響與制約。盡管食品工業每年都以高的速度發展,但整體水平仍很低,整體效益仍較差,加之食品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 質量、品質要求嚴,市場競爭激烈。對市場變化和物價波動反映最敏感以及某些政策方面的影響,導致食品產業內部的發展也很不平衡,有的行業日趨興旺,有的行業大起大落,舉步維艱。面對這些現狀,正確地認識和分析我國食品工業的形勢,加強對食品工業正確的認識十分必要。應通過認識食品工業的內涵,了解它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食品工業歷史和現狀的對比,使大家認識到它的發展;通過剖析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不斷追求的客觀規律和展現國家對食品工業的近、遠期規劃,堅定他們對食品工業美好前景的信念。與此同時,也要客觀地認識以下事實: 食品工業的發展不能脫離我國的經濟狀況和水平;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的必然規律,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以質量求效益,生產力的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
作為食品工業戰線的專業技術人才,不但要有堅實的業務基礎和較強的工作能力,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要有艱苦創業的思想準備和樂于奉獻的高尚品質,既要腳踏實地,勇于實踐,又要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作出貢獻。也才能真正體現一個科技工作者在社會上應有的價值。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科研團隊是我國食品工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面對團隊組建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創新型科研團隊建設中應注意: 明確研究方向,選擇合適的團隊帶頭人。認真分析本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科優勢,統籌規劃,全局調度,避免各自為戰,以現有的科研能力為平臺,以重大項目為目標,明確若干個研究方向,選出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在食品科學某一領域具有影響力并有一定管理經驗的團隊帶頭人,這些措施可以為整個食品科學科研團隊的順利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構建布局合理的人才梯隊,保持動態組合。在組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科研團隊時,團隊帶頭人應充分考慮全體成員的職稱、學歷、能力、個性及專業特長,應使人員配備做到技能互補,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干和從事基礎、開發等工作的成員形成合理的比例結構,構建布局合理的人才梯隊;特別是由于科研創新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各階段需要不同特點的人員參與研究工作, 因此,應根據項目及任務的完成進度適時調整成員,努力構建一支高效的研究隊伍。制定總體規劃,確??蒲型度?。創新型科研團隊的建設不能僅僅關注某一課題或某一科研項目,而應按照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的戰略發展規劃來確定團隊的目標,并圍繞這個目標展開各項工作,在完成科研任務的同時,促進學科的發展。確保對科研團隊的投人,其中包括科研工作環境、人力資源和所需要的設備。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科研團隊的管理是按照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以及管理學原理,為實現既定目標,通過科研過程的各個環節,對科研活動中的人、財、物、時間、信息和效果進行計劃、組織、控制、總結, 使科研目標達到最佳完成程度的一種組織活動??蒲袌F隊組建后,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管理。
一是建立完善的創新科研團隊管理體制??蒲胁块T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加強對科研團隊在人員配置、課題申請方面的服務,并給予適合科研工作的政策導向。在團隊內部,要推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以調動成員的積極性。在具體工作中, 要及時采用精神激勵、物質激勵、民主激勵、愛心激勵等正面激勵策略;同時,也應當有適當的約束機制從負面強化團隊成員的組織意識、紀律意識,保持團隊成員長久的積極性與工作動力。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各類食品基本加工技術原理、加工工藝、創新加工的方法以及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實踐能力。
近年來,隨著國家創新體系的構筑與高等教育的發展,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質量是本科生教育的緊迫課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創新精神已經成為提高大學生素質的核心。目前我國培養的大學本科生雖具有較扎實的基礎知識,但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較弱、創新精神不足。培養學生主動接受知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是當前本科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任務。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個應用性很強、極富有特色的學科。因此針對該專業的本科生如何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改革探索與實踐,并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培養模式與創新體系,使本科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更具有有效性、操作性、科學性和系統性。
一、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奠定知識基礎)
抓好“優化兩個環節”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優化;“落實兩個重點”即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創新教育模式的綜合構建,要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這三個層次考慮,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1.調整課程設置,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目前,我們專業正在進行了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進行課程結構的調整和課程內容的重組與整合,加大通識類課程比重,強化基本能力培養。增加選修課比例,打造選修課平臺,設置拓展能力模塊,鼓勵個性發展,增強就業競爭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張揚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
2.加大實踐學時,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新的培養方案中,包括食品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三方面知識體系,,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增加三個專業方向的綜合大實驗,增加實踐環節的比例,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學分由20%增加到33%,形成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教學改革(滲透創新思維、創新意識)
1.教學內容改革
(1)統一性。加大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通識課程、培養創新人才的素質課程、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的技能課程。
(2)特殊性。根據學科的特殊性,掌握專業發展動態、學科發展趨勢與前沿信息,不斷補充添加到教學內容中。根據專業需求打通選修課的平臺,增加選修課門數,設置拓展能力模塊。
(3)特色性。結合曲靖地方特色,增加特色課程。
2.教學方法改革
(1)讓創新教育走進課堂,走進實驗室。要求教師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時應用在教材的編寫和修訂中,并開展教師的科研工作,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爭做創新實驗,教師將研究成果及在研究過程中獲得的最新科研信息及時融入日常的教學中,使教學活動具有前沿性、動態性和延展性。
(2)多樣化教學,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激發主動思維的積極性。課堂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形式,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性質改進教學方法,形成獨特的“五多”教學特色,即多教材體系、多媒體技術、多元化角色、多樣化演示、多渠道評價。以及形成多種課堂教學方法,即啟發式教學、教師指導下自學、課堂討論、角色互換、雙語教學、多媒體教學、開設科學研究講座、專題討論、組織學生到校外參觀或參加各種學術報告會等。開設雙語、網絡課程、引進教學模型、仿真軟件等。
(3)嘗試新型教學模式,建立師生交流信息平臺。為了使課堂教學模式發生質的轉變,通過項目建設,建立師生交流信息平臺,努力改變傳統的說教式的授課模式,積極開發和嘗試新型的教學模式,由重視“讀”科學轉向培養學生手動腦“做”科學,由教師中心轉向學生為主體,同時也解決了壓縮課時量與增大基礎課、拓寬專業口徑的矛盾。今后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基于信息平臺的網絡教室,該系統具有在網絡環境下遠程備課、遠程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特色,主要功能有網絡板書、課件播放、圖片瀏覽、視頻播放、音頻播放、網絡資源、小組討論、問題解答、作業上傳、實況轉播等多種媒體的瀏覽和互動功能。
三、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創新能力與動手能力
結合本專業實踐性與應用性強的特點,采用“五個結合”的專業建設理念,即校企結合、院校結合、教學科研結合、教學與實踐結合、教學和職業培訓結合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四個模塊”采取課程實驗、教學實習、創新訓練、創業實踐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1.課程實驗模塊
(1)開設不同專業方向綜合性實驗。開設三個專業方向(食品工程方向、生物工程方向、食品安全方向)的綜合性實驗,形成三套綜合性實驗大綱和實驗教材。將原來分散在各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的部分單元實驗課,統一合并在綜合實驗中,把食品工藝、食品機械、食品生物、食品安全多學科知識進行實踐性的交叉、滲透、融合,形成了加工工藝與食品物性、食品機械與設計控制、發酵工程、食品質量等多學科知識交叉的特色。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基礎,研究食品的營養、安全與健康的關系,食品營養的保障和食品安全衛生質量管理的學科,是食品科學與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食品與預防醫學的重要橋梁。通過對食品生產、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證食品的營養品質和衛生質量,促進人體的健康。食品營養與安全的保證主要依靠食品生產全面系統的質量管理,從而使營養與食品安全從過去的監督管理,擴展成包括食品生產、食品營養、食品安全、食品管理、食品質量控制的諸多領域,在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學生畢業后可在食品科學、營養與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術、食品工程等方向繼續深造。可到全國各級食品衛生監督部門、食品企業、社區的食品營養與安全服務部門、餐飲業及教學、科研等單位從事食品生產、食品營養與安全的管理、公共營養等方面的工作。
(來源:文章屋網 )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0-0232-02
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隨著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要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就必須繼續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不斷深化教學改革。課程體系建設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石,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本文依據教育部高等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規范,針對農業院校特點,對農業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以期通過合理的改進,更好地因材施教,培養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知識人才培養目標
農業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要根據自身特點,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出發,努力探索“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政治素質高、知識結構合理、業務能力強,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能適應現代食品工業發展需要的高級科學家和工程師。具體來講,就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和適應經濟、科技、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健康個性和諧統一的,富有科學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具有科學的思維及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食品科學與工程方面的專門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或能力:(1)具有堅實的化學基礎、生物學基礎和食品工程基礎;(2)掌握食品原料的生物學特性、加工特性及食品貯藏、加工與原料綜合利用的原理與工藝設計的知識;(3)具有食品加工與貯藏設備的選型及一般工程規劃設計的能力;(4)具有食品質量管理、食品營養衛生與分析檢驗的能力;(5)具有食品生產過程技術經濟分析、組織管理和流通營銷的能力;(6)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7)掌握一門外語,能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外文書刊,具有聽、說、寫的基礎。要完成以上知識能力的培養,就必須要通過教學來傳授給學生,因此,優化課程體系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原則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要以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厚基礎、寬適應、重素質、強能力”的辦學思想和貫徹因材施教、強調個性發揮的人才培養原則,根據專業定位,確定培養計劃,辦出各自特色。課程體系優化須堅持減少課內總學時,融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強化課程間的有機聯系,發揮學生自主性、注重教育實效性和人才培養特色性的原則。
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優化
1.課程體系總體結構優化。根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知識與技能結構科學性、系統性、綜合性的原則,在課程體系構建方面,可按照“3+4+4”的模式設置,即3種規格(主修專業、雙專業、雙學位)、4個平臺(通識教育平臺、基礎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實踐教學與個性化教育平臺),4大部分(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學環節)來進行設置。整個課程體系中課內總學分控制在180學分以內,理論教學課程16學時為1學分,實驗、上機等環節每32學時1學分,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每周為1學分。實行按“學科大類培養,進行寬口徑專業教育”,適當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選修課應占總學時的20%~30%甚至以上,選修課的開出量應超過選修課量的一倍。
2.體現專業特色及優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具有學科基礎知識內容多,專業方向多等特點。為了體現農業院校專業特色及優勢,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核心課程群,有重點的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可依據地域特色確定核心課程。如西北地區可將《食品工程原理》、《工程制圖》、《食品物料學》、《食品營養與分析》、《食品微生物學》、《食品添加劑》、《食品工藝學總論》、《采后生物學與技術》、《畜產品工藝學》、《食品廠設計》、《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感官與評價》和《食品包裝》13門確定為核心特色課程。在專業教育過程中,以這13門課程作為核心和重點,加大力度,重點授課,并適當加大實驗比例或學時數,充分體現農業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辦學特色。
3.突出工科特點。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屬于工科,畢業生授予工學學士,畢業后大部分學生要到食品行業從事生產、研發等工程技術性工作,需要堅實的工科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工程技術能力。而多數農業院校在這方面又相對薄弱,因此,必須考慮重點強化工科課程,突出工科特點??蓪ⅰ妒称饭こ淘怼?、《工程制圖》、《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廠設計》和《食品包裝》等列入主干核心課程,適當加大理論及實驗學時數。
4.合理設置課程順序。根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特色,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可將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工程和工藝兩條主線,課程由基礎到專業,層層遞進,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每條干線根據課程需要在同一學期或后一學期開設實驗與專業實踐,使課程順序設置更加科學合理并且能夠有機銜接。
5.實驗內容多的課程單獨設課。實踐教學是本科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環節。為進一步加強實驗操作技能,開拓創新思維,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就必須將一些實驗內容多,有利于培養本專業工程技術能力的內容獨立于理論課開設,單獨設課。
實驗獨立設課,不單是將部分課程的實驗部分剝離,如開設《食品微生物學實驗》、《食品營養與分析綜合實驗》、《畜產品工藝學綜合實驗》、《果蔬工藝學綜合實驗》等,還要進行整合優化,減少實驗內容的重復,使整個實驗內容更加完整和系統,如《食品工藝學綜合實驗》可整合畜產品加工、園產品加工、糧油食品加工及飲料加工等內容。
四、結語
農業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須結合自身特點,凸顯地域特色,依據社會需求,不斷探索、優化與完善,以適應社會發展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馬宇翔,劉玉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西部科技,2011,10(15):80-81.
[2]張順堂,張代芹.國內外工業工程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比較[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2,26(5):115-124.
[3]潔,胡文忠.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0,12(1):72-75.
[4]黃業傳.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2):34-36.
[5]張劍,劉紅才,李夢琴,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1,(10):153-155.
[6]侯偉偉.新疆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討[J].新西部(理論版),2013,(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