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2 14:58: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智能化社區養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2] QuynhLê.Hoang Boi Nguyen and Tony Barnett,
Smart Homes for Older People:Positive Aging in a
Digital World.Future Internet,2012,4:607-617.
[13] Saposnik,G.,& Levin,M.(2011).Virtual
reality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A meta-analysis and
前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日益嚴峻,老齡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顯出來。其中,居家養老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養老方式,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居家養老的熱潮。然而中國絕大多數的居家養老服務的技術設備非常落后,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非常低。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智能科技逐步在養老方面得到實踐與應用,有效提高了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使得智能居家養老成為老齡化服務的發展方向。智能居家養老,是將智能科技應用于住宅建筑,并完美結合,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適的養老居住空間。以居住小區為背景環境,通過智能化的手段為老年人創造居室內的空間與環境。居室內部的智能化系統與住宅小區的管理中心和小區內其他用戶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一、智能居家養老模式的概念
“智能居家養老”(Smart home care)即“智慧養老”,由英國生命信托基金會最早提出,被統稱為“全智能化老年系統”。智能養老系統(Intelligent home care system)是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在住宅中將智能芯片植入居家設備中,從而實現對老年人生活安全的遠程監控。其核心理念在于應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和管理理念,如傳感網、云計算、3G 移動通訊、WEB 服務、智能數據處理等相關的 IT技術手段,使得政府、醫療社區和社區密切合作,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醫療保健、出行安全監控、娛樂等各項服務。在中國如北京和揚州等一些城市,智能居家養老逐漸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
二、智能化在現代適老化住宅設計上的應用
(一)智能化在現代適老化住宅室內環境上的設計應用
首先,公共部分環境:智能化設計體現在安裝訪客對講裝置,保證樓內的安全居住環境;配置自動感應門,刷身份證或卡片,實現無鑰匙開門;公共走廊的地面與套內地面的高差不宜超過20mm;在水平走廊的墻壁上安裝便于老年人借力使用的雙層扶手、抓桿,距地高度分別為650mm、900mm;增加個性化的交談空間。其次,套內部分環境:智能化會對室內空間形式的劃分產生巨大的影響。如今大多數的房間都是靠固定不變的墻壁來劃分的,且功能單一。而在越來越智能化的時代,出現了可以移動變化的墻壁,空間也可以自由組合。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后可能會是可活動的夾層玻璃,或者是高科技的液晶,乃至無形的“虛擬墻面”來代替單一的水泥墻面來分割空間,這將使室內空間的形式變的更加豐富多彩。
(二)智能化在現代適老化住宅室外環境上的設計應用
首先,我們應當為老年人提供各種戶外空間活動,增加老年人根據自身條件選擇不同鍛煉方式的可能性。我們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道路設計,使老年人散步不行多樣化,提供坡度、難度和長度不同的道路以供老年人選擇。如把步行道路設計成紅色鋪裝,并禁止車輛的通行,方便老年人和兒童的行走與安全。其次,老年建筑是一種特殊的建筑類型,其戶外景觀空間也具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應以滿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為目標的。其主要表現在無障礙性、易達性、易識別性和易交往性。針對超高層住宅社區內的景觀適老化設計而言,除了以上的問題外,最重要的是如何規劃和設計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良好公共生活環境。景觀空間的設計就需要考慮到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弱化超高層社區所帶來的壓抑感,充分利用大尺度的公共空間,做精做細,營造出親切宜人的景觀環境。
三、智能居家養老的發展趨勢
(一)智能社區醫療服務是智能養老的必然趨勢
所謂的智能社區醫療服務,實際上就是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社區醫療服務的各個方面,將社區醫院的醫療設施、醫療手段、醫療流程全部實現智能化。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僅為居民提供質量較高的醫療服務,同時提高了社區醫療的管理水平,還能及時獲得上級相關醫院的技術支持。智能社區醫療服務的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節省患者看病的時間;方便對孤寡老人和行動不便、無人照料的患者的護理;降低患者的就醫成本與減輕醫護的工作強度;通過使用RFID感知技術、遠程病情的監測、電子檔案的建立等信息技術來提高就醫的效率,避免重復檢查與患者看病所花費的時間。不久的將來,將物聯網技術普及應用在全國社區醫療服務中,是社區醫療服務和我國醫改的必經途徑。
(二)智能家居是智能居家養老的重要方向
智能家居具備以下五個基本特征:自動化、多功能性、適用性、交互性、高效率。起居的智能化促使研發出一系列服務于不同對象的新技術。智能家居主要由下面幾個方面構成:生理監測、功能監測、安全監測和輔助、緊急狀況與反饋、社會互助與輔助、認知與感知覺輔助技術。據研究表明,傳感器是智能家居中最主要的技術,它在監測老人摔跤、梳洗、做飯等日常活動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在家庭溫濕度控制、電飯鍋等家電的控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智能居家養老健康管理服務產業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但由于存在巨大的服務需求和廣闊的產業發展前景,表現出強勁有力的發展勢頭和經濟潛力。智能居家養老必然是未來智能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重要方向。
四、結語
綜上,智能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在我國仍處于探索起步階段,隨著今后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發展,智能化養老將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智能養老下的住宅設計除了具有一般住宅的特性和功能外,更對舒適度和個性化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適老化的需求下,設計以“適老為老、因地制宜、低碳環保、智能高效”為原則,對室內、外觀、景觀等硬件條件進行設計,除此之外,還應該從更多其他方面為老年人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節能、高效和健康的高品質生活環境。
[DOI]10.13939/ki.zgsc.2017.02.142
1 社區公共智能養老服務平臺構成
社區智能化養老服務平臺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空間地理信息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核心是遠程控制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結合。一方面優先滿足老年人及其家庭關注的基本及重要的需求,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質量;另一方面要整合社區、社會、企業及政府資源,充分發揮各類角色在社區發展中的作用。
1.1 社區智能醫療服務系統
我國醫改提出要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診”,其中“基層首診”是關鍵。社區智能醫療服務系統通過對老年人日常指標監測數據的分析預警,解決“最后一公里”的數據采集問題。社區智能醫療服務系統通過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周邊醫院或健康機構的合作,為老年人建立電子健康跟蹤檔案,包括老年人過往病史、居住地址、身體狀況相關數據等內容。根據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和發病風險將老年人分為若干等級,根據需要,對風險等級較高的老年人應增加日常檢測的頻率,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日常生活中對老年人身體相關健康指標數據的采集、分析,從而及時預警老年人身體出現的不適狀況,提早發現、及時治療,并隨時記錄進入健康檔案。監測的結果將通過數據分析平臺進行處理分析,如果監測數據正常,將通過短信等形式告知老年人日常監測結果并發送醫療常識和醫藥健康知識。如果監測數據出現持續異常,將發送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老年人的子女或主要親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時結合老年人過往病史給出初診意見發給老年人及其子女親屬,建議進行預約確診。老年人可以進行網上預約掛號以及預約上門定時檢查等服務,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
社區智能醫療服務系統的功能:一是日常生理指標監測:通過佩戴式設備或者社區固定式監測儀器對老年人的血壓、血糖、血脂、心率等指標進行監測錄取;二是健康檔案:存儲老人詳細的身體健康信息,包括基本健康狀況、各項生理參數、生活質量情況、反饋信息;三是健康評估:融合分析多項生理參數,與歷史數據做縱向比較,客觀實時地評估當前身體狀況;四是健康咨詢診斷:老年人及家屬、護理人員均可通過撥打協作機構的服務電話,咨詢相關健康問題。醫院在接收到老人數據后,對其中的預警數據給出及時的處理;五是健康指導:基于對老人健康檔案的評估結果,對相關人員給出針對性的建議,內容包括營養配餐、運動方式、睡眠改善和用藥指導等方面;六是健康大數據:整個地區的老年人數據匯總至數據平臺進行分析,生成地區疾病圖譜等,為政府制定衛生政策提供數據基礎。
1.2 社區智能居家服務系統
通過智能化服務終端發出申請,直接接通服務信息平臺的人工服務或者網絡自主下單,由社區智能居家服務系統根據老年人的要求以及加盟企業預留的信息,經過對老年人的服務需求、過往服務歷史偏好以及企業能夠提供的服務和綜合評分進行智能化匹配,選擇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務人員或者商品進行服務。系統對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人員的服務過程進行實時跟蹤,由老年人對員工的服務進行評價,評價信息直接由老年人或員工的智能終端進行傳輸。避免了人為的修改,監督了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質量,通過對服務過程的監測也就減少了員工與老年人之間的糾紛。
社區智能居家服務系統能夠通過服務跟蹤和評價對市場上的居家養老服務提供商進行排名,進而在下一次的派單過程中實現優先撮合匹配,鼓勵服務提供商服務質量,也為居家服務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實時提供數據支持。老年人過往使用服務的類型、使用頻率、要求偏好數據、使用要求也將錄入系統,通過數據分析為老年人提供最恰當的服務供應。
社^智能居家服務系統為老人提供豐富多彩的居家服務。
一是商品購買服務。通過手機App對紙質商品目錄的產品條碼進行掃描,社區智能居家服務系統通過對線上線下商品供應商進行比價,自動選擇推薦商家及匯報價格,一鍵下單,物流配送上門,實現老年人足不出戶購物。
二是主動關懷提醒服務。通過有聲短信進行發送,方便老人收聽。例如:生日關懷(系統根據老人生日時間按照系統設置自動給老人發送生日問候和給子女發送生日提醒)、用藥提醒、天氣預報、保健知識、政府政策、集體活動等,充分地體現了社會及子女對老人的關懷和愛護。智能提醒子女在老年人的重要日子送上關懷問候,或者定期提醒子女電話問候老年人。
三是心理咨詢服務。老年人從工作到退休,從健壯到衰老,在身體轉變的同時心理很容易出現偏差,如不及時調整心理,再經過外界事物的刺激容易誘發老年人的精神疾病。智能化養老提供免費心理咨詢熱線、網上心理交流平臺、定期心理疏導服務,幫助老年人調整心理狀態。
四是老年人互相交流服務。在智能化養老服務系統的終端界面設置老年人交流群,并根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為老年人推薦有相同愛好的人員,與志同道合之人一同切磋、交流經驗和學習心得。相同愛好的老年人超過一定數量,可組織成立老年人社團,設置專門的頁面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社區進行集體活動。
五是老年人學習服務。通過在智能手機或智能電視終端界面開設課程,與本地各老年大學和老年學習網合作,建立老年人遠程大學。根據老年人的需求進行課程安排,學習內容可以根據老年人的需要進行設置。在學習結束后,也應對老年人進行定期調查評估,反饋學習成果,以便對日后課程設計做出改進。
六是家庭照片推送服務。系統自動從老人子女或家人的社交賬號中選擇推送照片至老人的手機端,讓老年人能了解他們的動態。
1.3 社區智能出行服務系統
滴滴打車的《2016年老人出行習慣調查報告》顯示,50~70歲老人更容易覺得面臨出行難問題,在他們看來,頻繁換乘、大量步行和揚招打不到車,是出行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有近兩成被調查老人在遇到出行難題時會放棄出行。公交車是老人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老年人出行主要遇到的問題包括去哪里、怎么去和以什么方式去的問題,通過社區智能出行服務系統一方面提供各類活動信息和場所信息,提供和拓寬老年人的出行選擇;另一方面通過該系統能夠合理安排老年人出行時間、線路規劃和出行方式。
社區智能出行服務系統建立需要政府、交通運營企業及個人三方聯動。政府設立社區內連接休閑活動場地、地標場所、社區服務中心的專門巴士循環線路,公交運營企業為每輛巴士安裝智能車載終端設備,實現位置監控、視頻監控、智能調度本地錄像儲存、3G網絡視頻傳輸、射頻卡數據采集和傳輸、車輛運行信息采集和傳輸、GPS自動報站和位置提醒。同時在社區內建立一定數量的出行電子板,即使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也可以通過刷身份證在出行電子板自己的位置信息和目的地信息。
社區智能出行服務系統主要提供的服務包括:
一是社區活動及定制活動推薦。老年人主要活動范圍仍主要集中在所居住的社區之內,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對社區內活動獲知較少導致參與度較低。同時老年人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通過定制活動通知,當有相關活動在本地市內舉辦時主動推動信息。
二是線路規劃。通過語音等方式在智能終端設定好出發點和目的地,由系統自動選擇合理出行路線。與百度或高德等地圖合作開發導航系統,建立一鍵回家模式,通過語音規劃路線,還可以讓兒女隨時獲取老人的實時軌跡,給父母提供安全保障。
三是出行時間。針對采用公交出行方式的老年人,社區內公交巴士均安裝智能車載終端設備,智能出行服務系統會采集各個巴士的定位信息,結合行駛的路線及當前路況信息,預計到站時間,將預計到站時間表實時更新并顯示在智能終端。智能系統可以根據預計到站時間、老年人的出發點和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來建議出行時間。
四是智能打車。通過一鍵呼叫人工服務或社區智能出行服務終端輸入出發地點、出發時間、到達地點、用車要求、聯系電話等信息,接入打車軟件或出租車平臺,提前聯系用車。或者利用出行電子板輸入到達地點,接入打車軟件或出租車平系用車。
五是智能順風車。老年人通過社區智能出行服務系統或者路邊出行電子板自己的目的地,社區安裝有該系統客戶端的有車志愿者將能夠實時看到的信息,志愿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計劃安排選擇是否搭乘老人到達目的地。
六是智能支付。可以使用多種移動支付方式或者由他人代付等方式進行智能支付。
七是公交數據分析。通過對老年人在公交車上打卡的次數分析,找出老年人乘車出行的特點、出行比較集中的時段,為老年乘客出行提供參考。
1.4 社區智能安防服務系統
老年人的人身安全永遠是在第一位,但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在記憶力、專注力和感知力方面不可避免會有衰退,身體其他各項生理機能也是如此。容易出現忘關煤氣、門窗、外出走失等情況或者在家中摔倒昏厥等事故發生,導致較為嚴重的后果。社區智能安防服務系統使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家庭內部設施和老年人行動的感知識別,使用空間定位技術對老年人的位置實時記錄,通過智能化分析得出結果,利用網絡化互聯將信息及分析結果發送至指定接收端與接收人。
社區智能安防系統的建立一方面需要老年人家庭做好家居的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需要做好社區居民的參與,當警報發出的時候,老年人的鄰居或者老年人身邊的人需要參與核實或者實施救助。
社區智能安防系統包括:
一是智能門禁。使用智能門鎖防止老年人忘記帶鑰匙或忘記鎖門,通過人臉識別、刷智能卡或者智能手機開門,或者門未關閉也會報警提示。
二是微波防盜。在家庭中安裝微波探測器或視頻監視器,當老年人不在家,微波探測器檢測或監視器到房間有人走動時,系統會自動報警及發出警報聲并通知老人。
三是水電煤監測。家中配置煤氣泄漏探測器和機械手,當煤氣泄漏時,系統會自動報警并自動關系煤氣閥。安裝電動水閥和更換智能插座,當老年人離家超過10分鐘時,系統會自動提示老年人家中未關閉的水、電、煤氣,可設置自動關閉或手動關閉。
四是物品防丟失。在重要的物品上粘貼電子防丟貼片,在10米的距離內按下手機App上的按鈕,電子防丟貼片會發出聲音。電子防丟貼片也可以實現對手機的反向搜索。
五是音頻記錄系統。在室內非私密區域(如客廳、陽臺)安裝360度旋轉攝像頭,老年人子女在緊急時刻調看室內畫面。
六是摔倒報警。老年人獨自在家中摔倒可能造成嚴重后果,通過安裝帶有微波偵測功能的智能插座或者老年人佩戴設備,在檢測到老年人長時間沒有活動軌跡或倒地時,系統將會自動報警,聯系老年人及其子女。穿戴設備反饋信息至平臺,平臺計算后發送指令到其附近的鄰里互助個人,實現鄰里互助的智能化。
七是外出定位。通過手機App或者佩戴設備,系統可以快速定位老年人所在位置,防止患有老年癡呆癥的老年人走失。如果老年人在遇到緊急情況,可以一鍵緊急求救,系統會自動上報服務中心、家屬。
八是周界報警。老年人活動區域一般相對集中,可以選擇設定活動邊界,超過活動邊界,系統將會預警并提示。
九是急救二維碼。系統將為每個老年人生成一個急救二維碼,當老年人在外暈倒或者需要救助的時候,社區內的成員只要掃描該二維碼就能了解其主要聯系人,醫務工作者通過專門的終端或App掃描,就能馬上了解該老年人的過往病史、過敏史、基本個人情況、過往的日常監測數據。
2 社區公共智能養老服務平臺與社區組織、個人及設施的融合
社區各類養老設施部分由于距離較遠常存在利用率不高或處于閑置狀態,部分設施則由于人手不足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通過智能出行系統能夠大大提高老年人出行便利性,拓寬出行半徑,增加社區內各類設施的使用率。利用智能安防系統能對活動設施進行遠程的監控和對區域內活動的老年人進行監測,有利于提高社區設施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社區組織可以通過智能居家服務系統為老年人活動信息和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務,未來系統更能通過認知學習技術識別哪些老年人需要哪些社區服務。
社區養老綜合服務中心設有健康小屋,老年人可以日常到健康小屋測量身體各項基礎指標,依靠智能醫療服務系統,日常數據將匯集到一起,長期的數據對比分析可作為未來疾病診療的依據。
通過社區公共智能養老服務平臺能使社區內更多個人參與到社區“為老年人服務”志愿者隊伍,關注社區內老年人的生存狀態。社區內的個人可以加入智能出行系統為區內老年人提供順風車服務,也可以接收智能安防系統的指令,第一時間關注住在隔壁或附近的老年人狀況。
3 社區公共智能養老服務平臺建設準備
3.1 消除數字鴻溝
智能化養老服務應具備以下內容:更靈敏的智能感知、更便捷的信息交換、更深入的數據分析。更靈敏的智能感知是指可以隨時隨地快速感知、獲得信息的機器設備,更加便捷地獲取信息,以便能夠及時了解到老年人的需要,迅速地做出反應和安排;信息交換是指通過一個服務中心平臺集中管理老人的檔案和信息,并實現和政府的戶籍人口信息之間的聯動和信息共享,使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要通過不同部門的相互協助更好更快地完成;更深入的數據分析是指數據和信息獲取,以及服務的提供過程更多地依靠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技術來支持,從收集的數據中分析老年人的潛在需求。
要實現真正的智能化,信息數據庫的建立完善是基礎,各主體間信息數據互聯互通不可或缺。社區智能養老體系的運營涉及包括民政部門、醫療部門、公共交通部門、公安部門、智能終端企業、平臺運營商、各養老服務提供企業或機構,運營過程會產生大量的老年人動態數據。動態數據的分析要結合老年人靜態數據進行,靜態數據包括老年人的基礎信息。動態數據和靜態數據一起成為社區智能養老體系的數據基礎。
3.2 技術層支持
平臺及系統建設及軟件開發。社區智能養老體系建設應按照統籌協調、分步完成的原則進行建設。以社區智能化管理系統為核心,整合互聯網、物聯網、呼叫器、智能感應裝置、熱線服務等功能,形成系統的為老服務信息平臺。平臺及系統的建設應與國內外在智能養老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合作開發,例如國外的微軟、IBM及國內的華齡集團等。
基礎網絡建設。社區智能養老體系中各系統的聯結主要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大型通信企業應充分發揮優勢作用,依靠自身的技術基礎,推動無線網絡和高速光纖的覆蓋范圍,特別是老舊社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升級,提高網絡信號傳輸質量,保障互聯網網絡的快捷通暢。
終端a品供給。發揮我國制造業優勢以及結合物聯網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孵育扶持本地企業生產符合技術要求的智能終端和各類感應器,由行業或政府統一產品標準,推動本地智能養老產業的發展。
3.3 資金層支持
社區智能養老體系是一個較為龐大和系統的建設項目,項目具有半公益性質,初期建設的資金投入較大。主要集中在各系統平臺的建設維護、部分社區的基礎網絡建設升級(老舊社區)、部分公共智能終端的安裝(如公車的智能車載終端設備)、部分佩戴設備的無償提供、人員招募培訓等。
首先政府應對現有的養老投入進行重新的投入比例調整,將原先的部分資金投入社區智能養老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部分公共智能終端的安裝。其次通過多渠道籌集社會慈善資金和發動社會人士資助項目建設。最后鼓勵企業與政府采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進行合作,建立系統平臺。
3.4 政府扶持與監管
智能養老產業發展迅速,但在頂層設計、制度政策支持方面尚有不足。目前智能養老產業制度碎片化嚴重,而且政出多門、標準不一,嚴重束縛養老企業間的技術合作、行業市場的向外拓展。有些產品及服務標準則尚未建立,例如在智能產品特別是用戶使用的終端設備的設計、生產應當設定行業標準,現有的產品參差不齊、價格不一,許多佩戴式設備系統平臺的技術不成熟卻打著智能養老的旗號,消費者購買后不能達到預期的作用,產品最終淪為擺設。這種情況一方面嚴重打擊消費者對于社區智能養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得整個智能養老市場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壞。
完善政策扶持,推進智能化養老服務的市場化、產業化。社區智能養老體系的建立初期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而我國老年人養老金收入現階段普遍較低,市場消費能力較弱,屬于微利行業且時間持續較長,給相關企業的運營帶來壓力。對于加入社區智能養老體系建設和運營的企業,政府應當在融資政策、土地供應政策、審批、行政收費、水電氣收費標準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對部分符合條件的企業或者組織予以持續性的補貼。鼓勵包括交通、醫療、居家服務、安防等行業的企業或社會組織參與到智能養老體系中。
設立市場準備準入門檻及市場監管。老年人市場的培育較難且較脆弱,同時老年人群體具備其自身特征,政府應對進入社區智能養老體系中的企業及組織設立必要的資質要求,確保提供有質量保障的產品和服務。做好市場監管工作,跟進企業或組織的服務質量,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
3.5 市場化運營管理
社區智能養老服務體系應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原則進行。越來越多的養老項目打出“智能養老”旗號,但由于在市場運營管理上重視不足,缺乏足夠的養老服務意識、缺少有執行力的養老服務團隊,目前不少智能養老產品和系統只是表面光鮮,實則無用。智能養老產品或系統要發揮應有的功效,技術不是最大的障礙,服務才是關鍵。系統平臺企業要建立成熟的運營團隊,要對老年人及其家人進行培訓使其認識社區智能養老體系的有用性以及形成合理的產品預期,同時重視服務響應速度和跟進服務質量以及客戶使用感知。通過對老年人的數據分析,系統提供優化解決方案,提升老年人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劉剛橋,張良橋,吳卓.順德老年人養老狀況的調查分析――基于順德老年人口狀況抽樣調查分析[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3):31-36.
[2]鄭俊亮.廣東順德養老服務體系現狀與發展建議[J].價值工程,2015,34(398):43-47.
1.完善法律法規,強化養老服務業發展法律保障。完善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等措施辦法,讓更多的養老機構特別是民辦養老機構取得許可證。
2.構建分類施養、各盡其責的養老服務體系。一是進一步明確政府基本職責定位,按照政府托底、社會參與、市場推動、家庭支持的原則,發揮各自作用、形成合力。二是建立可操作的社區居家養老的績效考評機制。三是養老服務中心(站)要圍繞服務網絡建設、服務設施建設、服務隊伍建設、服務制度建設、服務成效等內容開展評比檢查監督,不斷提高養老服務質量。
3.優化老齡疾病防治護康體系。一是建立完善老年保健服務網絡,在具備條件的二級以上的綜合醫院開設老年科,增加老年病房數量。二是轉變服務模式,鼓勵開展巡回醫療服務,建立社區的全科醫生、家庭簽約醫生等制度,推進面向養老機構和社區的遠程醫療服務。三是繼續做好新農合的制度建設,擴大參與范圍,提高籌資水平。四是鼓勵和建立專業的老人醫療康復和護理機構。
4.利用“互聯網+”推進“智慧養老”建設。一是建立統一的智能化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鼓勵養老服務企業加強信息管理系統建設。二是通過軟件管理系統,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層次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完善緊急呼叫監控服務設施;鼓勵養老服務機構利用智能化軟硬件產品,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網、物聯網等手段建立信息共享互動服務平臺,提供老人智能看護服務。
在智慧養老方面 海南省走在了前面,從2013年起,海南省社區居家養老網絡服務中心成立,這意味著海南省社區居家養老網絡服務平臺順利建成并正式投入運營。據了解,海南省于2013年投入216萬元建設全省社區居家養老網絡服務平臺,并為全省“低保”、“五保”等困難老人免費發放1萬部手機用于居家養老服務。免費為困難老人發放手機,并提供政府話費補貼。老人可以通過手機撥打12349熱線電話,社區居家養老網絡服務平臺獲得24小時緊急救助、走失定位、政策咨詢、精神關愛等信息服務。
據了解,海南省社區居家養老網絡服務平臺項目建設是省委、省政府今年要重點辦好的十件民生實事之一。該服務平臺可為海南省老年人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具體包括24小時緊急救助、走失定位、健康管理、社區志愿、社區生活、文體活動等基礎服務及后續的各類增值服務等內容。該平臺將服務熱線與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相結合,將老人家屬、急救中心、服務企業等資源全部納入平臺體系,形成一條居家老人專屬的安全服務平臺。
智慧養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區及養老機構的傳感網系統與信息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不論是意外摔倒,還是煤氣忘了關,這樣的事情不用擔心身邊是否有人扶、有人關,一個電話就能夠讓老人充分享受物聯網帶來的便捷和舒適。
海南省最初在海口、儋州、文昌、三亞、定安和瓊中6個市縣的203個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海南省智慧養老試點模式經過兩年多的良好運營與快速成長,獲得了政府、行業、公眾及媒體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物聯網“智慧養老”項目,就是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各類傳感器告知家人,使老人的日常生活處于遠程監控狀態。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傳感器就會立即通知此前協議約定的醫護人員和老人親屬;如果正在煮的東西長時間無人問津,那么,裝在廚房里的傳感器會發出警報,提醒健忘的老人家,或者萬一老人已經外出,也沒有關系,“如果報警一段時間還是無人響應的話,這時煤氣便會自動關閉。”
除了這些突況,物聯網“智慧養老”的關懷還體現在細節之處,比如老人住所內的水龍頭一旦24小時都沒有開啟過,那么報警系統就會通過電話或短信提醒,看看老人是否外出,還是出現了其他的意外。
據介紹,如果老人想休閑,系統會告知老人當天的電視節目、社區開展的活動等內容。如果家中房門上安裝了娛樂傳感器,老人進門時,便會自動播放主人喜愛的音樂,并適時調節室內暖氣和燈光。
“智慧養老”不僅將時刻保護老人的安全,還能全方位監測老人的健康狀況。比如,借助手腕式血壓計、手表式GPS定位儀等,不僅能隨時隨地監測老人的身體狀況,做一個隨身攜帶的“藥匣子”,同時,還能知曉他們的活動軌跡,發揮“隱形伴侶”的作用。
“互聯網+”行動
從三個方向出發
廖毅敏,清華大學碩士,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工業和經濟研究部主任,他對智慧養老尤為關注。他認為,養老O2O成為整合社區資源、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新模式。互聯網給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服務方式。
一方面,社區是社會與家庭的中間紐帶,老年人居住在社區、生活在社區,建立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有利于建設和整合社區服務設施、培育發展社區養老服務中介組織,可以極大提升社區為老年人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對于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改善老年人居家養老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智慧養老的新理念正成為當前機構養老發展的重點,通過軟件管理系統,能夠優化養老機構管理流程,提升服務效率和治療。例如,借助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家屬能夠隨時了解老人的日常護理情況,查看各種測驗報告,還可以方便地進行遠程支付;在護理方面,通過定位技術,可以對老人位置信息進行捕捉,當老人出現異常情況時,還可以自動報警,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此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對空氣凈化器、空調和加濕器等設備進行智能化管控,給老人以舒適的室內環境。
廖毅敏認為,基于我國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需求,“互聯網+”行動將重點從智能健康產品、在線健康服務和智慧化養老服務三個方向出發,強調互聯網在健康養老服務領域的融合創新,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優勢,創新服務模式,提高健康養老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廣大人民群眾的服務消費成本。
一是推動智能健康產品創新。隨著應用技術的不斷小型化,可穿戴設備品種多樣,未來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我們一方面要鼓勵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穿戴產品的融合創新,特別是基于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創新,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激發個人創意。另一方面還要加強融合型新產品標準建設,在確保產品安全可靠的同時,加快可穿戴健康設備走向市場的步伐。
二是壯大在線健康服務產業。鼓勵醫院和體檢中心等各類健康服務機構共同搭建個人健康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集合生命體征檢測、醫療化驗、醫療病歷和用藥記錄等個人健康信息管理。鼓勵第三方網絡平臺開展在線健康測評,面向廣大亞健康人群提供慢病醫治、健康預防等方面的咨詢建議和服務。積極探索、有序推動個人健康信息資源的開放與共享,發揮數據創新潛能,培育大眾創業的廣闊空間。
目前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要達到4.8億,因此我國對養老服務需求也在逐年增長,目前我國主要的養老方式有機構養老、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等方式,這幾種方式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愛需求、安全保障需求及生活照料需求等有著一定的差距,同時空巢老人、社會加速轉型、農村人口外流等問題都加劇了養老問題及其矛盾。為了解決養老瓶頸就出現了智慧養老模式,該模式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滿足老年人需求的一種新型養老服務理念,其核心主要是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對老人的日常生活進行遠程監控,并將老人、醫護人員、醫療機構、社區等進行緊密的聯系,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養老模式。
1養老服務行業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互聯網技術在各個領域中的普及應用,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養老需求也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因此養老模式也發生了改變,目前智能化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及虛擬平臺在國內多個城市中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由于養老地點不同,相應的養老服務內容也不同,可獲取資源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下文就對養老服務行業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展開探討。
1.1居家養老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
在居家養老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主要是采用先進的手段提供智能化、便捷性、高效化的養老服務,不僅可以滿足老人的多元化需求,還能為老人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如為家庭老人提供安全服務中,通過物聯網技術及各類傳感器,對老人的日常生活進行遠程監控,使老人處于遠程監控的狀態,一旦老人在家中摔倒或是其他事故發生,地面傳感器則會立即通知親屬及其協議約定的醫護人員,以便于對老人進行及時救治。如老人在家中做飯,如這一過程中長期無人問津則由傳感器發出警報,以便于對健忘老人進行提醒;或是老人在做飯途中外出,煤氣仍處于開啟狀態,這時傳感器在警報發出一段時間仍無人響應的情況下,煤氣則自動關閉,確保居家老人安全。此外,江蘇某地區社區居家銀行老服務中心采用緊急救援系統和一鍵式呼叫服務,來為居家老人的安全提供保障,在家庭中也采用了紅外線掃描儀,通過該機器對家中進行波段掃描,如發現老人在家的狀態但連續十幾個小時無干擾或無走動的現象,則說明老人可能患病或是有突發意外狀況。此外,還有多個省市已經初步建立了信息化的養老服務平臺,不僅可以為獨居老人提供電話關愛、緊急救援呼叫等科技服務,還針對失智老人提供防走失定位服務,避免老人走失。浙江某社區居家社區中心為居家老人提供遠程健康監護,通過傳感器及物聯網技術對居家老人提供血壓跟蹤測量、遠程心理治療、遠程心跳監控、遠程倒地報警等多種服務,保障居家老人的安全,并對其進行健康管理。
1.2機構養老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
目前在我國多個養老機構中均對其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了新的嘗試,如為老年公寓建設云端管理和實體服務的信息化系統,通過智能感應系統避免老人走失現象,還可以通過可視系統讓老人與家人之間進行交流與對話,打造人性化的養老機構。如北京某老年服務中心通過研發智能化的老年公寓系統,讓住戶體驗到智能化的服務,如通過平板電腦,老年人可以在房間里預約服務或訂餐,醫護人員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將老人的病程醫囑、病例信息及病情觀察信息集中展示在老人房間,實現移動式醫護保健。如在合肥某養老物聯網示范單位中,向老人免費發放具有一鍵呼叫功能的手機,并提供24h服務,對智能養老示范工程與呼叫中心進行整合,并向養老機構的所有老人提供臥床檢測、自助體驗、行為智能分析及跌倒自動檢測、運動計量評估等多種服務。
2養老服務行業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瓶頸
2.1資源分布不均
根據相關社會調查顯示,對于我國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及中部地區的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東部地區的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相對較為完善,中部地區其次,而西部地區相對發展較為落后,除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智能化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相對良好。由此可見,智能化養老服務平臺的建設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實力等因素的影響存在種類及數量上的差異。
2.2覆蓋面狹窄
對目前我國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的受益覆蓋面比較來看,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的設備配備水平及信息技術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南京市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安裝呼叫中心聯網作業,為老年人提供咨詢服務、生活幫扶、緊急救助等24h服務,而青島市智慧養老項目仍在社會福利院及其相關試點小區中展開,僅有幾百位老人受益。又如上海某老年公寓中將移動計算、云計算、面部自動識別等技術進行充分利用,加強老年公寓的智能信息化系統建設,使住戶可以體驗到智能樣養老服務,但這作為商業化產品只能在類似養老機構中得以推廣,且受益率相對較低。因此在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中智慧養老服務的建設仍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對養老服務行業的產業化及專業化發展水平產生限制。
2.3缺乏統一的養老服務信息標準
隨著智慧養老等新型理念的提出,在智慧養老系統中也發明出了多種新型產品,但由于我國養老服務智能化及信息化建設相對不足,市場中缺乏對智能化養老服務建設的統一標準,導致養老智能化產品缺乏穩定性,而對于智能化養老產品的使用效果及等級劃分標準都缺乏明確的規范。如浙江省在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中,智慧養老云服務平臺中為老人提倡遠程居家養老、情感關懷、醫療保健、遠程教育、遠程文娛、網上商城及虛擬社團等服務,而在對居家養老服務中主要為老人提供家政服務、法律維護、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緊急救助等服務,由此可見,在同省中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的建設是顯然不同的,所提供的智能服務也不同,主要是導致智能養老產品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從而導致智能養老產品的質量不同,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對養老服務信息產業的發展產生制約。
3養老服務行業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對策
在科技進步的同時,在民生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基于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重,在養老服務行業中應用現代科技產品,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養老服務質量,還體現出信息時代和養老服務產業的深度融合,技術的創新可以確保養老機構、社區及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確保老人安全,從而促進養老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
3.1加大對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的扶持力度
為了解決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養老服務實踐經驗,加大對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的試點工作,并擴大試點范圍,在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的建設中,采用現代科技手段,為老人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務,并對行業管理進一步規范,使養老服務水平得到提高。雖然部分省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但由于受到地方經濟及科技水平的影響,在推進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時發展進程較為緩慢,對于現代信息技術并沒有充分利用,難以滿足老人多樣化和多層次的服務需求。因此針對經濟發展相對較為落后的地區,國家或政府應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扶持地方養老失業的發展,并將其納入到中央或地方的財政預算中,為智慧養老服務項目的開展提供資金支持。其次,應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個人或單位參與到智慧養老中去,通過政府補貼、稅收減免或是信貸優惠等政策給予照顧,充分整合社會有效資源。
3.2大力推廣優質智慧養老項目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開發出老齡服務產品也是時展的必然,但目前針對已開發的優質智慧養老項目缺乏充分有效的利用,而對于這些優質的智慧養老項目如何進行充分利用則是當務之急。首先,對于這些由政府所主導的優質養老項目應對其試點單位所取得的效果及時總結,并對其應用的關鍵條件進行評判,并將其樹立為典范,通過新聞媒體對其成功的應用經驗大力宣傳。其次針對企業自主研發的老齡服務產品,在確保其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和應用價值的基礎上,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肯定,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在本地區養老服務行業中加以應用,提高該地區養老服務工作水平及科技水平,企業還可以借助政府進行口碑影響,從而激活更大的優質指揮養老項目的社會效益及市場價值。
3.3加強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標準
隨著近年來我國的養老服務行業受到黨政部門的重視,并形成了一定的標準和法規,但從養老服務行業發展態勢來看,當前的標準規范并不十分完善,因此還需要加強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標準的制定。首先在養老服務領域中對只能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設計和規劃,并對其進行合理布局,盡量避免短期行為及重復建設行為,并將多方力量進行整合,從而打破行業壁壘,減少資源的消耗量。其次,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如美國的長期護理機構所展開的照護業務改革項目,針對特定人群開發的綜合健康信息管理系統,通過統一的評估指標對不同保健機構醫護人員個性化綜合照護支持能力及業務連貫性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滿足其養老服務需求。這項評估體系設計理念及其實踐操作對于我國的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標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在我國養老服務信息標準建設中可以借鑒其設計理念,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信息化養老服務標準。
4結語
在信息化時展背景環境下,為了滿足我國的養老服務需求及時展需求,在養老服務行業中就需要充分應用信息技術,資源信息整合和資源共享等多種優勢為我國的養老事業發展提供服務,對養老服務行業進行科技創新,使養老服務行業的產業化和專業化水平提高,從而實現智慧養老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于新循,袁維勤.我國養老服務行業準入若干法律問題研究[J].理論與改革,2009(06):136-140.
[2]梁春艷,袁翠紅,汪蔓,何伯紅.養老服務行業慢性病護理人員培養方案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05):130-131.
[3]俞愛平.養老服務行業B2B+B2C雙層眾籌融資模式可行性研究[J].中國市場,2017(11):95-96.
[4]吳慧,竺杏月,狄昌婭.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6(10):16-17.
[5]黃佳豪,孟昉.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治理問題研究——以合肥市為例[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01):49-52+88.
[6]張巖松,閻永勝,趙煥成,康茂長.加強大連市養老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學理論,2014(29):51-52.
[7]張乃仁.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中州學刊,2015(10):74-78.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并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的重要任務。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超過2億人。我國已經步入老齡社會,而且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齡化將帶來諸多社會問題。建立老年服務體系,發展養老服務產業,不僅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應有內容。
我國沿海地區,老年人的比重快速提升,各地在實踐中也進行了許多養老方式創新。政府主導、社區互助、居家養老、企業專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正在形成,很多地方在近幾年相繼建立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和農村老年人互助中心,多模式養老服務正不斷夯實養老惠民基礎。同時,各地養老服務市場化、多元化實踐,也面臨著養老服務如何法治化、信息化的現實課題。加強養老服務的法律規范與保障,加快建立健全養老服務信息化網絡體系,培育養老服務社會組織,豐富養老服務內容,是養老服務實踐的呼喚,也是推進社會事業建設的重要內容。
就蘇南發達地區近幾年養老服務實踐看,養老服務的需求快速上升,家庭子女養老與政府主辦的“公益性”養老事業供給仍然是主要方式,但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養老需求。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在增多,但由于缺少法律規范與信息技術支撐,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總體緩慢,養老機構內護理員工“待遇低、留不住”的問題相當突出,而且經營發展中權益糾紛也在增多,有的因為老年人在養老機構內去世而產生“鬧事”,甚至引發復雜的法律訴訟。政府掌握的養老信息不及時、不充分,居間調解的法律援引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服務產業的主動性,也難于有效規范引導各類養老機構的健康發展,直接制約了養老服務產業的持續發展。據此現狀,我們建議:
1、加強法律規范與法律保障。繁重的養老服務任務,單靠政府投資興辦,或單靠家庭子女養老,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多元主體去興辦。市場化、社會化興辦養老服務事業是必然趨勢。政府吸引民間資本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又要引導各種養老機構有序競爭、合理贏利,還要及時解決養老服務供需雙方的權益糾紛,有效保障養老供需雙方的合法權益,這就需要政府改變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管理養老機構的傳統方式,更多地運用法治方式來規范民辦養老機構的合法有序運行。目前,對養老機構管理的現有法規過于籠統,已經嚴重不適合多元化、市場化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實踐要求。國務院要盡快出臺《全國養老服務機構管理條例》,便于指引與保障各類養老服務的規范化發展。要通過法規條例,進一步明確養老機構的性質、法律地位與監管組織,養老機構設立的條件、等級、退出的情形,養老機構責任的強制保險,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培訓與持證上崗制度,養老護理人員的福利待遇與職業道德,參與養老服務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養老服務的格式合同與服務收費調整依據,養老安全保障與免責范圍,責任事故認定與賠償條件、額度確定規則,養老權益爭議解決方式,接受社會慈善捐贈的監督制度等。政府要通過購買服務、財政補貼、項目支持、政策優惠(如貼息貸款、用地優惠、稅收減免、慈善捐贈、志愿服務)等措施,大力扶持各類養老服務社會組織,鼓勵民辦機構從事養老服務產業,不斷開發和完善各類養老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在農村,對農民自發組織的互助養老服務中心或農村養老協會,也需要加強法律規范,以促進農村老年人自我管理、互助服務。政府的法律規范與法律保障,是促進市場化、多元化養老機構規范健康發展基礎前提,這項工作必須由中央政府來頂層設計與提速推進。
2、加強養老服務信息網絡建設。利用現代網絡通信以及信息科學技術,建立高效、智能化的養老服務平臺,對于幫助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互助養老為支撐、民資企業養老為主體、政府公益養老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具有重大意義。目前許多養老服務權益糾紛案的多發,固然與法規不健全有關,但也與政府所能及時掌握的養老信息不充分、老年信息服務不周到直接相關。要及時總結國內經濟發達地區養老機構信息網絡化運行的實踐經驗,由政府出面鼓勵引導,加大養老信息網絡化平臺建設的力度。可以采用企業投資、政府補貼、智能運作、信息共享的方式,先在經濟發達地區建立養老服務網絡平臺,在運行中改進優化,積累經驗。縣鄉兩級政府要切實鼓勵并指導民辦養老主體,全面規范地采集、登記區域內老人基本信息,建立社會養老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并以此作為養老行業管理的基礎條件;社區居民服務信息系統與農村鄉村信息服務系統要主動銜接各類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統一管理老人健康檔案,實現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企業養老、民政公益機構養老服務的信息銜接,互通共享,建成以網絡為支撐的機構信息平臺,并使之成為社區基層的“惠老工程”、民生工程。企業化養老機構都要全面建立信息網絡智能化養老服務監控平臺,為老年人提供移動通訊和“受控一鍵通”或者“求救器”等智能終端產品,全天候為老年人提供緊急支持、信息查詢、遠程醫療等服務項目,并推進養老服務智能化管理,從被養老年人的生活幫助、主動關懷、日常管理到與家屬聯系、緊急救援、信息咨詢、保健服務等,都要運用信息平臺來運作,全面提高養老服務效率和水平。甚至可以將社區內老年人的志愿服務、保健服務等也用信息平臺加以規范,也可以直接服務居家養老對象,通過市場化方式為各類老年人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還要將社會養老服務市場需求與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相結合,建成老人家屬、急救中心、養老機構三方面資源整合的智能化服務信息平臺,成為便捷、快速、高效的老年專屬服務安全信息通道。實踐表明,加快建立養老服務信息網絡平臺,有助力于克服養老關懷“刮風”現象,建立健全常態化、長效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有助于提高被養老年人的生活品質,確保他們有一個幸福的老年生活,也是各級政府應當著力推進的“民心工程”。
一、 引言
在老年人高達1.37億的中國,養老需求已經成為剛性需求之一,能否成功有效的解決養老問題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而與此同時,養老需求的側重從原有的物質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且呈現個性化(劉宏等,2011),但現有的機構養老、居家養老、自身養老等養老模式不但不能很好解決現有的物質需求,更無法滿足爆棚式增長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養老新需求(張川川等,2014)。因此,急需可行的養老解決方案,滿足原有需求、解決新需求。
近年來,我國在探索智能化養老服務模式,在傳統養老模式上引入大數據智能概念,搭建大數據智能平臺,但多數仍是借著智能化的噱頭銷售地產項目(張蘇等,2015),少有的智能化養老社區也只是針對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少數人,不具有可推廣性。因此,本文認為搭建可實施性強、可推廣的大數據智能化養老服務平臺是解決社會化養老問題的有效方案。
本文認為資源整合是搭建綜合養老服務平臺的核心環節,養老問題未能解決是因為養老需求方的需求與養老產業的供給未能均衡,而未均衡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源欠缺整合以及渠道對接難,因此本文基于資源整合的視角,通過政府的社會責任性、號召性以及強制性充分調動政府資源以及民間資本,將以上各類資源、各種技術,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搭建平臺服務于社會。另外,預測其未來的需求及變化是平臺持續運行的重要保障,本文認為需要建立以大數據云計算以及智能化為基礎的綜合養老數據庫和監控中心,才能有效整合老人的需求,數據化并存儲,形成和完善老人的信息數據庫,預測老人的未來需求,從而解決養老服務的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因此本文提出構建一個以政府為引導、以PPP模式為依托、以整合各類資源為手段、以線下“托老所”為支撐、以線上大數據、云計算為信息樞紐的智能化綜合養老服務平臺。
二、 平臺構建的總體思路與原則
1. 總體思路。平臺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將各類社會資本、政府資源融入到平臺的籌建和運行過程中。主要參與方:政府各相關部門以及政府投資公司、各類型企業和養老需求方。平臺主體包括五個職能中心和兩個技術支持中心。職能中心分別為醫藥中心、餐飲中心、住宿中心、出行中心、個中心,提供各類服務;技術支持中心是智能監控中心和云計算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各中心通過招商引資、PPP模式等合作形式整合社會資本以及政府資源。具體而言,醫藥中心包括:三甲醫院、社區醫院、醫校、急救中心、藥企等;餐飲中心包括:食品原材供應商、餐廳、營養師等;住宿中心包括:線下為失能老人以及有需求老人提供環境優質的托老所等;出行中心包括:出租車公司、滴滴uber等專業出行服務公司;云計算中心包括:云計算數據公司、數據庫管理公司、互聯網運營商等;智能監控中心:智能產品供應商、遠程醫療中心等。
平臺的主要運作機制:智能化養老信息服務平臺為指揮核心,通過平臺的智能監控中心和云計算中心接受各參與主體相關信息,通過大數據云計劃的手段對數據進行識別和處理,形成服務指令,指揮信息、服務、資金、人力、物力等資源在各參與主體之間的合理、高效分配,最終達到各盡其能、各取所需、多方共贏的可持續運轉模式(具體見圖1)。
在籌建和運轉期參與的政府部門、各中心的參與企業、提供實體服務的各類企業等資源,都將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PPP合作模式吸引和調動,形成多種資源的線上、線下同步運行的運轉模式。
2. 平臺設計原則。養老問題不單單是老人等需求方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面臨的問題。且單個個體或組織力量是有限的,無法解決我國數量龐大、內容繁雜的養老問題。同時,養老雖然帶有公益性質,但是各參與方也需要有長久利益保證,權力尋租或非市場化機制會有損平臺構建與運營參與方的長久利益,會造成不公正、不公開、不公平的現象。
因此本文認為,平臺的構建與運營需要建立在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宗旨、以整合各方資源為手段、以“三公”為基準、以多方共贏為目標的四大原則之上。
三、 平臺的構建方案
1. 各主體職能。政府職能。平臺構建分籌劃、搭建和運行三個階段,不同階段政府職能不同。①平臺籌劃期政府的主要職能:通過與需求方溝通、多次信息交流反饋,了解各地市老齡人養老需求,制定惠民政策;與可能參與平臺建設及運營的社會資本、各類型企業溝通,了解市內相關資源現狀,并制定針對涉及企業的優惠政策,為平臺搭建奠定政策基礎。②平臺搭建期:招商引資和試點運行。招商引資,指根據平臺需求,政府通過招標的方式公平、公正、公開的擇優選取服務供應商。試點運行,即在招標完成、資源合理配置后,在市內選擇現有養老社區作為平臺運行的試點。③平臺運行期:監督和制定優化政策。監督平臺運行的科學性、高效性、透明性、公平性。由于平臺參與方眾多,各參與方多數以自身盈利為目標,而政府作為平臺籌建發起人,雖然參與其中,但是并非直接利益相關者,其立場中立,且無重大利益相關,因此政府完善監督職能能夠保障民生工程的順利實施,并確保PPP模式下各參與方的利益,提高經濟活力。優化民生政策和經濟發展政策。利用智能化大數據信息服務平臺的信息反饋,政府可以了解現有政策的不足,并對其進行優化。
(1)企業職能。①平臺籌劃期企業的主要職能:企業需根據政府籌劃方案給出參與意向,若愿成為籌建主體,將與政府形成PPP模式,共同籌建平臺。②平臺搭建期:首先,由于平臺是根據需求方需求劃分中心部門,在搭建期間,企業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平臺需求,反應可提供服務的程度,進行競標;其次,企業若成功競標,還需提供企業在平臺運行中的期望,為政府政策和福利的制定提供參考。③平臺運行期:首先,也是企業最根本的職能,即根據需求方需求和平臺規定,在政府政策性條例鼓勵下,實現服務的一站式對接,為老人提供更優質、更全面的養老服務;其次,根據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通過平臺形成信息化數據,搭建養老服務數據庫,為政府相關政策和法令的優化、升級提供參考。企業在反饋自身營運狀況的同時,還將反應養老的實際需求,為政府制定新一輪養老政策提供依據。最后,企業根據運營的實際情況,調整經營預期,實現企業―平臺―需求方,三者更好的對接。
(2)需求方職能。從供需的角度看,平臺是為需求方解決需求的,有供給方參與的階段,應先有需求方的需求,因此在上述三個時期,也均有其不同的職能。①平臺籌劃期需求方的主要職能:需求方需在咨詢、評估、統計人員的幫助下對自身需求進行全方位評估、匯總、反饋給政府部門,為政府養老惠民政策的制定和招標企業的選擇提供參考。②平臺搭建期:由于該階段主要側重企業的選取,而選取是根據需求偏好進行側重的。因此需根據需求方的需求擬定企業招標標準,為政府招標提供參考。③平臺運行期:需求方在該階段主要是接受服務,并將服務效果反饋給企業和平臺,為企業服務的調整和政府新一輪養老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2. 平臺運轉模式。從資源角度看,平臺是一個需求整合、投資整合、數據整合的信息服務平臺,因此平臺的運轉模式可以從籌建期(籌劃、搭建)和運行期兩方面進行論述。
平臺籌建和運行的發起和服務提供方主要為政府和企業,其中企業可分為國有企業和民營資本。由于該類型養老平臺在國內比較罕見,沒有比較典型的可借鑒案例。就民營資本的角度來看,利潤的保證、政策的落地效果、回本期的預算等均是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而這些都是平臺籌建和運轉初期無法預計和保證的。因此如何打破民營資本的疑慮,實現共贏的格局,是平臺籌建和運營遇到的瓶頸問題。本文擬通過平臺的分步籌建解決該問題。
(1)平臺的籌建。籌建方案。本文認為從籌建難易來分有兩種。①一步到位的方案。由政府牽頭,通過制定政策吸引社會資本與其組成利益捆綁式的PPP模式,并簽署明確的權利與義務。②分步式方案。考慮到上述利潤難以保證、政策落地效果未知、成本回收難以估算等問題,前期民營資本參與度可能不高,上述一步到位構建PPP模式的方案具體實施可能存在難度,本文認為平臺籌建可以分步完成。首先由政府牽頭,通過與地方國有企業合作形成籌建小組,對現有但無法滿足的需求方需求進行招標,搭建、運行平臺。然后,通過現有模式的運行打開利潤空間,給民營資本創造可參考的樣本,再以國退民進的方式,組建新PPP模式下的平臺主體。這樣可以調動民營資本積極性,提高整體經濟活力。
籌建期的資源整合。即通過整合企業需求、需求方需求等信息資源,為相關企業的扶持政策和養老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可行性依據。同樣為保證平臺的順利搭建,整合政府、企業的資金等資源,為平臺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又打破原有投資路徑,為企業投資公共養老事業提供新渠道。并根據需求以及投資的具體情況,匯總并數據化,形成籌建期需求―投資的數據庫,為平臺的推廣以及養老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數據支持。
籌建期資源的流動。平臺籌建期主要是信息、資金等資源的流動,確保實現兩方面目標:政策制定、招商引資。第一方面,通過信息的流動,實現政府政策的有效制定。政策制定主要包括政府從平臺獲取需求方需求,制定養老產業的相關扶持政策,以及政府從企業獲取企業預期與發展現狀,制定相關企業鼓勵政策。在此環節主要表現為兩個層次:①“政府―平臺―需求方”。需求方以信息流的方式向平臺反應需求方需求,平臺匯總后反饋政府,最終以政策等信息流的形式頒布。形成政府、平臺、需求方三者之間的信息互動,有效整合。②“政府―平臺―企業”。在上述信息互動中,政府明確社會養老需求的基礎上,企業將通過信息流的方式向平臺反應其實際經營能力、服務范圍、參與積極性等,平臺接受、整合、處理、匯總信息后,將信息流文字化反應到政府,政府再根據以上情況制定相應的鼓勵性政策和補貼,分別以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方式反饋企業,形成因地制宜的政府、平臺、企業三者之間資源、信息整合的無縫銜接。第二個方面,通過信息、資金等資源的流動,實現政府的招商引資,初步完成平臺的籌建工作。其中,信息流、資金流的流轉主要依靠PPP模式的合作,在此環節,政府將為自己尋找平臺籌建、運行的合作伙伴,也將通過招標的方式為需求方尋找提供服務的企業,具體包括兩個環節。①該平臺采用PPP模式組建“政府―民營資本”的籌建團隊,這樣既能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也能進一步的提高社會經濟活力,為民營資本運營公共領域提供新渠道。由于PPP模式是政府將部分責任以特許經營權的方式轉移給民營資本,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模式。因此,在該環節平臺籌建團隊的建立主要通過政府、民營資本明確簽署的權利與義務等信息流的協商完成。其中民營資本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政府面臨的社會焦點,以信息流的形式提供合作意見,政府再明確兩者間權利、責任后,以信息流的方式與民營資本進行協商,最終實現雙方認可的合作框架,構建成平臺籌建團隊。②平臺根據政府―平臺―需求方中的總需求與政府以信息流的方式協商制定招標準則,進行招標。最終,經嚴格篩選確定中標企業。并通過資金流、信息流等形式與企業確定合作關系。
(2)平臺的運行。平臺運行期主要是信息、服務、資金、人力、物力各類資源的協同運轉,主要達到兩方面目標:解決需求方需求、信息反饋優化平臺運轉和政策制定。
第一方面,通過信息流、人流、物流、資金流、服務流等資源的流轉解決需求方需求。具體而言,①需求方通過智能穿戴產品或電話向平臺提供需求等信息流;②經平臺云計算數據中心接受、識別、處理、指令化最終以信息流的方式傳遞到企業;③由企業根據平臺傳達的信息指令,整合自身人力、物力、服務等資源,為需求方提供服務;④當需求方接受資源后,企業、需求方與平臺間存在信息反饋,需求方將通過信息流的方式反饋給平臺和企業,促使企業能更好的制定發展規劃,平臺能得到一手的養老需求,企業也將通過信息流的方式與平臺反饋服務的實際情況。
第二方面,通過信息流、資金流等資源的運轉,優化現有政策以及平臺運轉模式。具體而言,①平臺將實際運行中企業、需求方反饋的信息進行匯總、甄別、處理形成信息化報告,傳遞給政府;②政府對養老的實際需求以及原有政策的不足,進行平臺和政策的優化,再通過信息流的方式對外公布。
四、 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養老需求、養老現狀搭建了整合各類資源的大數據智能化養老服務平臺,為養老“供給”“需求”的再平衡提供參考,而該平臺的有效運行依然需要監管部門實施的過程中提供保障,即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各方力量,同時優化行政流程,加速政策落地,另外還需要各參與方共同加強平臺監管,確保信息安全,保障平臺的持久運行。
參考文獻:
[1] 張川川,陳斌開.“社會養老”能否替代“家庭養老”?――來自中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證據[J]. 經濟研究,2014,(11):102-115.
[2] 高寶華,陳軍清.對整合資源發展我國養老產業的路徑思考[J].金融經濟,2015,(14):9-11.
[3] 曾敏剛,朱佳.環境不確定性與政府支持對供應鏈整合的影響[J].科研管理,2014,(9):79-86.
[4] 皮建才.中國地方政府間競爭下的區域市場整合[J].經濟研究,2008,(3):115-124.
[5] 張蘇,王婕.養老保險、孝養倫理與家庭福利代際帕累托改進[J].經濟研究,2015,(10):147-162.
行動計劃共提出“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先進制造”等13大類內容,并提出2017年和2020年兩個目標。2017年的目標為互聯網創業創新體系初步建立、互聯網與產業加速融合、互聯網應用與服務基本普及。
具體包括,全省建成互聯網創新孵化基地5個,培育創新型互聯網中小企業超過1000家,建成互聯網經濟創新示范區5個,初步建成珠三角國家互聯網自主創新示范區。
互聯網新業態快速發展,全省形成產值規模超10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4個,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互聯網骨干企業達30家。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5.6萬億元,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4300億元,云服務產業規模達到1600億元。
全省網絡購物普及率達68%。網絡貸款總額超過3000億元。縣級以上政府行政審批事項網上辦理率達85%,社會服務事項網上辦理率達75%。醫療機構信息共享率達80%。
“互聯網+”使社區生活更便捷
行動計劃提出“互聯網+現代交通”,推廣電子不停車收費、公共交通一卡通、移動支付、電子客票和電子檢票,提升交通支付智能化水平。開展城市“潮汐車道”、“掌上車管所”、“智能停車場”等便民服務,推廣廣州“行訊通”系統,開展在線交通信息、出行路線規劃等服務。
“9073”模式下的智慧養老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著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齡化過程,中國社科院的《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統計數據指出,2013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2億人,2025年到2030年中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國家。現在“421”或“422”的家庭越來越多,從家庭結構看主要是呈現倒三角形的模式,傳統依靠兒女養老模式是支撐不起來的。這就意味著社會化服務需求會大量釋放,養老服務產業未來可能是指數級增長。
業內人士預測,到2020年,養老服務就業崗位將超過850萬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護理服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養老服務業增加值在服務業中的比重將顯著提升。
傳統上,我國養老主要關注硬件投入,比如養老機構、養老床位,截至2013年底,中國的養老機構大概有4萬個,床位近400萬。民政部提出,到2020年中國每千名老年人養老機構存位數將達到35-40張,養老服務設施將覆蓋所有城市社區90%以上鄉鎮和60%以上農村社區。這個數字無疑不讓人興奮,無論從需求數量還是質量看,健康養老產業的供求缺口越來越大,現有的投入方式、運作模式已顯得非常不足。
由于普遍的倒三角家庭結構和機構養老的不現實,各地政府也提出了“9073”的養老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養老,7%的老人在社區養老,3%的老人在機構養老,將來絕大部分的老人會在自己的家中養老。一些能夠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幫助的智能化產品也開始進入老年人的視野,養老智能化的市場需求也在快速地打開。
目前勞動力成本提高的壓力較大,行業也面臨著用工難,靠技術提升服務的品質、降低成本,就變得非常重要。在智慧城市的七大構成中,其中有一個叫智慧生活,智慧養老應該歸入其中。
目前階段,智慧養老一個可行的途徑是對養老機構進行信息化改造,增強其輻射力,讓周邊老人在家就能享受智慧養老服務。為研究探索養老機構對周邊社區老人開展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民政部正在組織實施國家智能養老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
智慧養老的平臺式創新
智慧養老產業創新主要集中在商業模式創新,其創新集中于三個領域。第一是養老平臺經濟和相關企業。平臺經濟提供一攬子服務,一些具體服務可由各個企業來做,直接面向老年客戶,這種服務平臺可以通過各種信息化的手段建起來。第二,需考慮PPP模式的實現路徑,養老產業和社區、基層政府能夠合作建立起這種模式非常關鍵。第三,是個性化服務,特別是個性化醫療問題。
在智慧養老的商業模式中,智慧養老平臺是一個核心。這個平臺其實就是一個虛擬養老院,利用呼叫中心的技術,建設了一個相當于一個城市的網絡社區平臺。老人只要注冊到這個平臺上,把一些信息錄入進去,當老人有需要的時候只要給虛擬養老院的平臺打電話,接線員的面前就會顯示這個老人的各種信息,并且根據這些信息給他配置各種服務。具體來說,就是老人如果有什么服務需求的話,平臺這邊就會有很多加盟商或者他們的自營商提供比如買米、買面等各種基本的生活服務,甚至是陪聊也都可以。這種虛擬養老院,成本較低。如果去投資建設一個床位,代價太高,按照養老機構目前的床位建設費用估算的話,大概是15萬到25萬一個床位。
智慧養老平臺,是將傳統的機構養老搬在了網上,將遠程醫療、健康監護和生活監護資源從固定的時空范圍內釋放出來,讓老人觸手可及。其核心是線上和線下的結合,線上是網絡平臺,線下是社會化服務。
有了這個平臺后,老人或者家屬雖然不在養老院也進行登記注冊,同樣享受養老院的服務。護理人員可以到家里進行護理,床位分散到每個家庭中,通過智能養老平臺進行管理。
其實這個養老平臺就是解決如何為老年人提供標準化的服務,把不同的資源進行整合。
智慧養老平臺還與線下實體養老院進行合作,青島百靈就是這樣一家智慧養老平臺,目前該平臺跟青島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已經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第一步,青島百靈對養老院進行智能化的改造,比如打造網絡、信息化平臺,提供醫療、監護、定位、點餐等服務;第二步將跟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家政公司、基層衛生機構進行整合,為老人居家養老提供服務。
被忽略的“銀色人才”
除了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層面,智慧養老的內涵還包括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層面。智慧養老可以讓老年人的智慧也得到再次的利用和發揮,通過網絡技術以及社交網絡平臺,利用老年人的經驗智慧,發掘銀色人才的價值,使老年人煥發人生第二青春。通過利用老年人的智慧、經驗和知識,去幫助解決一些政府、企業乃至各行各業遇到的難題,發揮老年人的作用,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價值。
比如國內第一個針對老年人情感交流和知識分享的平臺――老友幫網站,在這個平臺上,有微博、博客,可以寫回憶錄。實際上那些低齡的老人,他們有很多的經驗和很多的智慧。如果用的好的話,可以有效幫助解決我國即將出現的人力資源短缺問題。
如果是某個企業遇到一個技術疑難問題,它可以把這個問題發到這個平臺上。比如一個化工企業遇到技術問題,而一位老人本身是一個在化工領域有多年技術積累和經驗的人,或者是化工方面一個具有組織能力的專家,他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經驗或者老友幫這樣的經驗分享平臺把全國的化工專家組織起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一個理念的創新,借助這樣的平臺,這些老人資源就能夠得到很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