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規避概念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30 14:58: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風險規避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風險規避概念

篇(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早已經成為了繁榮市場經濟的主力軍。特別是近年來,各類中小型企業的不斷壯大給國家帶來了大量的稅務收入。因此,在新時期下,稅務的稽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企業應該正確應對稅務稽查的各項工作,并規避其中存在的風險。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保持持續健康的發展趨勢。

一、企業稅務稽查風險規避的問題

(一)對稅務風險規避概念模糊

目前,我國的很多企業在稅務稽查風險規避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其中對于稅務風險的規避概念不明確就是一大主因。首先,我國本身的稅務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就存在不健全的問題,這給很多企業避稅帶來了法律漏洞。但是追究其法律依據,這些企業“鉆空子”的行為并未違法,這就是我國目前法律制度的尷尬所在。但是規避稅務風險與鉆法律的漏洞而進行避稅的行為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規避稅務風險是在保證企業正常納稅的前提下對其的一種保護。短時間內看,好像國家的稅收收入受到了影響,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有利于國家經濟發展的。因此,企業在規避稅務稽查風險的時候應該對其概念進行準確定位,這里的規避風險并不是讓企業利用法律漏洞進行逃稅。

(二)管理層缺乏稅務風險意識

2008年以前,我國開始實行稅收制度的改革工作。改革后,我國稅收征管制度等變得越來越嚴謹,很多之前存在的漏洞在這次的改革中得到彌補。但是很多的企業對于這些法律層面上的變化卻是知之甚少,故而造成了很多因稅務風險而帶來的損失。這些都是企業管理層對于稅務的風險意識認識不夠而造成的。其對于稅務存在的潛在風險不重視,如果讓這些風險任其發展的話,企業多年經營的成果甚至會毀于一旦。

(三)內部監督機制缺乏

目前,我國的很多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其內部的財務監督管理機制是非常不科學的。很多企業只有少數幾個財務人員,而且大都身兼數職,并不是專業的辦稅人員。企業的管理層對于稅務的管理也完全不懂,對于辦稅人員的業務能力無從判斷。此外,還有很多企業的稅務風險控制工作完全交由財務人員進行,管理層對其進行的監控力度很薄弱,這些都或多或少的造成了我國大部分企業稅務風險應對能力較差的現象。

二、企業稅務稽查的原因分析

目前,企業稅務稽查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領導交辦的任務。一般情況下,下屬對于領導交辦的事件都會全力以赴的去完成。所以,領導交辦的稅務稽查項目往往是進行稅務稽查的一大原因。二是,舉報。這里所提到的舉報包括很多種類型,針對于不同的舉報,稅務稽查的方式應該是有所區別的。三是,專項檢查。這是由國家相關部門牽頭進行的專項檢查活動,一般一年有幾次,涉及一些重要的企業或者是行業。很多的專項檢查中都會查出不少的違法犯罪事件。四是,當地開展的稽查行為。當地開展的稅務稽查行為由稅務稽查局對各個企業的賬目進行審查,以達到稅務稽查的目的。五是,對于企業的納稅情況所進行的評估。稅務稽查后,對于查出的一些問題賬目企業要及時進行修改和調整,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方法。

三、企業如何正確的應對稅務稽查及防范風險

(一)做好涉稅事項自查自糾

企業想要正確應對稅務稽查工作,避免稅務風險,需要做好涉稅事項自查自糾。第一,應該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企業應該繳納的稅種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對于各種稅收應該繳納的金額做到心中有數,并按照要求按時報稅交稅,不要延誤時機。企業的財務稅務人員應該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并注意知識的更新,緊跟時代的步伐對于一些新出臺的法律法規要予以及時學習。如果企業遇到一些特殊的稅務行為應該及時與當地的稅務部門進行溝通,以求問題能夠得到圓滿的解決。第二,企業面對稅務稽查工作應該給予積極主動地配合。這樣既能保證檢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又能讓企業財務人員得到充分鍛煉。

(二)重視日常賬務處理和稅務管理

企業要想做好稅務稽查,規避稅務風險,就應該重視平時的賬務問題并嚴格內部稅務管理制度。做好日常的賬務管理,一旦面臨稅務稽查,企業也會從容不迫的進行面對和處理,不會因賬目不清楚而承擔一些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

(三)重視日常業務流程的涉稅風險管理

為了能夠很好地規避稅務稽查中的各種風險,企業在日常經營管理中應該對日常業務流程中涉及到稅務風險的地方予以格外的關注。企業應該建立一整套的涉稅風險管理體系,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這些日常涉稅風險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稅務稽查中出現的各種風險。

(四)建立撰寫高質量的納稅自查報告

面對可能存在的稅務稽查風險,企業應該嚴格做足自查自糾工作。通過日常工作中的自查自糾,找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風險。特別是近年來,稅務局要求的稽查項目越來越多,對于這些項目企業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自查自糾環節結束后,企業必須要求相關人員就自查的結果撰寫一份高質量的納稅自查報告。報告的撰寫是自查工作的總結與匯總,作用非常巨大。

(五)正確使用實地稽查過程中的陳述申辯權

企業在面對稅務稽查過程中,可能會被國家相應部門要求進行約談。在這個環節中,企業應該善用其被賦予的陳述申辯權。在承認自己企業問題時,要采取恰當的自我保護措施。

四、結束語

現代企業在進行經營的過程中不但要適應市場環境的考驗,還必須具備應對稅務稽查的能力。企業應該對在稅務稽查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防患于未然,并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以保證企業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文章編號:1003-4625(2008)10-0105-5 中圖分類號:F833文獻標識碼:A

全面風險管理是目前風險管理發展的最新趨勢,它是一種站在整個公司角度進行的整體化風險管理方式,我們平時見到的公司風險管理(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或整體風險管理(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也是指全面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一個公司的風險來自很多方面,比如,一個保險公司可能會面對由需求變化、利率變化、資產價格變化等帶來的種種不同風險,最終對公司產生影響的不是某一種風險,而是所有風險聯合作用的結果,所以只有從公司整體角度進行的風險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目前關于全面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主要有以下兩大類:第一類是基于組織結構體系全面風險標準化度量的全面風險管理方法――ERM(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ERM的概念是由美國最大的幾家銀行和證券公司最先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從企業整體的角度,對整個機構內部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和業務環節的各個種類的風險進行通盤管理。ERM 要求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各種風險、各種風險所涉及的金融資產與資產組合(利率、匯率、股票、期權等)以及承擔具體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進行全面有效的整合風險管理。第二類是基于風險決策因素的全面風險管理理論――TRM。TRM(Total Risk Management)是從風險決策角度提出的另一種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從系統決策的角度出發,引入風險管理策略的三因素概念,這三個因素包括概率(Probability)、價格(Price)和偏好(Preference)因素。風險管理的目標是謀求三要素(3P’S)的最優均衡。目前TRM還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建立如此龐大而復雜的TRM系統現在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相對TRM理論而言,ERM具有良好的現實可操作性,本文所講的全面風險管理指的是ERM。

一、全面風險管理經典文獻回顧

(一)國內(中文)文獻回顧。陳秉正(2003)在其著作《整體化公司風險管理》中論述了風險管理概念的演進、風險管理與企業價值、風險管理與資本管理以及風險管理的各種策略,并對整體化風險管理進行了展望。文章主要是融合了Shimpi(2001)的《整合性公司風險管理》和Doherty(2003)的《整體化風險管理》兩本風險管理巨著的精華,論述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陽(2006)《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框架》一書從金融機構的風險角色分析入手,歸納了風險的概念和性質,并從金融機構的角度論述了現代風險管理的內涵和特征,以及現代風險管理框架體系的構建。該書的特色在于對風險角色的分析和風險、風險管理概念的歸納,但作者只是提出了現代風險管理的框架體系構建,并沒有關于風險管理的實證分析和風險管理框架的具體應用。(美)尼爾?多爾蒂(Doherty, Neil. A.,2003)《綜合風險管理――控制公司風險的技術與策略》,這本由陳秉正,王在2005年翻譯的風險管理著作認為隨著近年來衍生金融市場的快速成長以及金融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加上保險市場開始重視在保單內容的設計上將可保風險與財務風險相結合,因此,當前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是反映公司的理財能力和增加公司的價值。整合型風險管理是結合保險與金融工程技術,利用創新性避險工具來管理公司的風險,包括可保風險(Insurable Risk)、財務風險、營運性風險和事業風險(Business Risk)。Doherty, Neil. A.還認為考察風險的成本是進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基礎,因此對風險的成本做了深入分析,并考察了容易產生風險成本的公司結構特征,指出改變公司的結構特征同規避風險一樣屬于重要的風險管理策略。該書對如何利用簡單的和復雜的財務杠桿對風險進行管理,包括應急性融資工具的分析在全面風險管理領域是一個創新,增強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可操作性。賴志仁(1999)在《風險管理與全球保險之未來趨勢》一文中論述了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產業間的合并和企業并購行為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保險、銀行、共同基金、資本市場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金融商品之間的差異性變小,替代性變強。因此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不能繼續局限于傳統的方式,而應該從公司整體的視角上開發一種綜合的風險處理方法。該文章還指出多種避嫌工具的風險管理策略會成為未來的潮流,但并沒有具體說明企業應該如何整合這些避險工具來處理公司所面臨的風險。潘國臣等完成的文章《整合風險管理與會司價值》(2006)指出,新興風險管理工具有資產避險、負債避險和權益避險三種,這三種避險工具的價格分別為、和,并且三者的關系是>> 。如果采取避險措施之前的資產與負債額分別為與,則在資本結構已經是最優的假設下,采用負債型避險方式對資本結構的沖擊是最小的,其次是權益型避險方式,而資本型避險方式對資本結構的沖擊是最大的。若是分析損失后對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則單純使用資產型或負債型避險工具都是不利的,應該綜合運用多種避險工具。但文章并沒有就該理論進行實證研究。

(二)國外文獻回顧。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研究部在其著名期刊《Sigma,No3/2005》發表了《產險業資本承保與價值創造的實踐》①一文,該文章指出:影響產物保險公司的資本成本因素是投資活動與承保風險的組合。而公司價值比較高的產險公司的承保利潤波動較小,這些公司都有較好的風險選擇、風險分散與再保險安排,或者使用了創新的風險轉移技術。這篇文章的特點是從實證角度出發驗證了風險管理提升公司價值的重要作用。Shimpi(2001)年的著作《整合性公司風險管理》中提到:風險就像一頭大象,傳統的風險管理就像盲人摸象,“雖然每個人都摸對了一部分,但總體上來講還是錯的”。書中對于傳統個別的風險管理與創新整合型風險管理做了比較,其中包括:資本管理與風險管理;公司財務與保險;財務長與風險管理人;眾多個別風險與整合風險;眾多個別市場與整合的市場。并對整合前后的風險管理效果進行了論述。該書與Doherty(2003)②的著作是學術界公認的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領域中最經典的兩本著作,兩本書的著重點不同,內容各有千秋。Doherty(2003)主要論述了各種創新型避險工具的運作與風險分析。Meulbroek(2002)在其論文“A Senior Manager’s Guide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中強調現代風險管理的觀念不應該局限在可保風險暴露單位上,而應該關注會影響公司價值的所有風險,包括營運風險、法律責任風險、財務風險、投資風險、稅收負擔風險、監管及合規風險等。并提出了處理風險的三大基本原則:一是修正公司的營運方式;二是調整公司的資本結構;三是選擇適當的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產品)。以此來適應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的變化。Meulbroek認為應該用最具成效的方法達成風險管理的目標,使企業在遭受不可預測的意外損失時,可以及時獲得融資資金,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甚至進一步發展。Culp(2002)的兩篇文章認為,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本來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但長久以來的公司財務處理方法總是將兩者分開來管理,這不僅浪費了資源也損失了管理的效率。Culp建議公司應該采用整體化風險管理,利用創新型金融避險工具來管理風險對企業內部的現金流、盈余與資產負債表的不利影響,并避免非預期損失事件實際發生時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巨大的沖擊。

二、全面風險管理產生的基礎

全面風險管理涵蓋的范圍很廣,它是在圖1所示的三個理論與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內容涉及保險、財務套期保值、投融資、杠桿管理、薪酬設計甚至稅收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③

首先是風險管理與保險理論的發展。風險管理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管理“可保風險”而出現的。Robert Mehr和Bob Hedhes于20世紀60年代建立了可保風險管理的基本框架。之后,可保風險管理又有了一系列的創新,比如有限風險計劃;保險公司自身的資產負債管理;以及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捆綁式保障保單,這種保單不僅包括傳統的可保風險(財產和責任風險),還包括財務風險(如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從而打破了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障礙。

其次是衍生產品市場和金融工程理論的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金融創新高速發展的時期,其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基礎主要是馬柯威茨的資產組合管理理論、夏普和羅斯創立的資產定價模型以及布萊克和舒爾茨創立的期權定價理論。衍生產品和金融工程的發展不僅豐富了風險管理用于套期保值的工具,還為公司其他的風險管理策略提供了方便。公司不僅可用衍生產品對特定的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還可以將衍生產品嵌入到公司的負債和權益里。而新近發行的巨災債券和非傳統風險轉移工具(ART)則是直接出于風險管理的目的而出現的。

再次是公司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開始關注風險對于公司價值的影響,1976年David Cummings通過對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進一步分析,說明了公司是如何通過對風險進行保險而實現價值最大化的;Mayers和Smith(1983)又基于風險給公司帶來的摩擦成本,提出了更新的公司風險管理理論(關于風險的成本,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有詳細的論述),即風險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可以使風險管理成為一個增加公司價值的過程。針對風險的成本解釋, Doherty Neil A.(1985)又提出了管理風險的“對偶策略”,即公司既可以通過降低風險又可以通過調整財務或組織結構、改變杠桿作用的方式來減少風險的交易成本。

三、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這里主要介紹美國COSO委員會和GARP組織提出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一)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①。COSO全稱為“發起機構委員會”(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它是一個自愿性質的私營機構,致力于通過商業倫理、有效的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來提高財務報告的質量。2004年9月,COSO委員會正式了《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目前已受到國際企業界、金融界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新的《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對全面風險管理給的定義是: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企業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企業戰略制訂并貫穿于企業各種經營活動之中,目的是識別可能會影響企業價值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于企業的風險容量之內, 并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稱REM框架)力求實現以下四種類型的目標:戰略目標―高層次目標,與使命相關聯并支撐其使命;經營目標―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企業資源;報告目標―報告的可靠性;合規目標―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包括八個相互關聯的構成要素,這些要素來源于管理當局經營企業的方式,并與企業管理過程整合在一起。這八個構成要素分別是: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企業風險管理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曾經有效的風險應對方式可能會失靈,控制活動可能會變得無效或不再被執行,企業的目標也可能發生變化等。面對這些變化,管理者需要通過控制手段,以確定企業風險管理的運行是否持續有效。監控可以通過持續的管理活動、個別評價或者兩者結合來完成。ERM框架有如圖2所示的三個維度:第一維是企業的目標,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第二維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八個要素,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和交流、監控;第三維是企業的各個層級,包括整個企業、各職能部門、各條業務線及下屬各子公司。ERM三個維度的關系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八個要素都是為企業的四個目標服務的;企業各個層級都要堅持同樣的四個目標,每個層次都必須從以上八個方面開展風險管理活動。該框架適合各種類型的企業或機構的風險管理。

(二)GARP全面風險管理框架②。GARP(全球風險專業人員協會)成立于1996年,是在英國老牌巴林銀行倒閉、全球風險重要性開始凸現的背景下由風險專業人士倡議產生的專業組織。GARP認為全面風險管理所要做的是了解從金融機構活動中所產生的全部風險同時去有效地管理這些風險,因而一個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案會平衡風險管理結構和質量方面的問題。基于這一認識該組織認為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應該包括策略、程序、基礎設施和環境四個模組以及它們之間的融合(如圖3所示)。

GARP認為,風險管理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六點: (1) 把交易策略和風險管理策略結合起來,這樣可以確保企業在預測并分散風險方面的優勢;(2) 建立風險管理過程,這個過程要便于公司組織內部對風險管理的理解和實施,并能主動支持公司的風險管理策略; (3) 通過在組織人員指導和風險行為的支持系統之間的合理安排來提高風險管理的水平; (4) 對各種類型的風險進行理性和動態的劃分,合理地反映公司商業策略和外部市場環境所對應的風險;(5) 建立一個風險和行為的衡量系統,這個系統要透明、可信、及時,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以實現個人行為與企業目標以及風險管理目標的統一;(6)強化組織的風險管理意識,重視風險管理的質量和持續性,提高企業風險承受的能力,滿足顧客要求和增加股東收益。GARP全面風險管理的四個模組協調合作,共同負責完成以上六項風險管理任務。實際上GARP方案與COSO的ERM框架并無實質區別,GARP方案囊括了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的要素,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和交流、監控,并做了重新組合,更進一步來說,策略是中心,風險管理基礎設施、過程和環境是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三大平臺。

四、全面風險管理的四種基本策略①

全面風險管理策略針對的不是單個風險,而是整個公司的風險剩余,它包括下面四個基本策略。不論風險的來源如何,也不管風險是增加了稅收成本還是財務困境成本,只要風險對公司價值產生了影響就可以使用這四種風險管理策略來管理風險。

(一)資產規避策略。“資產規避”可以定義為用一項資產為其他資產所存在的風險提供規避。資產規避策略的思想是:一個包括了基礎資產和規避資產的投資組合可以有很小的風險甚至沒有風險。比如投資組合F,一定量的資金$被投資于兩項資產。第一項是基礎資產,每投入的一美元的回報為AB;第二項資產,即規避資產,每一美元的回報為AH。資金$按{1h}分配于兩項資產,并且兩項資產的相關系數ρBH為負,在接近-1的極限時規避效果最好。

資產規避:F= $(AB+hAH) 0>ρBH≥-1(1)

如果ρBH=-1,則存在某個規避率h*使得投資組合不存在風險,此時COV{ $(AB+hAH) }=0。

再保險保單是保險人采用的一種傳統的資產規避形式。新型的資產規避工具是巨災期權,巨災期權是根據保險公司所要求的指數價值而制定的期權,當指數達到預先設定的指數值(執行價格)時,保險公司就可以獲得一筆支付報酬。資產避險核心思想是當基礎資產遭到損失時可以通過另一項資產的獲取來彌補,當然中間涉及規避費用的問題(再保險保費或期權價格)。

(二)負債規避策略。與資產規避策略不同,負債規避是在資產負債表的相反方面實現的,即用一種負債的免除來彌補基礎資產的損失的風險管理策略。這樣,投資組合包括的就不是規避資產,而是基礎資產和規避負債的組合。

負債規避:F= $(AB-hLH ) 0

如果ρBH=1,則存在某個h使得投資組合不存在風險,即COV{$(AB-hLH )}=0。許多新型的風險管理策略,如目前市場上存在的股票期權和巨災債券都屬于負債規避。

(三)股權規避策略。全面風險管理的目的包括避免風險帶來的各項成本,保值公司對突然損失的融資能力和對投資機會的籌資能力。除了獲得外部資本注入和借債,還有另一種方式可以達到這些目的,那就是損失后的股權融資。當損失事件發生后,公司為損失或投資機會籌措資金的難易程度以及資金使用的成本取決于損失事件的嚴重程度、公司的特許價值以及當時金融市場的環境,而公司所關心的一是資金需求數量和成本,二是損失后的杠桿水平。股權融資可以滿足籌資需要,而且不會增加杠桿率。雖然債務融資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但會增加杠桿率①。當一個公司現有的流動資產無力支付投機性損失(流動性危機),而公司其實還具有一定數量的特許價值,這時候采取的資本調整措施實質上是特許價值的一種變現。

股權規避策略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簡單的損失后權益融資。這種策略的一個特征就是新的權益資本的可發行價格會由于損失而降低。第二個策略是保險人購買其自己股票的一個看跌期權,這個期權可以在預定規模的損失發生后被執行。這些新的工具已經在市場上發行的“巨災看跌期權”中被使用。

(四)杠桿調節策略。風險的成本可以通過降低風險或減少風險的交易成本兩種方式降低,這是新型風險管理的“對偶性”特征,也是我們進行風險管理策略時考慮問題的兩個基本方向。其中減少交易成本的策略可以叫做風險調整策略,而對杠桿率的控制是最重要的風險調整策略,它可以用于降低任何風險來源導致的風險成本,是典型的全面風險管理策略。杠桿調節策略可以用來處理財務困境成本,貸款人和剩余權利要求者之間成本等。此外,如果發生了突然的損失,公司將發現由于杠桿率的降低使得公司在資本市場上處于有利的位置,或者對已破壞資產進行重購,或者對新方案進行融資都變得相對容易。

杠桿調節策略顧名思義是對公司財務杠桿水平的調節,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都屬于杠桿調節的范疇,只是由于近年來風險管理領域的創新都集中在新型規避工具的使用上,這些新型工具又都屬于股權或負債型避險工具,所以把這兩種工具單獨拿出來介紹以示重視。除了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杠桿調節策略涵蓋的內容還很多,比如紅利政策的制定、債務和權益間的轉換等,這屬于更廣泛的公司財務管理的領域。

參考文獻:

[1]Culp, C.L., (2002, Spring), Contingent Capital: Integrated Financing and Risk Management Deci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Culp, C.L., (2002, Winter), The Revolution in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A Decade ofInnovations in Process and Product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3]Doherty, N.A.,(2003).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edition. The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

[4]Meulbroek,L.K.,(2002).A Senior Manager’s Guide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5]Shapiro,Alan C.andSheridanTitman(1985).“An Intergrated Approach to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Midland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3,#2,41-56.

[6]Shelor,Roger M.,Dwight C. Anderson and Mark L. Cross(1992).“Gaining from Loss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 Stock Pric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1989 California Earthquake”,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5,476-488.

[7]Shimpi,P.A.,(2001).Integrating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NY:Texere LLc.

[8]陳秉正.整體化公司風險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3.

[9](美)尼爾?多爾蒂著.陳秉正、王譯.綜合風險管理―控制公司風險的技術與策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10]陽.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框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11]潘國臣等.整合風險管理與公司價值[J].保險研究,2006,(9).

[12]賴志仁.風險管理與全球保險之未來趨勢[J].風險管理學報,1999,(2).

篇(3)

一、前言

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無論開展何種經營管理活動,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不過,在運營過程中,伴隨著利潤而來的還有法律風險,如果不能對風險和收益問題進行有效處理,必然會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重視法律風險,做好風險識別和防控工作。

二、企業法律風險的相關概念

企業的法律風險實際上并不固定,而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概念,根據個人的理解和認知,存在著不同的解釋。在2011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了《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指南》,對企業法律風險作出了明確的定義:企業法律風險是指基于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由于企業外部環境及其變化,或者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作為或不作為導致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目標的影響。

企業法律風險具有幾個比較顯著的特征,首先,企業是風險的主體,引發風險的原因是法律環境的變化或者在經營管理中沒有遵循相應的法律法規;其次,企業法律風險可以被認知和控制,不過一般會帶來一定的損失,也無法通過投保的方式規避;最后,企業法律風險存在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與其他風險相互交叉。

三、企業法律風險的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分析和應對的基礎,對于企業的穩定發展意義重大。企業管理人員必須立足自身的經營發展狀況,對可能影響企業發展的風險進行識別和分析。風險識別通常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識別模式,而想要保證識別的效果,就必須合理選擇風險識別方法,當前比較常見的風險識別方法有幾種:

1.頭腦風暴法

主要是立足企業預期管理目標,在一個相對輕松的會議環境中,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大膽抒發自身的意見,提出風險識別與風險管理的觀點,通過總結分析,形成完善的風險識別機制。

2.標桿分析法

將企業經營管理中涉及到的各種風險因素與相似企業進行對比,借鑒其成功經驗,引入有效的風險識別和治理方法,以彌補自身的不足。想要實現這一點,企業必須及時更新觀念,了解行業動態變化,選擇好標桿企業,做好必要的數據收集工作,以方便進行比對分析。

3.全場景分析法

從企業的具體發展情況著手,對運行、管理、業務等單元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結合數據、圖表以及想象推測,對企業未來可能遇到的風險問題進行預測,識別引發風險的關鍵因素,判斷風險可能造成的影響。

4.歷史事件分析法

主要是針對企業以往出現過的風險事件進行歸納整理,通過深入剖析,得到風險的誘發因素、發生概率、影響程度表以及應對措施,從而為風險的識別和管理提供參考。

四、企業法律風險的優化

企業法律風險本身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而想要將風險控制在企業能夠承受的范圍內,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采取合適的方法和措施。具體來講,對于企業法律風險的優化和應對,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四種:

1.風險規避

如果法律風險的影響較大,一旦發生會導致企業遭受難以承受的巨大損失,則必須切實做好防范工作,盡可能對風險進行規避。不過,想要規避企業法律風險,就表明企業必須嚴格約束自身的行為,主動放棄某種機遇,或者需要付出較大的控制成本,因此,在采取風險規避措施時,通常都是企業可能會面臨嚴重的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如職務侵占罪、抽逃出資罪、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等,其所引發的影響和后果要遠遠大于企業的利潤,必須做好風險的規避。

2.風險控制

當一種法律風險難以完全避免,或者風險避免及轉移的成本過高時,企業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對風險進行控制,降低其發生的可能性,或者在無法避免風險發生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風險影響的范圍和破壞程度。例如,員工在上下班或者工作的過程中,由于突發事故出現工傷,這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企業能夠加強對于員工的安全教育,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范工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

3.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是指企業通過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將自身可能遭受的法律風險轉移到另外的主體上,一般適用于法律風險難以避免,同時風險控制成本過高的情況。例如,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可以改變傳統直接雇傭員工的經營模式,由勞務公司通過勞務派遣的方式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營,這樣,如果員工出現工傷等風險,則可以將其轉移給勞務公司,或者通過購買商業保險的方式,將風險交由保險公司承擔。

4.風險接受

如果對于某種法律風險,既無法有效規避,也無法進行轉移或者控制,則需要從風險收益和成本方面進行考慮,若法律風險帶來的收益超過風險應對成本,則可以接受風險。一般情況下,在衡量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較低時,企業會采取風險接受策略,又或者明知道風險可能發生,但是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則只能去接受風險。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法律風險,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立足自身實際情況,做好風險識別和風險優化,減少和杜絕風險帶來的負面影響,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中圖分類號:F4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3-0089-02

技術為人類帶來方便與快捷的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生態失衡、資源枯竭和倫理喪失等問題。這不僅讓人們意識到,人類應用技術會帶來一定的風險。由于當今時代的全球化特征,各種風險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擴張,可以說,技術風險也相應地全球化了。但是,人們不會因為技術存在一定的風險而拒絕它為人類發展服務。我們只有理性地分析全球化時代技術風險的成因,并找到規避技術風險的途徑,才能使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人類而不是危害人類。

一、技術風險的概念及其在全球化時代的特點

(一)技術風險的概念

1986年貝克第一次提出“風險社會”概念,首次將“不確定性”引入了社會概念中,指出風險是當今社會的主要特征,即人類開始由以財富為主題的階級社會向以風險分配為主題的風險社會轉化。而技術作為一把利弊共存的“雙刃劍”,其弊端決定了似乎只要人們決定應用和使用某種技術,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諸如生命健康、生態、經濟、法律政策等風險[1]。可以說,我們當今生活的世界即呈現技術性的一面又具有風險性的一面。我國學者郭瑜橋等人認為:在宏觀上,技術風險是指在限定的時間范圍內,由于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導致人類及其社會可能發生的利益損失;從微觀上來說,技術是使主體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并取得收益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微觀上,技術風險是指特定主體從事某項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必然面對的遭受損失的可能性[2]60。在本文中“技術風險”則是指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結合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由于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帶來的難以預見的各類危險。

(二)技術風險在全球化時代的主要特點

1.生成的潛伏性。技術對人類發展的影響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從量變開始的,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同樣的,技術發展也會經歷這樣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技術風險的生成具有一定的潛伏性,技術風險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是難以預見的。

2.擴散的迅速性。技術在現代社會的傳播比以往更加便捷,所以技術帶來的風險擴散也更加迅速。科學無國界、技術風險也無國界,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和部門出現技術風險問題,都會隨之波及其他地區和部門,引發連鎖反應。

3.破壞的嚴重性。在全球化時代,技術風險已突破地域的局限,時常帶來一種全球性的災難。而且對人類社會造成的破壞相當嚴重。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破壞、核戰爭危險、德性在理性的僭越下退化、審美情趣的凝滯以及高精技術對人類倫理道德的強烈沖擊,令人觸目驚心[3]129。技術風險的這種破壞性也可能會影響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二、全球化時代技術風險擴散的原因

全球化不但改變了傳統風險的時空結構,而且增加了技術風險的來源,擴大了技術風險的影響。故此,我們應該深刻探討全球化時代技術風險擴散的原因,并且制定出規避技術風險的一些有效途徑。我認為,全球化時代技術風險擴散主要原因如下:

(一)技術風險意識淡漠

有些國家過多地考慮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正面影響,而對技術可能造成的負面危害注意較少,技術風險意識淡薄。自弗蘭西斯·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到丹尼爾·貝爾在《后工業社會來臨》中對后工業社會的詮釋,技術樂觀主義早已滲透到人們對待技術風險的觀念中。技術樂觀主義的實質是“技術崇拜”,其基本特征是把技術進步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這種背景下,技術風險所造成的社會或環境危害都顯得不再重要,科研組織、依賴技術成果的大眾等對技術發展和應用中潛在的風險喪失了警覺和預見。

(二)預測和防范技術風險的復雜性

由于技術風險本身具有一定的潛伏性,所以其影響通常在技術活動發生之后,甚至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有所暴露。例如,雖說應用轉基因技術,把生長素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等外源基因導入動物的、卵細胞或受精卵,可以培育出生長周期短、泌乳量高、皮毛品質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動物。但是,一些研究者認為,人工提煉和添加基因,可能在達到特定效果的同時,也積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這種毒素的積累是個相當長的過程,誰也不能確保這些改良品種沒有毒,這樣就增加了預測和防范這種技術風險的復雜性。

(三)企業界盛行功利主義

企業已成為現代社會的科研主體,而且科研隊伍相當龐大。有些國家的企業不可避免地會以追求功利化為目的,研發技術時可能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其可能對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超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標準,不顧人們的利益,超濃度、超量、超種類排放污染物。如果排放的污染物超過了環境自身的凈化能力,久而久之,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就會對人們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四)技術工作者倫理責任的缺失

技術工作者在具體的技術活動中,不僅要為其所在的企業承擔一定的工作責任,而且也應具備相應的社會責任意識,為其研發的技術是否對人類生存的環境和人類的身體健康帶來風險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是,有些國家的技術工作者,由于受傳統技術倫理中道德他律和私德意識的影響,只培養和鍛煉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專業能力,而忽視自己在技術活動中的倫理責任意識。故此,諸如銀行卡盜用、黑客非法入侵等高科技犯罪活動時有發生。

三、全球化時代規避技術風險的途徑

從技術風險擴散的原因來看,規避技術風險并非易事,而且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技術風險會層出不窮,日益增加。面對技術風險,我們既不能掉以輕心,又不能喪失信心,應該努力探究一些有效途徑,使技術風險對人類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我認為全球化時代規避技術風險的主要途徑如下:

(一)提高全人類的風險意識

面對現代技術所潛藏的巨大風險,每個國家都應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培養人們的風險意識。面對技術風險,人們應該事前預防,而非一味地事后彌補。所以,各國都應該盡早對其公眾進行風險教育,要求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技術可能帶來的相關風險,不斷地提高公眾對技術風險的認知水平,以便提高全人類的風險意識。另外,公眾自身應該避免技術崇拜,緊跟時代步伐,主動學習和掌握現代科技知識,提高自身科技素養。多數事實已經證明,危機發生時的恐慌及其造成的嚴重損失,大多是由于人們掌握的知識不夠和信息交流不暢所致。

(二)加強技術風險評估

技術風險評估是指對風險的發生概率、發生時間、持續狀況、風險后果等作出評估。完善的指標體系是保證評估的合理性、全面性和科學性的最基本條件[3]130。在全球化時代,由于技術風險的擴散原因是多方面的,技術活動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有可能產生風險,應對其不同階段所存在的可能風險進行評估,以增強對技術風險的防范。為有效發揮和增強技術對人類進步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只有加強對技術風險進行評估,才有可能減少和消解技術風險帶來的消極后果。

(三)企業界應提升社會責任意識

作為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個基本單位,企業自身的發展與其所處社會的進步密切相關。在全球化背景下,只講規模和經濟效益而不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將會喪失競爭力。我國一些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與國際競爭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企業在技術活動中,當自身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發生沖突時,往往逃避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而只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由此引發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因此,各國企業都應提升自身的責任意識,開發技術產品時兼顧社會大眾的利益。

(四)加強技術風險防范的國際研究和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技術風險擴散相當迅速,局部的或地方性的技術風險也有可能擴散到全世界。所以,要規避技術風險,必須依靠全球范圍內的協調行動共同應對,而不是依靠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單邊”行動。因此,各國政府和組織應該密切配合,積極參與有關技術風險的國際交流和合作,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共同規避技術風險,使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全人類的發展。

總之,在高度社會化的今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密不可分,技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享受著技術帶來的諸多便利,同時也面臨著技術帶來的各種風險問題。在全球化背景下,人類應該如何處理技術風險帶來的各種問題,進而如何更好地做好技術風險的防范與預測,是一項綜合的社會系統工程,迫切要求全球相關部門從長遠和全局的角度通力合作,在實踐中不斷地解決各類技術風險問題,使技術更好地造福于全人類。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 TU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工程項目建設是一個周期長、投資大、技術要求高、內部復雜、外部聯系廣泛的生產過程。在該過程中,不確定因素大量存在,并不斷變化,由此產生的風險常常影響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目前的建筑市場形式是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全面實施,施工企業的企業定額尚未完善,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招標人想要最大限度規避風險,必須抓住招標階段這一關鍵環節,實施精細化管理。

現在通長使用的招標文件基本上是由投標須知、評標辦法、技術標準和要求、合同條款、合同協議書、投標文件格式、圖紙、工程量清單、招標控制價、其他文件章節組成。其中投標須知、技術標準和要求、圖紙幾部分均應結合工程項目具體特點編制;投標文件格式則是按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中表格,結合工程特點編制;其他文件就是類似“廉政建設責任書”一類的格式文件了,本文對此不加累述,僅對工程量清單、招標控制價、評標辦法的編制及合同條款中部分內容、各章涉及的招標要求設定進行探討,筆者認為這是招標人規避風險的最關鍵點。

一、工程量清單編制如何規避風險

工程量清單計價本質是要改變政府定價模式,建立起市場形成造價機制。從2003年7月1日推廣工程量清單計價辦法以來,全部使用國有資金投資或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大中型建設工程在招標投標活動中應采用工程量清單計價。工程量清單招標淡化了標底的作用、提供了公平競爭的基礎、有利于投標企業的自主性、有利于建設風險的合理分擔。

對于“工程量清單”這一概念首先應有明確認識:工程量清單是把承包合同中規定的準備實施的全部工程項目和內容,按工程部位、性質以及它們的數量、單價、合價等列表表示出來,用于投標報價和中標后計算工程價款的依據,工程量清單是承包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按照招標要求和施工設計圖紙要求,將擬建招標工程的全部項目和內容依據統一的工程量計算規則和子目分項要求,計算分部分項工程實物量,列在清單上作為招標文件的組成部分,供投標單位逐項填寫單價用于投標報價;工程量清單,嚴格的說不單是量的概念,而是已超出了施工設計圖紙量的范圍,既有量又有完成該工作量相應的具體要求的清單概念。工程量清單必須依據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工程量計算規則、分部分項工程項目劃分及計算單位的規定,施工設計圖紙、施工現場情況和招標文件中的有關要求進行編制。這一階段的精細化管理體現在編制工程量清單前應對招標圖紙、招標文件要求的充分理解和對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的精準把握。

二、招標控制價編制遵循以下原則,應可以最大限度規避風險:

依據招標文件、招標答疑文件、清單文件,特別是對招標文件中相關總包分包界限劃分、專業工程整項暫估及材料設備暫估價的設定、相關的市場漲價風險約定、清單中的分部分項是關鍵。

招標控制價總價應與細節完全吻合。

控制價應包含招標文件要求投標人承擔的風險內容及范圍內的風險費用。

正確全面使用行業定額或地方計價定額以及相關的造價管理規定,同時對編制清單時用到的材料、人工、機械單價充分理解。充分理解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人工、材料、機械臺班消耗量采用地方當前定額耗量;

人工、材料單價先用當地建設主管部門的信息價,信息價沒有再用市場詢價的價格;

企業管理費、利潤的費率用當地政府公布的平均費率;

不可競爭的費率必須按政府公布的基數和系數計取,如安全文明施工費、規費、稅金;

政策允許浮動的費用,用上限;

暫估價、暫估項應計入控制價總價中

措施項按常規施工方案計算,若使用非常規方案需經過相關專家論證;

機械臺班費用根據工程具體特點和施工條件,本著經濟實用原則確定。

三、評標辦法編制規避風險應注意的問題:

措施項費用作為重點,方案與費用應對應,否則為無效標;

清單報價中不平衡報價應嚴格限制;

依法設置廢標條件,不可競爭費用競爭硬盤位廢標;

惡意投標,低于成本價報價設定必要條件加以限制。

四、合同條款及招標文件中各章涉及的招標要求設定規避風險應注意之處:

在招標要求中對總包和分包的界面劃清界限。

招標文件的合同條款中,投標人承擔的風險范圍及內容應明確,不能有無限風險由承包人承擔的字樣:

政府性的風險由發包人承擔;

技術性的風險由承包人承擔;

市場因素造成的如漲價、降價風險由承發包雙方共擔 。

清單錯漏項盡可能在答疑中解決,特別是分部分項工程量清單錯漏項問題,解決方案應在招標文件中有不要的說明。

對投標人的不平衡報價有必要的限制。

對開工后的索賠、簽證、變更、價款調整等活動程序在招標文件的合同條款中應有相應約定。

篇(6)

一、傾銷和反傾銷的概念

傾銷的概念首先被提出是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一書中。在這本書中,傾銷被定義為是一國的商品以比市場價格低很多的方式在另一國銷售,而供應商所在國的政府對這一行為是認可的,并在各方面給予激勵和補償。1884年美國國會將這個概念應用到國際貿易中,指出口商以比商品的正常價值低很多的價格在海外的市場上進行銷售,這樣的行為就被稱為傾銷。到目前為止,對于傾銷的概念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經濟學界也看法不一。例如著名的經濟學家雅各布?伊納認為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市場上出現的不同的價格差就是傾銷。其他經濟學家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同一時期內同一商品在進口國的價格比出口國的價格高,則存在傾銷行為。從法律層面講,國際上以及各個國家針對傾銷都制定了反傾銷的法律,因此才出現了傾銷這個詞,但法律上對傾銷的定義也是基于經濟學界對它的定義而產生的,指的是商品的出口價比它的正常價值低的行為。理解了傾銷的定義,那么進口國以及企業對傾銷行為的一種抵制就構成了反傾銷,而且他們會采取很多反傾銷的辦法,例如征收高額關稅等,并出臺各種反傾銷的法律法規。就國際范圍看,世貿組織是最大的反傾銷組織,很多相關協議都是以它的協議為藍本的。

二、反傾銷會計體系構建的現實意義

進入21世紀,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處于不理想的狀態,出現了很多貿易摩擦,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之后,很多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和企業,紛紛采用各種措施進行貿易保護,在此大背景下,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例逐年增多。但是我國企業在這些反傾銷調查和懲罰面前往往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應訴率很低,且應訴成本很高,這些都對我國企業造成了困擾。針對反傾銷調查,我們要準備大量的應訴材料,包括產品相關的成本、費用等的付款證明和發票,而且提供這些材料的準備時間非常短,往往準備不及時。世貿組織的規定是在30天以內,美國規定是30天,歐盟是40天,其他國家中最長也不超過45天。在這樣嚴峻的環境下,我國的企業應該做到有所準備,建立完善的應對機制,以快速有效地應對反傾銷調查。因此,應用針對反傾銷的會計自測系統對企業的應訴能力等進行評估,以贏得反傾銷訴訟。

三、涉外企業財務風險的含義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著各式各樣的風險,其中之一就是財務風險,它主要是與融資有關的風險。由于各種因素造成企業無法實現預定的經營目標,出現了企業在經濟上受損,預期收益減少等不好的情況。而涉外企業財務風險則是指在海外市場上所遭受的與財務相關的風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面臨著更加廣闊的市場,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風險,且由于我國市場的穩定性較弱,因此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更加復雜和嚴重。據研究總結,涉外財務風險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外匯風險大。涉外企業的交易常常是海外交易,因此所涉及的比重也比較多,不同貨幣間的外匯結算使得企業面臨著更大的外匯風險。第二,投資風險大。外貿企業投資的不止是國內市場,更面臨著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各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到企業投資收益,因此投資風險大。第三,資本運營風險大。涉外企業的產品中有很多面對的都是國際市場,因此在進行產品結構調整、生產和管理引進上的成本支出會更多,這樣也會使企業面臨更大的財務風險。要控制企業面臨的涉外財務風險,保證企業的資金、外匯結構、負債率、持有外匯額等合理,企業可以利用一定的負債率來提高資金收益率,但也要防止負債率過高使企業的生產經營面臨更大的財務風險。

四、我國反傾銷會計存在的問題

我國經歷的第一起關于反傾銷的訴訟是在1979年,在過去的三十年間,針對我國商品的反傾銷案件大量增加,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其主要原因還是我國企業自身沒有針對反傾銷的反應機制,也沒有相關的會計系統。

1.我國很多外貿企業的財務核算并不規范,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比較低,又沒有合理有效的內控機制,因此在面對反傾銷時不能夠及時有效地作出反應。根據WTO的規定,對反傾銷案例的商品進行成本核算的會計必須是專業的,受到國家認可的。但由于我國的市場、法制不規范,企業治理結構不合理,內控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在會計和財務的管理環節上比較薄弱,很多企業在對待企業會計準則時非常隨意,不能很好地執行會計制度。因此在面對反傾銷訴訟時財務數據基本上是起不到作用的。

2.很多外貿企業在應訴時會及時提供一定的財務資料,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國際標準的,而在反傾銷訴訟中,能夠提供規范的會計信息的企業會占有更有利的地位。歐共體在1998年就提出了對國際標準的重視和要求。我國很多非上市企業執行的會計制度,不用說是國際標準了,有的連國家標準都達不到,會計信息極不規范,只有上市企業才會參照較規范的會計準則,而外貿企業中很多都是非上市企業,因此在應訴時提供的資料不能夠滿足反傾銷機構的要求,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3.在進行成本核算時,我國企業所用的方法也與國際不一致,用這種方法算出的成本要更低一些。國際反傾銷機構在進行成本調查時,更多關注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構成。涉訴產品的成本一般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產品的各個流程,包括原材料、人工等都會對成本造成影響,因此要對每個流程進行合理的分析才能得出準確的結果。在我國很多關于成本的會計信息都是保密的,外界無法知道,因此也提供不了相關的信息。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制造成本法,在這種方法下,銷售、管理等費用針對的是會計主體,而不是產品,這就與國際標準產生了差異,出現了我國的產品成本相對較低的情況,容易被認定為傾銷。

4.我國企業在計算產品成本時所包含的項目不全。在企業中,土地成本的分攤一般按照其公允價值計量,是產品成本的一部分,但是我國很多國企在獲得土地使用權時沒有付出代價或者付出的代價較少,在計算產品成本時都將土地成本算得很少或干脆不計算。根據國際反傾銷法的規定,產品成本的計算不僅要包含生產成本,還要包含環境成本如排污費等。但在我國,由于還沒有一個完善合理的環境成本計算機制,目前比較熟悉的只是排污費用,而其他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費用都不會計算,因此我國企業的環境成本與國際標準不一致,這就造成了反傾銷機構的誤解,認為數據虛假,或者判定我國企業舉證不按要求等。這些對我國企業進行反傾銷應訴非常不利。在人工成本方面,我國企業并未將養老、住房、醫療等支出計入到人工成本中,造成了產品成本過低現象。在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沒有完善的機制,相當多的專利等都被盜用,不用付出多少成本,這也使得企業的產品成本非常低。所有這些都造成了我國企業在反傾銷調查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5.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標準相比還存在一些不一致。在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很多方面已經與國際標準趨同,但是有些方面還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與國際會計準則不一致。例如,在國際反傾銷案例中,很多采用公允價值作為判斷標準,而公允價值的概念也是國際會計準則比較推崇的;我國雖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市場經濟體系,但是市場各方面的發展還有局限性,很多方面都無法引入公允價值的概念。國際會計準則在關于采購成本的計算方面提出匯兌損益也要包括在內,但我國的準則則是將它作為財務費用計算。這種情況下,如果出現匯兌損失的話,會造成成本低估。在關于資產減值準備方面,新的會計準則規定長期的減值準備不能轉回,這也會造成資產和成本被低估,使反傾銷中我國企業處于不利地位。

五、規避涉外財務風險的主要策略

1.對企業常見的涉外財務風險重點關注。(1)加強對外匯風險的規避。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指的是企業在持有或使用外匯時所面臨的經濟損失的可能性,這種風險主要是由于匯率的波動產生的。外匯風險主要分為經濟、交易和折算風險三大類。其中,經濟風險是最難以控制的,它需要企業進行長期規劃,采用多樣化經營的方法來分散或規避。交易風險相對比較容易控制,企業可以通過提早或推遲付款、用有利貨幣來進行結算等方法進行規避。折算風險也比較容易控制,通常可以采用套期保值的方法來進行規避,套期保值工具有期權、期貨等。跨國企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外匯風險,因此我國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時也越來越多地考慮到這個因素,我國的涉外企業影響尤其重大。總而言之,財務部門應該加強對匯率的預測,與業務部合作,將外匯風險減小到最低程度,以預防企業可能會有的損失。我國在不斷對人民幣匯率進行改革,更多地引入市場機制,今后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會更大,外貿企業所面臨的金融環境會更加不可捉摸,因此企業應該加強對外匯風險的控制,同時利用金融工具等手段來進行風險管理,并可將這一成本作為企業產品成本的一部分,規避一定的風險。這些必然離不開財務部門理念的轉變,要有預期意識,未雨綢繆,以降低企業的風險損失,保證收益最大化。(2)加強對投資風險的防范。對企業投資決策影響最大的就是企業現有的資金規模和資金周轉率的大小,尤其是在進行對外投資時,更要慎重衡量這兩方面因素。其次,對投資項目的評估也非常重要,對項目的發展潛力進行分析,給出科學的評估報告,以保證資金能夠回收,達到風險規避的效果。另外,在做到以上兩點的前提下,企業還要對被投資方的各方面信息進行調查,尤其是在進行對外投資時對對方的資金情況和企業信譽的調查更應該重視,以保證企業的收益。

2.建立完善的規避財務風險的策略。(1)財務風險回避策略。對財務風險進行回避是指在面臨比較大的風險時,企業采取主動放棄或者對造成風險的因素進行改變的策略。這種方法雖然能夠達到風險控制的效果,但它畢竟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方法,因此企業在選擇時應該慎重考慮。(2)財務風險預防策略。對財務風險進行預防是指在風險發生前,企業就從制度、組織等各方面來完善自身的風險抵御機制,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預防風險的產生。它是最積極主動的一種風險管理辦法,企業應該多采用這種策略。(3)財務風險分散策略。對財務風險進行分散主要是以投資組合理論為基礎,即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在分散風險的同時實現收益最大化,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實現財富的最大化效益。對風險進行分散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經營多元化、多方投資等。在實務中最常見的就是經營多元化、收購與兼并等組合方法。(4)財務風險轉移策略。將財務風險進行轉移主要有兩種方式,保險轉移法和非保險轉移法。利用保險來將風險進行轉移是財務風險轉移最主要的方法。它是指企業為保險標的購買保險,通過保險合同來對標的可能遇到的風險或者可能遭受的損失用一定的保費進行投保,在保險標的遇到意外損失時得到補償,實現風險的轉移。而非保險轉移則是指將風險轉移給某些專門的機構,這種方法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因為這種方法只能實現企業部分風險的轉移,而當接受方無法承擔時,則還是需要轉移方來承擔損失。

3.培養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強化風險意識。做好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就是要有一支由高素質財務管理人員組成的領導隊伍,因為這些財務管理人員把握著整個企業的財務決策權,他們的素質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首先,企業應該加強對財務人員的培訓,不僅要重視他們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的提高,也要注重思想的轉變,風險意識的形成。其次,在進行招聘時引進高素質的財務人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實行競爭上崗的制度,促進他們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最后,對企業的員工進行風險知識培訓,讓他們對財務風險有更明確的認識,這樣才能避免業務中的損失。

4.加快與國際接軌。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化時代的到來,只有按照國際統一慣例和會計準則來要求自己,才能夠有效地進行風險規避,減少企業的損失。

總而言之,企業應該提高對內外部環境敏感性,不斷學習新的財務管理理念,以達到國際標準,并針對不同的風險采取不同的規避措施,提高企業的風險應變能力,增強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7)

一、套期保值概述

(一)套期保值概念

套期保值是指套期保值者在進行現貨市場交易的同時,在期貨市場買入或者賣出與現貨市場品種相同、數量相同,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貨合約,以期在未來某一時間通過賣出或買入期貨合約以達到規避現貨市場價格變動帶來的價格風險的目的。

(二)套期保值的作用

1.規避價格風險,幫助企業鎖定采購成本和產品銷售價格

企業進行套期保值,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規避價格波動對其成本和利潤的影響。企業為了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風險,可以買入期貨合約。一旦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可以通過期貨市場的盈利抵消現貨市場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損失,從為而鎖定企業成本。同樣,當企業預期產品價格下跌時,可以賣出相關期貨合約,以期貨市場盈利抵消現貨市場損失,從而鎖定產品售價。由此看來,企業通過期貨套期保值策略能夠達到鎖定成本和銷售價格,避免市場價格波動給企業帶來損失的目的。

2.實現杠桿交易

期貨市場采用保證金交易制度,套期保值者可以用金額較小的保證金,實現數倍或數十倍保證金的商品交易,因而企業可以用較少的資金頻繁的進入市場,從而避免資金被存貨大量擠占的情況,并相應的節約倉儲費用,降低營業成本。例如,當企業預期產品價格上漲時,如果企業不進行期貨交易,事前需要動用大量資金購入貨物以便享受商品價格上漲的好處或避免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風險,但是會占用企業大量的流動資金。如果企業選擇采用期貨的方式,就可以實現杠桿交易,以小博大,利用少量資金獲得大額收益。

3.提高了期貨市場流動性

套期保值與投機活動一樣,可以增加市場流動性,并且套期保值者是一個期貨市場的主要主力軍和主要支撐著。投機活動在短時間內能夠帶來大量交易,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但是這種交易往往是短期的、不穩定的交易。套期保值者隨時都有套期保值的需求,他們通過連續、穩定的交易,成為活躍市場的主力軍。

4.套期保值的加入能夠平抑市場價格波動,當商品價格偏低時,套期保值者買入該商品期貨,促使商品價格回歸到合理水平,當商品價格偏高時,套期保值者賣出該商品期貨合約,商品價格下降到合理水平,與期貨市場聯系緊密的現貨市場價格也隨之回歸到合理水平。因而,通過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操作,能夠間接的影響現貨市場,避免商品價格特別是大宗商品價格的頻繁波動。

5.價格發現

與投機者不同,套期保值者一般也都積極參與現貨市場,他們的價格預期真實的反應了現貨市場的價格預期,因此當有足夠的套期保值者加入到期貨市場并積極參與時,會使得期貨市場與期貨市場價格聯系更加緊密,期貨價格更加能夠真實的反映現貨市場價格,提高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

(三)套期保值原則

1.品種相同或相近原則

相同或相近品種的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走勢越一致,在合約的到期日價格也更加一致,因此套期保值者進行套期保值交易時,所選擇的期貨品種與要進行套期保值的現貨品種相同或盡可能相近。期貨與現貨相似性越高,價格趨同性越強,套期保值效果越好。否則可能會出現基差風險,影響套期保值的效果。

2.月份相同或相近原則

套期保值者應根據現貨持有時間區間來選擇期貨合約,期貨的到期日應該盡可能的與現貨持有到期日相同或相近,以避免因期貨和現貨之間的時間不一致而導致不必要的風險暴露。因為套期保值的原理就是期貨市場價格與現貨市場價格到期日趨于一致,越到到期日,期貨市場價格與現貨市場價格越一致。因此套期保值者在進行套期保值操作時,所選用期貨合約的交割月份與現貨市場的計劃交易時間應當盡可能一致或接近。

3.方向相反原則

套期保值者在進行套期保值交易時,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市場方向必須相反,即現貨市場是多頭,則期貨市場必須是空頭,或者現貨市場是空頭,期貨市場是多頭,否則就是投機而不是套期保值,因為交易杠桿的存在會產生巨大的風險暴露。由于相同或相近的商品在兩個市場價格走勢一致,必然會出現一個市場盈利而在另一個市場上虧損的情況,實現盈虧相抵從而達到套期保值即鎖定商品市場價格的目的。

4.數量大致相當原則

在進行套期保值交易時,需要保值商品或股票組合的價值應等于期貨市場上買賣的期貨合約的價值,從而才能保證兩個市場的盈虧額正好相等。實際上,套期保值操作中,會因為只能按照合約面值的倍數買賣,不可能正好實現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價值一致,但是應當盡可能的保證兩個市場的數量大致相同。

二、股指期貨概述

(一)股指期貨概念

股指期貨,是指以股票價格指數為標的物的標準化期貨合約,參與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按照事先約定的股價指數,進行指數的買賣的活動。

(二)股指期貨與股票的區別

1.股指期貨到期交割,股票可以無限持有

股票買入后,投資者可以自行決定股票的持有時間,理論上來說,只要公司不解散,投資者可以無限持有公司股票。然而,股指期貨都有固定的到期日,投資者要在到期日進行平倉或者交割。

2.期貨合約是保證金交易,每日結算制度

股票投資者買入股票時必須是全額買入,并且資本收益只有在股票再次賣出時才能實現。股指期貨采用的是保證金交易,按照合約一定比例繳納保證金即可。保證金交易制度可以使投資者獲得巨大的杠桿收益,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為防止違約風險的發生,股指期貨采用每日結算制度,每日結算盈虧,投資者可以將每天的盈利劃出,但是虧損者必須補足保證金,無法補足的投資者將會被強制平倉。

3.期貨合約可以實現做空交易

股指期貨可以先買入再賣出,也可以先賣出再買入,即雙向交易。因此,當投資者預期股市下跌時,可以賣出股指期貨,進行做空交易,股價下跌后買入。而股票投資者只能做多,只能在股價上漲時獲利,預期股價下跌時缺乏投資機會或者只能虧損。

4.股指期貨實行現金交割方式

期指市場雖然是建立在股票市場基礎之上的衍生市場,但期指交割以現金形式進行,即在交割時只計算盈虧而不轉移實物,在期指合約的交割期投資者完全不必購買或者拋出相應的股票來履行合約義務,這就避免了在交割期股票市場出現“擠市”的現象。

三、股指期貨套期保值基本原理及策略

(一)股指期貨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

股指期貨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是:股指期貨的價格走勢與股指現貨的價格走勢相一致,并且股指期貨價格與股指現貨價格隨著期貨合約到期日的臨近而漸趨一致。雖然股票市場與期貨市場相互獨立,但是由于影響其價格的經濟因素相同,因而兩者具有相同的價格變動趨勢。因而可以通過兩個市場相反的交易達到鎖定價格、規避風險的目的。股指期貨實行現金交割結算,由于套利現象的存在,使得股指期貨價格臨近合約到期日必然與現貨價格一致。套期保值者在兩個高度關聯的市場進行相反的操作,會使得盈虧相抵,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二)多頭套期保值與空頭套期保值

股指期貨多頭套期保值是指打算未來持有股票的投資者由于預期股票價格上漲而買入相應期貨合約的交易行為,目的是鎖定將要買入股票價格,規避股票價格上漲的風險。當以下情況發生時,投資者可能采用股指期貨的多頭套期保值策略:當投資者預期未來收到大筆現金,并準備將資金投入股市;投資者持有大量現金,準備購買一攬子股票,為防止資金的大舉進入推高股票價格,分批逐步買入股票,擔心未來股價上漲;投資者持有股票或者股指看跌期權,一旦股價上漲,投資者面臨巨額虧損;投資者進行融券交易,擔心買入股票歸還時,股價上漲。

股指期貨空頭套期保值是指股票多頭擔心未來股價下跌而賣出相應股指期貨合約的行為,目的是鎖定股票的賣出價格、規避股價下跌的風險。當下列情況發生時,投資者會采用股指期貨的空頭套期保值:長期持股的大股東看空后市,但是不愿賣出股票而失去大股東地位,此時可以選著賣出股指期貨合約對沖價格下跌的風險;投資者持有股票,在預計股市整體下跌的情況下,預期所持股票下跌幅度小于大盤,采用空頭套期保值,獲得了持有股票的超額收益,并規避了系統性風險。

(三)消極套期保值和積極套期保值

消極套期保值,以風險最小化為目標,主要是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進行數量相等、方向相反的操作。這種交易者主要目的在于規避股票市場面對的系統性風險。消極套期保值不涉及對股票現貨市場的預測,不會通過預測股市走向來獲得超額利潤,而是通過鎖定現貨市場的股票價格、規避股票價格風險。

積極套期保值以最大化收益為目標,通過對股票未來走勢預期,有選擇地通過股指期貨套期保值來規避市場系統性風險。在系統性風險來臨時,投資者采取積極的套期保值措施來規避股票組合系統風險;當系統風險釋放后,在期貨市場上將期貨頭寸平倉交易,不進行對應反向現貨交易。也就是說積極套期保值策略僅僅在一段時間內進行套期保值,在系統性風險釋放后恢復股票的系統性風險暴露。

四、結束語

在當前股市不斷下滑的情況下,投資者可以采用股指期貨套期保值的方式鎖定股票價格,避免股市大幅下跌給投資者帶來損失。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可以選擇不同的保值策略,但是一定要遵循種類一致、期限一致、數量一致、方向相反的原則,否則就是期貨投機而不是套期保值,交易杠桿的存在會使得投機者面臨巨大的投資風險。投資者只要遵循套期保值原則,完全可以利用股指期貨套期保值達到避免股票價格系統性風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臧玉衛.股指期貨在我國的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03.

2.何曉彤.股指期貨套期保值策略理論與應用研究[D].廈門大學,2008.

篇(8)

一、資本運營風險的概念特征及產生原因

(1)資本運營風險概念。所謂資本運營風險,是指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由于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變動性以及主體對環境的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的有限性,而導致的運營失敗或使運營活動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的可能性及其損失。營運風險并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特定的風險,而是包含一系列具體的風險。(2)資本運營風險特征。首先,資本運營風險具有客觀性,這是資本運營風險的本質特征。其次,資本運營風險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變化的,具有可變性。第三,資本運營風險雖然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但資本運營風險還是具有可觀測性的。資本運營主體能夠捕捉資本運營在運營前、運營中和運營后的風險發生特點和規律,就能把握其發生的必然性,并且可以通過分析預測,累積防范知識,提早進行風險的規避。還有,資本運營風險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較強的破壞性。資本運營是一項系統工程,運作過程復雜,運作涉及面較廣,不同于一般產品生產經營風險,不僅涉及到大量的人、財、物的操作,而且涉及到體制改革、巨大收益、政策法規的配套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國家一系列的宏觀配套措施的完善,所以其破壞性比較大。(3)資本運營風險產生原因。資本運營風險是指在進行資本運營過程中,主要是源于環境的不確定性,因不利事件發生使企業可能遭受的損失。資本運營風險的特征決定,它的存在是一種不確定的事情,運作者很難精確的對客觀環境進行預測或者認知,造成這種認知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不可避免的,人類的主觀能力有限,不可能完全認識客觀世界。其次是不同的運作者在能力方面有差別,有些運作者的個人素質較高,能力較強,但有些運作者能力相對較弱。還有是運作的方法和體系的問題,如果運作方法其本身就存在不嚴密性,使得資本運營風險的評估發生偏差甚至錯誤,就會導致風險的發生。資本運營在操作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這種盲目性是資本運營風險產生的原因。

二、我國國有企業資本運營風險評價體系

(1)評價原則

風險的評價與分析指對風險發生之后的可能性后果極其影響進行評估,估算風險發生之后的危害程度,并且通過完整的風險評價體系的建立來進行制訂措施規避風險,或者盡量減少資本運營風險所帶來的危害。表1是一種風險評價的案例:我國國有企業資本運營風險評價體系的建立需要遵循評價標準的客觀性、全面性等評價原則。不同的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其發展的具體情況也不一樣,所以,必須要結合不同國有企業的內部情況,進行標準的設定,使得評價標準和現實緊密結合。評價標準也必須具有全面性,涵蓋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領域,對資本運營前的準備、資本運營期間的狀況、資本運營后的狀況都要有所設定。(2)評價方法。現今國有企業資本運營常有的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有定性評價法、定量評價法和定性定量想結合的綜合評價法。這幾種評價方法各有利弊,其特點不同,由專家通過個人的經驗和智慧對評價對象做出直接判斷,可以減少數據統計不足造成的片面性,但是也有著隨機因素較多、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等缺點。定量評價法用數學和計算機求得評價結果,有較多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可以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但是當評價對象過于復雜時,其評價的內容難用具體的數據進行表示。

篇(9)

金融工具按照基礎性與否可分為基礎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兩者互為對立但也存在緊密聯系,基礎金融工具是存款憑證、商業票據、債券、股票等基礎性金融工具,期權和約、股票價格指數期貨和約、利率期貨和約等從基礎性金融工具派生出的新型金融工具則可被歸類為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特點相對基礎金融工具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性,例如跨期交易、杠桿效應、高風險、套期保值和投機套利共存等。其價格形成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資金的有效流動,有分割,轉移風險,提高金融市場經濟效率的作用。

總體而言,衍生金融工具的應用能夠對企業財務管理起到以下幾點良性影響:其一,提升資金流動率,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提升資金運營效率,其一方面可以為企業提供更為靈活的交易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業收益;其二,能夠降低當前階段財務風險,企業財務管理中必須重視財務風險的預防和處理,其中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是風險的本質成因,而處理風險問題的根本方法是通過最小的風險獲取最大的收益,衍生工具的高杠桿特性正有利于實現這一目標;其三,有助于改善企業內部資源配置,金融衍生產品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風險是可以量化和測量的,企業在風險承受范疇內參與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是對財務風險管理的優化,因此可幫助企業進行資源優化配置。

二、企業財務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應用范圍

在企業財務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應用主要有三個方向,分別是融資、投資增值和常規經營管理。

其一,融資。衍生金融工具最直接的作用辨識融資,其形式內容多屬于融資渠道。衍生工具融資相對于傳統的直接、間接融資產品而言具有融資效率高、操作靈活、資金成本低、交易配置靈活等特點,但同時也對企業的資產變現能力有一定要求,且不適合中長期融資需求。

其二,投資增值。企業的管理除了要求對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現金流進行管理優化,企業資金的有效運用、實現保值和增值也越來越重要,企業的投資往往較為謹慎保守,由于主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在金融產品上的投資需求也越來越大。銀行對公理財產品以及信托產品在往往很難達到高收益與低風險的完美組合,企業參與金融市場的欲望愈發強烈。

其三,常規經營管理。在經營管理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所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規避利率風險,二是規避匯率風險,可見都是用于應對貨幣市場風險而產生的。

三、企業財務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應用方案

篇(10)

研究國際廣告的文化風險是國際廣告學的重要工作之一,規避文化風險是國際廣告成功的必要步驟。研究國際廣告的文化風險及其規避對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定義與類型

國際廣告的文化風險是指:廣告傳播的直接和間接信息與廣告國家或地區受眾或社會的觀念、道德、情感、信仰、風俗和法律相矛盾或不協調,使當地受眾或社會對廣告主(品牌)產生,或者可能產生消極情緒、消極行為,甚至反抗情緒和反抗行為的危險。國際廣告的文化風險通常表現為:品牌美譽度降低;消費者拒絕購買;市場占有率下降;產品退出市場。所以,國際廣告的文化風險實際上是廣告傳播的文化與受眾的文化發生矛盾或者不協調而產生的廣告負面效果或者低效、無效等危害。那么,國際廣告的文化風險有那些呢?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方面的標準進行劃分。

按文化風險的危害程度劃分。負面效果風險:廣告傷害了受眾或者當地政府的感情、危害了他們的利益,甚至違反了相關法規導致反感、憤怒和遭到禁止。“豐田”越野車廣告就屬于此類。低效或無效風險:廣告傳遞的信息因文化差異不被受眾理解或者不能完全理解,導致廣告無效或者低效。

根據文化風險的內容劃分。觀念風險:國際廣告傳播者的價值觀念與接受者的價值觀念差異導致受眾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確理解,甚至反感而導致國際廣告低效、無效,甚至負面效果。民族風險:廣告信息傷害了地區、國家受眾的民族自尊、民族感情而導致的危害。 “豐田”RAV4多功能運動車2001年在美國廣告,因種族歧視惹的麻煩就屬于此類風險。風俗與宗教風險:國際廣告傳達的直接和間接信息與廣告地受眾的風俗和宗教禁忌相違而導致受眾抵制和反對的危害。索尼錄音機在泰國的廣告因褻瀆了佛祖而違反了崇敬佛的禁忌遭到泰國人的普遍反對。翻譯風險:采取標準化策略的國際廣告主在異文化國家廣告,因翻譯使廣告受眾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確理解而產生廣告低效、無效或者負面效果。“福特”把“Comet”(慧星)汽車引進給墨西哥取名為“Caliente”,此詞在墨西哥的行話術語是“streetwalker”(),這必然妨礙人們購買,甚至拒絕購買這樣的車。

可見,文化風險是國際廣告實踐的一個重要問題,文化風險也是影響國際廣告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那么,形成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呢?

文化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

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廣告主與廣告受眾之間的文化距離( Cultural Distance)。在跨文化傳播中,文化距離是客觀存在的,文化風險的產生則是廣告主體漠視、不尊重廣告地的文化差異或者違背廣告地文化的主觀和客觀相作用的過程和結果。從主客觀范疇去探究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成因。

文化風險意識缺乏或者不強

廣告主體缺乏文化風險意識或者文化風險意識不強,是造成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根本的原因。廣告主體文化風險意識的缺乏,就不可能事先發現文化風險和規避文化風險,而文化風險意識不強就容易忽視風險,更談不上防范風險。所以,文化風險意識不強或者缺乏是導致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根本的原因。“豐田廣告風波”后廣告公司出來解釋道歉,豐田中國投資公司總經理的致歉,也證明此點。從廣告主的利益和廣告的利益來看,以傷害消費者來做秀品牌知名度的分析是錯誤的。因為,國際大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的“豐田”既不可能如此愚蠢,更沒有這個必要。

對異文化認識不夠

國際廣告是跨文化的傳播與溝通。廣告主體要跨越文化差異的鴻溝必須邁過兩道坎,一道是認識的坎,另一道是表現的坎。認知心理學揭示,人認識新事物是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實現的。廣告主體以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知識經驗去認識異文化現象和異文化受眾。所以,廣告主對異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在客觀上存在距離,也容易出現偏差。國際廣告商擁有的國際廣告運作的經驗有助于減少認識上的偏差,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以有限的、特定的文化去認識差異的、多變的和無限的異文化的客觀現實。這就決定了他們對異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是有限的。另外,即使是本土的國際廣告,由于自恃對文化的熟悉,在文化風險意識不強的條件下,往往容易產生心理傾向,從而喪失了對文化風險的警惕。廣告主對本土或國際廣告的信任和廣告的局限與麻痹心理妨礙了廣告主體深入認識異文化。因此,國際廣告主體對異文化的認識不深、理解不透是易出現的現象,也是導致文化風險的重要原因。廣告表現是國際廣告溝通的重要環節。一方面,由于國際廣告主體對異文化的認識、理解不深,運用的表現符號容易出現異文化人群不理解或者不能正確理解的問題。中國“豐田廣告風波”和美國“豐田廣告風波”,也證明了這種認知心理傾向性的存在。另一方面,異文化人群受認知心理規律的作用,他們不可能站在廣告主體的文化角度,以廣告主體的文化價值觀和與廣告主體相同或相近的知識和經驗去理解國際廣告的表現。所以,國際廣告主體與廣告受眾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和心理距離,它增加了廣告表現溝通的難度。這也是造成國際廣告主體對異文化認識不深、理解不透的又一客觀原因。

以“受眾為中心”的廣告溝通觀不強

“以受眾為中心”的廣告觀是現代營銷觀在廣告領域的反映。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產生從認識論上看,是廣告主體該觀念不強,“廣告主體中心意識”發生支配作用的必然結果。“廣告主體中心意識”是“以受眾為中心觀念”的對立形態,它是廣告主體企業“由內向外”經營觀在廣告上的反映,它在廣告活動中往往表現為廣告主體對產品考慮得多,對受眾考慮得少;對自我目的實現考慮得多,對受眾的要求考慮不夠;對自我感受考慮得多,對受眾的體驗考慮得少。正是如此,作為廣告主的豐田投資公司才在審查廣告時沒有發現問題,國際廣告商在策劃廣告時也沒有能夠發現廣告隱藏的風險。所以,廣告主體“以受眾為中心的廣告溝通觀”不強是產生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重要認識原因。

缺乏防止文化風險機制

觀念的錯誤以及認識不深刻必然導致在作業和組織環節上缺乏必要的風險防范機制。國際廣告作業和組織環節上的風險防范機制有助于從廣告策劃、制作和實施等環節上,發現并過濾掉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從而減少或杜絕廣告文化風險的產生。

創意的智慧容易忽視對文化風險的知覺和防范

好的創意是國際廣告溝通的利器,但創意效果的追求不應以增加風險為代價。國際廣告創意是產生風險的高發環節。ROI是最有影響的創意哲學之一。國際廣告創意也講究ROI,即相關性、原創力、沖擊力。伯恩巴克的ROI沒錯,但三者的效力都依賴于對廣告受眾及其文化的深刻把握。國際廣告創意僅靠ROI是不夠的,因為它沒有考慮跨文化問題,自然不會強調規避文化風險。另外,廣告主的異文化特點決定了他們了解廣告國文化和消費者是有限的,因此對廣告創意的文化風險的認識和防范就更難。從心理上看,創意時大腦里形成的注意中心是創意,廣告文化風險處于注意的邊緣而容易被忽視。所以,現行的創意理論容易忽視對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知覺和防范。

國際廣告文化風險規避

文化風險是國際廣告的主要風險之一,規避文化風險應做好如下工作:

牢固樹立以“受眾為中心的廣告溝通觀”

國際廣告的溝通是以跨文化為特點的,廣告主體只有樹立以“受眾為中心的廣告溝通觀”,才能從思想上規避國際廣告的文化風險。國際廣告的受眾對廣告主體而言是異文化受眾。以異文化受眾為中心的觀念就要求廣告策劃、創意和要充分考慮并尊重異文化受眾的需要、價值、情感和習慣特點。樹立正確的國際廣告溝通觀,要求放棄廣告“請消費者注意”的傾向,轉為“注意消費者”,使國際廣告溝通以異文化受眾為出發點和歸屬點,以他(她)們受尊重和滿足為中心。堅持以正確的廣告溝通觀,廣告主體必須從根本上肅清“廣告主體中心觀念”、“由內向外的觀念”、“產品中心觀念”和“以創意為中心的觀念”。所以,堅持和落實以“受眾為中心的廣告溝通觀”是規避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根本措施。

加強對異文化和國別文化差異研究

營銷的全球化是現代國際營銷的重要特點,國際文化的趨同傾向雖然是一種潮流,但國別文化差異仍然是文化主體和主流。國際廣告溝通是以對異文化的尊重和認同為前提的,是以異文化和國別文化差異研究為基礎的。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產生直接表現為對異文化和國別文化差異缺乏認識或認識不深,所以,加強對異文化和國別文化差異的研究是從知識上和認識水平上規避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重要措施。深入研究異文化和國別文化差異,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根據不同文化差異的特點和對文化刺激反應的不同敏感與激烈程度建立全球國別文化差異分類體系,以便廣告主體更好地策劃和實施跨文化廣告,減少文化風險。第二,建立全球國別文化禁忌和文化風險核對表,為減少和消除國際廣告文化風險提供方便。第三,建立全球國別文化風險評價體系和確立國別文化風險等級,為規避國際廣告文化風險打造預警系統。

建立風險作業和實施上的規避機制

國際廣告文化風險在作業上的規避機制指的是,國際廣告在主題和創意表現領域必須設立文化風險的檢查環節。檢查者按照異文化的風俗、習慣、價值觀、禁忌和民族情感等具體指標進行專項的反思與評估,以便查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另外,在國際廣告制作完成后,必須組織各方代表觀看并進行文化風險查找,清查潛在的文化風險;在正式之前,還可以將廣告在一定范圍試驗,對觀眾進行文化風險的專項檢測,在更大的范圍查找隱藏的文化風險,把它消除在未發之前。廣告正式后,建立風險的適時監控機制,隨時檢測風險,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就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國際廣告的文化風險是在異文化溝通條件下,由文化因素而導致的廣告負面效果或者廣告低效、無效;國際廣告文化風險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廣告主體錯誤觀念、認識不深、風險意識不強和缺乏科學的防范措施;有效的規避文化風險的科學措施,一方面是徹底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另一方面是建立有效的風險研究和甄別體系,再者就是建立從廣告生產環節到環節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完整的規避體系。

上一篇: 處理垃圾滲濾液的方法 下一篇: 事業單位物流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自拍偷 | 亚洲制服丝袜日韩熟女中文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 | 亚洲人成电影日本在线 | 婷婷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综合一区 |